职业规划高职旅游管理(精选12篇)
职业规划高职旅游管理 篇1
目前,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有着广阔的就业前景, 从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上公布的数字看, 国内部分知名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率达到100%。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 部分就业于旅行社, 部分就业于酒店等相关企业。一项调查表明, 对于旅行社和酒店等用人单位而言, 相比于本科生, 他们更倾向于招聘具有实践经验, 愿意吃苦耐劳的高职毕业生。
然而, 随着中国旅游行业迅猛发展, 旅行社和酒店行业对人才需求量的增加, 随之而来的却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跨专业就业, “有业不就”, 频繁跳槽, 企业招不到人、留不住人, 旅游相关专业的人才流失严重。因此, 做好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 对促进学生理清就业思路, 实现高效就业,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职业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 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师资队伍专业性不强
目前, 高职院校虽然都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纳入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 大多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 并开展了相关的职业规划教育工作, 但是这项工作大多仍浮于表面, 缺乏深度。很多学校往往以开设一门课程, 办几场讲座的方式完成了任务。而且担任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师, 往往是由辅导员或者其他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兼任。这样的师资队伍既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背景, 也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研究。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实践经验, 目前的师资水平都不足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更无法解决学生在职业生涯设计及求职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难以有效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 更谈不上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二) 职业规划教育没有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开展
目前, 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往往是不同专业采用同样的教学模式和内容, 并不能针对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开展教育工作。传统观念认为, 旅游行业是服务行业, 从事服务工作的人是低人一等的, 社会认可度较低。很多家长认为, 旅游行业是吃青春饭的, 没什么发展前景, 不同意自己的孩子选择旅游行业。调查表明, 旅游专业有的学生认为:“导游工作天天出差, 作息不规律, 长期工作对自己的家庭会产生不利影响。而酒店工作都是从基层的服务员做起, 不是端茶倒水, 就是铺床叠被;工作时间长, 待遇也低, 实在不是什么好的选择。”就笔者所在的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的毕业生调查情况来看, 旅游专业的学生在毕业3年后还从事旅游行业的不足30%。因此, 有必要针对专业特色开展职业规划教育, 使学生充分了解专业的发展前景, 以有效避免学生对专业产生偏见。
(三) 职业规划教育内容陈旧
当前, 旅游管理专业的就业指导课程课时较少, 授课内容主要围绕就业政策宣讲, 或者是教材内容的“照本宣科”, 教材内容往往枯燥无味, 没有创新, 也缺乏现实指导意义。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 课堂教学、实践操作、职业技能培养严重脱节, 教学效果差。这样的职业规划教育, 无法吸引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 不仅不能使学生摆脱对旅游行业的偏见, 更不能使学生正确认识到自己是否适合从事旅游行业的工作。
(四) 职业规划内容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
自我职业特征认知是个体对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兴趣、职业个性特征等做出的认识与评价, 是个体职业选择的重要前提。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性格特点、特长爱好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就要求职业规划课程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指导学生量身定制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然而在实际授课过程中, 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自我职业特征认知的指导, 导致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缺乏对自己职业能力的科学评估, 出现拿身边其他同学的择业标准来定位自己的就业标准的现象, 总是关注身边其他同学找到了什么样的工作。也有部分学生择业时过多地强调工资待遇、工作条件, 而不去考虑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特征以及职业发展前景, 严重缺乏职业规划和对自己的准确定位。这部分同学在攀比心理的支配下, 没有看到职业真正的发展前途和自己的职业特征, 常常处于彷徨之中, 在犹豫中失去很多基层锻炼和学习的机会。还有部分同学在就业时, 缺乏主见, 寄希望于家长、亲戚和老师为自己找工作, 这就丧失了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因此, 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规划内容, 应根据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进行有针对性、有指向性和有区别性的编制和设定, 能够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去指导学生量身定制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纵观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在择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学生本人、家庭、学校和社会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通过职业规划教育, 使学生具有职业规划的能力, 对于学校、企业、学生个人的发展来说, 都是非常必要的。
(一) 学校方面
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步普及, 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就业率的高低可以说是关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通过职业规划教育的开展, 可以有效缓解当前高职院校就业困难的问题。因此, 从高职院校的角度来看, 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规划教育, 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顺利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角色转变, 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当前激烈的竞争压力下, 养成积极、健康的求职心态, 并根据自身的特长, 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 实现充分有效的就业。
(二) 旅游企业方面
旅游行业的各项工作都有一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相对固定的发展方向。一般都需要从基层做起, 比如旅行社, 一般从地陪导游做到领队, 承接境外团, 就需要一定的工作年限。而在酒店行业中, 这种情况就更加突出, 从服务员到领班, 再到主管、经理, 一步步向前发展, 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 必须以平和的心态, 踏实的工作态度来正视这样的职业发展路径。很多学生在这漫长的过程中, 心浮气躁, 频频跳槽, 造成旅游行业留不住人, 这样的情况不利于旅游行业的发展。因此, 对旅游行业来说, 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 使学生了解行业的特点, 有明确的职业目标, 以平稳的心态理性就业, 显然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 学生个人发展方面
对于学生而言, 没有合理的规划, 盲目的就业, 不利于发挥自己的潜能;一味攀比或者依赖家长、学校来帮忙找工作, 往往找到的工作并不利于自己特长的充分发挥。因此, 合理的职业规划教育, 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 挖掘自己的潜能, 从自己的个性特点出发, 在适合自己的领域脚踏实地的就业, 放弃好高骛远的不切实际的想法, 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三、高职院校学生旅游管理专业职业规划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 重视职业规划教育, 打造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的程序和设计理念、职业兴趣测试、职业性格和价值取向测试、职业能力测试等。有效的职业规划课程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更新学生的就业理念。因此, 高校要重视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 明确职业规划教育的目标是为了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从而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 指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能力和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有清晰的了解。学校要将提高职业规划指导教师素质这项工作提上议程, 组织教师参加职业指导师等相关证书的培训, 提高其理论指导能力;组织教师到旅游企业实践, 使教师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动态, 提升其专业指导能力, 能够对学生的就业提供专业性的指导。
(二) 职业规划课程要有针对性, 形式要多样化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规划, 要根据专业特点, 开设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 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通过调查、案例分析、论证和情景模拟等多样的授课形式, 将学生摆在教学主体的位置, 让学生主动参与, 亲身体验、积极思考, 从而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避免枯燥的教学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职业规划指导过程中, 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教育形式。通过邀请行业内的领军人物或优秀校友来校介绍自己的职业发展历程, 使学生了解到旅游业是朝阳产业, 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利用酒店、旅行社等校外实训实习基地, 开展专业相关的实践活动, 在活动中了解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特征, 以及就业所需具备的素质, 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同时, 专业课教师也要承担起职业规划指导的重任, 将职业规划教育的内容渗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摆正择业心态,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改变学生心目中旅游行业工作低人一等的观点。
除了以上形式外, 还可以举办面向家长的就业形势说明会, 请有关企业来校介绍职业的发展路径, 改变家长对旅游行业的偏见。
(三) 科学设计职业规划教育的时间梯度
职业规划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必须一步步制定短期—中期—长期规划, 才能逐步实现自己的目标。目前, 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职业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课时很少, 且仅仅在大一上学期和大三上学期开设, 缺乏系统性和全程性, 工作还停留在初级阶段。而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 指导学生明确职业定位, 形成正确的择业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能一蹴而就。因此, 根据旅游专业学生的特点, 应当按照不同年级分阶段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大一阶段可以和入学教育相结合, 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邀请旅游行业内的领军人物对职业前景做详细的分析指导, 带领学生走出专业迷茫期, 摆正心态, 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尽快确定今后的奋斗目标。大二阶段主要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技能的培养。这个阶段可以把职业规划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 引导学生认真学习, 学会思考, 能够围绕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培养职业技能, 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 为将来的就业夯实基础。大三阶段是实现就业的关键阶段, 这个阶段的工作应根据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特点进行就业教育。主要有就业政策法规的宣讲, 就业形势的分析, 就业信息的发布, 面试技巧的指导等, 通过职业规划教育的开展,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四) 职业规划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特征、特长爱好、职业倾向。因此, 在职业规划教育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特点, 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特长、爱好、潜能等, 设立职业框架。对学生个性的塑造、潜能的开发、职业判断和选择能力的形成等方面提供充分的帮助。二级学院可以开设就业心理咨询室, 组织专家及时了解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动向, 并给予专业的指导, 使学生能够正视自己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惑, 克服就业中容易出现的自卑心理、攀比心态, 帮助学生树立就业自信心,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就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广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现状分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5, 24 (4) :84-85.
[2]付永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5 (8) :129-132.
[3]唐玲, 蒋舜浩.对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变革的理性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4 (1) :81-82.
[4]廖泉文.职业生涯发展的三、三、三理论[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04 (9) :21-23.
职业规划高职旅游管理 篇2
摘 要:本文主要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进行研究,首先,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以及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动力进行概述;其次,从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缺乏职业能力提升的意识、缺乏实践经历以及培训缺乏针对性等三个角度,提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教师;职业能力
教师的职业能力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具有的能力,这不仅包括教师所拥有的学识,还包括其自身的教育行为。高职院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有较强操作能力的学生,这就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教师能力的要求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该专业更加重视教师在实践方面的能力。所以,为了保证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必须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
一、相关理论概述
1.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定义
学术界目前还没有对旅游管理专业能力有明确的定义,本文在对职业能力以及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大纲对教师要求的研究基础上,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指的是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师在职责要求范围内的所有能力以及素质的综合。职业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能够完成所有教学工作的保障,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2.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动力
第一,外部动力。其是指能够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的外在动力。主要是学校根据教师的表现而制订的一些奖惩制度,主要包括职称、工资、福利待遇等,这些对教师的未来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在职业能力方面的提升。
第二,内部动力。外部动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提升职业能力的信念,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内在动力。教师提升职业能力的动力主要在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在执教过程会形成对工作的热爱以及对学生的责任感,认为只有出色完成自身的教育任务才是自身价值的实现。正是因为这种信念,才促使教师不断严格要求自己,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职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少职业能力提升的意识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所以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教学内容也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而进行创新和改革。这也对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才能够帮助学生达到旅游业发展的需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提升职业能力的意识。
首先,有些教师一味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课堂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认为将所有的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对工作缺乏热情。
其次,高职院校中很多教师不只是从事教学工作,还有科研或者其他工作,不能将所有的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以及教师个人职业能力的提升。
最后,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中,很多实践型的教师来自于旅游行业,这些教师虽然在实践方面有很强的能力,但是在旅游管理的理论方面却存在很大的欠缺。这部分教师认为旅游专业就是实践,理论无所谓,所以也不对自身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不牢,使其不能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因此,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2.缺乏实践经历
实践水平是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在实践中,大多数旅游专业的教师并没有太多的实践经历,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缺乏职业经历。高职院校中的旅游专业教师大多是一毕业就到学校任职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虽然理论知识掌握得非常扎实,但缺少实践经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按照课本上的内容照本宣科,导致学生不能将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融合在一起,很多知识都需要重新学习,大大延长了对工作的适应期。
其次,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低。目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师队伍中,很多教师并不是旅游专业毕业,而是从其他相关专业转来。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不够,无法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教育和指导,尤其是实践方面的指导,职业能力不够,自然影响教师的教学水平。
3.培训缺乏针对性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也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够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竞争力。但从实践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培训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培训内容缺少针对性。虽然大多数教师在入职之前参加了相关的技能培训,但是培训的重点主要放在专业教师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上,缺乏有?对性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培训,即使有,培训时间也很短。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针对新入职教师的培训都是一周到两周的时间,而且这种培训都是一次性的,这就使得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很少能够得到有用的内容,培训的意义没有得到体现。
其次,培训的形式单一。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给教师提供的培训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采用的是不同专业教师共同培训的方式,并没有根据专业的不同进行针对性培训。而且多是找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需求不符。
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职业能力提升理念
首先,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提升意识。教师的理念不应只停留在某一阶段,要从长远的角度来对自身的职业能力进行规划,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理念。
其次,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市场的发展。旅游市场时刻都在发生变化,新方法及新观念会不断出现。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保证自身的职业能力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再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还应该具有职业发展的意识。教师应该时刻对自身的状态进行反省,要在实践中学会寻找问题,并不断寻找对策来增强教学信心、不断提升教学实践能力、深化教学知识以及创新教学方法等。教师应该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然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和提升自身的能力,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2.多参与社会实践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还是要通过实践的方式,主要可以通过四种形式进行提升:
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委派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定期到酒店、旅行社等企业中进行实践培训,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最新的市场发展动态,熟悉最新的服务与管理模式。
其次,高职院校应该鼓励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利用假期进行实践。比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到旅行社带团,在带团工作中可以跟经历丰富的导游进行交流,从而将所见所闻当作教学的鲜活素材。
再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教学活动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可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旅游,只有这样多实践才能够帮助学生不断开阔视野。教师也可以在游玩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素材,提升自身对旅游专业的认识,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变得更加专业,使课堂教学能够更加生动和形象。
最后,高职院校要鼓励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参加导游、酒店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和证书考试,在学校内部也需要开展相关的实践培训。学校要加强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建造实践培训基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相关的实践训练,从而不断增强教师以及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针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制订相关的岗位培训制度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仅仅依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是不可能完成教学任务的,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学校在培训教师过程中,要制订岗位培训制度,再由相关职能部门制订具体的培训方案,对每个教师进行针对性地培训。
首先,做好职前培训。教师在进入教师岗位之前,只是在理论积累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在实践方面的经验却很少,往往不能将理论知识很好融合到实践中,所以职前培训就显得非常重要。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职前培训一定要有针对性,将旅游专业的教学技巧、表达技巧、课堂教学方法以及与学生互动的技巧等进行系统培训,这样才能够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从而帮助新进教师快速适应教师这份职业。
其次,在职培训。对于已经入职的教师来说,其已经完成了从学生到人民教师角色的转化。但是,这些教师在面临严峻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加强学习。高职院校要对这些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尤其是一些从外专业转行过来的教师,他们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身在理论知识方面的空缺,但是缺少专门的专业知识培训,其必然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面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应该多为这些教师提供深造的机会,帮助他们不断加深对旅游管理的认识,掌握旅游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
?⒖嘉南祝?
职业规划高职旅游管理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教师;职业能力
教师的职业能力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具有的能力,这不仅包括教师所拥有的学识,还包括其自身的教育行为。高职院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有较强操作能力的学生,这就对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教师能力的要求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该专业更加重视教师在实践方面的能力。所以,为了保证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必须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
一、相关理论概述
1.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的定义
学术界目前还没有对旅游管理专业能力有明确的定义,本文在对职业能力以及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大纲对教师要求的研究基础上,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职业能力指的是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师在职责要求范围内的所有能力以及素质的综合。职业能力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能够完成所有教学工作的保障,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2.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动力
第一,外部动力。其是指能够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的外在动力。主要是学校根据教师的表现而制订的一些奖惩制度,主要包括职称、工资、福利待遇等,这些对教师的未来发展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在职业能力方面的提升。
第二,内部动力。外部动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教师提升职业能力的信念,但是更加重要的是内在动力。教师提升职业能力的动力主要在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在执教过程会形成对工作的热爱以及对学生的责任感,认为只有出色完成自身的教育任务才是自身价值的实现。正是因为这种信念,才促使教师不断严格要求自己,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在职业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少职业能力提升的意识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所以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教学内容也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而进行创新和改革。这也对教师的职业能力提出了要求,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才能够帮助学生达到旅游业发展的需求。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提升职业能力的意识。
首先,有些教师一味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课堂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认为将所有的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对工作缺乏热情。
其次,高职院校中很多教师不只是从事教学工作,还有科研或者其他工作,不能将所有的精力放在教学工作上,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效果以及教师个人职业能力的提升。
最后,在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中,很多实践型的教师来自于旅游行业,这些教师虽然在实践方面有很强的能力,但是在旅游管理的理论方面却存在很大的欠缺。这部分教师认为旅游专业就是实践,理论无所谓,所以也不对自身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导致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不牢,使其不能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因此,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2.缺乏实践经历
实践水平是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在实践中,大多数旅游专业的教师并没有太多的实践经历,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缺乏职业经历。高职院校中的旅游专业教师大多是一毕业就到学校任职的本科生甚至研究生,虽然理论知识掌握得非常扎实,但缺少实践经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按照课本上的内容照本宣科,导致学生不能将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融合在一起,很多知识都需要重新学习,大大延长了对工作的适应期。
其次,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低。目前,高职院校旅游专业的教师队伍中,很多教师并不是旅游专业毕业,而是从其他相关专业转来。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不够,无法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教育和指导,尤其是实践方面的指导,职业能力不够,自然影响教师的教学水平。
3.培训缺乏针对性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也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能力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够保证培养出来的人才具备竞争力。但从实践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培训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培训内容缺少针对性。虽然大多数教师在入职之前参加了相关的技能培训,但是培训的重点主要放在专业教师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上,缺乏有針对性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培训,即使有,培训时间也很短。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针对新入职教师的培训都是一周到两周的时间,而且这种培训都是一次性的,这就使得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很少能够得到有用的内容,培训的意义没有得到体现。
其次,培训的形式单一。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给教师提供的培训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采用的是不同专业教师共同培训的方式,并没有根据专业的不同进行针对性培训。而且多是找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与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需求不符。
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对策
1.树立正确的职业能力提升理念
首先,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应提升意识。教师的理念不应只停留在某一阶段,要从长远的角度来对自身的职业能力进行规划,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理念。
其次,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市场的发展。旅游市场时刻都在发生变化,新方法及新观念会不断出现。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保证自身的职业能力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再次,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还应该具有职业发展的意识。教师应该时刻对自身的状态进行反省,要在实践中学会寻找问题,并不断寻找对策来增强教学信心、不断提升教学实践能力、深化教学知识以及创新教学方法等。教师应该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不足,然后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和提升自身的能力,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2.多参与社会实践
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还是要通过实践的方式,主要可以通过四种形式进行提升:
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委派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定期到酒店、旅行社等企业中进行实践培训,这样有利于教师了解最新的市场发展动态,熟悉最新的服务与管理模式。
其次,高职院校应该鼓励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利用假期进行实践。比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到旅行社带团,在带团工作中可以跟经历丰富的导游进行交流,从而将所见所闻当作教学的鲜活素材。
再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教学活动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可以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带领学生旅游,只有这样多实践才能够帮助学生不断开阔视野。教师也可以在游玩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素材,提升自身对旅游专业的认识,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变得更加专业,使课堂教学能够更加生动和形象。
最后,高职院校要鼓励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参加导游、酒店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和证书考试,在学校内部也需要开展相关的实践培训。学校要加强与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建造实践培训基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相关的实践训练,从而不断增强教师以及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针对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制订相关的岗位培训制度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管理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仅仅依靠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是不可能完成教学任务的,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学校在培训教师过程中,要制订岗位培训制度,再由相关职能部门制订具体的培训方案,对每个教师进行针对性地培训。
首先,做好职前培训。教师在进入教师岗位之前,只是在理论积累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在实践方面的经验却很少,往往不能将理论知识很好融合到实践中,所以职前培训就显得非常重要。旅游管理专业教师的职前培训一定要有针对性,将旅游专业的教学技巧、表达技巧、课堂教学方法以及与学生互动的技巧等进行系统培训,这样才能够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从而帮助新进教师快速适应教师这份职业。
其次,在职培训。对于已经入职的教师来说,其已经完成了从学生到人民教师角色的转化。但是,这些教师在面临严峻的教学任务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加强学习。高职院校要对这些教师进行在职培训,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职业能力。尤其是一些从外专业转行过来的教师,他们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身在理论知识方面的空缺,但是缺少专门的专业知识培训,其必然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面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应该多为这些教师提供深造的机会,帮助他们不断加深对旅游管理的认识,掌握旅游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
參考文献:
[1]王瑷琳.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职业能力初探[J].新课程旬刊,2013(5).
[2]姜荣,丛迎九,曲桂东.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与评价体系研究[J].职教通讯,2013(2).
[3]姚雪莹,王朋军.独立学院旅游教师专业化内涵研究[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5(9).
[4]杨苗苗,关荐.教师职业能力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5(4).
[5]刘霞玲.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评价与能力建设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1).
职业规划高职旅游管理 篇4
(一) 高职学生文化知识基础差, 但思想活跃, 动手能力强。
由于现实高职院校的生源特点, 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差, 学习困难相对较大, 对专业知识的接受存在一定的困难;但他们思想活跃, 动手能力强, 爱表现自己[1]。
(二)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强。
旅游管理专业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具有多学科相互渗透、知识面宽、综合性强等特点。高职院校的教育更要突出以培养行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为重点, 以实践教学为抓手, 构建“学生—家长—校园—企业 (社会) ”一体化的职业情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三) 高职院校重在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教育部高教[2000]2号文件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维护党的基本路线, 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 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二、职业情境教育模式对高职旅游管理教育教学的适用性
情境的“境”, 特指那些不仅指向更广泛、更多变的客观的环境与氛围, 而且强调由此升华所形成的主观的认识与理解, 突现显性与隐性两个方面[2]。情境教学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境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3]。
职业情境教育正是在对此充分认识的基础上, 形成的一种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宏观现实或建构的复合职业因素关系的应用, 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 实现心动手动的有效教育方法。这种教育方法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兴趣, 又可以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实现开放教学, 与市场接轨。
由此可见, 职业情境教育模式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障。
三、职业情境教育模式的整体框架
在深刻认识到学生、专业特点和院校培养目标的基础上, 以“学生—家长—校园—企业 (社会) ”构建模式为指导, 建立了初步的职业情境教育模式框架 (见图1) 。
此框架有以下四层含义:
(一) 明确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二) 家长对子女的影响和帮助是长时间的, 在学生的职业养成阶段, 家长应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中来, 在日常生活中正向引导, 多肯定, 多鼓励, 给孩子以信心和动力。
(三) 学校直接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需有针对性地创条件, 搭平台, 引导学生快乐学习, 健康成长,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四) 企业 (社会) 对个体的影响范围大、角度广、力度强, 坚持“请进来, 走出去”的原则, 有效地利用企业 (社会) 资源, 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实现专业行业的顺利对接。
四、职业情境教育模式的建立与运用
基于长期的观察、思考和实践, 突出以学生为主, 遵循其学习规律, 摸索、建立了“三段十二面”职业情境教育模式, 并已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反响。“三段十二面”职业情境教育模式具体是指以学生在校的三年学习时间为节点将职业情境教育划分为三个阶段, 其中每个阶段包括四个方面, 由此共同组合成的有效的教育模式 (见图2) 。
(一) 大学一年级阶段。
该阶段重在通过专业认知、素质拓展表、职业素养塑造和专业资源考察等四个方面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熟悉环境。
1.专业认知。
在一年级阶段, 通过家长的引导, 教师以新生见面会的形式给学生介绍专业、行业情况, 也可邀请毕业生与新生开座谈会, 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认知专业。
2.素质拓展表。
向学生发放提前制作好的大学三年素质拓展活动表, 便于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详细了解自己在接下来的三年里每个时间节点要做的事情, 积极引导学生, 实现目标管理。
3.职业素养塑造。
以行业需求为指导, 以岗位要求为约束, 借助课程的情境模拟和实操训练, 再加以职业服装的配套, 从日常生活和学习的细节着手, 从言行举止等方面实现职业素养的成功塑造。
4.专业资源考察。
结合课程内容, 集体组织和开展有计划的专业资源考察活动, 既能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 增进师生、同学间的沟通了解, 增强团队意识, 又便于学生更直观、生动、立体地了解专业和行业, 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对行业的热爱。
(二) 大学二年级阶段。
该阶段重在通过职业技能竞赛、职业技能考证、实训室技能实操和企业兼职工作锻炼等四个方面帮助学生学知识, 习技能。
1.职业技能竞赛。
借助职业技能竞赛平台,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竞赛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对技能的掌握。
2.职业技能考证。
技能考证既符合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教育思想, 又能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还能在考证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学生的专业技能,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实训室技能实操。
学校通过建设贴近实际的实训室, 满足课程实践教学的需要, 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模拟环境, 同时借助实物展示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真实感受行业的实情实景。
4.企业兼职工作锻炼。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鼓励学生“走出去”, 走出校门, 走进社会;为有意向的学生推荐假期兼职工作, 在熟悉和掌握行业一线技能的同时, 还锻炼了学生与人交际沟通等能力。
(三) 大学三年级阶段。
该阶段重在通过实训室营运管理、企业专场招聘会、行业企业专家讲座和企业顶岗实习工作等四个方面帮助学生体会自己的成长。
1.实训室营运管理。
在实训室条件满足的情况下, 设计科学、合理的项目, 指导学生实现实训室的营运和管理,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言传身教, 让学生去体会、经历真实的环境, 并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拓宽学生的就业选择。
2.企业专场招聘会。
企业专场招聘会形式, 搭建了学生和企业之间的桥梁, 实现了供需的顺畅, 借助招聘会推进了学生的就业, 也丰富了尚未做好准备学生的经验和阅历。
3.行业企业专家讲座。
在学生即将踏入社会之际, 将行业企业专家“请进来”, 以讲座的形式给学生更多的建议, 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行业、了解企业。
4.企业顶岗实习工作。
实习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是实现由理论到实践、由学生到职员的深入、转换过程, 科学的实习环节设计和开展事关这一过程能否有效、顺利实现。
“三段十二面”职业情境教育模式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有效实现, 但它不是放之全国而皆准;笔者希望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 加以完善, 使学生在亲历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兴趣, 促其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丽.对高职教育特点和高职学生特点的再认识[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08, (9) .
[2]姜大源.职业教育:情景与情境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25) .
职业规划高职旅游管理 篇5
2.1政府与企业方面
政府主管部门作为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与推进者,一方面应当致力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使高校能真正根据市场的需要来办学和培养人才;另一方面应当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对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实践教学基地管理、校企合作双方的权利义务进行约束和规范管理。参加企业的实习实践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水平的关键。但是,由于企业的.目标与高校的育人目标之间缺乏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企业方参与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企业与高校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这是目前比较成功的合作形式。但是,这样能够双赢的合作毕竟只是少数企业参与,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都建立了校企合作实践基地,但真正能够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企业少之又少。要调动企业方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例如,对接收大学生实习的企业予以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补贴等等。
2.2高校方面
高校是提升大学生职业能力的主战场,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该不断跟进企业用人需求,培养具备市场所需的职业能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完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第一,加强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通过调研我们得知,企业非常看重大学生的品行、责任心等在企业中很难通过短期培训形成的基本素养。高校可以邀请行业人士到课堂现身说法,让学生了解企业对吃苦耐劳、勇于承担、敬业爱岗和百折不挠等精神的注重;通过德育课程强化大学生的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通过校园文化、班级文化和集体活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第二,突出以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设计模式,推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由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自身特点,容易造成理论讲授上的空洞化。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根据用人单位需求,从职业能力分析人手,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应课程,课程设计及授课的内容必须紧紧围绕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来展开。要大胆改革传统的考试考核方法和教学质量评价方式,把职业能力中所涉及的相关内容和技能分解为具体考核项目,以此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形成。
第三,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高校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应积极建设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通过与用人单位形成长久的校企合作机制,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此外,还可支持学生自行开办模拟企业或创业,鼓励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师资上,高校一方面可多渠道积极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企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承担一定的授课任务,加深大学生对实践工作的认识;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师专业技术培训,派送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不断促使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加强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第四,实行创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创业教育,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设创业指导系列课程,通过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或短期服务于各类企业并开展社会调查等形式让学生积累创业所需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对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进行系统的创业教育及创业训练能更新学生的择业观念,改变学生的择业方向,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
2.3学生方面
浅谈高职教材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 篇6
一、高职教材管理人员职业素质的问题
教材管理不仅是组织教材供应,还要编制学院教材建设计划、组织教材评价、宣传推荐精品教材、开展教材研究和教材管理研究、研究计算机管理软件在教材管理上的应用等,这对教材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教材管理人员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1.管理意识不强
不少人对教材管理意识淡薄,包括一些领导都认为教材管理就是收发教材,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在思想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管理手段落后
教材管理人员(含系部负责教材的教务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计算机操作不够熟练,影响了管理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由于大批地扩招,学生数猛长,导教工作量倍增和效率低下。
3.管理要求不清
教材管理人员大多数对教学管理理论缺乏系统学习,工作被动应付,尤其在教材征订过程中反映比较明显。
二、高职教材管理人员应有的职业素质
1.懂业务
教材管理工作是为教学服务的,教材管理人员必须要懂教学。教材管理人员的操作技能包括:(1)掌握教材征订流程和征订流程中各环节工作要点;(2)熟悉教材库盘库流程;(3)具有教材进出库账务处理的能力;(4)能与师生进行良好的沟通;(5)能为来访者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
2.善沟通
教材管理需要广泛与人沟通。纵向沟通是与主管领导主动汇报工作开展情况,寻求领导支持,还要注意听取服务对象的反映,重点是学生对教材工作的意见和要求;横向沟通是与系部主动交流,寻求合作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收集老师对教材工作的意见和要求。
3.重服务
为教学服务是高职教材管理工作的宗旨。热情、礼貌、耐心、周到是教材管理、服务工作的基本要求。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不断进取是教材管理者的风范;深刻理解管理就是服务的含义,把师生当顾客,不论职位高低都是我们服务的对象,以礼相待、一视同仁。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蔼的态度、亲切的话语、热情、周到的服务会赢得老师和学生的尊敬和信赖。
4.抓效率
效率来自现代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的运用。教材管理人员要提高效率,第一,要具有较强的执行力,能及时准确把领导的意图贯彻到管理过程中,具有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充分利用现代管理手段。教材管理信息化就是教材管理智能化的过程,包括教材库存数字化、查询自动化、空间虚拟化、选用、评价网络化、资源共享化。把教材管理人员从教材信息的收集、整理到教材选用、汇总、征订、进库入账、发放、结算,包括教材评价等繁重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节奏加快,工效提高,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上。
5.思进取
教材管理人员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加强岗位业务能力训练和接受再教育,不断进取。不断探索高职教材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不断拓宽知识领域,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拓展教材工作空间,增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教材管理的能力。通过在职学习、脱产进修、校内培训等方式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不断提高高职教材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6.勇创新
创新就是进步,只有创新才有发展。高职教材管理人员必须解放思想,顺应时代潮流,开展管理创新。从旧的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走出自我封闭的小圈子,彻底改变传统教材管理模式,以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解决教材管理中的新问题。
三、高职教材管理人员职业素质养成的思路
高职教材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笔者以为教材管理人员需要有良好的外围环境,即要强化制度引导,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创新热情,全方面创造条件。同时,高职教材管理人员自身也要刻苦努力,结合工作实际,训练服务技能,加强继续教育和锻炼研究能力,促进良好素质的养成,参见图1。
1.强化制度引导
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包括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强调建立一套切实可行适合本校实际的管理制度,对于营造环境,规范人的行为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高职教材管理人员职业素质的养成,需要良好的环境予以保障。在科学合理实行岗位分工基础上,抓好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明确责任范围和应达到的具体要求,规范和制约人们的行为举止。建立激励机制、考核制度。定期对岗位职责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将考核结果与奖惩挂钩。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创设重复良好行为的环境,不给重复不良行为的机会,实现长效管理。
2.营造学习氛围
教材管理人员应该不断学习,拓宽知识面,努力提高专业素养。首先,有条件的可以分批脱产或半脱产,系统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学校管理学等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知识,也可以自学,进行充实提高;其次,要给他们创造机会,走出校门去兄弟院校参观、学习,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完善自我;再次,定期培训更新知识,学习教育管理理论和教材管理条例、岗位职责,针对实际工作存在的问题开展讨论,提高对教材服务工作的认识,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最后,为探讨教材管理新思路,鼓励教材管理人员积极参与管理创新比赛。]
3.激发创新热情
时代在发展,教改在深入。教材管理不能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要与时俱进。我们需要更新观念,用新的视角、新的思路,探索新模式,寻求新办法,解决新问题,努力实现管理创新。教材管理人员要重视创新能力培养,首先,要从管理观念创新开始,强化以人为本意识,遵循教育规律,一切为教学服务;其次,管理制度的创新,一切从有利于教学出发,及时清理或修改不利于教学的管理制度;再次,管理手段的创新,学习和掌握现代管理技术和管理手段,提高计算机和网络应用能力,能够准确、迅速地接受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检索、分类和储存,适应现代管理的需要。
4.训练服务技能
职业技能训练的目的是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材管理技能训练的途径有以下几个:(1)实施“青蓝工程”,新老结对帮带。年轻人要诚恳、虚心、勤奋、好学,长者要主动关心年轻人成长。通过情感的沟通,彼此间建立好感,为技能的帮带铺平道路。(2)提倡“能者为师”。“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由于生活和工作的经历各不相同,每个人都会在某些方面积累丰富的经验,对解决现实中的棘手问题具有独特的见解。我们应该虚心请教,把别人的经验学到手,丰富自己的知识宝库,增长自己的才干。(3)进行岗前培训。帮助新人弄清岗位职责内容和管理制度以及工作质量要求;培养新人勤俭、朴素的作风、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队协作的意识;了解本岗位在本部门乃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利于与他人或其他部门间的合作;进行专项技能训练,为尽快进入角色打下良好基础。(4)参与技能大赛。积极开展岗位练兵,从服务态度、服务技能、管理策划和计算机应用等方面苦练基本功;通过参赛,不仅可以提高基本技能,还可以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大家的工作热情。
5.加强继续教育
高职人才培养的市场化,已经成为当今高职院校办学模式之一。人才市场千变万化,给教学管理、教材管理不断提出新要求,管理人员仅凭经验和过去所学知识已经不足以满足现代管理工作的需要。因此,接受继续教育,已经成为个人或组织发展、提高的有效途径。首先,领导要改变以前对管理人员只用不培养的做法,创造条件,鼓励管理人员在岗学习进修,引导他们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结合本职工作,学习相关知识,不断丰富和充实自己,提高职业素质,如参加培训,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操作技能,为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打下基础。其次,教材管理人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结合岗位要求,将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贯穿于整个人生,使学习即生活的理念变为现实。既充实自我,又能适应形势变化,继而胜任自己的工作,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6.锻炼研究能力
研究能力是利用有计划与有系统的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的方法,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高职教育的繁荣,有许多新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讨,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和锻炼教材管理人员的研究能力。首先,要定期组织教材管理人员学习管理规范,结合教材管理实际情况进行研讨,在分析的基础上写出年度分析报告,代替以往的年终总结。其次,教材管理人员主动参与研究。一是研究国际国内在高职教育、教学管理方面的新趋势、新理念;研究兄弟院校在教学管理、教材管理、教材建设方面的新做法和新经验;二是研究行业和企业对用人标准有哪些新变化、对教学内容有哪些新要求;三是结合本校实际,研究教学过程及教材管理方面存在哪些新问题、了解师生有什么想法和新希望。通过研究,分析问题的成因,提出适合本校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达到高职教材管理工作最佳效能之目的。
无数事实证明,素质决定质量。要提高教材服务质量,提高教材管理人员职业素质是关键。教材管理人员职业素质提高不能一蹴而就,要通过学院、部门和个人的共同努力;通过机制、制度等全方位创新,营造一个充满人性化的健康向上的氛围,在工作和生活中耳濡目染,促进良好职业素质的养成。
职业规划高职旅游管理 篇7
关键词:高职,酒店管理,职业生涯,规划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旅游和酒店业的总收入已上升至世界第五位。旅游业已成为我国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酒店管理专业随之成为热门专业,然而,大多数该专业的学生对今后的就业持过分乐观的态度,对该行业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很多学生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感到迷茫,缺乏明确的目标。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强职业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相应地也会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水平。有调查表明,75%以上的高职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没有规划,20%左右的学生对此不明确,只有5%左右的学生有比较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理想化倾向有调查表明,75%的高职学生表示自己两三年之内要做部门经理,明显对自己的职业期望过高。酒店管理专业的部分学生由于从事的行业是为“有钱有闲”的旅游者服务,因此易受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功利心理、投机心理。“当官”意识十分强烈,愿当主角,不愿当配角,不愿做重复性、输出性工作,总担心自己被耽误、被埋没、被大材小用,急于想从事中层以上的管理工作以证实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而排斥从行业的低层做起,如客房服务员、餐饮接待员、前厅接待员等工作。
职业生涯规划存在应急性很多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不能认真分析、理性思考,即使有学习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机会也不珍惜,到临近毕业或毕业后求职不顺利时才“临时抱佛脚”,找本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书看看,或找个人问问,一旦找到工作就将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抛之脑后,从而使职业生涯规划失去实际意义。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思路
承认个体差异,合理评价自我一个有效的职业生涯设计,必须是在充分正确认识自身条件与相关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要审视自己、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做好自我评估,包括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学识、技能、智商、情商、思维方式等。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指导应重视学生的个体性格差异。霍兰德(JohnHolland)认为,生涯选择是个人人格在工作世界中的表露。个人导向是否明确,是个人选择职业生涯的关键因素。举例来说,具社会导向性格特征的人,喜欢与人互动的工作,如导游、客户服务等;具机械倾向性格特征的人,喜欢安静的工作而尽量避免社交活动,如客房服务、旅游信息系统管理、台账管理等;具追求审美体验性格特征的人,倾向于从事景点景区的工作;而以改变他人生活为导向的人,会努力成为一名酒店部门的管理者或项目管理。因此,在进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时,应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对追寻职业满足与稳定性方面的认知。
进行企业分析,了解职业特性酒店管理需要的是动手能力强、工作适应快、应变能力强的高素质的服务和管理人才。具体要求包括:熟练掌握前厅服务、客房服务、餐饮服务等酒店服务的基本技能和规程,并能提供良好的服务;具备基本的酒店经营管理能力;具备基本的外语水平(特别是口语会话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利用课程实习、企业访谈等多种手段深入了解这些职业特性。
职业生涯规划应注重实践校企深入合作,促使企业参与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将非常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校与企业的发展,有利于职业生涯教育实践。开办酒店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应积极寻求与设施条件好、管理水平高、培训能力强的星级酒店合作,并与之签订合作协议,确保校外实训基地的稳定建设和长期发展。这一点也是未来高职教育的发展方向,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学生更应该增强自己的动手及实际操作能力,这种与企业结合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的过程。
树立从基层做起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万丈高楼平地起”,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水平要高,但起点不能高,这是由酒店行业重实践的特性决定的。酒店业的主管都是从一线优秀员工中提拔起来的,基本不可能从高职毕业生中直接选拔,因此,学生应破除侥幸心理,专心学好专业技能,树立从基层做起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做到规划低起点,扎扎实实地打好职业基础,为最终高水平的职业目标做最充分的准备。
从根本上转变学生“临近毕业才关注就业”的思维定势和行为习惯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经营、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与普通本科院校存在本质的区别,因此,要引导学生从入学之初就及时、准确地了解自己的职业特性,积极主动地掌握外部职业信息,如进行酒店管理专业新生的认识实习,带领学生到酒店一线了解将来所要从事的行业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一开始就对行业状况有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既适合自身特点,又符合社会需求的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和行动方案,使学生在整个学程都关注就业,为顺利就业打好基础。
量身定做职业生涯规划书职业生涯规划是对个人职业发展道路进行选择和设计的过程,规划的内容和结果应该在规划过程中及规划后形成文字性的方案,以便理顺规划的思路,提供操作指引,随时评估与修正。酒店业是一个应用型、前瞻性很强的服务行业,因此,在一年级第一学期,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应该在专业职业指导教师的引导下,量身制作职业生涯规划书,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参照。规划书的制作应尽量体现个性与专业性,在进行霍兰德职业适应性测试、卡特尔人格因素MBTI测试、职业能力测试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生涯规划。
长期、中期、短期规划相结合职业生涯规划既要把握长远的职业方向,也要分解、细化职业目标,做到规划的长短结合。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应从战略的角度把握职业方向,分析酒店行业的发展需求及趋势,重点做好职业目标定位;中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主要制定毕业后3~5年内要达到的职业目标及相应的措施;短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在长期、中期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分解目标,重点制定高职3年内的学习目标及详尽的可行措施,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基础准备。长期、中期规划应尽可能留出弹性空间,以应对多变的行业环境;短期规划则应尽可能详细、具体,增加可操作性。
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的专业化培养高职酒店管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既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具备一支具有较强专门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教师队伍。这就需要通过集中培训和学习,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职业生涯指导教师队伍,经常开展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咨询、推荐和服务工作,成为学生的“职业导航师”。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的求职需求,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职业意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充实在校生活,帮助择业,也有利于就业后的事业发展。对学校而言,有利于缓解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还可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从社会到学校,从教师到学生个人,都应为此做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杨柳.浅析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心理及生涯发展指导[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19.
[2]张瑞凤,陈军须,周晓燕.谈高职高专学生的生涯规划[J].职业教育研究,2007,(7):64.
[3]康连山.试论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6.
[4]广西毕业生就业促进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践手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4.
高职旅游专业群职业养成模式研究 篇8
(一) 职业养成教育的涵义及旅游专业群的界定
高职旅游专业培养的是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能够胜任旅游行业的中基层管理岗位。要使学生能够与行业无缝接轨.就必须重视职业养成教育。什么是养成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训练活动使受教育者的言行规范化、标准化的教育过程, 是一个“外化——内化——外化”的教育过程。所谓“养成”, 即学生从入学第一天到毕业离校, 通过涵育熏陶、环境影响, 在职业理想、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意志、职业情感、劳动态度、专业能力、职业行为习惯等方面, 全方位调动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学生成长成熟, 成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旅游专业群主要是指酒店管理专业、导游和旅游英语专业、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等。这些专业大都归属于旅游服务业, 相互关联程度较高, 受国家宏观旅游环境的影响很大。专业群各专业围绕旅游行业、旅游企业、旅游者、旅游业从业人员的需求分工协作, 以旅游管理专业为龙头分别进行涉外旅游服务、旅游酒店接待等岗位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二) 什么是职业养成模式
职业养成模式顾名思义就是致力于通过涵育熏陶、环境影响, 注重调动教育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促使旅游专业群高职学生成长、成熟直至成为合格的职业化专门人才的教育模式。
(三) 如何对旅游专业群进行职业养成模式培养
1.“榜样示范”德育模式的运用
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战场, 为了推动全员育人这一教育理念, 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开展“学科渗透德育”, 让全体教师都参与到培养学生成人成材的队伍中来, 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思想道德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提高, 自我发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和学生接触时间和场合较多, 因此老师的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 老师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 要严格要求自己, 处处以身作则, 既要言传还要身教。例如爱岗敬业、准时、待人有礼、仪态大方得体、具有为他人真诚服务的意识、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等, 都是老师在与学生交往中必须做到的。
2.“双导师”制度, 与行业零距离沟通
在人才培养中, 每个学生都将拥有“双导师”, 除校内教师外, 学校还将聘任行业一线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和兼职导师, 直接参与学生的培养和专业发展指导。同时定期举行行业讲座, 安排行业见习, 实现学生与将来所从事的行业进行零距离沟通。
3. 构建具有“一个公共技术平台下的+多个面向岗位 (群) 专业方向 (知识+技能) 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
基于旅游管理专业群规划与设置下,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一个公共技术平台下的+多个面向岗位 (群) 专业方向 (知识+技能) 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在课程设置中, 课程要能满足知识、素质、能力的要求, 专业方向课程满足各岗位 (群) 知识、技能的要求。一个公共技术平台指的是素质技术平台, 即包括思想政治公共课和计算机课程。通过与旅游企业共同合作, 确定本专业所面向的岗位 (群) , 并对各个岗位 (群) 典型工作过程进行分析整理, 明确该岗位核心能力及具体要求。在与企业共同确定岗位核心能力具体要求的基础上, 确定实现岗位核心能力的专业核心课程及其支撑课程和相关课程, 依据“干什么学什么, 缺什么补什么, 要什么给什么”课程建设思路, 构建符合旅游业行业人才需求的新的课程体系。
4. 技能训练与素质培养相互结合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学生应在具备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并强调“要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文明的日常教学不能只是简单的技能训练, 而是应该在训练中渗透人格化的素质培养, 例如培养学生学会爱护实训器材, 服从指挥, 团结协作, 相互帮助等, 学会真诚、客观的评价他人, 培养自己温厚善良的品质。
5. 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校内外活动, 通过活动掌握与人打交道的技巧, 提前认识社会, 初步接触职业岗位, 养成职业意识, 为就业提前进行适应性训练。专业教师可以指导酒店管理专业的同学成立酒会服务公司, 承接各级各类活动的宴席服务, 包括调制鸡尾酒、茶艺服务、餐饮服务、迎宾接待等。学生在各种社会实践中可以开阔视野, 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
6. 重视实训, 产学研结合, 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实训室是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 是培养旅游人才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建设全真模拟实训室, 包括导游实景模拟讲解室、餐饮客房服务训练室、茶艺室、酒吧服务实训室等, 将有利于学生尽快融入行业角色, 熟悉工作环境, 理论联系实际, 提高实践能力。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是针对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系统的技能训练场所, 旅游职业教育实质上就是为旅游业的职业和就业储备人才, 而旅游企业普遍面临着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 需要协调一致, 共同为旅游职业人才的养成而进行多方面的合作, 产学研教学基地的建设应该说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的需求。企业是职业教育的主体。德国职业教育多年实践证明, 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模式是非常成功的。德国职业教育让企业参与办学, 职业学校就无须建造教学车间或购置设备, 这大大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当然, 不是所有企业都有能力提供培训。一般情况下, 企业必须拥有适当的具有专业及教学知识、符合国家要求的培训员, 他们能够完成传授国家培训条例所规定的培训内容, 培训员也必须通过资格考试取得培训资格。结合我国实际情况, 我们通过与知名旅游企业紧密合作, 引导企业全程介入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参与制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构建, 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和授课, 参与学生的实训和教学评价。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 企业在学校投资兴建酒店, 开办旅行社, 企业与学校合作经营, 学生在这些旅游企业中进行实训, 让企业真正参与到职业教育中。学生前两年除了在学校里学习理论与实践知识, 还要求每个学期到企业学习一定课时企业课程, 由企业人员授课, 企业人员评定课程学习成绩, 第三年进入校内企业或是校外企业进行顶岗实训, 由企业评定实训成绩。学生毕业前就能与企业签订正式工作合同, 缩减或免除试用期, 毕业后直接转正上岗工作, 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旅游专业群职业养成人才培养模式将科学挖掘有限的教学资源, 大胆实施开放型培养计划, 寻找高职旅游教学的正确定位和对接培养对象的相应岗位群, 并将单项的教学方式改革、课程改革、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等有机融合, 以实现职业养成为最终目标, 提高高职旅游专业群的教学质量以及社会认可度, 为快速发展中的中国旅游业输送大批“用得上、留得住”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许艳.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职业养成教育研究[J].时代教育, 2008 (9) .
[2]张雪丽.基于ACR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研究——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为例[J].商业现代化, 2007.7.
职业规划高职旅游管理 篇9
一、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分析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规划发展,人们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和认同越来越高[4],导致高职院校生源发生了改变,生源主要来自于:普通高中的高考招生、普通高中的“单独招生”、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对口”招生等,导致高职院校的生源“混乱”,生源素质普遍不高。另外,当前学生中“独生子女”和“留守儿童”较多,且很大部分学生在生活中没有受到过困难与挫折,致使自我意识较强,集体观念相对薄弱,遇到问题时,只注重自身的感受,很少考虑到他人[5]。同时,他们个性张扬、自尊心强、相对敏感等,且对于任何事物都存在着自己的见解,但是,由于其生活阅历、社会经验等方面的不足,难免会对一些事物或问题产生片面的想法。这些特殊问题的存在导致高职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十分困难。
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学生而言,有实践和动手能力较强、兴趣爱好广泛等优点,但存在着学习习惯差、学习动力明显不足、自我约束力差等缺点[6]。而恰是这些缺点使高职班主任的班级日常管理有一定的难度。
二、“阶段式”班级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分析
(一)“阶段式”班级管理的特点与内容
根据学生“职业规划”发展规律和在不同学习阶段所学习的不同内容,将班级管理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入校“心理调整期”,时间一般为刚入校后2~3个月;第二阶段是“职业规划策划期”,时间一般为一年级第一学期;第三阶段是“职业规划发展期”,时间一般为一年级第二学期至二年级第一学期;第四个阶段为“职业规划调整期”,时间一般为二年级第二学期至三年级第一学期;第五个阶段为“职业规划岗位抉择期”,时间一般为三年级第二学期。班主任可以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的职业规划发展规律和学习内容开展工作。
(二)“阶段式”班级管理模式的构建
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学生具备必要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熟练掌握主干技术,侧重实际应用、实务知识的学习,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因此,以学生的职业规划发展为轴线,通过企业对人才的职业技能需求分析,结合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构建了“阶段式”班级管理模式。
三、“阶段式”班级管理模式的实践
(一)“心理调整期”的班级管理
进入大学后,由于高职院校与学生理想中的大学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失衡。同时,由于大学的管理模式与高中的管理相差较大,大学基本上属于自己管理自己,班主任主要起引导作用,并不具体到事情的细节,加上远离家乡,独立面对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将导致学生无所适从,在心理上产生较强烈的波动和冲突。因此,班主任一是要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入学教育和思想引导,调整学生的落差心理;二是要熟悉班级学生的家庭和社会关系,学生的成长环境、个性、爱好等;三是要初步建立班干部队伍和班级管理制度,与学生探讨班级的专业特点、专业发展、专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等。
(二)“职业规划策划期”的班级管理
通过入学教育和军事训练,熟悉了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此时是高职班主任工作的关键时期,班主任一是要起到引导作用,使学生了解专业发展与专业职业岗位技能要求等,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与每个学生进行探讨个人的职业规划发展计划和大学学习规划。二是要建立和完善班级班委和团委的建设,实行班长负责制,要细化每一位班委和团委的工作职责,规范其工作作风,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以实现学生管学生。三是要建立严格的班级管理制度和纪律处分规定,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开学之初的违纪问题,必须及时合理,并且严格按照管理制度执行,确保在全班范围内起到良好的警示作用。四是要建立有效班级内部信息沟通渠道,班主任能够及时了解班级动态和学生个人状况,以便及时处理。五是要经常到学生寝室走走,帮助学生建立起优秀的“寝室文化”。
(三)“职业规划发展期”的班级管理
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调整,基本已适应了大学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等,班级已步入正轨,进入“职业规划发展期”。班主任首先重点是进一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是以专业技能培养为核心,给学生介绍所学课程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之间的衔接关系,和学生探讨专业技能发展途径等。三是进行学生的社会人文素质培养,组织各种班级文化活动,提供和开拓学生锻炼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并以寝室为单位展开班级内部竞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四是把班级的日常工作放手交给班长,班主任起指导和检查作用,激发班委和团委的工作热情,激励班级组建各种学习兴趣小组,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五是督促学生完成个人职业规划。
(四)“职业规划调整期”的班级管理
此阶段是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核心期,因此,班主任必须做到:一是给学生介绍所学专业课程的知识与专业技能之间的衔接关系,与学生探讨个人职业规划,以及如何拓展个人的专业职业技能等。二是结合专业进行职业资格证考核,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职业技能的基础能力和拓展能力。三是督促学生调整个人职业规划的发展。四是在第四个学期的后半段,多数学生因为工作单位不定,对前途比较迷茫,容易产生“就业迷茫躁动”心理,班主任必须要在精神上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在思想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五)“职业规划岗位抉择期”的班级管理
在此阶段,由于学生不在学校,而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因此,班主任需要与学生和企业负责人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建立每个实习企业的实习小组,选出组长负责管理本组实习同学的日常工作,并及时把学生的实习状况向班主任汇报,以便班主任能够实时做出必要的干预措施和指导学生从“学生”到“职工”的身份转换“工作迷茫躁动”心理。
要实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职业院校的班主任需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和专业职业技能素质要求,熟悉了解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并及时进行调整。以学生的职业规划为轴线,以教书育人为指导思想,结合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不同发展阶段,建立合理、科学的班级管理办法,构建了“阶段式”班级管理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素质和社会人文素质,有利于学生完成个人职业规划的发展,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摘要:从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出发,根据学生“职业规划”发展规律和在不同学习阶段所学习的内容不同,将班级管理分为五个阶段,并以学生的职业规划发展为轴线,通过企业对人才的职业技能需求分析,构建了高职院校“阶段式”班级管理模式,同时探讨了“阶段式”班级管理模式的实践途径。
关键词:高职,班主任,“阶段式”,班级管理
参考文献
[1]刘晓玲,庄西真.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的最佳结合点[J].职教论坛,2016(1):62-66.
[2]吴万盛,童莉莉.浅析高职院校班主任应具备的素质[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7):75-76.
[3]林慧娜.高职院校学生不同阶段心理特点及对策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8):46.
[4]任红霞,杨晓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理论溯源评析[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4(12):68-71.
[5]张晓京,文书锋,金添.“90后”大学新生思想行为能力特点的调查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9):114-117.
职业规划高职旅游管理 篇10
一、职业素养的认识
(一)职业素养与旅游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指职业内含的标准和规范,是职业实施过程展示的品质综合,体现在与职业相关的道德、技能、行为、作风和意识等方面。而旅游职业素养,是从业人员应具备基础,是先天因素(如:五官、形体、身材、协调度与比例度等,这些均是客观的。)和后天因素(服务、礼貌、公关和沟通交流意识、文明行为和卫生习惯等,这些可以后天学习获得。)互为因果综合影响的产物。
(二)旅游职业素养构成
1、旅游职业意识
优服务、肯吃苦、有韧劲、公平感、正直感、敬业感、爱岗感、协作感、现代感和进取感等是旅游职业意识内容。这当中,优服务、肯吃苦和有韧劲非常重要,是旅游从业人员职业素养的基础。作为代表性强的服务业,旅游行业中住宿、旅行、景区的服务实体可能差异于服务内容和形式,但服务态度、流程和规范却无差别,服务意识是否强烈往往成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好坏的重要依据。
2、旅游职业知识
旅游职业技能和旅游职业需知是旅游企业对旅游从业劳动者职业知识要求的体现。作为走向职场基础的旅游职业技能,可以经过自我或规范地实践学习与训练获得。而旅游职业需知,对于高职旅游专业学生来说,体现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这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和旅游学等课程,学生通过学习应掌握经济学、管理学、旅游科学、旅游产业发展等有关知识,获得文学、艺术、语言、风土人情、待人接物等人文素质培养。如此,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经过人文素养教育,在获得人文美和自然美的认识和社会、自然和历史的了解基础上,进一步打造感知、理解、想像和创造方面的能力,自身的创新和意识和精神得到激发。
3、旅游职业能力
旅游专业能力和旅游综合能力是旅游从业人员的能力组合。旅游专业能力是指从事旅游职业的专业技能,旅游综合能力则指包括创新、信息处理、沟通协作、不断学习和运用语言等方面、国际普遍认可的关键能力。在旅游产业和企业发展过程中,旅游从业人员不仅对客人共同的、基础的、静止的和表现出的需要予以准确把握,而且对客人个性化的、特殊性的、变化的和隐含的需要予以关注,能够实施针对性强、差异化和多样化的服务,紧急情况能够沉着冷静、机智利落、随机应变。
二、培养职业素养方法
(一)立足于旅游企业管理实际,构建职业仿真情境
立足于旅游企业管理实际,构建职业仿真情境,有助于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知不觉地培养成相关职业素养。比如:酒店管理专班级,可以借鉴酒店组织结构模式设计班委会组成,班主任虚拟董事长,班长虚拟总经理,学习、体育和纪律委员虚拟职能部门经理,小组长虚拟领班等;参照酒店制服款式作为班服制式,依照酒店标准对学生日常的行为、言谈、穿戴、化妆、卫生、习惯、出勤等方面严格约束。如此,学生可以可以强化未来职业的感知,提前树立良好职业意识,逐渐养成良好职业习惯。
(二)优化课程系统和教学应知,职业素养培养应纳入课程教学
高职旅游专业教学改革应从下面几方面着手:优化现有课程系统,增设职业生涯管理、社会交际等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具备应有的职业心理素质如:岗位意识、自我鼓励、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等;专业课程教授过程中,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且强化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如:团队协作、职业道德、服务观念、创新理念等;人文方面选修课应该多开,利于学生职业素养全面提升,有利于将来就业或创业。
(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顶岗实习等职业实践活动
顶岗实习等职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方式。基于企业真实的岗位环境,学生亲身体验,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工作中岗位纪律的严格、工作规范的高标准能够亲自体会;与企业领导和同事工作接触中,学会社会人际交往与合作、复杂人际关系处理的方法和艺术;在服务客人过程中,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待人接物技巧、服务技能运用,具备一定委屈和抱怨的心理承受能力;在实习过程中,体验到劳动付出的艰辛、顾客满意的喜悦、工作付出的价值。正是借助于这些职业性实践活动,能大力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能力,为今后学生正式走向企业、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四)以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为推手来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借助导游比赛、礼仪展示、热点辩论等比赛方式使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随机应变能力得到锻炼;借助餐饮服务技能展示、客房服务技能演练、咖啡和酒水服务技能表演等比赛磨练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职业技能培养;新生开学接待,让旅游专业学生为新生和家长义务导游,负责学校接待礼仪工作,融入社会实践活动,增强职业意识和自豪感。
职业规划高职旅游管理 篇11
关键词:高职旅游学生 职业基本素养 养成
课 题:2015年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导游基础》微课开发(课题编号:BGZY2015JYJGXM36)。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飞速发展,实现了从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中国将逐步进入世界旅游强国的行列。旅游人才是确保我国实现世界旅游强国目标的核心要素。但从我国旅游人才培养的现状来看,目前的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还远远不能满足旅游业的发展需求,所以当务之急是加快培养旅游人才,不断提升旅游人才质量。那么如何延展旅游专业学生未来在旅游业的职业发展空间呢?笔者认为,在具备旅游业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前提下,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就是提升大学生职业发展空间的法宝。
一、职业素养的基本概念
职业素养鼻祖San Francisco 在其著作《职业素养》中这样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可以具体量化表现为职商(Career Quotient 简称CQ),体现一个社会人在职场中成功的素养及智慧。
职业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个人的角度来看,适者生存,个人缺乏良好的职业素养,就很难取得突出的工作业绩,更谈不上建功立业;从企业角度来看,唯有集中具备较高职业素养的人员才能实现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目的,他们可以帮助企业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的竞争力;从国家的角度看,国民职业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正因如此,“职业素养教育”才显得尤为重要。
高职旅游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它由内在素养和外在素养构成。内在素养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是指学生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范畴;外在素养指学生中英文导游讲解、计调、酒店管理等职业技能范畴,是通过学习、培训比较容易获得,且可以在实践运用中日渐熟练的部分。
二、高职旅游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养成的途径
1.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优质服务意识
高职旅游教育是高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遵循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又要充分体现高职旅游教育的特色。作为高职院校大专层次的旅游专业学生,不仅需要培养旅游专业知识,且还需要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优质服务意识。目前高职旅游学生存在不遵守学校纪律、不讲诚信等道德缺陷,如:谎称家庭困难申请助学贷款、无故旷课、考试科目作弊等。从这些现象可以看出学校道德教育任重道远。
树立优质的服务意识旅游从业人员最基本的职业素质。假如旅游从业人员没有服务意识,就很难给客人提供热情周到、宾至如归的服务。职业道德和优质服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自律、爱岗、敬业、服务、奉献、诚信。因此,高职旅游教育应以职业道德为重点,开设养成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课程,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各项职业素质。
(1)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所以作为旅游专业毕业生,首先应该培养学生自律意识,自觉遵守家庭、学校、旅游业的规矩,让学生懂得只有尊重客观规律,遵守规矩,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人生目标。当然,培养自律意识并不等于墨守成规、麻木守旧。要让学生明白在遵守规矩的基础上创新,让学生逐渐形成独立、自信、自我控制、忍受挫折等人格品质。
(2)培养学生的爱岗敬业意识。宋代朱熹说:“敬业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爱岗敬业即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这就要求学生要热爱祖国、热爱旅游企业、热爱本职工作。通常敬业与爱岗联系在一起,爱岗是敬业的前提,敬业是爱岗情感的升华。一个不爱岗的人很难做到敬业,一个不敬业的人很难做到爱岗。所以,每个旅游从业人员要真正做到敬业,首先必须从爱岗做起。旅游业的工作辛苦,职业岗位要求不仅要具备旅游行业相关方面的知识,还要有较高的思想水平,表现为勤奋努力、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的职业行为。这些是旅游业职业道德的最基本的要求。无论学生今后从事何种工作,都要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这对每一位即将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高职旅游学生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
(3)培养学生的优质服务意识。旅游业的服务对象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客人,这就要求学生首先了解自己未来从事旅游业的职业特点,培养优质的服务意识,树立起服务至上的理念。有人认为旅游业的工作就是简单的体力劳动,没有文化含量。其实不然,旅游业的员工需要有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胆大心细,要求熟悉旅游业务,懂得尊重客人,守时守信提供优质服务。旅游从业人员与旅游者之间的提供服务与享受服务的关系被称作“客我关系”。要使旅游者满意,旅游从业人员必须以良好的服务态度,向旅游者提供优质服务。
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应注重营造德育教育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学校可以开展导游、餐饮等服务技能比赛和旅游社团活动,把知识传授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不服输的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意识;其次,指导学生社团组织建设,在鼓励学生展示个性、发掘潜能的同时,提倡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再次,加强高职学生实习、实训教学环节的德育工作,用旅游企业的规章制度、职业道德规范学生的行为。一句话,培养学生的优质服务意识要从“处处真心诚意为客人服务着想”做起。
(4)培养学生务实、坚持、协作意识。高职旅游学生要想在职场中立足,进而获得成功,必须学会脚踏实地。务实是每个职业人应有的职业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避免眼高手低现象发生。要注重从点滴做事积累经验,熟悉工作流程,逐步学会做事情的方法。要努力做到勤奋刻苦、坚持不懈。
中国有句古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只有善于协作,运用合力,才能聚集团队力量。记得有一句话说:“我们唯一的财富就是智慧,当有人说1+1=2的时候,你就应该想到1+1>2。”一个由若干个体组成的整体,经过优化之后,整体力量远远大于个体力量之和,会产生“1+1大于2”的效果。
2.建设融入职业基本素养的高职旅游教育课程体系
职业基本素养的内容体系包括道德品质、职业态度和职业能力三个方面。道德品质具体表现为让学生养成自律意识、公德意识和诚信意识;职业态度具体表现为让学生学会服务、学会务实、学会敬业、学会坚持、学会协作;职业能力具体表现为学会主动学习、学会表达、学会自控、学会创新。高职旅游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人才,其核心就是要做好融入职业基本素养的课程体系建设。
目前高职旅游院校越来越重视养成职业基本素养。如果没有职业素养的支撑,旅游业可持续性将没有后劲,也难以发展。那么如何将职业基本素养融入高职旅游教育课程体系里呢?旅游业是服务性行业,具有外向性特点,旅游经营包含“食、住、行、游、购、娱”六个要素。现代旅游业要求岗位工作需要具备旅游专业知识和具有经营管理的创新人才,这就决定了高职旅游人才的培养在专业建设上应该形成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职业技能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组成的理论教学体系。同时还应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岗位工作适应力、创新力。如: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开设《旅游职业礼仪》,专业基础课程门市接待岗位开设《旅游消费心理》《旅游销售技巧》,职业技能课程开设《旅行社门市接待实训》,职业拓展课程着力提升学生的旅游文化内涵,开设了《旅游文学》等。但是,该校没有开设职业基本素养方面的课程。因此,为了提高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必须在上述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职业素养课程,把职业基本素养逐步融入高职旅游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当然这也需要社会、高职旅游院校、高职旅游学生共同努力。
3.搭建旅游职教联盟帮助学生提升职业基本素养
搭建旅游职教联盟,就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学校、政府、企业等之间搭建一个交流、互助、资源共享的平台。其中最重要的是利用平台保障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通过成立联盟,整合社会资源各自扮演不同角色,在满足自身需求的情况下承担培养人才的职责,最终实现学校与企业、政府与企业互动共赢:企业提供顶岗实习、假期兼职;高职院校聘请行业专家走进校园宣讲企业家实践经验和企业文化;联盟举办活动来激发学生的青春活力,磨炼学生的意志。
三、小结
基于以上思考,笔者认为:高职旅游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应该把满足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逐步提高学生职业基本素养,实现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如果缺乏良好的职业基本素养,就无法拥有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只有养成职业基本素养,才能成就精彩职业人生。从旅游企业角度来看,只有拥有具备良好职业素养的员工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帮助企业节省成本,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沈文馥.海西旅游产业发展与高职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
[2]黄建伟.旅游高等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中文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09(2).
[3]刘峰.中国旅游发展笔谈—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旅游发展[J].旅游学刊,2009?(7).
[4]刘兰明.关注职业基本素养打造安身立命之本[J].中国高等教育,2010(19).
[5]杨卫武.应用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
职业规划高职旅游管理 篇12
旅游业是一个窗口行业,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旅游服务质量,影响着旅游企业的形象,甚至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形象。因而旅游企业在对人才的选拔上,除了学生须具备一定的职业技能外,更看重的是学生的职业素养。基于此,旅游企业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前移”的概念,他们认为与其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来培训新招聘员工,还不如从开始就与学校合作共同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
旅游企业生产与消费具有同步性,这种特性使旅游业的产品是无形的,很难进行标准化生产,环境也很难进行控制;旅游服务的对象是人,管理的对象也主要是人,每一次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提供的过程总是充满着新奇和挑战,工作人员素质成为衡量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需要特定职业素养的人方能适应旅游企业的需求。而当前旅游专业学生大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实践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较弱,缺乏与人沟通、团队合作的能力。此外高职旅游专业教育在对学生养成教育方面的内容不能与社会现实进行同步互动,不能有效促进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协调发展,这些现状促使高职学校必须提升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
2 职业素养的内涵
什么是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专业是第一位的,但是除了专业,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个体行为的总和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是内涵,个体行为是外在表象。职业素养概括的说包含以下四个方面: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所以,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职业素养量化而成“职商”。也可以说一生成败看职商。前三项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而职业技能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从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其一,职业素养是后天养成的,而不是天生的,职业素养的养成更多取决于环境和教育;其二,职业素养是可以培养的,它的养成是一个从低到高逐步发展的过程。其三,职业素养是多层面的,它涉及了从意识到实践、由心理到生理、从言谈到举止、从思想到行为等全方位的问题。
3 职业素养养成的重要性
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是个人内在的发展需要,即学生个人发展所需;也是社会的需求,具体来说是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作为旅游企业的员工必须具备旅游职业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这是显性素养,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而旅游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是隐性素养,将在更深层次上影响着员工的发展。所以对于旅游企业来说更加重视后者。旅游企业认为职业素养中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是一棵树的根系,而职业技能只是枝、干、叶,一棵树要想枝繁叶茂首先要根系发达。从旅游企业来看,只有具备高的职业素养的员工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4 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途径
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要达到旅游企业的用人要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提升:
(1)课程设置提升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一线、面向基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那么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目标也必须紧密结合这一点。我们认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的目标是:通过系统的教育,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好品德、好形象、好技能、好使用的“四好”应用型人才。职业素养培养的内容选择:以“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的职业素养培养为核心内容拓展开来,根据旅游专业的要求,开展择业观念教育、团队合作、职业生涯设计、诚信教育、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美学教育、人文素养教育、礼仪教育等相关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以课堂教育的理论学习为框架,以社团活动、旅游服务技能竞赛、素质拓展、生涯设计大赛、创业大赛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相互补充。
(2)课堂教学提升职业素养。
良好的职业习惯和工作作风,首先是在学校里通过接受课堂教学逐步养成的。教师课堂教学的职业素质、人格魅力对学生的成长十分关键,教师的自身修养,敬业乐业、积极进取的态度和言行举止都在引导学生;课堂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采用案例分析法、情境模拟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情趣,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吸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自己的敬业精神。敬业,就是尊敬自己的职业。敬业精神也是一种对待自己的态度,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抑制消极心态,并用积极心态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形成动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培养学生遵守规范和诚实守信。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既要学习遵守法律规范,又要学习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因为,职场上必须遵守职场的规则,那么,学生在就读期间就应该遵守学校的规则,上课不迟到早退,不随意旷课,遵守学校其他的规章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真实、有效地诚信档案,把讲诚信纳入到学生的考评体系中去。
(3)组建团队提升职业素养。
我们可以组建一支高水平的职业素养培养团队来提升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这支队伍应该由旅游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人员、旅游行业优秀从业人员、旅游专业往届优秀毕业生、旅游专业教师、就业指导师、素质拓展师、心理咨询师等相关人员组成,并请他们担任相关的职业素养培养课程教师,以他们丰富的实践和不同的视角对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实习、就业、创业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并由就业部门进行统一的规划和部署。
(4)合理考评提升职业素养。
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与以后的就业是息息相关的。现有的考评体系主要是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考核,那么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要怎么来进行考核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一些方法:比如建立学生的诚信档案,对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遵从性,对社团活动和学校活动的参与性,学习上的努力程度和认真程度,对作业、工作的完成情况等这些方面考察学生的思想品德、诚信意识、团队合作意识、责任感、敬业精神等。然后把这些考核因素进行量化并定期对其合理性进行修订。还可以建立职业素养反馈机制,由用人单位、毕业生、实习生、在校生组成,采用调研的形式,对高职院校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师资结构、实验实训、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职业素养培养信息进行反馈。然后定期对这些信息进行收集,并做出可行的改进方案,经过专家的审定,对教学计划进行一定的调整。
总之,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必须重视并长期坚持职业素养培育这条主线,使学生不断地提升职业素养,这样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提高,才能更好地适应旅游企业的用人要求,使就业竞争力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1]马斌.略论高职生的职业素养及其培育[J].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2]李向群,卢睿。旅游人才综合素质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
[3]李因,汪艳丽,梁磊.旅游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J].旅游学刊,2009,(7).
【职业规划高职旅游管理】推荐阅读: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06-29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业规划与对策的分析论文12-16
高职旅游专业职业素养05-12
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09-22
财务管理专业职业规划06-25
酒店管理的职业规划09-03
3M公司职业生涯规划管理05-17
物业管理职业生涯规划07-29
职业生涯规划时间管理12-21
旅游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