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业规划与对策的分析论文(通用10篇)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业规划与对策的分析论文 篇1
摘要:在高职院校教学一线工作的教师易引起职业倦怠,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人员中也同样存在职业倦怠。本文列出了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人员和教师职业倦怠的普遍表现,重点对两者引起职业倦怠的成因作了比较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职业倦怠;高职教育;教务管理;教师;成因;比较分析
职业倦怠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衰竭的状态,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教师、医护人员和警察等人群成为高发群体。近20年来,高职院校发展迅速,面对改革发展中带来的种种挑战和困难,据笔者调查发现不仅教师普遍存在着职业倦怠,而且教务管理作为院校教学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其管理人员作为院校一支重要的完整的队伍体系,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的职业倦怠,而且两者的职业倦怠表现有趋同性,其成因有差异性。
一、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人员和与教师普遍存在着职业倦怠
高等职业教育自上世纪80年代起步,为适应社会发展,主动接受挑战,努力推进改革。在艰难探索中,高等职业教育全体教职员工面对变化了的教育对象、教育任务和教育环境,承受着巨大压力,产生了职业倦怠。对于教务管理人员和教师来说,职业倦怠的具体表现带有趋同性,主要有:
(一)工作热情丧失。这是职业倦怠最核心特征----情绪衰竭的具体表现。教务管理人员和教师常常表现为厌倦工作,对工作热情减少,满意度降低,对外界和未来过度担心忧虑,对前途悲观失望;在生理上往往表现出极度疲劳、精力不济,甚至产生压抑、忧郁、猜疑、自责等消极情绪,整个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对部分教师来说还表现为经常不写教案,不认真批改作业;教学内容、教学进度随意更改;平时不重视学习,不注意自身知识的更新和积累,机械重复多年来的教学内容等等。
(二)人际关系紧张。对待学生、同事甚至家人态度冷漠,在教学中随意贬损学生;疏远学生,逃避与同事交往或拒绝合作;对他人行为容忍度降低,常持消极、否定态度;易怒,好发脾气,人际磨擦增多,对学校环境和学校管理牢骚多。
(三)成就感降低。认为自己的工作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只是枯燥乏味、机械重复的繁琐事务;对工作无成就感,对事业追求逐渐失去信心,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从而对工作投入减少,缺乏创新,甚至要求调离岗位。
二、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人员与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比较
教务管理人员与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主要是社会外部环境、学校内部环境和个人自身引起的,但是对于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人员和教师来说,这些成因既有相同性又有差异性,对引起两者职业倦怠的主要成因以及部分成因所起的作用程度是有差异的。
(一)相同性
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环境和作为一个社会人自身的成长规律带来同样的职业倦怠。
1、高职教育迅速发展和应用性人才培养特点带来同样的职业倦怠。高职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而全体教职员工肩负着学校发展的责任。并且高等职业教育是随着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出现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类型,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更是高职教育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高职教育只有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培养急需的质量过硬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才能保证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高职院校往往围绕人才市场需求办学,并更加注重当前市场的需求,也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就必须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进行调整,设置新的专业。与此相对应,高职院校对教务管理人员和教师在不同时期、在专业及整个院校发展的战略调整中会提出不同的阶段性要求。对教务管理人员来说,必须结合各自学校的特色特点,及时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积极进行改革创新,形成针对性富有特色的教务管理特点。对教师来说,专业调整和创办新专业的结果是原有老师要么去学习新的专业知识,要么转换工作岗位去担任行政或者学生管理工作。而无论哪一种结果,对于一个具有多年专业学习的高职院校教师来说,意味着要重新学习一个新的领域。因此,两者长期处于挑战性工作状态下容易引起职业倦怠。
2、对高职教育过低的社会评价带来同样的职业倦怠。教师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已为世界所公认,许多国家十分重视教师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的不断提高。我国也不例外,如教师节的确立、教师法的颁布。但对于我国高职教育来说,良好的外部生存环境还没有形成。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过近20年的艰难探索,现正步入一个飞速发展的新阶段,可以说,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大幅度扩张,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而实现的,高职教育实实在在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然而,当前高职院校尚未得到社会(尤其是广大考生和家长)的认可,在许多人的观念中,高职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的“
二、三流”教育,不能与普通高校相提并论,加上在高职教育收费、招生、升学、就业等方面还存在政策上的许多不公平现象,也增强了社会对高职院校的偏见。因此,社会评价过低是引起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人员和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外部因素,而且是自身所无法克服的,是两者职业倦怠形成的同样的硬伤。
3、个体背景因素带来同样的职业倦怠。这些个体背景因素包括工龄(教龄)、年龄、婚姻状况、学历等。一般来说,工作时间十年左右的教职员工最容易产生职业冷漠感,处于这一阶段的教职员工对工作的新鲜感慢慢失去,面临着更多来自于工作、人际和家庭的压力,再加上太有规律的工作、按部就班的生活,同一篇文章、同一份工作重复了无数遍,很容易熄灭一个人的激情。对生活富有激情的内心追求与客观情况的差异,往往会引起一个人的矛盾心理,使之产生对职业的反抗情绪;已婚教职员工相对于未婚教职员工来说,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处理家庭事务,面对更多的家庭压力,如果协调不善,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学历越高的教职员工自我期望及社会期望越高,当期望与现实冲突时,会产生较大压力和消极情绪。这些个体背景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务管理人员和教师自我发展意识不强,缺乏对专业发展的内在需求,即使面对来自职称评定、岗位竞争及行政命令等外在压力,部分也只是被动地对专业发展进行大致的思考,往往预期水平低、发展不高。对教务管理人员来说,目前还普遍存在进入门槛过低的现象,决定了这支队伍素质参差不齐,也决定了这支队伍自我发展意识的普遍低下。
4、教务管理人员和教师两者相互影响带来职业倦怠。教学在学校各项工作占中心地位,决定着高职院校的生存、发展、竞争力和地位,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过程。但要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成效,必须要有科学的教学管理水平。在日常工作中,教务管理人员在教学计划制订、课程设置、课时安排等涉及具体教学活动的工作,如果不征求教师意见和建议,往往会脱离实际,挫伤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而在成绩管理、学籍管理、考试组织、教学评估等一系列教务管理工作中,教师们不主动配合、不按要求落实责任,则会严重影响教务管理效率,影响整个院校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务管理人员和教师作为密切的伙伴关系,会因为对方管理手段不科学、实际工作不积极配合等因素,造成双方消极对待、敷衍塞责,长期以往,带来职业倦怠。
(二)差异性
1、引起职业倦怠的主要成因不同。学校内部环境影响导致教务管理人员和教师成就感降低是引起两者职业倦怠的最重要因素,但导致成就感降低的原因是有明显差异的。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问题是教师成就感降低引起其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近年来,高校扩招后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存在生源不足的问题,为了能够继续生存和提高办学效益,他们根本无暇考虑生源的质量,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来说更加偏低和参差不齐,导致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只好降低对学生的要求,大部分教师很难体会到教学的乐趣和个人的成就感;不少高职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学习动力不足,对教师而言,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远比其它工作更易让他感觉到疲倦;高职学生中较之普通高校容易出现的不良行为、厌学情绪、学生矛盾以及对教师的不良态度,加大了对学生教育、管理的难度,也容易挫伤高职教师的积极性。教育对象的种种问题是高职院校教师个人成就感降低从而引起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
管理机制不完善是教务管理人员成就感降低引起其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高职教育还处于成长期,高职院校普遍重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专业教师处于主导地位,教务管理人员处于从属地位,有的甚至越来越被边缘化。不少高职院校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引进大量的高学历人才,而这些引进的高学历人才的家属通常被安排在教务和其他行政管理岗位,不仅大多数教务管理人员对自己的评价偏低,而且整个学校对此也缺乏价值认同。
在职称评定上,高校一般都是向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倾斜,教务管理人员的大多数精力都花在日常教学管理和服务的具体事务上,本身在科研方面处于相对的弱势,因此他们的职称、职务晋升空间很小;在奖金分配、进修机会等方面也没有优势,日常工作琐碎而繁杂,而工作成效却不显著,工作量之大与价值体现之低形成强烈反差,这些使教务管理人员深感前途渺茫和倍感压抑。为此,学校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导致教务管理人员期望和现实之间的不和谐,自我实现的需要无法满足,是教务管理人员成就感降低引起职业倦怠而有别于教师的主要因素。
2、引起职业倦怠的成因之一─角色冲突有差异性。很多研究都指出,职业角色混乱、角色冲突是导致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所谓职业角色混乱、冲突,是指个体不能满足多种角色要求或期待而造成的内心或情感的矛盾和冲突。对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人员和教师来说都存在着角色混乱和冲突,而且带有自身岗位工作的特点。
对教师来说,我国高职教育既要承担普通高等教育─学历教育的任务,又必须承担职业教育─技术和技能教育的任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即“双师”型人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的。这对于当前大多由中专学校改制而成的高职院校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跨越式的挑战。为此,高职教师必须紧跟时代,把握时代脉博,着眼于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立足于最新的技术成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高职教师面对社会期待的既要管人又要管事而且又要管好事的良师、益友、家长角色要求,会感觉压力重重,如果处理不好,长此以往,教师便会产生职业倦怠。对教务管理人员来说,一切以教学为中心,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处于学校的从属地位。其既是教学计划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又是教学工作的管理者与服务者.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服务。还是上级和下级沟通联络的桥梁;他们还是各个学院之间教学工作的协调者,学校教学资源的分配者。同时要考核教师教学业绩、管理学生成绩和学籍、核算教师工作量等。因此,教务管理人员扮演着与教师不同的多种角色,当角色转化超过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之时,就会产生职业倦怠。
3、引起职业倦怠的成因之二─个体心理环境有差异性。
对教师来说,高职院校较大的经济压力和生存发展需要,不少院校出现了想尽办法留住学生的指导思想,面对高职院校学生较之普通高校容易出现的不良行为、对教师的不良态度,教师们无能为力,管理难度增加,但是,教师主要面对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封闭的空间完成教学工作,无论从心理上还是行为上占有相对主动和优势的地位,可以“以我为主”。
对教务管理人员来说,他既是教学工作的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教务工作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务管理工作的好坏,是否出现差错,安排是否科学合理等很容易通过教师、学生的具体教学活动检验出来,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质量和成效时刻快速而明显的显示出来,他们在承担繁重的日常事务管理的同时,一直感觉处于被监督的状态。而且教务管理人员的工作比较程序化和规则化,缺乏自我创造的动力和空间,与专业教师和学生等日常交往对象丰富多彩的教学、学习相比,他们的工作内容更显枯燥乏味。同时,教务管理人员主要面对的是领导和同事,相对处于比较复杂的人际关系空间,不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面对学生处于可控的环境中,因此,在实际工作生活中教务管理人员比教师处于更加紧张、复杂的心理环境下,更容易感到压抑、孤独,从而产生职业倦怠。
三、克服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人员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职业教育地位
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应受到社会更为广泛的关注。这种关注需要从教育体制、教育政策法规、教育评价、教师的素质培养到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的选择、课堂教学的组织,到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就业等等各个方面来体现。目前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来说,很多高职院校办学条件较简陋,教学软硬件设施严重不足,专业和学科建设不够,教师队伍的能力素养还需进一步提高,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大力支持和投入。
(二)提高教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要让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增强教师职业的吸引力,社会必须将“尊师重教”落到实处,切实提高教师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让教师切身感觉到,无论在哪里做教师都很有吸引力,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从根本上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并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产生自豪感和使命感。国家要加大财政投入确保高职院校教职员工收入水平处于各行业领先,要避免高职院校走自我发展、自我盈亏的道路,更要避免教职员工收入与招生人数等直接挂钩的现象。同时,要保障教职员工作为普通公民所具有的一般权力,还要优先保障教职员工这个特殊职业所赋予的专业权力,就是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等职业方面的自由和自主权,获得相应的职称,享受工资报酬、福利待遇、使用有关的教育资源,自由发表科研成果,争取业务进修机会,参与学校管理,享受弹性工作制和寒暑假期等的权力,特别是要重点解决高职院校教务管理人员和教师职称评审难和科研成果难发表的问题。
(三)在高职院校改革发展中注重教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作用发挥
要通过改革推动高职教育发展,推动高职院校自身建设。但是改革推进中对教职员工现有状况改变,部分利益的触动和提出的系列新要求给教职员工带来压力,而且不少改革不注意方式方法,致使教职员工疲于应付,没有思考和选择的余地,严重挫伤了教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工作热情,有的甚至遭到教职员工强烈抵触。因此,教育改革应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增加教职员工的参与权,特别是要请包括教务管理人员和教师在内的各个方面提出建议,参与策划,并为教职员工提供足够的改革信息等,使教职员工既作为改革对象又作为改革者主动积极地投身改革,充分发挥教务管理人员和教师在内的广大教职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避免教职员工面对改革被动接受、疲于应付,与教师相比在这方面更要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参与地位。
(四)增加教务管理人员和教师发展机会
高职院校要完善绩效评价机制,尽可能采取多种公开、公平、公正的绩效评价模式和方法,把重点放在教职员工的贡献上,如在职称等方面的评比中,按照“科研型”、“教学型”与“管理型”等类型,使教务管理人员与教师从不同方向去努力,充分调动教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积极性,减轻压力和挫折感。应关注教务管理人员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关注其职业生涯发展,不能使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仍然是招生、就业、生存、升格、合并等问题。一方面通过人员培训,促使教务管理人员和教师及时更新信息,提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注重多给教务管理人员和教师交流的机会,强化各自的职业意识、价值意识和成就感,有利于促进个人自身职业规划、清晰发展目标、增强成就感。
(五)加强个人自我调节
学校要努力形成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充分重视教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价值,最大限度的尊重、关心他们,并依靠、理解他们,适时关注他们的个人生活,及时解决可能遇到的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困难。营造人人关心、理解教务管理人员和教师的组织氛围,才能使他们及时缓冲心理压力,维护心理平衡,促进心理健康。同时,每一位教职员工必须进行自我调适,首先要确立合理的抱负,提高自身适应力实现自我激励,充分认识到人生价值的多元化,主动与自身消极因素作斗争,激发工作积极性。其次,要有乐观精神。当面临困境时,要冷静应对各种变化,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随时调控自己的情绪,以积极心态、丰富的生活方式理智面对,化逆境为顺境、变挫折为动力、化不和为友情,为自己创造一个积极、有序、宽松和谐的生存环境。第三提升人格魅力。尤其是对高职院校教师来说作为学生的人生引路人,其对学生的影响,人格的力量远远大于知识的力量,因此要加强道德修养,具备高尚的师德。
参考文献:
[1]邵雅利.新手-熟手-专家教师职业承诺与职业倦怠的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3:5.[2]贾素萍.职业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的意义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6(4):24.[3]蔡晓军.高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分析与解决途径[J].教育与职业,2006,(20):78.[4]刑金萍.教师职业倦怠的背后—教师职业倦怠相关因素的调查与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1):161-163.[5]刘祥亚.《职业倦怠的自治手册》[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6]陈玉焕.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6).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业规划与对策的分析论文 篇2
1.职业倦怠现状研究
本研究针对苏北地区, 选取了五所高职院校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炎黄职业技术学院) 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对教师人群随机抽样, 参加问卷研究对象共376人, 回收357份, 其中有效问卷354份。 研究对象分布见表1研究对象基本情况表, 单位:人。
研究中问卷采用的是基于Maslach工作倦怠问卷的适用于高职院校教师的情况的调查问卷。 问卷包括30道题目, 结合研究对象的情绪衰竭、非人性化、个人成就感和来自于学校、社会的压力对教师职业倦怠程度的影响共五个方面展开研究, 前28题采用六点计分法计分, 1表示从未有过, 6表示几乎天天如此, 得分越高说明职业倦怠程度越严重。 之后利用SPSS11.0软件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的多元线性逐步回归表如表2所示:
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 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见, 以情绪衰竭举例, 情绪衰竭为因变量, 最终由9个自变量纳入方程, 其联合解释能力为25.85% (即R2) 。 F值为13.269, p小于0.01, 表明线性方程构建成立。 从自变量结果看, 性别、是否双师型教师、年龄、月平均收入、是否兼任党政工作、婚否、子女年纪回归系数 (β) 为负, 表明与情绪衰竭呈负相关关系, 说明女性、非双师型、年龄越大、月收入越高、非党政兼职已婚、子女年纪越大的老师情绪衰竭相对不高;教龄、任教学科 (基础课) 归系数 (β) 为正, 表明与情绪衰竭呈正相关关系, 说明教龄越长、任教课程非专业课老师的情绪衰竭越严重。 可以看出主要影响教师情绪衰竭的因素是教龄和任教学科的差异, 影响个人成就感的是教龄, 社会压力主要区别在于学历、教龄和任教学科的差异上, 职教特色压力亦来源于以上三方面的差异。
综上所述,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缺失的可持续发展性、相对恶劣的工作、生活环境, 匮乏的社会认同感和支持率, 淡漠的人际关系, 组织公平性差等因素密切相关。
2.缓解职业倦怠对策研究
通过研究发现, 教师的职业倦怠主要分为内部与外部因素, 具体而言需要从社会、组织和个人三个角度入手, 改善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
2.1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存在感。
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产生于社会大环境对职业教育地位的认同不足, 造成从事职业教育教师的心理压力异于一般高等学校教师。
长期以来, 社会普遍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重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而轻职业教育。 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时期, 需要更多高技能人才。 职业教育本身要用改革的办法形成良性机制, 更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进来, 共同办好职业教育, 提高就业率, 不断释放“人才红利”。
同时, 职业教育应更积极地走出去发展自己, 主动适应社会, 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2月26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上的讲话中提到:社会要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要不断“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整个教育体系“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 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 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这进一步提高了职业教育的地位, 指明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2.2创造良性发展的校园环境。
校园是教师所处的直接环境, 对教师的影响最大, 它是从组织角度对教师职业倦怠程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首先要保证学校领导水平的创新素质:在提倡教育创新的今天, 学校领导水平的创新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领导班子有无创新素质, 是否用创新的思维管理和领导学校各项工作。
其次要努力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水平:主动适应国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的要求, 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目的, 以专业建设为龙头, 切实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大力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 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促进学校全面、快速、可持续发展。
最后体现以人为本, 建立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在教师从事教学工作中, 教师希望获得自我实现与尊重, 作为学校管理制度, 应更多了解教师需求, 如特长发挥、业务进修、改善工作生活条件等。 同时也应建立有效的以激励为主的相关管理机制:改进现有的以检查为基础约束制度, 以提高教师教学管理水平为目的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考核机制, 科学的、全方位的管理制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我们要根据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完善管理制度方面进行更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例如针对目前比较突出的生源多样化、办学层次多样化等突出问题, 根据教学改革的开展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质量监控策略。
2.3从自身入手, 提高自身免疫力。
外部因素是造成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 但是个人的力量不能改变社会存在, 与其怨天尤人, 不如主动适应社会:
首先要做到了解职业倦怠, 正视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对工作厌恶、冷淡, 对服务对象退缩和不负责任及由此导致的身心耗竭的状态, 教师首先应检查自身, 了解个人的职业倦怠程度。
其次要学会自我调节, 思想积极乐观:从心理学角度出发, 职业倦怠是一种心理疾病, 教师要不要恐慌, 只要寻求正确的途径、改变自身价值观和自身的愿望满足方式, 学会运用多种合理正确途径改变自身的不良情况。 可以通过情绪调节法改善内心的不良情绪;通过自我反省法, 调整自身对所得的期望;通过角色变化法, 调整对待学生态度等。 只有适应社会改变自我, 才能接受社会给予的挑战, 才能拥有成就感, 从而治愈“职业倦怠”。
总之, 职业倦怠是高职院校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或多或少存在的心理问题, 教师们必须正视并积极主动对待这一问题, 才能在“教育育人”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高、更好。 高等职业教育才能为社会输送适合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力资源, 才能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
摘要:作者针对376名高职院校教师开展调查, 分析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情况:倦怠主要来自于社会、组织和个人三个方面, 通过分析确定倦怠具有典型的“高职”特色, 尝试对倦怠成因进行分析, 提出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倦怠,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苏红艳, 郑先彬.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分析与研究——以苏北五所高职院校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 2014, (11) .
[2]周薇.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量与质的研究及对策分析[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3) .
[3]杨素兰, 韩效辉.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内外因素探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0, (4) .
[4]唐芳贵, 彭艳.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满意度、社会支持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 2008, (8) .
[5]李克强.让职业教育为国家不断创造人才红利.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上的讲话, 2014.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业规划与对策的分析论文 篇3
一、陕西省高职体育教师职业规划的分析
高职体育教师职业规划是他们在对自身进行个人分析、自我评估后,设定出合理的职业奋斗目标,并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措施和安排,同时还根据现实的情况不断地调整职业目标和奋斗措施的安排。目前来看,职业生涯阶段设定可以概括为教师职业初期、教师职业成长期、教师职业成熟期、教师职业衰退期四个阶段。
陕西省高职院校2014年有56所,教学一线体育教师有558人,根据调查显示,初级职称,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的配比是3:4.5:1,基本符合国家关于高职职称比例的要求,但是有少部分高职仍没有正高职称的教师。在所有高职院校中体育教师的学历情况为大部分为大学本科学历,有1%为研究生,获得在职研究生学位的约占29.4%,尚没有博士学位的体育教师。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所在单位的职称评定息息相关,二者几乎是重合的关系。那么从职业生涯的四个阶段来看,职业初期可看作是助教的阶段,职业成长期可看作是讲师阶段,职业成熟期可看作是副教授阶段,职业衰退期可看作是教授阶段。每一个时期皆有一个职称相对应,高职体育教师应该理解这样职业生涯规划,努力争取高一级的职称阶段,使自身的体育教育教学经验得到认可和提升,从根本上提高工资待遇水平,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师的满足感。从高职体育教师的价值取向上来说,有53%的人认为取得更多的工资待遇才能够体现自身的价值,41%的人认为工资可以就行,另一方面工作条件舒适,环境氛围温暖快乐是值得努力奋斗的,有6%的人觉得高职体育教师声誉高,受人爱戴和尊敬,是自己努力工作的价值所在。看来,我省高职体育教师普遍看重的是自己的工资待遇,工作的条件和环境是其次。
职业满意度调查显示随着物价的上涨,薪酬的实际购买力并没有很大的提升。工作条件与之前相比较有相当大的改善,比如塑胶田径场,人工草足球场,办公条件提高等。综合比较来说高职体育教师对职业满意度高,工作感到轻松愉快,有自我满足感。在我省高职体育教师跳槽调查统计中只有3%的人感到不能胜任工作或是不喜欢从事的职业,想要跳槽另谋它业。其中有93%的人在重新选择职业时仍然会再次选择体育教师。理由是教师职业这些年工资待遇提高,并且社会上形成了尊师重教的风气,在这种情况下颇高收入和受人尊敬,胜任和喜欢工作是体育教师被重复选择的原因。
在自我实现方面,高职体育教师从老中青三个年龄阶层有不同的态度。作者按照35岁以下为青年体育教师,35至50岁为中年教师,50岁以上为老年教师为阶段。结果显示青年教师入职时间有限,资历尚不足,他们有较多的想法和活跃度,对于自我不满足,工作有激情和动力,在职称评定和外出学习进修方面有较大的追求和提升空间。中年教师入职时间在二,三十年,职称以副教授为主,他们形成了成熟的业务能力和稳定的思维模式,对于职称评定和工作有平稳的观念和事业心。老年体育教师处于职业衰退期对晋升职称的动力显得不足,他们对自我的处境是满意的,思维模式处于只求安心的走完职业生涯的最后旅程。
二、职业目标实现的阻碍和适应对策
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初期和成长期,高职体育教师职业活动积极且充满动力,他们普遍对职称晋升和业务进修充满向往和进取心。然而在职称评定准备过程中作为体育教师的他们在入职前由于长期运动训练,文化课学习时间无法保证而使英语落下,职称英语考试和学位进修英语考试上显得力不从心。处于职业的成熟期和衰退期的高职体育教师对于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没有成长期那么强烈,全省处于这个阶段的中老年高职体育教师约占本部门的40%至50%,比例和人数都不小,他们在工作实际里发挥丰富的工作经验为教学建设、教学改革指明道路和方向,发挥自身的特长带好一支运动队,关心和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
三、结论与建议
(1)陕西省高职体育教师普遍看重的是自己的工资待遇,
工作的条件和环境是其次。(2)在职的高职体育教师对所从事的职业普遍感到满意,对职业充满稳定的事业心。(3)自我实现目标方面,高职体育教师老中青三个年龄阶层各自有不同的态度,青年教师对于自我不够满足,中年教师对于职称评定和工作有平稳的观念和事业心,有一定的自我实现目标的基础,老年教师对自我的处境是满意的。
作者建议高职体育教师群体在实现职业规划时要审时度势,掌握时机和分寸完成每个阶段的目标和任务,获得圆满的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业规划与对策的分析论文 篇4
2.1.1提升自身的水平,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其本职工作是对高校学生进行体育教育.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拥有必要的专业技术,擅长多项体育项目,并要求自身的教学能力与专业能力相匹配,从而使教师自身拥有足以满足教学要求的专业素养.而作为教师专业素养之一的责任意识,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明确:将责任意识看的过轻或过重都不利于高校体育教师职业压力的纾解.因而高校体育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
2.1.2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
科研是高校体育教师的另一任务,想要顺利将这座压在高校体育教师心头的大山去除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师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科研水平.教师可以在闲暇之余对国内外与自身科研任务相关文献进行了解,并自身进行试验,从而得出可靠数据与新的发现.
2.1.3正确认识自己,平和对待职业发展
高校体育教师需要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职业发展.教师晋升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在面对缺少晋升机会时,首先从自己身上发现不足,而不是去责怪学校与社会的不公,这对于高校教师压力的缓解具有一定作用.此外,正确认识自己,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不报不切实际的幻想对于舒缓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压力也起到重要作用.
2.1.4树立正确压力观
想要缓解压力,首先就需要正确认识压力.在面对职业压力时,高校体育教师认真分析自身压力来源,并正确对待这些压力,从而在达到缓解自身过大压力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帮助教师激发自身潜力,达到更好教学水平.
2.2学生
高校学生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受方,他们的行为举止可以说是教师职业压力的来源之一.因而想帮助高校体育教师缓解职业压力,就必须让学生明确:在平时参加教学活动时要积极参与,不因个人不满而妨碍老师教学任务的进行;要尊重老师,不对老师恶语相向.
2.3学校
2.3.1平等对待体育教师
高校作为高校体育教师的直接管理者,应给予教师平等的对待,特别是在津贴福利上.津贴福利教师受关注程度是直接体现,平等的津贴福利能让体育教师直观感受到自己的受重视程度,从而减轻他们由于不平等对待而造成的的心理负担.
2.3.2公平开展职称、职务评选
公平公正的进行职称、职务的评选可以帮助高校体育教师在面对不公平时产生的心理压力.而适当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则有利于舒缓高校体育教师由于职业期望与实际职业发展中存在较大差异而导致的职业压力.
2.3.3教学评价标准合理
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存在着一些不平等因素,如学历、年龄等,这些因素会导致体育教师职业压力的形成.因而,为缓解高校教师在面对教学评价时的巨大压力,高校必须进行认真探讨,从而制定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通过合理教学评价机制是正确反映教师教学任务完成情况.2.3.4适时给体育教师提供进修机会拥有强大的专业素养是一名体育教师信心的来源之一.学校适当的给教师提供培训机会、鼓励教师进行进修有利于体育教师专业技能的提高,从而有利于教师职业压力的舒缓.2.4社会2.4.1贯彻素质教育观念,正确对待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师社会对于不同科目教师所存在的差别对待问题一直很突出.而这种问题首先是在小学中存在.小学中家长将语、数、外看作是主课,其他课程看做是副课.家长教育孩子要认真对待主课,而副课则都是些“没有用的课”,这就是“学科歧视”.随着年级的升高,这一“歧视”现象表现的更加明显:高考要考就是主课,高考不考的就是副课.人都是经验类的动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学会了对课程重要性的划分,并将这种划分延续到大学之中.高校中的体育仍旧是副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高校体育教师心中自然就产生压力,因而社会必须树立正确是学科观,将素质教育的理念继续深入贯彻,对所有学科一视同仁,给予体育学科、体育教师应有的重视.
2.4.2加强与家长、学生、学校的沟通
高校体育教学需要学生、学校的共同理解,只有提高对于体育教学的认识,才能给帮助高校体育教师获得理解与支持.学生无理的投诉、学校给予的不公平待遇都会导致体育教师心理负担加重,从而导致教师压力的增加.社会作为共同的桥梁,有义务去畅通学生、学校与教师之间的沟通渠道,通过建立网络论坛的方法,使得体育教师压力的减少.3结束语高校体育教师产生的职业压力由多方面压力来源组成,想真正解决高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压力带来的问题,首先就要对于高校的体育教学予以其应有的重视,对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予以其应有的重视.教师年复一年的进行教授着相似的内容,极易产生职业倦怠,而要想真正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除解决教师的职业压力外,还需从多方面看待这一问题从而提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郭敏.基于教师专业发展视域的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2〕井玲.大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
〔3〕李海.河南省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压力与职业倦怠的现状调查[D].北京体育大学,2011.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业规划与对策的分析论文 篇5
施剑凡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温州)
【摘要】高职学院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评价高职学院综合水平的标志之一。在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背景下,中青年教师提升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特别是科研能力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对高职中青年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角色定位这个课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高职;中青年教师;职业规划;
1.引言
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背景下,高等职业院校在高校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综合性本科院校以培养复合型综合型人才为目标,研究性大学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适应企事业单位的高技能应用实践人才。我们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规划,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特别是教师队伍配置都是以这个培养目标作为依据的。当前高职教育面临教育转型,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学院与企业的合作,实现学院培养与企业生产的零距离对接。这对于高职学院中青年教师们提出了更加高水准的素质要求。所以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面临的重要课题。
2.高职教师队伍的现状分析
随着高职院校的大力建设和发展,高职教师队伍的建设确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这点从院校的师生比的数据就能得出结论。高职教师队伍的梯队结构分布不合理,高职称的教师比例偏少,具有企业工程背景的教师比例偏少,具有相当科研能力水平的教师比例偏少。这也就成了制约高职院校提高办学水平与整体教学质量的发展瓶颈。所以除了引进高素质的教师人才来优化教师队伍之外。对现有的中青年进行培训深造特别是进行职业规划尤为重要。高职院校的中青年教师很多都是从院校毕业然后走上教师岗位。缺乏企业工程背景和企业实践经验。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往往教学生的是本科院校的知识体系,缺乏实践动手能力的示范,这种教学模式难以适应高职院校的教学,无法让学生学到并掌握熟练的实际操作技能。所以高职院校专职教师在实验实训教学中往往容易暴露出这个不足。实践经历的缺乏无法在实验实训操作示范中让学生们真正学到真本事。这在很多高职院校中都普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教学质量无法显著的提高。所以要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学生,必须要有高素质高技能的指导老师。这点正好是很多高职院校中青年教师的不足和软肋。
3.高职中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探讨
高职中青年教师在当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形式下,在完成日常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强化自己的业务水平的提升,特别是实际操作水平的提升,积累企业工作经验。中青年教师应当积极申请去对口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深入到车间生产一线,了解企业产品生产流程,工艺要求,技术特点,并进行论证和分析,积累教学案例素材,能够很好地应用与教学实践。积极去企业的技术部门进行挂职工作,与技术人员共同进行产品研发和技术改造。同时掌握本行业的前沿发展方向,切实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并积极同企业开展项目合作,例如技术改造项目,成立中青年教师技术攻关小组,相信经过不懈地努力和研究,会取得良好地科研成果。同时扩大学院在地区地整体影响力和知名度。
部分有软硬件条件的高职院校,应当建立校内科技创新中心或科技研究所。把中青年教师集中起来进行科研活动,特别是给地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能发挥团队智慧优势,提升中青年教师整体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并为学院和个人创造价值和财富。真正把产学研结合起来,形成产业良性循环。
高职中青年教师应当提升自身的学历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双师比例不高,需要大量中青年教师既要具备高学历还要具备高超的行业技能水平。这样才符合高职院校培养实际应用人才的标准。我们的教师既是指导教师又是师傅,既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还要传授学生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走上工作岗位,能力迅速进入角色,并为企业创造价值。
高职中青年教师还应当积极指导培训参加各种技能大赛,例如全国挑战杯科技大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等。通过对大赛的准备,指导,参与,总结。能够大幅提升中青年教师的自身专业水平和行业知名度,提高自身的价值含金量。并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同时扩大学院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高职中青年教师还应当积极开展教学模式探索,引进新的教学模式逐步淘汰陈旧的模式。例如引进项目式教学,通过工程项目引导学生展开项目分析,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价等环节,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水平。课堂教学引入三明治教学法,把教学练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指导教师进行过程控制,并及时分析解答学生遇到的问题。能真正让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案例示范,把企业的工程案例引入课堂,打破原有的授课体系,通过真实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在课程的中后期,可以带领学生去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观察企业的生产流程,并进行记录。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践顶岗实习,中青年教师进行从旁指导,把教学课堂搬到企业车间,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让学生熟悉企业工作环境,生产工艺,技术要求,规章制度。能够迅速加快学生的职业化进程,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结论
高职中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学院和教师个体都十分重要,关系到学院的整体办学水平,关系到教师自身发展和价值自我实现。在此过程中,将遇到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是为了实现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为了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努力去做。并将取得良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业规划与对策的分析论文 篇6
2.1 坚持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指导原则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发展要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在教学方法上要突破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旧体系,建立以增强体质、提高体育能力、培养体育意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线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新的目标体系;要以“终身所从事职业”为主线,把“育体育心”、“未来生活需要与学生专业主体需要”、“增强操作能力与终身受益”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树立“终身体育”、“主动体育”的观点,激励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和观念,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树立终身体育观,形成经常锻炼身体的健康的生活方式。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业规划与对策的分析论文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阳光体育运动,现状调查,对策分析
“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 2007年4月29日,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启动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工程。“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已经开展两年多了, 学生是否真正地拥有了灿烂的体育阳光?“每天锻炼1小时”的要求是否落到了实处?学生的体质和综合素质是否真正得到了提高?本研究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 了解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现状, 并在此调查研究基础上提出合理化建议, 为我院如何有效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指明了方向, 并为同类院校发展学校阳光体育运动提供依据。此研究不仅是对学校体育内容的补充和发展, 而且会极大地丰富学校体育课程内容,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在籍大学生400名。
1.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 发放学生问卷400份, 有效问卷回收368份, 有效率为92%, 其中男生194人, 女生1 7 4人。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学生对体育的喜爱和对阳光体育运动的了解
根据调查可以看出, 只有24.7%的学生非常喜欢体育运动, 选择一般和不喜欢的分别占44.3%和41%;只有22.8%的学生对“阳光体育运动”非常了解, 一般了解和从未听说的分别占48.6%和28.6%。从表2可以看出有10.3%的学生能够每天锻炼一小时, 经常、偶尔和从不分别为2 0.4%、47%22.3%。这说明我院学生对体育的喜爱程度比较正常, 对“阳光体育运动”相对比较了解, 但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学生相对较少。究其原因, 在于我院学生在校期间学习任务繁重, 工作压力较大, 同时部分学生体育意识淡漠, 对体育活动重要性认识不足。
2.2 学生对体育课的感受
根据调查可以看出, 33.7%的学生非常喜欢上体育课, 一般和不喜欢分别为41.3%和25%;认为我院体育课正常开展的占58.4%, 选择否和不好说的分别为11.7%和29.9%, 认为我院体育教师上课非常认真的占76.9%, 一般和不认真的分别占4.6%和18.5%;62.8%的学生认为我院体育课程设置和内容合理, 选择一般和不合理的分别占19.6和17.6%。总体来看我院的体育课情况比较好, 但在部分专项课程的设置以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 仍有改进的空间。
2.3 学生参与体质健康测试
根据调查可以看出, 81.8%的学生每年参加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活动, 不参加和没听说的分别为9.8%和8.4%, 这说明我院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活动组织的比较好。但在学生数据的整理、分析、研究反馈方面, 还有不尽如人意的方面。
2.4 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竞赛
根据调查可以看出, 30.7%的学生非常了解我院每年“阳光体育运动”启动仪式, 有所耳闻和从未听说的分别占52.7%和16.6%;27.4%的学生对我院每年“体育文化节”非常了解, 有所耳闻和从未听说的分别占55.2%和17.4%;从表6可以看出, 44.8%的学生认为我院课外体育活动开展非常好, 认为一般和很糟糕的分别占44.3%和10.9%;有44%的学生参加过我院的各类体育竞赛;田径运动会、乒乓球比赛、篮球联赛、足球联赛和羽毛球比赛排在学生了解的前五位;田径运动会、乒乓球比赛、羽毛球比赛、足球联赛和篮球联赛排在学生参与的前五位。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我院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良好, 能够被学生接受。
2.5 学生参与我院体育活动的感受
根据调查可以看出, 75.8%的学生觉得参加课外活动和校内竞赛能够提高身体素质, 选择不能和不好说的占6.3%和17.9;49.5%的学生通过在校体育活动你能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选择不能和说不准的占25%和25.5%。大部分学生通过在校体育活动能够提高身体素质并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
根据调查可以看出, 42.4%的学生觉得我院体育文化氛围非常好, 觉得一般和不好的为44%和13.6%;24.2%的学生能感受到体育的快乐, 选择不能和不好说的占49.5%和26.3%;8 1.8%的学生觉得“阳光体育运动”势在必行, 1 3.9%和4.3的学生觉得可有可无和应该取消。大部分学生对我院体育文化氛围表示赞同, 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持肯定态度, 但在快乐体育和终身体育方面还需进一步努力。
3 对策分析
3.1 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开展阳光体育的重要性.成立以学院领导分管领导为组长的阳光体育运动领导小组, 明确分工, 责任到人, 把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活跃学生课余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落到实处。
3.2 扩大宣传, 营造气氛
学校要高度重视宣传工作,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横幅等媒介, 来扩大宣传力度, 使“健康第一, 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五十年, 快乐生活一辈子”等12 I号深入人心, 让教师、学生、家长充分知道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意义, 通过媒体和大型体育活动的载体来宣传全国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情况和进展成果, 从而营造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良好氛围, 推动阳光体育运动在全校的开展。
3.3 加大投入.统筹资源
学院要把体育专项经费纳入年度学校教学经费预算, 予以保障, 并且做到随着教育经费的增长而增加;要进一步加强学校场地和体育设施建设, 完善学生课外活动的场地设施要求;同时也要利用现有条件, 因地制宜, 就地取材, 改善活动设施, 要充分利用场地资源来满足学生活动要求。
3.4 继续推进体育课程改革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学生在体能、运动技能、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的个体差异。为此, 我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 为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需求, 我们开设了各类运动项目, 并按教师的专业特长进行施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 选择自己所喜爱的运动项目配以专职的教师进行教学, 极大的调动和激励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使他们由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
3.5 以协会为依托, 推进群体运动发展和运动水平提高
开展和组织群众性体育活动, 组建各种体育协会, 激励学生自己组织安排各种不同项目、不同规模和类型的比赛, 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及各体育协会的主导作用, 教师进行指导、规范、协助和检查, 从而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运动水平的提高。通在运动协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 我们还可以选拔了协会中运动天赋较高和运动技能较强的学生组建各项运动队, 通过专项训练,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运动技能, 提高运动代表队的竞技水平。通
过运动队的组建, 不仅促进了整体运动水平的提高, 而且他在协会中可以更好地起到帮带作用, 极大地带动协会中其他同学参与体育的热情。广泛开展学校群众体育活动,
不仅使学生体质普遍增强, 还为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奠定了技术基础、发现并培养具有运动天赋的竞技后备人才, 为竞技体育输送新鲜血液。同时, 竞技体育取得的辉煌成就, 也能鼓舞和激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实现群体活动竞技比赛的双赢。
3.6 在体育教学和活动中渗透快乐体育和终身体育的思想
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 使学生愿意在愉快、令人激动的学习氛围中参加体育活动。同时, 还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愉快思考、尝试体验的空间。教学中, 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善学敏思、自主全面的综合素质。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3.7 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常抓不懈
坚决贯彻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常态化, 标准化, 并及时整理、分析数据, 将之反馈学生, 是学生了解自身体质健康状态, 激励学生主动自觉地参加经常性的体育锻炼, 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形态机能的全面协调发展、身体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有利于促进学生家长乃至全社会对“健康”概念的重新认识, 有利于目的明确地帮助和督导学生实现体质健康目标;有利于促进学校体育课程的全面改革;有利于对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状况进行监控和及时反馈, 激发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 一生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于减轻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有利于行政部门和学校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实施办法[S].2007, 4:4.
[2]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共青团中央.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S].2006, 12:20.
[3]“阳光体育”语境下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的思考[J].都菊英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7 (5) .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业规划与对策的分析论文 篇8
摘 要 体育乃是众多学科的一种综合展现,它是涵盖着生理学、心理学、力学以及美学等诸多内容的一门学科,所以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体育也随之被人们重视起来。高职院校也不例外,对于课外的体育建设也有了明显的关注。但是,就目前的高职院校课外体育现状来看,实际还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本文便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且总结出了有效的完善策略。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课外体育活动 完善策略
在社会经济迅速增长的今天,竞争无处不在,而作为祖国未来的主力军——“学生”这个群体,更是不会例外。于是,学生们的压力越来越大,每天都处于“三点一线”的固定生活模式,这使得学生们很少有闲暇的课余时光。而在这个时候,课外体育活动就成为了极其重要的一部分。高职院校的女生们认为经常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同时也是展现个性,培养健康习惯的良好方式。经过调查显示,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女生表示她们是很愿意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但是事实上,真正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与想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女生并不成比例,这种情况不仅对女生的身体素质造成一定的影响,也会对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小的阻碍。
一、高职院校中女生体育活动开展的现状
(一)缺乏体育锻炼的时间
就目前现状来看,虽然每所高职院校都有早操以及课间操的时间,但是这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文化课时间安排的十分紧凑,实训课又安排得很满,想要进行课外体育活动就只能等到下课之后了。但是,下课之后的时间给予的也不充分,这也让很多的学生宁愿在教室里学习,也不愿意出去运动。然而对于女生而言,这种锻炼又是非常单一的。据调查,女生普遍比较喜欢一周1—2次的课外体育锻炼,而根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相关规定,普通高校除了体育课、劳动课外,每天至少要有一次课外体育锻炼的机会,而照目前看来,女生参加的频率和国家所要求的规定有着相当大的距离。
(二)课外体育锻炼不纯粹的目的性
大多数人在体育上的锻炼一般都是具有一些目的性,动机并不纯粹,她们把体育作为一种考试成绩来表现,却忽略了体育自身的作用性以及重要性。在高职女生的一项调查中表明,增强体质和考试达标排名靠前,这也说明了高职女生认识到课外体育对增长体质有益,它是促进身心发展的,这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安排课外体育锻炼的目的,它是和任务成正比,是相辅相成的。体育虽然只是一门学科,但是关系面却很大,学分、评优以至于是否能毕业,这都是学生们要考虑的。所以,在这一点上,女生们对此也是很在意的。其实如果抛却体育所带来的关系面,只是从一般的角度上来说,高职女生完全可以把它当成健美修身,休闲娱乐,缓解压力的业余爱好来做,而在其他的数据中也正好表明了这一点。
二、高职院校当中女生课外体育活动现存问题的解决策略以及未来发展建议
(一)高职院校中女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未来发展建议
学院领导应当重视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情况,要将现在的监督管理制度完善化,做到奖罚分明,场地设施,人员,及其活动内容等相关落实。要整体提高课外体育活动的效益。对体育老师要有考核制度,使得体育老师能够更加热情积极的投入到课外体育活动中去。并且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性,引领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进步。
(二)高职院校的女生课外体育活动中现状问题的解决策略
第一,在活动时间上要更加宽裕,增加学生的课余活动时间,要秉持着“体育健身,终身如一”的理念,打造高职院校体育的新局面。
第二,场地、设施以及经费一直都是最重要的問题,我们要提高现有水平,同时也要让各个级别的领导对此事重视起来。增加场地及运动设施的管理,并加以完善。开设新的场馆,兴建俱乐部。
第三,要积极调动高职女生对待课外体育的积极性,展现自我风采,达到自我魅力的提升。让学生们能够体会到课外体育对于自身的重要性。
第四,高职院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们对于课外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并调动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的积极性。在院校方面,可以让他们独立建立一些社团,例如:羽毛球社,网球社,健美操社,排球社等,将更多热爱体育的学生招纳进来,也让那些对课外体育没什么影响的同学受到影响,积极加入进来。并由社团带头组织参加一些专项竞赛活动,给同学们一个丰富多彩,多彩多姿的高职院校女生的展现自我魅力的平台。这不仅能够提高女生们对于体育的热情,也能提高自身才能。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课外体育锻炼对学生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高职院校的女学生们在面临繁重的学业时已然承担着不小的压力,所以课外体育活动是可以让她们身心放松,培养综合素质能力的良好方式。
参考文献:
[1] 李震.河北省高职院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研究[J].大众文艺.2011(09).
[2] 胡小军.高职院校女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11).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业规划与对策的分析论文 篇9
谢 莹
摘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高技能应用型的固敞贸易人才已成为各用人单位的首选,而辟前我国高职院校所培养的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明显较弱。本文就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提出一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对策。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践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科学的理论知识并灵活运用于实践之中,从而逐步形成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的是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业务知识,熟悉有关国际贸易的政策,法规和有关惯例,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建设必须突出学生的业务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程度不足
目前有些高职院校非常注重理论教学,在课程体系设置上,较多的设置了一些理论性课程,如国际贸易学、西方经济学、世界贸易地理等,而像国际贸易单证制作、报关实务等实践性课程却较少。
(二)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从教师的队伍结构看,很大一部分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都没有实际从事过国际贸易工作,但他们对理论性知识掌握得比较充分,这在客观上造成教师在授课时会侧重于理论教学。同时,很多院校还是比较注重考核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往往忽视了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这也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
(三)缺乏专业的实训设施设备
当前,我国一些高职院校的实训室建设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一些院校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较少,特别是一些理工类的高职院校,根本没有建设配套的实训设施设备,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的阻碍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进行。
(四)学生缺乏实习实训的机会
高职院校安排学生实习实训的机会不多,特别是真正进入外贸公司企业实习的机会更是缺乏。很多院校的实习还是停留在模拟实习上,学生缺乏真实的动手操作能力。这样致使很多毕业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很难较好地及时适应。
二、加强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教学的对策
(一)加大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制定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教学计划
一些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案过于偏重课堂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特别是忽视校外实习、实训,不仅实践教学的课时少,而且实践教学的形式也比较单一。要改变这种情况,首先就应该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计划。在课程的设置上要体现实践性,突出集中实训环节,大幅度调整理论课和实践课的比例,包括学时、授课内容等。同时也应该注意设置一些资格证书考试的课程,如报关员、单证员等资格证书考试。
(二)加强专业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工作
高职教育的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师既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有很强的实践技能。因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引进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有实践操作能力的人才充实到教学岗位上来。同时还
应注意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要多给他们一些外出培训和实践的机会,通过进修不断地提高专业教师的素质,形成一支具有相当水准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三)加大实训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职院校应注意加大校内实训设施设备的资金投入,建立起具有完善设施设备的校内实验室,以便学生能及时动手操作。同时还应该注意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强校企合作,便于学生有机会能到真正的岗位上实训,获得实际业务操作能力。
(四)增加学生实习的机会,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实习可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校内实习主要通过建立模拟实验室完成,通过生动的案例、详尽的操作指南、案例评析和具体的图表实例以及大量的操作练习,为学生提供一个在连贯的案例分析中了解和掌握交易基本程序和主要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校外实习可以让学生真正体验实际的外贸业务操作过程和技巧,使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前就能亲身去体验社会,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总之,国际贸易专业是应用性极强的专业,要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就必须在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业规划与对策的分析论文 篇10
宗凡双
(赤壁市赤壁镇中心学校湖北赤壁437331)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乡镇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预防和应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为促进乡镇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乡镇;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job burnout)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弗登伯格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状。职业倦怠具有三个特征: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降低。情绪衰竭指个体情绪情感处于极度疲劳状态、工作热情完全丧失;去个性化指个体以消极、否定的态度对待工作对象;成就感降低指个体评价自我的意义与价值的倾向降低。
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教师身上存在着职业倦怠现象。本研究通过对乡镇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预防和应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为促进乡镇中小学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工作效率提供理论依据。职业倦怠的影响
处于职业倦怠中的中小学教师会不同程度地丧失工作热情与兴趣、职业认同感降低、对学生态度冷漠缺乏耐心,会直接影响到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危害着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和专业成长、影响学生的学业发展、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乡镇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分析
2.1 社会影响因素
2.1.1 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对中小学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教师的职业是默默无闻的育人工作,工作成绩不易被人所看到,致使部分教师心理不平衡。
2.1.2 社会对中小学教师的期望过高。
社会各阶层十分关注教师的工作质量,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很高。教师们
体验到的不仅是工作的劳累,更有不被理解、有付出而无回报的辛酸。
2.1.3 社会提供的待遇与教师的付出不平衡给教师带来失落感。
从总体上来看,就劳动性质和强度而言,乡镇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显然偏低,付出与回报的不平衡严重挫伤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使其产生职业倦怠。
2.2 学校影响因素
2.2.1 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的基础教育,从一定意义上说,已经异化为升学教育,学生的分数成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对教师工作绩效评价的简单化,是诱发教师产生倦怠感的重要因素。
2.2.2 学生管理的困惑
学生问题行为越来越多,教师权威日益淡化,教师教育的有效性不断降低,面对学生的厌学情绪和不良行为,很多教师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职业倦怠。
2.2.3 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紧张
现实中,部分学校的竞争氛围不够健康,有些领导的工作方式不当,造成人际关系紧张。
2.3 职业因素
2.3.1 工作负担过重、工作时间过长
教师的工作千头万绪,长时间的超负荷运转,使不少教师在心理上和情绪上处于极度疲劳和衰竭的状态。
2.3.2 工作内容的高度重复性
教学工作是一项常规性的工作,不断的重复容易让教师丧失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研究,倦怠感就自然产生了。
2.3.3 教师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
随着学校功能的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也多重化,而这些角色有时是相互矛盾的。
2.3.4 教师职业的相对封闭性
教师的劳动主要是以个体的形式在封闭的空间中进行的,教师的合群需要、获得支持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容易感到压抑、孤独、紧张和焦虑,最终导致
职业倦怠。
2.3.5 教师职业的劳动成果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的特点
教师的艰辛付出无法得到及时的回报和安慰,难以产生成就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引发职业倦怠。
2.4 教师个人影响因素
2.4.1 认知因素
有些教师不能客观认识自我和现实,目标不切实际,或有强烈自我实现需要,很容易表现出过度的紧张、焦虑、烦恼、压抑、悲观等心理失衡状态。
2.4.2 人格因素
研究表明,人格特征是教师成为倦怠型教师的重要因素。
2.4.3 专业能力因素
有些教师对新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了解甚少,不能适应教学的需求,产生知识枯竭感和职业危机感。
2.4.4 心理承受能力因素
压力对部分教师而言可能是严重的压力,若长久得不到释放,就可能成为较严重的压力,进而引起负面的生理、情绪反应。
2.4.5 自我保健意识因素
部分教师缺乏心理保健知识和自我保健的意识,不会排解心理压力,也不会寻求心理咨询,容易导致心理问题或职业倦怠日益严重。消除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3.1 社会应该关注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建立社会支持系统。
3.1.1 形成合理的社会期望
逐步引导社会对教师职业角色形成合理的定位,给教师创设一个宽松的人文环境,减轻教师的职业压力。
3.1.2 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和社会地位
国家要不断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的收入水平。同时应大力宣传,引导全社会关注教师行业,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
3.1.3 提高教师职前教育和在职培训的质量
对教师培进行培训时,不仅要提高教师的智力品质,而且要加强教师的非智
力品质教育,尤其要重视提高教师承受挫折的能力。
3.2 营造民主、宽松的工作氛围,设良好的学校组织环境
3.2.1 改善学校领导方式
学校各级领导要施行开放的民主的管理方式,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组织环境,协调好教师的工作关系和人际关系,协助教师建立一个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3.2.2 改革教学管理体制
改革教学管理首要的就是改革教学评价体制,应建立着眼于提升学生素质的教学评价体制,以发展性评价取代终结性评价,为教师的成长创造机会。
3.3 教师个人努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职业倦怠问题.提高消解压力的能力。
3.3.1 正确了解自我、评价自我,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3.2 树立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掌握缓解压力的方法。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职业倦怠是指在职业环境中对长期的情绪紧张源和人际关系紧张源的应激反应而表现出来的一系列心理、生理综合症状,包括情绪衰竭、去个性化和成就感降低三个特征。
4.1.2 造成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包括社会影响因素、学校影响因素、教师的职业因素、教师个体的影响因素。
4.1.3 社会应关注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建立社会支持系统,营造民主、宽松的工作氛围,为教师创设良好的组织环境,同时教师个人要提高消解压力的能力,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职业倦怠问题。
4.2 建议
4.2.1 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对中小学教师倡导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体现人文关怀,因人而异的促进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发展,提升教师的个人成就感。
4.2.2 关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生活,适当为教师减压;建立科学的教师考评体系,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
4.2.3 定时组织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心理知识培训,普及心理卫生知识,预防职业倦怠。
参考文献
[1] 徐富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现状及其与职业倦怠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3(11):195—197.[2]张国庆.新时期教师职业倦怠探因[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5(3).
[3]曾玲娟.新世纪的关注热点:教师职业倦怠[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3).
作者简介:宗凡双(1969—),男,汉族,湖北赤壁人,赤壁市赤壁镇中心学校,小教高级,研究方向为中小学教育与管理。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职业规划与对策的分析论文】推荐阅读:
浅论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11-22
高职院校体育论文06-03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论文08-02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方法创新研究论文05-17
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实践与研究11-29
探析加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 培养高职学生职业意识教育论文06-04
高职院校体育社团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