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学传播旅游文化(精选12篇)
高职教学传播旅游文化 篇1
摘要: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呈现“拿来主义”倾向, 教学中一味注重西方文化的导入, 忽视中国文化的英语输出, 导致文化交际的失衡。文章旨在分析高职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输出能力培养的重要和必要性。揭示高职英语教学应顺应时代要求, 围绕中国文化传播进一步改革, 加强学生中国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 为消除文化误解, 更好的实现跨文化交际, 进而弘扬中国精神, 传播中国梦服务。
关键词:文化教学,高职英语教学,中国文化传播
“拿来主义”始自西学东渐, 并在改革开放后, 呈现越发强劲的态势。一方面, 通过“拿来”学习西方的技术和理念, 让中国了解世界, 促使中国文化多元化。拿来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发展改变了中国。另一方面, 在文化传播上对西方文化一味的“拿来”, 势必也导致文化交际上中西文化的严重失衡, 造成国人对西方文化膜拜及文化传播中的中国文化失语。当今中国, 国力日盛, 在世界上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走出去”让世界了解中国, 成为时代的呼唤。中国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 承载着向世界展现中国形象的重要使命。大力传播中国文化, 倡导中国文化的“送去主义”刻不容缓。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教学有文化传播的功能。英语作为沟通工具, 既是西方文化的载体, 也可以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工具。我国的英语教学应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进程中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导入现状
1.高职英语与文化传播。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各行业的应用型人才, 高职学生毕业后大多走向技术及服务的
第一线。随着教育改革, 职业教育迅猛发展, 高职生成为技术与服务行业的主力军。而经济, 贸易和旅游的不断发展使他们面临越来越多的跨文化交际的机会和需求。教育部高教司2000年指出高职英语教学中应遵循“学生语言基本技能与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的原则。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突出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让高职学生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有生力量。
2.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现状
(1) 研究现状。“语言表述着、承载着、也象征着文化现实, 两者不可分”, 这一点在英语教学界已有普遍共识。目前, 中国的英语教学逐渐摆脱了单纯的语言技能培养的教学模式, 转而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融合。英语教学的文化导入受到国内许多专家的关注:胡文仲的《文化教学与文化研究》, 陈舒的《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等专著和学术论文都从较深的视角深入探讨了文化与英语教学的关系。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语教师对文化导入的认识。然而, 通过转换关键词检索发现, 这些研究带有顷向性, 研究强调英语教学目的语-西方文化导入的文章有几十篇之多, 对于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的研究却中有10来篇, 而对高职教学的研究就更少。
(2) 教学现状。从教材来看, 高职英语教材在文化设置上基本采用“拿来”的手段, 目的语文化-西方文化大量输入, 致使几乎所有英语教材都是围绕西方国家的风俗、人文、以及价值观念等其他各个文化层面而展开, 对于母语文化-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 基本处于忽略状态。这被称作是新的“哑巴英语”。
从教师来看, 目前英语教师对于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中国文化传播能力的认识不足。通过现场听课发现, 多数教师都贯彻西方文化导入的原则, 很少有人导入中国文化, 主动培养中国文化输出的能力。除去教材等客观条件外, 自身认识及能力也是重要原因。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加强中国文化传播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走向世界的需要
(1) 有助于消除对中国文化的误解。在大多数中国人逐渐接受西方文化的今天, 许多人外国人却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 对中国及中国文化误会颇多, 他们了解中国的主要途径是电影, 比如“李小龙”“成龙”“巩俐”“章子怡”主演的多为古代, 近代题材的电影。以至于很多没有到过中国的外国人对中国的认知还是停留在几十年前的中国, 认为中国人是穿“人民制服”“旗袍”的, 代步工具是“自行车”的国家。另外, 由于政治经济, 和国际关系等因素, 有些国家对中国的多数报道片面而消极, 导致许多外国人对中国的认识错误, 误会颇多。因此加强中国文化的传播, 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 消除误解, 对于重塑国家形象, 尤为重要。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加大中国文化的英文导入, 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输出能力, 能够一定程度消除国外对中国的偏见和误解。
(2) 是时代的呼唤。随着中国的崛起,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国的重要。了解中国成为一种需求。世界各国随之掀起一股中国热, 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不亚于我们对西方文化的推崇。许多外国人为了解中国学习汉语, 掀起了汉语学习的热潮。世界各地开设的孔子学院达280多所, 孔子课堂达270多个, 在一百多个国家的2500余所大学都开设了汉语课程, 有4000万外国人学汉语。而且这个数目还在迅速增加。面对国外对中国文化的迫切需求, 仅靠他们主动学习, 而我们却仅处于被动的文化输出的状态, 是不正常, 也不够的。
据不完全统计, 全国有3亿多的英语学习人口, 与此相比, 国外学习汉语的人口还是较少的, 在中国文化传播上, 我们必须化被动需要, 为主动输出, 不仅要利用对外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 更要让包括高职在内的各层面的英语教学担负起传扬中国文化的使命, 让这3亿多英语学习者成为中国文化的英语输出者, 让英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向西方传播的载体。
2.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1) 英美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严重。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 世界各国展开了经济, 国力和文化竞争。中西方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两大主体将会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上展开博弈。目前, 英语, 这种西方语言, 正承载着它的文化, 对中国文化进行猛烈的冲击。据统计, 国内学习英语的人数达到三亿多人, 约占总人口数的四分之一, 其中学生人数达一亿多, 仅高职生就1000万之多。在对这么多人的英语教学中, 英语文化导入的泛滥加之中国文化导入的匮乏, 势必会形成英语文化对中国文化的“霸权主义”。这种现象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表现明显, 如我们在讲中外节日时, 问学生知道哪些节日, 学生首先想到的是Christmas (圣诞节) , 一提情人节, 他们立刻说2月14日。这些现象让人担忧。中国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究竟出于何种地位。而不平等的交际能否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真实意图?
(2) 实现跨文化交际真示意图的需要。跨文化交际, 是双向的, 跨文化交际的主体双方是平等的, 不应该存在一方迁就另一方的现象。任何一方文化的缺乏都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效或者低效, 使交流沟通丧失跨文化交际的意义。若英语教学中的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导入存在压倒性优势, 必会导致文化交际的不平衡。结果:
一方面, 缺乏中国文化的英语输出能力, 我们的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不能主动有效向外“输出”和传播本民族的文化, 而是被动地提供交际对方所需的信息。好比是在日常沟通中我们只传达对方愿意接受的信息, 而忽略了其他重要信息, 这无疑是没有达到文化交际的目的。
另一方面, 母语为汉语的高职学生, 英语是第二语言。二语习得的种种研究表明, 母语对目的语影响颇多。受中国文化熏陶长大的中国人, 哪怕一味的英语文化导入, 无论学习多少年英语, 甚至在国外生活多少年, 他都不可能完全融入西方文化。相反, 加大中国文化的英语输出, 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 能够更好的促进跨文化交际。
三、结语
倡导中国文化的“送去主义”大力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显而易见, 高职英语教学作为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注重中国文化的英文导入, 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传播的意识和能力, 不仅是高职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 也是时代的呼唤, 是中国走向世界对英语教学的要求。针对目前面临的种种问题, 我们要:
1.进一步加强研究, 寻找中国文化传播, 特别是英语输出的症结, 探讨高职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传播能力的培养策略和方法。
2.在化传播的层面上进一步改革高职英语教学。大力提高英语教师的中西方文化辨别, 对比, 及传播能力:改革高职英语课程体系, 开发有助于中国文化导入或中西文化对比的教材;实际教学中要突出文化特色;将中国文化的英语输出能力纳入考评。
3.在外部环境上, 通过影视作品, 广告宣传等手段, 培养国民的文化自主意识, 增强文化自豪感, 熏陶国民自觉的传承中国文化, 传播中国文化的意识。
中国文化已经到了“送出去”的时代, 英语教学中一味的“拿来”已不适应时代的需求, 不利于跨文化交际的实现。然而文化传播任重道远, 需要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努力。中国文化传播是时代赋予英语教学改革的新课题, 高职英语教学应抓住契机, 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 更好的为文化传播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2]KRAMASCH C, Language and Culture[M].Oxfor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3]张晓娟.高职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2.
高职教学传播旅游文化 篇2
5结语
当然,通过对中英茶文化的表现状况进行具体分析,我们看到,其文化上的差异,在语言习惯上,也有着诸多表现,因此,可以说,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中英茶文化对高职英语教学活动的应用价值。当然,在整个茶文化传播过程中,其需要解决的重要困难,就是其语言沟通与交流过程中的障碍,而这恰恰为目前我们开展高职英语教学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宋宗伟.地方本科院校转型背景下《茶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以武夷学院茶学(茶文化经济方向)专业为例[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8):179-181.
[2]黄园园.CBI大学英语分科教学———地方本科院校向职业院校转型形势下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时代需要[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116-118.
高职教学传播旅游文化 篇3
关键词:自媒体;高职院校;本土文化;传播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1-0110-02
对于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其重要办学使命的高职院校来说,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并传播本土文化的意义重大,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也能实现学校的文化传承功能。
在目前这个移动互联网时代,文化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其中的自媒体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所谓自媒体(we-media),是指“一个普通市民通过数字技术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和自身新闻的途径”,也就是说,自媒体凭借数字技术,实现了个体和世界的广泛链接。目前的在校大学生是自媒体的主要用户,如何借助自媒体,实现本土文化的有效传播,帮助大学生了解本土文化,继而肩负起研究、传承本土文化的使命,是本文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现状分析
1.自媒体覆盖面分析
经调研,在大学里自媒体的覆盖面达到100%。人手一部手机,时时关注微信、微博信息的低头族,在大学是普遍现象。自媒体、新媒体的兴起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学习方式、阅读方式、人际交往、生活方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自媒体传播信息类型分析
大学生通过自媒体传播和接收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各种生活随感;二是各种兼职、商品广告;三是各种搞笑、励志类信息分享;四是文化艺术类信息分享。这四类信息的比重呈递减趋势,也就是最后一类的传播量最少。
3.自媒体传播信息类型分析
大学生在传播文化类信息时,比较倾向于传播本土文化。尤其是高职院校这种以招收本地学生为主的院校,学生比较关注家乡文化。比如,潮汕地区的学生会关注“全球潮汕”“潮汕头条”等微信公众号,客家地区的学生会关注“大客家”等以传播客家文化为宗旨的微信公众号。他们转发较多的是饮食、民俗、名人类信息。
4.自媒体的创办主体分析
经网上调研发现,以传播本土文化为宗旨的自媒体,特别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微信公众号,主要来自各地市的文化传播公司或个人,在校大学生自己建立的非常少。而且这些来自本土的微信公众号,为吸引眼球,增加公众关注度,一般内容浅显,以本土热点新闻、吃喝玩乐的信息为多,发掘本土文化内涵的有深度的文章较少。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在高职校园中利用新媒体进行本土文化传播方面存在着主动意识不强以及传播信息泛滥、重点不突出、缺乏可信度和权威性等不足之处。
二、对策研究
针对上述现状分析,为加强高职院校对本土文化的传播传承,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提升这种信息传播的数量和质量。
1.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学生传播传承本土文化的的主动意识
任何一种文化的传播传承首先必须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引起受众的兴趣,慢慢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继而通过互动性的实践活动,将他们从被动的受众逐步转化为主动的文化传播传承的主体。就笔者对高职学生的了解,他们之所以对本土优秀文化知之甚少,除了他们本身的文化修养有待提高外,更多的是他们了解这种文化的渠道非常缺乏。基于此,高职院校应积极开辟适应学生认知特点、形式多样的传播渠道,让他们能多方位的了解区域文化。其中,充分利用自媒体来传播本土文化也是其中一种渠道。
2.充分利用学生社团的力量,开展自媒体传播实践
如我校成立了岭南文化博览协会、民乐社、舞狮队等传播传承本土文化的社团。基于本课题的研究,笔者也带领社团的学生利用自媒体传播本土文化。这种实践主要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开设微信公众号。岭南文化博览协会开设公众号“广科岭南博协”,定期推出有关岭南饮食、文化典故等方面的文章,同时结合开展线下活动,如岭南知识问答、家乡文化介绍等,来提升公众号的关注度,扩大辐射面。
3.亲身介入文化现场,用鲜活可靠的图文资料重塑本土文化报道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充分发动师生,深入文化现场,加强走访和调研,以镜头实录和一手采访来记录本土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目前现状。以有温度的图文资料打动读者,激发他们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并逐步承担起传播传承的责任。
自媒体视域下高职院校对本土文化传播的路径分析
4.加强深度报道,挖掘本土文化的底蕴
新媒体有着快速传播的优势,但快餐式的信息消费一旦形成惯性,文化背后的生活故事、历史底蕴以及人性的张力便无从谈起。因此,在一线采访实录的同时,应加强对本土文化追根溯源的深入研究,对热门文化现象的分析探讨,以期用有深度的报道为受众提供独特的文化体悟。
总之,高职院校对本土文化的新媒体传播,应充分调动各种手段和平台优势,努力发扬新媒体速度快、交互性强、传播灵活的优势,同时,要积极借鉴吸纳传统媒介的内容权威、观点深刻的特点,加强与受众线上线下的互动,从而推动在高职院校中的本土文化传播传承。
参考文献:
[1]程亮,颜复萍.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的传播特征与对策探究[J].文艺研究,2010(04).
[2]姜申.论新媒体视域下民族文化的当代传播[J].贵州民族研究,2014(11).
[3]柳剑文,柳剑能.新媒体视域下的文化传播——以潮汕文化为例[J].传媒,2014(08).
[4]赵伟,宋华,谢翔宇.移动互联网环境下自媒体的传播特点与社会文化价值探析[J].出版广角,2014(01).
[5]代玉梅.自媒体的传播学解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05).
高职教学传播旅游文化 篇4
长期以来,中国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受古代传统文化的影响,多以孔孟之道为主,重伦理道德,惯用中庸之道,出现女子足不出户,无才便是德的现象。许多君主帝王在用武力夺得政权后大多“偃武修文”,致使我国悠久的体育文化的传播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受到很大束缚。
近代中国人民经历了鸦片战争和抗日战争,国人的体制被大大消弱,曾被外国人一度讥笑为“东亚病夫”,但是传统的体育文化仍在。例如: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于1914年创办了上海爱国女子体育科,并在1917年在南开大学演讲时提到:健全之身体,始有健全之精神,若身体柔弱,精神何由发达?著名革命家秋瑾女士,从小性格豪放,敬慕花木兰等巾帼英雄,少年时曾学拳、剑、刀等武艺,还喜爱骑马、跳远、登高等多种体育活动。体育锻炼使秋瑾身体日益健壮,也使她革命意志愈发坚强。她曾在诗歌中写道:“身体运动多强壮,不似从前姣又柔”。
2 体育文化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工作的传播。1995年国家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号召全国人民“加强身体素质锻炼”。在学校教育中,随着独生子女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学生离“健康”的标准越来越远。他们有的沉迷于喜欢网络游戏,有的忙于追逐不同名星,有的性格孤僻……而体育文化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育方式。试想,运动场上多一个锻炼者,游戏机前就可能少一个沉迷者;户外多一个运动者,电视机前就可能少一个电视剧的痴迷者,我们何乐而不为啊!
3 当代体育文化在高职院校发展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体育文化是培养学生兴趣,磨练学生意志的有效途径,对“以人为本”校园体育教学系统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中国现代化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强身健体的观念影响着了每一个人,给我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从许多方面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传播。传统的应试教育,“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使现在学生的体质逐年呈下滑趋势。青少年出现肥胖症、精神压抑等病症的现象与日俱增,以此同时,体育文化在高职院校的作用就尤其重要。
3.1 体育文化对学生气质方面的影响
体育项目的特点是通过体育锻炼,使人的身心放松。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而且有利于学生内在气质的改善。不同的体育项目既可以培养学生不同的性情,又可以影响不同个性特征,从而导致气质、性格等方面的改变,这对学生以后工作实践,团队协作,人生规划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有益影响。
3.2 体育文化对学生心理方面的影响
体育项目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文化属性和文化特征。所有这些将以学生参与不同的体育活动体现出来。体育文化活动自身存在外向性,对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所表现出的闭塞性和保守性造成较大的思想冲击。在体育活动中学生通过对技术动作的学习,使其修身养性、陶冶情操;通过教学活动的互动性、教学组织的多变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等特点,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以有效的交流。各个体育项目体现不同的文化特征,舞蹈的优美身姿给人以高雅的享受、武术的博大精深给人以变化莫测的体验,这都对学生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
3.3 体育文化对学生健康保健意识的影响
任何体育活动的开展,都是以增进健康为前提的,偏离了这个宗旨,体育文化的开展将失去原有的意义。所以,在体育文化开展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健康保健意识的灌输势在必行。在我校开展体育文化的过程中,着重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更多的健康保健知识。通过医务监督得出的主观感觉和客观指标,判断身体是否处于运动性疲劳状态;通过运动生理负荷的监测和调控,对自身生物节律和运动能力的掌握,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全面的提升学生力量、速度、耐力、柔韧性、灵活性等身体素质,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免疫机能与运动能力。让学生熟练掌握拔罐、针灸、刮痧、足疗以及全身或局部按摩知识,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健康的养生保健理念。
4 目前体育文化在高职院校发展方式
目前体育文化在高职院校主要以社团的形式存在,社团内部以及社团与社团之间,社团与社会之间都存在很大的联系。社团的发展主要以下三种方式:以骨干带新生、相互合作、与外界合作。
4.1 社团内部以骨干带新生
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文化的传播基本上都是以骨干带新生,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骨干成员是高年级学长,经过长期练习达到一定水平;第二种骨干成员是本校体育系学生,在课堂上系统的学过某项体育项目;第三种骨干成员上大学前有某方面的特长,参加过特长班的培训,有一定体育运动基础。校园社团文化发展的好坏与骨干成员的积极性及专项技能水平等有很大关系。
4.2 社团之间相互合作
高职院校的体育文化有很多项目,大部分以该项的名称后面加上“协会”两字组成。比如:武术协会、健美操协会、篮球协会、羽毛球协会、排舞协会等等。有时某个协会举办晚会,会邀请其他协会的学生表演节目;有时两个协会一起出一台晚会。比如:罗定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5月武术协会与交谊舞协会曾共同举办的“舞武交辉,邀您共赏”的晚会,给人不一样的感受,不一样的心境。
4.3 社团与外界合作
社团与外界合作分两种:一是与其他学校合作;另外一种是与社会上的企业、机构合作。与其他学校合作主要是去其他学校进行表演、交流和比赛,通过社团之间的活动一方面进行了技术的交流,发现各自社团技术方面的缺陷;另外一种就是邀请外面的学生或者有某方面特长的人到学校进行交流和表演。罗定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在2012年元旦晚会上,又武术协会表演的《武林雄风》,就邀请了泷州中学的两个学生加盟。与社会合作主要是拉赞助,给赞助商提供一定的消费途径。社团在组织活动时,比如举办一台晚会,需要一定的费用,除了会员交的会费以外,还需要社会上的企业和机构合作。比如,学生在组织活动时需要音响设备,出租器材需要花费一定的费用,如果与相关部门合作,就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
5 建议
著名的教学家陶行知先生是一个非常重视体育锻炼的楷模,他曾有一句名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先。不算真好汉。”在少年时代他就非常喜爱踢实心“小足球”,并对同学们说,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休闲时间,要多活动,锻炼体魄。
体育是锻炼学生体质、培养学生个性的教育活动;文化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基础,它关系到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而体育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良好的合作精神。高职院校要培养职业型、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所以对于体育文化的学习,要注重文化内涵,引入实践教育,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孔子说,“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我们要“因校而异,因项施教”,针对高校体育文化的特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5.1 根据不同的校园体育项目体现不同的文化内涵
我们深知: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滥觞于该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离开了这个“土壤”,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理体育文化也是如此,体育文化在注重肢体活动的同时也要注重科学方法的导引。加强“术”与“学”的结合,多组织专业教师与社团协会之间的交流活动,根据项目发展趋势更新教学方式、增加教学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体育文化内涵对学生的进取心和竞争力,对培养学生个性与共性等方面都有有益的影响,对“以人为本”校园体育教学改革理念的形成、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5.2 体育文化活动应引入“实践”教育的方法
“实践”教育可以通过平时的社团活动来完成。主要途径有:建立校园内部协会之间的协作,让学生利用周末组织协会之间的各个项目的实践活动,加强文化和技术的交流,既提高了该协会的凝聚力又锻炼了骨干成员的组织能力,同时学习者也得到身体的锻炼和技术的提高;建立校园体育与社区文化相结合体制,利用假期让学生去周围的文化广场、俱乐部、各种文艺活动中去体验体育文化在民间的氛围,为以后作锻炼身体做好准备。比如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每年都有三下乡活动,学校团委组织学校部分学生去乡下指教,既锻炼了学生,又为下乡的地方注入了新的活力。
5.3 利用体育文化氛围,积极引导学生
高校可以根据学生张扬个性的特点,积极引导他们向正面迁移,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目前大部分学生个性比较突出,有的独生子女自以为是,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体育教师可以通过体育活动积极引导他们,让他们看一些视频或者和其他的协会的同学交流,发现自己技术与文化的不足,共同学习一起进步,利用学生崇拜该项体育老师技术的心理特点,积极引导他们,体育文化不仅可以处理好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之间的关系,还力求体育教学的多元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做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参考文献
[1]高谊,陈立人.跆拳道[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9.
[2]张玉强,徐晓飞.大学生锻炼态度对身体自我描述的影响[J].体育学刊,2010(3):65-69.
[3]王志坚.高校学生社团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教育探索,2008(6).
[4]董胜美等.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3).
[5]韦丽春,黄丽英.民族地区高校引领民族民间休闲体育开展的路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
[6]陈东.新疆高职高专院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9).
[7]姜喜平等.休闲环境下如何提高云浮地区全民健身状况[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2(4).
[8]杨文轩等.全民健身的社会监控体系研究[J].体育学刊,2001(3).
高职教学传播旅游文化 篇5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通过上一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应该尊重各民族的文化特点,互相交流、共同发展。这一节我们进一步探究文化是如何交流、传播的问题。
一、生活中的文化传播
问题
一、什么是文化传播?是不是所有的社会交往活动都可以看成是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涵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问题
二、文化通过哪些途径进行传播的?
2、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业活动。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2)人口迁徙。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迁徙的原因有:战争、经济发展的需要、自然灾害、国家政策)
(3)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问题
三、文化通过什么媒介进行传播的?
二、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传播媒介简称为传媒。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
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问题
四、我们对待文化传播的态度是什么?
三、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全球范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紧密、便捷。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六、课堂小结
高职教学传播旅游文化 篇6
一、学习方式的丰富
传统的数学教学更多地倾向于“系统学习”,不可否认这是一种高效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但面对日益纷繁复杂的知识经济社会,仅有这种学习方式已远远不够。把学生从大量机械重复练习中解放出来,让儿童在动手、动口、动脑中进行创造性地学习已成为必然。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中,一位教师先用现实生活中圆形的物体举例,使学生认识了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不同之处。至于怎样画圆,教师不作示范,就让学生自己想方设法大胆尝试。“你们会画出标准的圆形吗?看谁的方法最好最多?”学生相互协作,人人动手、动脑,很快大部分学生都学会借用圆形物体(如硬币、墨水瓶盖等)或圆规画圆;然后,教师进一步激励学生进行探索:“如果要建设—个圆形大花坛能用圆规画出来吗?”进而再探索“汽车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其他形状?”这种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想象空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大胆探索;使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人格个性的完善
在中国数学教育界,常常有“数学=逻辑”的观念。人们把数学看作“一堆绝对真理的总集”,或者是“一种符号的游戏”。但是数学是门大众文化,从古希腊数学发展至今,其中有着它自己深深的文化渊源。数学教学就是要挖掘蕴藏在数学之中的丰富的文化资源,实现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比如:在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一课中,在课接近尾声时引导学生就“我国人口占全世界的21%、我国耕地面积占全世界的5%”两条信息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充分调用自己的数学、地理、人文知识,各抒己见。教师在不经意间升腾起学生的爱国豪情,更激起学生对地球资源的珍视。一种关注地球未来命运的崇高精神随着百分数的认识得以滋养和生发,这也许正是人文化数学课程的独特魅力。
三、终身教育的建立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最终目的并不只是让人学会认识若干条自然规律或一两种技能,而是使人得到全面有效地发展,成为一个思想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德行等全方位发展的人才。要培养这样的人才,仅靠传统的专业教育是难以实现的,必须通过加强人文教育才能达到这一目标。所以终身教育与其说是一种制度,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的追求,是一种理想。它的基本要义就是使人人成为主动适应未来变化之人。而要成为主动适应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其关键是学会学习!唯其如此,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成为时代精神的领路人。进入21世纪之后,数学文化的研究更加深入。一个重要的标志是数学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渗入实际数学教学,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体察社会文化和数学文化之间的互动。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时,我先讲了曹冲称象的故事,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又引起了学生的沉思:可不可以把圆柱体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来分析呢?而在把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时,我又根据学生的叙述,用多媒体演示了多种切拼方法,在切拼的时侯,学生发现:无论哪种方法都要把圆柱分得很细小,拼成的图形才越接近于标准的长方体。在这一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了转化、微分、积分等数学思想方法。我想,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这可能在学生以后的人生中是比圆柱体积公式更有用,更有生命价值的知识。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在《数学的精神、思想和方法》中指出:数学应该不仅指数学知识,而尤其是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学生在初中、高中等所接受的數学知识,因毕业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所以,通常是出校门后不到一二年便很快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维方法都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数学的精神、思想方法对人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数学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数学能完善人的心智,净化人的灵魂。如今,种种新理念在价值取向上都在追求教育的民主与公平,追求个性的发展和群体的合作,追求“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强调人的个性发展。一句话,强调“完人”的塑造,促进个体的持续发展。这要求数学成为每个学生都要学、都能学、都爱学、都会学的一种文化。
合作教学,传播中国文化 篇7
由于课程安排非常紧张, 已经没时间开设after school class (课文文化宣传活动) , 于是我在想能不能利用上课时间和其他老师合作教学, 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中国文化。中国饮食文化享誉世界, 孩子们一定感兴趣, 顺便请老师也品尝一下。
一、中美生日文化对比
中国人对生日非常重视, 长寿面是生日宴的主食。解释完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后, 首先向负责教学的副校长申请和烹饪老师合作, 借用她的教室, 给学生做长寿面。申请得到了校方的大力支持。和烹饪老师互通邮件, 详细注明学生人数, 所需用具和采购清单。同时我邀请了校长等几位没课的老师过来品尝。烹饪当天我打印了关于长寿面的文化知识并当场发给大家, 他们边看我做长寿面边阅读, 受到了大家的好评。
二、中国茶文化
英美人概念中的茶和中国茶差别很大。学生对中国茶充满好奇和渴望。茶叶是什么样子?味道如何?茶具是什么样子?怎么使用?茶叶有什么功效?等等, 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了我的茶艺表演。从茶叶制作过程、分类、冲泡方法到健身功效一一演示说明, 请大家品尝中国的热茶, 并赠送了每人小包装的绿茶。学生们对小小的蜷缩的绿色颗粒, 冲泡后成为一片叶子而啧啧称奇。
三、中国饺子
中国新年是重头戏, 包饺子是少不了的。烹饪老师Mrs. Kollet维持纪律, 中文班的学生宣讲饺子文化, 我展示各个步骤, 最后让学生包饺子, 煮饺子, 吃饺子, 这一切都要在46分钟结束, 一天重复了7遍, 轰动了整个学校。
于是, 和其他科目合作的想法在我心里扎了根。我又先后和体育老师合作教学生踢中国毽子;和艺术老师合作教学生剪纸, 用中文设计和制作感恩节卡片, 送给学校的老师们和他们的家长、朋友。有的老师专门找到我说收到了学生送的中文贺卡, 很是感动。
高职教学传播旅游文化 篇8
从1993年开始, 教育界就有倡导把国学作为一个重要的部分编进教材的论述, 这足以显现出教育界及众多教育学家甚至于部分家长对于当前盲目出国热和学外语热的担忧, 而与之相映衬的是从幼儿园甚至于更早的婴儿早教就开始的英语教育, 从幼儿阶段赫赫有名的少儿剑桥英语、灵通英语到大学英语四六级、考研英语, 每个学生和家长每天都在为怎么学好英语发愁, 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我们该怎么平衡自己的文化和外来文化之间的比重, 此消才能彼长吗?同为文化, 就找不到一个英语教育和国学传播之间的平衡点吗?
第一部分, 国学与英语关系论
一, 中国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正沉浸在英语学习的狂躁与无奈中不可自拔, 中国的英语教育正在努力寻求一种更人文化的属于自己的英语学习途径
从一个儿童刚刚开始学语, 家长就不惜血本把孩子送去双语早教, 很多幼儿园打着双语甚至是三语教育的旗帜, 尽管学费让人瞠目结舌, 很多家长还是趋之若鹜。所谓的双语教学就是在教给孩子“汽车”的普通话发音之余使他还会说”car”。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在亲戚朋友面前表演这种“双语”早教的胜利果实, 面现得意, 岂不知, 对于孩子来说, “car”其实只是个发音, 和语言这个思想与文化的载体没有多大关系。从剑桥英语、灵通英语、到新概念、新东方, 家长对这些课外学习班乐此不疲, 小小年纪的学生到了周日还要起早贪黑学英语。
与自身文化背景分割开的英语让家长和学生五味杂陈, 又爱又恨。要想上重点中学, 英语分数要高, 同时, 繁重的课业让学校和学生都无从谈及文化这个层面的想法, 只有随着应试的狂流机械地记忆、学习、考试。
二、西方刮起中国风, 外国人掀起对中国国学及元素的追捧热潮
伴随着中国在世界的政治经济地位的提升, 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越来越被更多的西方人追捧, 像姚明这样中国籍的世界明星的走红, 越来越多的西方“中国粉丝”出现, 中国文化和国学需要借助英语这个渠道到达更多的西方人的生活中去。
第二部分, 在大学高职校园推广国学的可能性和优势
一, 国学教育在中小学开展遇到的阻力及冷遇
近十几年, 中小学生由于各类课程学业任务繁重, 升学压力巨大, 国学很难在这个夹缝中得以很实际地开展。
(一) 在中小学开展国学本来很有利, 但很多学校只是借国学教育的幌子来提高知名度, 国学教育流于形式。前不久, 中央电视台的“新闻周刊”栏目报道了广东东莞一个幼儿园在开学时, 设立孔子像, 老师和家长先向孔子像行礼, 然后让自己的孩子给老师行跪拜礼。而北京电视台“第七日”栏目也报道了教师节高中的学生自己想出了要向老师行跪拜礼, 有的学生还穿着自制的古装, 带着自制的冠。对于这样的形式, 南开大学文学院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的副教授张静表示, 国学教育应该重内容而非形式。
(二) , 国学精深博大, 在中小学这样的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环境下, 对国学配备专门教师的可操作性不大, 一般情况下, 各个中小学只是应付性地让语文老师兼代。
由此可见, 在没有升学压力和繁重课负、学习氛围相对轻松自由的高职院校加大国学传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双赢模式。
二, 在高职院校, 英语教育与国学传播教育相融合模式的可能性和优势
(一) , 高职院校英语教育任重道远, 其模式有待创新。
尽管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 除了英语专业的学生, 英语只是一门公共课, 和本科院校的学生对四六级的态度一样, 只要考过AB级拿到毕业证就行。作为为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的摇篮, 面对涉外的行业不断增多的外部环境, 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英语教育不仅要加强重视, 而且还应与时俱进, 从各个专业的实际出发, 真正让学生学到一门可用实用, 用起来方便的交流工具。例如笔者所从教的文科类高职院校, 对学生的英语教育更应偏重中外文化 (包括文学、法律、艺术等) 方面知识的教授, 其中将英语与国学教育结合起来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常常发生此类情况, 很多学生都对中国文学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 经常在自己专业课上偷着看文学著作, 被发现后书会被收, 还要写检查。试换个角度想, 如今很多高职院校在调整课程体系, 大学语文和大学英语都难以逃脱同样的被一删再删的命运。从内容来讲, 英语课本和课程中对于这门语言所依附的文化背景的介绍少之又少, 文理科用同样的英语课本, 而且由于如今的考级考试一般青睐科技科普文章, 所以从应试角度考虑, 学生也只能每天不是抱着单词表背一个个冗长的科普词汇, 就是一篇篇地做这方面的阅读理解, 尽管他们从来不明白这些文章的内容。
高职学生有其特点, 相比本科乃至研究生层次的学生来说, 他们自学能力稍差和本身知识储备少, 而对他们的英语教育一方面要更倾向于基础层次的人际基本交流和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 另一方面, 相对于英语来说毕竟他们对自己本国国学更了解更感兴趣, 将国学知识结合到英语教学中去, 会提高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二) , 高职院校有能胜任国学传播的充沛的教师资源和环境。
一般来说,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 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相比于中小学, 高职院校无疑具备提供专业优秀的师资力量的能力。
(三) , 高职院校有一定的涉外环境和条件, 有利于国学的对外发扬光大。
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重视和国外的交流与合作, 同时, 外教的引入等也增加了对外发扬国学的可能性。
第三部分, 国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尝试及可行性分析
一, 高职学生中普遍存在对英语学习的厌倦感和无力感, 将高职英语与国学的有机结合无疑会像一股清泉注入, 使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有了新鲜感和依托感。同时,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社会各行各业的实用型人才, 而国学英语显然比枯燥的科技英语更加贴合他们的需求。譬如, 笔者发现在学生中对于丹的《论语心得》感兴趣的人很多, 这本书从现代人的角度用简练的文字诠释出孔子的思想对现代生活的指引, 而中华书局已经在2009年出版了其英文版, 译文语言简练易懂, 这样的书可能比课本更吸引学生来读。
二, 由于大学语文在高职课程中的淡出, 除少数对其有浓厚兴趣的和中文专业学生外, 鲜有人将中国文学列为所学范围, 更勿论国学。也就是说, 除主动积极地去接触国学的学生外, 国学会被大多数的学生排除在外。
因此, 利用英语课程的公共课性质的优势, 开展国学教育, 不仅可以激发部分学生对英语或国学的兴趣, 同时还能改变英语教育的尴尬现状, 除此之外, 还有一个隐性的积极影响, 就是培养更多国际文化交流的新主体, 当我们经过努力将国的精髓利用英语的途径传播到部分大学生去之后, 也就等同现有的播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播主体又潜在地扩大了。
第四部分, 在高职院校开展英语国学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 在原有的英语师资队伍中, 加强对教师的在职培训, 在人力资源方面加大投入。具备博深文化知识的教师是学生知识航行中的引路灯, 只有教师先拜托了枯燥的教条式的单词—语法—习题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英语这个交流和文化载体的作用。如果连老师本身都不清楚美国总统大选的机制, 不知儒学所为何物, 学生便没有受教的可能性。
二, 增加学校中国国学典籍的藏书量, 同时, 增加这些国学所典籍的好的英文版。
三, 丰富英语教学方式, 加大多媒体的应用, 让学生真正在欣赏和享受中学习到中外语言和文化的魅力。笔者至今难忘大三时期一名外教老太太在视听教室放映《阿甘正传》, 同时把剧中台词印成小页供学生参考, 所有的学生从那时起终于明白美国人的“阿甘精神”究竟所指为何。
四, 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应该开设区别于其他专业的中文及国学必修课, 且所占比重要大 (作为一名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切身体会) 。相比于其他专业, 英语专业和中文专业学生一样属于语言文学专业, 理应比其他专业更加了解中国文学文化知识。
五, 加强异校及与国外院校的资源和学术交流, 取长补短。
摘要:高职英语教学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沼中, 与此同时, 近几年备受关注的国学传播也在中小学的推广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将高职英语教学与国学传播的结合不失为一种双赢模式的尝试。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国学传播,结合
参考文献
【1】《传统文化如何传承中小学国学教育比烟花寂寞》杜悦
高职教学传播旅游文化 篇9
当经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的教学设计步骤后, 便形成了完整、规范化、程序化的教学设计方案。这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优化和精确的标准, 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关键。然而, 一份优质的教学设计方案, 由不同的教师去讲授, 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讲, 教学表达受教师的教学经验表达能力、知识水平、性格品质、文学修养、气质、仪容等多因素的影响。但是, 教学表达仍有许多原则和策略值得探讨, 还需要更多科学的设计方案和理论指导。
从传播学、信息论的角度看, 教学过程是一个完整、有明确目的、可控制的信息通讯与传播系统, 要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就必须分析教学信息传播原理, 探讨取得最佳教学传播效果的方法与策略。
传播 (Communication) 是指人们送出和接收信息的活动, 是一个信息交换、交流的过程。课堂教学是教育传播的基本形式, 他是一个由传播者 (教师) 对教学信息 (教学内容) 进行编码、加工, 通过一定的信道和媒介作用于受传者 (学生) , 再将信息反馈给传播者的一个完整过程, 完全符合一般的传播学模式原理。根据美国信息论之父克劳德·香农 (Claude Elwood Shannon, 1916-2001) 的信息传播理论模式 (如图1) , 我们认为, 教学过程的信息传播模式可用图2表示。由此, 也为我们提供了从传播学角度研究高职教学表达策略的理论依据。
编码与高职教学表达
教学信息的传播首先要经过编码阶段。从编码要素来看, 教学内容编码主要包含三种要素:语言要素、模像要素和活动要素。语言要素构成口语编码要素, 即把教学内容的书面语形式转换为口头语言形式。口语编码要素是一种最重要的编码要素, 在教学通讯系统中, 口授使信源 (教师) 与信宿 (学生) 之间的信息转换与还原过程大大简化, 成为教学过程最直接、最简捷的信息传输方式。因为人主要是借助语言来进行思维的, 所以语言又成为人的内在传播 (思维性传播) 媒介, 也是感知、记忆、思维和创造的基础。模像要素构成图形、实物等直观编码要素, 即把教学内容以图形、图表、实物、影像等直观形式进行编码, 使之转换为视觉形式语言。这种编码形象、生动、直观, 信息容量比口语编码要大很多, 易于传输和译码, 可以为学习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有助于提高教学信息传输的效率, 改善教学信息传输质量。活动要素则是通过教师的动作、演示来指导学生的观察、实验或其他活动, 来展现教学内容。
在高职教学过程中, 活动要素贯穿始终, 并应充分考虑语言要素和模像要素的调配, 以符合个别教学内容所需求的恰当比例。如抽象的内容可多用模像要素编码, 以促进理解;具体的内容可在模像要素编码基础上, 用语言编码加以抽象概括, 从而上升到更高层次。在教学内容体系方面, 高职教育是由纵向互相交叉、横向互相交融且彼此相对平行独立的理论教学内容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构成的。其中, 理论教学内容体系按照“必需、够用”的原则建构, 由基本理论、专业理论、专业技术组合而成;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则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建构, 由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和技术应用组合而成。一般的传统教学具有一定的模仿性, 而现代的高职教学, 力戒刻板、追求开放, 必须给学生提供较大的创新思维空间, 避免“依样画葫芦”。在教学过程方面, 也要始终坚持实践导向原则, 运用实践性的方法与手段来着力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从教师的动作、表情、演示中, 学生均能得到重要的教学信息, 并通过教师的指导来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因此, 编码是教学表达的前提和基础。他把来自信源 (教科书、教师) 的教学信息的储存状态转换为可输出的形式, 即用语言要素、模像要素 (幻灯、投影、电视、实物) 、活动要素 (手势、动作、操作) 等把教学内容生动地表现出来, 让学生能够理解和吸收。这种技术, 与教学表达有着直接的联系, 只有有效、可靠地进行编码, 才能实现信源与信宿之间的信息疏通。
信道与高职教学表达
信道是连接信源与信宿的媒介和途径单一信道方式, 易造成信息流失和信息传输质量下降, 而采用多渠道传输, 则可保证信息传输的通畅性, 增加单位时间内信息传输量。
教学信道是教学信源和教学信宿之间建立的信息联系方式与途径, 他是一种特殊的传播系统, 以语言作为直接的传播手段, 使语言信道成为师生之间教学信息传播的最为简捷、有效的方式。因此, 教师的语言表达是教学表达中的最重要形式。
现代高职课堂教学的信道应更具有多通道的特性高职教学必须实行开放式, 必须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 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扩大受益面。在课堂教学表达中, 教师的讲解、演示、投影、幻灯、录音、放像等, 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信号途径, 进行多感官、实时的传播活动。这种现代教学媒体构成的信道对教学信号具有放大、增殖的作用。而增殖性也正是信息的重要特征之一。可见, 教学表达要开放多种信道, 优化教学信息的传输, 以此增强教学表达效果。
译码与高职教学表达
信宿接收信息必须经过译码阶段 (又称解码或代码还原) , 这是一个易被忽视的传播学问题。译码指学生对教学信道传输的信息符号 (包括语音、文字、图形、图像、动作等) , 通过分析器 (大脑) 将之转换为信息内容, 从而理解各种信息符号、信号的意义。译码变换与编码变换一样, 直接影响教学传播与表达的效果。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我们一贯使用“引入———新授———板书———总结———练习———作业”几步教学程序, 使学生陷入了一种思维惯性, 只知道被动的接受, 丧失了主动探索的能力, 也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 我们应该尝试改变这种固定的教学程序, 让学生打破这种思维定势。例如, 采用“联系实际提出问题———结合课本分析问题———回到实际解决问题———回顾全课归纳知识———迁移知识回答新问题”等新教学程序, 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自主学习,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促使他们产生新的思路, 提高创新能力。
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空间构成》课程中, 讲授有关形态的空间意识的知识点。什么是形态的空间?空间构成中除了造型形态的实体之外, 还有一种虚拟的空间形态。这种空间形态几乎涉及一切艺术设计领域。中国古代老庄哲学中就十分强调“空”、“无”的美学观念, 认为“无”形比有形更富有表现力。学生一开始对此并不能很好地理解, 这说明学生对教学信息符号未能成功地进行译码。当我们用两幅绘画来比较, 学生对于空间形态的延伸性与虚拟性便有了深刻体会。绘画中同样是表现水, 中西方文化对其的理解和表现形式相差极大。维米尔 (Vermeer) 的油画 (图3) 中水的形态表现为实体, 水中还显出周围事物的倒影。元代吴镇的《芦滩钓艇图》 (图4) 中水则表现为“无”, “水”只是一个概念, 他仅仅用岸边的山石和小舟来表现水的形态, 而此时水已在读者看到山石和小舟的时候自动地在思想里“补全”了。这正是一种有效的译码变换。
因此, 要对教学信息符号有效地进行译码变换, 就必须使信源与信宿有“共同经验”部分, 亦即若干共同或相关之处, 否则学生难以正确理解他们所接受到的信息的意义。
干扰信号与高职教学表达
在教学中, 干扰信号又称教学噪音, 它是在教学信息传输过程中混杂在教学功用信息上的那部分无关信号, 它可以导致信号的畸变以及功能信号的失真, 甚至会严重影响教学传播效果。噪音源很多, 如自然环境、声音嘶哑、咳嗽、议论、谈笑、突发事件以及投影、幻灯、电视机等多媒体的噪声或操作失误所引起的噪声等。这些干扰信号是影响教学表达效果的重要因素。只有师生共同努力, 才能尽量减少和控制干扰信号。
课堂教学总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活动往往会受到外界某些偶然因素的干扰, 如异物飞进教室、他人闯入教室找人、室外噪音干扰等。面对来自外界的干扰, 教师一般可采取借题发挥、有意忽视、因势利导、自然转移等策略。
而在高职教学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影响教学进程的行为, 既包括学生违反课堂纪律, 如迟到早退、吃早餐、做小动作、打瞌睡、吵闹、恶作剧等, 又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逆反心理、羞怯心理以及对问题的错误理解和回答等。对于这些课堂问题行为, 教师既不能为了密切师生关系而采取过于宽容的态度, 也不能随心所欲扩大事态。要从教育利益出发, 顾及学生的心理, 来选择最适宜和最有效的方式和方法, 比如采取目光注视、身体逼近、短暂沉默、欲擒故纵、婉转评价等策略。
同时,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个体的认识发展过程。当代青少年视野开阔, 思维敏捷, 思考问题不轻信、不盲从, 他们在课堂上往往会突然提出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有些问题的提出, 是学生未深入思考, 确实不懂;有些问题的提出, 则是学生故意为难教师。这类突发事件虽然不具有破坏课堂纪律的性质, 但处理不好则会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师面对学生的质疑难题之类的干扰信号, 一般可采取启发诱导、幽默反击、旁敲侧击、延缓回答等策略。
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真正地了解学生、热爱学生, 善于积累教学经验, 发挥教学机智, 以随机应变的方法处理和巧妙利用“噪音”, 将噪音转化为功用信号,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促进教学有序发展。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表达技巧。
反馈与高职教学表达
教学传播是一个具有传输与反馈的双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都需要在信息输入与输出的基础上及时获得反馈信息, 及时进行调控。没有反馈的教学是盲目的, 甚至是失控的。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换是可逆的, 因此, 教学表达也具有双向性、同时性的特点。教师应及时注意学生反应、了解教学信息传播的效果, 适时进行教学信息反馈活动, 并由此调控教学表达的速度与节奏。可见, 教学表达的控制依靠反馈来完成。
在高职教学中, 虽然实践性教学比重越来越大, 即培养学生科学实践的基本方法与技能。但是, 只要有利于课堂教学双向反馈的结构环节, 我们都应该尝试。例如, 重视学生自学问题。教师必须要对高职学生的自学能力提一定的要求, 并加以训练。学生自学中碰到的问题, 通过信息反馈在教师答疑时就能得到初步解决, 还能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再如, 可以组织对关键性教学内容的研讨与评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自学、教师答疑中得到的情况设计教学内容, 突出重点难点进行精讲, 组织学生参与讨论、评价, 增加学习的主动性, 进一步深化认识。又如, 可以适当加强板演与分散作业相结合的课内练习与评析等教学内容。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提到:“学生的练习本是整个教育工作的一面镜子, 练习本身反映了整个教学过程的成果。”当堂练习应该成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他可以准确及时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出现的主要差错及其原因、教学目标完成的情况, 还可以了解学生的情绪。这些信息的及时反馈, 有利于教师准确地驾驭课堂, 更加切实有效地采取补救措施。
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中外建筑史》课程教学环节中, 增加了学生参与的评论与板演。在课堂中, 要求学生以鉴赏的方式, 从文化背景、建筑结构、地理环境等角度来分析论述中国或外国某一建筑的形式及风格, 主要要求口述, 可配合板书与图片展示。课前学生充分准备, 课上学生激情演练, 既检验了教学过程, 将主要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 又保证了教学信息的准确传递和信息渠道的畅通, 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我们认为, 高职教育是以社会和经济现实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为导向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这种创新教育要求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 勇于打破常规, 革新教学, 注重吸收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大胆进行各种新教育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践, 不断总结经验, 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适应新的教育形势的要求。
摘要:课堂教学是高职教学中信息传播的基本形式, 结合传播学理论, 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完整、有明确目的、可控制的信息通讯与传播系统, 从而实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传播学,高职,教学表达,策略
参考文献
[1]庄其为, 谢百治.电化教育与教学设计[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2.
[2]张国良.传播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3]罗辉.高等职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M].北京:红旗出版社, 1999.
[4]戴元光, 金冠军.传播学通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0.
[5]周瑛.教学心理学[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 1994.
[6]冯克诚, 于明, 冯晓林.课堂教学结构设计模型全书[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6.
数学教学应注重传播数学文化 篇10
一、从美学的角度帮助学生发现并欣赏数学美
当我第一次提到“数学美”时同学们都笑了, 我想在同学们心目中谈到美根本就跟数学搭不上边, 数学在同学们的心中的评价只能是“枯燥”、“乏味”、“毫无乐趣”。实际这是对数学的误解, 其实在数学中从来就不缺少美, 只是我们不善于发现, 也不善于引导同学们去发现。学生的审美能力需要我们去培养。我们在教学中要多提供一些数学美让学生们去欣赏。数学教材中隐含的美育因素有很多个方面, 从数学内容看, 有概念之美、公式之美、体系之美等;从数学的方法及思维看, 有简约之美、类比之美、抽象之美、无限之美等;从狭义美学意义上看, 有对称之美、和谐之美、奇异之美等。当我们将这些美的方面告诉他们的时候他们就可以用心去体会数学美, 发现数学美。我在讲到数列时向学生们介绍了有名的斐波那契数列。该数列不仅在数学、生物学中, 还在物理、化学中经常出现, 而且它还具有很奇特的数学性质, 通过对该数列的介绍同学们不仅发现了数学美, 同时体会了数学其实就是源于生活。总之要让学生体会“哪里有数学, 哪里就有美”。
二、教师可以在教授数学知识时介绍有关的背景文化
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必有其前因后果。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透彻地了解他们所教的那一部分数学, 而且还应从宏观上来认识数学知识的发生与发展。从而能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从而能教其所以然。如果教师在教授一些常见的数学概念、理论和方法时, 能够指出它们的来源、典故及历史演变过程, 将会使学生兴趣盎然。例如我在讲到解析几何这一章时, 我先讲解了解析几何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当然我也介绍了解析几何的创始人笛卡儿, 也讲述了笛卡儿发明坐标系的过程。在讲到复数时我用了一节课介绍了数系的发展过程, 讲到了大数学家柯西。在我们讲到概率论时我谈到了概率论的起源问题, 当同学们知道他源于一场赌博游戏时特别惊讶进一步感慨数学真是无处不在。通过这些背景知识的介绍同学们不仅增长了见识, 同时也提高了兴趣。 (下转第99页) (上接第98页)
三、讲述科学家的故事
通过数学家在获得真理的过程中艰苦奋斗的过程, 使得同学们增加勇气, 知道就是那些大人物, 那些大数学家他们在证明一个定理也要付出辛苦, 不是坐在那一想就出来的。这些对于同学们自己去克服困难发现问题是非常有利的。
例如华罗庚、陈景润、高斯、阿基米德的故事。阿基米德在敌人破城而入、生命处于危机时仍然沉浸在数学研究之中, 他的墓碑上没有文字, 只有一个漂亮的几何构图, 那是他发现并证明的一条几何定理。高斯墓前塑像底座为正17边形。华罗庚通过自己的自学, 成为我国赫赫有名的数学家, 并邀请到国外讲学。我国数学家陈景润身居陋室, 但为了攻破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数学难题, 不断演算, 通过努力终于摘取了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四、谈论中国数学历史, 介绍中国当代杰出的数学家,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就数学而言, 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过去。可以说, 数学是中国古代最发达的基础科学之一。仅以现在的高中数学知识为例, 杨辉三角, 祖庚原理, 微积分的思想雏形, 割圆术, 圆周率的计算等都是古代取得的辉煌成就, 有些成就领先世界千年以上。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电脑时代, 更应该唤醒国人对中国传统数学的重视。因为中国古代的数学思想主要以算法为中心, 而电脑解题要尽可能算法化, 这与中国古代数学的思想不谋而合。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 篇11
关键词:文化传播;高中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基本功能是传递人类之间的信息与情感,帮助人们进行交际。而语言与文化又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英语的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英语。当代美国语言学家克拉姆斯基说:“语言教学就是文化教学。”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开阔视野,获得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传播的意义
1.文化意识的培养为学生深入认知和正确运用英语奠定基础
2.认识中西文化的差异,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有助于提高英语交际能力
3.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正确和充分理解阅读材料中所表达的语句内涵
4.英语教学中文化背景的介绍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教材有关文化内容的渗透
从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必修1-5册中文化内容的分布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在必修阶段的五个模块所涉及的话题范围相当广泛,包括体育、音乐、文化、科技、农业、卫生等,从各个方面体现了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和信息的渗透,有助于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阅读篇章中的文化渗透
模块二第二单元The Olympic Games以访谈的形式对比了古今奥运会的异同,还引入了与体育相关的希腊神话故事;模块三第五单元Canada—“The True North”则将读者带到了“真北方”的列车上,与两位中国学生一同游历加拿大的美丽风光;模块五第二单元The United Kingdom回顾了英联邦的历史,并且介绍了伦敦的名胜古迹。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利用有关阅读资料,介绍有关背景,以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跨越阅读过程中的文化障碍,增加文化积累。
2.听说训练中的文化渗透
例如,模块一第二单元English around the world学生用书中的听力部分选取了美国南部口音和正宗英语这两段独白给学生造成了听觉上鲜明的对比,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以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之间也存在着语言文化差异。
3.词汇学习中的文化渗透
词汇中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各种文化信息,同时,文化发展过程中词汇的意義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在NSEFC模块一第二单元English around the world中,开篇就点明了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所存在的词汇上的区别,教师在教授此课时,若能不失时机地组织学生总结中文词汇中的外来词,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化和外语学习的积极态度,增强学习动机,更可加深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
三、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内容的原则
英语教学阶段的文化传播必须遵循实用、分阶段和适度的原则。
1.实用性原则
实用性原则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和日常交流所设计方面密切相关,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的兴趣。
2.阶段性原则
阶段性原则要求文化内容的导入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语言掌握层次和水平来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3.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主要是指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适度。教师对文化内容的讲解要有选择,主张“实用为主,够用为度”。
四、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传播途径
1.课堂交流或专题介绍
课堂讨论是最直接的文化传播途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了解一些有关国外文化方面的资料,观察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情况,了解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审美标准等。
2.词汇渗透
作为语言基础的词汇,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主要的作用。词汇的意义与文化关系最为密切,文化载荷量最大。以“dog”一词为例,在语言意义上没有区别,但两个文化群体中“狗”的文化意义相差甚远。“狗”一词在中国人看来总是贬义的,从来都是卑劣与无耻的代名词。例如,汉奸走狗、狗头军师、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等。而“dog”在英语民族的人眼里,指人是很普遍的,本身并无贬义,He is a lucky dog(他是个幸运儿),甚至是“人”之挚友。英语中常有lovely dog或faithful dog之说,英语谚语Love me,love my dog.意谓“爱屋及乌,打狗欺主”之意。
3.加强对句子文化背景的讲解
如,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英语学习者却对其含义不甚了解。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含有深层寓意:“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
语言和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因而,高中英语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加深对英语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在学习运用外语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思维,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子杰.基础英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问题思考[J].山东纺织经济,2008(06).
[2]方保军.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素质.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3.
[3]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论对外汉语教学与中华文化传播 篇12
1.1 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语言系统
在中国,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的象声词来描绘复杂和奇怪的声音, 各种客观世界有许多叠韵词在使用中, 传达出一定程度的放松, 友好, 愉快的感觉。国民性的声音使一些欧洲和美国学生学习这些国家的艰苦, 枯燥数字, 但如果老师能将演讲知识, 放在所隐含文化背景下解释给学生, 可能会增加学生的兴趣, 加深对汉语的认识。
1.2 词汇是语言最为重要的基础
词汇体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 哲学思想和道德信念。汉语中的一些话同汉民族的历史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反映了汉族文化的积累、渗透知识经验、情感色彩。例如, 在汉语的许多话中的含义是代表吉祥高贵。如“龙”、“凤凰”代表好运气, 独一无二的, 对词或短语的组成通常有这个意思。这与中华文化的“龙”、“凤凰”图腾有关。“牡丹”为代表的财富与贵族, 鸳鸯”表明一个美丽的爱情, 松树和柏树表明了不屈不挠。汉语词汇的许多引申是需要理解这些文化的寓意, 否则很难正确地使用这些字眼。另一方面, 汉语成语谚语具有高度的文化性。汉语中的成语有上千条, 使用的十分频繁。外国学生如果不明白这些成语的文化内涵, 根本就不能掌握这些术语的正确使用。
2 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依托推广中国文化
2.1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因材施教
对学生的了解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为什么他们学习中文, 有什么是他们的个人需要和他们的学习方法等, 出于学生正确理解的目的, 我们需要对学生进行了解, 结合教科书和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总结, 编写指导材料以帮助学生学习汉语。初学汉语的留学生, 其中大多数对中华文化所知甚少。老师可以做一个简单的问卷, 通过统计分析了解学习目标和学习的具体情况, 看看学生的个人特点和想法, 以及有没有什么共同之处。一般而言, 只要学生选择学习汉语, 表明他们首先在不同程度上对汉语言都有一定的兴趣, 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比较容易做好。不同的学生学习汉语的目的不尽相同, 许多学生喜欢中华文化, 他们在生活中通过各种渠道接触中华文化, 从而导致学习中文的兴趣。例如, 吃饭, 享受中餐, 观看中国电影。此外, 一些学生看到, 在当今世界中国的国力不断增强, 经济快速的发展。并考虑他们毕业后的诸如发展方向等具体问题。他们已认识到学习汉语和掌握汉语对个人的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根据学生的情况, 指导他们学习中文有特定的目的和方法的学生谁想要了解中华文化和共同利益, 可根据材料提供相应的材料。
2.2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
语言教学与理论教学是大相径庭的, 语言教学更加注重于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能力发展的最终目标。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 “我教你学, 我讲你记, 我问你答”这种模式, 学生学习是在被动状态, 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 我们应当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 充分引入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将枯燥的语言教学和文化相结合,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模式。在语音初学阶段应着重强调区别。在教学课程中提到的经典笑话以使学生印象深刻, 有助于理解和接受。
还有相近发音, 平卷舌的问题, 分配到小组进行培训。然后游戏的形式来检查实践效果, 您可以介绍一些绕口令, 并解释其含义, 在文化渗透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涉猎中国相声, 强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留学生的母语都是26个字母组成的, 而汉语是由汉字组成的, 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难点。这时可以通过介绍书法知识来介绍不同字体古代和现代书法名家的作品图片等, 以欣赏的方式引导学生, 激发他们的学习需求。同时也可以考虑引入我国的篆刻, 可以以兴趣小组的形式, 培养学生学写汉字, 甚至雕刻汉字, 让他们觉得, 不仅可以写汉字, 您还可以享受中华文化。在情景教学的操练中, 可以让学生学习说话, 走路和行动, 甚至方言也可以引进课堂, 寓教于乐, 创造轻松有趣的教学氛围。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学习中国的歌曲, 与其让学生去死记硬背一篇三百字的文章还不如学习唱一首歌曲, 毕竟少花了不少时间, 音乐无国界, 只要唱对了音律。一节课的时间就可以学下来。而且丰富了教学内容, 课堂气氛活跃。语言和文化为内容的手段, 最终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 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 真正学习汉语是在巨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背景下进行的。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特定标记。对外汉语教学第一步是促进语言的推行, 但语言是文化的基石, 没有语言, 同样也就没有文化。但从另一个角度看, 语言深刻的反映了文化发展, 同时也反映了文化的影响。因此, 当在进一步发展对外语教学, 文化地位的更加深化也更为突出。为了使得国家“软实力”的战略发展能够顺利实施, 能够使世界成为一个更全面的对中华文化的深入了解, 我们要加强对外汉语教学, 促进文化交流。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中华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赵金铭.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
[2]张德鑫.对外汉语教学50年──世纪之交的回眸与思考[C].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 1999.
【高职教学传播旅游文化】推荐阅读:
高职旅游英语教学09-18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10-07
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研究10-11
英语影视文化对高职英语教学的推动作用09-20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10-20
高职教学教学05-30
高职教学质量10-13
高职写作教学05-19
高职化学教学06-06
高职会计教学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