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剂量利多卡因(共7篇)
小剂量利多卡因 篇1
摘要:目的观察输注20%甘露醇对兔耳缘静脉的影响。方法取兔12只,随机分为3组,常规组(A组)、护理干预的利多卡因组(B组)和硫酸镁组(C组),在每组注射48h后取双侧耳缘静脉观察病理变化。结果表面大体观察B组静脉炎发生率最低、程度最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检查显示,A组血管及其周围组织病理损害加重。主要表现为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部分静脉内有血栓形成。而B、C组的病理反应减轻,B组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炎细胞浸润和血栓形成。结论实验结果提示,在输液前小剂量推注利多卡因,可使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且能减轻输注静脉的炎症病理反应,为临床应用利多卡因对输液性静脉炎的防护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利多卡因,静脉损伤,组织,兔
静脉输液导致的静脉炎是临床常见的输液治疗的并发症,尤其是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和疼痛,皮肤下出现红线,严重者可致受累静脉出现索条状改变和结节,并伴有血管内膜损伤、平滑肌痉挛不同程度的静脉炎。输液性静脉炎的出现往往给患者带来痛苦,并干扰了正常的临床治疗。本实验通过采用兔耳静脉在输注高渗药物(20%甘露醇)前小剂量静脉推注利多卡因,观察其静脉损伤程度及静脉炎病理反应过程,为临床药物性静脉炎的防护提供依据,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新西兰白免12只(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质量2.0~2.5kg,雌雄不限,月龄5~6.5个月,随机分为A、B、C组,每组4只,双耳同时利用。静脉注射药物20%甘露醇、利多卡因(批号:0811046规格:10ml,0.2g),BD公司生产24G静脉留置针。3组白免的雌雄、体质量、耳静脉及身体状况等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操作方法:
剃去耳缘静脉周围毛发,静脉穿刺成功后,A组双侧兔耳缘静脉直接输注20%甘露醇,0.5g/kg,控制药物推注速度为1ml/min,无干预措施。B组兔耳缘静脉穿刺成功后推注0.8%利多卡因1ml,续接20%甘露醇,浓度、推注速度同A组。C组直接输注20%甘露醇(浓度、推注速度同A组)后用50%硫酸镁湿热外敷每8小时1次,每次30min。
1.2.2 标本采集:
每组注射48h后于双侧耳缘静脉穿刺处切取长1.5cm、宽0.4cm的静脉及其周围耳廓组织。用10%甲醛固定24h,送病理科进行石蜡包埋,常规病理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病理变化。
1.2.3 观察指标:
(1)局部静脉大体表现。观察有无静脉炎及其严重程度。静脉炎判定标准按照美国静脉输液护士学会制定的标准[1],将静脉炎分为5个等级。0级:无体征;Ⅰ级:局部发红;Ⅱ级:局部红斑或水肿;Ⅲ级:红斑、水肿,条索状静脉形成;Ⅳ级:红斑水肿显著,条索状静脉形成>2.5cm,有脓液渗出。(2)组织病理学改变观察指标。观察血管内皮肿胀、血管周围水肿、炎细胞浸润、管壁增厚、内皮细胞增生肿胀等病理改变,按照损伤程度由轻到重进行等级评定,每个项目分为4个等级:无、轻度、中度、重度,由专业病理科医师盲法判断。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病理组织学结果采用多个独立样本等级资料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输液静脉外表观察
A组与C组在输注20%甘露醇5~10min后,部分静脉表现为外周静脉刺激征象,沿静脉走向及侧支静脉充血发红,皮肤温度升高,持续30min。B组的兔耳缘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利多卡因能明显减轻静脉炎的严重程度。见表1。
2.2 兔耳缘静脉损伤程度比较
A组标本中静脉管腔内可见
注:与A、C组比较,*P<0.05
部分中重度内皮细胞脱落,内皮肿胀、血管周围组织水肿,中等量炎细胞浸润,部分静脉内血栓形成。而B、C组的病理反应减轻,B组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部分表现轻度血管内皮肿胀、血管周围组织水肿、管壁增厚内皮细胞增生,无炎细胞浸润和血栓形成。见表2。
注:与A组比较,*P<0.05;与C组比较,#P<0.05
3 讨 论
药物输液性静脉炎是临床治疗中最常见的药源性疾病之一。一般认为,血浆渗透压的增高是导致静脉炎的主要因素之一。当输入高渗液体时,血浆渗透压升高,致使组织液渗透压随之升高,血管内皮细胞脱水,进而局部血小板聚集,并释放前列腺素E1、E2,静脉壁通透性增强,白细胞浸润并产生炎症改变,同时释放组织胺,使静脉收缩、变硬[1]。甘露醇是强有力的高渗性组织脱水、利尿药,而且在临床应用中多强调快速静脉滴注,致使局部静脉内渗透压迅速增高,从而对血管产生明显的损害作用,静脉炎发生率很高。据文献报道反复静脉输注20%甘露醇2d内静脉炎发生率为45.69%,2d后静脉炎发生率达100%[2]。本实验研究表示,A组在输注20%甘露醇48h后,大体观察静脉炎的发生率为87.5%,与国内报道相符[3]。通过硫酸镁外敷、输注前推注小剂量利多卡因的护理干预后大体观察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C组为62.5%,B组发生率最低,程度最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利多卡因是一种酰胺类局麻药,据报道利多卡因可减轻中性粒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并能减少细胞内氧自由基的释放,进而细胞膜受攻击后产生的活性产物及趋化因子减少,则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率降低,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静脉注射后,可对局部静脉产生封闭作用,阻断病灶周围神经末梢传递,减轻药物对局部血管的不良刺激,减轻和阻止液体和药物的渗漏及疼痛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此外利多卡因还可缓解机体痉挛,改善局部缺血、缺氧状态[4]。本研究进行了高渗药物20%甘露醇输注后48h病理学观察,B组与C组、A组的兔耳缘静脉炎的发生率和静脉损伤程度有明显差异,B组静脉损伤程度最轻。结果表明,在输液前小剂量推注利多卡因,可使输液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且能减轻输注静脉的炎性的病理反应,为临床应用利多卡因对输液性静脉炎的防护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张仙爱,刘敏,兰娟,等.预防诺维本所致静脉炎的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05,13(1):138-139.
[2]梁月香,卞素琴.使用动静脉留置针静滴甘露醇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1997,12(9):39.
[3]颜霞婷.预防静脉滴注20%甘露醇所致静脉炎的护理探讨[J].上海护理,2002,2(3):39-40.
[4]孙国勤,徐惠芳,江伟.利多卡因对中性粒细胞致体外培养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华麻醉学杂志,1999,19(12):736-738.
小剂量利多卡因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择期甲状腺腺瘤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患者100例, 没有内分泌疾病和心肺疾病史, ASAⅠ~Ⅱ级, 按照手术顺序将其分为两组, 每组50例。A组男14例, 女36例, 年龄 (34.5±8.5) 岁, 体重 (54.3±4.6) kg;B组男26例, 女24例, 年龄 (33.2±9.4) 岁, 体重 (55.3±7.4) kg。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手术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配药方法
A组:0.25%左布比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 ml加芬太尼1μg/kg;B组:0.25%左布比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 ml。上述试验中的两组局麻药都用了同样的生理盐水稀释并且其中未含有肾上腺素。两组局麻药均加入地塞米松5 mg。
1.3 麻醉方法
术前1 h通过肌肉注射的方式注入药物阿托品0.5 mg和苯巴比妥钠0.1 g。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 采用改良颈丛阻滞的手术方法[2]。对患者使用的穿刺方法为:采用一点法 (C4) , 穿刺成功后分别按照相同的剂量对患者侧浅丛和侧深丛注射预定量的局麻药, 在手术的正常进行过程中常规面罩吸氧。对患者的双侧阻滞浅丛, 浅丛每侧各用药8 ml, 患侧阻滞深丛, 注药4 ml, 总共用药量为20 ml。用针刺法测定阻滞范围。一侧注药后观察15~20 min, 患者无异常再行对侧阻滞, 局麻药全部使用不加入肾上腺素。患者面罩吸氧速率为4~5 L/min。
1.4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研究组和观察组在组颈丛阻滞前和阻滞后15、20、25、30 min后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以及阻滞后及各种并发症的处理情况。
1.5 阻滞效果判断
优:在手术中患者无痛及切皮无反应;良:术中有牵拉不适等各种反应, 虽然切皮无反应, 需追加哌替啶等各种辅助药物;差:患者有牵拉痛严重等各种明显不适的反应, 追加辅助药仍不满意, 在手术过程中还需用其他麻醉药品进行相关处理。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配对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B两组的阻滞效果比较
A组患者的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B组, 阻滞作用时间显著长于B组, 且其中A组阻滞效果为“优”的比例要显著高于B组, 见表1。
2.2 A、B两组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用药情况比较
A组高血压、心动过速的发生率低于B组 (P<0.05) 。见表2。
2.3 颈丛阻滞后对症处理情况
A组4例心率减慢, 其中3例需用阿托品, 另一例患者精神紧张, 并对其使用静脉辅用氟芬合剂。B组15例, 其中10例静脉辅用氟芬合剂, 3例舌下含化消心痛, 其余2例鼻腔点滴硝酸甘油。见表3。
2.4 血压和心率的变化
在手术过程中及以后使用光电心电监护仪监测并观察两组颈丛阻滞前血压和心率的差异性变化。A组收缩压阻滞后15 min开始有 (14.5±7.2) mm Hg变化;B阻滞后5 min开始有 (28.6±11.4) mm Hg的波动, 经过各段时间的观察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组内比较也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舒张压均有上升, 且B组上升稍高于A组, 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心率在阻滞后平稳, B组阻滞后均明显的上升, 各时段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B组比较, P<0.05
*P<0.05, △P<0.01, 与B组比较
*与A组比较, P<0.05
2.5 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
两组病例均阻滞完善, 手术要求的阻滞时间基本满足。阻滞后常规面罩给氧, 持续脉搏氧饱和仪监测, 均未发生局麻药毒性过大、膈神经麻痹明显、喉返神经阻滞明显和呼吸困难等各种不良反应。
3 讨论
在基层医院的进行的甲状腺手术切除手术中, 为了能使患者在手术中正常发音回答, 以免在手术误伤喉返神经, 一般采用患侧、双侧浅丛阻滞, 深丛阻滞这一方法进行手术[3,4], 但手术阻滞后常常会出现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血压增高和心率增快,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是可以确定与神经系统相关[5]。与神经系统的相关性在于首先可能是颈动脉窦及迷走神经部分出现问题, 这可能是颈动脉窦及迷走神经部分发生或完全被阻滞, 迷走神经作为一个传出神经纤维, 它主要的功能是负责颈动脉窦的减压神经反射的传出[6]。如果其中迷走神经的功能部分被阻滞, 那么其减压反射的功能必然受到极大的减弱, 将会导致调节血压的能力减弱, 这两个系统的反常使患者交感神经中枢兴奋性过度增加从而导致了血压增高和心率增快发生。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由患者的心理因素造成的, 由于部分患者对手术存在潜在恐惧意识, 使其在手术的过程中听到各种手术器械的碰撞声, 或者是其他的能给患者造成心理压力的各种声响, 这些东西间接导致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过于亢奋, 这很可能造成血压增高和心率增快[7]。
芬太尼是一种超短性的麻醉镇痛药, 对心血管心痛的副作用很小, 即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是微弱的, 在一般的情况下对心脏的影响很低, 不会对心肌的各种正常功能造成抑制效果, 对血压的影响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但是并不意味着这种药物无害, 它很可能会造成呼吸系统的抑制, 并且效果很难观察到, 一旦出现呼吸呼吸抑制很难处理, 所以在使用芬太尼的时候一定要关注患者在手术中的呼吸状况, 及时在其呼吸不稳定或者是抑制时采取处理措施, 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8]。在本次临床观察实验中, 芬太尼混合了0.25%左布比卡因、地塞米松和1%的利多卡因, 该混合液能降低芬太尼的毒性, 同时能够使惊厥和临床麻药的副作用发生概率大大减少, 并且能完全满足甲状腺的各种切除手术对麻醉效果和麻醉时间的要求。在配置本混合液的同时也加入了地塞米松, 地塞米松的作用是防止药物中毒, 同时它对延长麻醉时间有一定的意义[9]。本次实验结果显示, A阻滞效果达优率高于B组, 且阻滞起效时间短于B组, 阻滞作用时间与B组相比延长 (P<0.05) ;A组中高血压、心动过速的发生率低于B组 (P<0.05) , 且A组患者阻滞后需对症处理的人数显著少于B组, 因此, 在局麻药中混合小剂量的芬太尼并且与0.25%左布比卡因、1%的利多卡因的混合液在甲状腺的切除手术中能最大效果的解除患者精神紧张, 对心血管系统有良好的作用, 能有效防止血压增高和心率增快, 预后能明显减轻颈丛阻滞后心血管的不良反应, 从而提高了颈丛阻滞的安全性。另外, 它们价格便宜, 易于患者接受[10]。
参考文献
[1]陈于碧.丙泊酚和芬太尼复合麻醉应用无痛胃镜的临床体会[J].中国保健, 2006, 14 (16) :91.
[2]易卫芳, 何金兰, 赵年芳.丙泊酚联合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1) :62-63.
[3]肖春儿.小剂量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无痛胃镜检查[J].麻醉与镇痛, 2009, 16 (17) :66-67.
[4]曾操敏, 孟齐生, 陈谦.小剂量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无痛胃镜检查的临床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 2010, 3 (22) :28-29.
[5]张宏英, 丁光义.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鞍麻在肛肠手术中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3 (8) :48.
[6]谢如峰, 郁万友, 魏海燕, 等.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与大剂量布比卡因在老年患者腰-硬联合麻醉中的对比观察[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1, 5 (4) :1171-1172.
[7]于振峰, 吴骏, 张惠珍, 等.左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复合瑞芬太尼静脉强化在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1, 27 (1) :75-76.
[8]姜志军.小剂量芬太尼复合左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下肢下腹部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3 (16) :34-35.
[9]王利峰, 任爱娟.低浓度的布比卡因与芬太尼行硬膜外腔阻滞分娩镇痛的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23) :137.
小剂量利多卡因 篇3
1.1 一般资料
选100例在我院自愿接受无痛人流术患者, ASAⅠ~Ⅱ级, 术前均无明显心肺疾病史, 无药物过敏史, 无手术麻醉禁忌证。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50例, I组为实验组, II组为对照组。
1.2 麻醉方法
两组均麻醉前常规禁食、禁饮8 h, 不用术前用药, 常规吸氧, 开放静脉通道, 监测血压、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和呼吸次数, 备好麻醉机和抢救药品。I组麻醉诱导先用芬太尼0.05 mg、2%利多卡因20 mg静脉注射, 3 min后给异丙酚1.5 mg/kg静脉注射, 速度4 ml/10 s。II组直接静脉注射异丙酚2.5 mg/kg, 速度4 ml/10 s。两组均待睫毛反射消失 (一般于注毕10~20 s) 后开始手术。术中如果出现皱眉等反应时追加异丙酚20~40 mg。以睫毛反射消失作为神志消失的指标;术毕以呼之睁眼作为意识恢复的标准;能按指令准确执行指鼻动作作为定向力恢复的指标。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麻醉效果。麻醉效果评定 结合《麻醉治疗学》的人工流产麻醉治疗效果判定法, 麻醉效果分为:优:无痛, 意识消失, 术中安静, 无任何痛苦表情及肢体活动;良:轻度痛, 下腹稍感胀痛, 可以忍受, 基本安静, 无明确痛苦表情;差:重度痛, 感下腹疼痛剧烈, 表情痛苦, 呻吟不安, 甚至出现出汗、面色苍白、恶心及呕吐;②对比两组对呼吸循环的影响。术前5 min开始, 全程监测MAP、HR、R、 SpO2;③对比两组的不良反应。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麻醉效果 I组优级率100%, II组优级率98%, 良2%。两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2.2 对呼吸循环的影响
两组注药后, MAP、HR、R、 SpO2, 均逐渐下降, 于2 min到达最低点, 后逐渐上升至注药前水平。两组注药前与后相比, MAP、HR、R、 SpO2, 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1) 。注药后2 min与注药前5 min I组与II组间相比MAP、HR、R、 SpO2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1。
2.3 不良反应
I组无不良反应, II组出现注药血管刺激痛15例 (30%) , 有显著性差异。
3 讨论
异丙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利多卡因静脉麻醉用于人工流产手术, 具有如下优点:①异丙酚诱导迅速平稳, 无肌肉不自主运动、咳嗽、呃逆等副作用, 诱导时间平均30s, 患者舒适, 苏醒快且完全, 无兴奋及宿醉现象, 无术中知晓及不良回忆, 还可以抑制迷走神经反射, 减少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1];②芬太尼的镇痛效果强, 按同等剂量计算其效力约为吗啡的100~180倍, 哌替啶的550~1000倍, 静脉注射后立即生效, 持续时间不超过30 min, 微量的芬太尼能加强镇痛作用, 其镇痛作用可延续到术后;③有报道[2,3]提出异丙酚对呼吸及循环系统有影响, 异丙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利多卡因静脉复合麻醉可减少异丙酚的剂量, 同时也就减低了对呼吸循环的影响;④静脉注射2%利多卡因20 mg后再静脉注射异丙酚时, 可避免注射异丙酚部位的疼痛[4]。
综上所述, 异丙酚伍用小剂量芬太尼、利多卡因静脉复合麻醉用于人工流产手术, 麻醉效果满意, 呼吸循环更稳定, 不良反应少, 明显优于传统单纯应用异丙酚组, 患者和术者都感到满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邹伟, 陈海玲, 张彩红.无痛术在人工流产手术中的应用.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1, 17 (8) :505.
[2]罗红, 曹济宏, 贡增平.异丙酚静脉麻醉实施人工流产术300例分析.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1997, 13 (4) :245.
[3]王玲, 任洪智, 叶铁虎, 等.异丙酚用于人工流产术麻醉的临床观察.中华麻醉学杂志, 1994, 14 (2) :90.
小剂量利多卡因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2014 年1 月—2015年10 月接收的300 例自愿人工流产孕妇, 年龄20 ~ 40 岁; 妊娠6~8周;孕次1~3次。所有受术者按“计划生育技术常规”筛查无禁忌证、无利多卡因过敏史, 无前列腺素使用禁忌证及过敏史。术前行B超检查、妇科常规检查、血常规、凝血时间等检查, 签订人工流产手术知情同意书。300例受术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 各100例。3组孕妇年龄、孕周、孕次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具有可比性。
1. 2 麻醉方法观察组术前30min予以小剂量卡前列甲酯栓 ( 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 0. 5mg置阴道后穹窿, 宫腔手术操作前予以两侧宫旁阻滞麻醉 ( 4 点、10 点注射, 回抽无血) 1% 利多卡因 ( 山西天源制药有限公司) 2ml, 并以注射器抽取1% 利多卡因5ml, 拔去针头, 以注射器头端堵住宫颈口将药物喷射注入宫腔, 停留1 ~ 2min, 进行常规人工流产术。对照组1 用利多卡因双途径局麻, 即将1% 利多卡因2ml注射入宫颈黏膜表面麻醉, 再将1% 利多卡因在宫颈旁4、10 点注射, 回抽无血; 对照组2 将1% 利多卡因2ml注射入宫颈黏膜表面麻醉。术后均给予常规预防感染等对症治疗。
1. 3 观察指标镇痛效果评价: 根据WHO标准将疼痛分为4 级: 0 级无痛保持安静合作; 1 级轻微疼痛基本安静合作; 2级中度疼痛不能安静合作; 3 级重度疼痛基本不能合作。人工流产综合征判定标准: 轻微恶心为轻度; 恶心伴呕吐, 面色苍白为中度; 上述症状伴血压下降, 脉搏减慢为重度。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 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 s表示, 采用方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宫颈扩张度观察组扩宫效果优于对照组1、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2) 。
2. 2 术中镇痛效果观察组术中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1、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3) 。
2. 3 人工流产综合征、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观察组人工流产综合征严重程度轻于对照组1、对照组2, 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1、对照组2,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1、对照组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4) 。
2. 4 不良反应观察组孕妇5 例出现恶心、呕吐和轻微腹泻或腹痛; 对照组1 孕妇2 例表现为头晕, 2 例表现为恶心, 对照组2 孕妇出现3 例头晕。3 组孕妇不良反应均较轻, 可自行消失。
3 讨论
近年来, 人工流产术中镇痛技术应用愈加广泛, 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降低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 避免了无麻醉人工流产带来的不良后果[1]。人工流产麻醉方法较多, 如静注异丙酚、吸入一氧化氮等, 效果良好, 但前者成本高、操作麻烦, 后者需要全程监护[2,3]。
人工流产术中的疼痛主要来自于宫颈扩张和子宫收缩[4]。本研究采用术前小剂量卡前列甲酯栓阴道给药配合术中利多卡因局麻进行人工流产术, 以有效缓解术中疼痛、松弛宫颈、方便手术操作、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出血。
利多卡因麻醉具有弥散面广、渗透性强、作用快等优点[5], 其麻醉效应可迅速扩散到子宫肌层, 抑制宫颈内口末梢神经反射的作用, 术中患者处于清醒状态, 可配合医师操作, 降低手术风险。卡前列甲酯栓阴道后穹窿给药后迅速被吸收、起效快, 降低宫颈羟脯氨酸水平, 减少宫颈胶原蛋白, 从而降低了宫颈张力, 并可软化和扩张宫颈, 减轻患者的不适, 提高手术安全性。此外卡孕栓能够抑制孕酮分泌, 加强子宫收缩, 减少术中、术后出血, t1 /2为30min, 停药后血药浓度迅速下降, 使用安全。利多卡因麻醉时间可持续90min, 有持续镇痛作用, 松弛宫颈平滑肌, 但子宫仍可正常收缩, 不增加术中术后出血量[6]。
术中需确保利多卡因不直接注入血管, 因为该药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 引起嗜睡、感觉异常、肌肉震颤、惊厥昏迷及呼吸抑制, 心房传导速度减慢、房室传导阻滞以及抑制心肌收缩力和心搏出量下降等不良反应。卡孕栓禁用于过敏体质或对本品有过敏史者, 且青光眼、高血压、严重哮喘、癫痫患者禁用。使用该药少数人可能发生胃肠道反应: 恶心、呕吐、腹泻和腹痛不适[7], 本研究中的3 组孕妇无严重不良反应出现, 不良反应症状均可自行消失。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扩宫效果、术中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1、2, 人工流产综合征严重程度轻于对照组1、对照组2, 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1、对照组2,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1、对照组2, 差异显著。
综上所述, 小剂量卡前列甲酯栓配合利多卡因宫旁阻滞麻醉在人工流产术中应用能有效缓解术中疼痛, 松弛宫颈, 方便手术操作, 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出血, 两种药物价格低, 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值得进一步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小剂量卡前列甲酯栓配合利多卡因宫旁阻滞麻醉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0月接收的300例自愿人工流产孕妇, 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 各100例。观察组采用卡前列甲酯栓配合利多卡因宫旁阻滞麻醉;对照组1采用利多卡因双途径局麻;对照组2采用利多卡因宫腔黏膜表面麻醉。比较3组镇痛效果、手术时间、出血量。结果 观察组扩宫效果、术中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1、2, 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程度轻于对照组1、对照组2, 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1、对照组2, 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1、对照组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小剂量卡前列甲酯栓配合利多卡因宫旁阻滞麻醉应用在人工流产术中能有效缓解术中疼痛, 松弛宫颈, 方便手术操作, 缩短手术时间, 减少出血, 两种药物价格低, 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关键词:流产, 人工,卡前列甲酯栓,利多卡因
参考文献
[1]靳书安.无痛人工流产术静脉复合麻醉临床用药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7 (35) :45.
[2]周书余.丙泊酚联合芬太尼在无痛人流术麻醉中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36) :45-46.
[3]陈巍巍, 陈彩华.一氧化氮用于人工流产的效果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 (19) :170-171.
[4]周金凤, 陈娟.米索前列醇联合无痛人流术在瘢痕子宫早孕人流术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3, 15 (6) :173-175.
[5]谢菊芳.利多卡因宫颈旁注射在人工流产术中的观察[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06, 17 (5) :391-392.
[6]董晓红, 贾芳彦.地西泮加利多卡因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 2014, 35 (13) :2859-2860.
小剂量利多卡因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8年11月~2011年11月收入的120例自然分娩产妇,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60例, 年龄23~34岁, 平均 (25.4±6.5) 岁, 孕周38~41周。试验组60例, 年龄22~35岁, 平均 (25.7±6.9) 岁, 孕周39~41周。所有入选患者均同意采用分娩镇痛, 均为足月、单胎、头位的初产妇, 没有合并严重的产科并发症, 排除产道异常和有麻醉禁忌症的产妇。两组在年龄、孕周、一般情况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布比卡因麻醉。当患者宫口开大2~3 cm时, 行常规L2~3硬膜外穿刺, 穿刺成功后放入腰穿针, 当发现有脑脊液流出后注入0.5%的布比卡因1 mL, 即5 mg布比卡因, 向头置入硬膜外导管3 cm, 麻醉起效30 min后, 将导管于PCA泵相连接, 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液中 (罗哌卡因、芬太尼50 ug和生理盐水, 共100mL) 。PCA每次剂量为3 mL, 持续剂量6 mL/h, 锁定时间10 min, 宫口全开停药, 胎儿娩出后再开启PCA。
1.2.2 试验组
试验组采用小剂量布比卡因联合芬太尼麻醉。穿刺同对照组, 在30 s左右注入0.75%的布比卡因0.8mL、7.5μg的芬太尼的混合液, 其余处理同对照组。
1.3 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产妇麻醉起效时间、完全麻醉时间、术后下肢恢复时间和麻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两组新生儿进行新生儿Apgar评分, 纪录≥7分的例数并在出生后7d采用新生儿NBNA评分测定神经行为[2]。
1.4 统计学标准
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检验标准0.05, 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麻醉起效时间、完全麻醉时间、术后下肢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为低血压、恶心呕吐、胸闷和瘙痒等。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对照组 (P<0.05) 。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和NBNA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 (P>0.05) 。见附表。
注:与对照组比较, a P<0.05。
3 讨论
单纯的硬膜外麻醉对患者血压影响较小, 可以长时间进行手术, 但是用药量较大, 起效较慢。腰麻起效较快, 用药量较小, 但是不良反应较多。为了更好地提高麻醉效果, 减少不良反应, 现在腰硬联合麻醉已经在分娩镇痛中广泛应用。
在本次研究中, 两组产妇均取得了较好的麻醉效果, 但是采用小剂量布比卡因联合芬太尼起效时间和完全麻醉时间均快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 说明联合用药可以减少用药量, 提高麻醉速度。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对照组 (P<0.05) , 说明联合用药可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据高青等人研究发现[3], 小剂量布比卡因对新生儿的呼吸、Apgar评分和神经行为无显著影响, 这与我们的研究一致。
综上所述, 小剂量布比卡因联合芬太尼可以提分娩镇痛效果, 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且对新生儿无显著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房立峰, 王婧瑶.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及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的比较研究[J].天津医药, 2011, 39 (1) :67-68.
[2]傅润乔, 方蔚然.硬膜外低浓度布比卡因缓解分娩疼痛[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5, 21 (3) :177-179.
小剂量利多卡因 篇6
小剂量布比卡因轻比重腰麻常用于剖宫产及老年患者手术[1,2], 由于局麻药用量少, 浓度低, 对运动神经的阻滞程度和持续时间都减少, 不仅双下肢能在早时间进行活动和功能锻炼, 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还有利于术后子宫的收缩, 减少术后出血。为保障其完善的麻醉效果常混合适量的阿片类药物, 阿片类药物增强局麻药的效果与诱发副作用的效应均呈剂量依赖性[3]。本文研究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不同剂量的芬太尼轻比重腰麻用于剖宫产术, 以探讨芬太尼的最佳剂量, 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择期腰硬联合麻醉行下腹正中切口剖宫产术的足月单胎产妇120例, ASA 1~2级, 年龄23~38岁, 体重61~88kg, 孕龄38~41周, 排除胎儿畸形, 妊娠合并内分泌疾病和重度子痫前期的患者, 排除体重指数<20kg/m2或>35kg/m2或身高<155cm或>170cm者。根据使用芬太尼的剂量不同, 分为A、B、C三组, 每组40例。
1.2 局麻药配制
A组0.5%布比卡因1ml、芬太尼10ug加注射用水稀释至4ml, B组局麻药中芬太尼为20ug, C组芬太尼为25ug, 其他的配制方法一致。
1.3 麻醉方法
入室后常规监测, 面罩吸氧, 开放上肢静脉, 输入羟乙基淀粉200/0.58ml/kg。L2~3间隙硬膜外穿刺成功后, 推入腰麻针, 斜口方向头端, 主要速度1ml/5s。留置硬膜外导管并固定, 产妇放置为仰卧位, 手术床头高10°、左倾15°, 调节麻醉平面为T4左右。同时静注麻黄碱5~10mg或苯肾50~100ug, 以预防低血压的发生。
1.4 观察指标
局麻药注入后5min, 采用针刺法测感觉阻滞平面。从镇痛、肌松和牵涉痛三方面评价麻醉效果, 优:无痛、腹肌松软、无牵涉痛;良:轻度疼痛、腹肌较松、牵涉痛轻微;差:疼痛明显、腹肌较紧、牵涉痛明显。记录胎儿娩出后1、5min是Apgar评分。记录麻醉过程中恶心、呕吐、胸闷、嗜睡和寒战的情况。记录各组局麻药作用时间 (注完局麻药到产妇出现轻度疼痛的时间) 。
1.5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其中组间比较均数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指标比较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2.2 三组麻醉平面经过调节均能到达T4。麻醉效
果B、C组达优者明显多于A组 (P<0.01) , 见表1。
注:与A组比较, aP<0.05
2.3 三组胎儿娩出后1、5min是Apgar评分均>8.5分。
2.4 三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例数和药物作用时间, 与A组比较, B、C组瘙痒、嗜睡的例数明显增加, 与A组比较, B、C组的药物作用时间明显延长, 见表2。
注:与A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因产妇妊娠时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减少, 密度下降, 脊柱弯曲度改变, 腹内压及蛛网膜下腔的压力增高, 妊娠本身对局麻药的敏感性增加, 使剖宫产术的腰麻剂量可减少。有报道临床剖宫产术腰麻布比卡因的常用剂量为5~20mg[4]。本文中考虑局麻药中加入了阿片类药物, 两者有协同作用, 因此选用了最小剂量。我们发现利用轻比重局麻药在脑脊液中上浮的特性配合体位调节, 三组麻醉平面均能达到T4。有了较高的麻醉平面有效地消除了内脏和盆腔的牵涉痛的发生, 但考虑到交感神经的广泛阻滞, 我们在扩容的同时预防性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调节血压到理想水平。虽然麻醉平面高但无恶心、呕吐和心动过缓的发生。由于轻比重局麻药对运动阻滞轻, 同时面罩吸氧, 增加了吸入氧浓度, 三组患者均无胸闷发生。椎管内给予芬太尼的常用剂量为10~25ug。我们发现B、C组药物的不良反应明显高于A组, 但是未经处理均能在短时间内痊愈。B、C组的麻醉质量和作用时间均高于A组。综上所述, 小剂量布比卡因5mg轻比重腰麻复合芬太尼20~25ug时行下腹正中切口剖宫产术, 麻醉效果好, 不良反应轻, 明显提高产妇的舒适度。
参考文献
[1]杨少辉, 黄秋立, 李清平, 等.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老年患者的临床研究[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0, 31 (4) :332-334.
[2]安小虎, 俆韬, 王苑, 等.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用于急诊剖中产术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1, 27 (5) :461-463.
[3]Karaman S, Gvnvse I, uyar M, et al.The effects of morphine and fentanyl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added to intrathecal bupivacaine in spinal anesthesia for cesarean[J].Agri, 2011, 23 (2) :57-63.
小剂量利多卡因 篇7
关键词:小剂量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哌卡因硬膜外麻醉,老年人,麻醉效果
临床麻醉技术为确保手术治疗顺利实施的一种重要保障, 针对老年患者而言, 由于其身体素质较差, 因此对麻醉要求会更高。连续硬膜外麻醉的用药量较大, 且具有较高的阻滞不全发生率, 并发症发生率高, 对老年生命安全有一定影响, 近几年麻醉技术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针对老年患者可采取小剂量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与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等方式[1]。本次研究中, 出于对上述两种麻醉方式的麻醉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的目的, 对我院收治的行择期手术的老年患者展开了分组麻醉, 其对比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行择期手术老年患者, 抽取其中的86例作为研究对象, 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3例, 对照组中男24例, 女19例, 年龄71~86岁, 平均 (78.4±14.2) 岁, 观察组中男25例, 女18例, 年龄70~88岁, 平均 (79.3±14.7) 岁。以上统计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行择期手术治疗, 且ASAⅡ-Ⅲ级, 均为自愿接受临床研究, 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以上统计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顺序进行编号, 单号患者入选观察组, 双号患者入选对照组, 分别接受不同的麻醉方式, 而后对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观察指标包括:阻滞完善时间、最高阻滞平面、阻滞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等。
1.2.2 麻醉方法
对照组: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患者取左侧卧位, 对L 3-4或者是L 2-3间隙进行穿刺, 并向尾端留置3 cm的硬膜外导管, 对患者展开单纯硬膜外腔阻滞, 将浓度为0.75%的罗哌卡因予以注入, 试验剂量为3 m L, 在观察5~10 min后, 若是患者无全脊麻体征出现, 则分次注入浓度为0.75%的罗哌卡因5~7 m L。观察组:小剂量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患者取左侧卧位, 在L 3-4间隙进行穿刺, 将腰麻针通过硬膜外针进入到蛛网膜下腔, 斜面向尾侧若是流出脑脊液, 则将浓度为0.75%的布比卡因予以注入, 剂量为2 m L, 同时注入1 m L灭菌注射用水, 退针后, 留置硬膜外导管3 cm, 固定后患者取平卧位。两组患者在平卧后均给予常规面罩吸氧2-4 L/min, 对麻醉前、给药后血压情况进行检测[2]。
1.3 阻滞程度评价标准
本次研究中最大运动阻滞程度以Bromage法评定下肢运动阻滞, 标准为:0分:无运动阻滞, 患者髋、膝关节、踝关节可屈曲;1分:患者无法直腿抬起;2分:不能屈膝;3分:踝关节不能屈曲[3]。
1.4 数据处理
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对比分析中, 计量资料的对比采取t检验, 而计数资料的对比则是采取χ2检验, 在P<0.05时, 视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麻醉效果
经统计发现, 两组患者镇痛效果均优良, 为追加使用麻醉药物, 然观察组患者阻滞完善时间较对照组发生显著缩短 (P<0.05) , Bromage评分较对照组发生明显升高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麻醉前后血压变化情况比较
经统计得知, 两组患者术中最低血压水平均低于麻醉前血压 (P<0.05) , 而观察组患者麻醉后术中最低血压水平较对照组高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患者麻醉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经统计, 观察组患者麻醉过程中未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以及恶心呕吐患者, 对照组中则有2例出现低血压, 2例出现心动过缓, 另有1例出现恶心呕吐。显然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 (P<0.05) 。
3 讨论
对于老年患者而言, 由于其器官功能发生了退行性改变, 因此会对局麻药产生较大的敏感性, 在给药后很容易导致椎管内组织麻醉平面扩散现象[4], 又由于患者的心血管调节能力降低, 因此低血压的发生率较高, 危及着老年患者的生命安全, 因此针对老年患者应尽量选择对生理功能干扰小、安全性高, 方便调节, 麻醉效果理想, 且用药剂量小的麻醉方式。本次研究中发现, 小剂量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方式在达到理想麻醉效果的同时, 有效缩短了阻滞完善时间, 并提高了阻滞程度, 对血压影响较小, 低血压、心动过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得到了良好的控制, 相对于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效果更佳理想, 值得临床对其给予关注, 并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倪海英.腰-硬联合麻醉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的应用[J].微创医学, 2009, 4 (01) :40-41.
[2]黄宇光, 徐仲煌, 罗爱伦.外周区域阻滞与术后镇痛的新观点和新方法[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1, 17 (18) :275-277.
[3]曹亲亲, 郭献阳, 陈丽梅, 等.不同麻醉方式应用于老年患者髋部手术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J].温州医学院学报, 2011, 11 (01) :665-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