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多卡因加阿托品

2024-10-04

利多卡因加阿托品(精选7篇)

利多卡因加阿托品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治疗产程中宫颈水肿的最佳有效方法 ,从而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减少对母婴的不良影响。方法 70例宫颈水肿的产妇应用2%的利多卡因10 ml加阿托品0.5 mg直接在宫颈水肿部位点状注射。结果 此方法 操作简单,对降低因宫颈难产所致剖宫产率是有效的,对母婴无不良影响。结论 利多卡因可改善水肿部位的神经营养,阿托品可解除血管痉挛,宫颈封闭后可使宫颈水肿迅速消退或减轻,减轻产妇宫缩痛,使分娩顺利进行。

关键词:宫颈水肿,封闭治疗,利多卡因

宫颈在分娩期由于组织化学血液流变学改变,加之分娩时产科异常因素的影响,常发生水肿,影响产程进展,造成难产。笔者对自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本院住院分娩中出现宫颈水肿的70例产妇采用利多卡因加阿托品进行宫颈封闭[1,2],促使宫颈水肿消失,加速宫颈口扩张,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在产程活跃期中(宫颈口扩张3~8 cm时)发生宫颈水肿的70例产妇。适应证:凡产道无其他异常,具备阴道分娩条件的产妇,在产程中发现宫颈扩张缓慢,有宫颈水肿、充血变厚者均可应用。

1.2治疗方法

患者取膀胱截石位,常规消毒外阴,用窥阴器轻轻暴露水肿宫颈,用碘酒、酒精消毒局部。10 ml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10 ml加阿托品0.5 mg,用7号长针头直接在水肿明显部位点状注射。要求注射在环状肌层,注射速度缓慢,便于药液渗透吸收。对宫缩乏力者采取补液纠正、电解质平衡以及加强宫缩治疗。

2结果

2.1 70例患者中,56例经阴道分娩,14例剖宫产。56例阴道分娩中活跃期(以宫颈口开大3~8 cm计)注药前、后宫颈扩张1 cm所需时间见表1、表2。

从表1、表2中可见,注射前宫颈扩张1 cm所需时间平均为150 min,在>180 min组中占18例(32%),平均需268 min。而注药后宫颈扩张1 cm所需时间平均仅为30 min。在<30 min组中占34例(61%),平均只需18 min。可看出利多卡因加阿托品治疗宫颈水肿,对消除水肿,加速产程有明显作用。

2.2在所分析的70例中,阴道分娩56例(80%),其中自然分娩38例(54.3%),胎吸10例(14.3%),产钳8例(11.4%),剖宫产只占14例(20%)。说明封闭治疗宫颈水肿对降低因宫颈水肿难产所致的剖宫产率是有效的。

14例剖宫产的指征中6例为胎儿窘迫,持续性枕横位及持续性枕后位各1例,经封闭治疗后宫颈水肿不消失,产程无法进行或进展缓慢。在14例剖宫产术中6例为无效,占治疗总数的8.57%(6/70),说明此法治疗宫颈水肿的总有效率为91.43%。此6例中,3例封闭治疗2次,第1次封闭治疗后,水肿无明显消退,宫颈扩张1 cm所需时间>120 min,又经第2次封闭治疗,以后产程又停滞4 h以上而手术;其余3例封闭治疗后水肿虽消失,但产程进展缓慢、停滞,宫颈扩张1 cm所需要时间>150 min。持续性枕横位及枕后位的2例,封闭前宫颈扩张1 cm所需时间分别为106 min及128 min;封闭后宫颈口打开8 cm,前宫颈口扩张1 cm所需时间分别为36 min及47 min;但宫颈口开大8 cm后扩张缓慢,先露下降停滞,内诊为枕横和枕后位,以相对头盆不称而进行剖宫产术。

3讨论

3.1分析可见,宫颈水肿充血的出现多发生于宫颈扩张活跃期、产程进展缓慢者。宫颈水肿的发生与宫颈组织成分和骨盆的解剖结构有关,宫颈水肿时出现组织学及血流的变化,引起宫颈静脉及淋巴回流导致血管痉挛。其次,宫颈平滑肌的痉挛收缩压迫血管致宫颈静脉回流受阻,以致发生急性水肿与充血。

3.2使用阿托品注射治疗宫颈水肿的主要机理是改善局部组织部位的神经营养,解除宫颈平滑肌痉挛,改善局部微循环。利多卡因是应用较广的局麻药,不需做过敏试验,对组织无刺激,组织穿透力好。作用维持1.5 h左右,缓解局部组织紧张度,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静脉回流,减轻组织水肿,对感觉神经组织起效快,减轻分娩疼痛,改善产妇精神状态。两者合用对宫颈水肿有协助作用[3],对母婴无不良影响,70例婴儿无1例围产期死亡。

3.3对70例患者中的18例同时进行人工破膜加缓慢静注催产素(5%GS 500 ml加催产素2.5 U)观察产程进展。此18例宫颈扩张1 cm所需时间平均为26 min,最短者6 min,最长者45 min,说明封闭治疗同时人工破膜加缓慢静注催产素可加速产程进展,且破膜时可观察羊水性状,遇羊水污染者及时进行剖宫产术结束分娩,避免胎儿宫内重度缺氧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隆敏.产时宫颈水肿的封闭治疗.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89, 5(2):104.

[2]丰有吉,沈铿.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7-68.

[3]王谢桐,李继俊.软产道异常致梗阻性难产及处理.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6,2(22):86-87.

利多卡因加阿托品 篇2

1.1 一般资料:

从2013年1月至2015年7月, 连云港市连云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接收的孕妇中, 随机择取13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年龄在18~36岁, 平均 (25.1±3.6) 岁;孕周在6~8周, 平均 (7.1±0.3) 周。借助随机分表法, 将130例孕妇等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在孕周、年龄以及入院时间等方面上, 所体现出来的差异性, 均不具备任何的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排除标准

1.2.1 有手术禁忌证的孕妇。

1.2.2 未签订“手术知情同意书”的孕妇。

1.3 方法:

两组均在手术前进行常规测压, 并密切监测心率与呼吸情况。此后, 观察组进行“利多卡因+阿托品”药物治疗, 具体如下:

取利多卡因3 m L, 同时加用阿托品0.5 mg, 于手术开始之前的3~5 min内, 在宫颈3及9点处对孕妇进行注射治疗。注射完成后, 利用棉球进行压迫止血。等待5 min, 再行人工流产手术。

对照组经铺巾消毒处理后, 直接开始实施人工流产手术。

待手术完全结束后, 分别给予两组患者一定剂量的抗生素, 以防止感染。

1.4 临床观测指标:

分别与术中及术后, 观察两组有无出现胸闷、腹痛、出汗、恶心、出血以及呕吐等不良反应。术后1个月复检, 了解并掌握孕妇的月经情况, 并查看其是否具有腹痛症状。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调查的所有数据均以SPSS 20.0软件, 对其进行分析与研究, 比较以t作为检验标准;计数资料的比较经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两组术中、后的疼痛程度:

结合表1中显示的数据, 我们可以得知:术中, 观察组微痛孕妇, 共计54例, 所占百分比为83.08%;对照组微痛孕妇, 共计13例, 所占百分比为20.0%。观察组术中的疼痛情况, 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 观察组胀痛6例, 微痛59例;对照组胀痛38例, 微痛27例。观察组胀痛孕妇, 明显少于对照组;且其微痛孕妇, 也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分析两组术中/后的心率变化情况: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术前心率, 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术后心率为 (75.94±5.83) 次/分, 对照组为 (60.07±6.31) 次/分。对比分析两组术前及术后心率的变化情况, 可知:观察组心率的稳定性, 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分析两组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术后, 观察组无1例孕妇出现不良反应;而对照组出现不良反应的孕妇, 则高达6例, 所占百分比为9.23%。观察组的发生率0, 明显低于对照组9.23%。两组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综上所述, 在传统的人工流产手术当中, 扩宫不仅会对宫壁产生刺激, 还会牵拉宫颈, 使迷走神经处于反射性兴奋的状态之中, 进而导致孕妇出现诸多的不良反应 (也叫做“人工流产综合征”) , 如呕吐、冷汗、心动过缓、头晕、恶心、腹痛和胸闷[1,2,3,4]。但在本次研究当中, 观察组65例孕妇均无1例于术后出现任何的不良反应。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阿托品药物能够有效解除孕妇的迷走神经对其心脏功能所产生的抑制作用, 且利多卡因药物所具备的止痛功效, 还能够让宫颈变得松弛, 使扩宫困难度大幅度降低, 进而起到减少不良反应的作用[5]。

利多卡因系属酰胺类化合物, 见效快 (通常在注入人体组织之后的1~3 min内, 便可显效) , 可维持药效达1.5~2 h。若将其用作麻醉剂进行局麻, 可取得显著的镇痛效果, 其麻醉机制为:通过阻滞向心传导的方式, 实现防止迷走神经将兴奋传出的效果。低浓度局部用药时, 不仅能让用药部位仅产生麻感, 同时还能让平滑肌快速松弛, 将其与阿托品进行联用, 可起到促进平滑肌松弛以及减轻扩宫疼痛的双重作用。

本次研究, 观察组在应用利多卡因以及阿托品药物之后, 其疼痛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 观察组心率的变化情况较稳定;而对照组的心率, 则表现出了大幅度下降的趋势。

可见, 观察组术中/后心率的稳定性, 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针对术后不良反应, 观察组无1例发生, 对照组有6例发生。观察组的发生率0, 明显低于对照组9.23%。两组对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于人工流产前, 给予孕妇适量的阿托品以及利多卡因药物, 可帮助其缓解术中及术后的疼痛, 减少不良发应。此外, 阿托品与利多卡因的联用, 还能起到维持孕妇术中/后心率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郑爱荣.利多卡因阿托品联合在人流术中的应用[J].求医问药 (学术版) , 2013, 11 (2) :570-571.

[2]朱耀美.利多卡因、阿托品在无痛人流术中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31 (23) :3740.

[3]张彩荣, 苏晓梅.人流术中药物镇痛的选择与对症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 2014, 22 (14) :244-245.

[4]黄妙云.宫颈旁注射利多卡因和阿托品在人工流产术中效果观察[J].中外健康文摘, 2013, 10 (24) :110-111.

利多卡因加阿托品 篇3

关键词:利多卡因,阿托品,人工流产

人工流产是妇科常见手术之一, 以往常由于手术时间短而不使用麻醉药品, 患者手术过程中不仅要承受心理压力, 还要忍受巨大的疼痛, 术中常出现人工流产综合征 (RAAS) , 严重危害着孕妇的生命健康及心理健康[1,2]。我院采用利多卡因加阿托品应用于人工流产手术中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6月~2013年1月在我院自愿要求终止妊娠的146例孕妇做为研究对象, 所有孕妇术前均详细告知手术方式, 按照孕妇知情自愿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孕妇38例, 年龄20~36 (28.4±8.7) 岁, 孕周5~10 (7.8±1.6) w;初产妇7例, 经产妇31例。观察组孕妇108例, 年龄19~37 (27.8±7.9) 岁, 孕周6~10 (8.1±1.7) w;初产妇26例, 经产妇82例。两组孕妇在年龄、孕周及初产、经产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孕妇术前常规消毒, 距宫颈1~1.5cm处9点位置进行穿刺回抽无出血后注射2%利多卡因注射5ml, 1~2min后进行常规人工流产。观察组孕妇术前常规肌注阿托品0.5mg, 30min后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进行常规性消毒, 充分暴露宫颈, 于距宫颈口1~1.5cm处9点位置进行穿刺回抽无出血后注射2%利多卡因5ml, 注射出血进行常规棉球压迫止血处理, 1~2 min后按照常规人工流产手术进行。

1.3 观察指标

1.3.1 镇痛效果评价

显效:孕妇手术过程中表情自如, 可坦然回答问题, 术中安静无躁动;有效:孕妇手术过程中对刺激出现轻微型躁动, 自述有疼痛, 但尚可忍受, 基本能保持安静;无效:孕妇手术过程中有较为明显的腹痛症状, 出现呻吟、躁动不安及出汗等症状。

1.3.2 宫颈松弛度评价方法

成功:术中6号宫颈扩张器可顺利进出宫颈;未成功:术中6号宫颈扩张器进出宫颈不顺利, 需要重新扩张。

1.3.3 RAAS判断方法

心率异常:术中孕妇出现心律下降超过20次/min或心律降至60次/min;血压异常:术中血压下降至80/60mmHg以下或收缩压下降超过20mmHg;不良反应:术中出现恶心、呕吐、胸闷、面色苍白、出冷汗等症状 (5项中出现3项即判断为RAAS) 。上述3项中有1项符合即诊断为RAAS。

1.3.4 术中出血量

术中采用干湿布称重法计算术中出血量, 具体为, 术前将敷料进行预称重, 术后将敷料再次称重, 计算两者差值, 并比值血液密度1.05g/ml计算得出术中出血量。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输入采用Foxprow软件,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7.0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镇痛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镇痛总有效84例, 有效率为77.8%, 对照组有效25例, 有效率为65.8%, 两组差异显著 (P<0.05) 。见表1。

2.2 术中宫颈松弛度比较

对照组成功13例 (34.2%) , 未成功25例, 观察组成功74例 (68.5%) , 未成功34例, 两组差异显著 (P<0.05) 。

2.3 人工流产综合征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心率异常、血压异常及不良反应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RAAS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见表2。

2.4 术中出血量

对照组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8.7±6.9ml;观察组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3.4±5.4ml。两组差异显著 (P<0.05) 。

3 讨论

人工流产手术是临床上常用的人工妊娠终止方法, 长久以来被用作避孕失败的补救手段, 目前已被广大女性接受[3]。人工流产常用的方法有负压吸引人工流产术, 钳刮人工流产术及药物流产术三种。疼痛是由于人工流产术中扩张宫颈及手术相关刺激后引发, 人流综合征RAAS是由于宫颈受到异位牵拉、扩张的相关刺激, 导致孕妇迷走神经兴奋而引发头晕、恶心呕吐、血压或心律下降等反应。疼痛及RAAS给孕妇带来极大的身心危害, 临床上进行人工流产必须做好相关的预防工作[4]。

盐酸利多卡因是一种高效能及长作用时间的局部麻醉性药物, 其在组织弥漫性及黏膜穿透功能均表现良好, 使用后起效时间短, 经由宫颈注射后可快速扩散至子宫肌层, 并有效阻止宫颈内口的神经发射, 保持宫颈肌肉松弛及阻碍神经传导的冲劲, 最终实现镇痛的效果[5]。而阿托品是胆碱类受体阻断药品, 可有效实现对多种内脏平滑肌松弛的目的, 尤其是对于过度活动痉挛的平滑肌作用更加显著。临床上采用利多卡因配合阿托品注射有效发挥了两种药物的协同作用, 进而实现宫颈软化、水肿消失。本文结果充分证明, 采用利多卡因加阿托品与单纯使用利多卡因相比较镇痛效果更为明显, 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

综上所述, 利多卡因联合阿托品注射液在人工流产手术中具有镇痛效果理想、无毒副作用, 又可达到良好的子宫松弛作用, 尤其适合基层医院使用。

参考文献

[1]陈超燕.人工流产与药物流产终止早孕临床效果比较[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2, 23 (8) :1226-1227.

[2]谢冬英, 彭丽娜, 纪佩珩.心理护理对人工流产患者不良情绪的影响研究[J].当代医学, 2011, 17 (34) :109-110.

[3]韩字研, 马黔红.人工流产后服务[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09, 25 (10) :747-749.

[4]陈芳.人工流产综合征56例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20) :153.

利多卡因加阿托品 篇4

关键词:妊娠, 意外,人工流产,利多卡因,阿托品,治疗结果

意外妊娠后终止妊娠的方式有药物流产和人工流产术等, 药物流产失败或不适合药物流产时人工流产是意外妊娠者的补救措施之一[1]。人工流产会给患者造成较大的伤害和痛苦, 使多数患者对手术存在精神紧张和恐惧, 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2]。故寻找合适方法进行人工流产, 减少手术综合征, 减轻患者的痛苦十分必要。黄燕芳[2]对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用于宫颈局部阻滞麻醉在人工流产术中的临床镇痛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 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用于宫颈局部浸润麻醉后施行人工流产术操作简单, 宫颈口易扩张, 镇痛效果好, 无不良反应, 适合基层妇产科和计划生育科门诊人工流产术使用。本研究对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联合硫酸阿托品注射液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探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1—10月于浚县计划生育服务站行人工流产的患者150例, 排除贫血、既往心、肺、肝、 药物过敏、阴道流血等病史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75例。观察组年龄19 ~ 40岁, 平均年龄 ( 28. 5 ± 5. 8) 岁; 妊娠次数1 ~ 3次, 平均 ( 2. 0 ± 0. 5) 次; 体质量47 ~ 67kg, 平均 ( 53. 2 ± 1. 0 ) kg; 孕龄43 ~ 65d, 平均 ( 50. 1 ± 2. 2) d; 产次0 ~ 3次, 平均 ( 1. 5 ± 0. 5) 次; 初次妊娠15例 ( 20. 0% ) , 有人工流产史34例 ( 45. 3% ) , 经产妇26例 ( 34. 7% ) 。对照组年龄20 ~ 40岁, 平均年龄 ( 26. 8 ± 6. 5) 岁; 妊娠次数1 ~ 4次, 平均 ( 2. 1 ± 0. 7) 次; 体质量45 ~ 64kg, 平均 ( 50. 0 ± 1. 2 ) kg; 孕龄40 ~ 62d, 平均 ( 48. 7 ± 2. 5) d; 产次0 ~ 4次, 平均 ( 2. 0 ± 0. 9) 次; 初次妊娠13例 ( 17. 3% ) , 有人工流产史35例 ( 46. 7% ) , 经产妇27例 ( 36. 0% )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方法观察组术前予以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 ( 西安汉丰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H61023720) 联合硫酸阿托品注射液 ( 常州制药厂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32021695) 治疗, 外阴、阴道和宫颈消毒后予以硫酸阿托品注射液0. 5mg, 2% 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5ml, 于宫颈4点、8点处 ( 两点药量相等, 在回抽无出血现象时注射) 注射; 给药后2 ~ 3min行人工流产。对照组术前未予以任何药物, 采取传统人工流产[3]。

1. 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宫颈松弛效果、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 ( 人工流产综合征、血压下降、心率减慢) 发生情况。

1. 4评定标准 ( 1) 宫颈松弛效果: 以扩宫器进入宫颈的内口有无阻力判断[4], 显效: ≥7号扩宫器能无阻力通过; 有效: 可使6号扩宫器无阻力通过; 无效: 需采用4号和5号扩宫器依次扩宫颈内口, 直至可使7号扩宫器无阻力通过。 总有效率 = 显效率 + 有效率。 ( 2) 镇痛效果: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 WHO) 疼痛分级标准判定疼痛级别, 0级: 稍感腰酸腹胀不适, 无痛感; Ⅰ级: 轻痛伴可忍受的腰酸腹胀, 微汗或无汗; Ⅱ级: 明显痛感伴腰酸腹胀, 呼吸急促伴明显出汗; Ⅲ级: 痛苦不能忍受、烦躁, 甚至喊叫。镇痛总有效率 = ( 0级例数 + Ⅰ级例数) /总例数 × 100% 。 ( 3) 人工流产综合征[5]: 有明显的心率减慢 ( 60次/min以下或下降≥20次/ min) 和血压下降 〔≤90 /60mm Hg ( 1mm Hg = 0. 133k Pa) 或收缩压下降≥15mm Hg〕, 伴有头晕、出冷汗、恶心、呕吐、 心悸、面色苍白、胸闷等不良反应[6]。

1. 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 0统计软件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 ± 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宫颈松弛效果观察组宫颈松弛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110. 82, P < 0. 05, 见表1) 。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2. 2 镇痛效果观察组镇痛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 52. 76, P < 0. 05, 见表2) 。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2. 3 不良反应观察组出现人流综合征10 例 ( 13. 3% ) 、血压下降11 例 ( 14. 7% ) 、心率减慢12 例 ( 16. 0% ) ; 对照组出现人流综合征21 例 ( 28. 0% ) 、血压下降29 例 ( 38. 7% ) 、心率减慢24 例 ( 32. 0% ) 。观察组人工流产综合征、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χ2=5. 26, P < 0. 05) 。

3 讨论

人工流产作为终止妊娠的手段之一, 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理负担和身体痛苦, 且易发生人工流产综合征, 威胁患者生命安全[7]。术前采用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联合硫酸阿托品注射液有助于减少患者痛苦和并发症的发生[8]。

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是酰胺类局麻药, 其通过阻断神经细胞膜上Na+通道进而阻断传导, 产生局部麻醉作用, 其属于浸润性局麻药, 渗透作用强, 可较持久地阻断宫颈末梢神经、阴道和子宫神经丛, 阻断神经传导, 使宫口松弛, 有利于手术且产生较强的镇痛作用, 减少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硫酸阿托品注射液为M受体阻滞剂, 阻断乙酰胆碱与胆碱能M受体结合, 松弛平滑肌, 使交感神经兴奋, 同时抑制迷走神经兴奋, 稳定血压和心率[9], 预防人流综合征的发生。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联合硫酸阿托品注射液可增加患者宫颈松弛度, 减少疼痛感[10,11,12]。黄妙云[13]研究表明, 宫颈旁注射利多卡因和阿托品在人工流产术中既可以起到镇痛作用, 又利于宫颈口扩张, 且起效快, 宫颈旁注射后1 ~ 2min即可进行人工流产操作, 缩短就诊时间, 费用低, 患者容易接受。宫颈旁注射盐酸利多卡因和阿托品在人工流产术中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利多卡因加阿托品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60例, 其中男24例, 女36例, 年龄24岁~89岁, 平均年龄58.3岁。静脉炎症程度: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痛41例, 沿静脉方向出现条索状红肿伴上述症状19例, 全部病例均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规格型号为22 G×29 mm的留置针, 留置时间为3 d~10 d, 平均4.2 d。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留置针留置的时间及部位、炎症程度、所用药物等进行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拔除留置针后, 对照组常规应用50%硫酸镁湿热敷, 温度50℃为宜, 潮湿度以纱布不滴水为度, 将纱布直接湿敷于患处并用塑料薄膜将纱布覆盖, 避免水分蒸发过快, 每日2~3次。观察组采用75%乙醇与2%利多卡因1∶1混合液, 用纱布 (以不滴水为准) 外敷于患处并用塑料薄膜将纱布覆盖, 每日1次。3 d为1疗程, 1疗程后评价2组的疗效。

1.3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静脉疼痛、肿胀、灼热症状及条索状消失, 血管变软弹性恢复。显效:静脉炎局部红、肿、热、痛症状消失, 血管仍为条索状。无效:静脉炎局部红、肿、热、痛症状无消退。治愈加显效为有效。治愈:

1.4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组疗效比较见表1。

例 (%)

表1结果显示,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χ2=4.71,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3.1乙醇是一种挥发性液体, 可吸收和带走机体大量的热量, 并刺激皮肤血管扩张。使用乙醇湿敷可达到扩张局部血管, 缓解血管平滑肌痉挛, 增强血液循环, 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使局部皮肤温度降低而起冷敷作用, 使之在低温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抗损伤能力增强, 冷湿敷可抑制局部组织细胞活性, 使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疼痛[1]。利多卡因为酰胺类局部麻醉药, 具有穿透性强、弥散广、作用快和维持时间长的特点, 长期外用无蓄积, 可反复使用。局部湿敷后, 可通过皮肤渗透到皮内及皮下组织的神经细胞膜内, 引起细胞膜体积增大流动性增加, 导致钠通道蛋白质发生某些可逆性的构象变化当神经冲动到达时钠通道不能开放, 从而阻断了神经冲动的导, 达到减轻疼痛的目的。采用混合液, 其乙醇扩张局部血管增强血液循环, 可促进对利多卡因的吸收, 加强了麻醉作用, 到更好的止痛效果[2]。有证据证明:利多卡因等局麻药的抗炎果在某些方面可以超越常规使用的传统的甾体类抗炎药[3]。

3.2硫酸镁湿敷具有镇静和改善毛细血管、小动脉痉挛的作用, 镁离子可激活细胞的蛋白激活酶和ATP酶, 改善细胞膜的通透性, 稳定膜电位, 消除黏膜水肿, 扩张局部血管, 增加血液循环,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4]。故对治疗静脉炎有效, 但作用时间短, 需反复操作, 疗效一般[5]。本试验结果显示,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观察组的部分患者在使用了利多卡因治疗后30 min左右即感局部疼痛症状有所缓解。故利多卡因在治疗留置针所致的静脉炎时具有疗程短、消肿止痛快、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无毒副作用等优点, 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白继荣.护理学基础[M].第2版.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 289

[2]胡秀红, 胡秀风, 韩洪芬.利多卡因湿敷减轻拆线引起疼痛的临床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 2001, 7 (7) :512

[3]顾漪闻, 王祥瑞.利多卡因的抗炎作用和潜在临床效应[J].实用医学杂志, 2008, 24 (3) :479

[4]赵琳.硫酸镁湿敷预防甘露醇静滴所致静脉炎34例[J].山东医药, 2006, 46 (23) :59

利多卡因加阿托品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7月在我院内科经静脉补钾的患者40例, 男22例, 女18例;年龄25~70岁, 平均47.5岁。采用方便取样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20例, 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均采用左手背浅静脉穿刺术, 所选手背静脉要粗直、弹性好, 患者意识清楚, 无语言及描述障碍, 并经疼痛相关宣教, 能对自身感受到的疼痛进行评分。治疗中, 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加10%氯化钾注射液10 mL静脉滴注均由同一护士完成, 并一次穿刺成功。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常规的静脉穿刺后静脉滴注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加10%氯化钾注射液10 mL, 不加任何止痛剂。实验组静滴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加10%氯化钾注射液10 mL, 5min后从小壶加入0.5%利多卡因250mg。

1.3 疼痛判断标准[1]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 (WHO) 数字评分法进行疼痛评估, 0分为无痛, 1~3分为轻度疼痛, 4~6分为中度疼痛, 7~10分为重度疼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PS 1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见表1)

(例)

注:P<0.05。

3 结论

要求无痛治疗是患者的权利, 并在医疗护理操作中尽量减轻患者疼痛和不适感已成为医务工作者的共识[2]。临床上为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抵钾血症需大量静脉补钾, 为解决静脉补钾时刺激血管引起的疼痛, 我科采用静脉补钾时采用利多卡因加小壶的方法减轻疼痛。利多卡因是一种能够渗透血管内膜的浅表麻醉剂, 是常用的短效局部麻醉药, 一般药效维持时间1.5h, 临床适应性广。通过静脉滴注利多卡因后, 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兴奋和抑制双向作用, 且无先驱的兴奋。当血药浓度较低时, 出现镇痛和思睡、痛阈提高。使患者痛觉感受器的敏感度下降, 故利多卡因加小壶后使静脉补钾时引起的疼痛随之减弱或消失。

为了达到最佳的麻醉效果。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在确保静脉滴注通畅的前提下, 给予利多卡因加小壶;而利多卡因必须严格掌握浓度和用药总量, 用于浸润麻醉和静滴区域阻滞时为0.25%~0.5%溶液, 50~300mg。

摘要: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加小壶对静脉补钾时引起的血管疼痛的镇痛效果。方法:将40例经浅静脉穿刺行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加10%氯化钾注射液10mL静滴患者, 采用方便取样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2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静脉穿刺后静滴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加10%氯化钾注射液10 mL, 不加任何止痛剂。实验组静滴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加10%氯化钾注射液10 mL, 5min后从小壶加入0.5%利多卡因250mg。并对两组疼痛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组在静滴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加10%氯化钾注射液10 mL刺激血管引起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利多卡因加小壶操作简便、经济, 用于静滴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加10%氯化钾注射液10mL刺激血管引起的疼痛中镇痛效果好, 可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利多卡因,10%氯化钾,静脉滴注,镇痛

参考文献

[1]梁镝敏, 卜淑娟.进针方式对静脉穿刺疼痛程度及成功率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29 (16) :1930-1932.

利多卡因加阿托品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6-12月我院收治产程异常产妇66例, 年龄20~33岁, 中位年龄24.1岁;孕36~37周3例, 38~41周63例;其中潜伏期延长19例, 活跃期延长24例, 活跃期停滞3例, 宫颈水肿痉挛20例。

1.2 引产指征

产妇有正规宫缩, 已进入潜伏期, 单胎, 头位, 无明显头盆不称者, 因宫缩乏力、产程延长, 出现潜伏期延长、活跃期延长、活跃期停滞、宫颈水肿痉挛。

1.3 引产方法

产妇取平卧位, 两腿屈起并分开, 常规消毒外阴, 用窥阴器充分暴露宫颈前唇, 再次消毒宫颈前唇, 在宫颈前唇或宫颈水肿处, 用7号针刺进约0.5~1.0cm深, 回抽无血, 注入2%利多卡因5ml及东莨菪碱0.3mg, 与此同时以缩宫素2.5U加入10%葡萄糖500ml中静脉滴注, 滴速8滴/min, 15~20min后逐渐加大滴速, 直至有效宫缩。

2结果

2.1 引产成功率

66例中顺产59例, 胎吸助产5例, 产钳助产2例, 引产成功率达89.4%。其中新生儿体质量>3750g者22例, >4000g巨大儿18例。

2.2 引产时间

(1) 用药至宫口开全:潜伏期延长平均需3.03h, 活跃期停滞平均需4.38h, 宫颈水肿痉挛平均需1.75h。 (2) 用药至胎儿娩出:潜伏期延长平均时间3.65h, 活跃期延长平均时间2.95h, 活跃期停滞平均时间5.50h, 宫颈水肿痉挛平均1.83h。

2.3 先露下降速度

潜伏期延长引产后平均下降率达0.65cm/h, 活跃期延长引产后平均下降率达0.89cm/h, 活跃期停滞引产后平均下降率达0.45cm/h, 宫颈水肿痉挛引产后平均下降率达1.4cm/h。

2.4 对胎儿影响

Apgar评分3分1例占1.5%, 6~8分3例占4.5%, 10分62例占93.9%。无新生儿死亡。

2.5 产后出血量

平均产后出血166.1ml, 仅1例巨大儿产后出血约500ml。

3典型病例

例1.20岁。孕1产0, 孕39周, 1991年7月17日临产入院, 骨盆外测量正常, 左枕前 (LOA) 方位, 胎心正常, 于7月17日上午7∶00开始正规宫缩, 16∶15宫口开3cm, 先露位于棘平, 即给2%利多卡因5ml、东莨菪碱0.3mg宫颈注射及缩宫素25U加入10%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静脉滴注, 17∶10宫口开全, 先露下降+3, 18∶00顺产女婴, 体质量3700g, Apgar评分10分, 产后出血200ml, 7月25日母子平安出院。

例2.29岁。孕2产0, 孕40周, 1991年8月27日阴道少量流水入院, 骨盆外测量正常, 右枕前 (ROA) 方位, 胎心正常, 8月28日7∶10开始正规宫缩, 9∶30宫口开3cm, 先露位于棘平, 有水囊感, 11∶40宫口开4cm, 先露位于棘平, 宫颈水肿, 即给2%利多卡因5cm、东莨菪碱0.3mg宫颈注射及缩宫素2.5U加入10%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静脉滴注, 12∶10宫口开全, 先露下降+3, 12∶50顺产女婴, 体质量4800g, Apgar评分10分, 产后出血150ml, 9月3日母子平安出院。

4讨论

在产科临床中, 正常分娩与异常分娩只是相对而言, 如正常分娩处理不当, 可转变为异常分娩, 而有可能发生的异常分娩经正确而及时的处理, 可转变为正常分娩, 尤其是头先露分娩时, 平产与难产的界限难以截然分开。当产妇开始临产, 有正规而逐渐加强的子宫收缩, 进入潜伏期后出现产程异常, 如潜伏期延长, 活跃期延长, 活跃期停滞, 宫颈水肿痉挛, 致宫缩乏力, 宫口扩张迟缓, 先露下降缓慢, 此时及时抓住产力这一可变因素, 加强产力, 给宫颈局部注射利多卡因、东莨菪碱, 并在缩宫素的作用下, 可使宫口迅速扩张, 先露明显下降, 胎儿顺利娩出, 引产成功率达89.4%。

利多卡因属酰胺类局麻药物, 用于产科临床, 可使宫颈口肌纤维松弛, 作用快, 通透性强, 较普鲁卡因强2~4倍;作用时间长, 半衰期90min, 弥散面广。此药用于人工流产术中无需扩宫, 对局部组织无不良刺激, 无扩张血管及抑制宫缩不良反应。有报道在临床中将此药运用于引产, 不仅效果较理想, 而且扩展了对该药物性能及疗效的认识。2%利多卡因一次安全剂量5ml (100mg) , 一次量勿轻易超过0.2g。66例中无1例发生不良反应。东莨菪碱是M胆碱受体阻断药, 外周作用与阿托品相似, 较阿托品强, 作用迅速, 消失较快, 能解除血管痉挛, 改善微循环作用;当平滑肌过度活动或痉挛时, 有显著解挛作用。现与利多卡因合用, 在产程异常中起协同作用, 促使产程进展加快, 宫口迅速扩张, 先露快速下降。

缩宫素应用是处理产程异常的重要方法, 对产妇及胎儿起了积极有益的作用。在使用缩宫素引产时, 需专人观察, 注意胎心及宫缩情况, 宫缩频率以每10分钟3~5次为宜, 宫缩强度以持续时间衡量, 持续收缩45~60s为强、30~40s为中、30s以下为弱[1]。总之, 小剂量缩宫素静脉滴注, 利多卡因及东莨菪碱宫颈注射, 在产程异常而无头盆不称时应用, 是行之有效的, 对产妇及新生儿无影响, 方法简便, 安全可靠, 易于推广。

关键词:引产,东莨菪碱,利多卡因,缩宫素

参考文献

上一篇:髌骨粉碎性骨折下一篇:靶控输注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