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性利多卡因

2024-10-05

碱性利多卡因(通用7篇)

碱性利多卡因 篇1

间质性膀胱炎是中年女性中较为多发的一种疾病, 它以膀胱壁的纤维化病变为主要症状。膀胱为盆骨内的一个囊形结构, 其是由平滑肌构成的储尿结构, 后端的开口和尿道之间是相联通的。因此当患者患有间质性膀胱炎时, 膀胱容量便会明显缩小, 导致患者出现尿急、尿频等症状,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往的治疗方法对这种发病较为复杂的疾病效果欠佳, 若不及时治疗, 会使膀胱出现溃疡、裂隙, 严重的患者甚至会出现输尿管积水或肾炎等相关疾病。所以在临床中, 对于间质性膀胱炎患者, 给予有效的治疗是极为重要的[1,2]。本文对膀胱灌注肝素、碱性利多卡因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探讨, 具体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文选取的60例间质性膀胱炎的患者均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 所有患者均表现有长期的尿频、尿急、夜尿增多、膀胱区疼痛等症状, 且经尿液培养呈阴性, 行钾灌注敏感实验 (PST) 时呈阳性;在膀胱充盈时耻骨上区疼痛明显, 且会伴有尿道和会阴部疼痛, 在排尿后症状缓解, 有时还会出现血尿。此外, 所有患者均进行尿常规检查、细菌培养、B超、CT、静脉肾盂造影以及膀胱镜检查时均排除结石、结核、肿瘤、感染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的膀胱炎等泌尿系统疾病, 并确诊为间质性膀胱炎。观察组30例患者, 其中男15例, 占50%, 女15例, 占50%, 年龄21~67岁, 平均年龄 (46.7±2.0) 岁, 病程1~9年, 平均病程 (5.0±0.8) 年;对照组30例患者, 其中男12例, 占40%, 女18例, 占60%, 年龄23~65岁, 平均年龄 (47.8±1.5) 岁, 病程1.3~8.9年, 平均病程 (4.7±0.4) 年;对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等进行分析比较后,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无可比性 (P>0.05) 。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30例患者, 联合使用膀胱灌注肝素与碱性利多卡因, 具体方法如下:所有患者取截石位, 消毒会阴部位后, 排光尿液置入导尿管, 然后将肝素和氯化钠、利多卡因、碳酸氢钠混合后进行膀胱灌注, 稍后拔出导尿管, 并叮嘱患者每5 min进行1次更换体位, 1个疗程为12周。对照组30例患者, 单独使用膀胱灌注肝素的治疗方法, 将5万U的肝素进行膀胱灌注, 灌注完毕后的操作同上。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半年至1年的电话随访。

1.4 疗效判定:

显效为患者通过治疗后, 其长期的尿频、尿急、夜尿增多、膀胱区疼痛、体征均无, 且无不良反应;有效为患者通过治疗后, 其长期的尿频、尿急、夜尿增多、膀胱区疼痛、体征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同时不良反应所发生的概率也相对较低;无效为患者通过治疗后, 其临床症状、体征没有缓解或呈加重的状态视为无效。总有效率为显效与有效的百分比之和。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 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 进行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具体见表1。可以看出, 观察组30例患者, 24例显效, 5例有效, 1例无效, 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30例患者, 18例显效, 6例有效, 6例无效, 总有效率80%。对比两组有效率, 可发现观察组明显较为优秀,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示,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 两种治疗方法有显著性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有可比性 (P<0.05) 具体见表2。在对两组患者进行半年至1年的随访中, 观察组患者无复发的现象, 对照组患者有3例发生复发, 对两组患者复发人数进行对比, 可发现观察组的相对较少, 对比差异显著, 有可比性 (P<0.05) , 有可比性 (P<0.05)

3 讨论

间质性膀胱炎是中年妇女的常见病变, 以膀胱壁纤维化为主要特点。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尿频、尿急、膀胱区涨痛, 被称为泌尿系统疾病中是难治愈、效果差的疾病之一。在西方国家, 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 约为1%~3%[3,4]。至今为止, 对其的发病机制并不明确, 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与泌尿系统感染、膀胱上皮氨基多糖层缺损及自身免疫有关。以往多采用的临床药物种类为:三环抗抑郁药物、硫酸戊聚糖、抗组胺药物、钙通道阻滞剂、激素等药物虽能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 但起效慢、生物利用度低, 作用时间长、临床效果欠佳的特点不被广大医师和患者所接受[5,6]。利多卡因为局麻药物的代表, 在抑制细胞膜上的钠通道的同时还具有细胞膜稳定作用, 因此, 能够迅速缓解患者的疼痛症状,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心理焦虑症状, 增加治疗效果。灌注时同时使用碳酸氢钠主要目的是提高利多卡因的吸收率, 同时还能, 减少药物对膀胱的刺激。肝素为典型的膀胱上皮氨基多糖的代表, 在减轻疼痛的症状上效果好[7,8]。几药合用, 增加了止痛时间, 延长了作用效果。

本文观察组30例患者, 给予膀胱灌注肝素、碱性利多卡因联合的治疗方法, 总有效率96.67%, 不良反应发生率10%;对照组30例患者, 仅给予灌注膀胱肝素的治疗方法, 总有效率80%, 不良反应发生率33%。对比两组有效率, 可发现观察组明显较为优秀,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示,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此外, 在对两组患者进行半年~1年的随访中, 对两组患者复发人数进行对比, 可发现观察组的相对较少, 对比差异显著, 有可比性 (P<0.05) 。且各项数据资料与相关文献报道[8]中无显著性差异, 无可比性。

综上所述, 膀胱灌注肝素、碱性利多卡因联合治疗间质性膀胱炎临床效果好,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出院后随访复发人数少,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膀胱灌注肝素、碱性利多卡因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间质性膀胱炎的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患者, 联合使用膀胱灌注肝素与碱性利多卡因;对照组30例患者则给予膀胱灌注肝素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30例患者, 24例显效, 5例有效, 1例无效, 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30例患者, 18例显效, 6例有效, 6例无效, 总有效率80%。对比两组有效率, 可发现观察组明显较为优秀,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示,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30例患者, 室性震颤的患者为1例, 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为1例, 室性早搏的患者为1例, 统计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的比例可达10%;对照组30例患者, 室性震颤的患者为2例, 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为3例, 室性早搏的患者为5例, 统计不良反应所发生的比例可达33%。对比两组不良反应所发生的情况, 可发现观察组明显较为优秀, 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示,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此外, 在对两组患者进行半年至1年的随访中, 对两组患者复发人数进行对比, 可发现观察组的相对较少, 对比差异显著, 有可比性 (P<0.05) 。结论 针对间质性膀胱炎患者, 临床中采用膀胱灌注肝素联合碱性利多卡因进行治疗, 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出院后随访复发人数少, 可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膀胱灌注肝素,碱性利多卡因,间质性膀胱炎,效果

参考文献

[1]冷静, 陈慧兴, 吕坚伟, 等.不同温度条件下碱化利多卡因联合肝素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2, 32 (4) :405-407.

[2]何灼彬, 刘涛, 夏桃林, 等.间质性膀胱炎行膀胱灌注RTX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12, 50 (26) :140-141.

[3]岳俊敏, 万久恺, 范锐, 等.膀胱水扩张加膀胱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疗效观察[J].河南外科学杂志, 2013, 19 (1) :7-9.

[4]邓宏达, 梁仁致, 邓生智, 等.肝素联合碱性利多卡因膀胱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18) :2030-2031.

[5]杜鹏, 朱绪辉, 陈松, 等.膀胱灌注RTX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临床研究[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08, 23 (10) :755-757.

[6]王宇雄.氯胺酮性膀胱炎尿动力学指标检测及膀胱水扩术的实验与临床评价[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 2013.

[7]董锐, 徐肇斌, 王国举, 等.多药联合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临床分析[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3, 4 (2) :128-130.

[8]邝世航, 冯建华, 王晶, 等.膀胱灌注肝素、碱性利多卡因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科学, 2012, 10 (16) :203-206.

碱性利多卡因 篇2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选用健康杂交犬6只, 雌雄各半, 1~3岁, 体重为10~15 kg, 在相同饲养条件下饲养。试验设计2组, YL组为异氟醚+利多卡因, YLF组为异氟醚+利多卡因+芬太尼, 每只犬2组都做, 间隔大于1周。

1.2 主要药品

异氟醚 (批号为101001) , 河北九派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异丙酚 (批号为1102222) , 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利多卡因 (批号为1020813) , 郑州卓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芬太尼 (批号为H42022132) , 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阿托品 (批号为110426) , 吉林华牧动物保健品有限公司生产。

1.3 主要仪器

呼吸麻醉机, 无锡市麦迪克动物用品仪器设备厂生产;重症监护仪 (型号为DatexOhmedaS/5TM) , 芬兰 DatexOhmeda 公司生产。

2 方法

2.1 试验犬麻醉及测定指标

麻醉前准备:试验犬在试验前禁食12 h, 自由饮水。对试验犬进行称重、编号、保定、消毒等。

麻醉前15分钟按体重注射阿托品0.04 mg/kg, 于犬的前肢头臂静脉缓慢注射异丙酚5 mg/kg, 待试验犬意识消失、下颌肌肉松弛时, 把舌牵出口腔, 用喉镜辅助进行气管插管, 连接呼吸麻醉机, 行机械通气。将潮气量设定15 mL/kg, 呼吸次数设定17次/min。最初将异氟醚的浓度调整为3%, 氧流量为1 L/ (kg·min) , 5 min后氧流量降至60 mL/ (kg·min) 。待麻醉眼睑反射消失后将异氟醚的浓度调整到Ⅲ期麻醉浓度, 接着按分组情况进行试验, 利多卡因 (4 mg/kg) 或利多卡因 (4 mg/kg) 与芬太尼 (0.003 mg/kg) 混合液需在3 min内静脉缓注, 注完药后开始计时监测。应用重症监护仪监测犬呼吸、心率、体温、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麻醉90 min后, 停止吸入异氟醚, 但供给氧气, 当出现咽反射时拔出气管插管, 记录麻醉苏醒时各反射的恢复时间。

2.2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Statistics 17.0统计学分析软件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 试验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同时对试验数据进行单因素ANOVA检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麻醉时期监测结果

在试验中, 异丙酚诱导麻醉30秒左右显效, 60秒左右时动物闭眼, 可在3 min内插好气管插管进行麻醉。在诱导过程中, 镇静、镇痛、肌松效果良好, 无呕吐、 异常兴奋等不良反应。麻醉时期的监测结果见表1、表2。由表1、表2可知, YL组和YLF组比较, 试验犬呼吸、体温及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差异极显著 (P<0.01) , 收缩压差异显著 (P<0.05) 。YLF组在麻醉监测过程中试验犬体温逐渐下降, 75分钟时体温较0分钟下降1.79%, 差异显著 (P<0.05) 。

3.2 麻醉恢复期监测结果 (见表3)

由表3可知:在眼睑反射恢复、镇痛恢复、肌松恢复、拔除气管插管、首次伏卧、首次试图站立及首次自行站立时间上两组之间差异极显著 (P<0.01) , 经计算YLF组首次自行站立时间比YL组长达4.37倍;在眼球恢复中央位置、镇静恢复及首次抬头时间上两组之间差异显著 (P<0.05) 。

注:同项同列数据肩标*表示差异显著 (P<0.05) ;同项同行数据肩标##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注:同项同行数据肩标#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注:同列数据肩标#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4 讨论

吸入麻醉具有麻醉效果好, 麻醉深度易掌握, 麻醉及复苏迅速、平稳等优点, 在全身麻醉中占据重要地位[3]。异氟醚等所有吸入麻醉药均会抑制呼吸[4], 本试验中YL组呼吸次数没有明显降低, 可能与其能缓解血流动力学过度波动的作用、潮气量没有大幅度减少有关[5]。芬太尼注射5~10 min后呼吸减慢至最大限度, 持续约10 min后逐渐恢复。静脉注射利多卡因不显著引起心率和血压的改变[6], 与试验开始相比差异不显著。利多卡因可轻微引起血压升高, 而芬太尼不抑制心肌收缩力, 一般不影响血压, 因此本试验两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异氟醚复合吸入麻醉会导致试验犬体温出现持续性下降, 而芬太尼的使用加剧了这个过程, 即在试验75分钟后与试验开始相比差异显著 (P<0.05) 。体温的降低是由于麻醉后血管扩张, 中心热量传递到外周造成的。而利多卡因组则因利多卡因对血流动力学的缓冲作用使得体温相对稳定。

本试验麻醉后的苏醒过程均较为平稳, 未观察到有兴奋和挣扎现象。利多卡因组可在半小时后完全苏醒, 镇静、镇痛、肌松恢复较快。利多卡因复合芬太尼组则苏醒较慢, 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可能是由于芬太尼脂溶性高[1], 易透过血脑屏障,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延缓了苏醒过程。芬太尼是苯基哌啶衍生物, 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 单次注射时作用短暂[7]。在本次验麻醉中, 芬太尼与利多卡因联用, 延长了麻醉过程中的镇痛时间, 增强了镇痛效果, 但没有出现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现象。而利多卡因组麻醉过程中有2例曾出现短期骚动, 影响了监测结果。

5 结论

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对异氟醚麻醉犬影响不显著, 而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复合芬太尼的异氟醚麻醉犬则血流动力学稳定, 镇痛效果良好, 不良反应少, 操作简单, 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洪斌.现代兽医麻醉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0.

[2]KABA A, LAURENT S R.Intravenous lidocaine infusion facilitatesacute rehabilitation after laparoscopic colectomy[J].Anesthesiology, 2007, 106 (1) :11-18.

[3]李丽, 王飞, 熊惠军.动物吸入麻醉研究进展[J].中国兽医杂志, 2008, 44 (6) :52-54.

[4]WILLIAM J T, JOHN C, KURT A G.Lumb&Johnes, VeterinaryAnesthesia and Analgesia[M].USA:Blackwell Publishing, 2007:208-210.

[5]唐丛林, 吴裕超, 毛丰.利多卡因在全麻诱导时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8, 9 (21) :1021-1022.

[6]ALEXANDER V, THOMAS J D.Effect of lidocaine on the minimumalveolar concentration of isoflurane in dogs[J].Vet Anaesth Analg, 2004, 31:264-271.

利多卡因配伍极化液临床观察 篇3

1 临床资料

对我科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经心电图、心肌标记物并结合临床明确诊断为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87例中,按如下条件进行筛选:年龄<70岁;无糖尿病史及明显低血糖;无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无Ⅱ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及缓慢性心律失常;无局部麻醉药过敏;无严重肝功能受损;血流动力学稳定,无低血压及充血性心力衰竭。

结果入选32例,其中男17例,女5例。最小年龄42岁,最大68岁,平均(62.4±8.4)岁。其中下壁心肌梗死12例,前间壁心肌梗死8例,前壁心肌梗死7例,下壁合并右室心肌梗死及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各2例,正后壁心肌梗死1例。2例患者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4例既往无明确病史;余均有明确的冠心病史并长期药物治疗,18例服药不规律;6例曾接受心脏支架治疗。发病时间从15min~18h不等。

2 药物配置

在常规镁极化液,即氯化钾1.5g、普通胰岛素8U、25%硫酸镁20m 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500m L的基础上,加入2%利多卡因100mg。同批次药物均行配伍后性质观察:将药物配伍完成后静置1h,无颜色的改变及沉淀物生成,提示药物配伍后性质相对稳定。而予患者静点时均在静点前5~10min将同批次药物进行配伍使用。

3 结果

所有批次利多卡因配伍极化液后静置1h均末见及颜色的改变及和沉淀物生成。32例患者在静点利多卡因配伍的极化液时均末诉疼痛不适,耐受良好。药物治疗中出现室性早搏共6例,但均末引起明显临床症状,在加入稳心颗粒口服后心电监护显示室性早搏逐渐消失,末见明显不良反应。

4 讨论

极化液静点所致疼痛主要为K+对血管壁上神经纤维细胞有刺激作用,引起细胞膜电位改变有关;同时K+刺激血管致痉挛收缩,血流速度减慢,局部K+浓度及细胞外K+浓度升高,加剧疼痛的发生。除K+为致痛因子产生刺激外,还可引起体内神经介质如肾上腺素、5-羟色胺等物质升高,诱发疼痛,反射刺激局部神经产生动作电位,引起膜通透性改变,产生Na+和K+外流,加剧了疼痛的程度。持续疼痛使病人的心率加快,多汗,烦躁不安等不良反应。而对心肌梗死患者,任何不良刺激均会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性,加重心脏负荷的同时使心律失常潜在的风险升高。在极化液中加入利多卡因可麻醉血管壁感觉神经末梢,阻断中枢神经感觉传导,起封闭作用;同时扩张血管,达到止痛效果,使输液补钾顺利进行。本文32例患者均在强化极化液中加入2%的利多卡因100mg,静脉输液时并末感觉明显疼痛,也末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一般心肌梗死易发生心律失常,特别是室性早搏可高达75%,而利多卡因可有效预防室早的发生,于本文中出现室早仅占18.8%;同时,即使出现室性早搏,在给予口服稳必颗粒后也很快消失。提示极化液中加入利多卡因除可以稳定心肌细胞膜内外电位的稳定,同时可以营养心肌细胞,减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因利多卡因能抑制心肌传导,且与剂量有关,故对Ⅱ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及缓慢性心律失常者应慎用。其代谢主要在肝脏,对严重肝功能不全者易致药物潴留,而老年患者存在代偿功能减低,加之其他少见的不良反应,均应慎重。考虑心肌梗死患者本身年龄较大,故予小剂量以达到减轻静脉输液疼痛为主要目的。由于极化液本身有出现低血糖、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可能,在加入利多卡因后又增加了药物的不确定性,临床应多予观察。但从本文患者应用分析,效果良好,除与病例的选择有关外,也与药物的药理机制分析相符,值得临床推荐!但末纳入高危患者,也是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杨朝辉,杨克虎,马彬,等.极化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影响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2:97~101.

碱性利多卡因 篇4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拟行肛肠手术患者60例, ASAⅠ~Ⅱ级, 无骶管麻醉禁忌。分成两组, 罗哌卡因—利多卡因组 (RL组) 30例, 利多卡因组 (L组) 30例。

1.1 药品配制

RL组0.894%罗哌卡因5mL+2%利多卡因10mL+生理盐水5mL;L组1%利多卡因20mL。

1.2 麻醉方法

两组患者常规术前用阿托品0.5mg, 鲁米那0.1g肌注, 由同一人操作行骶管麻醉穿刺成功后分别注入配制好药液2 0 m L。注射完毕后患者取仰卧位, 等待麻醉满意后手术。

1.3 观察项目

(1) 镇痛效果:对手术开始时, 术中镇痛效果评估 (0分为无痛, 10分为巨痛) 。 (2) 阻滞完善时间:开始注射至针刺肛周无痛觉, 肛门括约肌完全松弛的时间。 (3) 麻醉维持时间:注射完毕至患者感到肛周开始出现疼痛的时间。 (4) 监测术中B P、H R、S P O2、R R。

2 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手术时间及手术种类均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在手术开始、术中镇痛效果全部达到满意 (麻醉效果不满意者已除外) 。RL组与L组阻滞完善时间无明显差异, 镇痛效果无明显差异, 而麻醉维持时间R L组明显长于L组。两组B P、H R、S P O2、R R变化无明显差异。

3 讨论

罗哌卡因已广泛应用于硬膜外麻醉, 其特点为毒性低, 维持时间相对长。本研究采用混合后0.25%罗哌卡因加1%利多卡因合剂与单纯1%利多卡因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均达到满意麻醉效果;在麻醉完善时间上两组无明显差别;在麻醉维持时间上R L组明显长于L组;在对生命体征的影响上二者无明显差别。

碱性利多卡因 篇5

关键词:碳酸利多卡因,罗哌卡因,颈丛阻滞

盐酸罗哌卡因是一种心脏毒性小,且有血管收缩作用,低浓度的罗哌卡因有明显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分离现象,而广泛应用于颈丛阻滞[1],碳酸利多卡因脂溶性高,吸收常数增大,峰值浓度增高[2],限制了它在血管丰富的颈丛阻滞中的应用。本文通过对0.8%碳酸利多卡因复合0.375%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与0.375%罗哌卡因进行比较,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择期行单纯甲状腺腺瘤切除或腺叶切除的患者40例,年龄18~65岁,性别不限,体重为标准体重±15%,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且体重均在50~80kg。对局麻药过敏,有明显的心肺肝肾及内分泌功能障碍,有血液病或凝血功能障碍,穿刺部位感染,合并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精神障碍或不合作的患者均被排除。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碳酸利多卡因组)和对照组(罗哌卡因组)。试验用药碳酸利多卡因为成都力思特制药公司生产,规格86.5mg/5ml批号H20058172,罗哌卡因为广州顺泽药业生产,规格75mg批号20050325

1.2 麻醉方法

术前0.5h阿托品0.5mg,苯巴比妥钠100mg肌肉注射,实验组10ml碳酸利多卡因+75 mg罗哌卡因用生理盐水稀至20ml,对照组罗哌卡因75mg加生理盐水稀至20ml,建立静脉通路,以5~10ml/(kg.h)的速度静滴林格氏液,麻醉采用C4横突一针法行颈浅丛双侧阻滞,加患侧单侧深丛阻滞,由资深麻醉医师操作完成,总用药量均≤20ml,常规监测BP.HR.SPO2。

1.3 效果评定

以针尖测定皮肤痛觉改变是为麻醉起效时间,麻醉质量分为Ⅲ级。优:切皮无反应,术中无明显牵拉反应;良:切皮无反应,术中牵拉反应明显,需用氟芬合剂0.5~1.0单位,可顺利完成手术;差:切皮时痛,氟芬合剂1单位无效。

1.4 药物安全性指标

分别于颈丛阻滞前,给药后10,20,30min观察无创BP.HR和SPO2,观察是否有头晕、嗜睡、声嘶、言语障碍等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分析

所有计量资料采用均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成组设计的t检验。

2 结果

2组药物起效时间、完善时间及麻醉质量,见表1、2。本研究中2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ASA分级、术前EKG检查、手术种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尿量及输液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麻醉期间2组患者的BP、HR和SPO2在各时间点内均在正常范围内稳定变化,说明2种局麻药物未影响到循环动力学的稳定性。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的发生可能与研究药物的副作用有关。本研究中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完善时间、碳酸利多卡因组明显短于盐酸罗哌卡因组,优良率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碳酸利多卡因是盐酸利多卡因在CO2饱和条件下制成的。近年来,国外不少学者对碳酸利多卡因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PH是影响局麻药作用强弱的重要因素,提高p H可增加局麻药溶液的非离子成份,碳酸利多卡因中使用碳酸氢钠调节PH值,并含有二氧化碳,根据Henderson-Hasselbach公式可得PH值增高,硷基浓度增加,从而加强药效,同时二氧化碳很容易进入神经细胞轴浆从而使其PH值减低,促进局麻药解离,使离解的阳离子增加,而此阳离子不能外流,与受体结合关闭Na+通道,进一步加强阻滞,从而增强其麻醉效能。碳酸多利卡因在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不良反应等方面均优于盐酸利多卡因[3],陈萍等研究证实,碱化和非碱化利多卡因吸收入血液的速度相似,达峰浓度和达峰时间相近[4],国内还有类似的研究[5]。罗哌卡因是第一个以纯对映结构体形式制成的长效局部麻醉剂[6],0.375%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具有与相同浓度布比卡因相同的镇痛效果,但其对心血管的影响更小,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局麻药[7],0.375%罗哌卡因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利多卡因、罗哌卡因致惊厥量之比约为5:2。利多卡因、罗哌卡因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阀剂量分别为7.2、3.5mg/kg[8]。因此利多卡因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本研究表明,碳酸利多卡因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完善时间明显短于盐酸罗哌卡因组,而优良率2组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0.8%碳酸利多卡因复合0.375%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可为甲状腺手术患者提供满意的麻醉效果,与0.375%罗哌卡因有着相同的安全性,且起效更快,在临床上可有较好的应用。

参考文献

[1]Zaric D,Nydahl PA,Philipson L,et al.The effect of continuous lum-bar epidural infusion of ropivacaine(0.1%,0.2%and0.3%)and0.25%bupivacaine on sensory and motor block in volunteers a double-blind study[J].Reg Anesth,1996,21:14-15

[2]吕立波,吴新民.碳酸多利因硬膜外阻滞时的药代动力学研究[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0,16:619.

[3]杨梦晨,王家博.碳酸利多卡因同盐酸利多卡因的临床应用比较[J].医药导报,1999,18(5):334-335.

[4]陈萍,蒋夏,保海霞,等.碱化利多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观察及药代动力学研究[J].临床麻醉杂志,1998,14(5):283-284.

[5]施宇翔,文爱东,熊利泽,等.碳酸利多卡因在臂丛神经阻滞中的药动力学及药效学[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23(15):382-383

[6]俞卫峰,主编.麻醉与复苏新理论[M].上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1:419

[7]张海洋,郭曲练.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的临床研究[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2,22(5):311-312.

利多卡因在内科临床的新用途 篇6

1 治疗眩晕

利多卡因治疗不同原因导致的的眩晕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 一般而言, 每公斤体质量1mg利多卡因加入到40~60m L浓度为50%的葡萄糖溶液中, 然后每天一次, 慢慢静滴, 在一个星期之内, 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利多卡因对各种原因引起的眩晕都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的原因是眩晕的病理基础都相同, 利卡多因不但能抑制兴奋过高的神经活动, 还能对血管痉挛进行缓解, 使内耳淋巴水肿程度降低, 还能对前庭感受器的功能进行改善。除此之外, 起到稳定细胞膜的作用, 以及保护急性缺血缺氧的神经组织等。

2 治疗呃逆

临床上表明将50~100mg利多卡因从肌肉注入或者将其加到40~100m L浓度为50%的葡萄糖溶液中, 对于治疗严重心、脑疾病呃逆患者, 能取得显著的效果, 许凤祥在莫非滴管中加入100mg利多卡因, 同时在500m L浓度为10%的葡萄糖溶液中加入500mg利多卡因, 然后静滴, 坚持30~40滴/分钟, 总共对24例呃逆患者进行治疗, 结果有19例治愈了, 有4例得到了好转, 可知其效率达到了95%以上。利多卡因能治疗呃逆的原因可能是通过植物神经功能的调节, 反馈性地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影响或者直接影响膈神经, 使膈神经转变为抑制状态, 最终接触膈肌痉挛。

3 治疗癫痫持续状态

目前, 大多选用安定静脉注射来治疗癫痫大发作状况, 但是, 临床实践表明, 该药的疗效不是特别好, 任然存在一部分病例无效, 同时, 该药镇静作用还比较明显, 不利于患者神志变化的观察, 甚至在用多了的情况下, 会导致呼吸的停止。最近几年来, 国内外的专家都在尝试用利多卡因来治疗, 并且治疗效果比较明显。庞立峰等报道先给每公斤体重2~4mg利多卡因静推, 接着每公斤体重10~15mg的利多卡因加入到300m L浓度为10%的葡萄糖溶液中, 然后以16~25滴/分钟的速度静滴, 对10例癫痫持续状态患者进行治疗, 有8例使用的是安定静脉注射, 结果效果很差, 而另外两例由于慢性肺气肿就直接使用了利多卡因进行治疗。最后, 迅速控制了惊厥状态。该药还能够治疗老年伴慢性肺部疾病患者, 因为它没有抑制呼吸的作用, 在个别情况下, 而可以作为安定静脉注射无效的备用药物。利多卡因抵抗癫痫的原理是该药使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钠离子和钾离子的跨膜活动受到抑制, 使线粒体代谢和脑皮层氧耗都大大降低, 还能使神经细胞膜的稳定与组织作用得到加强, 除此之外, 还能使痫性活动时神经细胞内钾离子的外流作用得到抑制, 最终阻碍兴奋性的增加。

4 治疗急性上腹痛

孙银生对30例急性上腹痛患者采用口服利多卡因, 其中这些患者使用了2种以上其他药物, 且经过三次治疗后无效, 这些患者里面有13例胆道蛔虫, 5例胆囊结石、胆囊炎, 5例急性胃结石, 2例急性水肿型胰腺炎, 3例胃痉挛, 2例胃溃疡。具体方法是将100mg利多卡因加入到100m L生理盐水中, 然后摇匀再服下, 同时不要使用其他药物, 嘱咐患者翻身2~3次, 结果在10分钟后, 有9例腹痛症状消失, 且4h没有复发, 17例腹痛症状明显减轻, 且4h之内没有加重, 有4例无效。作者分析利多卡因止痛的原理是能够使粘膜表面麻醉, 可以将神经异常传导冲动切断, 进而使不良刺激以及与皮层优势兴奋灶间互为影响的恶性循环得到中止;该药还能阻滞钠离子的通道, 舒张胃肠平滑肌, 此外, 药物还能抑制胃酸, 对胃有轻度地镇静作用, 都利于腹痛症状的缓解。

5 治疗食管异物嵌顿

对于食管内异物嵌顿现象, 往往需要消化内科医师在内镜下紧急处理, 但是对于儿童或者不能与医师合作的病人, 运用内镜检查是不行的, 傅文安采用10m L浓度为1%的利多卡因溶液, 让食道钝性异物嵌顿患者口服, 结果3例取得了成功, 其中有2例仅仅服用了一次, 而另外一例则以30min为周期重复了一次, 最后都很顺利地下降到了胃部, 之后随着粪便排出体外。这个实验充分说明了利多卡因能够使食管受异物刺激而发生的痉挛得到缓解, 所以, 可以用这种办法去治疗那些推测食道无出血、无粘膜撕裂患者。除此之外, 在胃镜检查时口含利多卡因可以提高检查效率、促进检查的顺利完成, 具体方法是将5m L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含入口中, 经过5min之后慢慢咽下, 10min之后进行胃镜检查, 结果在100例患者中, 有效率达到了100%, 与2%的狄卡因喷雾法相比, 具有如下优点:简便、省时、痛苦小、便于观察等。

6 治疗糖尿病性神经痛

有人运用随机双盲交叉法分析观察了中度到重度对称性糖尿病性疼痛性神经痛患者15例, 并对每公斤体重注入利多卡因5mg, 在1d及8d之后, 与对照组相比, 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 作者认为该法的作用机制是利多卡因将异常的神经冲动传导切断了, 从而使糖尿病疼痛性神经病患者的症状明显减轻。

7 利多卡因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最近几年来, 利多卡因在内科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将其与抗酸药结合起来使用可以对消化不良进行治疗, 还有人使用它对气管拔管时的心血管反应进行预防, 如果把它当作青霉素G钠盐的溶媒, 不仅不会影响治疗效果, 还有一定的止痛作用, 并且在注射之后也不会造成硬接, 不会形成溶血作用, 放置后也不会形成沉淀[1,2]。国外动物实验还证明了持续动脉注射利多卡因有利于保护局部脑缺血;而在高温情况下把利多卡因结合起来使用, 不管是对肿瘤内注射, 还是皮下注射, 或者是全身用药都能大大延长患各种组织类型肿瘤鼠的寿命, 并且对肿瘤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都充分说明了利多卡因的应用时相当广泛的。

综上所述, 利多卡因对很多内科疾病都有显著的疗效, 且其毒性比较小, 安全性高, 但是在某些疾病的治疗过程中, 也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 在使用过程中也要小心谨慎。

参考文献

[1]是明启.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N].中国医药报, 1999-02-02 (7) .

碱性利多卡因 篇7

关键词:颈丛阻带,罗哌卡因,吗啡

颈丛神经阻滞是甲状腺手术常见的麻醉方法。临床上常用利多卡因-丁卡因合剂, 罗哌卡因作为一种新型局麻药, 在甲状腺手术中应用尚未广泛。而颈丛神经阻滞中加用少量吗啡术后镇痛程度的研究也很少。本研究以利多卡因-丁卡因合剂为对照, 观察利多卡因-罗哌卡因合剂和利多卡因-罗派卡因-吗啡合剂在颈丛阻滞中的临床效果, 作用维持时间, 心血管反应及术后镇痛效果。探讨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甲状腺手术病例60例, 男24例, 女36例, 年龄14~64岁, 体质量40~79 kg, ASAI-II级。考虑术前有心肺合并症患者及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不完善者会影响术中、术后循环、呼吸指标及镇痛效果的观察, 因此, 上述患者不在统计之例。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A、B、C3组:A组为利多卡因-罗哌卡因-吗啡合剂组, B组为利多卡因-罗哌卡因合剂组, C组为利多卡因-丁卡因组。病种为A组:甲状腺右叶腺瘤6例, 甲状腺左叶腺瘤7例, 双侧甲状腺瘤5例, 甲状腺机能亢进2例。B组:甲状腺右叶腺瘤5例, 甲状腺左叶腺瘤6例, 甲状腺囊肿2例, 双侧甲状腺瘤4例, 甲状腺机能亢进3例。C组:甲状腺右叶腺瘤6例, 甲状腺左叶腺瘤4例, 双侧甲状腺瘤5例, 甲状腺机能亢进2例, 甲状腺囊肿3例。

1.2 方法

1.2.1 用药情况

3组病例所用局麻药为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批号为000801的2%利多卡因和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批号为00091的丁卡因。瑞典Ast razeneca公司提供的批号DI 789的罗哌卡因, 吗啡沈阳第一制药厂生产, 批号为050402。其中B组的浓度为利多卡因1.00%/罗哌卡因0.33%, C组浓度分别为利多卡因1.00%、丁卡因0.14%, 于患侧颈4深、浅神经丛注药各3 ml, 颈3神经阻滞注药2 ml, 健侧颈4浅神经丛注药ml。双侧患者双侧颈4深、浅神经丛注药各3 ml, 双颈3神经阻滞药各2 ml。A组患者在同B组用药量中另入吗啡1 mg。手术开始前常规静脉给予氟芬剂半量。

1.2.2 麻醉效果判定

术中麻醉效果由视觉模拟镇痛评分法 (VAS) 判定, 分为镇痛完善、镇痛良好、镇痛不全3种。镇痛完善:术中安静无痛或轻度牵拉痛, 不予以处理;镇痛良好:有牵拉痛, 追加静脉镇痛药后缓解;镇痛不全:疼痛明显, 加用局麻药。同时记录麻醉起效时间及麻醉药镇痛持续时间。

1.2.3 术中生命体征的观察

神经阻滞后采用美国惠普多参数监测仪每10 min对患者的血压、脉搏、氧饱和度值观侧一次, 用听诊器数患者呼吸次数, 求其术中生命体征指标的平均值。手术时间A组平均 (1.52±0.2) h。B组时间 (1.48±0.8) h。C组时间 (1.46±0.6) h术后情况:患者回病房, 笔者分别于术后4 h、12 h对患者进行随访, 了解有无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 并用视觉模拟评分法了解其疼痛出现的时间及程度, 即用自制10 cm长带有刻度的标尺, 将标尺分为0~10字样, 0表示无痛, 10表示最痛, 让患者自己标出疼痛的相应位置, 从而评估出疼痛的程度。A组恶心、呕吐、呕吐3例, 皮肤瘙痒1例;B组恶心、呕吐3例, 皮肤瘙痒1例, 。C组恶心、呕吐2例, 皮肤瘙痒1例, 3组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 症状减轻或消失。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所有计量资料均采用x¯±s表示比较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3组患者手术中呼吸、循环情况观察结果 (表1) 。

注:3组各指标比较P<0.05

由表1可以看出三组患者神经阻滞后术中呼吸频率、血压, 脉搏情况观察对比无显著性差异。

2.2 3组患者术后疼痛出现时间对比的结果 (表2) 。

2.3 3组患者术后4 h疼痛程度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判定, (表3) 。

2.4 3组患者术后12 h疼痛程度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判定, (表4) 。

2.5 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 A组出现4例, 占20%, B组出现4例, 占20%, C组出现3例占15%三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注:3组起效时间比较 (P<0.05) , 疼痛出现时间比较 (P<0.05)

由表2可以看出3组患者神经阻滞后起效时间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维持时间: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A组显著大于B, C两组。B组大于C组。

注:3组比较中P<0.05

由表3可以看出3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A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B、C组, B、C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由表4可以看出3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A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B、C组, B、C两组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3讨论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 有麻醉和镇痛双重效应, 高剂量可产生外科麻醉, 低剂量时可产生感觉阻滞仅伴有局限的非进行性运动神经阻滞, 本研究以较低浓度的罗哌卡因与利多卡因合用, 与利多卡因-丁卡因作对比, 发现两种麻醉用药镇痛效果相似, 说明较低浓度的罗哌卡因即可产生比较完善的镇痛效果, 其产生的感觉阻滞与利多卡因-丁卡因合剂相当, 完全能够满足不需肌松的外科手术的需要。颈丛阻滞常致血压升高, 心率增快, 目前, 多数观点认为是颈动脉窦及颈迷走神经部分或完全被阻滞交感神经活性增强所致[1], 其发生率分别为32.7%~50%、27.5%[2], 而利多卡因-丁卡因合剂需加用肾上腺素收缩血管, 也是导致血压升高的一个因素;而罗哌卡因本身具有血管收缩作用, 不需要加用肾上腺素, 这样可以防止肾上腺素被血液吸收而引起的一过性的血压升高及心率增快。罗哌卡因是纯左旋异构体局麻药, 而其他的局麻药多为左, 右旋异构体混合物或右旋异构体, 而左旋异构体较右旋异构体的中枢神经毒性和心脏毒性低[3], 对心室肌传导的阻滞时间也较短。这表明如果发生了局麻药注入血管的意外情况时, 罗哌卡因具有更广的安全范围。而同时,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及患者对医疗质量要求的提高, 解决手术患者术后疼痛问题越来越受到麻醉界的重视。国内外研究证明吗啡能明显提高局部痛阈值, 采用标准的神经阻滞技术在患者的外周神经束周围注射小剂量吗啡能获得明显的镇痛效果。吗啡局部镇痛效果和给药的部位密切相关, 目前临床上的研究多集中于椎管内和关节内用吗啡术后镇痛, 而颈丛神经阻滞中加用吗啡术后镇痛少见报道, 且研究指标较少。局部使用吗啡其镇痛作用是非中枢性的, 给药剂量小, 低于达到中枢镇痛所需的剂量, 因此对患者生理干扰小。

总之, 利多卡因-罗哌卡因-吗啡合剂在颈丛阻滞中起效时间快, 既可以提供良好的镇痛, 又可以提供更长时间的术后镇痛, 对心血和系统的影响小,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局麻药组合, 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参考文献

[1]魏忠友, 肖兴来, 刘灿辉.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颈丛阻滞的临床观察.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3, 19:47.

[2]闵红星, 黄辉宗, 涂继善.硝苯地平预防颈丛阻滞对循环反应的观察.中华麻醉学杂, 1994, 14:214.

上一篇:乳腺癌患者护理分析论文下一篇:蛋白质生物制品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