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剂量布比卡因

2024-07-22

低剂量布比卡因(共7篇)

低剂量布比卡因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腰麻使用低剂量布比卡因的临床应用。方法 入选的所有病例年龄均>75岁, ASAⅠⅢ级。经临床科室确诊需择期行单侧下肢手术。所有病例均选择L2~4腰硬麻醉, 硬膜外置管。随机分3组:A组腰麻注入5 mg布比卡因, B组腰麻注入7.5 mg布比卡因, C组腰麻注入10 mg布比卡因, 均用0.9%NS把不同剂量0.75%布比卡因配置成2 mL, 推注时间15 s。对比3组患者腰麻给药30 min内每5 min的麻醉感觉平面、术中各时点平均动脉压 (MAP) 、心率 (HR) 、脉搏与术前的基础值差异及寒战、恶心呕吐发生率和麻醉持续时间。结果 A组较B、C组MAP及HR更稳定, 不良反应更少, A组较B、C组差异有显着性 (P<0.05) 。结论小剂量低浓度布比卡因腰麻麻醉效果满意, 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小, 不良反应少, 使老年患者下肢手术围术期风险降低, 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关键词:低剂量布比卡因,腰麻,老年患者,下肢手术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WHO定45~59岁为中年, 60~74岁为较老年, 75~89岁为老年。由于衰老的进程而致周身器官功能减退和组织细胞退行性改变。根据老年人生理功能减退, 且常伴有心、脑、肺等疾患, 心血管调节功能差, 因此在麻醉上尽可能选择对生理功能干扰小、安全范围广、麻醉效果确切的方法和药物, 争取以最小药量达到最佳麻醉效果。有报道:总结13项随机对照研究, 区域阻滞麻醉后深静脉血栓 (DVT) 发生率明显低, 1个月后无差异, 区域麻醉无高年龄之分, 但适应证掌握好。

在以往医学界认为老年人的心血管调节能力还有储备能力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下降, 另一方面下肢手术之前患者禁止进食, 血容量不足还有交感神经借钱纤维出现阻滞等因素, 都会让患者的循环功能受到抑制, 老年患者出现低血压以及呼吸抑制等不良并发症概率相对于正常患者要高很多, 当前临床对下肢手术老年患者均不止使用腰部麻醉方式。随着医学技术发展以及腰麻穿刺针改进成熟, 腰部麻醉方法使用之后并发症发生概率显著减少。患者在接受手术之前确定其没有严重的心肺疾患则可以对其应用腰部麻醉方式, 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应用于老年人下肢手术, 具有起效快、镇痛和肌松效果确切、术中局麻药和辅助用药少、血压平稳、心肌氧供需容易保持平稳, 以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所以及时合并有多种内科疾病的老年患者, 在进行下肢手术前应用CSEA也具有非常高的安全性, 对于原发疾病为高血压以及冠心病的老年患者, 能够对其心血管起到明显的保护作用, 在临床上具备有重要的意义。本课题旨在研究本地区老年人下肢手术行腰硬阻滞时所需的合适剂量以提高围术期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60例患者年龄>75岁, 在78~96岁, 其中男21例、女39例;身高145~165 cm, 体质量45~68 kg, ASAⅠ~Ⅲ级, 手术方式:全髋关节置换术例,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例, 股骨粗隆间DHS钉内固定术例。合并心血管疾病以高血压, 冠心病为主, 心功能NYHA分级Ⅰ~Ⅲ级例。合并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例, 脑梗死后遗症例, 糖尿病例, 房型早搏、房颤、室性早搏例, 经内科治疗处于稳定期。随机分成小剂量低浓度布比卡因5 mg (A组) 、7.5 mg组 (B组) 、10 mg组 (C组) , 每组各有患者20例, 3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以及手术方式等一般情况差异无显着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3组患者均在进入手术室之后将静脉通路开放, 输液剂量为300~500 m L,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调节, 常规使用鼻导管进行低流量吸烟, 使用飞利浦M80001监护仪对其生命体征进行检测。患者保持健侧半卧姿势, 以L2~3或者是L3~4之间为穿刺点, 常规进行消毒与无菌巾铺盖, 在成功穿刺硬膜外之后使用25G笔尖式腰麻针对3组患者使用, 通过硬膜外穿刺针穿入到蛛网膜下隙, 确保脑脊液的回流通畅之后均以0.9%NS配制成2 m L, 推药速度20 s, A组注入0.75%布比卡因5 mg、B组注入0.75%布比卡因7.5 mg、C组注入0.75%布比卡因10 mg后退出腰穿针, 硬膜外腔向头侧置管3 cm备用;以针刺法测定麻醉平面。麻醉操作完毕后常规导尿, 术中按10 m L/ (kg·h) (2∶1) 输注乳酸林格氏液和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 出血量>300 m L, 酌情输注红细胞悬液。术中监测MAP、SBP、DBP、HR、Sp O2、ECG, 其中MAP、HR记录麻醉前及后5、15、30、60 min的数值, 并记录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寒战发生率) 、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阻滞范围变化、肌松恢复时间变化等。术后4、8、12 h进行随访, 观察记录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

1.3 观察项目

(1) 针刺法测定无痛平面出现及平面扩散范围; (2) 下肢运动神经阻滞评分 (改良Bromage评分, 简称MBS) 0级-无运动神经阻滞;1级-不能抬腿;2级-不能弯曲膝部;3级-不能弯曲踝关节; (3) 麻醉效果评定: (优:患者无疼痛与不适, 肌松良好; (良患者轻微不适, 需辅助硬膜外用药; (4) 麻醉维持时间; (5) 监测给药后5、10、15、30、60 min平均动脉压 (MAP) 及心率 (HR) , 记录每组各时点MAP低于基础值20%以下及HR降到60次/分以下的例数; (6) 记录术中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局麻药用量和辅助用药及不良反应, 术后头痛和腰背痛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频数、中位数表示, 用SAS统计学分析软件包进行t检验、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着性。

2 结果

3 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无显著差异性, 其麻醉效果对比无显著差异性, 二者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麻醉组织范围之内, A组患者相对于B组与C组患者有显著差异性, 二者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在接受麻醉之后A组患者相对于B组与C组患者具有显著差异性, 二者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 见表2。

在肌松时间方面, C组患者相对于A组与B组患者具有显著优越性, 二者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患者的不良反应具体如下:A组患者均无应用阿托品或者升压药物, B组患者有6例应用升压药物, 5例患者应用阿托品;C组有7例患者应用升压药, 6例患者应用阿托品。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概率:B组患者有6例发生恶心呕吐, C组患者有5例;B组与C组各有4例患者出现呼吸抑制, A组无患者出现上述不良反应, 相对于B组与C组有显著优越性 (P<0.05) 。

3 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身体健康越来越看重, 另一方面医疗水平的提高也让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明显, 老年人在整个社会当中占据着很大的比例, 老年人经常被各种疾病所折磨, 其中骨折在老年疾病中有着很重要的比例, 特别是下肢骨折还有股骨头无菌性换死等, 这些下肢骨折疾病对老年人的生命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对于此类骨折问题需要通过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但是老年患者中有大部分心血管系统无论是结构还是功能方面均已经出现了退行性的变化, 动脉壁弹性纤维变厚以及间质纤维化也有所增加, 血管阻力不断变大, 血管壁弹性逐渐消失, 心血管调节能力不强等, 这些因素的影响都使得老年患者在接受手术之前不能应用全麻方式, 以免增加无谓的风险。在进行全身麻醉的时候老年人的血流动力学波动会随之变大, 另一方面全麻药物的代谢速度相对较慢, 老年患者不容易苏醒, 全麻之后脱机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很多老年患者接受全麻后均送入了重症监护室中护理治疗。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 椎管内腰-硬联合麻醉在老年外科手术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麻醉技术已经完善且不需要受到时间因素的限制, 另一方面穿刺针的改进也让患者术后出现头痛事件不良反应的概率迅速降低, 得到医师与患者青睐。椎管内腰-硬联合麻醉不但有着突出的麻醉效果, 且能够保持老年患者良好的肌肉松弛一般情况椎管内联合麻醉需要用到大量的药物, 会导致患者出现血管扩张、心率和血压等体征发生明显变化, 且老年患者脊髓还有周围神经都出现了退行性变化, 这使得老年患者机体对局部麻醉药物敏感性程度增加, 脑脊液分泌变少, 压力以及容量均有所降低, 老年人在接受椎管内腰-硬联合麻醉之后起效快, 麻醉平面扩展相对于其他麻醉方式要广很多, 阻滞时间较长。

如何在麻醉过程中维持老年患者的血液动力学平稳, 这是所有麻醉师需要首先关心的问题[1]。小剂量低浓度的布比卡因椎管内阻滞是在蛛网膜下腔注入药物, 在蛛网膜下腔的吸收速度会减慢, 保持侧卧位15 min, 并让麻醉的范围固定在手术的一侧, 这不但能够减少阻滞范围, 还能够使得麻醉药物的用量减少, 提高患者麻醉的安全性, 刚开始的时候老年患者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血压下降, 这主要是因为血管扩张引发, 和老年患者自身心血管调节能力下降有直接联系, 特别是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 出现低血压现象的概率相对更高, 因此需要保持侧卧位姿势15 min, 因为麻醉给药之后血压波动幅度最大的时间是在15 min内, 其发生机制和血管扩张以及患者自身血换代偿能力以及麻醉的范围有直接联系, 在麻醉之后15 min, 患者的麻醉平面便能基本保持稳定[2]。

小剂量低浓度布比卡因单侧椎管内阻滞, 不但能够改善由于麻醉阻滞范围太大而引起的血压、心率变化状况有所改善, 且对老年患者自身并不坚强的心脑血管系统打击程度降到最低, 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麻醉安全。另一方面运用小剂量低浓度布比卡因为腰麻的药物, 在能够满足手术条件的前提之下更进一步的减少用药量, 大幅度的减少局部麻醉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影响程度, 让麻醉手术的安全性能够得到完全保障, 使得患者麻醉之后相关并发症事件发生概率能够减少, 提高麻醉的质量[3,4]。

在本次研究中, 使用3种不同剂量进行椎管内腰-硬联合麻醉, 结果显示剂量为5 mg的A组患者, 其各项临床指标相对于7.5 mg的B组患者与10 mg的C组患者有显著优越性, 无论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还是麻醉阻滞效果, A组患者均有显著优越性, 二者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小剂量低浓度布比卡因单侧椎管内阻滞因具有局麻药用量小, 麻醉阻滞范围窄, 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小的优点, 术中能保持相对平稳血压、心率, 它与普通椎管内联合麻醉比, 血压下降程度轻, 肌松效果好, 术后镇痛效果满意, 不良反应小的优势[5,6]。它不仅可适用于行单侧下肢手术 (包括单髋手术) 的各年龄段患者, 而且更适用于老年患者。不失为一种有效、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陈利民, 沈七襄, 陈国辉, 等.联合腰麻一硬膜外麻醉单法与双点的比较[J].中华麻醉学杂志, 1998, 18 (8) :504-505.

[2]王华民, 李志学, 曲仁海, 等.腰麻硬膜外复合麻醉法10年临床分析[J].中华麻醉学杂志, 1999, 19 (10) :624.

[3]胡继英.单侧腰麻在下肢手术中的应用[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5, 19 (9) :681-682.

[4]杨承祥, 李恒, 章钵华, 等.spinocath导管针用于老年人连续腰麻及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02, 22 (8) :465-467.

[5]黄金平, 李玉明, 王益顺.等比重布比卡因单侧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在下肢单侧手术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 2010, 26 (8) :1421-1423.

[6]毛剑霞, 许靖.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患者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9, 25 (4) :359.

低剂量布比卡因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择期甲状腺腺瘤行甲状腺次全切除术患者100例, 没有内分泌疾病和心肺疾病史, ASAⅠ~Ⅱ级, 按照手术顺序将其分为两组, 每组50例。A组男14例, 女36例, 年龄 (34.5±8.5) 岁, 体重 (54.3±4.6) kg;B组男26例, 女24例, 年龄 (33.2±9.4) 岁, 体重 (55.3±7.4) kg。两组患者一般情况及手术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配药方法

A组:0.25%左布比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 ml加芬太尼1μg/kg;B组:0.25%左布比卡因和1%利多卡因混合液20 ml。上述试验中的两组局麻药都用了同样的生理盐水稀释并且其中未含有肾上腺素。两组局麻药均加入地塞米松5 mg。

1.3 麻醉方法

术前1 h通过肌肉注射的方式注入药物阿托品0.5 mg和苯巴比妥钠0.1 g。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 采用改良颈丛阻滞的手术方法[2]。对患者使用的穿刺方法为:采用一点法 (C4) , 穿刺成功后分别按照相同的剂量对患者侧浅丛和侧深丛注射预定量的局麻药, 在手术的正常进行过程中常规面罩吸氧。对患者的双侧阻滞浅丛, 浅丛每侧各用药8 ml, 患侧阻滞深丛, 注药4 ml, 总共用药量为20 ml。用针刺法测定阻滞范围。一侧注药后观察15~20 min, 患者无异常再行对侧阻滞, 局麻药全部使用不加入肾上腺素。患者面罩吸氧速率为4~5 L/min。

1.4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研究组和观察组在组颈丛阻滞前和阻滞后15、20、25、30 min后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以及阻滞后及各种并发症的处理情况。

1.5 阻滞效果判断

优:在手术中患者无痛及切皮无反应;良:术中有牵拉不适等各种反应, 虽然切皮无反应, 需追加哌替啶等各种辅助药物;差:患者有牵拉痛严重等各种明显不适的反应, 追加辅助药仍不满意, 在手术过程中还需用其他麻醉药品进行相关处理。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 采用配对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B两组的阻滞效果比较

A组患者的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B组, 阻滞作用时间显著长于B组, 且其中A组阻滞效果为“优”的比例要显著高于B组, 见表1。

2.2 A、B两组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及用药情况比较

A组高血压、心动过速的发生率低于B组 (P<0.05) 。见表2。

2.3 颈丛阻滞后对症处理情况

A组4例心率减慢, 其中3例需用阿托品, 另一例患者精神紧张, 并对其使用静脉辅用氟芬合剂。B组15例, 其中10例静脉辅用氟芬合剂, 3例舌下含化消心痛, 其余2例鼻腔点滴硝酸甘油。见表3。

2.4 血压和心率的变化

在手术过程中及以后使用光电心电监护仪监测并观察两组颈丛阻滞前血压和心率的差异性变化。A组收缩压阻滞后15 min开始有 (14.5±7.2) mm Hg变化;B阻滞后5 min开始有 (28.6±11.4) mm Hg的波动, 经过各段时间的观察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组内比较也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舒张压均有上升, 且B组上升稍高于A组, 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心率在阻滞后平稳, B组阻滞后均明显的上升, 各时段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B组比较, P<0.05

*P<0.05, △P<0.01, 与B组比较

*与A组比较, P<0.05

2.5 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

两组病例均阻滞完善, 手术要求的阻滞时间基本满足。阻滞后常规面罩给氧, 持续脉搏氧饱和仪监测, 均未发生局麻药毒性过大、膈神经麻痹明显、喉返神经阻滞明显和呼吸困难等各种不良反应。

3 讨论

在基层医院的进行的甲状腺手术切除手术中, 为了能使患者在手术中正常发音回答, 以免在手术误伤喉返神经, 一般采用患侧、双侧浅丛阻滞, 深丛阻滞这一方法进行手术[3,4], 但手术阻滞后常常会出现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反应, 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血压增高和心率增快,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是可以确定与神经系统相关[5]。与神经系统的相关性在于首先可能是颈动脉窦及迷走神经部分出现问题, 这可能是颈动脉窦及迷走神经部分发生或完全被阻滞, 迷走神经作为一个传出神经纤维, 它主要的功能是负责颈动脉窦的减压神经反射的传出[6]。如果其中迷走神经的功能部分被阻滞, 那么其减压反射的功能必然受到极大的减弱, 将会导致调节血压的能力减弱, 这两个系统的反常使患者交感神经中枢兴奋性过度增加从而导致了血压增高和心率增快发生。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由患者的心理因素造成的, 由于部分患者对手术存在潜在恐惧意识, 使其在手术的过程中听到各种手术器械的碰撞声, 或者是其他的能给患者造成心理压力的各种声响, 这些东西间接导致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过于亢奋, 这很可能造成血压增高和心率增快[7]。

芬太尼是一种超短性的麻醉镇痛药, 对心血管心痛的副作用很小, 即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是微弱的, 在一般的情况下对心脏的影响很低, 不会对心肌的各种正常功能造成抑制效果, 对血压的影响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但是并不意味着这种药物无害, 它很可能会造成呼吸系统的抑制, 并且效果很难观察到, 一旦出现呼吸呼吸抑制很难处理, 所以在使用芬太尼的时候一定要关注患者在手术中的呼吸状况, 及时在其呼吸不稳定或者是抑制时采取处理措施, 防止医疗事故的发生[8]。在本次临床观察实验中, 芬太尼混合了0.25%左布比卡因、地塞米松和1%的利多卡因, 该混合液能降低芬太尼的毒性, 同时能够使惊厥和临床麻药的副作用发生概率大大减少, 并且能完全满足甲状腺的各种切除手术对麻醉效果和麻醉时间的要求。在配置本混合液的同时也加入了地塞米松, 地塞米松的作用是防止药物中毒, 同时它对延长麻醉时间有一定的意义[9]。本次实验结果显示, A阻滞效果达优率高于B组, 且阻滞起效时间短于B组, 阻滞作用时间与B组相比延长 (P<0.05) ;A组中高血压、心动过速的发生率低于B组 (P<0.05) , 且A组患者阻滞后需对症处理的人数显著少于B组, 因此, 在局麻药中混合小剂量的芬太尼并且与0.25%左布比卡因、1%的利多卡因的混合液在甲状腺的切除手术中能最大效果的解除患者精神紧张, 对心血管系统有良好的作用, 能有效防止血压增高和心率增快, 预后能明显减轻颈丛阻滞后心血管的不良反应, 从而提高了颈丛阻滞的安全性。另外, 它们价格便宜, 易于患者接受[10]。

参考文献

[1]陈于碧.丙泊酚和芬太尼复合麻醉应用无痛胃镜的临床体会[J].中国保健, 2006, 14 (16) :91.

[2]易卫芳, 何金兰, 赵年芳.丙泊酚联合芬太尼用于无痛人工流产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 2009, 6 (1) :62-63.

[3]肖春儿.小剂量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无痛胃镜检查[J].麻醉与镇痛, 2009, 16 (17) :66-67.

[4]曾操敏, 孟齐生, 陈谦.小剂量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无痛胃镜检查的临床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 2010, 3 (22) :28-29.

[5]张宏英, 丁光义.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鞍麻在肛肠手术中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1, 13 (8) :48.

[6]谢如峰, 郁万友, 魏海燕, 等.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与大剂量布比卡因在老年患者腰-硬联合麻醉中的对比观察[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1, 5 (4) :1171-1172.

[7]于振峰, 吴骏, 张惠珍, 等.左布比卡因硬膜外麻醉复合瑞芬太尼静脉强化在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全子宫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1, 27 (1) :75-76.

[8]姜志军.小剂量芬太尼复合左布比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在下肢下腹部手术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3 (16) :34-35.

[9]王利峰, 任爱娟.低浓度的布比卡因与芬太尼行硬膜外腔阻滞分娩镇痛的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0, 4 (23) :137.

低剂量布比卡因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组104例患者, ASAⅠ~Ⅲ级, 其中男58例、女46例, 年龄在65~78岁;随机分成小剂量低浓度单侧CSEA组 (A组) 、CSEA组 (B组) 、SA组 (C组) 、EA组 (D组) , 每组26例, 患者一般情况无显著性差异。

1.2 麻醉方法

4组患者入室后开放静脉通路, 静脉缓慢滴注咪哒唑仑2~3mg, 输液300~500ml, 监测生命体征。患者取患侧卧位, 选L2~3或L3~4间隙为穿刺点, 术野常规消毒铺无菌巾, 常规硬膜外穿刺成功后, 选择27G腰麻针, A、B、C组将腰麻针通过硬膜外穿刺针穿入蛛网膜下隙, 脑脊液回流通畅后:A组注入0.75%布比卡因0.8~1.0ml+10%葡萄糖1.2~1.4ml后退出腰穿针, 硬膜外腔置管备用, 保持侧卧位15min后转为仰卧位;B组注入0.75%布比卡因1.6~1.8ml+10%葡萄糖1.6~1.8ml后退出腰穿针, 硬膜外腔置管备用并直接转为仰卧位;C组注入与B组同样的局麻药后直接转为仰卧位;D组硬膜外腔注入3~5ml 1.73﹪碳酸利多卡因置管后转为仰卧位, 5min后如无异常反应, 注入6~10ml碳酸利多卡因维持麻醉, 以针刺法测定麻醉平面;A、B、C组均在7~15min内合理调整手术床, 控制麻醉平面至T9以下。术中常规面罩吸氧, 监测MAP、SBP、DBP、HR、sPO2、ECG, 其中MAP、HR记录麻醉前及后5min、15min、30min、60min的数值, 并记录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不良反应、麻醉效果、麻醉作用持续时间、输液量、局麻药用量和辅助用药。

1.3 统计分析

所有计量资料用 表示, 用t检验, 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P≤0.01为有极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4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 麻醉效果A、B、C组无显著性差异, 但C组1例效果不佳因无联合EA而该变麻醉方法, A、B、C组与D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术中局麻药用量A组明显少于B、C组, 有极显著性差异 (P<0.01) , 麻醉阻滞范围A组较B、C组有极显著性差异 (P<0.01) (表1) , 肌松恢复时间B、C组明显长于A、D组, 并且A组健侧在手术结束后肌松就恢复。

2.2 血流动力学改变见表2。麻醉后5min、15min、30min MAP与麻醉前比B、C组有极显著性差异, 与此同时HR减慢:麻醉后5min、15min、30minA、D组与B、C组有极显著性

差异 (P<0.01) ;A组无1例用升压药和阿托品, B组用升压药6例, 用阿托品5例, C组用升压药7例, 用阿托品6例, D组1例用升压药但无显著性差异, 无1例用阿托品。恶心呕吐及呼吸抑制的发生率:恶心呕吐A、D组各1例, B组6例, C组5例, 呼吸抑制A、D组无1例发生, B、C组各4例; A、D组较B、C组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注:组间比*P<0.05, **P<0.01。

注:组间比*P<0.05**P<0.01;组内比较+P<0.05, ++P<0.01。

3 讨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在社会中所占比例日趋增加, 各种骨折特别是下肢骨折及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等下肢疾病已经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椎管内腰-硬联合麻醉因起效快、麻醉完善及不受时间限制[1], 又由于穿刺针的改进, 术后头痛发生率低[2]在目前广泛应用, 但在老年人麻醉中由于生理性退变, 各器官功能明显衰退, 代偿能力差, 术中血压波动大, 因此维持术中血液动力学平稳, 是每个医护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普通椎管内联合麻醉因一次性用药量大, 引起血管扩张、心率和血压急剧变化, 如果对此未予重视和预防, 将产生严重后果。

小剂量低浓度布比卡因单侧椎管内阻滞因采用蛛网膜下腔注药后侧卧位15min, 使麻醉范围固定于手术侧[3], 减少了阻滞范围, 这样既减少了麻醉药用量, 增加了麻醉安全性, 并可将腰麻阻滞范围过广引起的血压、心率巨大波动等并发症明显减少, 降低了对老年患者脆弱的心脑血管系统的打击, 使麻醉风险降低。又由于运用小剂量低浓度布比卡因做为腰麻麻药, 使其在能够满足手术要求的条件下进一步减少局麻药用量, 最大限度的降低局麻药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影响, 进一步增加麻醉手术的安全性, 降低麻醉并发症, 提高麻醉质量。

综上所述, 小剂量低浓度布比卡因单侧椎管内阻滞因局麻药用量小, 麻醉阻滞范围窄, 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小, 术中能保持相对平稳血压、心率, 它与普通椎管内联合麻醉比, 具血压下降程度轻, 肌松效果好, 术后镇痛效果满意, 副作用小的优点[4]。它不仅可适用于行单侧下肢手术 (包括单髋手术) 的各年龄段患者, 而且更适用于老年患者。不失为一种有效、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低浓度布比卡因单侧椎管内阻滞在老年下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578岁ASAⅠⅢ级行单侧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104例, 随机分为A组、B组、C组、D组, 每组各26例, A组采用布比卡因67.5mg, B、C组采用布比卡因1213.5mg, 并A、B组留置硬膜外导管, D组常规硬膜外麻醉, 观察4组用药后的平均动脉压 (MAP) 、心率 (HR) 变化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A组较B、C组MAP及HR更稳定, 不良反应更少, 较D组麻醉效果更好, A组较B、C、D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P<0.01) 。结论:小剂量低浓度布比卡因单侧椎管内阻滞, 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小, 副作用少, 麻醉效果满意, 更适合于老年患者下肢手术的麻醉。

关键词:小剂量,布比卡因,下肢手术,硬腰联合麻醉

参考文献

[1]陈利民, 沈七襄, 陈国辉, 等.联合腰麻-硬膜外麻醉单法与双点的比较 (J) .中华麻醉学杂志, 1998, 18:504-505.

[2]王华民, 李志学, 曲仁海, 等.腰麻硬膜外复合麻醉法10年临床分析 (J) .中华麻醉学杂志, 1999, 19:624.

[3]胡继英.单侧腰麻在下肢手术中的应用 (J)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05, 19 (9) :681-682.

低剂量布比卡因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择期行剖宫产手术的初产妇60例, 年龄20~35岁, ASAⅠ级, 身高150~175cm。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先兆子痫、孕期不能平卧者、有腰麻禁忌证者除外。所有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2组年龄、身高、体质量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麻醉方法 患者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 (SpO2) /和心电图 (ECG) 。给予面罩吸氧, 开放静脉后, 快速滴注乳酸林格液, 同时进行麻醉操作。2组产妇均

选右侧卧位, L2~3椎间隙, 硬膜外穿刺成功后, 采用针内针技术置入腰麻针。A组给予0.25%布比卡因2ml, B组给予0.5%布比卡因1.9ml+脑脊液0.1ml共2ml。2组注药时间均为20~30s, 置入硬膜外导管, 保留导管于硬膜外腔3cm (回抽硬膜外导管, 如导管内有血液或液体排除观察) 。所有产妇平卧后快速滴注6%羟乙基淀粉500ml, 左倾15°。A组产妇平卧1min后硬膜外腔分2次给予2%利多卡因共7ml。麻醉后若产妇收缩压≤100mm Hg (1mm Hg=0.133kPa) 或收缩压≤基础值的20%, 静脉注射麻黄素6mg, 必要时重复注射。

1.3 观察指标 (1) 产妇麻醉前 (T0) 、麻醉后平卧1min (T1) 、5min (T2) 、手术开始时 (T3) 、胎儿娩出时 (T4) 及手术结束时 (T5) 平均动脉压 (MAP) 、HR、SpO2及麻醉平面 (针刺法测痛觉平面) 。 (2) 注药至手术开始时间、手术时间 (从切皮到皮肤缝合完毕时间) 、胎儿娩出时间 (从切皮到胎儿娩出时间) 。 (3) 麻醉后及手术中各组低血压例数、麻黄素用量。 (4) 麻醉效果:优 (1分) :无痛, 肌松好;良 (2分) :无痛, 肌松好, 有牵拉反应;差 (3分) :有疼痛或肌肉紧张, 需要硬膜外腔给药。 (5) 手术结束时改良Bromage评分:0分:无运动阻滞;1分:膝关节能弯曲, 髋关节不能;2分:膝关节不能弯曲, 踝关节运动自如;3分:任何关节都不能运动。 (6) 运动神经恢复时间 (大腿能完全抬起) 。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注药至手术开始时间、胎儿娩出时间及手术时间比较

2组胎儿娩出时间及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产妇注药至手术开始时间较B组长 (P<0.01) 。见表2。

注:与B组比较, *P<0.01

2.2 麻醉后MAPHRSpO2水平比较

A组产妇T1和T2时刻MAP高于B组, 但T2、T3、T4时刻MAP水平低于T0时刻,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BT1、T2、T3、T4时刻MAP水平低于T0时刻, T2时刻HR高于T0时刻 (P<0.01) 。2组T2、T3、T4、T5时刻SpO2水平均高于T0时刻,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B组比较, *P<0.05;与T0比较, #P<0.05

2.3 术中、术后麻醉情况及不同时点麻醉平面比较

ABrornage评分低于B组, 运动恢复时间短于B组, 麻黄素用量少于B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见表4。AT1时刻痛觉平面高于B组 (P<0.01) , 其余时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5。

注:与B组比较, *P<0.05, #P<0.01

注:与B组比较, *P<0.01

3 讨 论

研究表明, 局部麻醉药的脊髓神经毒性与局部麻醉药的剂量、浓度和比重有关[1,2];产妇妊娠时腹腔内压力和蛛网膜下腔压力增高、脑脊液容量减少以及妊娠期孕酮水平较高, 使其对局部麻醉药的敏感性增加, 使布比卡因的腰麻效力增加[3]。剖宫产手术, 蛛网膜下腔阻滞时, 在能满足手术要求的前提下, 布比卡因的剂量、浓度和比重宜低不宜高。

脊髓阻滞向头部方向的扩散与腰骶部脑脊液的容量有相当大的关系[4]。脊髓造影显示:硬膜外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 邻近部位的蛛网膜下腔的直径变为原来的1/4[5];硬膜外阻滞时, 局部麻醉药可经多种途径发生作用, 其中以椎旁阻滞、经根蛛网膜绒毛阻滞以及局部麻醉药通过蛛网膜下腔产生延迟的脊麻为主要作用方式[6]。本文硬膜外腔分次加入2%利多卡因共7ml, 一方面提升布比卡因腰麻的麻醉平面, 另一方面可增强腰腹部的运动神经阻滞效果。由于低浓度小剂量布比卡因可能产生痛觉平面阻滞好, 运动阻滞弱;产妇出现术中无痛、肌肉不松弛, 影响手术操作。因此, 本文采用固定剂量, 而不是以满足痛觉平面为基础的剂量。2组产妇麻醉效果和手术开始时麻醉平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也证明其可行性。

低浓度小剂量布比卡因对运动神经阻滞较弱, 在硬膜外腔利多卡因阻滞完善期间, 血流动力学的波动将减小;左倾15°体位及麻醉后的快速输液, 使产妇血压下降速度减缓, 程度降低。A组产妇于手术开始前血压波动较小, 术中麻黄素用量明显减少证实了这点。2组产妇因进入手术室后都给予面罩吸氧, 故各时点SpO2较麻醉前高 (P<0.01) 。

综上所述, 0.25%布比卡因2ml (5mg) 联合硬膜外腔注射2%利多卡因应用于剖宫产手术, 麻醉效果完善, 产妇血压下降程度降低, 麻黄素用量明显减少, 运动神经恢复快,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Ganem EM, Vianna PT, Marques M, et al.Neurotoxicity of subarachnoid hyperbaric bupivacainein dogs[J].Reg Anesth, 1997, 22 (2) :198-199.

[2]Sakura S, Chan VW, Ciriales R, et, al.The addition of7.5%glucose dose not alter the neurotoxicity of5%lidocaine administered intrathecal-ly in the rat[J].Anesthesiology, 1995, 82 (1) :236-240.

[3]崔睿, 徐世元, 雷洪伊, 等.妊娠对大鼠布比卡因脊麻效力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0, 30 (9) :1136-1138.

[4]王凤君, 湛冰, 马长松.小剂量布比卡因—芬太尼腰麻行全子宫切除术[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2, 18 (5) :254.

[5]Roberta L, Hines, Ferne R, 等.妇产科麻醉学[M].钱燕宁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58-60.

低剂量布比卡因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8年11月~2011年11月收入的120例自然分娩产妇,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60例, 年龄23~34岁, 平均 (25.4±6.5) 岁, 孕周38~41周。试验组60例, 年龄22~35岁, 平均 (25.7±6.9) 岁, 孕周39~41周。所有入选患者均同意采用分娩镇痛, 均为足月、单胎、头位的初产妇, 没有合并严重的产科并发症, 排除产道异常和有麻醉禁忌症的产妇。两组在年龄、孕周、一般情况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布比卡因麻醉。当患者宫口开大2~3 cm时, 行常规L2~3硬膜外穿刺, 穿刺成功后放入腰穿针, 当发现有脑脊液流出后注入0.5%的布比卡因1 mL, 即5 mg布比卡因, 向头置入硬膜外导管3 cm, 麻醉起效30 min后, 将导管于PCA泵相连接, 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液中 (罗哌卡因、芬太尼50 ug和生理盐水, 共100mL) 。PCA每次剂量为3 mL, 持续剂量6 mL/h, 锁定时间10 min, 宫口全开停药, 胎儿娩出后再开启PCA。

1.2.2 试验组

试验组采用小剂量布比卡因联合芬太尼麻醉。穿刺同对照组, 在30 s左右注入0.75%的布比卡因0.8mL、7.5μg的芬太尼的混合液, 其余处理同对照组。

1.3 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产妇麻醉起效时间、完全麻醉时间、术后下肢恢复时间和麻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两组新生儿进行新生儿Apgar评分, 纪录≥7分的例数并在出生后7d采用新生儿NBNA评分测定神经行为[2]。

1.4 统计学标准

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表示,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检验标准0.05, 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麻醉起效时间、完全麻醉时间、术后下肢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主要为低血压、恶心呕吐、胸闷和瘙痒等。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对照组 (P<0.05) 。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和NBNA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 (P>0.05) 。见附表。

注:与对照组比较, a P<0.05。

3 讨论

单纯的硬膜外麻醉对患者血压影响较小, 可以长时间进行手术, 但是用药量较大, 起效较慢。腰麻起效较快, 用药量较小, 但是不良反应较多。为了更好地提高麻醉效果, 减少不良反应, 现在腰硬联合麻醉已经在分娩镇痛中广泛应用。

在本次研究中, 两组产妇均取得了较好的麻醉效果, 但是采用小剂量布比卡因联合芬太尼起效时间和完全麻醉时间均快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 说明联合用药可以减少用药量, 提高麻醉速度。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对照组 (P<0.05) , 说明联合用药可以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据高青等人研究发现[3], 小剂量布比卡因对新生儿的呼吸、Apgar评分和神经行为无显著影响, 这与我们的研究一致。

综上所述, 小剂量布比卡因联合芬太尼可以提分娩镇痛效果, 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且对新生儿无显著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房立峰, 王婧瑶.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及左旋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的比较研究[J].天津医药, 2011, 39 (1) :67-68.

[2]傅润乔, 方蔚然.硬膜外低浓度布比卡因缓解分娩疼痛[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05, 21 (3) :177-179.

低剂量布比卡因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例行剖宫产的临产妇, 术前均无特殊的妊娠合并症, 年龄在20岁~40岁之间, 身高155 cm~170 cm, 体重50~100 kg.

1.2 麻醉方法

所有产妇均未术前用药, 进入手术室后, 常规鼻导管吸氧, 流量2 L/min, 建立静脉通道, 快速静脉输注乳酸钠林格液500 m L, 并常规检测血氧饱和度、血压、脉搏、呼吸。采用0.75%布比卡因1 m L、芬太尼0.25 mg腰麻液, 患者取左侧卧位, 常规进行无菌操作, 选L2~3或L3~4椎间隙正中直入穿刺, 进针的针口斜面与肌纤维方向平行, 见脑脊液流出后针口斜面向头侧将药液在10 s内注入, 随即取平卧位。术中输液500~1 500 m L, 平卧后如果血压低于80/50 mm Hg (1 mm Hg=0.133 kPa) , 将手术床左斜30°, 并给予盐酸麻黄碱10 mg.

1.3 结果

麻醉效果可靠, 操作简单, 麻醉显效迅速, 作用持续时间与手术时间相当, 诱导快捷, (下转第1031页) (上接第1028页) 用药量少, 毒性低, 阻滞效果完善、确切, 肌松良好, 并发症少。术中血压发生改变者不多, 经积极处理后均可纠正。

2 讨论

2.1 小剂量芬太尼复合局部麻醉药蛛网膜下腔内注射有

相互协同效应, 可在降低局麻药作用的同时更好地抑制牵拉反应, 使产妇更舒适地度过围术期, 同时还可以降低局部麻醉药的用量。

2.2 早期研究认为腰麻下行剖宫产术属于禁忌, 因为麻

醉阻滞平面不易安全控制, 一旦腹压发生改变对循环影响剧烈。阻滞平面的控制就是对交感神经阻滞范围的控制, 有助于稳定循环功能。剖宫产的麻醉感觉阻滞平面达到T8即能达到满意的阻滞效果, 可以解除宫缩痛, 不抑制宫缩, 松弛腹部肌肉, 对胎儿无影响。麻醉阻滞平面与患者的脊柱长度、注药的速度和椎间隙有关, 这就需要麻醉师根据患者的情况来掌握。

2.3 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麻用于剖宫产手术,

低剂量布比卡因 篇7

小剂量布比卡因轻比重腰麻常用于剖宫产及老年患者手术[1,2], 由于局麻药用量少, 浓度低, 对运动神经的阻滞程度和持续时间都减少, 不仅双下肢能在早时间进行活动和功能锻炼, 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还有利于术后子宫的收缩, 减少术后出血。为保障其完善的麻醉效果常混合适量的阿片类药物, 阿片类药物增强局麻药的效果与诱发副作用的效应均呈剂量依赖性[3]。本文研究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不同剂量的芬太尼轻比重腰麻用于剖宫产术, 以探讨芬太尼的最佳剂量, 为临床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择期腰硬联合麻醉行下腹正中切口剖宫产术的足月单胎产妇120例, ASA 1~2级, 年龄23~38岁, 体重61~88kg, 孕龄38~41周, 排除胎儿畸形, 妊娠合并内分泌疾病和重度子痫前期的患者, 排除体重指数<20kg/m2或>35kg/m2或身高<155cm或>170cm者。根据使用芬太尼的剂量不同, 分为A、B、C三组, 每组40例。

1.2 局麻药配制

A组0.5%布比卡因1ml、芬太尼10ug加注射用水稀释至4ml, B组局麻药中芬太尼为20ug, C组芬太尼为25ug, 其他的配制方法一致。

1.3 麻醉方法

入室后常规监测, 面罩吸氧, 开放上肢静脉, 输入羟乙基淀粉200/0.58ml/kg。L2~3间隙硬膜外穿刺成功后, 推入腰麻针, 斜口方向头端, 主要速度1ml/5s。留置硬膜外导管并固定, 产妇放置为仰卧位, 手术床头高10°、左倾15°, 调节麻醉平面为T4左右。同时静注麻黄碱5~10mg或苯肾50~100ug, 以预防低血压的发生。

1.4 观察指标

局麻药注入后5min, 采用针刺法测感觉阻滞平面。从镇痛、肌松和牵涉痛三方面评价麻醉效果, 优:无痛、腹肌松软、无牵涉痛;良:轻度疼痛、腹肌较松、牵涉痛轻微;差:疼痛明显、腹肌较紧、牵涉痛明显。记录胎儿娩出后1、5min是Apgar评分。记录麻醉过程中恶心、呕吐、胸闷、嗜睡和寒战的情况。记录各组局麻药作用时间 (注完局麻药到产妇出现轻度疼痛的时间) 。

1.5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其中组间比较均数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指标比较差异, 无统计学意义。

2.2 三组麻醉平面经过调节均能到达T4。麻醉效

果B、C组达优者明显多于A组 (P<0.01) , 见表1。

注:与A组比较, aP<0.05

2.3 三组胎儿娩出后1、5min是Apgar评分均>8.5分。

2.4 三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例数和药物作用时间, 与A组比较, B、C组瘙痒、嗜睡的例数明显增加, 与A组比较, B、C组的药物作用时间明显延长, 见表2。

注:与A组比较, aP<0.05

3 讨论

因产妇妊娠时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减少, 密度下降, 脊柱弯曲度改变, 腹内压及蛛网膜下腔的压力增高, 妊娠本身对局麻药的敏感性增加, 使剖宫产术的腰麻剂量可减少。有报道临床剖宫产术腰麻布比卡因的常用剂量为5~20mg[4]。本文中考虑局麻药中加入了阿片类药物, 两者有协同作用, 因此选用了最小剂量。我们发现利用轻比重局麻药在脑脊液中上浮的特性配合体位调节, 三组麻醉平面均能达到T4。有了较高的麻醉平面有效地消除了内脏和盆腔的牵涉痛的发生, 但考虑到交感神经的广泛阻滞, 我们在扩容的同时预防性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调节血压到理想水平。虽然麻醉平面高但无恶心、呕吐和心动过缓的发生。由于轻比重局麻药对运动阻滞轻, 同时面罩吸氧, 增加了吸入氧浓度, 三组患者均无胸闷发生。椎管内给予芬太尼的常用剂量为10~25ug。我们发现B、C组药物的不良反应明显高于A组, 但是未经处理均能在短时间内痊愈。B、C组的麻醉质量和作用时间均高于A组。综上所述, 小剂量布比卡因5mg轻比重腰麻复合芬太尼20~25ug时行下腹正中切口剖宫产术, 麻醉效果好, 不良反应轻, 明显提高产妇的舒适度。

参考文献

[1]杨少辉, 黄秋立, 李清平, 等.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老年患者的临床研究[J].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2010, 31 (4) :332-334.

[2]安小虎, 俆韬, 王苑, 等.小剂量布比卡因复合芬太尼腰硬联合麻醉用于急诊剖中产术的临床观察[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1, 27 (5) :461-463.

[3]Karaman S, Gvnvse I, uyar M, et al.The effects of morphine and fentanyl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added to intrathecal bupivacaine in spinal anesthesia for cesarean[J].Agri, 2011, 23 (2) :57-63.

上一篇:网络优化重构下一篇:说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