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剂量

2024-10-25

有效剂量(精选10篇)

有效剂量 篇1

摘要:由于随机性效应和确定性效应的发生与生物体器官和组织受照情况有关,在临床电离辐射安全性评价的工作过程中.有几个辐射量是非常有效的,其中包括器官剂量和有效剂量。本实验室引进的SR250软件,可模拟临床诊疗过程,对CT辐照过程中患者的器官及有效剂量进行监控,可以更为有效地对电离辐射的安全性进行分析。为对SR250软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同时为临床使用该软件监控CT电离辐射安全性建立实验依据.特设计模拟人体模实验,对其进行评估。

关键词:X—CT,辐射风险,有效剂量,SR250软件

0前言

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X-CT)在临床放射学诊断中被广泛应用。在我国各种X线诊断检查中,CT设备数量增加最快,CT检查的频率增长最大,我国拥有CT设备的绝对数目,已位列世界第三位[1,2,10]。由此,公众因CT检查接受的辐射剂量也相应增加。美国和欧洲CT检查占所有放射检查的3%~5%,但辐射剂量却占到患者总辐射剂量的35%~45%[3]。因此,各国对CT检查剂量和患者的防护都非常重视。目前,国际上主要使用CTDIvol(CT剂量指数)和DLP(剂量长度乘积)来表征CT检查中患者的受照剂量。CTDlvol和DLP均可以很好地从不同侧重面表征CT检查中患者的剂量水平。CTDIvol表征对于某种特定的CT检查及特定的扫描模式患者接受的平均剂量。DLP加入了扫描长度的因素,可以精确地表征对于某次具体的CT扫描中患者所受剂量[4]。但是这些量值并不直接与辐射效应相关,而且仅凭这两个CT专有的剂量参数无法和其他放射诊疗比较辐射风险。为了比较不同X线诊疗过程中辐射风险,进而优化诊疗方案,需要引入一个与患者辐射效应联系更为直接的量值:器官剂量当量和有效剂量。

1 CT患者受照剂量估算

1.1 器官与组织当量剂量(器官剂量)

吸收剂量:单位质量受照物质中所吸收的平均辐射能量。

单位为戈瑞,符号为Gy,1 Gy=1J/kg。其中为电离辐射授于质量为dm的授与能,是指电离辐射以电离、激发的方式授与物质的能量。

当量剂量:相同的吸收剂量未必产生同等程度的生物效应,为了用同一尺度表示不同类型的辐射对人体造成生物效应的严重程度或发生随机效应几率的大小,引入当量剂量。

DT,R是指某种辐射对某组织的吸收剂量,WR为该辐射权重因子。其单位是希伏特,符号为Sv,它是瑞典科学家Rolf Sievert的名字命名的。对于X射线,辐射权重因子为1,所以吸收剂量在数值上与当量剂量等[5]。

1.2 有效剂量

人体不同器官的危险度是不同的。例如,单位当量剂量对于甲状腺所产生的危险度要比对肺所产生的危险度要大。一般情况下,人体受到的任何照射,均不只涉及一个器官或组织,为了计算受到照射的有关器官和组织可能产生随机效应总的危险度,引入了有效当量剂量。也就是将每个组织及器官的当量剂量乘以一个与该组织及器官危险度有关的权重因子。这些加权的当量剂量就是所谓的有效剂量。有效剂量同样考虑了辐射的类型及辐射的种类,因此可作为考虑辐射伤害一个范围较宽的指示值。而且它在内外辐射中均可应用,同时对于均匀照射及非均匀照射都适用。公式如下:

其中,下标T代表某种组织或器官,HT是指该组织或器官的当量剂量,WT为该组织或器官的权重因子。E的单位也是希伏特,符号为Sv[5]。

有效剂量对于估计辐射的随机危险度是非常方便的,同时也是辐射实践最优化原则的基础量,可以用于不同X线诊疗辐射风险的比较。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器官剂量和有效剂量并不能直接测量出来。

1.3 Monte Carlo算法及其在辐射剂量学中的应用

在辐射剂量学中,有两种方法用来得到器官剂量:直接测量法和计算机模拟法。直接测量方法需要物理体模才可进行测量,并且测量的器官剂量也只能够停留在某点的剂量而不是整个器官的剂量。而计算机模拟法克服了以上两点困难,它可以借助数学体模,通过代码模拟器官的平均剂量。随着体模的不断完善和代码精度的不断提高,计算机模拟法将取代直接测量法完成器官剂量的估算工作。

目前在辐射剂量学中用来计算器官剂量比较常用的计算机模拟法为蒙特卡罗(Monte Carlo)方法,又称随机抽样技巧或统计试验方法。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计算机的出现,这种方法作为一种独立的方法被提出来,并首先在核武器的试验与研制中得到了应用。Monte Carlo方法是一种计算方法,但与一般数值计算方法有很大区别。它是以概率统计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方法。由于蒙特卡罗方法能够比较逼真地描述事务的特点及物理试验过程,解决一些数值方法难以解决的问题,因而该方法的应用日趋广泛[6]。

Monte Carlo方法是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在计算机上能够产生符合要求的随机数,实现对数值分布的抽样,奠定了Monte Carlo方法在计算机上得以实现的基础。在计算机上使用Monte Carlo解析粒子运输问题大致包括三个过程:源分布抽样过程,空间、能量和运动方向的随机游动过程及记录分析结果过程[7]。随着Monte Carlo方法研究的深入和应用范围的扩大及计算机的发展,建立完善的Monte Carlo应用软件的工作与日俱增,引人注目。建立完善的Monte Carlo方法应用软件和发展Monte Carlo方法是相辅相成的两个同等重要的方面。如果说在早期研究Monte Carlo方法及其应用的工作较多,近年来,一些大型的Monte Carlo方法应用软件先后产生并发展,例如,美国的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辐射屏蔽信息中心RSIC、阿贡国家实验室的软件中心NESC和计算物理程序库CPC等所收集的大量应用软件就有相当数量的Monte Carlo方法应用软件[8]。

1.4 CT患者受照剂量估算软件SR250

SR250是一款基于NRPB Monte Carlo代码可以计算CT扫描过程中患者器官和有效剂量的软件。它可以选择CT的厂家型号、扫描参数、并可以在其“体模界面”上对数学体模设定扫描区域(如图1所示)。计算后得到归一化的器官剂量和有效剂量,其中器官剂量包括:性腺、红骨髓、大肠、肺、胃、膀胱、乳房、肝脏、食管、甲状腺、皮肤、骨表面及胸腺,没有提及的器官均算入剩余器官中显示。剂量内容分三排显示:第一排显示ICRP建议各器官在计算有效剂量时使用的权重系数;第二排显示器官剂量;第三排显示乘以权重系数后的器官剂量。有效剂量为第三排显示结果的代数和。

2 方法

剂量测量系统采用LiF:Mg,Cu,P热释光探测器(TLD)和BR2000D—Ⅲ型热释光剂量读出器(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采用ART仿真人体辐照体模(Fluke Biomedical)第10层到第21层胸部部分模拟患者进行扫描并接受辐照。于体模器官中布放TLD探测器,得到甲状腺、骨、肺、心脏和乳腺各器官剂量的测量值。实验CT扫描设备采用GE Lightspeed 64排螺旋CT,扫描条件:120kV,层厚5.0mm,SFOV 50.0cm,扫描时间500ms,螺距1.375。

3 结果

体模实验测得部分器官剂量与SR250软件估算器官剂量的比较见表1。

4 讨论与小结

实验对比软件SR250估算及通过实验方法测量到的甲状腺、骨、肺、心脏和乳腺各器官剂量。结果表明使用软件SR250估算体模器官剂量存在一定的误差。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是:对于体模,器官是按照真人器官的大小和位置进行分布的;而SR250器官剂量估算软件中的人体模型是数学体模(如图1所示),采用简单几何形状模拟的人体器官。因此,器官的形态,大小,位置必定会与真人的有所差异。另外,实验所用剂量计的精确度,布点的多少,都会影响到测量结果,进而影响到对比结果。Donald Miller曾在对患者辐射剂量记录的指导建议中提出,剂量测量精度在±50%[9]均为可接受范围。鉴于在实际诊疗过程中无法直接测量患者器官剂量,而SR250软件计算的器官剂量与测量值间的误差均小于50%,本文认为可以采用PCXMC软件进行器官剂量和有效剂量的计算。

同时,放射工作者在使用SR250软件估算患者器官剂量和有效剂量水平时还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第一:虽然SR250软件研发于1993年,但ImPACT(Imaging Performance Assessment of CT scanners)CT扫描器剂量研发项目组的物理专家负责不断将新型CT扫描器整合到SR250软件中,以保证该软件应用的先进性与准确性。因此,在应用SR250软件进行患者器官剂量估算时应及时下载新版本的软件,并正确选择CT扫描机型号。第二:在CT扫描中如果采用某些管电流自动调制的功能(如自动曝光控制和心脏成像中的心电门控电流调节),曝光条件将随时间变化。这种情况下采用SR250估算患者器官剂量需要对不曝光条件下的不同扫描区域分别计算器官剂量,而后叠加。而不能够根据系统显示的平均管电流或起始管电流进行计算。

参考文献

[1]郑钧正,贺青华,李述唐,等.“九五”期间全国医疗照射水平调查研究[J].中华放射学与防护杂志,2000(增刊):2-7.

[2]郑钧正,贺青华,李述唐,等.“九五”期间全国医疗照射频率水平[J].中华放射学与防护杂志,2000(增刊):14-18.

[3]Imhof H,Schibany N,Ba-Salamah A,et al.Spiral CT and radiation dose[J].EJR 2003,Vol.47(1):29-37.

[4]Mathias Cohnen,Ludger W.Poll,Claudia Puettmann.Ef- fective dose in standard protocols for multi-slice CT scan- ning[J].Eur Radiol 2003,13:1148-1153.

[5]1990 Recommend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i Protection,Annals of the ICRP 1991 [S].I- CRP Publication NO.60.Vol.21(1):17-37.

[6]Hongyu Jiang,Harald Paganetti,Herman Suit.A Case Study on Patient Effective Doses during Proton Radiation Treatment[J].American Nuclear Society,2005,4:17-21.

[7]S.HEINRICH,A.KELLER:Quasi-Monte Carlo methods in computer graphics,PartⅡ:The Radiance Equation [J]. Technical Report,University of Kaiserslautern,1994,94: 243-246.

[8]A.KELLER:A Quasi-Monte Carlo Algorithm for the Global Illumination Problem in the Radiosity Setting [J]. Technical Report,University of Kaiserslautern,1994,94: 260-267.

[9]Donald L.Miller,MD,Stephen Balter,PhD,Louis K. Wagner,PhD,John Cardella,MD.Quality Improvement Guidelines for Recording Patient Radiation Dose in the Medical Record[J].Vasc Interv Radiol 2004;15:423-429.

[10]郑富强.放射治疗模拟技术的发展[J].医疗设备信息,2006(3):21-22.

有效剂量 篇2

【关键词】 肺部CT检查;低剂量;常规剂量;对照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08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2938-01

CT是用X线束对人体某部位进行扫描,经过一系列的接收处理后,将信息输入计算机进行分析诊断的过程。近年来各种各样的肺部疾病频发,那么做好相应的检查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多层螺旋CT检查就是发现肺部早期病变的有效办法,对于肺部创伤、肺部感染以及肺部肿瘤等都有较高的诊断价值,通过检查还可以显示肿内团块与纵隔的关系等方面的详细情况。但是有一个弊端就是,随着CT检查的频繁使用,使得群体的辐射剂量也在迅猛增加,辐射危及到了人的健康,有研究表明,辐射对人体的损害程度与剂量成正相关的关系。在对肺部CT检查中,并没有关于剂量选择依据以及肺部病变患者对剂量的吸收能力方面的详细记录,那么低剂量的肺部CT检查与常规剂量的肺部CT检查相比较而言,他们之中会不会存在遗漏病变以及与辐射剂量相关的问题等方面的情况,这对研究肺部CT检查低剂量与常规剂量的对照有很大的关联性,为了更好的做研究,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到2011年1月收治有高度胸部病变的患者60例为我们研究对象,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到2011年1月收治有高度胸部病变60例患者,他们的年龄在12岁到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2.5岁,部分患者有病史记录。

1.2 方法 随机的将这60例患者分为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低剂量组30例患者进行低剂量肺部CT检查,常规剂量组30例患者进行常规剂量胸部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首先,请资深医师从激光打印的CT片上去阅读,并作出相应的评分报告,然后进行汇总分析研究,对于那些评分出现不一致的CT片要进行重复的检查处理,并且在处理后要做相应的记录。其中,对于肺部CT检查要进行统一排片处理,而排片的条件为:①肺窗的窗位为L700,窗宽为W1100;②纵隔窗的窗位为L30,窗宽为W300。低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的评分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肺部CT检查的测量方法主要是:对60例的患者在窗位为L30,窗宽为W300的条件下,依次进行主动脉弓层面、中野肺动脉干层面、中野左心房层面以及下野左心室层面这些方面的检查(检查条件为室温21°C,湿度为70%),然后对CT值以及标准差进行专业测量,然后将每次测量的结果进行统计后求平均值,将低剂量组和常规组的患者平均值作比较,差异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 果

在进行相应的肺部CT检查低剂量组以及常规组后,发现肺部CT检查扫描图像的均匀程度在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之间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差异;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在的CT检查图像的高度对比分辨率也没有显著的差异;在低对比度分辨率方面,显示为低剂量组下降的比较明显,跳跃的跨度也比较大;低剂量多层肺部螺旋CT检查不但对肺部的主要观察部位的图像质量影响较小,并且还能降低了群体辐射剂量过大的问题,其在检查中对病变的定量、诊断方面存在的差异也并不明显;另外,在对低剂量组的肺部CT扫描中,总体噪声增加了大约2.5倍,与常规剂量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肺部CT检查低剂量组患者吸收剂量的情况大约只占常规剂量组吸收剂量的十分之一左右,两组就吸收剂量的情况来看,差异比较大,P<0.05。

3 结 论

综上所述,肺部CT检查方法具有密度分辨率极高,检查方便,及时,准确,安全等优势,同时肺部CT检查对肺部病变的准确确诊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伴随着各种肺部疾病的频频发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因肺部病变而死亡的概率在逐年增加,这就使得定期做相应的肺部CT检查成为必要,不但有助于在早期发现病变并且较早的接受治疗,还降低了患肺部疾病导致死亡的概率。对于低剂量的多层螺旋CT检查来说,还降低了群体辐射量过大、改善了病灶遗漏等弊端。

参考文献

[1] 朱天照,唐光健,蒋学祥.低剂量螺旋CT肺结节扫描与常规剂量CT对照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04).

[2] 杨志刚,李真林,于建群,陈宪,郭应昆.多层螺旋CT肺部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检查的放射剂量评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02)

[3] 路鹤晴,朱国英,郭常义.多层CT辐射剂量与防护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7(04).

[4] 钟兰生,黄尧生,李丽红.低剂量和常规剂量螺旋CT胸部平扫对肺部细节显示的评价[J].中国医药导报,2007(20).

有效剂量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2012年6月~2013年6月期间住院接受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患者中随机抽取20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维持治疗。均给予阿立哌唑 (商品名:博思清, 成都康弘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剂量:5 mg/片) 的系统治疗, 剂量为20~30 mg/d, 疗程为6~8周。其中有200例患者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总分 (PANSS) 减分率≥75%, 自知力恢复, 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获临床治愈标准。将200例受试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其中研究组100例, 男55例, 女45例;年龄19~59岁, 平均年龄 (28.22±8.53) 岁;入组时PANSS量表总分 (73.68±5.95) 分, 大体评定量表 (GAS) 总分 (75.46±11.53) 分。对照组100例, 男49例, 女51例;年龄18~54岁, 平均年龄 (28.36±8.43) 岁, 入组时PANSS总分 (72.98±6.55) 分, GAS总分 (75.34±12.65) 分。两组以上各项资料经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研究方法

研究组给予原治疗量的一半作为维持量10~15 mg/d, 对照组继续维持原治疗量20~30 mg/d。两组在研究期间单用阿立哌唑进行治疗, 剂量的调整不超过上述限定, 达到复发标准的研究对象退出研究。两组患者每两个月进行一次电话随访, 随访时间为一年。

1.3 疗效评价

采用大体评定量表 (GAS) 和PANSS量表作为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以GAS≤50分、PANSS≥35分以及结合临床表现作为复发的评定标准;以副反应量表 (TESS) 作为不良反应评定标准。由两名精神科主治医师负责量表评定, 评定者之间一致性Kappa值为0.82。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以Epi-Data3.1建库录入, 采用SPSS15.0软件包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随访一年后两组临床疗效和复发情况比较

一年后, 两组随访无脱落。研究结果见表1。

2.2 两组研究对象药物治疗副作用的比较

两组在药物副反应出现的频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a, 组间比较, 经t检验;b, 组间比较, 经χ2检验

注:aP>0.05,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阿立哌唑作为新型第二代抗精神病药进入临床后, 目前已成为一线治疗选择[2]。维持剂量和治疗剂量的选择是使用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过程中的关键[3]。传统观念认为, 药物应随治疗的进行逐渐减量, 时刻牢记以最小剂量维持良好恢复状态为标准。由结果可以看出, 一年随访后研究组PANSS、GAS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 (P<0.05) , 说明研究组临床疗效不如对照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对象累计一年的缓解率分别是62.0%和87.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有35例和11例患者复发,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但复发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从阿立哌唑维持治疗副作用上显示, 两组在药物副反应分别为46.0%和61.0%, 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因此阿立哌唑治疗精神分裂症要根据患者的经济状况和耐受情况选择维持治疗剂量[4]。选择半治疗量或原治疗量进行维持治疗, 其复发情况和临床疗效相比差异无显著效果, 只是研究组的临床效果略差于对照组, 而从复发例数上看, 对照组的复发略少。虽然使用治疗量作维持治疗相对来说增加了费用, 但也有患者愿意采用此剂量长期维持治疗来保证较低的复发率和较好的疗效。虽然两组在药物副反应出现的频率上未见明显差异, 但研究组的副作用发生率较低, 例如常见的副反应, 如乏力、焦虑、头晕等出现较少[5], 使用半治疗量作维持量患者更易于接受, 但是否可以作长期维持性治疗尚待观察。

参考文献

[1]严叶良, 陆晋军.阿立哌唑结合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3, 10 (20) :2716-2718.

[2]何伟健.阿立哌唑联合利培酮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2013, 19 (5) :410-411.

[3]王小红, 周云云, 兰润林, 等.阿立哌唑合并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3, 23 (4) :269-271.

[4]陈雄, 姚乾坤, 黄胜, 等.门诊与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生命质量的多因素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 33 (12) :2863-2864.

孩子吃药 该怎么计算剂量 篇4

按体表面积计算儿童用药剂量,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公式。

首先计算儿童体表面积。

1.体重30千克以下的儿童,体表面积(平方米)=体重(千克)×0.035+0.1。

2.体重在30~50千克的儿童,体表面积则以1.1平方米为基数,体重每增加5千克,体表面积增加O.1平方米。如儿童体重为45千克,体表面积=1.1+(45-30)×0.1/5=1.4平方米。

算出儿童的体表面积后,用药量=成人剂量×小儿体表面积(平方米)/1.75。

以乙酰螺旋霉素片为例。成人剂量为每天800毫克,分4次服用,也就是每次服用200毫克。一个4周岁、体重16千克的儿童每次应该服用多少毫克呢?

由于体重不足30千克,应采用第一个公式,即体表面积=1 6×0.035+0.1=0.66平方米,用药量=200×0.66/1.75=75毫克。患儿每次需服用乙酰螺旋霉素片75毫克,每日服用4次。

明确用药量后,家长可以将药片等比例切开,或溶入一定量水中,然后取出所需分量。

若情况紧急,无法称量体重,患儿家长可参考以下公式估算儿童体重:1~6个月,体重(千克)=出生时体重(千克)+月龄×0.7;

7~12个月,体重(千克)=6+月龄×0.25;

1岁以上,体重(千克)=年龄×2+7。

有效剂量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观察选择2008年5月-2010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103例患哮喘的儿童, 103例患者均符合我国“儿童哮喘防治常规”制定的儿童哮喘实验室诊断标准:用以下任何1 项支气管舒张试验协助诊断, 若阳性可诊断为哮喘:①速效β2受体激动剂雾化溶液或气雾剂吸入; ②以0.1%肾上腺素0.01mL/kg皮下注射 (最大不超过0.3mL/次) 。在进行以上任何1 种试验后的15~30min内, 如果喘息明显缓解, 哮鸣音明显减少者为阳性。5岁以上患儿若有条件可在治疗前后测呼气峰流速 (PEF) 或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 , 治疗后上升≥15%者为阳性。如果肺部未闻及哮鸣音, 且FEV1>75%者, 可做支气管激发试验, 若阳性可诊断为哮喘。排除伴有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103例患儿资料如下:男性56例, 女性47例;平均年龄 (9.1±1.6) 岁[男 (9±1.4) 岁;女 (9.2±0.2) 岁], 平均病程 (3.2±0.2) 年。

1.2 方法

将103例患者随机分成五组:即对照组20例, 氨茶碱剂量1组21例, 氨茶碱剂量2组20例, 氨茶碱剂量3组21例, 氨茶碱剂量4组21例, 五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背景资料比较上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各组用药方法如下:对照组:患儿均给予抗感染、止咳、吸痰、雾化吸入等常规治疗;氨茶碱剂量1组:口服氨茶碱2mg/kg/d, 分3次服用;氨茶碱剂量2组:口服氨茶碱5mg/kg/d, 分3次服用;氨茶碱剂量3组:口服氨茶碱7mg/kg/d, 分3次服用;氨茶碱剂量4组:口服氨茶碱10mg/kg/d, 分3次服用。同时记录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次数与严重程度。

1.3 临床疗效标准

痊愈:咳嗽症状消失, 无痰, 喘憋症状消失;显效:咳嗽消失或明显减轻, 无痰或痰液明显减少, 易咯出, 喘憋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有效:咳嗽稍减, 痰液稍减, 较难咯出, 气喘减轻, 喘鸣音减少;无效:症状无好转或加重。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检测指标

治疗前后肺功能通过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 及最大呼气流速 (PEP) 衡量。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0.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undefined表示。疗效用χ2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通过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来进行安全性评价。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检测指标

表1为五组患儿治疗前后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 及最大呼气流速 (PEP) 比较。显示组内比较:五组治疗后比治疗前都能提高患儿的FEV1和PEP, 且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组间比较:氨茶碱给药组比对照组提高FEV1和PEP更明显, 其中以氨茶碱剂量2组最为显著, 其次是氨茶碱剂量3组和1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2.2 临床疗效比较

表2为五组疗效比较, 说明氨茶碱剂量2组疗效最明显, 其次是1组和3组, 且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注:#P<0.05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表示组间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注:*P<0.05表示组间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2.3 不良反应

表3为五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其中以氨茶碱剂量1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低, 症状轻, 且五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

注:*P<0.05表示组间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3 结论

哮喘[1,2]是一种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 它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及气道上皮细胞等共同参与, 多种炎症细胞释放各种炎症介质如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NCF) 、5-羟色胺、前列腺素 (PGS) 等, 各种炎症介质相互作用, 导致气道反应性增加, 使之接触到一些刺激因子时, 发生比较强烈的反应, 比如支气管平滑肌的急剧收缩, 使气道直径迅速减小, 严重时使气道发生阻塞和气流受限, 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咳嗽等症状。临床小儿哮喘[3]可以先通过以下症状体征作初步诊断:反复发作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 多与接触变应原等有关;发作时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喘鸣音, 呼气相延长;支气管舒张剂可显著治疗以上症状;这里排除其它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促、胸闷或咳嗽, 如果患儿症状不明显[4], 且肺部可闻及喘鸣音, 可通过实验室检测进一步确诊。

氨茶碱属于茶碱类药物, 是甲基黄嘌呤类衍生物, 是茶碱与乙二胺复盐, 其中以茶碱为主要成分, 也由茶碱发挥其主要药理作用。氨茶碱最主要的药理作用是对平滑肌的直接松弛作用。其作用机制如下:氨茶碱是一种非选择性磷酸二酯酶 (PDE) 抑制剂, 它能抑制PDE来减少环磷腺苷 (cAMP) 的水解, 从而使细胞内cAMP含量升高, 而升高的cAMP将会激活蛋白激酶A, 使气道平滑肌舒张。还有研究发现, 氨茶碱可以促进内源性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 从而使气道平滑肌细胞上的β2受体兴奋, 使平滑肌舒张;氨茶碱不但能迅速扩张支气管, 还能减少气管发生的慢性炎症反应, 因为它能抑制平滑肌细胞中腺苷的作用, 而腺苷是导致哮喘发生的重要炎症介质。氨茶碱还能兴奋呼吸中枢, 增强呼吸肌收缩力, 从而改善呼吸功能。临床上氨茶碱的治疗窗较窄, 极易发生不良反应, 且症状严重。所以研究氨茶碱最佳给药剂量显得非常重要, 本观察希望通过探讨氨茶碱不同给药剂量所产生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率, 为今后的小儿哮喘治疗提供依据。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氨茶碱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03例患哮喘的儿童使用不同剂量的氨茶碱进行治疗, 监测用药前后患儿的症状体征, 各肺功能指标及不良反应次数和程度。结果:组内比较:五组给药比治疗前都能提高患儿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 和最大呼气流速 (PEP) , 且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组间比较:氨茶碱给药组比对照组提高FEV1和PEP更明显, 其中以氨茶碱剂量2组最为显著, 其次是氨茶碱剂量3组和1组, 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口服氨茶碱剂量为5mg/kg/d, 治疗小儿哮喘效果最显著, 且安全性好。

关键词:小儿哮喘,氨茶碱,FEV1,PEP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 (试行) [J].中华儿科杂志, 2004, 42 (2) :100-104.

[2]张久城.儿童过敏性咳嗽的中医治疗[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5 (22) :18-20.

[3]卞国本.从哮论治小儿过敏性咳嗽120例[J].中医药研究, 1998, 14 (11) :43-44.

[4]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J].中华儿科杂志, 2004, 36 (12) :747-750.

有效剂量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选取择期下肢手术老年患者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75~90岁(78.1±5.6)岁,身高148~174cm(162.13±4.42)cm,体质量48~80 kg(59.71±6.22)kg,ASAⅡ~Ⅲ级。患者均无椎管内麻醉禁忌症。均拟行下肢单侧骨折髓内针、钢板螺钉内固定,髋、膝关节置换,糖尿病足截肢手术。单次鞘内注射布比卡因(批号3H4002,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用注射用水配制。

1.2 实验方法

患者均未用术前药,入室后常规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AP)、脉搏血氧饱和度(Sp O)2、心电图(ECG)、心率(HR),面罩吸氧,开放上肢静脉30 min内以8 m L/kg·min输注乳酸钠林格液扩容。患侧向上侧卧位,于L2-3或L3-4间隙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用25G蛛网膜下腔阻滞针顺硬膜外针内行蛛网膜下腔穿刺,见脑脊液流出,均予配好的2 m L轻比重布比卡因药液以0.1 m L/s的速度向头端注入蛛网膜下腔,退出腰麻针,向头端置硬膜外导管(留置3~4 cm),5 min后体位不变测定平面。各患者所用剂量按序贯试验法确定:根据本研究的预实验结果第1例患者鞘内给轻比重布比卡因8 mg,前1例若阻滞有效,则下1例布比卡因降低1个剂量梯度(剂量变化梯度为1 mg,局部麻醉药容积不变,仍然用注射用水稀释至2 m L,从而排除所给局部麻醉药由于容积不一致导致的影响);若阻滞无效,则下1例布比卡因升高1个剂量梯度。采用双盲的方法,由一位麻醉师负责蛛网膜下腔配药,另一位有多年椎管内阻滞临床经验的麻醉师完成操作,一位麻醉师负责测定阻滞平面、效果评定及术后随访记录。

1.3 蛛网膜下腔阻滞有效的判断标准

蛛网膜下腔阻滞后每隔5 min测平面,采用针刺法测阻滞平面,如果针刺测平面达患侧T10-12,健侧L1-2,满足T12平面以下2小时内的手术,判定为麻醉有效。如果针刺手术所需平面有痛觉,或阻滞不完善者,不能满足T12平面以下2小时内的手术判定为麻醉无效。无效病例通过预留的硬膜外腔导管追加局部麻醉药至满足手术需要平面为止。

1.4 统计学分析

统计软件采用SPSS13.0,按DIXON[5]的序贯法公式估算轻比重布比卡因用于老年患者下肢手术蛛网膜下腔阻滞的ED50及其95%的可信区间。

2 结果

患者围麻醉期的MAP、ECG、HR和Sp O2均在正常范围,无l例患者围麻醉期发生恶心、呕吐、低血压、心律失常、术后头痛等不良反应,亦无因麻醉原因留置导尿,各患者接受轻比重布比卡因的蛛网膜下腔阻滞剂量及其麻醉效果见附图。有效患者麻醉效果好,手术野无痛觉,能很好地满足下肢手术的需要。

布比卡因ED50及其95%可信区间的计算按以下资料和方法进行。按正态近似求出。㏒ED50=∑(r×㏒c)/∑r=0.67,ED50=4.7mg;Log ED50的95%可信区间:lg ED50±1.96×s Log ED50=0.67±1.96×0.02258=(0.62~0.72),取反对数即为ED50的95%可信区为4.1 mg~5.2 mg,见附表。

注:㏒ED50的标准误为:s Log ED50=d×[∑P(1-P)/(r-1)]1/2=0.02258,d为相邻两个对数剂量之差,本试验定d=0.1

3 讨论

老年患者的心、血管调节功能及功能储备差,蛛网膜下腔阻滞和体位变化易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留置尿管增加尿路感染或不适。因而老年患者麻醉手术时,应在满足手术要求的同时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合理选择麻醉阻滞平面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至关重要。由于下肢和尿道等内生殖器是脊髓T12-L5和S1-4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所支配[6,7],本研究选择手术前患侧平面固定在T10-12,健侧L1-2,能保证下肢手术时麻醉满意,术后无需因麻醉原因留置导尿,减少尿路感染或不适发生。结果表明有效轻比重布比卡因单侧蛛网膜下腔阻滞,平面低,麻醉阻滞平面T12 2小时后开始消失,不能满足超过2小时髋部和大腿的手术。围麻醉期患者的MAP、HR、ECG、Sp O2差异均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保证了血流动力学平稳。无l例患者发生恶心、呕吐、术后头痛等不良反应,且术后无留置导尿。

不同对象和不同比重布比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MLAD不同。SELL等[8]报道成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蛛网膜下腔阻滞等比重布比卡因的MLAD为12.8 mg。本实验结果老年患者行单侧下肢短、中时间手术轻比重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的MLAD为4.7 mg。近似于YING[9]等研究报道成年患者下肢短、中时间手术等比重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的MLAD剂量。而不同部位手术的布比卡因MLAD也不同。MICHALEK-S等[10]研究报道下腹部手术蛛网膜下腔阻滞时等比重布比卡因的MLAD为11.2mg。而剖宫产术布比卡因MLAD为14.22 mg[11]。布比卡因鞘内分娩镇痛的MLAD为3.64 mg[12]。鞘内局部麻醉药MLAD可能取决于局部麻醉药的比重、手术类型和患者年龄等。序贯法是一种确定半数有效剂量或浓度的经典方法,因而本实验采用了序贯给药法,且判断实验成功标准有客观和明确的条件:15分钟内患侧的阻滞平面固定T10-12,健侧L1-2,鞘内给药后至少满足2小时内的手术。这些可减少主观原因和观察者引起的偏倚。

综上所述,本实验单侧蛛网膜下腔阻滞用于老年患者下肢短、中时间手术时轻比重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的MLAD为4.7 mg,能充分提供舒适满意的麻醉效果,且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无1例由于麻醉原因留置导尿。该给药方案用于老年患者下肢短、中时间手术蛛网膜下腔阻滞安全有效。

摘要:目的 研究轻比重布比卡因用于老年单侧下肢短、中时间手术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最低有效剂量(MLAD)。方法 采用序贯法设计,选择在脊椎-硬膜外联合阻滞下择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30例,ASAⅡⅢ级,按设定的剂量梯度及方案给药,测定阻滞平面进行评估麻醉效果,连续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心电图,观察不良反应。根据Dixon-Massey法计算布比卡因的MLAD,即ED50。结果 老年患者单侧下肢手术时,轻比重布比卡因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最低有效剂量4.7 mg,可信区间(95%CI)为4.1 mg5.2 mg,能满足2 h内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且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无需留置导尿。结论 轻比重布比卡因4.7 mg为老年单侧下肢短、中时间手术蛛网膜下腔注药的最低有效剂量。

关键词:布比卡因,比重,脊椎,麻醉,老年人

参考文献

[1]陈国振,陈传义,张志辉,等.股骨头置换术老年人轻比重布比卡因单侧连续腰麻的可行性[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5,25(5):338-341.[1]CHEN GZ,CHEN ZY,ZHANG ZH,et al.Feasibility of contin-uous spinal anesthesia for artificial femoral head replacement in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obaric bupivacaine[J].Chin J Anesthesiol.2005,25(4):338–341.Chinese

[2]汪卫兵,张劲军,孙来保,等.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轻比重布比卡因单侧连续腰麻的效果[J].中华麻醉学,2009,29(9):819-821.[2]WANG WB,ZHANG JJ,SUN LB,et a1.Efficacy of unilateralcontinuous spinal anesthesia with hypobaric bupivacaine in el-derly patients undergoing hip replacement[J].Chin J Anesthesiol,2009,29(9):819-821.Chinese

[3]孙来保,汪卫兵,李扬,等.布比卡因单侧轻比重腰麻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评价[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6):2859-2860.[3]SUN LB,WANG WB,LI Y,et a1.Clinical application evalua-tion of unilateral spinal anesthesia using hypobaric bupivacainesolut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hip replacement[J].J Pract Med,2008,24(16):2859-2860.Chinese

[4]MUGURUMA T,SAKURA S,KIRIHARA Y.Comparative somat-ic and visceral antinociception and neurotoxicity of intrathecalbupivacaine,levobupivacaine,and dextrobupivacaine in rats[J].Anesthesiology,2006,104(16):1249-1256.

[5]DIXON WJ,MASSEY FJ.Introduction to statistical analysis[M].4th Edition.NewYork:McGraw-Hill,1983:428-439.

[6]AN G,XUE FS.Modern Anesthesiology Technology[M].BeiJing: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ing House,1999:1247-1248.Chinese

[7]张立生,刘小立.现代疼痛学[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677-678.[7]ZHANG LS,LIU XL.Modern Medical Pain[M].Shijiazhuang:Hebe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1998:677-678.Chinese

[8]SELL A,OLKKOLA KT,JALONENJ,et al.Minimum effectivelocal anaesthetic dose of isobaric levobuivacaine and ropivacaineadministered via a spinal catheter for hip replacement surgery[J].Br J Anaesthesia,2005,94(1):239-242.

[9]YING Y,LEE,MBCHB,et al.The median effective dose ofbupivacaine,levobupivacaine,and ropi-vacaine after intrathecalinjection in lower limb surgery[J].Anesth Analg,2009,109(4):1331-1334.

[10]MICHALEK-S A,KOZEK-L SA,HEINZL H,et al.Medianeffective local anesthetic doses of plain bupivacaine and ropiva-caine for spinal anesthesia administered via a spinal catheterfor brachy therapy of the lower abdomen[J].Reg Anesth,2008,33(1):4-9.

[11]PARPAGLION R,FRIGO MG,LEMMA A,et al.Minimum lo-cal anaesthetic dose(MLAD)of intrathecal levobupivacaine andropiva caine for Caesarean section[J].Anaesthesia,2006,61(2):110–115.

有效剂量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280例, 其中男170例, 女110例, 年龄19~78岁, 体重55~110 kg, ASAⅠ~Ⅱ级, 穿刺部位无感染, 无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局麻药过敏史。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超声引导定位组 (U组) 和传统方法定位组 (C组) 各1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A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麻醉方法

所有患者均不术前给药, 入室后开放静脉通道, 常规监测ECG、Bp和Sp O2, 全部操作由同一麻醉医师完成。患者体位取仰卧头偏向对侧, 患肢外展90°, 肘屈曲, 前臂外旋, 选择腋窝处腋动脉搏动最高点作为超声扫描点和传统方法穿刺点。U组采用Micr Maxx便携式超声仪 (Sono Site公司, 美国) , 在超声视频引导下调整进针角度及深度接近目标神经, 回吸无血注药, 依次阻滞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及肌皮神经, 并使麻醉药液包绕在各神经干周围[2], 最后剩余2 ml局麻药液皮下局部浸润臂内侧皮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C组采用传统定位方法进行麻醉[3]。

1.3 实验方法

采用序贯法进行试验[4], 0.4%罗哌卡因起始容量为28 ml, 若阻滞效果完全, 则下一例减少2 ml (8 mg) ;若阻滞效果不完全, 则下一例增加2 ml (8 mg) 。注药后20 min内每4分钟评价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情况, 并记录两组麻醉并发症。

1.4 评估标准

1.4.1 感觉神经阻滞评估标准

使用7号针头测试正中神经 (中指指腹) 、桡神经 (背侧虎口区) 、尺神经 (小鱼际和小指指腹) 、肌皮神经 (前臂外侧上中三分之一交界处) 、臂内侧皮神经 (上臂内侧) 和前臂内侧皮神经 (前臂内侧) 。感觉神经阻滞程度分为Ⅲ级:痛觉正常为Ⅰ级;痛觉减退为Ⅱ级;痛觉消失为Ⅲ级[5,6]。

1.4.2 运动神经阻滞评估标准

通过测定如下组织肌力进行评估:正中神经 (桡侧三个手指屈曲) 、桡神经 (伸腕和伸肘) 、尺神经 (小指屈曲) 和肌皮神经 (旋后位屈肘) 。运动神经阻滞程度分为Ⅲ级:肌力减退为Ⅰ级;不能对抗阻力为Ⅱ级;无肌肉收缩反应为Ⅲ级[5,6]。

1.4.3 阻滞效果完全定义为0.4%

罗哌卡因注药后20 min时, 腋路臂丛神经支配区感觉和运动阻滞程度均为Ⅲ级。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依据序贯公式和Probit概率单位回归分析法计算U组和C组0.4%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剂量 (ED50) 及其95%可信区间 (95%CI) , 两组ED50比较采用u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依据序贯公式和Probit概率单位回归分析法计算0.4%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ED50:U组为21.0 ml (84.0 mg) , 95%CI为20.7~21.3 ml;C组为36.5 ml (146.0 mg) , 95%CI为35.6~37.4 ml, U组低于C组 (P<0.01) 。U组未见并发症发生, C组局部血肿5例, 局麻药中毒反应4例, 神经损伤2例。与C组比较, U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P<0.05) 。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 0.4%罗哌卡因超声引导定位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半数有效剂量及95%可信区间为21.0 (20.7~21.3) ml, 明显低于传统方法定位组。两组差异较大的原因为传统方法定位为盲探异感法, 是依据穿刺针对神经刺激产生异感来定位, 由于臂丛神经在腋窝处已分为数支, 因而无法精确定位穿刺针与所有目标神经的距离, 并且异感法只能确定其中某一支神经, 这时注入的药液距离产生异感的神经较近, 而离其它神经较远, 因此, 需要较大量局麻药液逐渐浸透神经周围的脂肪组织才能完全阻滞臂丛神经。超声引导定位是在视频“直视”下把麻醉药液注射在各目标神经干周围, 故可节省药量并保证麻醉效果[2,7]。

此外, 超声引导定位组未见并发症发生, 而传统方法定位组出现11例并发症, 表明超声引导定位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增加麻醉安全系数。本研究发现, 对于肥胖患者, 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无须体表解剖定位, 不须增加麻醉药量, 就可达到完善的麻醉效果, 这是传统定位方法远远不及的[2]。

综上所述, 在保证阻滞效果完全的前提下, 超声引导定位下上肢手术患者0.4%罗哌卡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优于传统定位方法, 且安全性高。

参考文献

[1]杭燕楠.循证临床麻醉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332-335.

[2]张颖辉, 刘学治, 伊敬东, 等.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肥胖患者前臂手术的效果[J].中华麻醉学杂志, 2011, 31 (7) :891-892.

[3]庄心良, 曾因明, 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1059-1060.

[4]Dixon WJ, Massey FL.Introduction to statistical analysis[M].4th ed.New York:McGraw-Hill, 1983:428-449.

[5]车薛华, 梁伟民, 陈佳瑶.三点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神经刺激器法和异感法的比较[J].复旦学报 (医学版) , 2005, 32 (5) :529-532.

[6]张晓光, 朱丰, 廖俊, 等.逆行锁骨下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 2010, 26 (2) :138-140.

有效剂量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5年1月-2012年12月需行全麻下手术的患者100例, 入选患者均无严重心、肝、肾疾病, 无长期服用镇静或镇痛药物, 无精神病或神经疾病史, 麻醉ASA分级均为I~II级。100例患者, 其中男性53例, 女性47例, 年龄28~71岁, 平均 (46.52±6.29) 岁。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 观察组中男性28例, 女性22例, 年龄平均 (45.82±7.41) 岁, ASA分级均为I级16例, II级34例;对照组中男性25例, 女性25例, 年龄平均 (46.61±7.15) 岁, ASA分级均为I级18例, II级32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常规术前准备, 术前半小时肌注安定10mg、阿托品0.5mg, 在入手术室后开通静脉通道, 检测心电图、无创血压、血氧饱和度等, 以咪唑安定0.1mg/kg、异丙酚1.5~2.0mg/kg、瑞芬太尼1μg/kg、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静脉滴注进行麻醉诱导, 待患者意识完全消失后行气管插管并且连接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 呼吸机参数设置为潮气量8~10mL/kg, 呼吸频率10~12次/min, 吸气呼气比例1∶2, 术中采用1.0%~2.0%七氟醚吸入维持麻醉, 以0.03~0.05mg/kg剂量的维库溴铵维持肌松, 在手术结束前10min时停止七氟醚的吸入及维库溴铵的静脉用药, 在手术结束时给予0.02mg/kg的新斯的明及0.01mg/kg阿托品对抗肌松药物作用, 观察组患者取瑞芬太尼0.10μg/kg·min泵注直至拔管结束, 对照组不给予瑞芬太尼泵注。拔管指标为患者意识恢复, 恢复自主呼吸, 呼吸频率正常, 血氧饱和度为94%以上而且潮气量≥300mL, 患者吞咽反射恢复, 肌张力恢复到III~IV级, 达到以上指标后方可进行拔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且记录两组患者在麻醉前 (T1) 、拔管时 (T2) 、拔管后3min (T3) 、拔管后5min (T4) 时的心率 (HR) 、收缩压 (SBP) 、舒张压 (DBP) 变化, 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患者睁眼时间及拔管所需时间, 拔管期呛咳、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取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取t检验, 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采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如存在统计学差异再进一步进行两两t检验, 检验值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不同时点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

在T1时点两组患者HR、SBP、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T2时点时HR、SBP、DBP明显高于T1时点值, T3、T4时点有所下降, 组内比较不同时点HR、SBP、DBP数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F=3.78, F=4.21, F=3.86, P<0.05) , 其中T2时点、T3时点与T1时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T2时点t=7.22, t=4.84, t=8.93, T3时点t=3.13, t=2.00, t=2.16, P<0.05;对照组:T2时点t=16.50, t=6.96, t=12.89, T3时点t=5.62, t=2.72, t=9.82, P<0.05) , 其中T2时点、T3时点观察组HR、SBP、DBP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2:t=9.31, t=2.67, t=6.44, P<0.05;T3:t=2.41, t=2.49, t=8.17, P<0.05) 。详见表1。

(±s)

注:*表示与T1组内比较, P<0.05;△表示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麻醉恢复指标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拔管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观察组出现1例呛咳、2例恶性呕吐情况,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00%, 对照组出现4例呛咳、8例恶心呕吐、2例强度呼吸抑制, 不良反应发生率28.00%,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8.58, P<0.05) 。

3 讨论

气管插管是全麻中的最重要环节, 在拔管时需要进行吸痰, 而且拔管对气管及喉部均会引起一定程度的刺激, 引起交感神经发生兴奋,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兴奋会引起心率增快、血压升高等血流动力学反应, 其中血压骤升是最危险的不良反应。

在临床上预防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目前主要以短效镇痛药为主, 其中瑞芬太尼在临床用药最为广泛, 瑞芬太尼是新型的阿片类μ受体激动剂, 能在血液中快速被酯酶所水解, 而且在短时间被代谢, 因此患者较少会出现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6,7]。有研究报道显示在手术结束前至拔管结束这段时间应用瑞芬太尼有助于减少拔管期的心血管反应, 当使用剂量为1μg/ (kg·min) 的瑞芬太尼时患者拔管期血流动力学更为稳定, 而在3μg/ (kg·min) 剂量时虽然血流动力学反应也稳定, 但是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增高, 提示小剂量瑞芬太尼用于预防拔管心血管反应更为合适[8,9]。本文对全麻患者在拔管期采用小剂量瑞芬太尼进行心血管反应预防, 并且与未使用任何预防药物的患者进行对照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否采取预防措施患者拔管时的HR、SBP、DBP均为明显升高, 随着拔管后时间的延长患者HR、SBP、DBP逐渐下降, 说明拔管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 与临床研究结果一致, 使用了预防措施的观察组在拔管时HR、SBP、DBP升高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表明小剂量的瑞芬太尼对于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确有预防作用, 这可能是由于瑞芬太尼能通过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及糖皮质激素的分泌作用有关。拔管期患者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呛咳、恶性呕吐等, 瑞芬太尼还可能引起心动过缓、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从本文观察结果来看观察组在拔管时出现呛咳及恶性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对照组未见明显增加, 反而有所降低, 说明小剂量瑞芬太尼预防拔管期心血管反应不会增加患者拔管期不良反应的发生, 而且镇静、镇痛的作用还有利于减少呛咳及恶性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用药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1]唐小平, 王涵.丙泊酚与七氟醚深麻醉下拔管在高血压患者应用中的对比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 2012, 14 (3) :343-344.

[2]黄波, 覃正辉, 李冬琴.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对妇科腹腔镜手术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广西医学, 2012, 34 (7) :860-862.

[3]任凌云, 朱辉, 杨进国.不同靶浓度瑞芬太尼对诱导时异氟烷呼气末浓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 2011, 38 (20) :4334-4335, 4338.

[4]严蓉, 郭松青.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对老年患者丙泊酚注射痛缓解作用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2011, 25 (2) :184-185.

[5]范艳霞, 石凤霞, 杨莉红, 等.瑞芬太尼对气管插管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J].中国医刊, 2010, 45 (11) :47-49.

[6]秦学斌.瑞芬太尼药理学在外科重症监护室镇痛应用研究[J].徐州医学院学报, 2012, 32 (7) :488-490.

[7]袁超.瑞芬太尼的药理学特性及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J].中国药业, 2009, 18 (9) :83-84.

[8]吴静, 刘立莉, 杨帆.小剂量瑞芬太尼对全麻拔管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2, 32 (9) :1316-1318.

万物皆有毒 关键在剂量 篇9

现代医学鼻祖、希腊医生巴拉塞尔萨斯有一句名言:“万物皆有毒,关键在剂量”。“长期大量”似乎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科学家在描述具体事物的时候一般不会这么笼统,否则就有不懂装懂之嫌。严谨的说法一般包括:人群特征,比如成人、儿童、女性等;摄入的时间长度和频率,比如终生每天、连续一周、单次摄入等;摄入途径,比如吃进去、吸进去、皮肤接触等;摄入量(和体重有关);健康效应等。

如在某事件中,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给出的科学意见就有这样的描述,“成人终生每天摄入10毫克锰不会产生健康危害”。所以下次当你看到新闻报道中笼统的“长期大量”的描述时,可以默认有夸大的成分,不妨追问:到底多大的量、到底多长时间、具体危害是什么?

在食品安全领域,探究剂量和毒性关系的学问叫“毒理学”。“万物皆有毒”严格来讲最适用于毒理学中的急性毒性,比如短期内喝水过多可引起水中毒、一下子吃500克食盐可能会要你命。但毒理学研究不仅限于急性毒性,还包括亚慢性和慢性毒性、遗传毒性、致畸性、致癌性等,比如三聚氰胺的急性毒性比食盐还弱,但这并不等于它比食盐安全,因此风险管理的决策需要建立在对物质毒性的全面了解上。

对于食品添加剂、农药、兽药这些投入品,必须从各个角度全面评估其毒性程度。比如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限量就已经考虑了终生每天、所有可能的食品种类、最大食用量和个体差异等多个因素,留下了足够的安全边界,所以要吃出健康危害几乎不可能。

对于真菌毒素、致病微生物、重金属等天然存在或难以避免的物质,一般是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措施(不仅限于标准)限制它们在食品中的含量。比如大米中的黄曲霉毒素B1是很强的致癌物,当然是吃得越少越好,但是不是限量越严越好呢?如果仅考虑公众健康,答案是肯定的,但其他因素也不得不考虑:如果限量为0(不得检出),则我国2/3的大米不能端上餐桌,由此带来的食品供应问题几乎无解,是不可接受的;如果限量设为5微克/千克,则有10%的大米不能给人吃;如果设为10微克/千克则基本上不会有粮食损失,但相对于5微克/千克,每年每百万人口将增加肝癌患者1人。

此时,科学家要在5和10之间做出利弊权衡,一边是损失10%的大米,一边是百万分之一的癌症风险。由于在国际通行的公共卫生理念中,百万分之一的风险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两相权衡,我国大米黄曲霉毒素B1限量定为10微克/千克是合理的。选择“10%的大米”而不选“人命”似乎有点残酷,但这样的牺牲也是换取了最大的社会效益。相反,如果对剂量和毒性的关系缺乏科学认识,则可能导致错误的管理决策,令公众利益受损。

有效剂量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不稳定心绞痛患者60例, 随机分为A组、B组。A组30例, 均为男性患者, 年龄67岁~85岁, 平均79.5岁;合并高血压28例, 糖尿病11例。B组30例, 男28例, 女2例, 年龄68岁~84岁, 平均80.1岁;合并高血压23例, 糖尿病15例。两组年龄、性别、合并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不稳定心绞痛诊断符合WHO制定的UA诊断标准[2]。排除标准:有心肌酶谱或心肌损伤标志物升高;收缩压>180 mmHg (1 mmHg=0.133 kPa) 或舒张压>110 mmHg;肝肾功能异常;出血、凝血功能异常;1周内有溶栓治疗;严重过敏体质。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测血压, 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出凝血功能、肌钙蛋白、心电图、心脏彩超等, 均给予正规基础药物治疗 (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硝酸酯类、调脂药等) 。在此基础上, A组加用疏血通注射液10 mL/d, B组加用疏血通注射液6 mL/d, 加入生理盐水中静脉输注, 疗程14 d。疏血通注射液由牡丹江友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规格:每支2 mL。

1.3 观察指标 记录用药后每天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 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如消化道出血、脑出血、过敏等, 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MACE, 包括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和靶血管重建等) , 治疗结束后复查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出凝血时间。

1.4 疗效评定标准

1.4.1 心绞痛症状疗效 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比用药前减少≥80%以上;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比用药前减少50%~79%;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比用药前减少≤50%或比用药前发作次数增多和时间延长。

1.4.2 心电图疗效 显效:用药后随机心电图ST段压低或T波恢复正常;有效:ST段改善≥50%或倒置T波变浅≥50%或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或ST段较用药前下降, 倒置T波加深或由直立变为平坦或倒置。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 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行正态性检验后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组患者心绞痛疗效比较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心电图疗效比较 (见表2)

2.3 不良反应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均有1例患者在输注第1天出现皮肤瘙痒, 调整输液速度后自行缓解, 后续疗程完成, 无不适。两组患者均无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等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未出现异常。

3 讨 论

不稳定心绞痛为内科临床常见急症, 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中间型临床病理状态, 尤高龄老年患者, 基础疾病多, 冠状动脉多支病变, 行冠状动脉搭桥不能耐受手术, 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更容易发生猝死。目前冠心病经常规治疗后效果肯定, 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明显减少, 仍有相当部分患者症状不能缓解。

疏血通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由水蛭、地龙构成, 水蛭能破血逐瘀通络, 地龙可活血化瘀通络。水蛭含有水蛭素、肝素和抗血栓素等, 具有抗凝、抗血栓作用, 其中水蛭素是极强的凝血酶特效抑制剂, 不仅能阻止纤维蛋白的凝固, 也能阻止凝血酶催化的血瘀反应, 具有促进纤溶作用, 通过调节内皮功能, 改善微循环, 在抑制凝血酶同时并不干扰体液和细胞因子, 其抑制作用也不需要其他凝血因子或血浆成分参与, 目前认为水蛭的活性成分可以保护血管内皮, 保护心肌[3]。地龙主要含蚓激酶, 可直接溶解纤维蛋白原, 又可激活纤溶酶原, 抑制血小板聚集[4], 溶解清除新鲜血栓及其有机物, 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5]。而纤维蛋白原升高能引起血浆黏度升高, 与血栓形成关系密切[6], 在血小板黏附和聚集过程中起桥梁作用。疏血通具有抗凝、溶栓、抑制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改善血循环、抗自由基及保护内皮功能等作用, 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作用明确, 且缓解症状及改善劳动耐力方面具有显著疗效[7]。

本研究中发现, A组患者心绞痛症状总有效率、心电图总有效率均高于B组 (P<0.05) 。说明较大剂量的疏血通治疗不稳定心绞痛可进一步改善患者症状及心电图缺血表现, 此外, 高龄患者使用两组不同剂量的疏血通治疗期间, 均未出现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等不良心血管事件, 无过敏反应, 无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等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未出现异常, 显示较好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 本研究显示疏血通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临床效果可靠, 安全性高, 且较大剂量效果更显著。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疏血通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60例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 A组30例采用疏血通注射液10 mL/d静脉输注;B组30例采用疏血通注射液6 mL/d静脉输注, 疗程均为14 d。结果 A组在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心电图改变等方面均优于B组 (P<0.05) 。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10 mL/d治疗不稳定心绞痛疗效明显。

关键词:不同剂量,疏血通注射液,不稳定心绞痛

参考文献

[1]叶任高, 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72-273.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0, 28 (6) :409-412.

[3]韩正雪.现代医学对水蛭功效认识的概况 (综述) [J].黑龙江中医药, 2000 (6) :61.

[4]盛爱珍, 王新德, 徐中宝, 等.蚓激酶多中心、双盲、安慰剂对照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实验室效果[J].中国新药杂志, 2002, 11 (1) :82-84.

[5]张艳霞.疏血通注射液对脑梗塞患者凝血酶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1, 8 (10) :45.

[6]Bots ML, Elwood PC, Salonen JT, et al.Level of fibrinogen andrisk of fatal and non-fatal stroke EUROSTROKE:A collaborativestudy among research centres in Europe[J].Journal of Epidemiol-ogy and Community Health, 2002, 56:114-118.

上一篇:量子化效率下一篇:脑损伤性偏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