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损伤性偏瘫

2024-10-25

脑损伤性偏瘫(精选3篇)

脑损伤性偏瘫 篇1

脑外伤和脑卒中是造成脑损伤性偏瘫的主要原因, 患者运动功能, 尤其是上肢运动功能的康复, 目前还处于较低水平[1]。近年来随着康复医学科快速发展, 研究者们提出了“习得性废用”理论, 并基于该理论创立了强制性运动疗法[2]。在此理论指导下, 以我科60例脑损伤性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 在应用常规康复护理的基础上, 配合强制性运动疗法, 采用了个性化康复护理干预, 取得较好的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2010年9月至2013年6月共收治脑损伤性偏瘫患者60例, 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 干预组实施个性化康复护理,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方法

1.2.1 护理干预方法

干预组即患者入院后在常规康复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个性化康复护理, 针对每位患者制定不同的康复护理计划。①改变环境。患者患侧肢体朝向床头柜、电视机和房门, 患侧上空悬挂颜色鲜艳饰品如彩带、气球等, 患侧播放患者喜欢的音乐, 尽量给予视觉及听觉等刺激。②家属及探视者、医护人员在查房、治疗和交流时均站在患者的患侧, 使患者认识患侧肢体的存在, 并用健侧手及粗糙毛巾、毛刷等不断刺激患侧肢体。

1.2.2 评价方法

所有患者由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共同参与治疗前后的评定, 我们均采用ADL评分对Barthel指数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用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等十项内容进行评估。根据是否需要帮助及帮助程度分为15、10、5、0分4个等级, 满分为100分, Barthel指数40分以上者为康复治疗效益最大[3]。

1.2.3 统计方法

两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 两组间计数资料比较用χ2分析,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2 结果

治疗3个月后, 对两组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比较, 见表2。

3 讨论

3.1脑损伤性偏瘫患者的康复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涉及人员多、时间长, 需要多方人员参与, 如康复医师、治疗师、康复护士、家属、朋友及其他社会成员等。在整个康复过程中, 护理人员与康复治疗师共同制定个性化康复计划, 并根据患者的情况随时调整, 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 取得患者的密切配合, 以保障个性化康复计划的顺利进行。个性化康复护理干预旨在不断重复强化信息, 传入中枢神经系统, 在皮层形成兴奋痕迹, 逐渐恢复原有的运动功能, 包括增强上肢的控制性和下肢的运动能力。

3.2对于脑损伤性偏瘫患者, 康复的目标就是达到最大程度的生活自理。为配合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的治疗过程, 基于强制性运动疗法的理论, 采用个性化康复护理干预, 通过强制性的强化训练, 从日常生活中开始训练, 提高患侧肢体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使用质量, 使患者志愿用患肢的次数逐渐增加, 肌力、灵活度不断得到锻炼, 不断刺激受损的中枢神经系统, 促进瘫痪的肢体肌肉恢复自主活性, 最大程度的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状态。

3.3患者每天接受康复治疗师的治疗时间是有限的, 大部分时间都与病区护士密切接触, 因此, 在病区内实施个性化康复护理是可行的。针对每一位患者的病情采取个性化康复护理干预, 尽早向家属和陪护传授最基本的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知识, 使其了解训练的持续性、长期性和艰巨性, 将康复训练和护理贯穿于日常生活中, 保证患者得到长期、系统、合理的治疗, 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个性化康复护理干预对脑损伤性偏瘫患者康复的疗效。方法 将60例脑损伤性偏瘫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及干预组, 干预组患者实施个性化康复护理,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康复护理, 比较两组患者在康复治疗3个月后的疗效。结果 个性化康复护理干预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的康复护理对照组 (P≤0.01) 。结论 个性化康复护理干预更利于脑损伤性患者的偏瘫康复, 尽快达到生活自理。

关键词:脑损伤性偏瘫,个性化康复,护理干预

参考文献

[1]章粉连, 王丽前, 陈江.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损伤性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的疗效[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7, 24 (3) :20-21.

[2]赵军, 张通.强制性运动疗法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5, 38 (3) :198-199.

[3]邢爱红.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30-31.

脑损伤性偏瘫 篇2

关键词:等速力量测试,训练系统,脑损伤,偏瘫,足内翻

脑损伤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类型, 其病因主要为急性脑出血、外伤、脑梗死等, 患者神经系统损伤可导致偏瘫发生, 患者肢体功能障碍较为明显。足内翻是脑损伤后偏瘫的常见症状, 患者步行能力显著下降, 多需要依靠长期的康复治疗改善足部及下肢功能[1,2],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择该院康复科收治的106例脑损伤后偏瘫足内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3例。两组患者在临床病程、病因等一般资料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疗法

对照组按常规进行康复训练, 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足部肌肉锻炼、下肢功能训练及步行训练等, 同时增加矫形踝关节托[3]。练习50 min/次, 1次/d, 每周治疗5 d, 以8周为1个疗程, 持续康复治疗2个疗程。

1.2.2 观察组疗法

①多关节等速力量测试方法。采用Biodexsystem4多关节等速测试系统 (Biodex Medical Systems美国) 系统, 患者测试前称量患者双侧下肢质量, 作为下肢重量校正参数;根据患者关节活动情况, 在系统内设置关节活动范围。患者坐在测试椅上, 调整踝关节轴心与动力臂轴心一致, 足背处动力臂末端阻力垫固定在足背。以60°/s和120°/s两种测试速度为单元, 分别进行测试峰力矩 (PT) 、峰力矩与体质量比 (PTBW) 、总功 (TW) 、平均峰力矩 (AVGPT) 、单次最大功 (STW) 等指标水平。②配套训练系统应用。根据上述检测结果, 评估左、右侧肌肉力量的比较, 计算足部神经肌肉的损伤和受限, 为患者设计最为合理的被动运动、本体感觉、训练等速、等张和等长运动模式、向心和离心运动模式;患者康复治疗的每个阶段均行多关节等速力量测试, 通过对力矩、做功和功率与关节位置的比较, 指导下一个康复治疗活动, 指导康复进展。观察组康复训练时间及疗效与对照组相似。

1.3 观察指标

1.3.1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

采用Barthel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指数评估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 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 Barthel指数评分越高, 表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好[4]。

1.3.2 下肢运动功能评估

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评估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后, 下肢功能改善情况, Fugl-Meyer评分与下肢功能呈正相关性, 评分越高则表明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越好[5]。

1.3.3 BIODEX多关节等速力量测试监测

两组患者康复治疗2个疗程后, 再次行等速力量测试, 记录60°/s、120°/s测试速度下的峰力矩、峰力矩与体质量比、总功、平均峰力矩、单次最大功指标水平。

1.4 统计方法

该次研究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所有数据, 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计量资料, 并采用t检验;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下肢运动功能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注:*与健侧比较, P>0.05。

注:*与健侧比较, P<0.05。

2.2 康复治疗后两组等速肌力测试结果

康复治疗后:观察组患者60°/s和120°/s测试速度下, 患侧峰力矩、峰力矩与体质量比、总功、平均峰力矩、单次最大功指标水平均略低于健侧,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康复治疗后, 对照组患者60°/s和120°/s测试速度下, 患侧峰力矩、峰力矩与体质量比、总功、平均峰力矩、单次最大功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健侧 (P<0.05) ,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3 讨论

受老龄化等因素影响, 脑损伤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而脑损伤所致偏瘫、足内翻等并发症成为临床治疗的难点和重点[6]。脑损伤所致偏瘫、足内翻需经历较长时间的康复治疗, 而较多患者存在康复治疗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因而临床领域对于新型康复治疗方法及设备研究一直不曾停息[7]。

临床文献报道认为, BIODEX多关节等速力量测试和训练系统可直观的患者肌肉力量情况, 从而为患者神经肌肉功能性康复提供合理的训练方案, 康复训练效果较常规康复治疗提升明显, 患者Barthel指数可达到70%~90%、而Fugl-Meyer评分高达20~32分[8,9]。该次研究中也发现, 治疗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 (79.23±12.17) %、Fugl-Meyer评分 (24.72±8.47) 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可知在下肢功能改进、日常生活质量提升方面, 与上述文献研究结果一致。多关节等速力量测试可直观展示患者肌肉力量情况, 为此该文对比了两组患者康复治疗后患侧和健侧的差异性:患侧峰力矩:屈肌 (81.26±19.25) N.m、伸肌 (22.85±10.56) N.m、峰力矩与体质量比:屈肌 (114.22±40.2) %、伸肌 (31.26±10.25) %、总功:屈肌 (213.65±30.25) J、伸肌 (47.58±19.56) J、平均峰力矩:屈肌 (82.66±23.14) N.m、伸肌 (19.26±7.14) N.m、单次最大功:屈肌 (51.24±13.24) J、伸肌 (14.41±3.56) J指标水平均略低于健侧 (P<0.05) , 可知从肌肉力量方面看, 观察组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

综上, 脑损伤后偏瘫足内翻康复治疗中应用BIODEX多关节等速力量测试和训练系统, 可有效提升患者足内翻治疗效果, 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王华.电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观察[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4:23-24.

[2]关闯, 岳增辉, 蒋文明.脑卒中后足内翻的康复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杂志, 2013, 5 (2) :146-148.

[3]胡晓英.全经针刺法配合排刺法治疗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观察[D].长沙: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5:23-24.

[4]李雪静.综合康复疗法对脑梗死后踝关节功能障碍的影响[D].哈尔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9:22-23.

[5]吴军发.脑损伤后下肢运动障碍和吞咽障碍康复机制的临床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 2013:14-15.

[6]赵一瑾.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步态影响的临床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 2014:17-18.

[7]林乾.偏瘫足下垂患者使用腰部吊带式膝踝足矫形器的三维步态分析[D].天津:天津体育学院, 2013:23-24.

[8]赵卫侠, 巫宗德, 刘波, 等.等速肌力测试评价断裂跟腱修复后的肌肉力量[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 13 (46) :7468-7471.

脑损伤性偏瘫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接收的50例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患者, 根据入院治疗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25例中, 男16例, 女9例, 年龄23~82岁, 平均年龄 (57.23±2.36) 岁, 其中肌力评分Ⅰ级7例, Ⅱ级12例, Ⅲ级6例;右侧偏瘫11例, 左侧偏瘫14例;观察组25例中, 男14例, 女11例, 年龄22~81岁, 平均年龄 (57.62±2.86) 岁, 其中肌力评分Ⅰ级6例, Ⅱ级11例, Ⅲ级8例;右侧偏瘫12例, 左侧偏瘫13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不显著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 包括坐姿训练、被动活动、主动活动等。观察组患者则进行早期康复护理, 具体如下: (1) 脑水肿时期:此时患者处于昏迷状态, 适当进行肢体调节, 以保护患者的关节功能;将患者处于卧位, 医护人员微微抬高患者的手肘, 对患者进行上下肢关节活动, 包括肩外旋、上肢作肩外展、指关节屈伸运动等, 同时进行下肢关节运动, 包括足趾屈伸、踝关节背伸、膝关节屈伸等运动。重复至少4次, 每次持续3min左右; (2) 疾病稳定时期:从被动锻炼转为主动锻炼, 告诉患者有关翻身技巧并做对应的指导, 同时通过使用坐便器以完成坐起训练;使患者保持侧卧位, 通过健侧进行支撑, 缓慢移动至床沿, 随后医护人员按压住患者的骨盆侧, 并轻推患侧肩部, 促使患者用力坐起;帮助患者练习翻身, 并且进行桥式运动;另外告知患者将双手交叉, 进行手指活动训练; (3) 恢复时期:对患者进行座椅转移、行走、站立、步行等下肢训练。同时对于上肢的恢复锻炼也必不可少, 包括握力训练、小球训练以及提放物件等。在训练过程中可以多与患者的日常生活进行结合, 加快患者的恢复。

1.3 疗效观察经护理后, 评估所有患者在康复锻炼1周及6周以后的肌力情况, 以及根据Barthel指数评分量表对所有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配对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不同时期肌力变化情况比较在康复锻炼1周和6周后, 观察组患者肌力≥ Ⅲ 级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2.2 两组患者不同时期ADL评分情况比较在进行康复锻炼前, 两组患者的ADL评分情况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观察组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的1周和6周后的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详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P<0.05。

3 讨论

研究表明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患者的恢复程度决定了患者的生存质量[3]。有效的康复护理不仅促进了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同时也为患者大脑半球功能以及神经侧支循环功能的重建打下了基础[4]。但是康复护理的时机选择依然存在较大的分歧。临床研究发现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具有较好的疗效[5]。早期康复护理对患者的三个时期分别进行不同的干预。在脑水肿时期, 调整患者的体位从而使神经系统的紧张度得到提升;在基本稳定时期, 督促患者进行主动的康复训练, 包括起做训练等, 起到改善患肢的作用;在恢复期, 采取握力恢复训练以及站立、行走、步行等康复训练, 加快患者生活能力的恢复, 从而达到较好的疗效。

本文发现在康复锻炼1周和6周后, 观察组患者肌力≥Ⅲ级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 表明了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肌力情况, 促进了患者的恢复。另外在进行康复锻炼前, 两组患者的ADL评分情况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观察组患者进行康复锻炼的1周和6周后的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 表明了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提高了日常生活能力, 有效改善了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肌力情况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摘要: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 以丰富临床护理经验。方法:选择2013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接收并确诊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的患者50例, 根据入院治疗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功能锻炼, 观察组则运用早期康复护理。统计两组患者的肌力改善情况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评分情况, 并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在康复锻炼1和6周后, 观察组患者肌力≥Ⅲ级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观察组患者的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有效改善了患者的肌力情况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后肢体偏瘫,早期康复护理,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翠香.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出血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5, 53 (5) :151-153.

[2]卢丹丹, 张少茹, 周红艳.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干预效果的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5, 28 (2) :150-152.

[3]张继宁.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外伤患者并发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医学信息, 2015, 28 (8) :152.

[4]林上清, 谢春雷, 李春霞, 等.早期功能练习配合高压氧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肢体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4 (10) :52-53.

上一篇:有效剂量下一篇:早期血液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