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瘫患者功能恢复

2024-08-19

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精选10篇)

偏瘫患者功能恢复 篇1

在我国偏瘫患者后遗症严重, 致残率很高, 已是公认的事实;而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偏瘫患者经过综合治疗, 90%以上患者日常生活都能完全自理, 仅有5%的患者需要全部帮助。本文就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不理想的原因及相应对策做一探讨。

对于偏瘫患者, 早期的临床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诊疗准确, 治疗方法得当, 能为患者日后的功能能力恢复创造必要条件。但要恢复患者已丧失的功能和能力, 康复治疗是偏瘫治疗过程中的组成部分, 并且是其他任何治疗所不能替代的。

1 影响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

1.1 有效保护患肢软组织的长度不改变和关节的活动范围正常。

1.2 防止和对抗痉挛模式的形成。

1.3 用意识控制患肢做有意义的运动。

1.4 积极参与家庭活动和社会活动。

以上四条看似简单, 但真正做好实属不易。

2 偏瘫患者运动功能恢复不理想的原因及相应对策

(1) 偏瘫常常是急性起病, 家人一着急就背上或由两人架着患者去求医。无意间就可能拉伤患侧的肌肉和韧带, 尤其是肩关节周围的肌肉, 同时还可能使肩关节半脱位, 给以后的功能恢复造成困难。护送患者的最好的方法是用担架。

(2) 患者一侧突然不能动, 家人不知道或不敢给患者活动, 长时间卧床不活动, 或活动不到位, 会对机体各个系统产生很多不利影响:

正确的方法是在不影响抢救的情况下, 尽早开始床上主被动活动, 保证关节对位正常, 保证肌肉在正常范围内做最大幅度的活动, 上肢以伸展为主, 少做提、拉动作;手多做展开, 少做抓握的动作;腿多做屈曲, 少做用脚掌蹬的动作;周围的人给他的帮助要恰到好处, 既不使患者太用力, 又要发挥出患者自身的能力。这样做的目的旨在防止患者养成习惯性弃用患肢, 也可提高患者在运动和认知功能方面的能力。

(3) 患者从发病起不分白天昼夜躺在床上, 导致睡眠质量差, 心理压抑, 大便不畅, 消化不良。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应尽可能早地安排偏瘫患者过正常人的生活, 全天活动有计划进行。在生活能力稍有恢复时, 应当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使其尽快从“我是一个患者”的阴影中走出来, 以免发生继发性精神障碍。

(4) 患者卧床以后, 最常见的摆放姿势是仰卧位, 患侧手常常放于胸前, 上臂紧贴于体侧, 肘关节、腕关节、手指固定在屈曲位。长时间这样放置会导致上肢屈肌缩短甚至挛缩;髋关节屈侧肌肉得不到有效拉长, 而导致髋关节伸展角度减小;膝关节过度伸展, 踝关节长时间屈曲, 使各肌肉有效长度发生改变。同时, 仰卧位受颈紧张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 异常反射活动增强, 也容易引起骶尾部、足跟或外踝部发生压疮。

正确的方法是患者卧床以后, 要按照良肢位的要求摆放, 仰卧时间不宜过长。

(5) 患侧在下的侧卧位常常将患肢压于体下, 会压伤关节和肌肉, 尤其是肩关节。

正确的卧姿是肩胛骨负重, 肩关节不负重, 患侧上肢向前伸出, 肘、指关节伸直, 腕关节背屈;患侧髋关节伸直, 膝关节屈曲, 两腿间垫一软枕。

(6) 健侧在下卧位, 患侧手常落在背后, 使肩部肌肉拉长;或垂于胸前, 腕关节掌屈。这样易损伤肩关节、腕关节, 会使上肢屈肌缩短, 且常有足内翻。

正确的健侧卧位是患侧上肢置于胸前的软枕上, 肘、指关节伸直, 腕关节背屈;患腿髋、膝关节屈曲置于软枕上, 脚与小腿垂直置于同一水平面上。

(7) 向健侧翻身时, 用健手拉床边带动身体转向健侧, 患肢仍然落在身后, 这样不仅会诱发患侧上肢屈肌痉挛, 同时也拉长了肩部的肌肉。

正确的做法是健手带动患手向上举起, 随着头和身体摆动, 健手带着患手同时摆向健侧, 健腿带动患腿摆向健侧。

(8) 向患侧翻身时, 健手拉着床边向患侧翻, 这样容易将患肢压于身体下, 压伤关节损伤肌肉。

正确的方法是健手带动患手向上举起, 随着头和身体向患侧摆动, 健手带着患手摆向患侧, 且放在前伸的位置, 不受压。

(9) 偏瘫患者早期坐起常常由他人扳着双肩坐起或由他人拉着健手坐起, 这两种做法都是不正确的。被动牵拉背侧肌肉和髋关节伸侧肌肉, 会使其张力增高, 导致患者躯干后倾坐不稳, 由他人拉着健手坐起还会诱发患侧上肢屈肌痉挛模式形成, 拉着患手坐起更是错上加错, 极易造成肩关节半脱位。

正确的坐起方法是, 先使患者取侧卧位, 髋关节屈曲90°, 双小腿和脚置于床沿以外, 患者的头向上侧举, 再用健侧上肢支撑床面坐起;力量不够时, 可由他人扶住肩背部向上推, 可从健侧坐起也可从患侧坐起;坐起后保持身体两侧对称, 头自然竖直, 两肩自然放平, 两腿对称。

(10) 坐位时, 患臂常常在体侧悬空, 其自身重量就将肩部肌肉拉长, 严重时会导致肩关节半脱位;下肢要么脚悬空使小腿后侧肌肉处于短缩位, 易导致跟腱挛缩, 要么大腿外展外旋, 脚处于内翻位。

正确的坐姿是将患侧上肢放在身前桌子上, 体重平均分配, 双肩在双髋的正上方, 头平衡在水平的双肩之上, 双脚双膝靠拢, 双脚平放在地上。

11由坐位站起时, 患者常用健手撑床面, 身体重心向健侧偏移, 患腿不负重, 只靠健腿负重支撑站起;站起后, 患腿外展外旋, 身体呈稍息姿势站立, 身体后倾靠在床边, 若由他人牵拉站起, 这种姿势表现得更为明显。

正确的站起方法是, 身体坐直, 双脚与肩同宽、脚尖在膝盖下方稍偏后, 双脚下压, 双肩前伸, 身体重心前移到双脚上, 伸展髋部和膝部站起。患者在站起的过程中重心要保持在支撑点上方, 这样能量消耗最小, 站起后身体两侧对称。

12患腿在不负重的站立 (用不正确的方法站起) 姿势下要迈步行走, 健腿负重不能迈出, 患侧下肢处于外展外旋位, 前移时不能屈髋屈膝, 患腿迈出启动困难, 只能靠身体摆动甩出患腿。身体各部位之间不协调, 也就不能很好掌握平衡, 走路不稳;重心后移, 走路费力;下肢的痉挛模式 (划圈步态) 就这样形成了。许多患者就是因为不能打破痉挛模式, 阻碍了运动功能的恢复。

正确的方法是迈步前先将身体调整对称, 重心移向患腿, 先迈健腿;这样有利于患腿负重和正常迈出, 避免划圈步态的出现。

13因为患者健侧活动方便, 患者卧位时, 家属常常在患者健侧边活动, 诱导患者向健侧看, 脸向健侧转, 这样会诱导患侧上肢屈肌的痉挛。陪患者行走时位于患者健侧边, 这样会诱导患者重心向健侧偏移。

正确的方法是与患者交谈或陪患者行走时, 陪侍人员应该位于患侧边。

14长时间不坐、不站会使患者平衡能力丧失, 给以后恢复增添困难。应当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 鼓励患者尽早坐、站, 离床活动。

15患者不会用或不愿意用患侧肢体, 用健侧代替患侧做活动, 这样就使患侧失去了活动训练的机会;有的患者只做一些患肢的简单活动, 如行走, 患肢的无目的牵拉、摆动, 对功能和能力恢复无意义;还有的患者总是用能支配的肌肉代偿不能支配的肌肉, 使需要活动的肌肉得不到训练。如患腿向前迈步时, 本应该是患腿屈曲向前摆, 而患者常常做的是整个患侧向前摆, 腿屈曲的肌肉就得不到锻炼。如手握橡皮圈只抓握而不学放开, 使屈伸两侧的肌肉张力和肌力差距更大。

凡此种种, 患者最终练成的动作, 都是没有实用价值的协同运动 (动作是刻板的, 以固定的运动模式和相同的反应强度出现, 无选择性) 。

正确的方法是, 应当鼓励患者尽量用患肢做有目标的、有意义的分离运动。

16肌肉活动的空间和时间的动态关系紊乱, 动作不协调, 且费力, 如要求患者用患手端起水杯, 患者常常是先抬起患侧的肩, 而患手触不到水杯。

正确的方法是引导患者拿东西时将注意力放在手上, 不要先抬肩。

17不从事日常活动和社会工作, 缺少与外界交流等。很多患者长期生活在“我是患者”的阴影里, 总感觉不是正常人, 自卑、焦虑、抑郁、烦躁, 情感失控、丧失信心等。这种不健康的心态, 极不利于疾病的恢复。

正确的方法是要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活动, 多参加社会活动, 多与人交流沟通, 把心中的不快疏泄出来, 恢复健康的心态, 从而培养患者的成就感, 使患者感到“我还行”。

3 陪护人员常见错误及甄别

3.1 陪护人员给患者做的最多的动作是快速屈伸肘关节, 牵拉屈肘肌肉引起痉挛。正确的方法是以伸展为主, 屈曲为副, 动作轻柔、缓慢。

3.2 拉着患者的手帮助做上举的动作。这样不仅会刺激屈肌痉挛, 也会导致肩关节半脱位, 在肩关节半脱位的情况下做屈曲活动, 极易损伤肩关节周围的软组织, 导致肩痛。正确的方法是活动前先恢复肩关节正常对位, 做主动辅助上举。

3.3 有些家属认为有疼痛感是好现象, 要求患者咬牙忍痛, 强行做被动活动。这样盲目牵拉患侧肢体, 不仅会拉伤肌肉, 还会造成患者的抵触情绪, 随意运动就难以再诱发出来, 反而诱发和加重了上肢屈肌痉挛模式。

其实, 偏瘫患者早期活动不应该有疼痛的感觉, 如有疼痛应该查找原因及时处理。

3.4 快速屈伸膝关节和髋关节会导致下肢伸肌张力增高。正确的方法是动作要缓慢, 轻柔。

3.5 快速向上扳脚掌, 刺激小腿三头肌张力增高, 行走时脚跟不能着地, 脚尖擦地, 膝关节不能有效屈曲, 妨碍患腿迈步, 诱发下肢伸肌痉挛模式形成。正确的方法是活动踝关节时牵拉脚跟, 不能扳脚掌。

3.6 患者和家人往往错误地认为偏瘫的原因是患侧没有力量, 拼命做患侧的力量训练, 活动量过大过强, 这样会诱发痉挛模式出现和形成。比如, 由2人架着患者的两只胳膊走路, 这样不仅会损伤患者的胳膊, 而且很容易形成髋、膝、踝关节僵直、足内翻、脚尖擦地等痉挛模式。

4 医护人员常见的错误及甄别

4.1 观念和认识上的误区

有些医护人员对康复认识不够, 害怕康复治疗会加重病情, 常常等到脑出血吸收完, 急性期过后才让患者做康复。其实,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尽早开展正确的康复治疗, 对急性期患者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些人认为康复像做广播体操式的教会患者做几个动作, 回家练练就行。治疗师设计的动作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确定, 不同时期每个动作的幅度、力度、节奏都不同, 许多动作是问题肌肉的极限运动, 动作恰到好处有益, 过量会损害肌肉, 不及没有效果, 且随着患者能力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着。其是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 没有康复专业知识的人最好不要错误地指导患者, 后果不堪设想。

过分强调安全, 要求偏瘫患者过早拄拐杖行走, 这样会诱导身体向健侧偏移, 从而影响患者身体协调性的恢复, 最终会导致患者行走不稳定。

4.2 康复治疗效果与治疗师的态度和能力有关

偏瘫患者通常表现为大脑反应迟钝, 动作缓慢, 如按正常人反应要求, 会使患者压力过大, 精神过于紧张。医护人员在康复治疗中, 使用“你不对、不行”、“你真笨”、“这么简单的动作都不会”等语言, 或用冷漠的表情, 生硬的态度指导患者等, 都会使患者不知所措, 失去康复的信心。

要想使康复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必须调动患者的积极性, 对患者正确的活动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对错误的活动要给予积极诱导, 让患者感到医务人员的关爱。

4.3 不能正确认识问题, 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康复的成败取决于治疗师对问题的准确分析和科学的治疗方案, 一个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 取决于治疗师学识、经验等。如有的治疗师对肌肉活动了解不够, 不能对康复运动作业做出正确分析, 从而导致作出不恰当的决定。如此治疗, 不仅没有什么效果, 甚至会使病情加重或引发新的问题。如, 患腿向前迈步困难, 被错误地分析为足下垂所致, 训练患者足背向上勾, 在摆动期时向上抬髋以使足离地面。然而在摆动期足难以离地面的原因通常是在趾离地面时膝不能屈曲, 而不是踝不能背屈。

5 患者的自信与家属的配合是保证康复治疗效果的力量源泉

5.1 康复治疗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计的治疗方案, 需要患者正确理解和把握,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否则会事与愿违。

例如, 康复师要求患者用健手帮助患手上举, 首先大脑产生患手上举的意念, 患手做上举动作, 力量不够由健手帮助;而患者常常是大脑不想, 患手不做, 只是健手将患手向上拉。本来是训练上肢伸肌的动作, 却变成牵拉上肢屈肌的动作, 没有起到好作用, 反而起了坏作用。

再如, 由坐位站起的动作, 康复师要求的动作是, 要双脚用力下压, 双肩平行前移, 重心前移到双脚支撑面上, 双腿蹬直站起, 不用健手支撑。而患者感觉到用健手支撑床面, 健腿用力, 很轻松就站起, 要用患腿站起实在太难, 既费力又站不稳, 就不愿意按要求做。如此, 应该锻炼的患腿肌肉没有得到锻炼, 反而使患者在站立的过程中和站起后, 患腿不会支撑, 严重时被抬离地面, 给迈步和行走带来困难。

偏瘫患者的康复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持续过程, 前一个动作是后一个动作的基础, 后面动作是前面运动的推进, 需要患者正确理解每个动作的实质和要领, 把握好用力的部位和程度, 循序渐进。

5.2 家属的配合与互动

家属在促使患者重获自尊心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们可以通过和治疗师的讨论, 亲身参与治疗过程来了解患者的问题所在, 从而自觉促使患者去执行治疗建议, 保证患者在治疗室以外活动动作的一致性。

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康复就是教会患者保护好患侧肢体不受损伤, 预防软组织挛缩, 用意识控制失去控制的肌肉做有意义的活动, 并把这些活动用到生活中去, 最终达到安全、省力、高效的活动, 使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到最佳状态。

偏瘫患者功能恢复 篇2

关键词:中风后偏瘫 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022-02

中风病以其高致残率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早期康复介入有利于有利于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改善,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我科自2007年以来采取中西医结合、康复早期介入的方法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我科的住院患者90例,均为初次发病,根据有无早期康复介入分为2组。对照组45例,其中男29例,女16例,脑梗塞34例,脑出血11例,平均年龄62.5岁。治疗组45例,其中男30例,女15例,脑梗塞32例,脑出血13例,平均年龄63.1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种资料经统计学分析(p>0.05),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2.1 中医诊断标准: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

1.2.2 西医诊断标准: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提出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经过颅脑CT或MRI确诊为脑出血或脑梗塞,以偏侧肢体瘫痪,神经功能缺损为主要症状。

1.2.3 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无失语及认知功能障碍,能配合治疗。

1.3 排除标准。

1.3.1 中风后有意识障碍、失语、认知功能障碍等患者。

1.3.2 合并有严重的心、肺、肝、肾、血液系统等功能损害的患者。

1.3.3 多次发生脑血管疾病患者。

1.4 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神经内科治疗基础上,在病情稳定不再进展24小时后开始康复介入治疗,对照组行常规神经内科治疗,未行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发病30天时比较肢体功能状况。

1.4.1 物理疗法。①床上正确体位的摆放:偏瘫早期的康复治疗中,正确体位能预防和减轻偏瘫典型的屈肌或伸肌痉挛模式的出现和发展,如上肢屈曲并肩胛带后缩,下肢伸展伴髋关节外旋。因此,在床上肢体宜置于抗痉挛体位。②主、被动关节活动训练:各关节活动2~3次/天,每次5~10遍。鼓励用健肢帮助患肢被动活动,进行双手交叉上举练习,下肢桥式运动。③床上翻身训练:翻身生活自理的第一步,利用健侧肢体或残存肢体的能力带动瘫痪肢体,或在辅助下或独立地进行翻身。④坐位平衡及坐站训练:患者先移至床邊,用健腿将患腿移至床边外,患膝自然屈曲,然后头向上抬,躯干向患侧旋转,健手横过身体,在患侧用手推床,把自己推至坐位,同时摆动健腿下床,躯干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后,可以让患者用健手从设提一侧拿放物体,以强化平衡反应。⑤站立平衡及坐到站立训练:患者Bobath握手,双上肢前伸,头和躯干前驱,重心前移至双足上,然后抬起臀部,髋膝伸展而站起,必要时治疗人员可站于患者患侧,一手将患膝向前拉向下压,另一手放在健侧臀部帮助患者抬起臀部,患者站于平衡杠边,监测上肢紧握杠木,重心放于健侧下肢,治疗人员或家属于患侧边给予帮助,逐渐增加时间,直至能保持站立位超过30min。将重心转移到患侧站立。对站立困难者可逐步由高椅子到低椅子做起坐训练。⑥步行训练:随着患者平衡功能及下肢负重能力的提高进行迈步训练,越过不同障碍物及上下楼梯训练。⑦物理因子治疗:可利用功能性电刺激、生物反馈等治疗,促进患者运动的出现。

1.4.2 作业疗法 ADL训练:指导患者穿脱衣服、进餐入厕、洗澡、刷牙等。重点以选择性作业课题治疗,患侧上肢的精细活动强化训练,自助和辅助具的使用训练及健肢的代替、代偿训练等,强调以实现最大限度生活自理为目的,1次/天,治疗均实行一对一方式。

1.5 疗效评价: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作为疗效判定标准。

1.6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定量资料采用X2检验,定性资料采用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的比较,均有改善,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有明显的疗效,但两组治疗后统计学分析,治疗组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早期康复介入对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更有效。

3 讨论

偏瘫患者功能恢复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2011年7月~2012年7月本院脑卒中患者32例,均符合我国现行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经头部CT明确诊断,为病情稳定,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排除骨骼肌肉病变所致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6例;脑梗死12例,脑出血4例;平均年龄(52.5±6.1)岁;病程40~116 d,平均(78.1±14.5)d。对照组16例,男10例,女6例;脑梗死8例,脑出血8例;平均年龄(53.4±6.8)岁。病程41~120 d,平均(80.6±13.5)d。两组患者认知功能评定、上肢运动功能评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神经发育学疗法对患者进行肢体功能训练。训练每周5 d,2次/d,每次不少于30 min,持续训练8周。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知功能训练,包括(1)注意力训练:视觉跟踪、猜测游戏、删除游戏、迷宫、电脑游戏等;(2)记忆力训练:可采用背数字、默写词语、短文复述、拼图等;(3)思维训练:安排一些简单的活动如拼图、搭积木、切苹果等;(4)计算能力训练:十位数以内的加减乘除;(5)综合分析能力训练:物品分类训练、假设问题处理,并将这些训练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1.3 评定方法

(1)认知功能评定:采用中文版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量表评定;(2)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评估患者上肢运动功能[1,2]。每位患者在开始治疗前评定一次,训练两个月后再做一次评定,评定由不参与治疗的医生完成。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两组前后对比采用t检验。

注:治疗前后对比,a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bP<0.05

2 结果

如图表1所示,经训练后所有患者的MMSE和上肢的运动功能均有所改善,治疗组的上肢运动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认知功能障碍指大脑高级智能加工过程出现异常,从而引起严重学习、记忆障碍,同时伴有失语、失用、失认或失行等改变的病理过程。认知的基础是大脑皮层的正常功能,任何引起大脑皮层功能和结构异常的因素均可导致认知障碍。由于大脑的功能复杂,且认知障碍的不同类型互相关联,即某一方面的认知问题可以引起另一方面或多个方面的异常。认知训练可以促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组,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同时认知训练采用丰富的环境刺激使脑皮质增厚,树突分支增加,神经元体积和密度增加,营造一个利于神经生长的环境[3]。大量研究表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训练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4],在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也有重要意义[5,6]。上肢功能的恢复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患者的认知能力,如注意力、物品空间位置关系、综合分析能力等等,进行认知训练间接或直接帮助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

本研究发现,认知训练有利于上肢功能的改善。训练前两组之间无明显的差异性,但是训练后两MMSE及上肢Fugl-Meyer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结果显示认知训练可以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因此,实施认知训练,增加信息刺激,有利于大脑功能的重组,建立新的通路,不仅可以促进上肢功能的恢复还可以减少肩痛、肩手综合征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方定华.中枢性运动功能评定//王新德.神经病学神经康复分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51-153.

[2]缪鸿石.脑卒中的康复评定//缪鸿石.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1-71.

[3]RODR IGUFZ F A,KOF IDIS C,MU NTE T F,etal.An 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y of errorless leaming.Brain Research Cognitive Brain Research,2004,19(2):160-173.

[4]程海玲.无错性学习对脑卒中认知障碍康复效果的影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9):825-826.

[5]林海燕,徐海前.脑梗死恢复期认知功能与运动功能的关系.浙江预防医学,2003,15(4):72.

偏瘫患者功能恢复 篇4

关键词:脑卒中 运动疗法 强制性使用 上肢康复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040-02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根据统计我国每年发生脑中风病人达200万。发病率高达120/10万。中风后大约有85%患者伴有上肢功能障碍(Broeks JG,et al.1999)。55—75%患者在发病后的3—6个月仍伴有上肢功能障碍(Kwakkel G,et al.1994),上肢完全恢复功能者仅为14—16%(Nakayama H,et al.1994)。著名的Copenhagen中风研究表明:上肢功能恢复的最佳时间应在发病11周内,过了11周上肢功能几乎不可能再恢复[3]。目前占主流的中风康复方法(传统康复方法及NDT)在随机对照研究中并未被发现其有效性。多项关于NDT和CIMT对于上肢功能的对照研究提示,CIMT对于上肢功能的改善优于NDT。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08年9月—2011年7月本科收治的符合CIMT适应症的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取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按随机的原则平均分为2组:①CIMT治疗组15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18—60岁,其中脑梗塞10例,脑出血5例。②RRT治疗组15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18—60岁,其中脑梗塞11例,脑出血4例。

1.2 入选标准:①首次脑卒中后3—6个月,一侧偏瘫。②年龄18—60岁。③患者手腕能主动背伸≥10°,除拇指外至少有其他两指背伸≥10°,1min内动作可以重复3次。④能独立行走,有足够的平衡能力。⑤无严重的认知问题,能配合检查和治疗。⑥有较好的康复欲望和良好的家庭支持。排除条件[1]:①严重的高血压BP>180/100mmHg和严重心肺等全身性疾病。②严重的关节疼痛。③明显的认知障碍(MMSE<20分)。④明显的关节活动受限(肩关节被动屈曲、外展<90度)和严重肌肉痉挛(Ashworth≥2)。⑤不愿意14天穿戴限制用具90%以上时间的患者。

1.3 治疗方法:①RRT治疗组采用Bobath技术为主,配合Rood、Brunstrom等神经发育疗法,进行上肢功能训练。每天上下午各训练40分钟,每周5天连续2周。②CIMT组采用休息位手夹板或连指手套限制健侧上肢的使用,同时使用吊带限制健侧上肢的活动,休息位手夹板或连指手套在患者清醒时的90%时间佩戴,仅在洗浴、上厕所、睡觉及可能影响平衡和安全的活动时解除强制,连续2周。③塑形训练,塑性技术是一种循序渐进改善运动功能的行为方法,让练习者用患肢连续地做一刚刚超过现有运动能力的动作或接近一行为目标,患者要付出相当的努力才能完成,完成后继续增加任务难度,逐步增加患肢的运动幅度,提高运动能力要根据每位患者运动功能缺损情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塑型任务,治疗师安排适合患者功能水平,与患者日常生活相关的6-7个行为塑性任务[4],例如,拧螺丝、开关水龙头、使用筷子和勺子模拟吃饭、使用纸杯喝水、捡豆子、插板训练等,让患者从事一些日常生活中会做的一些活动,再将这些活动分为许多较小动作来完成,让患者重复练习这些动作,这样既是患者动作的改善程度很大,医生和治疗师也可以注意到根据患者功能的不同采用的塑形训练方法不同,连续训练2周,共10个工作日。

1.4 评价方法:采用上田敏偏瘫上肢功能评价、偏瘫手功能实用性评定及患者的上肢运动能力。

2 结果

治疗后两组功能级别均有明显提高,但CIMT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表2)治疗中未发现被限制的健侧肢体出现疼痛,肌肉萎缩或关节障碍。

表1 康复前后上田敏上肢功能比较

时间组别ⅤⅥⅦⅧⅨⅩⅪP

治疗前CIMT组5442000>0.05

RRT组5541000>0.05

治疗后CIMT组2443200<0.05

RRT组 4542000<0.05

表2 两组患者手实用性功能评定(15例)

时间组别废用手辅助手实用手P

治疗前CIMT组690>0.05

RRT组 5 100>0.05

治疗后 CIMT组 2 103 <0.05

RRT组 861<0.05

表1、表2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手功能实用性能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强制组手功能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过去几十年,脑损伤后运动障碍的康复治疗广泛应用神经发育疗法(neurodevelopment treatment,NDT),其典型代表为Bobath技术、Brunnstrom技术、Rood技术、Kabat-Knott-Voss技术等。这些技术的流行,促进了20世纪中后期脑损伤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5]。80年代以来,从事脑损伤治疗的临床(包括康复治疗专业)人员发现,神经发育疗法在治疗环境中具有良好的效果,但在患者的生活环境中常不能较好地发挥作用;文献中报告的关于神经发育疗法的临床研究,设计不够严谨,缺乏有说服力的对照组。在严格设计的临床研究中,经过与对照组比较,未能发现神经发育疗法各技术之间及其与传统的治疗方法之间有显著性的差异[2]。为此,专业人员一直在致力于寻找新的不同于神经发育疗法或传统疗法的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例如,运动再学习技术(motor relearning program,MRP)、抗阻力训练(resisted exercise)、功能性电刺激(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经皮神经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或CIT)等。其中以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发展较快[5]。“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由美国Alabama(亚拉巴马(美国州名))大学神经科学研究人员通过动物实验而发展起来的治疗上神经元损伤的一种训练方法。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它以中枢神经系统可塑性理论为依据,有多项研究证明CIMT可以让脑卒中患者的大脑功能重组。terr等从神经行为学方面对脑损伤偏瘫患者的习得性废用进行了分析,发现患者上肢残余的运动能力和实际使用情况有明显差异,说明习得性废用广泛存在于慢性偏瘫患者中,提示这些患者实施CIT有很好的提升空间;CIMT理论基础来自于行为心理学及神经科学研究成果“习得性废用”的形成及矫正过程。主要原理是通过强制性治疗改变患侧上肢的废用强化过程,重复使用和强化训练来控制患者的对侧皮质代表区扩大和同侧皮质的募集,导致功能依赖性皮质重组。

偏瘫患者功能恢复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康复中心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 入选标准:符合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诊断标准;首发脑卒中;能配合完成相关调查问卷。其中男45例, 女15例;年龄最小38岁, 最大72岁, 平均年龄 (54.52±3.25) 岁;卒中类型:脑出血32例, 脑梗死28例;病程最短1d, 最长30d, 平均 (12.36±0.48) d。根据康复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各30例, 两组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康复方法

两组都开始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方法, 每日1次, 每次40min, 共治疗8周。康复方法包括肢体摆放、被动关节活动、桥式运动、针灸、物理因子治疗等。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强化运动疗法, 于常规康复训练后在安静的空间进行, 25min/次, 1次/d, 训练1周, 休息1周, 也持续8周。主要方法为叠被、扫地、写字、抓拿、下棋、吃饭、梳头、抛物、持杯、用筷、切割食品、梳头、抛物等。这个过程需要每日坚持, 循序渐进, 要由易到难, 顺序进行。同时在日常生活时间, 鼓励患者进行实际的功能任务练习, 并指导家属参与康复训练。

1.3 观察指标

①两组在康复前后进行上肢功能评分, 选择运动评估量表 (Motor assessment scale, MAS) 中上肢部分, 最高分18分, 评分越高上肢功能越好。②两组在康复前后采用改进的SF-36量表评估生活质量, 包括体力限制、社会限制、情绪和症状4个维度, 评分越高, 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对比检验方法涉及配对t检验与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上肢功能对比

经过观察, 两组康复前的上肢功能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 康复后都有明显上升,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 。见表1。

2.2 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经过观察, 两组康复前的体力限制、社会限制、情绪和症状评分对比都无明显差异, 康复后组内与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是导致长期偏瘫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美国有超过4万人因脑卒中而导致残疾。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200万, 偏瘫率75%[5]。早期康复的实施已给诸多患者带来了福音, 但是对于上肢功能障碍的恢复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卒中的类型中, 出血性脑卒中多因颅内出血表现为脑溢血, 主要是由血压高、动脉硬化造成的, 通常发病急、病情重, 病死率达50%以上。脑血栓80%是由于动脉硬化、高血压造成的, 另有20%是从其他部位[6]。

运动疗法是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一个重要手段。对偏瘫的运动疗法是全方位的, 其中上肢的运动和训练十分关键。因为上肢是整个身体运动感觉的最前端, 其运动感觉的恢复可影响整个机体的运动感觉程度。在康复中, 首先设定一个难度刚刚超过患者上肢运动能力的动作, 患者需付出相当的努力后才能达到目标, 一旦能轻松完成时, 则再增加动作难度并重复训练[7]。训练内容的设计紧密结合日常生活活动, 患者及家属都要有耐心, 运动方式由被动、辅助到自主运动顺序进行。可以首先将康复训练放在床上进行, 运动的位置和强度因人而异, 让每个关节和肌肉从被动运动转向主动运动, 这也是康复的过程。再进行坐位练习, 然后是站立, 最后是行走和上下台阶等, 以免出现“误用综合征”[8,9]。在应用技术中, 当前强迫性运动疗法、运动想象疗法、机器人辅助治疗、经颅磁刺激技术、肌电生物反馈疗法、镜像疗法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文两组康复前的上肢功能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 康复后都有明显上升,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康复前的体力限制、社会限制、情绪和症状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康复后组内与组间对比都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总之, 运动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有利于上肢功能恢复, 提高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 根据康复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各30例, 两组都开始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方法,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强化运动疗法。结果 两组康复前的上肢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康复后都有明显上升,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康复前的体力限制、社会限制、情绪和症状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康复后组内与组间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运动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有利于上肢功能恢复, 提高生活质量,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运动疗法,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

参考文献

[1]槐雅萍, 闷彦宁, 贾予善, 等“.运动想象”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5, 20 (9) :681-682.

[2]王刚, 何建永“.运动想象”疗法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6, 21 (12) :1096.

[3]闫彦宁, 槐雅萍.运动想象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8, 14 (1) :55.

[4]贾子善“.运动想象”疗法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廊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4, 19 (11) :867.

[5]王丽亚, 赵振彪, 黄明威, 等.强制性诱导运动治疗[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3, 9 (10) :296-297.

[6]赵军, 张通.强制性运动疗法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科杂志, 2005, 38 (2) :198-201.

[7]Sterr A, Freivogel S, Sehmalobr D.Neurobehavioral aspects ofrecovery:assessment of the learned nonuse phenomenon in hemiparetie adolescents[J].Arch Phys Med Rehabil, 2012, 83 (8) :1726-1731.

[8]王文清, 杨晓莲, 姜贵云, 等.脑卒中运动功能障碍康复的新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7, 22 (10) :188-189.

偏瘫患者功能恢复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1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2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的诊断标准[2],伴有肢体功能障碍,且排除肝肾的器质性疾病,精神病、先天性智力障碍者。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48~82岁,平均年龄为(63.47±2.63)岁,发病时间最短1 d,最长4 d,平均发病时间(2.68±0.37)d,脑血栓14例,脑梗死10例,左侧偏瘫11例,右侧偏瘫13例。1.2方法: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沟通,引导患者,安慰患者及家属,平复患者的情绪,并列举临床上恢复较好的成功案例,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对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时刻关心患者,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体位护理: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定时翻身,每天按摩患者2~3次,促进患者微循环,预防肌痉挛。每2 h帮助患者变换体位1次,患者侧卧位、健侧卧位、仰卧位交替进行。被动让患者上肢向肩外展50°,屈肘40°,伸展手、腕关节。定时进行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肩关节、手、腕关节等的被动运动,做屈伸、旋转、内收、外展等活动,防止静脉血栓的形成[3]。

神经功能康复训练:有些脑卒中偏瘫的患者伴有语言障碍,情绪较为烦躁,护理人员应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文字交流等方式不断地鼓励患者,引导患者开口和思考,并根据患者自身喜好,播放音乐、录音等刺激患者的神经系统。对于严重的患者先行发音练习,反复训练患者的语言功能,促进患者恢复,对于患者好的表现要及时的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加患者的信心。

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自身的病情及偏瘫的程度制定适合患者的训练方案,并耐心的向患者讲解康复训练方案的内容及重要意义,取得患者的认同,使之积极配合。患者早期卧床时,护理人员每天被动活动患者患肢,按摩及做屈伸运动,活动范围由小及大,次数由最初的20次/天逐渐递增,并注意肘关节、肩关节及膝关节等的运动,预防关节痉挛。当患者可下床时,指导患者站位练习,逐步过渡到步行,在康复训练中引导患者靠自身的力量进行,要培养战胜自身的心理障碍,达到逐步功能恢复。

日生活能力康复训练:护理人员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还应帮助患者锻炼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吃饭、上下床、大小便等日常活动。根据患者自身的能力及喜好安排适当的运动,培养患者对生活的乐趣,加快康复。

出院指导:患者出院时,根据患者自身功能障碍的程度,给于患者合理化康复训练的建议,并嘱患者相关的注意事项,鼓励患者独立完成康复训练,争取早日康复。

1.3疗效评价标准:运动功能评分采用Fugl-Meyer评价法,轻度95~100分,中度:85~94分,中度85分以下;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采用Barther指数进行评价,优良:60分以上,一般:41~60分,较差:40分及以下;神经功能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评定,重型:31~45分,中型:16~30分,轻型:0~15分。观察患者护理前后的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前后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所有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后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护理前显著提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护理前显著降低,护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脑卒中是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且每复发一次,病情即加重一次[4]。据统计,我国现约有600万脑卒中患者,约有75%的患者丧失劳动能力,约有40%的患者重度致残,可见脑卒中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的极大威胁[5]。脑卒中偏瘫是一种常见的脑卒中后遗症,除了及时有效的治疗外,还需要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尽快恢复。研究表明,早期的康复护理能显著的改善患者的肌力、耐力以及自身活动能力。本研究中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实施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另外每日按摩患者患肢及各关节,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并根据患者自身疾病情况,制定康复护理方案,进行神经功能康复训练、运动功能康复训练、日生活能力康复训练等,使患者在有限的时间内恢复到最佳状态。本研究结果表明,2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护理后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护理前显著提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护理前显著降低,护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对病情稳定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早期的康复护理,能显著的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功能,加快患者的康复,减轻残损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脑卒中偏瘫患者24例,患者均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观察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前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实施康复护理后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护理前显著提高,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较护理前显著降低,护理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的康复护理能显著的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肢体功能,加快患者的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康复护理,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生活评分

参考文献

[1]Knutson JS,Hansen K,Nagy J,et al.Contralaterally controlled neuromuscular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or recovery of ankle dorsiflexion:A pilo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post-stroke hemiplegia[J].Am J Phys Med Rehabil,2013,92(8):656-665.

[2]陈晓.探讨康复护理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状况的影响[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10):33.

[3]伍琦,钟印勤,叶美霞,等.护理干预对恢复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9):2097-2098.

[4]张敏娜,贾月.早期康复训练对脑中风偏瘫患者肢体功能康复重要性及防止异常模式[J].中国卫生产业,2014,30(15):149-150.

偏瘫患者功能恢复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3月~2015年9月本院收治的脑卒中首发患者100例, 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2], 经CT检查确诊的脑出血49例, 脑梗塞患者50例, 脑出血合并脑梗死1例;其中男56例, 女44例;左侧偏瘫57例, 右侧偏瘫42例, 双侧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的常规药物治疗, 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 观察组在结合临床资料进行身体综合评估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和运动功能康复治疗, 具体措施如下。

1.2.1心理护理 (1) 认知疗法。帮助患者认识自身的病情, 缓解压力, 稳定情绪, 克服困难, 摆脱依赖心理; (2) 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 鼓励战胜病魔, 调动患者积极的心理因素, 督促家属多关心患者, 帮助患者稳定情绪; (3) 个性化心理辅导。根据病情和心理情况, 给予个性化的心理辅导, 每次30 min, 每周2次。

1.2.2运动功能康复治疗

1.2.2.1急性期体位交换, 保持良好体位, 进行被动运动, 起坐训练, 床上运动训练和ADL训练。体位变换:患侧卧位, 健侧卧位, 仰卧位, 床上坐位。

1.2.2.2关节活动度的训练。早期进行关节活动度的训练, 可以维持关节正常的活动范围, 有效防止肌肉废用萎缩的发生, 促进全身功能的恢复。在急性期每天做两次, 每次10~20 min。全身各个关节向各个运动方向做全活动范围的运动2~3次。包括肩关节的屈曲和外展;内旋和外旋。前臂的旋转。手指关节伸展和屈曲以及拇指外展方向的运动。髋关节的伸展;外展内收;内旋。腘绳肌的牵张, 踝关节的训练。

1.2.2.3保持椅子及轮椅上的正确的坐姿。只有保持正确的坐姿才能起到治疗和训练的目的, 发现不良姿势给予及时纠正。转移动作训练:在急性期肢体处于弛缓状态相对较多见, 该阶段转移动作需要辅助, 根据患者功能恢复的不同程度加以辅助, 包括:仰卧位的侧方移动;床上翻身:包括向健侧翻身, 向患侧翻身;床上坐起:从健侧坐起, 从患侧坐起;起立。

1.2.2.4上肢自我辅助训练。包括握手并上举上肢;握手同时上举上肢至头顶。活动肩胛骨:肩胛骨是否具有良好的活动性,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肩关节的运动能力、上肢的应用能力、平衡反应的效果以及步行的质量。从早期就开始对肩胛骨施以必要的活动, 防止肩胛骨的肌肉痉挛引起活动受限。

1.2.2.5恢复期的康复训练。上肢恢复训练:将运动疗法和作业疗法相结合的方式训练患侧上肢, 如:上肢负重训练, 抓握东西;书写练习。下肢恢复训练;主要训练下肢功能改善步态恢复步行能力如:双下肢步行状训练;自立位向前迈出患侧下肢训练;利用滑板的动作训练;利用体重计的动作训练肩胛带旋转训练;骨盆旋转训练。

1.3观察指标 (1) 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从意识、水平凝视、面瘫、语言、肩臂运动、手运动、下肢运动、步行能力8个方面进行评估;分值范围0~45分, 分数越高,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大。 (2) 修订的Barthel指数 (modifed Barthel index, MBI) ≤40分, 生活完全需要帮助;41~60分, 生活需要帮助;>60分, 生活基本自理[3]。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及MBI评分比较, 见表1。治疗一个月后, 两组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P<0.01) ,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P<0.01)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P<0.01) ,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P<0.05) 。

3讨论

3.1脑卒中急性偏瘫的康复治疗日益受到重视[4], 偏瘫患者情感脆弱, 对目前偏瘫感到悲伤、力不从心、失去恢复的信心, 产生惰性, 不配合治疗, 对患者康复不利。心理护理不但可以消除情绪障碍、减轻心理压力、促进患者主动配合治疗, 还能提高对疾病的应对能力, 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患者肢体康复是目前康复医学的难点之一。早期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会习惯性的使用键侧上肢, 产生习得性废用, 使得上肢的功能恢复相对较困难, 康复训练可以促进机体血液循环, 增加脑部血流量, 改善脑部血供, 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5,6]。脑卒中急性期药物治疗虽可明显减轻神经症状, 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远期功能作用微乎其微, 早期运动功能康复治疗之所以有效, 是因为中枢神经系统具有结构功能上的重组能力和高度的可塑性, 这是神经系统康复的重要理论依据[7]。

3.2在本研究中, 观察组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心理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心理辅导, 帮助患者建立自信心, 树立战胜疾病的毅力, 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指导患者进行体位更换。采取被动运动及主动运动, 坐位练习, 各关节的活动等运动功能的康复治疗。康复的早期介入, 就是通过系统的有选择性的、针对性的康复训练, 刺激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 以获得正确的运动传出, 达到神经功能的重组目的[8]。

综上所述, 心理护理结合康复运动治疗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 提高肢体运动功能, 改善生存质量, 促进患者的康复水平。

摘要:目的 观察心理护理结合运动功能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 对照组50例, 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临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遵循循序渐进、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原则, 结合心理干预, 良肢摆放、肢体按摩及日常生活训练等运动功能康复治疗。在入院时及出院前各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改良Barthel (MBI) 评分。结果 治疗4周后, 两组神经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恢复进展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 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P<0.01) 。结论 心理护理结合运动功能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 减轻偏瘫肢体的致残程度, 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心理护理,运动功能康复治疗,脑卒中,神经功能

参考文献

[1]钟建标.急性脑卒中临床治疗[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5 (20) :2504-2505.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内科杂志, 1996, 29 (5) :379-380.

[3]候东哲, 张颖, 巫嘉陵, 等.中文版Barthel指数的信度与效度研究[J].临床荟萃, 2012, 27 (3) :219-221.

[4]缪鸿石.中国神经系统损失功能恢复的理论[J].中国康复理论实践, 1997, 3 (3) :103.

[5]南登昆, 黄晓琳.实用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315-316.

[6]刘水平.早期康复护理对糖尿病性脑梗死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当代护士 (中旬刊) , 2014, 12 (1) :24.

[7]许玉华, 侯细臻, 潘恩木.护理干预对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5) :425.

偏瘫患者功能恢复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30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16例, 女14例, 年龄27~75岁, 平均 (48.5±2.5) 岁;试验组患者中, 男27例, 女13例, 年龄28~76岁, 平均 (49.6±1.5) 岁。患者均为缺血性脑卒中引起的偏瘫, 均有不同程度的上下肢体瘫痪、两侧肢体肌无力、面部肌肉无力、麻木、偏瘫步态等症状。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

(1) 符合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临床诊断标准; (2) 步行能力较差, 但能坚持至少1 min; (3) 生命体征平稳, 出现单侧下肢活动障碍; (4) 认知功能基本正常, 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1) 前庭或小脑受损引发平衡功能障碍; (2) 并发严重精神障碍、心肺肝肾原发疾病; (3) 不能配合全程治疗; (4) 有视觉障碍。

1.4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活血化瘀、调脂等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其基础上给予常规康复训练, 具体内容: (1) 对关节进行被动活动和肢位摆放训练, 维持关节活动度和抑制痉挛状况; (2) 从仰卧位到床边坐位平衡训练, 坐起训练, 从坐到站位平衡训练及站训练等; (3) 进行下肢分离运动训练、膝关节屈伸训练、髋关节屈伸训练、踝关节背屈等训练; (4) 减重平板步行训练; (5) 理疗师借助电子生物反馈疗法进行电刺激治疗; (6) 上下楼梯、平地步行训练等; (7) 日常穿或脱衣服、入厕等生活活动能力训练。每次坚持45 min, 2次/d, 疗程为6 d。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康复卒中单元治疗, 包括: (1) 为患者配备由治疗师、康复医师、康复护理人员等组成的卒中小组, 并将其纳入临床路径管理, 定期对患者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分析, 并制订下一步的治疗计划; (2) 心理康复师定期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 (3) 由专业的康复师为患者制订个体化康复训练; (4) 主管医师与责任护士需耐心向患者和家属讲解疾病的发生机制、发展过程、治疗方案及预后, 进而提高患者和家属对治疗疾病的信心[1]。

1.5 观察指标

采用上肢运动功能评分 (FMA) 进行评价, 主要内容包括屈肌共同运动、上肢反射活动、伸肌共同运动、反射亢进、手指运动、腕关节运动、脱离共同运动的活动和上肢协调运动, 每项5分, 共40分。上肢功能活动能力采用FIM进行独立性评测, 主要内容包括进食、洗澡、入厕、穿上衣和穿下衣, 每项10分, 共50分。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 两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功能活动能力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试验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功能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 见表1。

注:与同组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一旦诱发脑卒中, 超过85%的患者需进行步行能力训练。患者不能生活自理的根本原因是行走能力不能得到有效恢复。因此, 根据诱发脑卒中患者的病理特点制订有效的康复训练尤为重要。康复卒中单元是医院在一定范围内组织专业的物理治疗师、神经专科医生、心理学家、语言康复师、专业治疗师、专业护理人员构成的有机整体, 主要负责对患者实施全面的药物治疗、语言训练、肢体康复、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康复, 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康复卒中单元在我国二级以上医院已广泛应用, 且得到临床医护人员和患者的一致认可[2]。徐冬艳等[3]对综合性卒中单元偏瘫老年患者进行不同频率信号式功能性电刺激, 观察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发现对脑卒中单元偏瘫老年患者来说, 100 Hz和50 Hz信号式功能性电刺激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有明显疗效, 优于无电刺激组[4]。本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功能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提示系统性康复卒中单元训练不仅能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平稳功能, 还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综上所述,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康复卒中单元治疗, 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促进其上肢运动功能和功能活动能力的恢复,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探讨康复卒中单元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河南南阳南石医院接受治疗的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 同时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 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康复卒中单元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功能活动能力评分。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功能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P<0.05) 。结论 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康复卒中单元治疗, 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促进其上肢运动功能和功能活动能力的恢复, 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康复卒中单元,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

参考文献

[1]代新年, 单守勤, 陈庆华, 等.康复卒中单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疗养医学, 2012, 21 (7) :581-582.

[2]代新年, 单守勤, 陈庆华, 等.康复卒中单元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2, 18 (11) :1013-1015.

[3]徐冬艳, 何志杰, 贾杰, 等.不同频率信号式功能性电刺激对老年综合性卒中单元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老年医学与保健, 2014, 20 (4) :235-237.

偏瘫患者功能恢复 篇9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干预对脑卒中伴语言障碍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选择26例脑卒伴语言功能障碍患者,采取社区干预的方式,观察语言功能康复效果?结果:干预组有效率为65.38%,对照组为23.5%,两组有显著差异性?结论:采取社区干预的方式是脑卒中伴有语言功能障碍患者康复的最佳选择,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运用?

【关键词】脑卒中 ; 语言功能障碍; 社区干预; 康复

Community intervention on language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functional recovery effectiveness analysis

Guo qian-yong sheyang County Xintan Center Hospital in yancheng 2243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community intervention on stroke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the impact of language barriers. Methods: 26 cases of brain death with language dysfunction, community intervention approach taken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language features. Result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65.38%, the control group was 23.5%,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Conclusion: community intervention approach is taken with language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rehabilitation best choice, worthy of promotion of the use in the primary hospital.

【Keywords】 stroke; language dysfunction; community interventions; rehabilitation

隨着医学发展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水平的不断进步,脑卒中的死亡率在不断的下降,但在存活的患者中,约有75%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1],语言功能障碍是脑卒中的后遗症之一?由于农村社区患者的康复意识和经济水平的限制,对语言功能的康复不够重视,往往出院后任其自然,极大的影响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此我院于2011年1月-2012年6月对辖区内26例脑卒中伴有语言障碍的患者,利用社区卫生健康团队下村服务的机会,对其进行社区康复医疗干预,取得满意的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镇社区卫生健康服务团队在社区工作中,发现因脑卒中后留有语言功能障碍47例,对愿意接受语言功能康复训练的患者26例为干预组,其中: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44-72岁,病程:1-8年,平均病程:3.5年;对不愿意接受或没有完成社区干预过程的21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4例,女性:7例,年龄:45-71岁,病程:1-7年,平均病程:3.3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效果判断:根据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汉语失语症治疗效果判定标准:①显效:语言恢复正常或语言功能恢复较治疗前提高超过2级或以上;②有效:语言功能恢复较治疗前提高超过1级;③无效:语言功能恢复较治疗前无慢性改变[2]?

2 社区干预措施

2.1?服务团队明确分工?责任具体?根据社区卫生服务团队管理规范,每个团队有一名全科医生?全科护士?公共卫生和社区服务站人员组成,全科医生对两组患者进行语言功能的评估?康复方案的制定及疗效的判定?全科护士配合全科医生对干预组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并指导卫生服务站人员掌握相关的康复知识?公共卫生人员要建立康复训练患者的慢病电子档案,及时同全科医生?护士汇报患者康复训练情况?卫生服务站人员负责患者的日常管理,具体跟踪指导患者康复并及时更新电子档案?

2.2?康复训练指导

2.2.1?功能训练?由于脑卒中患者的语言中枢的功能障碍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和发音器官的运动不协调,导致患者出现运动性失语的表现,社区服务团队针对每个患者的不同病情,拟定具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计划,并由全科医生和护士面对面的进行康复指导,同时教会社区卫生服务站人员,请患者家属一起参与?主要包括发音器官功能训练?发音训练?视听训练?口语表达训练以及文字理解能力训练,以提高患者语言功能恢复的能力[3]?

2.2.2?用药指导?我们在治疗引起脑卒中的原发病的基础上,应用左旋多巴联合溴隐亭,具体用法为:左旋多巴250mg tid,溴隐亭1.25mg qn,疗程为8周[1]?特别对于脑卒中伴有语言功能障碍早期患者,更应尽早使用?

2.2.3?针灸理疗?运用祖国医学对治疗慢性病的优势,我们对每一位患者取舌?颊?上?下颌耳穴埋王不留行子,并嘱咐患者及其家属定期按摩穴位?有条件的患者配备一台神灯治疗仪,用于对患者的面颊进行造射治疗,帮助患者面部神经和运动功能的恢复,以助语言功能的康复.

2.3?心理干预指导?脑卒中伴有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由于突然不能够同所熟悉的人进行语言交流,变成一个“啞巴”,而且其康复的过程漫长,一些要求和病痛不能够表达,以及对预后的担忧等等因素,导致患者常常出现焦虑?悲观?抑郁?消沉的心理状态[4]?尤其是还伴有其他功能障碍的患者,我们卫生服务团队要找出患者心理因素,针对性制定心理指导方案,个性化的进行心理疏导,解除患者的心理障碍,积极配合卫生服务团队的治疗干预,增强患者防治疾病的信心?

3 结果

卫生服务团队对两组患者按照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汉语失语症治疗效果判定标准,在8周内不定期评价,疗效结果(见表一),治疗组有效率为65.38%而对照组为23.5%,两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有显著差异性?

4 结语

随着社区卫生院的功能在不断的改变,并伴随全科医生?护士的培训不断普及,目前以“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模式在社区卫生院普遍开展?医生?护士不仅仅局限在医院坐堂门诊,更需要走出医院?走进社区?进入患者的家庭,将社区干预工作贯穿于慢性病防治工作整个过程之中?我们通过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对辖区内26例脑卒中伴有语言功能障碍患者进行社区干预有以下几点体会:①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团队且分工明确,并进行实时跟踪,有效的掌握患者康复的动态过程;②根据患者个性化的病情,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计划,严格按照计划进行功能训练?药物指导及中医康复治疗,有效地提高康复效果;③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指导,及时调整心理状态,有助于增强患者康复信心;④社区干预,不仅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减轻患者康复过程中的社会和经济压力[5],不失为是脑卒中伴有语言功能障碍患者康复的最佳选择,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胡云 . 左旋多巴联合溴隐亭治疗急性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2011,8(28):122-123?

[2] 郭世忠 . 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康复训练早期效果分析 【J】,中国社区医师,2012,14(304):309?

[3] 方纳.早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伴失语患者语言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33):55-56?

[4] 朱梅花,曹晓玲.脑卒中患者社区康复措施【J】,心理医生,2009,15(156):102-103

偏瘫患者功能恢复 篇10

关键词:脑出血,偏瘫,康复护理

脑出血是中老年人群好发疾病,患者多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脑出血起病突然,进展迅速,严重者可短时间内死亡[1]。偏瘫是脑出血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若不积极进行康复护理则可能遗留肢体功能障碍。本文主要分析脑出血偏瘫患者康复护理干预后运动功能恢复临床效果,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2009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110例脑出血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相关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脑出血,同时排除脑外伤、脑梗死等其他脑部疾患。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急症临床治疗,按照是否给予偏瘫患者针对性康复护理将11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5例。观察组患者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39~61岁,平均(45.23±6.89)岁;对照组患者中男29例,女26例,年龄38~61岁,平均(45.85±6.28)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临床脑出血偏瘫常规护理,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时采取对症护理。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采用偏瘫患者针对性康复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2. 1 心理安慰

护理人员在患者接受手术后,第一时间告知其手术情况,打消其对于手术失败的顾虑,并告知其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使之积极配合术后康复治疗,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2]。

1.2.2. 2 肢体锻炼

患者进入恢复期后应进行积极的起床、站立、站姿、行走以及日常生活练习。训练患者抬头、收腹、挺胸,腰部和下肢尽力伸直,放松肩颈部肌肉。训练强度循序渐进,在患者下肢肌力达到Ⅳ级及以上后进行行走训练。注意频率适中,步幅均匀,重心转移要跟上足部的转移,同时利用带护栏的防滑木梯进行上下楼训练[3]。

1.2.2. 3 积极的心理暗示

患者在进行术后康复时,难免会遇到康复效果不佳的暂时情况,是术后康复的正常阶段,但患者可能会因一时康复进程停滞而对其自身病情产生疑惑,失去继续康复治疗的信息,消极应对,产生术后抑郁等不良心境。护理人员应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告知其术后康复是一个往复前进的过程,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取得最佳康复效果,树立患者康复信心。

1.3 观察指标

1.3.1 护理效果

观察两组患者的偏瘫肢体肌力恢复程度,分为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无效4类。基本痊愈:患者偏瘫肢体肌力恢复至Ⅴ级;显效:患者偏瘫肢体肌力恢复至Ⅲ~Ⅳ级;有效:患者偏瘫肢体肌力恢复至Ⅱ级;无效:患者偏瘫肢体肌力Ⅰ级或者与护理前无改变。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

1.3.2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肢体功能

采用ADL量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得分越高,独立生活能力越强。采用Harris肢体功能评分从疼痛程度、功能、畸形与活动度4方面对肢体功能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肢体功能越理想。

1.3.3 负面情绪

观察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护理前后的负面情绪,采用HAMD量表评价患者的抑郁情绪,采用HAMA量表评价患者的焦虑情绪,分值越高,负面情绪越剧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接受针对性康复护理后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肢体功能比较

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肢体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两组负面情绪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负面情绪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脑出血俗称脑溢血,是由于脑实质内血管破裂产生,该病起病迅速,病情进展较快,是一种临床急症。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习惯不佳,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多发,导致脑出血的发病率急剧增高[4]。脑出血的最常见病因为高血压、颅内血管畸形、脑动脉硬化,患者多于情绪激动、用力等情况下发病,主要表现为活动的突然中断、意识障碍、肢体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功能损害。脑出血的病情凶险,死亡率十分高,是中老年患者的健康大敌[5]。

肢体瘫痪是脑出血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许多患者接受治疗后仍遗留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给家庭和社会均造成了负担,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部分患者甚至因无法接受肢体瘫痪而采取极端措施,后果严重[6]。许多脑出血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并不是偏瘫引起,而是由于没有进行早期正确的康复训练,致使最终产生体位性痉挛、关节挛缩、畸形、肌肉萎缩等。可见正确的康复护理对于脑出血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性。

本文主要分析脑出血偏瘫患者康复护理干预后运动功能恢复临床效果。观察组患者接受针对性的肢体功能康复护理后,总有效率为96.36%,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3.64%,可见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组患者接受康复护理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肢体功能评分分别为:Barthel(72.63±8.14)分,Harris(65.21±6.96)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Barthel(53.54±5.86)分,Harris(55.74±6.27)分,可见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能力和肢体功能。观察组患者接受康复护理后的负面情绪评分为HAMA(27.31±4.51)分,HAMD(30.31±4.4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HAMA(45.92±5.93)分,HAMD(47.52±6.31)分,可见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可以明显减轻患者的负面情绪。

综上所述,对脑出血偏瘫患者进行针对性康复护理可以有效提高其护理有效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及肢体功能,减轻负面情绪,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汪莉,张燕燕,张千,等.急性脑卒中偏瘫病人行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J].护理研究.2009,23(4):890-892.

[2]李留芝,魏红艳.综合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卒中病人康复的影响[J].家庭护士,2008,6(4):946-947.

[3]李佩意.脑卒中急性期营养护理对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家庭护士,2008,6(5):1366-1367.

[4]代鲜鸽,别小宁,徐翠玲,等.60例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护理及早期肢体康复训练体会[J].临床护理杂志,2011,10(3):17-18.

[5]吴亚丽,任蕾蕾,廖颖.脑出血偏瘫病人康复综合护理措施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1,25(18):1688-1689.

上一篇:现状与困境下一篇:企业如何进行有效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