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偏瘫

2024-07-11

脑血管病偏瘫(精选9篇)

脑血管病偏瘫 篇1

我国是脑血管病发病率非常高的国家之一,每年至少有200万新发脑血管病病例。脑血管病致残率很高,据1983年上海市对6万名脑血管病患者的调查结果表明,90%以上留有后遗症(与我院2004年—2008年统计结果一致)。忽视早期及较长时间的功能训练是导致永久性残疾的主要原因,如能在急诊入院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及时地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做好早预见、早计划、早指导、早训练等护理工作,能使患者最大限度减少后遗症,重返社会。

1 临床资料

2004年—2008年我院收治脑血病管患者1 226例(均由CT证实),其中出血性534例,缺血性692例,年龄最大83岁,最小30岁。发病情况见表1,后遗症分类见表2.

男性脑血管病住院人数为640例,占同期住院脑血管患者人数的52.2%,多于女性。51岁~70岁住院人数为855例,占同期住院脑血管患者人数的69.7%,是最高发病率年龄段。脑血管病同期住院患者中有后遗症1 106例,占同期住院脑血管患者人数90.2%.以肢体障碍(偏瘫)为主的后遗症占同期脑血管病人数的60.8%.

2 康复护理

脑血管病患者多留有肢体偏瘫、失语、排尿及排便功能障碍等后遗症,由表2可以看出主要为肢体功能障碍(偏瘫),充分证明了脑血管病早期康复护理的迫切性与重要性。本文仅谈偏瘫的康复护理。

脑血管病早期肢体多为弛缓性瘫痪,数日后肌张力增加,出现上肢以屈肌痉挛和下肢以伸肌痉挛占优势的异常运动模式。目前临床此期的护理工作主要是执行医嘱、观察病情、做基础护理等,护理人员的康复护理意识淡薄。而根据国内外资料证实,早期康复在促进患肢运动功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及恢复期再行康复治疗。早期成功的康复护理,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肩关节半脱位、关节挛缩畸形、足下垂或内翻等脑血管病的继发障碍,这一点是没有任何药物可以代替的。

2.1 保持肢体良好的功能位。

初发病时尽力保持患者的良肢位,如肩关节外展50°,内旋50°,屈肘40°~50°,肘关节垫以软枕维持外旋。腿部外侧放置沙袋,以防止下肢外展外旋,足部用足托使足与床尾呈直角,以防足下垂或内翻。

2.2 减少患肢肢体受压。

患病早期为防止压疮、坠积性肺炎、深部静脉炎等并发症,在病情允许时2 h~3 h为患者翻身1次。翻身时宜采用健侧卧位与平卧位交替的方法,减少患侧卧位,预防患侧肢体受压受损。

2.3 进行肢体活动。

脑血管病初期,应在不妨碍治疗同时,立即开始进行肢体按摩和被动活动,包括肩、肘、指、髋、膝、踝关节的屈曲、伸展及抬举等活动。如缺血性脑血管病,第2天即开始被动活动,出血性脑血管病待患者意识清醒后及时嘱其做主动运动并进行具体指导,如床上动作训练、翻身、移动、搭桥与躯干活动等。在训练翻身时,患者屈肘,用健手托住病肘,用健腿插入病腿下方,在躯干旋转同时,用健腿抬动病腿转向健侧,也可用特制皮带拴置床尾栏杆,练习上肢伸肌及躯干肌肉强度。原则上是上肢多锻炼伸肌,下肢多锻炼屈肌,活动幅度由小到大,由健侧到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最好制定出个体化训练方案,训练次数与时间视患者全身状况而定。

2.4 适时步行锻炼。

步行康复是独立生活的重要步骤,是生活自理的关键,也是康复过程的一个跃进。随着病情的好转,应适时进行站立、行走锻炼,先在他人帮助下扶支撑物站立,多次反复后徒手站立, 步行时先原地踏步, 走时宜缓慢, 量力而行, 须时时有人陪伴。

2.5提高认识, 加强交流与指导。

护理人员应充分认识早期康复的重要意义, 学习有关康复医学理论及方法。工作中以服务对象为中心, 进行有效的身心整体护理, 采用各种方式与患者进行交流, 反复向患者与家属说明肢体早期活动及长期肌能锻炼的好处, 做好出院指导。

脑血管病偏瘫 篇2

【关键词】 偏瘫;体位摆放;关节活动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2-0099-01

偏瘫是由于脑卒中、脑外伤、脑肿瘤等脑部疾患导致的以一侧肢体随意运动不全或完全丧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症。大多数活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对偏瘫患者进行系统,有效地早期康复训练及健康教育,可以使其更好的回归社会,融入家庭。许多患者虽然挽救了生命,但是因为忽视良肢位摆放及早期康复训练,残障率却明显升高。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每年脑卒中致残率高达86.5%,约有75%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劳动力丧失,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同时也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

在部分早期偏瘫患者会出现上肢肩关节半脱位和下垂,因此康复的重点应注重良肢位的摆放及关节被动活动。良肢位维持的目的是防止关节和肢体定形;关节被动活动的目的是防止关节痉挛、废用性萎缩。

首先保持正确的卧床姿势,选取有气垫的功能床,抬高床头15°-30°,交替采取仰卧、侧卧位,应尽量减少仰卧位,多以患侧卧位盒健侧卧位,增加对患侧肢体的知觉刺激、自由活动健侧肢体、拉长患侧减少痉挛,三种体位互相变换,防止因长期卧床导致的坠积性肺炎、褥疮以及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利于患者康复。一般每2h翻身一次,防止患侧上肢拉伤或肩关节拉伤。置患侧肩关节处于外展外旋位,前臂伸直外旋、五指分开、掌心向上,拇指远离躯干,为防止肩关节下垂与半脱位,可在患肩与上臂处垫个小枕头。所有护理工作如帮助病人进食,测血压、脉搏都应在患侧进行,家属与病人交谈也应握住患侧手。各种良肢位的摆放,无论采取何种体位,都应保持患肢处于功能位,翻身前先对患肢进行按摩,活动各关节各部位,鼓励患者使用健肢带动患肢进行活动,以增加患肢的知觉刺激。

辅助以关节被动活动保持关节活动度,由近端肢体开始,逐渐向远端进行,肩关节做屈、伸、外展、内旋、外旋内收,外展等,肘关节屈伸、内旋、外旋,腕关节背屈、背伸、环绕,各手指关节屈、伸环绕活动。每个动作3-5分钟,每次20-40min,锻炼要符合人体正常解剖运动范围,以避免关节脱位盒肌肉拉伤,用力要适宜,频率不可过快,力度适中,以不引起疼痛为宜,活动量由小到大,逐渐增加,揉捏低肌张力肌群,手法由浅入深,先慢后快,由轻到重,从远端到近端。定时为患者进行按摩,采取揉、推、扣等手法,先用中等力度按摩患侧肩胛部,再为肢体,注意先上后下,由远到近;鼓励患者做适当的恢复训练,如Bobath握手上举训练,做这项活动时,指导患者十指充分交叉,偏瘫侧拇指位于上面,双手握在一起,双手掌必须保持对称的贴在一起,先伸肘然后上举至头上方,充分向前伸。每天多次练习,才可放松上肢和肩胛骨的痉挛,并能促进肩关节的功能恢复,从被动逐渐过渡到主动,注意避免引发剧烈疼痛。在训练过程中,多与患者沟通,多用鼓励、赞扬的语言,对患者取得一点一滴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

急性脑血管病偏瘫的早期康复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标准

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 经脑CT或脑MRI明确诊断的新发脑梗死、脑出血患者, 均有一侧肢体瘫痪, 但无严重智力障碍, 不合并有影响功能恢复的其他神经或肌肉骨骼疾病。发病后住院时间达2周或2周以上。患者均意识清楚, 生命体征平稳。

排除标准:伴发严重内脏及其他疾病;临床研究不能合作者;肿瘤、脑创伤、脑寄生虫等引起的脑卒中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接受溶栓治疗者。

1.2 一般资料

将2007年3月—2009年3月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符合选择标准的6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0例, 男22例, 女8例, 年龄47岁~76岁, 平均年龄66.4岁;其中脑出血6例, 脑梗死24例。对照组30例, 男20例, 女10例, 年龄39岁~75岁, 平均年龄56.9岁;其中脑出血5例, 脑梗死25例。2组患者在病变部位、病变面积、发病时间以及患者的年龄、治疗时间、并发症积分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急性期均接受颅神经降压、改善脑循环及对症治疗等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在生命体征稳定, 神经体征48 h不再进展时实施综合康复训练, 21 d为1个康复疗程。

康复功能训练方法: (1) 早期的正确肢体摆放、翻身; (2) 按摩可分为推揉、按拿、摩擦、摇动、拍振等五种手法, 在康复全过程均用; (3) 被动运动:以关节为中心, 用外力帮助患肢活动, 一般从小关节到大关节, 从远端向近端的顺序进行, 在瘫痪早期或完全瘫痪时实施; (4) 本体促进法训练:主动运动恢复前, 利用各种本体反射进行训练, 以诱发主动运动; (5) 主动运动:非完全性瘫痪患者或全瘫经治疗已有所恢复患者, 均积极行主动运动。包括肩胛及上肢运动、下肢运动、桥形运动、翻身训练、坐起训练等; (6) 步行训练:循序渐进, 逐步进行站立训练、迈步训练、上下台阶训练; (7) 日常生活的活动锻炼; (8) 适当的心理治疗与意念训练。

1.4 评定方法

由同一位康复师对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评定。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ADL) , 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 (FMA) [2]评定运动功能, 以训练前与训练后分值进行比较。ADL正常为100分, 0~20分为极严重功能缺陷, 25~45分为严重功能缺陷, 50~70分为中度功能缺陷, 75~95分为轻度功能缺陷。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5.0软件处理数据,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 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FMA及ADL评分康复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见表1.

注:t、P为各组配对检验值, t1、P1为2组组间比较检验值。

由表1可见, 无论康复组还是对照组, 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 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临床上均有进步, 但2组相比无论是运动功能还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程度, 对照组远不如康复组, 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特别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程度更明显。2组总有效率比较, 见表2.

注:x2=4.065, P<0.05.

3 讨论

脑血管病是目前全球疾病负担最重的疾病, 在生存的患者中至少有75%的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 给整个家庭乃至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减少患者的功能障碍, 提高生活质量, 使之回归家庭、重返社会是临床医生的目标。脑血管病的早期康复治疗日益受到重视, 并被认为是脑血管治疗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现代康复医学理论研究显示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代偿和重组能力, 其他的脑细胞将通过轴突的再生, 树突的发芽以及突触阈值的改变来作为脑“可塑性”的生理、生化和形态学改变的基础。

尽管有动物实验显示, 早期过度运动可能使缺血半暗带扩大, 但临床仍认为康复训练应该在卒中早期适当进行[3], 甚至为此还设计了卒中单元[4], 但仍有大量患者直到恢复期末还未接受正规的康复。

目前, 国际上普遍认为符合脑卒中康复治疗条件的患者在病情稳定后24 h~72 h即可开始主动性康复活动, 早期开始的康复性活动, 可以有效地避免废用综合征的出现[5]。国外一些先进国家的研究表明, 患者生命体征一旦平稳, 早期康复治疗的加入有增强与激发患者内在的抵抗力, 增加患者恢复的信心和预防各类并发症发生的作用[6]。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有效地调动脑组织残余细胞功能, 使正常情况下没有发挥作用的神经亚单位发挥代偿功能, 进而使脑功能重新组织和再建, 减少伤残程度, 提高生活质量。

本研究显示:经治疗后, 康复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分析, 治疗后所有患者的运动功能及AD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改善, 但康复组的评分更优于对照组。说明配以科学有效的康复功能训练能更明显提高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 此结果与其他学者的临床研究一致[7]。

总之,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偏瘫肢体的早期康复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和降低致残率有重要意义, 加强康复宣教工作, 提高我国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整体治疗水平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

[2]朱镰连.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328.

[3]朱镰连.脑卒中康复与神经康复机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3, 9 (3) :129-132.

[4]张通, 崔利华.康复-卒中单元中的重要一环[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3, 9 (3) :159-161.

[5]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第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10.

[6]吴霖浦.急性脑血管病的早期康复治疗[J].广西医学, 2006, 28 (8) :1211-1212.

脑血管病偏瘫 篇4

【关键词】针灸疗法;脑血管意外后偏瘫;康复疗法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073-02

前言:通常来讲脑卒中是现今临床治疗中常见疾病,主要是由于人体大脑存在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人们一旦病发脑卒中病症则很有可能出现偏瘫状况。而脑卒中后偏瘫的患者不仅需要较高的治疗费用,而且在身心上要遭受较大的折磨。因此针对脑卒中后偏瘫病症,相关医护人员就需要给与患者较好的康复治疗。

1 一般资料以及方法

(一)一般资料

本研究中选取2012年11月到2013年11月患有脑卒中后偏瘫并实施针灸治疗的56例患者作为实际研究对象,设定为对照组。该组56例患者中有26例男性患者以及30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处于56岁到72岁之间。在病程时间方面处于1年到3年之间。其中存在右侧偏瘫患者有32例,存在左侧偏瘫患者有24例;选取2013年12月到2014年12月患有脑卒中后偏瘫并实施康复治疗联合针灸治疗的56例患者同样作为研究对象并设定其为观察组。该组56例患者中有25例男性患者以及29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处于55岁到72岁之间。在病程时间方面处于1年到3年之间。其中存在右侧偏瘫患者有30例,存在左侧偏瘫患者有26例。两组患者在实际患病年龄时间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二)方法

1.对照组患者给与针灸治疗。取穴:风池穴、曲池穴、天鼎穴、百会穴、合谷穴、足三里穴、解溪穴等等,具体治疗方法:医护人员针对患者上述穴位挑选尺寸合适的刺针采取垂直进针方式对患者给与针灸治疗,留针时间需要保证在半小时左右,治疗完毕之后需要快速出针。

2.观察组患者实施康复治疗联合针灸治疗。在对照组针灸治疗基础上联合康复治疗。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初期康复治疗。医护人员需要在患者患病一周内对其进行体位维持上的良好指导,帮助患者进行早期体操锻炼。具体为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健手击拍以及双臂交叉上举和双手环绕洗脸、半桥运动、手足相触以及健足敲膝等方面锻炼,此外医护人员还需要给与患者患肢的被动性锻炼,即在康复师的帮助下给与患者肩胛带拉伸被动式锻炼,锻炼力度需要依据循序渐进原则,由小到大依次增加。

(2)中期康复治疗。医护人员需要在患者患病的两个月到三个月之间对患者给与肌肉锻炼,该阶段中患者比较容易出现肌肉痉挛状况,因而针对该种状况医护人员就需要对其给与针对性康复治疗。具体为医护人员通过利用抗痉挛手法对患者给与肌力锻炼,帮助患者进行耸肩运动以及搭肩上举运动和合掌收肘锻炼、对角击拳锻炼、单腿半桥锻炼以及翘腿锻炼和左右摆髋锻炼。在此基础上依据患者实际病症状况可对部分患者进行生活能力方面的日常锻炼。

(3)恢复期康复治疗。医护人员对患者实施康复锻炼指导,具体为医护人员指导患者进行手足打拍以及双手击捶和下肢画圈、半桥踏步以及侧位踏踩等锻炼,此外医护人员还需要对患者给与步态平衡协调方面的指导[1]。

(三)疗效评定标准

本研究涉及到了疗效评定实际标准为痊愈以及显效和有效、无效。其中痊愈指患者患侧相关症状已经完全消失同时患者肌力恢复达到了四级,正常行走无任何问题;显效指患者患肢的相关症状改善状况较为明显,能够缓慢步行同时身体肌力恢复到了二级到三级左右;有效指患者偏瘫相关症状部分改善,身体肌力恢复到了一级左右;无效指患者治疗前后偏瘫相关症状无任何改变[2]。

(四)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通过利用统计软件SPSS12.0对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数据等给与严格的统计分析。

2 结果

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在针灸治疗之后,治疗显效患者为30例,治疗有效患者为12例,还有治疗无效患者为13例,实际有效率为75%(42/56);观察组患者在康复治疗联合针灸治疗之后,治疗显效患者为45例,治疗有效患者为6例,还有治疗无效患者为4例,实际有效率为91.1%(51/56)。两组患者实际治疗效果对比较为明显。由此也能够看出实施康复治疗联合针灸治疗的实际有效性。

3 探讨

现今存在脑卒中后偏瘫病症的患者越来越多,而以往对于该种病症的治疗除了口服用药之外,还会采取针灸治疗,虽然能够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患者实际恢复状况却不尽如人意[3]。针对该种状况现今将康复治疗与针灸治疗联合起来则能够起到较好的实际治疗效果。通过针灸治疗对患者患肢穴位给与有效刺激,进而起到改善患肢气血运行的实际效果,这对于患者后续康复较为重要,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实施康复治疗,康复治疗以患者被动锻炼以及主动锻炼为主,通过锻炼联合针灸治疗进而综合促进患者患肢的良好恢复。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康复治疗联合针灸治疗之后实际有效率为91.1%,而对照组治疗之后为75%(42/56),可见两组治疗效果差距较大。由此也能够看出实施康复治疗联合针灸治疗的实际有效性。总结来讲对患有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给与康复治疗联合针灸治疗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因此可以将该种联合治疗方法实际应用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实践中,使更多患者尽早控制病情。

参考文献:

[1]谭伟.家庭康复配合针刺治疗脑血管意外致偏瘫40例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0:4594.

[2]魯晓峰.针刺八脉交会穴为主治疗脑梗死后偏瘫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1,12:828-829.

通络汤治疗脑血管病偏瘫效果观察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门诊和住院治疗的脑血管病 (分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四类) 偏瘫患者54例, 属于祖国医学之中风病半身不遂之血瘀者[1]。其中:男24例, 女20例;年龄48岁~62岁;脑血栓形成33例;脑出血17例, 高血压脑病4例;病程8d~21d;吸烟者21例, 饮酒者16例;上肢肌力0级54例, 下肢肌力Ⅰ级48例, Ⅱ级6例;伴语言障碍9例。按就诊时间先后顺序分为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各27例, 2组患者性别、年龄、症状和烟酒嗜好等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诊断标准

以脑血栓形成、腔隙性脑梗死、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脑出血发病经治疗2周后, 遗留偏侧肢体功能缺失者[2]。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对症治疗, 针刺双侧曲池、合谷、阳陵泉和三阴交治疗以及被动 (或主动) 功能锻炼。

1.3.1 治疗组

应用自拟通络汤:桃仁6 g、红花4 g、当归6 g、白芍6 g、川芎3 g、熟地黄6 g、白术 (焦) 9 g、桑枝9 g、续断9 g、竹沥 (冲服) 3 g、地龙6 g、甘草3 g。风痰阻络者:加半夏9 g、胆南星9 g;肝阳上亢者:加天麻6 g、石决明15 g;阴虚者:减川芎, 加玄参9 g、生地黄9 g;血虚者:加丹参12 g;气虚者:加黄芪 (炙) 15 g;血瘀者:加水蛭3 g;口眼喎斜者:加僵蚕3 g、全蝎3 g;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3 g、远志6 g。每剂加水500 m L, 文火煎20 min, 取药汁150 m L, 分早晚2次空腹服下, 4周为1个疗程, 治疗2个疗程。

1.3.2 对照组

应用溶栓溶脂和营养脑神经疗法: (1) 5%葡萄糖注射液250 m L加香丹注射液 (国药准字Z20043741, 四川升和制药有限公司) 40 m L; (2) 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 L加注射液用脑蛋白水解物 (国药准字H20052183) 60 mg, 静脉点滴, 每日1次, 4周为1个疗程。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 (即肌力) 恢复状态判断治疗效果, 并从就诊开始全程记录肌力恢复的时间:其中, 下肢肌力≥Ⅲ级、上肢肌力≥Ⅱ级为治愈;下肢肌力≥Ⅱ级、上肢肌力≥Ⅰ级为有效;下肢肌力<Ⅱ级、上肢肌力<Ⅰ级为无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 治疗组患者, 8周内上下肢肌力恢复到Ⅲ级13例, 治愈率为48.1%。 (2) 对照组患者, 8周内上下肢肌力恢复到Ⅲ级6例, 治愈率为22.2%。2组治愈率有显著性差异 (P<0.05) , 见表1。2组不同时间内肌力恢复情况见表2。

3 讨论

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脑出血均属脑血管疾病, 又称为脑卒中, 是指由于脑部血液供应障碍, 缺血、缺氧引起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和脑血管破裂引起的脑组织压迫性损伤。而偏瘫又是脑卒中的常见后遗症, 其康复治疗原则是尽早在一般和特殊疗法的基础上, 对患者进行体能和技能训练, 以降低致残率, 增进神经功能恢复, 提高生活质量。但是, 临床治疗效果尚不满意。

对于该病, 祖国医学谓之“半身不遂”, 属于中风病之中经络证。多因气虚不能运血、血失濡养, 气血瘀滞、脉络痹阻所致。证见:一侧肢体弛缓性瘫痪、或口喎流涎、言语蹇涩、肢体麻木、舌质淡或紫黯、或有瘀斑, 舌苔薄白或厚腻, 脉象无力等;或是痰郁化热、阻滞经络, 肝火内炽炼液成痰、火热均能横窜经络而致病;或是情志所伤、肝阳暴动, 素体阴虚、肝阳上亢, 皆可使气血并逆于上, 络破血溢阻塞经脉为患等。

本组患者经辨证, 皆属于血瘀证, 或有夹痰、或有阳亢、或有阴虚、或有气虚、或有血虚、或有兼挟者, 予以自拟通络汤治疗。组方以《医宗金鉴》之桃红四物汤为基础方, 随证加减, 其中选择[3], 桃仁、红花、当归、白芍、川芎、熟地黄养血、活血、逐瘀;桑枝祛风利关节;续断补肝肾强筋骨以增治下肢不用之力;白术健脾益气;竹沥味辛性寒, 善祛经络之痰;地龙味咸性寒, 利水、通经络并制约诸药之温燥;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合具逐瘀通络、滋阴、养血、益气、活血、祛痰湿之效。风痰阻络者:加半夏燥湿化痰, 胆南星清热豁痰;肝阳上亢者:加天麻熄风、祛痰、止痉, 石决明平肝潜阳;阴虚者:减川芎, 加玄参滋阴降火, 生地黄滋阴补肾;血虚者:加丹参活瘀血、生新血以助当归养血活血之势;气虚者:加黄芪大补脾胃之元气, 使宗气旺以促血行, 并助诸药祛瘀, 而不伤正气;血瘀者:加水蛭破血活瘀;口眼喎斜者:加僵蚕祛风解痉消痰散结, 全蝎熄风止痉以助通经络;语言不利者:加石菖蒲开通心窍、发声音, 远志安神益志、祛痰开窍。全方合成益气养血、滋阴熄风、活血祛瘀、豁痰通络之效, 共收通经络、复偏瘫之功。

本组结果表明, 使用通络汤治疗脑血管偏瘫有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因此, 该疗法一定会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方药中.实用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414-423.

[2]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34-150.

脑血管病偏瘫 篇6

1临床资料

本组共37例患者, 男性22例, 女性15例。年龄45~82岁, 其中脑出血13例, 脑梗死24例, 均行CT或 (和) MRI扫描确诊。

2护理

2.1 记忆的康复与护理

脑卒中后患者常有记忆缺失, 改善记忆的方法如下:①写日记, 根据病情及文化程度, 可写关键词和短文, 有助于扩大思维和加强记忆;最简单者可在房间内贴上几个日常生活条幅, 引起回忆, 适应生活。如患者看到“早晨起来”四个字, 会想到起床后整理被褥, 洗脸刷牙, 外出散步等;看到“11点后”几个字会想起快到中午了, 亲人们快要下班, 应准备午餐等事项。国外有用电子计算机来帮助记忆, 它能存入及释放大量信息, 是唤起和增强记忆的有力工具。②看图片或称视觉成像术, 即让患者看一系列图片, 以激起患者对往事的回忆。开始时可让患者看着图, 向他讲述该图像的来历和当时的背景等, 让患者复述或启发患者对当时的回忆, 多次重复最后达到患者自己单独讲述。有人认为视觉成像术是唤起记忆的好方法, 在恢复损伤记忆方面优于单词。③训练患者记数字, 如258634, 先教患者记258, 再记634, 以后若提起258, 就可联想到634或258634。④可把一些事情编成顺口溜或打油诗来助记忆。⑤药物:有些药物在恢复记忆上有一定作用, 可配合记忆训练应用, 如都可喜、胞二磷胆碱等。

在记忆康复治疗中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①在康复早期应对患者意识障碍程度做一估计, 因其对以后制定康复措施和方法有用, 同时也影响康复效果。②有认为病损部位也影响康复效果, 一般说来, 左侧半球损害者记忆易康复, 要尽力给予训练。③应对患者进行理解力训练, 因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有很大帮助, 主要是进行计算符号训练。④坚持持久训练:长久的, 循序渐进的训练是成功的关键。⑤选择最优康复方法:目前认为较先进的方法是视觉成像术及单字训练[1]。

2.2 功能锻炼护理

①被动活动:在瘫痪早期或完全瘫痪者, 要对瘫痪进行被动活动训练, 即完全靠外力来活动肢体, 其目的是改善循环, 刺激本体感受器, 引起反射冲动, 防止肌肉韧带挛缩, 保持关节活动度, 防止关节畸形, 减轻肌痉挛。被动运动包括使用机械力, 他人之力及本人健康肢体的力量。机械力如借助康复床, 各种康复治疗仪或器械, 使瘫痪肢体随机械运动而被动运动, 电刺激引起肌肉收缩诱发的被动运动也属于这一范畴。他人之力主要是由按摩医生等医护人员或家属, 施给患者瘫肢以屈、伸之力引起肢体被动运动。用本人健康肢体的力量来帮助瘫痪肢体运动是患者常用的方法, 如用健侧手来帮助病侧手伸屈或上肢的屈伸, 旋转和抬举, 将健康下肢放在瘫肢下面, 帮助其抬举等。②主动活动:脑卒中后不全瘫的患者, 或开始为完全瘫后经治疗肌力有所恢复的患者, 均应进行主动活动。根据肌力不同, 主动运动可分为被动加主动和主动独立运动两种。主动运动较被动运动更产生丰富的肢体活动, 促进功能代偿, 这对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活跃局部新陈代谢, 维持肢体正常解剖结构有更大作用。③按摩 是对皮肤及皮下软组织或对经络穴位进行推拿、锤击, 按其方法不同, 大致可分为推揉、按拿、摩擦、摇动、拍振五种, 目的在于调节身体内部功能, 增强抗病力, 调节血液循环。可用手按摩或器械按摩, 在康复治疗的全过程中均可应用[2]。

2.3 语言的康复护理

脑血管病患者大多会出现失语或不完全失语, 言语功能的训练包括以下4个内容的练习:一是各种信息的接受能力, 二是发音功能, 三是构音功能, 四是语言综合能力。脑血管病患者经临床治疗出院后大多病情已稳定, 患者家属可开始尝试对患者一对一的进行言语训练。训练的方法可采用三结合, 即听音乐、练发声和学说话三结合。言语训练时应先练发声, 后学构音, 听、视、说、学需并重, 反复实践, 日积月累, 先简后繁, 循序渐进。

2.4 饮食护理

①饮食时间, 我国人一般习惯于早、中、晚一日三餐。医学认为“朝不可虚, 暮不可实”。一般主张早饭应早, 午饭吃饱, 晚饭要少。进食要有规律, 进餐前后保持精神愉快, 尤其是播放患者爱听的音乐能增强食欲, 促进消化。②进食数量与质量 患者的消化机能一般较弱。因此, 对于康复患者, 宁饥毋饱, 宁热毋冷, 宁软毋硬。中风患者吃些软的、热的、容易消化的食物, 细嚼缓咽, 不要吃的过饱, 能促进康复。③饮食选择 中风患者最好的饮食是牛奶、豆浆等大豆制品。而伴有糖尿病的患者不能在牛奶、豆浆中加糖。中风患者多患有高血压、动脉硬化或心脏病, 食盐和动物脂肪等油腻性食品都不易多食。总之, 以清淡、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饮食为主, 即可促进康复, 又能防止复发与合并症。

2.5 皮肤护理

主要是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褥疮发生。由于昏迷瘫痪、感觉障碍及大小便障碍, 容易发生褥疮。中风患者多有瘫痪或昏迷, 自己不会翻身, 经常受压的部位可因受压缺血而形成褥疮。家属等护理者要每隔2小时帮其翻身1次, 重症患者要由左侧卧位翻成右侧卧位, 或由右侧卧位变成左侧卧位。有大小便失禁者, 床单、衣服等易被尿、粪浸湿或污染, 因此应及时更换尿湿、污染的衣服与被服, 保持皮肤干燥与清洁。否则, 更换不及时, 受浸湿的皮肤也容易发生褥疮。冷天, 常用暖壶或热水袋放置被窝内取暖, 由于水温高, 外面不包裹或包裹物太薄, 紧靠患者皮肤, 患者又有感觉障碍或因瘫痪而不能主动移动被烫肢体, 引起皮肤烫伤之事时有发生。对此护理者应特别注意。无论轻重患者都要定时翻身。翻身时动作要轻柔, 头部与躯干应同时翻动, 对于身高体胖者可由2人帮助翻动。

2.6 二便护理

脑血管病, 尤其是出血性脑血管病, 保持大便通畅对于防止再出血和脑疝形成是很必要的。1 d以上未解大便者即应使用开塞露排便或番泻叶泡水服。若仍不排便可考虑用肥皂水灌肠通便。中风患者, 有尿潴留者, 需置保留导尿管, 定期放尿, 同时应注意防治泌尿系感染。

3结果

37例患者通过家庭康复与护理指导, 脑血管病后遗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 患者均能心情愉快, 积极配合康复治疗;19例肢体基本恢复行走;15例不同程度的康复;3例出现并发症。

4讨论

幸存的急性中风患者, 少数经几周, 多数经几个月或更长一些时间, 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和对日常生活适应能力的增强。这种康复包括两个内容:一是适应性康复, 指患病后丧失的日常生活能力, 由健康肢体来完成, 如穿衣、吃饭、写字等原由右手来完成, 当功能丧失时, 可由左手通过学习训练来完成。二是“内部康复”, 是受损神经系统自身功能的恢复。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如下:①病灶初期由病灶周围脑水肿引起的神经功能抑制, 随着病程发展和治疗, 水肿吸收、消失, 神经细胞和纤维功能恢复正常。CT研究显示这个时期约持续8周。在病程早期丧失的神经功能恢复快, 主要与此有关。②神经机能的代偿作用:神经组织具有一定的潜在能力或储备功能, 当某一部位损伤出现神经机能缺失时, 其病灶周围区在正常情况下没有发挥作用的神经亚单位可发挥代偿作用, 使丧失的神经功能获得一定的恢复 [3]。③神经纤维传导系统功能的阻断也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活动障碍, 一旦传导功能恢复, 丧失的神经功能也能恢复。采取积极的康复护理, 神经细胞的轴突可再生, 另外原来作为储备而不起作用的轴突, 在其他轴突受损后, 便相对起了作用, 这也促进了有效轴突的增多, 在康复过程中也起一定作用, 从而改善患侧肢体的功能[4]。通过脑血管病肢体偏瘫患者的家庭康复与护理指导, 有效减轻患者的致残率, 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吴容.健康教育在手功能康复中的应用.中华护理杂志, 2002, 37 (7) :514.

[2]方定华, 等.脑血管病临床与康复.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2:40-43.

[3]津本中治.学习与记忆形成的过程.东京:朝仓书店, 1994, 251-267.

脑血管偏瘫患者的康复护理 篇7

1临床资料

脑卒中偏瘫患者200例, 均为本科2007年2月到11月收治的患者, 男90例, 女110例, 年龄42~88岁, 平均62岁, 其中高血压、脑出血80例, 脑血栓形成52例, 脑硬死68例;入院时神志全清醒, 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偏瘫。

2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

患者起病急、重, 且有肢体功能障碍, 神志清醒患者大都存有恐惧和焦虑心理, 表现出抑郁和悲观。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对患者很好地配合治疗和康复护理有很大的帮助。具体措施有:①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 热情接待患者, 并全面评估患者, 了解患者的社会、生理、心理状况, 多与其交流, 以了解患者的心理和生活需要, 并给予相应护理措施;②医护人员态度和蔼, 语言亲切, 动作轻柔, 融深切的同情, 诚挚的关心于每一次接触交谈、每一项操作过程中并告诉患者自身疾病治愈的可靠信息, 鼓励患者消除不良情绪, 树立治疗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与康复护理;③重视家庭与社会的支持, 患者是社会和家庭中的一员, 特别是配偶, 嘱其多关心体贴患者, 多与患者倾心交谈, 参与患者日常生活的安排。探视时间鼓励探视, 让患者认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人, 而是有亲朋好友在身边一起面对疾病、战胜疾病, 从而减少孤独感,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急性期康复护理

可以开始于发病后的48 h, 生命体征平稳, 病情稳定即可着手。此期配合临床治疗, 可以减少继发性神经损伤, 同时为下步的训练做好准备。具体有以下几点:①良肢位的摆放是早期偏瘫康复护理的重要内容, 也是预防萎缩最有效的方法。早期注意并保持患者在床上的正确体位, 且经常更换体位, 一般60~120 min变换体位一次, 由护理人员协助翻身, 逐步到训练患者主动翻身;②挛缩的预防。要充分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 使其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按摩和被动运动。Ⅰ按摩可促进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 改善皮肤营养, 保持肌肉弹性, 改变肌张力, 减轻肌肉萎缩。按摩前要洗手, 剪指甲, 用滑石粉涂皮肤。手法有a抚摩:顺着神经淋巴回流方向, 由未捎向心的轻轻抚摩, 可帮助静脉淋巴回流。b擦摩:用指擦或掌擦, 方向不定, 作用是使皮肤与皮下组织血运丰富, 改善营养。c揉捏:根据不同部位用手指或手掌旋转进行, 使肌肉韧带营养得到改善。Ⅱ肢体被动运动:先从健侧开始, 然后参照健侧关节活动范围、活动患侧, 重点进行肩关节外旋、外展和上举, 肘关节伸、屈, 腕和手指伸、屈, 髋关节屈、伸、外展和内收, 膝关节伸、屈, 踝关节背屈和外翻。2次/d, 每次每个动作10次左右。活动顺序由上而下, 由大关节到小关节, 循序渐进, 幅度由小到大牵伸挛缩的肌肉肌腱及关节周围组织, 多做与挛缩方向相反的运动, 直到主动运动恢复。

2.3 恢复期护理

一般病后1~3周 (脑出血2~3周, 脑血栓1周左右) 生命体征基本平稳便进入恢复期。此期康复护理的目的是经过功能训练进一步恢复肢体功能, 达到步行和生活自理的目的。各期护理措施包括:①软瘫期:恢复和提高肌张力, 诱发肢体主动运动。鼓励患者尽早开始自助运动, 患者取仰卧位, 双手指交叉在一起, 用健侧上肢带动患侧上肢在胸前伸肘上举, 然后屈肘, 逐步恢复到主动运动。注意用力平缓, 尽量达到最大幅度, 用力以引起紧张和轻度疼痛为度。配合针灸理疗和面部热疗, 1次/d, 每次30 min;②痉挛期:控制肌痉挛和异常的运动模式, 进行上肢训练 (自助被动运动和分离运动及控制能力训练) 和下肢训练 (“桥式”运动, 屈曲动作训练, 伸膝分离训练, 夹腿运动, 踝背屈训练) , 促进主动运动出现;③改善期:评估患者的瘫痪情况, 按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幅度由小到大, 时间由短到长的原则, 对患者制定运动训练计划, 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如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 可以尽早进行坐位的训练, 从半坐位开始, 然后从床上最佳坐位到床边坐位, 最后坐到椅子或到轮椅上, 并达到三级平衡。继之进行立位训练 (从坐位到站起的训练, 站位平衡训练, 患侧下肢支撑训练, 患侧下肢迈步训练) , 逐步到步行训练, 一般在患者达到自动态平衡以后, 患腿持重达体重的一半以上, 并可向前迈步时才开始步行训练, 方法:护理人员站在偏瘫侧一手握住患手, 掌心向前;另一手从患侧腋下穿出置于胸前, 手背靠在胸前处, 与患者一起缓缓向前步行, 训练时要按照正确的步行动作行走, 逐步让其在平地、阶梯、斜坡等不同地形接受步态训练, 并指导其使用辅助器的方法以协助训练, 上下台阶时注意“健腿先上, 病腿先下”的原则。在训练时注意上肢和手的训练, 手的功能基本上是最后恢复的, 有的终生都难以恢复, 应注意其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性的训练, 如拍球、投球、写字等的训练。训练中注意患者的身体状况, 勿因训练过度而致脑卒中再发, 同时对患者的每一个进步予以鼓励, 树立其恢复功能的信心。自立训练亦是此期重要内容, 协助患者完成日常生活中的洗漱、穿衣、进食等活动, 恢复其生活的信心。

2.4 功能训练

有一部分患者会遗留下痉挛、肌力减退、挛缩畸形、甚至软瘫的后遗症, 护士可指导患者家属协助继续训练。随着病情的好转, 当患者能充分配合时, 还可将锻炼方法交给患者, 使之采取健肢帮助患肢的方法进行, 以达到能早日生活自理的目的。

3讨论

脑血管病偏瘫 篇8

关键词:脑血管偏瘫,膈肌活动,肺功能,实验室

目前在临床上由于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使得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该病症具有病死率和致残率高的特点, 一直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研究证实对该类患者实施早期的干预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脑血管病偏瘫患者膈肌活动对肺功能影响的实验室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 对我院收治的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展开了分组护理与治疗, 并对两组患者的肺功能进行了对比分析,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院收治的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病例, 抽取其中的86例作为研究对象, 再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后, 每组43例。对照组中有男26例, 女17例, 年龄44~79岁, 平均 (61.4±13.2) 岁;观察组中有男25例, 女18例, 年龄43~82岁, 平均 (62.7±14.3) 岁。以上统计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科比性, 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1.2 方法

将以上统计研究对象以1∶1的比例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患者仅接受常规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则是在常规治疗与护理基础上对患者展开早期的膈肌活动锻炼, 而后对这两组患者的肺功能进行检测, 并对比分析检测结果。

1.3 数据处理

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两组患者肺功能各项观察指标的检测结果均采取均数加减标准差 (χ—±s) 进行表示, 分别展开t检验和χ2检验, 在P<0.05时, 视为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统计得知, 观察组患者VC、MBC、FEV1、MMEF、V50的检测结果分别为: (4.01±0.77) L、 (11.25±1.25) L/min、 (3.07±0.67) L、 (65.3±11.8) %、 (4.11±0.29) L/S、 (2.47±0.33) L S。对照组患者的VC、MBC、FEV1、MMEF检测结果较观察组低 (P<0.05) , 而V50检测结果则与观察组患者无明显差异 (P>0.05) 。详见表1。

3 讨论

偏瘫为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发生出血后一种比较常见的运动功能障碍表现形式, 近几年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偏瘫的发生率正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 对老年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均产生了严重的影响[2]。本次研究中对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在接受膈肌活动锻炼后对肺功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结果发现, 观察组患者经合理的膈肌活动锻炼, 其VC、MBC、FEV1、MMEF检测结果较对照组均发生了显著升高, 这一结果充分证实, 膈肌活动锻炼改善了患者分肺功能[3]。曾有患者对偏瘫患者实施了膈肌活动锻炼, 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肌红蛋白、CPK水平均叫治疗前和对照组发生显著降低, 这一结果充分证实, 膈肌锻炼促进了患者的肌力恢复[4]。

综上所述, 对脑血管疾病偏瘫患者及时展开膈肌活动锻炼, 从而能够有效促进患者肌力恢复, 改善患者分肺功能, 这对于优化治疗效果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临床对其给予关注。

参考文献

[1]朱琳, 宋为群, 刘霖.早期主动性康复训练对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08, 5 (4) :145-149.

[2]闫喜连, 王文明, 徐宝玉, 等.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0, 26 (10) :623-624.

[3]尹培生, 朱芳钦.体外膈肌起搏对慢阻肺通气功能的康复疗效[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9, 12 (4) :63-64.

脑血管病偏瘫 篇9

1 基础护理

1.1 心理护理:

脑血管偏瘫患者出现的负性心态包括心情紧张、悲观失望、情绪消沉、焦虑、精神抑郁, 有时急躁不配合治疗和功能锻炼, 所以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如何做到护患心理沟通, 叩开患者的心灵大门, 是做好临床护理工作的前提。

患者入院后第一眼看到的是医院环境, 第一句话听到的是医务人员的询问以及第1次接受治疗的感受所产生的首因效应, 严重影响患者对医院和医护人员的态度。因此, 护士必须在语言和行动上树立良好的形象, 要亲切关怀照顾患者, 以精良的护理技艺获得患者高度的信赖, 才可能在心理上沟通。尤其要尊重患者的人格,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切不可因患者步态蹒跚、嘴歪变形, 而出现歧视轻蔑和不耐烦[3]。必须掌握患者心态, 切实体会患者的患病体验, 换位思考, 给予心理安慰,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在生活上给予帮助, 解释疑问, 清除疑虑, 使患者身心尽可能处于接受康复的最佳状态, 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 树立信心, 配合治疗, 加强功能锻炼, 争取早日康复[4]。

1.2 饮食护理:

多数脑血管意外患者的神经反射性活动退化, 因吞咽肌群互不协调, 造成吞咽困难, 不能保证进食, 营养素摄入量常有不足, 必须给予高度重视。饮食要以高蛋白、高维生素和低脂肪、低胆固醇为主, 要少吃或不吃肥肉、蛋类和动物内脏等。进食时应告知患者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不要思考与进食无关的问题。要定食谱、定入量、定时间给予, 必要时采用鼻饲的方式给予。

1.3 体位护理

1.3.1 卧位:

患侧卧位既可增加患侧的知觉刺激输入, 拉长整个患侧肢体, 降低痉挛的发生机会, 尚能使健侧手能自由地活动。支持好头部, 稍后旋躯干, 用枕头稳固支持后背, 上肢健侧置身上或枕头上, 患侧前伸;下肢呈迈步位, 健侧下方垫枕头并呈髂膝屈曲[5]。

健侧卧位时, 为使患者处于舒适状态应用枕头支持好头部并向前成半卧位, 用枕头支持患侧上肢在身体前方并上举100°左右, 完全由枕头支持健侧下肢向前屈髋屈膝, 但是足部不能内翻于枕头边缘。因为肌紧张和迷路反射会提高异常反射活动, 应少取仰卧位, 避免或降低压疮的发生机会。

仰卧位。头枕枕头不要有过伸、过屈和侧屈, 患侧肩胛下用薄枕垫高, 防止肩后缩;上肢伸展稍外展, 前臂旋后, 拇指指向外方;患髋垫起以防止后缩, 患股外侧垫枕头以防止大腿外旋。肘、腕关节伸展, 掌心向上, 手指伸直分开, 置于枕头上, 膝关节稍屈曲20°~30°, 足底垫软枕, 脚背翘起与床面垂直90°, 防止足下垂、足内翻。

1.3.2 坐位:

患者一般难以保持非常直的床上坐姿。因此在无支持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这种体位。但是在急性期, 患者每日进食或饮水时需要坐位, 护士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直立坐位, 如采用坐合适轮椅的方法可以达到目的。

1.3.3 体位转换:

当患者不能自主完成活动时, 护士应采用双侧翻身、床上坐位前后移动以及床边坐位等方式协助其进行正确的体位转变, 有助于患者康复。不断变换体位可使肢体的伸肌肌张力达到平衡, 预防痉挛模式出现。一般每1~2 h变换体位1次, 每次翻身时应自下而上叩拍背部, 主要目的是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6]。

2 预防并发症和疾病再发的护理

2.1 并发症的预防性护理:

最常见的是压疮、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系感染。因此, 要给患者经常翻身, 用5%酒精揉搓骨突出部位, 并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对不能下床的患者, 应经常扶起来坐一坐, 轻轻拍患者的后背, 促进肺底血液循环, 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有尿潴留或尿失禁的患者, 必须保持会阴部清洁, 应放置导尿管,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防止泌尿系感染。

2.2 防止脑血管意外再发的护理:

脑血管意外容易再发, 发作此书越多, 预后越差, 病死率也显著提高, 因此康复期预防复发很重要。为了防止再发, 应注意治疗原发病和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 避免情绪波动, 食入量要适宜, 保持大便通畅, 使患者合理安排生活, 劳逸结合。

3 功能锻炼指导和康复护理

3.1 功能锻炼的指导: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告知患者将主动活动与被动活动结合起来, 床上锻炼和床下锻炼结合起来, 全身锻炼和局部锻炼结合起来。瘫痪好转时, 应逐渐增加日常生活能力的锻炼, 指导患者凡是个人力所能及的如脱衣、穿衣、洗脸、吃饭、针线活、解扣子等事情, 尽可能自己完成。

3.2 康复护理

3.2.1 床上翻身训练:

患者双手交叉在一起, 练习上肢前上方伸展和上举活动。交叉的双手在翻身时伸向翻身侧使身体处于侧卧位, 然后如上法向另一侧翻身。

3.2.2 桥式运动训练:

在仰卧位条件下, 屈曲双下肢使足踩床, 将臀部慢慢抬起到一定幅度, 维持一段时间后慢慢放下。当双桥运动自如完成时, 嘱患者健侧下肢悬空, 如上法做单桥运动。

3.2.3 坐位训练:

首次训练时, 不能马上取直立坐位, 应在辅助设施帮助下循序渐进地完成, 坐位的角度依次取30°、45°、60°和80°。当坚持30 min且体位性低血压表现不明显时, 逐渐过渡到下一角度坐位。

3.2.4 站位训练:

这种训练与坐位训练同时进行。早期训练困难且一般情况较差者应先站起立平台, 下肢功能较差但躯干功能较好者应利用长下肢支具。训练时, 也可利用部分减重支持装置完成。起立训练时, 应分开双足约一脚宽, 交叉双手手指, 前伸上肢, 双腿均匀持重, 之后慢慢站起。

3.2.5 步行训练:

该训练应选在患者能独立完成平衡站位, 患肢持重超过体质量的50%进行。老年患者易发生废用综合征, 仅靠静态站立持重改善缓慢, 必要时适当提前步行训练, 也可使用下肢支具。

3.2.6 关节被动运动训练:

先从健侧开始, 以健侧关节活动度为标准做患侧练习。由肢体近端到远端的顺序进行, 动作缓慢轻柔, 重点进行肩关节屈、伸、外展、外旋、内收, 肘关节伸展, 腕关节背屈, 手指伸展。髋关节外展、屈伸, 膝关节伸展, 足背屈和外翻。在急性期每天做2次, 每次每个关节做5~10遍, 每个动作需要3~5 s完成。较长时间卧床者尤其要注意做两侧关节被动运动。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偏瘫,康复期,临床护理

参考文献

[1]岑春兰.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现状[J].右江民族医学院报, 2006, 4 (5) :869.

[2]吴玉玲, 王水平, 李侠.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ADL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4, 26 (1) :61-62.

[3]王玉龙.康复评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92-300.

[4]郑彩娥, 张菊芳, 林伟, 等.康复护理ADL量表的有效性研究[J].护理与康复, 2005, 4 (1) :6.

[5]孙海香, 梁芬, 于鸿宾.老年病人脑卒中后抑郁社会支持与相关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 2003, 10 (5) :13-14.

上一篇:大功率电子器件下一篇:科技馆管理观念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