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造影术

2024-06-25

脑血管造影术(共12篇)

脑血管造影术 篇1

摘要: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配合。选取临床60例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 术中、术后经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及时发现可能发生的原有疾病加重、穿刺部位出血、血肿、感染、脑血管痉挛、脑梗死以及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等并发症, 积极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可进一步减少并发症发生。护士术前准备的妥善与否, 关系到手术能否顺利进行;术中密切配合, 术后精心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是减少和降低并发症的有效保证。

关键词: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术,护理

脑血管造影是将造影剂引入颈动脉或椎动脉, 使其血管系统显影, 借以帮助诊断颅内占位性病变, 脑血管疾病等。脑血管造影可以选择性或超选择性显示脑血管的正常与异常结构, 比 CT、MRI等检查更直观。做好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现对临床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60例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临床护理体会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实行全脑血管造影术60例, 男38例, 女12例, 年龄16~57岁, 平均年龄40.5岁, DSA检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 36例, 脑出血15例, 脑梗死9例。

2护理

2.1 术前准备

造影室行空气消毒, 每日紫外线照射2次, 温度保持22℃~24℃, 相对湿度50%左右;术前30 min血管造影机、操作台、治疗台及监视屏架用健之素消毒液擦拭, 并将其拖地;造影所用器械包、敷料等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后备用。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 完善术前准备。术前穿刺部位常规备皮, 术前6 h禁食水。术前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进一步讲解手术目的和意义、简单的造影程序及术中配合要点, 使其对手术有所了解, 并列举成功的病例, 增强患者对手术过程的信心, 以赢得患者的最佳配合。

2.2 术中配合

核对患者床号、姓名、普鲁卡因皮试及碘过敏试验结果。协助患者仰卧于导管床上, 其双臂分别放于身体两边, 嘱其如有不适及时告知, 不得随意移动双手, 以免污染消毒区。协助医生进行消毒。一般采用右侧股动脉, 在腹股沟韧带下2~3 cm处进行穿刺。穿刺成功后, 在穿刺针周围切开皮肤2~3 mm, 将引导丝插入穿刺针内, 在电视监护下送至腹主动脉。拔出穿刺针, 迅速沿导丝置入导管, 送至腹主动脉后拔出导丝, 用0.4%肝素盐水维持导管[2]。在电视监护下将导管送至主动脉弓, 在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处送入并推进至左椎动脉 (平第5~6颈椎) , 注入少量造影剂证实后进行造影。将导管退至主动脉弓, 在左颈动脉开口处送人左颈总动脉并推送至颈内动脉, 助手协助压迫颈部, 注入少量造影剂证实后进行造影。将导管退至主动脉弓, 在无名静脉开口处进入并推送至右颈总动脉、颈内动脉, 助手协助压迫颈部, 注入少量造影剂证实后进行造影。将导管退出右颈总动脉并进入右锁骨下动脉、右椎动脉, 注入少量造影剂证实后进行造影。穿刺成功后, 协助医生注入造影剂, 并适时压迫颈部。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神志、呼吸、血压、皮疹情况, 防止大剂量造影剂注射引起变态反应。注重患者主诉, 注意观察患者头痛情况, 瞳孔改变及肢体活动情况。并随时观察加压输液袋的液体情况, 防止输入空气引起栓塞等严重并发症。记录术中肝素用量及时间。拔出导管后, 立即压迫穿刺部位, 以防血肿。加强心理护理, 减轻恐惧心理。

2.3 术后护理

股动脉穿刺处加压包扎制动8 h, 绝对卧床24 h, 观察局部有无出血及血肿。并观察动脉穿刺远端的血液循环状况, 如皮肤的色泽、温度, 测双侧足背动脉搏动, 每15 minl次, 持续2 h。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如神志、瞳孔、生命体征、感觉、运动、语言等。鼓励患者饮水1 500 ml以上, 以促进造影剂的代谢。

2.4 并发症的防治及护理:

2.4.1 癫痫发作

高浓度造影剂的刺激使脑血管痉挛, 致部分脑组织一过性缺血、缺氧。有癫痫史者易发作。预防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应用安定、25%硫喷妥钠。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 吸氧, 头偏向一侧;用厚纱布垫于上下齿间;保持抽搐时的体位, 防止肌肉拉伤;防止坠床。

2.4.2 脑栓塞

造影剂中误掺入空气、棉花纤维或穿刺点皮肤组织碎片等流入颈内动脉系统可致脑栓塞。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操作时应细心, 防止异物掺入造影剂或肝素盐水中[2]。

2.4.3 颅内出血

病变区的脑血管可因造影剂的高速注入而突然破裂引起颅内出血。立即停止造影, 行CT扫描检查, 观察出血部位及范围, 确定治疗方法。

3讨论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是将对比剂直接注入血管内, 使脑血管系统显影的一种X线投影检查技术, 通常在DSA机上完成该项检查。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是脑血管病尤其是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 而且三维技术通过对动脉瘤本身形态及其与载瘤动脉多角度的成像, 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信息, 是目前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

参考文献

[1]熊晓玲.经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的护理.四川医学, 2002, 23 (2) :220.

[2]肖书萍, 王桂兰.介入治疗与护理.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2004:12.

脑血管造影术 篇2

脑 血 管 造 影 协 议 书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岁住院号

临床诊断

该患者因病情需要行脑血管造影以明确诊断,便于进行血管内治疗和/或手术治疗。造影术中或术后可能有以下情况发生:

1.麻醉药或造影剂发生过敏反应而导致皮肤红肿、瘙痒、呼吸困难、心律失常等,少数情况下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2.采用局麻的患者可能会感觉到穿刺部位术中、术后局部疼痛。

3.穿刺会导致血管局部损伤,可能发生局部血肿、假性动脉瘤、感染等。

4.穿刺可能不能成功而导致手术失败。

5.血管受到机械性刺激后发生血管痉挛,严重时产生头痛、恶心呕吐、视力下降、失明、偏瘫、失语、癫痫、意识障碍等,甚至危及生命或死亡可能。

6.术中和/或术后可能发生血栓形成,导致偏瘫、失语、癫痫、意识障碍等,极少数情况下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7.极少数患者发生脑出血而危及生命安全。

8.极少数情况下可能发生导管、导丝断裂而被迫将残端遗留在患者体内。

9.支架移位或支架塌陷,保护伞为达到理想效果致颈内动脉闭塞或狭窄无明显改善,至偏瘫,失语,昏迷甚至死亡的危险。

10.在释放支架过程中,由于压力感受或刺激导致心跳停止或心跳减慢甚至死亡危险。

医务人员尽最大努力予以医治,若有上述意外情况发生,请患者家属或单位领导给予理解。若同意该检查和治疗方法,愿意承担因此而带来的风险,请予签字。

患者签字:

法定代理人签字:与患者关系:

脑血管造影术 篇3

方法 将10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分别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和舒适护理,观察术后并发症及满意度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全程实施舒适护理,并发症明显低于实施传统护理的对照组(P<0.01),实验组满意度为9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4%(P<0.01)。结论 舒适护理能使患者从生理、心理等方面降低不舒适感,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且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关键词】 舒适护理;全脑血管造影术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5-0582-02 中图分类号:R 816.10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5.035

近年来,随着各种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SA)已成为诊断脑血管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是目前评价脑血管病的唯一“金标准”[1],但由于DSA是一种有创性检查,病人在术前、术中、术后易出现紧张、焦虑情绪,身体有诸多不适感受。而舒适护理则是一种整体的、个体化的、创造性的、有效的护理模式,它使人无论在生理、心理、社会、灵魂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2]。因此,我科自2008年10月以来在开展的DSA患者中实施了全程舒适护理,并与传统的护理方法进行对照研究,现总结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10月至2009年12月在我科行DSA患者100例,男76例,女24例,年龄7~68岁,平均48岁,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57例,高血压脑出血29例,颅内动脉瘤1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疾病种类及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方法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方法基础上全程实施舒适护理,注重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并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

3.舒适护理的具体实施

(1)术前心理舒适干预:DSA是一种创伤性检查,多数患者及其家属对该项检查缺乏了解,尤其当患者进入介入室看到各种大型仪器后更增加其恐惧、紧张心理,易造成血压升高或脑血管痉挛,影响造影的效果。因此,术前护士要向患者及家属做好有关DSA知识宣教,耐心讲解造影的目的、方法、步骤。做好卧床排便的指导与训练,预防术后尿潴留,必要时请已做过介入手术的患者现身说法,介绍术中、术后感受,或通过放幻灯、电脑等多媒体手段给患者及家属观看介入手术的过程、图片等,以解除患者紧张、恐惧心理。术前晚遵医嘱常规给予助眠药口服,术前30分钟使用镇静药,对于极度躁动、紧张,不能配合的患者,请麻醉科医师协助静脉全麻下行DSA。同时,医护人员对进入导管室的患者态度要和蔼、亲切、热情,有助于解除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

(2)术中舒适护理:提前做好介入室准备工作,调好室温为22~24℃,医护人员要热情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提前排空膀胱,并协助患者在操作台上摆好舒适体位,双脚呈外人字,双手放在托板上,身体自然放松,注意遮挡患者隐私处,在未消毒穿刺部位前不要过久过多暴露患者,如是在静脉全麻下行DSA的患者则在麻醉药物起效后,患者处于麻醉状态下方可暴露腹股沟等穿刺部位进行消毒。术中对于清醒的病人鼓励其说出不适的感受,让其有被尊重的感受并得到放松,各种人性化护理措施及舒适护理,使患者以最佳心理状态进行手术。

(3)术后舒适护理:DSA术后腹股动脉穿刺点需加压包扎6~8小时,长时间压迫会引起患者肢体麻木、疼痛等不适感,应告知患者加压包扎的重要性,使患者能主动配合。加压包扎讲究方法与所用材料,我科做法是先用两条长50~60 cm棉质毛巾分别垫在患者右腹股沟处及腰部,再用弹力绷带在毛巾外加压包扎,使弹力绷带不直接着力于患者皮肤,不会因绷带过紧而产生不适,腹股沟处皮肤也不易发生勒痕,不易发生血肿及皮下瘀血。术后患者无呕吐即可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流质,如在全麻下行DSA患者则需要麻醉清醒后4~6 h方能进食流质,鼓励多饮水,每天800~1200 ml为宜,以促进造影剂的排泄[3];协助患者卧床排便,注意遮蔽以保护患者隐私,对出现尿潴留者予导尿;对于躁动,自制力差的患者,遵医嘱可适当镇静,或经家属同意予以约束术侧下肢,以防造成穿刺点出血、血肿。朱丽娟等[4]研究证实DSA术后沙袋压迫穿刺局部6 h后患者可左右移动或取侧卧位,静卧12 h后可下床旁活动。指导患者术后4~6 h后可酌情抬高床头,健侧肢体可适当伸缩,术侧下肢限动12 h,术后卧床休息24 h,指导家属帮助按摩患者下肢,并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可通过交谈、听音乐等方式,分散患者注意力,缓解并减轻腰酸背痛症状及烦躁不安情绪。护士要密切观察穿刺点有无出血、血肿形成,尤其术后6 h内,每小时触摸术侧足背动脉搏动,观察皮肤颜色、温度,询问患者感受,了解是否加压包扎过紧,及时调整绷带松紧度。

4.观察方法 采用自制的简易《行DSA住院病人满意度调查表》对出院前一天的病人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患者对DSA相关知识知晓度、护理满意度两个方面,由责任护士向患者讲解调查的内容及填表方式后,病人或家属填写当场收回。

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0软件进行统计,所得数据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实验组行DSA后发生各种并发症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比较 实验组患者满意46例,占92%,而对照组患者满意32例,占64%,两组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421,P<0.01)。见表2。

讨论

DSA是以股动脉穿刺置管对全脑血管造影的一个介入检查方法,是对脑血管病变进行检查的一种途径。现代护理学认为舒适是没有病痛折磨,心情愉悦,精神放松的良好体验,任何破坏这种状态的因素都可以造成不舒适[5]。DSA术后患者生活需他人照顾,长时间卧床容易产生烦躁紧张等情绪,腰酸背疼、尿潴留等不舒适明显增加。针对DSA术前、术中、术后患者出现的一系列不舒适问题,我们对实验组患者进行全程干预,将舒适护理融入DSA术围手术期护理过程中,使术后并发症明显降低(P<0.01),患者在生理、心理各方面的不舒适症状减少,并提高了护理工作满意度。同时由于患者对手术的充分认识,降低其紧张、恐惧、焦虑等心理,在术中、术后充分配合,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了手术效果。护士在DSA围手术期中扮演重要角色,充实的理论知识及工作主动性,将舒适护理实施于围手术期,既提高自身沟通技能和业务水平,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又能确保患者安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林 静,康玲玲,邢淑芳,等.脑血管造影术前后患者的心理护理干预[J].河北医学,2009,15(8):2015-2016.

[2]张 宏,朱光君.舒适护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1,16(6):924.

[3]李淑玲,唐霞珠,陈淑梅.全程护理干预在全脑血管造影术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21):2662.

[4]朱 丽,张丹云,卞肇蒙,等.脑血管造影术后卧床时间对并发症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9):797-798.

[5]吕式瑗.护理学基础[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50.

(收稿日期:2010-06-05 修回日期:2010-09-14)

脑血管造影术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本院2012~2013年用全脑血管造影术检查的56例患者及其相关临床资料进行收集, 其中男36例, 女20例;年龄34~66岁, 平均年龄44岁;缺血性脑卒中26例, 出血性脑卒中30例;有高血压史28例, 合并糖尿病28例 (均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证实) 。

1.2 治疗方法

患者在局部麻醉及全身肝素化下, 经右侧股动脉穿刺置入5F导管鞘, 在0.035英寸导丝导引下沉导管鞘注入造影剂, 均显示各动脉及其各分支充盈情况, 术毕拔除造影导管及导管鞘, 压迫右股动脉穿刺点15 min无出血, 加压包扎盐袋压迫。

1.3 护理

1.3.1 术前护理

1.3.1. 1 心理护理

由于患者和家属对全脑血管造影技术有关情况认识不足, 所以护理人员, 要耐心做好心理沟通及健康教育, 详细介绍此次手术安全性, 手术过程、手术方法、术中配合及术后恢复情况, 结合图片、小册子和利用彩色的动漫形式展现给患者和家属, 消除患者及家属焦虑、恐惧及心理负担, 稳定情绪取得配合。

1.3.1. 2 物品准备

0.2%利多卡因、生理盐水、肝素钠、盐袋、造影剂、脑血管造影用品1套。

1.3.1. 3 患者准备

双侧腹股沟处和会阴部备皮, 查血常规、生化全项、免疫八项、凝血四项, 术前4~6 h禁食水, 做碘过敏试验, 术前30 min根据医嘱给予镇静药物应用。常规苯巴比妥钠针0.1 g肌内注射。

1.3.2 术中配合

患者取平卧位, 连接监护仪, 建立静脉通路,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意识、瞳孔变化、患者有无头痛、恶心、呕吐,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

1.3.3 术后护理

1.3.3. 1 术后回病房

患者搬运过程中术肢保持伸直, 保护头部, 避免颈部过度扭曲, 取去枕平卧位。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穿刺部位是否出血、渗血、肢体血运、皮肤温度、颜色和功能情况等, 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1.3.3. 2 穿刺部位护理

术后仰卧12 h, 穿刺点盐袋压迫局部4 h, 右侧肢体平伸8 h, 要有专人看护, 看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及血肿形成, 保证穿刺部位敷料干燥无渗出, 并密切观察穿刺侧肢体颜色、温度及足背动脉波动情况。

1.3.3. 3 穿刺肢体护理

术后肢体制动, 加压包扎过紧可导致穿刺肢体动脉血栓形成, 每15分钟观察1次足背动脉和肢体远端的皮肤颜色、温度。如出现足背动脉波动减弱或消失、皮肤发绀、皮温减低、肢体发麻等, 可能是包扎过紧或形成下肢动脉血栓[2], 应及时放松绷带, 以免造成肢体坏死。

1.3.3. 4 预防压疮

由于患者平卧时间长, 肢体制动, 护理人员每2小时对臀部进行按摩, 防止臀部受压形成压疮。

1.3.3. 5 药物护理

患者应用抗凝药物要时刻观察皮肤黏膜、牙龈有无出血, 有无呕血、黑便、血尿, 定时查凝血酶原时间。嘱患者适量饮水, 每次2500 ml以上或遵医嘱给予静脉补液以促进造影剂排除, 减少对肾脏损害。

1.3.3. 6 大小便护理

患者长时间强迫体位, 不习惯床上排尿排便, 会造成尿潴留。术前应详细讲解并指导训练怎样排便, 鼓励患者多饮温开水练习排尿。术后及时沟通, 关心体贴患者, 消除紧张顾虑情绪。让患者咳嗽、打喷嚏、大小便时用手按住穿刺部位, 以免腹压增加而出血, 排便时托起患者腰部便盆钝面放入臀下, 必要时热敷并按摩下腹部, 听流水声诱导排尿, 无效可给予导尿。

1.3.3. 7 饮食护理

术后给予高营养、易消化、低盐低脂饮食, 避免用甜汤、鸡蛋, 以防胀气。进食、饮水、服药时头可偏向一侧, 以免误入气管引起呛咳、窒息。

2 结果

经过精心护理, 56例全脑血管造影患者均术后恢复良好, 无并发症及死亡率发生。

3 小结

全脑血管造影术是一种有创性的检查, 存在着一定的操作风险和护理安全因素, 它能对CT和MRI起到补充的作用, 它经过计算机数字化、减影处理、再成像等程序, 得到清晰的血管影像, 不但能查清颅内病变位置和血液循环情况, 而且对怀疑由动脉瘤或血管畸形引起的病变如蛛网膜下腔出血、青年人脑中风以及血管严重狭窄引起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具有独特的诊断价值, 是其他检查方法所不可取代的。所以术后顺利度过安全期, 护理十分重要。术后精心护理及严密观察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和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宝民.神经介入血管内治疗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4:29.

脑血管造影术 篇5

赣购2013B2191002

一、设备功能及用途

1、设备用途:可以完全满足脑、周围血管、神经、胸部的造影和介入治疗需要的各种要求*2投标设备必须是本公司DSA产品的新机型,新软件版本,GE为IGS530,Philips为Allura Clarity FD20 “clarity IQ”平台,Siemens为Artis ZeeⅢ.二、机架系统

#1 全自动悬吊式C臂 2 RAO≥180°,LAO≥150° *3 CRA≥100°,CAU≥100° 4 主轴旋转方式:手动+电动 5 最大旋转速度(非旋转采集)≥25度/秒 6 自动定位存储≥55组 7 有解剖角跟踪 8 C臂旋转角度:血管检查时无死角 9 C型臂弧深≥94cm 10 可以自动返回停机位 C臂运动角度,SID等显示 探测器、球管、床碰撞保护模式及功能 13 可变SID范围90cm-120cm 14 焦点至等中心距离≥78.5cm

三、导管检查床

1.床板材料:碳素纤维

2.床面X线吸收率≤1.0 mm Al 3.床长度≥280cm

4.纵向运动范围≥125cm、横向运动范围≥35cm 5.床面旋转范围≥±120° 6.床面升降78-110cm 7.可承受最大病人体重≥250Kg、另加复苏承重≥100Kg 8.具备手动及电机驱动两种方式 9.具有非接触式防碰撞功能

10.具备床垫、轨道夹、输液架、头托、双侧手臂托架 11.双向对讲系统

12.具备床旁液晶触摸控制屏一套

13.控制屏可置于导管床3边,或者控制室内,便于医生操作 14.可进行图像采集条件控制

15.可进行机架位置预置和自动位置控制 16.可进行图像后处理及量化分析控制

17.床旁液晶触摸屏旁配备立体三键鼠标手柄,便于医生操作 18.提供X线脚闸

四、X线发生器 1 最大输出功率≥100KW

#2 高频逆变频率≥100KHz 3 KV可调范围:40-125KV 4 最大管电流≥1000MA #5 最短曝光时间≤0.5ms 6 曝光条件自动SID跟踪 7 透视影像自动亮度控制(ABC)8 透视方式:连续透视和脉冲透视 9 全自动曝光控制,无需测试曝光 10 防烧亮技术 11 末帧透视图象保存 12 储存量≥1020幅,透视图像可用于测量,归档和打印

五、X线球管

1.液态金属轴承球管 2.球管外壳为金属外壳

*3.X线球管阳极热容量≥3.375MHu 4.焦点数≥3个,小焦点≤0.3mm,大焦点≤1.0mm 5.为提升连续透视功率,要求中焦点采用平板灯丝技术,非传统钨丝技术 6.为提升透视图像质量,要求中焦点可实现标准正方形 7.最小焦点功率≥19KW 8.中焦点≤0.6x0.6mm 9.中焦点功率:≥42KW 10.最大焦点功率≥90KW 11.最大连续透视功率≥4000 kW 12.最大透视管电流≥250mA 13.阳极最大散热功率≥6.5kW 14.阳极转速≥9000转/Min 15.球管采用油冷加水冷的冷却方式 16.有射线硬化装置

六、准直器 1.矩形

2.有半透遮光板

3.有根据视野的变化自动调整照射野 4.有无射线摆放遮光板和滤波器 5.探测器与准置器伺服同步旋转

七、射线剂量防护技术 1.各公司采用最新的射线防护技术,西门子提供全套care软件,飞利浦提供全套clarity IQ技术

2.采用铜滤片自动插入技术消除球管软射线,无需人工干预 3.自动插入铜滤片数≥5片,最厚≥0.9mm 4.透视图像存储功能:最大透视图像连续存储时间≥1020s, 透视序列可以同屏多幅图像形式显示于参考屏上

5.具有射线剂量监测功能,透视时,表面剂量率显示;透视间期,显示积累剂量,区域剂量和剂量限值

6.具有床下防护铅帘,悬吊式防护铅屏(进口原装)7.透视末帧图像上可实现无射线调节遮光板、滤线器位置 8.透视末帧图像上可实现无射线病人投照视野的改变

9.无需透视,根据末桢图像通过移动C臂或检查床调节视野中心 10.可以提供低剂量的透视协议

11.除提供正常采集脚闸,需配置第二个低剂量采集脚闸 12.可以提供DICOM格式的剂量报告 13.滤线栅可一键式取出移除

八、数字图像采集系统

1.探测器材料:含碘化铯的非晶硅平板探测器 2.探测器尺寸≥30cm×38cm 3.矩形平板可90度旋转,正方形平板不作要求

4.矩形平板可在0-90度任意角度工作,图像不变形,不减少分辨率 5.影像输入野调节模式≥6种 6.DQE≥74%

7.图像矩阵≥2048×1920,14bit 8.像素大小≤154μm 9.空间分辨率≥3.25 Lp/mm 10.平板带有感应式防碰撞保护装置及防碰撞自动控制 11.平板上具备控制机架和检查床运动的开关

九、图像采集及处理系统

1.主机配备双工作站处理系统,分别完成图象采集和后处理操作

2.标准DR模式,速率:≥0.5-7.5帧/秒;采集、显示及存储均为1K矩阵,12bit 3.标准DSA模式,速率:≥0.5-7.5帧/秒;采集、显示及存储均为1K矩阵,12bit,并具有实时DSA功能 4.动态心脏模式,速率:≥30 幅/秒, 采集、显示及存储均为1k矩阵,12bit 5.高速DSA模式,速率:≥30帧/秒,采集、显示及存储均为1K矩阵,12bit,并具有实时DSA功能

6.数字脉冲透视0.5-30幅/秒,≥9档 7.外周采集模式有高压注射器的联动

8.图像处理包括窗宽/窗位可调节,噪声滤过及图像边缘增强的功能 9.具有实时动态范围管理功能

十、智能二维路径导航功能 1.可实现传统Roadmap功能 2.可使用DSA采集序列中任意一副减影图像作为路径图 3.可使用DR采集序列中任意一副图像或任意一副透视图像作为路径图 4.路径导航功能可用于大血管和心脏介入 5.实时透视图像与路径图像叠加,可淡进淡出,循环显像

十一、图像显示系统

1.采用医用高分辨率TFT显视器

2.检查室两台(19英吋)TFT显视器,分别用于实时图像和参考图像显示:控制室两台(19英吋)TFT显示器,用于主机操作以及实时图像显示,一台为高分辨率LCD彩色监视器,另一台为高分辨黑白显示器

3.(19英吋)TFT显视器亮度≥1000 cd/m2 4.可视角度(水平及垂直可视角度)≥170° 5.显视器分辨率≥1280X1024 6.配有四架位监视器悬吊架,监视器吊架可置于床左右二侧及床尾 7.监视器悬吊架可纵向及旋转运动

十二、图像存储及图像分析系统

1.主机硬盘图像存储:1024x1024矩阵,12bit,容量≥25000幅

2.主机硬盘图像可存储在CD/DVD光盘上,同时CD/DVD光盘上的图像可回传至主机硬盘

3.自动回放采集序列

4.回放序列的速度及方向可调 5.可进行减影及非减影切换

6.在主控制台边行病人检查时,可同时进行图像观察及拍片

十三、光盘刻录系统

1.具备 CD-R,DVD DICOM格式刻录光盘,并附带离线DICOM文件浏览器 2.刻录光盘导入功能, 提供将刻录光盘回传主机功能 3.提供标准视频信号输出

4.提供减影图像保存导出刻录及传输,将图像输入PACS网

十四、血管跟踪DSA 1.步进或连续血管实时DSA采集,无需后台减影 2.机架步进功能,即无需移动检查床,有效降低运动伪影 3 速率可变,全自动曝光控制

十五、图像后处理系统 1.提供血管狭窄分析软件

三维重建功能MPVR,MPR,MIP,SSD,VRT,血管内镜技术,提供重建测量存档功能,2.支持彩色图像保存打印 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十六、实时旋转DSA 1.为方便神经及外周血管介入,要求机架可在头位及侧位进行旋转采集 2.头位机架旋转采集最快速度≥60度/秒 3.侧位机架旋转采集最快速度≥60度/秒 4.侧位机架旋转采集范围≥200度 5.最快采集速率≥30帧/秒 6.真正意义的动态血管实时旋转DSA,包括蒙片及充盈片两次采集过程,实时显示,无需后台减影

7.血管重建速度:自旋转采集起至重建结束的时间 30秒

8.旋转采集数据能够自动传输至工作站并自动重建,整个过程无需人为参与

具有体积/表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虚拟内窥镜、模拟机架位、钙化斑成像、透明9.血管成像功能

10.具有局部放大重建 11.具有钙化斑块重建

12.具有距离测量、体积测量功能

13.具有三维自动血管分析功能,具有动脉瘤自动分析功能

14.仅造影序列便可重建出三维图像;无需蒙片序列;减少曝光,加快手术进程 15.可在床旁进行图像浏览和控制

16.当选定最佳三维图像观察角度,机架可自动跟踪定位到此投照角度

十七、高级三维图像后处理工作站 三维图像机架角度显示,并可随三维图像旋转而相应改变。同时可按需要通过单键操作将机架回放至任意位置。

由身高、体重等参数,自动测算患者不同解剖部位体厚

由被投造部位的解剖厚度及密度信息自动计算该部位的X线穿透性 由C型臂的角度自动计算X线穿越人体的路径 动态图像优化降噪 适应性边缘增强

轮廓跟踪自动亮度、对比度实时调节 具备路标导引 具备自动路径图 具备图像放大 具备动态透视放大 具备象素移动和再蒙片

具备自动窗宽调整,黑/白支持 具备并行处理功能 具备散射线校正

后处理功能包括:改变回放速度、选择路标图像、电子遮光器、边缘增强、图像反转、附加注解、选择图像、移动放大、可变速度循环放映、造影图像自动窗宽、窗位调节、重定蒙片、积分蒙片、手动自动像素移位、最大路径和骨标记 减影电影回放,重处理,噪声消减

血管定量分析软件,测量血管狭窄率及距离测量等功能

以上分析软件均能够在主机上实现,并能在机房内的床边测量 1.2.3.4.5.6.7.8.9.10.11.12.13.十八、三维血管路图导航功能

1.三维血管路图导航功能,可将三维血管路图与实时的二维透视图像叠加,在检查室床旁实时显示导管、导丝、弹簧圈在三维图像中的走行

2.三维路图能够自动追踪C臂角度、检查床面即解剖投照位置、投照野大小、SID位置变化,提高治疗准确性,安全性及工作流程

3.三维血管图像可随机架角度的变化而相应改变图像观察角度

4.可在实时的三维透视影像中进行如插入导丝、导管及弹簧圈等复杂介入操作

十九、血管机类CT成像功能

功能模块原装进口,能提供类似CT的软组织图像,能够进行机架正位和侧位的类CT1.采集,以满足头部、胸部、腹部、盆腔、脊柱、四肢部分的采集和重建

2.机架最快旋转速度≥60度/秒,旋转角度≥200度 3.常规类CT扫描协议:最快扫描速率:≥30帧/秒 4.高级类CT扫描协议:最快扫描速率:≥60帧/秒 5.重建矩阵256x256,512x512可选 6.最短传输及重建时间:≤60秒 7.密度分辨率:≤5Hu

8.可实现CT图像与三维血管的双容积显示,便于观察血管与软组织关系 9.床旁可实现对血管机类CT图像采集、重建及后处理等操作

二十、配套设备

1.原装进口高压注射器(Mark V Arterion,USA)一套 2.原装进口激光照相机一台 原厂进口高级专业影像后处理工作站,GE为AW影像后处理工作站,西门子为X-Workstation影像后处理工作站,飞利浦为ViewForm影像后处理工作站 Intel® Xeon, 2.8 GHz以上CPU,双核 RAM:≥ 4GB

图像硬盘容量:≥ 300GB

可进行图像后处理,包括图像全幅和局部放大,多幅图像显示,图像边缘增强、边缘平滑,图像正负像切换

配备全兼容性的CD/DVD刻录系统,可制作标准DICOM3.0血管造影光盘,输出及叠加单幅图象,可用AVI文件输出完整图象

光盘刻录数据可随时回传至主机,并进行后处理、分析

操作室:≥19英吋高分辨率LCD彩色监视器一台,控制室:≥19英吋高分辨率LCD彩色监视器一台

可完成全身各部位(包括神经,胸腹,四肢)三维图像的重建、后处理、显示和归档

最短重建时间: ≤ 30秒

具有快速二维和多平面显示、回放,三维处理:3D血管表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3D容积重建(VRT)具备三维内支架、弹簧圈双容积重建功能

床旁可实现对三维图像采集、重建及后处理等操作 二

十一、其它附件

1.高压注射器接口、激光相机接口 2.具有标准视频转换接口并开通

3.DICOM Send/ Print /Query / Retrieve/Workist/MPPS功能 4.原装进口的悬吊式手术灯(一个)及悬吊式射线防护屏(一个)5.控制室防静电控制台(一套)

6.提供中、英文用户操作及维护手册和线路图 7.具备整个系统的升级能力(软件版本免费升级)8.配备不间断电源(UPS)一台(后处理工作站用)

二十二、技术服务 1.整机设备全保修6年,包括X线球管及平板探测器 2.提供对机房及电源的要求 3.开机率≥95%,每少1天,质保期则相应顺延2天,以此类推 4.现场免费培训操作人员,免费负责设备的安装调试 5.如设备出现故障, 接到通知后24小时内工程人员应到达现场 6.国内具有大规模零配件库存,以保证及时的零配件供应 7.质保期内因不能排除的故障而影响工作的情况每发生一次,其质保期相应延长60天,质保期内因设备本身缺陷造成各种故障应由卖方免费技术服务和维修

8.安装完成时间:接到用户通知后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安装和调试,如在规定时间内由于卖方的原因不能完成安装和调试,应承担由此给用户造成的损失

9.使用一个月内,所售设备若出现重大质量问题,整机免费更换

10.投标人应在投标文件中提供设备的验收标准和检测办法,并在验收中提供买方认可的相应检测手段,验收标准应符合国内有关的国家、地方、行业的标准,如若中标,经买方确认后作为验收的依据

11.验收费用由设备供应商承担

12.安装验收设备时,须提供设备技术资料、使用手册、安装与维护手册、备品备件和专用工具清单

脑血管造影术 篇6

【关键词】全脑血管造影术 ; 术前 ; 术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49-01

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是颅內血管性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基础,它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临床应用因其图像清晰,造影剂用量少,因此极为方便临床诊断和治疗。它是通过右股动脉穿刺后放置一动脉鞘,通过该动脉鞘选择不同的导管,在导丝引导下,选择所选动脉注入含碘造影剂,造影剂所经过的血管轨迹连续摄片,通过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形成。我科从2007年开始进行这项检查,现将术前术后护理总结如下:

1 术前护理

1.1 心理护理

DSA是一项创伤性的检查,病人难免会出现焦虑紧张的心理,所以我们护士应该比较详细的向病人讲解其目的及注意事项,介绍之前成功的病例,消除其恐惧心理。术前如病人无法入睡,在没有用药禁忌的情况下可给予舒乐安定一片口服,以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1.2 术前准备

1.2.1 首先应该配合医生进行术前常规辅助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检查,心电图,血传,凝血功能等;

1.2.2 局部皮肤准备,备皮范围:双侧大腿上1/3平脐,两侧至腋中线及会阴部,切勿损伤皮肤,以防感染;

1.2.3 术前禁食六小时,禁水四小时,练习术后床上使用便盆解小便,术侧肢体平躺伸直制动;

1.2.4 术前三十分钟肌肉注射鲁米那0.1克,并在手术对侧肢体建立静脉通道(一般是左侧);

1.2.5 带好病例术中用药、CT片护送其到DSA室。

2 术后护理

2.1 DSA室电话通知科室护士接回手术病人,科室护士应与DSA室交接病人的情况后护送病人回病房。

2.2 准备好床单元,使病人平卧,遵医嘱给予心电监护二十四小时,监测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同时观察有无头晕、头痛、呕吐、癫痫等神经系统症状,如出现异常立即汇报医生。

2.3 观察股动脉穿刺处有无出血及局部有无血肿,穿刺侧下肢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先是每小时一次,四小时后如情况良好可两小时观察一次。以往股动脉穿刺点采用加压绷带包扎法,沙袋持续压迫八小时,术侧下肢伸直制动二十四小时,以防出血及血肿形成。但是由于患者长时间身体处于强迫伸直位,会引起其精神紧张、焦虑、腰背酸痛、体位不适等术后常见症状。为促进造影剂的排出应嘱病人多饮水,加重了卧位性排尿困难及尿潴留的发生。如果病人未按要求,私自活动,更容易引起出血及血肿,甚至假性动脉瘤的形成。所以现在我们用 “动脉压迫止血带”代替原先的绷带包扎 ,它的使用保证持续压迫穿刺处,尽可能的减少了术后局部出血、血肿的发生,还大大减少了术侧下肢制动的时间,它的使用制动时间为6~8小时,改善了腰背酸痛不适感,使病人感到满意。

2.4 鼓励病人多饮水,促进造影剂的排出。如病人出现排尿困难,经各种诱导排尿方法无效的情况下,可将床头摇高15~20度利于病人排尿,如仍无效,遵医嘱予以保留导尿并注意尿道口的清洁卫生。

2.5 术后两小时在穿刺局部无出血的情况下,遵医嘱减轻动脉压迫止血带压力,即逆时针旋转螺旋手柄两圈为宜。术后八小时遵医嘱拆除动脉压迫止血带,穿刺点无菌纱布覆盖沙袋压迫六小时,二十四小时后如无特殊情况可指导病人下床活动,但勿做下蹲等剧烈运动,以防再出血。

2.6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术后二十四小时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有穿刺部位血肿、血管痉挛、假性动脉瘤等,局部血肿是最常见的,小的血肿可不处理几天后可消退,大的血肿二十四小时内给予热敷,如无改善应手术切开或减压止血。血管痉挛时病人会出现头痛、偏瘫、意识障碍等,应立即汇报医生并行颅脑影像学检查,给予尼莫地平的使用,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同时做好心理护理安慰病人。假性动脉瘤形成后病人穿刺局部出现包块渗血肿胀,应做B超了解假性动脉瘤的变化,观察包块大小、局部瘀斑情况、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皮肤温度,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术侧肢体制动局部沙袋压迫,直至假性动脉瘤消退后方可下床活动。

总之,对病人做好术前全面的评估及相应的心理护理,术后严密的观察和护理,可提高病人对手术的适应性,更好的配合医生取得较理想的检查治疗效果。

(接1948页)

并请求一些在治疗中取得显著效果的病患对患者展开现身说法, 鼓励病患在当前时刻更要树立战胜白血病的信心, 要用顽强的意志力, 充分调动身体和精神上的的各种积极乐观的因素, 积极配合治疗以及护理[4]。 出院后, 鼓励病患多参加社会方面的活动以及体育方面的锻炼, 保证病患饮食、起居方面的规律性, 使病患感受到生命的价值, 提高病患生存下去的质量和乐观生活的信心。

总而言之,临床上,白血病患者往往是存在较严重的心理情绪问题,要促使病患积极接受各项治疗工作,就需要临床医护人员对病患展开行之有效的心理护理,帮助病患树立自信心,调整心态,敢于面对事实和接受事实。

参考文献

[1] 曹路英, 何叶. 心理护理在骨折患者术后护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0, (13) .

[2] 董桐俊,柳美玲,王建华. 急性白血病患者的心理分析与护理[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0) . 

[3] 张玉芳. 心理护理对白血病患者消极心理的影响观察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 2011, (03) .

规范全脑血管造影术的并发症分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3月-2012年2月在本院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730例, 男412例, 女318例;年龄16~83岁, 平均 (62±3) 岁。其中脑梗死399例,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89例, 脑出血68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50例, 其他疾病24例。造影检查标准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 均经临床及影像学证实。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1.2.1. 1 患者准备

(1) 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体征, 了解双股动脉及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 常规术前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糖、甲状腺功能、心电图及胸片、颈部血管彩超、经颅多普勒 (Transcranial Doppler, TCD) , 必要时行脑磁共振血管造影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 或CT血管造影 (CT Angiography, CTA) ; (3) 应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停用该药物至少48 h, 造影后至少48 h重新应用; (4) 术前禁食8 h; (5)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血管痉挛期给予尼莫地平针静脉推注。

1.2.1. 2 物品准备

脑血管造影手术包1个, 压力袋2个, 戈德曼Y型连接阀1个, 三通接头2个, 5F猪尾巴导管1根, 5F单弯导管1根, 泰尔茂6F导管鞘1个, 0.035in160 cm弯头泥鳅导丝1根;高压注射器及其连接管;绷带2卷;带有指脉氧监测的监护器一台;输氧管道1套;软包装生理盐水或软包平衡液500 ml×4瓶, 2%利多卡因针5 ml×1支, 碘比醇300非离子型造影剂 (三代显) , 造影剂用量一般不超过8 ml/kg。

1.2.2 术中操作

1.2.2. 1 操作程序

应用改良的Seldinger穿刺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 以此连接高压注射器、Y型连接阀、三通注射器及造影导管、压力袋加压的生理盐水滴注, 形成一个密闭的管道通路, 严格排空空气, 保持生理盐水滴速20~30滴/min。在导丝引导下由动脉鞘导入造影导管, 透视下依次到达靶血管, 退出导丝后“冒烟”确认导管头端到位满意, 开通三通连接高压注射器的通道, 行脑血管造影。造影剂用量及压力见表1。

1.2.2. 2 造影思路

采取“分级造影”的方法: (1) 猪尾导管主动脉弓造影, 观察头臂干、左侧颈总动脉、左侧锁骨下动脉显影, 观察有无斑块、狭窄; (2) 单弯导管行双侧颈总及锁骨下动脉造影, 观察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开口情况; (3) 超选椎动脉及颈内动脉造影。操作过程中只要发现靶向血管有斑块或狭窄, 则尽量避免进一步深入导管, 避免出现血栓脱落导致脑供血动脉栓塞。

1.2.3 术后处理

拔动脉鞘, 压迫止血15 min。注意事项: (1) 压迫手法:左手中指压迫内穿刺点, 无名指压迫内穿刺点近段, 食指压迫远端, 右手食中两指压迫外穿刺点, 压迫时间15 min, 分5-5-5压迫法, 即每5 min适当放松压迫力量。 (2) 压迫后绷带加压包扎, 1 kg盐袋放置包扎部位6 h, 右下肢制动12 h, 24 h内禁止下床活动, 3 d内禁右下肢承重、屈曲及可能增高腹压的动作。水化:嘱患者大量饮水, 2500 ml/d, 连续3 d, 不能进食者静脉输液补充液体, 3 d后复查肾功能。

2 结果

本组中共出现并发症19例, 发生率2.60%。神经系统并发症6例, 占0.82%, 分别为意识障碍1例, 皮质盲1例, 短暂性全面遗忘2例, 血管痉挛1例, 恶心、呕吐1例。局部并发症11例, 发生率1.50%, 其中穿刺部位皮下血肿7例 (1例后期合并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 局部淋巴结肿大2例, 股动脉夹层2例。全身并发症2例, 发生率0.3%, 表现为皮疹。以上症状经及时积极对症处理, 均无相关后遗症。

3 讨论

3.1 皮下血肿

穿刺部位皮下血肿7例, 发病率0.96%, 表现为穿刺部位及周围皮肤瘀斑, 皮下血肿, 早期有压痛, 听诊无异常血管杂音, 彩超排除动静脉瘘及假性动脉瘤。其中3例患者术前联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及氯吡格雷片, 且起病早期应用低分子肝素钙针抗凝;1例患者有房颤病史, 长期口服华法令钠片;3例患者在穿刺时进行了重复多次的穿刺, 间隔期压迫时间较短;其中5例患者出现在前360例造影检查术中。发现以上情况后, 此后针对此类患者造影后延长压迫止血时间及穿刺侧肢体制动时间, 后期此类并发症仅2例。Kaufmann等[2]回顾性分析显示, 皮下血肿发生率为4.2%, 与其相比, 本组病例中其发生率明显降低。

3.2 穿刺侧下肢深静脉血栓

在发生穿刺部位皮下血肿的患者中, 1例患者左下肢肌肉萎缩, 右下肢代偿粗壮, 股动脉迂曲;穿刺及压迫止血困难, 压迫止血及下肢制动时间均延长, 但术后穿刺部位仍出现面积较大皮下血肿、右下肢水肿, 考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后经彩超证实, 给予积极抗凝、活血等治疗, 下肢水肿消失, 复查彩超提示血栓消失。本例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考虑为在患者基础疾病的基础上, 制动时间延长, 穿刺部位血肿压迫股动脉鞘内结构, 导致股静脉回流障碍所致。

3.3 淋巴结肿大

穿刺部位引流淋巴结肿大2例, 经彩超排除血肿等其他情况, 确认为淋巴结肿大;给予热敷及外用药物对症治疗, 约4周后淋巴结肿大消失。淋巴结肿大的报道较少见, 本组病例主要表现为穿刺部位疼痛, 可触及皮下肿物, 质韧, 有压痛, 活动度小, 边界清楚, 考虑与穿刺时局部刺激有关, 初疑为皮下血肿, 后经彩超证实为肿大的淋巴结。因此, 穿刺点选择时尽量避开腹股沟淋巴结组群部位。

3.4 动脉夹层

本组发生穿刺股动脉夹层2例, 为逆行夹层, 重新选择对侧股动脉穿刺, 于脑血管造影结束后在髂总动脉造影见夹层已消失。本组未出现脑供血动脉夹层并发症。赵燕民等[3]报道2460例脑血管造影, 有3例出现脑供血动脉夹层。分析股动脉夹层原因可能与反复穿刺、应用直头导丝、进导丝时动作粗暴、遇到阻力不透视观察等有关, 故应严格规范操作程序, 最大程度的避免出现此类情况。造影时尽量轻柔操作, 始终保持导丝头端及导管头端在透视野之内, 应用导丝引导造影导管, 每次导管到位撤出导丝行造影前观察导管头端是否在血管内随脉搏跳动, 形态上是否张力较高, 轻轻手推帽檐, 证实导管不贴血管壁, 不顶血管;然后行造影。经以上步骤基本上最大程度上避免血管夹层形成。

3.5 血管痉挛

本组发生血管痉挛1例, 发生率0.1%, 与赵燕民等[3]报道接近。本例为48岁男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 于出血后第3天行DSA检查, 单弯导管进入右侧颈内动脉之后行造影检查时发现血管痉挛。分析原因:该患者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第3天, 理论上为血管痉挛期, 导管进入颈内动脉过高, 行300 PSI压力高压造影, 刺激血管导致痉挛发生, 可见颈内动脉成串珠样改变, 立即回撤导管, 手推“冒烟”见痉挛缓解, 但未完全解除, 随即给予尼莫同2 ml+生理盐水8 ml自造影导管注入颈内动脉5 ml, 5 min后“冒烟”复查, 血管痉挛消失。可以采取术前尼莫同4 ml/h持续泵入预防血管痉挛, 术中轻柔操作, 尽量避免术中导管位置过高, 颈内动脉造影时导管位置不超过第2颈椎水平, 选择压力不超过200 PSI为宜。

3.6 血栓栓塞事件及气栓事件

本组病例未出现血栓栓塞事件。血栓事件是造影过程中最严重的并发症, 可能导致患者失语、偏瘫、昏迷、植物状态, 甚至出现死亡;气栓事件可能导致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癫痫发作。主要原因是斑块脱落、导管内血栓形成、快速回撤导丝致导管系统内负压形成气泡等。预防方法: (1) 严格连接导管系统形成密封管道; (2) 持续加压袋泵入液体 (3) 回撤导丝速度要慢; (4) 每次冒烟或者造影前回抽导管, 检查有无气泡形成; (5) 术前常规检查颈部血管彩超, 若有斑块, 特别是易损斑块时, 尽量在造影时采取分级造影的方法, 避免导管进入有斑块区域, 或者造影时应用“路图”、借助导丝避开斑块。有报道显示, 避免血栓形成在全身肝素化的情况下进行[4], 结合具体情况考虑肝素化可能导致患者穿刺部位血肿几率增大、出血患者不适合肝素化等。本组患者均未采用全身肝素化, 仅给予密闭持续滴注的管道系统应用。

3.7 短暂性全面遗忘症 (transient global amnesia, TGA)

短暂性全面遗忘2例, 发生率0.27%, 均为男性, 1例患者40岁, 造影时和手术医师对答流利切题, 造影结束压迫止血时突然出现全面遗忘, 不知自己身在何处, 在做什么, 不能回忆进手术室后的过程;另一例男性患者56岁, 于造影术后返病房后出现类似症状。两例患者均在应用扩容、抗凝及小剂量甘露醇处理后, 于24 h内症状消失。目前TGA发病机制不明, 且无相关病理报道, 普遍认为与大脑后动脉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关[5]。考虑本组两例病案可能的原因为后循环在反复高压注入较多量的造影剂之后出现短暂的血流量灌注不足、后循环小血管痉挛、术中微血栓形成或者造影剂对后循环的刺激所致, 因未能行出现症状后的脑MRI、脑灌注成像, 不能明确病因。结合本组病例考虑尽量减少导管在后循环的停留时间、减少后循环造影剂用量和压力可能减少或避免次情况发生, 出现情况后给予扩容、抗凝、及适当的脱水治疗可使症状很快消失。

3.8 皮质盲

皮质盲是指双侧外侧膝状体、内囊后肢、视辐射或枕叶视皮质病变引起的双眼视力丧失。本组病例中发生1例皮质盲, 发生率0.137%, 与朱青峰等[6]报道的发生率0.125%接近。本例为42岁腔隙性脑梗死女性患者, 造影结束返回病房途中突诉失明, 查眼球活动正常, 瞳孔对光反射正常, 眼科会诊眼底检查正常, 6 h后磁共振未见到后循环缺血情况, 反复阅读患者DSA检查, 无相关血管事件。本病发生机理不明, 有学者认为是血管痉挛, 有学者认为是造影剂毒性作用。笔者认为两者都不能忽视, 在与家属充分沟通的前提下, 给予患者心理安抚, 同时给予水化、扩容 (706代血浆) 、改善循环 (丁咯地尔) 等治疗, 约72 h后患者视力恢复正常。3.9皮疹本组出现全身并发症2例, 发生率0.3%, 表现为皮疹。1例为60岁男性, 皮疹较轻, 除水化外, 无特殊处理, 皮疹消失;另1例为24岁女性, 皮疹较重, 给予水化外, 应用甲基强的松龙40 mg静脉推注, 连用3 d, 皮疹逐渐消退。此并发症与造影剂的副作用有关, 处理往往以水化和激素治疗为主。

3.1 0 恶心、呕吐

1例54岁男性脑出血患者, 出血后3 d行全脑DSA, 在手术台上频繁呕吐, 给予肌注胃复安针10 mg, 地塞米松针10 mg入壶静脉滴注;症状缓解后继续造影, 未再出现不适。考虑原因为脑出血后颅内压力较高, 同时与造影剂存在副作用有关。与造影操作的关系不大。

3.1 1 意识障碍

23岁男性, 硬脑膜动静脉瘘患者, 造影见高排低阻的颈外动脉异常血流, 导致颅内压力增高, 颈内动脉向颅内灌注明显不足, 血流循环时间延长, 造影后出现意识障碍, 复查头CT可见颅内造影剂滞留;随即行介入栓塞异常供血的血管, 患者意识转清, 神经系统症状恢复到术前水平。该病易出现癫痫、意识障碍等严重症状, 特别是大量造影剂淤滞在颅内时, 出现意识障碍的可能更大。该病的确诊及指导介入治疗的金标准是DSA, 所以真正避免此类并发症的方法是减少造影剂用量, 术后水化要足够, 及时脱水降颅压, 同时积极处理原发病。

总之, 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前充分的评估患者情况, 借助必要的辅助检查如彩超、MRA/CTA等, 术中严格规范操作, 术后严密观察, 使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更安全可行。

参考文献

[1]马廉亭, 潘力.脑血管造影仍是诊断脑血管病的金标准[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7, 7 (5) :413-415.

[2]Kaufmann T J, Huston J, Mandrekar J N, et al.Complications of diagnostic cerebral angiography:evaluation of19826consecutive patients[J].Radiology, 2007, 243 (3) :812-819.

[3]赵燕民, 朱凤水, 李慎茂, 等.全脑血管造影术并发症的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0, 7 (1) :17-20.

[4]李慎茂, 凌锋, 缪中荣, 等.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05, 2 (2) :56-61.

[5]吴红.短暂性全面遗忘[J].中华神经精神杂志, 1993, 26 (5) :308.

脑血管造影术 篇8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21例,其中,女性13例,男性8例;平均年龄58岁;GCS评分6~15分。实施脑血管造影术后,6例前交通动脉瘤,9例后交通动脉瘤,2例左侧大脑中动脉瘤,2例右侧大脑中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分叉处动脉瘤,1例烟雾病。其中,13例行开颅夹闭术,3例行栓塞术,5例行保守治疗。预后:19例好转后出院,2例自动出院,其中14例出院1个月后来复诊未出现新的动脉瘤。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准备

详细了解患者病情、病史,完善术前常规检查,测量生命体征,做碘试验前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史、观察用药后是否有不良反应,根据病情需要留置导尿管。对有高血压的患者应用药物控制血压,并注意血压的动态变化,尼莫同能有效控制脑血管痉挛,扩张血管,一般给予静脉泵入,使用时注意观察面色是否潮红,血压有无明显下降等不良反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2.1.2 心理护理

意识清楚者应向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讲解手术大致过程和术中注意事项,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认真履行告知制度,告诉其术中、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使他们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有思想准备。以免不必要的纠纷。并告诉其周围成功的例子,让其树立信心,配合手术。意识模糊或昏迷者应向患者家属做好上述解释工作。

2.2 术中配合

2.2.1 体位

一般取平卧位,嘱其不要自行改变体位,特别是头部,必要时用约束带固定四肢,注意松紧度。手术医生位于患者右侧,因此静脉通道建立于左手臂,如静脉通道位于右手臂者应使用延长管使之位于患者左侧,便于医生操作。

2.2.2 物品准备

介入造影包、注射器、穿刺针、H1导管或西蒙导管、造影剂、局麻药、配制的肝素等抢救药品和物品。保持术中用药和物品的及时准确,其中特别要注意肝素的配制。各种仪器和设备位置安放妥当。熟悉每一步操作,术中准确熟练地传递物品,同时注意无菌操作原则。

2.2.3 术中生命体征的监测

常规心电监测,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意识、瞳孔,同时观察患者的面色,如有异常尽快处理。

2.2.4 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根据患者的不适作相应的处理,如果患者烦躁不配合,遵医嘱予镇静剂的使用,对于清醒的患者同时做好心理护理,给予安慰和鼓励。

2.3 术后护理

2.3.1 一般护理

术后穿刺点加压包扎24 h,术后卧床休息,右下肢予制动24 h,最好予约束带固定。同时遵医嘱予抗感染、解除脑血管痉挛、补充液体等治疗。饮食方面先进温开水,如无恶心呕吐等不适再予流质,慢慢过渡至软食,同时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

2.3.2 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监测血压、脉搏、呼吸、SPO2、意识、瞳孔、感觉、运动的变化,并记录。因术中反复穿刺,全身肝素化,穿刺点易出血及形成皮下血肿[2,3]。应加强局部情况的观察,如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皮肤颜色、末梢循环等有无变化,若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并予以处理。

2.3.3 心理护理

告之患者及家属右下肢制动及卧床休息的原因及重要性,对于意识不清者,指导家属加强看护,防止意外。保持病房安静、整洁、舒适,减少家属探视。同时指导患者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用力大便、剧烈咳嗽或打喷嚏,防止动脉瘤破裂。

3 结论

脑血管造影术不仅创伤小、痛苦少,而且对动脉瘤的大小、数目、位置以及颅内血管供血情况有了明确的了解,为手术提供了引导作用。同时护理人员应掌握相关的知识,术中密切配合、术后精心护理,并对有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予以有效的护理。

摘要:总结21例颅内动脉瘤行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经验, 主要包括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认为术前完善的准备, 术中熟练紧密的医护配合, 术后精心的护理是治疗成功的保障。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脑血管造影术,护理

参考文献

[1]张瞿璐, 吕健, 戴芳德, 等.20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术后护理[J].护理学杂志, 1999, 14 (1) :22-23.

[2]贺慧兰, 申向英, 汪麟, 等.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术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4, 39 (2) :102-103.

脑血管造影术 篇9

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数字减影 (DSA) 全脑血管造影术临床护理经验。方法 随机选取的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在我院神经介入科住院的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112例, 手术前, 要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 为了消除患者的恐慌、孤独、烦躁等心理, 减轻其心理负担, 护理人员要主动接近患者, 给他们讲解手术的相关内容, 给予精神上的支持。手术中护理人员要密切注意患者的表情和心理变化, 并及时给予安慰。术后, 要给患者讲解恢复中的安全、饮食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使患者尽快康复。结果 通过护理人员精心的护理, 112例患者有73例痊愈, 36例好转, 3例出现并发症, 总有效率达到了97.32%。结论 护理人员精心的护理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护理

参考文献

[1]周玉华, 陈妙华, 黄秀瑛, 等.经股动脉插管进行脑血管造影术患者的护理[J].实用医学杂志, 2002, 18 (1) :70-76.

[2]凌峰.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动脉注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附163例分析) [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8, 14 (1) :42-45.

[3]Cerebral angiography in the aessment of acute cerebralischemia:guidelines and meommendation[J].J Vase Interv Radiol, 2004, 15 (1) :57-66.

脑血管造影术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12月至2013年12月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共254例, 行全脑造影时患者均为头颅CT或MRI检查显示脑缺血损伤、颈部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脑血管病, 同时排除心肺功能障碍患者、不同意实施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患者。上述患者中男151例, 女103例, 年龄最小为49岁, 最大为75岁, 平均年龄为 (62.1±6.2) 岁。其中38例患者出现造影术并发症, 其中男21例, 女17例, 年龄最小为51岁, 最大为76岁, 平均年龄为 (61.7±5.8) 岁。

1.2 方法

全脑造影方法:做好术前准备, 患者取平卧位, 采用Seldinger穿刺术行右侧股动脉穿刺, 静脉给予肝素、地塞米松, 猪尾巴造影导管行主动脉弓造影, 观察主动脉弓走行和血管病变情况, 观察颅内动脉血管供血情况;而后行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造影;对颈内动脉和椎动脉行超选择性造影, 在造影之前观察相应血管开口处是否有病变, 如有病变停止相应血管的超选择性造影。全脑血管造影过程中要逐级血管实施造影, 每个血管性常规的正侧位造影, 发现可疑病变血管要调整角度造影, 进一步观察病变的范围大小和病变程度。造影术后1h拔除动脉鞘, 进行加压包扎, 行穿刺的下肢12h内避免活动, 做好制动;术后要观察穿刺部位是否出现血肿、出血;观察术后患者生命体征改变情况;术后要观察患者在原有神经症状基础上是否出现新的症状及体征;观察穿刺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穿刺侧下肢的皮肤温度和颜色改变情况。观察并记录全脑造影患者术前24h和术后7d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2 结果

本文所选254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中3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其中穿刺部位渗血及皮下淤血未作特殊处理, 自行吸收。单纯血肿、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瘘给予局部加压包扎处理而痊愈。4例出现血管迷走反射患者给予补液、阿托品及多巴胺处理后症状改善;1例对比剂过敏患者给予地塞米松和抗过敏药处理过敏症状缓解;5例肾功能损伤患者给予护肾治疗而治愈。并发症种类和所占比例具体见表1。

3 讨论

全脑血管造影术可出现相关并发症。由于股动脉局部反复多次穿刺, 穿刺时可刺入周围的小动脉或者毛细血管丛内从而引起局部渗血。当穿刺穿透血管后壁, 可导致血肿形成, 或者拔除动脉鞘后止血不力, 也可导致血肿形成, 或者肝素剂量过大, 也容易发生渗血。所以规范穿刺、严格应用肝素剂量、正确的压迫止血方法是做好出血及血肿预防的关键[1]。假性动脉瘤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穿刺不当、压迫止血不当或者动脉鞘过大所致, 准确的股动脉穿刺方法和正确的压迫止血措施是预防假性动脉瘤的关键, 加压包扎是处理假性动脉的常用方法, 如果无效及时行假性动脉瘤切除或者动脉修补术。动静脉瘘是由于穿刺时穿透股动脉和股静脉所致, 可行压迫治疗, 但压迫效果不佳患者及时给予外科治疗。

出现血管迷走反射患者主要表现为血压快速下降、心率减慢等, 多与穿刺时患者的精神紧张有关, 可给予补液、阿托品等处理。脑血管造影是有创检查, 全脑血管造影时要样掌握适应证, 做好碘过敏试验, 减少对比剂过敏发生。脑梗死是全脑血管造影时最为严重的并发症, 可能与多次更换导管导丝、硬化斑块被导管导丝捅掉等原因有关[2,3]。所以提高操作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减少脑梗死发生。肾功能损害与对比剂用量过大有关, 所以造影前鼓励患者多饮水, 必要时静脉补液, 有助于减少肾损害。总之, 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术属于有创检查, 可发生相关并发症, 在术前要做好其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发生和提高检查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全脑血管造影术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处理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共254例, 其中38例出现相关并发症。分析上述患者中出现并发症的种类和处理措施。结果 本文所选254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中3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其中穿刺部位渗血及皮下淤血未作特殊处理, 自行吸收。单纯血肿、假性动脉瘤及动静脉瘘给予局部加压包扎处理而痊愈。4例出现血管迷走反射患者给予补液、阿托品及多巴胺处理后症状改善;1例对比剂过敏患者给予地塞米松和抗过敏药处理过敏症状缓解;5例肾功能损伤患者给予护肾治疗而治愈。结论 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术属于有创检查, 可发生相关并发症, 在术前要做好其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有助于减少并发症发生和提高检查效果。

关键词:全脑血管造影,并发症,脑血管疾病

参考文献

[1]徐剑峰, 曾令勇, 蒋正方, 等.脑血管造影术的并发症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l1, 6 (13) :19-20.

[2]赵燕民, 朱凤水, 李慎茂, 等.全脑血管造影术并发症的分析[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2010, 7 (1) :17-20.

脑血管造影术 篇11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血管造影诊断;介入治疗

近些年来,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农村人口致残、死亡的第一因素,据统计我国目前现有70万名脑血管疾病患者[1],且随着我国老年化进程的加速,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因此如何有效的进行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和社会意义。本文笔者进行了脑血管病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的相关临床应用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8年4月——2011年10月我院住院患者300例,其中男性患者192例,女性患者108例,年龄48-65岁,平均年龄57.9±3.1岁,临床诊断确诊结果显示,74例患者为脑梗死,65例患者为短暂性缺血发作(TIA),73例患者为蛛网膜下腔出血,54例患者为脑实质出血,14例患者为单侧动眼神经麻痹,17例患者为头痛待诊,3例患者为症状性癫痫。

1.2 方法

1.2.1 检查方法 检查仪器为GE integrin C2000 DSA,SHIMADZU Digtex safire平板DSA造影设备,使用Seldings检查技术,经患者一侧的股动脉将5F导管鞘穿刺置入,全身肝素化,再使用5F单弯或5F猪尾巴导管导入[2],分别对患者的主动脉、颈内动脉、双侧颈总动脉、双侧椎动脉及锁骨下动脉进行造影,以优维显或碘佛醇作为造影剂。手术全过程及术后24h内对患者进行密切的心电监护。术后全面分析患者的动态造影图像和静态造影图像。

1.2.2 介入治疗方法 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selding技术,经患者一侧的股动脉将导管鞘置入,全身肝素化,局部麻醉,在脑保护装置下的内支架置入治疗;脑血管畸形和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气管插管进行全身麻醉、全身肝素化,通过selding技术,经患者一侧的股动脉将导管鞘置入,使用微导管在路径图的引导下,将微导管置入动脉瘤体内,并到達畸形血管的供血动脉血管,依据患者动脉瘤的实际大小、形态,依次放置相同型号的弹簧圈进行填塞,并按照畸形血管团的形态、大小,注入相应的栓塞剂。

2 结 果

2.1 DSA检查结果 比较300例患者阳性检查率结果发现,300例患者中,共194患者的DSA检查结果呈阳性(64.67%),其中脑梗死DSA阳性患者为59例(59/74,79.7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DSA阳性患者为43例(43/65,66.15%),蛛网膜下腔出血DSA阳性患者为48例(48/73,65.75%),脑实质出血DSA阳性患者为28例(28/54,51.85%),单侧眼动脉神经麻痹DSA阳性患者为9例(9/14,64.29%),头痛待诊DSA阳性患者为7例(7/17,41.18%),症状性癫痫DSA阳性患者为0例(0/3,0.00%)。

2.2 介入治疗结果 15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接受了介入治疗,成功放置18枚支架,所有支架均采用了脑保护装置,15例患者治疗过程中,3例患者出现了微栓子脱落,造成侧肢体无力,经扩血管、溶栓治疗后,1-3d恢复,并未发现新型的梗死病灶,患者术后随访1-3年,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或脑梗死,术后患者预后良好率100.00%。

3 讨 论

DSA为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的金标准,其可为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优质的检查图像和稳定的诊断结果,极大的提高了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确诊率,但是DSA诊断并发症是影响DSA临床诊断的重要因素[3],为了尽可能的预防DSA诊断并发症,在诊断的初期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医师在检查前应严格掌握DSA的适应症,严格建立患者的排除标准;②DSA检查医师在进行工作前需进行严格的DSA相关知识培训,培训结束后进行相关考核,考核合格者方能上岗工作;③建立完整、严谨的DSA操作规程,检查过程中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检查;④手术全过程及术后24h应对患者进行密切的24h心电图检测,一旦发现异常,及时予以处理;⑤手术过程中须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大小适宜的导管,从而提高造影的安全性。介入治疗法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脑血管疾病治疗方法,其为传统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型的治疗理念,脑保护装置下的内支架置入介入治疗方法,其通过置入脑保护装置,有效的预防了脑卒中的发生,减少了术中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DSA检查技术可为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对于患者疾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介入治疗方法临床疗效显著,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赵丽丽,王芳,栗兵霞,等.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分析[J].医学研究杂志,2011(8).

[2] 刘西平,高励,刘艳,等.脑血管病血管造影的诊断及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J].四川医学,2009(1).

脑血管造影术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采用DSA检查的8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 其中男47例, 女35例, 年龄21~78岁, 平均 (51.3±9.6) 岁, 其中14例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 52例患者脑梗死, 11例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2例患者海绵状血管瘤, 2例患者动静脉畸形, 1例患者动眼神经麻痹。

1.2 方法

予以Seldinger改良技术对患者股动脉进行成功穿刺后, 将动脉鞘及扩张器通过导丝置入股动脉, 并在导丝引导下, 应用数字减影技术, 予5F或4F椎动脉管对患者进行主动脉弓造影+全脑血管造影术。造影剂为碘海醇。

2 结果

82例患者在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共有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 其中男2例, 女1例。年龄49~78岁, 平均 (62.2±10.7) 岁, 并发症发生率为3.66% (3/82) 。并发症包括: (1) 2例患者出现与穿刺点相关的并发症, 其中1例合并2型糖尿病、认知能力下降的老年患者在术后加压包扎后2 h时发现穿刺点周边出现大面积的皮下淤青, 局部可扪及3 cm×4 cm皮下包块。对皮下血肿包块多点穿刺抽血缩小包块后再次压迫内外穿刺点20 min并加压包扎, 同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24 h后红外线照射3 d, 穿刺点周围血肿逐渐吸收。1例合并2型糖尿病的患者因血管情况欠佳, 反复进行穿刺, 出现穿刺处股动脉夹层, 但未出现假性动脉瘤、下肢动脉血栓、腹膜后血肿、动静脉瘘及局部发生感染等情况。予以临床观察, 因未出现血管狭窄情况, 对血流的影响不大, 未予特殊处理。 (2) 1例患者造影术后出现呃逆症状, 无恶心、呕吐、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心律失常等症状, 无低血糖表现, 考虑造影剂相关反应, 未发现明显系统性并发症, 予以常规内科对症治疗措施后症状消失。

3 讨论

目前随着造影设备的改进及操作技术的逐步成熟, 脑血管造影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也逐步下降, 但常见的并发症如穿刺点、神经系统、局部或周围血管及其他并发症在术后仍然能够出现, 这就需要临床医师熟悉脑血管造影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3]。提高穿刺水平及操作水准, 尽可能的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使脑血管造影的检查优越性得到体现。

脑血管造影术后常见的并发症通常分为以下几类: (1) 穿刺点相关并发症。在此类并发症中, 穿刺部位血肿、皮肤瘀斑较为常见, 引起此类并发症的原因一般为穿刺技术不熟练, 反复多次穿刺损伤血管壁, 在压迫止血的过程中操作方法不当, 患者躁动, 穿刺的下肢制动欠佳, 凝血功能障碍等。因此, 在提高穿刺技术的基础上, 压迫止血手法的熟练掌握也较为关键。可予以左手食指对内穿刺点进行压迫, 中指及无名指对股动脉进行压迫, 右手将无菌敷料对外穿刺点进行压迫, 前3 min压迫力量较大, 后6 min压迫力量较轻, 对凝血功能较差的患者要根据具体情况延长压迫时间。应用弹力绷带进行包扎后, 再应用砂袋进行6 h压迫, 并对患者穿刺侧肢体进行24 h制动[4]。并对患者的足背动脉进行观察, 避免出现下肢血栓。形成股动脉夹层多因操作引起, 以后壁最多见, 常因穿刺针穿透动脉, 进入动脉后壁内膜下, 导丝、导引器强行插入引起。使用Seldinger改良技术穿刺动脉过程中, 穿刺针喷血良好, 但导丝进入有阻力, 此时针头可能位于动脉内膜下, 或抵在血管壁上, 不可强行将导丝送入, 应将穿刺针左右旋转并缓慢后退, 同时导丝不断试探性前送, 直到阻力突然消失, 方可插入。扩张器及鞘管沿导丝插入动脉过程中, 阻力较大, 患者感觉疼痛较剧烈, 多为导丝位置异常, 应透视检查。 (2) 局部或周围血管并发症。在脑血管造影的过程中, 导丝及导管对血管壁产生刺激, 或造影剂的注射过程中对血管壁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引起局部或远端血管出现痉挛。一般来说, 此类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新发的局部狭窄情况, 通常在予以解痉治疗或停止穿刺后症状能够得到缓解[5]。 (3) 神经系统并发症。此类并发症的发生原因主要为血栓的形成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脱落, 引起患者出现脑梗死而危及其生命。此类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可能与操作者技术水平欠佳, 在术中反复将导管导丝进行更换, 导管对血管内膜产生损害, 引起血管内出现血栓或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脱落。同时, 在进行造影剂注射时, 由于推注力量过大, 引起血管附壁的斑块出现脱落, 造成栓子进入血管远端而引起梗死。因此需要临床医师对导管导丝的操作技术进行熟练掌握, 将操作时间尽量压缩, 使血管内膜刺激减轻。同时, 应严格遵守在导丝引导下对导管进行操作的原则, 避免出现附壁斑块脱落或夹层出现等情况。在造影剂推注过程中尽量采取合适的力道, 避免出现血管痉挛及斑块发生脱落。对出现梗死的患者要及时进行血管内溶栓治疗[6]。 (4) 其他并发症。 (1) 在拔出血管鞘时及拔鞘后加压包扎时患者可能出现血压降低、心率减慢、心律失常及迷走反射等情况。此类情况需要与患者术前进行有效的交流, 降低患者对检查的恐惧心理, 并在术后及时进行镇痛处理。同时, 避免血容量相对不足也是避免出现此类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2) 碘造影剂相关反应。需要造影前进行碘试验, 严格掌握使用碘剂的禁忌证。嘱患者术后多饮水, 可选取前列地尔等药物防治造影剂肾病。出现相关并发症后予对症处理。

综上所述, 脑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具有技术成熟, 准确率高等特点, 尽管为一种有创检查手段, 但如能对适应证及禁忌证进行严格掌握, 并对操作技术进行强化, 则能有效的预防和避免其并发症的发生。

摘要:目的:探讨全脑血管造影术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本院收治的82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数字减影技术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术, 并对患者的并发症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全脑血管造影术并发症发生率为3.66% (3/82) 。其中2例患者出现与穿刺点相关的并发症 (穿刺点巨大血肿1例, 穿刺处股动脉夹层1例) ;1例患者造影术后出现呃逆症状。全部患者均予以积极的对症处理后症状得到缓解或消失。结论:全脑血管造影术在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中技术成熟, 准确率高, 尽管为一种有创检查方法, 但随着造影设备、操作技术的改进和操作熟练度的加强, 常见的脑血管造影的并发症是能够避免的。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全脑血管造影术,并发症,临床分析,防治

参考文献

[1]吴凌峰, 曹文峰, 潘婕.13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DSA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 12 (1) :1-3.

[2]杜向阳, 徐丰乐, 桂明, 等.DSA全脑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J].安徽医学, 2009, 30 (8) :888-890.

[3]龚继松, 张伟微, 李文山, 等.脑血管造影15例临床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询, 2011, 3 (22) :166.

[4]Kaufmann T J, huston J, Mandrekar J N, et a1.Complications ofdiagnostic cerebral angiography:evaluation of 19826 consecutivepatients[J].Radiology, 2007, 243 (3) :812-819.

[5]Burger I M, Murphy K J, Jordan L C, et al.Safety of cerebral digitalsubtraction angiography in children:complication rate analysis in241 consecutive diagnostic angiograms[J].Stroke, 2006, 37 (10) :2535-2539.

上一篇:新闻采访的艺术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