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脑血管造影

2024-12-23

CT脑血管造影(精选10篇)

CT脑血管造影 篇1

烟雾病最早在1957年由Takeuchi和Shimizv描述, 在1969年正式由Suzuki和Takakv命名1.以往主要依靠DSA检查确诊, 近年随着多层螺旋CT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64层容积CT无创脑血管造影的应用, 为本病的诊断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病例报道逐年增多.我院2005年8月至2008年12月64层容积CT检查确诊烟雾病26例,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 男, 12例, 女, 14例, 年龄9~52岁, 少儿组≤16岁3例, 成人组>16岁23例, 均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史, 其中脑实质出血6例, 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 颅内多发性低密度灶7例, 11例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改变。

1.2 方法

应用Philips64层螺旋CT扫描机, 扫描范围C4水平至颅顶, 经肘静脉团注碘比乐 (370gIL) 45~55mL, 注射速度4.5~5mLs-1, 采用Bolus-tracking自动触发技术, 追踪点为C4水平颈内动脉内, 触发阈值100H, 延迟时间3.3s, 扫描参数:管电流180mAs, 管电压120kv, Pitch:1.11球管旋转时间:0.5s, 扫描层厚0.625mm, 矩阵512×512。

1.3图像处理

扫描后图像重建层厚1 m m, 间隔0.5 m m, 重建图像传入Brilliance3.5工作站上进行容积再现 (VR) 最大密度投影 (MIP) 及多平面重建 (MPR) 重组脑血管图像。

2 结果

26例病例脑血管充盈良好, 其中病变累及双侧血管者23例, 双侧颈内动脉末段、两侧大脑中动脉、前动脉近段受累狭窄、闭塞18例;颈内动脉未累及仅累及双侧大脑中动脉、前动脉近段受累狭窄、闭塞2例;累及双侧大脑中动脉、右侧大脑后动脉近段1例;右侧颈内动脉末段、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大脑中动脉起始段受累狭窄闭塞1例;左侧颈内动脉末段、左侧大脑中右侧大脑前动脉近段狭窄闭塞1例;累及单侧血管3例, 2例左侧颈内动脉末段、左侧大脑前中动脉近段狭窄闭塞, 1例右侧颈内动脉末段、大脑前动脉近段狭窄闭塞;26例均清晰显示发生狭窄闭塞的血管, 狭窄闭塞血管的远端及分支纤细;大脑基底部有密集的细小毛细血管扩张网形成, 显示的异常血管网位于基底节区及Willis动脉环周围, 显示率100%;基底动脉及双侧大脑后动脉迂曲增粗参与建立侧支循环3例。

3 讨论

3.1 烟雾病的病理及影像诊断标准

烟雾病又称moyamoya病颅底异常血管网症, 病因未明, 是一种脑动脉进行性狭窄闭塞性疾病, 以颈内动脉分叉以上及大脑前中动脉起始段狭窄或闭塞和脑底形成异常血管网为特征的一组脑血管疾病, 病变段动脉内膜增生肥厚变性管腔狭窄或闭塞, 为保证脑部供血, 其深穿支血管普遍扩张增生形成丰富的侧支循环及密集的毛细管网.异常血管网的管壁菲薄而脆弱, 因而容易破裂并发出血.以往文献报道本病多见于亚洲人, 好发于儿童及青壮年, 女性多见。日本厚生省按脑血管造影表现规定烟雾病的诊断标准为: (1) ICA末端ACA MCA起始部狭窄或闭塞; (2) 脑底异常血管网形成; (3) 上述所见为双侧; (4) 病因未明:在成人中具备单侧者为可疑病例。

3.2 64层容积CT对烟雾病的诊断价值

64层容积CT因其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的极大提高, 扫描跨度的大幅度的提高实现了扫描的各项同性, 既真正意义上的容积采集, 完成全颅扫描仅需2.5~3.5s, 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方法病人容易接受配合.通过强大的后处理软件重组可显示颈内动脉系5级以上分支2, 因此近年心脑血管的CTA检查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本组26例病例脑血管造影成功率100%, 均清晰显示了ICA末段、ACA、MCA起始段的狭窄或闭塞, 累及双侧颈部血管23例, 单侧3例;26例基底节区及Willis动脉环周围可见异常血管网, 显示率100%;3例基底动脉及双侧大脑后动脉迂曲增粗参与建立侧支循环。26例均否认了高血压糖尿病, 排除了动脉硬化, 烟雾病的影像特征显示清晰, 因此可完全明确诊断。

烟雾病的诊断以往主要依靠DSA检查, DSA造影诊断并不困难, 但因其操作复杂费用高病人不易接受, 尤其是合并急性亚急性颅内出血易诱发再次出血的可能而使其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同时, 其辐射性较大, 不适于儿童常规检查。CTA一次扫描可以同时显示脑内所有血管, 这是DSA检查无法做到的, 也是CTA的突出优点, 但其在显示颅内外侧支循环方面不如DSA。DSA在判断血流方向和优势供血等方面依然占据优势。

3.3 64层CT血管成像图像后处理比较

颅内血管成像重组常用的后处理软件为VR、MIP、MPR.VR重组图像立体感强, 可以从不同角度显示血管走行及其与颅骨的关系, 在显示颈内动脉系的同时可显示颈外动脉及其分支, 如颞浅动脉, 可以术前评价颅内外动脉的情况[3~4]。但受域值影响对颅底异常血管网及颈内动脉的狭窄显示欠准确;MIP图像接近DSA图像, 是最客观真实反映血管的情况, 可以不受人为因素准确判断血管狭窄程度, 显示脑底部异常血管网深穿支动脉扩张等小血管方面明显优于VR, 但在滤除骨性结构后紧邻颅骨的血管的完整性难以保证。MPR可以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弥补横断面图像的不足, 结合MIP、VR图像有针对性重点观察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中动脉起始段的狭窄闭塞情况, 减少了颅底骨骼对血管的遮盖的影响, 因此多种后处理软件的应用可获取更多的信息以满足临床诊断需求。

随着各种影像学设备的不断研发与更新, 各种影像学检查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 烟雾病的诊断也越来越多样化, 64层容积CT脑血管造影作为一种无创经济安全准确的检查方法在临床得到迅速推广及普及, 是确诊烟雾病的一种重要检查方法。

摘要: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诊断烟雾病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诊断烟雾病26例病人CTA影像学资料。结果26例患者大脑基底部均见密集的细小毛细血管扩张网形成, 显示率100%, 受累血管清晰显示狭窄及闭塞, 病变累及双侧血管者23例, 单侧血管3例, 受累血管均为颈内动脉末段、大脑前中动脉近段, 3例基底动脉及双侧大脑后动脉迂曲增粗参与建立侧支循环。结论64层MSCT脑血管造影可清晰显示烟雾病的影像学特征, 作为一种无创经济安全准确的检查方法在临床得到迅速推广及普及, 是确诊烟雾病的一种重要检查方法。

关键词:烟雾病,脑血管造影,64层螺旋CT

参考文献

[1]Suzuki J, Takaku A.Cerebrovascula“rMoyamoya”disease:Dis-ease showing abnormal net-like vessele in base of brain[J].ArchNeurol, 1969, 20:288~299.

[2]张小安, 赵鑫, 曲金荣, 等.螺旋CT在Moyamoya病诊断中的应用[J].河南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 , 2002, 21 (3) :29.

[3]Rubin GD, Shiau Mc, Leung AN, et al.Aorta and iliac arteries:singleversus multiple detector-row helical CT angiography[J].Radiology, 2000, 215 (3) :670~676.

[4]Tsuchiya K, Aoki C, Katase S, et al.Visualization of extracranial in-tracranial bypass using multidetector-row helical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J].Comput Assist Tomogr, 2003, 27 (2) :231~234.

CT脑血管造影 篇2

日前,我收治了一位老年患者,她有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变,已经换瓣15年了,还有甲状腺功能亢进,一直服药治疗。不幸的是,她被检查出患有肝癌。我要给她做增强CT检查,需要用含碘的对比剂。我要给她做介入治疗,也要用含碘的对比剂;我要给她用碘化油栓塞肝癌,还是有含碘的油性对比剂。收治前,我也有很多似是而非的顾虑,而这种顾虑,如果不科学的梳理,就会轻易的否定给这位83岁的老年患者进行合理的介入治疗。所幸,这位患者,不仅接受了增强CT检查,也顺利完成了介入治疗,上周五已经出院。

我们来看一下,甲亢患者,如果要用碘对比剂,需要注意什么。

对比剂,以前都称为造影剂,目前大多数医院,增强CT检查和介入血管造影所用的碘对比剂是非离子型的,如欧乃派克(碘海醇),优维显(碘普罗胺),碘氟醇,威视派克(碘克沙醇)等。当然,有些医院还在使用离子型碘对比剂(泛影葡胺),其实一样不必担心,所谓离子型碘对比剂,并非碘离子游离,而是泛影葡胺可以电离出钠离子和三碘苯环结构的阴离子。

无论离子型还是非离子型的碘对比剂注射入血液后,只会存在血管与组织间隙,不会进入细胞内,也不会和血浆蛋白结合,且能快速从肾脏排泄掉。而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为何忌碘,是因为碘是甲状腺素的合成原料,服用含碘食物,会加重甲亢症状,甚至引起碘源性甲亢。由于碘对比剂不进入细胞,自然也就不会被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所摄取,用于甲状腺球蛋白的碘化,且碘对比剂很快会经过肾脏排泄掉。所以,虽然甲亢患者忌口含碘食盐和含碘食物,但是,也不能遇碘就慌,不敢做增强CT或造影检查。

一般来讲,增强CT单次用对比剂是75ml~100ml。肝脏介入一次用对比剂一般不超过100ml。而成人单次接受的含碘对比剂,建议不超过200~250ml, 儿童单次对比剂不超过每公斤体重3~5ml。肾功能不好的病人,要注意碘对比剂造成的对比剂肾病。在使用碘对比剂前后适当多饮水,促进尿液排泄,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至于肝癌介入所用的碘化油,一般不会超过20ml的碘化油,所含碘剂量有限,且沉积于肿瘤之中,当然对甲亢患者,也就不必担心碘油导致甲状腺功能异常。

不过,甲亢患者有需要伴随症状,如心跳快,代谢快,易出汗,需要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使症状平稳。有药物保驾的情况下,也就更不必担心增强CT和介入时使用碘对比剂了。

CT脑血管造影 篇3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病理检查确诊;均出现头痛、失语、烦躁、意识障碍等相关临床症状;均无其他颅内疾病;所有患者重要器官无严重损害;所有患者均无严重精神性疾病,能自主表达意愿;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均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其中90例患者进行CT血管造影,其中男42例、女48例,年龄(53.1±5.3)岁;90例患者进行核磁共振造影,其中男43例、女47例,年龄(54.2±5.5)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DSA,患者Seldinger’s局麻,行血管造影,必要时给予患者气管插管全麻,给予患者经皮股动脉穿刺,于电视监视下,对患者超选择性插管,患者左右侧颈内动脉及椎动脉进行造影,观测患者动脉瘤形态、部位等相关状况,观测患者血管解剖变异状况,必要时对患者进行颈动脉压迫试验造影,以观测患者前后交通动脉供血代偿状况。90例患者进行CT血管造影,使用64排螺旋CT机(飞利浦Brilliance)对患者进行检测,先对患者进行headfast序列颅脑平扫,于患者前臂静脉进行穿刺,建立静脉通道,使用压力注射器给予患者静脉注射碘海醇注射液(通用电气药业上海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591)进行造影,注射速度3 m/s,延迟20 s后进行扫描,增强CT使用相关参数为:380 mA,120 k V,5~10 mm层厚。由患者鞍底下30 mm到上方60 mm范围内进行扫描。90例患者进行核磁共振造影,使用飞利浦1.5 T核磁机对患者进行检测,使用QD头部线圈,使用自选回波和快速自选回波序列依次进行平扫T1WI,T2WI,轴位、矢状位、冠状位等多体位扫描,扫描相关参数设置为层间距0.1~1.2 mm,层厚5~6 mm[1]。

1.3 观察指标

扫描结束后,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对颅内血管瘤的诊断效果,对比DSA、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对瘤体直径、瘤颈宽度检测状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对颅内血管瘤的诊断效果

180例患者经DSA检测,均确诊为颅内血管瘤,诊断准确率为100.0%。90例患者经CT血管造影检测,检出75例,检出率为83.3%,90例患者经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测,检出78例,检出率为86.7%,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对颅内血管瘤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血管造影检出率低于DSA检出率(χ2=31.765,P<0.05),磁共振血管造影检出率也低于DSA检出率(χ2=25.116,P<0.05)。

2.2 DSA、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对瘤体直径、瘤颈宽度检测

DSA、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对瘤体直径、瘤颈宽度的检测效果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是临床常见、多发颅脑疾病,其常引发脑血管意外,临床发病率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其多因颅内动脉管壁局部先天性缺陷、腔内压力增高、感染疾病、外伤、高血压、血管炎动脉硬化等相关疾病致病,颅内血管瘤破裂后,将引起患者出现脑出血,引起患者昏迷、脑干受损,止血不当将引起患者迅速死亡[2]。因此,加强对患者的临床早期诊断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基础。

随着当前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血管造影技术在临床上的运用也越来越多。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临床诊断颅内血管瘤的金标准,其诊断准确率高,但其诊断时,具有一定创伤,需对患者进行麻醉[3]。采用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时均具有无创性,大大减少了患者诊断时的痛苦。血管造影是采取介入检测,使用显影剂对患者血管进行造影,从而辅助观测患者血管病变状况[4]。CT血管造影是在CT摄像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高密度造影,通过CT图像辅助观测患者血管的一种方法。磁共振血管造影是一种断层成像技术,其是通过核磁共振电磁信号获得患者血管信号,重建患者血管信息,从而辅助观测[5]。此次研究中,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检出率均不高,但两种检测方法与瘤体直径、瘤颈宽度的检测效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相似,说明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诊断过程简单,且具有非创伤性,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具有一定应用价值,临床需不断提高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的诊断效果,以便于其在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贺宇平,王眺,田民.磁共振血管造影及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4):792-793.

[2]张健.磁共振血管造影及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比较观察[J].医药前沿,2012,2(12):185-186.

[3]李欢,薄锋.磁共振血管造影与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比较[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2):7732.

[4]李晶晶.关于磁共振血管造影及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比较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0(17):131-132.

CT脑血管造影 篇4

【摘要】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经CTA明确诊断的肺动脉栓塞(PE)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3例肺栓塞的患者,共累及动脉97支;其中累及肺动脉主干3支,左右分支8支,叶动脉29支,段动脉45支,累及亚段及以下肺动脉12支。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能清楚显示肺动脉栓塞程度、栓子的大小及分布,對于亚段及以下分支亦可部分显示,可完全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

【关键词】肺动脉栓塞;血管造影;64排螺旋CT

1.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对2012年8月~2013年8月的23例经CTA明确诊断的肺动脉栓塞(PE)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表现进行分析。其中男13例,女10例;年龄25~73岁,平均年龄45.1岁。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闷、胸痛、气促、呼吸困难、咳嗽及咳痰等。

1.2 方法:机器为西门子公司64排128层螺旋CT扫描机,患者仰卧位,头足向。对比剂为非离子型造影剂,注射部位为肘前静脉。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上1.0cm到膈项。扫描方式为容积扫描(平扫+增强),重建轴位图像层厚0.6mm、层距0.4mm,利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建(CPR)等后处理方法进行血管显示。 2. 结果

23例肺栓塞的患者,共累及动脉97支;其中累及肺动脉主干3支,左右分支8支,叶动脉29支,段动脉45支,累及亚段及以下肺动脉12支。CT主要征象为肺动脉腔内部分和/或完全充盈缺损,少数病例可见肺纹理稀疏、肺动脉高压、肺梗死和胸腔积液等表现。

3.讨 论

肺动脉栓塞(PE)又称肺栓塞,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栓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和呼吸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该病死亡率高达20%~30%,而及时诊断和治疗可使病死率下降为3%~10%,所以PE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目前,多层螺旋CT已成为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检查手段。

64排螺旋CT的优点:1扫描速度更快,病人不需憋气就可检查2造影剂用量减少,减低副反应,可重复增强扫描,3纯动脉期成像,大大提高图像的质量5.扫描一圈覆盖的范围更大6.可通过多种后处理方法来多方位、多平面显示图像。MIP通过选择合理的阈值范围突出血管影像,便于立体直观显示血管病变,清晰显示血管壁及腔内密度,显示细节较精细,同时对钙化显示最佳。CPR是MPR的改进算法,能在二维图像上多方位全程显示靶血管的管壁、管腔改变及内部血栓的密度、形态变化,对靶血管的显示比MPR更全面、更直观。层厚越薄、图像分辨率越高,CPR图像越清晰。CPR对靶血管显示清晰,但对靶血管以外的血管却无法显示。MPR能将血管在任意方向旋转,避免了其他组织结构的干扰,且可测量病变长度及血管腔狭窄程度。VR是含有物体内部结构的显示方法,能够做任意断面的剪切或进行内部透视观察,能更佳显示解剖学构造,有很强的三维空间感,能全程显示静脉血管的走行、分支。本组23例患者中,对于亚段及以下分支显示不太满意,余者均可明确诊断。

总之, 64排螺旋CT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图像后处理技术好,其肺动脉血管造影能更清楚显示肺动脉栓塞程度、栓子的大小及分布,对于亚段及以下分支亦可部分显示,可完全满足临床诊断的需要。 参考文献

CT脑血管造影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9-06~2011-12在深圳市中医院及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37例颈动脉斑块狭窄患者,其中男21例,女16例;年龄42~79岁,平均(58.95±13.69)岁。37例患者于1周内先后行64层螺旋CT扫查及超声造影检查。

1.2 MSCTA

使用Philips 64层螺旋CT机,造影剂采用优维显。患者取仰卧位,肩部尽量下垂,扫描时嘱患者避免吞咽动作。探测器排列64×0.625,准直器宽度0.625mm,层厚1.0mm,间距0.4mm,采集矩阵512×512,电压120kV。经右侧肘正中静脉高压注射对比剂,注射速度4.5ml/s。采用后处理工作站EDW进行重建,根据观察结构的不同选择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和容积再现(VR),对图像进行切割、旋转、阈值去除,使血管显示清晰。由2位医学影像专业副主任医师采用盲法阅片。

1.3 超声造影

使用百胜MyLab 9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7~13MHz。患者取仰卧位,肩部垫高以尽量暴露颈部,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情况。斑块处局部放大后行超声造影,造影剂采用声诺维(SonoVue),剂量59mg,以5ml生理盐水配制,充分振荡后,经左侧肘正中静脉注射2.0ml造影剂,利用低机械指数(MI)谐波超声造影程序进行造影成像,MI 0.06,储存动态影像2min,利用Qontraxt软件进行分析,获取斑块增强曲线,计算斑块处狭窄率。由一位超声医学专业主任医师及一位副主任医师采用盲法分析。

1.4 评价指标

采用MSCTA测量颈动脉管壁厚度(CAWT),CEUS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分别测量颈动脉狭窄面积百分比。

1.5 颈动脉狭窄判断标准

按照北美症状性动脉内膜剥脱试验(the 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ail,NASCET)标准[1](狭窄面积百分比):轻度狭窄10%~29%;中度狭窄30%~69%;重度狭窄70%~99%;完全闭塞100%。

MSCTA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估标准[1]:稳定性斑块:钙化斑块、表面光滑的纤维斑块,表面光滑且以钙化为主的混合性斑块;易损斑块:软斑块(CT值≤50Hu),表面粗糙的纤维斑块,溃疡斑块及混合性斑块。

超声造影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评估标准[2]:稳定性斑块:斑块内无血流或见1~2处点状血流;易损斑块:斑块内3处以上点状血流或1处以上条状血流。1.6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0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x±s表示,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CAWT与IMT的相关性,采用Kappa检验分析两种方法对颈动脉狭窄评价的一致性,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7例共51处病变血管。MSCTA:CAWT增厚9处;斑块42处,其中稳定斑块27处,易损斑块15处;CEUS:IMT增厚11处;斑块40处,其中稳定斑块23处,易损斑块17处(图1~6)。MSCTA:轻度狭窄21处,中度狭窄15处,重度狭窄12处,闭塞3处;CEUS:轻度狭窄20处,中度狭窄16处,重度狭窄13处,闭塞2处。MSCTA三维重建图像清晰显示狭窄部位、可测量狭窄比率,且直观易懂,易为临床医师理解(图7)。CAWT与IMT呈正相关(r=0.94,P<0.01),见图8。MSCTA与CEUS对颈动脉狭窄(Kappa=0.71,P<0.05)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Kappa=0.69,P<0.05)的评价一致性较好。

3 讨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缺血性病变的发生密切相关,一方面,管腔狭窄引起缺血性低灌注导致脑卒中;另一方面,斑块脱落、溃疡破裂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甚至脑卒中[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颈动脉硬化狭窄的“金标准”,但是由于其为有创检查、费用高、辐射量大,并且无法评估管壁、斑块内部情况。同时,DSA造影时导丝、导管及局部高压注射引起的压强变化可诱发脑血管痉挛,导丝与导管经过斑块部位时可能导致斑块脱落,诱发脑血管意外[4],故其应用仍受到很大限制。

MSCTA、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CMRI)[5]与DSA对颈动脉斑块狭窄的诊断具有良好的相关性,通过对重建后的CPR图像任意角度旋转,有利于观察狭窄病变,特别是对于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其诊断灵敏度达96%~100%[6,7]。通过适当的窗宽、窗位对原始横断面图像进行多角度、多方位观察,可显示血管壁的情况,区分钙化斑块、混合性斑块或软斑。斑块内部靠近管腔的钙化,尤其是斑块表面的钙化更容易引起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局部血栓形成,提示斑块为易损斑块,MSCTA对此类病变的显示较CEUS更有优势[8]。

随着空间分辨力和时间分辨力以及后处理技术的发展,目前64层螺旋CT不但可以显示管腔狭窄程度、观察斑块形态、分析斑块性质,还可以显示颈动脉管壁厚度[9,10]。IMT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改变的重要指标,也是预测心脑血管意外危险性的有力指标[2]。本研究结果显示,MSCTA测量的CAWT与CEUS测量的IMT有良好的一致性,故CAWT亦可作为预测心脑血管疾病危险性的因子。

本研究中,CEUS可以显示斑块内组织微小血管的灌注。病理组织显示,斑块内炎症浸润、动脉外膜滋养血管增生以及斑块内新生血管不仅在斑块的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且是斑块不稳定的重要标志[11]。新生血管有助于淋巴细胞和脂质聚集,促进斑块发展,当斑块内存在出血、破裂、炎症浸润时,其内微血管密度显著增高[12]。本研究所用超声造影剂SonoVue是一种血池造影剂,其大小与红细胞相似,因此利用超声造影这一简便、无创的技术,使经体外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成为可能。

本研究采用MSCTA与CEUS评估颈动脉狭窄及斑块稳定性,结果显示,二者有较好的一致性。对于颈动脉狭窄的诊断,由于MSCTA可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得出较直观的图像,易为临床医师理解;对于斑块稳定性的评估,超声造影较CT更有优势,这可能因为超声造影可显示斑块内微循环,而CT无法观察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MSCTA与CEUS对溃疡型斑块的显示均较佳,二者均可显示3例溃疡型斑块。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患者未经DSA证实,无法获取MSCTA与CEUS对颈动脉狭窄诊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

综上所述,MSCTA与CEUS评价颈动脉斑块狭窄一致性较好。MSCTA可以准确测量管腔狭窄及判断斑块的性质,通过测量CT值判断斑块是否钙化。CEUS可准确测量内中膜厚度及管腔狭窄,并可显示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判断斑块是否易损。

参考文献

[1]Marcus CD,Ladam Marcus VJ,Bigot JL,et al.Carotid artery stenosis:evaluation at CT angiography with the volume-rendering technique.Radiology,1999,211(3):775-780.

[2]Clevert DA,Sommer WH,Zengel P,et al.Imaging of carotid arterial diseases with 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Eur J Radiol,2011,80(1):68-76.

[3]Nandalur KR,Baskurt E,Hagspiel KD,et al.Calcified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is associated less with ischemic symptoms than is noncalcified plaque on MDCT.Am J Roentgenol,2005,184(1):295-298.

[4]Randoux B,Marro B,Koskas F,et al.Carotid artery stenosis:prospective comparison of CT,three-dimensional gadolinium-enhanced MR,and conventional angiography.Radiology,2001,220(1):179-185.

[5]王庆军,蔡剑鸣,蔡幼铨.高分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磁共振成像.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19(3):168-173.

[6]李炯俏,杨呈伟,冯沁,等.多层螺旋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26(10):1859-1863.

[7]Koelemay MJ,Nederkoorn PJ,Reitsma JB,et al.Systematic review of 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for assessment of carotid artery disease.Stroke,2004,35(10):2306-2312.

[8]Nolz R,Wibmer A,Beitzke D,et al.Carotid artery stenting and follow-up:value of64-MSCT angiography as complementary imaging method to color-coded duplex sonography.Eur J Radiol,2012,81(1):89-94.

[9]Saba L,Sanfilippo R,Montisci R,et al.Carotid artery wall thickness:comparison between sonography and multi-detector row CT angiography.Neuroradiology,2010,52(2):75-82.

[10]Nakanishi-Minami T,Kishida K,Nakagawa Y,et al.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but not visceral fat area oradiponectin,correlates with introcoronary stenosis detected by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in people with type2diabetes and hypertension.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12,95(1):23-26.

[11]肖飞,李长清.颈动脉硬化斑块稳定性的超声研究.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19(10):776-778.

CT脑血管造影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06-02~2010-04共104例颅脑外伤患者的VCTDSA资料,其中6例患者复查1次,7例复查2次,总共124个VCTDSA检查,95个头部VCTDSA,29个头颈部联合VCTDSA。104例患者中,男80例,女24例;年龄14~81岁,平均(42.6±8.9)岁。致伤原因为车祸伤、高处坠落伤、摔伤、跌伤、异物伤等。

1.2 CT扫描

采用GE Light Speed 64层VCT机,扫描参数:管电压120k V,管电流250~335m A,旋转速度0.4s,Pitch 0.531,视野(FOV)18cm×18cm~24cm×24cm,矩阵512×512,层厚5mm。DSCTA检查程序:患者头部置于头架上,用18~22G针头于肘正中静脉穿刺,连接高压注射器,小剂量团注优维显(370mg I/ml)20ml,流速4.0ml/s,以15ml生理盐水冲管。以鞍上池层面行同层动态扫描,得到造影增强的时间-密度曲线,确定扫描延迟时间。扫描结束后5min,固定患者头部,同时获得空间位置相同的头颅平扫和增强扫描,头部扫描范围从第1颈椎至颅顶,头颈部联合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至颅顶,对比剂以同样速度注射60~80ml,以20~30ml生理盐水冲管。

1.3 图像后处理

将原始数据重建为层厚和层间距为0.625mm的轴位图像传输至ADW 4.2后处理工作站。(1)利用Add/Sub软件,用重建后的增强图像减去平扫图像,得到剪影的原始数据;(2)用重建后的平扫数据,采用多层螺旋CT三维重组方法[6]显示颅骨;用重建后的增强图像进行有骨结构的传统CT血管成像(CTA)图像重建;用剪影的原始数据进行去骨的脑血管重建,多角度多方位观察。图像后处理技术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并局部小视野显示病变或可疑血管。1.4观察指标由2位神经影像医师采用双盲法分析重组图像,意见不一致时协商解决。观察内容:创伤性脑血管损伤:(1)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瘘口部位、大小及引流静脉扩张显示;(2)静脉窦损伤的部位和表现;(3)创伤性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4)其他创伤性脑血管损伤的表现。创伤后继发性脑血管改变:(1)动脉血栓形成的部位、表现;(2)脑血管痉挛的部位、范围和程度;(3)脑血管推压改变;(4)静脉扩张。随访观察病变的形态学改变。

2 结果

2.1 创伤性脑血管改变的VCTDSA表现

创伤性脑血管改变在VCTDSA后处理图像上主要表现为TCVI以及创伤后继发性脑血管改变。

本组中TCVI:(1)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5例,表现为海绵窦扩大并提前显影,颈内动脉与海绵窦间可见瘘口,直径1.5~7.0mm,眼上静脉、内眦静脉、面静脉、岩上窦、岩下窦、大脑中静脉、基底静脉等扩张迂曲、眼外肌肿胀增粗、眼球突出等(图1);(2)静脉窦损伤4例,位于颅骨凹陷性骨折或线性骨折下方静脉窦,表现为静脉窦旁血肿形成或血池样强化条片影(图2);(3)创伤性颅内动脉瘤4例,2例位于大脑中动脉远端分支,面积分别为1.1mm×5.9mm、6.2mm×4.7mm;1例位于大脑前动脉远端分支,面积4.9mm×2.9mm;1例位于右侧颈内动脉C4段,面积8.0mm×3.9mm,动脉瘤瘤颈较宽而无明显瘤蒂,瘤体多位于载瘤动脉一侧,动脉瘤轮廓不规则,呈葫芦状(图3)。

创伤后继发性脑血管改变:(1)右侧颈内动脉血栓形成1例,表现为血管腔内低密度或等密度影填充,增强后无强化,血管纤细、断续显影(图4);(2)脑血管痉挛5例,表现为病变血管多发节段性粗细不均,呈串珠状,严重者血管成像时不显影(图3);(3)脑血管压迫、推移9例,表现为血管被临近血肿、肿胀脑组织等推移,血管本身未见明显外伤性改变;(4)静脉扩张1例,表现为静脉异常扩张增粗,相应引流区域有脑挫裂伤等病变(图5)。

2.2 随访结果

本组104例患者中,共13例行VCTDSA复查1次或2次,10例为TCVI患者;3例初次VCTDSA和随访,脑血管未见明显创伤性改变。6例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均行介入栓塞治疗,治疗后VCTDSA随访瘘口栓塞完全无复发,其中1例患者栓塞术后VCTDSA随访时发现右侧颈内动脉创伤性动脉瘤形成;另外3例创伤性动脉瘤中1例进行动脉瘤夹闭手术,2例保守治疗,均愈合。静脉窦损伤均未积极干预,采取保守治疗后,随访愈合。

3 讨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诊断创伤性脑血管改变的“金标准”,而且是治疗手段之一,但适应证、设备要求、费用昂贵等限制了其在急诊及筛查TCVI的应用。由于重症外伤患者常用的通气监护设备为金属材质,不能行MR扫描;检查及成像时间较长,难以监测患者病情变化;以血流依赖的时间飞越法扫描对TCVI的敏感性低[1,7],限制了磁共振血管造影在急诊TCVI的广泛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由于颅骨的声衰减作用,显示邻近颅骨、椎管内血管较小的病变比较困难,其诊断TCVI敏感性低,漏诊严重,不能充分筛选TCVI患者[8]。

VCTDSA对常规平扫及增强的轴位数据进行重建,获得颅骨MSCT三维重组图像、脑实质多平面重组图像、传统CTA图像、骨减影脑血管图像,提供颅骨、脑实质、脑血管信息更全面,减影后的图像排除颅骨干扰,提高血管病变的检出率[9],可作为颅脑损伤的一站式筛查方法。此外,利用VCTDSA筛查TCVI可极大地提高临床诊断及治疗效能,敏感性高,CTA与DSA在TCVI患者自入院到明确诊断所需时间分别为(2.65±3.3)、(31.2+41.1)h,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3.8%、15.2%,两者有显著差异[3,4]。与传统DSA比较,CTA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性分别为97.7%、100%、100%、99.3%和99.3%[10]。随着多种后处理技术的发展,VCTDSA可以一站式、多方位、多角度观察,是诊断和随访创伤后脑血管改变的首选检查方法。

本组中VCTDSA检出15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9例经DSA证实并手术,6例术后VCTDSA随访复查未见瘘口残留或复发;6例因为经济条件等原因未行手术治疗。颈动脉海绵窦瘘分为自发性和外伤性,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多为高速分流、直接分流,瘘口一般不会自愈闭合,需早期手术治疗[11,12],本组未发现自愈病例。创伤性颅内动脉瘤形成时间不确定,因此,行脑血管造影的时间一直存在争议,采用便捷、经济、低风险的方式进行随访则很有必要。创伤性颅内动脉瘤瘤壁较一般颅内动脉瘤壁薄弱,破裂风险更高,破裂后致死、致残率高,目前尚未见自愈病例的报道[13,14,15],应早期积极手术治疗。本组4例创伤性颅内动脉瘤均未破裂,但仅1例行手术夹闭,2例随访发现自愈,1例失访。颅骨凹陷性骨折或线性骨折跨越静脉走行区容易导致静脉损伤及大的颅内血肿,需要密切随访,部分可吸收自愈,若出血继续增大或临床表现恶化则需手术干预[16]。本组中4例创伤性静脉窦损伤均未行手术干预,其中2例行VCTDSA复查病变自愈。

创伤后继发性脑血管改变如脑血管血栓形成、脑血管痉挛均需要积极溶栓、抗凝、解痉等相应治疗,VCTDSA可以监测治疗效果。随着颅内血肿的吸收,脑血管推移或压迫性改变多可以恢复。但外伤后需注意脑血管血栓形成的可能,以便及时溶栓治疗。

CT脑血管造影 篇7

1 材料和方法

1.1 检查对象

自2011.01~2011.07对220例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 其中男137例, 女83例, 年龄35~76岁 (平均55) ;冠状动脉169例, 头颈部血管36例, 下肢动脉15例。

1.2 设备及造影方法

东芝64排AQUILION螺旋CT, 团注65-120 mL对比剂+35 mL生理盐水, 流速4.3-5.0 mL/s, 延时15-30 s, 采用实时跟踪技术, 应用SURESTART低剂量技术。通过连续式监控感兴趣区的对比度、测定该区的CT值, 较准确的判断扫描触发时间与血管充盈时间。

1.3 造影剂名称:

冠脉造影采用上海博莱科信谊药业公司生产的碘比乐造影剂, 其他均用欧苏300/100mL, NEMOTO双筒高压注射器, 经肘静脉留置针高压注射造影剂和生理盐水。造影剂用量及参数见表1。扫描参数见表2。

2 结果

2.1 评片标准, 采用双盲法, 分别由两位有经验的医师来鉴别图像质量等级, 根据冠状动脉CTA显示血管的情况将其分为三个级;优, 左右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回旋支主干、对角支、钝缘支、锐缘支、血管均可显示, 边缘清晰光滑。肝、肾、脑、肺动脉血管均显示在四级以上。良, 上述血管均可显示, 但边缘稍模糊。差, 以上血管仅左右冠状动脉主干、前降支、回旋支主干可显示、其他分支显示差, 出现错层, 不连续。

2.2 201例血管造影分别为, 心脏169例、优级60%, 良为35%, 差级为5%。头颈部36例、优级80%, 良为14%, 差级为8%。下肢动脉15例、优级60%, 良为20%, 差级为20%。

3 讨论

3.1 穿刺静脉的选择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通常CTA造影穿刺采用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方法, 使用18-20G的穿刺针, CTA造影要求造影剂注射时流速达4-5 mL/s, 压力会达到190-200PIS, 由于注射速度快、压力大, 所以注射对比剂时要选择较粗的肘静脉血管, 尤其对于老人和血管本身病变以及化疗的病人, 由于血管又细又脆, 如果选择不好当高压快速注射时, 容易造成血管破裂使造影失败, 所以正确选择静脉血管尤为重要。

3.2 造影剂流速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CTA的图像质量与很多因素有关, 包括CT扫描参数设定, 对比剂的浓度以及对比剂的注射流率等流速是保证CTA血管图像质量的重要环节, 由于流速不够, 压力减小会导致造影浓度低, 血管充盈差, 图像质量下降, 特别是远端血管的显影欠佳。如何才能保持良好的血管压力和满意的图像质量, 关键是看能否按设定的流速注射造影剂, 压力够了, 流速达到了, 注药的管路通畅了, 是保证造影剂顺利注入血管的首要条件, 除血管因素外, 还有一个重要因素, 就是高压注射器连接管路的粗细, 由于对这个问题认识不足, 开始笔者在造影时把压力限制在200PIS以内, 注药时经常出现压力过高报警信号, 但血管显影浓度还是不够, 后来发现高压注射器的连接管内径细是造成流速低, 对比剂浓度淡的主要因素, 只有加大高压注射器连接管内径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为此连接管内径由原来1.5 mm提高到2.5 mm, 这样一来, 造影剂注射的速度由原来的4 mL/s提高到5 mL/s, 压力由原来的200PIS以上下降到130―190PIS, 造影血管浓度提高了, 血管的CT值均大于400HU, 造影图像质量也相应提高了, 所以要保证理想的血管图像, 选择适合的高压注射器连接管非常重要。

3.3 扫描条件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ma、fov、层厚、螺距, 通常病人体重在80 kg以下, 使用120 kV、 300 mA, 体重超过80 kg用135 kV、350 mA。其他因素:呼吸及运动也是造成血管伪影的重要因素。

3.4 延时扫描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延迟时间至关重要, 确保动脉期内注射造影剂, 峰值期内完成扫描是保证检查成功的关键。CTA造影通常延时15 s左右, 在高压注射器注药5 s后开始监视扫描, 根据笔者的经验, 总延时一般为15-20 s。但是由于个体差异如心率、心输出量、循环时间和代谢率不同, 对每个个体来说动脉达到强化高峰时间必然存在差异。如果延时掌握不好, 会直接造成对比剂在血管内未充盈或充盈不佳时就开始扫描, 使扫描曝光时间延长, 病人增加不必要的X线照射剂量, 同时血管CT值下降, 图像质量下降影响诊断。

总之, 血管造影的图像质量受穿刺静脉、造影剂流速、扫描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选择合适的扫描参数是提高图像质量的根本保证。

摘要: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20例动脉血管CTA患者的影像并进行总结归纳。结果201例血管造影分别为, 心脏169例、优级60%, 良为35%, 差级为5%。头颈部36例、优级80%, 良为14%, 差级为8%。下肢动脉15例、优级60%, 良为20%, 差级为20%。结论血管造影的图像质量受穿刺静脉、造影剂流速、扫描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血管成像,动脉闭塞性疾病

参考文献

[1]郭文力.中国医院采购指南.2005下:31

[2]王化王伟唐光健[J].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6, 40 (3) 315-317

[3]刘学静, 王洪波.多层CT后处理图像对主动脉缩窄的诊断价值[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6, 40 (1) :72

[4]蒲红付凯.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J],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6, 14 (1) ;23-26

CT脑血管造影 篇8

关键词:脑血管障碍,体层摄影术,血管造影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脑缺血性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是导致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早期诊断、及时干预对预防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全脑血管造影,不足之处是属于有创检查,且有一定的检查风险[1,2]。作为一种新的检查血管疾病的手段,螺旋CT血管造影(CTA)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对脑血管的状况可以较准确地显示,对脑动脉狭窄的程度以及发生的部位和侧支循环等情况可以较准确地评价,在临床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3]。本研究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应用CTA进行检查,探讨CTA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患者来自于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均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4]。共入组患者68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29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61±6)岁。所有患者同时接受头部CTA与DSA检查。

1.2 方法

1.2.1 CTA检查方法:检查设备:GE 64排螺旋CT。操作人员:放射科专业技师。图像处理及评估人员:2位放射科专业医师。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至Willis环上方约1 cm。扫描参数:采集矩阵512×512,显示矩阵1 024×1 024,层厚0.5 mm,螺距0.4 mm,Pitch 0.891,管电压120 k V,管电流300 m As,旋转时间0.4 s,整体扫描检查时间约为7~9 s。常规右肘静脉留置针,采用MEDRAD双筒高压注射器(美国)将碘海醇(370 mg I/ml)注射100 ml,按照5 ml/s的速率进行注射。采用CTA扫描自动跟踪技术,于主动脉弓部设定阈值为150Hu。应用Philips Mxview工作站对重建图像进行后处理,内容包括:(1)容积再现(volume rending,VR):采用多种伪彩不同角度旋转观察脑血管树;(2)多层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矢状位+冠状位,必要时增加各种斜位;(3)最大密度投影(maxil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对脑血管采用不同厚度的层块进行MIP处理,包括矢状、冠状和横断位置;(4)高级血管分析(AVA)以及曲面重建(CPR):单独显示每个血管全程走行。

1.2.2 DSA检查方法:检查设备选用西门子公司单C臂Angiostarplus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操作人员为放射科专业技师。图像处理及评估人员为放射科医师与临床介入科医生。经股动脉穿刺,采用碘海醇进行血管造影,采用正侧位投影,显示不良可加弓上双斜位,尽量将狭窄部位完全展开。从多角度(正位,侧位,必要时加斜位)对颈及颅内动脉进行投照以显示双侧颈动脉及颅内动脉。

1.3 影像学评定指标

按照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组(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ail,NASCET)的标准对血管影像进行评估,主要查看动脉狭窄甚至闭塞的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分析CTA的特异性和敏感度。

2 结果

CTA检查结果发现:68例患者62例存在颅内动脉不同程度狭窄,6例患者未发现颅内血管狭窄(见图1)。DSA检查结果发现:CTA检查结果有狭窄的62例患者中有60例颅内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狭窄,2例患者无血管狭窄表现;而CTA检查结果颅内血管没有狭窄的6例患者中6例患者均无颅内动脉血管狭窄表现。CTA检测的特异性为75%和敏感度为100%。见表1。

图1 CTA显示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a:双侧颈内动脉虹吸部硬化并狭窄,右侧大脑前动脉水平段及上升段(A1、2段)纤细、狭窄,左侧大脑中动脉导叶段及侧裂段(M2、3段)纤细、狭窄;b:右侧大脑中动脉水平段(M1段)局限性狭窄;c:左侧大脑后动脉水平段(P1段)及右侧大脑后动脉环绕段(P2段)纤细、狭窄]

3 讨论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肥胖等代谢综合征患者越来越多,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早期诊断和积极干预可有效改善疾病的转归,因此准确诊断脑动脉狭窄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目前脑血管狭窄的检查方法包括有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5]、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磁共振血管造影(MRA)、CTA、DSA等,不同的检查方法可以对脑血管情况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具有各自的检查特点和临床意义。其中DSA作为一种经股动脉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的方法,具有高特异性、高敏感性和高准确性,是目前公认的脑血管疾病诊断、术前评估和评价其他影像学技术的金标准[6]。但是DSA是一种有创检查,而且术中有一定的并发症,检查操作难度大、时间长,带给患者一定的风险,操作者的技术操作水平对检查结果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不宜广泛推广应用。

随着三维CTA的迅速发展,成像方法日趋完善,技术水平日益提高,CTA在临床中应用范围越来越大,临床应用价值越来越得到认可[7]。本次研究结果显示CTA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脑血管狭窄的检测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75%。表明CTA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以作为客观诊断依据之一。

与DSA比较,CTA具有的优点如下[8]:(1)静脉注射造影剂,不需进行动脉穿刺和血管插管术,对患者的创伤小,无继发性出血及血管痉挛等穿刺插管相关的并发症,容易被患者接受;(2)造影剂的使用剂量小,减少了造影剂对患者机体肾脏的伤害,不良反应小;(3)三维立体成像,原始数据采集范围广,对脑血管状况显示得比较准确,可以清晰显示脑动脉狭窄的部位和程度以及侧支循环等情况,可以清晰显示血管与毗邻骨结构的关系;(4)对技师的操作水平要求不是非常高,检查结果具有可重复性;(5)辐射剂量小,对患者的伤害小,对操作的技师无辐射伤害;(6)操作简便,检查时间短,可以在瞬时得到矢状面、冠状面、横断面的重建,容易获得患者的合作,患者易于接受[9]。

综上所述,CTA作为一种无创性快速大容量扫描检查,具有安全、无痛苦、检查时间短等特点,原始图像可以反复处理,可三维旋转成像等,能从各角度观察血管细微改变等,以利于显示病变全貌,具有良好的敏感性、特异性,CTA可作为诊断脑缺血性疾病的重要的手段。本研究病例数为68例,下一步研究要增加研究的例数。

参考文献

[1]殷志锋,翟宝进,焦德让,等.缺血性脑血管病DSA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2,21(6):451-455.

[2]张野.脑血管疾病应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的价值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6(1):52.

[3]Edaravone Acute Brain Infarction Study Group.Effect of a dovel free radical scavenger,edaravone(MCI-186),on acute brain infarction:randomized,placebo-controlled,double-blind study at multicenters[J].Cerebrovasc Dis,2003,15(3):222-229.

[4]徐裕,邓生德,王良炯,等.256层螺旋CT全脑灌注联合CT血管造影在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J].现代实用医学,2013,25(6):673-674.

[5]Thierlelder KM,Baumqarten I,Lochelt AC,et al.Diagnostic accuracy of whole-brain computed tomographic perfusion imaging in small-volume infarctions[J].Invest Radiol,2014,49(4):236-242.

[6]Kernan WN,Ovbiagele B,Black HR,et al.Guidelines for theprevention of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J].Stroke,2014,4(7):2160-2236.

[7]卢剑波,孙晓川.三维CT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诊疗方面的应用进展[J].中华创伤杂志,2012,28(10):958.

[8]罗秋云.64层螺旋CTA与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研究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学,2010,11(10):85-86.

CT脑血管造影 篇9

【关键词】肺动脉栓塞; 螺旋CT血管造影; 中西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018-02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和方法学研究的进展,使得多种影像学技术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地位逐步趋于程式化和标准化,对肺动脉栓塞影像学检查的方法选择也成为现今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0年3月至2011年4月间来我院诊治的患者74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26例,年龄最小者22岁,年龄最大者75岁,平均年龄47.43±14.35岁。对年龄进行统计学分析,年龄符合正态分布。

1.2方法

1.2.1扫描仪器和对比剂:(1)仪器:4排螺旋CT。(2)CT工作站:Veatry2工作站。(3)对比剂: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欧乃派克300或优维显300。

1.2.2扫描条件与方法: 所有患者先行CT平扫,然后增强扫描,平扫常规从肺尖到肺底,CTA检查从肺底到肺尖进行。技术参数:层厚及准直3mm,螺距5.5,矩阵512×512,管电压120KV,管电流140mAs,FOV400mm,增强扫描使用非离子型对比剂100ml(欧乃派克300或优维显300),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或前臂静脉注入,注射速率3.0ml/s。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延时10~20秒后扫描。上述患者经过治疗后,行重复检查,扫描方式同上。扫描后采用1mm层厚重建数据传送到工作站,进行肺动脉及其分支的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成像(VRT)等后处理技术与轴位图像的综合分析。

1.2.3图像观察与分析: MSCT扫描所得原始数据在工作站上连续观察,以轴位图像为主,并结合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等辨别肺动脉栓塞的部位。由两位主治医师和一名研究生共同阅片。观察图像时,窗宽350~400HU,窗位50~60HU。观察者记录下主肺动脉,肺动脉干,叶、段、亚段肺动脉及5级以下肺动脉的分支。并将肺动脉的显示程度分为3级:显示清楚、显示不清、未显示。显示清楚:动脉内对比剂分布均匀、无运动及其他原因引起的伪影、观察者能明确判定有或无肺动脉栓子;显示不清:肺动脉虽然可见,但由于运动伪影、放射伪影、部分容积效应、对比剂浓度低或分布不均等原因,观察者不能确定有无肺动脉栓塞。若肺动脉显示清楚,则观察有无肺动脉栓子,栓塞的部位,PE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并记录以上观察数据。对入选病例进行影像学评估,按照其对比剂在肺动脉管腔的充盈缺损情况分成五型:Ⅰ型:管腔中心充盈缺损。Ⅱ型:锐角附壁充盈缺损。Ⅲ型:钝角附壁充盈缺损。Ⅳ型:蜂窝状充盈缺损。Ⅴ型:管腔完全阻塞无充盈。比较各型PE治疗疗效上的差异。

1.2.4中西医结合治疗[1,2]:中药内服:根据中医辨证气虚阳脱型选用补气固脱汤(处方组成:太子参10g,黄芪12g,白术12g,鹿角胶9g,南沙参10g,明党参10g),水煎急灌服。血瘀湿热型用祛湿活血汤(处方组成:虎杖15g,金钱草15g,郁金15g,西红花12g,川芎12g,跑山甲15g,川牛膝12g)水煎服,日一剂。

溶栓疗法:尿激酶10~50万u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日一次,连续应用5~7天,总量在200~300万u。

抗凝治疗:利用肝素500~700U/h持续静脉滴注,持续24h,维持3天。肝素治疗的第3天加用华法令和阿司匹林口服治疗,使其APTT延长1.5~2.0倍,血小板聚集功能减弱。

活血化瘀中成药静脉滴注:血栓通8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日一次,15天一疗程;或取丹参注射液、血塞通、络泰等任何一种静脉滴注。

抗感染治疗:合并发烧者配合抗生素静脉滴注。

本组治疗最短8天,最长2个月,平均42.7天。肺栓塞的症状一般10~20天消失,为了稳定病情可以继续治疗20天左右。治疗2~3周后复查CTA。

1.3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对45例PE患者治疗前后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变化情况,各型充盈缺损患者疗效对比采用计数资料的χ2检验、校正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当P>0.05时表示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当P<0.05时表示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当P<0.01时表示在统计学上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 CTA判定治疗有效标准[3]: 血管腔内充盈缺损消失或形态改变致最大厚度缩小超过20%,则为溶栓有效组。如果血管腔内充盈缺损无明显变化或最大厚度缩小不足20%,则为溶栓无效组。

2.2MSCTA直接征象: 图像处理采用Veatry2软件工作站,对所有受检病例观察以轴位图像为主,并结合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等辨别肺动脉栓塞的位置横断面图像仍是最佳的显示栓子的图像,因为大多数肺动脉是纵向走行的,横断面能够很好地显示其内的中心型或是边缘型栓子。仅上叶前段、中叶及下叶背段走向近似横行,因为容积效应,横断面图像诊断有困难,需要MPR来更好地显示栓子。MPR可以任意角度、任意方位地显示肺血管的解剖结构及病变形态,是最常用的重建方法,其对水平走向的肺血管栓塞的诊断起重要作用;MIP图像的立体感强,对肺血管树的完整形态及血管连续性走行显示较为满意,可以显示周围分支的截断图像,但其受对比剂的注射速率和扫描延迟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在肺动脉栓子的检出中具有同等价值;VR影像由于考虑到了容积数据内所有的像素,能够准确地反映充盈对比剂的血管结构,可观察复杂解剖关系,是真正的血管三维实时重建技术[4],但由于心脏、上腔静脉的干扰,使其在肺动脉的显示方面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合理地利用MSCTA的后处理技术是诊断PE的关键所在。MSCTA诊断PE的依据是肺动脉及其分支内的对比剂充盈情况,本研究按照对比剂在肺动脉管腔的充盈缺损情况分成五型:Ⅰ型:管腔中心充盈缺损:栓子漂浮于血管内,周围有对比剂环绕,长轴面呈"轨道征",横轴面呈"靶征";Ⅱ型:锐角附壁充盈缺损:凸向腔内的附壁性充盈缺损与血管壁呈锐角;Ⅲ型:钝角附壁充盈缺损:凹向腔内的附壁血栓与血管壁呈钝角;Ⅳ型:蜂窝状充盈缺损:充盈缺损填充肺动脉管腔横断面大部分,为对比剂分割,呈蜂窝状;Ⅴ型:管腔完全阻塞无充盈:肺动脉分支完全阻塞,其远端血管无对比剂充盈74例患者行MSCTPA扫描共检出205支叶肺动脉栓塞,其中左和右肺动脉干64支,右肺上叶18支,右肺中叶28支,右肺下叶48支,左肺上叶5支,左肺下叶42支。统计显示发生于右肺下叶栓塞的比例较高,约23.4%,其次为左肺下叶约占20.5%,发生于左肺上叶的最少,仅占了2.4%。发生于双下肺的栓塞较双上肺明显增多,发生于双下肺的栓塞共占43.9%。发生于右肺的栓塞比左肺的要多,右肺共计131支,占63.9%,左肺共计74支,占36.1%。发生于右肺动脉干占18.1%,而左肺动脉干占13.2%。

3讨论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目前已成为重要的医疗保健问题。据欧美国家的初步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其发病率高,病死率亦高,临床上漏诊与误诊情况严重。我国目前尚无准确的流行病学资料。过去曾将肺栓塞视为少见疾病,但据国内部分医院的初步统计和依临床经验估计,在我国肺栓塞绝非少见病,而且近年来其发病例数有增加的趋势[5]。

肺栓塞的栓子主要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性静脉炎、长期卧床、静脉淤血、手术创伤、分娩、心力衰竭、心肌梗死。此外,还有空气、脂肪、癌细胞、寄生虫、羊水及感染性栓子等。严重脱水、肥胖、活动过少、贫血、服用避孕药等亦可成为肺栓塞的诱因。北京阜外医院等21家医院报告肺血栓栓塞症297例,138例(48%)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国内另一组由35家医院参与的多中心研究,分析了75140例周围血管病患者,其中50%~70%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发生肺血栓栓塞症。本研究中74例患者中有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史者39人,占52.7℅,其他伴随疾病例数分别为外伤及各种手术14例(18.9℅),骨折5例(6.8℅),慢支3例(4.1℅),高血压3例(4.1℅),冠心病5例(6.8℅),脑梗塞3例(4.1℅),恶性肿瘤1例(1.4℅),充血性心衰1例(1.4℅)(见表3)。由此可见,肺栓塞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关系密切,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肺栓塞发生的高危因素。

参考文献

[1]侯玉芬,程志新,许心,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栓塞33例分析[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7(6):430-431.

[2]李念虎,李昭辉,金星,等.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栓塞13例[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2(6):448-449.

[3] 陈广,马大庆,贺文,等.多层螺旋CT肺动脉栓塞直接征象与溶栓效果的对照[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10):1069-1071.

[4] Goodman LR, Lipchik RJ, Kuzo RS, et al. Subsequent pulmonary embolism: risk after a negative helical CT pulmonary angiogram-prospective comparison with scintigraphy[J].Radiology,2000;215(2):535-542.

CT脑血管造影 篇10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之一,其发病率在2%~7%左右。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治疗主要包括血管内介入术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术前对动脉瘤的形态参数进行测量,特别是瘤径和载瘤动脉的精确测量,有利于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和对预后的评价[1]。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和MR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技术的应用提高了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技术,特别是3D-DSA技术,仍是目前公认的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2]。本研究回顾性分析37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3D-CTA和3D-DSA影像资料,以对比二者在测量动脉瘤形态参数方面是否存在差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4年6月本院神经外科、神经内科收治的行CTA和DSA检查的37例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6例,女21例;年龄35~78岁,平均(55.6±14.7)岁。37例均以突发头痛为首发症状,其中22例伴有单侧肢体偏瘫、13例伴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37例中33例单发动脉瘤、4例为多发(2个)动脉瘤。对破裂动脉瘤进行测量分组,多发动脉瘤仅测量破裂责任动脉瘤,共37个破裂动脉瘤纳入研究,依据国际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研究-2(international study of 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2,ISUIA-2)分类法,按最大径将其分为>7 mm(共11个),≤7 mm(共26个)两组分别进行测量比较。

1.2 CTA扫描方法

采用Philips 16排CT(Brilliance CT),扫描参数:120 k V,250 m A,准直16×0.75 mm,螺距0.938,层厚0.9 mm,层距0.45 mm,旋转时间0.5 s,图像范围250 mm×250 mm,矩阵512×512。选取右肘前臂静脉注射,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选取主动脉弓下层面降主动脉,触发阈值150 HU,对比剂选用碘普罗胺370(370 mg I/ml)70~90 ml,流速5 ml/s,之后相同流速注入生理盐水20 ml。将扫描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Extended Brilliance Workstation,EBW4.5)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3D-CTA重建。

1.3 DSA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3 d内完成DSA检查,采用Philips大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Allura Xper FD-20)。常规采用右侧股动脉Seldinger技术穿刺、插管,选择双侧颈动脉与双侧椎动脉,对比剂选用碘普罗胺370,颈内动脉流速3 ml/s,总量6 ml,椎动脉流速2 ml/s,总量5 ml。常规DSA后发现可疑动脉瘤后再行3D-DSA采集,校准头颅正侧位均位于图像中心,将C臂位置至于左前斜100°、头足0°位,长按曝光按钮采集47帧图像/s,传输至工作站(AW3.1)重建3D-DSA图像。

1.4 动脉瘤参数测量

参考Dhar等[3]的测量方法,在3D-CTA和3D-DSA图像上分别测量并计算瘤体最大径(maximum height,Hmax;瘤顶部任何一点与瘤颈平面中心点之间的最大距离)、瘤体高度(height,H;动脉瘤顶点与瘤颈平面之间的最大垂直距离)、瘤径(diameter,D)、长宽比(aspect ratio,AR=H/D;瘤体高度与瘤颈的比值)、大小比值(size ratio,SR;瘤体最大径与载瘤动脉平均直径的比值)和动脉瘤倾斜角度(aneurysm inclination angle,AA;动脉瘤最大径与载瘤动脉夹角)。见图1、2。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均数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动脉瘤发生的基本情况

3D-CTA与3D-DSA在发现动脉瘤数目方面一致,本组3D-CTA与3D-DSA均无假阴性和假阳性的发生。37例中33例单发动脉瘤、4例为2个动脉瘤,共诊断动脉瘤41个;其中,颈内动脉瘤4个(见图3、4)、前交通动脉瘤17个、后交通动脉瘤14个(图5、6)、大脑中动脉瘤2个、基底动脉瘤3个、小脑后下动脉瘤1个。全部37个破裂动脉瘤3D-CTA测量:Hmax=(5.89±2.91)mm、H=(5.66±2.88)mm、D=(3.5 3±1.7 1)m m、A R=1.5 9±0.3 1、SR=2.13±0.56、AA=(108.26±13.08)°;3D-DSA测量:Hmax=(5.73±2.94)mm、H=(5.53±2.91)mm、D=(3.45±1.73)mm、AR=1.57±0.30、SR=2.11±0.57、AA=(108.16±12.91)°。

2.2 测量参数比较

大于7 mm颅内破裂动脉瘤3D-CTA测量参数Hmax、H、D、AR、SR、AA值与3D-DSA测量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小于等于7 mm颅内破裂动脉瘤3D-CTA测量参数Hmax、H、D值均大于3D-DSA测量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R、SR、AA值与3D-DSA测量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DSA组比较,P<0.05。

注:†与DSA组比较,P<0.05。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占51%~85%,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先天发育异常或后天损伤等因素造成的局部血管壁损伤,在血流动力学负荷和其他因素作用下逐渐扩张形成的异常膨出,多分布在Willis环分叉部,以前、后交通动脉瘤及大脑中动脉瘤等前循环部位多见[4]。动脉瘤破裂引发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致死率较高,首次出血的致死率可达35%,而再次出血的致死率则可达60%~80%[5]。

术前对瘤体大小的测量以及其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的明确对于选择治疗方式有重要意义。若动脉瘤直径>25 mm并产生明显占位效应的应选择动脉瘤夹闭术;而对体积相对较小的动脉瘤,特别是瘤顶/颈比例≥2或瘤颈<4 mm,应优先选择血管内治疗;3D-CTA则能够明确显示动脉瘤与颅骨的位置关系,对于动脉瘤位置深、暴露困难的,如位于后循环或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应优先选择血管内栓塞治疗[6]。对于论证多发动脉瘤破裂责任动脉瘤以及非破裂责任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也主要依赖于形态学的评价。普遍认可的是随着瘤体的增大破裂的风险越大,李剑秋等[7]的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界瘤体长度、瘤颈宽度和AR值分别为3.65 mm、3.35 mm和1.135,大于这些临界值的动脉瘤破裂风险将显著增高。本组病例CTA组H m a x=(5.8 9±2.9 1)m m,D S A组H m a x=(5.73±2.94)mm;CTA组D=(3.53±1.71)mm,DSA组D=(3.45±1.73)mm;CTA组AR=1.59±0.31,DSA组AR=1.57±0.30,均超出相应的临界值,也证明破裂动脉瘤具有此共性。

普遍认可的是,DSA检查仍是目前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特别是3D-DSA技术能够多角度显示血管解剖结构,有效地弥补了过去2D-DSA技术的不足,能够更全面准确的显示瘤体、瘤径及载瘤动脉的结构[2]。CTA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动脉瘤的诊断,但以往的研究认为除扫描条件外,动脉瘤的位置、形状及内部结构均影响病变的显示,特别对于≤3 mm的微小动脉瘤CTA易发生漏诊的可能[8]。但付凤丽等[9]对232例微小动脉瘤的研究认为CTA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可达到98.3%、97.4%和98.2%,与DSA具有较强的一致性(Kappa值0.927),认为CTA能够较为准确的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本组研究中37个动脉瘤中有5个Hmax<3 mm,CTA诊断动脉瘤数目与DSA一致,并无假阳性和假阴性情况的发生,也符合此观点。动脉瘤的形态学测量包括Hmax、H、D、AR=H/D、SR和AA等参数的测量[3],现有研究较少涉及这两种方法测量所得数值是否存在差异性。本研究对3D-CTA和3D-DSA两种方法测量动脉瘤形态学参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对于≤7 mm的动脉瘤,在Hmax、H和D 3个测量数据方面二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存在3D-CTA测量数据大于3D-DSA的情况;而对于>7 mm的较大的动脉瘤,这3个测量结果的影响则没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其原因,可能与3D-CTA采用VR重建方式的阈值设定有关,本组数据采用EBW4.5工作站HEAD-NECK CTA默认重建阈值为187HU,而阈值的大小设定直接影响到3D-CTA状态下动脉瘤的测量,特别是对于较小的动脉瘤影响较大,理想状态下应调整重建阈值使得二者接近,但受造影剂注入速度与浓度、扫描触发阈值设定及个体循环时间差异等因素影响,临床实践中较难实现。同时本组研究表明与动脉瘤的大小无关,3D-CTA和3D-DSA在AR、SR和AA的测量方面均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并且二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到AR、SR均为比值计算,推测比值计算有效的降低了二者测量的误差。动脉瘤倾斜角度(AA)的测量主要适用于侧壁动脉瘤,AA的测量不受CTA或DSA方面的影响。AA与动脉瘤入射夹角(inflow angle,IA)一致,Baharoglu等[10]的研究发现破裂组动脉瘤IA为(124.9±26.5)°明显大于未破裂组(105.8±18.5)°,但本组病例AA值[(108.26±13.08)°/(108.16±12.91)°]与其报道存在一定差异,同时本组病例缺乏未破裂组的对比,故本研究尚不能支持AA值对动脉瘤是否破裂的判断价值。

据此临床应用CTA进行测量诊断颅内动脉瘤实践中,对于≤7 mm的动脉瘤应注意Hmax、H和D存在测量误差的可能,而建议采用AR、SR和AA的测量值进行破裂动脉瘤的认定或对未破裂动脉瘤破裂风险的评价。本研究也存在一定局限性,由于微小动脉瘤病例数不充分未将其进行分组比较,同时对3D-CTA和3D-DSA重建角度未进行统一,也一定程度影响所测数据的客观性。

总之,CTA在诊断颅内破裂动脉瘤方面价值与DSA相当,但对于较小的动脉瘤需注意与DSA之间的测量偏差。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介入学组.神经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学组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39):3093-3103.

[2]穆民,李维民.3D-DS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工程,2014,22(6):103.

[3]Dhar S,Tremmel M,Mocco J,et al.Morphology parameters for intracranial aneurysm rupture risk assessment[J].Neurosurgery,2008,63(2):185-196.

[4]Vlak MH,Rinkel GJ,Greebe P,et al.Trigger factors for rupture of 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 relation to patient and aneurysm characteristics[J].J Neurol,2012,259(7):1298-1302.

[5]van Gijn J,Kerr RS,Rinkel GJ.Subarachnoid haemorrhage[J].Lancet,2007,369(9558):306-318.

[6]车东方,刘云会.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治疗时机及方法[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2010,31(7):14-16.

[7]李剑秋,陈莉,姚开情,等.颅内动脉瘤形态学特征及破裂风险CTA评估[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15):1552-1555.

[8]Westerlaan HE,van Dijk JM,Jansen-van der Weide MC,et al.Intracranial aneurysms in patients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CT angiography as a primary examination tool for diagnosis--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Radiology,2011,258(1):134-145.

[9]付凤丽,陈伟建,杨运俊,等.多层CT血管成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比较[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0,44(3):229-233.

上一篇:教师职业与专业化发展下一篇:用电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