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意外/康复

2024-09-28

脑血管意外/康复(共10篇)

脑血管意外/康复 篇1

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护理是降低致残率, 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脑血管意外 (CVA) 即脑卒中, 是一种综合征, 有三个主要症状: (1) 突然跌倒; (2) 意识丧失; (3) 运动麻痹。脑血管意外主要分为缺血性疾病如脑梗死、脑血栓形成、出血性疾病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CVA临床上以病情突变、多变为特征, 病死率高和病残率高。我院从2006年8月至今对186例脑血管意外患者实施了康复护理, 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将相关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86例患者, 男102例, 女84例, 年龄41岁~81岁。其中缺血性疾病108例, 出血性疾病78例。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多数CVA发生都与情绪激动有关, 护理

时应安慰患者, 指导患者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避免精神刺激因素。针对偏瘫患者急于康复的心理, 护理人员应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 指导患者接受事实配合治疗。

2.2 合理的膳食合理的膳食是治病防病的关键, 饮食

应给予低脂、低盐、低热量的饮食, 但要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2.3 控制血压每日监测血压, 收缩压控制在140~160 mm Hg (1 mm Hg=0.

133 k Pa) , 舒张压控制在80~90 mm Hg.因为血压过高增加微血管的张力容易造成小血管出血, 而血压过低时脑循环供血不足, 容易致使微循环淤滞, 导致脑梗死。

2.4 CVA的康复训练

2.4.1 对于脑卒中患者, 康复介入越早, 患者的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就越好[1]。

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上存在代偿和功能重组自然恢复能力, 超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有效地调动脑组织残余细胞的功能, 使正常情况下没有发挥作用的神经亚单位发挥代偿功能, 进而使机体重新组织和再生, 减少伤残程度, 提高生存质量。避免和减轻关节挛缩、关节疼痛等废用综合征, 防止二次性损害, 促进患侧功能的改善[2]。

2.4.2 卧床期主要是保持良肢位, 防止关节挛缩变形, 同

时进行适度、短时间及简单的各关节被动运动, 做好基础护理, 避免颅内压增高的诱发因素, 预防各种并发症[3]。

2.4.3 离床期应进行坐位训练、平衡训练、起立训练, 作业疗法亦应于此期开始。

步行期主要是进行步行训练, 这是运动功能训练中最重要的一项。

2.4.4 语言康复:

(1) 运动性失语:对完全不能讲话者, 应从学发音开始, 然后学常用熟悉的单字。不完全失语者依其程度学说词组或句子。 (2) 感觉性失语:训练时采用语言与视觉、手势结合的方法。如让患者梳头, 可与用梳子梳头的手势结合, 患者就可能理解。 (3) 物理疗法:通过声、光、电磁、激光等刺激引起肌肉收缩诱发被动运动。

2.4.5 日常生活行动训练:

主要训练的项目是进食、穿脱衣服、个人卫生及开关门窗、扫地等简单运动, 除进行肢体肌肉关节功能训练外, 可使用特殊生活工具, 以提高日常生活行动能力。

3 小结

怎样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降低致残率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治疗脑卒中的同时早期介入康复可以尽可能地预防并发症、后遗症, 使功能障碍减少到最低限度, 最大限度地促使患者身心全面恢复, 重返社会, 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龙洁, 王文治.脑血管病防治与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4-6.

[2]刘鹏, 黄东锋, 毛玉瑢, 等.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3, 18 (2) :99-100.

[3]祝芃, 曹智刚.护理程序在脑卒中康复护理领域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4, 19 (5) :315-316.

脑血管意外/康复 篇2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737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3014-02

1 概述

脑血管疾病是由各种病因使脑血管发生病变而导致脑功能缺损的一组疾病的总称。是常见病、多发病,病死率和致残率均高。常见的疾病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易经作为中国的传统经典,已为中外人士广为推崇。易从字面上理解有三种意思:一是变化;二是化难为易;三是不变,就是不易,指的是规律。由于近代中国把传统文化丢了许多,在医疗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能从总体上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从而难以让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发挥最大作用。

本文就易经在脑血管疾病恢复期的应用略作探讨,以便为弘扬祖国传统医学文化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2 脑损伤后的恢复机制

脑损伤后的恢复机制包括:功能再现;功能与形态脱节;功能替代;脑的可塑性学说。

3 脑损伤后康复分期相似的易经理论

易经从八卦两两结合产生了六十四卦,其中有些卦象是有时间性的。相似性如下:

3.1 一期一般为损伤后48小时内超早期,与易经中屯卦相似,此期机体处于极不稳定时期,一般人体把主要精力运用于保存生命上,难以参与对机体的恢复,此时需要异于常态的救治,以挽回病危状态。

3.2 二期一般为损伤后3天至3个月早期,与易经中蒙卦、需卦相似,蒙卦需卦其实是两个时间段:蒙卦是处于萌芽状态的卦象,意味着懵懵懂懂,此刻机体意识到自己从危险中走了出来;接下来就是需卦,机体认为自己需要修复了,于是在充分补充营养的基础上,在机体的修复上出现了质的飞跃。

3.3 三期一般为损伤后3个月至2年中后期,此刻与易经中的讼卦颇为相似,此期机体已经过加速修复,权衡利弊,尽可能把自己修复得更为完美。

3.4 四期一般为损伤2年以后后遗症期,此期相似于易经中的比和卦,机体不再大批修复,而是以提高生存质量为准。

以上各期不是截然分开的,各期互相关联,易经的阴阳图上是一个“S”型曲线,疾病和健康之间有一个互相渗透,相持阶段,最后才到达完美的健康阶段,因为它有一个很长一段时间的相持阶段,与西方的非黑即白理论相比是更深刻的。

4 脑损伤后运动障碍的表现形式

表现为肌张力异常:上肢屈曲型为主,下肢伸展型为主;肌肉瘫痪:是最具特征性的表现;选择性运动丧失。三者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核心是运动控制失调。

5 运动障碍的恢复过程

自发性恢复。病灶周围水肿的消退。治疗性恢复。

6 运动障碍恢复时间与过程

脑损伤后的恢复差异很大,其恢复时间和过程与损伤性质、损伤程度、损伤部位及年龄等因素有关。有一种新观点认为:脑损伤的恢复过程没有终点,只是恢复的速度逐渐减慢。躯体运动功能恢复发生最早、最快,脑损伤后3个月可达高峰,言语能力在损伤后6个月达最佳状态,感知觉在12个月达高峰。神经肌肉功能的评定检查时,先健侧后患侧,先抗重力后抗阻力,二侧对比。

7 为此我们需注意一下几点

7.1 体位 包括仰卧位、健侧卧位、患侧卧位、良肢位,良肢位是病人在卧位或坐位时躯干及四肢所处的一种良好的体位或姿势。使肢体处于功能位置,具有预防压疮和肢体挛缩的作用。

7.2 体位变换 包括护理人员协助翻身和患者自行翻身两种情况。

7.3 肌肉锻炼注意点 使病人充分理解和合作,达到肌肉适度疲劳,不应引起明显疼痛,做准备及放松运动,注意肌肉收缩引起的升压反应及增加心血管负荷的作用。

7.4 坐位躯干平衡训练 注意病人第一次坐起时,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可先将床头慢慢抬高,逐步过度到坐位训练。病人能坐起后,再进行坐位平衡训练和耐力训练。

7.5 行走训练 一般在患者达到自动态站位平衡后,患腿持重达体重的一半以上,并可向前迈步时,才开始步行训练。先双腿交替前后迈步和重心的转移;肋木站立、平行杠内训练或扶持下步行训练。注意上下楼梯:原则为健腿上、患腿下。

7.6 物理疗法。

7.7 中医治疗 有针刺疗法、中医药治疗、按摩治疗等。中医治疗中还有一种饮食治疗。俗话说“治病不忌嘴,跑断医生的腿”,又说“并从口入”,有些人到底不知道为什么我的营养这样好还会生病,其实心脑血管疾病很久就被称为富贵病,该病不是遗传性疾病,但有它的社会遗传因素,比如有人老一辈得中风,小一辈人也得了中风,难道说是因为有中风基因吗?事实上不是的,之所以几代人都得中风,是因为祖上有吃含胆固醇过高食物的习惯,而这些中性脂肪恰好是中风血管硬化的充分必要条件,这是社会遗传因素在起作用。在饮食上素食属阴,肉食属阳,因为肉食中含有大量被宰杀的动物体内应激时产生的儿茶酚胺累物质,这些物质被人体吸收后作用于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人的肌肉紧张,成为脑血管疾病的诱因。六十四卦有一种卦象是“泰”卦,它是阴上阳下的阴阳交合的卦象。也就是说人体如果要平安,特别是中国人的体制,应以素食为主,荤腥为辅,这样身体才能安康。

由于脑血管疾病是神经系统疾病,从中医的整体方面来说,药有三宝“精气神”,所以养心安神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着重联系两个卦象,一个是讼卦,这和时间点的讼卦有所不同,它是心里上的,一般闹血管疾病的病人在发布前都有解不开的心结,越想越生气,从而在心中引起愤愤不平,抑郁,失眠,恶梦,所以在易经上说,讼卦即使官司打赢了还是输了,因为他牵涉到损失矛盾对立的一方;另一个是谦卦,所谓谦,就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六十四卦中只有谦卦这一卦是没有坏处的,用于病人的修复上时,比如病人能放下自己的烦恼,包容感恩身边的人,这样他心中自然有一个祥和的内环境,而有利于恢复,同时谦还意味着有所追求,像婴儿一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医学里说子时也就是晚上23点到凌晨1点可以盗用天机,因为这时正是生长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时刻,比如竹子就是在子時咯咯地拔高的,此时应该让病人好好休息,以加快恢复。

总之,在易学理论中,脑血管疾病的恢复需要各方面因素协调并举,才能更好地让别人更快地恢复,在这里,可以运用“命运气”来补充,所谓“命”,就是先天命中注定的,我们的病人得了病,这是注定了;只是我们并没消极,而是紧紧抓住了抢救的最佳时机,这是“运”,运是机遇;所谓“气”就是个人的努力,如果病人很努力,恢复就比较好而且快。

参考文献

[1] 桂海杰.透析易经红火与经典流行的背后[CD].2008.

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治疗 篇3

神经生理学研究证实神经系统损伤后, 自然情况下都有一定的恢复潜能, 但脑卒中时这些中枢的损害涉及大量神经细胞的死亡, 使整个神经细胞网络系统中的复杂联系产生巨大缺损, 是不可能通过再生来代替的, 而是通过脑的可塑性,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重新组织一个功能细胞集团的网络系统, 实现功能重组。因此对本病的康复治疗, 除积极抢救受损的脑细胞, 促进病理过程的恢复外, 还要充分发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组的作用。运动功能训练可增加感觉器的传入冲动, 促进大脑功能可塑性发展, 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偏瘫的功能训练原则主要是抑制异常的、原始的反射活动, 改善运动模式, 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其次是协调动作和精细动作的训练, 重点训练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偏瘫的康复过程分为五期:早期、软瘫期、痉挛期、相对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其中关键时期在早期、软瘫期和痉挛期。一般康复治疗应从早期开始, 患者度过急性期, 生命体征平稳即应积极进行康复。

早期最主要做好两点:

(1) 被动运动:如患者昏迷时间过久或其他原因, 在数天后仍不能开始主动床上训练, 则需维持被动的关节活动。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 循序渐进, 动作一定要轻柔, 切忌粗暴, 活动幅度不可过大, 达正常活动角度的一半即可。被动活动时, 多做与痉挛相反的动作, 如肩的外展、外旋, 前臂旋后、踝关节的背伸等。

(2) 良姿位的摆放:早期良姿位的摆放极其重要, 可预防和减轻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典型痉挛模式的出现和发生。

平卧位:肩关节前伸, 手臂伸直、外旋、稍抬高, 患臂放在体旁枕上, 掌心向上, 手指分开, 骨盆前挺, 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 可在大腿及髂关节外侧垫一长枕, 膝关节稍弯曲。

健侧卧位:这是患者感觉最舒适的体位, 可在胸前放一软枕, 使患肩前伸, 患侧肘关节、腕、指关节伸展放在枕上, 患侧下肢自然屈曲, 放在身体前面一软枕上, 软枕高低适宜、舒适为度。

患侧卧位:应将患臂前伸, 前臂外旋, 一定要将患肩拉出, 避免受压, 患侧下肢自然屈曲, 放在一软枕上, 避免压住健侧肢体。

此外, 早期牢记八条:推拉挤压关节、逆汗毛刷擦、体位转移、利用反射、快速放置、利用联合反应、共同运动、早期站立。

软瘫期:软瘫期是指发病在1周~3周内, 此时患者意识清楚或有轻度意识障碍, 生命体征稳定, 但患肢肌张力、肌力均很低, 此期康复治疗的原则是利用躯干肌的活动通过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姿势反射等手段, 达到床上翻身、卧位坐位转换和坐位一级平衡的目标。在此期间常做的动作有双手交叉上举训练、双手交叉摆动训练、下肢抬腿训练、翻身训练、上肢和下肢随意运动易化训练以及桥式运动。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应尽量引导患者主动运动, 同时逐步减少辅助, 但应严格注意患者的安全。

痉挛期:随着疾病的恢复, 多数患者会出现痉挛, 痉挛在偏瘫患者中有固定的模式, 如头部旋转, 向患侧屈曲使面部朝向健侧, 肩胛回缩、肩胛带下降, 肩关节内收、内旋, 肘关节屈曲伴前臂旋前, 腕关节屈曲, 手指屈曲内收, 躯干向患侧侧屈并旋后, 患侧骨盆旋后、上提, 髂关节伸展、内收、内旋, 膝关节伸展, 足趾跖屈、内收, 行走时呈现典型的偏瘫步态, 此期如不及时抑制痉挛, 轻者可影响精细协调运动, 重者则完全不能活动。痉挛的控制贯穿于整个康复治疗中, 如早期抗痉挛体位, 尽早让患肢负重, 坐站转换及站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 也可结合药物治疗以及使用充气夹板等。

通常患者经过这几期会进入恢复期, 此期肌力、肌张力已基本达到正常, 运动模式也已固定。此期的重点在于教会患者持之以恒的锻炼以及进一步纠正不良步态, 尽量生活自理, 减少依赖性。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篇4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心理护理

脑血管意外,又称急性脑血管疾病,脑卒中或中风,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是一组急性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1]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与人民生活节奏加速,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脑血管意外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由于起病急、病情重、并发症多。因此,做好此类病人的心理护理,对病情的转归和预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临床资料

102例患者中男45例,女57例,平均住院48天。脑梗塞41例,脑出血3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年龄50-80岁。

根据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进行观察分析,并进行针对性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

2心理特点

2.1急性期脑血管意外起病急骤,病死率和致残率高,在急性期后约有3/4的患者失去劳动能力,其幸存者可有意识、感觉障碍,偏瘫、失语、吞咽困难、共济失调和痴呆等症状。因此神志清醒者产生一种恐惧的心理,表现为焦虑不安、恐惧、易激动,认为自己死期将至,精神紧张,睡眠欠佳,性格也由温柔变得急躁,急切需要知道自己病情,希望得到及时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还有部分患者平素身体健康,平时很少发生疾病,所以突然发病后,瘫痪在床,活动受限,要人照顾,担心久之遭家人嫌弃,精神受到巨大的打击和压力,失去了与疾病作斗争的勇气,产生悲观消极心态,不配合甚至拒绝治疗,更有甚者会产生轻生自杀的思想。

2.2恢复期患者在医護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病情逐渐恢复,对康复充满了希望,急切盼望病情能尽快痊愈。但当肢体功能恢复到一定程度,失语患者开始有含糊不清言语,恢复速度开始减慢或停止,体能缺陷常导致活动受限而对前景悲观失望,迫不得已的依赖及无能力的处境,面临职业和地位的丧失等。患者的情绪会再次低落,重新失去信心,表现为忧郁、急躁、自卑甚至拒绝治疗。脑血管意外恢复期病态心理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人格特点,如病前有强烈的依赖性和既往应激时易发生焦虑和抑郁。此外,还与家庭环境、家人关系有关,患者在相对孤立无援的状况下更易发生病态心理。

3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

3.1焦虑不安心理

3.1.1部分患者时因大怒或过度紧张等精神刺激,或在睡眠、劳累后出现偏瘫、失语、吞咽困难,失去自理能力等,心理上没有准备,表现出焦虑不安。

3.1.2护士应当引起重视,及时给予疏导。护士应该积极组织患者参加病区内的一些社交活动,如:介绍病友给患者认识、看电视、听收音机、家人亲情鼓励的方法等,使其摆脱焦虑不安。

3.1.3帮助患者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培养患者对生活的适应能力。指导家人帮患者按摩患肢及运动疗法中的注意事项。[2]要注意①家人应有足够的耐心,患者建立的信心很容易被家人的厌倦和不良的言行所击垮。家人应和医护人员更紧密的配合。②护士应积极的配合医生,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多鼓励患者,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3.2自卑孤独心理

3.2.1有些患者由于认知功能,肢体活动,生活自理能力和工作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日常生活需要别人照顾而产生自卑心理,出现悲观厌世的情绪,不愿接受治疗。长期卧床,身边较为冷清,觉得自己被遗弃,产生孤独感。

3.2.2这时护理人员应尽快帮助患者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积极主动配合各项检查和治疗。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条件允许时让家人陪护患者,消除患者的孤独感,帮助患者尽快适应新环境。对无家人照顾者给予特殊照顾。护士当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防止自杀等意外情况的发生。从生活上关心,体贴患者,与其聊天,谈心,拉家常等。

3.3烦躁、易激动心理

3.3.1少数患者病情重,治疗时间长,或疗效不显著,导致心理失衡和心中忿忿不安,表现为固执、偏激、情绪急躁,稍不如意就出现不耐烦、情绪激动、摔打物品、用具以及拒绝治疗,拒食、哭闹、甚至谩骂医务人员。

3.3.2这时应给予多的关心照顾,经常给予鼓励,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患者在功能锻炼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应该得到护士的尊重。同时,还可以把其他病人作为榜样激励他。不要用激烈的言语和行为刺激患者,此时的患者往往觉得自己恢复得不够快,原因是自己不够努力,锻炼强度不够所以患者会加大活动量,这样的后果是患者会受伤或发生其他意外,故应格外谨慎。

3.4忧郁、恐惧心理

3.4.1部分患者情绪低落、消极、多愁善感,少数出现较重抑郁反应迟钝。反复查阅相关资料,担心病情加重,生命危险,对治疗信心不足。

3.4.2经过努力患者的病情好转,这时患者在高兴的同时也会忧虑,首先耐心倾听病人诉说的各种症状和烦恼,充分了解病人的病情及生活背景,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给予同情安慰,动员和指导家人和朋友在各个方面关心,支持和帮助病人,调动其潜在的能力;通过指导让病人了解疾病常见的原因,病理生理过程,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消除误解,提高自信心;同时可保证病人的安全,保护其自信心。[2]另外,应重视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与交流,一方面可以间接地了解患者日常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家属的情绪,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会对患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对家属的情感支持和疾病知识的宣教也非常重要。

4体会

脑血管意外患者存在多种情志失调的状况,若不予重视并积极加以心理调护,致使情志不循常度,将会加重病情,严重影响治疗和康复效果,甚至再次诱发脑血管意外发生。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必将建立成熟的心理护理体系及临床路径,最大限度地改善脑血管意外患者心理健康状况。[3]通过心理护理,使患者拥有一个健康乐观、积极向上、张弛有度的心理状态,已经成为脑血管意外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是影响该病临床疗效及预后转归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心理护理是实现脑血管意外患者全面康复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医护患及家人的共同努力。有效的心理护理,不仅能明显消除和改善患者的心理障碍,使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主动配合治疗,促进疾病的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晓霞.脑血管意外病人的心理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7,11(13):50-51.

[2]王海英.脑梗死患者60例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4):65-67.

脑血管意外/康复 篇5

1 基础护理

1.1 心理护理:

脑血管偏瘫患者出现的负性心态包括心情紧张、悲观失望、情绪消沉、焦虑、精神抑郁, 有时急躁不配合治疗和功能锻炼, 所以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如何做到护患心理沟通, 叩开患者的心灵大门, 是做好临床护理工作的前提。

患者入院后第一眼看到的是医院环境, 第一句话听到的是医务人员的询问以及第1次接受治疗的感受所产生的首因效应, 严重影响患者对医院和医护人员的态度。因此, 护士必须在语言和行动上树立良好的形象, 要亲切关怀照顾患者, 以精良的护理技艺获得患者高度的信赖, 才可能在心理上沟通。尤其要尊重患者的人格,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切不可因患者步态蹒跚、嘴歪变形, 而出现歧视轻蔑和不耐烦[3]。必须掌握患者心态, 切实体会患者的患病体验, 换位思考, 给予心理安慰,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在生活上给予帮助, 解释疑问, 清除疑虑, 使患者身心尽可能处于接受康复的最佳状态, 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 树立信心, 配合治疗, 加强功能锻炼, 争取早日康复[4]。

1.2 饮食护理:

多数脑血管意外患者的神经反射性活动退化, 因吞咽肌群互不协调, 造成吞咽困难, 不能保证进食, 营养素摄入量常有不足, 必须给予高度重视。饮食要以高蛋白、高维生素和低脂肪、低胆固醇为主, 要少吃或不吃肥肉、蛋类和动物内脏等。进食时应告知患者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不要思考与进食无关的问题。要定食谱、定入量、定时间给予, 必要时采用鼻饲的方式给予。

1.3 体位护理

1.3.1 卧位:

患侧卧位既可增加患侧的知觉刺激输入, 拉长整个患侧肢体, 降低痉挛的发生机会, 尚能使健侧手能自由地活动。支持好头部, 稍后旋躯干, 用枕头稳固支持后背, 上肢健侧置身上或枕头上, 患侧前伸;下肢呈迈步位, 健侧下方垫枕头并呈髂膝屈曲[5]。

健侧卧位时, 为使患者处于舒适状态应用枕头支持好头部并向前成半卧位, 用枕头支持患侧上肢在身体前方并上举100°左右, 完全由枕头支持健侧下肢向前屈髋屈膝, 但是足部不能内翻于枕头边缘。因为肌紧张和迷路反射会提高异常反射活动, 应少取仰卧位, 避免或降低压疮的发生机会。

仰卧位。头枕枕头不要有过伸、过屈和侧屈, 患侧肩胛下用薄枕垫高, 防止肩后缩;上肢伸展稍外展, 前臂旋后, 拇指指向外方;患髋垫起以防止后缩, 患股外侧垫枕头以防止大腿外旋。肘、腕关节伸展, 掌心向上, 手指伸直分开, 置于枕头上, 膝关节稍屈曲20°~30°, 足底垫软枕, 脚背翘起与床面垂直90°, 防止足下垂、足内翻。

1.3.2 坐位:

患者一般难以保持非常直的床上坐姿。因此在无支持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这种体位。但是在急性期, 患者每日进食或饮水时需要坐位, 护士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直立坐位, 如采用坐合适轮椅的方法可以达到目的。

1.3.3 体位转换:

当患者不能自主完成活动时, 护士应采用双侧翻身、床上坐位前后移动以及床边坐位等方式协助其进行正确的体位转变, 有助于患者康复。不断变换体位可使肢体的伸肌肌张力达到平衡, 预防痉挛模式出现。一般每1~2 h变换体位1次, 每次翻身时应自下而上叩拍背部, 主要目的是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6]。

2 预防并发症和疾病再发的护理

2.1 并发症的预防性护理:

最常见的是压疮、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系感染。因此, 要给患者经常翻身, 用5%酒精揉搓骨突出部位, 并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对不能下床的患者, 应经常扶起来坐一坐, 轻轻拍患者的后背, 促进肺底血液循环, 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有尿潴留或尿失禁的患者, 必须保持会阴部清洁, 应放置导尿管,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防止泌尿系感染。

2.2 防止脑血管意外再发的护理:

脑血管意外容易再发, 发作此书越多, 预后越差, 病死率也显著提高, 因此康复期预防复发很重要。为了防止再发, 应注意治疗原发病和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 避免情绪波动, 食入量要适宜, 保持大便通畅, 使患者合理安排生活, 劳逸结合。

3 功能锻炼指导和康复护理

3.1 功能锻炼的指导: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告知患者将主动活动与被动活动结合起来, 床上锻炼和床下锻炼结合起来, 全身锻炼和局部锻炼结合起来。瘫痪好转时, 应逐渐增加日常生活能力的锻炼, 指导患者凡是个人力所能及的如脱衣、穿衣、洗脸、吃饭、针线活、解扣子等事情, 尽可能自己完成。

3.2 康复护理

3.2.1 床上翻身训练:

患者双手交叉在一起, 练习上肢前上方伸展和上举活动。交叉的双手在翻身时伸向翻身侧使身体处于侧卧位, 然后如上法向另一侧翻身。

3.2.2 桥式运动训练:

在仰卧位条件下, 屈曲双下肢使足踩床, 将臀部慢慢抬起到一定幅度, 维持一段时间后慢慢放下。当双桥运动自如完成时, 嘱患者健侧下肢悬空, 如上法做单桥运动。

3.2.3 坐位训练:

首次训练时, 不能马上取直立坐位, 应在辅助设施帮助下循序渐进地完成, 坐位的角度依次取30°、45°、60°和80°。当坚持30 min且体位性低血压表现不明显时, 逐渐过渡到下一角度坐位。

3.2.4 站位训练:

这种训练与坐位训练同时进行。早期训练困难且一般情况较差者应先站起立平台, 下肢功能较差但躯干功能较好者应利用长下肢支具。训练时, 也可利用部分减重支持装置完成。起立训练时, 应分开双足约一脚宽, 交叉双手手指, 前伸上肢, 双腿均匀持重, 之后慢慢站起。

3.2.5 步行训练:

该训练应选在患者能独立完成平衡站位, 患肢持重超过体质量的50%进行。老年患者易发生废用综合征, 仅靠静态站立持重改善缓慢, 必要时适当提前步行训练, 也可使用下肢支具。

3.2.6 关节被动运动训练:

先从健侧开始, 以健侧关节活动度为标准做患侧练习。由肢体近端到远端的顺序进行, 动作缓慢轻柔, 重点进行肩关节屈、伸、外展、外旋、内收, 肘关节伸展, 腕关节背屈, 手指伸展。髋关节外展、屈伸, 膝关节伸展, 足背屈和外翻。在急性期每天做2次, 每次每个关节做5~10遍, 每个动作需要3~5 s完成。较长时间卧床者尤其要注意做两侧关节被动运动。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偏瘫,康复期,临床护理

参考文献

[1]岑春兰.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现状[J].右江民族医学院报, 2006, 4 (5) :869.

[2]吴玉玲, 王水平, 李侠.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ADL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4, 26 (1) :61-62.

[3]王玉龙.康复评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92-300.

[4]郑彩娥, 张菊芳, 林伟, 等.康复护理ADL量表的有效性研究[J].护理与康复, 2005, 4 (1) :6.

[5]孙海香, 梁芬, 于鸿宾.老年病人脑卒中后抑郁社会支持与相关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 2003, 10 (5) :13-14.

脑血管意外/康复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60例脑血管意外伤害的病人资料, 其中男91例, 女69例;年龄 (55.4岁±8.5) 岁;NIHSS评分为 (4.6分±2.1分) ;将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 两组病人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病人临床以及CT、核磁共振成像 (MRI) 诊断结果满足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的相关诊断标准[3]; (2) 以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系统 (NIHSS) 进行评分[4], 且NIHSS<15分的轻度神经功能轻度缺损者。 (3) 病人意识清晰、沟通情况良好者; (4) 同样进行该项试验,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 (1) 临床并发其他方面严重性基础疾病者 (主要包括心脏病、糖尿病以及肿瘤等病人) ; (2) 在临床上表现出视、听、说和理解等方面存在障碍的病人; (3) 研究期间出现死亡以及失访的病人。

1.3 方法

对照组病人的护理以传统的门诊随访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病人采用延续性护理进行干预。具体方式:由临床治疗医师、护理人员和心理医师组成专业的延续护理小组, 在病人出院前进行病人的健康教育, 并向病人发放脑血管意外疾病的健康手册和光盘。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 (1) 心理辅导, 病人在康复期在肢体运动和语言方面都存在着障碍, 这就使得其日常的生活无法自理, 时间一长就会造成痛苦、忧郁以及自弃等心理问题。此外, 病人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环境等也都会对病人带来各种心理压力。由此对病人进行心理辅导是非常关键的, 在出院前团队小组应依据病人的基本资料, 结合病人的临床症状, 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 这有利于病人康复期的恢复。 (2) 康复期功能练习的指导, 病人在康复期的治疗方式应以物理疗法和语言矫治为主, 因此要进行积极的功能锻炼。由此, 护理人员应对病人出院后的功能锻炼进行指导, 确保病人能坚持进行适量的四肢运动和语言锻炼。同时应嘱咐病人的家属进行协助锻炼, 这有利于病人预后的恢复。 (3) 用药指导, 病人在康复期基本上都能依据医嘱进行用药。因此护理人员应对药物相关知识、药物的目的、不良反应等进行讲解, 这有利于病人能更好地执行医嘱进行用药。同时嘱咐病人及其家属切勿滥用药物进行治疗。 (4) 日常生活的指导, 脑血管病人在康复期的饮食要注意多食用清淡、低盐、低脂和低胆固醇等的食物。切忌辛辣和刺激的食物, 在饮食上同时要注意少食多餐。病人出院前进行档案的建立, 依据病人的个人情况进行定期的随访, 对病人的依从性进行了解, 主要包括作息、服药、康复训练、复诊等内容。随访时对病人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并进行健康指导。指导病人的日常生活方式、预防脑血管疾病复发、病人康复期的各种知识、病人家属的精神物质的支持、病人的定期复诊等内容。病人出院1个月、2个月、3个月时, 安排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家庭随访, 内容跟电话随访一致。

1.4 观察指标

对病人的依从性和生存质量进行统计。其中病人的依从性主要包括作息、服药、康复锻炼和复诊四方面。每小项以下列标准进行评价:3分表示完全依从, 2分表示部分依从, 1分表示完全不依从。生存质量则用Barthel[5]指标对病人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价。Barthel指数 (BI) 总分100分, 得分高则说明病人生存质量越好。各项指标在出院后3个月进行评价。

1.5统计学方法

以SPSS18.0对收集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以t进行组间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脑血管意外在临床又被称作中风和卒中, 我国的发病率高居全球第2位[6,7]。该病的临床机理是致病因素诱发病人颅内血管的变窄、闭塞以及破裂的状况, 进一步的就会造成病人脑血液循环系统的障碍。该疾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暂时或永久性的大脑功能障碍, 因此病人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由于住院治疗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因此很多病人在病情稳定后都会选择出院进行康复治疗。而在家进行康复治疗的过程中, 由于病人行动的不便等无法进行门诊的随诊;此外, 病人家属在相关疾病方面医疗治疗的缺乏, 对病人治疗和恢复上的帮助非常少, 对病人康复中出现的症状无法进行有效的判断, 这有可能造成病人病情的恶化等。所以, 在病人的康复期进行延续护理是非常必要和关键的。延续护理的概念由宾夕法尼亚护理学院在1989年提出, 是针对老年病人提前出院制定的综合性护理模式[8,9]。Naylor等[10]在其研究中对于延续护理在病人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延续性护理能有效的降低病人的治疗费、提升病人的预后健康、增加病人的满意度等。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病人经延续性护理干预后, 作息、用药、康复锻炼、复诊的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干预后两组病人的生存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性的提升, 观察组病人的BI值显著性大于对照组 (P<0.05) 。研究的结果表明病人经延续护理后, 对疾病的相关治疗和预后有了一定的了解, 并能依据医嘱进行用药和恢复锻炼;此外, 及时的健康教育对病人的心理辅导等方面都有效地提升病人的依从性和生存质量。综上所述, 对脑血管意外病人在康复期进行延续护理, 能很好地提升病人预后的依从性和生存质量, 显著性优于传统门诊随访的方式。

摘要:[目的]以延续护理在临床上对脑血管意外伤害康复期的病人进行干预, 对其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将160例脑血管意外伤害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 对照组病人以传统门诊随访模式进行护理干预, 观察组病人以延续性的护理进行干预。对两组病人预后的依从性和生存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病人经延续性护理干预后, 作息、用药、康复锻炼、复诊的依从性显著性高于对照组 (P<0.05) ;干预后两组病人的生存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性的提升, 观察组病人的Barthel指数 (BI) 值显著大于对照组 (P<0.05) 。[结论]临床采用延续护理对脑血管意外伤害康复期的病人进行干预, 能有效地提升病人的依从性和生存质量。

关键词:延续护理,脑血管意外,依从性,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程清礼, 甘道容, 黄莉.脑血管意外康复期家庭护理指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4 (6) :804.

[2]Cameron JI, Tsoi C, Marsella A.Optimizing stroke systems of care by enhancing transitions across care environments[J].Stroke, 2008, 39 (9) :2637-2643.

[3]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学杂志, 1996, 29 (6) :379-383.

[4]Goldstein LB, Bertels C, Davis JN.Inter rater reliability of the NIH stroke scale[J].Arch Neurol, 1989, 46 (6) :660-662.

[5]Leung SO, Chan CC, Shah S.Development of a Chinese version of the Modified Barthel Index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J].Clin Rehabil, 2007, 21 (10) :912-922.

[6]赵秋利.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37.

[7]曾嵘.延续护理对脑血管意外康复期病人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3, 27 (1C) :247-248.

[8]Naylor MD.Comprehensive discharge planning for hospitalized elderly:A pilot study[J].Nurs Res, 1990, 39 (3) :156-161.

[9]Shortell SM, Rundall TG, Hsu J.Improving patient care by linking evidence-based medicine and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J].J AMA, 2007, 298 (6) :673-676.

脑血管意外/康复 篇7

关键词:护理干预,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日常生活能力

脑血管意外发生后, 其后遗症发生率较高, 如偏瘫、言语障碍、行动木讷等。他们除了丧失劳动力之外, 甚至生活不能自理, 极其痛苦。基于早期康复基础上的干预性护理, 能及时改善这些患者的状况, 能使他们的生活能力和生活品质有明显好转。在此我们分析了我院收治的100例脑血管疾病所致后遗症的基本情况, 以期总结经验为临床服务。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00例因脑血管疾病而住进我院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入选条件: (1) 第一次患病; (2) 经过头颅CT或者MRI检查, 属于1995年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制订的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诊断标准; (3) Glasgow昏迷 (GCS) 评分≥9分; (4) 有肢体活动受限情况存在; (5) 病人或者家属赞同, 并在有关文件上签字。对照组排除标准: (1) 有些基础的严重合并症如癌症、呼吸衰竭、肾与肝功能障碍、心脏疾病; (2) 对检查不能接受者; (3) 不知其详细住址者。

1.2 方法

把已经入选的脑血管病人均分两组即对照组与观察组, 根据偏瘫位置、病情程度、初次诊断时间、年龄和性别等分组。对照组男35例, 女15例, 平均年龄 (56.98±9.05) 岁。观察组有男36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 (57.08±9.15) 岁。所有病人的发病基础情况与人口学情况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别 (P>0.05) , 其比较意义值得认可。选定病人后, 观察组规范性护理和治疗的同时进行系统全面的生活能力恢复训练与康复训练等系列措施给予干预, 同时加上心理干预, 使其获得更直接、更全面的疗效, 对照组则采用日常性护理治疗。生活能力的日常性训练:护士对病人予以指导, 如教导病人进行简单的活动, 并把一些容易进行的康复训练设计成程序操作, 比如:沙板磨、拨算珠、投球、套圈、抓木钉、搭积木、等等。同时, 开展肌肉按摩及上下肢关节的伸、屈、外展、内旋等被动运动, 上午一次, 下午一次, 每次约半小时, 循序渐进, 可以指导病人开展主动运动, 床上移行和床上翻身, Babath握手、床上桥式运动等。若进一步好转, 指导病人自主翻身, 床上坐位平衡训练, 并尝试开始站立平衡、步行等等。

1.3 统计学方法

在统计学理论指导下, 综合两组的表格分析并使用t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自我行动能力指数差异显著, 治疗周期均为6周, 其中有一例因转院中途退出实验, 见表1、2。

注:*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评定结果, 采用 (±s) 表示, 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经t检验, 实施康复护理组意识反应、面部肌肉神经反射、言语、四肢肌力、步行能力, 较对照组有明显降低 (P<0.01) 。

注:*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从统计学角度来说, 对照与观察两组ADL是有意义的 (P<0.01) 。这两组病人在神经功能伤害评价上有差别 (P<0.01) 。但在实施观察与对照两组的早期康复训练前, 其生活质的标准、生活自理能力指标无明显差别, 不存在统计学价值 (P>0.05) 。

3 讨论

临床上, 脑血管意外是一种多发病, 多数患者会遗留有肢体、认知、语言及心理障碍, 而且, 约有15%的病人需要家人予以生活料理, 为此给社会和家庭增加了不少负担。这类病人为何后遗症发生率如此之高, 原因是没有重视早期康复干预与训练, 从而导致较多病人永久性残疾。故我们提出, 患上该病后, 早期干预是最好的选择。

本研究针对脑血管意外所致后遗症中独特的心理、生理特点, 从心理角度出发给予康复护理干预, 较原来的仅重视躯体护理的方法有明显效果[1]。病人恢复期间, 我们护士仔细察看、耐心听取病人的诉说, 第一时间了解病人的情绪变化, 并第一时间采取消除病人不良情绪的方法, 鼓励病人对康复训练持之以恒。因而, 效果是显著的, 对照组病人坚定了康复理念, 积极主动地进行康复训练。因此, 早期的康复护理干预对脑血管意外所致后遗症的疗效显著[2]。

当前, 脑血管意外缺乏明显见效的治疗措施, 因此, 尽早的康复干预和迅速有效的护理对病人病情的恢复有很大改善, 而且能显著提高病人今后生活质量。故要求我们的医护人员精确了解病情, 将康复护理经验较灵活地运用于临床, 有效降低死亡率, 使患者尽可能并尽早地恢复劳动与自理生活能力, 使家庭与社会更和谐。

参考文献

[1]倪英, 王昳丽, 叶林媚, 等.住院老年脑梗死患者抑郁情绪调查及心理护理干预[J].上海护理, 2009, 9 (5) :27-29.

脑血管意外/康复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康复科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全部经过颅脑CT或磁共振证实为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同时还需满足以下条件:脑部血管意外为首次发病且为急性脑梗48 h或脑出血2周后生命体征平稳,年龄在40~75岁之间,患者神志清楚可配合相应治疗,排除患有严重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及有着既往影响四肢活动的病史如关节炎等以及痴呆、聋哑等不可进行有效交流的患者。将全部实验对象按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性1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53.8±5.6)岁,急性脑出血15例,脑梗塞15例;观察组患者男性1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54.2±5.8)岁,急性脑出血16例,脑梗塞14例。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注:治疗后,两组比较△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药物治疗,包括使用降压药物降低血压及利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等基础性治疗以及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和对脑梗死患者使用活血化瘀药物对脑出血患者使用止血剂等对症治疗。并且当两组患者在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后就同时接受相应的康复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的是传统康复治疗包括接受传统中药内服以及针灸刺穴治疗以刺激患者全身血气促进血液循环并通达督阳激发患者自身机体免疫功能。观察组患者在接受与对照组同样的康复治疗基础上又接受中药外敷以及进行针对性的有计划的运动治疗,特别是运动疗法的制定必须由专门的康复治疗师结合患者的肢体肌肉张力及神经控制力并与患者的主诊医生协商制定,并且在患者每次接受运动治疗时全程陪伴,并先从肌肉按摩、远端关节小范围活动等缓慢开始,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同时还可随时参照患者体验进行调整。并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助行工具和加强患者心理疏导工作,避免患者产生悲观厌世情绪。

1.3 治疗效果评价

分别对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及接受治疗3个月后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估和患侧偏瘫肢体的功能评定[3]。评定标准包括:患者日常生活自理情况及患侧肢体活动度,可分为4个等级:自理能力良好、自理能力轻微受限、自理能力部分受限、自理能力严重受限[4]。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PS 18.0软件处理该次试验中的所有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接受3个月的临床治疗后,两组患者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总体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6.7,P<0.05),见表1。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在急性脑血管病变早期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可以极大的促进患者中枢神经功能的恢复[5],因此在患者急性发病生命体征稳定后尽早进行专业的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因急性脑血管意外而受损的患侧肢体运动功能,增强患者的适应力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上一般在脑梗患者病情稳定48 h后和脑出血患者出血控制10~14 d后就开展早期康复治疗[6]。

该研究中接受3个月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中自理能力良好7例,轻微5例,部分9例,相对比治疗前显著改善,而与治疗后的对照组相比,优势显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早期接受康复治疗时不同的治疗方案对治疗效果起到重要促进作用。综合性康复治疗措施是在传统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了运动作业疗法、穴位电击疗法及耳穴刺激等多种治疗方法,此方法不仅对提高患者患侧肢体的控制力及增强肌肉张性等方面有着明显效果可以有效促进患者康复避免患者由于患侧肢体长期缺乏运动造成血运不畅引起肌肉萎缩甚至造成关节畸形等严重后遗症[7],并且还可以改善脑部血运情况促进神经细胞兴奋提升大脑对运动神经的控制有利于能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和自理能力达到治疗目的对减轻患者心理及经济负担有着积极作用,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与韩立平等人临床研究结果相一致[8],说明对于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临床给予康复治疗能够较好的恢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性康复治疗对脑血管意外造成的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康复科从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并经过CT检查或核磁共振检查而证实为脑血管意外而导致肢体偏瘫的患者为该次试验对象,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传统康复治疗而观察组在接受传统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接受综合性康复治疗,通过观察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和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对全部患者在治疗前后3个月的生命体征、头颅CT或核磁共振情况及患侧肢体活动等方面进行评估,对比不同治疗方案的治疗情况。结果两组病例在经过3个月的康复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显效13例,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治疗显效7例,总有效率7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的康复治疗对提高急性脑血管意外而导致偏瘫患者的患侧肢体运动能力、增强患者的生活自理程度有着重要作用,可以帮助患者及家属积极面对本疾病提高治疗信心,综合性康复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康复治疗,脑血管意外,脑卒中,偏瘫,治疗

参考文献

[1]赵英子,何丹,张小明,等.系统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50例效果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15(10):1174-1176.

[2]陆春光,谭秀芬,李东永.中西医结合整体康复治疗脑梗死偏瘫50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3,9(3):13-15.

[3]杨志艺.针刺与康复治疗脑梗死偏瘫的方案选择[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8(9):1156-1157.

[4]王宁华,陈卓铭,姚稻逃.脑瘁中运动功能训练的询证医学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6):564-569.

[5]骆岚.70例脑瘁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训练效果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1):31.

[6]王科英.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8):236-237.

[7]利泰,吴炳香,孙娜.分期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2012(4):300-302

脑血管意外/康复 篇9

【关键词】穴位注射;脑血管意外;吞咽障碍;洼田饮水试验

吞咽障碍是脑血管意外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患者正常的饮水、饮食和呼吸运动都会造成不利影响,严重者会引起患者出现全身功能衰竭。吞咽障碍的发生一般认为是由假性球麻痹引起,其病理因素为双侧额叶皮质运动区或双侧皮质核束受损害[1]。目前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吞咽障碍主要采用短期内予以静脉高能营养支持、胃造口形成术或胃管鼻饲及进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等方法,但效果并不理想。从2010年1月到2011年3月,筆者对脑血管意外后吞咽障碍患者予以穴位注射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满意的,现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按照洼田试验的评分标准,将我院收治的60例脑血管意外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0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46~79岁,平均年龄( 55.9±13.8) 岁; 病程4~60 d。对照组30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1例; 年龄48~77岁,平均年龄( 54.8±14.1)岁;病程3~50d。

1.2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输液治疗,用20%甘露醇250ml,2次/日; 清开灵30~60 ml+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250ml,1次/日。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穴位药物注射。常规消毒喉结两旁边人迎穴位,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维生素B1注射液和维生素12注谢液各取1NL配制而成的混合液,进针方向刺向喉结,深度适中,提插得气后回抽无血,再将药液缓慢注入穴位,每穴2ml,1次/日,一个疗程5次。疗效不佳患者可进行第2 疗程。

1.3疗效标准[2]: 按照洼田饮水试验:①显效:吞咽功能完全恢复,障碍消失,发音清晰, 饮食、饮水正常,饮水试验评定1级;②有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吞咽功能基本恢复,声音无明显嘶哑,饮水试验评定2级;③无效:吞咽障碍改善不显著,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变化,饮水试验评定3级以上。

1.4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利用( )及百分率表示, 采用t 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5次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与体征积分均有好转。洼田氏饮水试验疗效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P < 0. 01)。

3 讨论

脑血管病人神经反射性活动减退, 吞咽肌群不协调造成吞咽障碍、呛咳和误咽, 使病人发生营养失调, 电解质紊乱及肺部并发症等, 病人住院时间延长, 生活质量下降, 死亡率增高[3]。吞咽功能是人体正常的、基本的一种反射能力。但是患者一旦出现脑血管意外后,损害迷走、舌咽和舌下神经的核上,引发皮质脑干束出现缺血性改变、皮层功能障碍及延髓反射功能异常,使患者出现吞咽障碍。穴位注射可以刺激舌咽神经、舌下神经及面神经的分支等神经末梢, 使其释放神经冲动, 增强反射, 促进肌肉的灵活性和协调性, 进而调整和改善机体与病变组织的病理状态, 使体内的气血畅通, 阴阳调和, 使吞咽功能增强, 预防舌肌萎缩, 协调和改善吞咽运动[4]。

针刺能够改善脑组织缺血、缺氧的症状,加快损伤组织的恢复,促进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复活破坏后的可逆神经细胞,重建神经反射弧,从而使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吞咽功能得到改善或到达正常。传统的普通针灸方法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控制症状,而穴位注射方法可以延长刺激穴位的有效时间,且缓慢而持久,疗效明显。作为中医的外治法,穴位注射结合了针刺疗法和现代医学封闭疗法,并在此基础上,按照经络理论和药物治疗原理有机地结合了针刺与药物对双重穴位刺激机制,达到综合效能的应用。国内相关动物实验证明,与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相比,应用穴位注射给药的起效期明显缩短,与静脉直接给药的起效期基本接近。

祖国医学认为,脑血管意外后患者吞咽障碍是由于气机不畅, 痰瘀阻络所致。风池穴属于足少阳胆经, 位于项部, 靠近咽喉,穴位注射的方向朝向喉结, 直接作用于咽喉部位, 能够熄风祛痰, 化瘀通络[5]。本研究采用穴位注射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吞咽障碍,有效结合穴位、针刺与药物的作用机制。首先,穴位注射可以通过针刺和药物对经络线上的穴位产生直接刺激作用; 其次,予以穴位注射之后,药物可以较长时间留存在穴位处,不仅能延长和增强对穴位的药物效用,而且穴位和药物形成的双重刺激能共同作用于病理组织器官,而且还增强了沿经络循行而疏通经气的作用; 第三,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药物对穴位作用于机体而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合并后疗效显著提高。本组研究表明,观察组经穴位注射治疗5次后, 患者的吞咽障碍程度得以有效改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表明采用穴位注射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吞咽障碍疗效肯定,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薛文雄,吴秋义,汤文达.穴位注射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J]. 针灸临床杂志,2012 ,28(1):37-38.

[2] 韩玉慧. 穴位注射治疗卒中后吞咽困难的疗效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2007,13(9):98.

[3] 孟繁瑞. 穴位注射治疗脑血管病后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J]. 基层医学论坛,2006 ,10(3):280.

[4] 韦衡秋,覃翠. 脑卒中并发吞咽障碍的护理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2010 ,37(7):1372-1374.

脑血管意外/康复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95例因脑血管意外后出现偏瘫而进入本院接受相应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都经CT及相关检测,并由医师遵照脑血管意外后偏瘫诊治标准实施鉴别,且得以确诊。随机将患者分成研究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男25例,女22例;年龄45~89岁,平均年龄(57.00±10.67)岁,病程3 d~4年,平均病程(1.50±0.35)年;其中11例左侧偏瘫者、9例右侧偏瘫者、14例脑部出血者、13例脑梗死者;研究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46~89岁,平均年龄(58.00±10.33)岁;病程2 d~5年,平均病程(2.00±0.24)年;其中13例左侧偏瘫者、10例右侧偏瘫者、11例脑部出血者、14例脑梗死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向组内患者施行基础性的内科诊疗,予以降压类药剂、扩展血管类药、神经代谢加速药剂等,同时,注意探查患者接受相应治疗期间的病情归转情况,避免出现用药后的各种不适反应。研究组向组内患者施行康复疗法联合针灸治疗法,具体如下。

1.2.1 康复疗法

以平衡练步、日常化功能练习为主,这种疗法旨在提升偏瘫一侧肢体肌肉的功能与力量,缓解偏瘫因素带来的肢体功能性障碍。康复练习分作初期、中期及后期的相应训练,按患者个人的活动机能,让其循序渐进地展开肢体练习;康复初期阶段的练习多为被动练习,待肢体肌力部分恢复后,逐步展开主动练习、助力练习等,当患者肌力趋于稳定水平后,将康复练习融入日常生活的各项具体操作中,使平衡练习落于生活实处,辅助患者偏瘫侧肢体的活动尽快归转到正常状态。练习持续0.5 h/次,2次/d。

1.2.2 针灸治疗

①找准以下穴位:天鼎穴、足三里穴、曲池穴、百会穴、承山穴、解溪穴、合谷穴、委中穴、环跳穴、风池穴等。②选用尺寸适宜的刺针垂直入针,以“平补平泻”法于各个穴位处入针,每针留置约30 min,1次/d,操作完后迅速拔针。

1.3 疗效判定标准[3]

患者治疗后,偏瘫侧的各项症状彻底消除,且四肢肌力提升幅度超出3级为显效;患者治疗后,偏瘫侧的各项症状有所消除,且四肢肌力提升幅度超出2级为有效;患者治疗后,偏瘫侧的各项症状没有改变或有严重化迹象,且四肢肌力没有好转变化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27例显效、19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5.83%(46/48)。对照组13例显效,22例有效,1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4.47%(35/47)。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血管及有关组织出现异常病变后,患者意识、精神思维等会出现功能性受限问题,进而诱发意识不清、语言障碍、活动受限等外在病症,当中的活动障碍即称为偏瘫[4]。康复疗法的实施目标为提升偏瘫侧肌群的能力,使初期诊疗取得较好成效[5]。对于偏瘫发展到中、晚期的患者,康复疗法能使四肢肌群的痉挛现象得以缓解,并能改变肌群异常活动问题,使病变情况逐步趋于平稳[6]。针灸疗法属中医学中的诊疗方式,此疗法能刺激“休眠”情况下的神经元系统组织使神经细胞活性提升,并增加肌肉群回缩力,以平衡偏瘫侧患肢的自主活动力[7]。有关临床实验表示,在偏瘫初期施行针灸联合康复疗法,可缓解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功能性障碍现象,使机体功能尽早得以显效归转[8]。

本次研究中,两组治疗结束并经系统评估后,研究组27例显效、19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5.83%(46/48)。对照组13例显效,22例有效,1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4.47%(35/47)。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脑血管意外后出现偏瘫病症的治疗中施行康复疗法联合针灸联治方式,能显效缓解各项偏瘫症状,值得作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参考文献

[1]赵喜萍,杨军.老年高血压病并发心脑血管事件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遵循指南降压药物治疗现状.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3,35(2):149-153.

[2]蒋福春.立体定向软通道微创血肿穿刺外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68例临床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1):91-93.

[3]王佳,韩晓雪,李文鹿.人文关怀护理对患者满意度影响的调查——以某口腔医院重症监护室肿瘤患者为例.现代医院管理,2013,11(6):69-70.

[4]郭涛,肖胜,储伟,等.不同针刺疗法镇痛在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局部一致性的变化及针刺镇痛机制的异同性.针灸临床杂志,2015,31(8):25-27.

[5]李春星,李华,周仪,等.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右侧小脑参与语言功能的应用研究.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2014,38(4):213-215.

[6]林玲,江利,肖湘,等.虚拟现实结合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作用和机制:纵向功能磁共振研究.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4,20(4):313-315.

[7]张俊,宣宏飞,谢仁龙.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不同手术时机治疗与术后发生再出血及近期疗效的关系研究.中华全科医学,2014,12(4):551-553.

上一篇:物理中的数学思维下一篇:知识建构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