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治疗

2024-09-30

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治疗(精选9篇)

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治疗 篇1

脑血管意外是指发展迅速, 持续时间超过24 h以上, 具有血管源性的急性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各种临床综合征, 又称为脑卒中。由于脑血管损害的性质不同, 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 常分为出血和缺血两大类, 分别为脑出血、脑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常见的功能障碍为偏瘫、失语、知觉认识障碍、意识障碍等, 其中偏瘫患者的比例占到80%以上。其多发生在中老年人, 近年来发病也渐趋低龄化, 发病率、患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复发率均高, 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 给家庭和社会增加了很大的负担。一个健全的人突然之间丧失活动功能, 心理打击可想而知, 因此其想要康复的愿望也非常急迫, 此时及早进行康复治疗是非常必要的。

神经生理学研究证实神经系统损伤后, 自然情况下都有一定的恢复潜能, 但脑卒中时这些中枢的损害涉及大量神经细胞的死亡, 使整个神经细胞网络系统中的复杂联系产生巨大缺损, 是不可能通过再生来代替的, 而是通过脑的可塑性,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重新组织一个功能细胞集团的网络系统, 实现功能重组。因此对本病的康复治疗, 除积极抢救受损的脑细胞, 促进病理过程的恢复外, 还要充分发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组的作用。运动功能训练可增加感觉器的传入冲动, 促进大脑功能可塑性发展, 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偏瘫的功能训练原则主要是抑制异常的、原始的反射活动, 改善运动模式, 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其次是协调动作和精细动作的训练, 重点训练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偏瘫的康复过程分为五期:早期、软瘫期、痉挛期、相对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其中关键时期在早期、软瘫期和痉挛期。一般康复治疗应从早期开始, 患者度过急性期, 生命体征平稳即应积极进行康复。

早期最主要做好两点:

(1) 被动运动:如患者昏迷时间过久或其他原因, 在数天后仍不能开始主动床上训练, 则需维持被动的关节活动。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 循序渐进, 动作一定要轻柔, 切忌粗暴, 活动幅度不可过大, 达正常活动角度的一半即可。被动活动时, 多做与痉挛相反的动作, 如肩的外展、外旋, 前臂旋后、踝关节的背伸等。

(2) 良姿位的摆放:早期良姿位的摆放极其重要, 可预防和减轻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典型痉挛模式的出现和发生。

平卧位:肩关节前伸, 手臂伸直、外旋、稍抬高, 患臂放在体旁枕上, 掌心向上, 手指分开, 骨盆前挺, 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 可在大腿及髂关节外侧垫一长枕, 膝关节稍弯曲。

健侧卧位:这是患者感觉最舒适的体位, 可在胸前放一软枕, 使患肩前伸, 患侧肘关节、腕、指关节伸展放在枕上, 患侧下肢自然屈曲, 放在身体前面一软枕上, 软枕高低适宜、舒适为度。

患侧卧位:应将患臂前伸, 前臂外旋, 一定要将患肩拉出, 避免受压, 患侧下肢自然屈曲, 放在一软枕上, 避免压住健侧肢体。

此外, 早期牢记八条:推拉挤压关节、逆汗毛刷擦、体位转移、利用反射、快速放置、利用联合反应、共同运动、早期站立。

软瘫期:软瘫期是指发病在1周~3周内, 此时患者意识清楚或有轻度意识障碍, 生命体征稳定, 但患肢肌张力、肌力均很低, 此期康复治疗的原则是利用躯干肌的活动通过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姿势反射等手段, 达到床上翻身、卧位坐位转换和坐位一级平衡的目标。在此期间常做的动作有双手交叉上举训练、双手交叉摆动训练、下肢抬腿训练、翻身训练、上肢和下肢随意运动易化训练以及桥式运动。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应尽量引导患者主动运动, 同时逐步减少辅助, 但应严格注意患者的安全。

痉挛期:随着疾病的恢复, 多数患者会出现痉挛, 痉挛在偏瘫患者中有固定的模式, 如头部旋转, 向患侧屈曲使面部朝向健侧, 肩胛回缩、肩胛带下降, 肩关节内收、内旋, 肘关节屈曲伴前臂旋前, 腕关节屈曲, 手指屈曲内收, 躯干向患侧侧屈并旋后, 患侧骨盆旋后、上提, 髂关节伸展、内收、内旋, 膝关节伸展, 足趾跖屈、内收, 行走时呈现典型的偏瘫步态, 此期如不及时抑制痉挛, 轻者可影响精细协调运动, 重者则完全不能活动。痉挛的控制贯穿于整个康复治疗中, 如早期抗痉挛体位, 尽早让患肢负重, 坐站转换及站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 也可结合药物治疗以及使用充气夹板等。

通常患者经过这几期会进入恢复期, 此期肌力、肌张力已基本达到正常, 运动模式也已固定。此期的重点在于教会患者持之以恒的锻炼以及进一步纠正不良步态, 尽量生活自理, 减少依赖性。

一般认为脑血管意外运动功能恢复在发病后数日开始, 1个月~3个月内可最大程度恢复, 因此3个月内进行康复治疗效果最好, 治疗效果与病情, 治疗开始早晚, 年龄, 合并症及患者参与治疗的积极性有关。一般偏瘫恢复的顺序先下肢, 后上肢和肩, 最后是手, 经积极治疗后90%的患者可恢复步行能力和生活自理。脑血管疾病患者回归社会后, 一方面要继续积极功能锻炼, 以维持和促进功能进一步恢复, 另一方面要预防复发, 防止复发的关键是要做到有规律地生活, 避免过劳, 避免暴怒, 规律用药, 控制血压、血糖、血脂, 戒烟戒酒, 保持心情舒畅。

脑血管意外病人的康复护理 篇2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康复;护理

脑血管意外病人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存活下来的病人多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等。丧失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严重威胁着病人的身心健康,如不及时康复治疗常产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现对脑血管偏瘫病人进行系统规范的康复指导,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住院患者104例,其中CT检查确诊脑出血36例,脑梗死68例,其中男性60例,女性44例。年龄45~78岁,肢体功能障碍的84例,言语功能障碍的46例,有肢体运动功能和言语功能混合障碍的64例,均无意识障碍,进行中西结合康复治疗。

2 护理

2.1 生活护理

2.1.1 住院环境和作息制度:给病人创建一个安静、舒适、安全卫生的住院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并根据病人的心理要求,在生活起居方面进行指导,帮助病人制订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使病人保证充足睡眠。

2.1.2 饮食护理:脑血管病人以低脂肪、低盐、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老年脑血管病人的胃肠蠕动减慢,常有便秘现象,应鼓励病人食用带纤维食物和多吃蔬菜、水果(糖尿病患者少吃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早餐前半小时喝一杯温开水,可以刺激排便,每日顺肠蠕动方向按摩腹部数次。未大便的60例患者遵医嘱给大便软化剂或缓泻剂。另外,喂饭时应环境安静,体位舒适,精力集中,防止患者吞咽困难,进食呛咳。

2.1.3 防止并发症:脑血管病人卧床时间较长我们定时给患者变换体位和扣背。每2小时翻身扣背一次,每次约5分钟,以利痰液的排除,防止发生坠吸性肺炎。在翻身过程中防止拉伤皮肤,保持床铺的清洁干燥。督促协助患者定时洗澡、勤更换内衣,剪指(趾)甲,同时定期给病人做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溃疡的发生。

2.2 心理护理 心理康复是脑血管病人进行其他康复治疗的先决条件,临床资料中有68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我们最大限度地为病人解除心理痛苦和焦虑,要针对性地做好患者疏导工作,护理人员应耐心做好解释工作,用科学的态度指导病人就医和进行功能锻炼。

2.3 及时加强肢体功能康复锻炼的护理

2.3.1 急性期:急性期患者病情危重,以往我们在医疗工作中只注重挽救生命,往往忽视早期功能锻炼。对临床84例患者的康复护理实践证明,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早期协助功能锻炼对降低致残率、促进康复十分重要。

2.3.2 稳定期:当患者发生脑血管疾病后,如果生命体征稳定,即可进行康复训练。

2.4 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 对60例患者,进行手的技巧性、灵活性及四肢的精细协调训练,运用正确的姿势反复训练握笔、穿脱衣裤、织毛线、捡豆子,协助患者逐步学会洗脸、刷牙、入厕等。

2.5 及时进行语言康复训练的护理 对脑血管意外伴失语的46例患者。护士经常配合家属一起与患者进行语言交流,起初交流困难时先书面交流,再逐渐练习发音吐字。失语分为: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等。运动性失语:对完全不能进行说话的32例患者应从学发音开始,然后进行熟悉的单字练习,不完全性失语8例患者,依其失语程度学说词组或句子。感觉性失语:临床资料6例患者训练时采用语言与视觉手势相结合的方法,如让病人梳头可用梳子梳头的手势结合,病人就会理解。物理疗法:通过声光电磁波等刺激的训练。

2.6 出院指导 病人进入恢复期后将回家修养,医护人员向病人和家属提供医疗教育和心理疏导,防止因家属的悲观失望或家庭琐事等影响病人的情绪。调动家属的积极性,促进他们积极参加整个康复过程,同时对患者家属进行康复教育,指导家属了解疾病的一般常识及护理知识,学会动态地观察病情及一般护理技能,运用功能锻炼方法及心理调试,协助病人进行瘫痪肢体功能锻炼,使其尽快康复,回归社会。

3 护理效果

通过对104例患者在住院期间的观察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有72例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完全恢复,有12例患者能完成自理,4例明显好转。言语障碍的36例患者能完全进行交流,10例明显好转。住院期间无一例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4 讨论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康复目标[ 1 ]:是运用医学手段使残留生理的受损功能在生理、精神心理、认知、社会等方面恢复到最佳状态 康复护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加强病残者的机能训练,把这些训练实施于日常生活活动中。生活护理是康复基础,在满足患者基本需要外才能更好地配合其它康复护理。杨忠珍[2]学者曾根据他的临床资料统计20%~80%的脑血管意外病人都有心理负担,50%左右病人出现恐惧焦虑、悲观失望、抑郁状态。可影响治疗,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使其从被动态度变为主动性,积极参与到康复护理过程中,对疾病的恢复有着极大的影响。 康复理论认为[3]脑卒中中枢神经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是有重组能力和可塑性,在条件适宜时部分神经可以再生。早期康复护理的介入能更好、更快、更大程度地改善腦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能使肢体的肌张力达到平衡,通过肢体的被动主动活动,可理顺肋骨、舒筋活络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相应皮质的脑血流量,减少应用性萎缩及畸形发生。

所以早期实施有计划的康复运动训练,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有着积极意义。康复护理与传统护理因方向和目的不同,所采用的护理模式不同。传统护理采用是替代护理,康复护理注重于改善功能,变患者被动为主动,帮助患者发挥其身体残余功能和潜在的功能,以替代丧失的部分能力,为患者重返社会积极创造条件。康复护理的实践使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康复知识技能的介入,是实现残疾预防和康复主要措施。护理工作者通过对康复科学的学习、研究、探讨,掌握康复护理技术措施,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具有重大的意义和实用价值。

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复即考虑医学心理的社会康复,又要考虑到综合方法,包括药物、饮食等方法使患者全面康复,脑血管意外患者经以上康复护理后效果良好,表明康复护理在脑血管疾病的整体治疗中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祝凡,曹智刚.护理程序在脑卒中康复护理领域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2004,19(5):315-316.

[2]杨忠珍.浅谈脑血管病人的康复护理[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6,2:85.

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 共计126例, 作为调查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63例。观察组男性33例, 女性30例, 年龄20~83岁, 平均年龄 (51.13±0.24) 岁;对照组男性32例, 女性31例, 年龄19~85岁, 平均年龄 (50.34±0.19) 岁。患者都曾发生脑血管意外, 继而出现左侧身体瘫痪或者右侧身体瘫痪。观察组中左侧身体瘫痪人数是39例, 右侧身体瘫痪人数是24例。对照组中左侧身体瘫痪人数是37例, 右侧身体瘫痪人数是26例。对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 进行降压、促进神经代谢、扩张血管、脱水等治疗。

观察组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针灸配合康复治疗方法进行治疗。①康复治疗。目的:主要以改善关节活动度和提高肌力为主。操作方法:按照卧-坐-站-行规律循序渐进进行训练, 早期采用被动训练, 逐步过渡到助力训练, 主动训练。平衡功能的训练与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贯穿始终。每次30min, 每天2次。②配合针灸疗法。针灸疗法的具体操作方法是:以头皮针与患侧体针为主, 间或取健侧穴位。具体穴位:风池、肩髃, 曲池, 手三里、合谷、伏兔, 风市, 足三里, 阳陵泉, 三阴交, 头皮运动区等部位, 留针30min, 每天治疗1次。

两组都治疗6个月, 治疗前纪录两组患者的肌力和关节活动度, 之后每隔1个月进行阶段性评估。

1.3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患者偏瘫部位已经完全恢复正常, 上下肢肌力恢复3级以上;有效:患者肢体恢复良好, 上下肢肌力恢复2级以上;无效:患者的瘫痪症状丝毫未见改善或者有加重趋势, 上下肢肌力丝毫没有恢复[1]。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1.0 (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 统计软件, 数据用 (±s) 表示, 两组比较使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收集的126例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中, 观察组患者的肌力和上下肢活动能力治疗情况比对照组显著;对照组63例中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是71.43%, 无效率是28.57%;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是87.30%, 无效率是12.70%。统计数字可以表明,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 可见针灸配合康复疗法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的疗效显著, 值得广泛推广。统计数字详见如下表1、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患脑血管疾病后, 引起的一些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精神意识、语言、运动等方面, 其中运动方面的障碍表现为偏瘫。对于瘫痪的治疗, 一直都是医学上的一个难题[2]。

本次研究就调查分析了用针灸配合康复疗法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的问题。收集了我院126例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 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3例患者。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 进行降压、促进神经代谢、扩张血管、脱水等。观察组在用药物同时采用针灸配合康复疗法治疗, 其中的康复治疗主要是通过运动再学习, 促进患侧肢体功能的恢复。

而针灸通过对人体穴位的刺激, 改善经络的气血运行, 患侧肢体得以气血的濡养, 加快功能的修复。此次研究表明, 采用针灸配合康复疗法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效果比单纯药物治疗疗效显著, 值得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0:121-144.

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治疗 篇4

(广西民族医院广西南宁530001)【摘要】目的:探讨研究脑血管病患者采用支架置入的治疗方法治疗后康复情况。方法:选取来我院治疗的自2011年5月至2012年1月的脑血管病患者23例,他们全部采用的是支架置入的治疗方法。结果:经过治疗发现,在这23例患者中有4例基本治愈,有16例患者的病情有了明显的治愈效果,另外3名患者也都有明显的起色。在治疗后,患者神经缺损、ADL(日常生活能力)、FMA(运动能力)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在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发现,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脑血管患者的支架置入治疗的这个方法安全性高,配合手术后的康复治疗,效果就非常明显。【关键词】脑血管疾病;支架置入;康复治疗【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4-0068-01 脑血管疾病是发生在脑部血管,因颅内血液循环障碍而造成脑组织损害的一组疾病。我们生活中所讲的“脑血管意外”、“卒中”和“中风”都属于脑血管疾病。而且,脑血管病是一组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三高”疾病病,在脑血管疾病中,有80%以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1]。可见,脑血管疾病是一种比较严重的疾病,即使是在治疗后,很多患者也有长期瘫痪,生活不能自理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等等后遗症。在医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我院采用了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支架置入与康复治疗效果相結合的治疗方法,在观察研究后发现该技术安全,较为有效,治疗患者后效果令人满意。现回顾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共选取来我院治疗的自2011年5月至2012年1月的脑血管病患者23,其中男4例,女9例,年龄42-80岁,平均60.7岁,其中患有脑梗塞的患者有l1例,患有脑血栓的患者有12例,其中患者均通过相关影像学检测来评价治疗效果,所以可知,治疗效果的评定很具有权威性。1.2方法:(1)手术过程 在手术之前,所有的患者都会进行常规的检查,提前3天口服阿司匹林、尼莫地平。为了手术方便进行,所有患者在手术之前禁食8小时,在手术前4个小时之内不允许喝水,肌肉注射鲁米那0.1g。在手术前的5~7天进行双抗。在手术时,将右股动脉穿刺,并置入6F鞘管,并注入2000U肝素进行造影,以了解颈动脉狭窄情况。在找到病变的血管后,指导管指引使得钢丝进入我们找到的病变相关血管,并且要准确测量狭窄段直径和长度以便我们在置人相应的导管至颈动脉狭窄部位导丝指引下。然后选择大小匹配的球囊进行张,然后我们再植入大小适宜的支架[2]。在各方面都合适之后释放支架:为了检验支架释放是否合适,还要通过球囊扩张后再次造影。(2) 手术后的观察与处理 首先将动脉鞘固定住,然后在术后6个小时内拔除。在手术后口服肠溶性阿司匹林100mg/d及氯吡格雷75mg/d双抗3个月,在此之后长期口服肠溶性阿司匹林100mg/d。在手术治疗之后,还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病人的运动:经常性的下床走动,散步,还包括日常生活能力锻炼以及语言康复锻炼等。 (3)观察指标 在每次进行手术时都要观察手术的成功率以及手术的效果,采用相关仪器来检测患者手术前与手术后神经缺损,ADL等指标,以便做出更精确的结论。 (4)相关指标的评价 在本次研究中,手术成功的标准为:通过血管造影,狭窄动脉改善>15%,残余狭窄<28%以及无死亡等严重并发症者为成功。 1.3统计学分析:本组数据应用SPSS1l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通过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经过手术治疗后发现,在来我院治疗的这23例患者中有4例基本治愈,有16例患者的病情有了明显的治愈效果,另外3名患者也都有明显的起色。在治疗后,患者神经缺损、ADL(日常生活能力)、FMA(运动能力)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在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发现,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 讨论3.1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认识: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中国城乡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而其中85%的卒中是缺血性的。人们害怕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它难治愈,就算治愈率也会有很多后遗症,比如瘫痪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等。所以,患者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脑血管疾病怎样预防后遗症、再发作问以及其他缺血性事件的发生。脑血量的供应有80%-90%是由颈内动脉供应,因此颈动脉狭窄是引起脑缺血的主要发病机制。所以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部动脉狭窄有密切的关系[3]。3.2 康复治疗:在患者进行手术后,只是对他们进行很细致的护理是远远那是不够的。脑血管疾病不同与其他的疾病,一般治疗得差不多之后就不会再复发了,脑血管疾病再次的复发性很高,就算治疗好了也可能留下很严重的后遗症。所以,对于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尤其重要。在很久以前就有外国学者对康复治疗进行了研究,并且早已经证明了康复的可行性与有效性[4]。他们认为只要患者的情况允许,就应该进行适度的康复治疗,这对脑血管疾病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早期的康复治疗,会要求患者的家属一起参加,一来,可以增进家庭间的感情,促进家庭的和谐,二来,有了家庭的支持,可以增强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鼓励患者完成整个治疗过程。他们研究发现,在完成整个治疗疗程之后,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能力,提高患者的日常自理能力,帮助患者早日回归社会这个大家庭,大大地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在临床上更是认为主动,及时,适当的康复训练有助于受损者的康复。现代的康复治疗方法多以物理治疗为主,并且会结合少量的作业治疗,心里治疗以及语言治疗等。物理治疗主要是利用人的正常发育程序和各种反射活动促进正确的随意运动,并在运动中加强运动的协调性,避免发生肢体痉挛以及肌肉萎缩,以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在这儿介绍一些以供参考的康复治疗的方法:1.在手术后的2天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患者需要进行康复训练的量和次,所以,我们首先要对患者进行等级的划分,以患者的肌力为标准,对于肌力在l级以下较弱的患者,应该量力而行,首先进行床上锻炼,包括翻身、摆放患肢以及活动各个关节等。而且,做运动时要有幅度和力度以及时间的限制,活动的幅度要从小到大,力度从弱到强,时间从短到长循序渐进的进行。2.平时在家的过程中要注意按摩患病的部位,要日复一日持续,坚持下去,每天最好抽出一个小时来按摩,早晚各一次,各半个小时以促进血液循环。在按摩过程中,要注意力度,不要太用力,在不伤害皮肤的情况下尽量多按摩。3.在患者身体较为稳定时,且相关功能有所恢复后,要进行适当的站立训练。要进行这种训练时一般是在手术后10天左右可以进行。患者在进行训练前为了防止肩关节脱位,可用绷带将患侧上肢托起,在旁边的医务人员或者家属不仅应该协助患者,扶住患者双肩以及给予膝部支持等。而且在患者站立过程中,还应该纠正患者站立中的不良姿势,以助于患者更好的康复。4.在患者进行站立训练取得很好的成功之后,要对患者进行步行训练。在给患者安排步行训练时,要注意循序渐进的策略,先安排患者进行平地训练,在进行步行训练的初期给,为了锻炼患者的平衡能力,应该让患者拄杖行走。等到患者在平地上能够步行稳定之后,才可安排患者进行上下楼梯训练,一定要注意的是,患者在进行上下楼梯训练时,一定要有人陪同,时刻注意患者的安全,5.在患者的日常生活中,要尽量鼓励患者自行进行穿衣.洗漱以及其他的自理活动,要在平时生活中多与患者聊天,训练患者的说话能力。

这次的治疗以支架置入方式治疗脑血管疾病,与以往的手术相比具有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快等特征,所以不需要等到患者全身稳定之后再展开康复活动,即为脑血管疾病患者提前接受早期康复治疗提供了可能性[5]。目前,治疗脑血管疾病的技术日臻成熟,而且脑血管支架材料不断完善,而且在现在的脑血管支架置入的手术中完全不需要开颅,不接触脑组织,在手术的全程中出血少而且有可能不出血。因此脑血管支架置入配合早期康 复手段治疗脑血管疾病十分可行,并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参考文献[1]张亚丽,高晓梅,刘丽. 脑血管支架置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并发症及其处理[J].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0(2): 154-157.[2]桂艳,董志领,吕建萍. 脑血管狭窄支架置入的风险及疗效观察[J]. 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 2010(4): 356-357.[3]沈红梅. 血管内超声在心脑血管支架置入中的应用[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9(52): 10365-10368.[4]邱晓峰. 脑血管支架种类及材料学特点与支架置入后的补体反应[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29): 5443-5446.[5]梁红. 中医药在脑血管支架置入后防治并发症中的作用(英文)[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17): 3222-3225

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74例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7例。其中, 实验组男20例, 女17例, 年龄52~78岁, 平均年龄65岁, 平均病程7天;脑出血患者25例, 脑梗死患者12例。对照组男19例, 女18例, 年龄54~80岁, 平均年龄67岁, 平均病程为6.8天;脑出血患者20例, 脑梗死患者17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主要采用Bobath疗法, 具体包括平衡、行走、坐位及上下楼梯等训练。实验组患者加用针灸疗法, 具体的操作为:上肢瘫痪患者主要取大椎、曲池、外关、手三里、合谷、后溪、养老穴等穴;下肢瘫痪患者主要取风市、足三里、环跳、伏兔、太冲、三阴交、解溪、阳陵泉等穴。

1.3 诊断标准

治疗3个月后, 观察评价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采用Fugl-Meyer评价法:严重运动功能障碍:分数<50分;明显运动障碍:分数为50~84分;中度运动障碍:分数为85~95分;轻度运动障碍:分数为96~99。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3个月治疗后, 实验组患者Fugl-Meyer评分为 (72±20) 分,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32±17) 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脑血管意外是指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外界因素刺激作用下引起的一种脑部功能障碍疾病, 临床又称为中风, 该疾病死亡率、致残率均较高, 是造成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脑血管意外可分为脑溢血和脑血栓, 引发脑溢血主要因素有患者情绪、大量饮酒、极度劳累等, 造成血压升高, 从而引起脑血管的破裂。脑溢血主要发生于患者活动期间, 也就是在患者清醒状态下发生, 少部分人会出现一些预兆, 大部分患者并没有明显预兆, 在活动过程中突然昏倒会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2]。脑血栓一般是在患者沉睡过程中发生, 发作前有明显的预兆, 如患者会出现头晕、头痛等短暂不良反应, 若不能得到及时治疗, 长期不良反应就会引起更大的功能障碍。由于脑血管意外是一种脑部功能障碍疾病, 一旦患者出现脑血管意外就可能会造成患者多方面的功能障碍, 如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 较严重的为运动功能障碍, 即偏瘫, 部分患者会出现上肢体瘫痪或下肢体瘫痪, 临床需采取及时有效的方式治疗[3]。除常规药物治疗外, 常采用针灸方法, 治疗血管意外后偏瘫疾病具有一定的效果[4]。

本研究中, 实验组患者Fugl-Meyer评分为 (72±20) 分,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32±17) 分,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提示针灸加康复训练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临床疗效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观察针灸加康复训练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4例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7例,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 对照组患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 实验组患者采用针灸加康复训练治疗, 治疗3个月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针灸加康复训练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疗效较好,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后偏瘫,针灸,康复训练,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张辽.针灸加康复训练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2, 24 (8) :728-729.

[2]张丽霞, 孟殿怀, 沈光宇, 等.康复训练及针灸对偏瘫早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0, 25 (12) :1179-1181.

[3]韩娟, 何玉仁, 刘凤琴, 等.将息疗法结合针灸和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效果观察[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4, 36 (12) :1429-1431.

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治疗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所研究的对象为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118例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 男83例, 女35例, 年龄范围为53岁~71岁, 平均年龄 (62.3±1.5) 岁。所有患者均经相关诊断仪器检查确诊。118例患者住院期间意识清晰, 存在肢体功能障碍, 不具备生活自理能力。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 即治疗组与对照组, 每组患者例数均为59例。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

给予对照组患者血压及血糖的控制治疗。针对存在颅内压升高表现的患者, 对其采取脱水剂治疗。针对存在脑梗死临床表现的患者, 对其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实施治疗[1]。对59例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实行抗凝治疗, 具体的应用药量为50 mg, 每日定时用药1次。与此同时对患者采用一般护理措施及基本的康复训练。

1.2.2 治疗组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 采取系统康复治疗措施。具体为: (1) 采取科学适当的肢体训练。在治疗组接受治疗期间, 首先需确保其始终保持一个科学正确的休养体位。当患者采用健侧卧位进行治疗时, 可运用软枕垫将其患侧上下肢进行垫起处理, 尽可能地确保患者上肢处于平伸状态, 运用软枕将患者的足部实行垫起处理。当患者采用仰卧位实行治疗时, 运用软枕在病患的患侧肩下进行垫起处理, 使其肩部保持上抬状态, 手肘部伸直。为了避免患者患侧部出现髋关节外展情况, 应在其臀部进行软枕的垫起处理。而当患者采用侧卧位治疗时, 则需将其背部垫起, 使得患侧始终处于前伸位置上。护理人员每日帮助患者进行身体各关节部位的功能锻炼, 如肩、肘、膝、踝、手指等, 所采取的功能锻炼方法为上举、伸展等。肩部实行的功能锻炼主要为上下方向的抬举及左右方向的旋转锻炼, 手肘关节锻炼主要为伸展及弯曲, 手指关节锻炼方向主要为水平及垂直, 膝部关节的锻炼主要为屈伸, 而踝部则为上下活动结合左右活动。 (2) 语言方面的康复训练。对于在患病后存在语言障碍的患者其自身具有极为强烈的交流欲望, 但由于病情影响, 语言功能恢复极为缓慢, 患者通常在心理上存在着自卑、不安的负面情绪。针对此种情况, 在治疗中应尽可能地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充分了解掌握, 依照其日常行为实行科学引导及帮助。首先可指导患者进行“啊”音的发声训练, 或是采取以嘴吹气的方式辅助患者发音。与此同时还可积极鼓励引导患者进行看图说话、听声指图训练, 最后再帮助患者进行一些长语句的发声训练。

1.3 疗效判定

治愈:患者身体存在的症状完全消失, 肌力评定为4~5级, 完全具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显效:患者存在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肌力评定为4级左右, 具备基本自理能力;有效:临床症状出现好转, 肌力评定为3级, 日常生活还需借助他人帮助;无效:患者症状未出现改善或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u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组患者的病情恢复效果及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见表1、表2。

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较为优良, 临床症状改善程度更佳, 2组间存在的差异极为明显 (P<0.05) 。

3 讨论

系统康复治疗训练对脑血管疾病后遗症患者具有极为重要及关键的意义, 功能重组理论认为, 人体脑部损伤残留部分, 能够通过患病部位周边组织功能重新组合的方式使患者已丧失的功能进行科学恢复[2]。因此对患有此病症的患者而言, 系统康复治疗能够帮助有效促进其脑功能的重组, 肢体、语言功能的恢复。

本次研究发现, 与采取常规治疗护理的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患者采取了系统康复训练, 分别从肢体及语言功能恢复两方面对患者实行康复治疗。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6.6%, 与对照组病患的的84.7%相比要优良许多。而在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治疗效果上, 2组患者在治疗4周及6周后, 相关功能得到大幅度的恢复, 且治疗组患者的改善效果与对照组相比更佳。由此表明, 在患者出现脑中风后遗症后, 对其采取系统康复治疗措施, 能够获取到极佳的治疗效果, 且安全可靠性极高, 为患者身体的尽快康复痊愈提供了极大的助力。科学的系统康复治疗在本次研究病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极佳, 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进一步将患者身体上出现的痉挛症状进行有效控制及减轻, 提升其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

实施科学的系统康复治疗能够帮助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及其血液循环畅通, 尽可能地避免出现肌肉萎缩的情况, 从而有效避免患者各关节出现诸多并发症。近年来有相关医学研究观点认为, 对于脑中风后遗症患者而言, 其脑部损伤的恢复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并不存在不能恢复的情况。一些因病症终生致残的患者也可通过长期有效的训练促使身体功能得以恢复[3]。对患有此病症患者采取科学合理的系统康复治疗, 能够帮助有效减轻其症状, 促进机体尽快痊愈恢复, 提升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付正兴.系统康复治疗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的临床恢复效果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3, 10 (12) :7-9.

[2]刘贤锋, 王华斌, 权玉俊, 等.系统康复治疗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的临床恢复效果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 2012, 22 (8) :2517.

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治疗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康复科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全部经过颅脑CT或磁共振证实为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同时还需满足以下条件:脑部血管意外为首次发病且为急性脑梗48 h或脑出血2周后生命体征平稳,年龄在40~75岁之间,患者神志清楚可配合相应治疗,排除患有严重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及有着既往影响四肢活动的病史如关节炎等以及痴呆、聋哑等不可进行有效交流的患者。将全部实验对象按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男性1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53.8±5.6)岁,急性脑出血15例,脑梗塞15例;观察组患者男性1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54.2±5.8)岁,急性脑出血16例,脑梗塞14例。两组患者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注:治疗后,两组比较△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相同的药物治疗,包括使用降压药物降低血压及利用脱水剂降低颅内压等基础性治疗以及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和对脑梗死患者使用活血化瘀药物对脑出血患者使用止血剂等对症治疗。并且当两组患者在病情稳定生命体征平稳后就同时接受相应的康复治疗,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的是传统康复治疗包括接受传统中药内服以及针灸刺穴治疗以刺激患者全身血气促进血液循环并通达督阳激发患者自身机体免疫功能。观察组患者在接受与对照组同样的康复治疗基础上又接受中药外敷以及进行针对性的有计划的运动治疗,特别是运动疗法的制定必须由专门的康复治疗师结合患者的肢体肌肉张力及神经控制力并与患者的主诊医生协商制定,并且在患者每次接受运动治疗时全程陪伴,并先从肌肉按摩、远端关节小范围活动等缓慢开始,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同时还可随时参照患者体验进行调整。并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助行工具和加强患者心理疏导工作,避免患者产生悲观厌世情绪。

1.3 治疗效果评价

分别对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及接受治疗3个月后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评估和患侧偏瘫肢体的功能评定[3]。评定标准包括:患者日常生活自理情况及患侧肢体活动度,可分为4个等级:自理能力良好、自理能力轻微受限、自理能力部分受限、自理能力严重受限[4]。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PS 18.0软件处理该次试验中的所有数据,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接受3个月的临床治疗后,两组患者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总体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76.7,P<0.05),见表1。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在急性脑血管病变早期进行有效的康复治疗可以极大的促进患者中枢神经功能的恢复[5],因此在患者急性发病生命体征稳定后尽早进行专业的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因急性脑血管意外而受损的患侧肢体运动功能,增强患者的适应力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临床上一般在脑梗患者病情稳定48 h后和脑出血患者出血控制10~14 d后就开展早期康复治疗[6]。

该研究中接受3个月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日常生活中自理能力良好7例,轻微5例,部分9例,相对比治疗前显著改善,而与治疗后的对照组相比,优势显著,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早期接受康复治疗时不同的治疗方案对治疗效果起到重要促进作用。综合性康复治疗措施是在传统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了运动作业疗法、穴位电击疗法及耳穴刺激等多种治疗方法,此方法不仅对提高患者患侧肢体的控制力及增强肌肉张性等方面有着明显效果可以有效促进患者康复避免患者由于患侧肢体长期缺乏运动造成血运不畅引起肌肉萎缩甚至造成关节畸形等严重后遗症[7],并且还可以改善脑部血运情况促进神经细胞兴奋提升大脑对运动神经的控制有利于能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和自理能力达到治疗目的对减轻患者心理及经济负担有着积极作用,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与韩立平等人临床研究结果相一致[8],说明对于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临床给予康复治疗能够较好的恢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性康复治疗对脑血管意外造成的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康复科从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并经过CT检查或核磁共振检查而证实为脑血管意外而导致肢体偏瘫的患者为该次试验对象,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传统康复治疗而观察组在接受传统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接受综合性康复治疗,通过观察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和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通过对全部患者在治疗前后3个月的生命体征、头颅CT或核磁共振情况及患侧肢体活动等方面进行评估,对比不同治疗方案的治疗情况。结果两组病例在经过3个月的康复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显效13例,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治疗显效7例,总有效率7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的康复治疗对提高急性脑血管意外而导致偏瘫患者的患侧肢体运动能力、增强患者的生活自理程度有着重要作用,可以帮助患者及家属积极面对本疾病提高治疗信心,综合性康复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康复治疗,脑血管意外,脑卒中,偏瘫,治疗

参考文献

[1]赵英子,何丹,张小明,等.系统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50例效果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15(10):1174-1176.

[2]陆春光,谭秀芬,李东永.中西医结合整体康复治疗脑梗死偏瘫50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3,9(3):13-15.

[3]杨志艺.针刺与康复治疗脑梗死偏瘫的方案选择[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8(9):1156-1157.

[4]王宁华,陈卓铭,姚稻逃.脑瘁中运动功能训练的询证医学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6):564-569.

[5]骆岚.70例脑瘁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训练效果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3,11(1):31.

[6]王科英.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8):236-237.

[7]利泰,吴炳香,孙娜.分期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2012(4):300-302

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护理 篇8

1 临床资料

本组186例患者, 男102例, 女84例, 年龄41岁~81岁。其中缺血性疾病108例, 出血性疾病78例。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多数CVA发生都与情绪激动有关, 护理

时应安慰患者, 指导患者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避免精神刺激因素。针对偏瘫患者急于康复的心理, 护理人员应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 指导患者接受事实配合治疗。

2.2 合理的膳食合理的膳食是治病防病的关键, 饮食

应给予低脂、低盐、低热量的饮食, 但要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2.3 控制血压每日监测血压, 收缩压控制在140~160 mm Hg (1 mm Hg=0.

133 k Pa) , 舒张压控制在80~90 mm Hg.因为血压过高增加微血管的张力容易造成小血管出血, 而血压过低时脑循环供血不足, 容易致使微循环淤滞, 导致脑梗死。

2.4 CVA的康复训练

2.4.1 对于脑卒中患者, 康复介入越早, 患者的功能恢复和整体疗效就越好[1]。

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上存在代偿和功能重组自然恢复能力, 超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有效地调动脑组织残余细胞的功能, 使正常情况下没有发挥作用的神经亚单位发挥代偿功能, 进而使机体重新组织和再生, 减少伤残程度, 提高生存质量。避免和减轻关节挛缩、关节疼痛等废用综合征, 防止二次性损害, 促进患侧功能的改善[2]。

2.4.2 卧床期主要是保持良肢位, 防止关节挛缩变形, 同

时进行适度、短时间及简单的各关节被动运动, 做好基础护理, 避免颅内压增高的诱发因素, 预防各种并发症[3]。

2.4.3 离床期应进行坐位训练、平衡训练、起立训练, 作业疗法亦应于此期开始。

步行期主要是进行步行训练, 这是运动功能训练中最重要的一项。

2.4.4 语言康复:

(1) 运动性失语:对完全不能讲话者, 应从学发音开始, 然后学常用熟悉的单字。不完全失语者依其程度学说词组或句子。 (2) 感觉性失语:训练时采用语言与视觉、手势结合的方法。如让患者梳头, 可与用梳子梳头的手势结合, 患者就可能理解。 (3) 物理疗法:通过声、光、电磁、激光等刺激引起肌肉收缩诱发被动运动。

2.4.5 日常生活行动训练:

主要训练的项目是进食、穿脱衣服、个人卫生及开关门窗、扫地等简单运动, 除进行肢体肌肉关节功能训练外, 可使用特殊生活工具, 以提高日常生活行动能力。

3 小结

怎样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降低致残率成为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治疗脑卒中的同时早期介入康复可以尽可能地预防并发症、后遗症, 使功能障碍减少到最低限度, 最大限度地促使患者身心全面恢复, 重返社会, 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龙洁, 王文治.脑血管病防治与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4-6.

[2]刘鹏, 黄东锋, 毛玉瑢, 等.早期康复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3, 18 (2) :99-100.

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治疗 篇9

1 基础护理

1.1 心理护理:

脑血管偏瘫患者出现的负性心态包括心情紧张、悲观失望、情绪消沉、焦虑、精神抑郁, 有时急躁不配合治疗和功能锻炼, 所以要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如何做到护患心理沟通, 叩开患者的心灵大门, 是做好临床护理工作的前提。

患者入院后第一眼看到的是医院环境, 第一句话听到的是医务人员的询问以及第1次接受治疗的感受所产生的首因效应, 严重影响患者对医院和医护人员的态度。因此, 护士必须在语言和行动上树立良好的形象, 要亲切关怀照顾患者, 以精良的护理技艺获得患者高度的信赖, 才可能在心理上沟通。尤其要尊重患者的人格,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切不可因患者步态蹒跚、嘴歪变形, 而出现歧视轻蔑和不耐烦[3]。必须掌握患者心态, 切实体会患者的患病体验, 换位思考, 给予心理安慰, 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在生活上给予帮助, 解释疑问, 清除疑虑, 使患者身心尽可能处于接受康复的最佳状态, 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 树立信心, 配合治疗, 加强功能锻炼, 争取早日康复[4]。

1.2 饮食护理:

多数脑血管意外患者的神经反射性活动退化, 因吞咽肌群互不协调, 造成吞咽困难, 不能保证进食, 营养素摄入量常有不足, 必须给予高度重视。饮食要以高蛋白、高维生素和低脂肪、低胆固醇为主, 要少吃或不吃肥肉、蛋类和动物内脏等。进食时应告知患者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 不要思考与进食无关的问题。要定食谱、定入量、定时间给予, 必要时采用鼻饲的方式给予。

1.3 体位护理

1.3.1 卧位:

患侧卧位既可增加患侧的知觉刺激输入, 拉长整个患侧肢体, 降低痉挛的发生机会, 尚能使健侧手能自由地活动。支持好头部, 稍后旋躯干, 用枕头稳固支持后背, 上肢健侧置身上或枕头上, 患侧前伸;下肢呈迈步位, 健侧下方垫枕头并呈髂膝屈曲[5]。

健侧卧位时, 为使患者处于舒适状态应用枕头支持好头部并向前成半卧位, 用枕头支持患侧上肢在身体前方并上举100°左右, 完全由枕头支持健侧下肢向前屈髋屈膝, 但是足部不能内翻于枕头边缘。因为肌紧张和迷路反射会提高异常反射活动, 应少取仰卧位, 避免或降低压疮的发生机会。

仰卧位。头枕枕头不要有过伸、过屈和侧屈, 患侧肩胛下用薄枕垫高, 防止肩后缩;上肢伸展稍外展, 前臂旋后, 拇指指向外方;患髋垫起以防止后缩, 患股外侧垫枕头以防止大腿外旋。肘、腕关节伸展, 掌心向上, 手指伸直分开, 置于枕头上, 膝关节稍屈曲20°~30°, 足底垫软枕, 脚背翘起与床面垂直90°, 防止足下垂、足内翻。

1.3.2 坐位:

患者一般难以保持非常直的床上坐姿。因此在无支持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这种体位。但是在急性期, 患者每日进食或饮水时需要坐位, 护士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直立坐位, 如采用坐合适轮椅的方法可以达到目的。

1.3.3 体位转换:

当患者不能自主完成活动时, 护士应采用双侧翻身、床上坐位前后移动以及床边坐位等方式协助其进行正确的体位转变, 有助于患者康复。不断变换体位可使肢体的伸肌肌张力达到平衡, 预防痉挛模式出现。一般每1~2 h变换体位1次, 每次翻身时应自下而上叩拍背部, 主要目的是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6]。

2 预防并发症和疾病再发的护理

2.1 并发症的预防性护理:

最常见的是压疮、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系感染。因此, 要给患者经常翻身, 用5%酒精揉搓骨突出部位, 并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对不能下床的患者, 应经常扶起来坐一坐, 轻轻拍患者的后背, 促进肺底血液循环, 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有尿潴留或尿失禁的患者, 必须保持会阴部清洁, 应放置导尿管,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防止泌尿系感染。

2.2 防止脑血管意外再发的护理:

脑血管意外容易再发, 发作此书越多, 预后越差, 病死率也显著提高, 因此康复期预防复发很重要。为了防止再发, 应注意治疗原发病和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 避免情绪波动, 食入量要适宜, 保持大便通畅, 使患者合理安排生活, 劳逸结合。

3 功能锻炼指导和康复护理

3.1 功能锻炼的指导: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 告知患者将主动活动与被动活动结合起来, 床上锻炼和床下锻炼结合起来, 全身锻炼和局部锻炼结合起来。瘫痪好转时, 应逐渐增加日常生活能力的锻炼, 指导患者凡是个人力所能及的如脱衣、穿衣、洗脸、吃饭、针线活、解扣子等事情, 尽可能自己完成。

3.2 康复护理

3.2.1 床上翻身训练:

患者双手交叉在一起, 练习上肢前上方伸展和上举活动。交叉的双手在翻身时伸向翻身侧使身体处于侧卧位, 然后如上法向另一侧翻身。

3.2.2 桥式运动训练:

在仰卧位条件下, 屈曲双下肢使足踩床, 将臀部慢慢抬起到一定幅度, 维持一段时间后慢慢放下。当双桥运动自如完成时, 嘱患者健侧下肢悬空, 如上法做单桥运动。

3.2.3 坐位训练:

首次训练时, 不能马上取直立坐位, 应在辅助设施帮助下循序渐进地完成, 坐位的角度依次取30°、45°、60°和80°。当坚持30 min且体位性低血压表现不明显时, 逐渐过渡到下一角度坐位。

3.2.4 站位训练:

这种训练与坐位训练同时进行。早期训练困难且一般情况较差者应先站起立平台, 下肢功能较差但躯干功能较好者应利用长下肢支具。训练时, 也可利用部分减重支持装置完成。起立训练时, 应分开双足约一脚宽, 交叉双手手指, 前伸上肢, 双腿均匀持重, 之后慢慢站起。

3.2.5 步行训练:

该训练应选在患者能独立完成平衡站位, 患肢持重超过体质量的50%进行。老年患者易发生废用综合征, 仅靠静态站立持重改善缓慢, 必要时适当提前步行训练, 也可使用下肢支具。

3.2.6 关节被动运动训练:

先从健侧开始, 以健侧关节活动度为标准做患侧练习。由肢体近端到远端的顺序进行, 动作缓慢轻柔, 重点进行肩关节屈、伸、外展、外旋、内收, 肘关节伸展, 腕关节背屈, 手指伸展。髋关节外展、屈伸, 膝关节伸展, 足背屈和外翻。在急性期每天做2次, 每次每个关节做5~10遍, 每个动作需要3~5 s完成。较长时间卧床者尤其要注意做两侧关节被动运动。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偏瘫,康复期,临床护理

参考文献

[1]岑春兰.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现状[J].右江民族医学院报, 2006, 4 (5) :869.

[2]吴玉玲, 王水平, 李侠.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及ADL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4, 26 (1) :61-62.

[3]王玉龙.康复评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92-300.

[4]郑彩娥, 张菊芳, 林伟, 等.康复护理ADL量表的有效性研究[J].护理与康复, 2005, 4 (1) :6.

[5]孙海香, 梁芬, 于鸿宾.老年病人脑卒中后抑郁社会支持与相关分析[J].南方护理学报, 2003, 10 (5) :13-14.

上一篇:电视台播控中心下一篇:树脂复鞣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