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人的康复护理(精选11篇)
脑血管病人的康复护理 篇1
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栓塞。脑血管疾病发病突然, 病情严重, 进展快, 死亡率高。有些病人经抢救虽幸免于死, 但均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如偏瘫、失语、痴呆等, 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脑血管病人病程长, 经过一定时间的治疗, 病情稳定后, 其康复期护理尤为重要。脑血管病人康复期的护理是指疾病导致身体相应部位瘫痪的病人进行智力、体力、行为和社会活动能力在不同程度上的康复过程, 同时康复期的护理也包括家庭护理。
1 心理护理
脑血管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病因主要是高血压动脉硬化, 起病急, 病人在短时间内从一个正常人变成一个残废人, 不能继续从事工作和社会活动, 有的病人心情抑郁, 对疾病的恢复失去信心, 有的病人烦躁, 易激动, 对生活失去信心, 甚至产生轻生念头。针对病人的各种心理活动护理人员要耐心地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①护士应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耐心对待每1位病人, 想方设法为病人解除痛苦, 并为他们提供热情周到的服务, 多给予安慰、开导和鼓励, 消除不良心理因素, 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主动配合护理人员进行康复护理, 促进疾病的恢复。②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根据不同的文化层次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 对病人及家属讲解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讲解康复训练的方法、意义及效果, 使病人树立康复意识, 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
2 瘫痪肢体的锻炼
康复护理是促进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重要措施, 通过按摩及被动运动可以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 刺激神经机能, 从而防止或减轻肌肉骨骼皮肤的萎缩, 牵伸痉挛肌肉, 保持关节韧带的正常伸展度, 防止关节畸形、挛缩。①轻度瘫痪的病人可鼓励其下床活动, 参加户外锻炼, 保持良好的心情和乐观的情绪, 提高对环境和社会活动的适应能力, 增强家庭、社会的责任感。②中度瘫痪的病人应鼓励病人在床上活动四肢, 伸手屈肘, 反复屈伸膝关节和髋关节及活动足趾关节, 练习起坐。病人如坐稳之后可用轮椅推到户外散步, 锻炼站立和步行, 开始由两人扶着站立, 病人站稳后鼓励迈步。训练一段时间后又鼓励病人拄拐杖行步, 然后进行生活锻炼:起床、穿衣、洗漱、饮食动作、大小便自理等。③在进行肢体锻炼时必须注意循序渐进, 避免过度劳累, 要鼓励病人树立信心, 又不要操之过急, 在进行训练时要有人照顾, 防止病人摔伤、扭伤、碰伤等。
3 语言功能的训练
脑血管病所致语言障碍将近存活病人的一半, 经过语言康复训练后恢复语言功能可达到半数以上。护理人员在帮助病人恢复表达和理解能力, 即语言功能时, 同时应指导其家属帮助病人进行康复训练。在进行语言功能训练时, 要耐心细致地一字一句进行练习, 注意力要集中, 情绪要稳定, 说话节奏宜慢, 先从简单的单字、单词练习, 鼓励病人大胆与人交谈, 像对待刚刚学说话的小孩一样, 让病人树立信心, 一般采用以下方法。
3.1 训练病人舌、口腔及其他肌肉运动
如反复练习卷舌及舌的左右运动, 嚼口香糖, 用冰块刺激面部、针灸、理疗等, 促进肌肉收缩, 使偏斜的口角复位。
3.2 校正病人的发音口形
护理人员或指导其家属给病人示范唇舌动作, 发音的口形, 然后指导病人通过镜子观察自己的发音口形, 让自己的视觉矫正发音器官的错误。发音训练要注意病人的发音动作、音量、音调、语音清晰度、语言的节奏、速度等, 并可让病人配合肢体活动同时进行。
3.3 反复进行听力训练
将日常生活用语的词组、句子录在录音带上, 并配上轻音乐, 让病人反复听, 同时跟着读, 发出声音, 反复让病人进行听、读的训练。
4 生活护理
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大部分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 丧失部分或全部自理能力, 卧床时间长, 需要较长的恢复期, 应加强生活护理。生活起居要有规律, 必要时可制定活动安排, 卧床病人应定期翻身, 2 h翻身1次, 并按摩骨突部位及受压部位, 防止压疮发生, 保持床铺清洁平整;保持病人皮肤清洁干燥, 经常帮助病人洗头、洗澡、修剪指甲;保持口腔清洁。清醒病人协助早晚刷牙, 饭后漱口, 意识不清病人早晚进行口腔护理。室内保持空气新鲜, 注意保暖, 不能直接让风吹病人, 防止感冒和其他并发症。
5 饮食护理
脑血管疾病多由于动脉硬化和高血压引起, 与饮食有关。应食用清淡饮食, 合理控制热量, 切忌肥腻食物, 坚持长期食用低盐、低脂肪、适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饮食, 多食新鲜蔬菜, 少吃动物脂肪和含胆固醇的食物, 因动脉硬化和脂质密切相关, 特别是β-脂蛋白中的胆固醇可沉着于动脉壁, 促进动脉硬化。食油以植物油为好, 因植物油中含有亚油酸, 且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 能使血内胆固醇转化成胆酸, 以促进胆固醇排出。主食应采用多种谷物, 避免过多地食用蔗糖。动物蛋白适量有助于降低血清中脂质的含量, 除采取合理饮食外, 总热量应适量控制, 否则剩余热量最终将转为脂肪及胆固醇储存体内。有烟酒嗜好者劝其戒烟戒酒。
6 体会
通过临床上对脑血管病人康复期的护理, 确实使一部分脑血管病人恢复了生活的自理能力和降低了后遗症的程度, 减轻了家庭和社会的一些负担。因此, 做好脑血管病人康复期的护理是减少脑血管病死亡和致残较关键的一个环节。
脑血管病人的康复护理 篇2
【摘要】 [目的]总结脊柱结核病人手术后应用支具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8例脊柱结核手术后的病人通过绝对卧床、支具固定制动、防止脊柱扭曲,并配合药物、补充足够营养等护理。[结果]38例病人手术后能早期下地,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脊柱结核病人手术后正确使用躯干支具,可以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有效稳定脊柱,缩短病人的卧床时间,提高疗效,预防并发症。
【关键词】 脊柱结核;支具;术后护理
Abstract Objective:It summarized nursing method for postoperative patients with spinal tuberculosis accepting trunk braces.Method:A total of 38 postoperative patients were asked to keep lying in bed absolutely,braces fixation and braking.They were prevented from the spinal column twisting and given medicines and supplement of enough nutrition and so on.Results:All 38 patients can go around offbed in early time.No nursing complications were occurred after operation.Conclusion:Postoperative
spinal tuberculosis patients using trunk braces correctly may reach a good fixation.It can stabilize the spinal column effectively and shorten the time of lying in bed for patients.It can enhance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prevent complications for them as well.Key
word
spinal tuberculosis;brace;postoperative nursing 脊柱结核是一种慢性破坏性疾病,居全身骨与关节结核病的首位,约占50%。本病病程长,常伴有死骨、脓肿、瘘道形成,甚至截瘫[1]。随着医学科学发展以及对脊柱结核认识的不断深入,在联合治疗基础上的积极外科治疗可以有效地缩短治疗周期,减少卧床时间,促进结核治愈或静止,降低伤残,提高生命质量,目前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成为脊柱结核治疗的趋势。但同时也存在内固定器松动、矫形丢失、结核复发等并发症,因此做好手术后病人的护理十分重要。我科在抗结核治疗的基础上行脊柱结核外科手术治疗,并在手术后采取佩带支具、绝对卧床、加强营养等护理,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2003年6月—2006年12月,我科采用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病人38例,其中胸椎结核18例,腰椎结核20例;单椎体20例,累及两个椎体17例,3个椎体1例;年龄13岁~47岁,平均31.7岁;病史平均8个月。术前经X线摄片CT或MRI检查诊断为脊柱结核,术后病理检查确诊;痰涂片及培养排除开放性肺结核。
术后护理
2.1 卧位的护理
病人手术后即佩带支具绝对卧床休息1个月,以减轻椎体压力防止脊柱受损或瘫痪加重,使病灶局限,减少机体消耗。卧床期间病人心情舒畅,保持正确卧位,翻身时严格按照“轴形”翻身法。具体方法:如病人平躺需要取左侧卧位时,由两个护士站于病人右侧,以平托法将病人靠近自己,指导病人将双手置于胸部,近侧下肢屈膝,对侧下肢伸直,以轴形滚动将病人转置对侧,一般90°为宜,背后垫以方形翻身枕,以保证脊柱在同一水平上,防止受力不均导致脊柱损伤。
2.2 活动和功能锻炼指导
2.2.1 深呼吸训练
有文献报道,长期配戴支具固定会对呼吸功能产生影响,配戴时肺活量、用力肺活量、功能残气量、残气量等肺功能指标均低于除去支具后[2]。术后第1天起指导病人进行深呼吸运动。方法:合闭双唇,挺胸用鼻深吸气,默数5 s,再微张开双唇吐气,默数10 s;重复20次为1组,每天早、中、晚各做1组。有利于肺功能锻炼,防止呼吸道感染,应坚持做1个月。
2.2.2 四肢关节运动
手术后卧床期间指导病人伸展双上肢,做扩胸运动,配合深呼吸锻炼。督促病人在床上进行下肢关节锻炼。方法:①局部关节运动:屈伸膝关节、踝关节、各趾关节,在每一位置维持3 s~5 s,反复进行。②踢腿训练:取仰卧位,出髋屈膝后伸腿放下,双下肢交替进行。以上锻炼每天做3组,每组重复20次。通过指导四肢关节和肌肉运动,增强了病人腰部肌肉的力量,有助于脊柱两旁的肌肉对脊柱的支撑和约束作用。
2.2.3 功能锻炼
术后第3天开始指导病人进行功能锻炼。①股四头肌锻炼:将大腿伸直用力绷紧,维持5 s~10 s后放松,反复进行。②直腿抬高锻炼:取仰卧位,膝关节及踝关节伸直,腿上举,抬高至最大幅度,他人协助进一步抬高以30°为宜,双下肢交替进行。以上锻炼每组重复20次,每天早、中、晚分3组进行。活动量由小到大,循序渐进,以不疲劳为度,如病人在活动中出现精神不振、疲乏无力、疼痛加剧、病情加重等应暂停锻炼[3]。术后功能锻炼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肿胀吸收,加速损伤的修复,防止肌肉萎缩和骨关节僵硬;预防术后硬脊膜、神经根粘连,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
2.3 佩带支具的护理
2.3.1 支具的佩带
支具是根据病变的部位和程度,先用石膏绷带进行贴身取模,再根据人体模型进行加工,制成由前后两部分组成,佩带与取下均方便的热塑合体支具。材料是聚丙烯板材,质地硬,吸汗性能差;设置了许多小孔,以利于透气。由前后两叶组成,两叶在腋中线重叠由尼龙带、拉力扣连接,起到固定躯干的作用。佩带的位置要准确,以髂前上棘为体位标志;松紧要适度,以可伸进两指,病人可进行深呼吸运动为适宜;过紧易出现压伤,过松则达不到固定的目的。
2.3.2 皮肤护理
①避免支具衬垫与皮肤直接接触,穿全棉内衣或衬垫纯棉的毛巾,以利汗液吸收、增加舒适感和保持支具内衬的清洁[4]。病人的穿着或衬垫要平整,不宜过紧,以免皮肤受压而发生破损。②每天护士予床上擦浴1次。病人先取平卧位,去除支具前叶部分,擦胸腹部至两侧腋中线;再取侧卧位,打开支具位于上方的拉力扣,擦背部;最后取平卧检查并调整支具的佩带。③间隔2 h协助病人翻身1次,每次翻身前后,检查躯体受压部位皮肤,并在骶尾部髂部、肩胛等骨突处使用赛肤润按摩。结核病人常有盗汗,每次协助翻身时应检查衬垫的毛巾是否潮湿,出现潮湿时应及时更换。本组病例无发生压疮。④下床活动指导:手术后1个月,病人经X线摄片检查显示骨愈合良好,遵医嘱指导病人佩带支具下床活动。长期卧床的病人容易产生体位性低血压,下床活动要做好安全防护和指导,先摇高床头45°~60°,病人感觉无头晕后再使用助步器下床活动。首次下床活动的病人必须有家属或医护人员陪同,避免跌倒、摔伤。
2.4 饮食护理
佩带支具时进食不宜过饱,以免胃部膨胀不适,导致急性胃扩张,应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增加腹压;可指导病人多饮水,每日2 000 mL~2 500 mL。注意食物的色、香、味,以增进病人食欲。护士应鼓励病人多进食奶类、豆类、新鲜水果和蔬菜等富含粗纤维、维生素食物。中医理论认为,此类病人宜进食滋补肝肾、强筋壮骨之品,如甲鱼、乌鱼、排骨、牛羊蹄筋等,忌食辛辣、海腥发物,如公鸡、春笋、蟹等[5]。
2.5 心理护理
结核病治疗时间长,花费大,护士要了解病人的经济能力和社会支持情况。对待病人态度要亲切热情,给予适当的病情解释,以取得病人和家属的信任。介绍成功病例,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解释手术后佩带支具绝对卧床1个月的目的,避免病人自行拆开支具,或自行下床活动,提高病人依从性。
2.6 出院指导
活动指导:配戴支具下床活动半年,半年内避免弯腰,禁止脊柱旋转运动。1年内避免负重,不提重物。少取坐位,减少胸腰椎间盘承受的压力。佩戴支具时相对限制活动,只能从事一般活动,禁止剧烈活动或从事重体力劳动[6]。佩带支具的时间一般手术后半年,病人来院复诊,经X线摄片和医生检查许可后方可取去。出院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返院门诊复诊,连续复诊2年。出现腰背部酸胀痛、午后低热盗汗时就诊。抗结核治疗期间每月监测肝功能、肾功能。支具的保养:用温水加普通清洁剂清洗,用毛巾拭干。勿暴晒或使用电吹风吹干以免变形。禁止使用强清洁剂清洗。并发症的观察:皮肤压疮、静脉血栓形成、结核病复发等。
结果
脊柱结核手术后应用躯干支具,38例病人能早期下床活动,未发生护理并发症。经随访1 年~4年时间,按脊柱结核疗效判断标准[1],38例病人均未复发。
讨论
结核原发病灶中的结核杆菌可经血液循环到达脊柱并潜伏,在机体抵抗力下降,如外伤、营养不良、过度劳累时诱发脊柱结核,脊柱结核对机体的潜在危害很大,严重者可致截瘫甚至危及生命。抗结核药物结合手术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和治疗脊柱结核,术后机体的抵抗力加强,潜伏的结核杆菌可被抑制甚至被杀灭[1]。脊柱结核使脊柱的稳定性受到破坏,病灶清除并植骨融合手术后脊柱节段稳定性并没有马上恢复,若因姿势不当致植骨块滑脱,可导致手术失败或脊髓及神经根的损伤,甚至发生脊柱骨折,使病情更加严重。支具是利用生物力学的三点矫正的原理,达到限制活动的目的[7]。对手术后的脊柱可起到制动作用,短期内可增加脊柱的稳定性[8]。脊柱术后脊柱的稳定有利于缓解临床症状的疼痛、预防再次骨折等,显著提高了病人生活质量[9]。卧床辅助支具固定对胸腰段结核术后的病人起到积极治疗的作用[10,11],为卧床病人保持正确的体位,使脊柱保持在生理性弯曲水平,提供了有效的支撑作用,减少身体重量对椎体的压力,有效防止植骨愈合不良、松脱及折断等,提高手术治疗脊柱结核的成功率。【参考文献】
脑血管患者的康复护理 篇3
根据多年的临床护理经验,认为应结合多种专业护理技术,对患者的身体康复、生活能力恢复、心理治疗等三个方面进行综合护理,帮助患者及家属树立正确的态度,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最大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医护人员对患者要有责任心、关爱心,建立和谐、自然、亲切的医患关系,使患者对医护人员更加信任,这一点对患者配合治疗和护理大有裨益。
(2)加强基础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特别是对血压高的危重患者,应及时准确测量血压并做好记录。
(3)皮肤护理:采取正确治疗卧位和掌握正确的翻身操作方法,增强对患者侧肢体位的保护意识。在康复的初期,每2小时翻身1次,以后逐渐延长每4小时1次,翻身时避免推、拖、拉等动作,被褥要平整无渣。
(4)饮食护理:无意识障碍和吞咽困难者,可定时喂低脂肪、高热量及易于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不能进食者应及早鼻饲,以保证足够的热量及营养,保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5)保持大小便通畅:培养定时大便习惯。如有便秘,可食香蕉或含纤维多的蔬菜。切勿用力排便,以避免病情加重或发生意外。
(6)加强肢体功能锻炼:首先要使患者消除依赖心理,建立乐观主义情绪和战胜疾病的信心,激励患者坚持锻炼,达到生活自理。具体措施在病情稳定24小时后即可施行。初为按摩,帮助患者活动四肢,促进血液循环,刺激机体感受器,引起反射冲动,防止肌肉、韧带挛缩,保持关节活动,防止畸形。在肌力增强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床上锻炼,先卧位后坐位,开始活动时活动量要小,然后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和提高运动强度,使病后的身体逐渐适应体育活动。
脑血管病人的康复护理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160例脑血管意外伤害的病人资料, 其中男91例, 女69例;年龄 (55.4岁±8.5) 岁;NIHSS评分为 (4.6分±2.1分) ;将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 两组病人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 (1) 病人临床以及CT、核磁共振成像 (MRI) 诊断结果满足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疾病会议的相关诊断标准[3]; (2) 以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系统 (NIHSS) 进行评分[4], 且NIHSS<15分的轻度神经功能轻度缺损者。 (3) 病人意识清晰、沟通情况良好者; (4) 同样进行该项试验,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 (1) 临床并发其他方面严重性基础疾病者 (主要包括心脏病、糖尿病以及肿瘤等病人) ; (2) 在临床上表现出视、听、说和理解等方面存在障碍的病人; (3) 研究期间出现死亡以及失访的病人。
1.3 方法
对照组病人的护理以传统的门诊随访方式进行护理。观察组病人采用延续性护理进行干预。具体方式:由临床治疗医师、护理人员和心理医师组成专业的延续护理小组, 在病人出院前进行病人的健康教育, 并向病人发放脑血管意外疾病的健康手册和光盘。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 (1) 心理辅导, 病人在康复期在肢体运动和语言方面都存在着障碍, 这就使得其日常的生活无法自理, 时间一长就会造成痛苦、忧郁以及自弃等心理问题。此外, 病人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环境等也都会对病人带来各种心理压力。由此对病人进行心理辅导是非常关键的, 在出院前团队小组应依据病人的基本资料, 结合病人的临床症状, 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 这有利于病人康复期的恢复。 (2) 康复期功能练习的指导, 病人在康复期的治疗方式应以物理疗法和语言矫治为主, 因此要进行积极的功能锻炼。由此, 护理人员应对病人出院后的功能锻炼进行指导, 确保病人能坚持进行适量的四肢运动和语言锻炼。同时应嘱咐病人的家属进行协助锻炼, 这有利于病人预后的恢复。 (3) 用药指导, 病人在康复期基本上都能依据医嘱进行用药。因此护理人员应对药物相关知识、药物的目的、不良反应等进行讲解, 这有利于病人能更好地执行医嘱进行用药。同时嘱咐病人及其家属切勿滥用药物进行治疗。 (4) 日常生活的指导, 脑血管病人在康复期的饮食要注意多食用清淡、低盐、低脂和低胆固醇等的食物。切忌辛辣和刺激的食物, 在饮食上同时要注意少食多餐。病人出院前进行档案的建立, 依据病人的个人情况进行定期的随访, 对病人的依从性进行了解, 主要包括作息、服药、康复训练、复诊等内容。随访时对病人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并进行健康指导。指导病人的日常生活方式、预防脑血管疾病复发、病人康复期的各种知识、病人家属的精神物质的支持、病人的定期复诊等内容。病人出院1个月、2个月、3个月时, 安排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家庭随访, 内容跟电话随访一致。
1.4 观察指标
对病人的依从性和生存质量进行统计。其中病人的依从性主要包括作息、服药、康复锻炼和复诊四方面。每小项以下列标准进行评价:3分表示完全依从, 2分表示部分依从, 1分表示完全不依从。生存质量则用Barthel[5]指标对病人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价。Barthel指数 (BI) 总分100分, 得分高则说明病人生存质量越好。各项指标在出院后3个月进行评价。
1.5统计学方法
以SPSS18.0对收集的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以t进行组间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分
分
3 讨论
脑血管意外在临床又被称作中风和卒中, 我国的发病率高居全球第2位[6,7]。该病的临床机理是致病因素诱发病人颅内血管的变窄、闭塞以及破裂的状况, 进一步的就会造成病人脑血液循环系统的障碍。该疾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暂时或永久性的大脑功能障碍, 因此病人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和护理干预。由于住院治疗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因此很多病人在病情稳定后都会选择出院进行康复治疗。而在家进行康复治疗的过程中, 由于病人行动的不便等无法进行门诊的随诊;此外, 病人家属在相关疾病方面医疗治疗的缺乏, 对病人治疗和恢复上的帮助非常少, 对病人康复中出现的症状无法进行有效的判断, 这有可能造成病人病情的恶化等。所以, 在病人的康复期进行延续护理是非常必要和关键的。延续护理的概念由宾夕法尼亚护理学院在1989年提出, 是针对老年病人提前出院制定的综合性护理模式[8,9]。Naylor等[10]在其研究中对于延续护理在病人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延续性护理能有效的降低病人的治疗费、提升病人的预后健康、增加病人的满意度等。本研究结果表明, 观察组病人经延续性护理干预后, 作息、用药、康复锻炼、复诊的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干预后两组病人的生存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性的提升, 观察组病人的BI值显著性大于对照组 (P<0.05) 。研究的结果表明病人经延续护理后, 对疾病的相关治疗和预后有了一定的了解, 并能依据医嘱进行用药和恢复锻炼;此外, 及时的健康教育对病人的心理辅导等方面都有效地提升病人的依从性和生存质量。综上所述, 对脑血管意外病人在康复期进行延续护理, 能很好地提升病人预后的依从性和生存质量, 显著性优于传统门诊随访的方式。
摘要:[目的]以延续护理在临床上对脑血管意外伤害康复期的病人进行干预, 对其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将160例脑血管意外伤害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 对照组病人以传统门诊随访模式进行护理干预, 观察组病人以延续性的护理进行干预。对两组病人预后的依从性和生存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病人经延续性护理干预后, 作息、用药、康复锻炼、复诊的依从性显著性高于对照组 (P<0.05) ;干预后两组病人的生存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性的提升, 观察组病人的Barthel指数 (BI) 值显著大于对照组 (P<0.05) 。[结论]临床采用延续护理对脑血管意外伤害康复期的病人进行干预, 能有效地提升病人的依从性和生存质量。
关键词:延续护理,脑血管意外,依从性,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程清礼, 甘道容, 黄莉.脑血管意外康复期家庭护理指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4 (6) :804.
[2]Cameron JI, Tsoi C, Marsella A.Optimizing stroke systems of care by enhancing transitions across care environments[J].Stroke, 2008, 39 (9) :2637-2643.
[3]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学杂志, 1996, 29 (6) :379-383.
[4]Goldstein LB, Bertels C, Davis JN.Inter rater reliability of the NIH stroke scale[J].Arch Neurol, 1989, 46 (6) :660-662.
[5]Leung SO, Chan CC, Shah S.Development of a Chinese version of the Modified Barthel Index validity and reliability[J].Clin Rehabil, 2007, 21 (10) :912-922.
[6]赵秋利.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37.
[7]曾嵘.延续护理对脑血管意外康复期病人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13, 27 (1C) :247-248.
[8]Naylor MD.Comprehensive discharge planning for hospitalized elderly:A pilot study[J].Nurs Res, 1990, 39 (3) :156-161.
[9]Shortell SM, Rundall TG, Hsu J.Improving patient care by linking evidence-based medicine and evidence-based management[J].J AMA, 2007, 298 (6) :673-676.
康复期精神病人的心理护理 篇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187-01
[摘要]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对促进康复期精神病人走向康复,回归社会极为重要。本文通过对2008年1月-7月期间127例康复期女病人进行了调查研究,心理护理在精神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康复;精神病;心理护理
精神病人在住院期间,随着精神症状的消失,病情好转,自知力恢复,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有所认识,思想也随着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抽样调查了2008年1月-7月住院的127例康复期女病人,发现有115例有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心理负担,占调查人数的90.55%。年龄在16岁-60岁之间,其中职员41例,农民29例,单位管理人员15例,学生10例,无业人员8例,单位内退人员12例。诊断:精神分裂症45例,躁狂症25例,抑郁症23例,反应性精神病72例。这些病人常表现自我概念混乱,感知、思维等方面并未完全恢复正常状态,甚至有自杀意念。这些心理状态对巩固疗效可产生一定不利的影响。所以认真观察和仔细分析康复期病人的一言一行,对表现出来的不同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稳定的走向康复、减少复发,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对患者各种心理状态的分析
1.1环境改变性焦虑:多发生于恢复了自知力的病人,她们首先会感觉对医院环境不适应,特别是性格内向的病人,更觉得没有亲人、朋友、同事的陪伴,感觉焦虑、孤独和寂寞,医院特殊的设备、结构、治疗、护理及各种检查,使病人失去了自主与控制的权力,也造成了病人的负性心理,而且目前精神病医院条件有限及封闭式管理,病人有时不分病情轻重的住在同一个病房,加重了恢复期病人心理压抑和烦闷。对一些疾病发作期病人的兴奋、伤人、毁物等行为,格外感到緊张、巩惧,产生不安全感,因此焦虑不安,迫切要求出院,以脱离陌生的环境,恢复往日的生活。
1.2被遗弃心理:部分病人因疾病反复发作,出现生活懒散,不讲卫生,自我照顾能力降低,严重的有自伤、伤人、毁物等危害家庭和社会的行为,常常使家庭和单位反感、讨厌、害怕而被送进医院后撒手不管,长期不为探视,致使病人产生思亲之情,整日期待着能和家人及友人团聚,可是期待成了失望,因此使病人产生了家人、朋友和社会遗弃的心理。
1.3自我价值失落感:由于世俗及偏见等原因,人们对精神疾病的认知缺乏,对疾病的相关因素不了解,精神病人得不到家人及社会的支持与同情,导致许多精神病人在社会上没有地位,甚至遭到歧视,受到讥笑和虐待。病人出院后不安排工作或不能调换工种,导致病人生活遭遇困难、挫折和干扰,使病人自感前途渺茫,对日后的生活缺乏信心,临床上有的病人表现出忧郁,情绪低落,拒绝检查和治疗,拒绝进食,甚至伺机自杀等。有的表现出仇恨、敌视周围的人群,对社会的不满做出一些如毁物、伤人、谩骂,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1.4内疚感:有的病人认为因为自己多次反复住院,造成家庭和国家的经济损失。自己不能为家庭减轻负担,不能照顾家庭及子女,更谈不上为国家创造财富,原来的社会角色中断,产生了自我认同的迷失,病人往往了出现自责自罪、自伤,甚至自杀行为。
2心理护理
根据以上不同的心理状态,我们采取了不同的心理护理方法。
2.1坚持精神支持疗法,增强病人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促进病人对环境的适应,改善医院工作人员的服务质理和服务态度,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及医护人员建立友谊和良好的医患关系,随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为病人创造一个整洁、安静、舒适、安全的修养环境,实行开放式或半开放式管理,为患者提供宽松的生活和人际交往的空间,减轻并消除患者的焦虑心理。
2.2对有被遗弃心理的病人,要给予充分支持与关心,体谅和安慰患者。利用信件、电话帮助病人与亲人或单位取得联系。另外要对家属或单位做好说服、解释工作,宣传精神疾病的科普知识,使家人与单位对精神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争取得到社会、家庭对病人的支持和同情,使病人的同事、朋友、亲人能在节假日按时探访病人,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被遗弃的心理,使病人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进行康复训练,早日回归社会生活,恢复自我角色具有积极的作用。
2.3对有自我价值失落感的病人,应详细了解和观察病人的情绪变化,鼓励病人参加工娱疗活动,指导患者进行轻松有趣的活动,促进和保持患者的工作能力和健康心理状态,减轻和消除患者内心的痛苦体验,培养生活乐趣,调动病人的积极因素,使其重视内在力量,;加强自信心,重新认识人生价值,消除病人的轻生念头,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
2.4在病人角色与社会角色发生心理冲突时,应让病人充分认识和正确对待疾病,懂得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要积极参与治疗,安心于病人角色,暂时不宜过多的考虑社会义务、家庭责任、学习工作等问题,让病人从社会角色与病人角色相矛盾的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同时应积极进行患者的心理社会技能训练,如生活、学习、工作、社交等方面的能力,还应让患者进行健身活动,减少因为住院时间较长缺乏活动或者长期服用精神科药物等因素所导致的躯体机能和抵抗疾病能力下降。
脑血管病人的康复护理 篇6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6年2月—2008年12月共收治脑血管意外病人198例, 其中男109例, 女89例;年龄42岁~86岁, 平均61岁;其中脑出血34例, 脑血栓69例, 脑梗死95例。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脑血管病康复期病人由于语言理解和表达困难, 行动受限, 常常出现抑郁、焦虑、消沉等异常心理, 故应为病人提供安静、舒适的生活环境, 耐心向病人说明乐观的情绪对康复的重要作用[1]。护理人员在与病人交谈中, 要让病人有信赖感和真诚感, 使其感到被重视、被尊重, 减轻其不良情绪,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以利身体康复[2,3]。
2.2 饮食护理
饮食宜清淡, 应给予低脂肪、低胆固醇、易消化食物, 多食蔬菜、水果、植物蛋白及富含维生素的食物, 忌辛辣之品, 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之品, 并减少钠盐摄入[4]。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 对不同证型的病人给予必要的饮食指导。风痰上扰型饮食给予清内热化痰的食物, 如绿豆汤、大米山楂汤、豆浆;还可根据不同季节给予西瓜汁、梨汁、荸荠汁;蔬菜以白菜、菠菜、芹菜、冬瓜等为宜, 避免油腻厚味、肥甘等助湿之品。气虚血瘀型饮食宜清淡, 宜食新鲜菜汁、果汁为主的流质或半流质, 少食肥甘滋腻之品。痰浊阻滞型饮食以素食为主, 多食山楂、冬瓜、荸荠、海蜇、芹菜、萝卜等, 不可过饱, 不宜过冷、过热。阴虚阳亢型宜多食养阴生津之品, 如米粥、绿豆粥、赤豆薏米粥、莲子粥、荷叶粥, 新鲜蔬菜和新鲜果汁, 忌辛辣助火、刺激之品以及公鸡、猪头肉等动风食品。
2.3 针灸治疗及护理
针灸疗法在脑卒中病人后遗症治疗上的应用是极为普遍的, 通过针灸相应穴位达到疏通经络、活血袪瘀, 平肝潜阳的作用, 常用穴位有运动区和足运感区等, 选择的电动机应根据病人的状况因人制宜。脑血栓和脑梗死病人主张发病早期即可针灸治疗, 脑出血病人应等生命体征平衡后再进行治疗, 以防发生意外, 针灸时需留心病人有无头晕、恶心、呕吐等不适等情况, 有无晕针、出血等意外发生, 此外病人如有高热、心力衰竭等情况可暂缓针灸疗法。
2.4 康复指导及功能锻炼
2.4.1 语言训练
首先了解病人语言障碍的类型和程度, 训练中充分利用其残存的语言能力, 加强发音, 语言清晰度和节奏的训练。对完全运动性失语者, 首先训练喉发音, 再练习构音肌力, 如吹火柴法和咳嗽诱发发音, 再逐渐练习“啊”“咿”等单音, 逐字朗读如“你”“吃”等, 由易到难, 由单音单字逐渐到词、单句等。对不完全运动性失语者用一词多用的功能训练, 或采用多种训练, 如听、看、读、写等。
2.4.2 残存肢体功能训练
躯干运动由近端到远端, 如抬臀、翻身、手臂开始时在床上移动, 做拍打等意向控制性活动或做持物、对指等动作, 下肢则进行抬、伸、屈、蹬等或支持重量的锻炼[5]。为防止患肢进行性关节挛缩或失用性肌肉萎缩, 可协助病人进行各关节90°角的伸屈练习, 如肩、肘、膝、踝关节等, 每日数次, 每次15 min~20 min, 有助于提高肌力和增加肌群协调力。为防止上肢进行性痉挛, 可取肩部外旋、上提、前臂伸展旋后和手指伸展外旋的综合反复练习, 下肢采取上提骨盆, 大腿内旋, 髋、膝踝屈曲综合动作。
2.4.3 日常生活动作训练
鼓励病人双手持勺进食, 健手洗漱, 自己更衣穿衣时依靠健肢帮助患臂或患腿, 坚持练习系纽扣及使用便器。
2.4.4 精细动作训练
让病人用健手拉患侧手或由他人帮助 (被动活动) 练习各指关节的伸屈活动, 当肌力逐渐恢复时, 鼓励病人主动锻炼, 如转核桃、捏皮球、拨弄算盘珠、玩积木等, 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在功能训练中积极为病人创造条件, 并要求家属积极参与各项机能训练, 保证正确的训练方法, 帮助病人进行持之以恒的功能锻炼。
参考文献
[1]解卫红, 程素芳.脑血管病病人的健康教育[J].护理研究, 2006, 20 (6C) :1626-1627.
[2]高兰翔.浅谈脑血管病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5, 19 (11C) :2471-2472.
[3]陈吉娣.脑梗塞病人康复期的护理[J].河南中医, 2003 (1) :71.
[4]乔日丽.脑血管疾病所致偏瘫病人恢复期的护理对策[J].护理研究, 2007, 21 (5C) :1337.
脑血管病人的康复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7月-2011年10月我院收治的65例心脑血管患者, 其中女38例, 男27例;年龄15~60岁, 平均 (34.24±10.29) 岁。在知情同意基础上, 给予随机安排分为两组:其中干预组35人, 女20人, 男15人;对照组30人, 其中女16人, 男14人。这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婚姻状况、一般情况和病情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我们采取对照组按常规的护理与治疗方法进行操作, 对于病人家属也开展常规健康教育。对干预组, 除了使用对照组采取的措施外, 对病人最亲近的父母、配偶、儿女开展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
2 结果
两组的对比结果显示, 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3.1 心理问题
心脑血管病人大多为老年人, 一旦患病会对他们的心理产生极大的打击, 因而他们会被强烈的恐惧、焦虑所困扰;同时, 他们比正常人更容易猜疑, 往往通过看护士医生的一举一动来判断自己病情, 还希望得到最好的治疗, 比平时更恐惧死亡的到来;对医生和医院有强烈的依赖, 对家属不满意, 觉得自己得了重病, 别人应该围着自己转;假如病情严重并产生并发症, 老年病人会觉得自己各器官功能衰退, 还不如死了算了, 不要拖累家人。这种绝望、厌世、孤独、抑郁的情绪对病人的康复、治疗极其不利。故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干预非常必要。
3.2 便秘问题
对中老年病人来说, 心脑血管发病后, 便秘往往是常见并发症, 严重时会有腹胀、厌食、头疼等, 加上便秘后往往屏气, 使肠内压升高, 颅压上升, 后果非常严重, 甚至诱发心肌梗死等。故我们在生活习惯上予以调理, 多进食容易消化、松软的蔬菜、水果, 加上些粗糙、多渣的杂粮, 适量饮凉开水、蜂蜜等;对症状较轻的病人, 可适当参加娱乐和轻微的锻炼, 如盆底肌和腹肌的锻炼, 对预防和纠正便秘效果确切。
3.3 失眠问题
生病后不能有效休息也极为关键, 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 对心脑血管病人的康复尤其重要。大部分问题是入院后心理、环境改变, 疾病本身也会导致失眠, 另一原因是心脑血管疾病易多次发作, 晚上部分迷走神经产生兴奋、会致使心肌缺血、缺氧, 病人会感觉胸闷、喘不过气而不舒服, 使睡眠质量大打折扣。这时, 医护工作者及时予以干预会缓解病人的不适症状。
3.4 其它干预
对每一位病人在入院时做好必要的健康教育, 使其为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做好心理准备, 并使之由于疾病产生的烦躁、焦虑、痛苦的情绪得到缓解, 在做了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后, 病人会对护理人员产生一定的信任和理解, 这为树立与战胜疾病建立足够信心, 而且, 互相理解和尊重也为以后的治疗与康复奠定了基础, 从而使爱心与诚信也得到了建立[2]。
在对病人进行护理干预的同时, 我们对病人家属也开展了健康教育, 让家属积极主动参与其亲人的治疗与康复过程, 这样使和谐健康的家庭亲情发扬光大, 使病人不再感到孤独无助, 有效缩短了病程, 促进了病情恢复。
很多心脑血管病人发病都是有原因的, 其中,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占很大因素, 如高油、高糖、高脂肪等饮食, 使血管发生粥样硬化改变, 继而产生脑梗、心梗等, 为此, 我们对病人及家属反复强调生活方式改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饮食以低脂、低盐为主, 并鼓励他们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护理干预在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与康复中的重要性已经通过临床实践得到了验证, 我们发现, 只有真正把人性化、个性化的护理落实到每一位不同的病人身上, 才能产生促进康复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雷松蕙, 全鹏, 李娉.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对疾病认知的社区护理干预[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06, 25 (9) :723.
脑血管疾病的康复护理 篇8
关键词:脑血管疾病,脑血管患者,康复治疗
脑血管病是神经科的常见疾病, 该病的特点是发病急, 进展快, 重症者将出现昏迷, 甚至有生命危险, 即使经过了抢救治疗, 多数患者仍将会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一般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及语言功能的障碍。对于脑血管病患者的康复护理就是通过心理上的帮助和身体上的锻炼辅助他们最好最快的恢复健康, 努力减少并发症, 降低致残率。
1 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1.1 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特点
面对自己突如其来的病情, 很多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会觉得很难接受, 因此会有许多患者出现固执、多疑、孤僻、敏感等不良情绪。还有一些脑血管患者由于病情重、病程长, 需长期服药, 这些患者把服药当作一种沉重的负担, 擅自停止用药。这些现象对于治疗来说都是十分不利的。
1.2 脑血管患者的心理疏导
面对患者的心理问题, 我们医护人员应该注意耐心地向患者解释脑血管病的病因、预后及转归, 使患者通过学习康复知识、康复训练等综合技能, 对自己的病情和治疗方案有所了解, 提高他们的自我保健能力。通过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指导, 一方面可以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更是促进疾病的恢复, 促进健康治疗的手段之一。对心理障碍明显的患者时用暗示和代偿迁移法进行心理治疗, 也可通过体疗、音疗和身体锻炼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1.3 注重患者的家庭因素
对于患者来说, 家庭成员的态度和辅助护理也影响着他们治疗的进行情况。努力让患者的家庭成员多多地关心患者, 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感染患者。通过亲属的关怀、体贴和细心照顾, 可以让病人拥有安全感。
1.4 制定阶段性康复目标
合理的目标不仅能够促进康复的顺利进展, 而且能够使患者及家属坚持康复的信心。这需要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现实条件、病情的实际状况、疾病发展治疗情况等, 制定出符合不同患者的康复目标, 注意从易到难、从简到繁的顺序, 逐步推进, 不要急于求成。
2 脑血管病患者言语障碍的康复护理
2.1 听觉言语刺激
脑血管病可能引起各种类型的言语降碍。言语障碍的康复护理是脑血管病患者康复护理中很重要的组成。康复包括听觉言语刺激疗法和言语失用的康复治疗等。反复的感觉刺激是促进神经系统整合的不可缺少的方法, 所以听觉言语刺激疗法多用于失语症的康复护理治疗。听觉言语刺激疗法, 可分为构音肌的功能训练、言语刺激训练和视觉空间障碍或构音障碍患者的训练。医护人员通过对残存的言语能力充分利用, 逐步提高患者的言语能力。
2.2 言语失用的康复护理
言语失用的康复护理包括训练患者用喉部发“啊”声, 或用咳嗽用嘴吹火柴诱导其发音, 因失语症患者的唇音最易恢复, 所以后者更易诱导发音。能发音的患者可对着镜子练习, 在视觉和触觉帮助下观察构音器官的位置和口型, 先跟随医护人员说词汇, 然后自己发音说词汇, 并随时矫正。注意患者的发音、语言清晰度和节奏。
3 脑血管病患者的肢体康复护理
3.1 肢体保持功能位置
通过康复护理可以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 减少残疾的可能, 使病人得以恢复。为防止畸形发生, 医护人员应注意让患者的肢体保持功能位置, 手关节要适当保持轻微的弯曲, 手中可放卷曲的手帕, 肘关节微屈曲, 上肢稍高于肩部避免关节内收。下肢用夹板将足底垫起使足背与小脚呈90°, 预防膝关节伸展性挛缩可在膝关节下放置一个小枕, 使腿微弯曲避免下肢外展。
3.2 进行康复训练
为了使瘫痪肢体早日恢复其功能, 应及早进行锻炼, 康复训练时间以每日1次, 每次<60min为宜, 保证训练后患者不感疲劳且心率保持在正常水平。脑血管病偏瘫肢体只要经过适当的康复活动后, 患者中有较大比例上下肢可以恢复正常行动。肢体功能康复训练的程序是被动运动, 辅助主运动, 主动运动按顺序依次进行的。被动运动需要医护人员帮助训练, 在每次训练前, 先进行10min左右的按摩, 注意手法轻柔。主动运动恢复后, 患者可进行自行训练, 上肢包括肩关节的屈伸、内外旋、内外展、直臂上举前伸;肘关节的屈伸、前臂前旋后旋;腕关节的屈伸、外展;指关节屈伸、对掌、划圆。其中手指的恢复最为困难应当引起特别注意。下肢包括舰关节膝关节的屈伸、内旋外旋;碟关节的屈伸、内旋外旋。这里应注意碟关节防止内翻的练习。待主动运动恢复后医护人员将帮助患者作上下床和步行练习。在能不借助工具步行的基础上, 练习使患者能料理本人日常生活所需的较精细动作。可按照进食、更衣、洗漱、解便、洗澡、家务动作的顺序进行练习。
参考文献
[1]王凤春, 张新莲, 黄化云.高血压脑血管恢复期健康教育[J].社区医学杂志, 2004, 2 (4) :42~43.
[2]杨晓琼.脑血管意外病人的护理体会[J].中国当代医学, 2007, 6 (20) :97.
脑血管患者偏瘫的康复护理 篇9
1 临床资料
鸡西市中医院在2008年1月到2010年1月, 共对105例脑血管偏瘫患者进行康复护理, 其中脑梗死70人, 脑出血15人, 后遗症20人, 所有病历均由CT确诊, 最大年龄为75岁, 最小年龄为30岁, 平均年龄52岁, 男60例, 女45例, 左侧肢体偏瘫的52例, 右侧肢体偏瘫的53例, 进食困难的30例, 失语25例, 意识障碍18例, 尿失禁18例, 经过康复护理痊愈30例, 好转60例, 恶化 (自动离院) 8例, 死亡7例。
2 康复护理内容
2.1 作好心理护理
对105例脑血管偏瘫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时, 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等心理发应。担心自己将来生活需要别人照顾, 成为一个“废人”, 增加家庭的负担。护理人员要在生活上给患者关心和照顾, 向患者介绍成功的康复实例, 树立康复的信心。鼓励患者戒烟、酒,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康复训练需要时间较长, 患者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要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不断给以心理支持, 取得家属的配合, 努力达到康复的最佳状态。
2.2 偏瘫肢体的康复
尽早进行瘫痪肢体的康复, 能够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和大脑的新陈代谢, 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直, 有利于神经细胞的恢复。
2.2.1 安置合适的体位
患者卧床时间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体征的变化而定。卧床期间应安排适当的卧位。对于生命体征不平稳, 意识障碍的18例患者采用侧卧位, 头稍前曲, 以利口腔分泌物流出, 每2h为患者翻身一次, 避免患侧受压时间太久, 翻身时应扶住关节, 以免关节扭伤或脱臼, 使用枕头、足托板协助患者矫正或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 避免足下垂、髋关节外翻或肩关节脱臼;对于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醒的87例偏瘫患者, 取患侧卧位, 头部抬高15°~30°, 切忌无枕仰卧。
2.2.2 加强肢体功能锻炼
应尽早开始肢体按摩和关节运动, 即可防止关节活动范围低下, 又可减轻肿胀, 缓解疼痛。根据患肢的肌力和关节最大活动度, 选择被动运动、主动-辅助主动或主动运动, 对于87例生命体征稳定、意识清醒神经系统体征不在进展的2~4级肌张力偏瘫患者, 应选择辅助-主动运动或主动运动, 运动幅度由小到大, 运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 由健侧到患侧, 健侧做主动运动时, 尽可能带动患肢一起活动;对于18例意识障碍肌张力在0~2级的偏瘫患者进行被动运动, 3~4次/d, 每次每个运动, 做5~10回, 按摩时动作要轻柔, 由远向近, 向心性按摩, 揉、捏。按摩后进行各关节的被动运动, 先大关节, 后小关节, 幅度由小到大。切忌动作粗暴, 防止发生骨化性肌炎。
2.2.3 协助患者日常生活训练
对于无意识障碍、生命体征平稳的87例偏瘫患者, 让患者自己做健侧肢体的主动运动, 并以健侧肢体协助患侧肢体做关节功能锻炼, 可穿插进行手的技巧性训练和四肢的粗细协调功能训练, 指导、鼓励患者使用健手或利用健手劳动, 患手进行基本生活训练, 尽量减少他人的帮助, 鼓励患者自己完成每日的个人清洁卫生。
2.3 语言障碍康复
偏瘫患者因为失语而缺乏与外界交流, 时间长了就会患上孤独症或抑郁症, 导致了病情恶化, 从而加速了死亡。对于25例失语患者, 应在病室内安置醒目的时钟、日历, 护理人员及家属应多与患者交谈, 如重复叫患者的名字或拍其肩膀。使患者感觉其周围有熟悉的人、事或物。对于运动性失语康复训练, 从“不”、“喝”、“吃”等单音字到“不行”、“喝水”、“吃饭”等单词, 先练习词汇, 再练习简单的语句;若为感觉性失语, 可以反复使语言与视觉结合, 如让患者“洗脸”, 并用手做洗脸的动作, 反复将手势与语言结合起来;若为命名性失语, 可用生活中常用的物品给他看, 并说出名称和用途, 从常见的“杯子”、“笔”开始, 要反复强调已掌握的名词, 鼓励患者多练习以促进语言康复。这个过程往往是缓慢的, 护理人员必须有对待“老小孩”一样的耐心。
2.4 吞咽障碍的康复
由于偏瘫造成的吞咽困难, 使得患者无法顺利进食, 营养摄入不够, 抵抗力下降, 容易引起并发症。临床上30例吞咽困难的患者, 其中12例呕吐反射存在吞咽功能正常者, 可鼓励, 患者经口进食。采取最容易吞咽的食物, 如菜泥、果冻、蛋羹, 这些食物容易在口内控制, 将患者的注意力集中于吞咽, 而不是咀嚼或吸吮。意识障碍的18例患者, 可采用非经口摄入营养的方法, 如鼻饲, 在病情平稳后, 鼓励患者在有胃管的情况下, 和少量的奶或水等流质饮食, 进行吞咽功能训练, 以便及早从口进食。
2.5 大小便的护理
偏瘫患者因为活动量减少或长期卧床而造成的排便困难, 可让患者多吃清淡、容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 没有糖尿病的患者适当食用蜂蜜, 多饮水, 必要时用软便剂。对于18例尿失禁患者, 训练其定时排尿, 对于尿潴留患者, 若腹部热敷无效, 可以留置导尿, 一旦放置应尽早拔出, 定时膀胱冲洗, 以防止发生尿路感染。
2.6 预防并发症
偏瘫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和褥疮, 对于18例意识障碍的患者应经常给患者变换体位和拍背, 每2h一次, 每次约5min, 以促进痰液排出, 愤怒工作坠积性肺炎。并作好口腔护理, 为防止褥疮的发生, 必须保持床铺清洁、干燥, 定时给患者翻身, 经常给患者更换内衣, 修剪指甲。尽量不要使用热水袋, 防止烫伤。
3 分析
现代康复医学认为, 任何疾病发病之前, 康复护理即应开始, 因此, 在脑血管病偏瘫发生之后, 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 尽早有目的的对患者实行系统化康复护理, 国外在这方面做了较多的研究和尝试, 并在临床逐步形成体系, 而在国内至今仍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如何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使他们回归社会, 将是康复护理的艰巨任务。
3.1 心理康复护理是先导, 建立温馨病房, 通过良好的环境, 热情的
服务, 疾病知识的宣传, 加强护患之间的交流, 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 使其对康复护理有正确的认识,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而有利于康复。
3.2 生理康复护理
对于105例偏瘫患者, 采取适当的功能训练, 包括卧床期间的被动和主动运动, 患者日常生活训练, 正确的体位定时翻身, 防止运动肌经常痉挛、关节僵直, 尽早地最大可能恢复肢体功能。87例无意识障碍生命体征平稳的患者, 其中痊愈30例, 好转60例, 18例意识障碍患者好转3例, 恶化15例。
3.3 针对吞咽功能障碍的程度实施不同的训练方法。
训练前, 对吞咽障碍程度进行仔细评估, 按不同的程度制定不同的训练计划, 轻度吞咽障碍者以摄食训练为主。重度障碍者采用鼻饲, 同时进行吞咽动作训练, 使吞咽反射更强烈, 当产生一定吞咽能力时, 再利用摄食训练, 让患者做吞咽练习, 以提高实际的吞咽能力。
3.4 针对不同类型的失语实施不同的训练方法。
对于25例不同失语类型患者, 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从简单的字词、物开始, 到复杂的语句、事物, 训练时不能操之过急, 力求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 其中好转10例, 无效15例。
参考文献
[1]刘丽宇, 汪月红, 时秀珍.脑血管病瘫痪的早期康复护理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 1999, 15 (2) :14.
[2]刘丽, 王丛杰, 葛薇.老年人大面积脑梗塞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杂志, 2009, 4 (36) :205-206.
脑血管病人的康复护理 篇10
1 临床资料
59例脑血管病例中,男48例,女11例;男女比例为48:11;年龄最小的40岁,最大的73岁,平均53.5岁;住院时间最长为169例,最短的32天,平均住院天数为46天。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病41例,超常体重29例,睡眠休息时发病47例;工作、情绪激动时发病12例,血压在22~19/16~11Kpa范围内31例,18~14/13~10kPa范围内18例,正常范围内10例;心电图正常30例,大致正常22例,供血不足7例;主要表现头痛头晕、视物不清、口眼歪斜13例;伴耳鸣、眩晕7例;伴糖尿病4例;语言不清或失语28例;单侧肢体麻木、乏力、欠灵活39例;肢体瘫痪7例;治疗好转55例,好转率为93.2%,效果不理想3例,占5.1%,自动出院1例,占1.7%。
2 心理分析及护理
2.1 忧虑苦恼型心里及护理 由于脑血管病起病急 骤,发展迅速,病势凶猛,病程长,致残率高,预后差,甚至多次住院。因此多数患者表现焦虑、苦恼、烦躁、孤独、郁闷、悲观厌世等心理。当病员表现忧虑、烦躁时,必须从实际入手,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疏导,减轻思想压力,稳定情绪,为康复创造条件。比如病员杨某某,住院号;24827,女,45岁,教师。患脑血栓入院后,一直情绪低落,常常独立发怔,愁眉不展,整天唉声叹气,对治疗护理漠不关心。通过细致观察、分析、了解,该患者夜间发病,入院血压高达24/13kpa,嘴歪眼斜,闭眼不能,并伴有右侧肢体活动受限,行走不稳,患者一是忧虑容貌,二是担心工作,对该病的预后情况忧心忡忡。经过交谈,患者吐露了心声,我们耐心安慰,因势利导,嘱其安心休息治疗,只有积极配合,治疗护理稳妥有效,精神上给与鼓励支持,患者逐渐消除了思想顾虑,在情绪稳定的最佳心理状态下,接受中西医配合治疗,住院35天,痊愈出院。
2.2 烦躁、恐惧型心理及护理 患者由于突然肢体瘫痪,言语不清或失语、视物不清甚至大小便失禁,从行动自如到生活不能自理、失去正常运动功能的瘫痪病人这一角色的转变,缺乏认识,因而产生烦躁、恐惧心理。
要帮助患者稳定情绪,客服烦躁、恐惧心理,医护人员必须耐心、细致的做好各项工作,注意观察分析患者的心理动态及需求,以耐心周到、细心的护理及精益求精的技术,安慰患者那颗烦躁恐惧的心灵,给患者以有力的心理支持,减轻心理压力,面对现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比如病员雷某某,住院号:41444,男,50岁,大队教导员。患病后心情烦躁,言语不清,右侧肢体行动受限,步态蹒跚,生活不能自理,稍不顺心,就对家属发脾气。针对这一现实,我们同患者细心交谈,从生活上体贴关心。各项技术操作准确娴熟紧张有序,获得了患者的高度信赖。雷某某曾对人说:“在这种环境中有一种安全感”,于是巨大的思想压力变成真诚的期待,烦躁担忧变成热切的希望,由恐惧瘫痪、矛盾重重变为心胸开阔、情绪稳定,于是主动配合各种处置操作,如针灸、体外反搏,各种穿刺、注射、中草药结合治疗,在护理人员协助下,积极进行适应性和代偿性功能锻炼,住院89天,达到预期的临床效果治愈出院。
2.3 依赖附属型心理及护理 依赖附属型心理的病人,主要是心理压力太重。他们了解脑血管病,当脑血管病危及自己的躯体时,如五雷轰顶,精神首先垮了,临床表现懒散、被动、顺从、感情淡漠、脆弱,希望被人重视,渴求医护人员扶持,家属昼夜陪护,内心充满恐惧感。
对这种类型心理的患者,我们一方面从精神上给予鼓励,生活上给予关心 ,另一方面加强巡视,深入了解病员心理活动,帮助患者从沉重的心理压力下解脱出来放下思想包袱,振作精神,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如刘某某,住院号;31654,男,63岁,于晨起时突然感觉左侧肢体活动欠灵活,语言不清,站立不稳,跌倒在地,急送医院住院治疗。该患者平时性情沉默,患病后沉默不语,事事依赖,总希望家属陪护,衣服要人帮着穿,饭菜要别人喂,生活需要陪护全面负责,在他的头脑中只有疾病,没有力所能及。经了解得知,他的战友有几个人患了脑血管病,其中有一位已瘫痪卧床多年,因此才对此病非常熟悉且惧怕。总认为没有什么办法使他恢复如常,只有靠医生和护士,才能减轻疾病的折磨,因而生活及治疗护理对他恢复有益而产生依赖性。了解他的心理后,我们及时找他交谈,谈家庭、儿女、战友、日常生活见闻、电影、电视等,渐渐打破了往日沉默的局面,重视了他幽默的本色,并努力做好细致的思想工作,主动喂水、喂饭、喂药,及时做好生活护理,取得了患者信任,使其减轻了思想压力,振作精神,在护理人员陪护下面对现实,正确对待自我,适时进行力所能及的功能锻炼,尽管他吐字不清,但幽默的话语还是不断飞出:“这病好比烈马,我要征服烈马,做个勇敢的骑兵”。一边说笑,一边挪动着不灵活的下肢,情绪稳定,心情舒畅,确实为康复创造了有利条件,仅住院37天,痊愈出院。
2.4 自责负罪型心理及护理 有些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对患病后肢体瘫痪、大小便不能自理、语言不清很烦恼和痛苦。他们总认为给家庭添了麻烦,拖累他人,对此内疚甚至负罪自杀的心理,为了减少大小便而悄悄少吃少喝。如刘某某,住院号:40350,男,55岁,右侧肢体瘫痪,本想自理,却常帮倒忙,想端水喝,却把水洒在床上,被服湿了,想赶紧挪动被服,杯子又被碰掉摔碎,他为此苦恼自责。我们观察到这些心理活动后,一方面鼓励病员正确对待失误,避免操之过急。另一方面引导病员证实现实,别人协助是在安全的前提下促进疾病的恢复,安慰患者要有耐心,适时适度,力所能及,克服急躁,循序漸进,只要坚持锻炼不灰心,再配合中和西医治疗,肢体功能一定能恢复。此后患者面对现实,与疾病抗争,在医护人员协助下,主动进行适度的肢体功能锻炼,最终达到了预期的临床效果,好转出院。
2.5 沮丧厌世性心理及护理 此类心理表现在患脑血管病病程超过3个月以上,并且临床症状比较稳定。患者由此会联想到久治不愈,要长期抱着药罐子与疾病相伴,因而沮丧厌世、缺乏信心和勇气,总认为自己成了废物而自卑,精神萎靡,同时认为自己受人歧视,而灰心丧气、孤独、失望。
针对病员的心理活动,我们首先从医护人员自身做起,关心体贴病员,时时处处为病员着想,通过与患者交谈,指出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疾病的种类在增多,但是现代科学技术,高精度的医疗设备应有尽有,病与病之间总是遵循相生相克的生存规律。使患者对战胜疾病充满信心,慢慢消除沮丧心理振作精神,去适应和开拓一个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在59例中有30多例在脑血管恢复期,主动培养业余爱好,养花养鸟、养鱼、下围棋、象棋、看书等,从而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
老年脑血管意外康复期的护理 篇11
1 患病后性格改变的护理
神经心理学指出,当中枢系统受到损害时,人脑的智力、知觉、视觉、记忆等功能发生障碍,对各种反射表现迟钝。损害的程度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大病情越重,此时病程长,恢复慢,并发症多,此阶段的护理要做到:
1.1 保证良好的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1.2 细致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基础护理及各个器官的功能锻炼。
1.3 主动预防并发症,处理大小便,注意安全。
1.4 保持患者身体清洁,病室环境清洁,患者被服清洁,患者用具食具清洁。
2 患者皮肤的护理
老年人皮肤衰老,皮下组织松弛及血流速度缓慢,肥胖患者出现皮肤松弛,局部受压缺血,营养障碍,组织坏死,护理不当,易形成压疮。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按摩全身骨突部位以减少受压,促进血液循环,同时保持皮肤清洁,床铺整齐。尤其是使用大便器时,注意不要划破皮肤,对消瘦的患者,臀部给予气圈或海绵垫。
3 预防肺部感染
老年人患病卧床后,呼吸功能减退,肺功能更为低下,呼吸道分泌物坠积,容易引起肺部感染。所以要鼓励患者咳嗽,有痰尽量咳出,定时给患者叩背,扶患者坐起、深呼吸,做上身运动等,可增加患者肺活量,减少肺内感染。
4 预防泌尿系感染的护理
老年人的膀胱括约肌松弛,平时用力咳嗽或紧张时有尿液流出,患者有两种可能引起尿路感染:一种是大小便失禁形成尿路感染,在这种情况下男性患者应采取塑料口袋接尿,女性患者采取勤换尿垫,保持床铺柔软、清洁、干燥。另外一种是脑性尿潴留是由于旁中央小叶受损而发生排尿困难,除条件反射、热敷外,还可采取膀胱按摩排尿法。
5 便秘的护理
老年人胃肠蠕动减慢,消化功能低下,特别是患病后进食少,加上长期卧床有80%以上患者出现便秘,要多给患者进食含粗纤维食物,每日睡前给番泻叶代茶饮,养成排便的习惯。
6 饮食及睡眠的护理
患病的老年人消化功能减弱,唾液分泌不足,牙齿脱落,影响食欲,故饮食可多样化,柔软、多汤饮食为宜,注意进食不要过饱,活动不要太少,睡眠不要太早,要做好晚间护理,睡前不要交谈过久或过于兴奋,以免影响睡眠,用温水给患者泡脚也可帮助睡眠。
7 失语的护理
部分老年人患脑血管意外后,出现失语,是感觉神经受损所致,患者心里明白,欲说不能,非常痛苦。此时特别要做好心理护理,通过写字和手势来安慰患者,消除紧张情绪,逐渐进行语言功能锻炼。
8 瘫痪患者的护理
老年人患脑血管意外后,大部分出现瘫痪,对他们来说这是最大的痛苦,感到自己已失去生存的价值,活在世上只能给亲人增加负担,因而悲观失望,有的产生轻生厌世念头。在这种情况下,护理方面最主要的是做好心理护理,加强心理护理对疾病的转归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样可以使患者感受到精神上的愉快,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护理上对患者要更加体贴关心,教他们做肢体功能锻炼,配合针灸、按摩等,最大限度恢复瘫痪肢体的功能。
9 康复期安全的护理
此期患者意识清楚,但体弱无力,有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比较谨慎,担心疾病复发危及生命,卧在床上不敢活动,依赖性增强,全靠别人来护理。对于这种患者要向他们耐心讲解轻微活动的意义,使其明白生命在于运动。
另一种心理状态是认为自己疾病已经痊愈了,着急自理,但走路不稳易跌倒。此时应注意防止摔倒,如厕时下蹲、起立困难,要有人扶持,厕所最好要设有扶手和坐便,以方便老年人使用。
【脑血管病人的康复护理】推荐阅读:
脑血管病人的心理护理05-20
脑血管病的康复护理05-26
脑血栓偏瘫的康复护理09-05
脑血栓康复期的护理12-01
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治疗09-30
脑血管病人11-14
脑血管意外/康复09-28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护理05-16
脑血栓康复07-26
全脑血管造影术的护理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