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患者护理(精选12篇)
脑血管病患者护理 篇1
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中老年患者的常见多发疾病, 该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致死率、复发率, 并发症多, 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因该病的治疗难度较大, 且护理环节对于患者的治疗和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1]。本研究中, 分别对所选取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常规护理以及优质护理, 分析不同护理方法的临床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4年1月收治的92例脑血管病患者, 依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6例。对照组男26例, 女20例;年龄32~78岁, 平均 (57.2±3.5) 岁;病史1.0~11.2年, 平均 (7.7±1.5) 年。观察组男27例, 女19例;年龄29~79岁, 平均 (58.1±3.4) 岁;病史1.0~12.9年, 平均 (8.1±1.6) 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实施护理, 主要措施包括:
观察患者的瞳孔以及意识恢复情况, 并对患者进行疼痛刺激, 明确患者的具体感知意识, 观察患者的呼吸幅度、节律、频率, 四肢末端以及口唇颜色, 取头侧位;机械通气者, 应先调整呼吸机指标, 保证患者的呼吸功能顺畅, 若有必要, 可给予患者氧气治疗。建立静脉滴注通道, 保证静脉滴注的正常进行, 如有必要可给予患者留置胃管及导尿管。
1.2.2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结合优质护理模式, 主要措施包括:
(1) 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宣教, 将患者送入病房, 让患者家属以及患者感知病房环境;入院后, 对患者身体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估, 耐心讲解具体病区环境、疾病知识、饮食以及用药指导, 告知患者用药以及检查中应注意的事项;可在病房床头贴上防坠床跌倒、药物过敏、护理级别等标志;有针对性的讲解专科疾病知识, 责任护理人员应定期对患者进行不同方式的健康教育, 同时也可由一些脑血管病专家开展专题讲座, 增强患者对心脑血管疾病的认知, 并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保证充足的休息, 避免情绪过于波动。 (2) 责任护理人员要做好查房工作, 并及时做好相关记录, 便于及时掌握患者的病情, 也便于将患者情况详细反映给主治医师和责任医师, 有利于给予患者有效地治疗, 减少疾病地恶化发展。 (3) 治疗后, 遵医嘱情况对患者的各项指标情况进行检查, 并落实各项护理工作。常规消毒清洁病房, 控制患者饮食, 指导取合适体位休息;辅助给予患者必要的心理护理, 明确患者的心理状态变化, 采取多种方法转移不良心理情绪;根据患者的治疗和身体恢复情况, 患者可在医护人员的引导下进行必要的功能锻炼;出院前, 叮嘱患者要加强健康锻炼, 出院时征求患者意见, 告知患者需要注意的事项, 告知患者健康咨询热线电话, 便于及时与医护人员沟通, 有效防止疾病的发展和变化。为保证护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应建立必要的随访制度, 采用电话随访询诊或上门随访观察, 了解患者出院后身体的健康恢复情况, 同时方便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情况以及痊愈情况。患者满意度的调查和计算:使用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在患者出院时进行满意度调查, 根据发放的调查问卷调查满意情况, 可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3个选项。满意率 (%) = (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 /接受调查病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痊愈率为93.5% (43/46) , 高于对照组的78.3% (36/46)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90, P=0.036) ;观察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脑血管疾病是脑血管以及心脏血管疾病的总称, 是一种中老年多发性常见疾病, 患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偏瘫、合并口眼歪斜以及严重的意识昏迷。脑血管病主要分为两类: (1) 颅内血管发育异常、受到创伤影响, 出现肿瘤疾病; (2) 心血管系统疾病或躯体系统疾病, 累及脑部循环以及血管功能[2]。相关临床研究表明, 该疾病发病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健康。即使采用最完善、最先进的方法治疗, 不少脑血管疾病患者治疗后仍会表现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当前该疾病已被公认为人类的头号杀手。分析该疾病的发生原因, 可能的主要原因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人们承受的生活压力不断增加, 人们情绪波动越来越大, 且缺乏运动, 加上饮食不够科学, 摄入脂肪过多, 以及生活环境的污染, 这些均导致人体的新陈代谢减缓, 血液流速下降, 而导致心脑供血不足, 如果调理以及预防不当, 可能诱发脂肪肝、脑血栓、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3]。短暂性缺血为心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 疾病发生后, 应及时给予系统性治疗, 采取有效的预防干预措施, 可有效防治高血压、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 脑血管疾病预防、控制和治疗中, 做好必要的护理干预工作, 对于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优质护理模式坚持以患者为服务中心, 在做好基础性护理工作的同时将具体护理责任落到实处,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技能进行培训, 提高护理服务水平[4]。因此, 对脑血管病患者的优质护理注意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注意引导患者调整和保持良好的心态, 避免情绪过度波动, 指导患者严格遵守禁忌证的前提下进行适当训练[5], 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本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情况以及治疗痊愈出院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 临床给脑血管病患者应用优质护理, 注重服务质量和心理护理, 可显著提高护理水平以及治疗痊愈率, 并有利于进一步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效果显著。
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优质护理服务在脑血管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3月—2014年1月收治的92例脑血管病患者, 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 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模式, 比较患者护理满意度以及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痊愈率为93.5% (43/46) , 高于对照组的78.3% (36/46)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90, P=0.036) ;观察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过程中, 应用优质护理可显著提高临床护理水平, 和谐护患关系, 提升护理满意度, 有利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关键词:脑血管障碍,护理,治疗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玉芬.优质护理服务在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2, 7 (3) :221-222.
[2] 张艳美.优质护理服务在脑血管病区中的实施[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 (9) :343-344.
[3] 杜敏.颈托制动在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初步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 (5) :20-22.
[4] 邵艳文.健康教育在老年脑血管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9, 29 (18) :2385-2386.
[5] 龙文风, 脑血管病的康复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 2010, 3 (14) :128-129.
脑血管病患者护理 篇2
患者:7床,甘炳合,男,48岁,住院号:0910040。
诊断:(1)脑血栓形成(2)Ⅱ型糖尿病
(3)左侧上下肢骨折术后
主管医生:李颖
责任护士:何娇妹
患者甘炳合,男,48岁,因“左侧肢体乏力2天”于2010-7-10-17时20分入院。主要病情:患者于2天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侧肢体乏力,尤以在下肢明显,能行走,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无肢体抽搐,无言语障碍及意识障碍等。今天上述症状加重,以致行走困难,家人视病重遂送我院就诊,急诊拟“脑卒中”收住我科。体格检查:T:37℃,P:94次/分,R:20次/分,BP110/80mmHg。神志清,双肺呼吸音粗,无干湿性啰音。心界不大,心律94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包块。左侧中枢性面、舌瘫,左上肢肌力Ⅲ级,左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低,右侧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右侧巴宾斯基征(-),左侧巴宾斯基征(+),脑膜刺激征阴性。
相关检查:头颅CT及MRA示多发性脑梗塞及脑动脉硬化;超声诊断:双侧颈动脉及椎动脉硬化性病变;脑多普勒检查示脑动脉狭窄。
相关辅助检查结果如下:
电解质:7月10日查K 3.79 mmol∕L,Ca 2.14 mmol∕L,7月13日复查:K 3.44mmol∕L↓,Ca 1.98 mmol∕L↓
凝血酶:PT、APTT、TT均正常 糖化血红蛋白:9.1﹪↑
总蛋白:57.9g∕L↓
白蛋白:34.4g∕L↓
患者于7月14日上午8时30分在放射科行全脑血管造影术,过程顺利,于上午10时安全返回病房。
一、护理诊断:
1、焦虑
2、活动障碍
与肌力降低有关
3、潜在并发症:下肢动脉血栓形成、局部出血、心动过缓和血压下降、造影剂肾病、脑血管痉挛、脑出血、感染等
二、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 由于病情复杂,病程长,患者容易产生恐惧、烦躁的心理情绪。在护理工作中应加强心理护理,首先应多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同情、关心患者,以积极的态度、热情的语言、娴熟的技能、良好的文化素养感染患者,获得患者的好感和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其次,依据患者的文化背景和知识层次,进行健康知识宣教,对于来自偏远地区及老年患者应反复多次进行教育;对于文化层次较高患者,要注意在医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方面进行健康知识教育,以满足其需要,这样可以让患者深刻了解病情,增加治愈信心,分散患者注意力,达到减轻患者紧张情绪的目的。
2、肢体功能锻炼及活动指导
教会患者功能锻炼的方法,指导其坚持锻炼,如肢体的屈伸运动,关节内收、外展、外旋的活动等,一天多次,一次20—30分钟,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防止功能萎缩。同时,此患者患有糖尿病,适当的活动可促进糖的利用,减轻胰岛素负担。对于Ⅱ°肥胖患者,应鼓励其积极进行适当的活动,但应避免剧烈的运动,以免兴奋交感神经及胰岛α细胞等引起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导致血糖升高,每周至少持续5~6次,每次锻炼时间约30min。
3、饮食指导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应以淀粉类食物、优质蛋白质和多种纤维素食品为主,应当在控制总热量的前提下,根据三大营养物质的比例进行分配。其中碳水化合物占50%~65%,脂肪占30%以下,蛋白质占20%~25%,还可以适量食用粗纤维食品,可减慢糖的吸收,减低血糖、血脂等。例如果胶、海生植物、玉米梗叶等可通便、减轻便秘;对于水 果,除哈密瓜、香蕉等高糖水果外,一些含糖量少的苹果、草莓等可在相应减少粮食的摄入量,以平衡热量的前提下,适量食用,而且要采取少量间隔的食用方法,以避免持续的高糖刺激。
4、行造影术的护理
4.1术前护理:①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完善术前准备。术前穿刺部位常规备皮,术前6 h禁食水。做碘过敏试验,女患者了解月经情况,注意患者有无出血倾向;记录患者肢体活动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便作为术后观察对照,及时发现有无股动脉血栓形成。术前复习患者病史,了解有无内科疾患。认真查阅患者的各项检查及化验结果,包括碘过敏试验结果,胸部X线摄片、心电图检查结果,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血生化等,有阳性或异常结果及时向医生汇报,以防术中出现意外。②术前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进一步讲解手术目的和意义、简单的造影程序及术中配合要点,使其对手术有所了解,并列举成功的病例,增强患者对手术过程的信心,以赢得患者的最佳配合。特别要告知患者术中要保持平卧,注射造影剂时可能会有轻微不适,但不可晃动头部,否则会影响成像效果。
4.2术中病情监护: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神志、呼吸、血压、皮疹情况,防止大剂量造影剂注射引起过敏反应。注重患者主诉,注意观察患者头痛情况,瞳孔改变及肢体活动情况。并随时观察加压输液袋的液体情况,防止输入空气引起栓塞等严重并发症。4.3 术后护理
4.3.1 一般护理:股动脉穿刺处加压包扎制动8 h,绝对卧床24 h,观察局部有无出血及血肿。并观察动脉穿刺远端的血液循环状况,如皮肤的色泽、温度,测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每15分钟1次,持续2 h。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如神志、瞳孔、生命体征、感觉、运动、语言等。鼓励患者饮水1 500 ml以上,以促进造影剂的代谢。4.3.2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下肢动脉血栓形成 由于术后患肢制动,穿刺处加压包扎,血流缓慢等均可导致血栓形成,因此,加压包扎的松紧度要适宜,既要达到止血的目的,又要避免血栓形成。如出现肢端苍白、腿刺痛、麻木、皮温下降,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则提示动脉血栓的可能,若发现下肢肿胀,皮温升高为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中应密切观察足背动脉搏动及穿刺侧肢体温度和色泽。
(2)出血的可能 由于术中常规使用抗凝药,因此,术后应密切注意有无局部出血倾向,观察有无鼻出血、齿龈出血、大小便颜色及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淤斑等。局部小的血肿可自行吸收,出血量大时引起压迫症状,导致肢体远端静脉回流受阻或动脉搏动消失时应及时处理。先给予局部湿热敷,6 h后仍无效应行血肿清除术。协助医生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和血生化。
(3)心动过缓和血压下降 由于颈动脉窦受压、股动脉压迫止血,颈动脉窦冲动抑制交感神经元并降低外周血管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导致全身血压下降;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受到刺激也可能增加迷走神经张力,造成心动过缓。注意观察心率和血压的变化。
(4)造影剂肾病 造影剂在药物中毒所致的肾功能不全仅次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通常以血肌酐升高大于或等于20% 一50% 为标准,可引起血尿、蛋白尿、少尿等情况,因此术后指导病人多饮水,遵医嘱予以补液治疗,以利造影剂从肾脏中排泄。护理中应注意患者有无全身水肿,有无腰酸、腰胀痛等不适症状,并观察尿液的色、量、性质的变化,准确记录出入量。协助医生定期监测肾功能。
(5)脑血管痉挛 颈动脉分叉上方的颈内动脉对机械性刺激非常敏感,护理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神志,询问有无头痛、头晕等症状,有利于判断脑血管痉挛是否存在。一般临床对血管痉挛常规采用预防性用药,通常以尼莫地平针lmg/h微泵推注24h维持,在用药过程中应密切监测血压的变化。
(6)急性脑梗死 由于脑血管痉挛易致急性脑梗死,因此,术后护理中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意识、瞳孔、言语及肢体肌力、活动等情况,加强巡视,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7)脑出血 由于导管的机械刺激,可导致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破裂再出血,也可因患者紧张、情绪激动、排便、剧烈活动引起动脉压突然升高,头部静脉回流受阻引起再度出血。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烦躁不安、颈强直、意识障碍等。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遵医嘱常规给予果导片2片口服,1次/d,或便乃通2包口服,1次/d,保持大便通畅,以避免血压增高的因素。同时注意意识、瞳孔、血压、肢体活动的变化,如发现有颅内高压综合征应及时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脑血管病患者护理 篇3
方法:总结35例脑血管病患者PICC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原因。
结果:35例使用PICC的患者发生了插管后局部渗血、脱管、导管堵塞、静脉炎、贴膜过敏、穿刺部位感染等护理问题,针对问题分析原因,并积极采取措施,取得较好的效果。
结论:熟练掌握PICC置管操作规程,并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关键词: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老年脑血管病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48-01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需长期输液或输注刺激性、高渗性及黏稠药物的患者1,2,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留置时间长等特点。它不受年龄、性别、疾病种类所限制,在无感染情况下,留置时间可长达2年3。由于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时间长、年龄大、血管弹性及一般情况相对较差,需要长期经静脉输入药物及高浓度营养物质,PICC不仅能减少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还可以避免药物对外周血管的刺激及损伤,对保证患者配合治疗,减轻痛苦起到积极作用。但由于患脑血管病多为老年人,其凝血机制下降、血管质量差,容易发生一些并发症。现将并发症原因及处理措施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35例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43~72岁。脑出血16例,脑梗死19例。
1.2置管方法。
1.2.1材料。ARROW牌单腔豪华包装,型号PK-01451-W,规格4Fr×55cm,导管内带支持金属丝穿刺包,3M 10cm×12cm透明敷贴,无菌手套。
1.2.2方法。选择穿刺静脉,首选贵要静脉,其次为肘正中静脉,再次为头静脉。将穿刺侧上肢外展45°~90°角,打开穿刺包,先用穿刺包外包内测量尺沿着穿刺点开始测量准备通过导管的静脉距离,止点为穿刺臂同侧胸骨旁第二肋间隙,记录所得数值。打开穿刺包内包,消毒术野2遍,铺洞巾,由助手于穿刺上臂中部扎止血带,穿刺鞘穿刺成功后松开止血带,置入导管25cm左右时嘱病人将头转向穿刺臂同侧并将下颚贴在肩部,继续置入导管达穿刺前记录数值;去除穿刺鞘,注射器接到PICC导管尾端输液口并向回抽吸,直到可以看到血液,用足够量的生理盐水脉冲式冲洗管腔以保证没有残留血液,用肝素帽封好,穿刺点加盖酒精纱条及一块小纱布后,用3M透明敷贴包扎固定导管,外留导管使用导管夹、固定夹和胶贴组合固定于前臂掌侧。在PICC标签上填写日期等相关信息,向病人肩部方向呈“S”型或弧形盘绕固定好留在体外的导管,记录外露导管长度,记录上臂中部周径,透视确认导管位置在上腔静脉。置管后第2天换药,以后每周换药2次,并记录穿刺点处所见情况及导管长度。
2结果
在35例并发症中,穿刺点血肿渗血18例,导管阻塞5例,血栓形成3例,静脉炎4例,导管脱落3例,穿刺点局部感染2例。
3讨论
3.1穿刺点血肿渗血分析及处理措施。穿刺点血肿渗血的发生率较高,几乎占所有并发症的一半。且全部渗血都在置管当日发生。其原因包括:老年患者凝血功能较差,并且脑梗死需要溶栓和抗凝治疗,导致患者凝血功能下降;老年患者血管硬化,舒缩功能差;置管穿刺口選择在肘窝处,活动范围大;脑血管病的患者认知能力低下,不易制动4。处理措施:置管前需要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如患者的凝血功能等;穿刺口选择在肘窝以下2~3cm处;置管后用无菌纱块反折至16层,贴膜固定或弹性绷带固定;置管后尽量减少置管上肢的活动并密切观察局部渗血情况。
3.2导管阻塞原因分析及预防。导管阻塞是PICC并发症中比较常见的原因。可能原因为老年患者凝血机制下降,活动减少,导致血栓形成5。处理措施:正确使用脉冲式正压封管方法,并在输液时加强巡视,及时换瓶;使用静脉营养等药物后要用生理盐水或稀释溶液冲管,防止药物结晶沉积,异物颗粒堵塞导管;如发现输液速度变慢,甚至不滴时,用20ml注射器回抽栓子。
3.3血栓形成表现。输液不畅,置管侧上臂肿胀,穿刺点渗液,冲管阻力大。发现血栓形成后应该立即应用尿激酶溶液进行负压法溶栓,以防血栓脱落后形成血管栓塞。
3.4静脉炎表现。导管穿刺点周围或沿上臂静脉通路发红,伴有疼痛和肿胀。出现机械性静脉炎后应用多磺酸粘多糖乳膏(喜疗妥)每日于患处外涂,一般5~7天即可痊愈。
3.5导管脱落原因。可能与患者烦躁不安、活动过度、穿刺部位及体外导管固定不牢等有关。置管后穿刺侧手臂避免剧烈活动,过伸、过屈动作,穿刺局部敷料松动及时更换固定。经X线胸片检查确定后拔出滑入部分和剪去脱出部分,消毒局部皮肤,再用透明贴膜固定。
3.6穿刺点局部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局部敷料清洁干燥,PICC穿刺后24h更换1次敷料,以后每周更换3次,敷料出现松动或有渗血、渗液应及时更换。更换时以PICC导管为中心,消毒直径为10cm,先用2%碘酒消毒3次,再用75%酒精消毒(避开针眼处),用透明贴膜固定。每周更换肝素帽1次,每日更换输液装置1次。
参考文献
[1]王秀华,王丽娟.三向瓣膜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的置管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3):41
[2]丁小萍,夏彩莲,李红梅,等.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血液病化疗患者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5):415
[3]周君桂,周春兰,刘芳,等.脑血管病康复期患者PICC应用中的护理问题及对策[J].护理学报,2010,17(2A):69-70
[4]何恒霞,刘秀红,薛波,等.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长度的研究与应用[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3):44-45
脑血管病患者鼻饲的护理 篇4
关键词:神经内科,鼻饲,护理
神经内科患者大多伴有意识障碍、真假性球麻痹而不能由口进食, 鼻饲是供给患者营养和热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维持水电解质及氮平衡、促进患者康复和维持患者生命的主要方法之一。鼻饲法是将胃管经一侧鼻腔插入胃内, 从管内灌注流质饮食、水和药物的方法[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2例, 其中男42例, 女20例;年龄30~83岁, 平均68岁。CT或MR确诊:脑出血13例, 多发性脑梗死21例, 大面积脑梗死20例, 脑干梗死8例。
1.2 方法
我科现均使用一次性百通胃管, 插管前需由医生向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经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后再予留置胃管。患者抬高床头30°, 清洁鼻腔, 测量胃管插入长度, 成人鼻尖到耳垂到剑突的距离+10~15cm (一般在55~65cm) 。
1.3 鼻饲管的固定
我们采用百通低敏胶布, 将胶布剪成“T”字形, 将“丨”在胃管近鼻孔处缠绕1周, 然后将“一”粘于患者鼻尖部, 在近侧面颊上再予固定胃管。如烦躁患者我们经家属知情同意后与保护性约束带的使用, 或加用系带打一个活结套在鼻饲管近鼻翼前, 系带绕脑后打结固定, 还可将躁动侧手掌予以带上无指手套。
1.4 鼻饲方法及饮食
1.4.1 分次灌饲法
用注射器分次灌注, 每2~3h灌食1次, 每次不超过200ml, 每日流质总量1200ml, 温度在38~40℃, 过高或过低都容易引起胃肠不适, 腹痛腹泻等[2]。鼻饲饮食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病情稳定后要及时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可适当加入一些果汁、鱼汤、鸡汤等, 以使营养全面。
1.4.2 缓慢滴注法
采用肠内营养液如瑞代、能全力等, 用一次性肠内营养液重力滴注器缓慢连续滴注, 最好以能量泵持续均匀滴入, 每日总量1000ml或遵医嘱, 速度在500ml/6~8h。
1.4.3 注意事项
开始鼻饲或滴注时, 营养液用量宜小, 剂量应由少到多, 浓度由低到高, 避免开始时就引起明显的高渗状态。注食完后予温开水20~30ml脉冲式冲洗胃管, 避免管壁上有食物残留, 以免食物在胃管内腐败变质, 注意鼻饲液一定要保证卫生、无污染。
2 鼻饲护理
2.1 由于患者不能经口进食, 要特别注意口腔卫生, 密切观察口腔黏膜, 予以口腔护理2次/d, 清除口腔内痰痂, 定时湿润口腔, 减少因口腔干燥对患者造成的不适感。并观察鼻腔黏膜的情况, 我们予每日清洁鼻腔并石蜡油湿润置管处鼻黏膜, 及时更换鼻贴, 防止鼻尖部因鼻贴长期黏贴造成鼻尖皮肤变薄破损。
2.2 常见并发症护理
2.2.1 腹泻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本组20例出现腹泻, 原因包括肠内营养液渗透性高、消化不良、注入速度过快、营养液过冷、不耐受乳糖、胃排空迅速等。所以应注意: (1) 鼻饲量由少到多, 做到少量多餐。 (2) 从低浓度的营养液开始, 速度由慢到快。
2.2.2 误吸也是常见并发症之一, 本组有3例出现吸入性肺炎。原因包括胃管置入长度不够、鼻饲时体位不当、鼻饲后立即吸痰等。所以在操作中应注意: (1) 必须插入足够长度, 已由原来的测量方法“鼻尖到耳垂到剑突的距离”加上10~15cm, 确保胃管前端到达胃体接近幽门处, 可以有效防止反流。 (2) 鼻饲时必须抬高床头30°~45°。 (3) 进食后30min内禁止过多活动改变体位, 避免吸痰, 要求在鼻饲前30min先予吸痰[3]。 (4) 注食过程中必须注意有无呛咳反流, 特别要注意有无隐性误吸的存在, 必要时改予留置空肠营养管。
2.2.3 长期鼻饲患者还可能出现代谢并发症, 必须注意电解质血糖等方面的监测, 及时调整。
2.2.4 由于患者长期卧床, 肠蠕动减弱, 鼻饲液大多为少纤维食物, 易造成粪便干结便秘。因此, 应适当进行腹部按摩, 促进肠蠕动, 缓泻剂通便治疗, 必要时开塞露灌肠。
3 健康教育
留置胃管期间患者及家属可能存在对该治疗不理解不配合, 主要有下列情况: (1) 认为是胃管导致患者无法从口进食, 从而抵制留置胃管, 造成人为拔管。 (2) 自行鼻饲过多营养液造成反流。 (3) 自制鼻饲液过于黏稠的营养液造成堵管。 (4) 私自从口喂食食物造成吸入性肺炎等。故在护理中需针对性地予以宣教, 取得患者及家属的支持与理解, 指导吞咽功能锻炼。
胃肠道内营养的供给是人类固有的消化吸收利用营养的最佳途径。脑血管疾病患者由于失去咀嚼和吞咽功能, 无法由口进食, 且此类患者病情重、病程长, 兼有营养摄入不足、体能消耗增多等特点, 容易导致营养不良, 必须进行鼻饲补充营养。而做好鼻饲护理是患者保证营养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庆华, 刘占河, 薛华.脑卒中致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14) :102-104.
[2]李淑迦, 王建英, 李家育.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规范:护理分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6:5.
心脏血管肉瘤怎么护理 篇5
1心脏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进行有效的自我调节:不要有焦躁、忧郁、烦恼的症状表现,要保持心情愉悦。日常生活中心脏病患者早餐可以吃燕麦片,这是因为燕麦片中含有的叶酸和钾,对于心脏是非常有好处的,患有心脏病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多吃菠菜,因为菠菜中有有丰富的叶酸还有纤维,这同样对于心脏是有很大帮助的。
2在日常生活中心脏病患者要严格的控制对于盐、糖类的摄入、患者还要注意不要吃腌制的咸菜,也不要经常吃糕点、罐头等,不要喝碳酸饮料,要保持大便的通畅。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篇6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心理护理
脑血管意外,又称急性脑血管疾病,脑卒中或中风,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是一组急性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1]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与人民生活节奏加速,人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脑血管意外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等特点。由于起病急、病情重、并发症多。因此,做好此类病人的心理护理,对病情的转归和预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临床资料
102例患者中男45例,女57例,平均住院48天。脑梗塞41例,脑出血3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年龄50-80岁。
根据患者的心理变化特点进行观察分析,并进行针对性护理,取得较好的效果。
2心理特点
2.1急性期脑血管意外起病急骤,病死率和致残率高,在急性期后约有3/4的患者失去劳动能力,其幸存者可有意识、感觉障碍,偏瘫、失语、吞咽困难、共济失调和痴呆等症状。因此神志清醒者产生一种恐惧的心理,表现为焦虑不安、恐惧、易激动,认为自己死期将至,精神紧张,睡眠欠佳,性格也由温柔变得急躁,急切需要知道自己病情,希望得到及时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还有部分患者平素身体健康,平时很少发生疾病,所以突然发病后,瘫痪在床,活动受限,要人照顾,担心久之遭家人嫌弃,精神受到巨大的打击和压力,失去了与疾病作斗争的勇气,产生悲观消极心态,不配合甚至拒绝治疗,更有甚者会产生轻生自杀的思想。
2.2恢复期患者在医護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病情逐渐恢复,对康复充满了希望,急切盼望病情能尽快痊愈。但当肢体功能恢复到一定程度,失语患者开始有含糊不清言语,恢复速度开始减慢或停止,体能缺陷常导致活动受限而对前景悲观失望,迫不得已的依赖及无能力的处境,面临职业和地位的丧失等。患者的情绪会再次低落,重新失去信心,表现为忧郁、急躁、自卑甚至拒绝治疗。脑血管意外恢复期病态心理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前人格特点,如病前有强烈的依赖性和既往应激时易发生焦虑和抑郁。此外,还与家庭环境、家人关系有关,患者在相对孤立无援的状况下更易发生病态心理。
3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
3.1焦虑不安心理
3.1.1部分患者时因大怒或过度紧张等精神刺激,或在睡眠、劳累后出现偏瘫、失语、吞咽困难,失去自理能力等,心理上没有准备,表现出焦虑不安。
3.1.2护士应当引起重视,及时给予疏导。护士应该积极组织患者参加病区内的一些社交活动,如:介绍病友给患者认识、看电视、听收音机、家人亲情鼓励的方法等,使其摆脱焦虑不安。
3.1.3帮助患者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培养患者对生活的适应能力。指导家人帮患者按摩患肢及运动疗法中的注意事项。[2]要注意①家人应有足够的耐心,患者建立的信心很容易被家人的厌倦和不良的言行所击垮。家人应和医护人员更紧密的配合。②护士应积极的配合医生,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理状态,多鼓励患者,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3.2自卑孤独心理
3.2.1有些患者由于认知功能,肢体活动,生活自理能力和工作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日常生活需要别人照顾而产生自卑心理,出现悲观厌世的情绪,不愿接受治疗。长期卧床,身边较为冷清,觉得自己被遗弃,产生孤独感。
3.2.2这时护理人员应尽快帮助患者摆脱不良情绪的影响,积极主动配合各项检查和治疗。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的信任。条件允许时让家人陪护患者,消除患者的孤独感,帮助患者尽快适应新环境。对无家人照顾者给予特殊照顾。护士当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防止自杀等意外情况的发生。从生活上关心,体贴患者,与其聊天,谈心,拉家常等。
3.3烦躁、易激动心理
3.3.1少数患者病情重,治疗时间长,或疗效不显著,导致心理失衡和心中忿忿不安,表现为固执、偏激、情绪急躁,稍不如意就出现不耐烦、情绪激动、摔打物品、用具以及拒绝治疗,拒食、哭闹、甚至谩骂医务人员。
3.3.2这时应给予多的关心照顾,经常给予鼓励,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患者在功能锻炼过程中付出的努力应该得到护士的尊重。同时,还可以把其他病人作为榜样激励他。不要用激烈的言语和行为刺激患者,此时的患者往往觉得自己恢复得不够快,原因是自己不够努力,锻炼强度不够所以患者会加大活动量,这样的后果是患者会受伤或发生其他意外,故应格外谨慎。
3.4忧郁、恐惧心理
3.4.1部分患者情绪低落、消极、多愁善感,少数出现较重抑郁反应迟钝。反复查阅相关资料,担心病情加重,生命危险,对治疗信心不足。
3.4.2经过努力患者的病情好转,这时患者在高兴的同时也会忧虑,首先耐心倾听病人诉说的各种症状和烦恼,充分了解病人的病情及生活背景,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给予同情安慰,动员和指导家人和朋友在各个方面关心,支持和帮助病人,调动其潜在的能力;通过指导让病人了解疾病常见的原因,病理生理过程,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消除误解,提高自信心;同时可保证病人的安全,保护其自信心。[2]另外,应重视与患者家属的沟通与交流,一方面可以间接地了解患者日常生活习惯;另一方面,家属的情绪,家属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会对患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对家属的情感支持和疾病知识的宣教也非常重要。
4体会
脑血管意外患者存在多种情志失调的状况,若不予重视并积极加以心理调护,致使情志不循常度,将会加重病情,严重影响治疗和康复效果,甚至再次诱发脑血管意外发生。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必将建立成熟的心理护理体系及临床路径,最大限度地改善脑血管意外患者心理健康状况。[3]通过心理护理,使患者拥有一个健康乐观、积极向上、张弛有度的心理状态,已经成为脑血管意外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是影响该病临床疗效及预后转归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心理护理是实现脑血管意外患者全面康复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医护患及家人的共同努力。有效的心理护理,不仅能明显消除和改善患者的心理障碍,使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主动配合治疗,促进疾病的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晓霞.脑血管意外病人的心理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7,11(13):50-51.
[2]王海英.脑梗死患者60例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4):65-67.
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 篇7
1心理护理的目的
①解除患者的紧张、恐惧焦虑、悲观、抑郁的情绪, 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②帮助患者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方式。③通过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尽可能为患者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身心状态。④帮助患者建立新的人际关系, 特别是医患关系、护患关系、患者与患者之间关系, 使患者有一个平和的心态, 正确面对疾病。⑤尽量满足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的需要, 饮食与水、休息与睡眠、排泻、活动的需求。
2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状态
将笔者在神经科工作期间通过对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观察及了解, 现将脑血管病患者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总结如下:
2.1 大多数的患者在新入院时对医院的环境感到陌生, 处处谨小慎微, 猜测自己的病情及病情的发展, 希望得到医务人员的尊重和关心, 盼望早日出院。
2.2 患者的心理反应中最突出的是情绪问题, 常见的情绪有;焦虑、烦躁、恐惧、孤独感、抑郁、对疾病康复失去信心。
2.3 少数患者担心病后会给家庭带来累赘和经济负担, 对生活失去热情, 担心出院后留有后遗症, 生活不能自理, 产生悲观厌世的念头。
2.4 反复发作人院的患者, 有的长期卧床, 甚至有的合并脑萎缩, 出现老年性痴呆等在心理上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患者表现为心烦意乱、谩骂、甚至拒绝治疗, 这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痊愈很不利, 特别是情绪方面, 如情绪激动时可使血压升高, 可使脑出血的患者再次复发。
3脑血管病的心理护理
现在提倡人性化服务, 作为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 除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 优秀的心理品质和精悍的业务技术能力外, 认真观察、分析患者的心理反应及需要, 并予以及时实施指导, 是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 要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如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职业、病情轻重等特点有针对性做好心理护理工作。一个微笑、一句问候、细心倾听患者倾述使患者感到医务人员的温暖, 能充分信赖医务人员, 并以正确的态度、平常的心态对待疾病。现将脑血管病的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3.1 入院初期的宣教
①对新入院的患者, 护理人员态度是否和蔼, 可直接影响患者住院期间的情绪, 因为生病时, 人性脆弱的一面充分表现出来。稍有不顺对患者及其家属在心理上都有很大的影响。我们要用礼貌文明的言语, 和善娴熟的举止, 在温馨的气氛中工作。我们要告诉患者脑血管病属于慢性病, 再用药期间不要着急坚持治疗, 提高治病的信心, 并耐心讲解有关疾病知识, 使患者在治疗全过程中心中有数, 情绪稳定。②向患者及家属宣传并不是所有的脑血管病患者都会留下后遗症和造成偏瘫的错误思想。③责任护士深入病房与患者谈心, 详细了解患者的思想动态, 对患者提出的护理问题, 耐心解答及安慰。这不仅能加深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感情, 还能消除患者在治疗中的不良心理反应, 使医护人员与患之间关系融洽。
3.2 住院期间的宣教
①针对每个患者对不同的疾病, 有的放矢地给予宣教, 讲解病因, 患病后的注意事项, 制定护理计划及护理措施, 讲解化验目的及正常值, 从而使患者配合我们的治疗和护理。②脑出血的患者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 避免大的搬动一切生理活动均在床上。肢体保持功能位, 避免噪音, 急性期患者进食营养丰富, 易消化的流质饮食。恢复期应使患者多食含纤维多蔬菜及水果, 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用力排便, 使血压增高, 再次复发。③认真观察患者的病情和心理变化, 脑血管病急性期病情十分不稳定, 如脑梗死在发病后3 d左右脑水肿高发期致使病情加重。所以, 要向患者及家属讲明, 这并不是疾病越治越重, 要等到病情稳定后, 方可恢复。在整个治疗期间, 要帮助患者消除各种不良心理反应。还需要医护人员耐心向患者讲明贸然出院的危险性。同时也使患者相信疾病的可治性。⑤改善环境, 分散注意力, 让病房整洁、明亮, 使患者心情舒畅, 有利于疾病的治疗。例如:患者男, 55岁, 工人, 于20012年3月16日入院。门诊诊断脑出血。入院时, 神志清晰, 语言笨拙, 恶心呕吐, 伴右侧肢体活动不灵, 既往有吸烟、饮酒史各15年, 高血压病史10年未系统治疗, 饮食差, 二便正常。经头CT检查为左侧脑出血。因患者正处于脑出血的急性期, 同时伴有右侧肢体活动不灵, 因此对自己的病情提出了疑问, 担心预后问题和病程的长短。我们针对患者的犹郁、多疑、恐惧的心理, 对他进行了心理护理, 使他对疾病知识有了全面认识, 帮助患者适应医院的生活方式, 增强了患者治病信心。经25 d的治疗和精心护理患者的病情明显好转, 已经能下床活动。出院时, 患者说:入院后通过护士为我讲解疾病的知识病情发展和注意事项, 使我消除了心理负担, 只有积极配合治疗才能治好疾病, 另外医护人员耐心指导我的饮食, 劝其戒烟、戒酒、按时口服降压药, 使我深受感动。
4出院前的宣教
对于痊愈的患者, 我们应教育回家后的注意休息, 避开诱发本次住院所患疾病的因素。而对那些患慢性病的患者短时间内不能完全康复, 我们应告诉本次住院还存在那些护理问题, 出院期间应继续采取何种护理措施, 有利于康复。如脑梗死的患者, 出院时遗留左侧肢体活动不灵, 我们应教育患者出院后如何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握球运动每天20~30次, 根据具体情况逐渐增加, 按摩患侧肢体等等) 。从而使患者带着希望入院, 带着满意出院。同时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 教育患者出院后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多食蔬菜及水果保持大便通畅。监测血压, 病情如有变化及时就诊。
5小结
以上是笔者在神经科多年来积累的一点经验, 认为心理护理目前已成为护理学的一门重要课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社会的发展, 对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举止行为、服务质量的要求已上升到一定高度。所以我们医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 加强自身学习, 提高业务能力, 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实践证明, 通过对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护理, 使患者的疗程明显缩短, 产生各种并发症的情况明显减轻, 多数患者能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 能充分的了解自己, 不脱离周围环境, 面对现实, 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疾病, 在治疗中与医务人员积极配合, 从而使疗程缩短, 达到疗程短, 见效快的目的。
综上所述, 只有对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按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全面、周到的护理, 才是系统化整体护理和现代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护理。
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篇8
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62例, 其中男50例, 女12例;年龄40岁~59岁22例, 60岁~80岁40例。
2 早期症状的观察
患者在发病前常有早期症状。如脑血栓形成患者, 由于夜间血流缓慢, 脉搏变慢, 故多在清晨和午觉起来时发病, 发病前数日常有头晕、头闷、肢体麻木等早期症状, 一般意识清楚。本组患者中半数以上病例有上述表现。高血压患者中, 16例患者血压高于200/120 mm Hg, 有9例发生了脑出血。
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变化可能与颅内出血部位、出血量及颅内压增高的速度和程度有关。当血压增高时, 颅内压也可能增高, 若同时伴有脉搏呼吸减慢, 则说明有脑干受压现象;如果脉搏时快时慢, 说明脑干代偿功能差;如果血压下降, 但脑干损伤的其他症状未见好转反而恶化, 则可能出现延髓功能衰竭。如果患者出现频吐, 面色苍白, 烦躁不安, 意识障碍逐渐加深, 并很快进入昏迷, 两侧瞳孔不等大或忽大忽小, 边缘不整, 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血压上升 (收缩压较原水平升高40~60 mm Hg, 舒张压升高20~40 mm Hg) , 呼吸脉搏减慢等现象时, 则提示即将发生脑疝。
3 头痛的观察
本组中有30例患者主诉有不同程度的头痛。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有60%呈剧烈的局限性劈裂样头痛, 疼痛始于前额部, 常表示幕上出血;始于后枕部表示幕下出血。高血压患者, 由于脑供血不足引起的头痛, 呈弥散性、深部两侧钝痛与跳痛, 清晨较重, 常因头部震动或强烈摇动而加剧。脑梗死患者20%起病时出现梗死病灶侧头痛, 颅内压增高, 患者的头痛多于夜间加重。护理人员要仔细观察患者头痛性质、部位、持续时间、程度、伴随症状或减轻的因素等情况, 以协助早期确诊。
4 意识的观察
意识的变化是估计患者病变部位、性质及预后的标志之一, 也是辨别是否发生颅内压升高的依据之一。脑血管意外患者, 在发病初期, 不一定都有明显的意识改变, 以后则根据损伤的部位及程度, 出血量的多少, 以及病情的变化而有所不同。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 起病突然, 常伴有某种神经功能的突然缺失, 但无意识障碍, 一般在24 h可完全恢复, 且无后遗症;脑梗死患者, 约半数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但时间短暂, 数小时或数日后当病变到达脑部时, 则出现谵妄、癫痫、昏迷等意识改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发病较轻时, 可无意识不清症状, 但病情迅速发展, 常于数分钟或数十分钟内出现意识障碍或昏迷。本组病例中有12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
5 瞳孔的观察
瞳孔的对光反射和角膜反射, 可以反映患者的视觉通路, 特别是中脑的机能状态。本组病例中有21例患者的瞳孔改变明显。仔细观察瞳孔大小、两侧是否对称、对光反射情况, 如一侧瞳孔扩大, 对侧上下肢瘫痪, 多表示瞳孔扩大侧有血肿存在可能引起天幕疝;双侧瞳孔缩小表示脑干受损;双侧瞳孔扩大、各种反射消失往往是临终征象。观察瞳孔变化必须从第一次接触患者时就开始, 以后要反复多次地进行观察, 对判断患者是原发性损伤还是继发性病变有重要意义。
6 四肢活动及语言障碍的观察
脑血管意外患者, 常有不同程度的行动障碍, 肢体瘫痪和语言障碍。由于发生脑血管的部位不同, 引起的症状也不同, 内囊出血, 可出现偏瘫, 口角歪斜等;脑桥出血, 可出现四肢瘫痪, 强直等;小脑半球出血可出现颈项强直和一侧肢体的共济失调等;动脉栓塞最早出现的症状是肢体疼痛、皮色和温度的改变、感觉和运动障碍以及动脉搏动消失等。本组病例中有行动障碍或偏瘫者53例, 有语言障碍者35例, 约半数以上预后较差。
7 重视高血压脑出血
长期高血压可使小动脉壁脂质透明变性, 内膜下脂质和蛋白质沉着, 动脉壁可出现坏死、扩张或粟粒状微小动脉瘤。尤其脑底部、脑室周围脑组织动脉血管是从大动脉发出, 承受的压力高于其他血管, 血压波动等因素易诱发血管破裂。高血压脑室出血病情变化快, 脑室内出血少时可充填一个或多个脑室, 当脑室大量出血形成脑室系统铸型, 使脑脊液循环障碍, 积血、积液引起脑室系统急性扩张, 颅内压迅速增高出现脑疝, 压迫脑组织关键结构, 进而累及生命中枢。急性大量的脑室出血、脑室铸型, 患者常伴有严重的意识障碍、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中枢性高热、癫痫、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危及生命。及早清除脑室积血, 防止脑室积水进一步扩大而引起高颅压是本病治疗的关键。
8 护理
脑血管病患者的家庭护理干预 篇9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高血压患者的不断增加, 脑血管病呈现上升趋势, 其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为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早期的康复护理很重要, 而脑血管病的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患者功能恢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功能的恢复需要较长的时间, 加之患者经济条件有限很难在医院完成, 而康复护理只能在家中进行。因此康复训练成果取决于家庭康复的质量。家属是患者主要照顾者, 也是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主要帮助和支持者, 他们所掌握的康复知识对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为此, 我院护理人员通过对患者及家属实施健康教育,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12月我科共收治脑血管疾病患者60例, 其中男48例, 女12例, 平均年龄68岁。
2 护理体会
2.1 心理护理
脑血管病多突然发病, 使一个健康人在几分钟或数小时内瘫痪、失语、生活不能自理, 患者难以接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 造成心理上的创伤, 出现不安、恐惧、焦虑、失望等一系列复杂心理, 直接影响疾病的治疗与康复。了解患者心理状态, 安慰、支持和鼓励患者, 动员家属一起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告知患者疾病能治愈, 但需要很长时间, 说明积极主动锻炼的重要性, 循序渐进, 持之以恒, 向患者指出存在的各种有利因素, 告知临床上有许多类似的正面病例, 使患者在信念上由绝望变为希望, 在意志上由懦弱变为坚强。同时做好家属的工作, 向其说明患者生病期间最需要亲人的关心, 亲情的支持能够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有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亲情的呵护是心理康复的必要条件。
2.2 康复期的护理
目前认为患者意识清楚, 生命体征稳定, 24~48h临床表现和体征不再发展时即可进行康复训练。此时患者家属就应参与进来, 因为患者能否有效地进行整体康复, 需要家属的积极参与, 尤其是在医生指导下的家庭成员参与进行康复训练, 更加值得提倡[1]。
2.2.1 功能训练。
肢体锻炼是促进脑血管病康复的一种必要措施, 不仅能预防废用综合征, 还能有效预防肺部感染, 提高自身抵抗力, 增强患者自信心, 提高生活质量。肢体锻炼应从床上逐渐到床下活动。床上锻炼:患者肢体被动活动, 每日3次。锻炼从大关节开始, 逐渐到小关节, 可指导患者用健侧带动患侧进行锻炼, 或由家属协助锻炼。患者主动进行精细活动锻炼, 从抓、拿、握开始锻炼, 上肢可让患者摸头、摸脸, 下肢可做抬腿运动, 逐步让患者坐于床沿, 同时下肢进行抬腿锻炼;床下锻炼:患者下床活动时, 首先让患者站稳, 稳站靠于床沿, 双手扶床栏, 进行站立锻炼, 当患者能站立时, 最先由家属扶着迈步, 此期间的锻炼, 一定要防止摔倒导致的外伤。同时做好家属思想工作, 让家属参与制定康复计划, 并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2.2.2 语言训练。
分析患者失语的类型:运动型失语者, 患者能理解别人所说的意思, 但自己不能用语言表达, 这种患者可进行恢复性训练, 让患者跟着示范的口型学, 先进行数字、单词逐渐到短语、整句进行训练;命名性失语:能看、能读, 但不理解其意义, 要进行强化记忆训练, 利用卡片、图片反复说出名称, 鼓励患者多练习, 经常与患者交流, 促进对大脑及语言中枢刺激, 并教会其沟通的简单方法和技巧, 可先用书面交流, 继而应用表情、手势、体态语言。书面语和体语相结合是失语症患者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最佳途径[2]。
2.2.3 认知功能训练。
给患者视、听、触等感知觉刺激。其方法是:日常用品、食物及患者感兴趣的物品均放在患侧, 护理操作尽可能在患侧进行, 并经常提醒患者, 提高对患侧注意力。
2.2.4 做好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的清洁, 避免各种刺激;定时翻身, 动作要轻, 避免损伤皮肤, 经常按摩骨突部位, 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保持床单位干净、平整、无异物及碎屑;大小便失禁者要随时清洁, 尤其要注意皮肤皱褶处的卫生 。同时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 以低盐、低脂饮食为主, 可食用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食物。
2.2.5 预防肺部感染。
保持口腔清洁, 嘱患者早晚刷牙, 饭后漱口, 对生活不能自理者要协助进行。对吞咽功能障碍者, 喂饭速度要慢, 以防止食物误入气管引起感染。寒冷季节要注意保暖, 防止感冒。每次翻身后轻叩其背部, 有利于痰液排出和改善肺部血液循环。
2.3 合理控制血压
避免引起血压升高的因素。保持情绪稳定, 多数患者易激动, 指导患者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 努力使自己适应环境和社会,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为防止便秘, 饮食应含有足够的蔬菜及一定量的纤维素, 富有营养而易消化, 每次饮入充足水量, 让患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防止大便用力。教会患者和家属监测血压, 坚持按医嘱用药, 不随意增减或停药, 以防血压升高加重病情。戒烟、限酒, 肥胖患者适当减轻体重。
2.4 出院指导
对脑血管患者的护理措施并不是随着治疗的结束而终止, 出院的健康指导更是一项长期任务, 给患者家属及亲友讲解心理学知识, 提供科学的护理和协助锻炼的方法, 编写一些康复知识手册, 组织家属间进行康复护理知识经验交流, 对家属进行专业讲座, 这样既能提高家属的照顾水平, 又能提高疗效, 有助于患者社会功能的恢复。出院后与患者及家属保持电话联系, 并进行家庭随访, 以了解干预内容掌握情况及存在问题, 给予针对性指导和帮助。
3 结果
本组60例脑血管患者, 通过患者从发病到院外的一系列康复护理及指导, 家属及陪护人员都在参与, 同时医护人员给予正确的辅助训练及护理方法的演示, 采取多种方法对家属进行知识普及, 让其家属掌握有关康复知识和技巧, 从而使护理走向家庭, 促进患者康复,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家庭护理干预是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生活方式, 预防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是医院护理的延续[3]。脑血管病恢复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因家庭、社会因素等因素, 患者不可能完全康复就离开病房, 大多数患者需在院外继续进行康复训练, 因此通过家庭护理干预, 把院内护理向外延伸, 保证了康复护理的延续性, 对提高患者的生存能力和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淑慧, 李玉娟.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J) .护理管理杂志, 2005, 5 (11) :6-7.
[2]霍春暖, 朱春燕, 郭晓鹏, 等.改进沟通方法对脑卒中语言障碍病人抑郁程度的影响 (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03, 9 (7) :446.
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 篇10
1 临床资料
本院近年共收入脑血管病120例, 其中脑出血19例占15.8%, 脑血栓51例占42.5%, 脑梗死23例占19.2%, 蛛网膜下腔出血27例占22.5%;男76例, 女44例;年龄35~72岁。
2 心理状态
尽管120例患者的职业、文化水平、社会地位、家庭状况等有很多的不同之处, 但作为患者, 其心理状态基本是相同的。归纳起来共有恐惧、焦躁、悲观3种心理状态。
2.1 恐惧心理
大多数患者均有紧张、多虑、忧心忡忡的表现。尤其是初发病时, 由于缺乏对疾病的认识, 患者常常会担心自己的病情、治疗效果等一些问题, 表现为紧张、失眠、烦躁等情绪致血压升高, 对于脑出血患者, 血压升高常常是一个主要诱因。本院曾遇一男性患者, 44岁, 患脑出血, 在住院的第18天病情已得到基本控制, 因目睹1例因抢救无效死亡的脑出血患者, 产生紧张、恐惧心理, 使血压升高而发生2次出血。
2.2 焦躁心理
多见于恢复期的患者。患者由于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 思想负担重, 心情压抑而产生焦躁心理。患者常常失去治疗信心, 表现为常爱发怒、易激动、性情急躁、不配合治疗。
2.3 悲观心理
多见于病情较重的患者, 常常消极认为自己得了这种病, 不死也得瘫, 活着不能自己照顾自己, 只能拖累配偶和子女, 影响他们的工作, 这样活着没有人生价值观, 还有少数人害怕无人照顾等, 而终日痛苦不堪, 长嘘短叹, 悲观失望, 不思饮食, 甚至厌世。
3 护理措施
针对这些不同的心理状态, 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 而收到明显的效果。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3.1 对紧张、恐惧的患者, 应尽快解除他们的精神负担, 主动热情向他们介绍病情、治疗方案及康复过程, 用真诚的态度关心体贴他们, 让患者觉得医院好像自己的家, 医护人员就像自己的亲人一样。尽量减少精神刺激, 避免情绪波动, 为他们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 使其心理达到最佳治疗状态。
3.2 对焦躁而情绪不稳定的患者, 良好的语言尤为重要。对这类患者要有耐性, 遇到患者发脾气时, 要以患者的心理角度去理解他们, 在情绪稳定后向患者说明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及对身体康复不利的因素, 以取得患者积极合作。
3.3抑郁、悲观的患者对自己突然成为1名病员, 甚至瘫在床上成为社会和家庭累赘而感到悲观、无望, 心理状态很难适应。对这类患者护士应不断地去病房与患者谈心, 列举同一种疾病患者的治愈、好转以及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的典型病例来说服患者, 鼓励患者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加速疾病的转归进程。
通过对120例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 使医务人员深深体会到, 脑血管病与其他疾病的不同点之一是心理状态的异常, 因此在护理工作中要经常巡视病房, 观察和了解患者的心理反映, 情绪变化, 有针对性地进行护理, 以配合治疗, 从而达到满意的效果。
脑血管病患者护理 篇11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有效改善脑血管患者吞咽障碍的护理措施和手段,从而为相关的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借鉴和依据。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均为136例脑血管患者,并且均表现出吞咽困难。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68例),分别实施精细化护理措施和常规临床护理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后吞咽困难改善情况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15d和30d患者的吞咽困难得分水平和神经功能得分水平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从改善效果上比较,治疗组患者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血管患者所采用的精细化护理措施和方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吞咽困难,提高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效果,是临床针对有吞咽困难脑血管患者的可靠选择。
【关键词】精细化护理;脑血管患者;吞咽困难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2-0112-02
回顾临床上关于脑血管患者临床护理的相关研究和报道后,我们总结认为[1-2]:针对具有吞咽困难的脑血管患者来说,采取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临床有效改善脑血管患者吞咽障碍的护理措施和手段,从而为相关的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借鉴和依据,本文总结了我院针对脑血管患者实施精细化护理的相关实践经验,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脑血管患者,并且均表现出吞咽困难,共计136例。其中:男性患者86例,女性患者50例,年龄55~76岁,平均年龄(6653±533)岁。随机将136例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68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措施和方法
121对照组的干预措施本组研究对象实施常规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方法进行护理[3-4]。
122治疗组的干预措施本组研究对象在实施常规临床护理措施和方法的基础上,采取以下精细化护理措施和方法[5-6]。①吞咽功能训练做小口呼吸,吸管吸气运动;舌做水平后缩、侧方主动运动,用勺子或压舌板在各个方向给予阻力,使之做抗阻运动;张口后压舌板压舌头,用冰棉签刺激软腭、咽部引起吞咽反射。②进食功能训练 对卧床患者,取仰卧位,躯干上抬,头前屈,偏瘫侧肩部用枕垫起。对能坐患者,取坐直头稍前倾,身体向健侧倾斜30°,使食物由健侧咽部进入食管。进食要遵循少量多餐,细嚼慢咽的原则,每口进食量不宜过多,速度不宜过快,每次进食后嘱患者反复吞咽数次,以便食物全部咽下。
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后,吞咽困难改善情况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结果。吞咽困难改善情况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均采用国际通用方法和共计进行评分,对实施护理前后的评分结果进行比较研究。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吞咽困难属于脑血管患者临床上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从相关的临床研究和统计数据结果上分析:脑血管患者吞咽困难的发生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从临床病例分析结果上看,脑血管患者一旦发病,患者在临床上会出现脱水、营养不良等症状,情况较为严重的患者会导致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甚至会导致患者窒息,严重的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7-8]。由此可见,临床上针对脑血管患者吞咽困难的有效干预措施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既往的临床相关同类研究结果证实[7-8]:针对有吞咽困难脑血管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的吞咽困难,从而有效的降低患者其它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对于促进患者相关神经功能的恢复也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
本文的研究数据结果也证实了我院针对脑血管患者所采用的吞咽困难精细化护理措施临床效果显著:一方面在实施干预措施后,患者吞咽困难改善情况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另一方面在实施干预措施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因此,通过以上的综合分析与阐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院针对脑血管患者所采用的精细化护理措施和方法可以显著的改善患者的吞咽困难,提高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效果,是临床针对有吞咽困难脑血管患者的临床可靠选择。
参考文献
[1]刘艳萍, 谢明, 封蔚彬, 等. 低频电刺激和吞咽训练配合康复护理干预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1,33(8):616-617.
[2]陈仁英, 唐桂华, 李玲, 等. 脑干梗死环咽肌失弛缓致严重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 2010,45(10):951-952.
[3]柏慧华, 姚秋近, 祝晓娟, 等. 脑出血患者术后早期吞咽障碍筛查及康复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 2013,48(4):299-301.
[4]董力微, 周敏, 王勤俭, 等. 认知训练结合康复护理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2,34(11):845-847.
[5]张淳梅. 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护理干预[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16(14):1680-1681.
[6]韦梅珍, 许小玲, 徐巧玉.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系统化护理干预的效果[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17(12):1387-1389.
[7]张春燕, 孙艳, 张新玉.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18(5):611-613.
[8]王梅, 钱前, 陈静. 120例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干预[J]. 中华全科医学, 2011,09(11):1815-1816.
(收稿日期:20140410)endprint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有效改善脑血管患者吞咽障碍的护理措施和手段,从而为相关的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借鉴和依据。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均为136例脑血管患者,并且均表现出吞咽困难。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68例),分别实施精细化护理措施和常规临床护理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后吞咽困难改善情况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15d和30d患者的吞咽困难得分水平和神经功能得分水平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从改善效果上比较,治疗组患者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血管患者所采用的精细化护理措施和方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吞咽困难,提高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效果,是临床针对有吞咽困难脑血管患者的可靠选择。
【关键词】精细化护理;脑血管患者;吞咽困难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2-0112-02
回顾临床上关于脑血管患者临床护理的相关研究和报道后,我们总结认为[1-2]:针对具有吞咽困难的脑血管患者来说,采取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临床有效改善脑血管患者吞咽障碍的护理措施和手段,从而为相关的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借鉴和依据,本文总结了我院针对脑血管患者实施精细化护理的相关实践经验,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脑血管患者,并且均表现出吞咽困难,共计136例。其中:男性患者86例,女性患者50例,年龄55~76岁,平均年龄(6653±533)岁。随机将136例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68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措施和方法
121对照组的干预措施本组研究对象实施常规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方法进行护理[3-4]。
122治疗组的干预措施本组研究对象在实施常规临床护理措施和方法的基础上,采取以下精细化护理措施和方法[5-6]。①吞咽功能训练做小口呼吸,吸管吸气运动;舌做水平后缩、侧方主动运动,用勺子或压舌板在各个方向给予阻力,使之做抗阻运动;张口后压舌板压舌头,用冰棉签刺激软腭、咽部引起吞咽反射。②进食功能训练 对卧床患者,取仰卧位,躯干上抬,头前屈,偏瘫侧肩部用枕垫起。对能坐患者,取坐直头稍前倾,身体向健侧倾斜30°,使食物由健侧咽部进入食管。进食要遵循少量多餐,细嚼慢咽的原则,每口进食量不宜过多,速度不宜过快,每次进食后嘱患者反复吞咽数次,以便食物全部咽下。
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后,吞咽困难改善情况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结果。吞咽困难改善情况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均采用国际通用方法和共计进行评分,对实施护理前后的评分结果进行比较研究。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吞咽困难属于脑血管患者临床上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从相关的临床研究和统计数据结果上分析:脑血管患者吞咽困难的发生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从临床病例分析结果上看,脑血管患者一旦发病,患者在临床上会出现脱水、营养不良等症状,情况较为严重的患者会导致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甚至会导致患者窒息,严重的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7-8]。由此可见,临床上针对脑血管患者吞咽困难的有效干预措施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既往的临床相关同类研究结果证实[7-8]:针对有吞咽困难脑血管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的吞咽困难,从而有效的降低患者其它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对于促进患者相关神经功能的恢复也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
本文的研究数据结果也证实了我院针对脑血管患者所采用的吞咽困难精细化护理措施临床效果显著:一方面在实施干预措施后,患者吞咽困难改善情况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另一方面在实施干预措施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因此,通过以上的综合分析与阐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院针对脑血管患者所采用的精细化护理措施和方法可以显著的改善患者的吞咽困难,提高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效果,是临床针对有吞咽困难脑血管患者的临床可靠选择。
参考文献
[1]刘艳萍, 谢明, 封蔚彬, 等. 低频电刺激和吞咽训练配合康复护理干预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1,33(8):616-617.
[2]陈仁英, 唐桂华, 李玲, 等. 脑干梗死环咽肌失弛缓致严重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 2010,45(10):951-952.
[3]柏慧华, 姚秋近, 祝晓娟, 等. 脑出血患者术后早期吞咽障碍筛查及康复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 2013,48(4):299-301.
[4]董力微, 周敏, 王勤俭, 等. 认知训练结合康复护理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2,34(11):845-847.
[5]张淳梅. 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护理干预[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16(14):1680-1681.
[6]韦梅珍, 许小玲, 徐巧玉.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系统化护理干预的效果[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17(12):1387-1389.
[7]张春燕, 孙艳, 张新玉.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18(5):611-613.
[8]王梅, 钱前, 陈静. 120例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干预[J]. 中华全科医学, 2011,09(11):1815-1816.
(收稿日期:20140410)endprint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有效改善脑血管患者吞咽障碍的护理措施和手段,从而为相关的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借鉴和依据。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均为136例脑血管患者,并且均表现出吞咽困难。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68例),分别实施精细化护理措施和常规临床护理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后吞咽困难改善情况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15d和30d患者的吞咽困难得分水平和神经功能得分水平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从改善效果上比较,治疗组患者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血管患者所采用的精细化护理措施和方法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吞咽困难,提高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效果,是临床针对有吞咽困难脑血管患者的可靠选择。
【关键词】精细化护理;脑血管患者;吞咽困难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2-0112-02
回顾临床上关于脑血管患者临床护理的相关研究和报道后,我们总结认为[1-2]:针对具有吞咽困难的脑血管患者来说,采取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临床有效改善脑血管患者吞咽障碍的护理措施和手段,从而为相关的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借鉴和依据,本文总结了我院针对脑血管患者实施精细化护理的相关实践经验,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脑血管患者,并且均表现出吞咽困难,共计136例。其中:男性患者86例,女性患者50例,年龄55~76岁,平均年龄(6653±533)岁。随机将136例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68例),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干预措施和方法
121对照组的干预措施本组研究对象实施常规的临床护理措施和方法进行护理[3-4]。
122治疗组的干预措施本组研究对象在实施常规临床护理措施和方法的基础上,采取以下精细化护理措施和方法[5-6]。①吞咽功能训练做小口呼吸,吸管吸气运动;舌做水平后缩、侧方主动运动,用勺子或压舌板在各个方向给予阻力,使之做抗阻运动;张口后压舌板压舌头,用冰棉签刺激软腭、咽部引起吞咽反射。②进食功能训练 对卧床患者,取仰卧位,躯干上抬,头前屈,偏瘫侧肩部用枕垫起。对能坐患者,取坐直头稍前倾,身体向健侧倾斜30°,使食物由健侧咽部进入食管。进食要遵循少量多餐,细嚼慢咽的原则,每口进食量不宜过多,速度不宜过快,每次进食后嘱患者反复吞咽数次,以便食物全部咽下。
13观察指标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后,吞咽困难改善情况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比较结果。吞咽困难改善情况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均采用国际通用方法和共计进行评分,对实施护理前后的评分结果进行比较研究。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吞咽困难属于脑血管患者临床上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从相关的临床研究和统计数据结果上分析:脑血管患者吞咽困难的发生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超过了百分之五十。从临床病例分析结果上看,脑血管患者一旦发病,患者在临床上会出现脱水、营养不良等症状,情况较为严重的患者会导致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甚至会导致患者窒息,严重的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7-8]。由此可见,临床上针对脑血管患者吞咽困难的有效干预措施的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既往的临床相关同类研究结果证实[7-8]:针对有吞咽困难脑血管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的吞咽困难,从而有效的降低患者其它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对于促进患者相关神经功能的恢复也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
本文的研究数据结果也证实了我院针对脑血管患者所采用的吞咽困难精细化护理措施临床效果显著:一方面在实施干预措施后,患者吞咽困难改善情况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另一方面在实施干预措施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
因此,通过以上的综合分析与阐释,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院针对脑血管患者所采用的精细化护理措施和方法可以显著的改善患者的吞咽困难,提高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效果,是临床针对有吞咽困难脑血管患者的临床可靠选择。
参考文献
[1]刘艳萍, 谢明, 封蔚彬, 等. 低频电刺激和吞咽训练配合康复护理干预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1,33(8):616-617.
[2]陈仁英, 唐桂华, 李玲, 等. 脑干梗死环咽肌失弛缓致严重吞咽障碍患者的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 2010,45(10):951-952.
[3]柏慧华, 姚秋近, 祝晓娟, 等. 脑出血患者术后早期吞咽障碍筛查及康复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 2013,48(4):299-301.
[4]董力微, 周敏, 王勤俭, 等. 认知训练结合康复护理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影响[J].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2,34(11):845-847.
[5]张淳梅. 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护理干预[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16(14):1680-1681.
[6]韦梅珍, 许小玲, 徐巧玉.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系统化护理干预的效果[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1,17(12):1387-1389.
[7]张春燕, 孙艳, 张新玉. 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18(5):611-613.
[8]王梅, 钱前, 陈静. 120例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护理干预[J]. 中华全科医学, 2011,09(11):1815-1816.
脑血管病患者护理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老年脑血管病患者110例, 其中男78例, 女32例, 平均年龄77.5岁, 所有患者经证实均患有脑血管病。且这些患者中主要表现出的症状有咳嗽、带有黄痰, 体温明显升高, 约维持在37.5~39.5℃之间, 其中有77例误吸患者出现食管反淹或是呕吐的现象, 33例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的现象。
1.2 方法
(1) 清理干净吸入物, 保证气道通畅。由于口腔气道的呼吸极易使患者吸入大量的有害物质, 致使气道出现阻塞现象, 导致患者呼吸困难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因此, 可以通过让患者采用左卧位方式, 将头向下摆放有利于改进气道阻塞情况, 减少对有害物质的吸入, 采用相关器械对身体中的有害物质进行清除, 保证患者的身体健康。当然也可采用手指清除异物的方式进行治疗, 如吸入的异物为颗粒状则可以用手伸入患者的咽喉部, 按照相关的步骤将患者口腔内部的异物取出, 再用少量的生理盐水对局部的支气管进行清洗消毒, 有利于减少污染物的传播,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运用相关的氧气设备进行通气。患者在误吸后相关的护理人员应该及时给予患者进行氧气的输入, 并根据患者的缺氧情况进行相关的调整, 若发现患者的动脉血氧分压 (Pa O2) 仍然低于60 mm Hg, 则相关护理人员应该立即运用有关氧气器械进行有效的输氧, 改善患者呼吸困难的现象, 并对患者进行随时观察, 确保患者健康。 (3) 调整患者饮食情况, 合理进食。老年脑血管病误吸的患者应该尽量以糊状的食物为主, 如:蛋羹或是米糊等一些食物搭配使用酸牛奶其效果更佳, 这些食物质软且具有一定的黏稠度, 使患者更容易吞咽。而汤类食物很容易使患者发生咳嗽或是误吸, 所以应该尽量减少对这些食物的摄入, 有利于减少误吸现象的发生。但在进食前需要注意:a) 保证口腔清洁, 一般在吸尽痰后的20 min~30 min再进食, 过度疲劳极易引发误吸现象。b) 进食中要保持安静且不要大声说话, 避免发生呛咳或误吸, 每餐食物量要保持在一个适当的范围之内, 不要过饱, 采取缓慢进食的方式保证患者的健康安全。 (4) 体位与排痰。患者一般采取头稍高的侧卧或半侧卧的体位进行睡眠, 其有利于防止口腔内的有害物质进入支气管内。患者可以通过有效咳嗽排痰的方式将其排除, 对于老年人来说则每2 h进行翻身叩背, 并定期对患者进行吸痰, 使用相关药物化痰从而保证患者的健康。医院在促进患者排痰的时候可以依据肺部炎症的情况通过引流排痰的方式在每日患者用餐时进行治疗, 每次约20 min~30 min, 同时护理人员要叩击患者的胸部及背部, 这样利于进行排痰, 当然也可采用纤维气管镜直接吸痰。
2 结果
对本组110例老年脑血管病误吸患者进行相关的治疗, 对呼吸困难者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在必要的时候对患者进行气管切开手术进行治疗发现, 患者的呼吸困难疾病治愈77例, 占70%, 有不同程度的好转33例, 占30%。
3 讨论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 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渐在下降, 因此, 常常会患有多种疾病, 如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或消化系统等疾病, 极易引发患者的心理障碍, 使患者在病情危重不能痊愈的情况下产生绝望、颓废的情绪。脑血管疾病是老年人常发的一种病症, 它会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体健康, 使老年人发生误吸的频率逐渐上升, 甚至更严重者会直接促使老年人的死亡[2]。由于误吸是引发肺炎的主要因素, 它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 因此, 通过老年脑血管患者误吸患者实施早期护理干预, 有利于脑血管患者的早期康复。它可以将患者的消极被动护理转为主动早期护理, 有效地减少了老年脑血管病患者误吸发生的频率, 降低患者出现并发症的状况, 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对治疗该种病症具有显著的疗效。同时, 院方可以加强对老年脑血管病患者误吸相关安全知识的教育, 对降低患者误吸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后期的治疗奠定了基础[3]。
参考文献
[1]张琳.老年病人吸入性肺炎的预防及护理[J].中外健康文摘, 2011, 8 (47) :346-347.
[2]代俊红.老年脑血管病人误吸的早期护理[J].中国美容医学, 2011, 20 (24) :283-283.
【脑血管病患者护理】推荐阅读:
脑血管疾病患者护理12-24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护理05-16
脑血栓形成患者的护理07-19
老年脑血管病患者09-17
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09-06
脑血管患者的健康教育01-04
脑血栓患者12-29
急性脑血栓患者10-02
脑血管介入治疗护理08-23
脑血管疾病饮食护理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