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介入治疗护理

2024-08-23

脑血管介入治疗护理(共12篇)

脑血管介入治疗护理 篇1

脑血管疾病指的是有脑部血液供给异常症状所导致的疾病。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以及生活习惯的逐渐改变, 各类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 由此所导致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也有所上升。介入治疗是现阶段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种脑血管疾病临床治疗方法, 这一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次临床研究对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护理效果进行了分析, 现将本次临床研究的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本院就医的45例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为观察对象, 男性25例, 女性20例, 患者年龄范围在20~80岁, 平均年龄为 (58.5±12.2) 岁。

1.2 治疗方法

患者在局部麻醉下, 行一侧股动脉18G动脉穿刺针穿刺, 再自穿刺点部位将8F动脉鞘管置入, 实施血管造影检查, 对血管直径和病变血管长度进行测量, 使用规格适当的病变血管支架, 在引导管的引导下, 在脑血管狭窄部位置入支架, 将支架安置好后, 再行血管造影, 以掌握患者的支架位置和支架放置后血管狭窄改善情况。对于发生斑块脱落或动脉斑块硬化的患者, 需使用保护伞。在血管狭窄远端置入保护伞并释放。以保护伞导丝为导引导丝, 沿保护伞将支架的导丝置入。

2 结果

所有45例患者中, 43例有效, 治疗和护理的总有效率达到96%。患者的脑供血不足、头晕头昏等临床症状显著改善, 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 与临床治疗前相比, 血管狭窄部位的血流量显著提高, 脑梗塞的发生率显著降低。2例无效患者的主要原因在于血管过于迂曲, 无法将支架置入血管狭窄处, 因而导致治疗失败。

3 讨论

3.1 护理措施

3.1.1 术前护理

第一,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术前应向患者说明麻醉和手术情况, 以缓解患者由于对治疗过程不了解而产生的紧张和恐惧情绪, 为患者提供细致耐心的解释说明工作, 鼓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第二, 常规护理。全面调查患者的用药情况及病情, 对于患有脑疝、出血倾向以及心脏、肾、肝疾病的患者, 以及脑干功能障碍的患者, 要避免实施手术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的麻醉情况, 适当应用镇静药物, 保证充足睡眠。术前做好皮肤清洁和备皮工作, 实施皮肤准备。手术前天减少患者进食量, 术前4h禁水、禁食, 术前30min应用镇静剂。

3.1.2 术中护理

手术护理应帮助术者准备无菌手术台面并常规消毒, 准备好局麻药物和生理盐水, 与压力输液装置相连接, 提高压力至300mmHg。保证术者面对监视器, 将监视器角度调整好, 以保证术者观看方便。在手术过程中密切关注每一操作细节, 准确快速地为术者提供物品和材料, 确保无菌操作。手术过程中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连续监测, 主要包括呼吸的深度、节律、频率、血压变化, 以及血氧饱和度、瞳孔和神志变化, 心率控制在60次/min以下, 控制血氧饱和度在98%以上, 呼吸频率在14~16次/min之间, 保证血压正常, 避免手术过程中发生脑出血。注意监测患者下肢活动能力、温度、颜色等的变化, 以了解患者的麻醉情况, 不能仅仅依靠其语言表达、呕吐、头痛、意识变化等对患者的脑血管痉挛和动脉瘤破裂症状进行判断, 而主要的判断依据应该是对比剂影像检查结果, 同时, 要严密监测DSA显示屏的影像, 对于手术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状况, 应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1]。

3.1.3 术后护理

第一, 术后监测。对患者的伤口情况和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 主要包括血压、呼吸、脉搏及体温的变化, 每天进行1~2次检测。注意观察患者伤口是否存在渗血现象, 若伤口敷料发生脱落, 则应及时进行更换, 做好消毒隔离措施, 保证无菌操作, 树立无菌理念。对于术后保留动脉鞘管的患者, 应加强鞘管保护措施, 防止发生大出血。鞘管拔除后, 使用沙袋进行连续6h的加压包扎, 24h患肢制动, 注意监测患者足背动脉搏动现象。指导患者用力时按压穿刺部位, 并掌握正确的咳嗽方法, 避免由于局部压力过高而出现现象[2]。第二, 出院指导。第一, 置入支架后, 新生的血管内膜将会覆盖于支架表明, 将血管与支架融为一体, 该过程通常需要8~12周时间, 这一过程中, 为了避免支架内壁形成血栓, 需连续12周以上适量应用抗血小板凝集的药物。第二, 患者出院后应继续服用药物, 若用药过程中发生身体其他部位出血、尿便或皮肤黏膜出血现象, 需及时停止用药并到院进行治疗。第三, 术后加强饮食控制, 多食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食物, 包括豆制品、鱼肉、瘦肉等, 避免食用高胆固醇的食物, 包括猪油、动物内脏、蛋黄等, 多食新鲜的水果和蔬菜, 控制好盐的摄入量, 每天不多于5g。第四, 出院后坚持服用, 定期到院复查, 定期进行血压监测, 若发生偏瘫、眩晕、头痛等不良反应, 需及时就诊。第五, 保持情绪稳定, 戒烟戒酒, 适当锻炼, 保证睡眠充足。患者应与护理人员保持联系, 留下患者的住址和电话, 定期进行信件或电话随访, 以掌握患者疾病恢复情况, 以及用药的遵医性[3]。

3.2 总结

综上所述, 脑血管疾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疗, 对于神经科包括动脉瘤在内的一些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术后辅之以系统的临床护理措施, 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康复速度, 巩固临床治疗效果, 因而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更高。

摘要:目的 探讨脑血管介入治疗的护理措施和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在本院就医的45例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为观察对象, 所有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疗, 以及相关的临床护理, 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和护理脑血管疾病的各项临床症状症状均显著改善, 治疗的总有效率达到96%, 且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较为严重的临床并发症。结论 由本次临床研究结果可见, 脑血管疾病患者在常规介入治疗的基础上, 接受系统的临床护理, 有助于改善其临床症状, 巩固临床治疗效果, 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关键词:脑血管,介入治疗,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柯贵伟.64例全脑血管造影及部分病人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 2011, 6 (20) :208-209.

[2]乔磊.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40例护理体会[J].山东医药, 2009, 46 (32) :47-48.

[3]庞辉.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26) :289-290.

脑血管介入治疗护理 篇2

[摘要]目的:探讨情景模拟的带教方式与传统带教方式相比在心血管介入术护理带教中的效果。方法:将进入导管室实习的54名护士生随机分为情景模拟带教方式即观察组27人,传统带教方式即对照组27人,通过可视测试及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评估两组护士生带教质量的区别。结果:与传统带教组相比,观察组出科理论测试平均分数85.6分,优秀率高达92.6%;结论:和传统带教方式相比,在心血管介入术护理带教中采用情景模拟的带教方式能明显提高护士生的考核成绩,从而提高自我效能感。

[关键词]情景模拟;心血管介入术;护理教学

护师生在完成护理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阶段是临床实践,实践过程是让护士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身真正能力的阶段,而且在临床实践中将专业理论直接运用到所面临的问题,可以自己解决患者在临床上所遇到的问题,而且能够在一次次的实践中愈发熟悉并且提高。但是介入式护理教学中由于材料复杂。介入室环境比较特殊,术后种类繁多,而且护士生缺乏介入知识的了解,更没有进行专人和专业的培训,于是护士生的实践需求就显得更大。介入手术比较特殊,导致护士生的实践机会少之又少,于是对于介入手术认知上明显欠缺。因此为了能使护士生在学习完理论知识到实际操作的转变,充分的发挥个体潜能和积极性,就应该在护士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上下功夫。

情景模拟就是模拟真实的工作场景,借由训练者将工作要求和一系列的任务安排给护士生,然后在模拟的环境中锻炼她的工作能力,其次考察她们的工作能力水平,试验表明模拟训练可以使护士生更快的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从而学以致用,提高学习成绩,但是对于介入护理这一领域,很少通过情景模拟应用在心血管介入护理教学中去。我院在2012年实行心血管介入护理的情景模拟教学,通过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对比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

2012年8月—2013年8月在我科实习的专科护生54名,其中女性52名,男性2名,年龄20-23岁,平均年龄22.1岁;实习时间均为3周,实训期间带教老师都为同一批本科学历护师。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对照组27例。两组护生年龄、性别、实习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其教学方法就是先是护生入科,再是人科宣教,最后带教老师讲课,实习期间不固定带教老师,所要教学的内容需按实习大纲完成;其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考核,操作水平按大纲要求完成即可;实验组护士生采用情景模拟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护生入科之后师生统一进行自我介绍,带教老师是固定的且必须现场进行人科宣传,每天早晨讲课内容主要主要包括:情景模拟比如幻灯、实物、录像、影像和人物模拟来开展,在课后时立马进行操作练习,下午安排的手术则需要亲自动手操作,实际操作完成之后,在带教老师的带动下,将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帮忙解答,同样的学习的内容,理论知识和操作实践技能都必须按照大纲要求完成。

3、评价指标

护士生入科之前要通过调查问卷和考试进行对实习前他们的调查和评估。三周实习期满再如法炮制,用调查问卷和考核对教学成果的评价。①入科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包括护生的一般情况、就读学校、家庭情况、家庭住址、爱好、性格、对实习本科室的心理状况、对自己专业的感觉、对带教方式的态度等10项内容。②实习完毕的调查问卷是作为学业自我效能感反馈表。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指护士生个体对自己的学业和学习能力的认知和自信,然后这些内容出题。检验发现这类问卷对于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和有效度都很高,③入科考核只是理论考核,出科考核的内容多了操作考核项目。理论考核就是每堂课教学中代课老师所

讲的内容,考核方式包括口提问和笔试两部分;操作考核则就是教学之后老师所教操作内容的熟练掌握程度。

4、评价方法

一般资料即就是入科调查问卷是在护生入科后,由固定的带教老师安排填写并当场收回。为了保证真实性学业自我效能量表则采取无记名的方式,由固定的带教老师在护生出科当天发放调查问卷,在发放的同时要向护士生说明填写要求和研究目的,保证护士生自愿的情况下将调查问卷收回。完成问卷的时间为15分钟。过期不候,若发现有的选项未选则表示弃权,发现54份问卷全数收回。理论考核由带教组长在护生出科前统一发放试卷,以笔试的方式对实习手册的内容进行考核;或者有带教老师一对一口头提问的方式进行提问考核。操作考核也是由带教组长在护生出科前一对一的形式考核护理部规定的操作内容;同样进行一对一的口头提问考核。

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2

用采用x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护生出科考核成绩的比较:见表1。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方法,护士生出科理论考核成绩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优秀率明显高P<0.05)。在出科的操作考核中。观察组分数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优秀率和及格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1两组护士出科考核成绩比较 组别 观察组 对照组

P

人数 27 27

成绩 85.6 75.4 0.013

理论考核 优秀率 92.6% 70.3% 0.032

及格率 100% 88.9% 0.025

成绩 83.1 72.5 0.026

操作考核 优秀率 96.2% 63.0% 0.003

及格率 100% 81.5% 0.026

三、讨论

情景模拟是指通过设置一种逼真的工作场景或管理系统,让训练者在完成任务中得到锻炼。随着医学护理的发展,各医院在面临医护人员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开辟蹊径,开始将情景模拟的方法应用于护理教学中,应用前景相当广泛。本研究就对我心血管科的54名护士生中的27名进行了情景模拟教学,通过教学观察发现应用情景模拟教学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理论成绩和操作技能,从而更大程度的提升了护士生的专业素质。在之前由于介入室的种种原因,使得介入护生的带教作为护理教学中难以攻克的点。介入手术本身就具有高风险性,如果护士生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对环境的适应,各种复杂操作的掌握不到位则很容易出问题。该研究以情景模拟式教学方法在心血管介入护理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实验发现与传统带教模式相比,情景模拟式教学的优势相当明显,它不仅可以大幅度提高实习学生的理论和操作成绩,在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上效果也很明显,自我效能感是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所以对于后期的护理工作大有裨益,所以情景模拟心血管介入护理教学法值得提倡和推广。参考文献:

脑血管介入治疗护理 篇3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逐渐老龄化,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健康的危险杀手,对大多数冠心病患者而言传统的药物治疗不能从根本上解除病因。心血管手术介入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围手术期护理是冠心病患者康复的重要环节,从而,护理工作又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现将我院心血管手术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6月-2011年7月收住的行心血管手术介入治疗的患者78例,其中男性38例,女性40例,年龄在30—62岁,平均年龄56.2岁。38例行单纯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治疗,25例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9例行PTCA+支架治疗,6例行射频消融术治疗。

2术前护理

2.1患者的心理准备

认真全面的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社会经历、文化素质等)、相关病史、心理状况、相关医学的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术前谈话,根据各个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解释和疏导工作,使患者和家属明白手术的目的和意义,消除其恐惧和紧张的心理从而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术前责任护士要向患者详细的讲解术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和目的以及术前和术后需要注意的事项,做好和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交流工作,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和需求,对其进行耐心的解释,从而使患者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2.2术前指导

介入治疗虽不需禁食禁水,但术前饮食也不宜过饱,这样既可以使患者保存体力,又可以有利于防止和减少术后并发症[1]。饮食以易消化为主,不宜饮牛奶和进食油腻大的食物,以免出现术后腹胀或腹泻。进行床上排尿和排便的练,避免因术后卧床引起的排泄困难,指导患者术后在床上进行上下肢的活动,以防术后卧床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术前作平卧位时猛烈咳嗽动作的训练,以便在术中需要配合作咳嗽的动作,促进造影剂快速从冠状动脉排出[2]。嘱患者术前膀胱。

2.3术前准备及用药

术前一日晚进行桡动脉、双侧腹股沟和会阴部皮肤的清洁准备工作。为保证患者术前有充分休息和睡眠,可给予镇静安眠药。术前半小时肌注地西泮10mg,以减少迷走神经反射,同时可以缓解病人紧张情绪。建立可靠的静脉通路,静注地塞米松5mg以减少患者的过敏反应,在足背动脉搏动处做好标记。

2.4完善相关检查

检测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心电图检查,完善血、便、尿等常规检查,肝肾功能检查,凝血功能分析,超声心动图和胸部心脏X线片检查。

2.5物品和药品的准备

根据不同的介入治疗手术准备相应的药品、物品和器械,并严格检查器械,确保器械的性能完好,准备抢救药品和抢救设备。

3术中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观察患者表情,监测血压、呼吸、脉搏的变化,随时询问患者的自我感觉状况,给予适当的安慰稳定患者的情绪,充分考虑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准备好各种应变保障措施,如将除颤器、起搏器、抢救药品等放在固定的位置以确保抢救时能够反应迅速敏捷、准确有效。

4术后护理

4.1患者术后4~6h凝血时间,结果小于150秒,病情稳定者,可拔出股动脉鞘管,拔管前需持续静滴肝素,压迫穿刺点后加压包扎12~24h。急性心梗、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或者手术效果不理想,有并发症者拔管时间延长至术后12~24h。用沙袋压迫6~8h。

术后患者取平卧位,头部可适当抬高,但不可过高。卧床 18~24h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4.2血压监测

严密观察患者术后血压的变化,隔1~2h测一次血压,血压不稳定者15~30min监测一次或连续监测至血压稳定,发现患者出现低血压或休克症状,要告知临床医生,及时查明原因和治疗。

4.3心电监测

介入治疗术后致死的主要原因是严重的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持续心电监护可以早期发现和预防[3]。因此,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尤其是在术后24h内,须持续进行心电监测和记录。密切观察有无各种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性改变,经常询问患者有无自觉症状如胸闷、心悸、气短等。

4.4用药

为预防术后形成血栓,患者需按医嘱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口服玻立维75mg,qd;阿司匹林 300mg,qd;常规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0mg。在服用抗凝剂治疗期间,要密切监测,有无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皮下出血点,注射部位出血等现象。观察患者的尿液、大便及呕吐物的颜色。用药1~2 周复查血常规和凝血时间,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调整剂量或停用。

4.5术后拔管及穿刺处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在心电监护下进行拔管操作,确保静脉通道畅通,备好抢救药品和抢救设备

拔管时要密切注意患者的精神状态、血压、呼吸和心率变化。拔管后观察局部反应情况,尤其是肥胖的老年患者,注意与对侧同一部位进行比较,观察皮肤颜色、皮下有无渗血和血肿,观察对比双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和下肢静脉回流情况,以及远端肢体的色泽、温度和感觉的变化。触摸加压包扎部位周围皮肤的张力,防止加压过度引起动脉血栓形成。

5出院指导

术后3~4天病情稳定可予以出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可延长至术后5~10天。遵照医嘱指导病人出院后继续口服药物进行巩固治疗。远离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改变不良生活习惯,作息有规律,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食不过饱,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过度刺激和紧张等。坚持长期服用降压或降糖要,控制血压和血糖,调节血脂。定期到医院复查,检测应用抗凝药物的副作用,如有胸痛,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及时住院治疗。

参考文献

[1]敖宁建.介入治疗与冠状动脉支架的最新应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6,4(9):32.

[2]李静雅.冠心病患者PCTA术后康复护理[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0,9(3):88.

脑血管介入治疗患者的护理体会 篇4

关键词:脑血管,介入治疗,围术期,护理

脑血管介入治疗作为一项新兴技术, 大大降低了脑血管病的病死率, 近年来在临床已得到广泛应用[1], 介入治疗护理也成为现代护理的新课题之一。我院神经外科2011年1月—12月共收治行脑血管介入治疗手术的患者116例, 现将护理经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12月在我院神经外科接受脑血管介入治疗手术患者116例, 其中颅内动脉瘤60例, 男28例, 女32例, 年龄19岁~70岁, 平均年龄45岁;脑动静脉畸形23例, 男16例, 女7例, 年龄22岁~68岁, 平均年龄58岁;缺血性脑中风患者25例, 男18例, 女7例, 年龄18岁~65岁, 平均年龄58岁;创伤所致的颈动脉海绵窦瘘8例, 男6例, 女2例, 年龄24岁~62岁, 平均年龄28岁。

1.2 方法

脑血管介入治疗是在医学影像技术的监控下, 采用血管内介入的方法对脑血管疾病进行直接诊断、治疗的操作技术[2]。包括脑动脉栓塞术、脑血管支架置入术、脑血管成形术、脑血管内药物溶栓术等。

2 结果

本组116例患者中, 术后1例出现脑血管严重痉挛并发败血症自动出院, 4例穿刺部位皮下血肿, 1例发生脑过度灌注综合征和颅内出血, 1例出现脑梗死, 经积极治疗护理康复出院, 其余经精心治疗及护理均治愈或好转出院。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术前心理护理

责任护士与患者交流, 耐心听取患者的想法和要求, 给患者提供科学的介入信息, 如介入手术的优点、术中配合、可能出现的不适等。解除患者的思想负担, 帮助患者树立信心, 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手术。

3.1.2 术前患者准备

术前予双侧腹股沟区备皮;术前2 d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 防止大便干结。术前4 h内禁食、水, 进入手术室前排空大小便;术前训练患者床上排便, 以适应术后卧床需要。术前建立静脉液路, 利于术中给药;监测血压, 将血压控制在130/90 mm Hg左右, 避免骤升骤降, 血压偏低对患者十分不利, 会加重脑缺血, 引起脑血管痉挛。尼莫地平泵入, 视血压调节滴数, 注意避光;术前遵医嘱使用镇静药物。

3.2 术后护理

3.2.1 术后基础护理

患者返回病房后取去枕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防止呕吐引起窒息;持续心电监测24 h, 患侧肢体制动8 h~12 h, 拔出鞘管后压迫止血20 min~30 min, 松手不出血后穿刺处针眼处用优力舒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髋关节处于伸直位;嘱患者多饮水, 利于造影剂排出。

3.2.2 术后心理护理

关心安慰患者, 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各种疑问, 消除患者紧张、焦虑不安等不良情绪, 尽量满足患者要求, 增加舒适感。

3.2.3 穿刺侧肢体的护理

术后24 h内穿刺侧肢体的护理尤为重要。向患者强调肢体制动的意义, 观察绷带固定的情况, 松紧要适宜, 绷带固定过紧影响血液回流, 过松会导致压迫不彻底, 引起皮下出血等。密切观察压迫肢体的皮肤颜色、温度, 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并与对侧肢体做比较,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3.3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

术后加强巡视, 与患者及家属多沟通, 重点强调如何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使患者及家属掌握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危害及预防措施, 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3.1 穿刺部位出血、皮下血肿

穿刺部位皮下血肿是血管内穿刺插管最常见的并发症, 多与压迫不当、术侧肢体移动及使用抗凝药物有关[3]。本组有4例出现皮下血肿, 主要因患者术后烦躁肢体移动引起, 予局部压迫止血, 4例患者均痊愈。术前、术后均应向患者告知局部压迫止血、穿刺侧肢体制动的重要性;指导患者咳嗽、大小便时用手压迫穿刺处防止出血;保持大便通畅, 若出现便秘及时对症处理;密切观察穿刺处皮肤, 有出血倾向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3.2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及低血压

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及低血压的发生与导管导丝对血管壁的刺激及造影剂的使用, 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受刺激及患者紧张、疼痛刺激牵拉血管及压迫过重反射性兴奋迷走神经有关, 临床表现为头晕、出汗、胸闷、恶心、呕吐、血压下降等。术前的心理护理和镇静剂的使用非常重要, 可以消除患者恐惧、紧张心理, 一旦发生面色苍白、心率减慢、血压急剧下降等, 立即遵医嘱予阿托品、补液及多巴胺升压治疗。

3.3.3 脑过度灌注综合征

脑血管支架成形术后可以使病变血管得以畅通, 血流量急剧增加可引起脑过度灌注综合征, 脑血管高度狭窄者多见, 后果十分严重。本组发生1例, 经脱水降颅压、清除自由基等对症治疗好转出院。术后应严密监测血压, 若出现头痛、头胀、恶心等症状, 应警惕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的发生, 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3.3.4 脑血管痉挛

术中及术后均可出现, 由于介入材料及造影剂刺激引起, 为预防脑血管痉挛, 术前、术中及术后均应微量泵泵入尼莫地平, 3~5 m L/h, 根据血压调整注入量。本组有1例发生脑血管痉挛并发败血症自动出院。

3.3.5 脑栓塞

是介入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 主要由栓子脱落导致。保护装置的出现使术中斑块脱落造成的远端颅内血管栓塞的风险大大降低。本组有1例发生脑栓塞, 经溶栓抗凝对症治疗好转出院。因此在术中、术后均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语言、运动感觉等功能的变化, 早期发现栓塞的症状、体征, 及时做出处理, 将不良影响降到最小。

总之, 做好脑血管介入治疗手术前皮肤的准备、心理护理及患者的准备, 术后的基础护理, 心理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和预防, 是保证介入手术成功的关键。护理人员应加强责任心, 增加风险管理意识, 采取全面的护理措施预防和处理好各种可能的并发症, 增加手术的安全性, 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胡艳其, 钟维章.55例脑血管介入治疗围术期护理[J].内科, 2011, 5 (2) :225-226.

[2]许永丽, 李小林.脑血管介入治疗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0, 8 (6) :467.

脑血管介入治疗护理 篇5

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肝癌的发病率较高,且病情严重,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目前介入治疗与手术治疗是治疗肝癌的主要手段,大部分患者在确诊时癌症已发展至中晚期,难以通过手术方式治愈,这种情况下要实施介入治疗。对介入治疗患者实施精心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其治疗效果与依从性。笔者研究了临床护理路径的应用方法及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 年4 月~ 年4 月之间于我院行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100 例,其中男性68 例,女性32 例;年龄41 ~ 68 岁,平均(50.2±3.1)岁。所有患者均与临床诊断标准相符合,且经病理检查确诊,了解自身病情,无语言或认知障碍,以及严重脏器功能障碍。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0 例,年龄、性别、合并症等一般资料在两组间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进行对比。

1.2 护理方法

准备工作:教育培训参与研究的护士和医生等相关人员,系统讲解临床护理路径的概念及特点,提高其知识掌握度,培养沟通能力;将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目的、作用与具体过程介绍给患者与其家属;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指标是时间,在表格中加入入院宣教、健康教育、活动、护理、用药、化验、检查等内容,依照计划表开展工作;明确相关护理人员的护理职责。实施临床护理路径的具体措施:向患者说明住院制度、病房环境与相关的注意事项;检查并记录患者的血压、脉搏、体温等生命指标;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引导其说出内心主诉,给予鼓励和安慰,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引导其正确看待疾病,乐观面对生活,有信心战胜疾病;进行超声、血常规、血肌酐、尿素氮和肝肾功能检查;注意患者的症状表现,训练其床上大小便等生活技能;嘱咐患者手术前1 天禁食,以免引起并发症;术后细心护理患者,以免介入治疗引起出血,及时处理血栓等问题;介入治疗期间容易出现呕吐、恶心、肠胃道反应等并发症,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或尽可能恶搞降低其影响;⑨对出院患者给予出院指导,说明相关的注意事项。

1.3 评价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共包括物质生活、社会功能、心理状态和身体功能四大部分,满分100 分,分数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好;用自制量表评定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满分100 分,80 分及以上表示满意,低于80 分为不满意;观察患者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 分析和处理相关数据,用t 检验计量数据的组间比较,用X2 检验计数数据的组间比较。如果P<0.05,表示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生活质量及满意度对比经过治疗与护理,观察组的住院时间比对照组短,生活质量评分比对照组高,护理满意度为96%,比对照组(72%)高,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发生出血2 例,尿潴留2 例,疼痛4 例,恶心4 例,失眠4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观察组患者发生疼痛1 例,恶心1 例,失眠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脑血管介入治疗护理 篇6

【关键词】脑血管病介入术;术后护理;并发症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404—01

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脑血管病介入治疗越来越多被应用于临 床,是目前先进的脑血管病诊治方 法,进展也非常迅速,它介于内科治疗与外科手术治疗之间,是一 种有创的诊治方法。脑血管病介入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在临床已得到 广泛的开展。但是,脑血管病介入术毕竟是一种有创的治疗方法,在临床治疗中发现存在各种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于脑血管病介入术后患者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对整个手术成败就显得至关重要。 我们通过对我院开展的66例脑血管病介入手术患者的治疗、护理资料进行统计、分 析,总结脑血管病介入术后的护理内容和注意事项,以及多发的并发症情 况和预防方法,旨在为临床脑血管病介入术后的护理和并发症预防提供一 定的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历资料 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河南油田总医院共实施脑血管介入手 术治疗66例,其中男45例,女21例,年龄41~71岁,平均48.5岁。

1.2 方法 统计66例患者的治疗、护理资料,总结脑血管病介入术后患者的护理内容和注意事项,统计所有患者的并发症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并发症情况 通过对66例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的并发症统计,我们发现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易发的并发症主要为:穿刺部位出血及血肿、假性血管瘤、迷走神经异 常反射、失眠、肢体酸胀、焦虑等并发症。

2.2 术后护理内容及并发症预防 查穿刺部位及周围有无渗血、渗液、硬结及发绀等现象,若出现我们结合66例患者的护理资料和所产生的术后并发症情况,对发生现象及时通知医师,配合医师进行穿刺部位的重新包扎。

2.2.1 心理护理

术后医护人员要和患者加强沟通,向患者讲解术后注意事项、有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态度温和友善,使患者情绪安定、放 松心情,轻松渡过术后治疗。随时检查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感染和血 肿形成。若发现出现上述情况应及时处理。经常询问患者术后感觉, 有无疼痛及其他不适感,观察患者手术一侧的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对 于术后制动的患者和需采取特殊体位的患者产生的腰背、肢体酸痛难 忍,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解释制动或者采取特殊体位的意义,防止患者 产生焦虑情绪,使患者以轻松的心情应对长期制动和特殊体位所导致 的肢体和腰背酸痛。加强患者的生活护理,指导其合理膳食,进食原 则为:少量多餐、低盐低脂肪、高蛋白、易消化且富含维生素的饮 食。对产生尿潴留的患者,要及时予以导尿,注意泌尿系统感染。通 过以上的心理护理,使患者情绪安定、心情放松、精神饱满的状态渡 过术后治疗期[1]。

2.2.2 采用约束带代替术后制动 根据不同的脑血管介入术类别,部分患者术后需要制动,以保护患部不因为移动而对手术效果产生不良影响,术后一般采取肢体制动,患者在整个过程 中不敢动弹,很短时间内患者就会感到腰背酸痛、下肢麻木、全身不 适,采用约束带[2]对患肢进行固定,可以使其它部位得到适当放松。 采用约束带制动可以使患者焦虑不耐烦的精神状态得到改善,减少腰 背酸痛、四肢酸痛麻木症状的产生。使患者术后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 态,利于病情的康复。

2.2.3 防止尿潴留护理 尿潴留的产生原因为:术后患者长期处于平卧位、术肢制动、不习惯床上排尿、术后伤口疼痛致不主动排尿、精神紧张、环境不适等原因都会导致膀胱充盈过度而造成尿潴 留。因此术后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使患者适应术 后的生活环境。对于择期手术者应于术前训练并使其习惯床上大小 便,并创造条件提供隐蔽的排便环境,督促患者多饮水,利于造影 剂排泄,并鼓励患者至少4h排尿1次,排尿困难的可采取温水冲洗会 阴、听流水声等方法以利排尿,若无效应尽早导尿,一次放尿不超过 500mL,避免发生虚脱诱发迷走神经反射[3]。

2.2.4 失眠护理一般患者术后都会因为身体不适、疼痛、制动、担心等原因而或 多或少产生程度不等的焦虑烦躁情绪,这些情绪会影响到患者的睡眠 质量,对术后身体恢复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按照常规的术后护理要 求,应减少家属陪护、做好患者心理护理使患者树立乐观的态度,增 强康复信心[4]。术后6~12h,若患者血压正常、穿刺部位无出血,可瞩 其适当将身体重心向健侧偏移,术侧小腿以下可以自由放松,适当进 行屈伸,减轻患者的不适感,促进睡眠。晚间的各种治疗、护理操作 要尽量做到“稳、准、轻”,并尽量安排集中进行,调低各种仪器的 声音,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

2.2.5 穿刺部位护理 脑血管介入术选择股动脉或股静脉处行穿刺的患者较易产生穿刺部位出血和血肿并发症,产生原因一般和抗凝剂的使用、穿刺部位压迫肿则需对患者进行制动或者嘱其暂不活动,待血肿固定后再指导患者进行适当活动。切忌对血肿进行用力揉搓、挤压。嘱患者注意保持穿 刺部位的清洁、干燥,防止发生感染[5,6]。

2.2.6 迷走神经反射异常护理 迷走神经反射异常是脑血管介入术后患者易患的并发症,发生可能 原因有:①精神紧张、睡眠不足、心率快,导致缓激肽或前列腺素释 放而刺激心肺感受器,引起迷走神经兴奋而产生异常反射。②血容量 不足:术前禁食或者术中出血及术后禁食都会引起血容量不足。引起 神经系统分泌血管加压素,致血管平滑肌收缩兴奋迷走神经而产生迷 走反射。③拔管综合征:术中穿刺、进鞘、拔管引起的疼痛均可导致 患者迷走神经兴奋而引发迷走神经反射。针对这些原因,我们在护理 过程中要做好患者心理护理以消除紧张情绪,备齐常规急救物品及建 立两条静脉通道,以备发生意外的抢救,拔管过程注意和患者互动交 流以减少患者的疼痛感和紧张情绪,注意拔管技巧,动作要尽量轻准

3 结论与建议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之 势,脑血管病患者也越来越多的选择创伤小、恢复快、疗程短、疗效显 著的介入术进行治疗。临床上的每一种手术治疗方法都有其特定的并 发症,这些并发症的产生对整台手术的成功率、患者的满意度及预后 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术后的护理和并发症的预防对任何一种手 术来说都是极其重要的一环[9]。我们通过66例脑血管介入术患者的术 后护理和并发症情况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出了脑血管介入术后护理的主 要內容和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关键要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使患者尽 量以轻松、健康、乐观的心态来面对整个术后治疗阶段,根据脑血管介入术后易导致的并发症采取针对性的、提前护理的方法可以减少并发 症的发生,以上措施可以大大提高脑血管介入术的成功率,取得医患满 意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汪莉, 马红英,李先锋 ;脑血管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进展[J];内科;2012(04);0424-0426

[2] 袁洪春, 邢合荣, 朱建平;脑血管疾病介入放射治疗12例的全程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11);2697-2698

[3] 骆秀梅,冼丽玲,何翠晴;脑血管疾病介入治疗术后术侧肢体护理[J];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1(22);3748-3748

[4] 李美蓉,陈静,陈信康 ;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手术前后的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11);108-109

脑血管介入治疗护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脑血管畸形患者50例, 其中男性38例, 女性12例, 年龄12~43岁, 平均年龄33.5岁, 所有患者均经头部CT、头部MRI或脑血管造影等检查明确诊断, 按照Spetzler分级标准, Ⅰ级1例, Ⅱ级3例, Ⅲ级8例, Ⅳ级20例, Ⅴ级18例;其中以颅内出血为首发症状的患者29例, 以癫痫为首发症状患者17例, 其他首发症状患者4例。

1.2 治疗方法

对所有患者均行介入栓塞治疗。根据畸形血管位置、供血动脉走向等, 在DSA和电视监控系统的引导下, 采用Seldinser技术行股动脉穿刺, 穿刺成功后将导丝插入, 以确定脑动脉畸形的基本情况, 而后放置6F鞘, 利用导丝和导管推进, 常规注入栓塞剂闭塞畸形血管团, 而后再行宫颈动脉造影。

1.3 护理方法

1.3.1 术前护理

(1) 术前心理护理。多数患者因对自身疾病缺乏了解, 并对颅内出血、癫痫等突发症状表现出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 同时又因为对新的治疗方法存在疑虑, 因此患者在承受病痛的同时还面对着较大的心理压力。此时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的不良心理进行有效疏导, 并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为目的, 重点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栓塞治疗的基本方法、疗效以及安全性等, 可让治疗成功的患者现身说法, 以增加患者的治疗的信心, 并提高治疗配合度。 (2) 术前准备。术前协助患者完成各项必要检查, 包括血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以及CT、MRI检查等, 并及时地将检查结果告知患者, 以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有更好的了解;行常规备皮和碘过敏试验;术前2~3 d教会并使患者适应在床上大小便的习惯, 并向患者说明这项练习的意义, 以提高配合度;术前1 d剃除穿刺侧周围毛发, 并对周围皮肤皱褶处进行清洁;对情绪极不稳定的患者可给予适当的镇静剂, 以保证患者术前的充分休息;备好各种相应的急救药品和抢救药物。

1.3.2 术中护理

术中协助患者取合适的麻醉和手术体位, 体位的摆放应保持头部和颈部呈直线, 常规导联心电图, 以便为术中和术后提供观察依据;建立上肢静脉通道。术中密切配合医师严格进行无菌操作, 并将所需要的器械按顺序传递给医师, 同时注意在传递的过程中应严禁跨越无菌区, 确保治疗全过程的无菌性[1];若术者导管阻力增大, 提示可能发生痉挛, 可采用向血管内注射100 g硝酸甘油的方法解除痉挛;若患者血压增高过快, 可加快罂粟碱的滴速[2]。

1.3.3 术后护理

(1) 术后一般护理。手术结束后立即拔除鞘管, 并对穿刺部位进行压迫止血。术后术肢伸直制定6~12 h, 避免弯曲, 对术肢的血供情况和皮肤颜色进行密切观察, 若患者出现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四肢麻木等情况可能为血管痉挛或异位栓塞所致, 此时应及时应用血管扩张剂进行处理[3]。术后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2~3 d, 并在2 d内禁止大动作的头部活动, 并稳定患者的情绪, 以利于疾病的恢复。 (2) 术后生命体征监测。术后继续对患者进行24 h动态心电监测, 特别是血压和意识瞳孔的变化情况, 对合并高血压和极低心功能患者, 需认真对照其基础血压进行综合分析, 可采用控制性低血压的措施将血压降至本人基础血压的2/3[4];重视患者的主诉,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进行处理。 (3) 术后饮食护理。术后应严格禁食4~6 h, 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可给予适当的流质食物, 并逐渐过渡多半流质、普食, 嘱患者家属应给予患者高营养、高热量、易消化、低盐的食物, 以增加机体抵抗力。并鼓励患者多饮水以促进排尿, 利于造影剂的排出, 并可补充血容量不足。 (4) 用药护理。对有癫痫病史或癫痫首发症状的患者应嘱患者按时坚持服药, 切忌不能随意停药, 术后即使治疗痊愈的患者也不同随意停药, 应在医师的指导下逐渐减少药物剂量[5]。

1.3.4 并发症护理

对术前就存在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 术后应以轻度活动为主, 并保持患肢功能位, 以防止褥疮等并发症的发生;对完全或大部分栓塞患者应鼓励其进行康复锻炼, 并给予患者肢体的按摩, 以防止水肿等并发症发生;剧烈头痛、皮下出血以及脑出血等也是血管瘤介入栓塞治疗术后的常见并发症, 术后护理人员应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进行积极预防和治疗。

2 结果

经过有效的治疗和护理, 本组5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栓塞治疗, 其中1次栓塞治疗成功者42例 (84.0%) , 2次以上栓塞成功者患者8例 (19.0%) 。术后无一例患者出现感染、压疮、皮下血肿等并发症, 所有患者均6~11 d内顺利出院。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 无1例患者复发。

3 讨论

脑血管畸形治疗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之一, 目前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以其创伤小、可反复插管、疗效确切等特点被逐渐应用于AVM的治疗。该术式对护理技术含量的要求也很高, 有效的临床护理可为成功治疗创造条件, 并大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6]。在本组的资料中对50例行介入栓塞治疗的脑血管畸形患者术前给予充分的心理护理和术前准备, 术中加强与术者的配合, 并严格无菌操作, 术后加强体位、饮食、用药方面的护理以及生命体征的监测和并发症的防治等, 明显提高了治疗效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介入治疗, 且无并发症发生, 50例患者均顺利出院。总之, 对于行介入栓塞治疗的AVM患者给予整个围术期的有效护理, 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夏冰, 张华清, 何乐能.脑血管畸形栓塞术的护理配合[J].医学影像杂志.2010, 17 (1) :54-55.

[2]臧培卓, 温志锋.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处理[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09, 25 (12) :1125-1127.

[3]曹向字, 李宝民, 李生, 等.脑动静脉畸形出血危险因素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 2011, 36 (12) :1335-1337.

[4]孟蕾蕾.47例高流量脑血管畸形栓塞术患者血压管理[J].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1 (8) :869-870.

[5]刘秀英, 朱娟, 麦连清.脑血管畸形介入栓塞治疗的护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 2009, 29 (1) :21-22.

心血管患者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 篇8

1 临床资料

本院自2006-2007年收治行心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85例, 男35例, 女50例。年龄17~85岁。均为择期手术患者。

2 术前护理

2.1 需掌握患者的资料, 了解患者的全面情况, 了解相关检查结果, 对患者现状进行评估。

2.2 术前教育 根据患者情况, 重复讲解指导有关内容, 直到术前训练满意为止;评估患者心理状况, 做好心理护理, 详细介绍监护病房的环境、特点、作用、以消除患者的顾虑, 使患者尽快适应环境;术前嘱患者排尽尿液, 少喝水, 术后应告诉患者饮水的重要性, 并督促患者多饮水, 以利造影剂的排出, 鼓励患者有尿意时及时排尿[1]。

2.3 心理护理 每位患者都存在忧虑、恐惧、紧张心理。对术后发生并发症无心理准备, 产生焦虑、恐惧, 甚至濒死感, 以及对手术操作可能带来的不适, 潜在危险担心;还有就是对自己病情与手术的不了解所造成的。在救治的同时做好心理护理, 消除顾虑, 尽快使情绪稳定, 配合抢救。护士操作要迅速、轻稳, 避免神色慌张、情绪急躁。护士应主动与患者交谈, 进行心理沟通, 向患者介绍拟行检查和治疗的方法、目的, 可能出现的反应, 缓解和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同时, 也要让家属了解, 得到家属的支持。因为亲情这时候对患者手术的成败也同样至关重要。

3 术后护理

3.1 观察病情

术后注意患者的体温、脉搏、血压、神志的变化, 如血压<90/60 mm Hg或伴恶心、呕吐、大汗应立即遵医嘱处理。观察患者穿刺局部情况:术后嘱患者保持术侧肢体伸直, 并注意观察局部有无敷料渗血。同时术后要及时补水, 若不及时补充水, 血容量不足, 不仅本身易引起低血压, 容易诱发血管迷走神经反射。注意拔管时压迫适度, 应用特殊机械压迫装置可明显减少迷走反射发生。术后患者应在监护室行心电监护24 h, 严密监测血压、心律、心率, 心电等的变化。对于高血压、高龄、极低心功能患者, 须认真对照其基础血压及脉压, 综合分析整体状况, 准确判断早期低血压。

3.2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3.2.1 心血管介入术后心包填塞。心包穿刺和引流患者术后有心包填塞征象时, 应立即备好心包穿刺引流物品、除颤仪及急救药等。超声定位后配合医生心包穿刺引流积血。采用常规心包穿刺, 留置猪尾导管引流, 导管连接普通静脉输液延长管再连接负压引流袋, 引流心包积血, 便于观察和更换。引流袋每日更换一次[2]。对难以控制的出血, 经穿刺引流后心包内仍不断积血, 患者生命体征未恢复正常者, 应急诊送手术室行心包开窗减压或冠状动脉缝合术。

3.2.2 心血管介入术后尿潴留 不习惯卧床排尿, 是尿潴留发生的主要原因。环境不适感及情绪紧张等精神因素也是尿潴留发生的常见原因, 术后饮水少也会引起尿潴留, 介入术后患者觉得排尿不方便, 饮水少甚至不饮水, 以减少排尿, 导致膀胱输入输出感觉障碍, 导致尿潴留加强术前排尿训练和术后指导是预防尿潴留发生的主要措施。在临床观察中发现患者不习惯在床上平卧位排尿, 尤其是男性患者因排尿姿势改变不能适应, 患者因术后穿刺部位疼痛或不敢移动而不主动排尿, 以致膀胱过度充盈, 造成排尿无力, 造成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难。通过术前干预做好患者心理护理, 缓解患者紧张情绪, 有利于术后预防尿潴留的发生[3]。

3.2.2 心血管介入术后患者睡眠障碍 心血管介入术后患者因肢体制动、腰背酸痛、排尿困难、环境因素、精神心理因素、病情恶化等因素常导致睡眠障碍。睡眠障碍是失眠症的主要表现, 可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易醒`早醒, 也可为多梦、噩梦、无睡眠感、睡后不解乏等[4]。术后探视者较多、监护仪报警等噪音、冷热不适、转入监护室环境不熟、医护操作影响等原因也是患者发生睡眠障碍的主要因素, 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睡前放松训练, 如按摩、听轻音乐等;用温水擦浴, 可增加交感神经的紧张度, 要利用失眠症的发生[4]。

3.2.3 血管夹层 夹层指血管扩张部位造影可见的管腔内充盈缺损、管腔外造影剂滞留或内膜片。造影发现率20%~40%, IVUS发现率60% ~80%。特别是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后, 血栓致亚急性闭塞率明显降低。与血管夹层, 冠状动脉痉挛有关。处理原则为稳定血液动力学状态与恢复血运同时进行[5]。

4 讨论

随着各项介入技术的发展, 心血管介入治疗也会越来越普及, 将会使更多患者受益。为提高成功率, 降低并发症发生, 我们应加强术前病例分析讨论, 术前进行心理指导, 术中认真观察, 提高术者操作技巧, 术后严密监护, 对于并发症要有效的预防, 并发症发生后, 要及时处理。不断总结经验, 相信随着术者经验积累, 心血管介入治疗将会造福于更多人群。

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的围手术期心理护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 甚至决定于手术的成败。总之, 护理人员一定要尽职尽责为提高手术成功率而做好每一个环节, 同时预防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心血管,介入治疗,护理

参考文献

[1]刘鹏, 贾立新, 张艳, 等.心血管介入治疗致低血压的护理干预, 护士进修杂志, 2003, 18 (11) , 992-993.

[2]刘莹, 李菲, 任红, 季宁, 等.心血管介人治疗术后心包填塞7例的观察与护理, 沈阳部队医药, 2004, 17 (2) , 146.

[3]李敏玲, 郭俊宇, 孙小慧.护理干预对心血管介入患者术后尿潴留的影响, 中国实用医药, 2008, 20:139-140.

[4]曾伟, 辛杰, 王凤, 肖齐凤.护理干预对心血管介入术后病人睡眠障碍的影响,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07, 12:977-979.

肝血管瘤介入治疗术后护理体会 篇9

1 临床资料

患者56例, 男37例, 女19例, 年龄35~75岁, 中位年龄51岁。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肝血管瘤, 肿瘤较大。均采用Seldinger技术[1]穿刺右侧股动脉, 行平阳霉素+超液化碘油悬液栓塞治疗, 手术顺利。

2 术后护理

2.1 生命体征观察

采用多功能监护仪监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24~48h, 尤其注意血氧饱和度, 术后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 改善肝细胞缺氧状况。发现其他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2.2 恢复肝功能

卧床休息, 减少肝脏代谢负担, 有利于肝功能的恢复;保证睡眠充足, 增加肝糖原和蛋白质合成[2], 有利于组织修复;同时根据医嘱应用保肝药物。

2.3 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2.3.1 预防穿刺部位形成血肿:

右下肢制动6~8h, 局部压砂袋, 加压包扎2~4h, 每3小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渗血、生命体征有无变化。本组穿刺部位形成血肿患者占11.5%, 用硫酸镁湿热敷, 每天3次相隔8h[3], 嘱不准抬高穿刺侧下肢, 绝对卧床休息。

2.3.2 发热护理:

本组发热患者占3.8%, 术后第2天体温可达38.3℃, 持续2d;评估于术中应用平阳霉素有关[4], 给于物理降温, 如温水擦浴, 及时擦干汗液, 避免受凉, 注意补充水分。慎用退热药, 避免增加肝脏负担, 用后大量出汗还可造成虚脱。

2.3.3恶心、呕吐的护理:

本组患者恶心、呕吐占42.3%, 观察呕吐物及大便的颜色、性质和量, 准确记录24h出入量, 给予甲氧氯普胺 (胃复安) 、西咪替丁等止吐保护胃黏膜的药物。指导患者多食含蛋白质丰富的食物和新鲜蔬菜、水果, 少吃多餐, 以清淡易消化为宜, 避免刺激性、粗糙食物。

2.3.4 肝区疼痛的护理:

本组患者出现肝区疼痛占73.1%, 应遵照三阶梯 (轻、中或重度疼痛) 止痛法规范给予不同的镇痛药。嘱患者选半卧位, 减轻腹肌紧张.减轻疼痛。病情稳定后, 鼓励患者翻身活动, 促进排气, 避免腹胀。

3 体会

肝血管瘤是由许多扩张的大小不等的血窦组成, 为肝动脉分支畸形, 血供来自肝动脉。肿瘤较大时, 可出现腹痛、腹部包块及压迫邻近器官产生相应症状, 并可发生肿瘤破裂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5], 因此应予以积极治疗。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术已成为治疗肝血管瘤的一种首选和理想的方法。良好的术后护理促进了该病的治疗效果。针对我科56例肝血管瘤行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是:高度重视, 分析病情, 充分准备, 术后严密观察病情,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采取措施, 减少或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吴恩惠.介入性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199.

[2] 佚名.糖代谢异常与睡眠障碍相关[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1 (8) :527.

[3] 何莲君, 骆华芳.硫酸镁湿敷加透明敷贴包裹治疗静脉炎的观察[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8, 5 (19) :1807.

[4] 昊洪斌, 陆国椿.平阳霉素的不良反应[J].中国临床药学杂志, 2001, 10 (1) :53-55.

脑血管介入治疗护理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1月~2012年4月收治的43例脑血管狭窄病患, 全部符合相关的诊断标准。其中, 男患27例, 女患16例;年龄43~77岁, 平均为65.3岁;临床诊断为脑梗死14例、频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9例。此外, 所有病患皆出现了不同程度神经功能缺损, 如眩晕、肢体偏瘫无力、黑矇及语言障碍等。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手术方法为支架植入术 (PTAS) :先对病患行局麻或者全麻, 采用Seldinger手术穿刺股动脉, 放置6F、8F导管鞘, 行全身肝素化;对病变侧行脑动脉造影, 再次对病患的病变部位、性质、范围等进行了解, 将导引导管置于病患的病变动脉以下3~5厘米, 选择合适的支架型号, 进行支架植入手术。

1.2.2 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方法

1.2.2. 1 颈动脉窦反应

本研究出现了3例颈动脉窦反应, 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自膨式支架产生了膨胀挤压刺激了颈动脉窦, 使得大量的冲动传入了孤束核, 而迷走神经张力增加、心输出量减少、心动过缓及血压下降等。具体的护理方式为:主要应做好心电监测, 对血压及心电图波形改变、S-T段变化等进行密切关注, 并且设置好心率上下报警线。若心率下降程度小, 不必处理, 但心率低于一分钟50次时, 则应采用0.5~1.0毫克阿托品行静脉推注;若血压下降到了正常水平以下, 那么则应及时报告医生并做好处理。

1.2.2. 2 穿刺部位出血

本研究出现了2例穿刺部位出血, 分析其原因在于抗凝治疗与动脉压迫止血的方式不当。护理的方法为:采取合理科学的按压及包扎, 对伤口的包扎宜采用“8”字法行绷带包扎。术前做好床上排尿训练, 术后密切对血压变化进行监测, 血压下降过于明显, 则应防止腹模后血肿的发生。术后对伤口行护理时, 应仔细观察穿刺点是否出现了淤斑、渗血及肿胀, 加强病患的生活护理, 让病患24小时内都对穿刺侧肢体进行制动。

1.2.2. 3 脑过度灌注综合征

本研究出现了3例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病患, 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颅内血管长期处在一种血流灌注状态下, 并且颅内并没有足够的代偿, 这就使得血管的自主调节功能受到了损害, 如果血管突然扩张, 那么血流增多明显便会发生此种并发症。采用的护理方法主要为:术前对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详细评价, 针对病患的不同病变部位与狭窄程度的血管, 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控制血压。比如说根据病患基础血压不同, 对颈动脉支架植入者维持血压以120~130/60~80mmHg为宜, 而颅内段的血管支架植入病患其血压则应维持在110~120/60~80mmHg。术后48小时要对病患的血压、呼吸、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等的变化进行连续动态化的监测, 并对相关临床表现进行严密观察, 一旦出现该并发症, 则应及时通知医生加以抢救。

1.2.2. 4 脑血管痉挛

本研究出现了3例脑血管痉挛, 分析其原因在于介入材料与造影剂的刺激所致, 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头晕及意识障碍等。基于此, 在介入治疗时, 则应选择合适的脑保护装置与导管, 操作时应轻柔。具体的护理方式为:术中对瞳孔变化仔细观察, 并对显示屏的造影显像进行密切关注;术后则应观察与记录病患的神志、语言及肢体运动障碍等情况, 同时与术前的神经功能进行相关对比, 尽早发现此并发症, 从而及时处理, 避免因为脑缺氧、缺血时间过长而发生不可逆的神经功能障碍。此外, 在术后还应行颅多普勒检查, 这样也能很好地反映脑血管痉挛的程度。

2 结果

本研究43例病患, 出现并发症11例, 这11例并发症病患经过了对症护理之后, 恢复状况良好, 并未出现其它并发症。可以由表1来体现。

3 讨论

脑血管介入诊断治疗是神经内科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新技术, 它具有近期疗效肯定、长期疗效理想、微创性和安全性等特点, 为脑卒中二级预防的方法之一[2]。本研究采用介入治疗后出现了并发症, 但是对并发症原因进行分析后采取对应的护理后,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病患全部恢复。

摘要:目的 探究脑血管狭窄患者介入治疗后并发症原因分析及护理。方法 将我院2011年1月2012年4月收治的43例脑血管狭窄病患作为研究对象, 对他们采用介入治疗 (支架植入术) 之后, 有11例发生了并发症, 类型为颈动脉窦反应 (3) 、穿刺部位出血 (2) 、脑过度灌注综合征 (3) 、脑血管痉挛 (3) 。针对这11例并发症病患发病原因进行分析, 并采取对症措施加以护理, 并对疗效进行观察总结。结果 11例并发症病患经过了对症护理之后, 恢复状况良好, 并未出现其它并发症。结论 针对脑血管狭窄病患介入治疗后出现了并发症, 我们应及时对并发症原因进行分析, 在掌握并发症因的前提下采取对症的护理, 方能有效避免其它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病患的恢复效果。

关键词:脑血管狭窄,介入治疗,并发症,原因,护理

参考文献

[1]王玲, 杨晓燕, 钱艳, 等.12例脑血管狭窄支架介入治疗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1, 23:2113-2114.

脑血管介入治疗护理 篇11

关键词:冠心病 介入治疗 血管迷走反射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82-02

近年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有一部分患者在冠状动脉介入术拔除动脉鞘管的时候出现心动过速、血压降低或者心动过缓、面色苍白、头晕、出冷汗、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1],上述反应称之为拔管反应。其中,迷走神经发射所引起的拔管反应最为常见,如果不及时、准确的处理,则有可能危害到患者的生命。我院通过分析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所引起迷走神经反射的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效果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患者460例,其中24例患者并发血管迷走反射,发生率为5.22%。24例患者中男20例,女4例。年龄52—78岁,平均年龄62.5岁。

1.2 原因分析。

1.2.1 疼痛刺激。人体的循环系统源于内胚层,除了毛细血管以外,所有的血管都有丰富的神经末梢[2]。大动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来自迷走神经,调节血压与血容量。拔鞘管时,疼痛刺激可作用于下丘脑和皮层中枢,导致胆碱能神经张力猛然增高,内脏和肌肉小血管反射性的强烈的扩张,引起心率迅速减慢和血压急剧下降,严重时剧烈的疼痛可造成神经原性休克。

1.2.2 精神因素。大部分的患者对于治疗的过程缺乏了解,常伴有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精神过度紧张导致无法入睡,心率加快,加重心肌缺氧、缺血,刺激释放前列腺素和缓激肽,兴奋迷走神经。而且,紧张、焦虑、恐惧等可兴奋交感神经,可导致肾上腺素等过度的分泌,收缩血管,心脏的收缩力也加强,由此而刺激左室内与颈动脉压力感受器,使迷走神经的活性反射性的增强,出现血管迷走神经反射表现。

1.2.3 过度牵拉和压迫。由于反复的进行穿刺,穿刺口的周围出现血肿,过度的压迫和牵拉血管可发生迷走神经反射。机制可能为,心肌细胞的纤维机械感受器激动,并且由心脏的迷走神经传入纤维传入到脊髓的血管控制中心,导致心率减慢,全身的动脉系统扩张,出现血压迅速的下降。

1.2.4 血容量不足。大多数患者术前由于紧张而出现食欲下降,再加上术前、术后禁水禁食的时间过长,或者由于担心增加心脏的符合而术前、术后补液不足,术中出汗或者失血过多均可造成患者的血容量不足。血容量不足可引起下丘脑的视上核与室旁核的神经元过度分泌血管紧张素,使血管的平滑肌收缩,血管对于牵拉等刺激敏感容易出现迷走反射。

1.3 护理措施。

1.3.1 疼痛护理。进行操作时应当熟练轻柔,让技术熟练的医务人员进行操作,特别时体形肥胖、穿刺难度较大的患者。局部麻醉时要麻醉到位,拔管前应根据患者对于疼痛的敏感程度决定是否麻醉穿刺口的周围皮肤,同时,拔管的过程中应与患者进行交流,询问患者是否出现不适,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可减轻疼痛感,从而降低血管迷走反射发生。

1.3.2 心理护理。精神紧张是并发血管迷走反射的重要因素,患者对于相关质量知识缺乏,以致于患者在术前处于紧张的状态,担心手术是否会出现疼痛,造影时是否会出现意外,有的病人担心昂贵的医疗费用等等。术前,护士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耐心详细的向患者介绍手术的流程,手术的目的、意义及必要性,主动的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向患者介绍手术成功的实例,缓解患者的焦虑和紧张,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的配合治疗。

1.3.3 饮食指导。血容量不足可引起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元分泌血管紧张素,而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术前应当指导患者合理的饮食,术前晚患者可正常的饮水进食,术晨让患者进食少量,不要空腹。术后鼓励患者多饮水,合理的进食。

1.3.4 拔管的护理。有一部分的患者血管迷走反射发生在术后拔除动脉鞘时与压迫止血时,故拔管时病情观察与护理非常重要。拔管前,护士应当向患者解释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以消除患者的紧张与焦虑。如果患者对于疼痛比较敏感,拔管时可给予患者局部使用利多卡因,以防止患者由于疼痛刺激而诱发导致血管迷走反射。拔管以后压迫止血的时候应密切的观察患者的血压与心率变化,转别号阿托品和多巴胺等抢救药品便于随时的抢救[3]

2 结果

24例患者经过积极的处理后,症状均迅速的缓解,无1例患者死亡。

3 讨论

血管迷走反射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的一种临床综合症,多发生在拔鞘管之后的10min,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常见并发症。疼痛刺激、精神过度紧张、低血容量及过度牵拉等刺激是诱发血管迷走反射的重要因素。我院通过有针对性的进行护理干预,做好患者的术前心理护理,熟练的操作,密切的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并进行相应的护理,有效的减少了血管迷走反射的发生,减少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赵芙蓉.冠心病介入治疗并发血管迷走反射的护理.[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1):1339—1340

[2]赵文艺,郝翠萍.冠心病介入治疗发生血管迷走反射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08.3(17):118

脑血管介入治疗护理 篇12

对我院近几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的52例患者资料分析后, 笔者发现, 所有术后病例均伴随神经系统症状, 即头晕、失眠、恶心、头痛、昏迷、意识不清、肢体乏力、视力不清等。其中男38例, 女14例, 年龄38~74岁, 平均57.5岁。无临床死亡。

术后护理

在介入治疗结束之后, 患者在心理上会放松一些, 但又会产生新的心理问题, 患者会担心疗效, 担心术后愈合, 担心家庭经济负担, 担心各种并发症的出现。对于这种焦虑情绪, 医护人员要做好患者心理疏导工作, 降低患者的焦虑感, 让患者相信医护人员, 让患者有安全感, 保持心情舒畅。

监测病情变化: (1) 监测生命体征:每隔30 min测量血压、心率、呼吸、脉搏。由于术中、术后支架释放刺激颈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引起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1]。 (2) 术后卧床:血管内穿刺插管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穿刺部位渗血和血肿[2], 术后要求制动24 h, 1 kg沙袋压迫穿刺处6~8 h, 观察穿刺处有无血肿和渗血。伸直肢体12 h。除去沙袋后, 下肢在伸直状态旋转, 侧肢肢体自由活动, 为帮助患者减轻长期卧床带来的腰痛等症状, 医护或家属协助患者侧翻身、侧卧。 (3) 严格监测:术后每30 min监测皮肤温度、足动脉搏动、知觉, 若患者小腿剧烈疼痛、趾端苍白、感觉迟钝、皮肤温度下降, 有股动脉栓塞的可能, 应立即报告医生[3]。为了防止出血, 应减少静脉穿刺的次数, 建议术后采取集中采血的方式, 尽量避免创伤性操作, 穿刺后局部压迫时间≥5 min。 (4) 排便的护理:女性患者小便, 要协助患者翻身, 同时注意避免术肢弯曲。男性患者可以在护士协助下, 采用侧卧, 同时保证术肢拉伸, 让患者小便。 (5) 神经功能观察:术后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语言功能、肢体功能等是否正常, 防止闭塞血管再损伤。再灌注损伤主要表现为剧烈头痛、偏瘫、呕吐、意识障碍等颅内高压症状, 术后24 h应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 患者采取头高位, 按时给予降颅压、脱水药物以保证脱水效果[4]。 (6) 抗凝护理:抗凝药物可以防止支架植入患者的血栓形成, 也可以防止动脉溶栓患者的血管再闭塞[5]。介入治疗的患者要采用常规的抗凝治疗, 这对于手术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健康指导

嘱患者术后合理饮食。多吃易消化食物, 少吃产气多的食物。少吃不易消化的食物, 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注意合理饮食, 术后24 h内严禁食用刺激性食物, 多吃蔬菜, 以利于排便。

嘱患者在术后缓慢进食。若进食过快, 容易引起咳嗽、呛气。嘱患者尽量避免大声说话、生气、咳嗽、打喷嚏等。病房不得放置鲜花, 避免引起患者呼吸道不适, 防止患者打喷嚏。如果在患者无法避免地剧烈咳嗽或者打喷嚏时, 护士或者患者家属应当压紧穿刺处, 防止由于咳嗽或者打喷嚏等情况引起的腹压增高伴随的并发症出现。

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出院后避免过度劳累, 注意休息, 避免情绪波动, 保持轻松快乐的良好心态, 放松心情。要求患者出院后戒烟戒酒, 合理膳食, 尽量食用清淡食物、低脂食物、高纤维食物。告知患者随时注意控制血糖、血压, 及时进行肢体康复训练, 适度锻炼增强体质。要求患者出院后遵医嘱口服阿司匹林, 告知患者服药时间及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 告知出现类似不良反应的处理措施。教会患者自行观察有无出血可能以及出血的现象。为掌握患者脑供血情况, 告诉其出院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来医院复查。

总结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疗术后, 神经功能观察监测工作、病情发展监测工作、心理疏导工作、抗凝护理工作、术后并发症护理工作及术后康复指导等工作对手术的成功与患者康复有重要作用。

摘要:对5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发现介入治疗术后心理护理、术后并发症护理、病情检测、神经功能护理等对介入手术的成功及患者康复都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术后护理

参考文献

[1]张学安.脑血管病防治240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8:3-4.

[2]王滨, 曹贵文.介入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85-86.

[3]王丽波, 付秀华, 王喜艳, 等.对133例老年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后护理[J].当代医学, 2009, 15 (31) :105-106.

[4]刘俊英.脑血管介入术636例穿刺处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10 (14) :3391.

上一篇:养殖信息平台下一篇:插图助力地理课堂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