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脑血管意外(精选10篇)
老年脑血管意外 篇1
脑血管意外(包括出血性疾病和缺血性疾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起病急,变化迅速,病情危重,病死率较高,是威胁老年人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多发生于60岁~65岁的老年人,为了确保老年人患病后康复顺利,能够健康长寿地生存,我们认为老年脑血管意外康复期的护理是十分重要的,以下几个方面应作为护理的重点。
1 患病后性格改变的护理
神经心理学指出,当中枢系统受到损害时,人脑的智力、知觉、视觉、记忆等功能发生障碍,对各种反射表现迟钝。损害的程度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大病情越重,此时病程长,恢复慢,并发症多,此阶段的护理要做到:
1.1 保证良好的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
1.2 细致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基础护理及各个器官的功能锻炼。
1.3 主动预防并发症,处理大小便,注意安全。
1.4 保持患者身体清洁,病室环境清洁,患者被服清洁,患者用具食具清洁。
2 患者皮肤的护理
老年人皮肤衰老,皮下组织松弛及血流速度缓慢,肥胖患者出现皮肤松弛,局部受压缺血,营养障碍,组织坏死,护理不当,易形成压疮。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经常按摩全身骨突部位以减少受压,促进血液循环,同时保持皮肤清洁,床铺整齐。尤其是使用大便器时,注意不要划破皮肤,对消瘦的患者,臀部给予气圈或海绵垫。
3 预防肺部感染
老年人患病卧床后,呼吸功能减退,肺功能更为低下,呼吸道分泌物坠积,容易引起肺部感染。所以要鼓励患者咳嗽,有痰尽量咳出,定时给患者叩背,扶患者坐起、深呼吸,做上身运动等,可增加患者肺活量,减少肺内感染。
4 预防泌尿系感染的护理
老年人的膀胱括约肌松弛,平时用力咳嗽或紧张时有尿液流出,患者有两种可能引起尿路感染:一种是大小便失禁形成尿路感染,在这种情况下男性患者应采取塑料口袋接尿,女性患者采取勤换尿垫,保持床铺柔软、清洁、干燥。另外一种是脑性尿潴留是由于旁中央小叶受损而发生排尿困难,除条件反射、热敷外,还可采取膀胱按摩排尿法。
5 便秘的护理
老年人胃肠蠕动减慢,消化功能低下,特别是患病后进食少,加上长期卧床有80%以上患者出现便秘,要多给患者进食含粗纤维食物,每日睡前给番泻叶代茶饮,养成排便的习惯。
6 饮食及睡眠的护理
患病的老年人消化功能减弱,唾液分泌不足,牙齿脱落,影响食欲,故饮食可多样化,柔软、多汤饮食为宜,注意进食不要过饱,活动不要太少,睡眠不要太早,要做好晚间护理,睡前不要交谈过久或过于兴奋,以免影响睡眠,用温水给患者泡脚也可帮助睡眠。
7 失语的护理
部分老年人患脑血管意外后,出现失语,是感觉神经受损所致,患者心里明白,欲说不能,非常痛苦。此时特别要做好心理护理,通过写字和手势来安慰患者,消除紧张情绪,逐渐进行语言功能锻炼。
8 瘫痪患者的护理
老年人患脑血管意外后,大部分出现瘫痪,对他们来说这是最大的痛苦,感到自己已失去生存的价值,活在世上只能给亲人增加负担,因而悲观失望,有的产生轻生厌世念头。在这种情况下,护理方面最主要的是做好心理护理,加强心理护理对疾病的转归也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样可以使患者感受到精神上的愉快,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护理上对患者要更加体贴关心,教他们做肢体功能锻炼,配合针灸、按摩等,最大限度恢复瘫痪肢体的功能。
9 康复期安全的护理
此期患者意识清楚,但体弱无力,有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比较谨慎,担心疾病复发危及生命,卧在床上不敢活动,依赖性增强,全靠别人来护理。对于这种患者要向他们耐心讲解轻微活动的意义,使其明白生命在于运动。
另一种心理状态是认为自己疾病已经痊愈了,着急自理,但走路不稳易跌倒。此时应注意防止摔倒,如厕时下蹲、起立困难,要有人扶持,厕所最好要设有扶手和坐便,以方便老年人使用。
对老年人脑血管意外康复期的患者来说护理的重要性更为突出,担当此项工作的护士要认真负责,帮助患者及家属掌握此类患者的护理知识,使之更好地配合护理工作,早日康复。
脑血管意外病人的康复护理 篇2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11-95-02
脑血管意外病人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增高趋势,存活下来的病人多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等。丧失生活自理及工作能力,严重威胁着病人的身心健康,如不及时康复治疗常产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现在我科对脑血管偏瘫病人进行系统规范的康复指导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12月收住我科的脑血管意外患者91例,其中CT检查确诊脑出血73例,脑梗死2例,男性60例,女性13例。年龄45-78岁,肢体功能障碍的34例,言语功能障碍的38例,有肢体运动功能和言语功能混合障碍的23例,均无意识障碍,进行针灸和西医结合康复治疗。
2 护理
首先,要给他们以心理支持,根据每个人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康复措施。对病人功能的评估应强调保留的功能,可恢复的前景及取得的成绩。在乐观积极的氛围中,激发病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康复计划顺利实施。病人的康复计划应遵循渐进、量力而行,避免病人产生挫折感和烦躁心理。每天的训练又要有明确的目标,使病员在完成训练后有一种成就感。其次,要及时有效地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治疗,包括支持疗法、精神分析疗法、行为治疗、职业疗法,从而帮助他们重建认识,协调与社会间的关系,在新的起点上适应工作和生活环境。
2.1 生活护理
2.1.1住院环境和作息制度:给病人创建一个安静、舒适、安全卫生的住院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并根据病人的心理要求,在生活起居方面进行指导,帮助病人制订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使病人保证充足睡眠。
2.1.2饮食护理:脑血管病人以低脂肪、低盐、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老年脑血管病人的胃肠蠕动减慢,常有便秘现象,应鼓励病人食用带纤维食物和多吃蔬菜、水果(糖尿病患者少吃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早餐前半小时喝一杯温开水,可以刺激排便,每日顺肠蠕动方向按摩腹部数次。未解大便者38例患者遵医嘱给大便软化剂或缓泻剂。另外,喂饭时应环境安静,体位舒适,精力集中,防止患者吞咽困难,进食呛咳。
2.1.3保持呼吸道通畅: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昏迷者头偏向一侧,以便于排除分泌物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发生窒息。
2.1.4防止并发症:脑血管意外病人由于昏迷瘫痪者大小便失禁的情况较多,所以需要经常更换体位,并保持床单元清洁、干燥、平整。尤其要帮助受卧部位定时翻身、每2h翻身一次,按摩身体受压部位,以促进血液循环,及时更换衣裤,保持皮肤清洁,防止压疮发生[2]。预防肺部感染,病室空气保持通畅新鲜,定期通风换气,限制探视者,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泌尿系感染,对于尿潴留患者,给予下腹部按摩加压,便于尿液排出,尿失禁病人,采用留置导尿,导尿时严格无菌操作,每日两次在病人会阴部使用碘伏消毒,同时勤换尿布、内衣,定期更换床单和被褥。
2.2偏瘫肢体康复护理: 肢体康复训练应根据病情,当生命体征逐渐平稳,无进行性卒中发生后,应早期进行肢体被动运动,按照患者肢体功能所处的阶段采取不同的康复训练,每日的训练次数视病情而定,一般一次/d,每次30-45min。
康复护理方法:①肢体被动运动:主要是为了预防关节活动受限,另外有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和增加感觉输入的作用。先从健侧开始,然后参照健侧关节活动范围做患侧,一般按肢体近端到肢体远端的顺序进行,动作要轻柔缓慢,重点进行肩关节外旋、外展和屈曲,肘关节伸展,髋关节外展和伸展,膝关节伸展,足背屈和外翻。
②床上翻身训练:这是最基本的躯干功能训练之一。患者双手手指交叉在一起,上肢伸展,先练习前方上举,并练习向左右2个方向摆动。翻身时,交叉的双手上举并摆向翻身侧,同时屈曲的双腿倒向该侧,至侧卧位,然后返回仰卧位,再想另一侧翻身。
③坐位训练:坐位是患者最容易完成的动作之一,在上述训练开始的同时就应进行,由于老年人和较长时间卧床患者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故首次取坐位时,不宜马上取立90°坐位。可用靠架,依次取30°、45°、60°、80°坐位,如前一体位能坚持30min,且无明显体位性低血压表现,可过渡到下一项,坐位训练包括坐位平衡训练和耐力训练。
④步行训练:当患者达到自动态站位平衡后,患腿持重达体重的一半以上,并可向前迈步时才开始步行训练,步行训练前,先练习双腿交替前后迈步和重心的转移,然后再直接监视下或少许扶持下步行训练。
2.3 心理护理: 较轻者由昏迷转为清醒后,病人因偏瘫后失语常有否认、愤怒、急躁不安、恐惧害怕,不接受现实而拒绝合作的心理状态,随着早起锻炼患肢功能逐渐恢复,病人及于求成,因此,应及时给予病人心理安慰,鼓励病人树立信心,也可以宣传一些典型的成功病例或相同经历病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使其了解功能恢复的基本过程,增强其治疗恢复的信心。通过对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使其配合治疗机功能锻炼。并和病人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目标,加以督促指导,实现早日康复,我们在给予病员训练过程中,态度和蔼、耐心细致、积极关注其微小的进步,及时予以鼓励,增强病人及家属的参与意识,坚持循序渐进,以保证取的良好效果。
2.4 护理效果: 通过对91例患者在住院期间的观察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有60例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完全恢复,有10例患者能完成自理,3例明显好转。言语障碍的患者31例能完全进行交流,8例明显好转。住院期间无一例护理并发症的发生。
3 讨论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康复目标:是运用医学手段使残留生理的解剖的受损功能在生理、精神心理、认知、社会等方面恢复到最佳状态。
康复护理的主要内容就是加强病残者的机能训练,把这些训练实施于日常生活活动中。生活护理是康复基础,在满足患者基本需要外才能更好的配合其它康复护理。
杨忠珍学者曾根据他的临床资料统20%-80%的脑血管意外病人都有心理负担,50%左右病人出现恐惧焦虑、悲观失望、抑郁状态。可影响治疗,从而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尤为重要,使其从被动态度变为主动性,积极参与到康复护理过程中,对疾病的恢复有着极大的影响[1]。
4 小结
康复护理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复即考虑医学心理的社会康复,又要考虑到综合方法,包括药物、饮食等方法使患者全面康复,脑血管意外患者经以上康复护理后效果良好,表明康复护理在脑血管疾病的整体治疗中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伟春燕.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的治疗机护理进展.护理研究,2005,19(3):383.
老年脑血管意外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9例, 年龄60~81 (72.5±4.5) 岁, 均为脑血管意外致不能自主进食须鼻饲饮食。男18例, 女11例;脑梗死19例, 脑出血10例。
1.2 方法
29例患者的营养治疗方案分3个阶段, 第1阶段:于开始时应用短肽型肠内营养剂 (百普素, 纽迪西亚制药公司生产) 。百普素是一种肽类要素膳, 蛋白质来源为短肽链的乳清蛋白水解物, 非蛋白热能 (kJ) :氮 (g) =690:1。第1天用量为600ml, 热量密度为2.09kJ/ml, 缓慢连续滴入, 逐天增加浓度及滴速, 此过程为3d。若患者情况适应 (无出现腹胀、腹泻) 进入第2阶段 (要素加低浓度匀浆膳) , 此时热量密度为3.35~4.19kJ/ml, 供液量为1200~1500ml, 连续滴入, 并逐渐过渡到第3阶段 (高热量匀浆膳或口服自然饮食) , 此阶段匀浆膳以天然食物为主, 热量密度为4.19kJ/ml, 供液量为1500~2000ml, 间隔推注, 每次200~300ml, 每天6~8次, 余能量不足由肠外营养提供。
1.3 观察指标
(1) 临床表现:观察胃滞留、肠鸣音、腹胀、腹泻、反流、消化道出血、排便等情况。 (2) 人体测量指标:营养支持前后分别测上臂围 (MAC) 和三头肌皮褶厚度 (TSF) , 并计算上臂肌围 (MAMC) 。 (3) 实验室指标:营养支持前后分别测血红蛋白 (HGB) 、淋巴细胞总数 (TLC) 、血清总蛋白 (TP) 、白蛋白 (ALB) 、胆固醇 (TCh) 以及三酰甘油 (TG) 。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
2结果
2.1 临床表现
本组按照上述营养治疗方案在14d左右达第3阶段21例。在第1、2阶段因伴有严重的肺部感染并继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5例, 因胃肠应激性溃疡出血改为肠外营养3例。
2.2 人体测量指标
营养支持前后TSF、MAC、MAMC均为正常值的80%~90%, 但营养支持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3 实验室检查
营养支持前后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均在正常范围, 且营养支持前后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讨论
3.1 老年昏迷患者营养支持的必要性
成年人颅脑损伤后, 机体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 能量消耗及尿氮排出均明显增加, 耗竭体内储存的能量和瘦体组织, 机体对蛋白质和能量的需求增加。老年患者由于本身存在的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或各种原因引起的营养不良, 对创伤的耐受性较成年人明显降低[2]。因此当发生脑血管意外导致脑组织损伤后, 更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能量代谢紊乱、胃肠功能紊乱、感染等并发症, 甚至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营养支持对这些老年昏迷患者更为重要。
3.2 营养物质的选择
老年人生理特点呈能量代谢降低, 蛋白质合成减慢, 脂肪积累和易于过氧化, 糖耐量下降, 水总量和细胞内液及所含钾、镁、磷均减少, 体内各种酶的含量及活性下降, 激素及其受体的敏感性降低, 钙与维生素、微量元素的生物利用率下降[3]。李维勤[4]报道, 危重患者在应激状态下, 提倡限制性热量摄入, 以有利于机体平稳度过创伤应激阶段, 减轻代谢紊乱的发生。因此, 应激状态下, 老年危重患者营养支持的最初目标不是过高的热量和正氮平衡, 而是提供适当的热量来维持机体能量代谢的需要, 尽量减少机体蛋白质作为能量供应而被消耗;不是高能量密度的肠内营养供给, 而是低能量密度的供给。本研究中, 开始时先采用百普素要素营养制剂, 是一种双肽制剂, 其所含的短肽、氨基酸短肽转运在肠黏膜对蛋白质吸收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待胃肠适应后, 逐渐加量并过渡到含膳食纤维的匀浆饮食到正常饮食。除因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5例, 因出现胃肠应激性溃疡出血退出肠内营养支持3例外, 其余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体质量评价是了解患者营养状况的最常用、最简单的方法, 也是评价营养状况的重要和可信指标。因本组患者均卧床, 无法测定体质量和身高, 故未作为营养状况评价的指标, 而把TSF、MAC、MAMC作为营养状况评价指标。本研究显示, 营养支持前后患者的TSF、MAC、MAM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均在正常值的80%~90%, 提示有轻度体脂肪及肌蛋白消耗;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在营养支持前后均在正常范围, 提示营养支持有效。因此, 对于老年昏迷患者肠内营养制剂的选择应由易消化吸收的要素开始逐渐过渡到整蛋白、含膳食纤维的匀浆膳制剂, 使胃肠道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食物的适应过程。
3.3 肠内营养支持的时间
研究表明, 成年人颅脑损伤后或术后48h开始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效果良好[5]。但是, 由于老年人本身对组织的修复能力降低, 加之消化道黏膜萎缩, 脑损伤后胃肠蠕动减弱, 贲门括约肌松弛的发生比其他创伤更为常见, 持续时间更长, 鼻饲流质饮食因易致反流、误吸, 难以安全实施[6], 因此, 过早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不仅不能满足机体的高代谢需要和改变分解代谢状态, 相反会引起更多的代谢紊乱特别是胃肠功能紊乱, 所以肠内营养支持的开始时间和诱导时间应适当延长, 笔者认为老年昏迷患者伤后或术后3~5d开始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比较适合。
3.4 肠内营养的供给方式
本研究中由小剂量、低浓度开始缓慢持续滴入, 逐渐增加至全浓度和全量, 大部分患者均能耐受, 并顺利过渡到匀浆膳或自然口服饮食。说明小剂量、低浓度的要素膳供给方式对患者的胃肠道适应有效。且百普素的调制液应以40~41℃温度为宜, 如温度太低, 由于老年人胃肠道对冷刺激较为敏感, 容易出现腹痛、腹泻等不耐受现象;温度过高则营养液的成分易遭到破坏和变质, 也可导致胃黏膜烫伤。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喂养姿势, 如取半卧位, 喂养时抬高头部20°~30°, 以减少反流和误吸导致吸入性肺炎。尽量避免由于操作技术失误或不当造成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
综上所述, 老年脑血管意外患者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时, 必须有一个较为完善的设计, 包括营养液的配制、鼻饲管的选择、供给方式等, 才能使患者得到合理的营养支持,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Griffiths RD, Bongers T.Nutrition support for patient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J].Postgrad Med J, 2005, 81 (960) :629.636.
[2]乔江春.老年病人的营养支持[J].实用内科杂志, 1991, 11 (10) :553.
[3]顾景范.老年人营养代谢特点[J].实用老年医学, 2003, 17 (3) :116.118.
[4]李维勤.危重病人的特殊营养支持策略[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6, 1l (1) :7.9.
[5]张思源, 于康.临床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2000:195.197.
老年脑血管意外 篇4
【关键词】 脑血管病焦虑症;发病机理;心理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2-0223-01
脑血管意外又称脑中风或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随着现代抢救水平的提高,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但其致残率高,不仅使患者躯体致残,也易导致情感障碍,现在脑血管意外患者出现焦虑症的发生率越来越高。焦虑症患者有明显自我评价偏差,担心、低自尊,自我不和谐等特点,这是导致病情反复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使焦虑症患者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人格成长,心理护理有重要作用。现将脑血管意外焦虑患者心理护理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发病机理
目前脑血管意外中的焦虑症发病机理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大脑边缘系统、额叶发生病变的病人较容易发生焦虑、重度焦虑者卒中部位发生在额叶占72.7%,中度焦虑发生在边缘系统占44.4%[1]。另外脑血管意外患者家庭经济情况、社会支持、生活自理能力的丧失、就业能力的改变等均可使患者的心理平衡失调,从而导致焦虑的发生,所以心理社会因素与脑血管意外的发生发展以及心理干预有很大关系。
2 各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脑血管意外急性期、康复期及后遗症期均可发生焦虑、well等[2]研究显示,脑血管意外后焦虑障碍的发生率高达26.9%,于艳馥等[3]研究显示,脑血管意外急性期焦虑症的发病率为40%,何建阳等[4]研究显示,脑血管意外后病人的焦虑抑郁发生率高达66.9%,Anne等[5]研究显示,脑血管意外后焦虑发生在20%-40%,由于病人来源、评定时间、评定方法不尽一致,其结论有较大的差异,有报道低者18%,高者62%。
2.1 急性期
2.1.1 心理特点 脑血管意外起病急骤,对自身、家庭皆为突发事件,患者没有足够思想准备,同时由于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识,不知道疾病的特点和预后,致使多数患者对死亡、躯体瘫痪过度恐惧而焦虑不安,且患者初入院,由于对环境、医务人员的不熟悉,对现有治疗抱有怀疑态度,不能有效配合治疗。
2.1.2 心理护理 护士应以良好的语言、态度和行为去了解、熟悉病人,掌握病人病前的适应能力、性格、人格,以便制订并实施心理护理。脑血管意外急性期病人因不了解病情和预后,常表现为焦虑,慌乱甚至恐惧,此时鼓励病人面对现实,配合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早期康复训练能有效防止和减少继发运动障碍,避免关节挛缩、肌肉萎缩等,能尽快提高患者的自理能力,同时鼓励患者家属陪练,获得家属的关心和支持,从而减少患者的焦虑情结。
2.2 恢复期
2.2.1 心理特点 由于脑血管意外急性期的恢复速度比较快,许多患者容易盲目乐观,期望值过高,但由于急性期进入恢复期后因急于求成而逐渐失望、悲观、焦虑抑郁。
2.2.2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应以关心、体贴、支持的态度与患者接触,酌情惊醒心理疏导,耐心解释病情,宣教疾病相关知识,让患者了解保持平和愉快的心情对疾病恢复有很大的帮助,多鼓励患者,多组织集体活动,并请疗效显著的患者现身说教来鼓励患者。心理上的支持与治疗对脑血管意外患者康复有明显促进作用。[6]
2.3 后遗症期
2.3.1 心理特点 由于脑血管意外易带来严重的后遗症,如失语、偏瘫、大小便失禁者,且进入后遗症期,康复速度比恢复期还慢,患者情绪会高度消沉,对疾病失去信心,甚至放弃治疗。同时患者由于长时间承受情绪的折磨,性情大变,表现为急躁、易怒,患者躯体的瘫痪、就业能力的丧失,昂贵的住院医疗费用,患者惧怕拖累子女,常出现自卑、无用、甚至出现厌世情绪等。
2.3.2 心理护理 护理人员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急躁,不厌烦,细心护理,帮助患者改变这种消极的心理,鼓励患者及其家属继续坚持康复训练,并教会患者一些生活自理的小技巧,尽量减少对别人的依赖,在护理工作中多观察及多巡视,尤其注意善于从患者的言语、行为中发现他们的异常,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减少危险因素,防止自杀。
3 小结与愿望
对脑血管意外焦虑病人的心理干预,培养他们新的自我认知模式,树立新的客观疾病观念。随着医疗条件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更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脑血管意外病人后遗症的降低也越来越显得重要。在与医护人员长期互动交流中增强信心,从而适应和回归社会,患者在自我和谐及自尊方面都有明显的改变,同时也增加治疗的依从性。[7]
参考文献
[1] 谢静.脑卒中后焦虑障碍与卒中部位的关系(附32例临床分析)[J].临床研究,2008,23(4):538-539.
[2] Wells KB,Golding JM,Burnham MA.Psychiatris Disorders in a sample of the general population With and Withoat chronic medical comdition[J].Am J Psychiatry,1998,145:976-978.
[3] 于艳馥,王艳辉,唐希存.脑卒中后伴焦虑障碍36例临床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8(4):538-539.
[4] 何建阳,徐艳,江文仙.脑卒中后焦虑抑郁的调查及心理干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6):815.
[5] 张伯全,包锦卿,王庚鑫,等.脑卒中后焦虑及心理干预的前瞻性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6):415-418.
[6] 贾海燕.脑卒中后失语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华康复医学杂志,1999,14(2):85.
老年脑血管意外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在笔者所在医院接受治疗的老年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120例,均为出血性脑血管病恢复期患者,并经内科正规的系统治疗。其中,男74例,女46例,年龄62.5~79.6岁,平均(71.4±9.6)岁,病程3个月~7年;发生脑卒中次数>2次者14例(11.7%)。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71例和对照组49例,两组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与护理措施
1.2.1 治疗方法
(1)观察组:穴位选择以阴经穴为主。主穴:人中、内关、三阴交。辅穴:极泉、尺泽、委中、合谷。手法以“泻”为主,即先刺双侧内关穴,直0.8~1.2寸,采用捻转提插泻法,施术1 min;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用雀啄手法,至流泪或眼球周围充满泪水为度;三阴交沿胫骨后缘进针,针尖向后斜刺与皮肤呈45°角进针1.0~1.5寸;极泉循经离原穴1寸处进针0.5~1.0寸,采用提插泻法使患侧上肢连续抽动3次为度。10次为一疗程,间隔5~6 d行下一疗程[2]。(2)对照组:上肢取穴曲池、内关、手三里、合谷等;下肢取穴为足三里、阳陵泉、丰隆、三阴交、太冲等,按常规操作。
1.2.2 护理措施
两组患者均配合以下护理措施:(1)功能锻练:对于偏瘫患者,鼓励其主动活动,一般从按摩及被动运动开始,早期按摩患侧肢体,运动量逐渐增加,在肌肉逐渐恢复后可进行轻体育锻炼项目,如慢散步、打太极拳等;(2)营造舒适的环境:病室环境要整洁,温湿度适宜,安静,病房适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3)心理护理:治疗之前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让其倾诉,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护理,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做好家属思想工作,解除患者对自身疾病的焦虑、恐惧和孤独感,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疗效评价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语言、肢体功能基本恢复,能够正常工作生活;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语言明显恢复,患肢肌力达Ⅳ级,生活基本自理;有效:临床症状有好转,患肢肌力达Ⅲ级,日常生活部分自理;无效:症状体征无显著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临床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观察组痊愈率为49.3%,总有效率为90.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脑血管意外及后遗症严重威胁老年人身体健康,目前西医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针灸疗法在脑血管意外及后遗症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阴经穴针灸治疗脑血管意外具有疗效高、后遗症少等优点[3]。本方配穴位针灸达到了疏通经络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脑血管意外患者的脑动脉组织黏滞性、弹性、聚集性等指标,扩张了血管,增强了脑部血供能力,使得血流量进一步增加,有利于侧支循环的正常,提高脑组织含氧量,有效预防严重并发症,如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的发生,促进病灶周围脑组织及细胞的修复,进而为身体各组织器官的能量及物质代谢的正常运转创造条件,这对于促进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4]。本研究证实,针灸疗法治疗脑血管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醒脑开窍针法,同时在针炙治疗过程中,做好各项护理措施,使患者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效果更佳。综上所述,针灸疗法治疗脑血管后遗症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地恢复言语、肢体功能,降低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新宇.改良穴位配合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上肢活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中国针灸,2007,27(3):179-181.
[2]张福全,孔德枝,刘恒方,等.急性脑出血致心脏病的交感神经皮肤反应及动态心电图研究.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 (5):10-13.
[3]蒲平,孙向阳,周刚.急性脑血管后脑心综合征.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7,8(3):27-29.
脑血管意外护理体会 篇6
脑血管意外俗称“中风”, 又称“卒中”。是急性脑部血液循际障碍所引起的脑机能紊乱的总称。可分为脑出血、脑梗死。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在颅内外供应脑部的动脉壁病变的基础上形成血栓, 引起其供应范围内的脑梗死性坏死, 因而产生相应的神经症状和体征称为脑血栓形成。
1 临床资料
60例患者为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住我院内科的住院患者, 本组50例患者, 男32例, 女18例, 年龄45~75岁, 平均67.5岁。其中脑出血12例占24.0%, 脑梗死38例占76%, 偏瘫41例占92%, 语言障碍21例占42.0%。
2 临床护理
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 (1) 意识状态是观察病情变化, 判断病情进展的一个重要指征。一般昏迷快而深者出血量较多, 浅昏迷者出血较少。若昏迷呈进行性加深, 往往是颅内压增高, 有随时发脑疝的可能, 病情危重, 危及生命[1]; (2) 瞳孔变化, 早期瞳孔较小系因小脑半球出血, 动眼神经受到刺激所致。脑疝者病侧眼神经受压, 该侧瞳孔散大, 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桥脑出血者, 因血肿累及脑干内交感神经纤维, 瞳孔呈持续针尖样小, 眼球固定 (多向偏瘫侧凝视) ; (2) 生命体征监测, 严密察呼吸、脉搏、血压、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在发病后4 h内, 每小时测血压、脉搏、呼吸、瞳孔并观察神志1次, 接着8 h内每2 h测1次, 以后则每4 h测1次, 以便及时了解病情稳定为止。脑出血早期, 呼吸多深而慢, 病情恶化时, 呼吸快而不规则;如呼吸急促、潮式呼吸、叹息样或双吸气者, 呼吸中枢已受到损害。若剧烈头痛、吐、脉搏缓慢、血压升高, 意识障碍加重及瞳孔大小不等, 为脑疝早期表现, 应作紧急处理, 必要时行科手术治疗[2]。
2.1 心理护理
较轻者或由昏迷转为清醒后, 因偏瘫或失语, 患者常有急躁不安和恐惧害怕的心理状态。家属或患者误认为患了脑出血, 不是死亡就是瘫痪, 因而悲观失望情绪十分严重。护士须从关心爱护出发, 予以细心护理和耐心解释, 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充分配合。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昏迷者头偏向一侧, 以便于排除分泌物和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防止发生窒息。昏迷呕吐患者出现高热时应补充水分给予营养丰富的食物及易消化饮食。
2.3 饮食要适量
饮食因人而异, 勿太过或不足, 过量会消化不良, 不足则机体得不到营养.心脑血管患者大多由于活动少, 胃肠消化能力减弱, 更应注意饮食调节.定时进食:普通饮食每日三餐, 半流食每日5~6次, 多食蔬菜和水果, 避免动物内脏, 鱼籽等含胆固醇高食物, 多饮水, 防止便秘。昏迷或进食困难患者可给予鼻饲饮食。
2.4 防止褥疮发生
由于昏迷瘫痪者大小便失禁情况较多, 所以需要经常更换体位, 并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平整。尤其要帮助受卧部位定时翻身、每2 h翻身一次, 按摩身体受压部位, 以促进血液循环, 及时更换衣裤, 保持皮肤清洁, 防止褥疮发生[1]。
2.5 防止发生泌尿系感染
昏迷患者常常有尿潴留和大小便失禁。对于尿潴留者可针刺关元、气海穴位, 热敷膀胱区, 使其收缩排尿;也可按摩热敷腹部, 患者听流水声等方法协助排尿。必要时采用留置导尿管法, 尿袋低于膀胱水平, 防止尿液逆行感染, 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对于尿失禁的男性可采用塑料袋或避孕套接乳胶管引出尿液,
2.6 口腔护理
重症昏迷患者用生理盐水或1∶5000呋喃西林溶液清洁口腔, 以清除口腔内的分泌物, 预防发生口腔炎, 每日两次, 口唇干燥可涂甘油等。
2.7 患者出现高热时应补充水分
给予营养丰富的食物及易消化饮食。一般体温在39℃左右时可给予物理降温 (冰袋) , 必要时可给予解热药物, 以减少脑细胞的耗氧量和血流量, 降低脑组织的基础代谢, 从而增强脑细胞对缺氧的耐受力[2]。
2.8 语言及肢体训练
脑血管意外患者多半伴有语言障碍及肢体功能障碍, 指导患者及家属保持肢体功能位置, 做主动和被动练习, 加强语言训练, 多读书读报, 语速逐渐加快, 护士要耐心听患者诉说, 增加患者信息。
2.9 氧疗护理
脑血管患者应持续给氧以降低脑组织的缺氧程度, 对保护脑细胞功能, 防止脑细胞变性、水肿、坏死起着重大作用。一般患者可给予中流量吸氧, 告知患者及家属有关氧疗知识, 积极配合治疗。
3 结论
脑血管意外患者经积极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多可存活, 出院时给予恢复期功能锻炼指导, 做好健康教育, 功能训练是慢性过程, 要循序渐进, 患者要有耐心、信心和恒心, 树立战胜疾病信心, 以提高自己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韦春燕.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的治疗及护理进展.护理研究, 2005, 19 (3) :383.
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治疗 篇7
神经生理学研究证实神经系统损伤后, 自然情况下都有一定的恢复潜能, 但脑卒中时这些中枢的损害涉及大量神经细胞的死亡, 使整个神经细胞网络系统中的复杂联系产生巨大缺损, 是不可能通过再生来代替的, 而是通过脑的可塑性, 在中枢神经系统内重新组织一个功能细胞集团的网络系统, 实现功能重组。因此对本病的康复治疗, 除积极抢救受损的脑细胞, 促进病理过程的恢复外, 还要充分发挥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组的作用。运动功能训练可增加感觉器的传入冲动, 促进大脑功能可塑性发展, 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偏瘫的功能训练原则主要是抑制异常的、原始的反射活动, 改善运动模式, 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其次是协调动作和精细动作的训练, 重点训练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偏瘫的康复过程分为五期:早期、软瘫期、痉挛期、相对恢复期和后遗症期, 其中关键时期在早期、软瘫期和痉挛期。一般康复治疗应从早期开始, 患者度过急性期, 生命体征平稳即应积极进行康复。
早期最主要做好两点:
(1) 被动运动:如患者昏迷时间过久或其他原因, 在数天后仍不能开始主动床上训练, 则需维持被动的关节活动。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 循序渐进, 动作一定要轻柔, 切忌粗暴, 活动幅度不可过大, 达正常活动角度的一半即可。被动活动时, 多做与痉挛相反的动作, 如肩的外展、外旋, 前臂旋后、踝关节的背伸等。
(2) 良姿位的摆放:早期良姿位的摆放极其重要, 可预防和减轻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的典型痉挛模式的出现和发生。
平卧位:肩关节前伸, 手臂伸直、外旋、稍抬高, 患臂放在体旁枕上, 掌心向上, 手指分开, 骨盆前挺, 大腿稍向内夹紧并稍内旋, 可在大腿及髂关节外侧垫一长枕, 膝关节稍弯曲。
健侧卧位:这是患者感觉最舒适的体位, 可在胸前放一软枕, 使患肩前伸, 患侧肘关节、腕、指关节伸展放在枕上, 患侧下肢自然屈曲, 放在身体前面一软枕上, 软枕高低适宜、舒适为度。
患侧卧位:应将患臂前伸, 前臂外旋, 一定要将患肩拉出, 避免受压, 患侧下肢自然屈曲, 放在一软枕上, 避免压住健侧肢体。
此外, 早期牢记八条:推拉挤压关节、逆汗毛刷擦、体位转移、利用反射、快速放置、利用联合反应、共同运动、早期站立。
软瘫期:软瘫期是指发病在1周~3周内, 此时患者意识清楚或有轻度意识障碍, 生命体征稳定, 但患肢肌张力、肌力均很低, 此期康复治疗的原则是利用躯干肌的活动通过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姿势反射等手段, 达到床上翻身、卧位坐位转换和坐位一级平衡的目标。在此期间常做的动作有双手交叉上举训练、双手交叉摆动训练、下肢抬腿训练、翻身训练、上肢和下肢随意运动易化训练以及桥式运动。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应尽量引导患者主动运动, 同时逐步减少辅助, 但应严格注意患者的安全。
痉挛期:随着疾病的恢复, 多数患者会出现痉挛, 痉挛在偏瘫患者中有固定的模式, 如头部旋转, 向患侧屈曲使面部朝向健侧, 肩胛回缩、肩胛带下降, 肩关节内收、内旋, 肘关节屈曲伴前臂旋前, 腕关节屈曲, 手指屈曲内收, 躯干向患侧侧屈并旋后, 患侧骨盆旋后、上提, 髂关节伸展、内收、内旋, 膝关节伸展, 足趾跖屈、内收, 行走时呈现典型的偏瘫步态, 此期如不及时抑制痉挛, 轻者可影响精细协调运动, 重者则完全不能活动。痉挛的控制贯穿于整个康复治疗中, 如早期抗痉挛体位, 尽早让患肢负重, 坐站转换及站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 也可结合药物治疗以及使用充气夹板等。
通常患者经过这几期会进入恢复期, 此期肌力、肌张力已基本达到正常, 运动模式也已固定。此期的重点在于教会患者持之以恒的锻炼以及进一步纠正不良步态, 尽量生活自理, 减少依赖性。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护理 篇8
1 社会性预防脑血管意外
对能引起CVD的前期主要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以及促成因素(高血脂、高血压、吸烟、酗酒等)开展社会性预防。中老年人提倡清淡饮食,多食水果及豆类制品,起居规律,情绪稳定,保障足够的睡眠,尽量减少或戒除烟酒。CVD的发病有一定的季节与时间规律,夏季为脑梗死的高发季节,冬季为脑出血的高发季节。因此,针对发病四时季节,注重气象变化的防护,做好饮食调护,加强自我保健意识。
2 前驱症状的护理
C V D的发生往往都有前驱症状,例如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多伴有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烦躁、血压升高等;脑血栓形成发病前几天有头晕、目眩、视力模糊、语言不畅、肢体麻木、活动不灵等。此期是可逆的,要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不失时机的妥善处理前驱症状,否则将不可避免地发展为CVD。前驱症状出现的3h且是CVD治疗的黄金期,脑出血前驱期的治疗采取降压(使血压稳定在130~150/90~100mm Hg)、软化血管及时解除周围血管阻力、减低脑血管张力等措施,以避免发生脑出血;对脑血栓形成的前驱症状的治疗,应积极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防止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液粘稠度,以阻断血栓形成。
3 急性期的护理
3.1 一般护理
将病人安排在便于观察的病室,绝对卧床。脑梗死患者取平卧位或头低位,头部禁用冰袋,降低脑细胞代谢,减少耗氧量。昏迷病人头偏向一侧,以防误吸,有活动性假牙给予取出,头两侧垫小枕,以防头部碰撞伤;眼睛不能闭合者,眼内挤少量眼膏,外用盐水纱布覆盖,保护角膜;还应立起床两侧活动护栏,避免坠床;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搬运,翻身时做到轻、慢、稳,严禁拖、拉、推。
3.2 观察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瞳孔变化,并及时做好记录。CVD在最初3~4d内病情变化较大,且首先表现为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如有意识障碍加重或烦躁、头部剧痛、瞳孔大小不等、血压升高、脉搏变慢、呼吸加深减慢等及时通知医生,并做好抢救工作准备。在观察中,意识是大脑皮质功能及病情轻重的反映,护理时可通过病人的行为来判断病情的好转或恶化,如吸痰时有无咳嗽反射,口腔护理时有无吞咽反射等。瞳孔扩大、缩小、是否对称等,可发现颅内压增高和脑疝的先兆症状。
3.3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吸氧
患者因反射迟钝,不能有效咳嗽,尤其是有长期吸烟史者,小气道功能差,常有呼吸道潴留物,痰液较多,需协助排痰。主要通过翻身、叩背、雾化吸入等措施。清醒病人给予呼吸指导,每隔3h深呼吸5~10次,平卧位加强胸式呼吸。也可用予指轻压胸骨切迹上气管诱发咳嗽,并作数次呼吸,对痰液粘稠不易咳出者,给予生理盐水30m L加庆大霉素8万U、地米5mg、糜蛋白酶4000U超声雾化吸入,2~3次/d。咳嗽无力或昏迷的病人,分泌物和呕吐物可滞留于呼吸道而发生窒息或肺部感染,应将患者头偏向一侧,用吸痰器尽量吸净分泌物,吸痰时动作要轻柔,由深到浅左右旋转吸痰,不能上下戳,吸痰时间勿过长。CVD患者,特别是脑出血后颅内压增高,脑水肿,脑处于缺血、缺氧状态,应及时持续吸氧2~3L/min(最好是面罩吸氧),纠正缺氧,促进脑功能恢复。
3.4 保障营养供给
C V D急性期以清淡饮食为主,多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多食蔬菜、水果,避免饱餐及辛辣食物。意识障碍不能进食者起病3d后可用完全肠外营养(TPN)或肠道营养(EN)。然后以鼻饲流质饮食为首选。
4 恢复期的护理
4.1 心理指导
多数患者因突然瘫痪、失语、生活不能自理等,早期易产生悲观、急躁、焦虑;后期则表现出性情急躁、心情抑郁、易激动、发脾气、悲观失望,不配合治疗和护理。此期应稳定患者情绪,采用同情、安慰和鼓励的方式与患者交流,讲解相关疾病知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2 康复指导
老年脑血管意外 篇9
【关键词】 系统康复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恢复效果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12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517-01
脑血管疾病一直威胁着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特点。研究发现系统康复治疗对提高患者的自我生活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并能让患者得到更优质的服务[1]。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82例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对其进行分组干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旨在探讨系统康复治疗对其恢复效果和生活质量的影响。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选择样本为我院2010年7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82例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所有患者经头颅CT或MRI确诊,并均符合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诊断标准(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上制订)。入选标准:急性发病1-4个月,伴有肢体功能障碍,生活不能自理但意识无障碍。将82例患者隨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1例,对照组4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临床基本情况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康复治疗方法 全组患者先控制血糖和血压值,并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有颅高压征象者给予脱水剂,脑梗死患者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观察组患者生命体征稳定48小时后便接受早期综合康复训练.分别于康复治疗前1天及治疗8周后由同一医生进行评定,康复训练流程如下:①以现代康复医学的易化技术为指导,综合运用以运动再学习法以及Bobath、Brunnstrom、PNF技术,训练每周5次,每次45min,以提高患者的肢体功能。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训练:卧床期学习向侧卧位翻身,在保持正确卧位的同时练习床上起坐训练。学习从坐位起立和床到轮椅的转移等:加强穿衣、进食、洗漱和人厕等技能训练。
1.3 疗效评价方法 对两组患者在入院时和治疗结束后均进行随访观察,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神经功能缺损恢复评价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评价,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采用Barthel指数进行分析[2]。
1.4 统计分析方法 计量资料和分类资料我们分别用两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进行统计学计算比较,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早期系统康复治疗结果显示,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Barthel指数上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变化更显著,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1、表2。
3 讨 论
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的早期康复训练意义重大,无论是在脑损伤早期、后期还是晚期,也是影响脑血管后遗症患者脑可塑性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功能重组理论认为,脑损伤残留部分通过病灶周围组织不断促进功能上的重组,并以新的方式完成已丧失的功能[3]。所以康复训练对后遗症患者的脑功能重组来说,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进行不同的康复干预训练,早期康复组在上下肢运动功能、偏瘫肢体痉挛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上,均较常规药物组改善明显(P<0.05)。我们发现,治疗后偏瘫肢体痉挛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偏高,其原因我们分析可能这是与治疗前患者处于休克期而逐渐进入痉挛期有关。治疗一个月后,大部分患者都经历了肌张力的变化,从弛缓到不断增高,肌张力有的患者又重新恢复正常[4]。因此,早期正规系统的康复治疗对于急性脑卒中患者作用明显,可明显改善其躯体运动功能,减轻其痉挛症状,并且在减轻其残疾程度的基础上提高其生存质量。
早期科学的系统康复治疗可增加患者的神经功能和促进患者的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避免肩关节半脱位疡等各 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能力的提高有着很大的帮助。所以早期系统科学的康复治疗就显得更为重要。近年来新的观点认为,脑损伤的恢复过程对于患者来说只是恢复速度逐渐减慢,而没有终点[5]。那些有终生残疾危险的颅脑损伤患者仍可能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训练得到有效的恢复,并不断去适应新的环境。
综上所述,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早期采取积极的、综合的、正确的康复训练,能全面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和促进患者的脑功能重组,有效减轻患者的病患程度,对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吴毅.常规康复治疗结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脑卒中病人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19(10):25-27.
[2] 周道友,刘军,邢诒刚,等.初发脑梗死后急性期抑郁发病率及相关因素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9,8(34):7628-7629.
[3] 谭峰,顾卫.早期康复对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血小板膜糖蛋白与肿瘤坏死因子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9):543-546.
[4] Joachim Liepert,Heike Bauder,Wolfgang HR.Mihnertreatment-induced cortical reorganization after stroke in humans[J].Stroke,2005,31:1210.
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急救护理 篇10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84例, 年龄47~81岁, 平均 (59.6±8.3) 岁。其中男49例, 女35例, 男女比例1.4:1。患者因剧烈头痛、意识不清、呕吐流涎等症状收住我院, 经CT检查诊断, 其中脑梗死51例, 脑出血33例。所有患者均于发病48 h内入院。
方法:时间就是生命, 接到通知后, 护理人员应争分夺秒投入工作, 迅速配合医生对现场进行评估,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并及时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1) 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体位:清醒患者取去枕平卧位, 解开患者衣领裤带, 昏迷或有口鼻分泌物者应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及呕吐物, 保持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避免口鼻分泌物及呕吐物误吸入气管致窒息死亡。有假牙者应及时取出, 防止假牙脱落堵塞呼吸道。迅速清除口鼻分泌物, 给予吸氧。昏迷及有气道阻塞者应迅速开放气道;有呼吸道分泌物者应及时实施负压吸痰, 并做好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准备, 鼻导管持续氧流量1.5~3 L/min给氧, 以降低脑组织的缺氧程度。对于严重的呼吸道阻塞患者, 现场气管插管。对意识清楚患者, 应及时给予心理护理, 避免知识缺乏而引起心理恐慌。 (2) 迅速开放静脉通道:脑血管患者入院急性期应及时建立1~2条有效的静脉通道, 使用16~20号留置针, 便于抢救用药。急救用药中, 护士应密切配合医生进行抢救。注意复核药物名称、剂量、浓度等[2]。对脑血管意外的患者查明恶心、呕吐的原因[3]。昏迷及有恶心、呕吐, 视神经乳头水肿者提示存在颅内高压, 应予脱水降颅内压治疗, 遵医嘱迅速输入20%甘露醇125~250 m L (30 min内输完, 快速脱水减压, 且不易使药液外渗) 。伴有心功能不全及肺水肿患者, 禁用甘露醇脱水[4]。应注意脱水剂的间隔应用时间和各种脱水剂的交替应用方法, 以起到平稳、持续对颅压降低的效果。 (3)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变化、24 h水分出入量等,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以便及时抢救。意识状态和瞳孔的变化是判断脑出血病情预后的重要指标,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 时刻警惕再出血的发生。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 保持安静, 减少搬动, 头部抬高并敷冰袋保持局部低温, 能减少出血、降低脑代谢率。 (4) 并发症的预防:急性脑血管意外的危害不仅在于疾病本身的危害, 同时, 并发症对患者的危害也不容小觑。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有压疮、肺部感染、下肢深部血栓形成等。压疮:昏迷患者不能自主翻身, 护理人员应每2 h协助翻身1次, 同时应保持床单干燥平整, 同时应给予保留导尿, 防止大小便失禁, 以免增加压疮发生的危险。关节等部位应使用软枕保护。肺部感染:护理人员应保持无菌操作, 及时雾化吸入、拍背和吸痰, 必要时给予气管切开, 遵医嘱合理使用抗生素。下肢深部血栓形成:抬高下肢, 注意保暖, 并适当按摩。 (5) 转运安全护理: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为避免搬动使出血加重, 诱发脑疝, 早期应尽量减少搬动, 危重患者可就地抢救[5], 只有当确定转运不会加重患者病情时方可实施转运。当确定可以转运患者时, 应及时将患者送至医院, 以便得到更好的治疗和护理, 但也要注意在转运过程中保护好患者。在转运过程中, 必要的医疗和护理措施 (如给氧等) 不能暂停, 并且要严密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心跳等, 观察患者的意识状况、情绪状态等。同时, 在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尽量动作轻柔, 避免剧烈晃动引起出血等。 (6) 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由于对疾病知识的缺乏, 很有可能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惊慌和恐惧。因此, 在病情得到控制以后, 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往往心理压力比较大, 对自己的预后、对疾病的复发、对家庭的经济负担等都会比较担心, 护理人员应该耐心仔细地观察患者的情绪改变, 像亲人一样关心患者, 及时予以心理护理, 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于将出院者及患者家属, 应该进行预防和康复知识宣教, 如“三级预防”, 以及患者出院后应该如何自己实施康复锻炼等。
结果
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84例, 由于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护理及相关治疗, 无一例死亡。患者在出院前病情好转, 并发症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脑血管意外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急性脑血管意外具有起病急、病程进展快、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等特点, 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 娴熟的操作技能, 以及高度的责任心等, 这样才能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 及时控制病情, 挽救患者生命。
同时随着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 护理人员也应该及时提升自身素质, 通过不断学习先进的护理理论和改进服务措施。这种优质护理不仅体现在对护理技能的掌握, 及时有效地控制患者的疾病, 使患者能够痊愈出院, 同时体现在护理工作的过程中, 给患者带来优质的心理护理, 这种护理应贯穿于我们工作的始终, 给患者带来最大程度的身体和心理的舒适。
摘要:目的:探讨总结急性脑血管意外的护理要点, 为今后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收治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84例, 回顾性分析其急救护理及临床资料。结果:84例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经抢救治疗, 病情好转73例 (86.9%) , 病情加重11例 (13.1%) 。结论: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能够降低脑血管意外患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 同时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对患者预后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意外,急救,护理
参考文献
[1]刘艳云.重症脑血管病50例院前急救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9, 15 (13) :59-60.
[2]孙秀兰.急性脑血管意外的院前急救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14) :191-192.
[3]瑞霞, 郭雅琼, 事志伟.脑血管意外的院前急救及护理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11) :2656-2657.
[4]杨清桂.急性脑血管意外的急救与护理[J].实用临床医学, 2010, 11 (11) :118-119.
【老年脑血管意外】推荐阅读:
老年脑血管疾病09-21
老年脑血管病患者09-17
老年脑血管急性加重期论文06-30
老年血管性痴呆10-06
老年心血管患者论文09-06
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09-07
脑血管意外/康复09-28
脑血管意外患者的护理05-16
脑血管意外的康复治疗09-30
脑血管储备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