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血液动力学(通用8篇)
脑血管血液动力学 篇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VBI) 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痉挛或闭塞导致脑干、小脑或枕叶皮层短暂性缺血, 临床主要表现为与头位及体位变化有关的眩晕。现将运用疏血通注射液与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对照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均为住院病例, 经颅多普勒超声扫描 (TCD) 及X 线颈椎片确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关于眩晕的诊断。剔出颅内占位病变、急性脑卒中、内耳眩晕等疾病。共入选80例, 其中男50例, 女30例, 年龄 (60~78) 岁, 平均73.32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40例, 两组年龄、性别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给予疏血通注射液 ( 牡丹江友搏制药公司生产) 6 mL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输注, 每日1次, 疗程14 d。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 (香丹注射液, 昆明兴中制药有限公司生产) 20 mL加入5 %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输注, 每日1次, 疗程14 d。
1.3 观察指标
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均经TCD检查, TCD检查部位:左右椎动脉 (VA) 、大脑后动脉 (PCA) 及基底动脉 (BA) , 主要观察指标为平均血流速度 (Vm) 。使用仪器为深圳先科公司AC-2000C 型经颅多普勒诊断系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进行血液流变学 (重庆大学生产, 全自动血流变快测仪FASCD23010) 、血凝分析 (日本Sysmex 公司生产, CA21500 全自动凝血纤溶分析装置) 、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血尿常规、大便隐血的等指标检测, 并观察有无过敏、皮肤黏膜出血及其他不良反应。
1.4 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并结合主要症状的改善拟订。治愈:症状、体征消失, TCD示椎基底动脉供血恢复正常;显效:眩晕消失, TCD示椎基底动脉供血明显改善;有效:眩晕程度减轻, 发作次数减少1/2 以上, TCD 示椎基底动脉供血有改善;无效:未达“有效”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2 结 果
2.1 两组病人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2.2 两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VA、PCA、BA血流速度均明显改善, 与治疗前比较,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2.3 两组血液流变学变化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聚集指数均明显改善, 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3。
2.4 两组血凝系统变化
治疗组治疗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T) 、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凝血酶时间 (TT) 均延长, 纤维蛋白原 (Fg) 降低, 与治疗前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升高 (P<0.05) 。详见表4。
2.5 安全性观察
两组病例用药后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大便隐血等检测指标均正常, 用药期间未见过敏、皮肤黏膜及其他部位出血等。
3 讨 论
TCD是目前为止唯一能反映颅内动脉血流状态的检测手段。尤其对检测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 是一种灵敏、有效的检查方法[1]。
疏血通注射液是一种动物类中药复方制剂, 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作用, 其主要成分为水蛭、地龙等。水蛭具有破血逐瘀通络之功能;地龙有活血化瘀功效, 二者合用, 通络化瘀作用相得益彰。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 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主要机制为:微小动脉血栓;脑血管痉挛;脑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 颈椎病所致。地龙能增强纤维蛋白原的溶解活性, 降低血中纤维蛋白原, 降低血液黏度, 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溶栓作用[2]。水蛭中含有水蛭素、肝素、抗血栓素等。水蛭素是凝血酶特效抑制剂, 它与凝血酶迅速结合, 能阻止凝血酶对纤维蛋白原的作用, 抑制血液凝固。水蛭素还可抑制血小板的聚集、释放, 并活化纤维蛋白酶原前活化因子, 分解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 从而改善血液黏稠度。溶解已形成的微血栓, 防止血栓形成[3]。 血液流变学异常以高黏滞血症为主, 通过降黏治疗供血不足。
众多文献已报道了复方丹参注射液在治疗脑供血不足及对缺血性脑保护中的作用, 本研究也证实了复方丹参注射液在治疗VBI中的有效性。
本研究显示, 疏血通注射液可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凝系统并具有一定的溶栓作用, 能够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人血流速度。在临床疗效、TCD 血流速度改变方面改善优于对照组 (P<0.05) , 治疗组血液流变学及凝血系统治疗前后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因此认为疏血通注射液可扩张血管, 解除血管的痉挛及降低血管阻力, 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量;降低纤维蛋白原, 降低血黏度, 抑制血小板聚集, 具有抗凝等作用, 从而改善微循环, 抑制微栓子形成。
参考文献
[1]焦明德.实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5:97.
[2]魏宝永, 刘国玉, 孔继兴, 等.七蛭胶囊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农村医学, 1998, 26 (246) :45.
[3]沙建慧, 杨中万, 夏文春.水蛭注射液对小鼠血栓形成及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及抑制物的影响[J].中成药, 2002, 24 (3) :198.
脑血管血液动力学 篇2
临床治疗研究证实了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对某些疾病有较好的疗效[1~3],其中对心脑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和某些神经-精神疾病的疗效尤为显著,是行之有效的非药物治疗方法。
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具有一定的抗缺氧作用[4,5],并已有将该疗法用于治疗与高原缺氧有关的疾病,取得了显著疗效[6,7]。为进一步探索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的疗效机理,本文采用离体的成人血液做氧合实验,观察血液的氧合过程,对激光照射与不照射条件下的氧合情况进行了对照观察,考察了半导体激光对血液氧合过程的影响。2 材料与方法2.1 材 料:健康人静脉血液:肝素钠;医用纯氧;连二亚硫酸钠(Na2SO4,dithionite)。2 .2仪 器:SAS-XNIIB型心脑血管治疗仪(650 nm),最大输出功率20mW;激光功率計; Rapidd-840血气分析仪;氧气流量计。2.3 方 法:
从不吸烟的健康人静脉取血,肝素钠抗凝。将抗凝血分装15只试管,每只3 ml,分为3组,每组5只。每只试管连续充氧6次,每次充氧时间为10 s,氧气流量为1 L/min。每只试管都在第1次充氧前及每次充氧后立即检测试管内血样的血氧饱和度。3个分组中的第1组为对照组(只充氧,不照激光)。第2组和第3组为激光组,都在第1次充氧前安排照射激光2min,激光功率2 0mW,波长650 nm。其中第2组于激光照射后立即进行第1次充氧,而第3组则于激光照射结束后先将血液样品静置约20 min,然后再进行第1次充氧。
血氧饱和度检测,采用血气分析仪。通过血气分析仪检测三组血液样品的血氧饱和度,记录血氧饱和度的数值。如下表3 实验结果
由实验所得数据绘制而成的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血液氧合过程曲线Fig.1 Curves of the process of blood oxygenation
图中的3条曲线分别对应于3个实验组,曲线上每一个数据点的数值,都是从与其相对应的实验组中的5个试管,在进行相同次数充氧后所测得的SO2的平均值。从图中3条曲线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1)随充氧次数的增加,所有3个组的SO2都逐步趋于100%;2)第1组和第2组所对应的两条曲线近乎重合,即第1组和第2组在每次充氧后所测的SO2数值近乎相同。这表明,在激光照射后立即进行充氧与不照射激光而单纯充氧的情况相比,血液的氧合情况基本相同。3)第3组所对应的曲线位置明显高于第1组和第2组,即第3组的SO2趋于100 %的速率显著快于第1组和第2组。这表明,用低功率激光照射血液,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提高血液的氧合速率。这一结果提示,低功率激光照射,会对血液的氧合过程产生影响;并且对于激光组,在激光照射后等待约20 min再进行充氧,则血液氧合速率的提高会更显著。4 讨 论
曾经有学者用采用He-Ne激光作为照射光源,研究低功率激光对血液氧合过程的影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在我们采用半导体激光作为光源,利用更先进的血气分析技术,能更准确获得实验所需的数据。
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不存在药物疗法所具有的副作用和毒性,更简便、安全。它对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的有效应用,开辟了对此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新途径。
关于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机理,有研究认为可能是由于该疗法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红细胞变形性,改善组织摄氧及利用氧的生物学效应[6]。另有研究提出[5],激光血管内照射疗法可以使红细胞内2,3-DPG水平增高,血红蛋白的氧离解曲线向右偏移,这有利于血液在流经毛细血管时将氧释放给组织,因而具有抗缺氧作用。还有研究依据量子力学分析方法得出结论,半导体激光可作用于血红蛋白中卟啉的N-Fe-N结构群,使铁卟啉的氧化作用加速,氧合能力增强。 本研究的实验结果表明,半导体激光照射血液,会对血液的氧合过程产生影响,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提高血液的氧合速率。这一结果,反映了半导体激光所具有的生物刺激作用。
脑血管血液动力学 篇3
关键词:脑梗塞/中医药疗法,急性病,参脉注射液/治疗应用,人类
急性脑梗塞(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中老年多发病、常见病,其发病与患者的血黏度升高、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血管内皮损伤及自由基损伤等有关,近年来,急性脑梗塞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本文观察了参麦注射液对急性脑梗塞患者脑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指标及血清炎性因子TNF-α、IL-6水平的影响,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01~2012-01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塞患者60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38~75岁,平均年龄55.3岁。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均经头颅CT证实,发病在48小时以内。所有对象均行空腹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排除有严重的肝肾、心脏疾病、恶性肿瘤、内分泌及免疫系统疾病、2月内有感染史或入院时合并感染、接受激素治疗者以及有活动性出血疾病的患者。将上述患者采用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41~73岁,平均54.2岁;观察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38~75岁,平均55.9岁。两组病例在性别构成比、年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发病梗塞部位分布等资料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正大青春宝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每1ml相当于生药人参、麦冬各0.1g)60ml,加入5%葡萄糖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为2周。
2.2 观察指标及测定
2.2.1 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
LBY-N6A型血流变综合检测仪检测。
2.2.2 脑血流动力学指标检测
采用法国EXPLORER-CVS经颅多普勒系统(TCD)血栓检测仪检测。以2.0MHz脉冲波探头经颞窗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血管搏动指数(PI)和血管阻力指数(RI),经计算机专用软件分析,得到下列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最大峰值流速(Vs)、舒张末流速(Vd)、平均流速(Vm)、PI、RI。
2.2.3 血清TNF-α和IL-6的测定
患者入院次日及治疗2周后清晨空腹各取静脉血2ml,以3000r/min离心10分钟,取上层血清贮藏于-80℃冰箱备用。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定量检测血清中TNF-α和IL-6水平。试剂盒均购于深圳晶美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实验方法和操作均严格按试剂盒说明进行。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程序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Dunnett’s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变化的比较
见表1。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3.2 两组治疗前后TCD检测结果比较
见表2。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和IL-6表达水平的比较
见表3。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3.4 不良反应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也未见过敏反应及出血倾向。
4 讨论
急性脑梗塞病灶是由中心坏死区和周围的缺血半暗带区组成,坏死区内脑细胞死亡,神经功能不能恢复,而半暗带内有侧支循环存在,仍有少许血液供给,故存在大量可存活的神经元,一旦血流迅速恢复,脑代谢障碍可以得到恢复,受损的神经元仍可恢复功能,但是,由于患者在发病后较迟才到医院就诊,错过了有效的再灌注时间窗(发病6小时内),血流再通后由于自由基过度形成、神经细胞内钙离子超载、兴奋性氨基酸作用增强、酸中毒等因素造成可存活细胞膜稳定性下降、脑功能损害进一步加重[2,3]。
参麦注射液由人参、麦冬组成,其有效成分为人参皂甙、麦冬皂甙、麦冬黄酮等。临床实验研究表明,参麦注射液具有以下多种功效:(1)能防护氧自由基对脑细胞损伤,减少缺血和再灌注损伤脑组织过氧化物生成,能提高大脑皮层耐缺氧能力,防止脑水肿形成,减轻脑水肿程度[4,5]。(2)可以加速ATP合成,增加Na+-K+-ATP酶活性,提高膜转运电位,防止Na+、K+内流,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Ca2+的释放,从而减轻缺血、缺氧所致的脑水肿[5]。(3)可以通过保护脑细胞膜的完整性,钙细胞内流所致的钙超负荷,提高脑组织的锌浓度而产生防治作用[6]。(4)增加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流变学。(5)抑制血管内凝血和促进纤溶活性。(6)保护脑组织抗氧化酶的活性,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氧自由基对脑组织的损害[7]。
本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对ACI患者进行联合治疗,观察脑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各指标的改善情况及血清TNF-α、IL-6水平的变化,结果发现,参麦注射液对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前后PI和RI的改变表明脑梗塞患者经参麦注射液加常规治疗后能够改善其脑血管的弹性及硬化程度,增强脑血管功能,改善缺血区的血液供应,促进可逆性神经元的恢复。同时,用药后全血高切还原黏度、全血低切还原黏度、血浆黏度等指标与用药前比较有明显下降,且优于常规治疗组,提示参麦注射液对脑梗塞危险因素具有一定干预作用。
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功能的多肽类细胞因子,是机体炎症与免疫应答的重要调节因子,广泛存在于中枢神经系统中。其中TNF-α可激活多形核白细胞,增加白细胞内皮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促进白细胞黏附于血管壁,并渗透至脑细胞内,可激活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及小胶质细胞,产生炎性代谢产物,最终促进细胞的缺血凋亡。IL-6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双重作用,正常表达低水平IL-6有中枢免疫介导、神经修复等生理功能,高水平IL-6则参与神经损伤。前期临床研究表明[8],急性脑梗塞患者血IL-6和TNF-α水平均明显增高,证实在急性脑梗塞早期IL-6和TNF-α参与了病理生理过程,并且其含量与病情轻重程度呈正相关。因此本文进一步分析了ACI患者经常规治疗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血清IL-6和TNF-α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其可能的细胞因子调节作用机理。
实验结果表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参麦注射液能更为有效的降低血清TNF-α和IL-6的表达水平,提示参麦注射液能明显抑制TNF-α和IL-6合成和释放,促进ACI患者的恢复。
综上所述,参麦注射液能显著改善急性脑梗塞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增强脑血管功能;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抑制患者血清TNF-α和IL-6的合成与释放有关。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血管疾病分类、诊断要点、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华神经科杂志,1999,29(6):379.
[2]Cheng Y,Deshmukh M,D Costa A,et al.Caspase inhibitor affords neuroprotection with delayed administration in a rat model of neonatal hypoxicischemic brain injury.J Clin Invest,1998,101(9):1992.
[3]Lancelot E,Callebert J,Reavud ML.Detection of hydroxyl radicals in rat striatum during transient focal cerebral ischemia:possible implication in tissue damage.Neurosci Lett,1995,197(2):85.
[4]项祖闯.参麦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36例疗效观察.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97,21(3):29.
[5]胡刚.人参茎叶皂甙对兔大脑Na+-K+-ATP酶、Ca2+-ATP酶、Mg2+-ATP酶活力的影响.中国药理学报,1998,19(6):486.
[6]曾祥发,陆晖,谢林,等.参麦注射液对家兔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损害的作用观察.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3):325.
[7]何泽云,尤昭玲,谭云生,等.参麦注射液对自由基损伤后海马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中国中医药科技,2002,9(1):42.
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护理 篇4
1 直接动静脉穿刺的护理
1.1对于首次血液透析患者, 做好解释工作, 向患者讲解穿刺肢体严格制动的重要性, 为了防止患者不经意或熟睡时肢体移动导致的穿刺移位, 我们常用胶布将患者穿刺侧手掌固定在床上。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 一般选择桡动脉、足背动脉, 进针宜缓慢, 原则上宁浅勿深。
1.2透析过程要严密观察, 10 min~20 min观察穿刺部位1次, 发现渗血及时处理。如血流量不足 (≤150 m L/min) , 通常系针尖位置不当或血管短暂性痉挛所致, 前者调节针头的位置即可, 后者予局部热敷, 必要时用血管解痉药。
1.3血液透析结束后的护理, 拔出穿刺前, 针眼外敷创可贴1张, 以无菌敷料三折成长约2 cm, 直径约0.5 cm的实心圆柱形纱布卷置于血管穿刺点上, 拔出穿刺针后立即加压 (压力以不出血为度) , 时间不少于20 min, 然后用胶布固定纱布卷成X形, 并即刻用弹力绷带环扎止血。一般动脉穿刺口绷带于2 h~4 h折除, 静脉针口则压迫10 min~20 min即可。术后24 h内对穿刺部位要做好动态观察, 观察局部有无血肿、出血, 皮肤颜色、温度、感觉与末梢循环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48 h内穿刺肢体禁止测血压及一切穿刺, 以免形成血肿。血肿一旦形成, 24内用冷水或食用醋将新癀片调成糊状, 然后湿敷于穿刺点周围肿胀处, 24 h后则改用湿毛巾热敷后再湿敷新癀片, 以加快血肿的吸收。也可采用新鲜马铃薯薄片敷于患处, 1 h~2 h更换1次, 亦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2 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
2.1 导管的护理
透析接管时, 戴手套铺无菌治疗巾, 拧开管帽, 常规消毒导管末端后用注射器抽吸动、静脉管腔内的肝素钠盐水, 如无血栓, 从静脉端注入首次肝素量, 连接透析管道进行透析, 连接处用无菌治疗巾包好。透析后先用生理盐水分别将管腔内的残血冲净后注入肝素盐水, 肝素盐水浓度各文献报道不一致。肝素盐水注入前必须夹紧管道, 拧紧肝素帽, 用无菌纱布包裹好, 其外用绷带系一活结, 绷带游离两端绕头1周固定于前额。此法可避免管路打折, 同时可减少胶布对皮肤的刺激。
2.2 置管伤口处的护理
保持敷料清洁干燥, 一般2 d更换1次敷料为宜。注意观察伤口有无红肿及脓性分泌物, 有专家认为用75%乙醇清洁消毒穿刺口及周围皮肤后再涂0.5%碘伏, 可大大降低伤口的感染率。关于敷料的选择, 使用无菌透明膜敷料的效果最好。
2.3 导管贴壁的护理
置管术后如血流量不足或血液透析过程中突然出现血流不畅, 常系导管尖端“贴壁”。此时应关掉透析机血泵, 将导管旋转180°, 然后开泵, 使血流量缓慢上升, 可以恢复满意的血流量。
2.4 防止血栓形成
置管后避免过度活动和局部受压, 因其可引起静脉压力过高导致血液反流, 容易引起出血或血栓的形成;如导管已发生了血栓, 采用揉捏回抽法可恢复导管的功能。
3 动静脉内瘘的护理
3.1术后抬高造瘘肢体, 定时用听诊器听有无血管杂音, 用手触摸有无震颤, 发现异常要及时处理。每天更换切口敷料, 注意术后切口愈合情况, 观察有无渗血、红肿、脓性分泌物, 发现感染征象, 切口用75%乙醇湿敷, 全身可用抗生素治疗。
3.2造瘘侧肢体禁止测血压及各种注射。嘱患者不要压迫造瘘侧肢体, 也不能用力过猛, 防止瘘口吻合撕裂。
3.3对内瘘的使用, 新的观点认为, 缝合法内瘘2周时可选用静脉端, 3周后可使用动脉端;钛轮钉动静脉内瘘应用最早7 d, 最迟21 d.但老年人血管条件差, 内瘘难度高, 启用的时间以6周~8周较为合适。穿刺时动脉穿刺点距离瘘口3 cm以上, 静脉穿刺点距离动脉穿刺点5 cm以上, 此次穿刺点距上次穿刺点3 cm以上。透析结束后常规消毒, 用创可贴贴覆穿刺处, 拔针后无菌纱布卷在针眼处按压20 min~30 min (压力以不出血且触及血管震颤为宜) 。
脑血管血液动力学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00例, 男60例, 女40例;最小年龄35岁, 最大年龄80岁;平均年龄5 8岁。
1.2 诊断标准
按1 9 7 8年南京第二届全国神经精神病学术会议判定的脑血栓标准诊断。
1.3 治疗方法及疗效
治疗原则是依病人在血容量及电解质正常、血渗透压不变的情况下安全有效地进行控制的血液稀释。本组病人多采用3 0 0~500mL/次的少量放血稀释方法, 每间隔3~7d1次, 共2~3次。总有效率为96.1%。
1.4 检查方法
治疗前后静脉采血, 用肝素抗凝 (25V/10mL血) 。用江苏无锡石塘湾医疗电子仪器厂生产的WTP-BⅡ可调恒压力毛细管粘度计、W T P-AⅡ型体外血栓形成和血小板粘附两用仪产品, 按操作堆积检测血液流变学。
2 结果
1 0 0例脑血栓治疗前后血液流变检测结果见表1。
从表1可见等容血液稀释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男女均有显著差异, 其中男性血沉K值、女性血栓长度有非常显著差异 (P<0.01、P<0.001) 。
从表1可见等容血液稀释治疗前后的血栓湿重、血栓干重、纤维蛋白原, 男性女性均有显著差异;血小板粘附, 男性女性均有非常显著差异 (P<0.01) ;β—脂蛋白男性有显著差异, 女性有非常显著差异。
3 讨论
3.1血细胞压积及血液粘度升高, 是降低脑血流 (BF) 及导致脑血栓发病主要因素, 当血液粘度增高时, 血流阻力增加, 则血流减少;当血细胞压积高至47%~53%时, 脑血流就明显下降, 此时容易形成血栓。治疗后的患者全血粘度和还原粘度明显随血细胞压积降低而下降, 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是一致的。再次证明了血细胞压积是影响血粘度的最主要因素, 因此应用等容血液稀释法、降低血粘度是针对脑血栓形成的合理治疗原则。
3.2治疗前患者血沉率, 血沉K值增大。说明红细胞聚集性增强, 因其结构为哑铃链状化合物, 当血液高切流速时呈均匀分散状态, 在低切慢血流时则聚合于红细胞周围形成网状、促进红细胞聚集和血粘度升高。本组患者纤维蛋白原、血沉和血沉K值治疗后明显下降, 说明红细胞的聚集性减低与纤维蛋白原的减低有显著的相关性, 等容血液稀释治疗解离红细胞集聚是有效的。
3.3本组的脑血栓患者在等容血液稀释治疗前处于高凝状态, 其血栓长度、湿度、干重和血小板粘附率治疗后明显下降 (P<0.05) 、特别血小板粘附率更加显著 (P<0.001) , 说明等容血液稀释疗法可降低血栓的形成。
3.4本组脑血栓患者的血脂检测
β-脂蛋白治疗前后男性女性均有显著差异, 男 (P=0.0 5) 、女 (P<0.001) , 说明本组脑血栓患者血浆粘度增高与β-脂蛋白有相关性。
4 结语
通过100例脑血栓患者等容血液稀释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检测, 经统计学汇总分析认为临床疗效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是相一致的。治疗后以解离红细胞聚集现象和解凝溶栓作用为最明显, 有降粘解聚抗凝溶栓作用且有简便易行, 安全有效的特点。
参考文献
[1]Scandinavian Stroke Study Group[J].Stroke, 1985, 16:8.
脑血管血液动力学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2月至2011年2月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80例患者平均分两组,其中治疗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66±13)岁;对照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68±12)岁。所选病例符合1995年中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关于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检查证实。病例入选标准:发病24h内入院;年龄为48~70岁;出血量≤50m L;单个大脑幕上出血灶。病例排除标准:出血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者;怀疑为颅内动脉瘤、颅内动静脉畸形或颅内肿瘤出血者;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80位患者平均分为尼莫地平治疗组(尼莫地平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组)。两组的性别、年龄、出血部位、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脑出血治疗方法,包括给予200m L/L甘露醇125m L,2~4次/d;血压>180/100mm Hg(1mm Hg=0.133k Pa)者予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使血压保持在160~180/90~100mm Hg;并进行神经保护,积极预防并发症的治疗。尼莫地平组于发病48h内用尼莫地平注射液(拜耳公司)10mg/d缓慢静脉滴注,连用10d后改为口服或胃管注入40mg/次,每日3次。
1.3 脑血流动力学检测方法
对所有患者于人院第1 d、第10 d进行检测,观察两组平均血流量(Qmean)、平均血流速度(Vmean)、外周阻力(R)、临界压力(CP)的变化。
1.4 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标准进行疗效评定。将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的患者归为有效组;将无变化、恶化、死亡的患者归为无效组。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χ2检验。
2 结果
2.1 尼莫地平组和常规组治疗前后脑血管动力学参数比较,见表1。
结果显示在用药前后比较所有患者脑血管动力学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患侧的外周阻力值和临界压力值治疗前后均较对侧有明显增高(均P<0.05)。平均血流量值在两组间及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尼莫地平组治疗后平均血流量值较常规组明显增高(均P<0.05);尼莫地平组治疗后外周阻力值和临界压力值较常规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
2.2 尼莫地平组、常规组疗效比较
尼莫地平组的好转率(8 2.5%,3 3/4 0)明显高于常规组(57.5%,23/40)(P<0.05)。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后相当一段时间内,会出现结构性缺血损害以及持续相当长时间的局部脑血流量下降,而其中最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之一是神经细胞内钙超载引起的脑损害。许多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证实,血肿周围存在水肿,既有血管源性水肿又存在细胞毒性水肿,并且发现血肿周围缺血是引起脑水肿的一个重要原因[2]。而尼莫地平等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可减轻神经细胞内钙超载,降低脑血管阻力,增加脑血流量,从而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脑血管动力学中的Qmean值是反映脑血管床供血状态的指标,Vmean值是反映脑血液流速状态的指标,外周阻力R值是反映脑血管微循环状态的指标,CP值是反映脑小血管闭锁状况的指标[3]。
本研究中两组患者脑血管动力学参数在自身用药前后比较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提示尼莫地平可以通过改善微循环达到减轻血管源性水肿。因为尼莫地平是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是选择性作用于颅内血管极强的钙离子通道阻断剂,可特异性地与钙离子通道的有关受体可逆性地结合,调节钙离子流入血管平滑肌内,逆转血管痉挛,改善脑血流[4]。本研究结果所示尼莫地平组和常规组疗效比较显示尼莫地平组的好转率(82.5%,33/40)明显高于常规组(57.5%,23/40)(P<0.05),也证实了尼莫地平早期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有利于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提高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 观察尼莫地平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脑血管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探讨尼莫地平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作用机制以及临床疗效。方法 将2009年12月至2011年2月广元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平均分为尼莫地平治疗组(尼莫地平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组),分别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并进行比较,最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在用药前后比较所有患者脑血管动力学参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患侧的外周阻力值和临界压力值治疗前后均较对侧有明显增高(均P<0.05)。平均血流量值在两组间及两组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尼莫地平组治疗后平均血流量值较常规组明显增高(均P<0.05);尼莫地平组治疗后外周阻力值和临界压力值较常规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尼莫地平组的好转率(82.5%,33/40)明显高于常规组(57.5%,23/40)(P<0.05)。结论 尼莫地平早期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有利于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脑血管阻力,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脑出血,脑血管动力学,尼莫地平
参考文献
[1]韩富民.尼莫地平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28例临床观察[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0,10(7):830-831.
[2]Mendelow AD.Mechanisms of ischemic brain damage with ina'acembud hemorrhage[J].Stroke,1993,24(12 Suppl):1115-1117.
[3]桂清,钱国正,扬永举,等.脑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检测参数的参考值[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2),98-101.
脑血管血液动力学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3例急重症病人, 男41例, 女22例;年龄12岁~80岁, 平均46岁;急性肾衰竭42例, 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 急性左心衰竭13例, 有机磷农药中毒1例, 糖尿病高渗性昏迷5例。
1.2 血液净化方式
常规血液透析62例, 血液灌流串联血液透析1例。
1.3 血液通路的选择方式
(1) 外周动静脉直接穿刺:动脉选择桡动脉、足背动脉、肱动脉, 静脉选择外周表浅静脉作为回路。 (2) 深静脉置管, 选择颈内静脉、股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
2 结果
2.1 血管通路的选择情况
63例病人行外周动静脉直接穿刺53例次, 其中桡动脉为首选, 桡动脉穿刺43例次, 足背动脉穿刺8例次, 肱动脉2例次。深静脉置管16例次, 其中颈内静脉8例次, 股静脉7例次, 锁骨下静脉1例次。
2.2 血管通路使用情况
外周动静脉直接穿刺:血流量130mL/min~230 mL/min, 发生假性动脉瘤2例。深静脉置管:血流量150 mL/min~240 mL/min, 股静脉导管栓塞2例, 经溶栓后再通1例, 1例未通予以拔管。插管病人均未发生导管脱落和感染, 导管留置时间6 d~62 d。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病人对透析的安全性、透析环境、透析时粗大 (16G) 的穿刺针、插管等会感到恐惧、害怕, 所以应耐心解释和安慰病人。加强病人家属的健康教育, 建立有效的家庭支持网, 帮助病人克服恐惧害怕心理, 积极配合血液净化治疗顺利完成。
3.2急救护理
针对急重症病人病情凶险, 应当机立断为病人选择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案和选择合适的血管通路。做好血液透析前准备工作, 予病人合适、舒适的体位, 低流量吸氧以增加心肌供氧, 心电监护随时监测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配合医生积极对症处理。
3.3 血管通路护理
3.3.1 直接动静脉穿刺护理
严格无菌操作, 熟练掌握穿刺技术。穿刺时一般首选桡动脉, 因为对病人透析后影响较小, 其次为足背动脉, 肱动脉因为位置深, 不易止血, 易引起血肿, 所以少用[2]。静脉选择外周表浅静脉作为回路。摸清动脉位置和走向, 选择动脉穿刺时可稍垫高手腕部, 穿刺针与皮肤呈15°~20°在动脉搏动最强处前约1.5 cm处进针, 方向为顺血流方向, 待针斜面刺入皮下后用已消毒的手指触动脉搏动的准确位置沿动脉走向迅速刺入动脉, 见动脉搏动性回血后胶布固定, 即连接静脉回路、引血, 建立体外循环, 无菌纱布轻压覆盖穿刺点。操作时动作要稳、利索。动脉与静脉不同, 位置深, 不暴露, 只能凭手的触觉进行穿刺。病人都是急重症, 一般情况较差, 所以穿刺前应做到心中有数, 有条不紊, 以提高穿刺的成功率。透析过程中勤巡视, 严密观察穿刺部位, 穿刺肢体严格制动, 对于意识不清、烦躁不安的中毒病人, 应用保护具约束, 或让其家属协助看护[3]。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 有无血流量不足, 及时调整针尖位置, 如调整后血流量仍不足, 可根据病情适量补充液体以提高血容量, 待病人安静、平稳后再慢慢加大血流量和视病情酌情加大超滤量。透析结束后用安尔碘消毒针眼后用创可贴外贴针眼, 自制的无菌小纱块置穿刺点上方, 拔出针头后按压局部并用弹力绷带, 包扎压迫止血, 静脉可不用弹力绷带。动脉点压迫2h~3 h拆除绷带, 做好穿刺部位的动态观察, 发现出血及时处理。穿刺肢体24 h内避免受压, 测血压及穿刺等。疑有血肿应加压包扎, 24 h内冰敷穿刺点周围肿胀处, 以使血管收缩, 避免或减少继续出血, 24 h后改用热敷, 以使疼痛减轻, 加快对血肿的吸收, 以免影响下次透析。
3.3.2 深静脉置管护理
首先, 置管穿刺结束后要认真检查导管是否固定好, 局部有无渗血、血肿, 特别是穿刺不顺利而进行多次穿刺病人在使用肝素后更易发生出血。透析治疗时常规消毒导管, 用无菌注射器抽出导管内的肝素及血液3 mL~4 mL, 确定无血栓通畅后夹管, 从静脉管注入首剂肝素, 连接血透管路进行透析治疗, 各接头用无菌纱布包裹、无菌治疗巾覆盖。透析过程中严密观察病人, 如血流量不足报警应检查管路是否通畅, 调整置管位置和方向以保证血流量。透析结束后用注射器分别对动、静脉管腔快速注入生理盐水10 mL~20 mL, 冲净管腔内血液, 关闭导管, 根据病人凝血状况采用肝素原液封管, 肝素剂量根据导管规格所标明的腔内剂量准确推注, 以保证肝素液达到导管尖端。注入肝素时在推注 (正压) 状态下夹闭导管, 以防止导管尖端血液回流而发生凝血。除2例股静脉置管发生栓塞外, 其余均未出现堵管和出血, 封管效果满意。操作时肝素剂量一定要掌握精确[4]。过少达不到抗凝效果, 过多易引起出血, 并且推注宜快速, 一次完成抗凝操作。严格消毒及清洁创口周围皮肤, 更换无菌纱布, 并保持清洁、干燥, 妥善固定。每次透析前打开敷料及封管后更换敷料, 观察创口有无出血、红肿、渗出及导管滑脱, 如有异常, 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4 讨论
急重症病人病情危重, 为了争取抢救时间, 行紧急血液透析的关键是迅速建立通畅、可靠的临时性血管通路。临时性血管通路又分为直接动脉穿刺、外瘘和深静脉置管。外瘘因易反复形成血栓和易感染[5], 不便护理, 已基本不用。直接动静脉穿刺操作简单、快速、方便、费用低、血液透析后病人活动自如。缺点是不能留置, 直接穿刺动脉有一定难度, 易损伤病人血管, 影响以后内瘘的建立[6]。深静脉置管具有血管损伤小, 不易脱落, 血流量充分, 重复治疗不用反复穿刺[7], 但穿刺针价格较贵, 易发生感染、堵管, 病人活动不便等。所以, 在临床工作中, 对急重症病人行紧急血液净化治疗血管通路的选择时应根据病人病情、经济条件、身体状况、血管情况、透析治疗次数等综合考虑, 并做好相应的护理, 以确保透析质量。
参考文献
[1]马艳, 李秀梅, 王玉芹.临时性血管通路在血液净化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 (4) :457-458.
[2]李月娥, 吴燕梅.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类型及其护理[J].护理研究, 2006, 20 (4A) :849-850.
[3]金美春, 霍新, 荣淑英.桡动脉穿刺行血液透析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 2007, 28 (4) :499-500.
[4]赵学珍, 伍强, 袁丽萍.血液透析病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 2006, 5 (5) :28-29.
[5]梅长林, 叶朝阳, 赵学智.实用透析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66-67.
[6]宋逢春, 于家周.血液净化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33-34.
脑血管血液动力学 篇8
关键词:等容血液稀释,缺血性脑血管病
顺德祈康老年病医院从2000年5月至2008年5月开展等容血液稀释血液净化生物平衡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204例, 并随机与常规疗治疗162例对照观察,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观察病例来源于内科住院患者, 均经头颅CT确诊。治疗组204例, 其中男性106例, 女性98例, 年龄45~82岁, 平均60.5岁。急性期76例, 后遗症期128例。症状与体征:偏瘫204例, 失语62例。合并症:高血压136例, 高血脂110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2例, 糖尿病42例。对照组162例, 其中男性89例, 女性73例, 年龄51~81岁, 平均年龄61岁。急性期66例, 后遗症期96例。症状与体征:偏瘫162例, 失语40例。合并症:高血压90例, 高血脂48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4例, 糖尿病15例。两组临床资料大致相同,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120mg (或丹参注射液20mL) 静脉滴注。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采用等容血液稀释血液净化生物平衡治疗:按常规采血法进行无菌操作, 选择2条较粗易穿刺静脉, 一般用上肢正中静脉或股静脉, 用16号大针头穿刺一侧肘静脉并确保通畅, 放血的同时, 快速同步输入血液稀释剂500~1000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 穿刺另一侧肘静脉按20~40mL/min的速度放血, 血液收集于含ACD保养液的贮血袋中, 根据Hct、Hb、全血黏度及全身综合情况计算放血量, 每次200~400mL。放出的血液经离心分浆除去红细胞, 自体血浆可部分或全部输入体内。血液生物能量平衡治疗:采用电脑化辐射血稀生物治疗仪, 处理自身血液60~100mL、6~9min, 安全回输给患者。血液稀释晶体液常用平衡盐液、林格液, 胶体液常用低分子右旋糖酐、706代血浆等,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每次间隔3~5d, 共3次。两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同时根据病情需要均给予常规调节血压、控制脑水肿、改善脑细胞代谢等治疗。
1.3 观察项目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检查肌力、血压、血液流变学指标、血糖、血脂等项目, 约1个月后根据上述指标观察疗效。
2 结果
2.1 疗效判定标准
(1) 治愈:偏瘫、失语消失, 肌力恢复正常。 (2) 显效:症状和体征改善明显, 肌力提高3级以上, 能部分工作和生活自理。 (3) 有效:症状和体征改善, 肌力提高1~2级, 生活不能自理。 (4) 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
2.2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有效192例 (94.1%) , 对照组有效93例 (54.3%) 。两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有显著差异, 经统计学处理P<0.01, 结果见表1~3。
3 讨论
上述结果表明, 本组204例中, 全部经3次等容血液释血液净化生物平衡疗法治疗, 总有效率达94.1%。两组病例治疗前红细胞比容、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均有增高, 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 说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液处于高黏状态, 与文献报道一致[1]。治疗组经等容血液稀释血液净化生物平衡疗法治疗后, 红细胞比容、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均有明显下降 (P<0.01) , 血脂、血糖有所下降, 说明该疗法能显著降低血液黏度, 减轻红细胞聚集性, 改善微循环, 增加脑血管血流量作用。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略有下降, 但改善不明显 (P>0.05) 。认为该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制为:脑梗死时脑组织缺血缺氧, 全脑血流呈高黏、凝集状态, 除脑梗死中心区发生坏死外, 梗死周围大部分脑组织处于无功能但有生机的“缺血性半暗带”, 神经细胞处于突触传递衰竭, 但无膜衰竭的可逆状态。等容血液稀释血液净化生物平衡疗法通过降低红细胞比容而降低血黏度, 改善微循环和侧支循环, 消除代谢产物, 纠正局部酸中毒, 减轻脑水肿, 阻止血管内血栓形成和扩大, 阻止半暗带的不可逆阶段的发展, 并恢复血供, 缩小梗死面积。结果治疗组中血脂、血糖均有下降, 对于消除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具有预防和治疗作用。近几年来大量实验和临床实践证明, 辐射血稀生物治疗, 具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改善红细胞变形能力、抑制红细胞及血小板聚集、促进血栓溶解、钙离子阻滞及消除氧自由基的作用, 从而直接降黏、解聚、抗凝及保护脑细胞作用。血液稀释的同时配合生物平衡治疗, 起到更好的协同作用。
参考文献
[1]彭波芳.健康者脑血栓患者血液流变量对比分析[J].实用内科杂志, 1999, 9 (4) :189.
[2]唐仕雄, 岳景山.等容血液稀释疗法的临床应用[J].实用内科杂志, 1997, 11 (9) :567.
[3]刘瑞芹, 薛伟书, 王健.血液稀释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J].航空航天医药, 2000, 11 (2) :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