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

2024-11-01

脑血管病(通用12篇)

脑血管病 篇1

脑血管病是临床常见疾病, 中医治疗脑血管病一直存在自身独特的优势, 我们针对中风病不同时期的特点, 总结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医药疗法。现以病案为例进行阐述。

例1贺某, 男, 77岁, 主因“眩晕3天, 加重伴意识水平下降, 左侧偏瘫4小时”由急诊以“急性脑梗死”收入院。入院症见:嗜睡, 言语不能, 左侧肢体活动不能, 头晕头痛, 恶心呕吐, 可在指令下伸舌、握拳, 喉中痰鸣, 口中臭秽, 留置胃管、尿管, 无胸痛喘憋。大便3日未行, 纳眠可。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 血压最高至190/90mm Hg, 规律服药, 未监测。入院查体:嗜睡, 言语不能, 重度构音障碍, 左侧凝视, 头眼反射存在,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直径4mm, 直接、间接对光反应灵敏, 双侧球结膜轻度水肿。伸舌居中, 双侧咽反射减弱, 腹壁反射存在。左侧肢体肌力0级, 右侧肢体肌力Ⅲ级, 肢体肌张力正常。双侧腱反射对称。余颅神经检查无法配合。双侧巴彬斯基征、查多克征、戈登征、霍夫曼征、脑膜刺激征阴性。中医查舌脉:舌红绛, 边有齿痕, 苔白腻, 中部及根部苔黄厚腻, 脉弦滑。

患者老年男性, 急性起病, 素体气弱痰热, 痰浊壅滞, 郁而化热, 痰热互结生风, 风性善行数变, 上扰清窍, 故见眩晕, 神识欠清, 进行性加重。舌淡红, 苔白腻, 边有齿痕, 脉弦。四诊合参, 患者证属痰热腑实, 目前标实为主, 当以化痰通腑。

中药口服汤剂给予星蒌承气汤加减 (全瓜蒌30g, 生大黄8g, 芒硝12g, 厚朴10g, 枳实10g, 地龙10g等) , 水煎早晚分服。患者嗜睡、眩晕, 给予中药研末 (薄荷、冰片等) 贴敷于风池穴, 熄风开窍。当日患者大便已通, 味臭秽, 初头硬结, 后为稀软便, 嘱继服之, 3日后便稀溏, 神识转清, 口中臭秽减轻。化痰通腑法为急则治其标之法, 故应中病即止, 且大黄和芒硝因个人体质而定, 力求3付之内通腑, 如1付不通, 可酌加大黄粉和元明粉冲服, 临床取效甚佳。

例2杨某, 男, 79岁, 主因“左侧肢体无力, 言语不利一月余”由门诊以“脑梗死恢复期”入院。入院症见:神清, 左侧肢体活动不利, 左肩部疼痛, 饮水呛咳, 言语含糊, 腹胀, 口干舌燥, 无四肢震颤, 无头晕头痛, 无恶心呕吐, 无复视黑矇, 无视物模糊, 纳可, 眠差, 大便干, 数日一行。既往高血压病史30余年, 收缩压最高达200mm Hg。糖尿病病史30余年, 血糖控制不稳定, 餐后血糖最高曾20mmol/L以上, 初用口服降糖药治疗, 三年前开始注射胰岛素。冠心病病史3年, 口服单硝酸类药物治疗;血脂异常1月, 口服他汀类治疗。入院神经科查体:神志清楚,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 直径约3.5mm, 双侧直接、间接对光反应存在, 左侧中枢性面瘫, 左上肢肌力0级, 左下肢肌力Ⅱ+级, 右侧肢体肌力Ⅴ。左侧肌张力弱, 右侧肌张力基本正常。双侧肱二头肌反射、肱三头肌反射、桡骨膜反射、膝腱反射、踝反射减弱。右侧指鼻试验稳准, 左侧不能配合。双侧霍夫曼征阴性。左侧巴彬斯基征、查多克征阳性, 右侧巴彬斯基征、查多克征阴性。中医查舌脉:舌红, 质干, 有裂纹, 少苔, 脉细涩。

患者为老年男性, 患有眩晕、消渴等病史多年, 久病入络, 血脉瘀阻, 血瘀气滞。脑为神明之府, 瘀阻脑窍, 清阳不升, 清窍失养, 神明失养, 则言语不利。久病气虚, 年老气衰, 气血不能濡养四肢, 则见肢体无力。舌红干, 有裂纹, 少苔, 脉细涩为阴虚之相。故综合舌脉分析, 患者属本虚标实之证, 本虚为气虚, 阴虚, 标实为血瘀, 气滞, 主证为气阴两虚。患者经西医治疗后目前存在主要问题为:肢体活动不利、言语不利、左肩部疼痛、腹胀便秘、口干舌燥。

中医治疗在给予康复训练的基础上采取口服结合外用, 中药配合针灸、贴敷等治疗。具体治疗方式如下:患者肢体活动不利、言语不利, 中药汤剂治以益气活血通络, 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30g, 当归尾15g, 赤芍10g, 地龙10g, 川芎10g, 桃仁10g, 红花10g, 防风10g, 丹参10g, 桑枝15g, 怀牛膝20g, 茯苓20g, 麦冬10g, 夜交藤30g) , 水煎早晚分服。同时, 患者口干舌燥, 时时欲饮, 故给予自拟滋阴方煎汤代茶饮, 频频顿服 (玉竹5g, 桔梗5g, 麦冬10g等) 。患者肩痛、左侧偏瘫, 给予中药外敷配合针灸治疗。外洗方用活血通络经验方 (川乌30g, 红花40g, 桑枝45g, 透骨草60g, 鸡血藤45g等) , 泡洗左下肢及湿敷左上肢。针灸取穴百会、四神聪、内关、阴陵泉、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肩髃、肩贞、肩髎。患者腹胀给予中药研末 (沉香3g, 肉桂5g等) 后以黄酒调糊贴敷神阙。

经上述综合疗法治疗2周后, 患者腹胀、肩痛痊愈, 大便日一次。肢体活动好转, 可搀扶行走, 查左上肢肌力Ⅱ级, 左下肢肌力Ⅳ级。患者出院后继续中药外洗及贴敷1月余, 随访患者自觉肢体活动改善明显, 大便正常。

脑血管病 篇2

投稿须知

作者: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来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发布时间: 2016-07-18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国际医学系列杂志之一,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期刊,以从事脑血管病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诊治工作的广大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影像、神经介入、神经康复、神经急诊科医生为主要读者对象,报道脑血管病及相关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科研成果和临床诊疗经验。

办刊宗旨是,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贯彻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办刊方针,反映国际脑血管病临床和科研工作的最新进展,促进脑血管病领域的学术交流。设有标准与指南、综述、论著、临床经验、病例报道、学术争鸣、会议动态、继续医学教育和医学简讯等栏目。投稿要求和注意事项

1.1来稿应具有创造性、实用性、先进性、科学性和逻辑性,要求资料真实、论点明确、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文字精炼、数据准确,重点说明一个或几个问题,有理论或实际意义,必要时应做统计学处理。论著、综述类一般不超过5000字,经验交流不超过3000字,简报、病例报告不超过2000字。邮寄稿件请作者以A4纸张打印并核对清楚,尤其标点符号,标点符号占一格,英文应隔行打印。为提高审稿效率,条件允许的作者请优先选择电子邮件的方式投稿。不准一稿多投,文责自负,自留底稿,一律不退。

1.2投稿方式 电子邮件投稿(即网络投稿)本刊所接收的电子稿件,一律要求用Word文档电子版格式(图表均插入文中,并同时提供一份JPG图片格式单独发送),采用网上发送Email邮件方式投稿,并在邮件主题中注明“投稿”字样。本刊全国统一投稿电子邮箱E-mail:gjnxgbzz@163.com。;邮寄来稿请尽量用小四号字打印在A4纸上,凡字迹潦草、涂改不清的稿件,恕不受理。

来稿须附单位推荐信(电子邮件投稿请拍照后以JPG格式的附件来邮),作者单位对文稿的真实性和保密性负责,并声明未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等项,并注明第一作者姓名、性别、学历、职称、职务、单位、地址及邮码务必写清楚。多作者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接《稿件录用通知书》后不再进行改动。

为加快稿件处理速度、提高工作效率,条件允许的作者请尽量优先选择电子邮件的方式投稿,本刊全国统一投稿电子邮箱E-mail:gjnxgbzz@163.com。请作者尽量勿选择邮寄稿件,以免遗失或延误时间。热忱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和订阅。

来稿请勿一稿两投(以研究通讯形式发表过或在学术会议上宣读过的论文,可在充实内容后以研究论文形式发表)。来稿凡属基金项目、国家攻关项目,请写明项目编号,标注在首页脚注。

1.3稿件沟通 来稿一经接受刊登,有关稿件沟通事宜,编辑部均与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通过电子邮件方式进行联系,作者接收本刊《来稿录用通知书》后,由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通过回复电子邮件方式,进行同意稿件在本刊发表的授权意愿。未经《国际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同意,该论文的任何部分不得转载他处。刊发票据、赠阅杂志、光盘和获奖荣誉证书及奖金亦寄给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本刊录用的所有稿件,均以纸载体、光盘和网络版形式同时出版,作者所付刊发相关费用中已包含上述各项。

1.4审稿事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并结合本刊实际情况,凡接到本刊收稿回执后1个月内未接到稿件处理通知者,系仍在审阅中。作者如欲投他刊,请先与本刊联系,切勿一稿两投。一旦发现一稿两投,将立即退稿;而一旦发现一稿两用,本刊将进行如下处理:①刊登撤销该论文及该文系重复发表的声明,并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上通报;②向作者所在单位和该领域内的其他科技期刊进行通报;③ 2年内拒绝发表以该文第一作者为作者的任何来稿。已在非公开发行的刊物上发表,或在学术会议交流过,或已用其他文种发表过(需征得首次刊登期刊的同意)的文稿,不属于一稿两投,但作者在投稿时必须注明。已在一种杂志以摘要形式发表的论文可将全文投给其他杂志。本刊所有来稿均经本刊编辑部初审、同行专家评议、作者修改,审稿人姓名对作者保密,投稿时作者可以提出要求回避的评审专家的姓名。本刊已启用学术不端检索系统,凡复制比达到或者超过15%的文章直接退稿,其余稿件根据本刊编委会评审意见、作者的修改情况以及论文质量等级决定稿件取舍,录用通知一律通过电子邮件形式发送,稿件已被录取的作者请严格按照本刊电子版《来稿录用通知书》的相关要求办理发表版面费用汇款手续。

1.5稿件处理(投稿论文遴选与评审)编辑部对来稿及时进行处理,一般在接稿后一周内将“稿件受理通知”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若作者投稿15日后仍未接到“稿件受理通知”请即来E-mail咨询。编辑部对来稿有删修权,不同意删修者必须来E-mail声明。实验研究、新技术研究类优越稿件酌致稿酬。本刊大16开,月刊,稿件容量大,发表周期短,一般不超过三个月。凡在接到本刊受理回执后1个月内未接到稿件终审通知者,系文章仍在排队审理中。凡投寄本刊的稿件,2个月内(以稿件受理回执日期计算)给予回复审稿意见。未经录用稿件,允许作者提出不同意见。本刊不退原稿,请作者自留底稿。作者如欲投他刊,请先与本刊联系,切勿一稿两投,耗费专家评审精力。

1.6快速审稿通道

A.定义:对符合“快速通道”要求的论文采用特定审稿流程,在收稿后10至15个工作日内,就论文审稿结果给予答复,对符合要求的论文在决定录用稿件后2个月内予以发表。

B.论文要求:必须具备创新性、重要性和科学性,该论文的早日公布将对临床和科研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C.快速通道处理费:凡要求进入“快速通道”稿件,除交纳正常发表所需相关费用外,另须根据稿件性质适当收取一定的快速审稿处理费用300至500元,作者按本刊《快速通道稿件录用通知书》要求汇款至本刊投稿业务指定专人专管收费帐户。汇款后请将汇款单据拍照以JPG格式通过电子邮件及时来邮(请务必注明“稿件快速处理费”),以便本部确认查收,提高刊发效率。1.7退修稿件 如果收到编辑部给作者的修改稿件的意见,通讯(责任)作者必须对稿件进行认真的修改,并对审稿意见逐条予以回答。如果作者对某条审稿意见持有不同意见,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或予以解释说明。作者在修改稿件时,应将电子版修改稿中的修改之处用颜色字体或下划线标出,以便于复审。稿件修改期不超过一个月,超期作新稿或视作自动撤稿处理。编辑部将在收到作者最后修改稿后2周内通知作者来稿录用与否。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对决定刊用的文稿可做文字修改、删节,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提请作者考虑。对退请作者修改的文稿,要求作者将修改稿以Word格式的附件,通过本刊全国统一投稿电子邮箱E-mail:gjnxgbzz@163.com。或将原文A4打印件,用挂号信寄回本刊编辑部。

1.8收费事项 来稿首页请标明以下内容:题名,每位作者的姓名、工作单位,负责与编辑部联系、修改稿件、通读校样的通讯作者的姓名及其详细通讯地址、电话号、传真号和Email地址。本刊自2016年07月18日起,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定的相关收费标准,对未通过评审专家审核,确定不能在本刊发表的稿件,一律不向作者收取任何费用;对确认刊载后的稿件,须收取一定的稿件评审费用和刊发版面费用(因图表占用版面较多,需要据量收费。);在发放《来稿录用通知书》时采取一次性统一收费的原则,收取稿件发表所需的相关费用;电子邮件投稿作者,接到本刊电子版《来稿录用通知书》后,须严格按照《来稿录用通知书》的要求,从银行汇款发表所需相关费用至我部指定专员专管专项收费帐户;未按时办理汇款者,稿件将暂不进行刊发版面的编辑排版流程,因此而错过《来稿录用通知书》所预计发表时间的稿件,作者责任自负;按要求办理完汇款手续的稿件,待本刊财务专员核对确认款项到位后,必定按预期安排版面给予刊发;所收费用已含电子期刊、光盘版、网络版工本费。我刊收到版面费后,将出具正式收据或发票邮递给作者。优越稿件刊登后酌奖稿酬,以作鼓励,并颁发本刊获奖荣誉证书和赠当期杂志2册。一般在收到稿件发表版面费用后3个月内按序刊登。撰稿要求 2.1 题名:力求简明、醒目,反映文稿的主题。除公知公用者外,尽量不用外文缩略语。中文题名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英文题名不宜超过10个实词。中英文题名含义应一致。

2.2 作者署名:作者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1)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2)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3)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作者署名有争议或投稿后申请变更作者顺序者,需附全部作者签名的作者贡献说明。作者姓名写在题名下,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作者单位名称、邮政编码及通信作者的姓名、单位名称、邮政编码、Email等注于题名页。集体署名的文稿须明确通信作者,通信作者的姓名、工作单位和邮政编码需注于论文题名页,协作组成员在文后、参考文献前一一列出。

2.3 摘要:综述和论著需附中英文摘要。论著的摘要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和结论;综述的指示性摘要应简明、确切地陈述文稿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论著的中文摘要400字左右,英文摘要可稍详细(中英文内容应基本对应)。英文摘要前需列出英文题名,全部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姓的所有字母大写,名的首字母大写)、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邮政编码和国名。2.4 关键词:根据最新版《医学主题词表(MeSH)》选用。综述和论著需标引3~8个关键词(中英文对应)。

2.5 研究设计:须交代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实施方法。如调查设计须说明是前瞻性、回顾性还是横断面调查;实验设计须说明具体的设计类型,如属于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或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说明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随机方法和盲法、受试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主要转归指标和次要转归指标等。应围绕“重复、随机、对照、均衡”等4个基本原则作简要说明,尤其应交代如何控制重要的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2.6 统计学:应写明所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等)和统计量的具体值,并尽可能给出具体的P值;如涉及总体参数,须在给出显著性检验结果的同时给出95%可信区间。对定量和定性资料,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资料所具备的条件和分析目的选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统计学符号按GB 3358.1-2009《统计学词汇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一律采用斜体排印。

2.7 医学名词: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名词。尚未通过审定的学科名词,可选用最新版《医学主题词表(MeSH)》、《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中医药主题词表》中的主题词。对没有通用译名的名词术语应于文内第一次出现时注明原词。药物名称应使用最新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典委员会编写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中的名称。确需使用商品名时应先注明其通用名称。

2.8 图表:每幅图、表单独成页,集中附于文后,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每幅图、表应有简明的题目。要合理安排表的纵、横标目,并将数据的含义表达清楚;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保留的小数位数相同。图的类型应与资料性质匹配,并使数轴上刻度值的标法符合数学原则。照片和图的清晰度和对比度较好。每幅图均应注明图号、作者姓名及图的上下方向。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引用已发表的图须注明出处,并附版权所有者同意使用该图的书面材料。

2.9 计量单位:采用GB 3100/3101/3102-1993《国际单位制及其应用/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一般原则/(所有部分)量和单位》规定的计量单位。无法转换为法定计量单位的,可按原文列出。

2.10 数字:执行GB/T 15835-2011《出版物上数字用法》。

2.11 缩略语:在摘要及正文中首次出现缩略语时应给出其中、英文全称。缩略语应尽量少用,一篇文章内一般不宜超过5个,不超过4个汉字的名词一般不使用缩略语。

2.12 志谢:置于正文后、参考文献前。用于对参与部分工作、提供技术性帮助、提供工作方便、给予指导但尚达不到作者资格者,以及对提供资助的团体或个人表示感谢。文字力求简练,评价得当,并应征得被致谢者本人同意。2.13 参考文献:综述的参考文献应为近5年内公开发表的国内外文献,论著的参考文献不作特别限制。所引用文献应为作者亲自阅读过的、公开发表的文献,以期刊为主,可适当引用书籍章节。按照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参考文献中的作者列前3名,超过3名时后加“,等”或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

3.资料保留 为加强文章的科学性和真实性,作者应在文章刊出后至少一年内保留相关原始资料,如软件、试剂及菌株等,以备查询与复核。

4.获基金及获奖文稿 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或属攻关项目,应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多项基金项目应依次列出,并脚注于文题页左下方,如“本课题受××基金资助(基金编号××××)”,并附基金证书原件拍照,以JPG格式来E-mail告知。凡属国家科学基金项目或省、部级以上攻关课题及获科技成果奖、发明奖的论文,请予以注明,并请附有关审批机构或部门审批证明拍照,以JPG格式来E-mail告知。论文刊登后获奖者,请及时通知编辑部,并附获奖证书拍照,以JPG格式来E-mail告知。

5.编辑部地址:南京市江宁区9号信箱《国际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邮政编码:211135,本刊全国统一投稿电子邮箱E-mail:gjnxgbzz@163.com。

6.感谢广大读者对《国际脑血管病杂志》的一贯支持!此须知长期有效,诚挚欢迎相关稿件投向我刊编辑部!作者在向我刊投稿前需逐项认真阅读本稿约,并对稿件做相应的修改,凡不符合以上要求的稿件一律退回。

脑血管病防治误区 篇3

误对策:早就医,争取最佳治疗时机脑卒中多为急性发病,主要表现是突然意识不清、肢体麻木,甚至昏迷。研究表明,脑缺血发病最初的6小时是治疗的最佳时机。脑内神经细胞缺血时间超过6小时,就不可能完全恢复,甚至會出现再灌流损伤,这是脑卒中不能完全康复的重要原因之一。若6小时内到医院就诊并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患者可能完全恢复正常。

误区二:用药不合理,导致医源性疾病

对策:治疗个体化,合理用药

治疗脑血管病的药物很多,有人不做任何检查,就用上了作用很强的溶栓药,用药期间也不做监测。正确的方法是: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及时行颅脑CT检查,根据血压、血小板功能、纤维蛋白原、血管超声等检查结果,找出病因,选择最佳治疗方案,以防误诊误治。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冠心病患者在用扩血管药和降压药的时候发生脑血栓,这是因为患者长期高血压,脑血管已经硬化,阻力比较大。即使血压仍在正常范围,也可能出现脑供血不足。这类患者用药时,应注意是否有头痛、头晕和血压的变化。

误区三:重药物,轻康复

对策:早期康复治疗

目前。绝大多数脑卒中患者主要依靠药物治疗,用药方式为输液、肌注加口服,多种药物同时应用,1个疗程接1个疗程。可是不少患者还是遗留后遗症。主要表现为关节僵硬、活动受限,上肢屈曲挛缩,下肢僵硬、走路画圈。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在脑卒中的康复过程中没有进行正确的康复训练。脑血管病早期采用正确的康复治疗,可以防止病理性运动模式的出现,恢复人的正常运动功能,提高治愈率和生活质量。脑卒中患者只要生命体征稳定,就可以开始康复治疗。

误区四:重治疗,轻预防

对策:以预防为主,越早越好

脑血管病的形成是个慢过程,有许多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冠心病、吸烟等。研究表明,早期发现和控制上述危险因素,可以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药能够将严重的脑动脉硬化恢复到正常,将坏死的神经细胞复活。然而,早期动脉硬化、早期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却是可以治疗的。

脑血管病的高危因素 篇4

1 年龄和性别

脑血管病属于老年性疾病, 随着年龄增加, 动脉硬化的加重, 发病率也上升, 据统计年龄每增长10岁, 发病率就增长一倍;近20年生活方式及生活水平的提高, 逐渐出现发病年龄呈低龄化的趋势, 就性别而言,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50%。

2 家族倾向

在临床实践中发现, 有相当比例, 一个家族中有多人患病, 考虑与该家族中高血压病、糖尿病发病率高呈正相关, 且与家族性饮食习惯有关如大量饮酒、摄入过多高脂肪食物、口味偏咸、常吃腌制品有关。尚无明确家族遗传性报道。

3 糖尿病

糖尿病因糖的代谢紊乱, 易使全身大中小血管硬化。易发生广泛的微小血管病变, 易使缺血性卒中明显提前, 预后较非糖尿病组差, 因此积极治疗糖尿病是治疗脑卒中发病、进展及死亡的重要措施。

4 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个独立的肯定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血压水平与脑卒中病死率直接相关。

5 心脏病

包括先天性、后天性心脏病, 最常见的脑卒中心源性原因为心房纤颤, 无论是发病率、致残率及病死率都明显高于无心房纤颤患者, 因此预防栓子的形成及脱落更为重要。

6 高血脂

高胆固醇血症及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 已确定为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且呈正相关。

7 肥胖

体重指数增高会增加缺血性卒中的发病风险, 有明显相关性。

8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是缺血性卒中、TIA的独立危险因素, 原因不明的青年或老年缺血性卒中应考虑本病的可能。THCY的水平与缺血性卒中呈正相关, 与叶酸水平呈负相关。

9 吸烟

吸烟也作为脑血管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日均吸烟20支以上, 大于10年, 卒中的风险较不吸烟人群高2~4倍。

1 0 酗酒

长期大量饮酒不仅能使血压水平升高, 也可以引起小动脉痉挛, 引起缺血性卒中。但每日50g左右的饮酒有扩张血管的作用。

1 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TIA是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或临床前期, 大量资料证明约5%的TIA患者在48h内发生缺血性卒中, 频繁发作者48h内发生率为50%, 1个月内发生脑卒中的机率为4~8%, 5a内为25%左右, 因此重视及药物干预TIA是预防卒中的重要措施。

1 2 脑中风

已发生脑卒中的患者再发生脑卒中的机率较同龄人高5倍。因此缺血性卒中的二级、三级预防至关重要。

1 3 季节气候的变化

天气突然变冷或变热, 超出人体正常生理适应范围, 便会导致血管的变化。所以气候的多变, 也是脑卒中多发、高发的主要因素。

1 4 激素类药物如避孕药

口服避孕药的妇女年龄大于35岁, 同时有吸烟等因素, 脑卒中的突发危险性显著增加, 且随着使用年限增加而有增大的趋势。

脑血管病 篇5

众所周知脑血管病后遗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因此,脑血管病重在预防,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推迟发病年龄的目的,这就是脑血管病的一级预防。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只有一级预防才能降低疾病的人群发病率。所以对于病死率及致残率很高的脑血管病来说,重视并加强开展一级预防的意义远远大于二级预防。

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分为可干预与不可干预两种,年龄和性别是两个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脑卒中的危险性持续增加,55岁以后每10年卒中的危险性增加1倍。世界各国普遍存在性别之间的明显差异,从总体看,卒中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1~1.5∶1。此外, 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还有种族和家族遗传性。可干预的一些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吸烟、酗酒、血脂异常、颈动脉狭窄等。

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上升与血压升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尽管近年来我国已开始重视对高血压的防治,特别是在宣传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总体情况尚无显著改善,仍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对血压的自我知晓率、患者的合理服药率、血压控制率等仍处于较低水平。有待于采取更加积极合理的对策,进一步加大健康教育和干预管理力度,使上述指标尽快得到提高。高血压的治疗目标主要是提高控制率,以减少脑卒中等合并症的发生。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的达标同等重要,且重点应放在收缩压的达标上。当血压水平<140/90mmHg时可明显减少脑卒中的发生。有糖尿病和肾病的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应更低一些,以<130/80mmHg为宜。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高血压非常重要,是防治高血压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包括戒烟、限酒、减少热量、膳食平衡、增加运动等。

心脏病跟脑卒中也有密切关系,美国明尼苏达的一项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无论在何种血压水平,有心脏病的人发生脑卒中的危险都要比无心脏病者高2倍以上。对缺血性卒中而言,高血压性心脏病和冠心病者其相对危险度均为2.2,先天性心脏病为1.7。凌主任给出了如下建议:

1、成年人(≥40岁)应定期体检,早期发现心脏病;

2、确诊为心脏病的患者,应积极找专科医师治疗;

3、对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在有条件的医院可使用华法令抗凝治疗,但必须监测国际标准化比(INR),范围控制在2.0~3.0;对年龄>75岁者,INR应在1.6~2.5之间为宜;或口服阿司匹林50~300mg/d,或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4、冠心病高危患者也应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50~150mg/d,或其他抗血小板聚集药。

糖尿病是脑卒中的另外一个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糖尿病高发的欧美国家,糖尿病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Ⅱ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性增加2倍。脑血管病的病情轻重和预后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以及病情控制程度有关,因此,应重视对糖尿病的预防和控制。美国TIA防治指南建议:空腹血糖应<7mmol/L(126mg/dl),必要时可通过控制饮食、口服降糖药物或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凌主任给出了如下建议:

1、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人应定期检测血糖,必要时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糖化血浆白蛋白。

2、糖尿病患者应首先控制饮食、加强体育锻炼,2~3个月血糖控制仍不满意者,应选用口服降糖药或使用胰岛素治疗。

3、糖尿病患者更应积极治疗高血压、控制体重和降低胆固醇水平。

第四个危险因素是血脂异常,大量研究已经证实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与心血管病有密切关系。近期国内外有不少研究表明,应用他汀类等降脂药物可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3项关于他汀类药物的大规模二级预防研究(北欧的4S、美国的CARE以及澳大利亚的LIPID试验)显示他汀类药物预防治疗可使缺血性卒中发生的危险减少19%~31%。另一方面,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血清总胆固醇水平过低(<160mg/dl)时可增加出血性卒中。对于血脂异常的患者,凌主任给出了如下建议:

1、血脂异常,尤其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其他危险因素者首先应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定期复查血脂。改变生活方式无效者采用药物治疗。

2、对既往有TIA、缺血性卒中或冠心病史,且TC高于5mmol/L的患者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TG增高者选用贝丁酸类药物治疗。

经常吸烟是一个公认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其对机体产生的病理生理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影响全身血管和血液系统如:加速动脉硬化、升高纤维蛋白原水平、促使血小板聚集、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等。

肥胖人群易患心脑血管病已有不少研究证据。这与肥胖导致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分不开的。有研究显示,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的肥胖者患高血压、糖尿病或冠心病的危险性明显增加。国内对10个人群的前瞻性研究表明,肥胖者缺血性卒中发病的相对危险度为2.2。

关于脑血管病后遗症的康复,凌主任简单的介绍了如下内容:

康复对脑血管病整体治疗的效果和重要性已被国际公认。据世界卫生组织1989年发表的资料,脑卒中患者经康复后,第一年末约60%可达到日常生活活动自理,20%需要一定帮助,15%需要较多帮助.仅5%需要全部帮助;且30%在工作年龄的患者,在病后1年末可恢复工作。凌主任也给出两条建议

1、重视早期康复:早期康复对于预防并发症、改善功能非常重要,特别是早期床旁的康复如患肢的保护。被动活动等,这些方法简单实用,很容易掌握,也非常有效,建议各医院能充分重视。

脑血管病的护理体会 篇6

750001宁夏医科大心脑血管病医院特需

病房



摘 要 目的:探讨脑血管病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28例脑血管病患者的护理,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结果:28例患者中,治愈15例,好转9例,无变化4例,死亡0例。结论:根据疾病的不同时期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有助于疾病恢复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脑血管病 护理体会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317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8例,男23例,女5例,年龄36~76岁,脑血栓形成11例,脑出血13例,其它4例。

治疗转归:治愈15例,好转9例,无变化4例,死亡0例。

观察与护理

病情观察:⑴意识:意识的变化往往能提示病情的轻重,应了解发病时意识状态和昏迷程度,本组患者有意识障碍19例。⑵瞳孔:观察瞳孔是否等大等圆、对光反射是否存在等。瞳孔的改变能提示病变的部位及病的加重或减轻。⑶生命体征:①血压可以反映颅内情况改变,颅内压升高要引起血压升高,血压升高对脑出血患者不利,可致再次出血;血压过低可致脑供血不足,可加重脑血栓形成患者的病变;脑出血可以通过多个环节引起颅内压增高,甚至并发脑疝而死。因此,血压高低可作为使用降颅内压药物的依据;②脉搏缓慢时说明有颅内压增高趋势;③发热的原因有中枢性或感染性发热,如果体温低、四肢厥冷则说明有休克的可能;④呼吸频率是否规则和呼吸的深浅,如出现叹息样呼吸、潮式呼吸,鼾音则表示病情严重。⑷观察肢体运动:脑血管病多伴有肢体瘫痪。本组病例几乎全部有程度不一的肢体瘫痪或麻木,活动受限,多为一侧肢体。肢体缓解及加重亦说明脑血管病的变化。

急性期的护理:①休息:脑出血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探视和不必要的搬动,更换床位时注意移动头部要轻,慢,稳。脑缺血患者在1周以内应完全卧床休息,禁用冰袋。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衰竭受颅内压影响,对有缺氧患者要及时给氧,有意识障碍患者为防止其舌根后坠堵塞呼吸道,可插入导气管,及时吸净气管内分泌物。③抽搐和瘫痪的护理:因为有抽搐的可能,必须准确地给予镇静药物,仔细观察抽搐状态及持续时间,抽搐的部位。有肢体瘫痪者,为了防止关节变形和肌肉萎缩,要保持肢体功能位置,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肌腱伸展运动和关节曲伸运动。④排泄的护理:意识障碍的患者常有排尿排便障碍,对于尿潴留应留置尿管,防治尿路感染,每天膀胱冲洗,尿道口抹洗;有排便困难,应予缓泻药物或人工排便。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由于患者昏迷及长期卧床,易并发肺炎及褥疮,为此,要定时按摩或理疗,还要配合其他辅助方法,经常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床单整洁平坦。

脑血管的心理护理及恢复期功能锻炼:瘫痪患者重者终日卧床,轻者有肢体活动不便,尤其是再瘫痪者,常有尿潴留或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精神萎靡,容易悲观失望。所以,在护理工作中,对患者要有特别的耐心,关怀体贴,尽量做到细致,及时热情满足患者合理要求。同时要注意患者情绪,多安慰患者,解除患者思想顾虑,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早期活动能减少肺部感染和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脑血管患者急性期过后可逐步增加活动,进行功能锻炼,护理上通过对瘫痪肢体的按摩及活动,可防止肢体的萎缩和畸形。对后天失语症要积极进行语言的再训练。针灸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帮助,对肢体瘫痪可取穴曲池、合谷、环跳、足三里、昆仑,失语可用哑门、廉泉等穴位。

参考文献

1 韩仲岩.实用脑血管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88.

2 成慧琴,王环宇.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潜在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31例[J].中华实用护理杂志,2004,20(5):11-21.

脑血管病十四征兆 篇7

脑血管病按其进程,可分为急性脑血管病 (中风) 和慢性脑血管病两种。急性脑血管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高血压脑病、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等;慢性脑血管病包括脑动脉硬化、脑血管病性痴呆、脑动脉盗血综合征、帕金森氏病等。我们通常所说的脑血管病,一般指的是急性脑血管病,发病急,常危及人的生命,因此,也易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慢性脑血管病病程长,易被人忽视。

脑血管病按其性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较多见,约占全部脑血管病人的70%~80%,是由于脑动脉硬化等原因,使脑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减少或完全阻塞,脑部血液循环障碍,脑组织受损而发生的一系列症状。另一类是出血性脑血管病,多由长期高血压、先天性脑血管畸形等因素所致。由于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压迫脑组织,血液循环受阻,病人常表现脑压增高、神志不清等症状。这类病人约占脑血管病的20%~30%左右。

此外,由于CT和核磁共振的广泛应用,临床上又发现一些出血和梗塞并存的脑血管病,即混合性脑卒中,这种病,据报道占各种脑血管病总发病人数的2.67%。其病因和发病机理迄今尚不完全清楚,多认为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重要原因,并与其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脑血管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在全球范围内,每年使460万人死亡,其中1/3在工业化国家,其余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患病和死亡主要在65岁以上的人群。日本是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脑血管病死亡率一直居死因之首。我国也是脑卒中死亡率高发地区,估计目前脑血管病患者已达600万人,每年新发生脑血管病130万人、死亡近100万人,在幸存者中约3/4的人留下偏瘫等后遗症,部分病人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

脑血管病在发生之前数小时至1个月内往往会有一些先兆表现,大约60%以上的病人在发病前会出现以下一个或数个先兆症状。

一、思维缓慢、反应迟钝、注意力难于集中,记忆力严重减退。

二、一侧或某个肢体不由自主地抽动、手发抖、发颤,做一些日常的基本动作感觉困难,如穿针、系扣等。:

三、舌头发麻、发僵、说话不利索。

四、嘴角经常湿润或者控制不住地流口水。

五、睡眠差、梦多,睡觉轻或者总感觉睡不醒,睡醒后又感觉很累。

六、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稍有诱因或刺激就可能哭或笑。

七、出现与平时感觉不一样的头痛,如头痛突然加重或者间断性头痛突然转为持续性的剧烈头痛。

八、肢体麻木,突然感到一侧的脸或手部麻木;也有出现舌麻或一侧下肢麻木。

九、一侧的肢体突然无力或行动不灵活,时发时停。

十、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跌跤或晕倒。

十一、个性或精神状态突然发生改变,短暂的意识丧失以及短暂的判断及智力障碍。

十二、出现嗜睡状态,整天的昏昏欲睡。

十三、突然出现一阵视物不清,或者感觉眼前忽然变黑,甚至短暂的失明。

急性脑血管病病人的护理 篇8

关键词:急性脑血管病,护理,健康指导,康复锻炼

急性脑血管病主要是脑动脉系统病变引起的脑血管闭塞或破裂导致脑出血、蛛网膜下隙出血或脑梗死, 造成急骤发展的脑局部血液供应障碍和相应功能障碍, 起病急骤, 来势凶猛, 已经成为严重威胁公众健康的突发疾病[1]。急性脑血管病好发于老年人, 同时也是中老年人致死和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加, 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2]。近年来, 随着对脑血管病的深入研究和早期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特别是急性期微创技术等的应用, 降低了病死率, 但脑血管疾病的致残率不可避免的增加, 这就要求护士提供全面的健康指导, 以提高病人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1 护理

1.1 心理护理

首先应及时了解病人及家属的主观想法, 主动向病人及家属介绍医院环境、作息制度、责任护士、医生等, 以消除病人的陌生、紧张、恐惧心理, 卸掉思想包袱, 配合治疗, 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护士应耐心向病人解释所患疾病的性质、预后、治疗方法及目的, 鼓励病人振奋精神、持之以恒投入康复锻炼。同时, 面对病人的问题应细致解答, 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从心理上给予必要的支持。

1.2 饮食护理

急性脑血管病病人易出现中枢性面舌瘫, 造成吞咽困难, 饮水呛咳, 以流食或糊状食物为宜, 进食时病人取健侧卧位, 速度不宜过快, 避免呛咳。饭后宜喂水, 以清洁口腔, 由于病人咀嚼吞咽的随意运动受影响, 喂食时将食物送到病人的舌根部, 引起吞咽反射将食物咽下。饮食以低脂、低盐、低胆固醇、适量糖类和丰富维生素为原则。宜选择豆类及其制品, 蛋白质含量高、利用率好;豆油中含不饱和脂肪酸多, 还含有卵磷脂, 有利于胆固醇的转运;清淡饮食, 限制食盐, 以每天3 g~5 g为宜;戒烟戒酒;适量饮茶, 茶中的茶碱、鞣酸可以吸附脂肪, 其收敛作用可减少脂肪的吸收。

1.3 排便护理

病人由于长期卧床, 一般进食量小, 尤其是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进食少, 胃肠蠕动差, 当合并有皮质功能受损、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排便肌群无力均可引起便秘[3]。向病人说明发生便秘的原因及发生后的危害, 使其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多吃水果、蔬菜及含纤维多的食物。便秘时不可以用力排便, 避免因腹压增高而再出血, 可用开塞露、肥皂水灌肠。按摩腹部, 指导病人及家属依结肠走行方向按摩10次后嘱病人深呼吸以锻炼膈肌收缩, 从而增强排便的动力。必要是口服通便药物, 防止便秘发生。

1.4 失语训练及护理

当大脑受损皮质位于语言中枢时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失语症, 病人清醒状态下不能用语言正常表达, 给病人造成交流上的不便和极大的心理压力。应及早进行语言训练, 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失语症病人虽然完全或者部分失去了讲话功能, 但常可以利用动作、手势、眼神、面部表情等与医护人员和家属进行交流。在住院期间教会失语症病人一定的体语以达到交流的目的, 例如伸拇指表示肯定, 用点头表示满意, 用摇头表示否定等。训练要从简到繁, 循序渐进, 开始发“啊”“吧”等容易发音的字, 以后再发单词, 最后短语, 语言训练不宜操之过急, 以病人周围的人、事物为题目对他们进行提问, 启发病人回答, 如一时回答不上来, 可以启发提醒几个字, 或者做一些手势以暗示。

1.5 运动障碍护理

存在运动功能障碍的急性脑血管病病人, 在生命体征平稳后48 h~72 h就应该进行康复治疗, 可以采用按摩、推拿、肘弯曲、腕和手指伸直等被动活动。帮助病人功能锻炼, 每次全身锻炼15 min~30 min, 每天数次。运动功能恢复以头颅、躯干和大关节恢复相对较快, 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比上肢运动恢复早, 肢体的运动功能以先近端后远端的顺序出现。另外, 急性脑血管病病人的运动功能一般是粗大的运动先恢复, 而复杂的运动和精细的动作恢复相对慢些, 因此, 急性脑血管病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的基本程序为卧位→坐位→辅助站立位→双腿站立位→单腿站立位→步行练习。护理人员或者家属用手掌大、小鱼际肌在病人的四肢做向心性推进, 能促进静脉回流, 反向推能促进血液循环。手指伸展、屈曲活动、上肢伸直、屈曲运动, 如上肢伸展法、手指爬墙法、手握核桃法、高举摸头法等。下肢的运动可以做直腿抬高法、伸膝法、上下楼梯法, 进行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运动。

2 小结

通过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后, 病人和家属对急性脑血管病的知识能够基本掌握, 对于病人预后起着积极的正向作用, 从而减少后遗症的影响, 不断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使病人重拾信心, 回归社会, 同时也建立了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鲜继淑, 李翠红, 毕国玲.急性脑血管病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3) :243.

[2]王成荣, 许子莲.急性脑血管病的护理体会[J].中原医刊, 2004 (11) :62.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近年来,用纳洛酮治疗40例脑血管病患者,其中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20例( 发病24 h内接诊者6例,一周内接诊者14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20例(发病24 h内接诊者5例,一周内接诊者15例)。该40例患者,男30例,女10例,年龄最大者91岁,最小者16岁,在治疗过程中,选择年龄相近、患病相同、致病危险因素亦相同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 (见表1)。

1.2 方法

参照1986年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三次修订的有关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和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成都)制定的脑血管病分类方案(讨论稿)进行诊断与分类。治疗组40例患者皆为经头颅CT证实为脑血管病的患者,出血者20例,缺血者20例,均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偏瘫,肌力0级~4级,按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记分,分别在6分和8分以下,伴颅神经损害和颈椎病变[1]。

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开始用药时间,最早者在24 h内,最晚的在一周内。

纳洛酮使用方法和剂量:静脉给药,将纳洛酮1.2 mg~2.0 mg+5% GS 200 ml静脉滴注,1次/d,50滴/min,6~10 d为一疗程。为观察其疗效,用药其间未用脑活素,脑复康,脑复新,胞二磷胆碱,乙酰谷酰胺,复方氨基酸,卡兰片,喜得镇,神经生长因子,脑多肽和安吉宁等药,只配合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胰岛素和维生素,必要时用强心及改善循环系统的药物,未发现毒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可以重复使用2~3疗程。

近期疗效评定标准:痊愈:意识清楚,病理症状、体征消失,生活能完全自理,头颅CT示病灶完全吸收,达到正常范围;好转:嗜睡,病理状态,体征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瘫痪肢体肌力恢复1~4级以上,头颅CT示病灶有不同程度吸收,好转;无效:昏迷无明显好转,症状体征无变化;恶化:昏迷程度加重,症状体征恶化,继发症状出现,严重的威胁生命。

2 结果

该40例脑血管病患者的近期有效率为90%,其中27例患者,意识、肢体、颅神经等神经功能障碍不同程度改善,9例患者意识障碍、偏瘫、颅神经损伤等完全恢复,4例患者病情稳定,昏迷无明显改善,但无一例出现恶化倾向。40例患者的GCS评分恢复为12~14分,平均提高6分,其中9例GCS恢复到正常标准。

本组患者治疗前后均进行肝肾功能、免役功能、肿瘤系列、血栓形成因素、生化系列等方面的检查,指标皆在正常范围内,头颅CT复查提示,除无效4例患者外,27例患者头颅CT有明显吸收、好转,9例患者头颅CT完全恢复正常。 不良反应:使用纳洛酮的40例患者,未见过敏反应和其他不适,患者及家属均满意。

3 讨论

纳洛酮为羟二氢吗啡酮的衍生物,其化学结构与吗啡相似,只是在吗啡结构式上的N-位甲基以稀丙基取代,6位羟基变为酮基,这一变化导致纳洛酮与吗啡有完全相反的药理作用。纳洛酮为阿片受体的纯拮抗剂,无激动活性,它与阿片受体的亲和力是吗啡的16倍,静脉滴注0.4 mg能迅速翻转吗啡类的作用。纳洛酮与阿片受体的亲和力也比内源性阿片肽大2~3倍,能竞争性拮抗应激状态下大量内阿片肽产生广泛的病理生理效应,尤其是能逆转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抑制效应。

临床观察表明,通过纳洛酮的治疗24 h内有效率为17.5%,一周内有效率为72.5%,总有效率为90%。3例深度昏迷的患者治疗5 d后神志转清,GCS由6分以下提高到12分,无精神障碍症状,说明纳洛酮对神经系统病变有较显著的疗效。其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对于脑缺血的患者,由于缺血后释放大量的β-内啡肽与阿片受体结合,并且有直接抑制感觉神经传入通络和运动神经传出通络的作用,使正常细胞功能难以维持,应用纳洛酮后能逆转对脑细胞的毒性作用,亦能通过拮抗作用使脑血流量增加,减轻脑灌流损害,保护细胞膜的稳定性。纳洛酮可直接作用与神经细胞,通过稳定溶酶体膜,抑制蛋白水解酶,抑制脂质过氧化,稳定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增加细胞内CAMP含量,保证神经细胞正常功能。纳洛酮治疗脑缺血起效快,能迅速逆转脑缺血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促进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还具有抗凝、降低血黏度的作用[2]。

对于脑出血患者,由于出血使脑组织中的β-内啡肽等中枢神经递质释放增多,大脑处于抑制状态,使用纳洛酮后可以逆转这种状态,使患者时间缩短,清醒后精神异常症状明显减少[3]。

使用纳洛酮安全、方便,未见不良反应,患者自我感觉亦好,它对脑的多种器质性损害有较好的疗效,是比较理想的恢复意识、恢复神经功能的药物。本文所述患者中有4例无效,可能与病程长,多次发生脑血管病,病变位置险要,波及范围广等因素有关。虽然本院使用该药时间短,治疗病例不多,但仍可以看出疗效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观察纳洛酮注射液治疗脑血管病临床疗效。方法将脑血管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按西医常规处理,治疗组加用纳洛酮注射液,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的近期有效率为90%,GCS评分较对照组平均提高6分。结论纳洛酮注射液对脑血管病有较好治疗效果。

关键词:纳洛酮,脑血管病,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黄峻,陆凤翔.实用内科诊疗规范.江苏科技出版社,2003:838-841.

[2]徐素珍,张合民.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临床观察.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5):740.

脑血管病失语病人的心理护理 篇10

关键词:脑血管病,失语病人,护理

我们对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的100例脑血管病失语患者进行了心理护理, 并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方法和护理体会介绍一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在临床护理的100例脑血管患者中, 脑出血58例, 其中男性32例, 女性26例, 年龄最大88岁, 年龄最小35岁。脑梗死42例, 其中男性30例, 女性12例, 年龄最大80岁, 年龄最小33岁。

1.2 结果分析

(1) 对自身疾病的态度:焦虑型71例, 抑郁型29例; (2) 对家属表示依赖者占70%, 家属对患者不关心者占5%; (3) 失语拒绝治疗的2例。

2 心理护理疗法

(1) 建立优良的医疗环境。舒适优美的医疗环境是患者康复的基础, 医护人员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性化服务理念, 增强医护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努力做到位患者提供优质、安全、满意的服务, 给患者以安全舒适感, 减轻患者的思想负担。 (2) 仪态大方。护理人员仪表要端庄, 语言要和蔼, 对患者服务要细心、准确、勤快、周到。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权利, 对待患者要一视同仁。 (3) 关心体贴患者, 及时解除病痛。要耐心细致地关心患者, 呵护患者, 体贴患者, 急患者所急, 想患者所想, 要与医生及时解除患者病痛。 (4) 做好家属的工作以取得合作。要多与患者家属沟通, 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性格、爱好等。 (5) 提高护士的职业道德水准。护士不但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而且还应具有精湛的技术, 技术操作过硬, 为病人减少不必要的痛苦。

3 结果

经心理护理后, 收到效果的90例, 抑郁型患者心情明显好转16例, 焦虑型患者心情好转64例, 仍存在焦虑、恐惧心理患者10例。

4 讨论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 脑血管病失语患者除了躯体的病变, 大部分还会有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改变, 这是由于健康受到损害, 安全需要遭到威胁的结果。由于发病急, 变化快, 突然失语或言语不利, 不能表达自己的感情和身体的痛苦, 因而病人在情绪上表现出以焦虑为主或抑郁为主, 有的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 随着治疗或病情变化, 病人的各种心理反应还可以发生变化。脑血管病失语患者焦虑与抑郁心理往往同时存在, 表现出极大的不安、烦躁、不配合治疗、失眠、不吃东西、脾气暴躁、情感失常 (爱哭或爱笑) , 发病的急缓、疾病的性质及严重程度, 以及病人的人格特征、年龄、性别、知识水平、社会经历等都是心理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所以, 对失语病人的病情观察不仅只是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应从病人的表情、情绪、精神状态、心理特征等方面来观察, 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 在病人生活上、精神上多给予支持鼓励、促进病人疾病的康复。

5 护理体会

5.1 仪表和语言

语言和仪表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衣帽整齐、举止端庄、语言和蔼可亲, 会给病人以信赖亲切感, 使病人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例如:一位年轻病人因脑出血失语偏瘫产生了焦虑抑郁心理, 由于不能用语言表达, 经常大哭大闹, 拒绝治疗, 家人也没有办法, 对于这类病人, 我们主动安慰他, 他虽然不能说话, 但听力正常, 也能书写, 我们耐心解释疏导, 向患者说明, “三分病七分养”情绪暴躁不利于身体的恢复, 并以临床处于恢复期的患者为例, 耐心地讲解脑血管疾病的可治性, 并关心体贴患者, 如喂饭、洗漱、擦身, 帮助功能锻炼和语言训练。通过我们努力的工作, 患者现在已经下床活动, 大小便也能自理, 能说简单词句。这说明只要我们认真细致地做好心理护理, 使病人从思想上愿意接受治疗, 才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对病人今后的生活和生存也是十分有利的, 所以, 护土的仪表和语言对病人疾病的恢复是很重要的。

5.2 尊重病人要有同情心

在临床工作中, 每位护理工作者在接触病人后, 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这一崇高的目的, 应视病人如亲人, 尊重他们。有一位患者因脑梗死失语偏瘫, 不能表达大小便, 他怕给别人添麻烦, 就不吃不喝, 我们知道后向病人解释, 反复劝解, 并教他用一种动作表示大小便, 使病人顺利接受, 并帮助他翻身, 协助排便, 使患者感到温暖, 增加了信心, 增强了战胜疾病的勇气, 并主动配合治疗。他对我们的护理工作很满意, 虽然不能说, 可他经常对我们竖起大拇指, 这说明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为他减轻一份痛苦, 就会使患者增加一份对护士工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5.3 做好病人家属的工作

脑血管病的前兆有哪些 篇11

▲腦血管病“家族”史

脑血管病是发生在脑组织内血管的疾病,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

脑子里有大小无数血管分布,脑组织细胞工作所需要的氧及营养物质,皆由这些血管输送。如果这条运输线出现故障,脑的功能不能完成,这就发生了脑血管疾病,或者叫脑血管意外。

脑血管异常包括脑动脉的狭窄、血栓,以及破裂出血。血管的闭塞总称为脑梗塞,又分为脑血栓和脑栓塞。脑血栓是在脑动脉血管狭窄的基础上,凝血块粘附在血管壁上,使动脉血管更加狭窄。脑梗塞是凝血块或小脂肪颗粒堵在脑的小动脉血管中,阻止了脑血流,使这支小动脉和它所供血的脑组织最终发生死亡。

脑组织中的小动脉破裂即为脑出血,蛛网膜下腔的脑血管出血又有个特定的名称,叫做蛛网膜下腔出血,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脑出血。

脑血管病发作时,病人常突然昏倒,意识混沌。但这种大发作之前,都会有前兆。

▲发作前兆有哪些

脑血管病的发作前兆各式各样,千差万别。这是因为脑的各个部位担负的生理功能不同,缺血的部位不同,故出现的症状也不一样。

常见前兆如下:

●突然失手,把诸如茶杯等东西掉在地下;

●手足发麻,动作不准确且迟缓;

●眩晕;

●说话不利索;

●双眼看东西模糊,有重影,一侧视力减退;

●瞬间记忆丧失,短时间对自己所处环境、对周围的人和物失去辨识能力;

●运动障碍、视力或听力障碍。

发作前兆的特点是暂时性的,血栓溶解,血流畅通,脑功能恢复,症状即会消失。

发作前兆症状一般持续4~5分钟,某些情况下,可能持续数小时,最长不会超过一天。

一般来说,在出现脑血管病明显症状之前数月,就会有前兆症状。而许多病人和家属恰恰对这些症状未加重视,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以致发展成脑血管意外。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作前兆是头痛和眩晕,出现这些前兆之后,几乎都有程度不同的出血。

急性脑血管病病人家属心理干预 篇12

1 对象

选择与病人生活在一起并照顾病人起居及医疗的主要照顾者55人, 男20人, 女35人;其中病人配偶20人, 儿子13人, 女儿22人;年龄20岁~73岁。

2 心理分析

急性脑血管病是一组以发病急骤、后遗症多、复发率和致残率高为特征的脑血流循环障碍疾病, 不但严重威胁着病人自身的健康和生命, 同时也直接影响着病人家属的心理健康。由于病人家属的年龄、性别、所接受的教育、家庭经济等诸多不同, 其心理自然也各有轻微的不同之处, 但共同点才是值得关注的。

2.1 意志受挫, 信心丧失

脑血管疾病病程长, 偏瘫、失语、生活不能自理, 恢复慢, 家庭照顾者必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照顾病人, 而他们却常常忽视对自己的照顾, 久而久之, 对治疗丧失信心, 出现意志受挫的心理反应。

2.2 疲乏、不耐烦和暴躁心理

家属因家庭、工作等生活规律受到干扰及担心自己在工作期间不能照顾病人而产生负罪感、长期压抑而隐瞒了自己的真实情况, 极易出现疲乏和暴躁, 稍有一点不称心, 都可能对病人、亲友甚至医护人员发火, 甚至提出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想法, 影响医护人员的正常医疗护理工作。

2.3 恐惧、绝望心理

多因病人病情严重或病情进一步恶化, 而对疾病的转归感到渺茫, 对今后的生活失去动力, 产生了严重的恐惧感, 陷于悲观、绝望中而萌发不良的心理反应。

2.4 抑郁、焦虑心理

多见于家属对病人病情不了解, 缺乏疾病知识, 担心家庭生活及经济来源, 面对压力时往往无处倾诉或做出了努力却未能得到别人的关心和理解, 如此来自各方面繁重的负担让他们产生了抑郁、焦虑的心理反应[2,3]。

3 心理干预

家属是病人的支持者、保护者、利益代言人, 他们的情绪和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病人。因此, 根据病人家属的心理状况, 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3.1 加强心理沟通, 建立良好护属关系

病人入院后, 护士除积极配合医生抢救生命外, 应及时接触病人家属, 安慰家属, 及时评价他们的心理状态, 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 护士要以真心、耐心、细心、热心的工作态度取信于病人及其家属, 使他们能真心和你交谈, 从而了解他们真正的心理压力及产生的原因, 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并采用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

3.2 正确心理疏导, 消除心理障碍

正确应用解释、鼓励、指导等方法解决病人家属存在的心理问题, 为他们提供心理上的支持, 要善于调节气氛, 使他们有一种亲切感和安全感;介绍成功病例, 以宽容理解的态度交流, 增强家属与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要善于协助家属安排陪护时间, 并共同制定出合理的陪护时间表, 让病人家属身心放松, 既可以安心工作又可以照顾病人;要善于选取合适的途径和方式帮助家属有效、适时、适度地宣泄, 以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从而消除心理障碍, 全身心地投入康复医疗护理配合。

3.3 理解家属处境, 给予精神支持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 病人家属放弃自身的工作事业, 全身心地照顾病人实在不易, 作为护理工作者, 应当充分理解病人家属的难处, 谅解他们因沉重负担引起的异常行为, 并尽可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有文献报道, 女性家属的身心障碍更为突出[1]。因此, 特别提醒护理人员应给予女性更多的同情和支持, 并注意倾听她们的心声, 帮助其宣泄焦虑的心情, 教给她们利于身心健康的知识, 更好地提高她们的护理能力。

3.4 提供良好的家庭护理, 做好健康知识的宣教

病人自理能力的高低是影响家属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而亲属的情绪很易传染给病人, 家属身心健康是为病人提供社会支持的前提。因而, 护士应对病人和家属宣传急性脑血管病的相关知识, 同时积极对病人的主要照顾者及整个家庭提供良好的身心支持, 从而增加家庭护理能力, 这不但对稳定疾病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而且也有利于维护家属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朱鸿雁.脑血管病人家属身心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0, 8 (1) :62-63.

[2]赵艳琴.108例脑血管病病人康复期心理护理[J].护理研究, 2010, 24 (12B) :3251.

上一篇: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建设下一篇:心脏运动同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