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运动同步性(共7篇)
心脏运动同步性 篇1
摘要:目的 观察并分析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超声检查评价其心脏非同步化运动的价值。方法 选取6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按照其LVEF将患者列入甲、乙、丙三组, 按照其QRS波时限情况将其列入甲1、乙1、丙1三组, 每组20例。结果 甲、乙、丙三组患者的左室舒张充盈时间、SPWMD、左室及右室射血前时间差值、Ts2f和Tsl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而甲1、乙1、丙1三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 在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非同步化运动情况进行评价时, 超声心动图的应用价值显著, 值得推广。
关键词:超声,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非同步化运动
在临床上,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较高。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中, 超声心动图属于常用方法, 能够对患者的心脏非同步化运动情况进行判断, 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信息。为深入分析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超声检查评价其心脏非同步化运动的价值, 特开展该次研究,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 年5 月-2013 年6 月我院共收治的60 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其中男37 例, 女23 例, 患者年龄37~79 岁, 平均年龄 (53.2±5.2) 岁;其中缺血性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肌病患者分别为15、25、20 例;左心衰竭、全心衰竭、右心衰竭患者分别为21、12、27 例。按照其左室射血分数 ( 也即LVEF) 将患者分为三组:甲组为LVEF处于34%~45%, 乙组该项指标为25%~33%, 丙组该项指标≤ 24%, 每组20 例;按照患者的QRS波时限情况将其分为3 组:甲1 组的QRS波时限值处于120~130 ms, 乙1 组的该项指标处于131~140 ms, 丙1 组的该项指标则>140 ms, 每组20 例。每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该研究使用GE-2000 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 ( 上海民康生物器械有限责任公司) , 其探测的深度是15.0~19.0cm, 而其探头频率为1.5~3.5 MHz;患者取左侧卧位, 然后选取其胸骨旁的左心长轴切面, 然后对其左室的舒张末期内径进行测量, 首先要测量其左室舒张充盈时间/R-R间期;记录患者的左右室射血前的相应时间差值 ( 即LRVPEI) ;另外, 需测量其后壁收缩末及室间隔的时间差值 ( 即SPWMD) ;然后仔细记录其左室内的12 个节段的心肌的收缩已经达峰时的时间差值 ( 即Tsl) ;最后测量患者左右室的侧壁基底段的心肌收缩已经达峰时的时间差值 ( 即Ts2) [1]。
1.3 统计学方法
该研究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使用Ls D-t对两组间的比较进行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射血分数和患者心脏同步化运动情况的关系分析
甲、乙、丙三组患者的LRVPE、左室舒张充盈时间/R-R间期、SPWMD、Ts2 以及Tsl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 见表1。
2.2 oRS波时限和患者的心脏同步化运动情况的关系分析
甲1、乙1、丙1 三组患者的的LRVPE、左室舒张充盈时间/R-R间期、SPWMD、Ts2 以及Tsl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 见表2。
2.3 心脏非同步化运动情况分析
经研究, 左室舒张充盈时间/R-R间期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QRS波时限、左室收缩末容积以及左室舒张末容积均呈负相关, 差异均有统计学有意义 (P均<0.05) ;但与LVEF呈正相关, 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 (P<0.05) ;此外, SPWMD、LRVPEI、Ts2 及Tsl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QRS波时限、左室收缩末容积以及左室舒张末容积均属于正相关关系, 差异均有统计学有意义 (P均<0.05) ;但同时却与LVEF呈负相关, 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 (P<0.05) 。
3 讨论
充血性心力衰患者的主要病理表现是左心衰竭, 也有患者会出现右心衰竭现象, 会降低患者左心室的做功效率。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 其左心室内部以及左右心室间均伴有程度各异的非同步化运动现象, 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构成威胁, 因此需要及时进行临床诊治[2]。
该研究中, 60 例充血性心力衰患者均应用超声心电图进行临床诊断, 经研究, 患者的左室舒张充盈时间/R-R间期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QRS波时限、左室收缩末容积及左室舒张末容积均呈负相关, 差异均有统计学有意义 (P均<0.05) ;但与LVEF呈正相关, 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 (P<0.05) , 这充分表明, 左室舒张充盈时间/R-R间期所测得的值越小, SPWMD、LRVPEI、Ts2 及Tsl的值便会越大, 与王勇等[3]研究结果一致。此外, SPWMD、LRVPEI、Ts2 及Tsl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QRS波时限、左室收缩末容积以及左室舒张末容积均呈正相关, 差异均有统计学有意义 (P均<0.05) ;但是同时却与LVEF呈负相关, 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 (P<0.05) , 这表明, 超声心动图检查能够有效的反映患者心脏的机械运动情况, 有助于了解患者的非同步化运动情况。
综上所述, 在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诊断仪了解其心脏非同步化运动情况的过程中, 超声心动图的效果确切, 且如果联合QRS波时限进行进一步的诊断, 将会明显优化临床诊断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金玲, 郭瑞强, 姜凤霞, 等.超声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再同步化治疗术后舒张功能改善的评价[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3, 22 (1) :17-20.
[2]彭珊.超声在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非同步化运动中的临床价值[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5, 28 (2) :190-190, 191.
[3]王勇, 秦川, 贺军, 等.超声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非同步化运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2, 21 (3) :264-265.
心脏运动同步性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58例,男34例,女24例,年龄33~77岁,平均(57.4±8.9)岁;其中,扩张性心肌病12例,缺血性心肌病25例,高血压性心肌病21例;左心衰竭患者28例,右心衰竭患者19例,全心衰竭患者11例。按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患者23例,Ⅲ级患者20例,Ⅳ级患者15例。对于出现有急性心肌梗死和肺源性心脏病以及急性心力衰竭与慢性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均排除。
1.2 诊断标准
本组的患者均符合Framingham充血性心力衰竭诊断标准[3],如下几点:(1)出现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且肺部有啰音,心脏出现扩大,且有急性水肿症状,静脉压在16 cm H2O(1 cm H2O=0.098 kPa)以上;(2)踝部出现有水肿,且夜间咳嗽,并在运动后出现呼吸困难,肝部肿大,胸腔有积液,且心率在120次/min。
1.3 排除标准
(1)心房颤动和有其他持续性的心律失常患者;(2)伴有心脏瓣膜病的患者;(3)先天性心脏病史和肺源性心脏病病史患者;(4)患有缩窄性心包炎和心包积液的患者[4]。
1.4 分组方法
本次研究依照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情况将58例患者分为3组,LVEF值在34.0%~45.0%者为A组,共27例患者;LVEF值在25.0%~<34.0%者为B组,共20例患者;LVEF值<25.0%者为C组,共11例。而依照QRS波时限情况将58例患者分为3组,QRS波时限值在120~130 ms者为A1组,共22例患者;QRS波时限值在131~140 ms者为B1组,共20例患者;QRS波时限值>140 ms者为C1组,共16例患者。
1.5 检查仪器与方法
1.5.1 检查仪器
GE Vivid 7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为1.7~3.4 MHz,探测的深度为16.0~18.0 cm,并且配备EehoPAC工作站。
1.5.2 方法
本组的患者均取左侧卧位,并在胸骨旁的左心长轴切面键索水平进行测量左室舒张末期的内径。主要测量的指标主要有[5]:(1)左室舒张末容积和左室收缩末容积以及LVEF;(2)左室舒张充盈时间/R-R间期;(3)左室、右室射血前时间的差值(LRVPEI);(4)室间隔和后壁收缩末时间差(SPWMD);(5)左室内12个节段心肌收缩达峰时间最大差值(Ts1);(6)左右室侧壁基底段心肌收缩达峰时间差值(Ts2);(7)QRS波的宽度。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8.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程度射血分数与心脏同步化运动相关指标比较
A组、B组、C组间左室舒张充盈时间/R-R间期、LRVPE、SPWMD、Ts1、Ts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B组、C组左室舒张充盈时间/R-R间期、LRVPEI、SPWMD、Ts1、Ts2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左室舒张充盈时间/R-R间期、LRVPEI、SPWMD、Ts1、Ts2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不同程度QRS波时限与心脏同步化运动相关指标比较
A1组、B1组、C1组间左室舒张充盈时间/R-R间期、LRVPEI、SPWMD、Ts1、Ts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其中,B1组、C1组左室舒张充盈时间/R-R间期、LRVPEI、SPWMD、Ts1、Ts2与A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左室舒张充盈时间/R-R间期、LRVPEI、SPWMD、Ts1、Ts2与C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心脏非同步化运动评价
左室舒张充盈时间/R-R间期与QRS波时限、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容积均呈负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r=-0.12、-0.21、-0.21、-0.41,均P<0.05);与LVEF呈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r=1.12,P<0.05)。而LRVPEI、SPWMD、Ts1、Ts2均与QRS波时限、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容积均呈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r=0.16、0.22、0.17、0.19;0.21、0.15、0.31、0.22;0.11、0.12、0.26、0.27;0.27、0.18、0.23、0.26,均P<0.05);而与LVEF呈现负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r=-0.28、-0.22、-0.18、-0.27,P<0.05)。
3 讨论
既往及本次研究提示,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右心室之间和左心室内部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非同步化运动,严重的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6]。临床中如何有效的提高诊治效果成为临床医师们关注的重点。本组资料显示,左室舒张充盈时间/R-R间期与QRS波时限、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容积均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LVEF呈正相关(P<0.05)。由此分析,临床中左室舒张充盈时间/R-R间期的值越小,其中LRVPEI和SPWMD以及Ts1和Ts2的值将越大[7,8]。本组的资料还显示,左室舒张充盈时间/R-R间期、LRVPEI、SPWMD、Ts1、Ts2均与ORS波时限、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容积均呈正相关(P<0.05);而与LVEF呈负相关(P<0.05)。由此分析,采取超声心动图心脏机械运动的同步问题进行评估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具有较好的评估价值[9,10,11]。
注:与A组比较,*P<0.05;与B组比较,△P<0.05;LRVPEI:左室、右室射血前时间的差值;SPWMD:室间隔和后壁收缩末时间差;Ts1:左室内12个节段心肌收缩达峰时间最大差值;Ts2:左右室侧壁基底段心肌收缩达峰时间差值
注:与A1组比较,*P<0.05;与B1组比较,△P<0.05;LRVPEI:左室、右室射血前时间的差值;SPWMD:室间隔和后壁收缩末时间差;Ts1:左室内12个节段心肌收缩达峰时间最大差值;Ts2:左右室侧壁基底段心肌收缩达峰时间差值
综上所述,临床中采取超声心动图评估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非同步化运动效果独特,而且临床中可以采取超声心动图的相关指标和QRS波时限进行共同评估[12],从而提高整体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在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非同步化运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浙江省丽水市中心医院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58例,按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为3组,LVEF值在34.0%~45.0%者为A组(n=27),25.0%~<34.0%者为B组(n=20),<25.0%者为C组(n=11);按QRS波时限情况分为3组,QRS波时限值在120~130 ms者为A1组(n=22),131~140 ms者为B1组(n=20),>140 ms者为C1组(n=16)。分析不同LVEF、QRS波时限与心脏同步化运动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 ①A组、B组、C组间左室舒张充盈时间/R-R间期[(43.6±6.7)、(37.4±5.7)、(35.0±4.2)]、左室、右室射血前时间差值(LRVPEI)[(44.3±5.8)、(46.3±6.2)、(55.6±7.4)ms]、SPWMD[(94.5±11.6)、(155.3±22.4)、(189.4±28.4)ms]、Ts1[(49.3±8.9)、(72.4±8.5)、(81.4±11.4)ms]、Ts2[(52.1±8.4)、(73.4±6.7)、(85.5±11.7)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B组、C组左室舒张充盈时间/R-R间期、LRVPEI、SPWMD、Ts1、Ts2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左室舒张充盈时间/R-R间期、LRVPEI、室间隔和后壁收缩末时间差(SPWMD)、Ts1、Ts2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1组、B1组、C1组间左室舒张充盈时间/R-R间期[(44.5±7.8)、(36.3±5.6)、(32.2±9.3)]、LRVPEI[(41.5±5.4)、(48.5±6.7)、(56.8±8.6)ms]、SPWMD[(101.3±16.5)、(142.4±22.7)、(178.4±22.8)ms]、Ts1[(50.2±7.3)、(71.2±6.4)、(80.3±8.9)ms]、Ts2[(50.2±7.3)、(71.2±6.4)、(80.3±8.9)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其中,B1组、C1组左室舒张充盈时间/R-R间期、LRVPEI、SPWMD、Ts1、Ts2与A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1组左室舒张充盈时间/R-R间期、LRVPEI、SPWMD、Ts1、Ts2与C1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左室舒张充盈时间/R-R间期与QRS波时限、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容积均呈负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r=-0.12、-0.21、-0.21、-0.41,均P<0.05);与LVEF呈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r=1.12,P<0.05)。而LRVPEI、SPWMD、Ts1、Ts2均与QRS波时限、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容积均呈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r=0.16、0.22、0.17、0.19;0.21、0.15、0.31、0.22;0.11、0.12、0.26、0.27;0.27、0.18、0.23、0.26,均P<0.05);而与LVEF呈现负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r=-0.28、-0.22、-0.18、-0.27,P<0.05)。结论 超声心动图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非同步化运动具有较好的独特效果,临床中可以采取超声心动图的相关指标和QRS波时限进行共同评估,从而提高整体效果。
心脏运动同步性 篇3
在201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 (8月25日至29日在德国慕尼黑) 上, 公布2012年ESC的6个新指南和指南更新:ESC EACTS瓣膜疾病治疗指南、ESC心力衰竭指南、ESCST段抬高心肌梗死指南、临床实践中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ESC/ACCF/AHA/WHF心肌梗死联合定义第三版和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更新。
专家们首次制定了对心功能衰竭患者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CRT) 时有关CTR患者管理实践指南的国际共识声明。CRT治疗20年前在欧洲和美国开始实施, 目前已成为大部分心功能衰竭治疗的成熟手段。该治疗手段在全世界受到欢迎, 去年共有超过20万的装置被植入患者体内, 10年来植入的装置超过1亿。“CRT治疗能改善大多数心功能衰竭患者的症状、心功能, 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相反, 在治疗的临床实践方面我们至今还没达成一致的共识。我们的目的是建立有关CRT患者在植入术前、术中、术后管理方案的共识声明。我们不再讨论临床适应症的问题。”文件分为6部分:1.植入术前评估;2.CRT植入;3.出院前评估和装置程序设置;4.CRT随访;5.对CRT的反答和对治疗无反应者的管理;6.特殊方面。“这是CRT治疗各个实践方面的首个共识声明, 包括CRT治疗整个过程中患者的管理。我们希望能帮助对全世界使用该治疗手段的医师进行临床实践, 包括选择和随访患者的心脏衰竭治疗专家, 和植入装置和随访患者的电生理专家。”
心脏运动同步性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9月-2011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心内科住院接受CRT/CRTD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平均年龄 (69.57±5.26) 岁,缺血性心肌病4例,扩张性心肌病3例。入选患者均符合:LVEF≤35%;左室舒张末内径 (LVEDD) >55 mm;窦性心律;QRS增宽 (≥120 ms) ;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的症状性心力衰竭患者,以上患者均接受了充分的抗心衰治疗。所有患者入院后常规行血液生化、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记录原始资料,包括心功能级数、6 min步行距离、QRS时相,LVEF、LVEDD及BNP,并在植入CRT后1、3、6个月进行随访,并将上述参数一一记录。所有患者在接受CRT之前均经过1年以上的充分心衰药物治疗。
1.2 起搏器植入方法
所有患者均选用起搏器型号为Medtronic 8042。在局麻下行左锁骨下静脉穿刺,通过冠状静脉导引系统进行逆行冠状静脉窦造影,了解冠状静脉窦及分支血管走形。经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心室电极 (为左心室侧或后静脉) ,测试左心室起搏阈值,并记录左心室电图及体表心电图。再用常规方法植入右心房、右心室电极,分别测试右心房、右心室及双心室起搏阈值。退出冠状静脉导引系统,固定电极导线,三根电极导线与脉冲发生器连接且植入皮下囊袋内。
1.3 观察指标
CRT治疗后第7天在超声心动仪指导下调整起搏器参数,进行房室及室间延迟优化。分别在术后1、3、6个月对CRT患者心功能、活动耐力及室壁运动协调性进行评估,包括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距离、心电图QRS时限、BNP、超声心动仪检测参数LVEF、LVEDD。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资料以 (±s) 表示,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评估
随访期间患者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心功能由术前III~IV级升至I~III级,6 min步行距离提高、BNP指标明显下降 (P<0.01) ,以上改善在术后一个月时即可显现,说明植入CRT后短期内病人活动耐力即可明显增大,生活质量提高。
2.2 心室协调性评估
心电图及超声心动仪参数比较可见:术后1个月,QRS时限、LVEDD有所减少趋势,但与起搏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LVEF也有上升趋势,但与起搏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3个月,QRS时限、LVEDD的下降及LVEF的提升与起搏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以上差异在术后6个月时更为明显 (P<0.01) ,见表1。说明CRT治疗可改善慢性心衰患者左右心室收缩活动的不同步并可逆转心室重构。
*P<0.01, △P<0.05, 术后1、3、6个月各参数分别与术前相比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到目前仍旧是心脏病学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心电-机械失同步化在慢性心衰的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慢性心衰患者心肌发生重构,正常心肌组织被纤维组织取代,甚至影响心脏传导系统,心脏扩大及电传导阻滞,造成心脏正常泵功能运动的不协调,即心脏失同步化。心脏失同步化表现在房室失同步收缩及室间、室内不同步收缩,使舒张期充盈时间减少、二尖瓣返流导致每搏输出量减少、LVEF及心排血量下降,以及室壁张力增加。有研究报道,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晚期,约有50%患者存在左束支传导阻滞,造成心室间传导延迟,而这种延迟越长对患者的不良影响越大,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加速疾病的进程[2,3]。虽然CRT不能从根本上解除心衰的病因、增加心肌收缩力,但它可以通过双心室起搏使心脏各部位心肌电机械活动同步化,增加心脏做功效率,并通过抑制心脏的心室重构,从而改善心功能,提高生存率[4]。
在本文中可观察到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行CRT治疗可使心脏电机械再同步,使患者短期内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活动耐力逐渐提高,并随着时间延长,左室舒张末期内径逐渐减小,LVEF逐渐提高,得出CRT可逆转心室重构改善预后。BNP是一种主要在心室肌分泌的一种神经激素,其高低可直接反应心室容量负荷及压力负荷的高低,不仅可以作为诊断、判断慢性心衰疗效的临床指标,甚至可作为一种心脏性猝死的独立预测因素,因此,可将BNP作为CRT治疗慢性心衰的一种评价方法。在本文中可观察到植入CRT后BNP较术前下降,即CRT可改善慢性心衰的神经内分泌紊乱,改善预后。减少心源性死亡。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小,随访时间较短,未对行CRT后的长期疗效、预后、死亡率以及再住院率作出评价。在某些临床观察中发现20%~30%的CRT患者存在无应答现象[5],近年来随着心脏电生理及起搏技术的发展,发现术前明确心室机械不同步的程度及左室电极安放的位置是CRT的疗效的重要因素。理论上最佳的左室电极起搏位置是心肌收缩最延迟的部位,有研究显示,组织多普勒可以准确地确定收缩最延迟的位置,并可以直观地评价心室机械运动的同步性。组织多普勒成为辅助心电标准指导病例选择以及更好地达到心脏再同步化,减少CRT无应答的良好技术[6]。还有学者尝试通过左室内膜刺激使心脏再同步化,也取得了一定疗效[7]。
近期,CRT被逐渐应用于一些心功能I~II级的轻微或无症状左心功能障碍患者,发现其临床症状减轻、左室功能提高及左室内径减少,推断CRT可阻断这类患者自然病程进展,但仍需大规模临床研究进一步确认。
目前,多个临床试验证实CRT能够改善慢性心衰患者心脏收缩的同步性,逆转心室重构,减轻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还可降低住院率及死亡率。但每位患者的情况不尽相同,存在个体差异,这就要求临床医生掌握好CRT适应证,对患者个体情况进行充分评估,优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顽固性心衰的策略,如术前了解心室收缩不同化程度、左室电极的最佳位置及术后起搏参数的调整等。
参考文献
[1]王金龙, 王冬梅.心脏的电-机械活动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J].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 2010, 25 (8) :540-543.
[2]Leclercq C, Kass, D A.Retiming the failing heart:principles and current clinical status of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J].J Am Coll Cardio, 2002, 39 (2) :194-201.
[3]Volker K, Lamp B, Hansky B, et al.Worldwide experience with a defibrillator with biventricular pacing, the Insync ICD TM model7272[J].Circulation, 2000, 120 (1) :761.
[4]Gras D, Leclercq C, Tang A S, et al.Cardial resynchronization in advanced heart failure, the multicenter Insync clinical study[J].Eur J Heart Fail, 2002, 4 (3) :311-320.
[5]程中伟, 方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 2010, 24 (6) :540-543.
[6]Macias A, Gavira J J, Alegria E, et al.Effect of the left ventricular pacing site on echocardiographic parameters of ventricular dyssynchrony in patients receiving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J].Rev Esp Cardiol, 2004, 57 (2) :138.
心脏运动同步性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 年1 月—2013 年1 月在我院住院部进行心脏同步化治疗 (CRT) 的11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8 例, 女3 例;年龄在45 岁~68 岁之间, 平均年龄 (55.22±2.33) 岁。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
1.2 治疗方法 患者均选用医院统一型号的起搏器进行治疗, 从左锁骨处进行静脉穿刺, 依次穿过冠状静脉窦、右室及右心房。在进入冠状静脉窦之前, 对内部进行造影, 以充分了解分支血管状况, 并根据显示情况选择穿刺最佳部位。当测得起搏器中的设定值达到满意时, 则分别进入右室与右房测得起搏值与感知参数, 将电极固定在适当的位置后, 把连接电极的各个导线与起搏器相连, 并埋进左侧胸大肌内部[3]。在放入起搏器的1 周内, 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变化, 并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的药物进行治疗。
1.3 观察指标 术后随访12 个月, 比较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变化, 包括6 分钟步行距离 (6 MHW) 、QRS间期、心功能分级、左心射血分数 (LVEF) 、每分钟搏出血量 (SV) 、左室充盈时间速度积分 (LVEA) 。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情况 11 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治疗过程中, 仅有1 例患者并发急性左心衰竭, 经抢救后顺利完成治疗。
2.2 疗效观察 与治疗前相比, 患者在治疗后的心功能各项指标变化均有明显改善,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且手术后患者的6MHW明显增加 (P<0.05) 。见表1。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据相关的临床医学研究显示[4], 利用心脏起搏器对患者进行治疗, 可以有效增强心肌收缩功能, 改善心功能, 以此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存率。而根据本文研究, 也可以得出:与治疗前相比,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治疗后的心功能各项指标变化均得到明显改善, 因此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CRT治疗, 是有其肯定的应用价值的。
综上所述,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CRT治疗, 通过改善心脏收缩同步性, 提高左室射血分数, 从而改善心功能,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运动能力, 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参考文献
[1]蔡彬妮, 黄卫斌.优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策略[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 21 (1) :67-69.
[2]刘兴斌.CRT降低心力衰竭死亡率但不改变猝死危险[J].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7, 28 (1) :25-26.
[3]王冬梅, 韩雅玲, 臧红云, 等.双心室再同步治疗后无应答发生率及原因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0, 38 (10) :895-900.
心脏运动同步性 篇6
1 TDI技术的基本原理
任何运动的物体均可产生多普勒效应,人体心脏产生的多普勒信号有两种成分,血流为高频低振幅,运动的心肌为低频高振幅。TDI技术是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用于心肌运动显像,它通过滤除高速度、低振幅的血流信号,保留低速度、高振幅的心肌运动信号,通过对心室壁心肌运动进行彩色编码,显示速度,并通过数模转换,用不同模式的心脏组织多普勒成像将心脏室壁运动的信息实时显示出来[3]。
2 TDI的成像模式
2.1 组织速度显像(Tissue velocity imaging,TVI)
TV是TDI的基础,在TVI的基础上可以演化出各种不同的组织多普勒显像模式。TVI定量分析是在TVI模式下采集二维图像,脱机通过专用软件分析,将取样区放置在心肌的感兴趣区,即可获得局部心肌的运动曲线。结合心电图,可以观察局部心肌在心动周期的每一时相的速度、收缩及舒张运动的达峰时间等参数[4]。TVI定量分析是分析室壁运动同步性的强大工具,可以对同一个心动周期的8个感兴趣区同时观察。
2.2 脉冲波组织多普勒显像(Pulsed wave tissue doppler imaging,PW-TDI)
用频谱图的方式显示采样声束方向的取样容积范围内的组织运动的速度、加速度及方向。PW-TDI可以用来评价心室间和心室内不同步,其时间分辨率较高,可以通过二、三尖瓣环的组织运动时间间期评价左右心室的运动协调性。PW-TDI的缺点是只能在一个心动周期内观察一个区域。
2.3 彩色解剖M型组织多普勒显像(Color anatomic M-mode,CAMM)
传统彩色M型用连续排列的彩色条形图表示运动的速度和方向,可观察室壁不同部位的运动方向,时间分辨率高,结合同步记录的心电图可测不同室壁部位的电机械延迟时间指标(EMD)。CAMM与传统彩色M型不同,取样线不是直线,而是环绕心肌的曲线。曲线的起点和取样范围均可随意设定。可以脱机进行CAMM分析,显示心肌运动在空间与时间分布的关系,同时得到心肌不同节段的组织速度信息或应变率。CAMM对于定性分析有较大的优势,但不能精确定量。
2.4 彩色二维显像
TVI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组织追踪显像(Tissue tracking imaging,TTI)、组织同步显像(Tis sue synchronize imaging,TSI)、应变显像(Strain imaging,SI)、应变率显像(Strain rate imaging,SRI)等显像模式,可以实时、直观地显示同一切面上各变量的分布范围、强度及时间的变化。但是其中TSI及SI/SRI存在技术不成熟或可信度不高的问题,目前仍在进一步研究中。
TTI是在TVI的基础上,将心肌运动速度乘以运动的时间就得到局部心肌的位移,并通过彩色编码显示出心肌位移过程,利用7种层次颜色进行半定量分级,可以快速直观评价收缩期室壁沿声束方向运动产生的位移变化。脱机后也可进行定量分析[5]。
TSI也是一种基于TVI的参数显像工具。按照局部室壁达峰时间(从QRS波的起点到室壁某节段达到峰值速度的时间)的不同,给予由绿色(20~150ms)、黄~橙色(150~300ms)到红色(300~500ms)的不同彩色编码。正常情况下室壁运动同步,整个左室壁显示为均一的绿色。在室壁运动非同步时,运动延迟的节段显示为橙色或红色,在二维图像上较为直观。
SI及SRI成像技术的基本参数来源于组织速度参数。TVI无法区分速度的产生是由于心肌主动收缩还是受到周围节段的被动牵拉,或室壁的旋转运动。SRI可以鉴别心肌的运动是源自主动收缩还是被动运动[5]。
3 TDI对CRT选择患者的指导
CRT治疗的机制[1]在于:(1)调节室内同步性;(2)调节室间的同步性;(3)调节房室收缩顺序,缩短了等容收缩时间,延长了充盈时间,减少了二尖瓣反流。研究表明,存在不同步的心力衰竭CRT疗效最好。所谓“不同步”包括心房间、房室间、心室间和左室内的不同步,其中左室内不同步的临床意义最大。CRT治疗是否有效,与术前患者的筛查关系密切。除结合临床心衰的证据外,还应通过有效方法确认心脏存在电-机械不同步并可能从该治疗中获益。近年来所有CRT临床试验都以QRS的宽度(大于120ms)作为入选标准之一,但Yu等[7]研究发现,QRS宽度不能直接反应机械失同步性,在心衰患者中,宽QRS(大于120ms)中有79%、窄QRS波中有51%的患者存在左室不同步,存在心脏不同步的宽QRS波与窄QRS波患者的CRT疗效相同,术前左室的机械失同步性是唯一能预测CRT治疗反应及预后的指标。研究表明,心室失同步性应作为术前入选的标准之一,TDI单独或与同步心电图联用,是目前评价心室失同步性最有实用价值的手段。
Notabartolo等[8]认为CRT确实改善了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心功能,但是目前的病例选择标准也需要改进,因此提出了一个新的TDI参数———峰值流速差(Peak velocity difference,PVD)。该研究入选66例心衰患者,以左室壁任意6个节段局部室壁PVD作为预测因子,以110ms为临界值,将患者分为2组,CRT治疗后,PVD>110ms组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增加明显多于PVD≤110ms组(76%vs 8%,P<0.001)。认为当PVD>110ms时,明确存在心脏机械运动的不同步,PVD≤110ms则提示仅有轻度或无心脏机械运动不同步性。PVD预测超声心动图评价有效的灵敏度为97%,特异度55%,阳性预测值76%,阴性预测值92%。PVD预测临床有效的灵敏度为78%,特异度33%,阳性预测值78%,阴性预测值33%。Yu等[9]测定各节段心肌收缩达峰值速度的时间差(Time-to-peak myocardial contraction,Ts),采集心尖四腔心、两腔心以及左室长轴3个切面,分别测量左室基底段、中段共12个节段自QRS波起始到峰值收缩速度的时间(Ts.12),当任意两个节段的达峰时间差>100ms时被认为存在室内不同步;更多研究则计算12个节段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s-SD.12),把它作为左室的“不同步指数”,当大于32.6ms时认为存在室内不同步。采用这两个指标分析正常人、QRS波时限正常以及QRS波时限增宽的心衰患者的室内不同步运动,检出率分别是0,51%、73%和3%,43%、64%。CRT疗效的相关性研究[9]表明,Ts-SD.12是预测左室逆重构及射血分数改善的最强有力的独立因素,TsSD>32.6ms时预测CRT有效的敏感性为87%、特异性为81%。Veire等[10]采用三维组织多普勒来预测CRT急性期的反应,该研究入选了49名患者,从三维图形采集12个节段自QRS波起始到峰值收缩速度的时间,计算Ts-SD.12,研究认为用这种方法可以更直观、精确的测量Ts-SD,在定量分析左室失同步的同时还可描述最后激动的部位,预测CRT有效的敏感性为91%,特异性为85%。Penicka等[11]测定左室间隔、侧壁、后壁以及右室游离壁基底段的收缩达峰时间,采用左室3个节段最大电-机械延迟之差衡量左室同步性,而左室节段与右室壁之差评价室间同步性,>102ms为阳性,此方法预测CRT疗效的准确率为88%。Bax等[12]则仅测定左室基底段间隔一侧壁收缩达峰时间延迟,>60ms时为阳性,采用此参数对25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间隔一侧壁收缩延迟>60ms是CRT后LVEF改善的预测因子。此法较简单,仅需采集两个节段,但信息有限,不能全面反映室壁各节段的运动情况。Sogaard等[13,14]应用TTI和SRI定量分析左心室内收缩不同步,通过16节段的左心室模型获得收缩期组织追踪图像,灰色预测着该部位运动的消失或矛盾运动,表示左心室纵向延迟收缩(Delayed longitude contraction,DLC)的存在,相应舒张期的组织追踪可显示心肌DLC的程度,即左心室延迟收缩的节段数占总的左心室节段数的百分比,他们发现DLC节段的数量是惟一预测短期疗效的变量,且DLC可以预测CRT的长期疗效,因此有助于识别最有可能获益的病人。Veire等[15]测定心尖长轴前间隔和后壁的TSI差值来预测CRT的近期疗效,该研究以CRT治疗6个月后的反应率为评价标准,入选了60名患者,以心尖长轴前间隔和后壁的TSI差值作为预测因子,以>65ms为阳性,结果显示TSI差值对于预测CRT近期效果的敏感性为81%,特异性为89%。Rajagopalan[16]等通过TDI对右室失同步进行了研究,该研究选择了34名心衰患者,用SRI定量分析右室游离壁、室间隔、左室后壁,以右心室DLC为指标,研究认为右心室失同步与右心功能有很强的相关性。目前大部分都是研究左室失同步运动的,该研究为研究室间不同步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心脏运动同步性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1年8月—2014年7月符合入选标准且在本院行CRT治疗的心衰病人41例,男28例,女13例;年龄32岁~78岁(57.28岁±12.52岁);其中扩张性心肌病35例,缺血性心肌病3例,高血压性心脏病3例。入选标准:1所有病人心率均为窦性心率,依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为Ⅲ级或Ⅳ级;2左室射血分数(LVEF)≤35%,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55mm;3超声心动图提示存在有不同程度心脏运动不同步、不协调;4除外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病史等。
1.2 起搏器植入方法
经局部麻醉先行左侧胸前皮下切口,左锁骨下静脉穿刺,运用冠状静脉引导系统及冠状窦造影管确认冠状静脉窦开口,了解冠状静脉窦分支血管,根据术前超声确定的左室收缩延迟部位以及术中造影管造影情况,确认左室电极导线的靶血管,依次经左锁骨下静脉植入右心房及右心室导线,植入固定满意后行常规右心房、左心室以及右心室起搏阈值、感知及阻抗等参数测试,各参数测试满意后连接双室三腔脉冲发生器,并埋藏于皮下,逐层缝合切口。
1.3 观察指标
所有病人在植入起搏器前以及植入后3个月及6个月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功能,测量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期末期容积(LVESV)、每搏输出量,术后6个月时对病人行心功能分级,6min步行距离以及疗效评价等。临床疗效评价,有效: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1级及以上,无效: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小于1级。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比较
病人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发现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LVEF、LVEDV、LVESV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6个月,LVEF及每搏输出量较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显著提高(P<0.05)。详见表1。
2.2 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及6min步行距离比较
病人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发现治疗后6个月较治疗前心功能分级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显著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临床疗效比较
41例病人经治疗后,在随访期内未出现死亡情况,病人心衰症状较治疗前显著改善;治疗后6个月,总有效率100%,心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平均心功能分级提高约1级。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候群,是由多种原因导致心肌损伤引起心肌结构、功能和表型等变化,致心室射血能力及心室充盈受损,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病死率[1],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人口寿命延长,其发病率继续增长。慢性心力衰竭虽然可采用药物治疗,但是NYHA分级Ⅲ级或Ⅳ级病人,常出现室内传导或房室传导延迟、室壁运动不同步。CRT是通过起搏系统刺激右心房和左、右心室,从而改善心脏收缩的同步,将严重心衰病人的总死亡率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降低[2,3],通过如下机制:调整AV间期,延长舒张期E峰及A峰持续时间,纠正舒张功能障碍;调整VV间期,获得最佳左心室收缩功能;纠正乳头肌功能,严重心衰病人因乳头及功能不全,常伴有中重度的二尖瓣反流,CRT时左室起搏电极植入左心室侧后壁基底部,使滞后的电机械活动提前,二尖瓣反流消失或减少而改善心功能;CRT可减少室内分流,逆转左室部分重构;纠正电机械功能延迟偶联等[4,5],从而挽救心力衰竭病人的心脏功能,减少病人死亡率,提高病人生存率[6,7,8,9]。
左室射血分数是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比值;每搏输出量是一侧心室一次搏动射出的血量。射血分数及每搏输出量与心肌收缩能力有关,心肌收缩能力越强,则射血分数及每搏输出量越大。本研究通过对心力衰竭病人植入CRT,比较不同时间射血分数及每搏输出量,发现治疗后3个月,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显著提高,每搏输出量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6个月,射血分数及每搏输出量较治疗前以及治疗后3个月显著提高,表明CRT治疗后改善心衰病人的电机械功能,心肌收缩同步,可改善左心收缩能力。左室舒张末容积指左心室舒张末期的充盈量,用来评价左室大小,其参数大于正常范围后心肌即开始发生大小、形状,室壁厚度等组织结构的改变—心室重构,修复病变的心肌及整体心肌代偿,重构的程度直接影响心室的舒张及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期末期容积是心室收缩末期心室的最小容积,用来反应左心的收缩功能,本研究通过比较心衰病人治疗3个月及6个月的左室舒张末容积及左室收缩期末期容积,发现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左室舒张末容积及左室收缩期末期容积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小,说明CRT病人治疗后左心收缩功能及心室重构改善,与研究报道一致[10,11]。
本研究运用超声心动图比较NYHA心功能分级及6min步行距离评价疗效,发现治疗后6个月病人NYHA心功能分级明显改善,评价心功能分级提高1级,6min步行距离显著延长,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可作为慢性左心衰的有效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CRT可改善心衰病人左室收缩功能,逆转左室重构,提高心衰病人NYHA心功能分级及改善生活质量,但其远期疗效以及如何优化CRT的植入位置使病人最大程度获益,提高生活质量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 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8月—2014年7月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衰病人41例,比较病人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期末期容积、每博输出量等左心功能超声指标,术后6个月病人心功能分级,6min步行距离等指标。结果 治疗后3个月及治疗后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及左室收缩期末期容积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6个月,左室射血分数及每搏输出量较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显著提高(P<0.05)。治疗后6个月心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显著改善,6 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显著延长(P<0.05)。结论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可显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左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