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改变

2025-01-17

心脏改变(精选5篇)

心脏改变 篇1

摘要:目的:探讨心脏神经症的心电图的特征, 分享心电图的诊断经验。方法:收治心脏神经症患者100例, 采用12导联全自动心电图机进行检查。结果:100例患者中, 房颤1例, 阵发性室上速1例, 房性期前收缩 (包括成对的, 短阵房速) 11例, 窦性心动过速87例 (87.0%) , 心率100~116次/分, 平均108.2次/分, ST段水平或近似水平下移者≥0.05mV者34例, 表现在T波改变4例, 其中T波低平2例, T波浅倒置1例, T波未见深倒置1例, 表现在Ⅱ、Ⅲ、aVF导联30例。结论:心脏神经症可引起类似器质性疾病的心电图改变, 临床工作者和心理干预医师应重视鉴别。

关键词:心脏神经症,心电图描记,窦性心动过速,ST-T

心脏神经症是由于不良的环境和躯体的因素导致神经功能失调而引起的心血管系统功能紊乱的一组神经精神症状[1], 患者主要表现为注意力涣散、情绪不稳定、全身乏力、失眠多梦等[2]。目前,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 该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3]。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笔者收集本院100例心脏神经症患者, 对其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6年11月-2013年9月确诊的心脏神经症患者100例, 其中男23例 (23.0%) , 女77例 (77.0%) , 男女之比0.299:1, 年龄9~45岁, 平均29.2岁。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12导联全自动心电图机, 每位患者均在自觉症状最明显时描记, 多次描记以阳性特征最显著时为准, 同时追踪患者在神经症状减轻或消失时的描记作为对照。

结果

100例患者中, 房颤1例, 阵发性室上速1例, 房性期前收缩 (包括成对的, 短阵房速) 11例, 窦性心动过速87例 (87.0%) , 心率100~116次/分, 平均108.2次/分, ST段水平或近似水平下移者≥0.05m V者34例, 表现在T波改变4例, 其中T波低平2例, T波浅倒置1例, T波未见深倒置1例, 表现在Ⅱ、Ⅲ、a VF导联30例。

讨论

心脏神经症是临床工作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患者自觉存在心血管系统的种种不适, 但与器质性的病变有着本质的不同, 它多是患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所导致。心脏神经症患者常表现心悸、胸闷、胸痛等症状, 继而导致患者情绪出现不稳, 容易发生失眠, 焦虑, 甚至引发抑郁[4,5]。心脏神经症患者的心电图表现多种多样, 其中较为常见的有: (1) 窦性心动过速:主要是因为自主神经和迷走神经相互拮抗共同控制窦房结的起搏功能, 神经症引起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或者副交感神经张力降低所致。 (2) ST-T波改变:多见于中青年, 女性多于男性, 往往伴有不典型的胸痛, 心悸、头晕、乏力、失眠焦虑等神经症状。大多数以T波改变为主, 而且一般心率较快, Ⅱ、Ⅲ、a VF导联最常见[6], 其发生机制除上述主要因交感神经活性增高以外, 还与血中去甲肾上腺素浓度与体液异常程度相关。Johnson BD等认为其与β受体应答性的改变关系更为密切[7]。通过心得安和氯化钾试验可以与器质性ST-T相鉴别。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100例患者中, 房颤1例, 阵发性室上速1例, 房性期前收缩 (包括成对的, 短阵房速) 11例, 窦性收动过速87例 (87.0%) , 心率100~116次/分, 平均108.2次/分, ST段水平或近似水平下移者≥0.05m V者34例, 表现在T波改变4例, 其中T波低平2例, T波浅倒置1例, T波未见深倒1例, 表现在Ⅱ、Ⅲ、a VF导联30例。由此可见, 心脏神经症可引起类似器质性疾病的心电图改变, 临床工作者和心理干预医师应重视鉴别。

参考文献

[1] Asbury EA, Creed F, Collins P.Distinct psychosocial differences between women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cardiac syndrome X[J].Eur Heart J, 2004, 25 (19) :1695-1701.

[2] Lundbeck ASL, ader M.chrestensen J, et al.Effect of Deanxit on mood[J].J P sychiatr, 2005, 142:509.

[3] Barsky AJ, Orav EJ, Bates DW.Somatization increases medical utilization and costs independent of psychiatric and medical comorbidity[J].Arch Gen Psychiatry, 2005, 62 (8) :903-910.

[4] Wagner AH, Kohler T, Ruckschloss U, et al.Improvement of nitric oxide dependent vasodilatation by HMG-CoA reductase inhibitors through attenuation of endothelial superoxide anion formation[J].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00, 20 (1) :61-69.

[5] 戚国庆.心脏神经症的诊断治疗进展[J].临床荟萃, 2003, 18 (15) :897.

[6] Gewaltig MT, Kojda G.Vasoprotection by nitric oxide:mechanisms and therapeutic potential[J].Cardiovasc Res, 2002, 55 (2) :250-260.

[7] Johnson BD, Shaw LJ, Buchthal SD, et al.Prognosis in women with myocardial ischemia in the absence of obstructive coronary disease: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 sponsored women's ischemia syndrome evaluation (WISE) [J].Circulation, 2004, 109 (24) :2993-2999.

心脏改变 篇2

建议家庭饮食结构四低:低糖、低脂、低胆固醇、低盐

从今年世界心脏日的主题看出,世界心脏联合会重点要为家庭作努力,为家人的健康负责。在家庭中,有关心血管疾病预防的内容有哪些,用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负担?

吴教授:心脏疾病的发生,和家庭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经常发现,一个家庭兄弟几个人,生活方式是一样的,饮食习惯是一样的,最后得心脏病的可能性也是一样的。所以整个社会呈现心脏病高发的事态,家庭的聚集现象更明显。这就是为什么今年世界心脏日的主题要强调世界关注心脏,家庭关心心脏。这样才能真正的从两个层面上构建预防心脏病的防线。

吴海英:在家庭中,心血管的危险因素,如:性别、年龄、遗传,是不可控制的;可控制的危险因素包括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情绪不良、睡眠不足、吸烟、饮酒等等。我们也建议在家庭的饮食结构四低:低糖、低脂、低胆固醇、低盐的饮食。

家庭戒烟至关重要

制订戒烟计划,用嚼无糖口香糖,分散注意力等方式来执行

都知道戒烟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有重要意义,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如何实现在家庭里禁烟?避免其他成员尤其是儿童受二手烟甚至三手烟的危害。

吴教授:吸烟是一种习惯,它可以诱发各种疾病,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这些也是最能影响人类健康的几大疾病。公共场所已设立了一些吸烟区,但是家庭作为人们生活时间最长的一个场所,往往不想受到约束,因此被忽视。所以每一个家庭成员要为家庭的健康负责,因为吸烟不仅给自己带来健康问题,也给家庭带来健康问题。

二手烟的作用和抽烟者是一样的,尤其对于孩子的影响更大。孩子正在生长发育期,他们对外来因素会更加敏感。所以建议所有抽烟的朋友们,自己应该减少吸烟,或者尽量不吸烟。如果一定吸烟,要自己找一个空旷的地方,不要去影响家人。同时,我觉得戒烟是家庭预防心脏病一个很容易做到的方面,但也一件特别不容易做到的事情。这需要提高每一个人的防病意识,要意识到吸烟给心脏和身体其他部位带来的危害是巨大的。

心脏改变 篇3

1.1 一般资料

2010年6月至2011年8月经本院收集长期饮酒患者100例, 经超声检查阳性病例63例, 男50例, 女13例, 年龄40~64岁, 平均年龄52岁。63例患者中有2例合并糖尿病, 1例为扩张性心肌病改变。10例伴有酒精性肝损害及肝功能下降。

1.2 检查方法

采用机器为ALOKA-α1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使用扇形心脏探头, 探头频率为2.5MHz, 患者取左侧卧位, 对心脏采取纵轴及横轴多切面扫查, 以及各瓣口pW的频谱分析。

2 结果

2.1 无其他合并症的50例患者, 单纯性酒精性心脏超声表现如下:①早期左室心肌回声呈略低改变。②左室舒张功能减低, E/A<1。③左室心肌运动幅度减低以及主动脉弹性下降改变, 幅度<8 mm。④中晚期心腔扩张, 以左心系统为主, 心电图出现ST段下移改变, 相对应缺血部位局部心内膜回声增强、增厚, 通常>2 mm, 运动僵硬及不协调改变。⑤晚期累及左心收缩功能时, 出现EF下降改变。随着心腔的扩张可出现心包积液。

2.2 合并高血压的患者10例的超声表现 ①心肌呈向心性增厚, 个别以室间隔增厚为主。②左房心腔压力增高伴有左房体积增大及二尖瓣关闭不全改变。③左室舒张功能减低。

2.3 合并糖尿病的2例患者因有肾功及肝功异常, 导致心脏的声像图改变符合糖尿病性心脏病异常, 由于血肌酐及尿素氮的升高使各脏器受到损害, 无法反应酒精对心脏的影响改变。

小结: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以及目前中国人群饮食结构的改变, 长期饮酒的人越来越多, 并明显趋于年轻化, 经本院调查显示, 80%的长期饮酒患者特别是20~45岁的男性, 均出现左室舒张功能下降改变, 其他患者因有合并症不能直接体现, 但是无论是单纯的长期饮酒的患者还是有合并症的长期饮酒患者, 酒精对心脏的影响还是客观存在的。

3 讨论

以酒精因素引起身体疾病, 在超声领域里被命名的唯有酒精性心肌病, 而酒精性心肌病在彩超下改变多属于晚期改变, 酒精对身体的损害众所周知, 特别是对外周血管以及心脏的影响较为明显, 如能在早期检出对心脏影响的影像学信息, 对早期预防以及治疗具有很大的作用。另外, 对于本身具有基础疾病, 因长期饮酒使基础疾病进一步加重的演变过程以及影响程度作以探讨, 可以为部分患者病情恶化的病因诊断提供更多诊断信息。

扩张型心脏病的心电图改变的研究 篇4

1 资料和方法

1.1 对象

我院2004年4月至2005年4月间住院的扩张型心肌病。入选标准: (1) 临床心功能分级IV级以上; (2) 心脏超声检查标准, 左室内径增大, 左室舒张末内径 (LVED) >60mm, 左室收缩末内径 (LVES) >40mm;左室收缩活动普遍降低, 左室射血分数 (LVEF) <40%;室间隔及左室后壁未见增厚; (3) 去除心肌梗死史或心脏超声检查中发现有室壁节段性收缩活动异常者。

1.2 方法

经心脏超声检查明确为扩张型心肌病病例, 符合以上入选标准的病例进行同步12导联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仪器为日本光电6511心电图机。心电图心率 (H R) 。P-R间期, Q R S波时限和Q T C、各导联QRS波振幅均由人工测定。人工对心电图作出诊断, 测定者和诊断者不知所有病例的心脏超声检查结果。两种检查方法的相关性统计方法用直线相关性检验, 两组之间发生率用Fisher直接概率法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6例入选病例, 其中男性18例, 女性8例, 平均年龄60.6±9.7 (34~75) 岁, 小于60岁者8例, 大于60岁者18例, 所有病例均有心功能不全症状>1月, 最长者为30年。所有病例均无典型心绞痛发作史或心肌梗死史。由于心功能不全症状明显, LVEF值低下, 所有病例均未经冠脉造形检查。

2.2 心脏超声检查结果

详见表1。所有病例均以左室增大伴LVEF值降低为突出表现, 未见室间隔和左室后壁厚度增加。

2.3 心电图定性诊断

26例病例心电图均有异常改变, 各种异常的发生率, 详见表2和表3。

本研究中, 心电图最常见的异常是ST-T改变, 其中ST段下移者8例 (31%) , 主要分布在V4~V6导联, T波改变者也以V4~V6导联常见。其次, 常见的改变是传导阻滞。详见表3, 传导阻滞以一度房室阻滞或合并各类室内阻滞最常见 (9例, 35%) , 若以单项异常统计, 一度房室阻滞最常见, 总体发生率达35%。若以室性心律者统计, 一度房室阻滞发生率达47%, 其次是ST段下移 (31%) 和心房颤动 (26%) 。心房颤动年龄>60岁, 6例发生心房颤动, 房颤发生率高于年龄<60岁者, 但无显著性差异 (P=0.059) 。

2.4 心电图定量诊断

所有的病例测定心率, QRS时限和QTC, 分别为 (79.1±12.7) bpm, (115±34.5) ms和 (438.0±37.1) ms, 其中QRS时限延长明显 (77~201ms) QRS时限较大者见表1, 窦性心律者, 测定PR间期为 (194.9±35.6) ms (143~308ms) , PR间期最长者见表2。

2.5 心脏超声检查和心电图检查结果的相关性

总体上, 心率与左室舒张未内径呈正相关 (r=0.41, P=0.04) , QRS时限与左室舒张未内径和左室收缩末内径呈正相关。 (r分别为0.49和0.46, P=0.01和0.02) 。QTC与任何心脏超声检查指标无相关性。

去除可引起QRS波宽大畸形的室内阻滞者, 余18例病例测定RV5、SV1和QRS时限, 18例中5例达到左室肥厚最常用的标准 (R V 5+S V 1≥4 0 m m) 。R V 5和S V 1值分别为 (1 5.4±8.6) m m (1mm~21mm) 和 (13.9±7.9) mm (2~29mm) , QRS时限为94.8±11.4ms, RV5和与左室后壁厚度呈正相关 (r=0.52, P=0.03) , RV5与室间隔厚度无相关性, SV1与室间隔和左室后壁厚度均无相关性, QRS时限与左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室收缩末内径呈正相关 (r为分别为0.64和0.59, P=0.004和0.01) 。

室性心律的病例测定PR间期与室间隔的厚度呈负相关 (r=0.61, P=0.0 0 6) 。

26例病病例中23例心脏超声检查中测得左房内径>38mm, 其中6例 (26%) 发生心房颤动, 3例左房内径≤38mm, 其中1例 (33%) , 发生心房颤动, 二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19例窦性心律者, 其中17例心脏超声检查测得左房增大, 心电图中仅4例发现左房肥大。

3 讨论

扩张型心肌病的特点是心脏明显扩大 (以心腔扩大为主) 而心室壁厚度相对不明显。病理改变的特点是弥漫性心肌变性和坏死, 往往波及全心, 而以左室为主, 病变累及心肌工作细胞, 导致心肌收缩力降低, 累及传导系统, 导致各种心律失常。扩张型心肌病伴发心律失常的特点是多种心律失常并存, 以异位搏动和异位心律最常见, 其次为传导障碍和ST-T改变, 心电图在有症状的病例中几乎都不正常, 无症状者不少已有心电图改变, 一些顽固的心律失常可认为是扩张型心肌病的早期诊断的重要线索, 有些病例在病程早期仅有难治的心律失常, 而后才逐渐出现心脏扩大, 心力衰竭等临床表现。

以单项异常统计, 本组病例以一度房室阻滞或合并室内阻滞最常见, 所合并的室内阻滞又以左束支阻滞最多见, 有报道, 在扩张型心肌病病程中, 心电图上连续的改变是PR间期和QRS时限进行延长, 82%的病例传导异常进行性加重[1], 本组所有病例属于严重心功能不全者, 以PR间期延长为特征的一度房室阻滞发生率甚高, QRS时限延长明显, 与上述报道结果相同。

本组病例中其次的心电图改变是ST段下移, 心电图ST-T代表着心室肌复极, 任何影响心室肌复极的因素都可引起ST-T改变, 扩张型心肌病引起ST-T改变的病理基础是心肌细胞变性, 然而临床上对ST-T改变的解释, 往往片面地解释为心肌缺血, 而忽略了其他因素。本组病例以60~70岁的老年病例多见, 该年龄段的ST~T改变更易被解释为心肌缺血, 尽管心肌缺血可能参与扩张型心肌病的形成和发展, 但可能不是最主要的因素。本组病例由于心功能的原因未能接受冠脉造影检查, 若能进行冠脉造影检查, 将能对扩张型心肌病中ST-T改变的形成机制有更多的认识。

心房颤动可以发生在心脏功能基本正常的老年人中, 基于这一观点, 临床对于老年人的心房颤动, 常常缺乏进一步的检查。心房颤动与心房大小和心房内压密切有关, 建议对于心房颤动者, 常规心脏超声检查。

进一步分析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的相关性, 总体分析发现心率与左室舒张末内径呈正相关 (r=0.41) , QRS时限与左室收缩末内径呈正相关 (r=0.46) , 去除可引起的QRS波宽畸形的各类室内阻滞者, 再分析发现: (1) RV5与左室后壁厚度呈正相关 (r=0.52) , 结论与文献[2]的“V1~V6导联中QRS波的振幅与心脏重量指数呈线性相关”一致。 (2) QRS时限与左室舒张末内径和左室收缩末内径呈正相关性。 (r分别为0.64和0.59) , 左室越大, 心室激动时间越长, 据国内外学者报道, 在心力衰竭人群中, 20.8%的病例存在QRS时限≥120ms, QRS时限与LVEF值降低之间存在线性相关性, 与本组研究QRS时限与左室大小有关, 有相似的临术忌义, 提示QRS时限与心肌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 本组病例QRS时限与LVEF值无相关, 原因可能是所有病例LVEF值均显著降低, 在窦性心率病例中, PR间期与室间隔的厚度呈负相关, 表明PR间期也与心肌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

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是目前临床心血管领域中最常用无创伤性检查方法, 二者合理的结合, 将大大提高扩张型心肌病的早期诊断, 本文结论提示对于心电图QRS时限延长, 或一度房室阻滞或ST段下移或心房颤动的患者, 有必要进行心脏超声检查。

摘要:目的观察扩张型心肌病病例的心电图改变。方法26例经心脏超声检查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的病例列入观察。结果显示所有病例心电图均有异常改变, 其中以一度房室阻滞最为常见 (35%) , 其次是ST段下移 (31%) 和心房颤动 (26%) , 对心电图各波段测定, 显示QRS时限延长明显 (115ms±34.5ms) , 与心脏超声检查测定的左室大小呈线性正相关。结论提示对于心电图出现QRS时限延长, 或一度房室阻滞或ST段下移或心房颤动者, 有必要进行心脏超声检查。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心电图

参考文献

[1]黄宛, 临床心电图学[M].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3, 6.

心脏改变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69例均为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其中, 男45例, 女24例;年龄36岁~69岁, 平均年龄 (51.63±10.37) 岁;糖尿病病程:2年~14年, 平均 (5.67±1.42) 年。

1.2 入选和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临床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排除伴有肝肾功能异常的患者;排除伴有冠心病的患者;排除伴有甲状腺疾病的患者;排除伴有肾性高血压的患者;排除近期发生急性糖尿病并发症的患者;排除不愿参加此项研究的患者。

1.3 检查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平卧心率检查、深呼吸心率差检查;并根据Ewing分级法将患者的心脏植物神经功能改变分为五种类型, 即正常、早期病变型、典型病变型、严重病变型以及不典型病变型。使用微柱法对患者进行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的测定。

1.4 判定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的正常值为4%~7.2%。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69例患者中, 8例患者心脏植物神经功能正常, 占11.59%, 平均糖化血红蛋白浓度为 (6.34±1.35) %;61例患者的心脏植物神经功能异常, 占88.41%, 平均糖化血红蛋白浓度为 (8.23±2.14) %。心脏植物神经功能异常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心脏植物神经功能正常的患者 (t=2.61, P<0.05) 。61例心脏植物神经功能异常的患者中, 24例患者为早期病变型, 占39.34%;10例患者为典型病变型, 占16.39%;20例患者为严重病变型, 占32.79%;7例患者为不典型病变型, 占11.48%。不典型病变型患者的病情不同于其他类型, 无可比性, 排除在对比之外。早期病变型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浓度为 (7.39±1.69) %, 典型病变型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浓度为 (7.88±1.62) %, 严重病变型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浓度为 (8.94±2.41) %。严重病变型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浓度明显高于早期病变型患者和典型病变型患者 (t=2.17, P<0.05;t=3.25, P<0.01) 。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异常性疾病, 患者血糖长期处于较高的水平, 导致机体代谢发生严重的紊乱。而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的改变, 是糖尿病患者代谢紊乱比较严重的一种。糖化血红蛋白是临床上用来评价患者血糖情况的一项主要指标, 可以准确地反映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 是观察糖尿病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标[1]。而糖化血红蛋白升高, 已经被证实是糖尿病患者发生各种并发症的一个主要危险因子。糖尿病患者在早期会发生植物神经功能的改变, 其中以迷走神经功能改变最为常见, 继而出现的是交感神经功能的改变, 而最后出现、也是最严重的改变是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的改变, 其可导致患者的心脏神经调节发生明显的异常[2], 使生活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同时导致病死率明显增加。

本组患者中, 心脏植物神经功能异常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心脏植物神经功能正常者;严重病变型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浓度明显高于早期病变型患者和典型病变型患者。说明糖尿病患者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病变的程度与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呈正相关, 因此要减少患者发生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病变的概率, 必须有效地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浓度。目前临床上糖尿病的治疗理念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因此, 严格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 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3]。

综上所述, 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植物神经功能改变与血糖代谢具有密切的关系, 有效地控制血糖, 是改善患者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的关键。

摘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植物神经功能改变与血糖代谢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69例2型糖尿病患者, 进行心脏植物神经功能以及血糖代谢的检查。结果 69例患者中, 8例患者的心脏植物神经功能正常, 占11.59%, 平均糖化血红蛋白浓度为 (6.34±1.35) %;61例患者的心脏植物神经功能异常, 占88.41%, 平均糖化血红蛋白浓度为 (8.23±2.14) %。心脏植物神经功能异常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心脏植物神经功能正常的患者 (P<0.05) ;严重病变型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浓度明显高于早期病变型患者和典型病变型患者 (P<0.05) 。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植物神经功能改变与血糖代谢具有密切的关系, 有效地控制血糖, 是改善患者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的关键。

关键词:2型糖尿病,心脏植物神经功能,血糖代谢相关性

参考文献

[1]吴福敢.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水平的变化及相关性探讨[J].当代医学, 2010, 16 (26) :50-51.

[2]宋小五.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植物神经功能改变与血糖代谢的关系研究[J].当代医学, 2011, 17 (18) :48-49.

上一篇:班级文化的建设下一篇:动态评价成就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