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运动(共10篇)
心脏运动 篇1
超声波心电图技术,它提供了一种对心脏的非创伤式定量评价,从而分析心脏因系统运动引起的重构,通常认为临床对心血管疾病的辨别比较可靠负责,有效的治疗也可防止运动员的猝死。在当前的综述,我们给出一个以身体物理作用与心血管构造及功能的相互关系为研究中心的综合评定:运动也有可能会对身体有不利的后果。
一、运动员心脏
1.历史研究。临床上运动员心脏已经被各种快速发展的高精度仪器所定义。Henschen在1899年第一个对次进行了描述,他运用叩诊这种体格检查方式来辨别越野滑雪运动爱好者心脏的增大。Henschen得出心脏的改变包括体积增大和肥大,这些变化是正常的良的:“滑雪”导致了一个全心增大,这能比正常的心脏完成更多的工作。后续研究者采用定量胸片放射技术表明运动员心脏大小是增加的,特别是那些从事耐力运动或大有氧运动的。一些早期观察者认为这些训练有素的运动员的心脏由于连续超负荷的训练所产生的力竭而变得虚弱,他们相信运动员受到心脏功能恶化和衰竭。
2.生理机能。心血管对运动训练的适应已经被系统定义,而且不同的运动情况会存在不同:耐力训练(有时被说成动力,等张或是有氧训练)如长跑和游泳;力量训练(也称静力的,等距,力量,无氧的)比如摔跤,举重和投掷类项目。像自行车和划艇是力量和耐力训练相结合的例子。
长期动力训练产生的心血管适应性增大了最大摄氧量,从而增加了心输出量和动静脉血之间氧含量的差异。力量训练很少或根本没有作用于增加摄氧量。因此,动力训练对左心室产生容量负荷,而力量训练主要产生压力负荷。
二、腔内形态学
每个运动员对外部条件的反应或不一致。有百分之五十的运动员会因训练出现心脏重塑的迹象,这包括心室和心腔的维度,具体指左右心室和左心房尺寸(或是容积)的增大,并伴随着正常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比如良好训练运动员左心室腔明显增大百分之十五。心室的增大偶尔会伴随着左心室壁超过正常范围(增大13至15mm)的增长。左心室维度的总体变化在本质上是动态性的,在外部高强度训练下可能会很迅速地改变,也有可能是逐步改变。这些变化,通常在停止训练是可逆的,特别表现在耐力训练运动员。运动员在心脏壁厚度和容积上出现了较小的增长,大约百分之十到百分之二十(但是在统计学上差异明显),这些变化停留在运动员正常可接受范围之内。
对从大量运动员中取得的数据进行多变量分析,表明75%的心脏维度改变是由非遗传因素决定的,比如人的身材,性别和年龄,和身体表面积这种最大的成分。剩下的25%心脏维度增大可能是由不明原因的很小部分遗传因素引起的。
三、心律失常
因为迷走紧张的升高和伴随的高强度训练环境,训练有素的运动员通常被认为会招致无故的心律失常和生理传导的改变,比如窦性心律不齐,交界性心率(交界性心律、简单的理解为心脏除了窦房结发出冲动以外还有其他的冲动发出点,这个点位于房室交界处,干扰正常窦房结的节奏。
实际上,这样的节奏失调和临床事件已没有关联,而且通常是在一段时间的适应后消失或短期内大幅度降低。(也是在体育训练的运动员身上做过的试验)即使在有心脏疾病的运动员中,在停止个人训练之后,突然的死亡率会降低,这可能代表着一个潜在的机制,这符合研究者一致的观点。
四、年轻运动员的猝死
1.背景和频率。发生在年轻运动员身上的猝死曾经被认为是神秘和不确定的临床综合征。大量定义心血管和其他原因引起的疾病的著作汇集起来。然而,受过良好训练的高中,大学,或专业运动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容易猝死。
2.机制和原因。年轻运动员的猝死通常发生在运动场,并且是与身体活动有关的,预先是没有症状的。的确,对于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来说,猝死的风险显然是更高的,例如,当竞技运动中投入了平常大约3倍的精力,潜在的(通常未被察觉)心脏疾病的易感性增强,而运动就像触发器一样,引起致命的快速性心律失常。
五、运动员的心脏和心血管疾病
由于年轻运动员有潜在的心血管疾病的不利影响,我们通常将注意力集中在,区分生理性运动员心脏与病理性心脏在生态学结构上的差异。这种细微的诊断对运动员及其医生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心血管疾病关系到运动员是否有参加比赛的基础,关系到降低猝死风险。
由于运动性猝死的病因学研究还不够深入,对其直接原因的确定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运动性猝死的发生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运动员心脏与运动性猝死具有一定的联系,运动员心脏的形态学改变对运动性猝死的预防检测产生一定的影响,其间的作用机制应做进一步的研究及探讨。
摘要:长期运动训练可以影响到心脏的形态和功能,如心脏的体积增大、室壁增厚、室腔扩大、每博输出量增加、静息心率减慢等。运动性猝死大多与先天性心血管异常有关,包括肥厚性心肌病、马凡氏综合症和冠状动脉先天畸形。运动员心脏重塑所带来的生理学及形态学改变,与运动猝死具有一定相关性。
关键词:运动员心脏,心脏重塑,心律失常,心血管疾病,运动猝死
心脏更爱运动 篇2
王东时隔5年之后再次回到了医院,这次他是因为严重心衰而入院的,医生说他的心脏已经衰退到无法继续工作的地步。王东20多岁的时候突发心肌梗死,当时抢救及时,幸运地存活下来。但家人觉得大病之后需要静养,所以一直让他卧床休息,什么重活也不敢让他干,连一般的家务事也都由家人代劳。静养并没有让他回到健康时的活蹦乱跳,反而让他的身体一再地衰弱下去。
当年和他同天八院的另一名心肌梗死的患者——现年59岁的司机李师傅,现在已经重新干起了老本行。李师傅做了支架手术后5天开始运动,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运动,刚出院时的几天只能走50米,现在完全恢复了正常生活。同样的疾病、同样的治疗、同样经过了5年的时间,却是截然不同的结局。
专家说法:
在经过对上千例病人的临床观察研究,专家们发现康复治疗不仅可改善病人的心脏功能,延缓动脉硬化的进展,而且对血糖、胆固醇等指标的控制也有明显好处。心脏康复体系的建立,可提高病人的生存率,降低心脏不良事件发生,如心脏性死亡。心肌梗死和再住院等。在临床研究中,发现心脏的保护信号转导通路在运动训练下被显著激活,运动确实可以改善心脏纤维化和能量代谢,刺激血管再生。对于很多心脏病患者来说,该是改变观念的时候了。
“动以养心”的心脏康复治疗是指在规范的专业治疗基础上,对患者进行运动训练,生活方式,精神和心理上的综合指导,以安全有效地克服心脏病的一些并发症,减少心脏病恶化的危险性。这是是一个综合性长期治疗过程,而不仅指健身运动。国内外临床实践已证实,以运动为基础的心脏康复治疗是安全的,有指导的运动锻炼令心脏病患者的死亡风险仅为1/100000。
“动以养心”适合10种人
下列10种人,在经过治疗,度过急性期后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就应该开始康复治疗。
1.急性心肌梗塞
2.稳定型心绞痛
3.冠心病介入治疗后
4.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
5.高血压病,高血脂,糖尿病
6.慢性心衰稳定状态
7.冠心病患者
8.心力衰竭患者
9.心室肥厚者
10.房颤患者
“动以养心”技巧大讲堂
A“动”有总原则
心脏病专科医生对患者的治疗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延长寿命,二是提高生活质量,做导管,放支架可以挽救病人的生命、缓解症状,但只有这些是不够的,必须还要有康复治疗,心脏康复治疗同放支架一样重要。心脏病患者静养,补养,缺乏积极有效的心脏康复,生活质量就会下降,心脏再次出危险的情况也很多。
B“以动为养”大不同
经过临床实践,心内科的专家认为:在药物治疗,支架或手术治疗的同时,可以让患者做些简单活动如从床上坐起,基本的自我照顾;之后慢慢发展到步行、有限度地爬楼梯等;在病情允许时由心脏科医生和康复师或专科护士对病人进行运动测评和指导。出院后,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患者的康复锻炼可以采取快走,骑自行车,健身操,游泳等运动方式。
根据这一规律,医生们制定了一套心脏病康复计划。当病情稳定后,康复医生就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适合患者本人的运动处方,包括:运动的方式、具体时间、强度、频率等内容。在康复的过程中,随着患者体能的恢复,逐渐调整运动处方,使他们能安全地进行康复治疗。同时向患者介绍医学知识,危险因素的预防等。
“以动为养”4步走
1住院后的第5—7天,待病情基本稳定后,指导患者逐渐在病房和楼梯上活动。
2出院后,一般从出院后1周开始,共8周,每周两次。要求患者回到医院,医生会组织患者接受小组教育,先上课,然后一起做运动。医院组织物理治疗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药师等人安排不同的内容进行讲解,并对具体操作进行指导。
技术关键:
①先开运动处方
同样都是心脏病,因为心肌受损程度不同,治疗及时与否,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等差别,患者病情稳定期具备的运动能力有很大的不同,康复训练方案是不同的。每一个患者在进行康复训练之前,必须请心脏专科医生先开一个“处方”。这个处方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运动强度,主要监测指标是心肺功能测定,医生会在患者康复训练开始时以及出院前分别进行心肺功能测定,用心肺功能数值来作为指导运动强度的主要标准。另一方面是运动方式,心脏病患者运动量不宜大,必须是有氧运动,具体方式可以按照个人意愿,比方说有人愿意爬山,有人愿意步行,有人喜欢打球……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或者几种运动结合进行,这样更容易坚持下去。因为具体到每个人的运动量和运动方式的选择不同,心脏病患者的运动康复方案其实是一种个体化的“单人单方”的治疗方案。
②建立运动量评价标准
心脏病康复训练是一种个体化的训练,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技术指标是:运动量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如果运动强度不够,则患者康复的速度就比较慢;而如果运动超量,则不仅不能达到康复的目标,反而是由于超量运动而给心脏带来负担。因此,进行心脏病康复训练的患者,必须自我监测运动心率。首先就需要配备一个运动心率表,它可以随时显示心率。心脏科医生推荐的目标心率值是170减去患者的年龄,例如:60岁的患者,目标心率就是110次/分,在运动的时候就要随时注意不要超过这个标准。心脏病患者康复训练需要注意的另一个数值是运动频率,医生推荐的运动频率一般是每天30分钟左右。这30分钟可以次完成,也可以分成3次练,每次10分钟,随着康复的进展,可以逐渐增加到每天45分钟。
当然,还有一个简易的办法,具体操作标准是:运动时微微出汗,跟别人交流不喘气最好,运动后稍感疲劳,如果一点都不疲劳,说明运动量不够,如果非常疲劳,就说明运动超量了。这种方式只适合出院的患者。
注意事项:住院期间的康复治疗需要在心电图监测下进行,运动强度由小到大,根据个体情况酌情进行。
3患者转到社区,在社区中心做运动,由社区医师指导进行运动。也可以去公园里,请物理治疗师带他们一起做。
4患者自主活动。这是一种患者自己组织的活动群体,医生会定期参加活动,给予指导。香港最大的心脏病人组织“关心你的心”,成员都是心脏病患者,他们会定期组织一些义工参与到其他患者的康复训练中去,通过群体性的康复活动,可以获得更好的康复效果。
技术关键:
①群体康复效果强于单打独斗
心脏病患者康复训练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在于能否坚持,养成运动习惯后更容易坚持下去,这样达标会更快。研究显示,如果坚持运动两三个月,就会养成习惯。因此,一方面,几个患者结成小组,互相交流、互相鼓励,一起活动会更容易坚持下去;另一方面,由医生带着患者一起“玩”效果更好。在社区医院把心脏病人集合起来一起运动,对患者的情绪也很有好处,当运动变成了“玩”,而且有医生的辅导,患者会更有安全感,也就更愿意参加运动。
②和家人在一起效果更好
心脏康复专家建议家人也参加康复训练培训,因为患者生病时对整个家庭都有影响。而且,要照顾好患者,家人也需要知道怎样安排饮食,怎样照顾起居,怎样安排活动等等有关康复信息。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科学安排,在家里安排一些健身器具,随时运动也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常见问题啦Q&A
Q心脏康复运动危险吗?
A一般来说非常安全,因为运动导致死亡,心肌梗死发生,心脏停跳等,需急救的概率都是非常小的,死亡的风险为每百万分之1.3。
Q年纪大能参加心脏康复吗?
A与年轻的心脏病患者相比,65岁以上的患者有更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所以更需要参加心脏康复,只不过目标值不一样。对年长的病人来说,康复的目标是回到最佳体能状况、能自己照顾自己,能够应付日常生活,享受娱乐活动。
Q心脏康复要花很多钱吗?
心脏运动 篇3
1 左心室扭转的解剖基础
螺旋心肌带理论是心脏扭转运动的解剖基础[7,8],已有的扩散张量MRI(DT-MRI)研究表明,左心室占2/3的基底部由3层心肌构成[9,10]。Streeter等[10]认为心内膜心肌纤维占室壁厚度的20%,心外膜心肌纤维占室壁外层的25%,而其余中层55% 的心肌纤维呈水平走行。另外,该研究发现左心室1/3的心尖部无环形心肌纤维包绕。对于室间隔的心肌结构,诸多DT-MRI研究结果显示可能有3层心肌纤维[11,12];也有超声研究发现室间隔被一条明显的分隔带分为两层孤立的心肌纤维且各自做收缩运动,而右心室侧的心肌层对应于心外膜纤维(升段),左心室侧的心肌层对应于心内膜纤维(降段)[13]。Torrent-Guasp等[14]及Poveda等[15]提出螺旋心肌带理论,认为心尖环由右旋心肌纤维构成降段,而左旋心肌纤维构成升段。环形心肌纤维则呈横向走行,并构成心底环的左心室段和右心室段。螺旋心肌带和环状心肌带提供了心脏扭转运动的机械动力(图1)。心肌带各个部分的运动是不同步的,如超声晶体微测距仪研究显示在等容收缩期心外膜心肌纤维无收缩,而在射血期心外膜及心内膜心肌纤维共同收缩引起心脏扭转,在射血后的等容舒张期,心外膜心肌纤维继续收缩直到心脏开始解旋抽吸。
图1 心肌带解剖图,依次显示右心室段(A)、左心室段(B)、解开心尖环(C)、展示整个心肌带(D)
2 心脏扭转运动理论特征
在收缩时相,从心尖方向观察,左心室心尖部呈逆时针旋转,旋转角度最大约10° ;而基底部初始时呈逆时针旋转,随后转变为与心尖相反的顺时针直至收缩末期,扭转角度达3°[16]。此时收缩终末期的心脏扭转形态常呈“拧湿毛巾样”。当心脏处于扩张型心肌病[17]、2型糖尿病[18]、肥厚型心肌病[19]、高血压病[20]、缺血性心脏病[21]及老龄化[22]等疾病的病理状态时,心脏扭转运动可能会发生改变。
目前对心脏的舒张运动机制观点不一。Rademakers等[23]及Notomi等[24]认为心脏舒张运动始于二尖瓣瓣口开放前,并因左心室变形后的弹性纤维的反弹作用而发生快速主动的充盈和抽吸;而Buckberg等[8]认为仅依靠弹性纤维的反弹力量不足以使左心室在120 ms内迅速降低85% 的室内压力,并根据最新借助的超声微晶体对螺旋心肌带升段和降段的研究认为,升段在等容舒张期期间(约90 ms)继续收缩,这对心脏舒张期的主动充盈过程做了很好的解释。
既往研究结果和模型认为,左心室的扭转角度即为心尖环和心底环相对旋转后产生的切向角度(θ=90°- α)。对于不同长度及直径的心脏,心尖环和心底环的各自旋转角度可能有差异,但整体的左心室扭转角度更能反映心脏切向变形能力,因此更适合作为左心功能的评价指标。心脏扭转运动的产生与哺乳动物的心脏结构有关,对人体心脏进行心肌三维重建发现:心外膜(升段)心肌纤维呈左手螺旋负向60°走行,中层心肌纤维呈水平环向走行,而心内膜(降段)心肌纤维呈右手螺旋正向60°走行(图2)。心肌升段的收缩使左心逆时针扭转,而降段的收缩使左心顺时针扭转,因此扭转运动反映了各个心肌群纤维共同作用的结果。心脏在扭转的同时还会引起轴向变形(环向和长轴)。左心在扭转的同时也会进一步缩短,如果去除扭转运动,单纯心内膜纤维收缩能够更加明显地使左心缩短,而扭转则固定了左心缩短的基本方向,此方向与心外膜心肌纤维走行接近,并与心内膜心肌走行垂直。
3 病理状态下左心室扭转运动的临床评估与应用
如果心脏的形态发生改变,如向心性肥厚型心肌病则引起心外膜旋转变形明显增加,使左心扭转增大;而扩张型心肌病中心外膜变薄,扭转运动明显减弱。发生肥厚型心肌病时,左心室扭转运动与心脏的形态密切相关,当心脏变为球形时,其扭转运动减弱[25];而当左心室发生向心性肥厚时,心外膜扭矩增加。因此,尽管肥厚型心肌病的环向和轴向应变有所减少,但扭转程度却是增强的。另外,对于家族性患有肥厚型心肌病的健康人群,其室壁厚度正常但扭转功能增强,有可能预示心内膜心肌纤维病变[19]。Delhaas等[26]采用MR标记技术对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的儿童进行心脏扭转运动研究发现,由于主动脉瓣狭窄导致心肌肥厚、心内膜缺血,使得心外膜扭转运动增强,心脏扭转 - 缩短指数较正常人群升高40%。
Meyer等[27]采用CMR-FT技术比较经股动脉和经心尖不同入路行导管治疗主动脉瓣植入术(transcatheter aorticvalve implantation,TAVI)对心功能的影响,发现经心尖行TAVI手术组的心尖局部收缩功能明显下降,心尖段的应变明显低于经导管TAVI组。Park等[28]通过比较前壁心肌梗死和下壁心肌梗死发现,所有心肌梗死患者心脏的心尖环和心底环扭转运动均明显下降,但前壁心肌梗死的心底环扭转运动较下壁心肌梗死反而有所提高,由此说明心底环的扭转在心脏功能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对心脏扭转运动及其解旋运动的研究涉及扭转速度、达峰速度及达峰时间等各方面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由于心脏扭转运动和解旋运动是分隔开的,两者之间的时间间隙位于降段收缩停止后升段仍在继续收缩这段时间,在正常心脏中此间隙约为80 ms。当应用正性肌力药物时,此时间间隙延长,解旋加快;而当应用负性肌力药物或在病理状态下,该时间间隙可以明显缩短。如果降段收缩时间延长,则会引起扭转延迟,进而影响收缩期后等容舒张期的解旋运动。因此,许多对此间隙期造成影响的动力学改变实际是对扭转与解旋的相互之间平衡关系的影响,并且可能也会造成舒张功能障碍。Bansal等[29]则认为随着心肌梗死范围的扩大及透壁程度的增加,心底环的扭转运动明显下降,而心尖环则无明显差别;并且发现药物对左心室收缩的改善作用主要体现在心底环的扭转运动上,而对心尖环改善作用不明显。汪咏莳等[30]研究发现,采用心脏再同步化方法能够有效改善心力衰竭犬心脏的扭转运动,因此左心扭转功能可以作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评价指标。此外,Zhang等[31]研究认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左心扭转运动仍未改善,这可能与实验中电极的位置有关,置于心尖的电极较心底的电极能更好地探测心脏扭转运动的变化[32]。
4 MRI 对心脏扭转运动评价概述
目前有很多MRI技术用于评价左心室扭转运动,如相对比速度编码技术、磁化空间调制法、补偿磁化空间调制法、同步相位分析。最新的技术还包括Nasiraei等[33]采用的位移模拟回波编码(displacement encoded stimulated echo,DENSE)及CMR-FT[34],其中3D-DENSE成像技术可以提供最全面的心肌运动信息。不论是何种图像分析方法,最重要的技术手段是如何将左心室从图像中准确快速地分割出来,并对其局部和整体进行追踪定位,但上述大多数MRI图像分析方法不但耗时,且重复率较低;最新的CMR-FT技术能够对MRI图像序列中的组织像素进行追踪,并能够评价心肌局部或整体的应变(率)、运动速度、位移及扭转运动,该技术不需要另加标记线(tagging线),且CMR-FT技术与采用同步相位分析软件对心肌进行标记(tagging)图像分析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35,36](图3)。
对心肌应变、扭转运动的分析能够对心脏整体或局部在正常或病理状态下的运动变化进一步研究[37,38],有利于早期发现心脏疾病及治疗评估,随着三维应变分析技术的发展及计算机图形后处理技术的进步,对心脏局部功能的评价将更为精确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图3 由心尖位观察收缩期心尖及心底旋转图(采用TOMTEC Imaging System,2D Cardiac Performance Analysis MR分析软件)。其中绿箭表示心肌运动速度矢量,A示心尖呈逆时针方向旋转,B示心底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坚持体育运动 预防心脏疾患 篇4
大量的科学实验与研究使科学工作者发现,运动员的心脏功能是最好的。一般人的心脏重量是300克左右,血容积量750毫升,而运动员的心脏重量可达到400克左右。血容积量在1000毫升以上。心脏在安静时,心输出量、心率等各项活动量指标较小,输出的血流量也较少,但在进行较强程度的运动时,从心脏输出的血流量却成倍增加,供应心脏肌肉营养的冠状动脉血流量也大大增加,这样心脏在运动中就能获得更多的氧气和营养,而血液循环的加快,也加速了体内的新陈代谢。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运动员,不仅骨骼肌发达,也锻炼了心脏,使心肌发达,收缩力增强,较常人更能适应较强程度的体力劳动或运动量。他们在从事较剧烈运动时,没有心慌、气短等血液供应不足的症状。’一些专家认为,坚持运动,起码可以使心脏推迟衰老10~15年。
坚持体育运动,不仅增强心脏功能,还可最大限度地减少心脏疾患。科学家研究证实,引起心脏病的主要原因是胆固醇过多地附着在冠状动脉上所致。而体内的高密度脂蛋白粒子,则是胆固醇的克敌。这种粒子既可阻止胆固醇固定在动脉细胞内,又可溶解已经存在于血管(包括冠状动脉)壁内的胆固醇,把其带入肝脏内,尔后逐渐被新陈代谢掉。平时体内高密度脂蛋白粒子极少,远不能胜任清除血管壁内胆固醇的重任,日积月累,这些沉积物就会造成动脉粥样硬化,而经常运动的人,体内的高密度脂蛋白粒子明显增多。但是,研究进一步证实,这种粒子的血管清除作用是短期的,只有在坚持锻炼并持之以恒,这种粒子才能始终维持在一定浓度,起到锻炼心脏,防止其衰老和减少心脏疾患的作用。
心脏运动 篇5
一、运动对心率等的影响
专家从不同角度研究了运动对心脏功能的影响。在对专业运动员的研究中发现:在安静状态下, 女子速滑运动员的心率比普通大学生组平均低5.86b/m, 每搏输出量高25.60ml, 每分输出量高1.5L, 有显著性差异。而男子速滑运动员在安静状态下的心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在进行等量运动时, 优秀女排运动员运动后的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同时心脏每搏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心输出量变高, 心肌收缩能力增强。
二、运动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左心室的泵血功能代表性的反映了整个心脏的功能活动和心脏的生理特征, 因此人们在对心脏功能研究时着重研究左心室的功能。研究发现, 女子速滑运动员的左心室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 特别是每搏输出量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而在对耐力大学生测试时发现, 长期进行耐力锻炼, 人体左室舒张功能产生了适应性变化, 二尖瓣血流频谱较普通人趋于平滑, 左心室充盈能力强于普通学生。还有研究表明, 经常参加耐力锻炼, 人体左心室收缩功能会产生适应性变化, 主动脉收缩期血流频谱趋于平滑, 最大血流速度、最大压差、平均压差、平均加速度减少, 血流速度积分、加速时间、射血时间增大, 说明耐力锻炼使左室收缩过程能量接受化, 并具有较大的功能潜力。
三、运动对左心室结构的影响
结构是功能的形态学基础, 运动使左心室功能发生改变的同时, 左心室的形态结构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人们在研究中发现:女子速滑运动员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心肌重量、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都比普通组有明显升高, 但左心室舒张末期厚度指数和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指数无显著性差异。还发现男子速滑运动员在承受低中强度负荷时, 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随负荷的增大而增大, 而一般人则是随负荷的增加而减少, 此现象可认为是运动训练使运动员心脏能力增强、储血功能增加的形态学基础。另外, 优秀女排运动员左心室心肌重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量明显增加, 左心室舒张末期厚度、室间隔舒张末期厚度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在非专业人群中有相同的结果, 调查指出, 认为长期坚持长跑锻炼的老年人, 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心室质量显著增大。
四、运动对心脏超微结构的影响
长时间地系统的耐力训练可导致心肌肥大, 宏观表现为心脏体积和重量增加, 而在电子显微镜下表现为心肌纤维增粗, 肌节变长, 肌球蛋白显著增高, 毛细血管增多, 线粒体数目增多, 体积增大, 心肌功能增加, ATP活性增强;短时间训练, 心肌纤维和粗、细肌丝均无明显变化, 可见线粒体增多, 肌质网摄取钙离子能力增强。说明肌质网促进兴奋——收缩耦联功能增强, 加强了心肌收缩和舒张机能的平衡。线粒体是细胞的呼吸器, 线粒体的明显增多说明心脏功能增加。另有资料显示, 合理的运动可促使心肌纤维肥大, 心肌毛细血管增多, 侧枝循环增多。有人认为4-8W中等强度的有氧训练可使慢性狭窄的冠状动脉支配的毛细血管的数量明显增加, 并表现出随运动训练时间的延长, 毛细血管有逐渐增加的趋向。近年来众多学者对运动训练与毛细血管分布进行了大量研究, 普遍认为, 耐力训练后心肌毛细血管壁ATP酶、AKP活性反应增强;毛细血管密度及毛细血管与心肌纤维的比值增高;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胞浆中微小泡增多;毛细血管腔面微绒毛结构增多。耐力训练后心肌毛细血管产生了良好的适应性变化, 有利于心脏的血液供应。
任何原因导致的心肌肥大, 当超过一定限度时, 都可以从代偿转变为失偿阶段。有人发现, 一些运动性心肌肥大运动员心脏的肌浆网扩张, 可见有髓磷体和钙过载, T管亦扩张, 线粒体明显增生, 超过正常组近一倍, 其体积较大, 线粒体形态也发生改变, 其嵴扩张, 数量增加充满整个线粒体, 心肌纤维内有碎状肌丝, 相互分离、断裂, 闰盘失掉台阶状结构, 心肌细胞内溶酶体增多, 脂褐素沉着明显。肌浆网扩张、钙过载、线粒体及肌纤维肿胀说明心肌细胞已受损伤。闰盘是心肌纤维彼此信息传导、同步收缩的形态学基础, 闰盘结构的改变说明心肌的传导、收缩功能受阻。让大鼠做一次力竭性运动后发现, 心肌组织光镜结构产生损伤性改变, 这种改变不仅发生在运动后即刻, 而且在运动后3-24小时更为严重。一次力竭性运动后即刻可见部分心肌纤维变性, 混浊肿胀, 3小时可见心肌间质有少数炎细胞浸润, 24小时可见心肌细胞点状坏死及炎细胞浸润灶。专项运动训练和有氧耐力训练可使安静时机体心率降低, 左心室质量增加, 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增大, 心肌收缩力量增强, 使心脏功能出现良性适应性反应。合理的运动训练可使心脏心肌肥大, 毛细血管增多, 侧枝循环增加, 线粒体数目、体积都增大, 肌浆网摄取钙离子能量增强, 心肌纤维变粗, 肌节变长, 为心功能的增强提高了良好的形态学基础。但是, 超负荷运动尤其是急性衰竭性运动可导致心脏的超微结构发生损伤, 细胞死亡, 其主要原因是心肌缺血、缺氧和心肌局部缺血再灌注氧自由基对心肌的损伤。
心脏运动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时间范围为2013年6月~2014年6月,研究对象为此期间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共计90例。其中男51例,女39例;年龄60~77(70.5±4.5)岁;在心功能状况方面:Ⅱ级42例、Ⅲ级39例、Ⅳ级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CHF诊断标准并经临床检查确诊。患者的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均为Ⅱ~Ⅳ级。意识比较清晰,其语言表达均属正常。经美国心脏协会(AHA)危险分层标准风险评估,危险级别均为C级及以上。已对恶性肿瘤患者以及相关心脏运动康复禁忌证患者予以排除。在征得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同意的前提下,患者均签字同意接受本研究。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抗心力衰竭药物常规治疗。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洋地黄类、硝酸酯类和β受体阻滞剂等[8,9]。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予以严密监测,针对实际情况予以吸氧以及维持电解质平衡,加强饮食护理、心理护理以及用药指导等,指导患者进行适当活动和休息。同时,予以对应的健身操训练。在患者住院期间,组织患者观看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视频。安排专业护士对开展该项运动训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行详细讲解。引导患者根据视频内容进行动作,纠正患者的不当动作,要求患者进行正确训练,确保动作到位。护士对患者的训练情况予以指导和监督,每天下午治疗结束后进行练习。锻炼训练过程中,强度要由小到大,防止多度运动导致的不适,时间逐渐增加,不能一次性坚持时间过长。运动期间,对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予以严密观察,防止患者出现过度运动。如果出现明显的呼吸困难以及疼痛症状时,要立即停止运动,并进行针对性处理。在患者出院后,引导患者家属陪同进行健身操训练。有专业护士每周进行一次电话随访,对患者的训练情况进行指导。鼓励患者坚持锻炼训练,根据实际情况科学确定训练强度和时间长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联系医生进行处置等。在患者出院后,予以出1年随访指导。
1.3 评价指标
将患者治疗前后的6min步行距离、心功能分级以及脑钠肽水平变化等相关情况进行对比。(1)6min步行距离(6MWT):病情稳定后,要求其在30m平直走廊尽快步行,予以监测,记录其气促、胸痛等情况。发生呼吸困难、出冷汗、胸痛等终止试验。对其6min步行距离进行测量。(2)心功能分级:参照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相关标准进行。(3)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应用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抗凝管抽取患者外周静脉血5ml,应用荧光免疫法进行快速检测,正常值<100pg/ml。(4)心肺运动试验(CEPT)结果:主要包括代谢当量(METs)、最大摄氧量相对值(VO2 max/kg)、最大氧脉搏(VO2 max/HR)等。
1.4 统计学分析
本实验数据分析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结果数据用(±s)以及百分数表示,并采用t或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前后6MWT、BNP水平以及心功能分级变化情况比较
经对应治疗1年后,患者的6MWT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BN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心功能分级Ⅰ、Ⅱ级比例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见表1。
2.2 患者治疗前后心肺运动试验(CEPT)心肺功能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后,患者的代谢当量(METs)、最大摄氧量相对值(VO2 max/kg)、最大氧脉搏(VO2 max/HR)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见表2。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是目前唯一发病率仍在显著上升的心血管疾病[10]。CHF的临床表现主要是心功能受损。患者的心肺功能受限后,将出现呼吸困难与疲乏,严重影响其日常生活及其生活质量[11]。目前,逐渐认识到体力不适应可能在症状的进展及不良的预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2]。心脏运动康复是以改善心脏储备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最终改善患者预后为目的[13],其核心内容是运动训练[14]。针对患者的临床病征,实施心脏康复治疗,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15]。同时,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开展规范的运动训练,能够有效提高CHF患者的心肺功能,促使其机体功能尽快恢复,有效提升其生活质量。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健身操训练对于促进CHF患者心肺功能的提升,主要同下列二方面有关。一是该方式可以有效提高CHF患者的最大耗氧量,实现患者运动过程中的血乳酸值得以下降;二是能够促进患者的肌肉纤维强度以及力量增强,有效改善其肌肉灌注和代谢,使其肌纤维细胞线粒体总容量密度以及细胞色素C氧化酶容量密度得以有效提升。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接受抗心力衰竭药物常规治疗,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洋地黄类、硝酸酯类和β受体阻滞剂等。在患者住院期间以及出院后,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健身操训练。这种训练方式可以有效调整患者的内脏功能以及通经活络,提高肺部气体交换率。1年后,患者的6MWT水平均显著增加,BNP水平显著降低,心功能分级Ⅰ、Ⅱ级比例显著提升,再住院次数以及住院费用均得到有效控制。治疗后,患者的心肺运动试验(CEPT)心肺功能变化相关指标数据均显著优于治疗前。证明了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积极开展对应的心脏康复治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方式可以有效提升患者的6MWT水平,降低BNP水平,提升心功能分级Ⅰ、Ⅱ级比例,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再住院次数并降低住院费用等。治疗后,患者的心肺运动试验(CEPT)心肺功能变化相关指标数据均显著优于治疗前。证明了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积极开展对应的心脏康复治疗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但是,本研究中涉及患者例数相对较少,且研究时间相对不足,还需进行较大范围以及周期的临床研究,才能得到更加准确和有效的结果数据。
摘要:选择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心脏康复治疗并予以出院后1年随访指导。将患者治疗前后的6min步行距离、心功能分级以及脑钠肽水平变化等相关情况进行对比,同时将治疗前后的心肺运动试验(CEPT)结果数据进行对比。结果经对应治疗1年后,患者的6MWT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BNP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心功能分级Ⅰ、Ⅱ级比例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患者的代谢当量(METs)、最大摄氧量相对值(VO2 max/kg)、最大氧脉搏(VO2 max/HR)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积极开展对应的心脏康复治疗,可以有效提升其心肺功能,有助于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心脏运动 篇7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694例病例均为2006年5月~2010年12月我院疑诊为冠心病的患者, 其中男514例, 女性180例;年龄33~79岁, 平均 (57.77±9.34) 岁。所有患者先行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 随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排除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近期心肌梗死 (3个月内) 、心肌病、严重高血压、束支传导阻滞、瓣膜病、预激综合征、严重的心律失常等可引起继发性ST-T改变的患者, 服用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等引起心率改变药物的患者应至少停用4个药物半衰期。
1.2 方法
1.2.1 TET检查
采用Case活动平板系统 (美国GE公司生产) 进行TET检查, 均采用Bruce分级方案, 运动终止目标 (即峰值运动目标) : (1) 心率达亚极量心率[ (220-年龄) ×85%]; (2) 出现典型心绞痛; (3) 运动中和 (或) 运动后以R波为主的导联, 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30.10 mV且持续2 min以上; (4) 血压下降310 mmHg或上升至320 mmHg; (5) 严重心律失常; (6) 体力不支不能继续运动。ST段下移测量点选择J点后80 ms处, 以电脑自动测量为主, 少数偏差予以人工矫正。以J点后80ms处ST段水平或下垂型压低≥0.1 mV, 并且持续2 min以上为普通运动心电图试验阳性。
1.2.2 CI的判断
根据运动试验中仪器所记录的运动高峰心率和静息心率计算心率储备 (Heart Rate Reserve, HRR) , 以HRR值作为判断CI的指标, HRR<80%为CI。HRR=[ (运动高峰心率-静息心率) / (最大预测心率-静息心率) ]×100%[1];最大预测心率=220-年龄。
1.2.3 CAG检查
采用Judkins法行常规CAG检查, 对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回旋支、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管腔内狭窄程度进行评价。以主要冠状动脉管腔直径狭窄≥50%定义为冠脉造影阳性。同侧冠状动脉血管及其分支有多处病变, 按1支病变血管计算, 如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及对角支有狭窄时, 归于单支病变的范围, 左主干狭窄计为2支血管病变。造影结果分为冠脉造影阴性和l、2、3支血管病变。
1.2.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组内2种检查方法采用配对资料McNemar修正χ2检验。诊断试验的一致性程度比较使用Kappa值。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传统ST段及CI与2者联合CAG结果的对比
CAG结果阳性者380例, 其中以传统 (ST段) 指标诊断的阳性者220例, 阴性者160例;以CI诊断的阳性者234例, 阴性者146例;用传统指标与CI联合诊断的阳性者210例, 阴性者170例。CAG结果阴性者314例, 其中以传统 (ST段) 指标诊断的阳性者94例, 阴性者220例;以CI诊断的阳性者86例, 阴性者228例;用传统指标与CI联合诊断的阳性者48例, 阴性者266例 (见表1) 。
2.2 TET中ST段与CI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的比较
以CAG结果为诊断CHD的标准, 评价在TET中, 分别以传统指标 (ST段) 、CI或2者联合为标准来判断CHD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传统指标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70.06%、56.75%、61.96%;CI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73.12%、60.96%、66.57%;2者联合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1.33%、61.01%、68.59%。单纯以CI指标诊断CHD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与TET传统指标相比,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而联合TET传统指标和CI指标, 则诊断CHD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显著高于传统指标 (P<0.05) , 准确性无明显变化 (P>0.05) , 具体见表2。
注:*为与传统指标比较P<0.05
2.3 冠心病各组与非冠心病组心脏变时功能比较 (见表3)
注:*为与非冠心病组比较P<0.05;**为与3支病变组比较P<0.05
2.4 心脏变时指数与左右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心脏变时指数阳性与右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 (r=24.21, P<0.01) 比左冠状动脉病变相关性 (r=5.04, P<0.01) 更好。
3 讨论
TET由于其检查方便、价廉已成为初筛冠心病的常用诊断方法, 其灵敏度50%~70%, 特异性60%~80%, 存在一定的假阳性、假阴性[2]。人体在运动或各种生理或病理因素的作用下, 心率能够随着机体代谢需要的增加而增加, 并达到一定程度时称之为心脏变时性功能。心率不能随着机体代谢需要的增加而增加, 并达到一定程度时称之为心脏变时性功能不全。国外大量资料表明, 心脏变时性功能不全与心肌缺血、冠心病之间呈强相关性[3], 并且有资料证实心脏变时性功能不全是判断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指标, 也是冠心病患者重要的预后判断指标[4], 是诊断冠心病独立而敏感的阳性指标。
本研究显示, 冠心病各组未达目标心率和CRI<0.8者明显多于非冠心病组 (P<0.01) , 且前者运动中最大心率和CRI均低于后者 (P<0.01) , 提示冠心病各组心脏变时性功能较非冠心病组差。因此, 心脏变时指数指标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高于传统ST段标准。心脏变时指数标准与冠状动脉造影有较好的一致性。本研究发现, 心脏变时功能与冠心病严重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CI在非冠心病组和单支病变组之间及双支病变组和3支病变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说明CI对多支病变和严重病变的预测价值。上述结果说明, 心脏变时指数对冠心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可能是诊断冠心病的一项独立的阳性指标, 并且优于普通运动心电图试验的传统ST段标准。
本研究显示, 心脏变时性功能不全与右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更大, 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窦房结动脉多起源于右冠状动脉, 右冠状动脉狭窄可能会影响窦房结的血液供应, 从而引起窦房结功能障碍, 进而导致心脏变时性不良。CI可能为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诊断CHD的指标, 结合TET中传统指标可显著提高TET诊断CHD的特异性和准确性。
摘要:目的 探讨运动平板试验 (Treadmill Exercise Test, TET) 心脏变时指数 (Chronotropic Incompetence, CI) 对冠心病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 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694例拟诊为CHD的患者 (男514例, 女180例) 先行TET, 测定试验过程中患者心电图ST段变化值和心脏变时指数, 随后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 检查, 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诊断CHD的标准。结果 (1) 运动平板试验中, ST指标阳性诊断CHD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70.06%、56.75%、61.96%;结合CI<0.8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1.33%、61.01%、68.59%。 (2) CI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相关, CI平均值从0支冠状动脉病变的1.04±0.27, 逐渐下降到3支冠状动脉病变的0.53±0.26 (P<0.05) 。结论 (1) TET中ST阳性结合CI可提高诊断CHD的特异性 (P<0.05) ; (2) CI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相关, CI可能成为诊断冠心病的一种指标。
关键词:运动平板试验,心脏变时指数,冠心病,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Azarbal B, Hayes S W, Lewin H C, et al.The incremental prognosticvalue of percentage of heart rate reserve achieved over myocardial perfu-sion 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in the prediction ofcardiac death and all-cause mortality:superiority over 85%of maximalage-predicted heart rate[J].J Am Coll Cardiol, 2004, 36 (2) :423~430.
[2]Bogaty P, Guimond J, Robitaille N M, et al.A reappraisal of exerciseelectrocardiographic indexes of the severity of ischemic heart disease:an-giographic and scintigraphic correlates[J].J Am Coll Cardiol, 1997, 29 (7) :1497~1504.
[3]Lauer M S, Okin P M, Larson M G, et al.Impaired heart rate responseto graded exercise.Prognostic implications of chronotropic incompetence in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J].Circulation, 1996, 93 (8) :1520~1526.
心脏运动 篇8
关键词:超声,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非同步化运动
在临床上, 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较高。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中, 超声心动图属于常用方法, 能够对患者的心脏非同步化运动情况进行判断, 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信息。为深入分析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超声检查评价其心脏非同步化运动的价值, 特开展该次研究, 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 年5 月-2013 年6 月我院共收治的60 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其中男37 例, 女23 例, 患者年龄37~79 岁, 平均年龄 (53.2±5.2) 岁;其中缺血性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高血压性心肌病患者分别为15、25、20 例;左心衰竭、全心衰竭、右心衰竭患者分别为21、12、27 例。按照其左室射血分数 ( 也即LVEF) 将患者分为三组:甲组为LVEF处于34%~45%, 乙组该项指标为25%~33%, 丙组该项指标≤ 24%, 每组20 例;按照患者的QRS波时限情况将其分为3 组:甲1 组的QRS波时限值处于120~130 ms, 乙1 组的该项指标处于131~140 ms, 丙1 组的该项指标则>140 ms, 每组20 例。每组患者性别、平均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该研究使用GE-2000 型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 ( 上海民康生物器械有限责任公司) , 其探测的深度是15.0~19.0cm, 而其探头频率为1.5~3.5 MHz;患者取左侧卧位, 然后选取其胸骨旁的左心长轴切面, 然后对其左室的舒张末期内径进行测量, 首先要测量其左室舒张充盈时间/R-R间期;记录患者的左右室射血前的相应时间差值 ( 即LRVPEI) ;另外, 需测量其后壁收缩末及室间隔的时间差值 ( 即SPWMD) ;然后仔细记录其左室内的12 个节段的心肌的收缩已经达峰时的时间差值 ( 即Tsl) ;最后测量患者左右室的侧壁基底段的心肌收缩已经达峰时的时间差值 ( 即Ts2) [1]。
1.3 统计学方法
该研究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使用Ls D-t对两组间的比较进行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射血分数和患者心脏同步化运动情况的关系分析
甲、乙、丙三组患者的LRVPE、左室舒张充盈时间/R-R间期、SPWMD、Ts2 以及Tsl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 见表1。
2.2 oRS波时限和患者的心脏同步化运动情况的关系分析
甲1、乙1、丙1 三组患者的的LRVPE、左室舒张充盈时间/R-R间期、SPWMD、Ts2 以及Tsl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 , 见表2。
2.3 心脏非同步化运动情况分析
经研究, 左室舒张充盈时间/R-R间期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QRS波时限、左室收缩末容积以及左室舒张末容积均呈负相关, 差异均有统计学有意义 (P均<0.05) ;但与LVEF呈正相关, 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 (P<0.05) ;此外, SPWMD、LRVPEI、Ts2 及Tsl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QRS波时限、左室收缩末容积以及左室舒张末容积均属于正相关关系, 差异均有统计学有意义 (P均<0.05) ;但同时却与LVEF呈负相关, 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 (P<0.05) 。
3 讨论
充血性心力衰患者的主要病理表现是左心衰竭, 也有患者会出现右心衰竭现象, 会降低患者左心室的做功效率。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 其左心室内部以及左右心室间均伴有程度各异的非同步化运动现象, 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构成威胁, 因此需要及时进行临床诊治[2]。
该研究中, 60 例充血性心力衰患者均应用超声心电图进行临床诊断, 经研究, 患者的左室舒张充盈时间/R-R间期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QRS波时限、左室收缩末容积及左室舒张末容积均呈负相关, 差异均有统计学有意义 (P均<0.05) ;但与LVEF呈正相关, 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 (P<0.05) , 这充分表明, 左室舒张充盈时间/R-R间期所测得的值越小, SPWMD、LRVPEI、Ts2 及Tsl的值便会越大, 与王勇等[3]研究结果一致。此外, SPWMD、LRVPEI、Ts2 及Tsl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QRS波时限、左室收缩末容积以及左室舒张末容积均呈正相关, 差异均有统计学有意义 (P均<0.05) ;但是同时却与LVEF呈负相关, 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 (P<0.05) , 这表明, 超声心动图检查能够有效的反映患者心脏的机械运动情况, 有助于了解患者的非同步化运动情况。
综上所述, 在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诊断仪了解其心脏非同步化运动情况的过程中, 超声心动图的效果确切, 且如果联合QRS波时限进行进一步的诊断, 将会明显优化临床诊断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陈金玲, 郭瑞强, 姜凤霞, 等.超声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再同步化治疗术后舒张功能改善的评价[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3, 22 (1) :17-20.
[2]彭珊.超声在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非同步化运动中的临床价值[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5, 28 (2) :190-190, 191.
心脏病人最宜低强度运动 篇9
太极拳是一种悠长徐缓的低强度运动。我国学者发现,每天30分钟、坚持30天的太极拳运动,能显著提高人体内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这种脂蛋白以其颗粒小、密度大、能自由进出动脉壁的特性,不但不会沉积于血管壁,还能把附着于血管壁、引起动脉硬化的低密度脂蛋白清除干净,被认为是心血管的“保护神”。
美国德克萨斯州达拉斯生理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13000名男女进行了8年的运动量调查,藉以了解多大“量”的运动,才能有效地减少心脏病、癌症和其他疾病。令人吃惊的是,死亡率最低的不是每日汗流浃背,进行体育锻炼的运动健将,却是从事小量运动的人群。
与此同时,美国运动专家对10224名男子和3120名女子所进行的历时8年的运动量与健康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在运动的人群中,从事轻松运动的人,反倒比每日“认真”运动的剧烈运动者早死率要低。
这一系列信息,对渴望运动健身又怕运动过量的心脏病患者,无疑是令人鼓舞的。
然而,尽管流行病学资料对低强度运动的健身作用提出了大量佐证,因为以往对这种运动形式缺乏令人信服的测试手段,因而一直被人们投以犹豫的眼光。
低强度运动包括家务劳动、舒臂伸腰之类的小量、零星活动。为了给低强度运动的累积效应提供科学依据,最近国外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可以测试低强度运动量的机械测试装置。这种戴在腰上的仪器里面有一个加速指示器和一个可以把加速情况转化为微量电压的小元件。这样,肌肉运动情况就可以被储存在电压器中,最后通过计算机就可以看到佩戴者一天内的累计活动量。人们发现,所有小量多次进行的看来是不“起眼”的活动,都有十分可观的运动量。
心脏运动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江苏省老年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PCI术后患者20例, 随机分为运动训练组和常规药物治疗组 (非训练组) , 运动训练组男4例, 女6例。年龄65~70 (67.7±1.8) 岁, PCI手术史 (24±6) 个月, 合并高血压6例, 糖尿病4例。对照组男5例, 女5例, 年龄65~70 (66.9±1.8) 岁, PCI手术史 (23±6) 个月, 合并高血压5例, 糖尿病3例。两组均除外心功能不全、心房纤颤、贫血、心脏瓣膜病、心肌病、慢性肺部疾病、骨骼肌疾病, 无其他运动受限性疾病。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无显著差异。
1.2 治疗方法
运动训练组与非训练组同时按照冠心病治疗指南给予药物治疗, 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者给予规范治疗。运动训练组同时进行心脏康复训练。运动处方:采用个体化原则, 在心电遥测下进行: (1) 运动强度:在患者不感到明显呼吸困难、疲劳、胸部不适的前提下, 以治疗前运动心肺功能测试的最高心率的60%为有氧运动强度上限。以患者仅一次重复能举起的最大重量 (1RM) 为参照, 选择患者1RM的50%为阻抗训练强度上限。 (2) 运动频率:有氧运动及阻抗训练均为3次/w。 (3) 运动时间:有氧运动45min/次, 阻抗训练15min/次。 (4) 运动类型:有氧运动包含踏车、上肢训练器、跑步机三种;阻抗训练采用弹力带拉伸运动, 目标肌群为上、下肢大肌群。 (5) 持续时间:运动治疗共计36次, 持续12w。
1.3 评定方法
1.3.1 运动心肺功能测试
采用意大利COSMED公司Quark PFT运动心肺功能测试系统, 入组前及治疗后分别给予运动心肺功能测试, 测试患者的最大运动时间、最大运动当量、V5导联ST段最大下移幅度、无氧阈、最大通气量。
1.3.2 西雅图心绞痛评分 (SAQ评分)
SAQ评分标准:SAQ评测共19项, 包括身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频率、治疗满意程度、疾病认识五个方面, 评测经标准化后, 得分越高, 患者生活质量及机体功能状态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s表示, 检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运动心肺功能测试结果比较
运动心肺功能测试结果显示, 治疗前两组最大运动时间、运动当量、ST段下移幅度、无氧阈、最大通气量没有明显差别 (P>0.05) , 经过12w治疗后, 运动训练组各组指标有所提高 (P<0.05) , 对照组仅ST段最大下移幅度减少 (P<0.05) , 其他指标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2.2 西雅图心绞痛评分结果比较
治疗前运动训练组与非训练组SAQ评分无显著差异, 经过12w治疗, 运动训练组SAQ评分五项指标均有改善 (P<0.05) 。非训练组治疗前后比较, 各项评分无明显改善 (P>0.05) 。见表2。
3 讨论
冠心病在我国的发病率正逐年增加, 随着PCI手术的广泛开展, 冠心病患者的并发症及死亡率大幅降低, 但大部分患者仍然可能存在着各种临床症状及再发心脏事件的可能性, 其生活质量未必能随着PCI术而得到显著改善。因此, PC手术只能为冠心病患者解决急性心血管危险, 而并非真正的治愈。2007年美国心肺康复协会/美国心脏协会 (AACVPR/AHA) 在《冠心病人康复及二级预防指南》中建议将心脏康复治疗作为PCI术后患者的标准治疗, 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已得到充分的认可[4~6], 但在我国仍缺少临床医师足够的关注与实践[7]。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
心脏康复的核心是运动训练, 以往的运动训练多仅采用有氧运动, 形式单一。Marzolini等[8]就冠心病患者进行有氧运动联合阻抗训练与单独有氧运动的患者进行荟萃分析发现, 与有氧运动相比, 阻抗训练联合有氧运动能够更有效地改善患者体脂含量、身体力量和心血管的健康参数, 生活质量的改善亦更加明显。而Wise[9]等研究表明, 心脏康复运动训练期间的死亡率从每116400h到每784000h发生1次不等。因此以有氧联合阻抗运动为基础的心脏康复治疗被证明是安全的, 应当推荐给所有适合的冠心病患者。
本研究选择了PCI术后老年患者, 在冠心病药物治疗基础上增加心脏康复有氧运动联合阻抗训练治疗, 并给予患者生活方式指导, 包括合理饮食、规范用药、调整睡眠、情绪控制等。结果显示, 运动训练组患者除在运动耐力、最大通气量、ST下移幅度等客观评测指标方面有明显改善外, 西雅图心绞痛评分也提示该组患者在运动受限程度、自我感受、对疾病的认知等主观评测指标方面较治疗前亦有明显改善。而单纯药物治疗组仅在ST下移幅度方面较治疗前有所改善, 运动耐力、心绞痛控制情况等主、客观评测指标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别, 提示PCI术后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增加心脏康复治疗可以更好地改善运动能力、减少症状发生、改善自我感受, 增加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 对于老年冠心病PCI术后患者, 心脏康复训练联合药物治疗能够更有效提高患者运动耐量, 减少心肌缺血的发生, 改善生活质量, 其临床应用能有效提高冠心病PCI术后老年患者的临床疗效。
摘要:评价心脏康复训练对老年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选取老年冠心病支架植入后患者20例, 随机分为运动训练组与非训练组 (药物治疗组) , 治疗时间为12w。训练组的最大运动时间、运动当量、无氧阈、通气量、SAQ评分增加, 最大ST段压低幅度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而非训练组仅最大ST段压低幅度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训练组好转率显著高于非训练组 (P<0.05) 。心脏康复训练能够提高老年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运动能力, 增加临床疗效。
关键词:心脏康复,有氧运动,抗阻训练,冠状动脉介入术
参考文献
[1]Ahmad U, Frossard PM.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south Asia:need to redefine risk[J].Int J Cardiol, 2006, 107 (2) :289-290.
[2]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31-36.
[3]励建安.现代临床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沈阳:辽宁科技出版社, 2004.507-515.
[4]Goel K, Lennon RJ, Tilbury RT, et al.Impact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on mortality and cardiovascular events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 ry intervention in the community[J].Circulation, 2011, 123 (21) :2344-2352.
[5]Dendale P, Hansen D, Berger J, et al.Long-term cost-benefit ratio of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Acta Cardiol, 2008, 63 (4) :451-456.
[6]Dendale P, Berger J, Hansen D, et al.Cardiac rehabilitation reduces the rate of 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 after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J].Eur J Cardiovasc Nurs, 2005, 4 (2) :113-116.
[7]郭媛.心脏康复措施的现状及研究进展[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13, 21 (7) :668-672.
[8]Marzolini S, Oh PI, Brooks D.Effect of combined aerobic and resistance training versus aerobic training alone in individual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a meta-analysis[J].Eur J Prev Cardiol, 2012, 19 (1) :8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