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射频消融

2024-09-22

心脏射频消融(精选10篇)

心脏射频消融 篇1

心房纤颤是一种临床常见、危害严重的心律失常, 是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人常见的伴发症, 严重影响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 甚至发生脑血栓、猝死等而危及生命[1]。有报道, 我国心房纤颤总体发生率为0.77%[2]。近年来, 心脏瓣膜病合并心房纤颤的病人于瓣膜置换手术同期进行射频消融术治疗已被普遍接受, 应用日益增多。2007年5月—2011年6月我院在心脏直视手术同期应用单极冲洗式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心房纤颤 (atrial fibrillation, AF) 78例, 早期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8例病人, 男30例, 女48例;年龄46.5岁±9.2岁。术前均经12导联心电图证实为心房纤颤, 心房纤颤史6个月至2年。78例为风湿性瓣膜病伴持续性AF, 2例合并冠心病。体外循环心脏停搏下行二尖瓣置换术57例, 同期手术还包括冠脉搭桥2例, 三尖瓣整形21例, 三尖瓣置换1例, 主动脉瓣置换3例, 左房血栓清除3例。

1.2 治疗方法

全部行正中胸骨劈开切口暴露心脏, 肝素化, 升主动脉及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阻断升主动脉, 经主动脉根部灌注心脏停搏液, 心包内置冰屑降温, 心脏停跳满意后, 切开左心房, 先使用冲洗式射频消融 (CardioblateTM, Medtronic, USA) (输出功率为25 W) 完成左房迷宫术, 随后行瓣膜或冠脉手术。左房迷宫术:环绕左右两侧肺静口消融, 隔离4个肺静脉口、左心耳开口, 并将阻断线延长至二尖瓣瓣环, 4-0Prolene线缝合左心耳。消融完成后再行瓣膜置换、瓣膜成形或冠脉搭桥术。

1.3 结果

本组手术顺利完成, 无手术死亡, 术毕未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无病例需要安装永久起搏器。体外循环时间118 min~152 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63 min~114 min, 射频消融时间为4 min~12 min。术毕转为窦性心律 (sinus rhythm, SR) 70例, 结性心律3例, 5例仍为AF。随访3个月~24个月, 62例为SR (总有效率80%, 其中有4例经电转复律) , 7例为房扑, 9例心房纤颤。术后复查心脏B超示左房比术前明显缩小。

2 护理

2.1 术前准备

2.1.1 术前访视

术前1 d到病房查阅病人的基本资料, 了解其社会背景及教育程度,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有关疾病及麻醉的知识;结合相关图片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手术室的环境, 手术的经过、方法、优点及成功的个案、术中配合要点及注意事项。

2.1.2 心理护理

心理因素在疾病与健康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3]。应为病人创造明亮、安静医疗环境, 尊重病人, 多与其交谈, 态度和蔼, 使病人得到心理安慰;鼓励病人多与手术成功的病人进行交谈, 使其增强自信心, 产生自愿手术的心理并主动地配合治疗及护理。

2.1.3 环境及物品准备

选用仪器设备齐全、百级洁净宽大的手术间。术前参与手术病例讨论, 积极了解病情及手术方式, 并与术者加强交流, 了解其手术步骤, 并根据术者的习惯备开胸及体外循环器械, 除颤仪, 高频电刀, 单极消融导管, 消融仪器, 4 ℃无菌冰屑、冰块, 各种型号的血管缝线, 成人胸骨钢丝, 动脉、静脉插管, 体外循环管道及各种型号人工瓣膜。

2.1.4 仪器及药品配备

连接各种仪器, 调节电刀输出功率、无影灯的位置及吸引器压力。准确配置各种急救药品, 如去甲肾上腺素、去氧肾上腺素、多巴胺、硝酸甘油及肾上腺素等, 做好三查七对。

2.2 巡回护士的配合

2.2.1 麻醉

病人入室后立即于右上肢贵要静脉以18号留置针建立静脉通道, 配合麻醉师行全身麻醉、气管插管, 经右颈内静脉穿刺, 置入双腔导管, 左桡动脉穿刺测压, 留置导尿管及肛温探头。

2.2.2 手术体位取平卧位, 双上肢置于身体两侧并固定, 肩部垫高20

cm~25 cm, 以利于手术野的暴露, 便于操作。

2.2.3 射频消融仪的连接

术前于病人后背心脏水平粘贴一次性负极板, 备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连接静脉输液装置, 装上加压输液袋, 维持压力300 mmHg。接通射频仪电源, 等待仪器自检通过后分别连接脚踏板的电缆及负极板接头, 射频消融仪能量设置一般预先设置为25 W。根据主刀医生的习惯将脚踏板放在合适的位置。开胸建立体外循环后, 打开一次性射频消融笔, 连接静脉输液管与射频笔电极。打开冲洗液直至滴出冲洗液为止, 流量调节至5 mL/min。消融过程要随时观察冲洗液的流速, 因为冲洗过快可影响消融效果, 而过慢令组织加热过快[4]。

2.2.4 严密观察病情

有文献报道射频消融术后心动过缓的发生率占1.5%, Ⅲ°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2%~3%[5]。术前检查起搏器是否处于备用状态, 了解起搏器的基本使用方法、各项参数的正常范围, 会识别起搏器与心电检测仪上的起搏信号。术中常规放置临时起搏导线并连接临时起搏器, 心脏复跳后严密监测心率、心律的变化, 心率慢于60/min予临时起搏。

2.2.5 监测血电解质及尿量的变化

对电解质特别是血钾的平衡要求很严格, 一般血清钾维持4 mmol/L~5 mmol/L[6]。心脏复跳前检验血电解质数值, 维持血清钾3.5 mmol/L~5.3 mmol/L, 见尿补钾。体外循环手术期间由于肾脏灌注压相对较低, 肾血流量减少, 血红蛋白微小栓子沉积于肾小球、肾小管等多种原因, 易发生循环衰竭、肾功能不全。尿量是反映组织灌注、体液平衡的常用参数, 是判定心功能、循环容量、肾功能的重要指标[7]。术前停留双腔气囊导尿管, 连接带粗针头的胶管于玻璃瓶中, 可连续的动态观察尿量的变化, 结合血气分析结果, 及时动态地观察肾功能的变化。

2.3 器械护士的配合

2.3.1 手术人员的位置

良好的术野暴露不仅利于手术医生操作、缩短手术时间, 并能为器械护士动态了解手术的进程, 积极、主动的传递器械提供便利。术中主刀医生与器械护士应站立于手术病人的右侧, 第一助手及第二助手站立于病人左侧。

2.3.2 放置无菌冰屑

低温使心肌的酶促反应降低, 减少细胞对能量的消耗, 增加心肌的缺氧耐受性。建立体外循环后, 阻断升主动脉后予4 ℃无菌冰屑置于心脏表面, 达到更好的保护心肌组织的作用。

2.3.3 射频消融的配合

由于射频消融线为一次性使用高值耗材、价格昂贵, 因此器械护士应妥善固定射频消融线, 防止意外掉落至地, 使用前应确保消融线头端有生理盐水流出方可交付手术医生使用。

2.3.4 妥善固定好临时起搏导线

配合手术医生正确连接起搏电极并妥善固定好临时起搏导线, 在手术结束后掀开手术敷料时应保护好起搏导线, 防止导线脱落。

3 讨论

心房纤颤使心房失去正常的收缩功能导致心房内血流缓慢、出现涡流等异常血流动力学改变, 从而易在心房内生成血栓, 继而可造成脑卒中及全身性栓塞[8]。心房纤颤治疗涉及三个目标:预防血栓栓塞、控制心室率和恢复窦性心律。药物治疗心房纤颤效果不佳, 且长期应用药物的毒副反应很大, 长期应用抗凝药预防血栓形成有可能造成重要器官出血。心脏直视手术的同时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永久性心房纤颤的远期疗效确切, 大大降低血栓生成及脑血管事件, 并提高远期生存率、恢复窦性心律[9]。而要成功配合心脏直视手术同期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 护士不但要有高度的责任心, 而且要有优良的专业护理技能。为更好地配合手术, 手术护士在术前应充分了解病人的病情, 做好心理护理, 理解手术方式, 详细了解手术步骤, 与手术医生沟通好手术中所需特殊用物, 巡回护士还应熟练掌握射频消融仪及临时起搏器的性能、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术毕细致准确地观察病情, 为医生处理病情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 从而保证手术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孟旭, 王坚刚.心内直视下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纤颤[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05, 21 (4) :247-248.

[2]周自强, 胡大一, 陈捷, 等.中国心房颤动现状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 2004, 43 (7) :491-494.

[3]董秀萍, 孙中慧.术前导入式健康教育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 2005, 20 (22) :64-65.

[4]程亮, 陈振强, 赵扬, 等.瓣膜手术同期行冲洗射频改良迷宫术38例临床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 2006, 22 (10) :944-945.

[5]James LC, John PB, Schvessler RB, et al.Modification of theMAZE procedure for atrial flutter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I:Rationaland surgical results[J].J Thorac Cardiovasc Surg, 1995, 110:473-841.

[6]郭加强, 吴清玉.心脏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748-749.

[7]刘彦春.尿量监测在体外循环术后早期的临床意义[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04, 3 (21) :213-214.

[8]Myrdko T, Maciejewska SM, Rudziński P, et al.Efficacy of intra-operative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in patients with permanent atrialfibrillation undergoing concomitant mitral valve replacement[J].Kardiol Pol, 2008, 66:932-938.

[9]许春雷, 李岩, 郭可泉, 等.心脏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术[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0, 29 (4) :312-315.

根治心动过速:导管射频消融 篇2

为了根治心动过速,过去需开刀,打开心脏,切断或切除心动过速的传导道路或病灶。这种治疗方法,病人不仅痛苦大,花钱多,而且手术意外也较多。而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发展起来的导管射频消融术,是用穿刺针扎血管的方法,把导管送到心脏,做详细电生理检查,可精确测定心动过速的关键部位,并可在这一部位发放高频低能电流,以消除不正常的传导道或病灶,从而使心动过速永不再犯。

7大优点

导管射频消融法有以下优点:

(1)能根治心动过速。

(2)不用手术刀开胸,不切心,而只是从外周血管扎针的方法,把导管送到心脏特定部位,病人痛苦很小。

(3)病人不需麻醉,可在完全清醒状态下进行治疗。

(4)射频电流不刺激肌肉,因而不出现胸部肌挛缩,也不发生危险性室性心律失常。

(5)安全性高,很少发生并发症。

(6)成功率高,个别病人复发,再做一次,也可取得成功。

(7)康复快,术后6~12小时可下床活动,3天可出院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适应症及对策

预激综合征及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患预激综合征者,在房室之间有一条或几条不正常的传导道,医学称为“旁路”(先天性的)。这旁路有从心房向心室传导的能力,也有逆传能力。有了旁路,则经常会有小电流在心房、房室结、房室束、心室与旁路之间快速转圈,每转一圈引起心跳一次,因而发生心动过速,这叫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常见的一种。

对策: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及预激性房颤的关键部位就是旁路,导管射频把旁路“切断”,心动过速或预激性房颤就永远不再发生了。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房室结在一般人只有一种传导速度较快的组织,称快径;但也有人还存在另一种传导慢的组织称慢径,形成所谓“双径路”。这样小电流在适宜条件下,会在两条径路中快速运行,引起心动过速,称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这也是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一种。

对策:导管射频把慢径消掉,只保留快径,这种心动过速就永远不会再犯,而且房室传导还保持正常。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由于这种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人总体上心脏是正常的,所以临床用各种检查方法都没有查到真正心脏病的证据。但心动过速又经常发作,有时会连续数日、数周甚至数月不停。心动过速犯得太频,时间太长,还可形成心脏扩大、心衰等心动过速性心肌病。

对策:这种室速是因为在心脏右心室流出道及左心室间隔上,有一个“病态司令部”。它会快速发放微小电流,形成室性心动过速。导管射频可找到“司令部”所在地,把它彻底消灭掉,室速就不能再发作了。

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

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心动过速,病人发作时多会发生晕厥、抽搐,需紧急抢救。

对策:这种病人多同时患有心肌病,此种心动过速是微小电流在左、右束支及左、右心室之间转圈,导管电极找到右束支时,发放电流把它阻断,这个环路就断了,心动过速就不会发生了。导管射频消融可以根治这一心动过速,但不能根治心肌病。

某些病理室速如心梗后、心肌病等,也可试用导管消融。消融不成功或室速有生命危险时,也可植入埋藏式除颤器,保证病人生命安全。另外,某些局灶室速也可通过射频消融解决。

心房扑动

心房扑动是在心房里有一个环路(主要是右心房),小电流在此环路上不停地转圈,心房可跳300次/分,而心室一般在150次/分。

对策:导管射频可以破坏右房内的环路,从而根治房扑。

房性心动过速(房速)

房速是由于在左心房或右心房的某一局部,有异常快速发放电流激动的病态“司令部”;或者有微小电流在心房内按某一轨路环行运动,医学叫折返运动。

对策:只要经电生理检查标测到病态“司令部”,或折返环的部位,就可用导管射频的方法进行消融而得到根治。

上述各种心动过速导管射频消融成功率可达95%~100%。

心房颤动(房颤)

房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律失常。轻则心跳不规则,心室率快,病人感到心慌;重则发生心力衰竭。因房颤时心房内血流缓慢,形成涡流,有血栓形成的危险;一旦血栓脱落,会发生脑卒中,其致死率或致残率高。科学家经研究已认识到:与心房相连的大静脉上的“心肌袖”,是引发与维持房颤的主要部位,占90%以上,另外心房肌自身特性改变,对房颤持续存在也起重要作用。

心脏射频消融 篇3

l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5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病人, 男4例, 女 1例;年龄21岁~43岁, 平均32岁;右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3例, 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2例;所有病人均有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发作史, 无晕厥史, 入院后经检查排除器质性心脏病, 经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而接受射频消融治疗。5例病人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的部位, 右室流出道2例, 右室心尖部1例, 间隔部1例, 左室流出道1例。射频消融治疗成功, 围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随访 3个月~12 个月, 除1例复发外, 其余病例无复发。

1.2 方法

采用局部麻醉下经皮穿刺术, 分别选择左锁骨下静脉、股静脉, 在C臂X线透视下插入多极电极导管置高位右方、希氏束区、右室心尖部, 选择性放置冠状静脉窦电极, 依次对右室心尖部、右室流出道和左室行程序期前刺激和分级频率递增刺激诱发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包括静脉输注异丙肾上腺素) , 并确定准确的靶点后放电消融。对诱发出左室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病人经右股动脉穿刺。用消融导管标测, 在室性心动过速持续状态下放电, 放电10 s未能终止室性心动过速者, 重新标测再放电, 消融后20 min~30 min, 重复电生理检查,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不再被诱发为消融成功。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护士应积极主动与病人及其家属进行沟通, 了解病人存在的心理问题, 针对不同情况进行相应心理护理。本组多为年轻病人, 担心疾病对自己的学习、工作、家庭有影响, 均存在紧张、恐惧心理, 主要是因为不了解手术全过程及创伤程度, 害怕手术痛苦或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因此, 要做好术前指导, 通俗易懂地介绍射频消融术的方法、操作过程、疗效、安全性和可能出现的反应, 并向其介绍治愈的成功病例, 鼓励病人增强信心, 减轻病人的心理负担, 以最佳的状态配合手术。

2.1.2 手术准备

术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5个半衰期以上[2]。术前详细询问病史, 女病人询问月经史, 做好术前的各项检查, 如心电图、B超、血常规等。术前训练床上排便以适应术后卧床的需要;术前1 d备皮, 备皮范围包括锁骨下区、双侧腹股沟区和会阴部;术前晚可适当给予地西泮或阿普唑仑镇静, 保证病人充分休息, 解除其紧张情绪;术晨进食不可过饱。物品准备, 准备并检查多极导管电极、各种监护仪、除颤仪、临时起搏器、电生理记录仪、程控刺激器、射频发生器的性能, 准备好急救药物。

2.2 术中护理

病人进入介入室, 主动介绍自己、手术医生、技术员及室内各种设备及用途, 帮助病人尽快适应室内环境, 消除陌生感, 减轻心理负担。协助病人平卧于手术床上, 准确连接好心电监护仪等各种仪器, 左下肢留置静脉套管针。加强巡视, 随时讲明手术进程及可能出现的不适, 鼓励病人及时表达, 做相应处理。密切注意手术医生操作意图, 积极主动配合医生进行各种操作。加强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心律、心率、血压、呼吸的变化, 并定时询问和观察病人有无胸痛、胸闷、气促、出冷汗、烦躁等症状, 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处理。因胸闷和气促往往是心脏压塞的首发症状[3]。

2.3 术后护理

2.3.1 心电监护及观察

术后心电监护24 h, 密切观察病人的血压、心率、心律、呼吸等情况, 做详细记录。并做心电图检查, 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发生, 如有心率增快、房室传导阻滞, 及时报告医生处理。观察病人有无气胸、心脏压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的表现, 如心悸、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等, 如发生并发症, 应及时报告医生, 及时处理和护理。

2.3.2 穿刺肢体护理

术后嘱病人卧床休息, 采用静脉路径者卧床 6 h~12 h, 动脉路径者卧床和术侧肢体制动24 h, 穿刺口加压包扎, 并用沙袋压迫6 h, 严密观察穿刺口有无渗血, 并注意观察术侧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皮肤颜色、温度、感觉, 以了解下肢供血情况, 询问有无疼痛、麻木等, 如有应及时处理。病人无特殊情况, 24 h后可下地活动。

2.3.3 预防感染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静脉输注2 d~3 d, 并观察有无药物副反应发生。

2.3.4 基础护理

术后即可进食, 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饮食, 而且要多饮水, 以稀释血液, 防止血栓形成;卧床期间做好生活护理, 满足病人的需要。

3 体会

通过对5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病人行射频消融治疗、护理, 总结出做好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重要环节。 在护理过程中要求护士要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扎实的理论基础、敏锐的观察能力, 并要有高度责任心, 耐心、细致做好每项护理工作, 提高护理质量, 对病人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栗印军, 周晓荣, 邓重信.射频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300例回顾分析[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1, 5 (9) :67.

[2]马长生, 盖鲁粤, 张奎俊, 等.介入心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8:629.

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问与答 篇4

※什么是射频消融?

射频消融是通过心导管将射频电流(一种高频电磁波)引入心脏内,以消融特定部位的局部心肌细胞,融断折返环路或消除病灶。是一种可以达到根治的方法。

首先经过穿刺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和股静脉植入心导管电极,行电生理检查,明确诊断和确定消融病灶所在的部位。然后,合适的消融导管到达病灶部位,发放射频电流消融60~120秒,经电生理方法证实消融成功即结束手术。

※哪些心律失常可做射频消融?

1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预激综合征或隐匿性房室旁路合并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或心房颤动。

2 心房颤动:包括阵发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可以作为症状明显的阵发性房颤患者的一线治疗措施;持续时间较短的持续性房颤,对于病史较短、经至少一种药物治疗无效、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可以作为首选治疗措施;对于病史较长、伴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可以作为维持窦性心律或预防复发的措施之一。

3 心房扑动。

4 房性心动过速。

5 左室或右室特发性室速或早搏:一般情况下早搏负荷要达10%~15%以上。

6 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室速。

7 窦房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及不适当的窦性心动过速。

※射频消融术的成功率和复发率如何?

射频消融术的成功率和复发率与手术医生的经验和熟练程度密切相关。在20世纪80年代末,射频消融术刚开展时手术的成功率较低、复发率较高。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提高,术者经验的不断积累,射频消融术的成功率有很大的提高,复发率不断下降。如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成功率为95%~99%,复发率为2%~5%;房速和房扑的成功率为90%~95%,复发率为5%~10%;特发性室速成功率为90%~95%,复发率为5%~10%。阵发性房颤第一次手术成功率8 0 %~8 5 %,20%左右需要做第二次。射频消融术的复发多在术后数月至1年内。不过即便复发了也不要过分担心。因为绝大多数病人可在再次施行射频消融术后取得成功。

※如何进行射频消融前准备?

1. 心理准备 病人要在射频消融前调整好心态,配合好医生,手术会更加顺利,也有利于病人的康复。

2. 术前抗凝 有效抗凝治疗是射频消融前的最重要环节之一。抗凝前首先要对血栓形成风险进行评估,选择口服阿司匹林或抗凝剂。

3.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对于心室率较快患者,术前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心率进行有效控制。

4. 伴发疾病的治疗 高血压的患者,术前、术后一定要把血压控制好,否则术后房颤容易复发;糖尿病患者要在内分泌科医生指导下控制好血糖;风湿性心脏病瓣膜严重狭窄患者伴发房颤最好选择外科治疗,心脏瓣膜置换与房颤消融可以一次手术完成。

王老伯听从医生建议,进行了射频消融,术后康复顺利,心律失常没有再出现。

心脏射频消融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本院确诊收治的90例心脏瓣膜合并心房颤动患者, 其中男37例, 女53例;年龄23~66岁, 平均年龄 (40.38±4.70) 岁;平均病程 (26.17±16.23) 个月;心功能分级为:Ⅱ级42例;Ⅲ级48例。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左心房直径为 (52.93±13.46) mm, 左心室直径为 (52.83±6.17) mm, 左心室射血分数为 (60.16±9.17) %。

1.2方法患者取胸骨正中入路建立常规的体外循环, 在心脏搏动下进行右心房射频消融, 右心房消融术完成后再进行升主动脉的阻断, 心脏停搏, 进行左心房射频消融。消融经线按照迷宫Ⅲ型术式进行操作简化, 其主要经线为:右心房切口到上腔、右心房切口到下腔、右心房切口到肺静脉以及右心房切口到三尖瓣环, 房间隔到三尖瓣环、左右肺静脉, 右上肺静脉左心引流管到二尖瓣环, 再切开左心耳, 左心耳到左肺静脉。采用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设备, 消融前内嵌入的电极长度约为5 cm, 宽度为1 mm。将消融能量设置为75 W、750 m A。待双极射频消融术完成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 术后常规的放置心脏起搏导线。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转机时间为55~217 min, 平均 (20.8±2.9) min, 阻断主动脉时间为37~157 min, 平均 (84.3±25.3) min。其中BRFA增加阻断主动脉时间为16~31 min, 平均 (21.6±2.5) min, 未出现由BRFA引起的异常出血。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 (37.6±25.2) 周, 患者未出现死亡、抗凝相关并发症以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 术后当天有80% (72/90) 的患者维持窦性心律, 术后1年有91.1% (82/90) 的患者维持窦性心律。

2.2 患者手术前后心室及心房经线变化情况

患者术后3个月给予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 患者的术后左心房及左心室经线与手术前相比明显减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3 讨论

心房颤动是心脏瓣膜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研究资料表明, 我国心房颤动的发病率为0.73%, 心房颤动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增长, 在60岁以上的人群中, 其男性发病率达到了1.83%, 女性为1.92%[3]。

目前, 外科手术是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手段, 而迷宫手术是外科治疗心房颤动的金标准。迷宫手术的成功率极高, 能够有效维持窦性心律, 确保心房的正常收缩[4]。然而其手术操作复杂、手术时间较长、手术并发症较多且创伤大, 极难掌握。临床研究者在迷宫手术基础上采用双极射频消融术进行心房颤动治疗, 效果显著, 能够有效减少消融线的不连续性, 减少并发症发生, 提高消融成功率[5,6]。本次研究对心脏瓣膜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给予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发现,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发现患者未出现死亡、抗凝相关并发症以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 术后1年有91.1%的患者维持窦性心律。患者术后3个月的左心房及左心室经线与手术前相比明显减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安全可靠且操作简便, 术后维持窦性心律较高,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 (BRFA) 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 90例心脏瓣膜合并心房颤动患者, 给予患者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进行双极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 术后给予常规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 转机时间为55217 min, 平均 (20.8±2.9) min, 阻断主动脉时间为37157 min, 平均 (84.3±25.3) min。其中BRFA增加阻断主动脉时间为1631 min, 平均 (21.6±2.5) min, 未出现由BRFA引起的异常出血。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 (37.6±25.2) 周, 患者未出现死亡、抗凝相关并发症以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并发症, 术后1年有91.1%的患者维持窦性心律。患者术后3个月给予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 患者的术后左心房及左心室经线与手术前相比明显减少,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双极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安全可靠且操作简便, 术后维持窦性心律较高, 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关键词:心脏瓣膜置换术,双极射频消融术,心房颤动

参考文献

[1]陈林, 肖颖彬, 陈柏成, 等.导尿管引导双极消融钳技术在瓣膜置换同期房颤治疗中的应用.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2, 34 (13) :1329-1331.

[2]曹炜, 石开虎, 徐盛松, 等.心脏瓣膜置换加直视下双极射频消融治疗持续性心房颤动.中国医药, 2014, 9 (7) :957-959.

[3]王洪强, 吴玉辉, 杨林山, 等.双极射频消融改良迷宫术治疗房颤的中远期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 14 (10) :1914-1918, 1928.

[4]李建, 陈林, 肖颖彬, 等.瓣膜置换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术后呼吸功能变化研究.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4, 36 (4) :391-394.

[5]李香伟, 龙小毛, 林辉, 等.心脏瓣膜置换同期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观察.中国综合临床, 2013, 29 (11) :1156-1158.

心脏射频消融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 年6 月-2015 年10 月入我病房住院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非阵发性房颤患者57 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性29 例,女性28 例,平均年龄(53.7±10.3)岁,术前心功能I级1 例,II级19 例,III级35 例,IV级2 例,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检查及病史询问确定为非阵发性房颤。对照组随机选取同期入我病房单纯行瓣膜修复或置换术患者57 例,男性32 例,女性25 例,平均年龄(48.3±12.9)岁,术前心功能I级4 例,II级22 例,III级31 例,无IV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全麻下实施手术,采用正中开胸,经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上腔静脉插直角管,心脏灌停后利用双极射频消融钳行射频消融术。消融路径为:切断Marshal韧带;分别隔离左右肺静脉;经左心耳做消融线至左肺静脉,结扎左心耳;经右肺静脉分别做隔离线至左上、左下肺静脉和二尖瓣后瓣环;经右心房切口做隔离线至上、下腔静脉开口、右心耳及三尖瓣后瓣环,每条消融径线重复消融三次。完成消融后常规行瓣膜成形或置换术。对照组于全麻下实施手术,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单纯行瓣膜成形或置换术。两组分别于术后即刻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Myo、c Tn I、CK-MB。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 软件对所采集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观察组与对照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46 例行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术,体外循环时间(106.6±19.1)分,主动脉阻断时间(76.7±12.4)分;11 例行双瓣置换,体外循环时间(235.5±89.7)分,主动脉阻断时间(166.5±40.2)分;全观察组术前左室射血分数(EF)为(60.5 ±6.4)% ,术后(59.9 ±6.3)%,二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39例行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术,体外循环时间(66.9±4.8)分,主动脉阻断时间(46.3±4.5)分;18 例行双瓣置换,体外循环时间(101.7±7.5)分,主动脉阻断时间(83.1±5.7) 分;全对照组术前左室EF (62.6±7.2)%,术后(59.4±7.0)%,二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别比较单瓣、双瓣手术患者,观察组较对照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yo及c Tn I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CK-MB无明显差别。具体数值见表1。

3 讨论

Myo主要存在于心肌、骨骼肌中,分子量只有17500,因而当发生心肌损伤时,早期即可从外周血中检测到Myo升高,且升高幅度较其他心肌酶更明显,急性心梗后2-3h血清肌红蛋白升高[2],Eqorova等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4-6h观测到Myo的明显升高[3]。但其持续时间短,特异性较差。CK-MB存在于心肌、骨骼肌中,除心肌损伤外,剧烈运动、外伤等导致的骨骼肌损伤也会释放出CK-MB,从而降低了诊断的特异性[4]。c Tn I是一种心脏结构蛋白,只存在于心肌细胞中,最显著的特点是特异性高;入血后分解缓慢,因此诊断时间窗较宽;c Tn I的敏感性也较高,可以检出CK-MB难以检出的微小心肌损伤[5]。Madrid等发现经导管治疗房颤患者术后血清c Tn I敏感度达92%,明显优于CK、CK-MB,同时c Tn I值与心肌损伤程度有良好的相关性[6]。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术对比单纯瓣膜手术,对心外组织及心脏自身的锐性切割损伤相差无几。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原理是利用电能转换为热能对心脏造成连续、线性、透壁的凝固性坏死,从而打断异常传导通路[7],不可避免的增加了心肌损伤。此外,本研究结果证明,瓣膜手术同期行射频消融明显延长了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这也是引起心肌损伤的一大原因。对比同期行射频消融患者手术前后左室射血分数无显著差异,可见射频消融虽然对心肌有损伤,但并未影响心功能。

参考文献

[1] Cox, J.L., A brief overview of surgery for atrial fibrillation. Ann Cardiothorac Surg, 2014. 3(1):p. 80-8.

[2]张秀春,心脏标志物及其应用最新进展.中国医疗前沿, 2010(11):第7-8页.

[3] Egorova, M.O., et al.,[Changes in myocardial damage markers after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in patients with arrhythmias]. Klin Lab Diagn, 2002(7):p. 3-5.

[4]王庆棠与潘珊珊,运动对心脏分子标志物影响的研究现状综述.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2(06):第52-57+66页.

[5]顼志敏,胡大一与顾复生,心脏型肌钙蛋白对心肌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北京医学, 1999(03):第161-162+159页.

[6] Madrid, A.H., et al., Biochemical markers and cardiac troponin I release after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approach to size of necrosis. Am Heart J, 1998. 136(6):p. 948-55.

心脏射频消融 篇7

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心脏瓣膜置换,射频消融,护理

心房颤动 (atrial fibrillation, AF) 是临床中一种极为常见且危害严重的心律失常。在接受风湿性瓣膜病手术的病人中79%伴有心房颤动, 而术前有心房颤动的病人中, 在心脏手术后有超过80%的病人仍然为心房颤动心律, 外科手术是治疗心房颤动最有效的方法[1]。在施行心脏手术的同时手术治疗心房颤动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12月—2012年8月我院为15例风湿性心脏病伴心房颤动病人行瓣膜置换术加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 系统有效的围术期护理是病人手术预后良好的保证。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2月—2012年8月我院行瓣膜置换术加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伴心房颤动病人15例, 男5例, 女10例;年龄32岁~67岁 (52.3岁±8.3岁) ;风湿性心脏病病史10年~22年;心房颤动病史3个月至3年;心功能分级 (NYHA) :Ⅱ级8例, Ⅲ级7例;有中度肺动脉高压2例;均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施行手术。

1.2 手术方法

病人均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行瓣膜置换术加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取胸骨正中切口。治疗心房颤动, 用Cardioblate冲洗式单极射频消融系统, 采用左房迷宫线路, 隔离两侧肺静脉口、左房耳, 连接3个隔离环, 连接肺静脉隔离环至二尖瓣环。二尖瓣置换+射频消融术6例, 二尖瓣置换术+左房血栓取出+射频消融术1例, 二尖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型+射频消融术4例, 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射频消融术3例, 冠状动脉搭桥术+二尖瓣置换术+三尖瓣成型+射频消融术1例。术中安放心包、纵膈引流管各一根。体外机器运转时间90min~160min;心肌阻断时间50min~101min。

1.3 结果

经过积极的治疗及护理, 术后14例病人康复出院, 1例病人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 经积极抢救治疗无效死亡。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风湿性心脏病病人病程较长、病情较重, 病人及家属对手术极度紧张和焦虑, 不利的心理因素会直接影响手术治疗的效果。护士术前应积极主动与病人及家属沟通, 认真倾听病人的主诉, 耐心回答病人提出的问题, 建立良好的信任感;向病人及家属介绍本院的医疗护理水平, 手术成功的病例, 增强病人对手术的信心;向病人解释手术是在全身麻醉下进行, 请同病种的其他病人现身说法, 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 与医护人员共同配合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以消除病人的紧张、恐惧心理。

2.1.2 术前准备

(1) 术前嘱病人多卧床休息, 遵医嘱给予吸氧, 应用强心、利尿、补钾、抗心律失常及营养心肌的药物, 改善病人的心功能[2]。 (2) 精神紧张者可遵医嘱给予适量镇静剂, 保证良好睡眠及身心状态。 (3) 做抗生素过敏试验, 备皮, 配血。 (4) 术前禁食水4h~6h。 (5) 术前1d监测体温、脉搏、呼吸, 6h1次, 监测血压, 每天2次;术晨遵医嘱监测血气分析、电解质及血糖的变化, 如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6) 根据手术和病情及术后可能出现的护理问题, 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对病人进行术前指导以便病人更好地配合手术及术后的适应性训练。

2.2 术后护理

2.2.1 循环系统的监测

心脏瓣膜置换同期房颤射频消融术后, 易出现各种心律失常[3]。避免引起术后心律失常的诱因, 如低温、缺氧、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等。由于射频消融对心肌有损伤, 以及术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 都可以引起房室传导阻滞, 导致心动过缓。如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或心率<70/min, 应停止使用胺碘酮, 及时使用临时起搏器, 及时观察起搏器的使用情况,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因此, 术后应持续心电监护, 12h描记12导联心电图1次,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术后心率维持在80/min~120/min, 术后置动脉测压管和中心静脉导管, 连续监测动脉压及中心静脉压, 血压维持在 (90~130) / (50~70) mmHg (1 mmHg=0.133 kPa) , 中心静脉压维持在6cmH2O~12cmH2O (1cmH2O=0.098kPa) 。血清钾一般要维持在4.0mmol/L~5.0mmol/L。本组有6例病人使用临时起搏器3d~14d。1例病人术后出现了严重的心功能不全, 给予主动脉内球囊 (IABP) 置入。1例病人是高敏体质对胺碘酮过敏, 术后出现窦性心动过速130/min~140/min, 口服普罗帕酮150mg, 每日3次。病人术后3d转为窦性心率90/min~105/min。

2.2.2呼吸系统监测

本组15例病人术后带气管插管回重症监护病房 (ICU) , 根据病情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5h~116h, 根据血气分析和血氧饱和度调整呼吸机各参数, 维持动脉血氧分压 (PaO2) 80 mmHg~120 mmHg,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35mmHg~45mmHg, 保持呼吸道通畅。拔管后应加强体疗, 协助排痰, 防止肺部感染。本组7例病人术后发生肺部感染, 给予痰液细菌学培养, 根据培养的结果, 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及早拔除各类置管, 防止感染的发生。本组6例病人肺部感染痊愈, 1例病人术后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经积极抢救无效死亡。

2.2.3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及护理

术后遵医嘱经中心静脉导管用微量注射泵推注正性肌力药物、血管扩张剂及抗心律失常药物。本组病例术后均使用多巴胺3μg/ (kg·min) ~8μg/ (kg·min) 泵入;硝酸甘油0.2μg/ (kg·min) ~1.4μg/ (kg·min) 泵入, 5例使用肾上腺素0.02μg/ (kg·min) ~0.08μg/ (kg·min) 泵入, 10例使用盐酸胺碘酮注射液 (5%葡萄糖+盐酸胺碘酮注射液300mg) 3mL/h~5mL/h泵入, 6例使用异丙肾上腺素0.03μg/ (kg·min) ~0.06μg/ (kg·min) 泵入, 2例使用前列地尔 (5%葡萄糖+前列地尔20μg) 3mL/h泵入, 1例使用多巴酚丁胺8μg/ (kg·min) 泵入, 4例使用米力农 (5%葡萄糖+米力农20mg) 2mL/h~4mL/h泵入。根据血压、心率的变化及时遵医嘱调整药物的剂量。药物的输入应独立静脉通路输注, 做好标识。几种药物同时使用时要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严格记录病人的出入量, 每小时记录微量泵药液的余量, 观察微量泵工作是否正常。本组14例病人用药后未出现不良反应, 1例病人术后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2.2.4 抗凝治疗的护理

本组14例病人术后均经口服用华法林, 5例换生物瓣的病人抗凝治疗时间是3个月~6个月, 10例换机械瓣的病人需要终生抗凝治疗。严密监测凝血酶原时间 (PT) 和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 PT维持在24s左右, INR维持在2.0~2.5。1周后每周查3次PT, 2周后改1周查1次, 如抗凝治疗稳定, 可改每2周查1次, 出院后每月查PT加凝血酶原活动度1次或2次。由于术后住院期间抗凝药物剂量调整得当, 本组14例病人未发生出血或栓塞现象。1例病人术后出现了严重的心功能不全, 给予主动脉内球囊 (IABP) 置入。IABP病人, 需抗凝治疗。抗凝治疗前需按医嘱测活化凝血时间 (ACT) 。抗凝治疗后需观察有无出凝血现象。本例病人术后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2.2.5 基础护理

术后拔出气管插管无意外者, 取半卧位, 利于心包纵隔引流管及胸腔闭式引流管的引流, 术后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量及性质, 定时挤压引流管, 保持引流管通畅, 引流液情况详细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护理人员协助病人采用正确而舒适的体位。枕头高低应满足病人的习惯。年老体弱者给予气垫床以防止压疮。协助病人早期活动, 术后前3d协助病人在床上活动、翻身, 第4天开始协助病人在床边、床周围活动, 活动时应保证无胸闷、气促、乏力等不适表现, 且注意避免牵拉触碰切口以减轻疼痛。本组病人无护理并发症。

2.3 出院指导

(1) 加强抗凝药物的宣教, 向病人及家属讲解术后需终生服用抗凝药物的必要性, 告知病人如抗凝药物使用不当或过量容易引起血栓形成、出血等。同时教会病人平时自我发现问题, 注意观察皮肤有无出血点、牙龈出血、鼻出血或女性病人月经量增多或经期延长等症状, 如出现上述情况时立即通知医护人员,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饮食应摄入高蛋白、低脂肪饮食, 术后宜吃低盐饮食以免引起钠潴留, 增加心脏负担;避免吃含有维生素K的食物, 与华法林有拮抗作用。黑木耳有抗血小板凝聚作用, 如过多服用会引起出血。应注意不宜进食大量稀饭和汤类, 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3) 预防感染, 呼吸道炎症、牙周炎、皮肤疖肿、泌尿系统感染等一经发现, 及时就医。 (4) 最初在室内和房子周围走动, 开始时要扶着东西。感觉没有困难时, 可以开始散步, 以改善血液循环, 增加肌肉和骨骼力量。开始时行走的速度和步伐以感觉舒适为限度。一定要循序渐进, 逐渐增加, 以自己能够耐受为准。在完全恢复体力之前, 会感觉有些疲劳是不可避免的, 活动时感到心搏非常强, 但只要心律规则, 不特别快, 这是正常的。如果一般活动后感到心脏突然失控或跳动过快, 或有轻度头晕、乏力、脉搏不规律, 应及时看医生。 (5) 术后3个月到医院进行1次详细检查, 根据检查结果调整用药。

3 小结

心房颤动是临床中一种极为常见且危害严重的心律失常, 其中以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最为多见[4,5], 在施行心脏手术的同时手术治疗心房颤动是近几年外科手术治疗风湿性瓣膜病伴心房颤动的一种新技术[6,7]。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此类病人病情重、并发症多、护理难度大, 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充分了解病人的病情特点, 利用专科的理论知识, 掌握病人的监护工作重点, 及时发现病人的病情变化, 配合医生积极抢救治疗。

参考文献

[1]周继梧.心脏瓣膜手术同时双极射频消融手术治疗心房颤动[J].河北医药, 2010 (6) :698-699.

[2]郭加强, 吴清玉.心脏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762-765.

[3]刘雪莲.心脏瓣膜置换术同期射频消融术后的监测和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9) :826-827.

[4]田临芳.心房颤动住院患者187例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 9 (12) :1439-1441.

[5]覃少洲.胺碘酮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心房颤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1 (1) :114-115.

[6]吴桂琴.心脏瓣膜病并心房颤动病人换瓣同期双极射频消融的围术期护理[J].全科护理, 2012, 10 (8C) :2226-2227.

心脏射频消融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变伴心房颤动者32例, 男13例, 女19例, 年龄31~74岁, 平均年龄54岁, 均有风湿病史, 2例有脑血栓病史。术前心功能Ⅲ~Ⅳ级, 二尖瓣置换者25例, 主动脉瓣+二尖瓣置换3例, 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4例。

1.2 方法

完善术前各项检查, 应用强心利尿剂, 积极改善心功能, 手术在全麻及体外循环下胸部正中切口行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术后回ICU常规呼吸机辅助呼吸, 心电监测、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做好心功能的维护和抗凝治疗的观察等。

1.3 护理

1.3.1 术前护理

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由于常年受疾病影响, 对治疗易出现消极反应, 对手术存在焦虑心理、担心手术效果, 故应加强术前患者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1], 使其消除顾虑, 积极配合治疗, 给予吸氧, 保证充足的休息和睡眠, 预防呼吸道感染, 术前1周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和深呼吸训练, 吸烟者强制戒烟。

1.3.2 术后护理

1.3.2. 1 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患者回ICU后, 立即连接呼吸机, 听双肺呼吸音, 连接心电监测, 监测心率、心律、血氧饱和度、血压, 密切观察意识情况, 瞳孔大小, 是否对称, 同时向手术麻醉医生了解手术、麻醉情况, 重点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术后心律失常大多数表现为心房纤颤, 发生在术后48 h内, 术后早期常规应用胺碘酮, 以减少术后早期心律失常的发生, 一般术后的当日常规应用胺碘酮300 mg+生理盐水至50 ml微量泵以3 ml/h持续静脉泵入, 病情稳定, 拔除气管插管后改为胺碘酮0.2 g口服, 1~2次/d。

1.3.2. 2 循环系统管理

术后严密观察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和尿量等变化。保持动、静脉测压管通畅, 每小时测MAP、CVP和尿量, 同时保持纵隔引流通畅, 定时挤压, 并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性质。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 术前心功能差, 加之术中心脏创伤、缺血、缺氧以及麻醉影响, 术后常发生心功能不全或低排综合征[2], 所以术后要根据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尿量调整补液量, 根据心功能情况, 使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强心药物。

1.3.2. 3 呼吸道管理

患者术后回ICU, 立即接呼吸机辅助呼吸, 呼吸方式为SIMV, 氧浓度45%~60%, 呼吸频繁12~20次/min, 潮气量8~10 ml/kg。保持呼吸道通畅, 定时观察呼吸音, 翻身、叩背、及时吸痰。应用呼吸机期间, 应监测动脉血气分析, 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 纠正通气过度或通气不足及代谢性酸碱失衡, 严格掌握拔管指征, 一般拔管前应试脱机30 min以上, 动脉血气分析PaO2>70 mm Hg, PaCO2<50 mm Hg, 患者呼吸、脉搏、血压无较大波动, 方可拔管。拔管时常规静脉推注甲泼尼龙40 mg或地塞米松10 mg, 速尿10~20 mg, 防止喉头水肿, 改善肺功能。拔管后, 注意吸氧和面罩雾化同时进行, 并加强肺部体疗, 每2小时叩背1次, 促进痰液尽早排出, 拔管1 h及4 h后复查血气分析。

1.3.2.4 微量泵补钾的护理

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房颤射频消融术后早期极易发生低血钾症, 故术毕回ICU后, 应根据血气分析生化结果及尿量决定补钾速度, 采用10%氯化钾10~20 ml加入生理盐水至50 ml, 以0.4~1.2 g/h经中心静脉如颈内静脉, 锁骨下静脉, 股静脉, 微量泵静脉泵入。每1~2小时监测一次血气生化, 严密观察心电图变化, 根据所测血钾浓度调整补钾速度, 补钾的同时也应注意补镁, 以提高补钾效果。

1.3.2. 5 抗凝治疗的观察

患者术后第一天开始, 每日晨查凝血酶原时间, 1周后改每周查3次, 2周后改每周查一次, 维持凝血酶原时间在17~22 s。于患者拔除胸腔引流管后开始口服华法林[3], 告知患者及家属服用抗凝药后需注意观察有无出血现象, 如用药期间应观察有无鼻腔、牙龈、皮肤黏膜出血等[3,4]。

1.3.2. 6 基础护理

术后加强营养支持, 行深静脉营养或肠道营养, 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 以满足机体代谢和营养需要[5]。定时翻身、叩背, 保持皮肤清洁, 加强肢体功能锻炼, 防止静脉血栓和压疮发生, 保证患者足够的睡眠[6]。

2 结果

本组无死亡病例, 出院时转为窦性节律者23例, 窦性与心房颤动心律交替者8例, 心房颤动心律1例。

3 讨论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变, 由于血液动力学障碍, 左右心房扩大, 心房心肌重构成为引起房颤的常见原因之一。如果瓣膜术后仍有心房颤动, 不仅影响心脏功能, 同时增加了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 明显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模拟迷宫手术进行左、右心房的心内膜消融与传统迷宫手术相比具有简单、便捷、安全、可靠等优点, 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心房颤动患者的一种新技术。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 加强术后各种监测和护理, 对提高患者手术成功率及促进疾病康复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瓣膜置换加同期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2例风湿性心脏病伴心房颤动的患者给予术前护理和术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 加强循环、呼吸系统的管理, 微量泵补钾的护理, 抗凝治疗的观察, 基础护理等。结果:本组32例无死亡病例, 出院时转为窦性节律者23例, 窦性与心房颤动心律交替8例, 心房颤动心律1例。结论:对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伴心房颤动的患者行心脏瓣膜置换同期行房颤射频消融术安全有效, 高质量的围术期护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 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关键词:瓣膜置换,射频消融,围术期,护理

参考文献

[1]甘元琼.心理护理在当代护理工作中的运用和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 2009, 16 (15) :117-118.

[2]曹涌.重症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护理[J].南方护理学报, 2007, 7 (3) :42.

[3]张卫红.赵继海.代曼升.低抗凝强度华法令在非瓣膜病性心房颤动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6) :25-28.

[4]郑培秋, 覃少洲, 陆升, 等.风湿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置换56例手术体会[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34) :62-63.

[5]张德奎, 魏叔贞, 宋惠民, 等.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后血清钾与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1999, 16 (8) :545-546.

心脏射频消融 篇9

【关键词】 射频消融;小肝癌;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44-02

射频消融是近年来推广的微创治疗小肝癌的新技术,它是利用电磁波的热效应使肿瘤组织升温达到消除肿瘤的目的,具有痛苦小,术后恢复快的特点。本院2009年5月—2011年11月期间应用此方法治疗了20例小肝癌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且无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在治疗过程中,做好患者围手术期护理,让患者了解手术的目的、方法及疗效,打消顾虑,术后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和指导,使患者顺利完成整个诊疗过程。现临床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原发性肝癌患者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36~75岁。所有患者治疗前肝功能child分级A~B级,根据临床病史、甲胎蛋白、超声、CT、MRI和DSA等诊断,符合2001年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通过的原发性肝癌诊断标准。

1.2 方法

20例患者均在CT引导下行射频消融术。首先行CT扫描,确认肿瘤位置及进针方向、角度及深度。常规消毒,用2%利多卡因局麻,用22G的chiba针穿刺定位,重复CT扫描证实穿刺针位于靶点部位,连接射频系统,用射频电极针扎进肿瘤组织后,释放电极针,再次扫描确定电极针位于消融靶点区后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根据病情、病变大小等情况调节射频消融系统。治疗完毕行针道射频止血,出针后,局部用无菌纱布覆盖,并用腹带加压包扎。再次经CT扫描,证实治疗效果及有无肝包膜下出血及气胸等并发症发生。如肿瘤较大可行单次或多次、多位点射频治疗。手术结束,患者安返病房。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治疗前应充分了解病人各方面的情况,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耐心向病人解释射频治疗的方法、过程,告诉病人射频治疗安全、痛苦小、时间短,15分钟左右,疗效确切。同时,也要告诉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些症状,使病人有思想准备。

治疗前可进食,但不宜过饱,以免术中呕吐,取左侧卧位。治疗过程密切观察监护情况及病人状况,鼓励病人说出不适感、部份病人在加热过程中感肝区胀痛、灼热感,甚至皮肤出汗,向病人解释为正常现象,安慰病人不要紧张。

术前准备:术前做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四项、AFP、CT或B超、心电图检查;保证术前1d充足的睡眠,术前进食少量、半流质易消化食物,勿过饱;备皮、清洁腹部皮肤。术前15min常规给予肌注度冷丁针50mg,异丙嗪25mg避免出现肝区疼痛。

2.2 术中护理

严密观察病情,常规吸氧,心电监护。保持治疗环境安静,温湿度适宜。勤巡视静脉通道是否通畅,射频消融系统及心电监护各连接线是否正确连接,注意监测生命体征的变化,每15~30min记录1次,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及腹部体征。询问患者的主诉如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告知医生,并随时做好抢救准备。在治疗过程中,为使患者感到舒适,有时护士会充当“臂托”、“扶手”等,以配合医生完成手术治疗。治疗开始时,由于温度不高,患者一般无不适,随着治疗功率的加大,肿瘤组织内的温度逐渐升高,少数患者术中出现胸闷、疼痛、口干、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反应,及时给予吸氧,对症处置,在术中指导患者平稳呼吸,不要过深过快,避免患者紧张、呼吸加快而致肝脏受损引起内出血。本组术中有5例出现血压升高,立即给予硝苯地平片10mg舌下含服后,血压得到控制。由于疼痛等原因,刺激迷走神经可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本组发生6例,嘱患者放松、深吸气,呕吐时将头偏向一侧,避免窒息,症状较重者给予肌注阿托品0.5mg。

2.3 术后护理

2.3.1 心理护理

肝癌患者术后多担心癌症是否有转移、扩散,因此,术后应根据术中情况针对性的做好解释、沟通,告知其良好的心理状态是癌症患者预防复发的关键所在。加强与患者沟通,解释术后可能会出现右上腹不适、发热等症状,不必紧张,多数为治疗反应,1周后消失,症状严重者可对症处理。

2.3.2 一般护理

监测血压、体温、脉搏、呼吸、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至平稳; 注意穿刺点的护理,观察有无渗血; 卧床休息24h; 遵医嘱使用止血、抗炎、止吐、补液等药物。

2.3.3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恶心、呕吐:由于肿瘤位置靠近胃底部,可使胃部受到刺激而引起恶心、呕吐,应在2小时后再进食,给予胃复安10mg肌注等对症治疗即可缓解。

疼痛:病人普遍有肝区闷胀不适感,剧烈疼痛者少,由于肿瘤位置靠近肝包膜,刺激肝包膜,疼痛较剧烈,卧床休息,给予强痛定。

发热:多为肿瘤坏死后的吸收热,不超过38℃,24小时后降到正常,如持续超过38℃,应考虑感染,给予抗感染治疗,术后应测体温。

出血:由于创伤小,出血较少,术前应查凝血酶原时间,如有凝血障碍者应经治疗好转后再行射频治疗。

3 出院指导

3.1 注意休息,劳逸结合。

3.2 加强营养,给予清淡易消化、低脂、低盐饮食。

3.3 保持心情愉快和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疾病。

3.4 定期复查肝功能、乙肝五项、AFP、B超或CT,开始每半年复查1次,并门诊随访。

4 结果

通过对20例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护理,均取得满意效果。术后4周复查,17例患者的肿瘤完全毁损,其AFP转阴,或下降明显,3例患者肿瘤较前缩小,边界清晰,肿瘤内血流消失,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后12个月随访全部病例,20例中生存期超过一年17例。

5 体会

心脏射频消融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0例。对照组年龄26~50岁, 平均年龄 (37.5±6.23) 岁;肌瘤直径2.6~8.7 cm, 平均肌瘤直径 (3.26±1.42) cm;肌瘤体积11.48 cm3~324.00 cm3, 平均肿瘤体积为 (33.25±3.22) cm3。观察组年龄24~52岁, 平均年龄 (35.5±5.23) 岁;肌瘤直径2.4~8.3 cm, 平均肌瘤直径 (3.12±1.54) cm;肌瘤体积12.68 cm3~331.00 cm3, 平均肿瘤体积 (32.15±3.15) cm3。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微波消融治疗, 结合南京的KY-2000型微波治疗仪, 应用15微波水冷消融针。观察组患者应用射频消融治疗, 结合美国的Cool-tip射频, 并应用17G单针中空水冷消融针。患者均进行超声引导和肌瘤检查, 所有患者于月经干净后, 入院治疗, 采取局部麻醉的方法, 手术前肌肉注射地西泮, 10 mg/次。借助于21G PTC针于近肌瘤处宫体旁注入生理盐水, 形成液性隔离带。对照组患者经腹穿刺, 观察组患者结合瘤体的位置, 进行阴道穿刺。在超声的引导下, 将消融针刺入瘤体内, 结合多点穿刺消融, 并使每次的消融灶对整个瘤体进行覆盖。观察组患者应用自动模式, 对照组患者应用连续模式。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术中生命体征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数据均应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术中不良反应和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HR为80次/min, Sp O2为96%, R为18次/min, MAP为100 mm Hg, 人工流产率为10%;观察组患者HR为75次/min, Sp O2为95%, R为17次/min, MAP为80 mm Hg, 人工流产率为2%;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 同时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10.231, P<0.05) 。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子宫肌瘤体积变化的比较

对照组患者术前子宫肌瘤平均体积为 (33.25±3.22) cm3, 术后4个月的子宫肌瘤平均体积为 (15.63±1.44) cm3。观察组患者术前子宫肌瘤平均体积为 (32.15±3.15) cm3, 术后4个月的子宫肌瘤平均体积为 (13.31±0.94) cm3。观察组患者消融治疗前后子宫肌瘤平均体积变化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012, P>0.05) 。

3 讨论

余力[1]等在射频和微波消融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对比中发现, 热消融主要是一种新型的微创疗法, 在肿瘤的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马树花[2]等在超声引导下热消融治疗甲状腺结节的应用中强调, 对于子宫肌瘤的热消融方法, 不仅仅存在射频消融和微波消融的方法, 同时也存在高强度的聚焦超声。但是对于射频消融和微波消融而言, 有着相对简单的操作方法。瞿炜等在超声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评价中表明, 关于射频消融方法的应用, 往往是结合射频针电厂的基础作用, 其中的带电粒子处于不断的摩擦中, 将热量不断的产生。许永华等磁共振引导高强度聚焦超声完全消融子宫肌瘤, 具有可行性、安全性和远期疗效。研究表明, 关于微波消融的方法, 往往是做好瘤体组织的分子结合, 并在交变电磁场的作用下, 产生热量, 促进机体的不断吸收。

我院通过对比分析子宫肌瘤射频治疗和消融治疗, 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 同时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消融治疗前后子宫肌瘤体积变化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3,4]。可见, 子宫肌瘤患者应用射频消融和微波消融治疗, 疗效均显著, 射频消融治疗有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这一研究结果和Ng GY[5]等有着大致相同的报道。本研究, 不仅仅结合自身多年来的临床经验, 同时也参考我院的实际情况, 研究中的不足, 还望指正。

综上所述, 子宫肌瘤患者应用射频消融和微波消融治疗, 疗效均显著, 射频消融治疗中有着较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射频消融与微波消融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100例, 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应用微波消融治疗, 观察组应用射频消融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术中生命体征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 同时各项生命体征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前后子宫肌瘤体积变化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子宫肌瘤患者应用射频消融和微波消融治疗, 疗效均显著, 射频消融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射频消融,微波消融,治疗,子宫肌瘤,疗效

参考文献

[1]余力, 杨性安, 王刚, 等.射频和微波消融对子宫肌瘤疗效的对比观察[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14, 23 (2) :138-142.

[2]马树花, 周平.超声引导下热消融治疗甲状腺结节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3) :146-147, 148.

[3]尹格平, 陈铭, 邵旭, 朱彤宇, 王玉芝.射频热凝固微创技术治疗子宫良性病变的初步研究[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03, (03) .

[4]张晶, 关铮, 钱林学, 盛林, 张巍, 李晓红, 李春光, 姜宏.超声引导经皮微波消融治疗子宫肌瘤临床应用的指南建议[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 (电子版) , 2015, (05) .

上一篇:处理方法分析下一篇:多点实时数据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