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引导下射频消融

2024-10-19

CT引导下射频消融(共8篇)

CT引导下射频消融 篇1

经皮穿刺冷极射频消融治疗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微创技术, 目前逐渐被应用于实体瘤的局部的治疗, 并取得较好的疗效。我院对10例肺癌患者进行了冷极射频消融治疗, 获得理想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9月~2011年9月, 在CT引导下行肺癌冷极射频消融术10例, 其中男9例, 女1例, 年龄58~71 (平均61) 岁, 腺癌1例, 鳞癌6例, 小细胞癌3例。10例患者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原发性或转移性肺癌, 有射频消融治疗的指证, 肿瘤直径小于3cm3例, 直径3~5cm7例。

1.2 治疗方法

用HGCF ̄3000冷极射频治疗机在CT引导下进行消融治疗。

1.2.1 心理护理治疗前, 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 用和蔼的鼓励语言与患者交流, 使患者消除紧张恐惧并积极配合。

1.2.2 治疗前准备

1.2.2. 1 患者

完成三大常规、肝肾功能、心肺功能及凝血功能的检查, 做好治疗区域的皮肤清洁, 保证充足的睡眠。治疗前禁饮禁食6h;治疗前排空膀胱。

1.2.2. 2 物品仪器

氧气装置、心电监护仪、射频消融冷极针、穿刺包、冰冻灭菌注射用水、无菌手术衣及手套、胸穿包、抢救药物, 并做好冷极射频治疗仪器功能的检测。

1.2.2. 3 用药

治疗前30min肌肉注射阿托品0.5mg、肌肉注射阿地西泮5mg, 在健侧建立静脉通道。

1.2.3 治疗中配合

1.2.3. 1 体位

根据CT定位的结果选择利于穿刺使冷极消融针到达肿瘤靶区的体位, 可选择平卧位或俯卧位。嘱患者不能自行改变体位或移动身体。

1.2.3. 2 监测

注意患者呼吸、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检查电极板有无脱落, 详细询问患者病况。

1.2.3. 3 治疗结束拔针后, 用无菌纱块按压5min无出血后, 用无菌纱块覆盖固定。

1.2.4 治疗后护理

1.2.4. 1 一般护理

绝对卧床休息12h~24h, 予平卧位或半坐卧位, 指导患者排痰及床上使用便器。低流量吸氧24h, 心电监护12h~24h, 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异常, 咳嗽、胸闷等。注意检查皮肤电极处有无烫伤情况。

1.2.4. 2 并发症的护理

本组中有3例出现发热体温37.5℃~38.5℃, 对症处理及采取物理降温措施体温可恢复正常。3例中度疼痛, 4例轻度疼痛, 经实施疼痛护理及予以药物止痛处理后, 7例患者疼痛症状在治疗后3~5d缓解。

1.3 疗效评价

治疗结束当即CT扫描比较治疗前后肿瘤的消融治疗局部疗效, 治疗后1个月、随后每3个月复查胸部CT检查, 观察评价肿瘤有无残留、复发, 评估近期疗效, 射频消融治疗影像学局部疗效评价标准参考高建华等[1]的影像学评价标准。

1.4 并发症的观察

在冷极消融治疗后观察患者有无皮下气肿、气胸、咯血、胸痛、等并发症。

2 结果

2.1 近期疗效

冷极射频消融治疗后复查胸部CT发现大多数肿瘤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坏死、密度减低。根据影像学表现, 术后1个月:肿瘤完全坏死3例 (30.0%) ;不完全坏死4例 (40.0%) ;部分坏死1例 (10.0%) , 进展2例 (20.0%) , 总有效率:80.0% (8/10) 。术后3个月:肿瘤完全坏死3例 (30.0%) ;不完全坏死3例 (30.0%) ;部分坏死1例 (10.0%) , 进展3例 (30.0%) , 总有效率:70.0%。10例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均密切随访, 随访时间3个月~12个月, 10例患者均生存。

2.2 并发症

本组有3例出现发热体温37.5℃~38.5℃, 中度疼痛3例, 轻度疼痛4例。无1例出现皮肤烫伤、血胸等并发症。

3 讨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进行肺癌冷极射频消融治疗, 具有定位最准确、微创、安全、并发症少的优点。CT在射频消融治疗中无论导向定位穿刺、治疗监测和疗效评估都有重要价值[2]。在定位的过程中, 护士根据CT定位结果, 调整合适的体位以利于冷极消融针达到肿瘤靶区, 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告知患者穿刺时屏气, 能避免反反复穿刺引起皮下气肿、气胸或血胸等并发症的发生。本组10例患者无1例出现皮下气肿、气胸、血胸。

冷极射频消融治疗肺癌的效果与肿瘤的大小与位置密切相关。对于病灶较小冷极射频消融可达到完全毁损局部肿瘤的目的, 尤其是直径<3㎝的肿瘤, 效果更佳。本组10例中3例达完全坏死, 占30.0℅。在治疗前做好患者及用物、仪器的准备, 治疗中密切监测病情、配合医师完成消融治疗, 治疗后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处理, 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组10例患者, 治疗后1个月、3个月复查CT检查显示治疗总有效率达70%~0%;随访3~12个月, 所有病例均生存, 并且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摘要:对10例接受CT引导下冷极射频消融治疗肺癌患者做好治疗前中、后的护理。结果 10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积极的心理护理、充分的治疗前准备、在治疗中及治疗后做好严密的监护护理是CT引导下冷极射频消融治疗肺癌护理中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肺癌,射频消融,冷极,护理

参考文献

[1]高建华, 赵相胜, 商健彪.MSCT引导下冷极射频消融治疗难治性恶性肿瘤的应用价值[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08, 5 (1) :53-56.

[2]尹爱群, 任永才.CT扫描在肺癌射频消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肺科杂志, 2007, 12 (5) :473-474.

CT引导下射频消融 篇2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06-01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最常见的脊柱疾病,大多由于腰肌劳损、椎间盘退变、腰部外伤引起腰椎间盘纤维破裂、髓核脱出刺激或压迫一侧或双侧神经根,而产生腰腿疼痛等临床特征[1],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工作和家庭生活。目前,对该病的治疗方法较多,射频热凝术(RFA)是一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方法,于2000年7月被FDA批准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该项技术能很好地控制掌握热凝靶点与神经根的关系、热凝靶点的温度及范围,治疗过程中能极大减少损伤神经及其它结构的风险,并发症少、死亡率极低,不破坏脊椎结构及稳定性,康复快,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手段中发展较快的一项技术。我院自2012年1月至5月采用RFA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0例,并给予精心护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本组20例患者中男12例,女8例;年龄25~61岁,平均45岁;病程3天~6个月,术前接受小针刀、理疗的13例,未经治疗的7例。20例患者均有腰痛症状,合并下肢放射痛者18例,下肢麻木者13例,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者17例,第一趾背伸肌力减弱者7例。行X线平片、CT扫描或MRI检查,L3/4椎间盘突出者2例,L4/5椎间盘突出者5例,L5/S1椎间盘突出者8例,L3/4、L4/5两节段椎间盘突出者2例,L4/5、L5/S1两节段椎间盘突出者3例。

1.2治疗方法。先行常规CT扫描,确定突出部位,为手术做好准备,根据手术需要,患者取俯卧位,常规CT扫描定位,确定进针点,设定进针的方向、深度、角度,然后进针,达到病灶靶点后退出针芯,将射频针头插入,打开射频治疗仪进行治疗,然后变换进针角度到达靶点后再次治疗,经CT扫描检查达到要求后拔出穿刺针,无菌纱布覆盖包扎,送入病房。

2结果

疗效评价采用改良Macnab法,主要根据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为主要判断标准[2]。优:疼痛消失,无活动功能障碍,恢复正常工作与活动;良:疼痛消失,能从事轻工作;可:症状有所改善,仍有疼痛,不能工作;差:有神经受压表现,需行手术治疗。术后3d疗效评定优3例,良6例,可10例,差1例,优良率45%,有效率95%;术后1个月评定上述指标分别为10、5、3和2例,优良率75%,有效率90%。临床疗效满意。

3护理

3.1一般护理。患者卧硬板床,训练患者俯卧能力,注意保暖,加强营养,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协助患者做好有关辅助检查如:胸片、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的测定,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术区备皮,嘱患者术前禁饮食。对精神紧张的患者术前30min给镇静剂,咳嗽者给镇咳药,嘱患者术前排空大小便,必要时遵医嘱进行术前预防抗感染治疗。

3.2心理护理。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大多病程长、反复发作,疾病的长期折磨,生活自理缺陷,使患者感到紧张、恐惧、悲观,上述原因不仅造成患者生理健康受到打击,心理健康也受到严重影响,形成病理心理和病理生理之间的恶性循环旧[3],使患者在术中不能很好配合,影响术后康复。护士应热情接待患者,详细说明手术的必要性安全性,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反应及如何配合,加深患者对手术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能积极配合治疗。

3.3物品准备。CT室术前紫外线消毒30min,检查射频仪器是否处于正常状态,术前摆好手术所需物品,如手套、手术敷料、无菌包、无菌手术衣、一次性射频穿刺套针、腰穿包、射频专用电极贴、氧气装置1套、体位垫、碘伏、生理盐水、2%利多卡因、急救药品等。

3.4术中护理。协助患者取俯卧位,腹部垫体位枕,四肢放舒适位置。术中护士应陪伴患者,给予支持、安慰,消除其紧张情绪,必要时建立静脉通路。护士应熟悉手术步骤,当好医生的助手,积极配合,熟练传递术中用物,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面色、神志。常规消毒皮肤,穿刺处铺孔巾,局麻后射频针穿刺,穿刺完毕,再次CT定位无误后,配合医师将电极与射频仪导线相连,用酒精纱布清洁小腿皮肤。贴电极与射频仪导线相连,根据医嘱选择温度和时间进行治疗,同时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并处理。完毕后,再次在相同條件下进行CT扫描,确定无误后,拔除穿刺针并用无菌敷料覆盖穿刺处,局部按压3~5min,保持敷料干燥以防感染。

3.5术后护理。患者回病房后绝对卧床3天,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神志、手术部位有无出血、渗出、肢体活动度,保持手术部位清洁、干燥,并做好记录。术后患者出现发热,穿刺部位出现轻微疼痛不需做处理。患者出现高热、头痛、呕吐、穿刺部位红肿,肢体活动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并遵医嘱给抗感染、降低颅内压等治疗。协助患者全面生活护理,四肢可做适当屈伸运动,翻身时用力要均匀,肩、胸、腰、臀在同一水平。告知患者进食富含粗纤维、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保持床铺干燥整洁。1周内以卧床为主,以防过度活动影响治疗效果[4],术后1周开始指导患者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3.6并发症的观察。术后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警惕损伤性出血,同时评估腰部及下肢疼痛的性质、范围、持续时间,如发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应立即处理,术后应该定期测试下肢感觉、运动情况,以便评估是否有神经损伤,如有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

4讨论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目前很多,大致有保守、微创以及手术等多种方法。微创介入治疗具有损伤小、安全以及费用低等优点,越来越受到患者及医生的重视和接受,RFA将射频电流直接作用于突出的髓核,消融部分髓核组织,从而达到对椎间盘周围组织的减压目的,以消除或缓解临床症状。在RAF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是否到位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效果。为了患者的安全、健康、保证手术的成功,护理工作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曙光.臭氧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6:27(17):2145.

[2]Macnab I.Negative disc exploratio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nerve-root involvement in sixty-eight patients[J].J Bone Joint Surg(Am),1971,53:891-903

[3]张秀菊,夏冰,王晴文,等.介入治疗肝癌患者的心理护理[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17(2):43l-432

CT引导下射频消融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1年2月收入的30例前列腺癌患者, 均经过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病理确诊, 年龄64~88 (77.2±2.4) 岁。

1.2 方法

患者均采取CT引导下进行多极射频消融术治疗, 具有操作方法为:患者在手术治疗前进行常规检查, 并排除手术禁忌证, 对患者进行留置导尿管。根据患者盆腔影像学资料确定患者肿瘤的部位、大小及活性的范围, 从而正确地在CT引导下进行穿刺, 一般在进行穿刺时应尽量避开梨状肌和周围组织, 目的是避免损伤患者的坐骨神经。在穿刺完成后依据肿瘤的大小和消融主电极的位置, 将子电极进行展开。然后再次进行CT扫描确认电极的位置, 进行消融治疗。治疗时间主要是依据患者肿瘤大小和治疗过程中肿瘤组织的CT值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虑[2]。

1.3 观察指标

主要观察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情况。

1.4 疗效评定

临床疗效主要依据盆腔CT或MRI与血清中PSA水平进行判断, 主要分为4个等级[3]: (1) 显效:患者影像学检查显示其病灶缩小50%, 并且血清PSA恢复正常水平; (2) 有效:患者影像学检查显示其病灶出现缩小, 且血清PSA含量下降值>50%; (3) 稳定:影像学检查显示其病灶无增大和新发病灶发生, 血清PSA含量下降值<50%; (4) 进展:影像学检查显示其病灶出现增大或出现新的病灶, 且血清PSA含量上升。

1.5 统计学分析

数据资料采用SPSS 18.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并采取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见附表。

2.2 不良反应

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发热、血尿、局部血肿与尿路刺激征。发热患者给予对症处理, 于治疗3d后消失;血尿患者在给予药物止血治疗后症状消失;出现局部血肿者采取药物止血后, 症状缓解;尿路刺激征患者在给予抗生素和激素治疗后, 其症状得到缓解。

3 讨论

前列腺癌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男性疾病, 一般多发生于老年人,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手术治疗该病创伤比较大, 且术后恢复也不很理想。

随着医疗水平和科技的发展, 微创技术逐渐应用到临床治疗中, 为患者的治疗带来了较大的帮助, 根据资料显示, 对于前列腺癌患者给予射频消融进行治疗, 具有一定的效果。这种方法治疗肿瘤主要是利用射频电流在通入人体后产生“离子兴奋”, 使细胞内的温度上升, 从而达到破坏细胞的活性, 并使其凋亡, 一般需要在CT引导下进行, 目的是使治疗部位更准确[4]。通过本次研究也表明, 在CT引导下进行多极射频消融治疗前列腺癌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30例患者中显效16例 (53.3%) , 有效8例 (26.7%) , 稳定6例 (20.0%) 。由此可以看出, 采取这种方法治疗具有较大的优越性。

总之, 在CT引导下进行多极射频消融治疗前列腺癌是一种可靠性强、安全性高的一种方法,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对30例前列腺癌患者在CT的引导下行多极射频消融术进行治疗, 观察临床治疗的效果。通过治疗, 显效16例 (53.3%) 、有效8例 (26.7%) 、稳定6例 (20.0%) , 治疗后有发热、血尿、局部血肿与尿路刺激的情况发生, 在通过对症治疗后均得到缓解。CT引导下采取多极射频消融治疗前列腺癌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而且安全可靠。

关键词:CT引导,多极射频消融,前列腺癌,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许尔蛟, 李凯, 郑荣琴, 等.超声造影在前列腺癌射频消融围手术期中的初步应用[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1, 20 (3) :866-867.

[2]马宝杰, 徐勇, 牛远杰, 等.多极射频消融治疗前列腺癌的可行性研究[J].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2006, 11 (1) :755-756.

[3]叶雨, 莫曾南.射频消融治疗前列腺癌的新进展[J].微创医学, 2009, 12 (4) :78-79.

CT引导下射频消融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取随机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肿瘤科2012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7例, 年龄51~82岁, 平均 (65±3.88) 岁;男29例, 女8例;疾病类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20例, 转移性肺癌17例;未分化癌5例, 鳞癌15例, 腺鳞癌1例, 腺癌11例, 大细胞性肺癌3例, 支气管肺泡癌2例。所有入选患者均经64排CT三维立体成像检查确诊。

1.2 方法

本研究中, 所有入选患者都接受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 具体操作程序如下: (1) 术前, 给予患者血液检查、生化检查等, 对其凝血酶原时间、出血时间及凝血时间等指标进行记录和登记。 (2) 术前给予患者镇痛方案和镇静方案, 并予以浸润性局部麻醉, 在患者两侧臀部分别贴上回流电极。此外, 术后对患者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血液流变学、收缩压、氧饱和度、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及心电图等指标进行动态监测。 (3) 给予所有入选患者64排CT三维立体成像检查, 再结合扫描结果对患者病灶组织进行定位, 并于CT引导下置入针形高频电极, 使其达到患者的病灶组织处。 (4) 结合患者病灶面积、病灶大小等信息调整专用射频消融针的出针长度及时间, 通常情况下, 消融温度以90℃为参考标准, 而消融时间以15~120 min为最佳。 (5) 在消融治疗中, 需对各个电位的温度进行全面监测, 保证患者肿瘤被有效消融, 防止出现过渡消融现象。此外, 在注水孔中间歇性地给予生理盐水, 避免出现碳化现象。 (6) 为提升肿瘤消融的充分性, 建议进行二次治疗, 直至消融完成, 消融针冷却后, 需对其进行回收, 并将穿刺针取出, 对穿刺针道进行消融后, 即可对穿刺部位近端包扎。 (7) 用64排CT对患者再次进行扫描, 查看其病灶情况, 判断是否有并发症形成。当排除各种异状后, 即可将患者送回至病房中, 并嘱咐其静卧2 h。 (8) 术后给予患者使用沐舒坦及抗生素, 如果患者出现咳血或者高热症状, 需予以对症处理, 防止感染症状的出现。

1.3 疗效判定标准

术后3个月时给予患者CT复查, 并以WHO标准对其临床效果进行评定:如果患者病灶组织已经完全消失, 表明完全缓解;如果患者病灶的坏死区面积显著缩小, 不仅附近环绕清晰, 出现强化环, 而且病灶组织的消退面积超过50.0%, 表明相对缓解;如果患者病灶组织处还残留着强化灶, 不仅附近有不规则、低密度状的强化环, 而且病灶组织的消退面积不足50.0%, 表明无改变;如果患者病灶组织的增加幅度大于25.0%, 而且还有出现新病灶, 表明患者处于疾病进展期[1]。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的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所有入选患者均完成治疗, 9例 (24.32%) 患者达到完全缓解标准, 15例 (40.54%) 患者达到相对缓解标准, 8例 (21.62%) 患者无改变, 5例 (13.51%) 患者处于疾病进展期。此外, 大多患者的手术耐受性较好, 有2例 (5.41%) 患者术后出现出血症状, 予以胸腔引流后, 病情已经好转, 还有1例 (2.70%) 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症状, 予以抗炎治疗后, 同样已经好转。

3 讨论

近几年, 国内生活水平日益提升, 推动人们日常生活习惯改变, 在提升其生活质量的基础上, 抽烟及喝酒等不良习惯层出不穷, 以至于肺癌患者总数骤增, 不仅给患者日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而且还会给社会经济增加负担, 所以加强疾病防治迫在眉睫。对于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而言, 由于其病情十分严重, 而且对于放射治疗并不会产生较强敏感性, 因此病死率极高, 已经成为大众关注的一种社会性难题[2]。随着医学技术的完善及更新, 医学界开始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推行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方案, 而且还取得了显著成效。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方案强调在患者局麻状态下开展手术, 因此患者能够自主呼吸, 而且其肺部组织的活动度相对偏大。不仅如此, 治疗时选择使用专用射频消融针, 当医师出针后, 患者肿瘤组织就会被有效固定, 能防止射频消融针损伤患者的肺部健康组织[3]。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方案的优势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通过给予患者64排CT三维立体成像检查, 可以直观检查其肿瘤轴位图像、冠状图像及矢状图像,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适合患者的消融方案, 确保进针深度、进针位置及进针角度的精准性[4]。 (2) 患者接受消融前, 医师需要对专用射频消融针进行调整, 使其处于最大直径状态, 再于CT引导下进行扫描, 即可准确找出电极针方位, 确保消融灶的边缘和患者肿瘤边缘之间的距离控制在0.5~1.0 cm之间, 从而杀死患者肿瘤细胞中活跃程度最高的部分[5]。不仅如此, 由于笔者所在医院所用射频消融针形成的消融灶可达到7 cm, 因此能够有效缩短消融时长, 进一步提升患者消融率。 (3) CT引导方案具有微创性特征, 而且还能在短时间内发现患者并发症, 做到“及早发现”及“及时预防”[6]。 (4) 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方案操作中, 由于患者处于局麻状态, 因此消融治疗胸膜附近的病灶组织时, 会对机体胸膜造成刺激感, 而且还会有胸膜反应或者是疼痛感出现。此时, 需要对靶温度进行调整, 使其保持70℃左右, 等到患者热耐受后, 再升高靶温度, 使其保持90℃即可。 (5) 如果患者升温较慢, 需对其进行深入检查, 判断是否是腺癌患者, 再进行针对性治疗, 有助于提升其近期疗效[7]。

研究中, 所有入选患者都接受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 且已经完成治疗, 发现有24.32%的患者完全缓解, 40.54%的患者相对缓解, 21.62%的患者无改变, 13.51%的患者处于疾病进展期。同时, 有5.41%的患者术后出现出血症状, 予以胸腔引流后, 病情已经好转, 还有2.70%的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症状, 予以抗炎治疗后, 同样已经好转, 该结果与蒲德利等[8]的研究一致。

临床研究表明, 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治疗中, 推行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方案意义重大, 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病情, 而且安全性非常高, 加之能够进一步提升患者近期疗效, 所以可推广。

摘要:目的:评价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方案应用于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的可行性。方法:采取随机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肿瘤科2012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37例, 所有入选患者均接受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 对患者的近期疗效进行客观评定。结果:所有入选患者均完成治疗, 9例 (24.32%) 患者达到完全缓解标准, 15例 (40.54%) 患者达到相对缓解标准, 8例 (21.62%) 患者无改变, 5例 (13.51%) 患者处于疾病进展期。此外, 大多患者的手术耐受性较好, 有2例 (5.41%) 患者术后出现出血症状, 予以胸腔引流后, 病情已经好转, 还有1例 (2.70%) 患者出现肺部感染症状, 予以抗炎治疗后, 同样已经好转。结论:在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治疗中, 推行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方案意义重大, 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病情, 而且安全性非常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胡牧, 支修益, 刘宝东, 等.CT引导经皮射频消融治疗80岁以上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5例安全性分析[J].实用老年医学, 2012, 26 (2) :171-172.

[2]刘宝东.高危早期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选择:亚肺叶切除、立体定向消融放射治疗、还是射频消融[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5, 36 (4) :537-543.

[3]周京旭, 李虹, 吕文姣, 等.经皮射频消融联合化疗治疗Ⅲb~Ⅳ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J].实用医学杂志, 2015, 31 (11) :1786-1789.

[4]张宗城, 叶桦, 岑建宁, 等.消融联合化疗和 (或) 靶向药物治疗老年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 35 (3) :651-652.

[5]韩景奇, 张传玉, 李涌, 等.早期非小细胞肺癌CT引导射频消融治疗60例临床分析[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5, 24 (5) :414-417.

[6]谢强, 邹冰心, 刘颖, 等.射频消融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细胞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J].广东医学, 2011, 32 (5) :631-632.

[7]卢雄, 陈芳, 林云, 等.射频消融联合支气管动脉灌注多西他赛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0, 19 (5) :410-412.

CT引导下射频消融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患者128例,其中男86例,女42例,年龄32~74岁,中位年龄58岁,原发性肝细胞癌125例,胆管细胞癌3例。纳入标准:(1)患有乙型、丙型肝炎及肝硬化病史、血清甲胎蛋白(AFP)进行性升高及两种以上影像学典型表现,临床诊断原发性肝癌;(2)经病理组织活检证实原发性肝癌;(3)肿瘤位于膈顶部,无明显大血管、胆管浸润,无肝外转移;(4)无法手术切除或拒绝外科手术治疗患者;(5)所有患者均无TACE及RFA手术禁忌。

1.2 治疗方法

1.2.1 术前准备

术前完善相关血液学及影像学检查,排除手术禁忌证,明确肿瘤部位及大小,制定相应治疗计划。

1.2.2 TACE患者常规采取仰卧位,采用Seldinger穿刺法,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导引下,经右侧股动脉进入肝总动脉。常规碘化油造影,一般注射速率4~6 m L/s,总量20 m L,具体根据肿瘤大小及门脉直径选择。根据肿瘤部位及显影情况选择性或超选择造影,观察病灶的位置、大小、数量及供血动脉。采用超乳化碘化油混合氟尿嘧啶(5-Fu)、表柔比星(EPI)及丝裂霉素(MMC)。根据瘤体大小和血供情况决定栓塞剂量。术后常规拍片观察碘化油栓塞沉积情况,必要时予以补充栓塞。1 个月后复查,如果残留活性,重复1次。如果残留活性病灶,给予射频消融治疗。

1.2.3 CT-RFA

采用韩国STAR MED RFA系统治疗,全程心电监护,密切关注生命体征变化。根据病灶位置选取仰卧、侧卧位或者俯卧位,术前常规CT增强扫描明确残留活性病灶位置,然后根据残余病灶的位置及大小设计进针的方向、角度及深度。体表进针点常规消毒铺巾,2%利多卡因5~10 m L局部逐层浸润麻醉,然后在CT反复扫描导引下经皮经肝逐步将17G射频消融针插入活性病灶中心位置,如果偏离设计进针方向,及时调整。当消融针放置在计划消融位置后,根据活性病灶大小及位置确定消融的功率和时间,术后即刻行CT增强扫描提示消融区呈低密度,未见强化,范围足够完全覆盖肿瘤,无气胸、腹腔出血等并发症,即可结束治疗。如果消融范围不够,应给予补充消融,保证消融效果。常规消融针道以预防针道转移及出血。术后给予止痛、止血、预防感染、对症支持等治疗。

1.3评价标准通过术后即刻扫描,观察患者有无气胸及腹腔内出血等并发症。随访消融治疗后3周、1个月行影像学评价治疗疗效(一般采用CT或者磁共振增强扫描):完全消融为活性病灶区域为低密度,增强扫描无强化,如有强化,提示肿瘤残留活性病灶。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128例患者术前经影像学证实病灶共145枚,其中单发病灶56例,病灶最长径2.2~10.3 cm,平均(5.5±1.1)cm。患者一般情况见表1。

2.2 TACE结果

128例患者行DSA造影后共发现156枚病灶,包括术中部分常规影像学无法发现的病灶11个。其中病灶单发于肝左叶11例,位于Ⅳ段;单发于右叶32例,Ⅶ段12例,Ⅷ段20例。多发病灶85例,发现病灶113枚。经皮经肝动脉行DSA造影,早至中期可见动脉供血的结节状碘油深染区,边缘清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深。术中均使用微导管行肝段TACE治疗,栓塞后碘油沉积好。3周后复查,82枚首次治疗后病灶内碘油密实完全充填,74枚病灶内部分碘油沉积,再次行TACE治疗后68枚病灶再次完全充填。复查可见88例存在残留,间隔3周左右行RFA治疗。

2.3 RFA结果

88例存在边缘残留的患者接受CT-RFA,共消融肿瘤病灶102枚,其中>5 cm者84枚,消融时间10~30 min,平均18.9 min。102枚病灶经射频消融治疗后1个月复查,可见消融区域为低密度灶,增强扫描消融病灶内部及边缘无强化,内部可见低密度灶,同正常组织界限更加清晰(图1)。本研究156枚病灶中,其中139枚完全坏死,完全坏死率为89.1%。

注:图A中位病灶消融前可见边缘强化,图B为消融过程中,图C为消融后即刻扫描,图D为术后1个月扫描发现病灶无增强,与周围组织边界清楚

2.4 并发症

治疗过程中出现8例气胸,经保守治疗后好转。12例患者出现肝包膜下出血,给予止血治疗后好转。术后89例出现不同程度右上腹痛和发热,经对症处理后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

3 讨论

射频消融(RFA)治疗是近年发展较快的肝癌根治性治疗手段之一,具有微创、操作简单、可反复治疗等优点[4,5,6]。目前主流肝癌治疗指南已经将其纳入,并作为小肝癌一线治疗手段进行推荐,疗效与手术切除相媲美,也是中晚期肝癌主要的治疗手段。目前影像导引方式主要有包括超声及CT,磁共振引导下的RFA目前临床应用较少[7,8]。超声具有实时成像的优势,简单方便,但是对于特殊部位的肿瘤,如膈顶及尾状叶等,显示较差,CT能够清楚显示断层解剖结构,能够重建成像,能够清楚显示特殊部位的肿瘤[9]。目前膈顶部小肝癌采用射频消融治疗研究较多,但是对于膈顶部肝癌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后RFA治疗残留病灶的研究报道较少[10,11,12]。

目前无法手术切除及RFA治疗的大肝癌首选TACE治疗。通过碘油栓塞肿瘤主要供血血管,使肿瘤大部分缺血坏死[13]。但因为双重供血及侧枝循环存在,一次TACE往往无法起到良好效果,对于较大病灶,需要再次栓塞治疗才能达到大部分肿瘤坏死的效果[14]。本研究选取无法手术治疗、靠近膈顶部的中等大小肝癌,经TACE治疗后大部分坏死,但仍有存留病灶的患者,采用射频消融进行补充治疗,达到了完全灭活肿瘤效果,提高了膈顶部肿瘤的治疗疗效。本研究中82枚首次治疗后病灶内碘油密实完全充填,74枚病灶内部分碘油沉积,再次行TACE治疗后68枚病灶再次完全充填。复查可见88例存在边缘残留,消融肿瘤病灶102枚。本组156枚病灶中,其中139枚完全坏死,完全坏死率为89.1%。

目前针对原发性肝癌TACE术后何时进行RFA治疗存在较大争议,部分学者认为TACE术后即刻进行RFA可以有效提高治疗疗效[15,16]。但也有学者认为先行RFA治疗,边缘残留病灶再进行TACE治疗,疗效会更好[17,18]。目前大部分学者比较认同TACE术后联合RFA治疗更加合理[19]。至于术后多久进行RFA治疗,也存在分歧。部分学者认为术后1周或者2周再给予RFA治疗,因为TACE术后,肿瘤主要供血血管栓塞,肿瘤局部相对缺血坏死,可以防止癌细胞的扩散,缩短射频治疗时间,扩大凝固坏死范围,是RFA治疗最佳时机[20]。但部分学者认为术后3~4周进行RFA治疗效果更好,TACE治疗后部分碘化油滞留病灶周围正常肝实质内,造成周围正常肝脏组织供血不足,引起肝脏功能损害,术后2周周围正常肝组织内沉积碘油尚未完全廓清,容易造成肿瘤病灶边界显示不清,容易出现遗漏或扩大消融范围,损伤周围正常肝脏组织。而且此时周围正常肝脏也相应缺血,RFA治疗可加重肝功能损伤及增加并发症风险。本组TACE治疗后3周左右复查CT显示正常肝组织中碘油基本廓清,而肿瘤病灶显示清楚,因此是RFA治疗的较好时机。68枚病灶碘油填充不完全,与瘤体比较大、多血管参与供血有关。所以,笔者认为TACE后3周左右行RFA效果较好。

本研究出现的并发症主要是气胸和出血。术者在实践活动中总结经验得出,一般位于膈顶部的肝癌,可以采用倾斜穿刺技术,与膈肌平行进针,避免反复穿刺,同时避免穿刺经过肺组织,可以有效减少气胸的发生。原发性肝癌多出现在肝硬化基础上,凝血功能较差,术中反复穿刺,可能造成肝包膜下出血,应当术前完善凝血功能检查,并嘱托患者穿刺时屏住呼吸,尽量减少反复穿刺,并尽量经过至少1 cm的正常肝组织,可以有效减少出血。另外尽量大倾斜角度进针,因为上部肝组织自身重力,也可以压迫针道,防止出血。如果需要变换射频针的方向进行多位点治疗时,应在肝被膜下调整消融针位置,并消融针道止血。在本研究中气胸和出血发病率虽然比较多见,但经上述处理后尚未见因并发症死亡病例。

CT引导下射频消融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肝癌患者16例,男8例,女8例,年龄35~80岁,平均年龄57岁。术前经B超、CT、MRI等检查确诊。原发性肝癌12例、转移性肝癌4例,肿瘤直径2.3~7.6 cm。AFP阳性11例、阴性5例。

1.2 治疗方法

用射频消融仪。选择最佳穿刺点,在B超引导下,根据肿瘤的大小、深度选择不同长度的集束针,从肿瘤边缘起将肿瘤分层切割治疗。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治疗后采用无菌敷料覆盖并加压包扎穿刺部位。

1.3 结果

该组16例患者均为第1次行射频消融术,肝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但未出现死亡病例。通过及时护理及相应的措施,并发症均有不同程度缓解。1个月后B超复查,所有患者的病灶均呈低密度改变,疗效良好。

2 护理

2.1 休息与饮食

协助患者以舒适体位绝对卧床休息,并每隔2 h协助患者翻身1次;患者宜少食多餐,进食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食物,严密观察患者进食后有无恶心、呕吐、腹胀、腹痛等情况发生。对于癌肿靠近肠管或胆囊的患者,消融术后需对其严格禁食12 h。

2.2 观察病情

消融术后给予24 h常规心电监护,密切关注患者面色、心率、血压、呼吸、脉搏、体温等重要生命体征并做详细记录,必要时可给予吸氧,如出现异常情况,则及时处理并报告医生。

2.3 穿刺护理

术后包扎的松紧程度以可容纳一指为宜,密切关注在穿刺部位有无渗血现象发生,同时询问患者消融部位有无灼热不适感,对疼痛的各项特征进行详细记录,并做好应急处理措施。

2.4 术后并发症的护理

2.4.1 发热

射频治疗后,肿瘤细胞发生凝固性坏死,释放出内源性致热物质,使患者出现术后吸收热[2]。吸收热一般于术后24 h内出现,持续1周左右。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每隔4 h测体温1次,对于低热患者可给予物理降温,而对于高热患者则给予适当药物降温。鼓励患者多饮水,清淡饮食,必要时行补液治疗。保持患者的皮肤清洁,及时更换衣服,防止受凉感冒。餐后建议患者淡盐水漱口,保持口腔卫生,防止感染。

2.4.2 疼痛

术后患者多有穿刺部位或肝区疼痛,为胀痛感,主要由于热效应使肿瘤组织坏死、升温,充血水肿,导致治疗区域发热膨胀刺激肝包膜。若肿瘤邻近两侧膈肌,常表现为放射性疼痛,多由于膈神经反射造成。护士应充分关注患者对疼痛的表达及感受,及时向患者解释术后疼痛的原因,减轻患者的焦虑与紧张的情绪,并引导患者深呼吸从而放松全身肌肉达到有效减压目的,并可促进患者睡眠和休息。对于疼痛较为严重的患者,应在医嘱下适当给予止痛药物,并密切观察病情,警惕患者出现癌肿破裂出血的危急情况。该组有8例患者消融术后出现肝区疼痛症状,经对症处理及相应的护理干预均明显好转。

2.4.3 胃肠道反应

射频消融常常导致患者出现反射性恶心和呕吐,因此,在患者出现呕吐时,应及时清理患者口鼻内呕吐物,并将患者头偏向一侧,防止出现误吸而导致窒息和吸入性肺炎。对于呕吐较为剧烈的患者,同时给予补液治疗,维持体液平衡。

2.4.4 肝功能异常

消融术引起肿瘤周围组织坏死,加重肝脏的负担,临床表现为转氨酶升高[3]。该组16例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肝功能损害,谷草转氨酶最高达到168 U/L。

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及时对肝功能进行监测,并给予保肝治疗,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嘱患者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并告知患者肝功能损害只是暂时性的,减轻患者的思想负担,促进病情尽快恢复。该组患者经10 d左右对症治疗和护理,肝功能均恢复至正常水平。

3 结语

B超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肝癌具有微创、简单、多点治疗及对全身影响小等点,是肝脏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射频消融治疗法技术性较强、护理标准要求较高。因此,术前全面护理评估和术后严密观察患者恢复情况,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及时处理并发症都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王雅菁.开腹射频消融治疗肝脏肿瘤术后并发症的循护理[J].护理研究,2007,21(11):51-52.

[2]陈宝霞,刘亚琴.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治疗肝癌的围术期护理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24):33-34.

CT引导下射频消融 篇7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年龄35岁~50岁, 平均年龄41岁, 病程4个月~6年不等, 均在门诊接受过系统或不系统中西医传统治疗无效, 而要求保留子宫又无生育要求者。常规妇科检查无急性炎症, 无心肺功能障碍, 无严重贫血及凝血功能障碍, 子宫小于60 d妊娠大小, 无子宫及附件肿瘤, 并分段

1.2 手术方法

于月经干净3 d~7 d, 术前肌注山莨菪碱 (654-2) 10 mg, 度冷丁75 mg, 患者保持膀胱充盈。经B超进一步确定子宫内膜厚度, 先吸刮内膜后再行手术。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将射频治疗仪的电极板置于腰骶部与皮肤接触, 消毒后于B超引导下将内膜消融自凝刀送达宫腔, 以功率50 W环绕宫腔刮凝2周, 刮凝过程应用B超观察凝固的深度和部位, 治疗结束时B超典型图像为:内膜区域纵切时呈0.7 cm~1 cm宽的强光带, 横切时宫底呈“一”字形强回声区。手术全过程15 min~25 min。

1.3 疗效判定

(1) 治愈:治疗后出血时间明显缩短, 甚至少于正常出血时间, 出血显著减少或无出血, 诊刮病理检查无明显增殖内膜。 (2) 有效:治疗后出血时间缩短, 出血量明显减少。 (3) 好转:治疗后出血稍减少, 出血时间缩短或诊刮有少许内膜。 (4) 无效:治疗后出血时间及出血量无明显变化, 病检有增殖内膜。

2 结果

50例均疗效满意, 其中治愈48例, 好转2例。术中出血5~25 ml, 住院时间1 d~3 d, 术前50例均有不同程度贫血, 平均血红蛋白85 g/L, 术后3个月平均血红蛋白10.5 g/L。治疗后1, 3个月与治疗前相比, 性激素水平无明显变化。术后50例均有阴道排液, 呈淡红色洗肉水样, 10 d~30 d停止, 术中、术后均无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3 讨论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 为妇科常见病, 发病率20%~22%。临床上对功血主要采用药物和手术治疗, 但药物治疗疗程长, 不良反应较大, 干扰机体内分泌代谢功能, 影响妇女身心健康。手术切除子宫, 心理、生理上都是一个创伤, 影响妇女的生存质量。射频消融术是近年开始应用于妇产科的一种新微创技术, 治疗功血是在超声引导下, 射频电极 (刮凝刀) 进入宫腔, 产生生物高热效应, 使内膜基底层及其下2 mm~3 mm的肌层变性、坏死、溶解、脱落排出, 最后创面被纤维组织修复, 从而达到止血, 减少经量的有效方法[1]。如要求无月经者, 可通过增加治疗深度达到目的。本组50例患者射频治疗后取得了明显的临床效果, 治愈率96%, 好转率4%, 总有效率100%, 且射频治疗后主要性激素无明显改变, 说明此方法不影响内分泌功能, 并可改变贫血症状。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 本治疗具有方法简单、效果独特、治疗时间短、患者反应轻、微创、住院时间短、费用低等优点, 无明显不良反应, 无严重的手术并发症, 相对安全,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CT引导下射频消融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2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59例, 女41例, 为患者进行了穿刺活检, 均确诊。患者年龄均>18岁, 无手术禁忌, 无精神疾病和其他恶性肿瘤, 患者的最大通气容积均>39%。

1.2治疗方法术前为患者使用影像诊断, 对病灶部位和数量进行了解, 选择合适的体位和冷冻针数目。按照肿瘤体积适形穿刺布针。冷冻模式:冷冻10 min, 复温6 min, 重复冷冻1次。每间隔6 min扫描1次, 监测冰球形成情况, 注意重要相邻脏器冰球情况。拔针标准: (1) <5 cm的病灶:冰球完全覆盖病灶及病灶周边肺组织出现冷冻损伤改变; (2) 5~8 cm的病灶:冰球覆盖病灶>90%; (3) >8 cm病灶:冰球覆盖病灶达>80%。冷冻后复温3 min后拔针。术后要求患者保持平卧状态6 h, 为患者进行心电监护, 使用止血剂和抗生素治疗。

1.3疗效评定标准参考文献[2]标准, 疗效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病灶稳定、病灶进展。有效率= (完全缓解+部分缓解) /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手术治疗后, 1个月时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2% (62/100) , 3个月为62% (62/100) , 6个月为54% (54/100) ,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全部患者共有4例术中咯血、6例术后血痰和4例气胸, 使用闭式引流治疗后均好转。

3讨论

我国肺癌疾病的发病率较高, 患者很多都是在晚期的时候才确诊, 所以手术治疗无法进行。一些学者认为和传统冷冻治疗相比较, 氩氦靶向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比较小, 术后的恢复速度也比较快。并且其可以提升临床化疗治疗的效果[3]。本次研究根据结果发现, 手术治疗后, 1个月时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2% (62/100) , 3个月为62% (62/100) , 6个月为54% (54/100) ,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氩氦刀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比较稳定, 效果比较好。有些学者将肺癌患者分组研究, 对单纯化疗和氩氦刀治疗的效果进行了对比, 得出结论为氩氦刀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化疗[4]。中晚期和手术耐受性差患者接受该手术的效果更好, 安全性更高, 是这类患者的福音。有研究表明, 观察CT图像密度判断手术治疗效果比较可靠[5]。冷冻前后同一部位的CT值降低30~40 HU则为癌细胞灭活成功。

可是氩氦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而且患者自身的一些因素也会对治疗风险带来影响, 比如患者的癌症分期、肿瘤大小、肿瘤位置等都会成为独立风险因素。现在使用冷冻消融治疗, 患者的远期效果并不十分优秀, 根据研究显示, 对120例患者进行了研究, 使用冷冻消融治疗, 术后一年生存率是25%, 所以为了提升患者的生存率, 还需要结合化疗来使用, 让患者的体内肿瘤细胞能够被杀灭, 降低瘤负荷[6]。

此次研究过程患者出现最多的并发症就是咯血、气胸、血胸等, 100例患者共有4例术中咯血、6例术后血痰和4例气胸, 使用闭式引流治疗后, 患者病症均得到控制, 顺利恢复。手术过程中要对冰球情况进行监测, 避免不合理分布导致的其他结构受损。

综上所述, 肺癌患者可以选择CT引导下经皮氩氦刀消融治疗, 其有效率稳定, 安全性较高, 临床中可以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王洪武, 马洪明, 罗凌飞, 等.氩氦刀联合放/化疗粒子植入治疗肺癌.中国肺癌杂志, 2009, 12 (5) :408-411.

[2]张长宝, 田建明, 吕桃珍, 等.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胰腺癌的疗效分析.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9, 18 (4) :281.

[3]赵勇洁, 史秋生.超声和CT引导下氩氮刀冷冻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应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7, 23 (2) :258-261.

[4]申文江.放射性粒子植入的现状与进展.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7, 7 (2) :118-119.

[5]曹建民, 史东宏, 许健, 等.肝癌的氩氦刀冷冻治疗近期疗效的探讨.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8, 17 (4) :258-261.

上一篇:新光三越下一篇:有效猜想的几种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