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频消融术后

2024-09-30

射频消融术后(通用10篇)

射频消融术后 篇1

射频消融术 (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 RFCA) 是根治旁道参与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首选方法, 但由于右侧旁道具有特殊的解剖结构, 操作技术要求高, 且有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并发症的可能, 所以其RFCA成功率低于左侧, 而且复发率高[1,2]。我们对2000年1月至2011 年12月在我院行RFCA的房室旁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并对其中右侧房室旁路消融术后的复发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 旨在探讨如何进一步提高右侧房室旁路行RFCA的成功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接受RFCA术的房室旁路患者共392例, 其中男191例, 女201例, 年龄6~78岁, 平均 (40.4±18.3) 岁, 病程1个月~40年。 其中合并原发性高血压72例, 冠心病19例, 扩张型心肌病8例, 肺源性心脏病1例, 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7例。经心内电生理检查诊断为左侧房室旁路324例, 右侧房室旁路68例, 左、右侧房室旁路患者在发病年龄和性别上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前常规检查十二导联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全胸片、血生化、出凝血时间, 并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

1.2 方法

腔内电生理检查, 标测、消融及消融成功标准参见《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指南》[3]。

1.3 随访

消融后前3个月内每月门诊随访, 3~24个月行电话随访, 询问临床症状并常规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若发现复发, 再次行射频消融治疗。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undefined表示, 组间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 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旁道标测结果

392例患者中显性旁道173条, 隐匿性221条, 共394条旁道。左侧单旁路313条, 其中左后间隔35条、左后侧壁36条、左侧壁85条、左前侧壁157条;右侧单旁路67条, 其中右前间隔9条、右中间隔11条、右后间隔16条、右前侧壁13条、右侧游离壁18条;左侧双旁路6例, 其中左后间隔并左前侧壁3例、左侧壁并左后侧壁2例、左后间隔并左侧壁1 例;左右侧双旁路1例, 为右后间隔伴左前侧壁。

2.2 消融及随访

右前间隔及右后间隔各1例患者发生Ⅲ°房室传导阻滞, 1 例右前间隔患者发生Ⅱ°Ⅰ型房室传导阻滞。发生Ⅲ°房室传导阻滞的2例患者在术中均立即予以地塞米松20mg静脉推注、10mg静脉滴注后观察, 未能恢复窦性心律, 术后继续予以地塞米松20mg稀释后静脉滴注, 5d后改为泼尼松20mg起口服并逐渐减量, 观察1个月后1例患者恢复为Ⅱ°Ⅱ型至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1例患者仍为Ⅲ°房室传导阻滞, 均植入DDD型心脏起搏器, 术后恢复良好。本组所有病例术后随访3~24个月, 19例复发, 总复发率为4.85%, 复发时间1d~22个月。左侧房室旁路324例中复发9例, 复发率为2.78%;右侧房室旁路68例中复发10例, 复发率为14.71%, 右侧房室旁路复发率明显高于左侧房室旁路 (P<0.01) 。

3 讨论

房室房道是房室结外连接心房肌和心室肌之间的通道, 95%的患者可发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对有症状、阵发性室上速发作频繁者导管消融可作为一线治疗[4]。房室旁路患者RFCA术后有5%左右的复发率, 据统计, 我们的术后总复发率为4.85%, 与文献[4]报道一致。

本研究9例左侧房室旁路患者复发, 复发率为2.78%, 原因分析如下:2例患者伴有主动脉瓣中- 重度狭窄, 消融导管勉强跨瓣后操作困难, 消融不彻底;4例为左后间隔旁路, 与开展导管消融早期阶段导管操作不熟练有关;3例为双旁路并存, 可能由于第一次消融手术可逆性地损伤了旁路, 造成了旁路的顿抑, 而当时未能表现出电生理特性而漏诊所致。

本研究中右侧房室旁路的复发率为14.71%, 明显高于左侧房室旁路, 表明旁路所处位置对复发率有较大影响。右侧房室旁路复发率高于左侧的原因可能与其解剖结构复杂、消融导管贴靠不佳及无法精确标测定位有关[5]。

虽然本研究右侧房室旁路的总例数只有68例, 样本量偏少, 结果可能缺乏代表性, 但总结10例右侧旁路消融失败病例的相关资料, 我们对右侧旁路的消融治疗还是有了一定认识, 现汇报如下:

(1) 熟悉局部解剖结构及相应影像位置。应了解心内局部解剖结构并熟练掌握透视下心脏的结构, 以希氏束、冠状静脉窦窦口等相关定位为参照, 结合心内电图, 初步确定右侧旁道的大致位置。

(2) 熟练掌握消融靶点电位的特征性变化。右侧房室旁道理想的靶点图是消融成败的关键[6], 考虑到不同患者之间靶点电位图的变异性较大, 在实际操作中要求达到靶点图的所有指标较为困难, 我们认为关键点在于要精确标测出显性旁道者的最早前传心室激动点和隐匿性旁道者的最早逆传心房激动点, 如在标测显性旁道最早前传心室激动点困难或消融不成功时, 应诱发心动过速或心室起搏下标测最早逆传心房激动点, 靶点处成功消融后再验证旁道前传功能是否存在。

(3) 旁道电位的理解。旁路电位理论上是旁路定位的重要指标, 各家检出率报道不一, 有报道发现:复发组的检出率为28.57%, 明显低于非复发组66.32%的检出率[7]。本研究未对旁道电位进行统计,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 只要能精确标测出特征性的靶点电位图, 对于术中是否必须标测出旁道电位以提高消融成功率影响不大。

(4) 重视消融时导管的稳定和贴靠。由于三尖瓣环的解剖特点, 加上呼吸运动及心脏搏动对导管的影响, 消融导管容易出现滑动, 导致消融导管稳定性差, 难以较紧贴靠靶点, 消融时容易出现假性旁路阻断, 这是造成旁路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 同时也是引起消融并发症的原因之一。本组1例右后间隔隐匿性旁路消融患者并发Ⅲ°房室传导阻滞, 消融过程中间隙透视时发现消融导管偏移, 分析原因在于患者心率偏快加之呼吸幅度较大, 导致导管与靶点贴靠不紧密, 造成消融过程中导管移位[8]。所以目前我们在消融右侧旁道时均选用Swartz长鞘以保持导管远端与靶组织的良好接触, 同时嘱患者呼吸浅慢以减少导管的移动, 未再发生因消融导管移位而并发房室传导阻滞。

(5) 复发率与旁路阻断时间相关。通过消融资料分析, 我们发现:放电后旁路在5s内阻断的患者均未出现复发现象;放电后旁路在6~10s内阻断者, 有2例复发;放电后旁路在10s以上阻断者, 复发者高达4例, 表明旁道阻断时间与复发率密切相关。短时间内旁道阻断表明导管稳定, 靶点定位准确, 旁道阻断彻底。短时间内无法阻断表明靶点部位不准确, 旁道部分损伤, 未能彻底阻断, 此时应停止放电, 重新进行标测, 不要勉强延长放电时间以阻断旁道, 否则术后复发的可能性大[9]。

(6) 警惕右间隔部旁道消融并发房室传导阻滞。间隔区域具有复杂的解剖结构[10], 因间隔部旁路接近正常的房室传导系统, 所以消融时房室结损伤的发生率会增高[2], 尤其是右间隔部旁路, 消融时若操作不当更容易损伤房室传导系统[11], 所以有时为避免发生严重房室传导阻滞, 消融时多采用“低功率、滴定式”放电方法, 可能会造成间隔部旁路消融的成功率降低, 本组1例患者为右前间隔隐匿性旁路, 消融后复发, 考虑到手术风险未行二次消融。

参考文献

[1]KUCK K H, SCHLUTER M, GEIGER M, et al.Radiofrequencycurrent catheter ablation of accessory atrioventricular pathway[J].Lancet, 1991, 337 (8757) :1557-1561.

[2]CALKINS H, LANGBERG J, SUOUSA J, et al.Radiofrequencycatheter ablation of accessory atrioventricular connections in250 patients[J].Circulation, 1992, 85 (4) :1337-1346.

[3]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快速心律失常指南 (修订版) [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2, 16 (2) :81-95.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编辑委员会, 等.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治疗指南[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5, 19 (1) :3-15.

[5]FLALA M, HEINC P, BULAVA A, et al.Treatment of atrioven-tricular accessory pathways using catheter ablation:analysis ofimmediate and longterm results at the end of the learning curveperiod[J].Vnitr Lek, 2003, 49:37-44.

[6]陈样新, 江建军, 方崇峰, 等.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50例右侧旁道射频消融治疗的体会[J].心脏杂志, 2007, 19 (6) :F0003.

[7]杨晓云, 柯辉, 白融, 等.右侧房室旁路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原因分析[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8, 24 (12) :906-908.

[8]任寅, 朱莉, 阮中宝, 等.间隔部旁道射频消融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分析[J].现代医学, 2011, 39 (2) :146-148.

[9]张丰富, 贾海波, 罗骏, 等.左室起搏标测消融左侧隐匿性旁路靶点的探讨[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4, 18 (2) :91-94.

[10]胡大一, 杨新春.间隔部房室旁道的射频消融[J].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6, 10 (4) :171-172.

[11]MACEDO P G, PATEL S M, BISCO S E, et al.Septal acces-sory pathway:anatomy, causes for difficulty, and an approachto ablation[J].Indian Pacing Electrophysiol J, 2010, 10 (7) :292-309.

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10问 篇2

李毅刚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心脏节律学会委员(FHRS)。长期从事心律失常发病机理和治疗研究,是中国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技术的最早掌握和推广人之一。多年来对射频消融技术和各种心律失常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

房颤时,心房激动的频率达300~600次/分,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有时候可达100~160次/分,不仅比正常人心跳快得多,而且绝对不整齐,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房颤的危害相当大:1.增加血栓与中风的危险。房颤时心房丧失了充分有效的射血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进而形成血栓。2.长期的房颤会导致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3.心悸、胸闷、头晕,甚至昏倒。

房颤患病率的增长与冠心病、高血压病和心力衰竭等疾病的增长密切相关,据估计未来50年房颤将成为最流行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目前房颤的常规治疗方法有3种,一是药物治疗,二是射频消融,三是手术治疗。相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手术创伤大而言,射频消融更易于被患者接受。

1问:什么是射频导管消融术?

答:射频导管消融术是近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微创的房颤治疗方法。它通过把一根很细(直径2.7毫米)的导管经过静脉血管(一般是股静脉)送到心脏的特定部位(通常是心房和肺静脉的连接部位,这些部位也就是房颤的病灶所在部位),然后释放射频或者其他能量(如超声)进行治疗的一项技术。

2问:哪些类型的房颤患者适合射频消融术?哪些不适合?

答:发作频繁(>2次/月)的阵发性房颤,心房不大或者轻度增大,是进行射频导管消融术的最佳适应证。随着射频消融术的发展,持续性或者永久性房颤、心房明显增大(大于45毫米)的阵发性房颤也成为其适应证。对于发作频率很小的阵发性房颤和同时合并需要进行外科开胸手术的房颤患者,目前暂不推荐应用射频导管消融术。

3问:射频导管消融术有何不足?

答:射频导管消融术的不足主要有3个:一是射频导管消融的结果与术者的经验、手法有很大的关系,若施术者技术不成熟,形成血栓的可能性仍较大。目前,我国技术纯熟的射频消融术医生尚少,无法满足广大房颤患者的手术需求。二是安全性有提高空间。三是射频导管消融使细胞的整体结构和细胞周围的纤维结缔组织破坏,消融部位细胞表面相对不平滑,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可能。

4问:老年人做射频消融治疗有何风险?

答:老年人体质较弱,常合并慢支、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病等,不少人认为采用房颤导管消融风险较高。其实从国内外大的电生理中心实践来看,射频消融安全性很好,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实际上小于1%。

5问:手术是否需麻醉?患者感觉如何?

答:整个过程患者一般处于清醒状态,有时医生会用镇静剂来缓解患者紧张,会全程监护;电生理检查一般不会引起疼痛,导管行进于血管和心腔时患者不会有感觉;检查时医生可能会用微弱的电流刺激心脏,患者不会感觉到这些电脉冲,往往会诱发出心动过速,感觉和以前发作时一样(可能有头晕、目眩、心悸、胸痛或气短等),告知医生即可。总的来说,这些操作风险很小,比较安全。

6问:手术结束后需要缝合吗?术后有何异常感?

答:手术结束后医生会撤除导管,并在穿刺点加压包扎防止出血。穿刺点不需要缝线,术后回到病房仰卧,卧床24小时,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术后48小时内,患者可能会有乏力、胸闷和胸部疼痛等感觉,这种情况不用担心,逐渐会消失的。一般术后住院观察几天患者即可出院。

7问:房颤导管消融术的成功率如何?

答:单次消融3个月后,约有70%阵发性房颤和60%持续永久性房颤痊愈,而部分经第二次或第三次消融后成功率可达90%以上。

8问:术后需要吃什么药?吃多久?

答:射频能量对左心房的损伤需要一定时间修复,所以消融后3个月内,有近50%患者出现房速、房扑、房颤和房早等心律失常,因此术后要服用一种抗心律失常药物,通常使用胺碘酮或心律平。另外,射频消融术后由于心房肌顿抑的存在,心房功能不能立即恢复,仍有形成血栓的可能,所以需服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

9问: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是否都要做2~3次?

答:第一,目前治疗房颤的主流术式是针对肺静脉前庭的,而小部分患者其房颤起源可能并不是或并不仅仅是肺静脉,上腔静脉、冠状静脉窦、界嵴等心脏其他部位都有可能触发房颤,首次消融不一定能发现此种来源的病灶,二次消融时才能达到根治目的。

第二,虽然手术成功率相当高,通常达到95%以上,但术后肺静脉与左心房之间电传导恢复十分常见,这是房颤复发的最常见原因。针对这部分患者,就有必要行二次消融,查遗补缺。通常来讲,这部分患者的二次消融较第一次简单,因为第一次的大部分消融位点都是有效的,只需要将恢复传导的缺口补上即可。

第三,一般二次消融必须在3个月或半年以后才能做。因为部分患者消融术后1个月内房颤复发,甚至出现发作频繁的“房颤风暴”现象,而在长期随访过程中房颤却逐渐消失。这种术后有早期复发,而后不再发作的称为延期治愈。国外有报道,肺静脉电隔离术后20%~30%的患者出现延迟治愈。所以,很多电生理中心将房颤消融术后3个月称为观察期,常规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于3~6个月后仍存在房颤发作的才考虑再次消融,以避免延期治愈的患者经受二次手术的风险及痛苦。

第四,对于慢性房颤患者来讲,二次消融是比较常见的,国内有专家提出慢性房颤患者平均要经过两次消融才能治愈。因为慢性房颤机制十分复杂,肺静脉只是其触发以及维持的一部分,防治慢性房颤常需更大范围的消融以改良房颤的电学机制及触发灶。

10问:如何判定手术是否成功?

答:术后3个月后,如果在不服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情况下,仍然没有房颤发生,可判定手术成功。

总之,发现房颤不可怕,可怕的是置之不理,等到发现严重问题如中风后再想起治疗。很多疾病,早治和晚治的效果是大不同的,费用也是大不同,而受的罪更是大不同。因此,发现房颤,赶紧就医治疗吧!

链 接

冷冻球囊消融——导管消融的升级版

射频消融术后 篇3

自从1982年Shieman及Gallagher将电消融疗法应用于临床, 由于其疗效确切、恢复快, 近年来射频消融术 (RFCA) 已替代直流电消融在全世界迅速普及, 成为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安全有效的疗法, RFCA术后能引起一些并发症, 血栓栓塞是其中一种。我院自2001年开始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术, 其中3例并发右下肢深静脉血栓 (DVT) , 现报道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3例患者中, 男2例、女1例, 年龄62~68岁, 2例为左侧旁道并AVRT, 1例为房扑, 2例合并高血压病, 采用常规法行心内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治疗。常规应用肝素, 术后压迫止血, 卧床休息12h, 手术平均时间1.5h。

1.2 临床表现

术后2~3d出现右下肢腓肠肌疼痛, 活动后尤甚, 腓肠肌压痛 (+) , 随即出现肢体肿胀。3例均经彩色超声多普勒证实。

1.3 治疗方法

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右膝关节以下部位, 穿刺右足背静脉建立静脉通道, 给予20~50万尿激酶+生理盐水20~40ml推注, 30~60min后松开绷带, 同时静滴降纤酶10U, 肝素12 500U/d, 连续7d, 口服阿司匹林300mg/d。

2结果

1例2d后疼痛消失, 4d后水肿消退;2例3d后疼痛消失, 7~10d后水肿消退, 活动不受限。经随访1~4年未再复发。

3讨论

RFCA并发症之一为血栓栓塞, 其发生率约为2%[1]。RFCA术并发血栓栓塞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目前倾向于认为与血小板的激活及凝血系统的激活有密切关系[2]。本组3例均为老年患者, 手术时间在1~3h内, 可能与血管弹性差易受损、卧床时间长、活动过少有关, 同时因其不习惯床上排便, 饮水、进食较少, 致血液浓缩、血液黏滞性增高、血小板聚集增加有关。

在预防射频消融术并发血栓栓塞方面, 秦孺子[2]等认为用冷冻导管代替射频消融导管可能具有良好的前景。也有报道显示, 阿司匹林及氨氯地平可抑制血小板的激活, 减少其释放反应, 阻止血小板的聚集及参与凝血反应, 抑制血小板的活化, 从而阻止血栓形成[3]。

DVT最早表现为腓肠肌酸疼, 休息时程度不剧烈, 常被忽略, 活动后加剧, 腓肠肌压痛较为明显, 下肢肿胀出现常较迟。因此, 介入手术后出现患侧腓肠肌疼痛、压痛, 应警惕有DVT的可能, 应及早行超声多普勒检查以期及早发现。

深静脉血栓一旦形成, 治疗的方法有手术取栓和通过介入的方法于局部用药溶栓, 此均为创伤性治疗方法, 费用较高, 而且治疗仍需抗凝治疗, 防止再次血栓形成。国内有实验显示, 去纤酶对6h以上的较长栓龄血栓的溶解作用优于尿激酶[4], DVT起病隐匿, 出现较典型症状多超过12h, 通常溶栓治疗效果欠佳, 笔者体会给予降纤酶治疗效果较好, 且方便易行、费用较低,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Thakur R K, Klein G J, et al.Embolic complications after radio-frequency cdaheter ablation (J) .Am J Cardiol, 1994, 74:278-279.

[2]秦孺子, 李军, 曾秋棠, 等.射频消融术并发血栓栓塞机制及防治对策 (J) .心血管病学进展, 2002, 23 (2) :88-91.

[3]曾秋棠, 秦孺子, 张桂清, 等.射频消融术对凝血系统的影响 (J) .中华内科杂志, 2001, 7 (40) :442-444.

射频消融术后 篇4

慢性肥厚性鼻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近年来,低温等离子技术广泛开展,使难治性鼻炎治愈率明显提高。该技术基本无不良反应,临床效果好,满足了现代人追求安全、无痛、迅速、高效的要求。2011年4月~2012年4月收治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116例,采用低温等离子消融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资料与方法

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116例,年龄14~56岁,平均35岁。检查见鼻腔黏膜肿胀,呈苍白、粉红或淡紫红色,表面不平,呈结节状。后鼻镜检查可见下鼻甲后端肥大,严重呈桑椹状,可突出至鼻咽部,鼻甲后端多呈灰白色,有的呈息肉样变,鼻中隔后缘两侧黏膜对称性肥厚。

治疗原理与方法:①原理:低温等离子消融系统是最新一代低温消融技术,通過导电介质(盐)在电极周围形成的等离子,使病灶组织分子分离,定点消融,病变组织体积缩小。由于电流不直接流经组织,组织发热极少,不损伤正常生理功能。②方法:患者取坐位或者半卧位,采用鼻腔表面麻醉和局部浸润麻醉,将鼻甲黏膜下组织浸润,注药要均匀,自前端进针到鼻后端开始注药,边退边注药。然后在鼻内镜下,使用一次性探头在下鼻甲前端刺1个小孔,最大浸润深度2mm,进行黏膜下低温等离子消融,避免黏膜穿透。

疗效判断标准[1]:①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无黏膜肥厚及通气良好;②好转:鼻腔黏膜仍有肥厚或通气差,但较术前减轻;③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鼻腔黏膜肥厚或无通气,较术前无改善或加重。

结 果

6个月随访,116例患者中,有效115例(治愈112例,好转3例);无效1例(因长期应用血管收缩剂,引起鼻腔黏膜无弹性)。

讨 论

护理:⑴术前护理:协助患者做各项常规检查,如血常规、大小便、出凝血时间、HIV等检验,以及心电图、胸透等检查。⑵心理护理:做好手术前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说明手术治疗的可行性、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手术过程中需要配合的注意事项,以消除患者不良情绪及顾虑,减轻心理压力,积极配合治疗。⑶术后护理:术后尽量卧床休息,头部抬高30°~45°,以减轻头面部充血。遵医嘱应用抗生素预防术后感染。嘱患者不要擤鼻涕及用力捏鼻子,如有渗出液用纸巾轻轻擦拭。鼻腔内正确的滴药方法:患者平卧,肩与床平齐,头后仰下垂,使鼻孔垂直朝上。毎侧鼻孔滴3~4滴30秒后向左右偏斜各30秒,然后头恢复原位保持30秒,最后坐起将头前低,这样可使滴入的药液充分分布于整个鼻腔[2]。⑷饮食护理:术后患者给予易消化、营养丰富的半流质饮食,如:面条、馄饨、蒸鸡蛋等。由于术后疼痛,患者多饮食不振,可以准备患者平时喜欢的食物,诱导其进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⑸鼻腔的观察及护理:①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有不适及时与医护人员联系。②嘱患者尽量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防止用力擤鼻涕、捏鼻子,如有渗出液用纸巾轻轻擦拭。③给予抗感炎、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④观察患者呼吸情况,防止手术损伤引起鼻咽部周围组织水肿,导致鼻呼吸不畅。⑤4~7天清理鼻腔结痂,并涂油脂润滑剂。⑹鼻腔粘连的预防及护理:鼻腔粘连多由于损伤鼻中隔黏膜和换药不当所致,加强术后随访和换药是预防此并发症的重要措施,患者要定期复查,坚持术腔换药。

术后保健:①术后通过定期到医院维护鼻腔,可以大大减少复发的机率到医院来维护鼻腔的具体时间由医生根据患者的术腔恢复情况来安排。②注意保暖,避免着凉,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的锻炼,增强体质。③术后尽量少吃或者不吃辛辣的食物。④术后用药请遵医嘱,3~4个月要注意到医院复诊,一般1年1~2次就可以了。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耳鼻喉分会,中华耳鼻喉科杂志编委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及内镜手术评定标准[J].中华耳鼻喉科杂志,1998,33(3):134.

射频消融术后 篇5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人均于2012年6月—2014年12月因心房颤动在我科行射频消融术, 恢复期内 (术后3个月内) 经门诊随访及24 h动态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再发, 共56例。以上病人出院时均为窦性心律, 且出院后遵医嘱服用华法林及胺碘酮, 确诊后均收住入院, 首先给予药物治疗控制心室率, 疗效欠佳者34例。排除电复律禁忌证后30例病人行同步电复律治疗, 其中男21例, 女9例, 年龄45岁~67岁。以上病人复律前3周内均服用华法林, 定期检测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 术前食管超声提示无附壁血栓形成。

1.2 治疗方法

病人取去枕平卧位, 予吸氧, 床边心电监护, 记录生命体征, 开放静脉通路, 咪达唑仑5 mg~15 mg稀释后静脉推注, 待病人睫毛反射消失、呼叫无反应后即行电复律。连接双向波直流电复律除颤器, 选择同步电复律, 能量选择50 J~100 J, 均从低能量开始递增。将涂有导电胶的电极板分别置于胸骨右缘锁骨下及心尖部, 紧贴皮肤待充电完成后放电。若未成功转复则增加能量再次电复律。

1.3 结果

30例病人经电复律治疗后, 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28例 (93.3%) , 仍为心房颤动心率2例 (6.7%) , 结合胺碘酮静脉泵入48 h后心室率得到控制。电复律前病人心率为152/min±21/min, 电复律后心率为7 4/min±1 9/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复律前后动脉血压波动不明显。本组电复律后1例病人出现急性左心衰竭, 均未出现心搏停搏、心动过缓或心室颤动等不良反应, 且皮肤完整无灼伤, 顺利出院。

2 护理

2.1 复律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复律前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的心理, 担心电复律时身体受到损伤[2]。应及时向病人及家属仔细解释电复律的目的、方法、可能出现的不适及不良反应。告知其这是一项安全性大、成功率高的操作, 复律过程中持续监护并有专业的医生和护士在场, 消除病人心中的疑虑, 减轻不安心理, 帮助其积极配合治疗。

2.1.2 物品准备

保证复律除颤器处于完好备用状态, 各部件完好齐备, 导线无断裂, 正确连接电源。床边备吸氧装置、心电监护、吸引器、简易呼吸器、临时起搏装置、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急救物品和药品, 以便复律后出现心搏停搏或窦性心动过缓时进行积极地抢救。

2.1.3 病人准备

入院后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 行食管超声检查确认左心房无血栓。复律前禁食4 h, 避免复律过程中发生恶心和呕吐。排空膀胱, 取下义齿, 开放静脉通路。病人去枕平卧于硬板床, 松解衣领, 清洁胸部皮肤, 持续进行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 贴电极片时注意避开复律部位[3]。根据病人情况给予吸氧, 调节氧流量为2 L/min~4 L/min。2.2复律时护理 (1) 遵医嘱静脉注射咪达唑仑, 待病人入睡, 睫毛反射消失后立即实施电复律。充分暴露病人的胸壁, 将涂有导电胶的电极板分别置于胸骨右缘锁骨下及心尖部并紧贴皮肤。选择同步按钮及电击能量, 待充电完成提示音响起后, 按“放电”按钮进行电复律[4]。 (2) 复律过程中严密监测病人的意识、面色、心律、心率、脉搏、血压、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的变化, 做好记录。一旦出现异常应立即向医生汇报并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复律后注意观察是否转为窦性心律, 若未成功转复, 可间隔2 min~3min, 增加能量50 J再次复律, 一般不超过3次[5]。

2.3 复律后护理

2.3.1 一般护理

复律后继续卧床4 h并密切观察病人的心律、血压及呼吸, 可使用枕头。协助清洁胸部皮肤, 检查有无电灼伤。清醒后2 h内避免进食, 以免恶心呕吐引起误吸。能进食后指导病人进清淡易消化饮食。4 h后若无特殊异常可协助病人下床, 注意询问有无不适主诉, 及时发现并发症。

2.3.2 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1) 心律失常:电复律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常为一过性。电击后出现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交界性逸搏, 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可自行恢复。极少数病人可发生心室颤动, 应立即予非同步电除颤。 (2) 皮肤灼伤:几乎所有病人在电复律后有不同程度的皮肤损伤, 多数为电极板接触部位发红, 用碘伏消毒局部皮肤并暴露即会好转。对出现皮肤破损或有分泌物的病人, 定期清洁伤口预防感染。 (3) 急性左心衰竭:常发生于电复律后1 h~3 h, 本组1例病人在术后第1天晨排便时突发, 立即予端坐位, 乙醇湿化面罩给氧, 并遵医嘱予强心、利尿、平喘、扩血管等治疗。护士应了解病人病情及基础合并症, 术前术后经常询问病人症状, 密切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原先心脏有器质性病变者, 在复律后指导其高热量、高纤维饮食, 避免劳累受凉, 保持大便通畅, 切勿用力排便, 谨防心脏负荷过重[6]。

2.4 出院指导

指导病人遵医嘱规律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以维持窦性心律, 不可擅自停药或减药。嘱病人避免劳累、受凉感冒、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 以免加重心脏负担。教会病人测量脉搏的方法, 嘱其定期门诊随访, 行心电图、24 h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以加强自我监测。

3 小结

心脏电复律是利用电能治疗异位快速心律失常, 使其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有效方法。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再发病人排除禁忌证后实施同步电复律治疗, 转复成功率高, 且安全有效。护理人员在电复律前充分地做好病人及物品准备工作, 复律过程中和复律后严密监测、观察治疗效果并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 进一步完善并发症的防护及出院指导, 可以促使电复律达到满意效果并保证病人安全。

摘要:[目的]总结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再发病人电复律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4年12月因持续性心房颤动行射频消融术, 术后3个月内因药物难以控制的心房颤动再发行同步电复律治疗的30例病人的护理措施。[结果]经电复律后28例成功转为窦性心律, 2例复律失败, 经胺碘酮静脉泵入48 h后转为窦性心律。电复律后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顺利出院。[结论]电复律前做好充分准备, 把握适应证与禁忌证, 复律过程中严密观察治疗效果并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 复律后防治并发症并做好出院指导, 可促使电复律达到满意效果并保障病人安全。

关键词:心房颤动,电复律,护理

参考文献

[1]杨丽萍, 徐波.CARTO3指导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护理[J].全科护理, 2014, 12 (14) :1285-1286.

[2]曾玲, 林敏, 朱晓红.瓣膜置换加双极射频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患者电复律的护理[J].华西医药, 2012, 27 (3) :436-437.

[3]陈朝辉, 张南滨, 韩宏光, 等.同步电复律治疗心脏瓣膜术后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观察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12, 27 (7) :628-630.

[4]蒋健, 于金德.现代急诊内科学[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5:78-81.

[5]李建军, 袁晓东, 刘志高, 等.高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 (5) :358-360.

射频消融术后 篇6

关键词:P波离散度,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复发预测

心房颤动 (AF) 简称房颤, 为临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类疾病, 其发生率大概为0.9%~2.5%, 并可随年龄与心血管疾病增高而呈明显的进行性递增趋势[1]。射频消融为近些年AF非药物治疗热点研究方向, 相关资料显示其对阵发性AF的治疗成功率可达到95%, 远期可达到80%左右[2], 此效果虽然已经比较理想, 但同时由此也可以看出, AF复发仍是一个尚待突破的问题。在未有更好治疗方法问世前, 最大程度实现AF复发的准确预测则可为后续的治疗争取更多时间并提供一定指导性意见, 对降低患者风险与医疗费用均颇有益处。P波离散度 (Pd) 为新近研究较多的心电学现象之一, 尽管目前比较公认其心房细胞内和细胞间的传导速度延长及窦性冲动的不均匀传播是AF发生的电生理特性之一, 但是否能将其作为预测阵发性房颤术后复发的依据尚未在临床形成共识[3]。该研究通过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接受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治疗患者的Pd进行观察, 旨在探讨其预测术后AF复发的可行性与价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医院收治的初次拟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术治疗的45例A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为频繁发生阵发性房颤者。其中包括男25例, 女20例;年龄45~75岁, 平均 (61.4±6.9) 岁;合并的基础疾病包括高血压22例, 冠心病20例, 心脏瓣膜病11例。另外, 所有患者的术前Pmax、Pmin (Pmax与Pmin解释详见1.2.2项) 、术前Pd、月发作频次以及左心房内经等计量资料详见表1。再结合后文分组与复发情况统计来看, 其后分别入组到复发组与成功组患者的上述一般资料行组间比较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同时, 该组所有患者均为在接受抗心律失常类药物治疗后未观察到疗效者, 该研究相关治疗方法均获得患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一并报医院伦理委员为获得批准通过。

1.2 方法

1.2.1 射频消融术方法

在采用2%的利多卡因对患者实施局麻后, 对其左侧锁骨下静脉与右侧股静脉进行穿刺, 并将冠状静脉窦电极经左侧锁骨下静脉送入, 另将Swarts鞘管经股静脉送入, 采用房间隔穿刺针进行房间隔的穿刺, 穿刺成功后即可将导管丝送至左房, 同时将Lasso环状电极送至各个肺静脉口标测肺静脉电位。在三维Carto系统导引下, 对左房的三围图形进行重构, 经股静脉造影, 多方面参考以Carto系统标测出肺静脉口, 以消融导管沿肺静脉口环肺静脉消融, 以Lasso环状电极于肺静脉内标测, 直至左右肺静脉内电位消失。

1.2.2 Pd测量方法

于术前, 术后1 h内、7 d、3个月、6个月时对患者行体表心电图检查, 测量方法为:将患者取仰卧体位, 并引导其将呼吸调节到理想平静状态, 接着采集8~10个心动周期, 采用心电图机GEMS IT MAC 1200 ST行12导联同步心电图同步记录, 设置走纸速度为50 mm/s, 增益为20 mm/m V[4], 选择基线相对更为平稳且图形更清晰的心动周期进行测量。借助直尺、分规与放大镜等采用手工方法进行P波时限的测量, 每次测量其导联数应不低于8个, 同时进行3~5个P波时限的连续测量并计算平均值。具体方法为:P波测量起点为P波起点与等电位交点或结合处 (A线) , P波测量终点为P波终点与等电位线交点即可确定最大P波时限 (B线) , 和最小P波时限 (C线) 。A-B距离即Pmax, A-C距离即Pmin, C-B距离即Pd。

1.3 观察指标与分组

统计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左心房内经、术前Pmax、术前Pmin、术前Pd、术前月发作频次以及AF复发情况, 术后随访6个月, 将复发者定义为复发组, 未复发者定义为成功组。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 (±s) 表示, 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行2检验。另对相关临床资料及术后记录的体表12导联心电图Pmax值及Pd值等接纳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 以考察其与AF复发的关系, 同时采用backward:Wald方法计算相对危险系数 (RR与) 95%可信区间 (95%CI) 。

2 结果

2.1 复发情况统计结果

随访结果显示, 45例AF患者入组复发组者共15例 (33.3%) , 入组成功组者30例 (66.7%) , 组间比较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2=15.108, P<0.01) 。

2.2 射频消融术后的预测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 术前Pd、术前发作频次、术前Pmax以及左心房内径均与房颤的复发具不同关程度联性, 其中以前两者相关性相对更显著, 见表2。

3 讨论

房颤是因为双侧的心房同时存在多个迁移性折返波阵面无序运动的结果, 其心房解剖学与电生理活动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或异常, 其中的Pmax延长为房内或房间传导延缓的标志, 为Pd则是存在与心房内部个部位依从性各向异性电活动的标志[5]。P波离散度 (Pd) 的概念率先由Dilaveris PE等人[6]在1998年提出, 同时他们通过研究认为, 可将Pd是可以作为一种相对更为简单的生理指标来对阵发性心房颤动做出预测的, 同时将Pmax≥110 ms与Pd≥40 ms作为了一个预测临界点。之后, 我国的学者也对Pd与AF的关系给予了极大关注并开展了一定临床研究, 这些研究文献的数据表明[7,8]:Pd能够提高最大P波时限预测房颤的价值资料表明单独应用P波最大时限这一心电图指标时预测房颤的敏感性达85%, 特异性72%, 而该研究发现, AF患者在接受射频消融术后, 其复发患者的术前Pd较获得成功治疗的患者显著偏大, 而其他诸如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时若按上述预测临界点的标准, 该研究中术前Pd预测术后房颤复发的敏感性为86%, 特异性为92%, 这也与上述资料所提示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相似, 并且效果更为满意。由此可以推测, Pd的偏大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心房内电活动的明显异质性, 该类患者存在产生和维持房颤的基质, 为术后房颤复发的高危人群。基于此, 研究认为, P波离散度对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的复发预测有一定的价值。

参考文献

[1]陶惠伟, 刘少稳, 林佳雄, 等.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关系[J].中国临床医学, 2009, 16 (4) :498-500.

[2]李娟, 赵帅.P波最大时限和P波离散度对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预测价值[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24) :44-45.

[3]常栋, 褚振亮, 高连君, 等.P波离散度对房颤消融术后预后的影响[J].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2, 21 (2) :102-105.

[4]郭彦平.老年高血压患者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J].承德医学院学报, 2013, 30 (1) :37-38.

[5]李辉, 宋建平.右室起搏对心室同步性及P波离散度的影响[J].安徽医药, 2013, 17 (3) :408-410.

[6]Dilaveris P E, Gialafos E J, Sideris S K, et al.Simple Electro cardiographic Markers for the Prediction Paraoxysmal Idiop atjic Atrial Fibrillation[J].Am Heart J, 1998, 135 (5) :733-738.

[7]夏立志, 高振军, 胡秋玲.P波离散度对心功能不全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辅助诊断价值[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2, 23 (6) :663-664.

射频消融术后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 年1 月~2012 年8 月在重庆三峡中心医院百安分院 (以下简称“我院”) 疼痛科行射频靶点消融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8 例, 其中男30例, 女18 例;平均年龄 (42.0±3.6) 岁。 单节段突出者20 例, 其, 9 例为L4~5, 11 例为L5~S1;双节段突出28例, 其中13 例L3 ~4和L4 ~5, 15 例为L4 ~5和L5~S1。 病程21 d~24 年, 平均 (4.0±1.2) 年。 入选标准:所有患者完全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标准[4];无马尾综合征表现及椎间盘危象;突出节段与查体相吻合, 同时患者知情同意;无其他相关疾病;所有患者在保守治疗无效或病情呈进行性加重, 从而不得不选择该手术。 将以上48 例患者随机分组, 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4 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突出性质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射频靶点消融术

患者取俯卧位, 腹下垫枕, 腰部略后突, 取屈髋15°、屈膝25°的体位。 常规消毒, 铺无菌巾, 并用0.5%的利多卡因对穿刺点行局部浸润麻醉。 用20G/5 mm工作端射频穿刺针穿刺, C型臂引导下分别经腰N (N代表数字, 如腰4~5 椎间盘突出, N代表4) 双侧下关节内侧缘进针, 通过黄韧带顺利穿刺至腰N~ (N+1) 椎间盘, 缓慢注入浓度为50 mg/L的臭氧1 m L后接射频电极, 当显示阻抗200~240 Ω 时, 以4.32 m A的低频电流测试, 若无疼痛及下肢肌肉抽动等不良反应, 便分别以70、80、90℃温度行射频热凝治疗, 每周期100 s, 共3 个周期。 治疗结束后待温度降低至40℃以下, 拔出穿刺针及射频电极, 压迫止血, 无菌敷料保护穿刺伤口。 术中监测生命体征, 观察一般情况, 检查下肢运动、感觉功能。 术后送回病房卧硬板床修养, 常规预防感染、抗炎、镇痛并对症处理。

1.3 护理干预

1.3.1 术前心理护理

术前两组护理措施相同。 手术前向患者讲解手术的必要性与安全性, 详细介绍射频靶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理及与一般外科大手术的区别, 术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通过积极地沟通, 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 让其保持放松的心情接受手术。 如果术前仍然烦躁不安的患者可选择给予镇静药物, 服药周期为术前1 d至术后第3 天。

1.3.2 术前床上训练

1.3.2.1 大小便因术后3 d内需要绝对卧床, 所以在床上训练使用大小便器显得非常重要, 避免因长时间卧床产生便秘和尿潴留现象。

1.3.2.2 侧卧训练因手术时要保持较长时间的侧卧体位, 因此术前指导练习, 提高耐受性, 以便很好地配合医生完成手术治疗。

1.3.2.3 翻身训练指导患者翻身时保持头、颈、躯干成“一”字形, 防止翻身不当引起并发症, 同时叮嘱翻身动作缓慢进行。

1.3.3 术后护理

1.3.3.1 术后两组均接受的常规护理患者送回病房后, 遵医嘱给予止血、抗炎药物, 预防感染及神经根水肿。 同时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观察穿刺点皮肤颜色变化情况, 使其随时保持干燥、清洁状态。 注意观察有无下肢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的异常。 嘱咐患者勿过度弯腰和进行过度负重, 术后30 d内尽量以卧床休息为主[5,6,7]。

1.3.3.2 干预组接受的系统护理术后前3 d绝对卧床, 手术后12 h内去枕平卧, 随后在护士的帮助下协助完成定时翻身。 3 d后开始指导患者进行直腿抬高训练, 角度控制在60°以内, 同时还需进行交替屈髋屈膝, 伸髋伸膝训练, 以缓解腰背部肌肉痉挛[8,9]。 术后一周, 开始指导患者以正确的姿势床边坐起, 如果患者吃力可以给予协助。 下地活动时嘱患者佩戴腰围, 开始要求有陪伴陪同, 预防扭伤或摔倒。 并告知患者佩戴腰围的时间不能过长, 下地活动时佩戴, 上床休息时立即去掉。 预防因长期佩戴导致腰背部肌肉肌力下降。

术后嘱患者多吃蔬菜水果, 高营养粗纤维合理搭配, 同时兼顾清淡, 以便保持患者大小便通畅。 如果术后3 d内患者出现腰背部疼痛, 要给予解释, 可能原因是因为手术穿刺引起, 给予消炎止痛药物即可止痛偶尔的恶心、呕吐等不适现象不严重者一般不需处理, 数日即可消失[10]。 1 周后, 这时患者即可出院, 但出院并不是彼此目的, 如果出院后患者仍然不注意保养, 则复发的可能性很大。 所以应给与患者出院后的健康宣教:出院后1 个月内避免高强度锻炼, 嘱咐其进行轻微的腰部伸展活动, 坐姿要正确并不能久坐, 绝对不能手提重物;第2 个月指导加强腰背肌训练, 比如可做“飞燕”动作, 步行锻炼和游泳锻炼等[11,12,13]。 预防肌肉萎缩, 从而导致腰部稳定性的下降;半年后才可逐渐恢复以往的体力活动, 一句话概括之, 纠正不良姿势, 自我锻炼腰背部肌力才可能预防复发。

1.4 评价指标及标准

1满意度:以调查问卷形式, 获取患者对住院期间医疗服务的满意情况, 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和不满意三种情况, 满意度计算方法为: (非常满意人数+满意人数) /总人数×100%。 2随访1 年, 统计患者的复发情况, 比较复发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5.0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检验。 以P <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出院时调查显示, 干预组无不满意患者, 满意度达100.00%, 对照组有7 例不满意, 满意度为70.83%, 两组满意度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随访1 年, 随访率均为100%, 随访结果干预组有2 例复发腰椎间盘突出症, 远低于对照组的10 例, 复发率分别为8.33%和41.67%, 两组复发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 < 0.05

3 讨论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 护理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具有积极的作用。 从心理疏导到最后的出院指导, 不但为患者解开了接受手术的心结, 而且最后在出院时又得到了诚恳的训练指导。 腰椎间盘突出症重在预防, 出院后, 干预组患者有了预防的意识, 加上平时的锻炼保养, 当然可以降低其复发率。 据随访发现, 干预组复发的2 例患者来自农村, 因过早接触重体力活, 过度劳累而复发。 而对照组大部分患者是没有预防复发的意识。

射频消融术后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7例患者中男54例, 女3例, 年龄22~51岁, 平均3 6.5岁。病程1~32年。肥胖型4 2例 (7 3.7%) , 有烟酒嗜好27例 (47.4%) , 合并不同程度的心血管疾病19例 (33.3%) , 高血压28例 (49.1%) 。体检:软腭及悬雍垂松弛肥厚, 扁桃体Ⅰ~Ⅱ°, 咽侧索冗赘, 软腭平面咽后隙<1cm。纤维鼻咽喉镜行Muller试验, 患者以腭咽平面阻塞为主。根据2 0 0 2年杭州会议修订的O S A H S的诊断标准[2], 本组中度O S A H S (4 0>A H I>20) 21例, 重度O S A H S (A H I>40) 36例。最低动脉血氧饱和度 (SaO2) (65.6±7.0) %, 患者均无明显舌体肥大, 无小颌畸形或下颌后缩畸形。本组患者均在全麻 (或局麻) 下行等离子射频消融术。5 7例患者术后随访显示咽腔均较术前明显扩大, 有效地解除阻塞, 鼾声减轻, 改善了通气功能。

1.2 结果

57例患者术后6个月及1年行多导睡眠监测及随访观察, 根据O S A H S疗效评定标准[2], 5 7例患者中, 治愈21例 (36.8%) , 显效23例 (40.4%) , 有效9例 (15.8%) , 无效4例 (7.0%) , 6个月内总有效率为93.0%。

2 护理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

2.1.1 按全麻术后常规护理

术毕回病房, 常规将患者去枕平卧6小时, 头偏向一侧, 保持呼吸道通畅。术后24h内给予持续心电、血压、呼吸、体温以及血氧监护, 床旁备氧气和吸引器。本组病例均予面罩吸氧4~6L/min至S P O2>9 5%, 面罩不能扣得过严过紧, 要有一定的空隙, 以免患者感到憋闷不适, 并能及时排出二氧化碳, 避免人为因素所致二氧化碳蓄积。

2.1.2 有效消除呼吸道分泌物

O S A H S患者长期处于低氧、高碳酸血症状态, 中枢呼吸驱动性减弱, 手术虽然去除口咽部部分阻塞组织, 但手术本身导致局部黏膜水肿、舌体肿胀、局部分泌物增多、鼻腔堵塞等不利因素, 所以在手术后出现呼吸道阻塞、窒息的危险性增加。术后护士加强巡视, 嘱患者及时吐出口腔分泌物, 本组5例患者局部分泌物多而黏稠, 即予吸痰以消除口咽等呼吸道分泌物, 吸痰时动作轻柔, 严格无菌操作。

2.1.3 应用口咽通气导管[3], 保持呼吸道通畅

本组2例因麻醉尚未完全清醒而舌根后坠和1例咽喉部分泌物增多引起呼吸道梗阻, 经使用口咽通气管, 及时解除了呼吸道梗阻。使用时抬起患者下颌角, 通气管弯头向上, 由舌面上方插入后翻转1 8 0度, 放置于中央位置, 直至通气管前端开口面对声门, 可以使舌根离开咽后壁, 此时可感到呼吸气流通畅, 解除了气道梗阻。放置时如弯头向下, 则易将舌根推向咽后壁, 加重通气困难。口咽通气导管为硅胶制成, 能用环氧乙烷消毒, 口径较大, 8~16号的吸痰管均可顺利通过, 可提高吸痰效果。口咽导管放置时动作需轻柔、放置时间直至患者完全清醒, 呼吸道梗阻解除。

2.2 动态监测血氧饱和度

严密观察患者血氧饱和度情况, 依据血氧饱和度值判断呼吸状况并作相应处理。监测过程中要观察患者精神状态、面色、生命体征, 观察指端末梢循环是否良好。多因术后咽部及舌根部水肿对原来就不稳定的气道产生复合性作用, 可引起气道阻塞, 患者烦躁不安、呼吸费力、S P O2下降。如果气道阻塞只是在睡眠时发生, 则使用经鼻持续正压通气 (C P A P) 。重度O S A H S患者术后可以立即给予持续正压通气[4]。本组患者术后因局部组织水肿严重发生缺氧3例, 但由于监测血氧饱和度, 及时按医嘱予吸氧、激素治疗, 避免气道阻塞引起的呼吸困难。因此, 对O S A H S射频消融术后的患者行血氧动态监测有助于早期发现术后通气障碍的处理。

2.3 严密观察伤口, 预防伤口出血而引起窒息

伤口出血多因术中止血不充分, 有高血压病史和术后血压升高使已关闭的血管再度开放, 术后拔管时躁动, 术后频繁的吞咽动作等因素引起。所以, 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伤口渗血及口腔分泌物的性质, 观察有无频繁的吞咽动作, 嘱患者及时吐出口腔分泌物。手术当日下颌及颈部置冰袋冷敷, 可刺激血管收缩, 减少渗血。本组术后2例合并高血压的患者, 伤口渗血量多, 约3 0 0 m l, 其中扁桃体窝和软腭出血各1例同时伴有凝血块, 及时按医嘱静脉注射巴曲酶 (立止血) 及局部止血等治疗, 患者痊愈。

2.4 呼吸道湿化

2.4.1 保持病室环境舒适

每天室内通风1次, 地面采用拖地、洒水等方式, 维持室温2 2℃, 相对湿度6 0%。

2.4.2 适当补充水分

根据病情鼓励患者饮水, 也可静脉补液, 以增加体内水分, 防止气道干燥及痰液黏稠引起排痰困难, 气道感染。

2.4.3 雾化吸入

术后3天, 每天雾化吸入4次, 促进排痰消肿[4]。

2.5 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2.5.1 观察有无呼吸道感染征象

密切观察痰液颜色、黏稠度, 如口臭严重、痰液黄稠、体温升高, 血白细胞升高, 应及时报告医师。

2.5.2 防止上呼吸道感染

术后嘱患者多休息, 避免过度疲劳, 注意保暖, 按医嘱给予抗炎治疗, 预防感冒, 尽量减少外出活动, 尤其避免到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本组无1例并发上呼吸道感染。

2.5.3 严格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做好患者的口腔的护理, 餐后及每日早晚用口泰漱口液含漱, 减少口咽部细菌定植入呼吸道;对用过的湿化瓶、雾化罐等要及时消毒, 防止医源性感染。

参考文献

[1]Stuck BA, Maurer JT, Verse T, et al.Safety of radiofrequency volumetric tissue reduction in sleep disordered breathing[J].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y, 2002, 126:697-698.

[2]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委会.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断依据和疗效评定标准暨悬雍垂腭咽成形术适应征 (杭州) [J].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2002, 37 (6) :403-404.

[3]刘喜文, 高建新, 钟月霞, 等.严重创伤患者的呼吸道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2) :104.

射频消融术后 篇9

【关键词】等离子射频消融术; 小儿鼾症;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151-02

小儿鼾症为临床常见睡眠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危害大等特点,临床多有鼻塞、张口呼吸、记忆减退等表现,不仅可影响身体多个器官系统,造成多系统多脏器损害,同时可增加呼吸衰竭、肺心病、脑血管意外事件等疾病发生率,甚至可引起夜间猝死[1]。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作为微创手术,在治疗鼾症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研究通过对38例鼾症患儿采用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鼾症患儿75例,所有患儿均符合2002 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拟定的关于小儿鼾症诊断标准,均系扁桃体肥大或腺样体肥大所致,排除手术禁忌者,排除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者。按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38例,其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3~11岁,平均年龄(5.8±2.1)岁;病程3~10个月,平均病程(4.5±1.3)个月。对照组37例,其中男21例,女16例;年齡3~12岁,平均年龄(6.1±2.0)岁;病程3~11个月,平均病程(4.6±1.5)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患儿取仰卧位,经口全麻插管,以Daivs开口器撑开口腔,暴露术野。对照组实施电刀凝切术,电刀头贴扁桃体被膜,自上级向下级分离,完全剥离扁桃体后,调整张口器,同法电凝剥离对侧扁桃体。观察组实施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采用Coblator II低温等离子手术系统,ReFlex Ultra70 刀头,刀头贴扁桃体被膜,以即若即离手法自扁桃体下级逆行切割至上级,对侧扁桃体切割同法。后于内镜下,以ReFlex Ultra70 刀头对肥大腺样体消融,直至轮廓化。

1.3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判定:显效:打鼾症状消失或明显改善,无夜间憋醒;有效:打鼾症状有所缓解,通气改善,无夜间憋醒;无效:打鼾症状未见好转,通气差,夜间偶有憋醒[2]。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x100%。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9.0,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χ2值校验, P<0.05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治疗后,观察组显效24例,有效1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37%;对照组显效10例,有效2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1.08%,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19,P=0.022)。

3讨论

鼾症即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为临床常见睡眠病症,可引起多个器官系统功能损害,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受遗传、肥胖、颌面畸形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尤以腺样体和或扁桃体肥大在各项影响因素中表现最为突出。小儿鼾症若长期未能得到良好治疗,可引起长期鼻塞、白天嗜睡、反应迟钝、智力发育障碍等并发症,严重者可致患儿猝死。

相较于既往电刀电凝下扁桃体剥离术和腺样体刮除术,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应用于治疗小儿鼾症,其优点主要体现在:①不直接破坏扁桃体或腺样体组织,对扁桃体或腺样体周围组织损伤程度低;②经黏膜进行组织减容治疗时,射频刀头对黏膜组织无效应,避免出现黏膜损伤;③对黏膜下组织进行切割中,可使黏膜下组织快速、持久减少,操作简便、安全、手术时间短、手术创口小;④术后疼痛程度轻微,术后恢复快[3]。本研究观察组经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的38例鼾症患儿,其总有效率高达97.3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08%,表明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小儿鼾症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小儿鼾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输血量和术中麻醉用药量,减轻术后疼痛,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苗军魁,王爱玲.低温等离子辅助手术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J].中国医药指南,2013,22: 568-569.

[2] 高曼丽,黄磊.腭咽成形术联合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治疗OSAHS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06):187,189.

射频消融术后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为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煤炭总医院心脏中心收治的左室特发性室速患者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6~58)岁(38.32±12.30)岁,室速持续时间(0.5~50)分钟(22.60±15.59)。

所有患者在射频消融术前均经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血清电解质、肝肾功能检查未见异常;无服用洋地黄和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物史或已停药5个半衰期以上,排除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及甲亢等器质性疾病。

1.2 入选标准

所有左室特发性室速患者均经射频消融手术证实。T波记忆的确定须满足以下条件[1]:(1)室速成功消融后T波的改变方向与室速时QRS波群主波方向一致。(2)T波改变时无ST段移位;(3)T波可自行恢复。

1.3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时、射频导管消融后均常规行12导联心电图一次,并每(2~3)天复查心电图一次,一周后每周至少一次心电图检查,直至电张调整性T波消失。最大电张调整性T波深度的测量以PR段为零电位线,选择其倒置最深的导联连续测量3个T波的深度(以mm表示),取其平均值。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excel 1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0例左室特发性室速患者经成功射频消融手术后,有13例出现T波记忆现象,发生率为43.3%。所累及的导联以Ⅱ、Ⅲ、AVF为主,也可见于V3-V6导联(图1~图2),其中Ⅲ导和AVF导联的出现频率可达100%。比较Ⅱ、Ⅲ、AVF这三个导联的T波倒置深度,结果显示,T波倒置的幅度以Ⅲ导最大,其次为AVF导联,Ⅱ导最小(附表,P<0.05-0.01);将室速发作时持续的时间(分种数)与T波完全恢复正常的时间(天数),进行直线相关分析,得到相关系数r=0.837,P<0.001。

3 讨论

所谓T波记忆通常是指由于异常的心室激动导致T波改变,其后窦律恢复后T波的改变由于先前异常的QRS综合波所致。Rosenbaum等[1]把它称之为“记忆”异常的QRS向量。T波记忆最典型的特征[5,6],是当心室激动顺序改变时通过心脏激动的电张调整作用使T波极性与除极异常的QRS波群主波同向,即心室除极改变调整了心室复极化顺序。而激动顺序改变须经过一定时间反复进行一定次数的电张调整作用,电张调整性T波才能达到最大效应。当窦性节律恢复后,心脏还“记忆”着异常的心室激动顺序,心电图表现持续T波倒置。

对于左室特发性室速来说,心室除极顺序异常引起的继发性T波改变掩盖了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当射频消融手术使心室除极顺序恢复正常,继发性T波改变消失,原来被掩盖的电张调整性T波即显现出来,并延续一段时间[7,8]

本文观察到的病例在经过射频消融术后一段时间内未经任何处理,倒置的T波可自行恢复正常,最短在1天内,最长在32天内。我们结果还显示,室速发作时持续的时间与T波完全恢复正常的时间呈正相关。即心室除极顺序异常的持续时间越长,T波记忆的持续时间就越长。这与文献报道的结果相一致。Geller等[9]指出T波记忆是一种与钾通道相关的复极改变,并非病理性传导结果,不具有病理意义。除特发性室速外,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还可见于频发性室性期前收缩、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心室内差异性传导、人工导致的心室除极异常(如心脏起搏器)、间歇性左束支阻滞、间歇性预激及房室传导阻滞伴宽QRS波等情况[10]。

临床工作中,T波记忆需要与心动过速引起的T波改变以及其他原发疾病引起的T波改变相鉴别。最常见的是被被误认为心肌缺血或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因此熟悉T波记忆的特点和变化规律,对指导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Rosenhaum MB.Electronic modulation of the T wave and cardi-ac memory.AM JCardioc,1982;50:181~213

Janse MJ,Sosunov EA,Coronel R,et al. Repolarization gradients in thecanine left ventricle before and after induction of short-term cardiac memoryCirculation,2005;112:1711~1718

李静,朱立光,刘浩.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后电张调整性T波的观察。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09;23(2):179~180

姜述斌,李岚,帕尔哈提,等.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患者误诊为急性心肌梗塞7例分析.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9;32(7):917~918

林加锋,杨鹏麟,林佳选,等.心室异常除极顺序与电张调整性T波的相关性研究.心电学杂志,2007;26:197~202

Chiale PA,Pastori JD,Garro HA,et al. Reversal of primary and pseudo-primaryT wave abnormalities by ventricular pacing. A novel manifestation of cardiacmemory. J Interv Card Electrophysiol 2010;28:23~33

Corenel R,Opthof T,Plotnikov AN,et a1.Long-term cardiac memory in canineheat is associated with the evolution of a transmuralrepolarization gradient[J].Cardiovase Res,2007;74(3):416~425

张振,刘鹏.电张调整性T波的研究现状.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10;8(3):238~240

Geller JC and Rosen MR.Persistent T wave changes after alteration theventricular activation sequence,new insight into cellular mechanism of “cardiacmemory”.Circulation,1993;88(12):1811~1819

上一篇:机器人在中国下一篇:兴趣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