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穿刺消融

2024-09-17

经皮穿刺消融(共8篇)

经皮穿刺消融 篇1

关键词:肝穿刺,射频消融,肝癌,护理

原发性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 死亡率高, 居全身恶性肿瘤的第二位, 由于多数肝癌患者确诊时已至中晚期, 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治疗中晚期肝癌作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2], 我院自2005年11月-2006年9月在B超引导或手术中, 对156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治疗, 取得良好效果。在整个治疗过程中, 临床护理工作相当重要, 现对临床具体操作中总结出了一些护理经验, 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5年11月-2006年9月, 在超声引导仪器Medi-son3200导向下, 应用冷循环超能射频肿瘤治疗系统治疗156例中晚期原发性肝癌, 其中患者男性为85例, 女性为71例, 年龄35~72岁, 平均61岁。全部病例均经病理学确诊, 肝细胞性肝癌123例, 胆管细胞癌33例, 患者肝功能Child A级102例, B级54例;AFP升高119例。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由于对环境不熟悉, 以及对疾病的恐惧, 患者易产生焦虑情绪, 护理人员应该给予安慰、鼓励, 给予病人情绪支持, 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介绍该项治疗的必要性、可靠性, 治疗的基本方法、步骤, 以增加患者的信心, 告知其术中注意事项, 取得患者的配合。 (2) 常规护理。按外科手术进行常规检查, 复查B超及CT, 确定肿瘤的大小、位置、是否多病灶。常规皮肤准备, 术前禁食12h。

2.2 术中护理

严密观察病情, 常规吸氧、心电监护、治疗过程中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局部胀痛, 大汗时应及时擦干, 鼓励患者积极配合。保持合适体位, 采用左侧卧位或平卧位, 嘱患者呼吸不能过深、过快。

2.3 术后护理

患者绝对卧床休息12h, 术后禁食6h, 如无明显腹痛呕吐者, 可给予半流质饮食;常规吸氧24~48h。应严密监测血压、脉膊、呼吸、心率的变化, 1次/1~2h, l2h后无异常后停止监测。

2.4 常见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1) 腹痛。患者术后肿瘤组织凝固坏死, 瘤周充血水肿致肝包膜紧张度增高致其有不同程度的腹痛, 一般均可耐受, 有少数患者疼痛剧烈。疼痛的程度与肿瘤部位及治疗范围有关, 肿瘤越靠近肝脏包膜及肝门区, 治疗范围越大, 疼痛越剧烈。护理要点:①术前详细讲术中、术后的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让患者对可能出现的症状有思想准备, 从而减轻其心理压力, 配合治疗, 促进恢复。②提供安静舒适环境以利于休息, 嘱选择舒适的体位绝对卧床休息12h。避免体位的突然改变。③轻度疼痛者给予盐酸布桂嗪口服或肌内注射;疼痛剧烈者, 吗啡10mg肌肉注射。 (2) 发热。发热为常见并发症之一, 由热凝区域组织坏死 (包括坏死的肿瘤组织) 所产生的致热源被机体吸收引起。护理要点:①密切观察体温的变化, 鼓励患者多饮水。必要时增加补液量, 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②体温高于38.5℃时.可给予吲哚美辛栓剂处理, 可同时物理降温。③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温、湿度适宜, 保持皮肤清洁舒适, 加强基础护理及口腔护理, 避免感染的发生。 (3) 恶心呕吐。恶心呕吐与静脉注射麻醉药、热凝对腹膜刺激以及焦虑和恐惧等因素相关。一般较轻, 少数患者出现中重度消化道反应, 给予镇吐、补液处理后缓解。护理要点:①术前加强心理疏导, 消除恐惧, 保证患者充足的睡眠和休息。②术前加强交流, 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 使其正确认识出现的症状。③术前严格12h禁食, 4~6h禁饮。④出现恶心呕吐, 及时清理口腔内呕吐物, 将头偏向一侧, 防止误吸, 及时清理污物, 避免气味刺激引起症状加剧。⑤必要时按照医嘱使用镇吐药。

3 讨论

经皮肝穿刺射频消融治疗中晚期肝癌, 具有简单、微创、安全、多点反复治疗及对全身影响小等优点, 是肝脏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发性肝癌因其起病隐匿, 故中晚期肝癌发现率高, 手术切除率低。射频通过高温使肿瘤组织凝固性坏死, 减少肿瘤的血供, 增强组织免疫力, 达到治疗肝癌的目的。而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护理至关重要, 合理准确的护理可以减少或减轻病人的并发症, 提高患者术前术后的生活质量, 从而延长生存期。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2011.

[2]赵夏夏, 王怀禄, 常虹, 等.超声引导经皮肝穿多弹头射频治疗肝癌的价值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0, 16 (6) :431.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监护研讨 篇2

人本位整体护理是把病人视为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人而给予适合不同个体需要的护理,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术后护理中使患者功能恢复至最佳程度,使患者更好地回归社会。

【关键词】椎体压缩性骨折;经皮椎体成形术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9-0161-02

老年人尤其是女性易引发骨质疏松,轻微受伤即可造成脊柱的压缩性骨折,骨折后腰背部持续疼痛及活动受限明显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笔者所在医院应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人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辅以综合全面的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10月~2014年7月骨科住院治疗的老年患者30例(37个椎体),其中男11例、女19例,T11~L2椎体,年龄58~76岁,平均(65.0±1.3)岁,1个椎体24例,2个椎体5例,3个椎体1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腰背部疼痛,被动体位,活动困难,并伴有各器官功能异常,如高血压、肺心病、哮喘、糖尿病,其中1例卧床达半年。经术前各器官功能指标纠正后,在C型臂X光机监控下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本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7d,电话回访6个月,均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疗效显著。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进入老年后,由于机体机能减退,个别患者病程较长,心理负担较重,既怕拖累他人,又担心经济负担,更有对手术的恐惧,故有针对性、更实效的心理护理,可以解除患者顾虑,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与护理。

2.1.2术前准备完善各项术前检查,纠正不正常指标;手术姿势改变的训练,如训练床上大小便、侧卧、俯卧位耐受力的训练;清洁肠道,术前2d禁食产气食物,排除肠道气体对手术视野干扰;皮肤准备:术前1d备皮、清洁、消毒、无菌敷料包扎;预防感染:术前1d及术晨静脉滴注抗生素预防治疗。

2.2术后护理

2.2.1体位术后给予去枕平卧位,伤口处垫以软薄垫,以利压迫伤口及保持椎体曲度,减少穿刺部位出血及使椎体内骨水泥进一步固化。骨水泥注入椎体18h后,达到最大强度[1-2],故术后24h内需卧床休息,2~3h后协助轴线翻身,减少压疮发生及协助患者舒适的改变。

2.2.2观察病情由于老年患者心肺功能降低,手术创伤易有意外发生,应严密观察病情,使用心电监护仪,监护血压、脉搏、呼吸、血氧至正常,观察伤口有无渗血,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2.2.3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1)骨水泥渗漏:骨水泥渗漏易造成神经、血管及脊髓的压迫症状,应严密观察患者双下肢的感觉、运动、血液循环及大小便情况,以早发现早治疗。(2)肺栓塞:由于骨水泥漏入椎管静脉进入血液循环而至肺栓塞。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心悸、烦燥、呼吸困难、咳嗽、咯血、血压下降等征象,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嘱患者绝对卧床,避免搬动,遵医嘱对症处理。

2.2.4功能锻炼术后早期可卧床行直腿抬高抗阻伸膝锻炼,以加强股四头肌的力量,防止神经根粘连。由于患者年老体弱,久病又缺乏运动,下肢肌肉多萎缩,肌力较差,故术后2~3d可床上行简单曲膝抬臂锻炼,逐渐增加抬臂高度及延长抬臂时间,来加强腰背肌的功能3~4d后可围腰围由他人搀扶下床运动,运动量逐渐增加。

2.3出院指导

出院前指导患者遵医行为,加强营养、高蛋白、高钙、清淡饮食,适当户外运动,要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循序渐进增加运动量,遵医嘱用药,半年内避免弯腰提重物,定时来院复诊。

3、结果

本组30例患者术前给予适应力、耐受力及生命指标参数的调整,术后给予细致、耐心、周到、实效的护理后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并发症发生,平均住院7d,电话回访6个月,均恢复正常的生活状态,疗效显著。

4、讨论

经皮穿刺消融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本组共146例, 男性95例, 女性57例, 其中年龄最小的是16岁, 最大的是72岁。所有患者均有典型的临床症状, 腰痛伴有单侧或双侧腿痛, 或同时伴有腿部感觉区麻木、发凉, 经各种保守治疗3个月以上无效。并对其146例患者进行疗效评价随访认为手术是最佳治疗方法。

1.2 手术方法

1.2.1 患者准备

(1) 对患者行薄层CT扫描观察腰椎间盘突出程度, 椎管是否有狭窄、腰椎不稳、滑脱、肿瘤, 是否是各种外伤引起等[2]。 (2) 患者自愿接受手术。 (3) 无血液系统疾病。

1.2.2 手术步骤

在X线正侧定位后患者取俯卧位, 取L4-5间隙左侧旁开10cm为穿刺点, 常规消毒铺巾后, 穿刺点1%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透视下将穿刺针穿入L4-5, L5~S1间盘, 在X线正侧位定位准确后, 注射50µg/mL臭氧15mL, 退针至椎间孔注射30µg/mL臭氧15mL, 再穿至L5~S1间盘后缘与硬膜外间隙之间, 逐级置入工作套管, 正侧位定位准确后, 用环钜开窗后, 用工作钳钳夹椎间盘组织3.0g, 然后用16万庆大霉素加入50mL生理盐水冲洗, 冲出椎间盘组织少许。术毕, 穿刺点创可贴覆盖, 平车送回病房。

2 结果

术后1~3d疼痛麻木消失102例, 明显减轻42例, 平均住院5~7d, 到出院症状不缓解2例。出院1个月后随访, 144例未诉不适, 复查CT无突出表现, 2例诉未缓解, 其中1例已做椎间盘髓核摘除减压术效果好, 另1例在保守治疗中。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1) 加强患者树立信心, 向患者介绍手术的目的, 主意事项, 介绍治愈病例, 消除患者对手术的担忧和恐惧, 保持良好心态, 积极配合治疗。 (2) 有吸烟史患者说服戒烟, 住院期禁酒, 预防感冒以防术后增加椎间盘压力, 诱发疼痛, 加重病情。 (3) 询问过敏史和既往史。 (4) 练习床上排便, 以预防尿潴留及便秘。

3.2 术后护理

(1) 术后嘱患者绝对卧硬板床休息, 平卧6h, 翻身时两手用力要均匀, 遵循轴位翻身原则, 协助翻身。 (2) 遵医嘱给抗生素, 地塞米松, 甘露醇静滴3~5d。 (3) 观察局部穿刺点有无红肿, 出血, 炎性反应。 (4) 术后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5) 嘱患者主动活动四肢, 观察有无感觉及运动障碍。 (6) 注意保暖, 防受凉。 (7) 加强饮食护理, 多饮水, 多进食高蛋白, 高维生素, 含钙量高的饮食, 适当食用粗纤维食物, 保持大便通畅, 避免增加腹压。 (8) 加强基础护理, 保持床单的整齐舒适。 (9) 加强心理护理。 (10) 术后疼痛给适当止痛药。

4 康复指导

(1) 术后3d后绝对卧床休息, 3d后可用腰围保护适当下床稍事活动。 (2) 适当加强功能锻炼, 当患者疼痛缓解后, 即开始腰背肌锻炼, 增强脊柱稳定性, 防止神经根粘连, 功能锻炼包括双腿交换抬高不超过90°, 五点式和三点式, 逐渐增加活动量。 (3) 出院时向患者讲解复查的时间及携带病历资料。 (4) 详细讲解功能锻炼的时间、方法、项目及注意事项, 说明重要性。 (5) 指导患者尽量避免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因素, 如腹压增高, 腰姿不当, 突然负重, 腰部外伤等因素, 半年内避免弯腰。

5 小结

微创臭氧消融及钳夹术是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最新型的治疗方法, 其疗效快、损伤小、恢复快、费用低、并发症少、无癌变形式等优点, 因此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选疗法。本组患者应用微创臭氧消融及钳术治疗腰椎间盘取得良好效果, 因此, 本组有2例未取得良好效果, 需要进一步查找原因, 进一步观察。

摘要:目的 总结146例经皮穿刺腰椎间盘突出症臭氧消融及钳夹术的护理。方法 146例患者经CT或MRI检查证实均有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为腰背部及下肢疼痛或麻木, 透视下采用穿刺针注入臭氧及用钳夹夹出突出组织。结果 146例均在出院1个月后随访, 144例未诉不适, 复查CT无突出表现, 2例诉未缓解。结论 微创臭氧消融及钳夹术是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最新型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症,臭氧消融及钳夹术,护理

参考文献

[1]陈泽, 曾德清, 万仲贤, 等.臭氧介入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观察[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6, 3 (4) :51-52.

经皮穿刺消融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87 例全部经穿刺病理证实为子宫平滑肌瘤。年龄32~55 岁,平均(40±9)岁。病程1~7 年,平均(4.9±1.2)年。其中前壁肌瘤44 例,浆膜下肌瘤34 例,后壁肌瘤6例,黏膜下肌瘤2 例。瘤体大小范围8.9 cm×7.6 cm×9.2 cm~3.5 cm×3.3 cm×3.7 cm。临床主要症状:下腹坠胀不适20 例,月经不调44 例,下腹部阵痛12 例。

1.2 仪器:日本东芝680A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美国GE公司LOGIQ5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超声探头频率(3.5~6.0)MHz。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配有专用穿刺架。日本八光医疗21Gx200 mm PEI三孔针及Bard第三代自动穿刺活检装置,Vact-Cut18Gx200 mm枪用穿刺活检针。北京源德生物医学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FEB-BY02 型高强度超声聚焦刀治疗仪,超声造影剂注射用卞氟化硫微泡(Son Vue)。

1.3 操作方法:患者均采取平卧位,治疗前需避开月经期且膀胱适度充盈。2 组术前均行血常规、血凝等实验室检查。2组治疗前均行自动穿刺活检装置获取瘤体组织行病理学检查(见图1)。HIFU组直接超声择点定位选择幅造能量为800~1 000 W,治疗时间为30 min,3~7 次为1 个疗程。PEI组采用常规局部浸润麻醉,待麻醉满意后采用21G三孔针直入瘤体远端边缘,然后略回拉针至合适位置,按预先计算好的无水乙醇量进行推注,推注时可边推注边反方向移动三孔针,以达到药物充分弥散至瘤体或瘤体的血管中,从而起到栓塞瘤体动静脉血管之目的。

1.4 造影评价:全部患者均在治疗前行超声造影检查,治疗过程中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观察瘤体血流情况,同时利用二维超声观察图像的回声变化情况。消融疗程结束后再行超声造影检查。造影剂制备方法:将注射用卞氟化硫微泡白色冻干粉末加入5 ml 0.9%氯化钠注射液震荡30 s后,形成乳状微泡悬液,抽取1.2 ml经肘静脉团注法全部注入,随即注入5 ml 0.9%氯化钠注射液;同时启动超声双幅造影模式,开启超声内置计时器,连续观察2 min被治疗瘤体造影的增强显像模式,进一步分析治疗前后瘤体内造影剂增强情况,以此判定再消融或治疗终结。

2 结果

87例患者101 个肌瘤经2 种治疗方式治疗疗程结束后,穿刺病理证实均发生不同程度坏死。平均有效消融面积分别为95%、82%。本组101 个子宫肌瘤术前造影表现为瘤体边缘先增强,形成一个特征性的环状增强影,随后造影剂以“树枝状”方式进入瘤体内快速呈“团块样”高增强(图2、3)。经2种方法治疗疗程结束后择期再行超声造影。其造影表现为瘤体边缘增强且环状增强带较厚,瘤体内部无增强或有少许残存造影剂增强或称“空洞效应”(图2、3)。

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27例PEI中,发热(<39℃)2例,下腹疼痛4例,盆腔积液1例,阴道异物1例;60例HIFU中,发热(<39℃)1例,下腹疼痛6例,盆腔积液3例,阴道异物3例,肢体麻木2例。

(a:治疗前;b:治疗后)

(a:治疗前;b:治疗后)

3 讨论

子宫肌瘤是妇科发病率较高的良性肿瘤。30~50 岁的育龄期妇女发病率更高,有资料表明可占20%[1]。既往肌瘤治疗的常见方法是手术子宫全切或子宫部分切除或单独肌瘤切除的保宫手术。近年来子宫肌瘤的非手术治疗方法逐渐增多,如射频、微波、子宫动脉栓塞、HIFU、瘤内注药等[2-7]。本组采用HIFU及PEI 2 种无创或微创治疗方法均取得一定的效果且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但如何便捷、快速评判其治疗效果成为我们实际工作中最迫切的需要。治疗后采用传统的常规超声检查及增强CT、增强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来评价其疗效是我们最常用的方法。但此3 种检查方式都有一定的限制性,前者对低流速血流信号检测能力有限,存在着检查者的主观性。后两者均具有检查费用高,不良反应较多等弊端。超声造影技术的诞生相比此3 种检查方式的评估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低廉,无明显不良反应、可重复等优点。况且该技术能够敏感地显示肿瘤治疗后残存的细小血流信号,达到了与增强MRI相同的诊断价值,可作为判断残存病灶和肿瘤复发的指标[8]。

如今PEI和HIFU消融治疗日益得到广大临床医师及患者的青睐,运用超声造影评价疗效也相继成为一种最直接的新方法。通过消融后造影的特有表现,可提示消融范围从而为再次消融定位,尽量达到百分之百的消融。由此可见,超声造影同样能达到与增强CT、增强MRI评判肌瘤治疗是否有效的另一种方法,可用于治疗后及时判断肿瘤坏死情况[9]。

超声造影对微血管成像具有明显优势,并且能实时动态观察病灶的活性变化,可反映该组织微循环血流灌注状态[10]。对于评价病灶治疗效果,指导下一步治疗具有很好的提示作用。将其应用于评价PEI及HIFU治疗子宫肌瘤,使子宫肌瘤的治疗更有针对性,治愈率更有保障,超声造影在评价肌瘤治疗效果方面的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Vollenhoven BJ,Lawrence AS,Healy DL.Uterine fibroid:a clinical review[J].Br J Ob tet Gynecol,97:285-298

[2]赵玉玲,汤新,谷宇红,等.超声在子宫肌瘤射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7,9(4):251-252.

[3]张晶,冯蕾,张冰松,等.经皮微波凝固子宫肌瘤效果研究[J/CD].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1,8(1):39-42.

[4]单明,刘玉兆,卢再鸣,等.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的疗效及其对卵巢功能的影响[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22(5):763-766.

[5]郑延波,王云强,刘胜,等.高温高压处理的明胶海绵颗粒在子宫肌瘤动脉栓塞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2006,3(3):237-238.

[6]汪伟,刘文英,周洁敏,等.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初步临床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2,11(3):161-163.

[7]周敏,赵源慈,金萍儿,等.超声引导经腔内注射无水乙醇治疗子宫肌瘤[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4,5(8):622-623.

[8]任小龙,周晓东,张军,等.超声造影评价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早期疗效的价值:与增强MRI对照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7,16(2):151-153.

[9]Bartolozzi C,Lencioni R,Ricci P,et al.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reatment with precutaneou ethanol injection:evaluateon with contra tenhanced color Doppler US[J].Radiology,1998,209:387-393.

经皮穿刺消融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5年1月至2012年6月入院,选择病灶单个直径<5 cm,数目<3个的肝脏恶性肿瘤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单纯X线组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联合导向组20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5例。全部患者年龄在36~78岁,平均(51±6)岁。全部病例经影像学及病理明确诊断。

1.2 方法:

术前常规检查心电图、血液常规及凝血功能。(1)单纯X线组:在X线的导引下以术前CT或B超为影像指导或以介入后碘油沉积区为目标持20 G穿刺针穿刺目标病灶,然后以X线C臂多方向确定针尖位置,回抽无血及无胆汁后注入适量造影剂以显示针尖在目标病灶内均匀弥散情况以及了解针尖不是在血管、胆管内及溢出肝外就可以注入药物(混有碘油的无水酒精),X线监视药物在病灶均匀弥散及尽量避免药物逸出肝外导致难以忍受的疼痛甚至严重化学性腹膜炎改变。(2)联合导向组:先在B超引导下穿刺目标病灶,然后以X线监视下注入适量造影剂观察针尖是否在病灶内以团状向四周均匀弥散而不在血管及胆管内,继续在X线及B超联合监视下注入药物。2组病例在PEI术后第1天行CT平扫以了解药物在目标病灶内外分布情况。

1.3 CT评价标准:

取PEI术前、术后CT平扫资料进行比较,从如下2方面进行评价:(1)药物在目标病灶内是否均匀分布,计算出平均均匀度(%)。(2)目标病灶外示踪消融药物分布情况,包括血管内、胆管内铸型或肝外涂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统计2组患者在PEI中总穿刺次数:

其中单纯X线组20例患者中总共穿刺50次,平均每个患者穿刺2.5次;而联合组20例患者总共穿刺26次,平均每个患者穿刺1.3次。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评价2组患者术后消融药物在病灶中均匀程度、消融药物逸出病灶外或肝外的出现概率:

统计情况见表1。

3 讨论

PEI是一种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性好、技术成熟的介入治疗技术[1,2]。临床上已受广泛认可,在此不必论证,但其导向技术却是多种多样,可以是B超、X线、CT、磁共振(MR),或者是上述导向技术的联合。导向技术的选择常常因“人”而异。这个“人”可以是患者具体情况(如病灶大小、部位、数目、是否介入术后等);也可以是手术的操作者,手术者选择何种导向技术常根据术者对影像技术的理解与掌握,如超声科医师就很愿意选择B超导向,放射科的医师却喜欢在X线、CT或MR下进行。其实哪种导向技术最好,目前也没有定论[3,4,5]。但我们在临床实践上体会是导向技术的“扬长避短”,即是多种导向技术综合应用较为理想。

首先一次成功的PEI手术最关键在于穿刺针是否能穿刺中病灶,是否能以最少的穿刺次数穿刺病灶以减少对肝脏损伤,减少肝脏出血及消融药物通过针道逸出肝外的风险,肝脏是选用B超扫描检查的最佳器官,在目标病灶的显示、穿刺针进针全程的动态观察方面比X线及CT强,X线对肝脏内病灶无法直接显示,单纯X线定位穿刺往往需要借助术前CT或B超资料进行大致位置的穿刺,在介入术后碘油沉积区作为穿刺目标时,使用单纯X线导向进行PEI时才有优势,故使用B超进行肝脏病灶穿刺较单纯X线导向穿刺有明显优势。本组结果联合导向组的总穿刺次数为26次,而单纯X线组为50次,2组在统计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联合导向组在病灶穿刺命中率方面明显优于单纯X组。

其次药物在目标病灶内弥散观察及药物目标病灶外的逃逸的动态观察能力方面X线较B超有优势,X线可以在示踪剂(碘化油)的指引下密切观察消融药物在病灶内弥散是否均匀,可以动态观察消融药物逸出病灶外情况,能及时停止注射药物以避免由于观察不及时以致更多无水酒精逸出病灶外或肝脏外导致并发症,2组均在消融药物注射时使用X线监视,但联合导向组可以是X线加B超扫描相互印证药物在病灶中的弥散情况,同时B超能发现X线不能判断的无消融药物沉积区是否为肿瘤组织或正常肝脏组织,从而减少X线监视造成病灶无消融药物充填的弊端,故在术后CT复查评价比较中,联合导向组的消融药物在病灶中均匀程度(85%)明显好于单纯X线组(52%)(P<0.05)。在消融药物逃逸的判断与监视方面,2组均使用X线监视,B超在这方面优势不大,故2组在消融药物病灶外逃逸情况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PEI术中选用导向手段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导向手段的优缺点,做到扬长避短,达到最佳的导向效果,联合导向组首先以B超导向可以清晰直视目标病灶直接穿刺,能明确针尖在病灶,较单纯X线穿刺可明显提高病灶命中率,然后在X线导向下进行药物注射,可以确保穿刺针能准确无误地位于病灶内,又能在药物注射时能使药物能均匀弥散于目标病灶中,同时X线与B超相互印证消融药物在病灶内是否均匀弥散,X线监视可减少或避免药物在压力或针尖深度、方向改变时可能导致的病灶外逃逸现象;单纯X线组在病灶的穿刺命中率及消融药物的均匀注射方面无优势[6]。本研究表明联合导向明显较单纯X线导向有优势,治疗效果好及并发症少。

参考文献

[1]徐勇,关钛元.小肝癌的酒精消融治疗.中华现代外科杂志,2008,5(6):464-465.

[2]钱林学,魏红涛,胡向东.肝癌局部消融治疗的现状和进展.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18):1955-1961.

[3]林学英,林礼务,何以枚,等.超声引导经皮无水乙醇量化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中国超声杂志,2005,2(5):290-293.

[4]刘宏云,臧歆,吴建华,等.CT导向下经皮无水酒精消融治疗乏血性肝转移瘤.中华现代影像学杂志,2005,2(9):945-946.

[5]匡铭,徐作峰,吕明德,等.微小肝癌的经皮消融疗效观察.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7,27(2):144-146.

经皮穿刺消融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如下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取2011年2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肺癌肝转移患者68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4例。试验组男21例, 女13例, 年龄32~70岁, 平均年龄 (62.3±15.6) 岁, 其中未分化小细胞癌15例, 肺鳞癌4例, 肺腺癌12例, 大细胞肺癌3例。对照组男23例, 女11例, 年龄32~70岁, 平均年龄 (62.5±15.2) 岁, 其中未分化小细胞癌14例, 肺鳞癌5例, 肺腺癌10例, 大细胞肺癌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肺癌类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纳入标准:①结合患者临床表现和体征, 经胸部肺CT、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癌痰细胞检查和胸部定位穿刺组织活检确诊肺癌, 并经腹部超声、肝CT等影像学检查和肝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肺癌肝转移;②患者符合肝动脉化疗栓塞、经皮穿刺微波消融及全身静脉化疗治疗适应征;③患者及家属了解研究目的、内容及治疗风险, 要求治疗并愿意配合调查研究。 (2) 排除标准:①患者存在原发性肝细胞肝癌、肝海绵状血管瘤、肝硬化、病毒性肝炎等肝脏疾病;②患者存在全身炎症、外伤或其他组织恶性肿瘤, 可对血清VEGF、CEA和CA199水平产生明显干扰;③患者存在心肺肝肾功能不全、神经血管障碍等内外科炎症疾病。

1.2 方法

试验组给予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 肝动脉化疗栓塞:采取常规Seldinger技术股动脉穿刺插管、置入5F导管鞘和导管等, 行肝动脉血管造影了解肿瘤解剖部位和血供。注入化疗药物包括替加氟星 (齐鲁制药有限公司, 5ml︰0.2g, 国药准字H20033294) 1000mg, 表柔比星 (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5ml︰10mg, 国药准字H20041211) 60mg, 羟基喜树碱 (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51251) 30mg等, 30ml超乳化碘油作为栓塞剂。注射后常规拔除导管、止血、术闭。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1.0软件统计学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根据表1可知,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VEGF、CEA和CA199水平均相近,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上述肿瘤血清分子水平均降低, 但试验组患者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aP<0.05

3 讨论

肺癌肝转移是原发性肺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并发症之一, 主要由于癌细胞脱落后通过血液循环侵入肝脏并于肝脏种植生长。肺癌肝转移可以表现为单发或多发性结节转移灶, 不仅导致正常肝功能丧失和失调, 可进一步加重患者原发性肺癌病情和机体恶病质状态, 导致患者过度消瘦、伴随黄疸、剧烈癌痛等临床表现, 最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化疗、放疗、介入治疗是目前缓解肺癌肝转移患者病情、改善其预后的重要治疗措施, 其中尤以肝动脉化疗栓塞和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术尤为突出。

CEA是肺癌诊断中最早使用的肿瘤标志物致以, 属于非器官性肿瘤相关抗原, 根据流行病学统计, 其在肺癌患者中阳性表达率高达40%~80%, 并与肿瘤转移和复发密切相关。而CA199作为低聚糖类肿瘤相关抗原, 主要被用于肺癌、胰腺癌、大肠癌等消化道肿瘤的检测。尽管CA199的肺癌诊断特异性较低, 但在肺癌肝转移患者中依然存在较高的阳性表达[3]。

本研究对患者血清VEGF、CEA和CA199水平进行检测, 发现肺癌肝转移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后上述血清水平明显降低, 充分肯定了联合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全身静脉化疗, 与上述分析相符。因此, 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在肺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皮穿刺微波消融与全身静脉化疗用于肺癌肝转移对患者血清相关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癌胚抗原 (CEA) 、糖类抗原19-9 (CA199) ]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1年2月至2014年12月就诊的肺癌肝转移患者68例, 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4例。试验组给予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 对照组仅给予全身静脉化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CEA和CA199水平变化。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血清VEGF、CEA和CA199水平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肺癌肝转移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VEGF、CEA和CA199水平。

关键词:肺癌肝转移,肝动脉化疗栓塞,经皮穿刺微波消融,化疗,VEGF,CEA,CA199

参考文献

[1]胡建华, 陈元, 谭文勇, 等.联合动态检测VEGF、CEA和CA199水平及其与胃癌肝微转移的相关性[J].肿瘤防治研究, 2010, 37 (12) :1394-1396.

[2]Ohta M, Konno H, Tanaka T, et al.The significance of circulating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protein in gastric cancer[J].Cancer Lett, 2013, 192 (2) :215-225.

经皮穿刺消融 篇7

1 术前护理

护士是患者入院时最初接触的对象, 应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做好心理疏导与解释工作, 使患者对护士产生信任和安全感, 从而使患者尽快进入角色, 以便更好的配合检查及治疗。向患者介绍病区环境及医院规章制度, 消除患者的陌生感、紧张感, 介绍主管医师和护士, 扶患者到床边, 使患者感到亲切感, 保持良好的心情。大多数病人对病情不甚了解, 对射频治疗更感陌生, 恐惧手术、担心疗效, 因此护理人员以通俗易懂的言语向患者说明射频治疗的原理、手术方法、过程和注意事项, 针对性地消除其恐惧、紧张、忧虑等不良心理, 从而使患者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以取得积极配合。对不知情的患者进行保密治疗, 使患者保持愉快的心情接受治疗。治疗前数日应给病人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 多食新鲜蔬菜、水果、蛋类、奶类以及各种豆制品, 手术前一天嘱患者术前8h禁食, 6h禁饮。手术当天嘱患者更换手术衣, 并建立静脉通路。术前用药遵医嘱执行。

2 术中护理

(1) 保持治疗房间安静, 温度、湿度适宜及患者合适体位, 为患者和操作者创造舒适的环境以便手术。 (2) 连接监护仪导联, 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 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3) 及时与患者交流, 了解患者不适, 如胸闷, 咳嗽, 疼痛的症状, 指导患者呼吸, 稳定患者的情绪。 (4) 对于术中患者出现的各种反应及时告知医生给予有效处理。

3 术后护理

3.1 一般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以及意识、表情等变化, 测心率、脉搏、呼吸和血压, 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饮食。

3.2 胃肠道反应的观察

射频治疗后由于肿瘤被栓塞引起缺血缺氧坏死, 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呕吐。呕吐时嘱病人暂禁食, 取侧卧位头偏向一侧, 防止呕吐物误入气管, 同时记录呕吐量、颜色和性质。加强口腔护理, 减少不良刺激, 同时将患者情况上报主管医生, 给予对症处理。

3.3 肝功能的观察

射频治疗术后病人可能因肝脏缺血缺氧等因素导致肝功能不同程度损害, 术后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均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白蛋白降低, 部分病人可出现胆红素的升高, 严重的可有黄疸加重、腹水, 甚至出现嗜睡、肝昏迷等等。对肝功能有损伤的病人, 嘱多卧床休息, 保证充足睡眠。注意血象变化、保暖、预防感冒, 观察患者的意识改变进行保肝护肝治疗, 转氨酶可慢慢恢复。为防止病情加重, 护士应注意观察病人皮肤颜色、尿量、意识的变化, 及时报告医生。

3.4 腹痛的护理

射频治疗术后可出现右上腹肝区疼痛, 一般在术后1~3d出现, 3~5d可自行缓解, 疼痛的程度与治疗的范围有关, 也可能与肿瘤的供血情况有关。密切观察腹痛部位、性质及疼痛程度, 向病人做好解释, 以增强心理承受力。对轻度疼痛者可不做特殊处理, 对中度或重度疼痛者应及时上报主管医生给予对症处理。

3.5 发热的护理

射频治疗术后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 多数情况下为术后吸收热, 一般可自行消退;若体温持续升高, 则应给予药物和物理降温, 防止因大汗发生虚脱, 同时鼓励病人多饮水。

3.6 饮食护理

如术后无明显恶心呕吐, 鼓励多饮水, 给予补充水分。术后1~3d进食清淡易消化的半流质食物, 少量多餐, 几天后无胃部不适可进食新鲜蔬菜、水果, 食用丰富营养的食品。发热及治疗区域的疼痛是常见的术后并发症, 与文献报道一致。[1~2]

3.7 康复指导

康复阶段帮助病人树立信心, 面对现实保持愉快的心情, 注意劳逸结合, 提高自身免疫力。通过健康教育能提高病人的保健能力, 配合治疗, 预防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缩短住院时间.出院时对其进行有关休息、饮食、服药、随诊等方面的讲解。

4 术后随访

出院时嘱患者定期复查肝功能、血清肿瘤标记物。1个月后复查B超、CT或MRI, 以后每3个月复查B超CT或MRI, 以便随时了解患者治疗情况及恢复情况, 方便临床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制定新的治疗方案。

5 结语

充分的术前准备、针对性护理及对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密切观察, 是提高RFA治疗成功率和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术前健康教育、术中护理及术后严密观察, 给予针对性的预防处理, 使患者有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及配合术中的操作, 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术安全有效, 积极的护理配合有助于手术顺利完成、及早发现并发症和处理。

摘要:本文通过对实际病例的观察、记录, 总结分析了在经皮射频消融治疗中, 心理护理、术前、术中、术后的一些护理的关键体会与具体对策。

关键词:经皮射频消融术,肝癌,护理体会

参考文献

[1]童雅萍, 徐宇芳.CT引导下经皮肝穿刺射频治疗肝癌的观察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9 (20)

经皮穿刺消融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4月至2013年2月本院收治的126例小肝癌患者, 随机将其分为两组。治疗组63例, 其中男40例, 女23例;年龄46~73岁, 平均 (56.83±6.62) 岁。对照组63例, 其中男43例, 女20例;年龄49~76岁, 平均 (57.09±5.84) 岁。两组的一般资料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行PRFA:应用美国TM RFA2000型射频仪, 于超声诊断仪下行穿刺治疗。患者经硬膜外麻醉后在CT或B超引导下将电极针穿入肝肿瘤深面, 打开电极消融。初始功率为10 W, 调速为10 W/min, 当阻抗增加时, 稍微退针, 旋转180°后再次消融, 消融范围包括肿瘤及其附近1 cm肝组织, 对大肿瘤采取多方位、多角度、多点布针方式反复治疗, 应用CT影像学检测效果, 当B超显示病灶内血流信号消失, CT显示动脉期无强化, 病灶呈完全低密度时即为消融。对照组经全麻后行开腹肝切除术, 其中行局部肝切除术45例, 行肝右半叶切除术7例, 行左半叶肝部分切除术11例。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肝细胞性肝癌, 肿瘤未转移。两组均获随访3年, 比较两组1年、2年、3年的生存率、肿瘤复发和术后并发症。

1.3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处理数据, 用χ2检验比较计数资料组间差异, 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存率比较

治疗后, 两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相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2.2 两组患者治疗1年的肿瘤复发情况比较

治疗组肿瘤直径≤3 cm患者的复发例数少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肿瘤直径3~5 cm患者的复发例数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治疗后, 治疗组患者共出现术后并发症7例 (11.11%) , 对照组共出现17例 (26.98%) ,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1471, P<0.05, 表3) 。

3 讨论

小肝癌又称为早期肝癌或亚临床肝癌, 一般指肝细胞癌中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小于3 cm或两个癌结节直径之和小于3 cm的肝癌, 其诱因包括HBV感染、黄曲霉毒素、水污染及过度劳累等[2]。治疗方法包括肝移植、手术切除、局部消融治疗、化疗、放疗等。肝移植的最大困难是难以获得肝源。手术切除是应用最广泛的方法, 它是将肿瘤组织完整切除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然而其创伤大, 患者出血多, 术后易出现多种并发症[3]。早在20世纪末, 国外已有医学工作者开始应用PRFA治疗肝癌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治疗后患者的平均生存期为42个月, 1、2、3、5年的生存率分别达到94%、86%、68%、40%, 此法治疗效果接近于手术治疗, 这说明射频治疗可替代手术用于治疗小肝癌[4]。在1999年的另一项研究中, 医学工作者将123例无法手术治疗的肿瘤患者经PRFA治疗后, 原位复发率达到1.8%, 肝外转移率为27.6%, 充分证明了射频治疗对丧失手术切除机会的肝癌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5]。

PRFA作为一种物理疗法, 是借助电极转化的热量来融化和消除肿瘤。治疗时, 于肿瘤中插入针状样的电极, 并于电极附近形成一个具有清楚界限、可覆盖肿瘤细胞的球形坏死区, 释放约450 Hz波长的电磁波, 促使脑瘤组织的离子高速震荡, 从而破坏肿瘤组织, 使其高温变性, 直至坏死并脱落[6]。因其属于微创手术, 具有易重复、出血量小、创口小、患者恢复速度快、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 故尽管与手术切除的疗效差异不明显, 但仍是首选治疗方案。本研究对比分析了PRFA与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癌的临床疗效, 结果显示PRFA治疗后3年的生存率较好, 治疗组治疗1年后肿瘤直径≤3 cm患者的复发例数较少,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可见, PRFA治疗小肝癌的效果确切,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胡善雷.经皮射频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癌的疗效对比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 2015, 30 (2) :188-190.

[2]贺卓.经皮射频消融与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癌的效果分析[J].药物与人, 2014, 21 (5) :263-264.

[3]王冠秀, 白春辉, 赵志华, 等.手术切除与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远期效果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7 (25) :142.

[4]孙彪, 郑传胜, 冯敢生, 等.射频消融对比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癌的Meta分析[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1, 19 (31) :3255-3263.

[5]牛广林.手术切除与经皮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 2013, 11 (31) :466-467.

上一篇:电子政务超市下一篇:超薄型防火涂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