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穿刺扩张

2024-06-30

经皮穿刺扩张(精选10篇)

经皮穿刺扩张 篇1

对危重病人的抢救而建立的人工气道多采用气管切开术, 相比气管插管, 病人的耐受性好, 可长期使用, 吸痰方便, 据临床资料表明, 气管插管的患者超过1周的时间多需要气管切开。经皮穿刺扩张气管切开术是一种新型的气管切开术, 是以经皮深静 (动) 脉穿刺插管术为基础发展而来, 手术过程简单、快捷、方便, 并且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 愈合后疤痕小、美观, 效果好, 对患者远期影响小、痛苦小, 便于护理, 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推广价值[1]。本研究对2012年1月~2015年3月收治的危重抢救病人采用经皮穿刺扩张气管切开术, 术前、术中、术后给予合理的护理,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2012年1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危重抢救病人72例, 男43例, 女29例, 年龄21~63 (39.2±5.6) 岁。病因:有机磷农药中毒8例, 车祸伤29例, 癫痫8例, 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术后7例, 重症破伤风5例, 脓毒性休克并发多脏器功能障碍4例, 脑卒中11例, 患者多为牙关紧闭, 开口困难, 不能行气管插管者。

1.2 手术方法[2,3]

患者取仰卧位, 肩下垫一小枕使头部后仰, 充分暴露颈部, 常规消毒铺巾。穿刺点选择第二、三气管环的间隙部位, 用1%的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在第二气管软管和第三气管软管之间正前方皮肤作约为1.5cm的横切口, 深达皮下组织, 钝性分离皮下、颈阔肌、颈前筋膜组织、气管前壁组织直至指尖触及气管前壁。用带外套管穿刺针垂直穿刺, 穿刺针后接一10ml的注射器, 预置5ml生理盐水。边进针边回抽, 直至有突破感时, 有气体或痰液抽出即可确定针尖已经到达气管。固定套管针的外套管拔出针芯, 留置套管, 沿套管置人导引钢丝, 拔出外套管并留置导丝, 沿导丝插入扩张器扩开颈前组织和前壁组织, 再沿导丝插入扩张钳进一步扩张。扩张后拔出扩张钳, 将吸痰式气管套管沿导丝导入气管, 吸净气道内的分泌物及出血, 拔出套管管芯和导丝, 确认气管套管位置正常后, 对球囊内充气, 压力维持在20~30cm H2O, 固定气管套管。连接呼吸机并调整呼吸机参数, 切口敷盖开口纱布, 用固定带固定稳妥, 气管切开常规护理并定时更换敷料。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72例患者气管导管置入顺利, 手术时间为3~12min, 术中出血量极少, 无与操作有关的死亡发生。术后切口渗血5例, 切口无感染, 气道无狭窄, 发生皮下气肿3例, 无气胸、切口溢痰等气管切开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3.1 术前护理

(术前评估:护士应对患者的意识状态、缺氧程度、清理呼吸道能力、心肺功能及出凝血时间等做出正确的评估。 (2) 术前准备: (1) 术前环境准备。保持病房内安静、空气清洁, 室温维持在21~22℃, 应用加湿器, 保持相对湿度在80%~90%, 术前30min左右开启空气过滤设施, 限制不必要的人员走动。 (2) 术前物品准备。一次性气管切开型导管包, 套管内径为7.5~8.0mm的一次性使用吸痰式气管导管、密闭式吸痰管各1根及电动吸引器;手术器械包括:手术刀, 套管针、10ml注射器、导引钢丝、扩张器钢丝扩张钳、气管切开导管、弹力固定带;敷料包包括:洞巾、治疗巾、纱布;麻醉喉镜1套;局麻药 (1%利多卡因1支) ;无菌手套、消毒液等;床边备急救车 (内置齐急救物品) 。 (3) 患者术前准备。术前与医生共同和家属进行沟通, 做好相应的解释工作, 以取得患者家属的理解与配合, 并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 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对患者手术部位进行常规清洁、消毒、铺洞巾, 协助医生行局部阻滞麻醉, 并调整吸氧浓度。

3.2 术中护理

(1) 术中体位护理:患者取平卧位, 肩部垫高, 头向后仰, 充分暴露2~3气管软骨环, 使气管位于中央。患者头部用沙袋固定, 必要时约束双手, 防止患者躁动, 导致手术延时或失败。 (2) 术中配合: (1) 护士站在患者的床头, 在医生行切口时, 护士负责同时将患者咽部或气管内的分泌物吸干净, 将气管导管气囊消气, 再将导管退出至喉头入口处, 气囊充气, 在声门上方将气道再次密封, 固定导管, 确保患者头颈部平直, 以维持正常的气道[4]。 (2) 护理人员在整个过程中要密切配合医生, 术中严密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 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 观察呼吸机的各项参数及运转情况。同时观察术中出血情况, 并及时用无菌纱布擦净手术视野内的血液, 保持术野清晰。在医生沿导丝置入气管套管后, 要及时拔出气管插管, 用吸引器及时抽吸新建瘘口处的血液、痰液, 以免分泌物返流入气道引起堵塞或感染。同时严密观察输液情况。

3.3 术后护理

(1) 对患者家属做好心理疏导, 实施健康指导, 使患者家属积极配合治疗, 达到早日出院的目的。 (2) 保持患者病房整洁、舒适, 病房温度控制在18~20℃, 保持相对湿度在60%~70%, 每天用空气消毒机对病房进行消毒, 早晚各一次, 同时对病房内病原微生物进行监测, 病原微生物控制在200cfu/m2以下。 (3) 观察切口渗出情况, 每日更换气管切开处敷料, 保持手术切口的清洁干燥, 防止院内感染。 (4) 检查气管切开套管固定是否牢固, 套管系带与皮肤间以容纳1指为宜, 随着患者颈部水肿的消退要随时调整松紧度, 防止脱出。 (5) 术后每4h排净套管气囊内的气体5min, 再冲入10ml左右的气体, 防止气管壁长时间受压而导致溃疡、出血、坏死。不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在切开口处以双层生理盐水纱布遮盖气管套管外口, 以增加吸入空气的湿度并防止空气中的灰尘及微粒进入气道。严密监测病情, 发现异常, 及时处理。 (6) 对患者气道进行监测, 保持呼吸道通畅。对呼吸机的运转情况进行监测, 维持Sp O2≥95%, 潮气量维持在5~12ml/kg, 呼吸频率保持在12~20次/min, 尽量避免气道平台压超过30~35cm H2O, 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医生[5]。 (7) 每天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 促进肺泡周围及气管壁的痰液排出, 当患者出现呼吸机管道压力增高或对呼吸机出现抵抗、护士或家属听到患者有浓烈的痰鸣音、肺部听诊有湿啰音以及血氧饱和度下降时, 为患者吸痰, 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 每次吸痰前后给予纯氧吸入, 防止缺氧。

经皮穿刺扩张气管切开术作为一种急救手段在临床急危重患者的抢救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挽救了大批的患者生命[6]。与传统的气管切开术相比, 具有定位准确、切口小、恢复快、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等特点, 但是由于患者咳嗽、套管的系带过于松弛或患者翻身等, 可造成脱管的危险, 一旦脱管, 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 严重时可造成窒息, 同时, 在行气管切开术后, 要注意保持内管清洁、防止感染[7]。总之, 对危重病人抢救采用经皮穿刺扩张气管切开术, 护理人员在术前要做好环境、用物、患者的准备工作, 术中与操作医生密切配合, 加强病情观察, 术后做好气道管理, 加强巡视,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 有效降低抢救的风险, 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Kaiser E, Cantais E, Goutorbe P, et al.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mparison of progressive dilational vs forceps dilational percutaneous tracheostomy[J].Anaesth Intensive Care, 2006, 34 (1) :51-54.

[2]许玉荣.ICU护士在经皮穿刺旋转扩张气管切开术中的配合及护理[J].全科护理, 2008, 6 (5) :404-405.

[3]陈玲, 肖学琴.ICU气管插管病人改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的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4, 21 (2) :266.

[4]吕美珍, 赵德民, 常永蓝.经皮穿刺扩张气管切开术的护理配合[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6, 22 (11) :40-41.

[5]章红萍.气管切开患者气道管理的护理进展[J].护理与康复, 2007, 6 (11) :734-736.

[6]吴娟, 仲悦萍, 陈晓艳.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与开放性气管切开术的护理观察比较[J].护士进修杂志, 2010, 25 (15) :1386-1387.

[7]汪俊, 张丽娟.经皮穿刺扩张气管切开术与传统气管切开术的并发症比较及护理措施[J].中国基层医药, 2012, 19 (10) :1592-1593.

超声引导下经皮穿刺治疗肝脓肿 篇2

关键词 B超 经皮肝脏穿刺 肝脓肿

2002~2005年,对30例肝脓肿采用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32.5(25~60)岁,病程5~15天。均有右上腹部疼痛,体温多在38℃以上。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糖尿病患者多见。B型超声显像:于肝内可见单个或者多个无回声或不均匀杂乱的低回声图象,脓腔大小前后径在3.5~6.5cm,边界尚清,包膜较厚。

使用仪器与方法:采用美国百胜DU8彩色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3.5MHz。

患者取平卧或左侧卧位,常规作肝脏扫查,记录有关图像和数据,明确脓肿的位置,脓腔的大小,距离体表的深度以及胆囊的关系。确定距脓腔最近的穿刺点和进针深度,注意脓肿和皮肤间应该有正常的肝组织,以免脓汁通过针道流入腹腔,引起腹膜炎。争取一次性穿入脓腔,如果改变方向必须将针退至皮下,再行穿刺。常规消毒,铺单,局麻。选择5ml以及20ml或50ml注射器,用18~20G的PTC针。在超声引导下按已经确定的穿刺点斜行刺入皮下,然后垂直进入脓腔。连接20ml或50ml注射器进行抽脓,如果脓液浓稠,可以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稀释冲洗。每次注入量应少于抽出量的2/3,尽量抽干脓液,注入相应的抗生素药液(最好把脓液做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实验,效果会更好)。术毕,局部覆盖无菌纱布,观察1~2小时。根据病情和治疗的需要,每隔3~5天进行1次,每次应避免在同一针孔进针。

结 果

本组病例在B型超声显像诊断引导下穿刺治疗后,脓腔明显缩小。每次抽出脓液量多者130ml,少者30ml;穿刺次数最少2次,最多4次;全部治愈无并发症。经过15~30天的随访,B型超声诊断显示:一部分在原脓肿部位有部分增生的结缔组织或合并钙化,其后伴有声影;一部分肿块不消失,但明显缩小,残留一个小的低回声或无回声空腔,穿刺抽不出脓液[1]

例:患者,女,50岁。有糖尿病病史,自觉右上腹部疼痛1周,在外院检查于肝后右叶可见1个4.5cm×5.0cm低回声占位,来我院住院,经我院检查体温38.5℃,神志清晰,慢性病容,心肺无异常。实验室检查:WBC1.8×109/L,N0.86。B型超声显像:于肝右后叶可见大小为4.6cm×5.2cm的回声略低团块,内部回声不均匀,后壁回声增强。诊断为肝脓肿。治疗方法:临床使用广谱抗生素以及对症治疗的同时进行超声引导下肝脓肿穿刺,第1次抽出黄绿色脓液大约80ml,因为脓液比较浓稠,用无菌生理盐水反复稀释,每隔3天进行1次;第2、3次分别抽出65ml和35ml,而且每次抽脓后都用5%甲硝唑反复冲洗脓腔,患者临床症状减轻,1周以后经过B型超声检查,脓腔缩小1.8cm×2.7cm。1个月以后复查,脓腔完全消失。

讨 论

肝脓肿分细菌性和阿米巴性两种,均为继发性感染,好发于右半肝(比左半肝高5倍)。细菌性肝脓肿,以多发性或多囊性脓肿为主;阿米巴性肝脓肿,则以单发性单囊性脓肿常见。两者都有向腹腔、右侧胸腔或心包腔溃破的可能性,若不积极治疗,可死于肝功能衰竭、败血症、胸腹腔感染、胆道出血等。

肝脓肿一般起病急,尤其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上升,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的病例数也呈上升趋势,糖尿病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易形成肝脓肿,而肝脏血运丰富,一旦感染扩散,大量毒素进入血循环,即可引起脓毒血症,严重时并发感染性休克,危及病人生命,因此对这类病人更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细菌性肝脓肿的致病菌多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厌氧链球菌、类杆菌属等,本组病人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但配合甲硝唑治疗有效。

因此,选取抗生素时应联合应用抗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抗生素。有脓液培养及药敏结果应以脓液培养及药敏结果为根据,同时加强营养支持治疗,进食高热量易消化饮食,补充多种维生素,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细菌性肝脓肿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

本组肝脓肿病例在肝内有单发还有多发,病灶大于3.5cm,如果病灶小于2cm,可以在严密观察下采取抗炎和支持疗法,达到治愈的目的。穿刺时要根据脓肿的大小依次抽出,另外注意不要损伤周围的大血管及胆囊。穿刺的时候,要有应急准备,如果大出血或严重的腹膜炎应转手术处理。

B型超声显像诊断是一种无创伤,无痛苦,可以重复进行的诊断技术。介入性超声显像诊断具有实时显示,灵敏度高,引导准确,损伤小的特点,选择恰当的穿刺途径,能够缩短穿刺距离,降低并发症。由于操做简单,费用低廉,患者易于接受,避免医源性损伤。脓腔内注药,抗生素直接作用于致病菌,使病灶修复、愈合快,瘢痕小,明显缩短疗程。术后早期病人即可下床活动及深呼吸和咳嗽,不易出现腹腔污染与裂开等并发症,且家属易于护理,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同时对稠厚脓液的肝脓肿还可与肝实质性占位病变鉴别。因此,超声引导下穿刺治疗是目前肝脓肿最有效、最有发展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经皮穿刺扩张 篇3

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 技术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的应用, 为压缩性骨折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此后随着PVP技术不断完善和工业生产工艺发展, 出现了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 balloon kyphoplasty, PKP) , PKP凭借其适应证扩大、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稳定以及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广泛应用于相关科室, 但常有适应证掌握不准, 术中易出现穿刺损伤和骨水泥渗漏等情况。本研究选择我院疼痛科320例椎体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 90%行PKP, 10%行PVP治疗, 有效缓解了患者疼痛, 消除了翻身困难, 改善了椎体结构和日常生活质量, 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疼痛科收治的椎体疾病患者中所有行PKP和PVP治疗的共32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108例, 女212例, 年龄为61~94岁, 平均年龄为 (79.3±7.3) 岁。其中260例为骨质疏松症致椎体压缩性骨折, 19例为椎体肿瘤 (部分患者有病理性骨折) , 22例为胸腰椎体血管瘤, 19例为外伤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全部患者均以胸腰背段疼痛就诊, 病变椎体有压痛、叩击痛, 且不同程度向胸、腹、腰及臀部单侧或双侧放射;骨折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翻身困难。术前翻身困难者291例, 劳累后胸腰背部疼痛者185例, 椎体结构异常者276例, 全部经胸/腰段MRI检查无脊髓、神经根受损, 识别新鲜压缩骨折和陈旧性压缩骨折;均经椎体薄层CT检查椎体后壁无破坏, 确定穿刺路径, 初步计算骨水泥注入量;经胸/腰椎正侧位 (部分患者行功能位) X线检查符合椎体疾病表现;且经血尿常规、凝血等实验室检查, 均无手术禁忌证。术前每例都行讨论确定穿刺路径、是否应用球囊扩张、球囊扩张程度、骨水泥用量、是否应用特殊材料、术中并发症预防、急救预案准备等, 最后286例行单侧穿刺PKP, 2例行双侧穿刺PKP, 29例行单侧穿刺PVP, 3例行双侧穿刺PVP。对3例穿刺难度大、骨水泥外漏风险高患者术中采用了C型臂+CT引导。影像学检查、评估、穿刺路径设计详见图A、B、C。

1.2 治疗方法

所有手术患者均俯卧于治疗床上, 经C型臂X线机下定位病变椎体, 确定病变椎体椎弓根位置, 根据术前椎体薄层CT确定的穿刺路径, 用记号笔在体表做标记, 经常规碘伏消毒后, 采用1%利多卡因行局部逐层麻醉致穿刺点骨膜。于标记处做0.3 cm小切口, 按术前设计的穿刺路径穿刺, 透视定位确定进针方向、穿刺针位置准确无误后, 用骨锤锤击穿刺针, 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缓慢进针, 必要时应用C型臂+CT引导穿刺。

1.2.1精准穿刺

单侧穿刺:PKP穿刺针侧位见针尖到达椎体前后1/2处, 正位见针尖到椎体中线旁;PVP穿刺针侧位见针尖到达椎体中前1/3处, 正位见针尖到达椎体中线;椎体肿瘤和椎体血管瘤患者, 按术前影像学检查确定的穿刺路径进行, 不必按上述方法穿刺。PKP需用实心椎体钻沿工作套管延长针道1.5 cm后插入椎体扩张球囊;经C型臂X线机下定位, 确认椎体扩张球囊全部伸出工作套管, 球囊两端标志环可见, 同时确定球囊在需要扩张的部位, 用球囊加压器于球囊内注入造影剂, 通常加压到20~30 Pa, 但加压到20 Pa时如果压力不增高, 不要强行加压, 避免球囊爆裂, 影响扩张效果, 陈旧性压缩骨折用骨扩张矫形器先行扩张后再用球囊扩张;在透视下可见到球囊扩张撑起了压缩椎体, 正侧位了解扩张效果后释放球囊压力, 解压后拔出球囊并调整穿刺针位置。双侧穿刺:PKP穿刺针侧位见针尖到达椎体前后1/2处, 正位观双侧到达椎体中线旁, 双侧依次球囊扩张, 扩张后不调整穿刺针;PVP穿刺针侧位见针尖到达椎体前中1/3处;正位观双侧到达椎体中线旁。椎体肿瘤和椎体血管瘤患者, 同样不必按上述方法穿刺。穿刺过程中可根据临床需要, 随时用环形空心钻取骨质行病理检查。

1.2.2准确注入骨水泥。

将混合有造影剂的骨水泥配置好, 调和至适当黏度装入螺旋推进器, 推进器内骨水泥量要大于10 m L, 便于观察骨水泥凝固情况和注入量, 在面团期 (以挤出时呈牙膏状为宜) 注入椎体。动态侧位透视骨水泥注入病变椎体内的过程, 并严密观察注入量及扩散情况, 根据术前计算量和术中扩散情况确定最终注入量, 骨水泥扩散达到椎体后缘时停止注射, 通常情况下每个病变椎体内注入3~6 m L。对于术前、术中评估可能出现外漏情况的患者, 注入骨水泥时使用骨填充网袋;对于可能向椎间盘外渗的患者, 术中将明胶海绵剪成细条, 延穿刺针用针芯推入适量, 防止骨水泥向椎间盘外漏, 保护椎间盘终板。

1.3 疗效评价标准

手术前后患者经疼痛视觉模拟评分[6]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对疼痛程度进行评估, 该标准分值范围为0~10分, 基本的方法是使用一条长约10 cm的游动标尺, 一面标有10个刻度, 两端分别为“0”分端和“10”分端, 0分表示无痛, 10分代表难以忍受的最剧烈的疼痛, 患者根据自身感受选择分支。其中轻度疼痛:0~3分;中度疼痛:4~6分, 重度疼痛为7~10分。

同时观察、询问患者翻身困难情况和日常生活质量。翻身困难的评估参考患者卧床翻身和体位改变时伴随疼痛和难易程度, 且只对患病前后有影响患者进行观察。评估标准为:①轻微, 患者卧床翻身和体位改变时有痛感, 较以往吃力, 但不影响速度;②明显, 患者卧床翻身和体位改变时疼痛明显, 影响翻身速度, 患者喜卧床休息;③困难, 患者卧床翻身和体位改变时疼痛剧烈, 需他人帮助才能完成, 患者被迫卧床。

1.4 观察指标[7]

观察所有患者手术后2 h、1 d、3 d疼痛程度;术前有翻身困难患者, 观察手术后1 d、1周、2周翻身困难改善情况;术前有劳累后胸腰背部疼痛的患者, 观察手术后1、3、6月劳累后疼痛再发情况;观察脊柱侧弯患者手术前及手术后1周、2周椎体结构指标Cobb角、椎体高度的变化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行分析, 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用±s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 多组间比较用秩和检验, 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手术前后VAS疼痛评分及疼痛程度比较

所有患者无穿刺副损伤, 无骨水泥外漏、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后2 h、1 d、3 d疼痛评分及疼痛程度明显缓解, 显著低于手术前, 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1) ;且手术后1、3 d疼痛评分及疼痛程度显著低于手术后2 h, 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P<0.01, 表1) 。

2.2 患者手术前后翻身困难情况比较

术前翻身困难者291例, 手术后1 d、1周、2周翻身困难显著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413.89, P<0.01) ;且手术后1周多数患者翻身困难完全改善, 见表2。

注:与手术前比较, χ2=230.42, *P<0.01;与手术后1 d比较, χ2=36.57, #P<0.01;与手术后1周比较, χ2=0.87, △P>0.05。

2.3 患者手术前后劳累后胸腰背部疼痛情况比较

术前劳累后胸腰背部疼痛者185例, 手术后1、3、6月劳累后胸腰背部疼痛发生率与术前比较显著减少,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89.98, P<0.01, 表3) 。

注:与手术前比较, χ2=92.19, *P<0.01;与手术后1月比较, χ2=19.67, #P<0.01;与手术后3月比较, χ2=0.41, △P>0.05。

2.4 患者手术前后椎体结构指标比较

术前椎体结构异常者276例, 手术后1、2周Cobb角显著低于手术前, 椎体高度显著高于手术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手术后1周与手术后2周Cobb角、椎体高度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表4) 。

3 讨论

在临床疼痛科日常工作中, 椎体疾病患者较为常见, 且该病多发生于老年人群, 其临床危害较大, 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差, 因此得到临床学者的重视。临床上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的传统方法为给予卧床休息、应用止疼药物等治疗, 但长期卧床休息不仅会促进骨量流失, 且易并发褥疮、肺部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等, 还会进一步加重病情[8,9,10], 使生活质量严重下降;当出现脊柱后凸畸形后, 疼痛程度加深, 胸腔容积缩小, 心肺功能降低, 对患者生命安全产生威胁。笔者诊治的患者中就有经保守治疗近8年, 疼痛时重时轻, 生活不能自理, 治疗前1年几乎常年卧床;经本科室行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 (PKP) 治疗后疼痛缓解, 出院后生活完全可以自理, 随访半年生活质量逐步提高。临床治疗椎体血管瘤, 多建议患者休息, 减轻劳动强度, 定期复查等治疗, 但患者随着年龄增加, 劳累后胸腰背部疼痛明显, 严重影响了患者日常生活。行椎体成形术治疗后, 患者劳累后胸腰背部疼痛发生情况几乎可完全改善, 同时可避免患者日后椎体压缩骨折的发生, 术中可进行活检, 及时发现恶性血管瘤。

临床治疗椎体肿瘤, 特别是椎体转移瘤, 通常是以治疗原发肿瘤为主, 患者往往疼痛难耐, 特别是夜间疼痛, 是肿瘤晚期患者及家属最想解决的问题;同时随着骨质破坏的进展, 患者随时可能发生病理性骨折, 引起截瘫等严重的并发症, 可危及生命[11]。因此, 上述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医学学者的高度关注[12]。

在1984年, 法国医学研究者首次进行经皮椎体成形术获得成功, 其经椎弓根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注入伤椎内, 强化椎体, 降低疼痛, 该术式操作简便, 起效迅速[13]。该术式被迅速推广采用, 但该术式只能止痛、固定畸形, 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 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 该术式能够良好恢复伤椎高度, 矫正后凸畸形, 止痛疗效确切。椎体经皮穿刺球囊扩张后, 在球囊的作用下, 降低椎体内注入骨水泥压力, 进而避免骨水泥外溢。近年来对于陈旧性压缩骨折、骨痂较大的患者, 可在球囊扩张前, 先用金属骨扩张矫形器扩张椎体, 扩开骨痂, 再行球囊扩张后注入骨水泥。爆裂骨折可在注入骨水泥时应用网袋, 完成椎体成形术。椎体扩张后与椎间盘终板相通的患者, 在注入骨水泥时可先放入明胶海绵, 保护椎间盘终板。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麻醉方式为局部麻醉, 麻醉风险低, 适用于老年患者, 操作简便, 且术中仅需要做0.3 cm小切口, 术中无出血, 无需内固定即可稳定椎体, 止痛效果确切, 能够有效控制并发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单侧穿刺术中疼痛、麻醉、穿刺意外等风险进一步降低。

我科对本组所有患者术前进行了椎体MRI和薄层CT检查, 设计穿刺路径, 初步计算骨水泥注入量, 同时行术前讨论, 多采用单侧椎弓根入路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14], 仅5例行双侧穿刺, 对3例穿刺难度大、骨水泥外漏风险高的患者术中采用了C型臂+CT引导, 确保了无穿刺副损伤, 无骨水泥外漏、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果显示, 手术后2 h、1 d、3 d疼痛程度明显缓解, 显著低于手术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手术后3 d疼痛程度显著低于手术后1 d,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后1 d、1周、2周翻身困难显著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手术后1周多数患者翻身困难完全改善;手术后1月、3月、6月劳累后胸腰背部疼痛病例显著减少,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手术1月后到3月多数患者无劳累后胸腰背部疼痛再发;手术后1周、2周Cobb角显著低于手术前, 椎体高度显著高于手术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后1周与手术后2周Cobb角、椎体高度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可见,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形成术治疗可有效缓解椎体疾病患者的疼痛情况, 适应证在不断扩展, 并发症发生率可控, 对患者术后椎体高度、Cobb角均有较好的改善, 大大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 对于椎体疾病患者采用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 可有效控制疼痛程度, 效果良好, 值得推广。但要注意以下问题:①严格选择适应证, 准确定位致痛椎体;②椎体成形术前全面评估椎体情况, 设计好穿刺路径, 初步计算骨水泥注入量;③术中正确定位, 严密观察穿刺情况, 球囊扩张要恰当, 准确掌握骨水泥特性, 规范准确注入骨水泥。

摘要:目的 探究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在疼痛科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2012年6月至2015年6月我院疼痛科收治行椎体成形术的3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包括骨质疏松症致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转移肿瘤、胸腰椎体血管瘤、外伤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进行回顾性分析, 术前均行MRI检查确诊, 薄层CT检查确定手术方案细节, 其中90%患者做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 (PKP) 治疗, 10%患者做了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 (PVP) 治疗, 全部应用山东龙冠医疗用品公司生产的骨水泥耗材, 对比患者手术前后疼痛程度、翻身困难及椎体结构指标和日常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无穿刺副损伤, 无骨水泥外漏、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手术后2 h、1 d、3 d疼痛评分及程度明显缓解, 显著低于手术前, 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1) ;且手术后3 d疼痛程度显著低于手术后1天,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术前有翻身困难的患者, 手术后1 d、1周、2周患者翻身困难明显改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术前有劳累后胸腰背部疼痛的患者, 手术后1、3、6月劳累后疼痛发生率显著低于手术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1) ;手术后1周、2周Cobb角显著小于手术前, 椎体高度显著高于手术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手术后1周与手术后2周Cobb角、椎体高度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伴有急慢性疼痛或翻身困难的椎体疾病老年患者, 采用经皮穿刺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 可很好地控制患者疼痛程度, 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质量, 且创伤小, 并发症少, 效果良好, 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经皮穿刺扩张 篇4

【关键词】经皮桡动脉路径;介入治疗

近年来,随着经皮桡动脉径路介入治疗的开展,现穿刺技术的成功率明显提高。经桡动脉径路与肱动脉、股动脉径路途径比较,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成功率和临床效果相似,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明显降低。本院自2009年10月——2012年10月共有480例患者行经皮桡动脉径路介入治疗穿刺技术。现就穿刺过程中、术后的不良反应、并发症及经验教训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患者均来自我院住院病人,其中男性268例,女性212例。年龄34岁-85岁,平均年龄56岁。

1.2临床病史48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痛、胸闷、气短、心慌症状,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择期手术患者55例(11.5%),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36例(28.3%),稳定性心绞痛及无症状性心肌缺血患者289例患者(60.2%)。合并有2型糖尿病132例患者(27.5%),合并有高血压病192例患者(40%),合并有2型糖尿病及高血压病例69(14.4%),无合并症87例患者(19%)。

1.3方法选用Terumo公司、Cordis公司生产的桡动脉专用穿刺包。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桡动脉成功后,置入6F动脉鞘管。

2结果

桡动脉穿刺术中、术后无并发症472例(98.3%),桡动脉痉挛共28例,其中改股动脉、尺动脉或肱动脉患者共5例,术后发生前臂血肿患者6例(1.2%),术后桡动脉闭塞患者2例(0.5%)。

3讨论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是介入治疗史上里程碑式的革新[1]。根据解剖学分析,桡动脉在掌部通过掌深弓和掌浅弓与尺动脉汇合,形成侧支循环,为手掌双重供血。一旦发生桡动脉闭塞,也不会导致手部缺血,安全性较好,加上桡动脉表浅,即使服用抗凝药物者,也较容易压迫止血。但桡动脉穿刺也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如桡动脉直径小,穿刺相对困难,学习曲線长,管径偏小,处理复杂病变时,器械应用受到限制。桡动脉容易出现痉挛,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操作,血管壁偏薄,一旦导引钢丝进入分支,容易出现前臂血肿,重者前臂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术后穿刺点过度压迫又容易出现桡动脉闭塞。从本组资料证实:①桡动脉穿刺术中发生痉挛的比例较高,可能与前期桡动脉穿刺技术欠佳,反复多次穿刺,给局部血管造成强刺激后,导致痉挛有关。另外如疼痛刺激、寒冷的环境、情绪紧张的情况更容易痉挛。因此,导管室的温度不能过低,穿刺前先和患者交谈,局部轻轻按压桡动脉处,令其放松紧张的情绪。一旦发生桡动脉痉挛,不必急于改为股动脉径路,应先令患者放松,可通过聊天、局部轻轻按摩及患者深呼吸、反复握拳等,也可以含服硝酸甘油片来缓解[2]。随着穿刺技术的提高,近期发生桡动脉痉挛的比例明显降低。②引起前臂血肿原因主要是经验不足,超滑钢丝在上行过程中进入小的分支后,由于过于用力,导致分支末梢出血,其次是钢丝和导管在行进过程中会诱发上肢动脉痉挛,此时强行推进导管更容易造成出血。所以超滑导丝在行进的过程中一定要在透视下进行,一旦进入小分支,不可用力,立即撤回,调整钢丝头端的方向,继续前进,如果遇到严重的弯曲,不可盲目用力,以免损伤血管。造影结束后,一旦发现有出血部位,立即加压包扎,避免待血肿形成后再行包扎。③发生桡动脉闭塞闭塞的原因是桡动脉管径较细,部分患者可能存在着桡动脉的解剖变异或畸形、弯曲等结构性变化,因此穿刺及鞘管置入时会损伤血管及血管内膜,术后拔出鞘管后,压迫止血带加压过度,这些被损伤的桡动脉有可能形成血栓。桡动脉术后早期闭塞和血栓形成,多数患者无明显的症状,一般无需治疗,但须随访观察,以防血栓扩大累及上游分支,如超声确诊为血栓形成,应积极予以抗凝治疗,部分患者数天后可有血流通过,症状严重者应考虑手术取栓。其他的如脑栓塞、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等并发症到目前为止尚无发生过。

现我院冠心病介入手术约98%以上的患者均采用经皮桡动脉路径穿刺技术,其特点是:双重供血,安全性高,操作简便,并发症少,术后不需要卧床,适合于严重主动脉-髂动脉病变、肥胖的患者,尤其是适合于心衰后不能平卧的患者,可以早期活动,无需闭合设备,较少顾及凝血的问题。但一定要严格掌握禁忌症,[3]术前Allen试验检测来充分评价桡-尺循环的完整性,由此可见,经桡动脉介入治疗,熟练的穿刺技术以及轻柔的操作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该术式具有创伤小、无须长时间卧床,术后护理量小,住院时间短、并发症较少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心血管病学分册.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2]陈纪林.冠心病介入治疗并发症的防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临床普及应用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9年10月至2011年3月期间所做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116例的临床资料, 男性80例, 女性36例, 年龄21~62岁, 平均43.6岁。脑外伤60例, 脑出血34例, 呼吸衰竭17例, 喉癌5例。

1.2 方法

采用PDT术。

1.2.1 材料

采用SIMS Po Rex公司生产的经皮扩张气管切开套装, 包括7号或8号气囊气管切开导管1个, 穿刺用16G套管针1个, “J”型导丝1个, 皮肤扩张导管1个, 特殊的尖端带孔气管扩张钳1把;床边准备常规用气管切开包器械, 固定绷带。如需行辅助通气, 准备呼吸机及无菌连接管。

1.2.2 PDT技术操作过程

病人取仰卧位, 双肩垫起, 颈部呈过伸位, 在胸骨上窝与环状软骨中点处, 取第2、3气管环之间为穿刺点, 常规消毒、铺巾、局麻, 如患者带有气管插管, 应先将气管插管气囊放气后退至喉入口处。带穿刺针的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约2~3m L, 在穿刺点做一颈前约1cm的皮肤横切口, 沿颈部正中线斜向气管下方约60°穿刺, 有明显落空感后回抽有气体, 推入利多卡因约1m L以麻醉气管黏膜, 取下注射器及穿刺针, 留下穿刺针外套管, 沿套管导入导丝约15~20cm后退出外套管, 沿导丝用扩张器扩张气管前组织及气管前壁致可伸入扩张钳, 沿导丝用扩张钳再次扩张气管前组织及气管前壁, 沿引导钢丝导入放入带内芯气切导管至气管内, 进入气管后有“落空感”时, 拔出气切导管内芯和导丝。随后检查气管导管是否有气流存在, 吸出气管内的痰液、血液;牢靠固定气管导管。检查创口确认无活动性出血、胸部无气胸等并发症发生后, 切口表面垫开口纱布, 术毕。

1.2.3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禁忌证

(1) 有颈部解剖异常或不清楚, 如严重肥胖伴颈短、气管偏斜及颈部严重皮下气肿等情况, 气管位置不能确定; (2) 既往有气管切开史; (3) 手术区域局部皮肤感染; (4) 无条件或无能力实施经口气管插管、纤维支气管镜监视、环甲膜切开及床边开放式气管切开术。

2 结语

PDT技术操作原理来自于血管穿刺技术, 只需单人操作, 方法简单快捷, 操作简单, 时间短, 在紧急情况下, 无需切皮直接穿刺, 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改善低氧血症, 手术范围局限。与传统外科气管切开术比较, 经皮气管切开术具有以下优点: (1) 操作时间短; (2) 术中出血少; (3) 切口小, 本研究结果表明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方法简便, 操作时间短。适合在急救和临床普及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和传统气管切开术的疗效不同。方法 对116例危重病人施行经皮穿刺扩张气管切开术。结果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与传统气管切开术相比, 操作时间短, 切口小, 术中出血少, 术后并发症少, 切口愈合快, 感染率低。结论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优于传统气管切开术, 适合在临床普及应用。

关键词: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传统气管切开术,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严振球, 蒋海蓉.179例气管切开病人气管套管应用[J].临床军医杂志, 2006, 34 (5) :595.

[2]王雁娟, 金科, 许红阳, 等.经皮扩张气管切开术的临床应用[J].江苏医药, 2006, 32 (5) :481~482.

[3]彭艳, 李书铭, 熊荣华, 等.经皮扩张与传统开放气管切开临床对比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6, 3 (1) :39~40.

经皮肺穿刺活检病人的护理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2例病人中, 男14例, 女8例;年龄45岁~72岁, 平均58岁;病变均靠近胸膜, 经常规检查难以确诊, 且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

1.2 方法

全部病人术前均行肺CT检查, 个别行高分辨及增强扫描。根据肺CT选择病变在体表的最佳点, 确定穿刺方向及进针深度, 摆好体位, 嘱病人穿刺中不能移动身体。常规消毒, 2%利多卡因局部麻醉, 将活检枪缓慢刺入病变边缘, 嘱病人深吸气后屏气, 击发活检枪, 并快速退出, 适当调整角度反复穿刺2次或3次, 将切割的组织条用甲醛固定, 送病理学检查。术后拍胸片, 密切观察有无并发症, 并给予抗感染、对症治疗。

2 结果

本组穿刺均成功, 经病理学检查诊断为肺癌10例, 肺结核3例, 肺炎2例, 特发性间质性肺炎3例, 矽肺1例, 过敏性肺泡炎1例, 未明确诊断2例, 确诊率为91%。术后1例发生少量气胸, 未做处理, 自行吸收;1例出现痰中带血, 经止血、消炎后好转。未发生大量气胸、大咯血、肿瘤针道转移等严重并发症。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是一种新方法, 病人因害怕手术疼痛、躯体损伤、遗留后遗症等内心非常恐惧。护士应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 介绍手术成功的事例, 取得病人的信赖, 使其产生安全感, 消除紧张、恐惧心理, 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 配合医护人员保证穿刺成功[2]。同时, 告知病人及家属手术的必要性, 介绍操作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解决措施, 以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 并填写手术知情同意书。

3.2 术前护理

术前详细询问病人的基础疾病及过敏史, 全面掌握病人情况。行心电图、血常规、凝血功能等常规检查, 了解凝血机制有无异常[3]。因穿刺前病人需保持正确体位, 穿刺进入肺组织及拔针时要暂时屏住呼吸, 配合医生进行操作, 确保穿刺成功, 故术前进行屏气训练至关重要。让病人深呼吸数次后屏气3 s~5 s, 反复训练。咳嗽较剧的病人术前服用镇咳药, 症状好转后再行穿刺。穿刺时需备好抢救药品和器械。

3.3 术后护理

穿刺点用无菌纱布覆盖, 必要时加压包扎。嘱病人卧床休息3 h以上, 不可做较大的活动, 不要引发剧烈的咳嗽, 若病人忍不住时嘱其深呼吸, 必要时给予止咳药。24 h内需密切观察呼吸频率、呼吸深度的变化, 经常巡视病人, 询问病人自觉症状有无胸憋、胸痛、气促等症状, 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行床头胸片检查, 观察有无气胸、出血等。少量气胸可不必处理, 嘱卧床休息、吸氧3 L/min, 痰中带血时静脉输注止血药, 同时给予抗感染、对症治疗, 并做好心理疏导, 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勿食辛辣刺激性食物。

总之, 经皮肺穿刺活检操作简便、检出率高、病人痛苦小, 对难以确诊的呼吸系统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减少了开胸肺活检的损伤, 只要操作规范, 做好术前教育和术后观察, 就可减少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经皮肺穿刺活检术,手术探查,护理

参考文献

[1]covey AM, Gandhi R, Brody LA, et al.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neumothorax and pneumothorax requiring treat ment after percu-taneous lung biopsy in443consecutive patients[J].J Vasc lnterv Radiol, 2004, 15:479-483.

[2]郭煤, 沈彩霞.经皮肺穿刺切割活检术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 2008, 23 (9) :839-840.

经皮肝穿刺活检术的护理 篇7

1 临床资料

我院2012年10月—2013年1月, 经皮肝穿刺活检术确诊肝脏肿瘤患者6例, 男2例, 女4例, 年龄40岁~60岁, 平均年龄48.2岁;病程3个月~18年, 均有反复乏力或丙氨酸转氨酶 (ALT) 异常。所有患者均符合肝脏活检的适应证, 无出血倾向, 无重度黄疸及大量腹水等禁忌证。

2 术前护理

2.1 了解病情

根据医嘱测定患者肝功能, 出、凝血时间及血小板计数, 若异常应根据医嘱肌注维生素K110 mg, 连续3 d后复查, 正常后方可实施肝脏穿刺术。术前1 d和手术当天, 要肌注维生素K110 mg各1次。

2.2 术前检查

术前行X线胸片、心电图及腹部B超检查, 进一步了解心肺功能、肝脏及腹水情况, 验血型, 以备必要时输血。术前1 d, 要用超声定位穿刺点, 并了解周围有无较大血管或肿大的胆囊。

2.3 心理护理

向患者讲解肝脏穿刺术的目的和必要性、方法、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及手术的可靠性及安全措施, 让患者消除顾虑, 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

2.4 术前指导

向患者讲解并指导术中正确的呼吸动作和穿刺时屏气的技巧 (深吸气, 呼气, 憋气片刻) , 以利于术中配合。情绪紧张者可于术前1 h口服地西泮5 mg;指导患者练习床上使用便盆和尿壶, 以保证术后能绝对卧床休息。

3 术中护理

3.1 体位准备

协助患者取仰卧位, 平躺于床中央, 双手或右手屈肘置于枕后或头顶, 腰背部铺垫腹带, 协助患者暴露穿刺部位, 注意对患者隐私部位的保护。

3.2 床单位整理

手术完毕, 及时整理患者衣物, 注意保暖、防感冒。协助患者双手平放于躯干两侧, 以患者舒适为度。

4 术后护理

4.1 观察生命体征

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24 h, 平卧或左侧卧位, 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 术后前4 h每隔30 min测1次, 4 h后改为每隔1 h测1次, 总监测时间为24 h[2]。

4.2 预防出血的护理

由于穿刺术是一种有创检查, 穿刺后可能有出血、感染等并发症[3]。因此术后严格予腹带加压包扎6 h, 遵医嘱适当补液, 倾听患者主诉。少部分患者在穿刺过程中容易出现迷走神经兴奋现象, 临床表现为心悸、面色苍白、出冷汗、脉搏减慢等, 如出现上述情况, 立即停止穿刺, 采取紧急处理措施。

4.3 伤口的护理

注意观察穿刺部位, 注意有无伤口渗血、皮下血肿、疼痛。若腹痛剧烈, 腹肌紧张明显, 有胆汁性腹膜炎征象者, 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局部疼痛为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一般可忍受, 12 h~24 h内自行缓解, 疼痛剧烈者, 排除出血及其他创伤后可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

4.4 排尿困难的护理

部分患者术后由于体位和日常习惯等问题, 会出现排尿困难, 此时可给予腹部热敷或给患者听流水声, 以诱导排尿;如若以上措施未能奏效, 可遵医嘱行导尿术。

4.5 疼痛护理

每小时评估1次, 评估频率为:局麻患者连续1 h, 以后每日评估4次, 评估时间与体温测量时间一致, 连续3 d无痛后停止评估。疼痛评分≥3时及时通知医生。

4.6 术后活动

卧床满6 h后解除腹带, 避免高声谈笑、咳嗽及深呼吸。卧床24 h后患者可起床进行室内活动, 禁止屏气及扭动躯干, 1周内禁止剧烈运动及用力提重物等增加腹压的动作。预防感冒, 保持大便通畅。

4.7 术后饮食

4.7.1 肝穿刺手术后饮食不可过咸, 限制食盐摄入量, 以免导致体内水钠潴留, 加重腹胀、腹水, 给后期病情的康复带来困难, 一般食盐用量不超过每日2 g。

4.7.2 肝穿刺手术后, 短期内肝功能可受到一定的损害, 影响肠道对脂肪的消化吸收, 应以低蛋白质、低脂肪以及容易消化的饮食为宜, 并要遵循少食多餐的饮食原则。

4.7.3 不合理的饮食会加重病情, 提醒在做完肝穿刺术后不要吃过硬的粗纤维食物, 辛辣及刺激性食物, 少吃过热、过冷的食物以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而引起大出血。

5 体会

肝脏活体组织穿刺术是诊断肝脏疾病的重要方法, 具有其他检查所无法替代的确诊价值[4]。其虽具有一定的创伤性, 但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要严格掌握肝脏穿刺的适应证及禁忌证, 确保肝活检成功。在护理过程中, 术后护理尤为重要, 因此护理人员还应当掌握有关肝穿刺术后并发症的相关知识, 术后进行细致的观察护理, 可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文彬.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589.

[2]桑玉玲, 刘阳.肝活体组织穿刺术的护理[J].沈阳医学院学报, 2007, 9 (1) :4546.

[3]叶维法, 钟振义.临床肝胆病[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477-478.

经皮肾穿刺患者127例临床护理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27 例患者, 男84 例, 女43 例;年龄16 岁~69 岁, 平均年龄 (38±3.7) 岁;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29 例, 隐匿性肾小球肾炎39 例, 肾病综合征21 例, 急性肾功能衰竭6例, 继发性肾炎32 例, 包括乙型肝炎相关性肾炎12 例,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5 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小球肾炎4 例, 糖尿病肾病11 例。

1.2 方法患者术前完善相关检查, 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定位下行经皮肾穿刺病理活检术, 平均每例患者穿刺2~3 针。

2 护理

2.1 穿刺前护理

2.1.1 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1]适应证: (1) 各种原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 (2) 各种继发性或遗传性肾脏疾病, 如红斑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糖尿病性肾病、Alport综合征、薄基底膜肾病等。 (3) 急性肾功能衰竭。 (4) 移植肾出现不明原因的肾功能损害等。

绝对禁忌证: (1) 严重出血倾向并不能纠正。 (2) 严重精神疾病不能合作。 (3) 重度高血压不能纠正。 (4) 孤立肾。 (5) 慢性肾衰竭, 肾已小, 肾实质已薄。 (6) 肾脏活动性感染。 (7) 肾脏肿瘤位于拟穿刺部位, 不能选择其他位置进行穿刺活检。

相对禁忌证: (1) 肾脏位置过高或游走肾。 (2) 过度肥胖。 (3) 大量腹水、妊娠等。 (4) 肾脏活动性炎症。 (5) 慢性肾功能衰竭。 (6) 多囊肾或肾脏巨大囊肿等。 (7) 体位不良。

2.1.2 穿刺前准备穿刺前测血压, 避免血压过高, 如血压异常, 及时通知主管医师。查血常规、尿常规、24 h尿蛋白定量、尿红细胞形态, 抗核抗体谱、凝血四项、D- 二聚体、生化检查、心电图、胸片、双肾彩色多普勒超声等。查看穿刺部位皮肤有无损伤、过敏等, 穿刺前局部皮肤需用温水清洗。穿刺前1 d练习深呼吸及憋气、床上排尿等, 穿刺前排空膀胱, 女性患者应避开月经期。服用阿司匹林、华法林等抗凝药和血小板抑制药物的患者需停药1 周以上以避免术后出血。术前谈话、签字。毒素水平较高, 可在术前行数次血液透析以降低毒素水平, 减轻其对出凝血系统的不利影响;对于已经行血液透析的患者, 至少在行肾穿刺前24 h停止透析。

2.1.3 心理护理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交流, 向其介绍经皮肾穿刺的必要性、不良反应、并发症等。详细讲解患者关心的问题, 如穿刺的安全性, 穿刺过程中注意事项, 术前进行呼吸练习, 术后多饮水的原因, 消除患者顾虑, 使其主动配合穿刺和护理。要求患者身着宽松、舒适的衣服。

2.2 穿刺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穿刺后患者应保持穿刺体位并立即平车或担架抬回病房, 6 h内绝对卧床, 密切观察患者的一般状况和主诉, 测量血压、脉搏并记录, 至少测量3 次。观察尿液颜色变化, 应连续3 次检查尿常规, 观察外周血中红细胞变化。观察皮肤穿刺点有无出血、瘀斑、肿物, 有无穿刺部位剧烈疼痛。正常情况下穿刺后会出现镜下血尿, 少数严重者可出现肉眼血尿, 多在2~3 次排尿后消失, 如出现血尿不止, 持续时间过长, 应及时通知医生做出处理。6 h后, 如果患者没有并发症出现, 可在床上活动四肢及侧身平卧, 但活动要轻柔。24 h后行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了解穿刺肾有无血肿、出血或渗出等情况, 如果无异常, 可下地活动, 但不能做剧烈活动。

2.2.2 饮水与活动穿刺后应大量饮水, 避免血凝块阻塞肾小管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向患者讲解饮水的必要性, 协助其饮水。如不能饮水者可通知主管医生, 必要时静脉补液。穿刺后6 h内绝对卧床, 如无明显肉眼血尿, 24 h后可下床活动, 3 周内避免腰部剧烈活动。如出现明显肉眼血尿, 需延长绝对卧床时间。老年人、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血液高凝状态患者需人工辅助下肢肌肉活动, 以避免静脉血栓发生。

2.3 并发症观察与护理

2.3.1 血尿因尿的形成自肾皮质开始, 至肾盂、输尿管后进入膀胱贮存, 肾穿刺主要穿刺部位为肾皮质, 故血尿发生率几乎为100%, 穿刺部位过深可导致肉眼血尿。穿刺后需严密观察患者尿液颜色、性质, 血尿不严重者无需特殊治疗, 嘱患者多饮水, 1 d~2 d后即可自行消失;血尿严重者, 应及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检查, 以确诊有无肾脏严重损伤。无明显损伤时, 可嘱患者增加绝对卧床时间, 多饮水, 对症处理;若发生肾脏严重损伤,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疼痛症状及尿液颜色、量的变化, 出血量多可给予持续导尿, 持续膀胱冲洗, 视患者病情行保守或手术治疗。如果患者出现血压下降, 在充分输血、输液仍不能维持血压稳定时, 应立即行外科手术治疗, 也可选择肾动脉造影, 找到出血部位行动脉栓塞治疗。为了防止肾周血肿的发生, 治疗时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 高血压患者应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部分血尿患者可发生动静脉瘘, 严重者表现为血尿、肾周血肿、顽固性高血压、腰痛及腰部血管杂音、进行性心力衰竭及肾衰竭, 多采用动脉栓塞治疗。

2.3.2 肾周血肿患者穿刺后局部渗血导致肾周血肿, 血肿较小时无需特殊处理, 根据患者病情, 适当增加卧床时间, 定期观察。血肿较大时, 绝对卧床, 必要时应用输血、输液稳定血压, 同时应用止血药物及对症处理。根据患者病情, 如血肿持续逐渐增大, 必要时可手术治疗。

2.4 健康教育宣教肾穿刺的必要性及安全性, 解除患者及其家属的顾虑, 帮助患者进行术前呼吸、床上排尿练习。穿刺后15 d应再次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1 次, 以观察穿刺肾脏的情况。同时多饮水, 适当活动, 避免提重物、扭腰、跳跃等活动, 如出现腰痛、肉眼血尿、恶心、呕吐等, 应及时来院就诊[2]。

3 结果

127 例患者中发生肉眼血尿者2 例, 肾周大血肿者1 例, 经及时有效的护理, 患者预后良好。

4 讨论

近年来, 肾脏病发病率明显升高, 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随之而来的心理压力及经济负担也逐渐加重。同时随着糖尿病、高血压病、结缔组织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 继发性肾脏疾病发病率也明显增高, 而且部分患者不重视肾脏病的检查, 导致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 即尿毒症患者的人数日益增加, 由其带来的心理负担、经济负担逐渐增加, 已引起广大医务人员的重视[3]。预防胜于治疗, 如何早期有效地发现、治疗肾脏疾病成为肾内科医生的主要目标, 首先, 应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 诊断不清不但增加经济负担, 而且耽误患者的治疗时机。如何明确诊断呢?肾穿刺就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工具之一。但由于肾穿刺为有创性操作, 患者及其家属顾虑多, 存在恐惧心理, 大多数人不能接受, 严重阻碍肾穿刺的应用和发展。临床实践发现, 通过有效的临床护理、医患沟通, 可最大限度地减少肾穿刺术后并发症, 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同时通过有效的临床护理, 可以消除患者心理负担, 减少患者对肾穿刺的恐惧心理, 增加了肾穿刺的成功率, 提高了肾穿刺的安全性, 有利于临床医生开展肾穿刺检查, 对肾脏疾病的治疗大有益处。同时通过有效、细心的临床护理, 可最大限度发现穿刺患者的早期并发症, 经及时有效处理后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 安全性明显提高, 同时也打消了部分患者的顾虑, 增加肾穿刺成功率, 提高了肾脏疾病的诊断明确率及治疗成功率。由此可见, 肾穿刺的成功率与细致耐心的护理工作密不可分, 尤其是穿刺术后, 护理工作为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KARK R M.The development of percutaneous renal biopsy in man[J].Am Kidney Dis, 1990, 11 (16) :585.

[2]HOJS R.Kidney biopsy and power Doppler imaging[J].Clin Nephrol, 2004, 62 (5) :351-354.

经皮穿刺扩张 篇9

资料与方法

2009年4月~2010年12月收治行肾穿刺活检术患者70例,男38例,女32例,年龄2~12岁,平均8.3±3.2岁。所有患儿均无高热、腹泻、出凝血功能障碍,术前高血压控制平稳,8岁以下患儿术前遵医嘱给予苯巴比妥肌肉注射或10%水合氯醛灌肠镇静。将全部病例随机分成护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各35例,均在14:00~15:00在B超引导下采用美国Bard肾穿针行经皮肾穿刺活检术。

方法:护理常规组35例肾活检患儿采用一般常规护理,即术前、术后的一般健康教育。护理干预组35例肾活检患儿进行术前、中、后护理干预。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干预措施

⑴前护理干预:①术前准备:将患儿安置在有自动消毒机的非感染病房,限制探陪人员。术前认真评估患儿有无出血性疾病史,测量血压,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肝功能、血型、肾功能、心电图、腹部B超等。术前3天停用一切抗凝药[1]。专人示范,术前2天指导患儿练习俯卧(双手放于头的两侧并于剑突下垫软枕)吸气末屏气30秒,保持腰部位置固定,3~5次/日,以利术中配合医生操作[2]。告诉家长术后排尿时可能出现一过性的肉眼血尿,一般无需特殊处理便可自愈,不会影响患儿肾功能[3]。练习卧床使用便器排大、小便,以利术后顺利排便。②心理干预:患儿及家属缺乏该疾病的相关知识,而心理状态又是直接影响整个治疗的关键,因此护士对患儿及家属的心理干预十分重要。医护人员要注意其情绪的变化,主动向家长沟通,取得信任,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原发病的现状,目前诊治的困难,肾穿刺活检术的目的是为了明确诊断,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通过大量现有病例,告知肾穿刺活检术后并发症发生几率少,即使发生,其程度轻微,可以治愈,以减轻患儿及家属的心理负担,树立战胜疾病信心,保持最佳的配合心态。

⑵术中护理:①协助患儿采取俯卧位,腹下垫5~10cm的棉垫;②密切观察面色、生命体征的改变,并关注患儿的主诉,有异常情况及时处理;③在B超引导下当肾下极移动至最佳位置时,嘱患儿屏气;④随时安慰患儿,消除精神紧张;⑤穿刺完毕,穿刺部覆盖无菌纱布,胶布固定,按压2~3分钟。

⑶术后护理干预:①选择舒适体位:舒适的卧位可减轻患儿的不适,尤其能减轻腰痛的程度。文献研究报道,肾活检术后无论是平卧位还是俯卧位对于疾病的恢复没有影响[4]。在临床实际工作中,采取的是让术后患儿腹部垫软枕俯卧4小时后改仰卧20小时,若病情平稳,无肉眼血尿,24小时后取下腹带。通过看卡通片、漫画等分散注意力,保证平卧时间,以利用身体的压力压迫穿刺点[5];腹带松紧适宜,可双腿屈曲,降低腹壁张力,使患儿感到舒适,又能增加腹压,有利于床上排尿;根据舒适度的要求,增加其枕头的柔软性及高度,改变常规卧床方法,開始早期床上肢体活动以助于减轻腰背疼痛[6]。并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②严密病情观察:术后4小时内每30分钟测血压、脉搏1次;使用镇静药未醒,予以心电监护仪监测,抢救物品备于床旁,病情稳定后改为30分钟巡视1次,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切口敷料有无渗血、渗液及局部有无肿胀及疼痛情况,并详细做好记录。③排尿的观察及处理:肾活检术后鼓励患儿多饮水,注意观察尿色、尿量及排尿是否通畅,有无血凝块排出。排尿困难,消除其紧张心理,予以屏风遮挡,下腹及会阴部用毛巾热敷,按摩下腹,或听流水声刺激膀胱收缩等诱导排尿方法,以促进排尿,防止尿潴留的发生。必要时行无菌导尿术。

结果

护理干预组没有尿潴留,而常规护理组则有5.7%的患儿发生。感染、肉眼血尿、肾包膜下小血舯、轻度腰痛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0.01),见表1。

讨论

小儿肾脏病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近10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已成为肾脏疾病诊断、指导治疗、判断预后的一个重要手段。作为一种创伤性的检查,会出现并发症,甚至是严重并发症,这就要求不仅要提高穿刺技术,同时护理工作也要得到相应提高。随着护理学的不断完善,护理工作应主动参与到各项新技术中去,并且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通过70例肾穿刺活检术患儿的护理,护理干预组与常规护理组术后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即肉眼血尿、尿潴留、肾包膜下小血肿、轻度腰疼、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

保证B超定位下肾穿刺活检术的成功,必须加强专科护士培养,要求专科护士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熟练的专科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较强的责任心[7],让患儿及家长真正掌握相关知识,自觉配合,使健康教育到位;在术前、中、后的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注重心理、情感、舒适度及并发症的观察和处理等,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环节。

减少肾活检术的并发症是医患的共同愿望,实施了有效的护理干预后,减轻了患儿身心痛苦,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不但提高了肾活检的成功率及患儿的生活质量,还促进儿科肾脏疾病诊治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琳,陈海明.儿童肾活检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10(5):503-504.

2 冯爱军.自动同步负压活检装置用于肾活检的护理[J].护理研究,2008,22(9):983.

3 于银春,吴玉玲,张学英,等.应用自动同步负压活检装置进行肾穿刺的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6):6-7.

4 王小琴.肾活检后两种卧位的效果比较[J].家庭护士,2006,4(8):25-26.

5 王阿妮.经皮肾活检术护理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2005,21(12):65-66.

6 刘琳,陈海明.儿童肾活检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6,10(5):503-504.

7 黄义娣,刘庆华.B超下经皮肾穿刺活检的护理配合[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5,25(5):707-708.

经皮穿刺扩张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本院接诊的椎体病变患者27例作为研究对象, 入院后均经临床表现、X线片、病椎CT或MRI检查确诊, 符合WTO有关于椎体病变的诊断标准。入选患者均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 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 符合手术指征, 术前均采取CT等诊断, 明确其病变椎体及性质, 并判断其椎体后缘与椎弓根完整与否。27例患者中男15例, 女12例;年龄60~85岁, 平均 (73.1±5.2) 岁;其中胸椎10例, 腰椎7例, 胸腰椎10例。

1.2 方法

术前诊断明确病变椎体情况后实施手术, 予以局麻+静脉强化或全麻处理, 取俯卧位, 常规消毒备皮, 贴手术贴膜, 取经椎弓根入路 (部分胸椎骨折, 椎弓根较窄会影响进针, 则采取椎弓根外入路) , 具体手术操作如下: (1) 在正位透视下, 于椎弓根环2点或10点位置入穿刺针, 进入骨内后利用正侧位像判断进针方向, 若正侧位未能明确显示, 则可取斜位像。 (2) 侧位像上缓慢将导针送入, 直到超过椎体后缘1~2 mm, 建立工作通道后将套筒导针退出。 (3) 利用椎体钻从椎体距前缘1/5处钻入, 退出后采取本院自制高压球囊经工作通道送入伤椎松质骨;采取高压注射器 (含有压力表) 往球囊中注入造影剂, 促使球囊扩张, 促使被压缩松质骨可往四周挤压, 使得伤椎膨胀并恢复或部分恢复正常椎体高度。 (4) 抽造影剂与球囊, 骨水泥呈牙膏状则经通道注入, 一般为单侧椎弓根注入, 少量骨水泥分布未超过中线则选取双侧椎弓根穿刺注入, 于X光机监护下确认空腔情况, 若骨水泥填充剂使得椎体高度恢复, 并且纠正后凸畸形, 则将套管抽出, 术毕。此外, 本次研究所用的器械为山东冠农椎体成形器械, 操作过程中应实时透视, 确保球囊压力≤250×6.89 k Pa, 而造影剂≤5 m L;术后24 g应佩戴腰围方可下地活动或负重行走。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本组患者术前与术后及随访6个月时椎体前缘/中部高度、疼痛VAS评分及Cobb角情况, 并对比分析, 同时记录随访复发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表示, 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椎体前缘/中部高度、疼痛VAS评分及Cobb角情况相较于术前均有明显改善 (P<0.05) , 而随访6个月时也明显优于术前 (P<0.05) , 术后与随访6个月时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趋于稳定, 见表1。此外, 术后随访期间仅有1例复发, 复发率为3.70%。

3 讨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属于老年骨科常见疾病, 随着近几年老龄化加剧, 以及交通意外事故等发生率提高, 本病发生率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3,4]。一旦罹患本病, 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影响, 必须加强重视[5]。从以往临床治疗来看, 保守疗法多为卧床休息与止痛等, 这些方式使得患者活动减少, 从而引发骨质疏松患者骨量减少, 甚至引发其他椎体骨折或者畸形加重等[6]。近几年, 国内脊柱微创技术得以发展, 其在本病治疗中有了一定应用, 实践表明该技术有着止痛、恢复椎体丢失高度良好, 同时骨水泥渗漏发生率较低等优势[7]。

*与术前比较, P<0.05

本次研究针对本院接诊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2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均采取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 积极做好术前、术中及术后处理, 同时加强术后随访, 结果显示术后患者的椎体前缘与椎体中部高度均有明显升高, 疼痛VAS评分则有明显下降, Cobb角也明显下降, 相较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随访6个月时, 上述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但与术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此外, 术后随访期间统计复发情况可知, 仅有1例复发, 复发率3.70%。本次研究结果与同类研究基本一致, 有学者针对30例椎体病变患者进行研究, 采取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 结果显示术后椎体高度、Cobb角及疼痛VAS评分皆有明显改善 (P<0.05) , 同时随访2~24个月, 均值8个月, 均无复发情况[8]。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和以往脊柱手术一样, 术前需要对病史询问, 通过体格检查与影像学等辅助检查探查椎体病变具体情况, 比如患者疼痛弥散越大且范围较广, 则效果越不理想, 若为多发性骨折, 则仅仅对病椎手术处理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8,9]。基于此, 为了保障该术式治疗椎体病变的效果, 建议术前要充分做好准备工作, 决不能疏忽与马虎, 而且要做好手术禁忌证的排查, 伴有神经根症状的患者原则上不能采取该术式处理[10]。不过, 随着近几年研究越来越深入, 对于椎体后缘不完整患者也有成功报道, 而且经验也逐渐丰富, 采取球囊扩张后于高粘度骨水泥牙膏状时缓慢注入, 并加强全程监视, 若少量骨水泥渗入则停止, 提高手术谨慎度, 可保障手术成功[11,12]。此外, 在胸椎患者中一般采取椎弓根外侧入路, 这样可减少脊髓损伤风险, 而术中则要先对患者体位复位, 俯卧位后按压病椎可促使多数新椎体骨折恢复高度, 而穿刺针也相对准确, 减少终板损伤引发的渗漏。

综上所述, 椎体病变患者采取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可以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 尤其是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 效果明显, 术后疼痛显著缓解, 并且椎体高度与Cobb角恢复正常或趋于正常, 随访复发率低, 值得借鉴。

摘要: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4年4月本院接诊的椎体病变患者27例作为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 均采取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 术后均予以≥6个月随访, 观察对比患者术前与术后及随访6个月时椎体前缘/中部高度、疼痛VAS评分及Cobb角情况, 同时记录随访复发率情况。结果:患者术后椎体前缘/中部高度、疼痛VAS评分及Cobb角情况相较于术前均有明显改善 (P<0.05) , 随访6个月均明显优于术前 (P<0.05) ;术后与随访6个月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趋于稳定, 同时术后随访期间仅有1例复发, 复发率为3.70%。结论:椎体病变患者采取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可以取得比较良好的效果, 尤其是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 效果明显, 术后疼痛显著缓解, 并且椎体高度与Cobb角恢复正常或趋于正常, 随访复发率低, 值得借鉴。

上一篇:知-信-行教育模式下一篇:制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