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扩张

2024-05-09

就业扩张(共7篇)

就业扩张 篇1

一、引言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 财政收入增长放缓, 而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弥补养老金缺口以及推进城镇化进程等方面资金需求旺盛, 我国财政收支面临双重压力, 政府债务规模或呈扩大化趋势。与国外不同, 我国政府隐性债务规模庞大, 政府对企业、事业单位的担保或隐性承诺都有可能成为政府的实际支出, 由此导致的财政风险很大程度上会波及我国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 尤其是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生产。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 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占有重要份额, 而就业人数和人均工资是对该行业发展状况的最直接反映。我国政府性债务包括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政府显性债务分为两类:政府债务融资和部委对外借债;其中政府债务融资渠道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债务形式为国债和地方政府债。政府隐性债务主要包括五类, 分为社会保障缺口、政府隐性担保融资、金融机构救助未归还的政府支出以及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其中社会保障缺口主要为养老金缺口, 此外, 政府隐性担保融资也为政府隐性债务的一个重要来源, 主要包括:一是政府支持机构债券, 包括中国汇金公司和中国铁路总公司的债务;二是政策性金融债务, 含三大政策性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 发行的金融债券;三是地方融资平台债务, 包括城投债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四是国有企业的企业债和贷款;五是其他或有债务, 包括中资机构或事业单位债务。我国所有类似于金融业的国有企业都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律主体, 政府始终对其融资贷款有隐性担保, 当其经营不善时政府一般会承担清偿责任。因此, 随着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 政府对其承担的债务隐性担保也与国有企业类似, 也是政府性隐性债务的主要来源。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工业的核心产业制造业发展也逐年加快。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波及全球, 大多数经济体都面临实体经济的增长远远滞后于金融的扩张速度。我国也采取一系列财政政策应对风险, 扩张政府性债务就是政府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 以增强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的抗风险能力。虽然政府扩张债务增加投资可以刺激制造业规模扩张, 但通过实际就业和工人工资来看, 政府负债未必能从根本上改变制造业的自身发展。制造业的分支行业较多, 差异较大, 受财政政策影响的大小区别较大。因此在现行经济环境下, 研究政府性债务扩张这一财政政策对中国制造业不同细分行业的就业和工资的影响, 以此来制定相应措施应对金融环境波动并保护国内制造业产业,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文献

当前, 研究政府性债务对制造业就业和工资影响的文献较为丰富。国外文献中相关实证研究较新, S.N.Rajesh (2011) 分析了印度制造业在1978-1979和2000-2001年的规模增长和生产率变化与印度政府债务扩张的关系, 得出了资本强度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也是提高行业工人工资的关键。Boon L.LEE (2014) 采用截断回归方法衡量了新加坡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 揭示了新加坡制造业效率提高的来源是工人的素质水平上升和工作安排灵活, 与政府债务扩张相关性不大。Almonte (2013) 估计了墨西哥制造业从1999年到2008年政府投资和工人就业的关系方程, 得出了劳动位移不是绝对失业的结果, 而是行业生产力的重新分配。Jang-Pyo (2013) 探讨了基于韩国制造业1991-2009年的劳动收入份额对技术进步、议价能力以及产业全球化影响, 得出了以全球化生产来衡量的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总固定资本的劳动份额产生负面影响。Taborda (2011) 从改革的角度来评估哥伦比亚制造业在政府债务扩张前后制造业就业和工资的差距, 发现如果哥伦比亚如果能如期实现政府债务扩张, 制造业市场就更灵活, 就业水平改变就能加快, 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就能更加压缩, 工人的工资水平则能相应提高。以上文献研究了亚洲、北美及南美具有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性债务与制造业就业、工资关系, 各个国家国情与经济发展速度不同, 没有形成统一的论断, 其中与我国文化背景相似的新兴经济体新加坡、韩国制造业的研究结果值得我们借鉴与参考。

(二) 国内文献

在政府性债务对制造业工资的影响方面, 陈怡 (2011) 研究了对外开放对制造业熟练和非熟练工人工资差距的影响, 发现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于缩小制造业熟练与非熟练工人工资差距。吴燕 (2012) 分析国际贸易、技术进步对我国制造业工资的影响, 得出国际贸易和技术进步会使绝大多数劳动和资源密集型制造业工资上涨, 而对技术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工资影响不确定。黄央信 (2009) 归纳出影响制造业工资的五个因素, 通过建立模型和模拟测算得出在控制其他变量下外贸对制造业工资产生收敛影响。都阳 (2004) 利用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分省时间序列资料考察地区间工资趋同性, 发现制造业改革促进了地区间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形成。在政府性债务对制造业就业影响方面, 杨华贵 (2012) 利用协整和脉冲响应技术对汇率和工资变化对我国制造业就业影响进行实证研究, 发现汇率合理升值和工资渐进增长有利于制造业长期就业水平提高。陈泽聪 (2011) 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了技术进步对制造业就业的短期和长期效应, 发现技术进步对制造业就业有短暂的挤出效应, 在中长期则存在正效应。张丽杰 (2012) 使用波动预测方法, 得出未来10年从事制造业的科技人员会明显增加, 并且制造业能够承担较大的就业人员流入压力。周培煌 (2009) 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广东制造业最低工资的就业效应, 得出了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来增加低工资者的收入会导致较大的就业损失和失业者经济状况恶化。王鹏 (2013) 考察市场主导型FDI技术溢出、出口主导型FDI技术溢出、企业研发对我国制造业就业技能结构影响, 得出市场主导型FDI技术溢出对中低技术行业就业技能结构具有负向作用, 出口主导型FDI技术溢出对高技术行业和中低技术行业就业技能结构均有显著正向作用。冯泰文 (2008) 引入技术进步作为调节变量, 研究了劳动力价格、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与制造业就业弹性关系调节效应, 得出进一步完善劳动力市场价格调节机制、扶持和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是提高就业弹性和促进就业关键。国内文献业所研究的制造业就业与工资一般都通过某种因素受政府性债务的间接影响, 没有体现出受到直接影响的实证案例, 因而也无法通过国内文献寻找到我国政府性债务扩张与国内制造业就业与工资的联系。综合国内外文献, 现有文献一般通过构建就业市场回归模型研究经济贸易等直接财政政策对中国制造业就业和工资的影响, 很少研究政府性债务这种对行业经济影响较间接的财政政策对微观经济所发挥的作用。本文的主要贡献: (1) 构建回归模型分别考察政府性债务扩张对制造业细分行业就业的影响以及对工资的影响; (2) 通过理论推导出回归模型的公式, 并利用加权法统计出国内每年的政府性债务; (3) 与已有文献相比,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是不仅研究了政府性债务扩张对制造业细分行业就业、工资的影响, 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制造业细分行业特征 (盈利能力、经济垄断结构、产业集中度、技术水平等) 对就业、工资影响。

三、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研究政府性债务对制造业细分行业就业和工资的影响, 首先要确定政府性债务的数据统计对象。本文所探讨的政府性债务将综合我国的显性债务与隐性债务, 从12个项目进行加总统计, 分别为:国债;地方债;部委对外借债;政策性金融债;政府支持机构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国有企业债务;养老金缺口;机构或企业外债;金融机构关闭或救助的政府支出;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事业单位债务。以上数据来源为《中国统计年鉴》与《中国财政年鉴》。其次, 在确定制造业细分行业研究对象上, 参考了2011年第三次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本文实证分析使用的是1999-2013年我国30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时间序列数据, 所需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年鉴》和wind数据库。

(二) 模型构建

假设制造业细分行业中某行业的代表性厂商面临外部市场的完全竞争, 用Pt和Pt*分别表示出口价格和国内价格。设国内进口投入为Zt, 国外进口投入为Zt*, 要素价格分别为Gt、Wt和Wt*, Dt为采用各项政府显隐性债务加权统计得出的政府性债务值。设厂商劳动力需求成本为, b为劳动力需求调整成本系数。设厂商总产值为Qt, 商品出口比重为η, 细分行业代表厂商可以通过调整投入和产出实现利润最大化 (1) 式, (2) 式为利润最大化的约束条件:

为求厂商的利润最大化, 将 (1) 式变形为:

联立 (2) 、 (4) , 对Zt和Zt*求导得:

联立 (5) 、 (3) , 得:

对 (6) 中Lt求导, 并令导数为0, 得:

将C (Lt) =b L代入 (7) , 得t

对 (8) 做对数线性化近似, 得

联立 (4) 、 (9) , 对Dt求导, 得

用α表示厂商的出口份额, 即

联立 (10) 、 (11) , 得

联立 (9) 、 (12) 并离散化, 得到行业i在时期t的厂商劳动力需求的一般形式:

同理, 行业i在时期t的均衡工资为

(13) 、 (14) 式为构建实证模型的基础, 研究政府性债务扩张对制造业细分行业就业和工资的影响以及行业特征在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根据上文的分析和研究思路, 将实证模型设定如下:

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就业 (Et) 和工资 (St) 分别用每个行业从业平均人数和人均年收入来衡量;政府性债务 (Dt) 包括政府显性债务和政府隐性债务的加权统计总数;人均可支配收入 (Pt) 为1999-2013每年中国的个人可支配收入来衡量;企业单位数 (Mt) 为中国当年制造业企业数量;原油消费总量 (Ct) 为中国当年的原油消费量。细分行业进口水平α用每个行业制成品进口额与每个行业总产值之比来表示;细分行业出口水平γ用每个行业制成品出口额与每个行业总产值之比来表示。其中Et-1和St-1分别表示滞后一期的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就业和工资。各变量取自然对数, 可使数据平稳, 避免变量大幅度波动并消除异方差, 分别用LnEt、LnSt、LnDt、LnMt、LnCt、LnEt-1和LnSt-1表示。

四、实证分析

(一) 政府性债务扩张对制造业细分行业就业和工资的影响

从表1中政府性债务扩张对就业影响可以看出:通过细分行业进口水平, 政府性债务扩张会给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的就业带来较显著的正向影响, 政府性债务扩张1%会使上述行业就业增长14.47%、4.44%和13.66%;而会给烟草制造业、木材加工业和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的就业带来显著的负向影响, 政府性债务扩张1%会使上述行业就业降低25.54%、13.93%和12.14%。这可能是由于政府性债务扩张提高了制造业原材料的生产成本, 产品的销售成本和中间业务成本也相应增加, 并且中国的原材料价格低廉, 种种原因抑制了木材加工业、石油加工业等重工业扩张其行业生产规模, 因而这些行业的就业人数减少较多。通过细分行业出口水平, 政府性债务扩张会给烟草制造业、家具制造业和通信计算机电子设备制造业带来显著的正向影响, 政府性债务扩张1%会使上述行业就业上升23.11%、4.15%和8.95%;而会给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的就业带来显著负向影响, 政府性债务扩张1%会使得这些行业的就业降低17.41%、2.48%和9.70%。这可能是由于政府性债务扩张使重工业制造业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升高, 企业在对外贸易中的竞争优势抑制, 进而产品出口量较少, 企业生产规模不断缩水, 行业的就业人数也就相应降低。政府性债务扩张对工资的影响:通过细分行业进口水平, 政府性债务扩张会给烟草制造业、木材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用品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的就业带来较显著的正向影响, 政府性债务扩张1%会使上述行业就业增长17.80%、4.52%、6.92%和13.13%;而会给化学纤维制造业、塑料制品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带来显著的负向影响, 政府性债务扩张1%会使上述行业就业降低5.08%、5.50%和10.03%。这可能是由于政府性债务扩张使企业扩大生产, 雇佣劳动人数上升, 在净利润保持一定水准的情况下, 平均到个人的工资水平就大大降低了。再从行业出口水平来看, 政府性债务扩张会给木材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带来显著的正向影响, 政府性债务扩张1%会使上述行业就业上升0.42%、15.26%、22.92%和4.05%;而会给纺织业、皮革羽毛制品业和塑料制品业的就业带来显著负向影响, 政府性债务扩张1%会使得这些行业的就业降低6.0%、7.74%和2.76%。这可能是由于政府性债务扩张使轻工业制造业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有一定幅度的提高, 相应产品出口量减少, 因而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处于相对劣势, 国内企业生产规模缩减, 行业的就业人数也就相应降低了。以上分析了政府性债务扩张分别通过行业进口水平和行业出口水平对制造业细分行业就业和工资的影响, 如果综合两方面来看, 则需要分析细分行业就业和工资对政府性债务扩张的弹性数据。根据表2结果, 在我国30个制造业细分行业中, 就业弹性为正的行业共有26个, 接近细分行业总数的九成, 即政府性债务扩张会导致平均就业人口数下降。从表2还可以看出:通过了t检验, 并且较显著的就业弹性大都为正, 工资弹性的情况也即是如此。其中, 仅有纺织服装业和印刷业就业弹性显著但为负值, 政府性债务扩张1%会引起这两个行业的就业降低18.62%和11.46%, 除此之外其他细分行业就业弹性显著的皆为正值;对于工资弹性来说, 回归结果显著的全为正值。综上, 通过行业进口水平或行业出口水平, 政府性债务扩张对行业就业和工资的影响均不稳定;而在二者综合作用下, 政府性债务扩张对行业就业和工资均有正向作用。当政府性债务扩张时, 就业弹性为正的行业增加雇佣员工人数并减少出口, 可以抵消一些政府性债务扩张对就业的消极影响;当政府性债务缩减时, 就业弹性为负的行业可以采取相反的措施来抑制政府性债务扩张对就业的不利影响。对于工资, 在政府性债务扩张时采用减少出口, 在政府性债务缩减时采用增加出口, 以保持制造业行业收入的稳定性。

(二) 行业经济结构对制造业就业和工资的影响

在分析了政府性债务扩张对制造业细分行业就业和工资的影响的基础上继续探讨行业经济结构对制造业行业就业工资的影响。行业经济结构结构能够较综合地反映一个行业的生产运营状况和发展前景, 与该行业的就业和工资的水平息息相关。本文将30个制造业细分行业按照盈利能力 (成本费用利润率) 、增长速度 (资本保值增值率) 、产业集中度 (企业单位数) 、专业技术水平、经济性垄断程度5个指标分别分为高、中、低三类。实证模型保持不变, 其中Et为每类细分行业就业人数加总;St为每类细分行业人均工资加总;Mt为每类细分行业企业数加总;α为每类产成品利用率平均数, γ为每类细分行业制成品出口额加总与总产值加总之比;其它变量Dt、Pt、Ct保持不变。从表2中政府性债务对就业的影响可以看出:通过细分行业进口份额, 政府性债务扩张能给盈利能力中等和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行业就业带来显著的正向影响;通过细分行业出口份额, 政府性债务扩张对盈利能力高、专业技术水平高、经济性垄断程度高的行业就业的正向影响显著, 对产业集中度低、专业技术水平低、经济性垄断程度低的行业就业负向影响明显。并且对于按照产业集中度和增长速度分类的行业, 政府性债务扩张对就业的影响随着产业集中度和行业增长速度降低而增大。因此, 产业集中度较低和增长速度较慢的企业可以通过减少出口份额和提高产成品资金占用水平来部分抵消政府性债务扩张对就业的不利影响。从政府性债务对工资的影响可以看出:通过细分行业进口水平, 政府性债务会给盈利能力较强、经济性垄断程度较高、行业增长速度较慢的行业工资带来显著的正向影响;通过细分行业出口份额, 政府性债务扩张对盈利能力中等、经济性垄断程度较低的行业工资负向影响较显著。对于按照产业集中度高低分类的行业, 政府性债务扩张对其工资的影响随行业企业数量比重上升而增大。因此, 产业集中度较低就业人数比重较高的行业可通过降低产成品资金占用水平来部分抵消政府性债务扩张对工资的不利影响。综上, 就业和工资受政府性债务扩张影响较为显著的行业处于每类行业的中低水准, 可能是由于这些行业的盈利能力、增长速度或垄断程度较低, 对受教育水平或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较低, 厂商或劳动者进入或退出的门槛不高, 所以政府性债务扩张时厂商和劳动者能够灵活的调整劳动力需求和供给。以上是政府性债务扩张通过每条传导机制对行业就业和工资的影响, 如果综合两条传导机制的作用, 则需要分析就业和工资弹性, 结果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通过了t检验并且较显著的就业和工资弹性基本为正。其中, 盈利能力强、产业集中度中低、专业技术水平高、经济性垄断程度中低的行业就业弹性比较显著;对于工资弹性来说, 增长速度较慢, 经济性垄断程度较高的行业较显著。这可能是因为增长速度较慢、经济性垄断程度较高的行业如烟草业受国家政策保护, 企业市场化程度低, 尚未脱离行政化, 故企业员工工资受财政影响较大。垄断企业的招聘制度明显有别与非垄断行业的招聘, 政府对于行业工资的影响主要通过非市场主体来发挥作用, 政府性债务扩张对该类企业的工资影响较显著。按照专业技术水平高低分类的行业, 工资弹性大都通过了t检验且值较大, 并且政府性债务扩张对行业工资增长的推动作用随着行业受教育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增大, 说明知识含量较高的行业比较低的行业工资增长更快, 即技术特征能够对行业间工资回报差异产生决定性影响。这可能是由于行业人员受教育程度和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形成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外部性又对行业工资具有正向影响, 这体现在科学研究和教育等人力资本存量较高的行业, 其工资增长快于其他行业。但由于知识含量较高的行业市场化改革较缓慢,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使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有余, 但配比缺乏合理性, 可能导致行业内这两类人员过于集中反而不利于工资增长。按照经济性垄断程度分类的行业, 工资弹性大都通过了t检验且值较大, 并且政府性债务扩张对行业工资水平上升的促进作用随着行业经济性垄断程度提高而增大, 说明垄断程度较高的行业比较低的行业, 其工资增长水平更高, 即竞争特征也是造成行业间工资水平差异的决定性因素。同时, 我国的其他所有制行业逐步兴起, 高利润行业中的国有垄断成分逐渐下降, 由经济性垄断造成的行业间工资差异逐步显现。由此说明, 我国行业间工资汇报差异受到经济垄断和行政垄断双重力量的推动, 对于行业间工资收入分配不平等的治理必须双管齐下。

注:[]中的数字为各个系数的t检验值, *、**和***分别表示通过了10%、5%和1%的显著性检验。下同。

五、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本文研究表明: (1) 政府性债务扩张通过进口水平和出口份额会给我国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就业和工资带来正向影响; (2) 政府性债务扩张通过传导机制也会给按照行业特征分类的行业就业和工资带来正向影响; (3) 专业技术水平和经济性垄断程度是造成政府性债务扩张正向影响制造业细分行业就业和工资的显著因素, 盈利能力、产业集中度和增长速度能够对行业间工资回报差异产生决定性影响。

(二) 建议

本文得出建议: (1) 政府性债务扩张不但减轻了制造业工厂的土地租金, 也减轻了其缴税压力, 但企业的违约风险上升, 容易引起政府、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金融风险; (2) 制造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受国家政策保护的垄断行业, 我国须在经济性垄断行业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削弱行业间的所有制垄断, 解决由于垄断利润导致的行业间工资回报差异的扩大; (3) 我国的制造业行业不仅需要增加人力资源的数量, 更要使人力资本结构合理化, 将劳动者学历层次分布由金字塔型向橄榄球形转变, 可以避免由于人力资源无法充分利用或收入分配不合理导致的行业间工资回报差距的加大; (4) 我国的制造业行业须加快改进人事招聘制度, 设立层次化的招聘机制, 使内部劳动资源分配更加符合效率原则, 充分利用劳动资源, 避免出现就业人数增长虚高而行业竞争能力减弱现象; (5) 制造业中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与上市公司要加快兼并重组的进程, 让行业的所有制结构符合社会发展水平, 避免产能过剩现象。

摘要:本文研究了政府性债务扩张对我国制造业细分行业就业和工资的影响, 以及行业特点在影响过程中的作用大小。研究发现:政府性债务扩张通过产成品资金占用水平和出口份额给制造业细分行业的就业和工资带来正向影响;专业技术水平和经济性垄断程度是造成政府性债务扩张正向影响制造业细分行业就业和工资的显著因素。政府应减少干预经济活动, 提升制造业人力资本存量, 削弱细分行业间的所有制垄断, 使行业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化。

关键词:政府性债务,制造业,就业,工资

参考文献

[1]陈怡、王洪亮:《对外开放与中国制造业差距》, 《财贸研究》2011年第1期。

[2]吴燕:《国际贸易、技术进步对我国制造业工资的影响》,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3]杨华贵:《汇率、工资变动对我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4]张丽杰:《中国制造业就业人数的波动预测》, 《统计观察》2012年第3期。

就业扩张 篇2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为自2008年2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需要放置2枚或2枚以上扩张器进行治疗的患者26例。其中男性15例, 女性11例, 年龄23岁~47岁。其中躯干部13例, 头部7例, 颈部6例。

1.2材料及试剂

玻璃酸钠20mg/支, 博士伦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扩张器为广州万和整形材料有限公司生产, 400ml规格26枚, 100ml规格14枚, 200ml规格12枚;CD34北京中杉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病理图文分析系统:CMIAS.

1.3研究方法

采取同体对照的方法。在同一患者临近部位或对称部位各埋置一枚400ml肾型扩张器。随机选择一个扩张器为试验组, 另一个扩张器为对照组。试验组于扩张器植入前将20m玻璃酸钠均匀涂布于剥离腔隙内, 其余各项操作2组相同。一期手术后1周开始注水, 2组注水时间一致, 从第一次开始注水日开始计算扩张时间。两组均根据扩张器表面皮肤的指压充血反应和病人的疼痛感综合决定每次注水量, 以扩张皮瓣指压反应4-5秒或病人疼痛难忍为控制注水量, 一般间隔10天再次注水。观察和记录两组扩张3个月后总注水量。

1.4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包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扩 张3个月后总 注水量平 均值为 (1230.56±50.24) ml, 对照组为 (935.14±40.30) ml, <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虽然皮肤软组织扩张术在临床已有广泛应用, 但由于扩张周期较长的弊端, 如何加快组织扩张速度、增大扩张面积是众多医生探索的问题。限制扩张器扩张的因素是扩张器植入后形成的纤维包膜[3], 通常认为扩张囊外纤维包膜实质为瘢痕组织[4]。于是如何干预纤维包膜的形成成为目前研究的重点。玻璃酸钠在医学领域已有广泛的应用。玻璃酸钠对成纤维细胞有选择性的显著抑制作用, 却可促进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增殖, 且表明其是通过对成纤维细胞的DNA复制、有丝分裂和胶原合成的抑制作用来实现对正常皮肤和瘢痕疙瘩来源的成纤维细胞的生长增殖产生抑制作用[5]。玻璃酸钠对成纤维细胞有选择性的纤维抑制作用, 可以使纤维包膜变薄, 胶原纤维含量降低, 收缩性下降, 从而减轻了皮瓣的回缩率, 同时又不影响纤维包膜对扩张皮瓣的营养作用[6]。

本课题研究发现, 玻璃酸钠能使扩张器纤维包膜变薄, 胶原纤维含量降低, 用于皮肤软组织扩张, 能明显缩短每次注水间隔, 加快组织扩张速度,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林伟, 张九恒, 祁强, 等.皮肤扩张术在整形外科中的应用[J].苏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04, 24 (6) :918-919.

[2]鲁开化, 郭树忠, 艾玉峰, 等.皮肤扩张术20年临床应用的回顾[J].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5, 16 (4) :209-210.

[3]鲁开化, 周庆红.皮肤扩张术在美容整形外科应用的现状及未来[J].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5, 16 (3) :129-130.

[4]张敬德, 邢新, 郑建生.几丁糖对皮肤创伤愈合的影响[J].中华医学美学杂志, 2003, 9 (6) :373-374.

[5]范昌, 邢宏利, 李丽莎, 等.透明质酸对扩张囊外纤维包膜影响的临床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 2013, 42 (5) :504-506.

宾利:跳出扩张陷阱 篇3

有不少企业利用“网络效应”应对市场环境的著名法则——先下手为强和迅速扩张所向披靡, 在供给方范围经济中, 平均成本随范围扩大而降低, 而在需求方范围经济中, 平均利润随着范围扩大而提高。因此, 厂商如果能够在这两个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 就能成为绝对的垄断者。

但是对宾利来说, 奉行迅速扩张这一法则绝对会变成一个战略悲剧, 经销商渠道扩张并不会带来相应的销量的增长, 2013年宾利在华进行了大规模渠道扩张。全年宾利新增了12家授权经销商。截至2013年底, 大中华区授权经销商总数已达38家。截至今年1月, 宾利在华经销商总数为39家。另一方面宾利在全球销量增长19%, 但是在中国, 去年宾利汽车仅交付新车2191台, 销量下降3%。

现在, 宾利已经开始放慢扩张脚步, 并找寻更有效的方式拯救市场。

《时代汽车》认为, 宾利品牌目前在中国市场亟待提升的是成熟的市场运作经验。

2014年1月, 大众集团公布了一系列的人事变动, 大众汽车 (中国) 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友添先生 (Mr.Ricky Tay) , 在继续担任公司总经理的同时, 担任宾利品牌中国大陆以及香港、澳门地区总经理。

郑友添, 马来西亚人, 说国语, 2000年到2009年任上海大众公司的网络发展部总监, 2011年至2013年1月, 任大众汽车马来西亚销售有限公司总经理。

任命拥有亚太地区将近40年汽车行业经验郑友添担任宾利品牌中国大陆以及香港、澳门地区总经理是对宾利在华深耕的体现。就像大众汽车集团执行副总裁苏伟铭先生说的:“在竞争激烈的中国进口汽车市场, 我们只有做到审时度势、人尽其用, 才能更上一层楼。”

转战混合动力

在今年的北京车展上, 宾利带来了全球首发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概念车, 此外, 宾利新飞驰V8、全新欧陆GT极速版与欧陆GTV8 S中国首发。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概念车, 新车以宾利慕尚为蓝本打造, 并对慕尚的外观和内饰进行了细微调整。虽然这款概念车有可能不会量产, 但其混动技术将被应用于宾利SUV车型上, 并于2017年正式上市发售, 宾利SUV将会在2015年年底投产, 在2016年初向全球市场发布。

宾利汽车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沃尔夫冈·施莱柏博士 (Dr.Wolfgang Schreiber) 告诉记者:“宾利是第一个应用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的超豪华汽车品牌, 并且也是第一个展示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概念车的超豪华汽车品牌。但这项技术并不等于纯粹的充电动力技术, 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可以让宾利目前车型在性能上有更大的提升, 比如可以带来更强劲的加速度、可以使用电力进行制动等, 这些都是对我们现有车型性能很好的补充和支持, 这项技术对于宾利是十分有利, 同时能给宾利客户带来更多好处。未来十年之内, 我们希望宾利将有90%的车型都使用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所以不仅在SUV上, 我们在其他四门及两门车型上都会使用这项技术。”

迎合市场

在北京车展上首发的新飞驰虽然外观上与在售车型仅有细微之处的差别, 但是由于搭载了4.0T V8发动机, 从而改变飞驰仅有6.0T W12一款大排量高端发动机的局面。同时, 新飞驰V8的入门价位也拉低至319.8万, 比之前的飞驰W12的393.8万的起售价低了74万元。

郑友添告诉记者:“我们希望通过飞驰V8车型, 让更多的潜在用户有机会体验到宾利的产品。从目前的市场反馈来看, 中国客户对这款车的接受度很高。”

在中国, 宾利车主平均年龄在35-40岁之间, 而美国车主平均年龄为53岁左右, 中国用户的年龄平均比美国的车主年轻10-15岁左右。考虑到中国车主更加年轻, 因此在车辆配置方面会根据国内客户的需求增加一些配置, 比如导航、车内Wi Fi等。宾利品牌希望中国车主能够保持长期的忠诚度, 任何一辆车都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全新宾利飞驰V8拥有更低的排量、更低的价格, 这意味着飞驰V8车型向奔驰、宝马、奥迪的旗舰市场中的消费者靠近, 可以让大范围的消费人群体验宾利的个性化定制车型, 也就是说, 宾利飞驰在进一步迎合市场的同时也增加了自身的竞争力。

保持独享性

作为一个超豪华品牌, 尊贵、独享是宾利的核心竞争力, 宾利将如何保持其尊贵、独享性这一王牌?

宾利汽车董事会成员, 罗凯文先生 (Mr.Kevin Rose) 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做到这样的平衡。首先, 宾利车型家族不断拓展, 每一款车型都有衍生产品, 比如欧陆系列中有V8, 也有V8 S, 它速度更快。每一款车型都会有更多的选择提给宾利车主, 其次是宾利提供的个性化定制服务, 宾利汽车在车身颜色、内饰木制面板上有多种个性化选择, 用户可以通过个性化定制让自己的宾利车独一无二, 所以虽然宾利的销量在扩大、更多人拥有宾利, 但每一辆宾利都不一样。

面对应用车辆新技术与宾利纯正血统之间的矛盾, 罗凯文用了一个比喻来形容, 一块精工电子手表可能非常先进, 可以显示全球各地时间, 甚至还可以提供天气信息;一块百达翡丽手表虽然只能显示时间, 但是它给用户提供的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价值。所以, 平衡是宾利始终强调的一个关键词。可以看到, 目前宾利所有车型已经都搭载了Wi Fi功能, 在车身材料也使用了铝制面板, 飞驰车型有后座娱乐系统, 慕尚有i PAD系统。所以, 其实宾利也是有采用人机交互新技术的, 但是在采用新技术的过程中, 最重要的就是要维持宾利的核心价值。“我们不是要给车主提供无限多的信息和新技术, 而是把他们需要的提供给他们。”

郑友添也介绍说:“宾利总部有一个Mulliner部门, 就是帮用户实现各种独特的个性化需求的。如某位用户希望在后座安装电子游戏机、有些希望他的车身颜色是双色的、有些希望在座椅头枕上绣上独特的花纹、在车内加装某种仪器等等, Mulliner部门都能一一满足。”

Mulliner最早源于253年前, F.Mulliner所创立的位于英国北安普顿的M u l l i n e r车身制造公司。如今, Mulliner早已成为汽车顶级定制的代名词, 是汽车界华丽妆容的设计师, 同时也是奢华创意典范的创造者。宾利Mulliner部门拥有130位世界顶级技师负责定制化过程中的不同工序, 有些工匠甚至已经在Mulliner工作超过30年。

完善服务网络

2013年, 宾利汽车在大中华区新增了12家经销商。郑友添告诉记者, 2014年将不会继续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增幅, 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希望新经销商可以实现他们的经营效益, 另一方面希望为中国客户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接下来,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我们的经销商销售服务网络, 满足客户的需求, 提升客户满意度。”郑友添说, “同时, 售后确实是经销商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将不断提升经销商的服务水平, 为客户带来宾利全球统一标准的销售和售后服务。通过产品和服务体验, 帮助经销商吸引更多消费者, 从而提升他们的业绩与盈利水平。宾利汽车中国致力于打造一个健全、完善的经销商销售服务网络, 为此, 我们不会盲目增加经销商数量, 而是会有机会、有步骤地来提升经销商网络质量, 更好地服务我们的客户。”

东芝扩张时 篇4

作为日系品牌的代表之一,东芝进入中国市场10年以来,一直以稳健的脚步,坚持高端产品和“少而精”的渠道策略,在中国中央空调市场不断扩张。不难看出,近几年来,东芝更是加快了其扩张的步伐。

正如东芝开利空调销售(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燚华所说,2年前,东芝只有几十家囤货商,而短短2年时间东芝已经拥有100多家囤货商,拥有400多家TCS店。当然,这并不能够令东芝停止目前扩张的脚步。2014年东芝的目标是开设100 ~200家专卖店,扩展20多家渠道商。

目标的实施需要实实在在的支撑,这一点从东芝与经销商合作开设TCS店就可以看出。2014年5月23日,东芝上海惠瀛TCS专卖店开业,这是由东芝新晋的经销商——上海惠瀛制冷设备有限公司所开设,也正式开启了双方的合作之旅,为东芝空调在上海南汇区域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这,笔者不想谈店面如何如何的精致、环境如何优美。光从当天前来参加的嘉宾来看,就有来自上海市场各区域内的东芝核心经销商来捧场祝贺,大家互相鼓励,探讨如何更好经营TCS店。经销商之间的紧密合作和抱团精神显露无遗。笔者想,这跟东芝坚持“少而精”的渠道扩张战略是分不开的。

如果说对于经销商的挖掘是促使东芝空调进一步扩张的必经之路,那么,东芝全国各地办事处则是其渠道扩张的“基石”。

5月15日,东芝空调武汉事务所开始了忙碌的一天。从上午的开业典礼到下午的签约仪式,再到设计院的产品推广会,一连串的活动让东芝展示了自己在市场上的活力,也让市场看到了东芝空调扩张时所展现的动力。

2014年一季度,东芝空调在武汉市场上的销量实现了较大突破,这一突破和武汉办事处开业密切相关。在开业之前,东芝空调在武汉地区已设立办事处多年,并且一直与东芝(中国)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并为一起。东芝空调武汉办事处从东芝(中国)武汉分公司独立出来,最先的初衷是因现有的办公场所无法满足东芝空调在武汉地区的销售人员的落脚。当然,东芝空调销售人员的增加自然带来了销量的提升。而且从东芝空调在全国的发展看,东芝空调多个地区的办事处已经陆续从东芝中国的各地办事处中独立出来,这一举动符合市场发展趋势,也是每一家公司包括东芝空调在内,在实现市场迅速扩张之后做出的第一个市场反映。

02/东芝空调与黄石佳木公园签约

03/东芝开利空调武汉办事处成立

人员配置增加和新办事处的成立,给东芝空调武汉办事处带来新的销售任务的压力。为了尽快完成市场布局规划和销售目标,刚刚独立出来的办事处必须迅速采取措施,在零售和工程领域做出相应调整。不可否认的是,零售市场一直是东芝空调的强项。这一点在武汉市场可以得到佐证。但是东芝空调武汉地区零售业务在周边的二级城市的市场布局相对较弱。目前东芝空调仅在荆门、襄阳、宜昌等地设有TCS店。当然,这样的形势显然无法满足东芝空调在湖北市场的放量。接下来,东芝空调将会在湖北省内开更多的TCS店,进一步确保其零售业务在该区域的发展。

在工程项目上,未来的房地产和零售业务将会是东芝空调在武汉地区乃至湖北市场的重中之重。目前,东芝空调在武汉地区已经有了像黄石佳木公园这样的高端地产配套项目,该项目的一期工程有6 520 HP全部采用东芝空调产品。5月15日下午,借着武汉办事处开业的好时机,黄石佳木公园签约仪式同期举行。据介绍,东芝此次签约的黄石佳木公园在项目配套中所选择的建材及配套类产品全是高端品牌,这正好与东芝空调的高端品牌形象不谋而合。黄石佳木公园与东芝空调合作的同时体现了对东芝空调的信赖。

东芝空调所坚持的高端品牌形象与其产品有着紧密的联系。作为日本最早做空调的企业,在近80年的发展过程中成就了很多世界第一和日本第一的产品和技术,可以说东芝空调为空调行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东芝空调产品的能效比(IPLV值)在行业中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且远远高于国家能效标准,另外,东芝空调使用了自己专利技术的最为先进的双转子压缩机,并率先采用全直流变频技术和R410a冷媒产品。这些均源于东芝空调优良的产品性能。即便是从日本原装进口到引入国内生产,东芝空调始终坚守品质第一的产品生产原则。

推广会是东芝空调拓宽市场渠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产品与专家、设计师、经销商的紧密结合是推广产品的重要方式。尤其是随着东芝国产多联机产品线的推出,东芝空调在湖北加大了对设计院推广的力度。

大鳄“猪倌”再掀扩张潮 篇5

国内的猪肉价格自去年年底以来, 曾一路走低, 不但养猪企业亏得一塌糊涂, 散户更是撂荒猪圈止损, 时至今日, 被视为“盈亏枯荣线”的猪粮比也刚仅仅“转阳”。尽管如此, 大鳄“猪倌”新一轮掀扩张潮已经风起云涌。8月15日, 恒大集团对外披露“最激进的多元化计划”, 准备同时向乳业、畜牧业和粮油业三大领域挥“金”猛进, 其中插足养猪领域被业界普遍认为是抄底之举。而不论是“养猪第一股”雏鹰农牧, 还是上市便遭业绩“变脸”的牧原股份, 近来都没有闲着, 都在频频跑马圈地, 扩充养殖规模。据了解, 8月8日, 雏鹰农牧通过定增预案, 向外透露了“弱市扩张”之举。雏鹰农牧的公告显示, 公司拟向不超过十名的特定对象, 以不低于9.28元/股的价格, 发行不超过1.64亿股股份, 计划使用12.2亿元投资“年出栏400万头生猪养殖加工一体化项目”的部分养殖场建设, 剩余3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与雏鹰农牧一样, 牧原股份也正不断持续强化其规模化养殖优势。7月30日, 牧原股份发布公告表示, 公司将出资5000万元在滑县设立滑县牧原农牧有限公司, 拟由滑县牧原与滑县政府签订合作协议, 建设年出栏40万头生猪养殖项目。而事实上, 动作连连的雏鹰农牧和牧原股份, 只是国内大鳄“猪倌”们抄底“猪周期”的一隅, 在它们之外, 还有正邦科技、中粮集团、温氏等企业纷纷趁着市场低迷期加速扩张, 不断扩大养殖规模。

值得关注的是, 尽管业内分析人士普遍认为, 经过长达7个月的黑色寒冬期, 本轮生猪价格的底部已然确定, 自此生猪价格将进入一个中枢上行的趋势, 生猪养殖企业盈利能力有望持续好转。但是, 需要注意的是, 偌大的猪市, 想要摆脱猪周期怪圈又谈何容易, 毕竟“猪还是那个猪, 猪市却早已不是当初的猪市了”。业内人士建议, 一方面, 政府能出台市场调控方案, 引导生猪均衡生产。另一方面, 生产者也应该避免一轰而上, 防患于未然。

陶瓷产业是转移更是扩张 篇6

据一份工业普查统计显示, 全国建筑卫生陶瓷企业有3 214家, 相关配套企业有119家。而据调查, 目前陶瓷企业数已达4 000多家, 陶瓷品牌数量已超过6 000个, 陶瓷产品市场流通年产值5 000多亿元;年产值过10亿元的陶瓷企业也从先前的不到10家, 发展到现在的数十家, 形成了一批以新中源、新明珠、东鹏、斯米克、诺贝尔等品牌为龙头, 以外墙砖、仿古砖、抛光砖、卫生陶瓷领域的行业单品新秀为辅, 多层次、多结构、陶瓷品牌及产品得到极大丰富的行业品牌格局。陶瓷企业产品也从先前的国外引进、模仿, 开始向改进和自主创新阶段发展;经营模式也从原先单一的坐商、批发代理走向行商, 主动开拓区域市场, 从而建立企业销售网络, 通过渠道资源的争夺控制终端, 旗舰店、思想馆等开始强势崛起;企业竞争也从单一的产品、价格竞争向品牌、资本及整体实力竞争阶段过渡, 在陶瓷产业大转移形势下, 新一轮市场整合已经开始。

随着佛山陶瓷产业转移, 新的产业格局已经逐渐成型, 我国陶瓷行业自2010年1月份开始从广东时代进入了多省并进时代。据全国调查数据显示, 中国陶瓷制造企业内外销总数共4 000家左右。广东企业数约2 000家, 其中佛山500家, 潮州1 200家, 广东清远等其他地市300家;福建约500家, 主要集中在泉州和晋江地区;长三角约50家, 代表性企业有诺贝尔及上海斯米克;山东约500家, 主要集中在淄博地区;河北约100家, 其中唐山惠达为代表性企业;四川约100家, 江西约200家;内陆其它省份约500家。值得一提的是, 随着佛山陶企转移, 产销分离已经成为趋势, 佛山生产企业虽然只有300多家, 但佛山各大陶瓷城, 包括沙岗地区的门店、展示厅或营销中心, 总数已经超过3 000家。

有行业人士分析, 虽然表面上看陶瓷企业只是由南向北、由东向西转移, 事实上在转移过程中也是陶瓷产业产能扩张和升级的重要阶段。据不完全统计, 仅2007年3月到2010年6月份, 佛山陶瓷企业转移涉及总投资超过250亿元、新规划总占地面积接近2 666.4万m2, 设计生产线就新增350多条。在这一扩张过程中, 早在2000年新中源2.5亿元投资夹江, 形成3 000万m2的生产规模后就已经开始了。2002年东鹏进军淄博, 2003年福建陶企进军肇庆大建生产线, 辽宁法库则在3年内建成了100多条生产线, 2007年江西又掀起了扩建高峰, 特地、斯米克、新中源、新明珠等不断斥资建厂, 企业产能得到急速膨胀, 新中源、新明珠在这一轮扩建中, 单单墙地砖生产能力就已超过1亿m2, 而全国建陶产品的产能保守估计都已经超过50亿m2。至2010年7月, 高安市已承接陶瓷及配套企业49家, 合同引资110.31亿元, 拟建生产线150多条, 其中14条生产线已点火投产, 这都为陶瓷产能的提升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苏宁的低成本扩张 篇7

扩大规模建立成本优势

在实施低成本战略中, 规模经济或不规模经济是一项重要因素。如果某项活动的开展, 规模大比规模小成本更显得低, 以及如果公司能够将某些成本, 如研究与开发费用, 分配到更大的销售量之上, 那么, 就可以获得规模经济。对家电零售企业来说, 大规模扩张可以吸引更多的客户, 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 又增加了与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几亿元的大单比几十元的订单, 显然对供应商更有吸引力, 由此增加了与供应谈价格、谈准时供货的筹码。

起步阶段, 实施集中化策略。苏宁是以专营空调起家的。20世纪90年代初, 苏宁电器在南京宁海路成立, 从事空调专营。1993年南京爆发著名的“空调大战”, 苏宁电器凭借“规模经营、厂商合作、专业服务”三大优势, 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当年销售额3亿元。1994年起, 苏宁电器顺势进入空调批发经营, 以南京为大本营, 建立了辐射全国的批发网络4000多家。确立了苏宁在行业内的龙头地位。

连锁经营, 扩大规模。对家电零售企业来说, 只有实行连锁模式才能迅速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所以,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 苏宁电器顺应市场变化, 适时转型做零售, 探索零售终端体系连锁建设。1996年3月, 苏宁第一家直属子公司———扬州苏宁开业, 揭开了苏宁电器连锁的序幕。随之先后在扬州、镇江、常州、无锡、上海、北京、深圳和合肥等城市开设直营空调专营店。大规模的零售终端建设为苏宁电器连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99年, 苏宁电器从单一空调业务全面转向电器、电脑、通讯为一体的3C模式经营, 苏宁电器连锁经营进入“3C时代”。2000年, 苏宁电器开始二次创业, 加快连锁发展步伐, 横向扩张与纵向渗透相结合, 逐步在中国建立了从直辖市到省会级城市, 从地级市到发达县级市的网络布局, 构建了核心商圈的3C旗舰店、亚商圈的中心店、社区店的区域布局系统, 形成了区域合理的市场网络, 快速占领全国一级市场, 并向二三级市场全面渗透。与此同时, 苏宁还将建立包括物资控制中心、供应商资源管理中心等在内的相关配合体系。

因地制宜布点。苏宁针对全国市场做了系统的分析和规划, 主要原则是因地制宜, 根据当地市场环境和价值制定进入方式, 直营店、合资店、特许店多种形式推进。例如在北京、上海、广东以直营为主, 而在2000多个县, 则根据市场成熟度和市场价值重新整合、组装成上千家特许店覆盖市场。因此, 从连锁店数量上看, 大部分是通过输出品牌、管理、服务以及文化的传播去“整编”, 构建一个一体化的“大苏宁”。

双赢策略降低采购成本

家电的制造商和销售商是一个供应链体系上两个相互关联的环节。无论是渠道还是制造厂商, 最终的利润来源一方面来自于消费者的规模消费, 另一方面来自于双方高效率低成本的运营合作。前与供应商后与消费者实现双赢或多赢策略, 是苏宁低成本扩张的重要一环。这种经营策略, 需要企业从系统的观点出发, 与供应商坐在一起, 探讨如何加快信息的传递, 如何实现信息的共享, 如何减少相关的操作, 如何简化相关的环节, 最终通过这些手段, 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 降低供应链的成本, 从而在保证双方合理利润的基础上, 达到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的目标。

长期以来, 家电零售渠道商和制造商就像一对不可分割和调和的矛盾体。虽然市场已经从厂家为主导转向厂商博弈, 再到现在的厂商均衡, 但是, 国内的零售巨头仍抱定“终端为王”的供应链原则, 挤压厂家。很多家电供应商在与零售商合作时, 多是“含泪微笑”。苏宁从诞生之日起就秉承了东方传统商业文化的精华———“滴水之恩, 涌泉相报”。90年代初, 国内两大空调强势品牌春兰、华宝以非凡的胆识和远见, 与当时仅有200平方米的苏宁电器合作, 让苏宁在险恶环境中站稳了脚。企业做大以后, 苏宁秉承的“合作共赢、利益关系”, 从原来的“讲义气”正式成熟为苏宁电器要坚守的商业法则。

苏宁提出应该科学定位家电制造商与流通商的合作关系, 让整个行业健康的发展。在商业采销方面, 苏宁开始探索“厂商合作”的新模式。从1991年起, 苏宁先后与春兰、华宝两大主要品牌建立新的厂商购销模式, 在淡季向供应商打款这一逆向操作方式, 在旺季得到了供应商更大的支持, 确保旺季价格优惠和货源稳定, 把规模采购节省来的成本普惠给广大消费者。这样, 苏宁取得了比竞争对手更大的竞争优势, 特别是在商品供应与价格方面的优势明显, 成为苏宁当时最大的市场竞争力。90年代中后期, 中国家电市场供大于求, 苏宁从战略全局的高度出发, 坚持大规模建设零售渠道, 快速建立零售终端体系, 全面强化了苏宁的终端市场地位。

物流在运营成本中占有很大的份额。为降低物流成本, 在创业之初, 苏宁在企业条件极其艰难的情况下, 仍旧投入相当资金建立了在当时颇为超前的物流中心。经过十多年的磨练和积累, 如今的苏宁不但拥有优秀的物流管理队伍, 还投资建成了占地40亩的中央立体式物流中心。在苏宁电器连锁经营体系中, 集团负责统一管理连锁经营体系, 各地连锁企业拥有自己独立的物流配送和独立的售后服务, 集团与连锁企业双方共同为终端顾客提供服务。对于苏宁下游连锁企业来说, 不但可以共享苏宁乃至上游厂家的信息资源, 实现即时采购, 还可以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 更准确地掌握市场动态和客户信息, 从而减少经营成本, 降低经营风险。

与供应商共享信息。2000年9月份, 苏宁开始与武汉金力展开全面合作, 并开始为自己量身打造了一套涵盖财务、结算、业务、物流、售后等诸多业务领域的“JLSCM”系统。为了加速产品流通, 苏宁在2002年3月份开始建立了自己的智能配送中心, 以配送中心为核心, 上与供应商相联, 下与连锁超市相接, 建立起了自己的企业联盟, 并把它们纳入自己的供应链中加以管理, 从而使产品可以实现及时生产、及时交付、及时配送、及时送达到最终消费者手中。如今, 每一位客户在苏宁完成商品购买行为后, 购买信息会立刻在信息系统中反映出来, 并通过ERP系统的分区系统快速划分单位小区, 只要客户提出送装需要, 苏宁会马上派车第一时间完成配送;该系统同时可以实现对同一时间、同一区域的不同客户的送装需求信息进行整合, 做到及时送货上门、专业快速安装。苏宁不断加大企业信息工程的投入, 2004年总投资1.36亿元, 启动中国零售业信息化一号工程, 2006年4月11苏宁SAP/ERP成功上线, 建立了国际一流信息平台, 基于多媒体技术控制体系, 将供应厂商、连锁企业、分销商直至终端用户联成一个整体, 建立了功能强大的网链结构, 实现了跨区域、跨行业的紧密协作, 产生巨大的产业合力, 打造了中国零售业信息化TOP-ONE工程。除此之外, 苏宁与全球知名的家电巨头建立信息化战略合作模式。2005年6月, 苏宁和索尼联姻, 确立知识管理和数据库营销的基本工作方式, 标志着中国家电和消费电子类产品的供应链从管理上游厂商的制造环节延伸到零售渠道环节, 在技术上实现了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功能。继索尼与苏宁“SIS”合作并实现信息对接之后, 三星也与苏宁实现了B2B成功对接, 双方将围绕客户需求分析、终端商业设计、产品展示演示、产品零售技术等“一体化”实施全程合作, 这种合作增强了双方的市场竞争力。

用优质服务保持市场占有率

对零售企业来说, 如果仅仅把低成本战略建立在店铺的数量上, 显然是一种沙滩楼阁式战略。只有优质的服务才能造就大批忠诚顾客, 从而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实际上在苏宁的整个发展战略中, 苏宁充当了供应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中间人角色。通过连锁经营模式, 扩大市场广度, 又通过低价策略和优质服务吸引顾客, 从而集中大量的客户资源。然后, 又通过这种资源增加与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最终获得质优价廉的产品投入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又一个循环之中。在这一循环中, 企业服务能力的高低是非常重要的。

上一篇:数字化构建下一篇:家用电器中的电学计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