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治疗术

2024-08-05

扩张治疗术(精选10篇)

扩张治疗术 篇1

因烧伤、机械损伤、感染、肿瘤切除等往往造成瘢痕组织增生, 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及功能, 是整复治疗中的难点。由于皮肤质地的差异, 用游离皮肤移植及远位皮瓣修复, 一般难以满足外形及功能的要求, 而利用瘢痕邻近正常皮肤组织扩张后修复瘢痕切除区, 是比较理想的修复方法之一。2002年以来, 我们采用皮肤扩张术修复瘢痕, 取得良好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22例, 37个扩张部位, 男15例, 女7例。年龄11~50岁。病因及部位:面颈部烧伤瘢痕9例, 四肢烧伤瘢痕挛缩6例, 机械损伤致瘢痕性秃发5例, 躯干部血管瘤切除后瘢痕增生2例。37个扩张部位中, 头部8个, 面颈部14个, 四肢11个, 躯干部4个。切除瘢痕面积30~280cm2。单个扩张器容量50~600mL。

1.2 手术方法

手术分为两期, Ⅰ期手术置入扩张器, 根据瘢痕的部位及修复时预计需要的皮肤面积, 选择扩张器大小、形状及数量, 手术切口一般位于瘢痕侧方的正常皮肤上。在皮下、深筋膜下、肌层深面或帽状腱膜下[1]潜行分离, 范围应大于扩张囊0.5~1cm, 分离完成后用湿盐水纱布填塞压迫止血5min, 取出纱布严格止血, 将经检查无破损及渗漏的扩张器在囊腔内展平, 注射壶外置, 切口分层缝合, 缝合时可用钝性器械轻推扩张器, 避免被针尖刺破, 在囊腔内放置负压引流管1根, 术后72h内无活动性出血可拔除。术中向扩张器内注射占扩张器容量10%左右的生理盐水。术后10~12d拆线开始注水, 颈部采用常规扩张法, 4~6d注水1次, 每次约10%~15%扩张器容量, 其它部位采用快速扩张[2]法, 每天注水1次, 每次约8%~10%扩张器容量。Ⅱ期手术为扩张皮瓣转移, 在达到预期扩张要求后, 经原切口取出扩张器, 解剖分离皮瓣蒂部, 剥除部分纤维囊壁, 舒展皮瓣, 根据皮瓣大小及形状, 全部或部分切除瘢痕组织, 创面用扩张皮瓣覆盖。

2 结果

本组22例扩张过程比较顺利, 无一例并发症发生, 扩张皮瓣均能满足瘢痕一次性切除, 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随访6个月~2年, 皮肤色泽、质地、毛发分布及感觉与周围正常区域相似, 切口愈合处瘢痕纤细, 修复区外观较好, 功能正常。

典型病例:患者, 男性, 42岁, 颈部烧伤后瘢痕增生挛缩2年, 检查见颈部瘢痕高出周围皮肤0.3~0.5cm, 质硬, 色暗红, 面积约 (9×16) cm2, 颈部活动受限, 入院后第3天在局麻下行扩张器置入术, 分别将450mL和600mL圆柱形扩张器置入瘢痕两侧颈阔肌浅层, 术后12d拆线定期注水, 经5~6周皮肤充分扩张后共注水1250mL, 维持1~2周后在全麻下取出扩张器, 并切除瘢痕, 扩张皮瓣整修后交叉滑行推进覆盖创面, 使颈部后仰时颌颈角达正常角度, 适当加压固定。术后抗瘢痕治疗, 功能锻炼6个月以上。随访2年, 外观及功能良好。

3 讨论

皮肤扩张术由Radovan[3]在1976年报告应用成功以来, 已广泛用于临床, 经过长期经验积累和临床实践, 不断得到完善。我们在运用过程中认为有几点值得重视: (1) 扩张器的选择根据瘢痕大小、部位、形状、挛缩程度及供区的条件选择适当容量及形状的扩张器, 术前对瘢痕切除及松解后创面大小应有预先估计, 尽量选用较大容量扩张器, 以期获得充裕的组织量[4]; (2) 瘢痕面积与注水量的关系过去认为修复1cm2缺损面积在头部及躯干部需3.0mL扩张容量, 在面颈部需4.0ml以上[5], 按此比例往往不能满足创面要求, 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发现瘢痕创面与注水量在头部及四肢一般为3.5~5∶1, 而在颈部达到8~15∶1; (3) 运用适当的扩张方法快速扩张法可用于常规扩张的多个部位, 在头部及躯干四肢, 基底为颅骨及较坚实的肌肉骨骼, 采用快速扩张可在短期内获得有效的“额外”皮肤, 缩短疗程, 而颈部皮肤薄, 基底软, 抗张性能低, 易破损, 故仍用常规扩张注水; (4) 扩张器的埋植层次扩张器应根据手术部位埋植于不同层次, 表面皮肤厚度要适中, 若过厚则不易达到扩张要求, 若过薄则扩张皮瓣中央部分易破损, 如在颈部扩张器埋植的深度较表浅, 注水扩张宜少量缓慢进行。

皮肤扩张术需要二次手术, 中间有注水期及维持期, 疗程较长, 稍有不慎就会导致手术失败, 处理好以下细节, 能够明显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1) 手术过程中避免用手术器械夹持牵拉扩张器, 以免破损;多运用电凝、电刀, 因扩张器由耐高温绝缘硅胶制成, 不易被电刀划破; (2) 瘢痕切除应在取出扩张器并将扩张皮瓣充分展开之后, 避免因估计不足造成创面不能一次性覆盖, 增加了手术的复杂性; (3) 注水完全后经过1~2周的维持期能够缓解扩张皮肤的张力, 减少回缩率, 若维持期过短, 则会影响二期手术的修复效果; (4) 扩张皮瓣底层由纤维结缔组织形成, 纤维环宜切除松解, 纤维囊壁尽量剥除有利于皮瓣滑行推进, 同时皮肤的在体张力和即时回缩率也明显减少[6], 但必须保证皮瓣血供; (5) 注水期选用四号半针头垂直刺入注射壶, 每次更换刺入点, 避免同一点重复穿刺, 造成刺入孔扩大引起注射壶漏水。

皮肤扩张术的并发症[7]较多, 主要有血肿、感染、血运障碍、扩张困难、渗漏、切口裂开、扩张器外露等, 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 对扩张部位、切口位置、扩张器大小形状进行精心选择, 并且术中注意无菌操作, 止血, 皮瓣血运, 扩张中避免损伤等各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并发症已明显减少。

皮肤扩张术虽然有手术周期长, 扩张期影响外貌等不足之处, 但在治疗瘢痕方面, 是一种比较优越的修复方法。

参考文献

[1]艾玉峰, 汪良能, 罗锦辉, 等.国产皮肤软组织扩张器用于烧伤晚期整形[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1988, 4:247~248.

[2]王长征, 牛星焘, 陈东明, 等.快速皮肤扩张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1994, 10:30~33.

[3]Radovan C.Breast reconstruction after mastectomy using the temporary expander[J].Plast Reconstr Surg, 1982, 69:195~206.

[4]张正文, 孙广慈, 胡华新, 等.应用多个扩张器修复大面积皮肤缺损[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1998, 14:189~191.

[5]鲁开化, 艾玉峰, 郭树忠, 等.皮肤扩张术在整形外科应用的经验[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1996, 12:60~61.

[6]刘学军, 孙广慈, 王月华.维持扩张期对扩张皮肤张力和即时回缩率影响的研究[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02, 18:302~304.

[7]鲁开化, 等.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适应证与并发症[J].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1988, 2:43.

扩张治疗术 篇2

关键词 纤支镜 球囊 狭窄 扩张术 护理

2009年4月~2011年3月收治良性支氣管狭窄患者20例,经支气管镜介入球囊扩张术成形术治疗,疗效显著。

资料与方法

2009年4月~2011年3月收治良性支气管狭窄患者20例,男11例,女9例;年龄19~45岁,平均33岁。支气管结核18例,外伤后支气管袖状切除术后吻合口狭窄1例,异物取出后狭窄1例。狭窄部位:左主支气管14例,右主支气管4例,右中间段支气管2例。术前均查血常规、PT、APTT、Fibg,并螺旋CT确认狭窄部位、程度。

治疗方法:选择支气管内膜结核气道狭窄,气道吻合口狭窄、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后气管狭窄,放疗后气管狭窄等原因导致的良性气道狭窄患者,术前通过支气管镜和CT三维重建了解狭窄气道,选择不同规格的球囊导管在局麻或全麻下,经支气管镜的工作管道引入球囊导管,将球囊插入狭窄段气道,再将球囊导管接高压注射器3~5cmH2O,第1次时间1分钟,压力3个大气压,无明显出血后每次逐渐增加压力。延长时间1~3分钟。共2~4次后,放松球囊后,气道直径明显增大,说明操作获得即时成功,若气道直径增大不明显,在1周后再行球囊扩张。

结 果

20例患者分别接受球囊扩张成形术1~6次,平均3.14±1.02次。即刻疗效100%。扩张的支气管内径由扩张前2.83±1.63mm增加到6.80±1.73mm(P<0.01);气促评分平均值由术前1.97±0.46减少到0.70±0.51(P<0.01);FEV1由术前1.30±0.63L升至1.77±0.15L;FVC由术前1.93±0.35L升至3.40±0.54L(P<0.01)。

有5例患者诉术中或术后有轻微胸痛,1~2天自行缓解;有1例术后诉明显胸痛,给予镇痛治疗后缓解,考虑可能为球囊扩张时造成瘢痕组织的轻度撕裂有关;8例患者术后支气管黏膜有轻微出血,用1:10000肾上腺素局部喷洒后出血停止;无气胸、纵隔气肿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

护 理

术前准备:①心理护理:做支气管镜介入球囊扩张术成形术治疗良性气道狭窄的患者,因行第1次扩张术时患者及家属对此了解较少,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是:惧怕痛苦,惧怕有生命危险,针对这些问题,在术前向患者讲明此项检查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和安全性,简单描述操作过程、有关配合事项和最终达到的有效治疗目标。②用物准备:纤支镜、球囊、高压枪泵,电视监视系统,心电监护仪,吸氧装置,吸引器,常用急救药品,保证各器械处于完好状态。③患者准备:做好患者解释工作,消除精神紧张,术前禁食水4小时以上,必要时静脉注射50%葡萄糖针50ml防止低血糖发生,术前肌注阿托品,麻醉用药及方法采用氧气喷雾麻醉法,此方法温和麻醉时间较长。

术中护理:①患者体位:患者取仰卧位,头部后仰,肩下垫一小枕,挡住眼睛减少患者心理恐惧感;②护理步骤:a.术中吸氧4~5ml/分,连接心电监护仪;b.经口进镜患者若有活动性假牙的取下活动性假牙,上下齿之间放置咬口器,以保护支气管镜免遭患者咬坏;c.1%丁卡因局部麻醉鼻咽管及口咽部;d.纤支镜前端涂以无菌石蜡油,经鼻腔或口腔进入,至声门时注入2%利多卡因1~1.5ml,进入声门后在隆突及左右支气管内各注入2%利多卡因2~3ml。充分麻醉,以免气管痉挛诱发咳嗽而至出血量增加;e.找到狭窄部位后,协助医生将球囊插入狭窄段气道,再将球囊导管接高压注射器3~5cmH2O,第1次时间1分钟,压力3个大气压,无明显出血后每次逐渐增加压力。延长时间1~3分钟。共2~4次后,放松球囊后,气道直径明显增大,说明操作获得即时成功,若气道直径增大不明显,在1周后再行球囊扩张。③术中护理要点:纤支镜进入声门时,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窒息感,嘱其深呼吸调节呼吸频率,可追加麻药1次,进入主支气管后,嘱患者平静呼吸(可采用腹式呼吸),想咳嗽时可深吸1口气,当球囊插入狭窄段气道部位时,嘱患者减少呼吸活动度,尽量控制咳嗽。

术后护理:2小时后以进温凉流食为宜,进食宜取坐位,避免误吸,患者有无胸痛、胸闷、气促、口唇紫绀、咯血等情况发生并根据美国胸科协会的气促评级标准对患者的气促进行评级[1]:①0级:正常;②1级:快步走时气促;③2级:平常步行时气促;④3级:平常步行时因气促而停止;⑤4级:轻微活动时出现气促。

治疗过程中,患者的术中反应对治疗至关重要,因此对患者术前评估[2],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等各个环节是手术取得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Stulbarg MS,Adams L.Textbook of respiratory medicine[M].Philadelphia:Saunders1,1994:511-512.

2 赵蓓.浅述急诊科护理职业素养[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31(6):781.

扩张治疗术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2 0 0 5年1月至2 0 0 8年1 2月门诊接受血管钳简易扩张手术治疗的小儿包茎病例中, 治疗资料完整的498例。为入托体检发现以及儿保门诊就诊病例;均无其他并发疾病。2.5~4岁的96例, 5~6岁346例, 7~1 3岁5 6例。

1.2 治疗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 双腿稍分开, 常规消毒后, 在1%丁卡因表面麻醉下, 用蚊式血管钳紧贴阴茎头部插入包茎口内, 进至有阻力感时, 沿阴茎左右向及背腹向等不同方向持续扩张3~5min。将包皮上翻显露出阴茎头, 以轻柔手法钝性分离包皮与阴茎头粘连处, 直至冠状沟。用0.9%氯化钠注射液 (生理盐水) 湿纱布清除包皮内污垢及结石, 用0.5%甲硝唑溶液清洗阴茎头部及包皮口, 然后上提阴茎皮肤, 涂以红霉素眼膏少许和一粒鱼肝油, 及时回翻包皮。对包皮与阴茎头部有轻度粘连者, 同时行皮下环钝性分离。从施行扩张术当天起, 连续5~7天包皮内侧及阴茎头局部涂抹红霉素眼膏少许和一粒鱼肝油, 前3天口服抗菌药物。术后包皮被扩张局部可发生轻度水肿, 24h达高峰, 3天左右基本消退, 4~7天恢复正常。少数局部水肿严重但不伴红肿的可在严格局部消毒后, 在水肿部位最低点行针刺放液1~2次, 并静脉滴注抗生素2~3天, 待水肿完全消退后常规换药即可。术后5~7天涂以红霉素眼膏和鱼肝油, 6~10次/d, 但每次上翻包皮均应完全复位, 7天后仍应经常上翻包皮, 并以温开水清洗后复位。嘱患儿及家属未经医生允许不可自行上翻包皮, 以防止包皮口紧张患者和术后局部肿胀时包皮回翻困难致局部嵌顿坏死。1.3术后追踪分析与结果术后半年始采取进幼儿园或电话、门诊随访方式, 对498例术后患儿进行追踪调查。调查结果分为:包皮上翻顺利, 局部无粘连无瘢痕480例 (96.4%) ;包皮上翻暴露龟头不全, 冠状沟局部粘连16例 (3.2%) ;包皮口紧张, 龟头无法暴露或包皮口局部瘢痕挛缩, 即扩张术失败2例 (0.4%) 。

2 讨论

包皮不能上翻引起包皮腔尿液残留, 刺激包皮及阴茎头的表层皮肤脱落形成包皮垢, 包皮垢感染后引起阴茎头包皮炎。感染反复发作引起粘连, 是小儿包茎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能够及时行包皮分离术, 清除包皮垢, 之后经常翻转、清洗包皮, 每周1次, 是预防小儿包茎的关键措施[2]。

对小儿包茎的治疗, 我们过去采取包皮环切术, 接受此手术患者要经受麻醉和创伤之痛苦, 且需住院, 所需费用高。我们采用的血管钳简易扩张法治疗小儿包茎具有不住院、不开刀、治疗后小儿照常下地活动等优点[3]。血管钳简易扩张法是利用血管钳将粘连、狭窄的包皮口扩张后, 借助于阴茎根部的环形胶布将阴茎皮肤牵拉固定, 利用阴茎头部的支撑, 使包皮口自然松动、扩大, 解除了包皮对阴茎头的包裹, 改善了阴茎发育, 减少或杜绝包皮垢与包皮结石的积留, 消除了导致阴茎头包皮炎的因素。为了预防包皮粘连分离及分离取垢后包皮再粘连, 我们在分离术后局部涂抹红霉素眼膏, 再涂抹鱼肝油促进创面愈合, 临床效果较好。

包茎扩张术是以术后不用放置环套为优点, 与包皮环套术相比较, 具有局部无异物刺激、异物排斥反应及环套所致的不适感, 有利于创面的愈合。其缺点是术后护理较麻烦, 要求上翻次数多, 难免会增加术者的局部疼痛, 有待于我们今后进一步改善。施行扩张术时应注意: (1) 血管钳插入的深度不能超过冠状沟部; (2) 伴有轻度阴茎头包皮炎者, 宜在抗感染治疗后手术; (3) 伴有严重的阴茎头包皮炎及嵌顿性包茎时, 禁止施行扩张术。

参考文献

[1]褚玉玲.气囊扩张治疗小儿包茎18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 2005, 4 (2) :71-72.

[2]彭飞.107例小儿包茎治疗的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 2008, 29 (9) :64-65.

什么是皮肤软组织扩张术 篇4

皮肤软组织扩张器是由医用硅胶制成的,一般分为两类:①可控式扩张器,由扩张囊、注射壶、导管构成。使用时将扩张器全部埋植入皮下或肌肉下面,注射壶的位置应当放在皮下易于触摸的地方,定期穿过皮肤向注射壶内注入灭菌的生理盐水,再经过导管流入扩张囊使其增大、膨胀。此种扩张器应用最为广泛。②自行膨胀的扩张器,由一种半渗透性硅胶膜制成的密闭囊,内含一定容量的饱和氯化钠溶液,从而导致囊壁内外产生渗透压力差,引起细胞外的液体经过囊壁渗入囊内,使密闭囊逐渐扩张。它的优点是不需要多次注入生理盐水,缺点是膨胀的速度不易控制,且一旦破裂,囊液外溢可导致周围组织的坏死。目前应用较少。

在美容外科中,皮肤软组织扩张器通常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头皮缺损修复 包括头皮撕脱伤后,或由于火焰、电、化学烧伤及其它原因造成的瘢痕性秃发,还有头部肿瘤切除术后的皮肤缺损,都是扩张器的适应症。另外,颅骨缺损的病人在进行头皮瓣转移时也可使用。

2.面颈部修复 颜面、颈部疤痕的修复,耳、鼻的再造术,下颌骨缺损等。由于扩张后的皮肤与被修复组织极为相似,故效果较佳。

3.乳房修复 乳房是扩张术最常用的部位。其优点是安全,乳房假体植入后轮廓好,因为有肌肉的覆盖所以手感佳,纤维挛缩的发生率低。适用于单纯乳房切除后的患者,以及先天性乳房不发育、先天或其它原因导致的小乳房畸形等。乳腺癌根治术后的病人也可适用。

扩张治疗术 篇5

1 临床资料

患者, 女, 出生后发现头皮沟回状伴肿物13年, 伴瘙痒。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营养中等, 心、肺、腹均无异常。神经系统查体阴性。枕部及左侧颞区可见脑回状头皮, 约占整个头皮面积1/2。高低不平, 沟壑纵横, 其上毛发稀疏, 有抓痕, 局部有肿块生长, 左颞区、枕部可见大小不均肿块, 小者约1cm×1cm, 大者约2.5cm×2.5cm, 明显高出皮面。头部CT提示无异常。

2 方法

2.1 治疗要点

完善术前相关检查, 在全麻下行一期头皮扩张器置入、回状头皮部分切除整形术, 共埋置两个扩张器;定时予扩张器注水, 术后7天开始每隔3~7天向扩张囊注水一次, 每次扩张量40~100ml不等, 经4个月注水, 共扩张量660ml;扩张容量达到要求后, 予二期手术, 患者在全麻下行回状头皮部分切除、扩张器取出及扩张皮瓣转移修复术。

2.2 护理

2.2.1 术前护理

患者对该手术有较强的心理反应, 极为突出的就是焦虑和恐惧。患者担心此病是否有癌变, 情绪多变, 沉默寡言, 考虑到外观等问题而产生的自卑感, 希望手术可以改善外观, 消除焦虑[3]。此时护理人员应耐心地给患者讲解一些类似疾病的成功案例, 增强其对手术的信心, 从而缓解焦虑, 使其主动积极配合治疗。

2.2.2 头皮扩张过程的护理

扩张器Ⅰ期手术切口愈合拆线, 每隔4-5天向扩张囊注射水1次, 操作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每次注射10-20ml, 注射次数和注水量根据医嘱适当增减, 并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扩张皮肤的张力、扩张皮肤的血运[4]。若皮肤变青紫应减少注水量或延长间隔时间;若皮肤变苍白应立即停止注水并回抽一部分液体, 直至血运得以改善。

2.2.3 扩张器取出扩张皮瓣转移修复的护理

(1) 全麻术后返回病房, 予去枕平卧位, 头偏向健侧, 禁食、水6小时, 心电监测2小时, 血氧饱和度监测2小时, 持续低流量吸氧6小时, 6小时后予半卧位, 有利于引流及防止面部肿胀、皮瓣移位、受压、撕脱等。

(2) 病情观察。严密观察术区敷料是否加压固定好、防止敷料松动, 造成创面出血及皮瓣移动, 导致皮瓣坏死[5]。嘱患者活动时适度, 防止过度牵拉创口裂开, 皮瓣坏死。术后24~48小时严密观察渗血情况及生命体征, 必要时予持续低流量吸氧2L/分, 做好详细记录并报告。

(3) 严密观察皮瓣血运。应观察皮瓣的远端, 以及皮瓣的颜色、温度、肿胀程度、出血点等。术后48小时内最易发生血运障碍, 若皮瓣颜色为青紫, 则静脉回流受阻, 应积极纠正血运障碍, 检查敷料是否过紧导致皮瓣受压;若皮瓣颜色为苍白, 则动脉供血不足, 应立即报告, 遵医嘱使用改善循环药物, 予TDP照射局部保暖, 改善血液循环, 必要时行高压氧治疗。

(4) 遵医嘱使用抗炎、止血、改善血循环药物等。定时换药, 注意无菌操作, 防治感染。

(5) 疼痛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疼痛的原因, 指导患者家属通过听音乐、聊天、看电视等方法分散其对疼痛的注意力。必要时给与止痛药。

(6) 饮食护理。患者因为手术, 机体消耗较大, 为使疾病早日恢复, 应加强营养, 予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及维生素丰富的饮食。

(7) 健康教育。术后3~6个月应注意头部防晒, 避免色素沉着及干裂脱屑, 可适当使用一些滋润性防晒护肤品及润肤霜。出院3~6个月, 定时随访, 如有问题, 随时回院就诊。

3 结果

患者经过一期和二期手术后, 回状头皮完全切除, 扩张皮瓣转移修复创面, 皮瓣完全成活, 效果满意。

4 体会

回状头皮是一种头部皮肤过度生长的一种表现[6], 用扩张头部皮瓣修复回状头皮切除创面, 临床效果好。扩张后转移的皮肤与周围皮肤颜色、质地一致, 其毛发生长也正常。此方法切口瘢痕小, 隐蔽, 患者满意。因此, 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是治疗巨大回状头皮的理想方法。在治疗过程中, 心理护理、头皮扩张过程的护理、扩张器取出扩张皮瓣转移修复的护理这些是重之重, 只有掌握这些重点, 才能提高护理质量, 使疾病早日恢复。同时皮瓣存活是良好疗效的关键。而全过程、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也是取得良好治疗的关键, 最终患者对修复效果满[7]。

参考文献

[1]赵东红, 马欣荣, 李江, 等.用皮肤扩张术治疗回状头皮[J].中国美容医学, 2012, 6 (21) :890-892.

[2]薛文君.皮肤扩张器治疗回状颅皮[J].中国美容医学, 2000, 6 (1) :23.

[3]陈静.手术病人的心理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 2008, 24 (1) :122-123.

[4]张丹.1例头皮巨大脑回状痣的围手术期护理[J].当代护士杂志, 2008, (6) :94.

[5]闫秀兰, 彭艳红, 曾庆玲, 等.应用皮肤扩张器的护理体会[J].当代护士, 2011, (7) :55.

[6]王明刚, 褚燕军, 水庆付, 等.头皮脑回样病变畸形[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07, 23 (2) :112-114.

扩张治疗术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例患者均为2010年1月—2012年5月我院住院患者, 其中3例为发病1周之内的急性期患者, 2例为发病超过4周的恢复期患者。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

参照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 符合脑梗死诊断, 并经头部MRI检查确诊为延髓梗死。

1.2.2 中医证型诊断

证型量化诊断采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计划) “缺血性中风病证结合的诊断标准与疗效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组制定的《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 5例患者均辨识为痰热证。

1.2.3 临床吞咽功能的评价

包括唇、舌、软腭的肌力与运动, 咽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 摄食吞咽过程评价等。环咽肌失迟缓以重度咽期吞咽障碍为表现, 患者感到喉部有食物或液体黏着, 常有食物反流入口或鼻, 并可有吸入症状, 表现为吞咽后咳嗽, 甚至不能吞咽唾液。

1.2.4 吞咽X线荧光透视 (动态造影) 检查

环咽肌失弛缓的影像学表现主要为:咽造影表现为吞咽时环咽段不开放或狭窄, 咽食管运动不协调。

1.3 治疗方法

1.3.1 基础治疗

5例患者均接受内科基础治疗, 抗血小板, 控制血压、血糖, 降脂, 控制感染,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1.3.2 口颜面运动训练

按常规小组工作模式[3], 对患者进行口颜面功能训练, 包括唇、舌、下颌、软腭运动训练;呼吸、咳嗽训练;感觉刺激训练, 如冷、热、挤压、拍打刺激等。

1.3.3 中药汤剂鼻饲或口服

根据中医辨证, 中药以化痰开窍立法。方药组成:法半夏12 g, 胆南星6 g, 天竺黄12 g, 石菖蒲12 g, 橘红10 g, 竹茹8 g, 炙枇杷叶8 g, 旋复花10 g, 枳实10 g, 茯苓15 g, 赤芍10 g。水煎服, 日1剂。

1.3.4 导尿管球囊扩张治疗[4]

由医生及护士各1名配合操作。在导尿管插入前, 先将水注入其内使球囊充盈, 检查球囊是否完好无损, 待确认无问题后则将水抽出。由护士遵循插鼻饲管操作常规, 将14号乳胶导尿管经鼻孔插入食道中, 确定进入食道并完全通过环咽肌后 (长度28 cm~30 cm) , 将导尿管交给医生原位保持;护士将生理盐水的注射器与导尿管相连接, 向导尿管球囊内注入生理盐水约6 mL~8 mL, 使球囊扩张, 期间须注意保持顶住针栓防止生理盐水逆流回针管。医生此时将导尿管缓慢向外拉出, 直到有卡住感觉或拉不动时, 提示失迟缓的环咽肌下缘所处位置即在此处, 用记号笔在鼻孔远端约2 cm位置处作出标记, 以作为下次扩张时的参考点;嘱护士抽出约2 mL~3 mL生理盐水, 医生根据患者环咽肌紧张程度进行导管位置调整, 即感觉球囊拉出时能通过环咽肌、但又有一定阻力时为适度, 此时球囊恰好位于环咽肌处, 保持2 min或医生反复轻柔向外提拉及交替放松导尿管, 一旦有滑过感觉或拉出时阻力锐减, 即表明球囊已滑过环咽肌, 此时嘱护士迅速抽出球囊中的生理盐水, 避免窒息, 保证安全。医生再将导尿管从咽腔插入食道中, 重复上述操作4~5遍, 自下而上的缓慢移动球囊, 通过狭窄的环咽肌, 充分扩张环咽肌, 降低肌张力。治疗频度:每日1次, 每周5 d, 每次操作时间控制在20 min左右。球囊内生理盐水容积每天增加0.5 mL~1 mL, 最大不超过8 mL。术后给予地塞米松、α-糜蛋白酶、庆大霉素雾化吸入, 以防止黏膜水肿并减少黏液分泌。

1.3.5 治疗终点

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已满6周。

1.4 评定方法

1.4.1 环咽肌失迟缓改善情况评价

比较治疗前后通过环咽肌球囊内注水量。

1.4.2 吞咽障碍及吞咽功能评定

比较治疗前后饮水试验及摄食-吞咽功能等级评定结果, 了解吞咽障碍及吞咽功能改善情况。饮水实验, 采用洼田俊夫饮水试验分级标准[5], 其评定结果划分为Ⅰ级~Ⅴ级。吞咽障碍分级, 采用藤岛一郎摄食-吞咽障碍等级评分标准[5], 将吞咽障碍分为Ⅰ级 (重度障碍) 、Ⅱ级 (中度障碍) 、Ⅲ级 (轻度障碍) 及Ⅳ级 (正常) 。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 治疗前后通过环咽肌球囊内注水量采用配对t检验, 治疗前后吞咽障碍及吞咽功能评定结果采用非参数Wilcoxon配对检验。

2 结 果

2.1 球囊扩张治疗前后通过环咽肌球囊内注水量比较

治疗后通过环咽肌的球囊内注水量较治疗前增加 (P<0.01) , 提示扩张治疗后环咽肌失迟缓明显改善。详见表1。

2.2 球囊扩张治疗前后饮水试验及摄食-吞咽功能等级评定比较

经非参数Wilcoxon配对检验, 治疗后饮水试验及摄食-吞咽功能等级评定结果较治疗前改善, Z值分别为2.785、2.739, P值分别为0.005、0.006。提示球囊扩张治疗后, 患者吞咽障碍及摄食-吞咽功能有效改善。详见表2。

3 讨 论

脑卒中后吞咽困难属于中医中风病范畴, 与喑痱、喉痹、噎膈相类似。中风病的病理因素主要有于风、火、痰、瘀、虚, 瘀血和痰浊在中风病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且贯穿于中风病的始终[6]。自朱丹溪明确提出, 湿热生痰理论以来, 痰浊为患在中风病中的作用越来越为广大医家认识和重视, 其后中风诸方, 多有化痰之品。近来, 豁痰开窍, 成为中风病的治疗大法之一[6]。

咽喉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与肺、胃、脾有着密切关系。《重楼玉钥》记载:“喉者……为肺之系”、“咽者……为胃之系”、“咽主地气, 属脾土”。经络循行亦提示它们关系密切, “手太阴肺经, 入肺脏, 上循咽中”、“足阳明胃经, 其支者, 从大迎前下人迎, 循喉咙入缺盆”、“足太阴脾经, 从脾脏上络于胃, 横过膈, 上行挟于食道两旁, 循经咽喉连于舌根”。肺、脾生理功能与水液代谢密切相关,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 遊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肺脾功能异常, 痰湿内生, 闭阻窍道, 咽喉部功能失于协调, 而出现吞咽及言语困难。延髓麻痹的吞咽障碍主要发生在咽期, 与以上论述契合。

依据以上理论认识, 以化痰开窍法治疗中风引起的吞咽障碍, 自拟方以涤痰汤为基本方。涤痰汤出自明·方贤《奇效良方》, 主治中风痰迷心窍, 舌强不能言。《医方集解》中论其:“此手太阴、足太阴药也。心脾不足, 风邪乘之, 而痰与火塞其经络, 故舌本强而难言也。人参、茯苓、甘草补心益脾而泻火;陈皮、胆南星、半夏利气燥湿而祛痰;菖蒲开窍通心, 枳实破痰利膈, 竹茹清燥开郁, 使痰消火降, 则经通而舌柔矣”。其病机契合对中风吞咽障碍的理论认识。加炙枇杷叶清肺和胃, 降气化痰;旋复花消痰下气, 软坚行水。两药可缓解咳嗽、呃逆症状。赤芍泻肝火、泻脾火, 清经中蕴热。本症表现呛咳, 多伴呃逆,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逆冲上, 皆属于火”, 故用赤芍以清热降逆。

环咽肌是一组保持张力性收缩的括约肌, 分隔咽和食管。休息状态, 环咽肌可产生20 mmHg~60 mmHg的静止压, 防止食物反流到咽部, 吸气时阻止空气吸入胃部。环咽肌受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双重支配, 这两种功能相反的自主神经从中枢到环咽肌末梢的传导途径上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均有可能导致吞咽困难[7]。造成的吞咽障碍以环咽肌不能松弛, 或者不以协调方式顺序松弛为病理特征。延髓梗死导致环咽肌失迟缓及吞咽障碍可能与梗死病灶损害迷走神经有关。有国外文献报道[8,9], 球囊扩张术能有效治疗环咽肌失迟缓引起的吞咽困难。我们采用注水方式, 进行分级多次球囊导尿管扩张治疗, 结果显示, 扩张球囊的平均注水量由开始时的 (2.2±0.3) mL增加至 (8.0±0.7) mL, 环咽肌开放功能明显改善, 治疗前、后饮水试验分级及摄食-吞咽功能分级改善, 5例患者均能完全经口自主进食。

综上所述, 采用中药联合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延髓麻痹导致的吞咽困难, 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是一种可行、安全、疗效确切的综合治疗方案。进一步研究中, 要扩大病例数量, 进行有针对性的试验设计及随访调查。

摘要:目的 探讨中药联合导尿管球囊扩张术对延髓梗死所致环咽肌失迟缓症的治疗作用。方法 选择5例延髓梗死吞咽障碍患者, 经吞咽X线荧光透视 (动态造影) 检查证实为环咽肌失迟缓症。给予化痰开窍中药鼻饲或口服, 并采用14号导尿管, 采用注水方式, 进行分级多次球囊扩张治疗, 辅以口颜面吞咽器官运动训练。治疗终点为恢复经口进食或治疗已满6周 (每周治疗5次) 。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终点评价环咽肌失迟缓改善情况和吞咽功能。结果 延髓梗死后环咽肌失迟缓所致吞咽障碍患者接受中药及球囊扩张治疗可明显改善吞咽功能;球囊扩张治疗后, 扩张球囊的平均注水量由 (2.2±0.3) mL增加至 (8.0±0.7) mL, 提示环咽肌失迟缓改善 (P<0.01) ;患者吞咽障碍及摄食-吞咽功能改善 (P<0.01) 。结论 延髓梗死所导致环咽肌失迟缓症患者给予中药及导尿管球囊扩张治疗, 能有效缓解环咽肌失迟缓, 改善吞咽功能。

关键词:延髓梗死,环咽肌失迟缓症,吞咽障碍,球囊扩张术,化痰开窍中药

参考文献

[1]窦祖林, 万桂芳, 王小红, 等.导尿管球囊扩张治疗环咽肌失迟缓症2例报告[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6, 28 (3) :166-170.

[2]中华神经科学会, 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79-380.

[3]Barbieru F, Condello S, Dapalo A, et al.Role of videofluoroscophyswallow study in management of dysphagia in neurologically com-promised patients[J].Radiol Med, 2006, 111 (6) :818-827.

[4]李胜利.语音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206.

[5]大西幸子, 孙启良.摄食吞咽障碍康复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0:43-44;58-59.

[6]杨利, 黄燕, 蔡业峰, 等.1418例中风患者痰瘀证候分布和演变规律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 2004, 31 (6) :459-460.

[7]Goldenberg RA.Hydroxylapatite ossicular replacement prosthe-ses:A four-year experience[J].Otolaryngology Head&NeckSurgery, 1992, 106 (3) :261-269.

[8]Katoh J, Hayakawa M, Ishihara K, et al.Swallowing rehabilitationusing ballon catheter treatment evaluated by videofluoroscophy inan elderly patient with Wallenberg’s syndrome[J].Noppon RonenIgakkai Zasshi, 2000, 37 (6) :490-494.

扩张治疗术 篇7

关键词:支气管狭窄,纤维支气管镜,球囊扩张

支气管狭窄是因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术、支气管结核、支气管慢性炎症及支气管恶性肿瘤等因素引起的以支气管管道狭窄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如不及时治疗, 易引发狭窄、支气管远端肺不张, 导致支气管炎症、结核、肿瘤等疾病不断进展, 迁延不愈, 严重影响患者预后。本研究以湘潭市中心医院2013年1-12月期间收治的72例支气管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 采用纤维支气管镜球囊扩张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12月期间湘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72例支气管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经纤支镜科诊断为支气管狭窄, CT检查显示患者均有明显的气道狭窄、阻断, 远端阻塞性炎症及肺不张等。其中, 男38例, 女34例;年龄22~78岁, 平均年龄 (47.3±6.5) 岁。支气管狭窄形成原因:支气管结核所致28例, 良性肿瘤所致20例, 恶性肿瘤所致10例, 炎症所致8例, 气管切开术后4例, 气管插管术后2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及气促等症状。

1.2 方法

本研究72例患者均行纤维支气管镜球囊扩张术治疗。1.2.1治疗仪器采用BF-1 T40型纤维支气管镜 (日本Olympus公司) , 活检操作孔道直径为2.8 mm。根据患者支气管狭窄部位及程度的不同, 分别采用JHY-BD-06-40-110、JHY-BD-10-40-110或JHY-BD-08-40-110型球囊扩张设备 (常州市久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其中, 导管长度为110 cm, 球囊长度为4 cm。选用5061型高压枪泵 (美国Boston Scientific公司) 。

1.2.2 纤维支气管镜球囊扩张术

予以患者局麻后, 经患者鼻或口将纤维支气管镜插入, 直至支气管狭窄段气道上段。直视下对患者狭窄病变部位、狭窄程度及狭窄部位长度进行仔细观察, 经支气管镜的工作管道将球囊 (事先已选择好) 送至狭窄段, 确认球囊于狭窄两端突出后, 连接球囊导管与枪泵, 向球囊内用枪泵注水充填气囊, 泵注压力一般为300~500 k Pa, 泵注时间以1 min为宜。完成1次扩张后, 根据狭窄部位的直径反复充填球囊。待反复扩张3~4次后, 若气道直径明显增大, 则提示扩张成功。如气道直径未明显增大, 可于1周后再行球囊扩张, 直至气道狭窄消失[1]。

1.3 观察指标

于患者治疗前及最后一次行球囊扩张术后当天, 分别对本组患者的下列指标进行检测观察。

1.3.1 气道直径

实施气道开放, 对患者的气道直径进行测量。

1.3.2 FEV1和FVC

测量患者1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 和用力肺活量 (FVC) 值。

1.3.3 气促分级

参照美国胸科协会的气促评级标准对患者气促分级进行评分, 评分标准为:0级:正常;1级:快速步行时气促发生;2级:速度正常步行时气促发生;3级:正常速度步行时因气促而停止;4级:轻微活动时发生气促[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 计量检测数据以±s表示, 计数检测数据以率的形式表示, 组间两均数比较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患者气道直径, FEV1、FVC、气促评分指标对比分析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气道直径、FEV1及FVC值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大 (P<0.05) ;气促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小 (P<0.05) 。提示治疗后患者的支气管狭窄、呼吸困难及气促症状均明显改善。

3 讨论

针对支气管狭窄的临床治疗, 传统手术扩张支气管狭窄的疗法因为创伤较大、并发症高及术后恢复慢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其在临床应用有较大的局限性。而纤维支气管镜球囊扩张术是将纤维支气管镜通过鼻腔、咽喉伸入到病变的支气管, 在镜下将狭窄的部分进行扩张, 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见效快等优点[3]。本研究中, 所有患者均行纤维支气管镜球囊扩张术治疗。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气道直径、FEV1及FVC值较治疗前明显增大, 气促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小。因此, 纤维支气管镜球囊扩张术治疗支气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彤媌.纤维支气管镜下支气管球囊扩张术治疗良性支气管狭窄分析[J].中国内镜杂志, 2013, 19 (2) :177-179.

[2]梁新, 张宏伟, 李荣凯.纤维支气管镜球囊扩张术治疗支气管狭窄52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 2013, 19 (11) :51-53.

扩张治疗术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5年1月1日-2015年11月30日收治的2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 其中男性12例, 女性8例, 年龄45~75岁, 平均年龄58.2岁。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神经科学会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1], 并行头颅CT或MRI确诊, 在治疗前后均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及吞咽能力评定法[2], 治疗前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和吞咽能力评定法均为V级和1~2级之间, 属于重度吞咽障碍, 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 饮水呛咳, 构音障碍或伴有强哭强笑。排除生命体征不平稳者, 不能耐受针刺及球囊扩张术者, 伴有严重心肺功能衰竭者, 伴有痴呆或者神志欠清不能张口者, 不能配合治疗者。

1.2 治疗方法

20例患者均在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应用四步针法结合球囊扩张术治疗。四步针刺法[3]步骤: (1) 运用三寸针灸针两支, 用无菌胶布缠住针柄, 留出0.5~1.0寸针尖, 嘱患者张口, 发“啊”音, 采用棉签压住患者舌后1/3, 迅速点刺咽后壁3~5针, 以出血或患者有恶心表现为佳; (2) 嘱患者将舌伸出口腔, 用棉签压住舌面, 用2寸针灸针在舌面上由舌后至舌前分别快速点刺, 舌后、舌中、舌前分别点刺三针, 以舌面出血为宜; (3) 嘱患者舌上卷, 用棉签上压, 充分暴露金津、玉液及舌系带, 用2寸针灸针在该三个部位快速深刺2~3针, 以上手法均不留针; (4) 取上廉泉 (颈前正中, 下颌骨下1寸处) 及左右水平旁开1寸处3穴, 用2寸针灸针在此三穴留针30min, 期间可行2~3次针, 以加强针感。每周5次, 1周为1个疗程, 共治疗2周。

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步骤:选取16 (女性) 和18 (男性) 号导尿管, 嘱患者术前10min适当喝水, 之后予以盐酸丁卡因鼻腔滴注局部麻醉, 减轻鼻咽部反应, 用无菌石蜡棉球润滑导尿管, 在一侧鼻腔将导尿管缓慢插入, 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 将导尿管顺势插入环咽肌以下, 向导尿管球囊内注射6mL生理盐水 (于冰箱内冷藏10min) , 将其往上拉, 有阻力时说明球囊在环咽肌以下, 抽出少量生理盐水, 缓慢向上拉, 并嘱患者做吞咽动作, 当向上拉有突破感时说明已拉出至环咽肌之上, 反复操作, 连续5~7次之后结束, 充分扩张环咽肌, 每次操作约30min, 第1周每天1次, 第2周隔天1次, 当拉出较顺畅时, 可增加注入球囊内的生理盐水, 当注入10mL生理盐水之后还能拉出, 说明环咽肌已充分扩张, 治疗2周后结束。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标准

治疗2周后, 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和吞咽能力评定法进行疗效评定, 洼田饮水试验检查方法:患者端坐, 喝下30mL温开水, 观察所需时间及喝水呛咳情况:I级:能顺利地1次将水咽下;II级:分2次以上, 能不呛咳地咽下;III级:能1次咽下, 但有呛咳;IV级:分2次以上咽下, 但有呛咳;V级:频繁呛咳, 不能全部咽下。

吞咽能力评定法:在减少误吸的条件下 (帮助的人、食物种类、进食方法和时间) :1级:任何条件下均有吞咽困难和不能吞咽;2级:3个条件均具备则误吸减少;3级:具备两个条件则误吸减少;4级:若选择适当食物则基本上无误吸;5级:若注意进食方法和时间则基本上无误吸;6级:吞咽正常。

洼田饮水试验 (I级) 和吞咽能力评定法 (6级) 为治愈;II级和4~5级为显效;III级和3级为有效;IV~V级和1~2级为无效。

2 结果

治疗后20例患者, 治愈11例, 显效6例, 有效3例, 总有效率为100.0%。

3 讨论

中风后吞咽障碍是中风后遗症的常见表现, 以假性球麻痹较多见, 重度吞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针刺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的效果与康复训练相比, 见效更快且疗效明显[4]。球囊扩张术不仅能机械牵伸环咽肌, 还能通过患者主动吞咽球囊及球囊直径的不同变化形成感觉通路, 通过反馈作用, 重建皮质与延髓之间的通路联系, 恢复皮质对脑干吞咽中枢的调控, 并通过反复的球囊吞咽动作, 形成重复的节律性动作, 这种刺激传入中枢后可调整咽期反射性活动与模式化顺序运动[5]。球囊扩张术可通过减小食道上括约肌的静止期压力, 增加松弛的时间和程度, 从而显著缓解吞咽困难[6]。球囊扩张术结合针刺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环咽肌痉挛, 提高其吞咽功能, 改善营养状态, 从而提高生存质量[7]。

我科采用延髓四步针刺法结合导尿管球囊扩张术治疗中风后重度吞咽障碍效果显著, 一般2~3次便能见效, 能有效预防误吸导致的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有效改善患者生存和生活质量, 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而且治疗方法简便易行, 容易操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新德.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6) :379-380.

[2]王拥军主编.神经病学临床评定量表[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5:217.

[3]吴远华, 朱广旗.四步针刺法配合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假性延髓麻痹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172-173.

[4]周飞雄, 曾科学.针刺治疗中风慢性期中重度吞咽障碍临床研究[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5, 15 (3) :44-45.

[5]兰月, 窦祖林, 万桂芳, 等.球囊扩张术治疗脑干病变后环咽肌失弛缓症的疗效研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09, 31 (12) :835-838.

[6]王璇, 陈艳, 潘翠环.球囊扩张术结合手法治疗对环咽肌失弛缓症所致吞咽障碍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 2013, 28 (2) :96-98.

扩张治疗术 篇9

2007年5月份,王阿姨的儿子长时间出差回家,见到妈妈非常高兴,和王阿姨拥抱时不小心踩到了王阿姨的第四脚趾。在随后的一周里,王阿姨的第四脚趾发生破溃、发黑、坏死,到医院检查后才知道,由于长时间的糖尿病病变,王阿姨的下肢动脉出现狭窄和闭塞,双下肢血液供应很差,双脚皮肤温度降低,脚趾远端皮肤苍白,因而一旦遇到外伤就可导致脚趾坏死。由于下肢血液供应很差,只把坏死脚趾截掉的治疗方法可能会引起伤口不愈合,导致感染后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虽说只有一个脚趾坏死,却要从小腿中部予以截肢。

无奈之际,王阿姨来到第二炮兵总医院,找到了内分泌科主任李全民。血管造影发现王阿姨双侧膝以下动脉多处狭窄,其中左侧腘动脉下段完全闭塞,由于膝以下动脉管径细,血管外压力大,血管搭桥术和支架放置术效果很差。李主任应用球囊扩张术进行治疗,具体做法就是通过股动脉把一个带球囊的导管送到狭窄动脉处,往球囊里慢慢注射液体,使慢慢鼓起的球囊把狭窄的动脉扩张撑开。当闭塞的血管动脉全面打通,足部皮温逐渐增高;可触及到足背动脉搏动后,再把液体放出,取出球囊,达到改善血液循环的目的。王阿姨进行这一治疗时,在手术台上就感到治疗一侧皮肤温度升高,脚部逐渐变得红润。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一种糖尿病并发症,国外调查发现糖尿病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39%,国内发病率为19.47%,约7%的糖尿病病人发病15年后会发生足部坏疽,西方国家每年有超过30 000名糖尿病患者由于出现糖尿病血管并发症而不得不进行截肢,糖尿病病人被迫截肢的病例数大约是同年龄组非糖尿病者的15到45倍。

由糖尿病引起的大血管并发症越来越多,如外周血管引起的下肢病变,常常表现为行走疼痛、静息疼痛、下肢觉冷,主要原因就是下肢动脉病变已经狭窄,严重者可导致下肢肢体坏死,这些病变都被称为糖尿病引起的下肢动脉闭塞症,传统方法只有截肢。二炮总医院内分泌科经过大胆实践,反复研究,成功开创了经导管介入下实施球囊扩张术这一新方法。球囊扩张术可明显改善血液循环,全面打开闭塞的血管动脉,用支架把狭窄部位撑开,从而疏通狭窄动脉,达到一次性治愈的目的,可有效保全肢体。该技术具有治疗时间短(仅需2小时左右)、痛苦小、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疗效显著的突出优势,全面弥补了传统疗法的诸多不足。

据了解,球囊扩张术是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疾病的一个重大技术突破,目前已在国内外广泛开展,因并发症少,尤其适用于高龄伴有多种合并症的患者。二炮总医院已成功运用这一新技术为数百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带来了福音,使患者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扩张治疗术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9例咯血患者均为住院者, 经行胸部高分辨CT、支气管镜检查排除其他疾患, 确诊为支气管扩张。其中男6例, 女3例;年龄38~66岁, 中位年龄51岁;大咯血4例, 其标准为24h咯血量>300ml或每小时咯血量>200ml, 余5例为中、小量咯血。

1.2 方法

采用Seldinger法股动脉穿刺, 在X线监视下置于6F聚乙烯导管, 于胸主动脉第5~6胸椎水平寻找支气管动脉开口。经造影证实为病变处支气管开口后, 固定导管头部, 置于弹簧钢丝圈 (美国ERUMO公司) 栓塞。于X线监视下缓慢推入, 于此处弹开弹簧钢丝圈。

1.3 疗效评定

治愈:术后即刻止血, 未再咯血;显效:咯血未止, 但72h或每天最大咯血量较前减少90%以上;有效:咯血不止, 72h或每天最大咯血量较前减少<50%。

2 结 果

2.1 血管造影表现

所有病例均见到纡曲扩张的供血动脉, 支气管动脉主干增粗扩张, 分支增多, 病变区血管多呈扫帚状或网丛状。病变位于右侧5例, 左侧2例, 双侧2例。

2.2 止血效果9例

患者中治愈8例 (88.9%) , 显效1例 (11.1%) 。治愈患者中1例 (12.5%) 即刻止血, 但于3周后又复发咯血, 但咯血量明显减少, 经药物治疗后咯血停止, 未再行手术。

2.3 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术后9例均诉胸闷、胸痛、刺激性干咳, 3例低热, 均未做特殊处理, 2~3d后症状缓解;本组无1例发生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3 讨 论

许多呼吸系统疾病可发生咯血, 而当发生大咯血时可严重危及生命, 病死率达50%~100%, 其死亡原因主要是窒息和休克。支气管动脉是肺的主要营养血管, 正常支气管动脉纤细, 与支气管伴行并分支。咯血多由支气管动脉破裂引起, 其主要原因为病变直接侵犯破坏血管壁导致破裂和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间存在分流, 因而易破裂出血。

BAE治疗咯血的价值:利用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及栓塞术诊断和治疗大咯血已被证实对于内科治疗无效的反复咯血, 是一种有效的救治手段, 近年来已有不少文献报道, 其止血成功率在80%左右。本文9例咯血患者经BAE治疗后, 治愈率为88.9%, 复发率为12.5%, 无1例因栓塞而引起死亡者, 与文献报道相符。笔者认为, 对于内科治疗无效, 又缺乏手术指征的大咯血患者, BAE术对于明确出血部位及出血原因, 迅速控制出血, 挽救患者生命, 不失为一种安全可靠而有效的方法, 也是惟一可供选择的治疗手段。

BAE术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脊髓损伤而导致截瘫, 其发生率为2%~3%。为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在行栓塞术前, 一定要注意有无肋间动脉共干和脊髓前动脉分支显影, 尤其是支气管动脉与第5肋间动脉共干时要特别注意。如出现肋间共干和 (或) 脊髓前动脉显示, 必须行超选择插管, 避免脊髓动脉损伤发生;而不易超选择插管者则可采用较大的明胶海绵颗粒使其随主血流进入病变区而不致误栓。同时在选择造影剂时主张使用低渗低毒性低浓度造影剂, 因为造影剂的毒性也可引起脊髓损伤。在操作上应强调在寻找靶血管过程中, 禁忌在一个部位长时间反复操作造成对动脉的机械损伤。若误入肋间动脉应及时用肝素生理盐水进行冲洗, 以稀释造影剂浓度, 从而预防脊髓损伤。定时向导管内注入肝素生理盐水, 保持导管内无血栓形成。在选择导管时导管头一定要光滑, 以免损伤血管内膜。在栓塞剂的选择上应使用固体栓塞剂, 避免液体栓塞剂反流而造成异位栓塞。当然, 操作者的操作水平和经验也很重要, 操作者如果具有相当的操作技术、责任心强, 同时注意以上问题, 脊髓损伤的并发症是可以避免的。

总之, 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是治疗急性大咯血的有效方法, 尤其是当患者缺乏手术指征而药物治疗不能有效控制出血时, 可作为抢救大咯血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但必须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支气管扩张,咯血,支气管动脉栓塞术

参考文献

[1]邵孝珙.现代急诊医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7:419-421.

[2]郭季宜, 程钢.肺结核大咯血支气管动脉造影术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疗效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1992, 15 (1) :77.

[3] Stoll JF, Bettmann MA.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 to control hemopty-sis:A review[J].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 1988, 11:263.

[4]吴渭贤, 江潮根, 曾小伟, 等.医用明胶海绵栓塞支气管动脉治疗大咯血[J].实用放射学杂志, 2001, 17 (5) :366-368.

[5]戚跃勇, 邹利光, 熊坤林, 等.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的疗效分析[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02, 8 (4) :177.

上一篇:现代反思下一篇:城镇消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