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扩张

2024-08-24

市场扩张(共12篇)

市场扩张 篇1

截至2014年12月, 三大运营商4G用户规模达到9000万户, 中国移动的4G用户突破8000万户, 占全国4G用户量的90%, 中国移动成为全球4G网络用户数量最多的运营商, 中国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4G市场。

2013年底, 工信部向三大运营商发放了TD-LTE制式4G网络的运营牌照, 由此揭开了中国4G产业快速发展的大幕。2014年6月, 中国电信及中国联通开展TD-LTE/LTE FDD混合组网试验的申请获批, 在内地部分城市开展TD-LTE与LTE FDD标准的融合组网试验, 并提供相应的4G服务。2014年作为中国4G元年, 中国通信系统设备及终端制造、网络运营等主要产业环节取得了全面发展。

在中国经济发展由高速进入中高速阶段的“新常态”之下, 中国4G产业全面发展, 大大加快了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等网络体系的建设进程, 并逐步融入中国的产业与经济发展, 对推动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网络建设及运营突飞猛进。截至2014年12月, 中国移动在内地超过340个城市开通4G网络业务服务, 中国电信及中国联通获批开展LTE FDD/TD-LTE混合组网的城市也分别达到56座;2014年三大运营商累计建设4G基站接近100万个, 4G用户规模超过9000万户。

系统设备TD-LTE主导市场。伴随着中国移动TD-LTE标准制式4G网络快速建设的进程, 以及中国电信、中国联通LTE FDD/TD-LTE混合试验网络的建设, 中兴、华为等国内厂商成为三大运营商系统设备的主流供应商, 爱立信、诺基亚、阿朗等国外厂商也积极参与网络建设, TD-LTE设备占据2014年中国移动通信设备的主要份额。

终端产品种类及容量迅猛增长。随着4G网络全面商用及硬件成本逐步降低, 中国智能手机产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在三大运营商及手机厂商的共同努力下, LTE终端的种类及出货量快速增长, 全频多模手机及各类数据终端同步发展, 国内品牌全面爆发, 国外品牌的优势仅体现在高端市场。

三大运营商4G投资已超2500亿元

4G建网规模史无前例, 2014年中国三大运营商在4G网络建设的投资超过2500亿元。作为全球移动通信用户最多的运营商, 中国移动2014年在4G网络建设上的投资达到2000亿元;中国电信2014年全年资本开支为803亿元, 其中用于建设4G网络的资金达到400亿元;中国联通2014年4G网络建设投资达到100亿元。

截至2014年12月, 中国移动4G网络基站规模达到70万个, 中国电信及中国联通的4G网络基站规模超过20万个, 三大运营商4G网络基站规模接近100万个。中国移动在两年内建成全球基站规模最大的4G网络, 在全球移动通信发展史中, 其资金投入、建网速度、基站规模均达到史无前例的水平。

4G用户规模跨越发展, 截至2014年12月, 三大运营商4G用户规模达到9000万户, 中国移动的4G用户突破8000万户, 占全国4G用户量的90%, 跃居全球4G网络用户数量最多的运营商, 中国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4G市场。

国内厂商借4G站稳全球主导地位

2014年, 三大运营商在4G网络设备上的投资超过2500亿元, 中国移动在TD-LTE网络建设的投资达到2000亿元。在全球移动通信市场发展速度日趋平缓的环境下, 中国4G网络的大规模建设, 给全球主流的移动通信系统设备厂商注入了活力, 并进一步巩固了华为、中兴等国内厂商在全球移动通信系统设备市场中的领先地位, 设备厂商喜获大单。

2014年中国4G网络设备占据移动通信设备整体市场的份额超过80%, 基于中国移动4G网络建设进程的加快, TD-LTE网络设备占据4G网络设备整体市场的份额也超过了80%。

中外企业竞合发展。自2012年以来, 中国移动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4G网络设备招标, 中国电信及中国联通分别进行了二次较小规模的4G网络设备招标。截至2014年底, 国内厂商及国外厂商在中国三大运营商4G网络设备市场的份额分别为70%及30%。2014年5月公布的中国移动TD-LTE网络二期集采招标结果显示, 按各厂商提供的载频数占据份额统计, 国内厂商的份额为74%, 比一期集采份额有明显增长。

在华为、中兴等国内厂商大力拓展国内4G网络设备市场的同时, 爱立信、诺基亚、阿朗等海外企业也积极参与了中国三大运营商4G网络的建设。2014年10月, 诺基亚与中国移动签署了包括TD-LTE网络设备在内的9.7亿美元供货合同, 表明国外厂商将继续拓展中国内地的TD-LTE设备市场。

终端市场一片红火

运营商集采催生市场, 2014年三大运营商在加快4G建设的同时, 也加大了4G终端的集采力度。其中, 中国移动4G智能手机集采数量超过4000万部, TD-LTE终端的销售量超过1亿部;中国电信手机集采数量达到6000万部, 手机销量达到9000万部。

自2014年9月, 国内4G手机出货量已经超过2G和3G手机出货量的总和, 4G手机成为国内手机市场的主流产品。据工信部数据显示, 2014年1~11月底, 4G手机出货量累计1.4亿部, 上市4G手机新机型718款, 占同期上市新机型的36.8%, 五模4G手机价格降至800元, 三模4G手机价格降至400元。

2014年1月, 中国移动与苹果公司终于达成合作, 推出了支持TD-SCDMA及TD-LTE标准制式的i Phone5s。2014年9月发布的i Phone6/i Phone6plus, 则支持中国移动TD-LTE标准。国内主要手机厂商, 均推出多款支持中国移动TD-LTE网络的产品。目前, 全球已有129家终端厂商参与到中国移动TD-LTE终端产业链, 支持TD-LTE的手机终端已经由最初的20余款增至617款, 其中千元智能机达到360款, 占比60%。4G手机最低价格降至399元, 中国移动自主品牌M811、M812终端业已上市, 数据卡、Mi Fi、CPE、双卡手机、可穿戴设备等产品形态不断丰富, 为客户提供了多种选择。

国内企业占据后发优势, 中国4G网络市场的快速发展, 为国内终端厂商赶超国外领先厂商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尽管国内高端智能手机的市场仍由苹果、三星占据, 国内厂商则在高中低端全线产品发起冲击。华为Ascend Mate7在高端市场表现抢眼, 小米则以互联网商业模式成功拓展低端产品市场, 中兴、酷派、联想等国产厂家也收获了大笔订单, 2014年1~11月国内TD-LTE手机市场国产品牌占比高达76.8%。

市场扩张 篇2

与此同时,人造板市场又迎来巨头扩大规模的压力,

被称为中国人造板制造业巨头大亚集团公司5月18日宣布亚洲地区目前最大的人造板生产线,年产21万立方米高档薄型纤维板在广东肇庆市德庆县建成投产。上市公司福建永安林业为减轻包袱,处置老化生产装置,却决定关闭三明人造板厂,投资约5.7亿元引进年产21万立方米先进的中密度纤维板新生产线,该项目的实施将提升中纤板的产量和盈利能力。

云南白药:独家品种确保市场扩张 篇3

云南白药作为品牌中药的龙头企业,其市场表现亮眼。面对原材料涨价带来的压力,云南白药用两招破题:一是控制上游原料,建立主要中药材的种植基地;二是掌控独家产品的定价权,以提价消化成本风险。

今年一季度,云南白药的毛利率尽管比去年底下降了4个百分点,但却实现营业收入24.57亿元,同比增长15.19%,净利润2.25亿元,同比增长34.68%。靓丽的业绩表明,云南白药受原材料涨价的影响似乎并不明显。

面对原材料价格上涨,云南白药子公司实行统一预算,通过联合采购降低成本。同时,对于主要中药材三七,为了控制上游原材料资源,云南白药集团早在10年前便与农户合作自建药材基地。如今,它拥有云南省武定县和文山县两块GAP认证的三七种植基地,以此化解采购成本压力。

除原材料价格上涨外,中药企业还面临定价权问题。随着医保药品范围的扩大,中药企业的许多核心产品列入了2009年医保目录,一般而言这些医保药品都会由监管部门进行最高限价。

云南白药的产品主要分五类,分别是白药中央产品、白药特色产品、白药健康产品、白药透皮产品(创可贴)、原生药材,其收入主要来源于中央产品和特色产品。中央产品有7种,其中进入2009年版医保目录的品种有白药片/胶囊、白药膏、白药酊、白药气雾剂、宫血宁胶囊。除宫血宁胶囊外,其他四类产品均属于云南白药独家产品。白药特色产品共有114种,其中有9种进入医保目录。

国都证券医药行业分析师王寅对记者表示,云南白药的独家产品,虽然进入了医保目录,但是作为百年品牌具有单独的定价权,产品价格下降的风险很小。掌握了定价权,意味着可以通过提价应对原材料价格上涨。

像安徽诚志医药营销有限公司的陈经理所说的那样,云南白药的中央产品天紫红女金胶囊,在2010年就两次提价,从3月份的39.8元提价到11月份的49.63元,提价后销售并没有明显的影响。

云南白药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品牌影响力。王寅表示,对云南白药等知名药企而言,核心产品造就了其定价优势。

广发证券分析师贺菊颖表示,中药材价格处于高位,云南白药等传统中成药品牌企业,由于拥有深厚的天然品牌优势,能够在消费升级大潮中分一杯羹。云南白药等拥有独家产品、产品储备丰富的上市公司具备优势。

此外,云南白药拥有的低价存货,也是其短期内规避原材料涨价风险的一个因素。其2010年年报显示,存货账面价值达27亿元,原材料账面价值达3.08亿元, 库存商品账面价值达到14.4亿元。据悉,仅这些存货就能保证云南白药两三年的原材料供应。

市场扩张 篇4

专业市场是以现货批发为主,以规模效应取胜,商家与客户面对面直接交易的商品交易场所。在经历了最初的本地化发展和向邻近地区产业扩散之后,专业市场的举办者开始将目光移向更为广阔的空间。到更为接近消费需求的区域建立分市场,这是专业市场跨空间扩张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专业市场的本地化发展中,有研究表明,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存在着互动发展的关系[1]。具体表现为专业市场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以及产业集群对专业市场繁荣所起到的产业支撑和促进作用。从专业市场最初的建立来看,有源于制造业发展的需要和源于传统集中经商的需要。在一些具有传统产业基础的地区,众多缺乏自身完整营销平台的中小生产企业对产品展示和产品销售窗口有强烈的需求,专业市场所提供的开放式信息交流平台和产品销售网络使中小企业的这一需求得到了满足。在一些具有经商传统的地区,专业市场的建立能充分发挥商品经销过程中的规模效应,有效降低商品流通成本,提升商家的市场竞争力。从专业市场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来看,在专业市场获得最初的发展后,市场对相关商品的集中需求往往能引发更多生产企业向市场邻近区域集聚,从而带动市场周围地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当专业市场与产业互动发展到成熟阶段,将会出现邻近地区间产业的加速渗透和更为细化的商品生产分工[2]。

在专业市场的本地化发展中,专业市场对周围地区相关产业的促进作用主要来自于地理邻近效应[3,4]。在专业市场的跨空间发展中,虽然原市场与迁入地距离较远,但已经实现了异地根植的分市场与迁入地相关产业的面对面直接交流已非难事。那么,这类分市场是否能够如原市场那样,对邻近地区产业发展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呢?在迁入地,新的专业市场的建立对其产业发展和市场经营环境的改善有怎样的综合效应呢?在现有的研究中,人们对专业市场和产业发展的互动主要着眼于本地市场和本地产业,对专业市场跨空间发展的产业影响力尚缺乏较为深入的研究。希望通过对已实现异地扩张的相关专业市场对迁入地产业影响力的实证分析,找出专业市场本地扩张和异地扩张可能存在的差异,从而对专业市场的产业影响力问题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识。本文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乌鲁木齐分市场建立后乌鲁木齐市制造业和各类专业市场发展为例,通过分析乌鲁木齐市和义乌市制造业结构的纵向变化,以及乌鲁木齐市各类专业市场发展和制造业发展的关联性,实证说明专业市场跨空间发展对迁入地产业发展的影响力。

二、义乌小商品市场乌鲁木齐分市场的建立

义乌小商品市场最初的内生发展源于当地独特的人文环境和传统的经商氛围。早在清乾隆年间,义乌人就有了“鸡毛换糖”等小商小贩式的经商活动。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一出台,义乌人就开始了大胆的市场实践。从最初的摆起露天临时摊位买卖针头线脑到1993年5月被国家工商局正式命名为中国小商品城,期间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5]:在第一阶段,义乌的小商品经营主要表现为稠城镇上农民自发形成的交易地址和交易时间相对固定的地摊交易市场。在第二个阶段,义乌小商品经营主要表现为规范化管理的实现。布局合理的室内市场,门类齐全的商品种类,汇通南北的经营者构成使义乌小商品市场进入全速发展阶段。在第三个阶段,义乌小商品经营主要表现为交易领域的拓宽和综合服务水平的提高。市场摊位的增加与现代技术的应用同步进行,市场交易额连年翻番。从1991年到1994年,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市场交易额连续4年雄居全国十大专业市场榜首。在大力发展专业市场的过程中,义乌市还大力推进产品生产的本地化,并逐步形成了以商引工、以工促商的综合性发展格局。“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便是义乌市以商引工产业发展模式的真实写照。

在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发展中,商品生产的本地化和专业市场的跨空间扩张同步进行着。在异地建立分市场,借助分市场的窗口链接作用把产品销往全世界。义乌人对专业市场的未来发展早就有了新的规划。正是义乌人的这种世界性眼光,使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第一家分市场选择在了远隔4 000多公里的新疆乌鲁木齐市。从地理位置上看,乌鲁木齐市是中国连接中亚和欧洲地区重要的陆路交通枢纽。在努力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商贸发达城市的进程中,乌鲁木齐市占据了沿边和沿线之益。当1992年义乌商人施仲谋联合其他在乌鲁木齐做生意的义乌人准备建立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第一家分市场时,正值乌鲁木齐市开始边贸开放之际。施仲谋等人及时抓住时机,在两地政府和相关投资人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对一家国企厂房的改造,建成了义乌小商品城乌鲁木齐分市场,并于1993年正式开始营业。如今,义乌等地的大量商品以乌鲁木齐分市场为中转,已逐步架构起与俄罗斯等国家间的新的丝绸之路。

三、新疆乌鲁木齐市和浙江义乌市制造业发展的纵向比较

专业市场和制造业发展的互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浙江中部地区,专业市场和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互动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以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为核心的“义乌商圈”[6]。在这一商圈中,各地区基于各自比较优势形成了有效的分工,促进了区域经济要素的合理配置和利用。

相比于义乌商圈的形成历程,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乌鲁木齐分市场虽然建立的时间稍晚,但其起点相对较高。在市场建立之初,市场管理者便将那些已为原市场经营实践所检验的先进的市场管理模式整个地移植了过来。另外,从发展的时间来看,从1993年分市场建立至今,也已有近20年的发展历程。如果专业市场的建立与发展对乌鲁木齐市的产业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影响力,那么这种影响力应该可以从乌鲁木齐市这些年来的产业结构变化中体现出来。下面我们按两位数制造业工业总产值数据,计算乌鲁木齐市和义乌市的地区间专业化指数。通过观察1996年到2010年15年间该指数的变化情况,来衡量两地间产业结构变化的关系。

我们用Kij表示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它的计算式为:Κij=k=1m|Sik-Sjk|,其中Sik=Eik/k=1mEikEik为地区i制造业k的工业总产值,k=1mEik为地区i所有m个制造业总的工业总产值。用以上公式所计算的Kij的值,应该界于0和2之间。Kij越接近于0,说明两地间制造业差异越小;Kij越接近于2,说明两地间制造业差异越大。在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乌鲁木齐分市场建立后的这段时间内,如果该指数值随时间推移逐步减小,那么说明乌鲁木齐市和义乌市两地间产业结构正逐步趋同。如果该指数值随时间推移逐步增大,那么说明两地间产业结构差异正逐步扩大。

在文献[2]中,作者按大口径国民经济行业和按二位数制造业分别计算了义乌专业市场辐射圈内地区间专业化指数的平均值,发现从2000年到2007年,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呈减少趋势。由此得出结论:在义乌专业市场辐射圈内的相关产业由集聚到扩散的变化过程中,区域分工得到了深化。在这种已深化了分工的区域产业环境下,甚至对同一产品不同环节的生产,也已经可以在不同县市间协调实现。从结论中可以看出,专业市场对邻近地区的产业影响力可以体现在制造业结构随时间的变化特征上。在义乌专业市场辐射圈内,地区间制造业结构差异逐步减小,市场的发展对相关地区产业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我们把以上对邻近地区间的产业影响力分析方法推广应用到跨空间产业影响力的分析中,通过计算乌鲁木齐市和义乌市两地间的Kij值,观察作者以上结论在专业市场的跨空间扩张中是否成立。表1列出了从1996年到2010年15年间,乌鲁木齐市和义乌市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值。数据来源于《金华统计年鉴》和《乌鲁木齐统计年鉴》。由于义乌市1998年相关的统计数据缺失,表1中1998年的Kij值我们取了1997年和1999年的平均值。

从表1中可以看出,从1996年到2010年的15年间,乌鲁木齐市和义乌市两地间专业化指数值总体上呈逐渐增长态势。最近几年,该指数值逐步趋于稳定。地区间专业化指数值的逐年增长说明地区间的产业结构差异逐步扩大。为深入了解造成乌鲁木齐市和义乌市从1996年到2010年产业结构差异扩大的原因,下面我们来观察在这15年间两地主打产业的变化情况。首先看1996年和2010年两地工业总产值排前三位的行业变化。1996年,义乌市两位数制造业排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乌鲁木齐市排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石油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纺织业。2010年,义乌市排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纺织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乌鲁木齐市排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其次,观察1996年和2010年,两地工业总产值增长幅度最大的前三位行业。义乌排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纺织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这三个行业工业总产值分别增加了1 782 608万元,821 660万元,698 453万元;乌鲁木齐市排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这三个行业工业总产值分别增加了4 143 683.4万元,2 283 278.8万元,2 166 792.1万元。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对于纺织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这三个在义乌市发展最快的行业,在乌鲁木齐市却呈逐渐萎缩状态。将乌鲁木齐市2010年相关的工业总产值与1996年的比较,这三个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分别减少了28 001.3万元,3 696.2万元和10 891.2万元。

从以上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乌鲁木齐市还是义乌市,两地发展最快的产业基本上都是当地的传统优势产业;两地产业的差异化发展使得产业结构差异扩大。因此,可以认为,在专业市场本地化发展中所出现的专业市场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在专业市场跨空间扩张中并未体现出来。那么是否可以认为专业市场的跨空间扩张对迁入地产业发展并无积极的影响力呢?

下面我们放松专业市场发展对产业影响的范围限制,通过观察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乌鲁木齐分市场建立后乌鲁木齐市各类专业市场总的发展情况,比较专业市场发展和产业发展的关系。

四、乌鲁木齐市各类专业市场发展与义乌中国小商城发展的比较分析

从以上的比较中我们发现,乌鲁木齐市和义乌市两地的产业结构明显不同。随着专业市场的跨空间扩张,这一差异甚至还呈逐渐增长态势。如果单纯考虑新疆和浙江两省原有的经济、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差异,那么两地的产业结构存在差异这也应该是在情理之中。但为什么随着两地经济互动的深入,两地的产业结构差异不是减小反而是扩大了呢?异地建立的专业市场分市场对迁入地产业发展的影响力难道真的是负面的吗?

首先,我们来分析为什么分市场的存在可能会导致那些与分市场所经营商品有关的制造业出现萎缩。从专业市场所交易商品的角度来看,其来源并不仅仅限于当地厂家生产的产品。市场中的商家往往是从那些具有比较价格优势的地区进货,而不是单纯根据地域远近来选择进货渠道。因此,如果外地相关的产品价格比市场所在地价格便宜,那么商家就会选择到外地进货。这样,就会使得专业市场所在地对相关产品需求量不足,从而导致相关制造业的生产量减少。这就是我们上面看到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乌鲁木齐分市场建立后乌鲁木齐市相关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减少的原因。但是,专业市场作为商品流通领域的重要窗口,其作用主要还应体现在对当地商贸发展和制造业发展的示范效应,这一示范效应导致的应是当地市场和产业的协调发展。下面我们通过观察乌鲁木齐市在义乌小商品城乌鲁木齐分市场建立后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情况,进一步理解专业市场的跨空间扩张对当地产业发展的影响。

表2列出了从2000年到2010年11年间乌鲁木齐市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的发展情况。数据来源于《中国商品交易市场年鉴》。由于2001年的摊位数数据缺失,2001年的摊位数我们取了2000年和2002年的平均值。

从乌鲁木齐市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情况来看,从2000年到2010年11年间,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数从19个增加到27个,市场数增加了42.1%。商品成交额从132.82亿元增加到465.08,商品成交额增加了250.2%。从商品成交额的增长幅度来看,最近几年的增长幅度明显高于最初几年的增长幅度。作为对比,在表3中我们列出了义乌中国小商品城从1992年到2010年十九年间商品成交额的变化情况。

从表3中我们看到,从1992年到2000年,义乌中国小商品城的发展迅速,成交额从1992年的20.54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192.99亿元,增长幅度为839.6%。而从2000年到2010年,成交额从192.99亿元增加到456.06亿元,增长幅度为136%,增长幅度明显放缓。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每年的商品成交额变化情况来看,在经历最初的高速增长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最近几年的增长幅度开始变缓。而相对来说,乌鲁木齐市最近几年专业市场的发展明显加快。因此,可以认为,专业市场跨空间扩张所带来的市场示范效应存在一个时间累积过程,当一定的经济和人文基础条件满足后,市场将出现快速发展。

截止2010年,从乌鲁木齐市制造业发展来看,工业总产值排前三位的行业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它们的工业总产值分别为4 334 450万元,2 736 668万元,2 197 152万元。义乌工业总产值排前三位的行业是纺织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它们的工业总产值分别为1 795 619万元,823 141万元,729 116万元。从乌鲁木齐市亿元以上市场来看,金属材料市场2个,年成交额为1 137 817万元,列第一位;机械设备市场1个,年成交额为443 043万元,列第三位;纺织、服装、鞋帽市场6个,年成交额为835 932万元,列第二位。也就是说,乌鲁木齐市各类市场中所交易的主要商品,一些是来源于本地优势产业,即来源于金属加工和机械制造业,而另一些是来源于与乌鲁木齐市有市场联动关系的相关地区的优势产业,如在义乌市工业总产值分列第一和第三位的纺织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从年成交额最大的产品交易种类和工业总产值最大的行业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相关专业市场分市场的迁入地,各类专业市场的发展和制造业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如义乌小商品城乌鲁木齐分市场建立后,乌鲁木齐市的制造业和各类专业市场的发展呈同步增长的态势。

五、结论与启示

在中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中,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正是由于这类互动关系的存在,使得沿海地区的经济始终能保持发展的活力。在沿海地区相关专业市场向中西部地区作扩张式转移时,原有的产业发展活力是否能通过简单的复制予以保持,这是十分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通过对专业市场跨空间扩张过程中的产业影响力的实证分析,我们发现专业市场对迁入地的产业影响力并不是简单由该市场所经营商品的种类所决定,即专业市场的迁入并没有使得与原市场经营商品有关的产业的快速发展。专业市场对迁入地的产业影响力是一个间接促进的过程。首先,通过市场示范效应,使得迁入地各类专业市场能够建立和发展起来。其次,在市场发展进程中,迁入地原有的优势产业在专业市场带动下得以提升。最后,通过专业市场和产业发展的进一步互动,使得迁入地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以上的实证分析留给我们的启示是:专业市场的本地化扩张和跨空间扩张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通过不同的路径实现的。在推进东部沿海地区相关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过程中,简单地通过市场或产业的模仿复制是无法驱动相关地区经济腾飞的。市场或产业联动的双方需要在借助对方有利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原有优势,通过消化、吸收才能获得更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陆立军,郑小碧.基于共同演化的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机理研究:理论与实证[J].中国软科学,2011(6).

[2]刘乃全,任光辉.专业市场的产业集聚与区域分工——以两大“专业市场辐射圈”为例的分析[J].经济管理,2010(4).

[3]P.Krugman.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Geography[J].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3).

[4]A.Venables.Equilibrium Locations of Vertical-ly Linked Industries[J].International EconomicReview,1996(2).

[5]程炳卿,赖存理.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研究[J].浙江学刊,1997(2).

市场扩张 篇5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6课 殖民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开拓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识记荷兰的殖民扩张情况,了解新航路的开辟对荷兰资本主义发展的积极影响。

2.掌握英国世界殖民霸权的建立过程,理解英国的殖民扩张与其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之间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3.了解殖民掠夺的史实,理解殖民掠夺是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的有效手段;同时殖民掠夺导致了亚、非、拉美殖民地的极端贫困与落后。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引用的恩格斯的话,既认识黄金是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动力,又认识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比较新航路开辟对欧洲和亚、非、美洲的两种不同结果,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欧洲早期殖民侵略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欧洲殖民者对殖民地的血腥掠夺,一方面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另一方面造成了殖民地的落后和贫困,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机遇和挑战。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过程 2.难点:殖民扩张的影响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16世纪到18世纪荷兰、英国等国在确立殖民帝国之后,进行野蛮的殖民扩张和建立海外市场的过程。他们的殖民扩张和掠夺,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同时,也为其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为欧洲发展和兴旺创造了重要条件,世界市场正是在这种扩张中得到拓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以温故而知新的方式来回顾上节课所讲内容,从而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学习,并提出问题:新航路开辟后对世界最深远的影响是什么?继西葡殖民扩张后欧洲哪一国掌握了殖民霸权?鼓励学生回答。(2)新课讲授

NO.1(自主学习)

为什么历史上荷兰人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17世纪时期的荷兰,拥有船只超过1.5万艘。商船数超过其它国家的总和。这就决定了荷兰商业和贸易繁荣,是17世纪的世界商业霸主。NO.2(合作学习)

是什么原因成就了荷兰人“海上马车夫”的美誉?(提示:地理、经济、政治)

第一子目:荷兰-—17世纪的商业殖民帝国(展)

(1)兴起的原因:①地理:位置优越,居大西洋航线中心,天然良港,便于海外拓展。②经济:16世纪欧洲最富庶地区之一③政治前提:(2)国家独立:1581年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赢得独立,为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奠定基础(3)制度先进:

17世纪“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 NO.3(自主学习)

在商贸活动中日益富裕起来的荷兰人,又是怎样参与殖民争夺的?有哪些表现呢扩张方式:

①成立政府特许的垄断性贸易公司 ②在亚非美等地抢占殖民地.扩张概况:P26 非洲:好望角(葡)

亚洲:印度沿海、马六甲、锡兰、印尼、台湾 美洲:以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新尼德兰(地区)扩张结果:17世纪成为世界范围的商业殖民帝国 思考:NO.1英国为什么会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NO.2英国夺取海上霸权的竞争对手有哪些?

NO.3英国为什么能够建立世界殖民帝国? 第二子目:英国的殖民扩张(17-18世纪)1.竞争对手(扩张过程)

①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西丧失海上霸主地位,英开始殖民扩张

②17世纪初成立垄断性贸易公司,发展海外贸易,拓展殖民地 ③ 17世纪中期三次英荷战争 ⑴直接原因:

英颁布《航海条例》

⑵结果:▲荷兰战败,失去海上殖民霸权

▲英国夺得新阿姆斯特丹(改名纽约)④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打败法国 ▲北美:⑴加拿大

⑵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 ▲亚洲:扩大在印度殖民势力(沿海—内地)

比较:

荷兰——自然资源缺乏,工业基础薄弱,重视发展航运,忽视发展海军(工业资本>商业资本)。

法国——工业倾向于奢侈品,英国重于纺织与金属制品,并重视海军建设;法国发展重心在欧洲大陆的争霸,英国则是争夺海上霸权(资本主义>封建主义)。

2.扩张的结果:

① 18世纪中期英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号称日不落帝国 ② ②为英国首先开展工业革命奠定基础(市场、资本)1.建立世界殖民霸权的原因(优势): 地理: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经济:以手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繁荣,资源丰富,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军事:大力发展海军是其争霸的军事保障;

政策:颁布《航海条例》等保护本国海外贸易的措施

制度保证:17世纪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英国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思考:NO.1世界市场拓展的前提是什么?

NO.2世界市场拓展的方式是什么? NO.3世界市场拓展的表现是什么?

第三子目:世界市场的拓展(进一步发展)

1.拓展前提:新航路开辟,世界贸易兴起,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形成; 2.拓展形式(途径):

主要途径:殖民扩张,掠夺、抢掠、欺诈 其他途径:鼓励出口(正常贸易手段)3.殖民扩张的表现(特征):①抢劫和掠夺财富 ②种族灭绝

合作探究

(议)殖民扩张带来了哪些影响? 殖民扩张的影响:

对殖民国家:掠夺大量财富,加速资本原始积累,拓展海外市场,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对殖民地:(亚非美洲)殖民主义带来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对世界:(经济)通过殖民扩张,世界各地建立直接贸易联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视频解读;贩卖黑奴的三角航程(分析三角贸易的罪恶)

根据材料内容总结归纳殖民主义的罪恶。材料一 在三个世纪里,西班牙从拉丁美洲掠取了255万公斤的黄金和1亿公斤的白银,葡萄牙仅从巴西就掠夺了至少价值6亿美元的黄金和3亿美元的钻石。

材料二 英国东印度公司除了在东印度拥有政治统治权外,还拥有茶叶贸易、同中国的贸易和对欧洲往来的货运的垄断权。而印度的沿海航运和各岛之间的航运以及印度内地的贸易,却为公司的高级职员所垄断。对盐、鸦片、槟榔和其他商品的垄断权成了财富的取之不尽的矿藏。这些职员自定价格,任意勒索不幸的印度人。

材料三 1703年在他们(指英国殖民者)的立法会议上决定,每剥一张印第安人的头盖皮和每俘获一个红种人都给赏金40镑;1720年,每张头盖皮的赏金提高到100镑;1744年马萨诸塞湾的一个部落被宣布为叛匪以后,规定了这样的赏格:每剥一个12岁以上男子的头盖皮得新币100镑„„每剥一个妇女或儿童的头盖皮得50镑!

材料四 罪恶的奴隶贸易给非洲大陆造成了极其深重的灾难。几百年间,非洲因此丧失约一亿精壮人口,相当于1800年时非洲人口的总和,非洲的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破坏。

五、本课小结

欧洲早期殖民扩张(评)

西班牙、葡萄牙——最早进行殖民扩张

海上马车夫——荷兰的殖民扩张(17世纪)日不落帝国——英国的殖民扩张(18世纪)

殖民扩张的结果

▲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促进世界市场的拓展

▲给亚非拉地区带来了灾难和祸害,造成贫穷和落后

六、当堂检测(检)

1、下列关于17世纪荷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A、是欧洲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 B、掌握世界商业霸权

C、成为世界范围的殖民帝国 D、成为“日不落”的世界殖民帝国

2、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统称为:(C)A、新阿姆斯特丹 B、弗吉尼亚 C、新尼德兰 D、新法兰西

3、经过两个世纪的争夺,英国最终战胜法国,到18世纪中期,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这场争夺实质上反映了(B)A、先进国家对落后国家的胜利

B、先进社会制度对落后的社会制度胜利 C、英国“大陆均势”政策的胜利 D、工业国对农业国的胜利

4、英国能够夺取世界殖民霸权的原因不包括:(C)A、资本主义的发展 B、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C、工业革命的进行 D、建立了一支欧洲最强大的海军5、16世纪以来,殖民主义的罪恶主要表现为:(D)①屠杀当地居民 ②掠夺财富、资源和劳动力 ③贩卖黑人奴隶 ④开拓商品市场

A、②③④ B、①④ C、③④ D、①②③

6、早期殖民扩张对西欧资本主义的最大作用是:(C)A、让西欧资产阶级获得了丰厚利润 B、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C、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D、扩大了世界市场

7.英国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是在(A)A、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之后 B、三次英荷战争,打败荷兰之后 C、英法七年战争,打败法国后 D、英国建立东印度公司后

8.17世纪时荷兰有“海上马车夫”之称,对此理解确切的是(C)A、荷兰的造船业最发达

B、荷兰的经济非常落后,只能依靠替别国运输商品赚钱 C、荷兰成为当时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D、荷兰的交通运输业发达

9.黑奴制在美洲发展起来的直接原因(A)A、印第安人惨遭虐杀,美洲需要大批劳动力 B、黑人身体强壮,远离家乡,不易逃跑 C、黑奴贸易能给殖民者带来巨大财富 D、欧洲殖民者对黑人比对印第安人熟悉

10.下列对黑奴贸易的理解,错误的是(B)A、黑奴贸易推动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

中国拍卖行领头羊香港市场扩张 篇6

大获成功的嘉德香港秋拍

国庆长假步入尾声之际,苏富比和中国嘉德秋拍陆续在香港拉开帷幕,而这也是中国嘉德在香港举办的首次拍卖。相比于香港苏富比秋拍,总部位于北京的中国嘉德在香港的首拍似乎更具看点。此次在香港文华东方酒店举行的拍卖,嘉德拍卖的拍量远大于苏富比和佳士得。在其半年一次、为期四天的销售中,中国嘉德在两间不同的拍卖室拍卖一万件拍品,几乎每小时就要拍出100件拍品。最终,中国嘉德共收获4.55亿港元(5860万美元)的成交额,比1.85亿港元的拍前估价多出一倍以上。

此次嘉德的拍品主要出自于香港和中国大陆近年来炙手可热的现代和传统中国画家,包括张大千、齐白石、李可染和徐悲鸿。尽管拍卖会吸引了一部分香港本地买家,但正如Artinfo所观察到的,竞拍现场大多涌现的却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收藏家。嘉德将其招拢到的20多位大陆顶级买家空运到了现场,且整场拍卖均以普通话进行,而非香港拍卖场惯用的英语。此外,本次拍卖的物件包括了中国邮票、钱币、首版书籍及陈年高梁白酒,这与苏富比和佳士得通常拍卖的拍品大不相同。

有人不禁纳闷,嘉德本可以在自己的大本营北京举行这场拍卖的,但为什么要将其最好的客户拉到1200英里远的香港来参拍。很可能的原因是,嘉德进军香港并不仅仅是想打开一个新的市场,而更重要的是,为其内地客户提供更有利的场所,以使他们远离复杂的销售税和大陆对拍卖现场逐渐严格的检查。

成立于1993年的中国嘉德,历史虽短,但从整体销售而言,如今已成为继佳士得、苏富比和北京保利之后的全球第四大拍卖行。与此同时,香港已成为西方各国进入中国市场的主要枢纽。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苏富比去年在香港的成交额达9.6亿美元,比前一年增加了40%,而佳士得表示,香港的交易占据公司去年总收入57亿美元的15%。

正如嘉德总裁王雁南在香港接受采访时所言,“香港是我们走出去并履行我们国际扩张计划的一个合乎逻辑的地方,我们希望我们的收藏家也来到香港。扩张的计划已经酝酿很长一段时间了,现在条件和时机对我们而言都成熟了。”王雁南还表示,“扩张香港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因为中国嘉德19年前的首件拍品就是被一位香港收藏家买走的。”

保利紧随登陆香港

无独有偶,北京保利去年5月份已在香港设立子公司。日前,保利宣布正式进军香港市场,并计划于11月23至25日在香港进行首拍,而在同一时间,佳士得也将举行拍卖会。去年,保利共获得了121亿元人民币(19亿美元)的销售额。在保利看来,“香港保利拍卖将与北京保利拍卖南北呼应、协同发展、互为助益,为保利拍卖的国际化布局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中国嘉德和北京保利的香港扩张计划显示,亚洲富有收藏家对艺术品日渐攀升的需求,正不断增加香港这一区域拍卖中心的竞争力,特别是在市场有所放缓的形势下。香港的多元化造就了艺术品买家的多元化,一年两次的拍卖不但吸引了中国大陆的收藏家趋之若鹜,也促使越来越多来自如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的买家赴港竞拍。此外,相比于中国大陆6%的进口税和对艺术品所征收的17%的增值税,香港对于艺术品的零关税政策对于买家也是很有吸引力。

对于中国嘉德和北京保利这样的大陆拍卖行领头羊而言,在中国艺术市场发展迅猛并跻身全球前列的情形下,是时候率先走出内地,进行国际化尝试,吸取更多的国际化操作经验。正如中国嘉德市场总监孙杰所言,“香港得天独厚的地理、经济和人文环境都将有助于我们尝试举办商业性的拍卖活动。”

尽管如此,一些国际拍卖行领头羊却不以为然。苏富比亚洲区执行总裁Kevin Ching表示,“领先的国际拍卖行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国际声誉等优势。而中国嘉德等大陆拍卖行将必须努力发展国际关系网络。”

Kevin并不担心中国嘉德和北京保利的香港扩张,他认为,这是“良性竞争”,而非威胁。苏富比甚至可能受益于大陆竞争对手因进军香港而带来的中国收藏家资源。Kevin进一步表示,“一旦这些藏家学会了如何在香港购买,如何做网上投标以及电话竞投,他们就会很快投向我们。”

市场扩张 篇7

旅游业和酒店业被公认为跨越国界、逾越文化鸿沟的产业[1]。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导致了世界对现代交通运输和酒店接待服务的需求激增,对于那些努力在国际酒店市场中寻求发展机会的酒店管理公司、酒店联号以及投资商都是大好的时机,首当其冲的就是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和大型国际酒店联号的全球拓展,许多与旅游业、酒店业有关的海外扩张,都是被国际贸易的扩张、世界新商业中心和为旅游者提供服务网络的跨国基础设施的不断扩大所推动的[2]。由于市场营销技术和全球预订系统的发展,诸如酒店业这样与旅游服务相关的大型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和国际酒店联号,从全球市场中受益最多。毫无疑问,全球化以及现代通讯和交通业的技术进步,推动了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和大型酒店联号的兴起。这些酒店管理集团和酒店联号的管理和市场营销,不但可以相互借鉴,而且还拥有雄厚的财力,以便进行全球性地理扩张。

(一)国际化扩张动力

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受到世界整体经济繁荣和长期稳定的政治局势的刺激,全球酒店市场需求持续增长,这为世界酒店业的海外扩张提供了空间和动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酒店联号和酒店投资商为主体的酒店业全球扩张如火如荼,其根本动力是实现公司的战略性增长和争夺全球市场利润。国际酒店联号全球性扩张和国际化发展拥有自身的强项和优势,强大的国际市场业务迅速提升了酒店品牌认同[3],也同时促进了酒店联号在国内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在市场全球化的推动下,酒店联号、酒店管理公司和投资商都开始寻求各种各样的机会服务于不断增长的国际需求。首先,以拓展全球市场作为发展壮大的首要途径。许多大型酒店管理公司意识到,加强海外扩张有助于获取一定的海外市场份额。其次,比较经济优势在酒店业的海外扩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相对低廉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足可以吸引海外资本和国际酒店的进驻。另外,国内环境往往对酒店的海外发展产生影响,由于发达国家国内市场饱和,很多国内酒店管理公司转移到海外发展,酒店管理公司特定的“补缺”产品已经不再拥有国内的发展空间,只好到海外寻找新的发展机会[4]。最后,通过利用不同地区的不同商业周期分散风险。到20世纪80年代末,全世界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吸引了国际酒店集团的大部分注意力。最初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大的门户城市和世界性大都市里,因为这些地方的金融风险最低,而可吸引的投资者最多。这个时期国际酒店集团的发展战略就是先在大城市树立品牌,然后再向二级城市和度假胜地拓展。

总之,海外发展可以使酒店管理集团提高其品牌的全球覆盖率,赢取全球品牌市场营销的声誉和利益。

(二)国际化扩张路径

1. 酒店业与航空公司的联合。

航空业把几百年来的住宿与交通延伸到一个更大的地理范围。美国的航空公司在重要城市拥有联营酒店是能否获得特定航线飞行权的重要考虑因素[5];欧洲的航空公司不断增长的航空业自由化压力和由此带来的对公司收益的潜在威胁,使他们不得不采用航空与酒店联盟的方式开展多元经营,以保持其市场竞争力。

随着航空业对酒店业渗透的加剧,二者之间的联系已经由单纯的拥有产权和合并,转变为部分拥有产权与业务协议相结合的复杂形态。泛美投资的洲际酒店一般要指定管理人员或严格采用合同管理和特许经营管理;环球航空的希尔顿国际酒店参照康拉德·希尔顿的模式,完全采取管理合同,没有股权参与;联合航空对威斯汀酒店的控制包括拥有部分股权和管理合同相结合的形式[6]。很快,这种单一的酒店与航空公司联合的方式延伸为多种联营,这时洲际酒店公司成为一个由多家航空公司联合成立的多国酒店联合体,这种多重联合在机票销售、行李处理、及其他业务等方面反映了各航空公司之间复杂的合作关系。尽管航空公司进入酒店业的初衷是为了保证特定航线上乘客的基本利益,但是后来航空公司却把酒店作为新的利润中心。

航空公司和酒店的伙伴关系产生了协同效应。他们拥有共同的顾客群,具有开展联合营销的潜力。在有些市场上,航空公司的出票量可以根据酒店客房存量预测出来,这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亚洲酒店市场表现突出,由于在商务和旅行的高峰时期,会发生严重的客房短缺,即使航空公司不能完全拥有饭店,他们也会采取诸如少额投资、租借、管理合同、特许经营、合资、特别代表安排、常客飞行计划搭卖以及连接预定系统等业务与酒店联营[7]。

酒店与航空公司的联合尽管也存在某些弊端,毫无疑问,航空业对酒店业的参与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继续,无论这种联合的目的是为了协作,还是保持竞争力,还是仅仅作为生产的投资,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在国际酒店领域,成功的企业必须采用专业的经营管理。

2. 酒店业的兼并、收购。

酒店业的全球化发展,主要品牌成为酒店业主和投资者追逐的主要目标,使酒店的兼并收购成为这场变革的代名词[8]。几十年间一波又一波的兼并收购浪潮,将酒店业推向了金融市场的中心位置,使之成为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大规模的外国投资和酒店并购与兼并,创造出了改变世界各地商业中心和旅游度假区面貌的产业。甚至在美国,许多外国酒店公司和集团都涌入主要的门户城市,以“国际风格”的氛围和服务水准、优质的酒店产品和豪华设备来赢取美国的游客[9]。伴随着历史进程,世界主要的酒店管理集团和酒店联号把目光逐步从欧洲、北美转移到亚太、中东等地区,作为其追求更多利益和发展的途径,规模经济、全球化、占领主要市场和拓展新市场、本地市场的饱和,所有这些因素都在酒店管理集团和酒店联号的并购扩张上扮演重要角色。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国际性并购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在1987年像假日集团这样的酒店公司,将其海外分部出售给欧洲的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彻底改变了酒店业的排序和行业内的力量平衡。尽管交易环境越来越困难,投资者在考虑海内外市场时更加谨慎,但是未来的酒店并购趋势仍将继续存在。

酒店业的兼并往往被视为“适者生存”的游戏。市场上一些大型国际性酒店管理集团和酒店联号占主导地位,主要酒店联号控制的客房比例不断增加,客房和专业市场越来越集中到少数强劲的酒店集团或酒店联号[10],如洲际(Intercontinental Hotels Group)、万豪(Marriott)、福特(Forte Hotels Group)、喜达屋(Starwood)、凯悦(Hyatt Hotels and Resorts)、雅高(Accor)、最佳西方(Best Western International,Inc.)等手中,这些遍布全球的成员酒店具有吸引大量顾客群的能力,这些现象为酒店兼并指明了方向。

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市场饱和以及实力雄厚公司的杠杆作用,并购成为这一时期酒店业的标志。欧洲、亚洲和其他地区的酒店联号,已经迎头赶上了美国的酒店联号。当小型酒店加入市场营销联合体或建立伙伴关系,以期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生存时,将酒店联合为超级集团越来越占主导地位。那些通过联合生存下来的酒店,正在面临着新的全球挑战,会对他们的经营管理产生更大的影响。

3. 战略联盟。

今天的兼并主题已经由“收购”转向“伙伴”。由于市场的局限,酒店纷纷加入到以营销为基础的战略联盟中,小型酒店往往希望与实力雄厚的大型酒店联营,并加入到他们的全球预订系统中,这种趋势反映了小型单体酒店和地区性酒店的一种需求,换言之,如果要在未来激烈竞争的国际旅游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和世界最大的全球酒店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竞争激烈的行业总能迫使更多的个体参与到联盟之中,21世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区域性贸易和服务壁垒不断被打破,更多的联盟与合作将在世界范围内展开。这种联盟包括横向联盟与纵向联盟:它的成员体系不仅包括酒店,也包括酒店供应链上的各个产业体系[11]。这种战略联盟的形式将有效激活市场存量,树立强势品牌,共享市场资源。

(三)国际化扩张地域格局演进

国际酒店公司和酒店联号在世界各地的布局不尽相同,英国酒店公司和联号主要集中在本国和欧洲大陆,在非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也有部分酒店运营业务;法国酒店公司除了欧洲大本营以外,主要分布在曾经的殖民地国家,即非洲的法语国家。相比较而言,美国的酒店公司和酒店联号在亚洲、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占有优势;日本酒店及酒店联号除日本本土外,大部分布局在北美地区(主要是夏威夷和美国的西海岸)、亚洲(主要是东南亚),近20年以来开始进入大洋洲(主要是澳大利亚和关岛)。而发展中国家的酒店业务则倾向于向发展水平与其相近的国家拓展[12]。

依照已经建立起来的旅游流动模式,20世纪80年底以前,国际酒店业从客房方面来说主要集中在欧洲,占世界酒店总量的45%,北美约占30%,亚洲地区不到13%,其余部分遍布在拉美、非洲和加勒比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亚洲酒店市场增长率最高,西欧最低,即世界酒店业的年均增长率4.0%,而亚洲的增长率为9.8%,这些趋势既反映出工业化国家酒店市场的相对成熟,也反映出亚洲新兴市场的蓬勃发展。同时也反映一个事实,世界经济活动中心正转移到亚太地区[13](见图1)。

1. 在欧洲的地理扩张与演进格局。

第一家扩展到欧洲的国际酒店联号是美国酒店联号。二战后,美国政府的“国外旅游联合会(Interdepartmental Foreign Travel Committee)”开始思考旅游和旅游业在新的国际秩序中所起的作用及其对贸易扩张、金融稳定、加强经济理解等方面可能做出的贡献。该联合会确信,来自美国的旅游业务流量,能够为欧洲带来外汇收入,有利于消除“美元缺口”,并将其纳入马歇尔计划[14]。于是,美国的酒店业大受鼓舞,开始到欧洲大陆发展。同时,欧洲的酒店联号也在发展,例如查尔斯·福特购买了托拉斯饭店(Trust House)创建了托拉斯福特集团(Trusthouse Forte),约瑟夫·马克斯威尔(Joseph Maxwell)在英国建立了大都会酒店联号。随着欧洲本土航空运输的发展,欧洲的酒店联号开始扩张到整个欧洲大陆,与美国的竞争对手一样,欧洲酒店联号的最大市场就是寻找熟悉酒店住宿环境的国内游客[15]。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和接踵而来的经济萧条,几乎使欧洲的酒店建设出现停滞。随着中东地区石油财富的增长和出口贸易带动的新的资本市场的兴起,国际酒店管理公司和酒店联号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中东地区并逐步扩张到太平洋沿岸。

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酒店联号的第二次发展浪潮才开始对欧洲产生兴趣,这是由于当时的欧共体决定,通过消除12个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而逐步形成欧洲统一市场[16]。这时的国际酒店联号,诸如华美达(Ramada)、马里奥特(Marriott)、日航饭店集团(Nikko)、欧比瑞集团(Oberoi)、泰姬(Taj)这些国际酒店联号都着手在欧洲的酒店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目前,欧洲拥有世界40%左右的酒店客房,尽管许多大城市以外的酒店是由私人拥有和经营的,小型的家族经营式饭店还是比较常见。鉴于欧洲入境游客流量以及东欧市场的开放,总体而言,欧洲仍不失为大型国际酒店联号的重要市场。

资料来源:世界旅游组织、旅游业统计总目,2014年。

2. 在北美的地理扩张与演进格局。

除了少数几家加拿大酒店联号外,北美的酒店业实际上是美国的酒店联号和独立经营商一统天下。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个转折点,北美酒店业市场由美国酒店输出的单向通道转变为双向车道,国外的酒店联号向北美扩张。比起很多新兴工业化国家,美国经济的稳定、低廉的制造业成本更具吸引力[17]。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美国的地产相对便宜,这主要是由于美元贬值和中小饭店缺乏资金实力而导致的脆弱性。

拉德布鲁克有限公司(Ladbroke PLC)并购希尔顿国际饭店,福特饭店集团(Forte PLC)并购旅游海滨(Travelodge)和威斯康特(Visscount),欧奇公司(Aoki Corporation)并购威斯汀饭店(Westin),塞卜沙森(Seibu Saison)并购洲际饭店,以及假日集团(Holiday Corporation)和巴斯有限公司(Bass PLC)的合作都是20世纪80年代北美酒店业市场重组的产物[18]。

虽然北美被认为是一个成熟的市场,开发成本在许多地区尤其是二级城市地区是比较合理的。但是,用美元外的货币来衡量,北美的饭店估价偏低,尽管如此,北美的酒店市场仍然是一个有吸引力的地方,因为它占据了世界酒店客房总量的1/3。

3. 在亚太的地理扩张格局演进。

30多年以来,许多国际酒店联号将其发展重点集中在了亚洲,特别是环太平洋的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亚太地区的大众化旅游时代较欧美国家而言姗姗来迟,快速增长的游客数量对酒店的需求变得更为迫切,小型酒店已经不能满足大量团体旅游的需求,因此,那些拥有著名品牌的酒店联号立足于建设大型豪华酒店。最初的国际性品牌酒店往往是希尔顿国际酒店、洲际国际酒店、凯悦国际酒店、喜来登、假日酒店这样一些美国酒店联号创建经营。20世纪80年代以后,欧洲、日本、和亚洲其他地区的品牌酒店也开始出现在亚太地区的一线和二线城市[19]。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中国改革开放,使得酒店存量迅速增长,仅从1984年到1988年中国的酒店客房数就增长了200%,在一些城市甚至出现了酒店过剩。其他一些地区,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澳大利亚等也存在类似的现象[20]。尽管在一些城市出现了客房过剩,但那些新兴国家,诸如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和越南,受到众多酒店开发商的青睐,尤其是那些以阳光沙滩著称的目的地,正在兴起建设大型综合性度假区的趋势,包括酒店、便利的购物中心、餐饮、娱乐、休闲健身针对国际游客的旅游吸引物。

总体而言,国际酒店公司在亚太地区的发展成败参半,尽管早期的市场开拓者们获取了赢利,但后来发现只能在面对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下,在过度饱和的市场中竞争,而且这一地区的酒店数量还在持续增长。这一地区人口的急剧攀升、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崛起,昭示着亚太地区旅游业的巨大潜力。酒店发展商坚信,酒店业将随着休闲旅游和商务旅游的增长而得到发展,能够带来酒店权益增值的不动产才是投资目的所在。此外,较高的毛利率可以使经营高星级酒店有利可图,这些方面亚太地区要好于欧洲或美国。

二、国际酒店业全球发展与海外运营的组织形式

(一)国际酒店业全球化发展与海外运营的环境与条件

与国内的运营环境和影响因素不同,所在国的行政管理、文化、习俗、法律和决策等因素对跨国运营的酒店公司有重要影响和制约作用,可能面临的诸如所在国当局出台限制酒店解决某些特定问题的制度和规定,包括针对进口货物或供给品可能被当局认为是同国内产品的竞争。在某些政局和安全剧变的极端情况下,酒店资产极有可能被收归所在国国有。跨国运营的酒店管理者有必要提前制定好偶发事件的应对计划[21]。

另外,跨国运营的酒店公司还应该对所在国的社会文化环境高度关注和审慎对待。酒店公司及其运营者必须认识到宗教、文化、风俗、伦理等方面的文化差异,会成为酒店与所在国社会各阶层及有关组织建立有效沟通、有效联系的障碍,由于酒店运营者需要与当地各阶层和利益团体打交道,因此,酒店运营成功与否取决于解决这些困难的能力,酒店管理者必须首先理解东道国文化。

(二)国际酒店业全球化发展与海外运营的组织形式

发展全球性酒店企业需要具有全球化的规划、战略和组织结构,跨国组织、多国组织和全球性组织是国际商业组织的三种常用形式。它们在业务挑战、组织响应、培训计划等方面各有侧重,见表1。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跨国组织在全球范围内运营,允许每一个酒店凭借自身的能力依照本土市场的需求来发展;多国运营者则使用成功的样板酒店,为其他国家的酒店提供发展理念,将国内的经验用于国际化扩张;全球性酒店运营者将世界视为统一的市场,需要的是标准化的、可靠地、可复制的品牌化酒店。

资料来源:改编自Benton Randolf,“仅仅决定何时国际化是不够的”,培训杂志,2009年8月号。雷克·伍德出版社,明尼苏达州。

跨国组织认识到酒店所有层级的管理者和雇员要与本土供应商和政府管理者一道,寻求共事的方式,尊重文化差异。这样,会有更多的团队工作和责任要共同承担,并产生一种扁平的、非正式的组织结构。在这种组织里,鼓励员工们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使命和战略,同时也鼓励创新,并以本土化的形式贯彻使命[22]。无独有偶,国际性酒店公司的发展方向在很大程度上倾向于跨国组织所采用的方法。一些成功的酒店联号,如希尔顿国际、凯悦国际和洲际酒店等,长期以来采取了“全球化思维、本土化经营”战略思维。然而,全球性组织和多国组织结构中的很多思想,也可以恰如其分地用来描述假日、喜来登及其他一些成功的酒店联号的早期运营。

(三)多国环境下国际酒店业跨国组织运营

在稳定性、透明和预见性良好的国家和地区,酒店公司通常采用集权式管理体系,对尽可能多的变量和要素实施控制。然而,在稳定性和预见性较差的海外环境中,各种变化因素和条件纷繁复杂,以至于酒店东道国以外的任何酒店运营者,难以理解和控制这些因素,这样会降低酒店运营者及时采取灵活性措施应对本土环境变化的能力。因此,很多国际酒店公司采用与集权式管理体系截然不同的管理体系,即分散化管理体系,这种管理体系具有内部自我控制和平衡机制,以确保酒店公司和酒店联号的运营标准能够得到很好地实施和保证[23]。分散化管理体系确实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运营带来益处,但是,像财务管理和财务决策、人力资源总体协调、员工培训计划、全球采购和物流配送等问题,公司总部实施和处理更有效率。此外,外汇管理应该由联号的公司总部而不是单个酒店的层面实施。

对于酒店计划的制定,必须考虑到所在东道国特有的环境变量,针对这些变量在运营层面进行修改,使二者相适应。基于以往的经验和思考,应该将不确定性转换为可以量化的风险,然后加以确定、评估并减少所承担风险的程度。

在公司层面,应该有一个柔性的计划体系,能够不断调整以适应运营环境中的动态变化,如可能发生的社会和政局剧变、员工罢工、顾客流中断、信息问题、供应停止、货币流入流出的限制等。为了保持必要的灵活性,国外酒店的计划和控制应该具有如下特征:首先,制定酒店预算应该以酒店的特殊性为基础,一个刚刚进入市场的新酒店,会需要设置一个与那些成熟酒店不同的运营计划和目标。其次,确定的预算应该能够满足多重及不断变化的目标要求,并且,随着目标的变化,成本结构和水平也相应发生变化。最后,计划和控制系统既应该包括定量指标,也应该包括定性指标,如出租率、市场份额、所有者和顾客及本土社会的满意率、竞争地位、员工士气、销售额、酒店洁净度,以及最重要的品牌标准。

三、国际酒店业全球化发展与组织运营的障碍与挑战

首先,酒店业国际扩张最大的挑战之一,就是理解东道国的文化、政治、社会和宗教结构并与之相妥协。在建设新酒店和履行合约之前,对上述领域获得充分的了解是至关重要的[24]。有多少经商之地,就有多少经商之道,国际酒店管理集团及其管理者都应该熟悉投资所在国规范的或当下的商业惯例,包括谈判风格、政府和商业礼节、管理优先权和市场营销手段等。

其次,在许多国家,为了保证酒店正常运转和不受外界干扰,除业务关系外,还要审慎灵活地培育社会关系和企业内部关系。尽管酒店业的国际化程度很高,但是,不同国家之间在文化、社会习俗、价值观、语言、工作方式和社会行为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异,酒店管理者经常会对这些多样性存在始料未及或者防不胜防,难以满足不同国籍的客人或员工的不同需求,甚至引起客人或员工的不满、投诉或冲突。

第三,由于经济、社会、文化、政治、法律和风俗习惯的冲突和障碍,海外运营的酒店扩张很难实现快速的获利和成功。民族主义、贸易保护、文化差异以及缺少可靠而又稳定的供应商,可能会导致海外酒店运营产生一系列问题,诸如酒店所在国资源的可获得性、当局对产品质量一致性和标准的保证和承诺、无法控制的各种费用开支等问题常常困扰着外国运营者。

第四,从酒店公司的角度来看,海外运营在诸如财务控制、质量管理、生产支持、资源供应、适应当地政策法规、酒店特许经营专利费和利润转出等方面都可能存在种种限制。其他如:时差、物流配送系统和后勤保障、不断增加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产品营销等问题,都需要在做出向海外运营和国际市场扩张时要考虑的因素。

第五,对酒店公司和酒店联号来说,进入国际市场的时机选择也至关重要,无论是依据酒店公司的发展规划来选择,还是考虑到全球产业发展趋势或者和能否获得某个引人入胜的商业机会联系起来,在做出全球市场扩张决策时,酒店公司对国内战略进行认真考量至关重要[25]。必须对国内实行的战略进行有效的甄别,哪些是可以直接应用到海外市场;哪些是需要进行调整才能在海外运用;哪些是根本不能在海外市场运用。

四、总结

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衰退、政治冲突、能源危机、不断加剧的通货膨胀、熟练劳动力的短缺、生产效率的低下、严重的过度建设、相互之间激烈的竞争、外汇的起伏波动、债务和现金流困境、数不胜数的所有权变更,上述因素都在一定时期内对酒店出租率和利润率产生了冲击,但是,从来没有从根本上阻碍世界酒店业的发展进程,新的全球市场将使未来的世界酒店业更加具有挑战性,同时也会为其增长带来新的契机。

酒店业之间全球化扩张的动机各不相同,但是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市场份额和扩大对酒店品牌的认同。然而,酒店业的国际化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除语言和政治方面的障碍外,还会经常遇到文化差异、熟练员工短缺等问题。此外,在不同的东道国,在遵从那些与公司冲突或不利的政策法规以及协调不同的会计制度和内部控制体系时,往往会遇到困难。此外,在国内运行良好的策略,在其他国家环境下,不一定能够行得通。

在国际酒店业中,跨国扩张的类型遵从着某种逻辑。那些地位已经稳固并将目光投向海外的酒店联号,一般会在邻近国家或同本国有共同联系的国家中寻找机会。此外,对于跨国公司来说,一个有着安全、稳定的投资及商业环境的投资避风港,总是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进入国际领域的酒店联号,必须分析每一个将要运营的酒店所处的环境,对于不同地理区位的酒店,管理者要做出由各个地区的特殊性所决定的运营决策,以响应本土市场和商业环境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考虑是采取集中化还是分散化管理模式。酒店所在地理位置与总部距离越远,越有可能存在信息迟滞,从而越迫切需要独立自主的决策授权。

市场扩张 篇8

关键词:市场扩张,制造企业,物流

一、市场扩张型的制造企业概述

通常, 对于许多企业来说, 其目标都是把企业做强、做大, “强”即指构建自身核心竞争力, 使企业实力增强;“大”即指企业经营范围、生产规模、市场规模等的扩大,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市场逐渐扩张的制造型企业。即随着企业本身产品质量的提升、品牌的建立及市场渠道的开发, 产品市场逐步扩大, 需求量逐渐增加的制造型企业。对于这样的企业, 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 随之会带来生产规模和流通规模的扩张, 从而给企业的运作带来一些问题, 企业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应对这种经营环境的变化。本文着重讨论这类企业在流通方面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解决方案和对策。

二、市场扩张型的制造企业在物流方面存在的问题

市场扩张型的制造企业在生产、物流、资金和管理运作方面都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在物流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 无论是自身具备物流能力的企业还是自身没有物流能力将物流业务外包的企业面对企业市场的扩张, 其原有的物流网络体系相对而言都是不成体系的, 可能会由于缺乏必要的物流节点, 缺乏运输系统规划, 导致对客户需求不能做出敏捷的反应, 客户服务水平低下。因此当企业的市场扩张到一定的规模, 客户服务水平明显下降时, 都需要重新进行科学、合理的物流网络布局,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增强企业竞争力。

第二, 物流成本难控制, 可能导致物流成本增加。如果企业的客户比较分散, 而自身物流节点较少, 许多客户地址与仓库间的距离过远, 则会导致运输成本过高。因此为了缩短运输距离, 降低总成本, 提高客户满意度, 需要在新地点增建仓库。

第三, 虽然企业市场规模扩张了, 但是如果不及时配备相应的生产、物流设施, 可能导致企业产、供、销业务流程不畅, 这将会对公司的盈利能力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综上所述, 一个企业市场规模扩张之后, 应该使自身物流体系随之迎头赶上, 否则会给企业的运作带来很多麻烦和负面影响。本文就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三、市场扩张型的制造企业物流解决方案

(一) 自身新增物流节点

某些企业由于实力雄厚, 资金充裕, 所以可能建有自身的物流体系, 对于这类企业, 如果物流量确实达到一定的规模, 可以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 整合原有资源, 设置物流分公司, 新增仓储配送中心、车辆、物流人员等。新增的仓储配送中心涉及到仓储配送中心的选址规划, 因此本文构建了市场扩张型制造企业新增仓库的选址模型。

在企业运作成本中, 物流成本占很大的比例。本模型从在满足客服需求的前提下, 尽量降低物流成本的角度出发, 建立仓储配送中心选址模型, 以此得出仓储布局方案, 通过此模型还可得到最佳的配送方案。本模型在成本方面主要考虑仓储成本、运输成本和订单处理成本。

1、下标集

K——已知仓库, j={1, 2};

J——已知工厂, j={1, 2, 3};

I——备选仓库, i={1, 2, 3, 4};

L——销售点, l={1, 2, …, 20};

2、决策变量

yi——整数变量, 当yi为0时, 表示不建仓库i;当yi为1时, 表示建仓库i;

x1ij——工厂j到备选仓库i的运量;

x2jk——工厂j到仓库k的运量;

m1il——备选仓库i到销售点l的运量;

m2kl——仓库k到销售点l的运量;

njl——工厂j到销售点l的运量;

ajk——整数变量, 当ajk为0时, 表示工厂j不为仓库k供货;

当ajk为1时, 表示工厂j为仓库k供货;

bji——整数变量, 当bji为0时, 表示工厂j不为备选仓库i供货;

当bji为1时, 表示工厂j为备选仓库i供货;

ejl——整数变量, 当ejl为0时, 表示工厂j不为销售点l供货;

当ejl为1时, 表示工厂j为销售点供货;

fkl——整数变量, 当fkl为0时, 表示仓库k不为销售点l供货;

当fkl为1时, 表示仓库k为销售点供货;

zil——整数变量, 当zil为0时, 表示备选仓库i不为销售点l供货;

当zil为1时, 表示备选仓库i为销售点l供货;

3、常数

ql——销售点l的需求量;

vj——工厂j的生产能力;

dljk——工厂j到仓库k的距离;

d2ji——工厂j到备选仓库i的距离;

d3kl——仓库k到销售点l的距离;

d4il——备选仓库i到销售点l的距离;

plk, p2j, p3i——依次表示仓库k, 工厂j, 备选仓库i的存储成本;

s1k, s2j, s3i——依次表示仓库k, 工厂j, 备选仓库i的搬运成本;

c1k, c2j, c3i——依次表示仓库k, 工厂j, 备选仓库i的订单处理成本;

w1k, w2j, w3i——依次表示仓库k, 工厂j, 备选仓库i的订单规模;

U——很大的正数;

4、目标函数

minZ=仓储费用 (G) +运输成本 (H) +订单处理成本 (O)

G=存储成本+搬运成本

H=入库运输成本+出库运输成本

O=仓库订单处理成本*储存量/订单规模

约束条件:

目标函数是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 使企业物流总成本最小。

约束条件 (1) 保证从工厂运送到备选仓库的货物大于等于从备选仓库运送到销售点的货物;约束条件 (2) 保证工厂运送到已知仓库的货物大于等于从已知仓库运送到销售点的货物;约束条件 (3) 保证每个工厂运送的货物不超过其生产能力;约束条件 (4) 保证销售点的需求都能得到满足;约束条件 (5) 保证备选仓库i与销售点l不存在供需关系时, 备选仓库i到销售点l的运量为0;约束条件 (6) 保证备选仓库i到销售点l的运量为0时, 备选仓库与销售点l不存在供需关系;约束条件 (7) 仓库k与销售点l存在供需关系时, 仓库k到销售点l的运量为0;约束条件 (8) 保证仓库k到销售点l的运量为0时, 仓库k与销售点l不存在供需关系;约束条件 (9) 保证备选仓库i未被选中时, 备选仓库i与销售点l不存在供需关系;约束条件 (10) 保证备选仓库i与销售点l不存在供需关系时, 备选仓库i不会被选中;约束条件 (11) 保证每个销售点l至少有一个仓库或工厂为其送货;约束条件 (12) 保证工厂到仓库k的运量为0时, 工厂j与仓库不存在供需关系;约束条件 (13) 保证工厂与仓库k不存在供需关系时, 工厂j到仓库i的运量为0;约束条件 (14) 保证工厂到备选仓库i的运量为0时, 工厂j与备选仓库i不存在供需关系;约束条件 (15) 保证工厂j与备选仓库i不存在供需关系时, 工厂j到备选仓库i的运量为0;约束条件 (16) 保证工厂j与销售点l不存在供需关系时, 工厂j到销售点l的运量为0;约束条件 (17) 保证工厂j到销售点l的运量为0时, 工厂j与销售点l不存在供需关系 (注:其中销售点的需求量可以根据历年的销售数据采用一些预测方法进行预测) 。

(二) 业务外包, 与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

如果企业自身没有建立物流体系, 或者资金不足, 则可以考虑将物流业务全部外包给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如果以前已经跟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但是现在不能满足要求, 则需要重新评估选择物流公司。选择物流公司时有多种方法, 如招标法、成本比较法、主观判断法等。本文建议企业在选择第三方物流公司时, 可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核, 然后综合考虑选择最佳的公司合作。

四、小结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 企业不仅要求生存, 更重要的还要求发展, 进行市场扩张无疑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但是其中物流体系也要紧跟其后, 否则会给企业带来反效果, 因此对于市场扩张型企业而言, 物流体系的更新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李长江.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M].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2.

[2]、胡大伟, 杜敏.产品销售物流配送中心布局方法研究[J].中国公路学报, 2004 (4) .

市场扩张 篇9

相用户对带宽需求的日益增长促成了今天通信网络的“光进铜退”大潮。各种新的互联网应用尤其是视频、社交网络、物联网等的发展以及云计算的应用热潮将进一步加速这一进程。受此推动, 光网络部署与检测市场前景广阔。2010年, 该市场规模达到27.8亿元, 同比增长30%;据预计, “十二五”期间, 该市场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0%以上。

中国通信企业协会通信网络运维专业委员会通过直接调查行业相关公司及运营商等获得一手资料, 另外参考政府、厂商的相关统计数据等综合分析, 最后得出中国光通信网络部署与检测市场的规模及增长趋势。

运营商掀起光纤接入产业投资热潮

目前, FTTx (光纤接入) 网络建设成为全球光通信市场发展的重点。全球范围来看, 一方面各大运营商正掀起光纤宽带投资热潮, 跨体系竞争日益加剧——固网运营商发挥固有优势, 大力推进光纤入户;有线电视运营商全面提升超宽带能力;移动运营商借光纤化契机, 直指全业务运营。

另一方面, 在经历了3G大规模投资后, 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成为为数不多可以有效刺激经济、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方法之一。世界各国相继投入巨资发展国家宽带战略, 将FTTx作为主要信息承载方式, 这让光纤宽带迎来了“井喷”式发展的黄金时代。例如澳大利亚2010年起开始兴建NBN (国家宽带网络) , 总体投资规模达430亿澳元。

据预计, 2013年整个光通信网络市场规模将达到280亿美元, 光通信网络正由核心骨干网向城域网、接入网转变, 并向终极目标FTTH靠拢, 网络整体规模正在迅速不断扩大。光纤宽带接入市场则会达到94亿美元, 主要基于FTTH (光纤到户) 的迅速展开及EPON、GPON的成熟及成本降低。

在我国, 三大电信运营商均将FTTx视为战略重点, 自2009年前后相继启动规模建设, 并制定了相应的发展策略。据不完全统计, 仅2009年一年的FTTx设备部署量就高达2300万线。2010年1月13日起, 在国家推动下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进入实质建设阶段, 成为国内宽带等产业发展新的驱动力。

宽带网络建设热潮与光通信技术快速发展共同提升了光网络部署与检测市场的规模和技术水平, 给该市场带来了产业性的重大发展机遇。

光网络部署与检测市场增长迅猛

在光通信网络建设过程中, 运营商对通信设备质量和施工质量的要求极其严格, 需要遵循大量的技术规范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网络部署过程中任何的差错和疏忽, 都会严重影响整个通信网络的质量并留下隐患。因此, 配合相应的测试以检验生产与工程的合格与否及质量情况显得尤为重要。

与光网络与宽带接入市场容量快速增长相匹配, 全球光网络部署与检测市场2010年市场容量将达到55亿美元 (图1) , 预计2013年将达到83亿美元。过去几年间, 中国光网络部署与检测市场同样取得快速增长 (图2) 。

2010年4月8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7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的意见》, 拟3年投资1500亿元在光纤宽带建设上。2011年初, 中国电信宣布全面启动“宽带中国·光网城市”工程, 计划到“十二五”末实现FTTH超过1亿户,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亦迅速跟进。

据工业与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通信信息研究所分析, 在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期间, 我国电信业总体投资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 其中宽带投资约占总体投资的80%。我国光通信市场将又一次迎来快速发展 (图3) , 进而带动光网络部署与检测市场规模迅速扩张 (图4) 。

定制化服务催生紧密合作

由于光纤的石英物理特性使其易折断, 且光信号的传输方式和基于铜线的电信号完全不同, 因此其连接、测量技术包括网络配件完全不同, 需要专用的光网络部署与检测方案。

市场扩张 篇10

2012年, 宽带普及提速工程的实施将我国光通信产业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高峰。

三大运营商全年都在加快推进FTTH的相关建设, 工信部的相关数据显示, 截至10月底, 我国新增光纤到户覆盖家庭超过3900万户, 提前超额完成全年3500万户的目标任务, 全年光纤到户覆盖家庭累计已达8400万户。在此之下, 光纤光缆产业再度迎来供不应求的利好局面, ODN产业规模迅速扩大, GPON/EPON集采规模扩大化并重点指向FTTH应用, 100G技术通过验证并逐步进入商用…国内的光通信产业、市场规模都获得突破, 同时引领全球光网络市场的发展。未来几年, 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推出及落实, 国内光通信产业的发展前景依然被业界广泛看好。

市场规模的扩大化在提振产业信心的同时, 也让整个中国光通信产业“大而不强”的本质愈发显著。尤其是国内光通信产业在技术创新上的乏力, 使其只能跟随他人的步伐, 而无法实现真正创新。

大而不强的尴尬

CRU的研究报告显示, 今年以来西欧、美国、巴西和俄罗斯等主要光纤市场增长疲软, 而中国市场继续强劲增长, 从2011年占全球份额的46%增长到2012年第三季度的49%, 同时该趋势很可能延续至2013年初, 预计2013年中国光纤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同时在CRU的市场份额统计中, 烽火、亨通、中天等厂商都已经进入全球线缆市场份额前十之列, 国际市场越来越重视中国线缆市场的拓展。

与此同时, OVUM的相关报告也指出, 中国的FTTx市场正以42%的年增长率快速扩张, 远超亚洲其他地区和欧洲地区, 已成为全球FTTx市场的主导, 预计2016年, 中国将占全球FTTx市场50%的份额。日韩等国的FTTx建设正在放缓, 中国市场则处于高速发展期, 将很快实现超越。

各项数据都表明, 国内的光通信产业正在迅速壮大, 市场规模也不断扩大化,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 光通信产业是以技术创新为主导的行业, 国内企业的技术实力也是衡量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虽然国内的线缆企业在市场份额上占据领先优势, 但是其市场主要集中于国内市场, 海外拓展非常有限, 相比康宁、藤仓等国际线缆行业巨头, 其差距仍然非常明显。另外, 值得一提的是, 我国的线缆产业依然处于光纤反倾销的政策保护伞下发展, 真正具备与海外巨头一较长短实力的厂商仍屈指可数。

国内光器件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类似的困境。国内的光器件厂商规模非常庞大, 在供货能力上也非常显著, 然而国内的光器件产业却沦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多数的光器件厂商均只具备封装等制造工艺, 核心芯片等均需要从国外进口, 核心技术长期被日韩等厂商所垄断, 而绝大部分利润都集中于上游芯片层, 国内器件商的利润空间非常有限, 在市场需求量不断扩大的背景下, 国内器件商出货量大幅增长, 然而实际则是为他人做嫁衣。

跟随导致差距长期存在

诚然, 近些年来我国的光通信产业已经取得了较快的发展, 单就光纤光缆产业来看, 国内光纤预制棒逐渐实现量产。一位不愿具名的线缆厂商高层指出, 从光纤光缆的产能来看, 全球的光棒制造基地在向国内转移, 尤其是在日本大地震之后, 这个趋势日益明显, 国内厂商的光棒缺口在迅速提升, 目前国内厂商光棒的自给率在60%左右, 预计还需要2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填补该缺口。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泰尔实验室线缆部主任刘红峰告诉记者, 从光纤光缆层面的技术创新来看, 国内的几家大型线缆制造商, 如烽火、长飞等, 其光纤预制棒已可支持特种光纤的设计, 仅稳定性与国外厂商有一定差距。光纤层面, 国外厂商技术沉淀显而易见, 康宁等国外厂商明显占优;在光缆的质量上, 国内厂商则略胜一筹, 国内企业都是在巨大的市场压力下成长起来的, 即使利用一般的原材料也能造出符合国际标准、国内标准的合格光缆产品。上述线缆厂商高层也指出, 目前在加工工艺、加工设备以及原材料提纯层面, 国内线缆企业与国际厂商已保持水平相当, 另外在大棒制造、成品率、精确度等方面都已具备较强实力。

在国内厂商的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与国外厂商的差距究竟在哪里呢?

中国通信学会光通信委员会主任毛谦认为, 国内光通信企业近年来虽有一些技术创新, 但以改进、提高为主, 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视之为创新。他解释说, 光纤光缆的核心在于制棒层面, 然而这方面的技术都是国外的专利;部分企业在PLC等光器件层面实现了一些突破, 然而海外厂商很早就攻克;国内在100G光模块方面、相干接收技术等领域也在做研发, 但是原创性东西却不多。整体而言, 国内的光通信产业发展跟进居多, 原创性技术创新太少。

前述线缆厂商高层对此也深有感慨, 在光棒的设计上, 国内厂商缺少标准话语权, 在标准层面, 国内厂商参与较少, 包括G.652、G.657以及一些新的子类光纤的设计等, ITU-T一直在讨论相关的标准, 国外厂商在这些标准机构中的参与很深入, 在他们确定了标准之后, 国内厂商只能选择跟随。

国内企业面临创新乏力

从整个光通信产业的发展来看, 市场规模扩大化的背景下, 主流设备商的盈利危机也开始显现。尤其是2012年, 通信厂商自上而下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利润下滑, 市场低价竞争的问题进一步凸显。在这一背景下, 国内企业如何实现良性发展难以言明。

我国光缆的质量问题一直被业界所诟病。刘红峰举例说, 当年国内八纵八横建设时部署的光缆拆下来依然是新的, 但是近些年部署的光缆5年基本就损坏了, 光缆质量确实在不断下降。从深层次的原因来看, 近些年来, 光缆的价格不断下降, 现在1芯公里的光缆价格只有100元 (人民币, 下同) 左右, 与十几年前的光缆价格相比相差几十倍, 同时劳动力成本在不断上升, 光缆产业已进入微利时代, 降低质量、缩减成本也成为很多线缆厂商的选择。在这一背景下, 真正能够在技术研发上加大投入的厂商已为数不多。

不仅如此, 一些技术领域的投入成本过高, 也让很多企业望而生畏。今年杭州天野突破了PLC晶圆的生产工艺, 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 杭州天野董事长陆坦言, 对于PLC晶圆的加工技术而言, 全世界都是公开的, 其关键在于工艺, 而这部分工艺的研发对于国内企业而言, 投入成本过高 (近1亿元) , 这对于国内大多数光通信厂商而言都是不敢考虑的。此前国内某家大型光通信企业高层对记者坦言, 这个投入成本过高, 投资回报率却存在不确定性, 企业层面很难下决心投入研发。

随着华为、中兴等国内企业全球化步伐的加快, 国内光通信企业也纷纷实施走出去战略。

近些年来, 国内主流的线缆厂商都加大了对海外市场的拓展, 虽然整体基数有限, 但依然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 在拓展海外市场的过程中, 国内厂商如何适应新的游戏规则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进入海外市场以后, 将会面临专利上的诸多纠纷, 在中国的市场环境下, 国内厂商的专利意识比较薄弱, 同时国内市场在专利保护上相对单薄, 而进入海外则将面临挑战, 一方面是识别已有的产品专利, 或者选择绕开, 或者购买其专利;另一方面则是对于自主知识产权该如何保护。这两点对于国内厂商而言还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 这也是走出去所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政府扶持与企业投入需兼备

就研发投入而言, 中小型企业的资金较为短缺, 真正能够投入到技术研发上的资金确实非常有限, 然而毛谦也指出, 目前华为、中兴、烽火、亨通等规模较大光通信企业的研发投入还是有所保障的, 他们每年的研发投入占其营收的10%左右, 达到国际平均水平, 另外这些领头企业也做了很多研发创新, 在诸多领域实现突破, 甚至打破世界纪录。

工信部等政府部门也在加快推动我国相关领先技术的国际标准化工作, 加大中国在国际标准组织中的话语权。近期, 由我国自主提出的分组传送技术 (PTN) 标准G.8113.1正式获得通过, 与此同时, PTN的现网部署规模已经非常大, 这对于国内光通信产业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政府机构以及企业自身的投入对于我国光通信产业的长远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毛谦也明确指出, 我国光通信产业的实力依然很小, 国家应该对光通信产业加大重视力度, 目前国内光通信产业的应用水平与国际持平, 但是在前沿性研究方面差距仍然很大, 尤其是芯片层面的差距, 如高速数模转换芯片等, 国内鲜有涉及。我们不仅要对系统设备方面加大投入, 对于芯片、测试仪表等方面都需要加强投入, 促进国内企业的技术创新。

PTN:中国标准引领全球

PTN国际标准的推出是由内到外逐步实现的, 先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制定完善的企业标准, 然后通过系统化测试和普及应用推动技术成熟, 形成绝对的优势, 进而成为事实上的工业标准, 最终通过产业和企业影响力推进行业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订。这恰恰是全球通信行业中传统优势设备商和运营商最常用的技术主导模式。

市场扩张 篇11

用“好事多磨”来形容沈阳桃李面包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桃李面包”)的IPO进程似乎十分恰当。

公司早在2005年就开始准备上市,却由于2012年IPO搁浅而暂停。2014年6月,桃李面包IPO招股书终于在证监会网站预披露,但由于2015年7月资本市场剧变导致IPO被叫停,公司的上市计划又被搁置了。

直到11月6日,证监会突然宣布“将完善新股发行制度,重启新股发行”,并表示将先按现行制度恢复此前因“股灾”暂缓发行的28家公司IPO,桃李面包IPO才再次提上日程。

随着上市的日益临近,投资者对公司未来的经营状况也越来越关心。作为国内“面包第一股”,公司当前的经营状况如何?随着IPO的完成,未来募资将偏重于哪些方向?

为了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公司当前经营情况,《投资者报》记者于近期向公司发出采访提纲并致电相关负责人。其在电话中表示,当前暂不方便接受采访,可以先将采访提纲发到公司指定邮箱。但截至发稿前,记者依然没有收到公司的回复。

毛利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顾名思义,桃李面包主营面包的生产销售,面包对公司的销售贡献近年都在94%以上。

本次IPO,公司拟募资6.2亿元,用于沈阳、北京、石家庄、哈尔滨等4地的扩产项目,一旦达产,公司面包产能将得到大幅提升。那么,新增的面包产能未来能否被市场消化呢?

从2014年看,公司面包的产能利用率与产销率分别为98%、99%,有利于未来新增产能的消化。对此,公司预测,4个面包生产基地达产后第一年产能利用率约在72%,第二年预计达到88%,依然能维持在较高水平。

由于产销量高等原因,公司的业绩近年来增长稳定,2012~2014年,公司营收与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16%、13%。但由于销售模式等原因,公司的毛利率却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2014年,桃李面包毛利率为33%,而同行业面包新语、克莉丝汀的毛利率分别为53%和47%。同样是卖面包,为何毛利率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对此,桃李面包在招股书中表示,公司采用“中央工厂+批发”的经营模式,与克莉丝汀等采用连锁店经营模式的上市公司相比,公司的产品售价相对较低,使得公司营业毛利率较同行业上市公司平均水平偏低。

当然,“中央工厂+批发”的销售模式也有自身的优势。西南证券新股分析报告中就指出:相比于连锁店模式(面包新语、克莉丝汀),“中央工厂+批发”模式的优势在于规模效应显著、成本费用较低;但不足在于经销商队伍建设时间长,大型商超费用高。

除了销售模式的原因,食品行业分析师刘仁向认为,低价或与桃李面包研发能力的缺少有关。

他指出,国内大部分面包生产企业缺少专业的研发人员,对市场面包产品的形状和口味进行跟风与模仿,对产品内在品质关注不足,产品形状和口味较为单一,包装图案设计粗糙。

以同行业克莉丝汀为例,月均能推出两款新品,目前主要生产的各式中西糕点、面包、裱花蛋糕、月饼、饼干、糖果等六大类产品超过3000种;而桃李面包仅有三大系列30余个品种。

当然,桃李面包自身也在进行改进。公司近年来引进日本、欧洲等先进的生产设备,并结合自身经验进行一定程度上的改良,降低了次品率;同时公司每年开发的品种有10多种,有利于丰富自身产品线。

区域拓展效果待观察

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毛利率较低意味着未来公司需要开辟更大的市场来获取更多的利润。

从上文提及的募资投向不难看出,桃李面包的大本营在北方,其中,东北、华北地区的收入占比约在70%。对此,公司也表示,其销售市场主要集中在东北及华北地区,是收入和利润的最重要来源。未来公司在保持重点区域稳步增长的情况下,将加大西南、西北及华东地区的市场开拓力度,提高其市场占有率。

但开拓市场也需要时间。以2013年底成立的青岛桃李、济南桃李为例,2014年就分别出现了233万元和11万元的亏损。而随着新增产能的逐步释放,未来公司在区域拓展上是否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投资者报》记者也将持续关注。

从券商的角度看,当前发布桃李面包研报的3家券商对公司未来的业绩拓展整体还是比较乐观的。其中,广发证券认为,公司合理目标价约在17~20元之间,2016~2017年净利润增长率约在15%左右。■

市场扩张 篇12

2008年,美国制药研究生产企业协会(PhRMA)日本分会认为需要讨论一个合适的药品定价体系,特别是市场扩张管理办法,以便在Chuikyo、保险机构及行业间达成长期解决方案,PhRMA日本分会主张,对话机制应得到企业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支持。

2009年2月,日本卫生劳动福利部(MHLW)提出一项新规定:某个药品在没有任何新适应证的情况下,若产品市场的扩张比预期的要明显得多,应降低其NHI药价。而目前实行的是当产品因适应证及配方等原因改变用途进行变更,产品销售额超过150亿日元(1.59亿美元)且比最早的预期高出2倍的情况下,产品价格将降低。

MHLW称新规定扩大了药价降低的药品数量,会使制药行业面临的形势更严峻。药品生产企业对重新计算法表示反对,声称新规定将打击新药开发的热情。因为一旦新药销售良好,就要降低药价。

Daiichi Sankyo公司的一位专家委员会成员也对新规定表示反对,认为在没有任何前提的情况下,仅根据销量增加进行计算的降低药价规定,打击了日本开发新药的热情,将严重影响日本制药行业发展。MHLW也建议根据现有规定,对超过150亿日元的销售扩张进行回顾审查。

除市场扩张规定外,Chuikyo计划在即将召开的专家委员会上对日本制药生产商联合会提出的在专利有效期内保持新药价格稳定的建议,以及2010财政年度NHI药价改革中NHI的修订频度进行讨论。

上一篇:中西方园林艺术下一篇:医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