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总管扩张

2024-06-24

胆总管扩张(共8篇)

胆总管扩张 篇1

胆管扩张症为较常见的先天性胆道畸形以往认为是一种局限于胆总管的病变, 因此称为先天性胆总管囊肿。于1723年VATER首例报道1852年DOUGLAS对其症状学和病理牲作了详细介绍[1]。一个多世纪以来, 随着对本病认识的加深近年通过胆道造影发现扩张病变可以发生在肝内、肝外胆道的任何部位, 根据其部位形态、数目等有多种类型, 临床表现亦有所不同。本研究对2008年12月~2010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45例超声诊断为胆总管扩张病例作回顾性总结和分析,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近年来我院收治的经超声检查提示胆总管扩张病例45例, 其中胆总管结石38例, 胰腺肿瘤2例, 其中胆囊术后21例, 以上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 发热, 消瘦, 黄疸及皮肤瘙痒等症状。胆总管轻度扩张 (未见明显结石或肿瘤) 5例, 其中胆囊术后4例, 患者有轻度右上腹不适或发热症状。年龄范围30~ 80岁, 男22例, 女23例。

1.2 方法

嘱患者前一日晚餐进清淡少渣饮食, 晚餐后开始禁食, 次日上午空腹检查, 急诊除外。对腹腔胀气明显而干扰胆道成像的患者, 嘱其灌肠排便后再检查。检查时采用仰卧位、左右侧卧位、坐位或膝胸卧位等多种体位和多个切面反复仔细扫查, 必要时探头适当加压及配合乏氏呼吸以利于显示胆总管下段。必要时加做脂餐实验。一次检查不能确诊的, 嘱患者短期内复查。对无症状的代偿性或老年性生理性扩张者定期超声随访。

2 结果

在45例病例中, 胆总管均有不同程度扩张, 其中发现胆总管结石38例, 胆总管内径为11~25mm, 后经手术证实, 有一例伴胆管癌, 超声未能诊断, 发现胰腺肿瘤2例, 胆总管内径为12~20mm。手术彻底切除+肝胆管空肠Roux-en-Y型吻合术15例, 囊肿Lilly法手术切除+肝胆管空肠Roux-en-Y型吻合术3例, 囊肿大部分切除+肝胆管空肠Roux-en-Y型吻合术1例, 肝左叶切除术2例。另外5例胆总管内径为7~10mm, 但超声未发现胆总管内及周边异常情况, 后经脂餐或消炎利胆治疗后好转。

术后胆瘘1例, 保守治疗后痊愈, 无胆道损伤及胰瘘, 随访期内胆道逆行感染1例, 保守治疗后痊愈, 癌变2例, 其中1例术后8个月死亡。

3 讨论

胆管疾病是我国常见疾病之一, 尤其以胆总管结石居多, 近年来胆管肿瘤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临床上常有上骏部疼痛, 黄疽, 发热, 消瘦, 厌食等症状, 正常胆总管走向与门静脉基本一致, 右前斜位扫查可见其与门静脉前方平行或绕过门静脉下行, 下端延伸至十二指肠球部及胰头后方, 正常胆总管长约4~8cm, 内径小于等于6mm, 管壁厚0.2~0.3mm, 当胆总管扩张时与门静脉平行, 呈“双筒猎枪征”, 当胆总管梗阻时, 整个胆道系统全程扩张, 胆囊肿大, 超声显像是诊断胆管扩张最简单有效的方法[2]。有文献报道[3]超声显像对阻塞性黄疽的诊断率在96%以上, 并且能对95%的病例准确判断出梗阻部位及病因, 但是, 在基层实际工作中, 超声检查胆总管扩张病例发生漏误诊还是比较多的, 主要原因有病人肥胖, 胃肠气体干扰, 结石肿瘤太小, 超声伪像, 工作不够仔细等, 因此当胆总管不同程度扩张时, 超声应仔细观察, 采用各种方法尽可能满意显示后作出相应提示, 才能更有效地预防误诊和漏诊, 给临床提供更及时有效的信息。

胆总管轻度扩张7~10mm, 常见于胆囊术后, 胆道炎症, 胰腺炎, 胆结石, 十二指肠乳头部良性狭窄, 胆道蛔虫, 胆总管小结石小肿瘤及部分高龄患者等情况, 此时应首先通过各种体位和方法全面观察胆囊、肝内胆管、胆总管、胰腺及周围情况, 尽可能显示胆总管末段, 而后对胆总管扩张的程度, 范围及显示的长度, 肝内胆管的情况, 胆囊的大小及透声情况, 胰腺情况等进行详细的描述, 在未发现明显异常情况时, 作出胆总管轻度扩张的提示, 建议脂餐试验或利胆治疗后复查, 如复查时仍存在扩张, 应及时建议进一步检查, 以防漏诊。

胆总管明显扩张大于等于11mm, 常见于胆总管结石, 肿瘤, 胰腺肿瘤等情况, 其中胆总管结石是最常见的原因。此时要对肝, 胆囊, 肝内胆管, 胆总管, 胰腺及周围进行仔细检查, 如发现胆总管结石, 应对胆总管扩张程度, 结石的大小、多少、部位作详细的描述, 并仔细观察胆管壁及胰腺情况, 防止漏诊, 但实际工作中发现, 很多患者是胆囊术后, 甚至胆道术后, 上腹部情况复杂, 再加上胃肠积气明显及腹部疤痕组织的影响等多种原因, 胆总管要清晰显示, 有着相当大的难度, 超声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在尽可能仔细观察的基础上, 作出相应的诊断, 实在不行时, 要及时作出不排除远端梗阻的提示, 建议进行其他检查如CT, ERCP及PTC等。

总之, 超声检查胆道具有无创, 简便, 快速, 价格便宜, 准确率高, 可反复检查等突出优点, 是诊断胆管疾病的首选方法, 随着检查者技术水平的提高, 高分辨力彩超的应用以及检查方法的改进, 超声对胆道的显示能力大大提高, 超声不仅要能诊断胆总管结石, 胰腺肿瘤等相对容易诊断的问题, 还要对引起胆总管扩张的其他病因作出尽可能的诊断, 在胆总管无法清晰显示时能作出及时提示, 给临床更切实有效的帮助。

摘要:目的 对胆总管扩张的明确诊断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对2008年12月~2010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45例超声诊断为胆总管扩张病例。结果 45例胆总管扩张病例中, 采用囊肿切除、胆总管或肝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治疗。结论 诊断为胆总管扩张给予手术治疗效果令人满意, 而且胆总管中上段超声显示较为容易, 但下段显示较为困难, 当胆总管扩张超过10mm时, 超声及时作出远端可能梗阻的提示。

关键词:超声诊断,胆总管, 扩张

参考文献

[1]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3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8:846-877.

[2]李治安, 李建国, 刘吉斌.临床超声影像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997-1033.

[3]孙莉, 王彩云.胆总管下段病变的超声诊断[J].潍坊医学院学报, 2005, 5:50-52.

胆总管扩张 篇2

李娅:结石分三类;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混合性结石 夏柯氏三联征:腹痛、寒战、高热、黄疸 下面请责任护士xxx作简要的病例介绍。余川艳:

胆总管结石的护理

一、术前护理: 1饮食:病人选用低脂肪、高蛋白、高糖饮食。因为脂肪饮食可促进胆囊收缩排出消化,会加剧疼痛。

2.术前用药:严重的胆石症发作性疼痛可使用镇痛剂和解痉剂缓解,但应避免使用吗啡,因吗啡有收缩胆总管的作用,可加重病情。

3.病情观察:对于胆石症急性发作病人应注意观察其T、P、R、BP尿量及腹痛情况,及时发现有无感染性休克征兆。注意病人皮肤有无黄染、粪便颜色变化,以确定胆道梗阻。4.术前宣教:为病人进行术前准备及宣教,如备皮、配血、禁食水、肠道准备等,为病人讲解大概的手术过程及术后的活动、饮食等情况。

二、护理诊断(术前)P1.疼痛:与胆绞痛有关 P2.焦虑: 与担心手术有关

P3知识缺乏:缺乏术前准备及本疾病的相关知识。护理措施:

P1疼痛:目标:病人主诉疼痛有所缓解,病人能运用有效方法减轻疼痛。护理措施:

1.为病人提供安静、舒适的休息环境,在平时的工作中做到“四轻”,即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

2.建议病人使用缓解疼痛的方法,如听喜欢的音乐转移注意力等,做好与病人家属的沟通工作,使其能够给予病人充足的心理支持。3.遵医嘱正确使用解痉止痛药物并观察疗效。

P2.焦虑: 目标:病人能说出焦虑的原因及自我感觉,病人恢复对治疗的信心,积极配合。措施:

耐心详细地介绍检查、治疗、病区环境,介绍有关的医护人员,同室病友。

鼓励家属陪伴,对病人的理解和合作及时给予肯定。向病人解释焦虑情绪对疾病的不利影响。对病人的主诉采取同感性倾听,以亲切的语言予以安慰,解释病情和手术方式,手术经过及术中配合,减少患者心理紧张,消除思想顾虑,使其处于最佳状态接受手术。

4.经常与病人谈心,将治疗上的进展及时反馈给病人,增强病人对疾病的了解,介绍有相同疾病手术后病人的良好预后信息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O1:患者主诉腹痛缓解

O2患者积极接受手术治疗,康复愿望强烈 护理诊断(术后)

P1.生活自理能力缺陷——与手术及术后放置引流管有关 P2.疼痛:与手术切口疼痛有关

P3.有感染的危险:与手术创伤和术后留置引流有关 P4.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术后禁食,手术失血导致水和电解质丢失有关。下面请李崇庆补充护理诊断:

P5.清理呼吸道低效:与伤口疼痛、咳嗽无力,痰粘稠有关 P6.知识缺乏:与缺乏术后饮食与保健知识有关 P1生活自理能力缺陷

目标:病人生活需要能得到满足,并能恢复病情允许下的最佳自理水平,舒适感增加。措施:

备常用物品置病人床边易取到的地方,术后协助床上大小便、洗漱、更衣、擦浴。保持病人身体清洁,伤口敷料保持干燥,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提供合适的就餐体位,食物温度在38℃左右,软硬适中。及时鼓励病人逐步完成病情允许下的部分自理活动。P2 疼痛

目标:病人引起疼痛的刺激因素减弱或消除,病人痛感减轻或消失。措施:

1.评估疼痛的部位、性质、强度、持续、缓解时间及患者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2.保持环境的安静舒适,病人取舒适的体位,保证充足的休息

3.转移病人的注意力,如给病人听音乐、读报、听广播或者多与病人聊天以分散其注意力 4.指导和协助病人用手或枕头护住腹部,腹带保护伤口,以减轻深呼吸、咳嗽、或变换体位所引起的胸痛

5.遵医嘱予以止痛剂,观察用药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P3有感染的危险

目标:病人发热的相关因素消除,体温维持在正常范围

1.密切观察手术切口有无红肿热痛的典型体征,病人有无体温升高、脉搏加快、血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等感染的表现

2.保持伤口敷料的清洁干燥无污染,有渗出潮湿污染,及时换药。定期消毒伤口及其周围皮肤,正确合理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3.保持引流管在位,引流通畅,每日更换引流袋,严格遵守无菌技术,防止医源性交叉感染,引流袋中胆汁不能过满,及时倾倒,防止胆汁逆流。

4.翻身变换体位、搬运病人时,应防止引流管与引流袋分离,保持引流袋位置低于引流管开口。避免伤口受压,咳嗽或变换体位时用手护住伤口防止其受牵拉

5.预防外源性感染: 保持病室整洁、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紫外线消毒,瞩病人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6.用药护理 :遵医嘱用抗生素治疗,给药时间和药量准确,确保有效的血药浓度,同时注意用药反应。

7.按时测体温,观察体温的走向及热型。保证水分及营养的补充,保持口腔清洁 P4.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目标:明确病人体液不足的原因,对症处理,合理安排输液,维持体液平衡。

措施:

1.禁食期间静脉补充液体、电解质、营养物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并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合理安排调节输液顺序、速度和量。避免过多、过快输液。必要时用输液泵控制输液速度和量。

2.减少液体损失的措施:调节室温在18~22℃,控制体温减少排汗,伤口渗出多时及时换药加压包扎。

3.定期复查体重和血生化指标。.P5 清理呼吸道低效:

目标:患者痰液稀薄易咳出,呼吸通畅 措施:

1.环境: 提供整洁舒适的环境,减少不良刺 激。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洁净,维持合适的室温和湿度,注意保暖,避免尘埃刺激

2.指导病人深呼吸采取有效咳嗽方式,协助其翻身、拍背,有利于分泌物排出 3.指导病人掌握正确的咳嗽排痰的技巧:病人取半卧位或坐位,先进行深呼吸,然后深吸气,按压伤口或使用腹带包扎伤口的同时用力进行几次短促的咳嗽,将痰从深部咳出,必要时给予示范。

P6知识缺乏

目标:病人出院时能初步掌握饮食和保健知识 措施:

1.指导患者术后应去枕平卧6h,禁食,禁食期间做好口腔护理,肛门排气后方可进流质饮食,然后根据病情逐步升级。

2.给予患者高营养、低脂、低蛋白、易消化的饮食、高热量、高碳水化合物及大量的维生素如瘦肉、鱼类、豆制品及各种蔬菜、水果等以保证机体对能量及营养的需要。

3.告知患者应多饮水、多吃米汤、藕粉、豆浆等食物,以降低胆汁黏稠度,有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

4.术后七天内平卧时引流管的高度不能高于腋中线,站立或活动时引流袋不能高过胆管平面,以避免胆汁逆流引起感染。

5.指导患者床上活动时注意引流管的位置,避免因引流管扭曲、打折或受压而引流不畅。

6.指导患者进低脂饮食做到5禁忌,即禁暴饮暴食,忌食偏酸食物,忌高脂饮食,禁吸烟、饮酒及咖啡等,忌不吃早餐。

请xxx回答T管引流的护理

1.手术方法 :在胆总管探查或切开取石术后,于胆总管切开处放置T型引流管,一端通向肝管,另一端通向十二指肠,经腹壁穿口至体外,接无菌引流袋。引流管一般手术后2~3周拔除,我院为一个月左右 2护理.妥善固定引流管,防止导管扭曲、折叠、受压、脱落等,搬动患者动作要轻柔,并加强监护。对麻醉未醒的患者需适当约束肢体,防止患者燥动时将管拉出。清醒患者要反复告诫其翻身或下床活动时要保护好T型管。引流管长短要适宜,过长易扭曲,有碍胆汁流出,增加胆道或吻合口压力,容易发生胆瘘;过短则限制病人翻身活动,致引流管脱出,造成胆瘘。更换引流袋时须小心牵拉,防止T型管移位。如有脱出,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保持引流通畅平卧时引流管的高度不能高于腋中线,站立或活动时引流袋不能高过胆管平面,以避免胆汁逆流引起感染。指导患者床上活动时注意引流管的位置,避免因引流管扭曲、打折或受压而引流不畅。检查通畅情况,并检查衍接处有无松脱。若引流出胆汁内含有泥沙样的结石,为了不引起T型管的阻塞,可用生理盐水给适当冲洗。方法是:用生理盐水20ml脉冲式冲洗,注意压力不可过大。

5、引流3-4天后如胆汁清亮可逐步抬高引流袋至肩部,有利于胆汁回输有助消化。

6.如果T形管引流通畅,胆汁色淡黄、清亮、无渣且无腹痛无发热等症状饮食情况恢复,大小便正常,胆汁引流量逐渐减少,颜色呈透明黄色或黄绿色,无结石、无沉渣及絮状物,一般术后10~—14天可夹闭管道。开始每天2~—3小时,无不适可逐渐延长时间,直至全日夹管。在此过程要观察病人的情况,有无体温增高,腹痛,恶心,呕吐及黄疸等。

7、一个月左右后,行T型管造影,若造影无异物,残石、狭窄,胆肠吻合口通畅情况下,则于造影后再引流1-2日,以及时排出造影剂。经引流观察无特殊反应,可拔除T形管。拔管后,注意观察看患者的食欲、黄疸、腹部体征,警惕胆汁外漏的发生。

护士长总结:今天查房很成功,在护理方面应注意几点,更好地为患者做好健康宣教。1.要掌握胆囊结石的临床症状及腹腔镜胆囊切除的优势,帮患者分析手术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2.要掌握胆囊的功能,胆囊切除后对消化和吸收功能有无影响。3.为患者做好术前准备,消除顾虑。

胆总管扩张 篇3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十二指肠镜

我院于2005~2009年治疗非扩张性胆总管继发结石20例,分别行纤维胆道镜经胆囊管胆总管取石术、十二指肠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及利胆排石的保守治疗,19例患者痊愈,1例患者发生胆道狭窄。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0例患者。男6例,女14例;年龄20~68岁,平均49岁。19例患者术前多次超声检查报告:胆囊结石,胆总管直径5~8 mm,均未发现胆总管结石,其中1例患者术前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报告:胆总管结石,胆总管直径小于8 mm。1例患者有黄疸病史,该患者术前超声提示胆总管结石不除外,胆总管直径7 mm,结合病史,临床诊断胆总管结石。术前诊断胆总管结石2例。除1例术前B超发现胆总管结石患者外,其余19例患者无黄疸及胰腺炎病史,3例患者曾有上腹剧烈疼痛史。18例术前未明确发现胆总管结石的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治疗,术后出现黄疸、腹痛,发生时间为术后2 d~6个月,超声检查报告:无胆漏及胆管扩张,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升高,临床除外胆道损伤导致狭窄后,诊断胆总管继发结石。

1.2 方法

在术前发现2例患者中,1例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术后患者发生胆道狭窄,行胆肠吻合术;1例先行EST取石不成功,而后行胆囊切除,术中行经胆囊管纤维胆道镜取石术,取出结石。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18例患者中,12例患者行利胆排石、解痉等保守治疗,黄染消退,复查超声或MRCP,未见胆总管扩张或结石;6例患者黄疸加重或不减退,行ERCP检查和EST取石。

2 结果

术前检查发现2例患者,18例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出现腹痛、黄疸,明确诊断。19例患者治愈,1例患者出现胆道狭窄。患者3个月后复查超声或MRCP,19例患者均复查超声未见胆道残留结石,3例复查MRCP未见胆道残留结石。

3 讨论

继发性胆总管结石一般是指源于肝内胆管结石或原胆囊结石经胆囊管排入胆总管内的结石,近年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广泛开展,由胆囊结石经胆囊管排入胆道导致继发结石的病例报道逐渐增多,文献报道至少3%~10%行胆囊切除的患者存在胆总管结石,90%以上为继发结石[1],在LC术后症状复发患者中的17%发现有胆总管内残石[2],特别对于胆总管直径小于8 mm的继发结石,临床更容易漏诊,这类患者临床症状隐匿,常无黄疸和胰腺炎病史,术前偶然发现或术后出现黄疸和腹痛、甚至胆源性胰腺炎,从而明确诊断。本组19例患者术前无黄疸和胰腺炎病史,仅2例术前行MRCP和超声发现胆总管结石,而18例患者LC术后出现黄疸、腹痛后,再诊断为胆总管继发结石,提示这类结石的发生可能与手术操作有关,术中牵拉胆囊管,导致胆囊结石经胆囊管排入胆总管,术后出现黄疸和腹痛。因此术中分离胆囊管动作要轻柔,避免用力挤压胆囊;夹闭胆囊管前,可以应用左弯钳顺势向胆囊方向挤压胆囊管,防止胆囊管结石残留和结石滑入胆总管。有文献报告术中胆道造影和术中超声检查可提高隐匿性胆总管结石的敏感度,减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道残留结石的发生率[3]。

漏诊原因分析:(1)病史隐匿不能提供胆总管结石线索。本组患者术前无黄疸和胰腺炎病史,胆总管无扩张,直径4~8 mm,术前检查无胆红素升高。(2)超声检查局限性。虽然B超检查具有无创、可重复、费用低的优点,是胆石症首选诊断方法,但超声对于位于胆总管下段直径小于5 mm结石,特别在胆总管无扩张情况下,胆总管下端位于十二指肠背侧,肠气和肥胖影响显示,胆总管结石显影率仅65%,诊断准确率60%左右,并且受操作医生的主观因素影响,漏诊率较高[4]。(3)MRCP检查受费用等限制不能常规应用,并存在假阴性率。文献报道MRCP对胆总管结石诊断的敏感性为81%~95%,特异性为85%~98%,总的诊断正确率为96.3%,与ERCP比较无明显差异[5]。本组1例患者术前行MRCP报告胆总管结石,但费用高、受限制较多,不能作为常规检查,而且MRCP也存在着一定的缺点,胆管内血块、气泡都表现为低信号,不易与结石相鉴别,泥沙样结石、颗粒样小结石易被高信号胆汁掩盖而致漏诊,胆总管下段1/3胆汁流动也可造成假阳性[6]。(4)患者术前无胆总管继发结石,术中操作导致胆囊结石排入胆总管,术后出现腹痛、黄疸等症状,诊断为胆总管继发结石。

非扩张性胆总管继发结石因胆总管不扩张,胆总管切开取石有导致胆道狭窄的危险,本组1例患者因经胆囊管取石困难,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后胆道狭窄,再行胆肠吻合术。因此笔者认为,术前发现胆总管结石先行EST,如不成功,再行开腹经胆囊管纤维镜取石术,尽可能避免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本组1例患者先行EST,取石不成功,而后行开腹经胆囊管纤维镜取石术。对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出现黄疸、腹痛的病例,先行非手术保守治疗,给于利胆排石中药、硫酸镁口服,待黄疸逐渐减退后,行MRCP和超声检查明确结石是否已排出,本组12例患者经保守治疗后,行超声和MRCP检查证实结石排出。如黄疸加重或不减退,行ERCP检查同时EST治疗,取出结石。本组6例患者行EST治疗,取出结石,ENBD引流胆道。19例患者3个月后复查超声未见胆道残留结石。

近年来发展的内镜超声检查,对于胆总管末端直径0.2~0.3 cm的小结石诊断的准确率明显优于B超、CT和MRCP[7],但因设备及技术等因素不能广泛开展,导致术前诊断非扩张性胆总管继发结石困难,因此术后补救治疗十分重要,对于这类患者的治疗应首先行利胆排石、解痉等保守治疗,而后遵循EST取石、经胆囊管纤维胆道镜取石、最后考虑胆总管切开取石的治疗途径,尽量避免胆总管切开取石。

参考文献

[1]SCHIRMER BD,WINTERS KL,EDLICH RF.Cholelithiasis andcholecystitis[J].J Long Term Eff Med Implants,2005,15(3):329-338.

[2]BERTHOU J,DRON B,CHARBONNEAU P,et al.Evaluation oflaparoscopic treatment of common bile duct stones in a prospec-tive series of 505 patients:indications and results.Surg Endosc,2007,21(11):1970-1974.

[3]曾小兵,张德应.术中超声与术中胆管造影诊断胆总管结石的对比性研究[J]腹部外科2006,19(5):289-290.[3]ZENG XB,ZHANG DY.Comparative study of intraoperative ul-trasonography vs cholangiography in diagnosis of choledocholithia-sis[J].Journal of Abdominal,Surgery,2006,19(5):289-290.Chi-nese

[4]危安,周丹,刘冀宁.胆总管结石的超声和CT诊断及误漏诊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06,239(1):77-79.[4]WEI A,ZHOU D,LIU JN,et al.Analysis of CT and ultra-sonography in misdiagnosis of common bile duct stones[J].J ClinRes,2006,23(1):77-79.Chinese

[5]PAVONE P,LAGHI A,PANEBIANCO V,et a.l MR cholangiog-raphy:techniqu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J].Eur Radio1,1998,8:901-910.

[6]刘斌,王万勤.MRCP的临床应用[J].肝胆外科杂志,2006,14(6):410-412.[6]LIU B,WANG WQ.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MRCP[J].Journal ofHepatobiliary Surgery,2006,14(6):410-412.Chinese

胆总管扩张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男性2 例,女性4 例,年龄32~70 岁,平均46 岁。术前均诊断为胆总管结石、梗阻性胆管炎,其中1 例伴有梗阻性黄疸。5 例行开放性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1 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胆道镜探查取石、T管引流术。

1.2 术后情况

术后2 周开始试夹T管均出现上腹胀痛,胆汁从T管旁流出,只好放开引流。T管造影显示总管末端均狭窄,造影剂不能通过。置入输尿管导管前6 例分别已带T管至术后20 d~3 个月,其间均多次经T管用生理盐水冲洗胆道、抬高T管、间断夹管均失败,夹管时均出现上腹胀痛,胆汁从T管旁流出。

1.3 处理方法

选取一根F3~F5 大小的输尿管导管,将其头端轻度挤压变软并折弯成弧形,在透视下将该输尿管导管经T管长臂远端管腔置入至胆总管。输尿管导管不透X线,透视下可见。透视下旋转输尿管导管,可轻易将其置入至胆总管远侧。经输尿管导管向胆总管推注泛影葡胺行胆道造影,可见造影剂不能通过胆总管下端进入十二指肠。边推造影剂边将输尿管导管向胆总管下端继续置入,直至输尿管导管通过狭窄段进入十二指肠。调整输尿管导管进入深度,至其进入十二指肠约2~3 cm。同上法继续将另一根输尿管导管置入至胆总管远侧并进入十二指肠约2 cm。其中1 例一次只能置入1 根,第2 根不易置入。1 周后再次操作,顺利将第2 根置入。两根输尿管导管尾端于T管长臂远端管壁上分别穿孔引出并用缝线捆扎固定于T管壁上,以不影响T管远端接引流袋。置入输尿管导管后经T管推注泛影葡胺,见置入两根输尿管导管者造影剂能顺利进入十二指肠。

2 结果

所有病例置入两根输尿管导管1 周内均能顺利夹闭T管。输尿管导管置入时间为术后20 d~3 个月。输尿管导管置入后留置时间:1 例留置14 d,5 例留置1 个月后均经T管造影显示胆总管下端通畅,拔除输尿管导管,继续夹闭T管,约2 周后患者无不适,复查肝功能正常,拔除T管。除1 例患者术后2 月死于脑出血外,其余5 例患者均获随诊3 个月~5 年,患者均无胆道再梗阻症状。

3 讨论

3.1 胆总管可分为4 段

①十二指肠上段(第1 段);②十二指肠后段(第2 段);③胰段(第3 段);④十二指肠壁内段(第4段)。胆总管末端通常是指胆总管十二指肠壁内段,长1.5~2.0 cm。而胆总管末端狭窄通常是指Oddi括约肌、Vater壶腹和Vater乳头狭窄或主胰管开口狭窄,其开口直径<3 mm[1]。

3.2 胆总管末端良性狭窄的病因

胆总管末端良性狭窄的真正病因还不完全清楚,主要有:①受压性狭窄,多见于慢性胰腺炎;②炎症性狭窄;③损伤性狭窄;④功能紊乱性狭窄;⑤极少数为先天性[2]。本组病例术后狭窄,可能与胆总管炎、小结石、或术中探查操作粗暴通过乳头等有关。

3.3 胆总管末端良性狭窄的治疗方法

目前胆总管末端良性狭窄的治疗方法有:Oddi括约肌成型术、各种胆肠吻合术、经十二指肠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或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术、经皮肝穿刺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术、各种经胆道镜扩张等。经胆道镜处理胆管狭窄目前常用的方法有:活检钳扩张、胆道镜反复通过或套取小结石拉取扩张狭窄胆管、导管扩张和气囊扩张[3]。

3.4 操作体会

本组采用经T管管腔置入输尿管导管处理胆道术后胆总管末端狭窄,属于导管扩张法。由于输尿管导管在X光下可见,置入时可见其移动方向,且可边置入边经输尿管导管推造影剂,观察胆总管扩张、狭窄、梗阻、充盈缺损、憩室等情况,同时可观察输尿管导管进入十二指肠的情况并调整进入深度。输尿管导管常用于泌尿外科输尿管置入引流和造影,有一定的柔韧度和硬度,经T管置入后可直接到达胆总管,调整方向后可沿胆总管壁向胆总管远侧进入,并扩张胆总管末端狭窄进入十二指肠。置入时要注意,输尿管导管头端要轻度挤压变软并折弯成弧形,在经过T管长臂和短臂的转角处时方能较易通过并进入胆总管远侧。输尿管导管进入十二指肠不宜过深,2~3 cm为宜,以免损伤十二指肠。本组未见输尿管导管在胆总管壁上戳成假道的情况。对因胆总管末端狭窄不能一次置入两根输尿管导管者,可先置入一根,约1 周后因前一根输尿管导管的扩张及炎症水肿的减轻,可置入另一根。两根输尿管导管置入后,由于置入的角度不同,在两根输尿管导管间形成扩张力,对胆总管管末端有缓慢扩张作用。

3.5 评价

该双输尿管导管经T管置入并保留至胆总管末端扩张法,是胆道术后胆总管末端狭窄T管不能夹闭的一种简易处理方法,适合于没有十二指肠镜、胆道镜及球囊扩张设备、未掌握经皮肝穿刺球囊扩张技术等的基层医院。本方法目前已成功开展6 例,更多病例的效果有待进一步开展、观察。

摘要:目的 探讨胆道术后胆总管末端狭窄T管不能夹闭的简易处理方法。方法 用2根输尿管导管经T管置入至胆总管末端扩张治疗胆道术后胆总管末端狭窄。结果 6例患者胆总管末端狭窄均扩张成功,T管能顺利夹闭、拔除。结论 用2根输尿管导管经T管置入并保留至胆总管末端有缓慢扩张作用,是胆道术后胆总管末端狭窄T管不能夹闭的简易处理方法。

关键词:胆总管末端,狭窄,导管,扩张

参考文献

[1]吴咸中,主编.腹部外科实践[M].第3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2004:244-245.

[2]秦峰.胆总管末端良性狭窄的诊治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9):2991-2992.

胆总管扩张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期间因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入院, 经检查确诊为急性胰腺炎患者15例, 其中男9例, 女6例, 平均年龄42岁 (范围23-69岁) 。所有患者均曾多次予B超、CT、MRCP等检查过肝、胆、胰系统, 胆总管直径≥10 mm, 但未能明确最终病因者, 当中5例为复发性胰腺炎, 症状反复发作, 2例为胆囊切除术后。排除标准:通过临床、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除外酒精因素、药物、毒素、高钙血症、高脂血症、感染等有明确病因者及已确诊胆总管结石和慢性胰腺炎患者。

1.2 方法

内镜选用富士能590型的电子十二指肠镜, 检查均在急性胰腺炎发作期进行。ERCP检查前的准备和用药同常规ERCP, 并根据ERCP检查结果, 当即作了EST和取石治疗。术后对本组患者的诊断、疗效、并发症、术后随访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

2 结果

2.1 ERCP检查结果

15例患者均在急性胰腺炎发作期进行十二指肠镜检查, 观察十二指肠乳头及乳头周围病变情况, 插管做ERCP, 并根据ERCP检查结果, 13例加行EST治疗, 11例加行取石术。术中发现10例有胆管结石, 2例胆总管开口变细, 胰管微结石1例。胆总管下段乳头腺瘤1例。胆管有扩张而无梗阻因素1例。成功取出结石10例, 结石大小约0.3~1.5 cm或泥沙样结石, 结石取出率100%。13例行EST术后常规放置鼻胆管引流。胰管微结石1例, 予行EST后取石网篮取出结石。2例胆总管开口变细, 考虑局部炎症性狭窄或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 故行EST。1例胆总管下段乳头腺瘤取病理后, 转普外科手术治疗。1例胆管有扩张而无梗阻因素, 考虑为特发性胰腺炎, ERCP检查后, 未行特殊处理。

2.2 疗效

13例ERCP和EST术后患者手术第2日腹痛明显减轻, 2~3 d后逐渐消失, 血清淀粉酶2~4 d恢复正常。

2.3 并发症

术后5例患者术后出现血淀粉酶轻度升高, 1例手术后出现上腹部隐痛, 约2 d后消失, ERCP和EST取石过程中没有胰腺炎加重、出血或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2.4 术后随访

15例患者术后随访1年或以上, 有1例患者急性胰腺炎复发, 考虑再次局部炎症性狭窄可能。

3 讨论

3.1 ERCP对急性胰腺炎并胆总管扩张的诊断价值在大多数情况下, 急性胰腺炎的病因通常可通过仔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B超、CT、生化等常规检查就能明确, 尤其近年MRCP的推广下, 急性胰腺炎病因检出率更高。尽管有先进的检查手段, 仍有10%左右的急性胰腺炎病例不明原因。尤其急性胰腺炎合并胆总管扩张者, 有报道指不明原因的胆总管扩张多由胆总管下段及其周围器质性病变所致[1]。B超、CT等检查阴性的原因可能为:B超常受到肠道气体干扰, 对胆总管内结石判断尚欠准确, 而CT反映胆道系统的断面情况, 易漏小结石;对早期没有完全阻塞的良恶性狭窄, B超、CT仅能提示胆总管扩张。由于具体病因的不确定性, 加上手术可能带来的创伤及风险, 手术费用等因素, 患者往往难以接受ERCP手术, 临床上多注重内科保守治疗。因未根除病因, 容易造成胰腺炎反复发作, 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严重甚至可引发重症胰腺炎, 危及患者的生命。国外研究[2]表明, 这类患者的最常见病因为: (1) 胆道微结石由于其直径太小 (<2 mm) , 临床常规检查常常难以发现。 (2) 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 (3) 胰腺分裂症。 (4) 胰腺肿瘤。本组15例患者经ERCP明确病因的有14例, 10例有胆管结石;2例胆总管开口变细, 考虑局部炎症性狭窄或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胰管微结石1例;胆总管下段乳头腺瘤1例。胰胆管均无明显异常1例。病因检出率达93.3%, 其中胆结石所占比例达66%, 大部分为微型或泥沙样结石。由结果得出:急性胰腺炎并胆总管扩张明确病因需倚重ERCP。

3.2 ERCP的治疗作用治疗急性胰腺炎特别是胆总管结石所致急性胰腺炎的关键是解除胰胆管梗阻因素, 保持胰液引流通畅, 病情才能得到缓解和控制。部分病例是由于乳头自身的炎症或狭窄造成胰胆管开口受阻, 胰液引流不畅而引起急性胰腺炎, 同样需要解除梗阻。2005年美国消化内镜学会关于ERCP在急诊胆胰疾病中的应用明确提出了ERCP是目前治疗胆胰疾病的一项主要手段[3], 在ERCP的基础上, 可以进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ST) 、内镜下取石术等介入治疗是非常有效的诊断、治疗手段。本组研究中全部病例在急性发作期行ERCP诊治, 在此基础上, 对胰胆管结石患者行EST及取石, 对胰胆管下段狭窄梗阻患者行EST, 快速解除梗阻。本组15例患者术后患者症状均很快得到缓解, 表明急性胰腺炎在急性期行ERCP是安全、有效的。并且可以明确大部分病因, 具有B超、CT、MRCP等检查无法替代的优势作用。所以对于不明原因急性胰腺炎合并胆总管扩张患者, 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 应考虑尽早行ERCP诊治。

3.3 ERCP的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ERCP是高风险性的技术操作, 并发症的防治应贯穿于术前、术中、术后全过程, 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 术前充分准备;并由接受过专业培训、技术熟练的内镜医师、护士, 放射医师密切配合规范化操作, 术后密切观察, 出现并发症及时治疗。ERCP常见并发症有: (1) 一过性血淀粉酶增高或胰腺炎加重。 (2) 出血。 (3) 穿孔等。术后血清淀粉酶水平超过正常值水平而无临床症状者称为高淀粉酶血症, 其发生率可高达75%。掌握正确插管技术, 轻柔的将导管插入, 尽可能避免反复插管, 减轻乳头部水肿[4]。并应用药物治疗, 减少胰酶的外分泌、缓解术后oddi括约肌高压, 能有效预防血淀粉酶升高[5], 避免加重胰腺炎症。出血的防治重点是注意高危人群, 如食管静脉曲张、高血压、糖尿病、凝血机制异常等, 术前应纠正至最佳状态。术前给予解痉、镇静类药物有助预防手术中, 患者出现剧烈恶心、呕吐, 而导致贲门黏膜撕裂出血。乳头切开时要避免切开速度过快、切口过大, 切割及凝固电流适当。如切口有渗血, 及时在出血处注射1:1 000肾上腺素, 出血量大时可使用钛夹止血治疗。术后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大便颜色, 预防迟发性出血。穿孔的防治主要是操作过程中注意手法轻柔, 并根据病变情况尽量做中、小切口, 检查结束后注意予立位透视观察患者纵膈、膈下有无游离气体。本组患者术后5例出现血淀粉酶轻度升高, 1例手术后出现上腹部隐痛, 2 d后消失。没有出现危及生命或需外科手术补救的近期和远期并发症。

本研究表明不明原因急性胰腺炎并胆总扩张者早期ERCP检查及治疗是安全的, 诊断价值上具有B超、CT、MRCP等检查无法替代的优势。在ERCP的基础上, 对胰胆管结石患者行EST、取石, 对胰胆管下段炎性狭窄患者行EST, 能快速解除梗阻、缓解症状, 并有效防止急性胰腺炎复发。所以对于不明原因急性胰腺炎合并胆总管扩张者, 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 可考虑尽快予ERCP、EST诊治。

参考文献

[1]陈卫星, 厉有名, 许国强, 等.ERCP在评估有阻塞性黄疸的胆总管扩张病因中的作用.中国内镜杂志, 1999, 5 (3) :7.

[2]Tandon M, Topazian M.Endoscopic ultrasound in idiopathic acute pancreatitis.Am J Gastroenterol, 2001, 96:705-709.

[3]ASGE Guide line:The role of ERCP in disease of biliarytract and thepancreas.GastrointestEndosc, 2005, 62:1-8.

[4]张澍田, 冀明, 黄拥军.ERCP规范化操作.临床消化病杂志, 2008, 20 (4) :208.

胆总管扩张 篇6

关键词:外科手术,气囊扩张术,胆总管结石,治疗结果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ST) 和内镜下乳头气囊扩张术 (EPBD) 是目前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常用方法[1]。然而, 对于胆总管结石较大的患者来说, 对其采用EST是比较困难的, 而EPBD术后发生胰腺炎的几率较高[2]。这些限制了EST和EPBD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据报道, 先对乳头括约肌小切开, 再用大口径气囊扩张术 (ESBD) 能有效清除胆总管大结石。本研究采用ESBD对我院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治疗, 取得较好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4月—2013年3月收治的住院胆总管结石患者46例。其中男25例, 女21例;年龄19~67岁。将患者随机分为EST组与ESBD组, 每组各2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患者年龄均不小于18岁, 经B超或CT检查后, 显示为肝外胆管结石, 结石直径均不小于13 mm。排除感染性休克、凝血功能障碍或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的患者, 除此之外, 患者不得患有乳头肿瘤或曾行EST或EPBD取石。

1.3 治疗方法

所选器械有Olympus JF-260电子十二指肠镜、柱状扩张气囊 (直径为1.0cm) 及压力枪、导丝、碎石网篮、取石篮、超声造影导管、高频电装置、鼻胆引流管等。

两组患者术前均禁食8h, 经造影术确认胆总管结石的位置及大小。EST组患者根据结石的大小采用乳头括约肌大切开或中切开, 若结石较大 (直径>15 mm) , 可先用碎石网篮将结石机械粉碎, 再分批取出。ESBD组患者先采用乳头括约肌小切开, 在导丝的引导下, 用柱状的扩张气囊将胆管开口扩张, 然后采用带压力表的注射器向气囊内填充造影剂, 慢慢加压, 直到气囊中部的狭窄环消失, 并停留2min。再用取石篮取结石, 若结石较大, 可先将结石机械粉碎后再取出。取石过后, 如果胆管造影没有可见的充盈缺损影, 则视为结石清除完全。如结石未被完全清除, 则放置鼻胆管引流, 再进行第二次内镜取石。

1.4 观察指标

术中记录所取结石的数量及大小, 取石次数、清除时间、一期清除率、碎石器使用频率等。观察患者有无胰腺炎、胆管炎、穿孔及出血并发症的出现。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校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取石情况

EST组一期取尽结石18例, 取石失败2例, 改用外科手术治疗1例, 留置鼻胆管引流2例。ESBD组一期取尽结石21例, 1例因结石过大而取石失败, 另1例留置鼻胆管引流。EST组与ESBD组结石数目、直径、取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在术中取石次数、碎石器应用及结石清除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2.2 术后并发症

手术完成后, EST组出现并发症4例, 其中有轻症胰腺炎2例, 胆管炎1例, 乳头切口中度出血1例。ESBD组出现并发症2例, 轻度胰腺炎1例, 经生长抑素治疗后痊愈;乳头切口轻度出血1例, 经止血处理后痊愈,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胆管穿孔、感染、死亡等。

注:EST=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BD=内镜下乳头气囊扩张术

3 讨论

采用内镜下EST治疗胆总管结石已得到众多研究者的认可, 但在采用EST术治疗胆总管结石中, 易引起出血和穿孔这样的并发症, 且肠液胆管的长期反流易引起结石、胆管炎的复发, 同时也是引发胆管癌的中药原因之一。另一种常用的胆总管结石治疗方法为EPBD。据报道, EPBD不但较EST的并发症和危险性小, 还能保护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的功能, 但因EPBD术后胰腺炎的发生率较高, 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3]。

综上所述, 采用EPBD与EST联合起来的ESBD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结果表明, ESBD术后引起的并发症少, 胰腺炎和出血发生率低且程度较轻, 经一定治疗后均痊愈。因此, 对于胆管结石较大的患者, 进行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加大口径气囊扩张术治疗, 是比较安全有效的, 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补充EST术的缺陷,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苏进根, 王建平, 陈跃宇.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加大口径气囊扩张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价值[J].肝胆外科杂志, 2012, 20 (5) :340 -342.

[2] DiSario JA, Freeman ML, Bjorkman DJ, et al.Endoscopic balloon dilation compared with sphincterotomy for extraction of bile duct stones[J].Gastroenterology, 2004, 127 (5) :1291.

胆总管扩张 篇7

关键词: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囊状扩张,临床表现,超声诊断

胆总管囊状扩张 (choledochus cystic dilatation, CCD) 是临床上一种较常见的胆总管病变, 又称为胆总管囊肿, 其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腹痛、黄疸和腹部包块, 被称为CCD典型三联征[1]。然而, 临床上, CCD典型三联征并不一定全部同时出现, 大多数患者的临床表现并不典型, 当前在临床诊断上多采用超声诊断。为分析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囊状扩张临床诊断与超声诊断的效果,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行胆囊切除术的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照分析结果显示, 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囊状扩张患者行超声检查, 操作简单迅速, 可重复检查, 并且准确率高, 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68例胆总管囊状扩张患者, 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胆总管囊状扩张的诊断标准。其中, 男性46例, 女性22例, 年龄24~58岁, 平均年龄 (42.17±4.32) 岁, 病程3个月至2年, 平均病程 (1.03±0.11) 年。疾病类型:慢性胆囊炎29例, 胆囊结石27例, 胆囊息肉12例。

1.2 纳入标准

(1) 年龄20~60岁; (2) 体质量指数18.0~32.0 kg/m2; (3) 病程1个月至3年; (4) 均于我院行胆囊切除术。

1.3 排除标准

(1) 近1个月内出现急性疾病者; (2) 合并心、肺功能障碍者; (3) 合并胆管结石者; (4) 有上腹部手术史者。

1.4 方法

1.4.1 诊断方法。

采用探头频率为4.0~6.0 MHz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均于空腹8 h后行超声检查, 患者取侧卧位或仰卧位, 先行二维图像检查, 从横、纵、斜3个切面连续性扫描胆囊区, 准确定位呈囊状扩张的胆总管, 并观察胆总管囊肿内是否出现结石及其他病变, 然后用彩超探查胆总管囊状扩张的具体病变, 包括病变的位置、大小、胆总管壁厚度等, 确诊扩张性质, 并评估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难度系数。

1.4.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经确诊后, 均采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取仰卧分腿位, 术前全麻, 待全麻稳定后, 于患者肚脐侧行腹腔镜穿刺, 将三通道转化器置于患者腹中, 然后常规气腹进行操作, 将观察孔5.0 mm右侧通道设置为副操作孔, 缓慢置入牵引钳, 同时从主操作孔置入电钩, 并将电钩弯曲, 常规切除机体病变胆囊, 并取出送往医院检测中心进行检测。

1.5 手术难度系数评价

在统一主治医师和手术仪器情况下, 手术时间>30 min的定义为手术困难, 手术时间≤30 min为手术顺利。

2 结果

2.1 患者临床表现

经专家临床诊断, 纳入研究的68例患者中, 出现腹痛49例, 占72.06%;黄疸24例, 占35.29%;腹部包块18例, 占26.47%;二联征21例, 占30.88%;三联征15例, 占22.06%。二联征为患者同时表现有腹痛和黄疸, 三联征为同时表现有腹痛、黄疸和腹部包块。

2.2 超声表现

经超声诊断, 纳入研究的68例患者均出现胆总管囊状扩张。根据超声图像特点可分为A、B、C、D、E五种类型。其中, A型呈梭形扩张20例, 占29.41%;B型呈球形扩张15例, 占22.06%;C型扩张显著, 出现右上腹部囊性肿物14例, 占20.59%;D型重度扩张, 出现腹部巨大囊性肿物12例, 占17.65%;E型胆总管合并肝内胆管囊状扩张7例, 占10.29%。典型病例如图1、图2所示。

2.3 各超声类型临床表现

经超声诊断图像分型, 各超声类型中出现的腹痛、黄疸、腹部包块、二联征和三联征情况, 经超声诊断腹痛50例, 黄疸32例, 腹部包块24例, 二联征25例, 三联征6例, 见表1。

3 讨论

胆总管囊状扩张是临床上较常见的外科疾病, 多发生在机体胆管、肝内等部位, 临床治疗常采用胆囊切除术。腹痛、黄疸和腹部包块是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囊状扩张的主要临床表现, 又被称为“三联征”, 在临床诊断上具有重要意义。然而, 据学者研究证实[2,3], 在胆总管囊状扩张中, 三联征所占比例很小, 约为20%~25%。本研究中胆总管囊状扩张临床表现中三联征所占比例22.06%, 与上述研究基本一致。临床上多数胆总管囊状扩张患者出现腹痛率最高, 其次为黄疸, 主要因患者机体肠道梗阻所致。临床上出现腹痛和黄疸“二连征”症状, 对胆总管囊状扩张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提示需及时进行超声影像学检查。腹部包块是胆总管囊状扩张临床诊断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 本研究中, 经超声诊断腹部包块24例, 而临床表现为腹部包块18例, 提示胆总管囊状扩张的临床诊断应注重腹部触诊检查及超声检查, 以确诊病情, 并及时有效控制病情发展。

综上所述, 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囊状扩张患者行超声检查, 具有简单、快速、无创、可重复检查、准确率高等特点, 是胆总管囊状扩张临床诊断的首选方法, 值得在临床诊断上普遍应用。

参考文献

[1]赵美兰, 单征珊, 贾兵.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先天性胆总管囊状扩张症13例的观察[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1, 5 (10) :3060-3062.

[2]张多钧, 雷鹏, 赵国忠.先天性双胆总管囊状扩张并结石1例[J].宁夏医学杂志, 2015, 37 (1) :7-10.

胆总管扩张 篇8

关键词:胰腺炎,胆总管疾病,胰胆管造影术, 内窥镜逆行

急性胰腺炎并胆总管扩张的临床需求较高, 两种疾病互相影响导致患者的不适感较为突出。目前, 对急性胰腺炎并胆总管扩张治疗的研究相对不足, 故治疗性研究尤为必要[1]。近年来, 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 (ERCP) 的临床应用研究较多, 但其治疗急性胰腺炎并胆总管扩张的肯定性及细致性研究少见。本研究旨在探讨ERCP在急性胰腺炎并胆总管扩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5年4月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胰腺炎并胆总管扩张患者34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17例。对照组中男10例, 女7例;年龄23~69岁, 平均 (43.6±6.9) 岁;胆总管扩张直径:11~15mm 14例, 16~20mm 3例;胰腺炎严重程度:轻型12例, 重型5例。观察组中男11例, 女6例;年龄23~68岁, 平均 (43.9±6.8) 岁;胆总管扩张直径:11~15mm 14例, 16~20mm 3例;胰腺炎严重程度:轻型11例, 重型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保守治疗, 包括抗感染、解痉止痛、营养支持及抑制胰蛋白酶等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ERCP治疗, 具体如下:患者全麻后将十二指肠镜插至十二指肠降部, 找到十二指肠乳头, 由活检管道内插入造影导管至乳头开口部, 注入造影剂后X线摄片, 对病灶部位进行探查, 根据检查结果行内镜下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分、腹痛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VAS评分:评分为0~10分, 患者根据自身疼痛感受程度进行评估, 分值升高表示从无痛逐步到最痛, ≤3分为轻度, 4~6分为中度, ≥7分为重度[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重复测量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VAS评分

时间与方法存在交互作用 (P<0.05) ;时间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7、14d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腹痛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

观察组患者腹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3 讨论

急性胰腺炎由多种因素导致, 患者疼痛及不适感极为突出, 故患者的诊治及缓解需求也极高[3,4]。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疼痛缓解是干预的重点。有研究表明, 胰腺炎可导致胆总管扩张, 且胆总管扩张易引发胰腺炎, 故对急性胰腺炎并胆总管扩张患者的治疗进行相关研究是必要的[5,6]。但临床中关于急性胰腺炎并胆总管扩张治疗的研究较少, 故探讨价值较高[7]。目前, 临床存在关于ERCP治疗急性胰腺炎并胆总管扩张的研究, 但缺乏探讨分析性研究。

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腹痛缓解时间、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 有显著差异。表明ERCP治疗急性胰腺炎并胆总管扩张的效果较好, 治疗后患者疼痛减轻, 可缩短腹痛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有研究表明, ERCP可快速有效地解决胰液引流通畅, 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治疗效果更好[8,9]。另外, 由于ERCP具有创伤小的特点故患者术后恢复较快, 疼痛较轻。

综上所述, ERCP在急性胰腺炎并胆总管扩张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可缓解患者疼痛, 缩短患者的腹痛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陈旭.ERCP治疗40例老年胆总管扩张的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15) :105.

[2] Naumowicz E, Biaecki J, Koomecki K.Results of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gallstone disease and ductal calculi by single-stage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and bile duct exploration[J].Wideochir Inne Tech Maloinwazyjne, 2014, 9 (2) :179-189.

[3] 叶启文, 汪和明, 黄艳春, 等.ERCP在急性胰腺炎并胆总管扩张诊治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 (15) :83-84.

[4] 沈阳, 毛杰, 颜禄斌, 等.改良胆肠袢式吻合术在小儿先天性胆总管囊状扩张症中的应用[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2011, 32 (12) :896-899.

[5] 景建, 曹庆丰.16层螺旋CT曲面重建在诊断胆总管扩张疾病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0, 11 (3) :166-167.

[6] 张毅, 王双全, 闫国诚.成人胆总管囊状扩张症的外科治疗体会[J].陕西医学杂志, 2009, 38 (8) :1091-1092.

[7] 陆晔, 刘皓慈, 陈胜, 等.ERCP联合EST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术后远期并发症[J].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5, 20 (2) :116-120.

[8] 谭瑞明, 黄明海, 罗萍, 等.ERCP和EST在诊治484例胰胆疾病中的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 2014, 33 (21) :56.

上一篇:海洋监测设备下一篇:计算机语音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