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总管结石饮食的注意事项(精选10篇)
胆总管结石饮食的注意事项 篇1
去药店买药的时候,大家都会看药盒上面的说明书,说明书上面写了好多项的内容,其中有一项就是使用的注意事项,有些人会觉得上面的注意事项没有什么关系,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一旦出现什么毛病了就后悔莫及了,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有关于胆总管结石饮食的注意事项。
胆总管结石饮食的注意事项:
1、禁酒及含酒精类饮料。
2、饮食要规律、早餐要吃好。
3、低胆固醇饮食。胆固醇摄入过多,可加重肝胆的代谢、清理负担,并引起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结晶、积聚和沉淀,从而形成结石,所以,应降低胆固醇摄入量,尤其是晚上,应避免进食高胆固醇类食品如:鸡蛋(尤其是蛋黄)、肥肉、海鲜、无鳞鱼类、动物内脏等食品。
4、宜多食各种新鲜水果、蔬菜,进低脂肪、低胆固醇食品如:香菇、木耳、芹菜、豆芽、海带、藕、鱼肉、兔肉、鸡肉、鲜豆类等。
5、宜多食干豆类及其制品。
6、宜选用植物油,不用动物油。
7、少吃辣椒、生蒜等刺激性食物或辛辣食品。
8、宜用煮、蒸、烩、炒、拌、氽、炖的烹调方法,不用油煎、炸、烤、熏的烹调方法。
9、山楂10克,杭菊花10克,决明子15克,煎汤代茶饮或饮用绿茶。
10、平时喝水时,捏少许山楂、沙棘、银杏、绞股蓝草放入水杯中当茶饮用。
11、忌吃高脂肪食物,如肥肉、猪油、牛油、油煎、油炸及油多的蛋糕、糕点等,否则会引起胆囊收缩。
12、忌食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心、肝、脑、肠等内脏,以及松花蛋、鱼子、巧克力等。
13、要吃些瘦肉、鸡(鸡皮不要吃)、鱼、虾和豆类制品,以及牛奶等蛋白质食物。
14、多吃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绿色蔬菜、胡萝卜、萝卜、番茄、小白菜、菠菜、韭菜、玉米等。多吃水果,如橘子、苹果、香蕉、葡萄、西瓜等。
胆总管结石饮食的注意事项 篇2
关键词:腹腔镜,胆总管探查,胆总管结石,胆囊结石
胆总管结石中使用腹腔镜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 可以有效帮助治疗, 给患者造成的创伤小, 明显降低患者治疗疼痛[1]。作为肝胆结石高发的国家, 我国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患者占比超过10%, 其中有20%的患者需要通过手术治疗, 目前年龄是该类患者带来极大风险的不确定因素[2]。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主要用于胆囊手术, 我们探究了囊切除以及腹腔镜胆总管探查结合使用对于胆总管结石并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效果, 现将结果阐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我院2012年~2014年收治的90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 患者手术前均经过超声诊断, 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A组使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年龄53~72周岁;B组实验内镜十二指肠括约肌切开术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年龄52~71周岁。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不显著。
1.2 治疗方法:
我院2012至2014年收治的90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 分为每组45例的2组, A组患者使用腹腔镜胆总管探查取石术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B组患者使用内镜十二指肠括约肌切开术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1.3 统计方法:
临床治疗使用SPSS 18.0软件来进行统计和分析, 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采用χ2检验;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 。
2 结果
2.1 胆囊切除以及腹腔镜胆总管探查结合使用对胆总管结石并胆囊结石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 见表1。
A组患者手术成功率高于B组, 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残石率低于B组, 其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显著低于B组。
2.2 胆囊切除以及腹腔镜胆总管探查结合使用手术后患者相关状况, 见表2。
A组镇痛药物应用率、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平均体温均显著低于B组。
3 结论
我国是胆结石疾患高发的国家, 该类患者常常并发黄疽、胆道炎症等疾患, 严重的患者甚至出现胆道癌症。胆道结石患者往往年龄较大, 患者身体功能相对低下, 传统的开腹手术治疗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目的[3,4]。
现如今伴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发展, 胆囊切除以及腹腔镜胆总管探查结合使用是胆总管结石并胆囊结石患者有效的治疗方法[5], 我们的结果显示, 胆囊切除以及腹腔镜胆总管探查结合使用手术成功率高于对照组,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残石率也低于对照组, 其中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显著低于对照组。镇痛药物应用率、住院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费用、术后平均体温都显著低于对照组。胆囊切除以及腹腔镜胆总管探查结合使用对于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治疗效果好, 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低, 给患者以及其家庭带来的负担较小。胆囊切除以及腹腔镜胆总管探查结合使用对于体质较弱以及并发其他疾患的患者具有较好的手术效果, 整个手术过程患者可以耐受, 整个手术时间大大减少, 便于患者胆道功能及时恢复, 消化功能也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 因而对于体质较弱的患者需要使用该种方法手术治疗[6,7]。消化功能有效恢复亦可以进一步帮助患者其他器官恢复, 消化功能有效运动后整个机体可以及时恢复[8]。
胆囊切除以及腹腔镜胆总管探查结合使用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整个手术方法有效、经济、快速, 可以帮助患者降低心理压力, 手术带来的并发症低, 住院时间段, 是治疗胆总管结石并胆囊结石患者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蔡立军, 周帅.3种不同方式腹腔镜胆道探查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 2015, 44 (2) :256-258.
[2]梁万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联合胆总管切开取石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15 (18) :4281-4282.
[3]赵利荣.腹腔镜联合内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的对比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 2015, 18 (3) :54-55.
[4]高会琦.腹腔镜胆总管探查联合胆囊切除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研究[J].海南医学, 2014, 25 (15) :2216-2219.
[5]李敏献, 邢人伟, 鲁葆春.腹腔镜胆道探查术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 (32) :139-141.
[6]鲁号锋, 周伟, 邵成泽, 等.腹腔镜联合内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13 (23) :5413-5414.
[7]张士淮.腹腔镜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切除术后结石残留的影响因素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3, 13 (24) :1992-1994.
胆总管结石饮食的注意事项 篇3
【摘要】目的:分析影响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手术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期间经手术治疗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效果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结果显示,本组患者中有149名患者结石取尽,另外31名患者存在结石残留,结石残留率为17.22%;对患者实施为期两年的随访发现,有148名患者未出现复发,另外32名患者复发,复发率为17.78%,通过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结石残留和手术复发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龄、结石数目、手术类型、总胆红素异常、胰腺炎、胆总管直径、胆管炎、结石最大直径、胆管扩张、胆总管扩张,除此之外,术后并发症和结石残留也是导致术后复发的因素(P<0.05)。结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手术效果影响因素众多,需引起临床人员的重视,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相应的处理方案。
【关键词】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手术;治疗效果;因素
【中图分类号】R657.4 /b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222-02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临床上的常见病症,目前对于该病的治疗主要通过手术方式。大量的临床案例表明,由于病理复杂性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手术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结石残留和术后复发,导致患者需要二次手术,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其经济负担[1-3]。本文旨在分析影响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手术治疗效果的因素,特收集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期间经手术治疗的18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期间经手术治疗的180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本组患者中男125例,女55例,年龄21岁-80岁,平均年龄(52.44±12.16)岁,总胆红素水平(35.11±5.26)umol/L,胆总管直径(1.18±0.36)cm,结石直径(1.17±0.49)cm,本组患者均通过超声等确诊,患者均无手术禁忌,且均排除术前合并急性胰腺炎的患者。
1.2 方法
本组患者均通过手术治疗,其中有80名患者经胆总管切开取石术治疗,72例经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28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治疗,手术步骤均严格按照手术操作说明及无菌操作规范进行。
1.3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加以分析,使用χ2检验统计计数资料,同时将所得的影响结石清除和术后复发的因素进行Logistic 回归模型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本组患者中有149名患者结石取尽,另外31名患者存在结石残留,结石残留率为17.22%;对患者实施为期两年的随访发现,有148名患者未出现复发,另外32名患者复发,复发率为17.78%,通过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结石残留和手术复发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龄、结石数目、手术类型、总胆红素异常、胰腺炎、胆总管直径、胆管炎、结石最大直径、胆管扩张、胆总管扩张,除此之外,术后并发症和结石残留也是导致术后复发的因素(P<0.05)。具体情况见表1、表2。
表1影响结石取尽的多变量 Logistic 分析
变量回归系数b标准误S bRR值P年龄1.4791.4791.631P>0.05结石数目1.2310.8281.411P>0.05手术类型1.5921.5723.578P>0.05总胆红素异常1.6292.2381.510P>0.05胰腺炎1.5830.7293.151P<0.05胆总管直径1.0581.0842.588P>0.05胆管炎0.7191.4781.738P>0.05结石最大直径1.5310.9963.231P<0.05胆管扩张1.4312.5771.679P>0.05胆总管扩张1.3921.1492.585P<0.05表2影响术后复发的多变量 Logistic 分析
变量回归系数b标准误S bRR值P年龄1.3911.8611.261P>0.05结石数目0.7001.1311.549P>0.05手术类型1.5300.5882.391P>0.05总胆红素异常1.1602.6791.599P>0.05胰腺炎0.8790.5312.377P<0.05胆总管直径1.6903.3102.261P>0.05胆管炎0.7011.6692.858P>0.05结石最大直径1.3291.3411.690P<0.05胆管扩张0.6792.0972.671P>0.05胆总管扩张1.4111.2621.283P<0.05结石残留1.2881.2611.670P>0.05术后并发症1.1210.8613.072P<0.053 讨论
结石残留和术后复发是胆道结石手术治疗后的常见问题,如果发现取石不彻底或者复发则需进行二次手术,大大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临床表明,了解胆道结石手术效果影响因素从而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对于提高手术效果和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4-8]。本次研究通过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手术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龄、结石数目、手术类型、总胆红素异常、胰腺炎、胆总管直径、胆管炎、结石最大直径、胆管扩张、胆总管扩张,可将其归为患者的基本情况、基础疾病及手术类型。由此提示,在对患者开展手术前需进行综合评估,了解患者是否存在总胆红素异常、胆管扩张、胆总管直径、胆总管扩张、结石最大直径、结石数目,如果有则要及时通过溶石、排石并应用内镜系统等处理措施,并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降低术后结石残留率和复发率,大量的临床案例表明,采用腹腔镜手术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9-10]。
综上所述,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手术效果影响因素众多,需引起临床人员的重视,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相应的处理方案。
参考文献
[1]曹云.腹腔镜结合胆管镜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疗效分析[J].四川医学,2012,11:1979-1980.
[2]刘之谦.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两种微创治疗方案的回顾性分析[D].泰山医学院,2013.
[3]李志军,艾杨卿,杞映华,李建光,赵磊.ERC联合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1:77-78.
[4]牛哲禹.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两种微创治疗随机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D].山东大学,2012.
[5]史逸华,江玲雅,戴灵波.双镜联合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临床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14,17:23-24.
[6]裘文剛,徐江.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4,02:170-173.
[7]唐宗怀,国维克.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07:39-42.
[8]张岚.腹腔镜下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影响因素分析[J].腹腔镜外科杂志,2014,05:332-335.
[9]沈建伟,张立明,贾晓伟.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联合内镜和腹腔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结石的临床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2012,02:208-210.
胆总管结石饮食的注意事项 篇4
1.1一般资料
2006年9月—2009年11月,选取在我院治疗的胆总管结石病人85例。
病人均出现反复右上腹疼痛,白细胞(WBC)高于正常值,肝功能不同程度损害,发热50例。
所有病例在术前均经超声或CT等证实有胆总管结石。
开腹行胆总管切开术者43例(手术组),男21例,女22例,年龄38~77岁,中位年龄55.0岁;其中胆囊切除术后继发胆总管结石6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16例,单纯胆总管结石21例。
内镜下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联合中药治疗者42例(内镜组),男23例,女19例,年龄45~89岁,中位年龄60.4岁;其中胆囊切除术后继发胆总管结石13例,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4例,单纯胆总管结石25例。
1.2治疗方法
两组术前、术后均行血常规、肝肾功能、血C反应蛋白测定,监测生命体征,给予抗感染治疗。
1.2.1内镜组病人术前禁食6 h。
术前咽部以利多卡因局麻,肌肉注射地西泮、哌替啶、山莨菪碱,术中监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
先行内镜(JF-160电子十二指肠镜,日本Olmypus公司生产)逆行胆管造影(ERC)检查,定位、定性诊断,然后行内镜下EST,再用网蓝及气囊结合取出结石,如结石过大,则用机械网蓝碎石后取出,取出结石后再行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证实胆总管结石是否取净,术后均放置鼻胆引流管(ENBD)。
术后禁食1 d,动态检查血常规、血淀粉酶,在内镜充分引流炎性胆汁、降低胆管压力基础上,结合中药辨证施治。
湿热型:畏寒发热,右上腹疼痛、放射右肩部,恶心、呕吐、黄疸或便秘,右上腹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莫菲征(+),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体温38~40 ℃,WBC(10~20)×109/L。
脓毒型:有湿热型表现且更重,或伴中毒性休克表现,舌红绛、苔黄燥,脉细数,体温≥39 ℃,WBC≥20×109/L(参照卫生部1992年颁发的病种质量控制标准)。
治则清热解毒利湿,方剂用大柴胡汤加减:柴胡10 g,枳壳10 g,白芍30 g,虎杖30 g,郁金10 g,川楝子10 g,黄芩10 g,红花20 g,蒲公英30 g,金钱草40 g,鸡内金15 g,茵陈20 g,生甘草10 g,大黄15 g(后下)。
1.2.2手术组在全身麻醉下行胆总管切开取石及“T”形管引流术,如果是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在术中同时进行胆囊切除术。
术后14 d行“T”形管造影,无残留结石拔除“T”形管,如有残留结石,术后6周行“T”形管窦道胆管镜取石。
2结果
2.1治疗效果
内镜组42例中一次取净结石37例(88.09%),2例多发大结石二次行内镜取净结石,1例合并胆总管末端狭窄过长中转手术,2例内镜取石后残留细小结石术后口服中药经鼻胆引流管造影显示排净,本组总取排净率为97.62%。
手术组43例中41例(95.34%)手术中取净结石,2例术后2周行“T”形管造影发现有残留结石。
内镜组平均住院时间、腹痛明显缓解或消失时间、体温降至正常时间均明显短于手术组(t=2.13~2.60,P<0.05)。见表1。
表1两组各指标的比较
2.2并发症
内镜组31例EST术后血淀粉酶不同程度升高,均不高于正常值3倍,均无腹痛加重、发热等胰腺炎症状,预防性应用抑酸药和生长抑素等3~5 d内血淀粉酶降至正常,1例乳头因活检创面少量出血经用止血药治愈,无肺炎、肺栓塞等并发症出现。
手术组1例并发胆心综合征转科治疗,1例切口因脂肪液化延迟愈合,2例肺部感染经抗感染治疗治愈,并发症发生率为9.30%。
3讨论
3.1内镜在治疗胆总管结石中的作用
1974年,已有文献报道采用EST治疗胆总管结石[2]。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国内外已广泛将其应用于临床,已部分取代了传统的开腹手术。
本文结果显示,采用内镜联合中药方法取得了满意疗效,住院结石总取排净率达97.62%,相关生理生化指标恢复较手术组明显加快,住院周期大为缩短,且无严重并发症出现。
我们体会内镜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操作准确、快速,尽量减少重复操作,不追求一次性取净,尤其是细小结石。
术后ENBD减少了胆管继发感染、胰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普遍接受的ERCP后胰腺炎诊断标准是: ERCP后病人持续24 h以上腹痛,伴血淀粉酶超过正常值3倍以上[2]。
有研究表明,ERCP插管次数少于5次,胰腺炎的发生率是3.3%;当多于20次时胰腺炎发生率可增加到14.0%[3]。
张澍田等[1]认为, ERCP不会加重胰腺炎,ERCP能有效地诊断胆总管结石,并行EST取出结石,解除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根本病因。
NEOFOPTOLEMOS等[4]进行前瞻性研究显示,对胆囊未切除的胆总管结石病人行EST较开腹手术危险性大。
冯秋实等[5]认为,对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的病人,可先行EST 取出胆总管结石再行腹腔镜胆囊切除。
作者认为EST解决了胆管末端出口狭窄梗阻的问题,使得各种胆石症手术出现残留结石并发症的.概率大为降低,从而也减少了二次开腹手术的创伤。
开腹手术需全身麻醉,创伤较大,手术本身的创伤和术中的出血,使机体处于一种缺血低氧的状态,造成炎细胞的大量激活、炎症递质的释放和氧自由基的产生等一系列应激反应,在临床上表现为体温升高、血常规异常等情况。
病人术后恢复较慢,延长了住院时间,发生并发症的概率大大增加。
本文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为9.30%,我们认为对年龄较大或并发严重心脏病、糖尿病、肝肾衰竭等病人,即使合并胆囊结石,EST仍然是一种较为安全的治疗选择。
3.2中药在内镜术后的作用
内镜术后在充分引流炎性胆汁、降低胆管压力基础上,结合中药辨证施治,可促进胆汁分泌、加快黄疸消退、改善肝功能。
该病临床上一般以湿热型和脓毒型多见,起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壮热烦渴,呕吐频繁,尿少便结,脘腹胀满,疼痛拒按,烦躁不安,或神昏谵语,继之嗜睡昏迷,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洪大或弦数。
治以清热解毒利湿,方以大柴胡汤加减。
内镜术后禁食1 d后给药,对各项指标恢复有重要促进作用。
中药在治疗胆总管结石过程中也可起到直接抑制、杀灭细菌的作用。
钟勇等[6]对44例病人“T”形管中胆汁作细菌培养,阳性率为100%,这些细菌对多种抗生素有耐药性,但对大黄等中药较为敏感;体外抑菌试验显示,由生大黄、金钱草、菌陈组成的复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大黄、茵陈具有明显的利胆作用,可使胆汁大量分泌,其中大黄显效早,而茵陈显效晚,两者配伍可使利胆作用加强。
几乎所有治疗胆管感染的中药复方都有促进胆汁分泌的作用,使胆流量增加,起到利胆排石功效。
本文内镜组术后常规应用中药,可使大多细小、碎结石排除,从而减少内镜操作次数,减轻病人痛苦,缩短恢复时间。
【参考文献】
[1]张澍田,王拥军. 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7,27(11):836-838.
[2]FREEMA M L, DISARIO T A, NELSON D B, et al. Risk factors for post ERCP panereatitis:a prospeetive multicenter study[J]. Gastroinest Endosc, 2001,54:425-433.
[3]KAWAIK, AKASAKA Y, MURAKAMIK, et al. Endosco-
pic sphincterotomy of the ampulla of Vater[J]. Gastrointest Endosc, 1974,20:148-151.
[4]NEOFOPTOLEMOS J P, CARR-LOCKE D L, FRASER L, et al. The management of common bile duct calculi by 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 in patients with gallbladders in situ[J]. Br J Surg, 1984,71:69-71.
[5]冯秋实,张宝善,魏九久.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J]. 中国内镜杂志, 2001,7(2):12-13.
胆总管结石的微创化治疗 篇5
各种技术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
内镜技术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ERCP的应用是胆道外科治疗中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帮助临床医生重新认识胆道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项技术: (1) 经内镜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运用EST技术结合网篮和气囊取石, 胆总管结石直径<1 cm时取石成功率可达80%~90%, 治疗效果较好, 但是十二指肠乳头的形态、乳头周围是否有憩室、结石大小和结石数量以及术者技术水平等多种因素会影响取石成功率[2], EST术是目前胆总管结石治疗的最常用的内镜治疗方法, EST术在内镜治疗中的应用技术已经相当成熟, 其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相关文献指出, 欧美国家采用EST治疗胆总管结石, 成功率可以达到80%以上[3]; (2) 经内镜乳头括约肌气囊扩张术:EST手术在胆总管结石的治疗过程中存在损伤Oddis括约肌结构的风险, 可能会造成功能丧失的远期影响。EPBD取石法作为一种侵入性较小的治疗手段, 能够更好地保留括约肌的功能, 不会对Oddis括约肌的解剖结构造成破坏, 基本保留其功能, 但是该方法的适用条件相对严格, 比较适用于直径<1 cm的原发性胆总管结石, 能有效降低术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对于凝血功能有障碍、憩室旁乳头、有出血倾向的高风险患者该方法尤其适用[4]; (3) 目前EST和EPBD是较为成熟有效的内镜下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方法, 但是, 这两种方法对于直径较小的结石治疗效果较好, 对于直径较大的胆管结石十分困难。而EML方法就解决了这一难题, 该碎石方法操作简单, 并且经济、易行, 另外有研究表明, 该方法治疗胆管结石的成功率高达90%以上。但是, 当结石直径>2 cm且质地坚硬者, 使用EML进行治疗时网篮很难套住直径比较大的结石, 如果结石较硬粉碎时相当困难, 此时切忌强行进行EML, 否则将可能导致网篮断裂或网篮嵌顿等意外情况。这种情况下最好采用手术方式处理, 如LCBDE方法。 (4)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联合大气囊扩张术, ESLBD是一种新型的安全有效的内镜技术内镜下取石技术, 该方法首先对Oddis括约肌进行小切口, 然后球囊的扩张, 这样就能够避免Oddis括约肌的完全破坏, 保留其功能, 并能扩张胆总管下端结石流出道, 使得结石易于取出, 提高了困难胆总管结石内镜下取石的成功率。与单纯的EST术比较, ESLBD方法取石时乳头括约肌的切口小, 因此穿孔、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5]。
腹腔镜技术在治疗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LCBDE包括胆囊管探查胆总管取石和切开胆总管取石两种方式。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取石操作相对简单, 术后恢复过程与单纯的LC基本一致, 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首先用球囊适度的扩张胆囊管, 在0.3 cm的胆道镜下探查取石, 此过程并不损伤胆总管, 故无需放置胆道T型引流管, 显著提高了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手术方式通常适用于囊管引流通畅, 胆囊管直径>0.4 cm、汇入胆总管的右侧无明显扭曲变形、结石直径<0.6 cm, 结石的数目少于5枚者。该方法也存在特定的限制性, 以下列情况时建议胆总管切开取石术: (1) 胆囊三角严重粘连; (2) 胆囊管相对较细或开口靠后; (3) Mirizzi综合征; (4) 胆总管内较多较大结石, 结石直径>0.6 cm、数量多于5枚[6]。
内镜联合腹腔镜在治疗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LC联合LCBDE和EST联合LC在治疗结石性胆管炎虽然方法不同, 但疗效方面基本相似, 实际临床工作中, 应根据每位患者具体的情况、每位医生的技术水平和可利用的设备, 术前必须综合考虑而决定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然而由于LC联合LCBDE能够在一次操作中同时处理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 特别是对于多发的大结石, LC联合LCBDE能明显减少患者所需的治疗次数, 有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低、保留Oddis括约肌功能和远期并发症低等优点, 应该成为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轻度或中度急性结石性胆管炎的标准[7]。
胆总管结石微创技术治疗的选择
胆总管结石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原发性胆总管结石即结石仅存在于胆总管, 胆囊和肝内不存在, 内镜下取石方法如EPBD或ESLBD为该类结石治疗的首选方式, 能够避免对Oddis括约肌功能的损害。但是, 当结石过大时, 不适用内镜取石方法, 此时可选用LC联合LCBDE治疗方法。胆管结石复发率较高, 而且每次胆道手术都会升高下一次手术的风险和难度, 因此在手术中要尽可能减少对肝外胆道周围组织的“骚扰”, 防止过度粘连, 为后期结石复发再手术创造更好的条件。
继发性胆总管结石常合并胆囊结石, 首选的治疗方法是采用LC联合LCBDE方法, 能够一次性解决胆总管结石及并发的胆囊结石, 还能够有效避免破坏Oddis括约肌功能, 大大节省了医疗成本。另外, 还可以选择EST联合LC的治疗方式, 即先采用EST取出胆总管结石, 然后采用LC手术方式切除胆囊, 该方式属于一种微创的可行处理手段, 既可以分阶段处理, 也能同时处理。
由于胆道术后胆总管结石复发患者的Oddis括约肌功能多数是异常的, 因此, 目前对于复发性胆总管结石的治疗通常优先考虑内镜方法, 内镜方法能够避免对Oddis括约肌的破坏。其次, 胆道术后患者的右上腹及肝十二指肠韧带区域的结构模糊, 可能造成医源性损伤或加重该区域的结构变异, 增加再次手术难度。目前LCBDE已被用于胆道术后胆总管结石的治疗, 但是该方法对操作者腔镜操作技术的要求极高, 且成功率不高, 该项技术目前仍处于摸索阶段。
摘要:胆总管结石是外科的常见病, 多发病, 据统计, 约占胆石症的20.1%[1];因产生原因的不同, 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型。既往开腹手术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唯一有效方法, 但因其手术创伤大, 伤口愈合时间长、全身状况恢复速度慢、术后并发症多等诸多缺点, 患者大多不愿接受。但是, 随着科技的进步, 手术器械的完善, 使得微创技术飞速的发展, 胆总管结石的治疗也因此迈入微创时代。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微创化治疗,ERCP,LC,LCBDE
参考文献
[1]吴在德.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
[2]Williams EJ, Green J, Beckingham I, et al.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common bile duct stones (CBDS) [J].Gut, 2008, 57:1004-1021.
[3]邱陆军, 黄强, 王成, 等.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临床研究[J].肝胆外科杂志, 2006, 14 (4) :279-280.
[4]Rosenkranz L, Patel SN.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for stone burden in the bile and pancreatic ducts[J].Gastrointest Endosc Clin N Am, 2012, 22 (3) :435-450.
[5]Zhang WJ, Wu GR, Wu GZ, et al.Laparoscopic exploration of commonbile duct with primary closure versus T-tube drainage: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J Surg Res, 2009, 157 (1) :1-5.
[6]许明辉, 胡娟英, 郝建宏, 等.双镜联合一期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27例[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3, 13 (1) :36-41.
胆总管结石饮食的注意事项 篇6
【关键词】 胆总管结石;超声检查;技巧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720 文章编號:1004-7484(2014)-03-1758-01
对于胆总管结石患者如果合并胆道感染,并且伴有急性梗阻性化脓胆汁炎,在临床上一般表现为发展迅速,接近半数的人会出现情绪烦躁,嗜睡、昏迷、血压下降或者是酸性中度引起感染性休克等。如果对于这类患者给予及时的治疗,患者经常会在1-2天内甚至是几个小时之内由于循环衰竭而导致死亡。因此,采用有效的技术及时的诊断出患者的病情,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及时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为了胆总管下段结石腹部超声检查的技巧进行探究,我院针对2011年2月到2013年4月收治的150例患者展开了全面的研究,现在将研究的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我院2011年2月到2013年4月收治的15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98例,女性患者有52例,患者年龄最小的为29岁,最大的为66岁,平均年龄为48.76岁。患者在进行腹部超声波检测之前都伴随有一下症状:不同程度的烦躁、嗜睡的患者有81例,出现昏迷以及血压下降和酸中毒的引发感染性休克的患者有15例,出现阵发性上腹疼痛的患者有21例,出现寒战、发热或者是黄疸的患者有20例,具有多种临床症状的患者有36例。所有的患者在接受实验之前都对实验的情况具有清晰的了解,并且同意接受实验,并且所有的患者在接受检查之前都排除了各种严重内科疾病的影响,例如冠心病、高血压等。
1.2 方法 本次实验研究主要采用对比的方法,就是将腹部超声波检查的结果和手术之后的结果进行对比,以确定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其中超声波检查具体为:采用东芝Nemio 17仪,所有在患者在接受检查之前的8-10个小时之内禁止进食,尤其是禁止食用一些容易产生气体的事物,在接受检查的当日早上应该排便,尽量少说话,以降低胃肠道内的气体。对患者进行检查时,所有患者都采用变换体位的方法进行检测,平卧时患者保持两腿呈现弯曲状,左侧卧位时患者的腰腿伸直,并且配合探头的加压。患者体内的部分结石会发生移动,并且如果患者胃内的气体可能气泡的形式发生移动,这可能会被误诊为胆总管结石。胸膝位是,患者保持该体位20分钟之后改变成为平卧进行探查,使超声仪在适当加压的情况下进行检查。
1.3 超声波检测结果的判断 胆总管结石在进行超声波检查时一般表现为一束强回声光团或者是光条,同时会伴有声影,明显可以发现患者的胆道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扩张现象。
1.4 统计学处理 对超声波检查得到的结果和手术之后的结果进行数据的统计,计算出诊断的准确率等。然后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分析得到的数据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150例患者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比较,其中146例超声诊断为胆总管下段结石,经手术诊断144确诊,误诊3例;8例超声诊断无胆总管下段结石者,经超声造影诊断结石4例,经手术诊断1例为Vater壶腹小结石。超声诊断胆总管下段结石灵敏度为99%以上。对超声波的到的结果和手术得到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和处理得到P>0.05,说明两组数据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腹部超声波检查具有极高的诊断率。
3 讨 论
胆总管下段结石腹部超声波检测的主要依据为,超声图像对胆总管进行分段处理,从肝门区处方到门静脉的主干前方是胆总管的上方这一部分的超声波图像容易显示,并且能够清晰的辨别各种异常情况。下段到小静脉版型并延伸到胰腺头背部外侧的部分为胆总管的下段,这一部分在检查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气体的干扰,而出现不能够清晰的显示异常情况的现象。因此,在采用腹部超声波进行胆总管下段结石的检测过程中,检测的技巧就变得尤为重要。从过本次研究我们得到为了提高胆总管下段结石的检测准确率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首先,应该对患者的肠道进行充分的清理,最大程度的降低肠道气体的干扰。其次,在进行检测时应该与患者的呼吸保持良好的配合,对探头进行适当的加压,加压有利于降低患者肠胃内的气体对检查结果的影响。总之,只有在充分掌握了检查的技巧之后,在采用腹部探头进行检查时具有检查方便实用、安全没有创伤、不断提高检查准确率的特点。
目前在临床上对于胆总管下段结石的及时治疗对于提高治疗的效率,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高治疗效率的有效方法就是不断地提高检查诊断的准确率,这一方面能够对患者采用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另一方面能够对未患该类疾病的患者采用其他的方法确定出现各种临床症状的原因,以便及时的确定病情对症治疗。通过本次对腹部超声波检查技巧的探讨,我们得到只要采取有效的技巧能够使检查的诊断率得到不断地提高,这一方面对及时的诊断患者的病情提供了有利的参考依据,另一方面极大的改善了后续治疗的效率。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采用腹部超声波检查方法很难确定Vater壶腹部的小型结石,对于这一问题还需要在临床上进行不断地探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黄岩,戴洁,陈松旺.胆总管结石的彩色超声和MRCP诊断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0,23(16):2538-2539.
胆总管结石饮食的注意事项 篇7
关键词胰胆管造影术内镜逆行括约肌切开术腹腔镜胆总管结石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073
近20年来,腹腔镜手术在我国快速发展,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成为治疗胆囊结石的经典微创术式。但临床约10%的胆囊结石患者合并胆总管结石,单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不彻底,术后有一定的胆总管结石残留[1]。ERCP只用于治疗已经确诊的胆总管结石病例,实施结石的清除或胆管引流[2]。采用ERCP联合EST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280例,效果较好,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3月~2012年6月收治胆总管结石患者280例,男150例,女130例,年龄37~78岁,平均56.5岁。临床表现主要是右上腹或中上腹疼痛、发热、黄疸、恶心、呕吐等。胆总管结石的诊断根据病史、实验室检查、B超、CT、MRI、超声内镜及ERCP等检查确诊。其中单发结石90例,多发结石163例,泥沙样结石27例;结石直径<1.0cm88例,1~2cm160例,>2cm32例,结石直径最大3cm;原发性胆总管结石170例,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残余结石或复发性结81例,胆总管及胆囊结石29例。
器械与方法:入选的患者术前均行三大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及血清胆红素等检查无禁忌证,碘过敏试验阴性后,择期手术。所有患者均采用Olympus公司TJF—30型十二指肠镜,UES—20型高频电发生器,奥林巴斯电刀,取石球囊,取石网篮和碎石网篮。
所有患者均使用ERCP联合EST术治疗。患者取左侧卧位,十二指肠镜到达十二指肠降部后拉直,探头找到十二指肠乳头,调整十二指肠乳头的位置位于视野的中心,切刀有选择地插入十二指肠乳头开口,缓慢注入35%碘比醇到胆总管内,进行结石造影,明确胆总管内结石的数量和大小。顺11~12点钟方向切开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口的长度根据十二指肠乳头的形态和胆总管内结石的大小而定。结石的具体处理方法要根据结石的数量。大小、形状决定。具体措施如下:①结石的直径<1cm,采用EST术球囊扩张后取出结石。②结石的直径>1cm。采用EST术或取石网篮取出结石。⑦结石的直径>1.5cm或多发结石,采用机械碎石或者取石网篮取出结石。④胆总管下端狭窄或者结石直径超过胆总管的,采用采用碎石取出结石。⑤一次性取石失败,为了防止碎石导致胆管梗阻,应放置鼻胆管引流,4d后证实取石干净后在将管拔除。术后监测患者的症状、体征变化,譬如体温,血压,心率、有无上腹痛等。7天后再进行造影证实取石是否干净,如若发现残石,应再次取石[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数据,定量数据均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自身前后对照法,每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各组之间治疗前、治疗后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的LSD法;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有效率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结果
280例患者中278例成功取出结石,2例操作失败转外科手术治疗。267例成功患者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11例行胆道球囊扩张,治愈率99.2%,术中无一例出现出血。术后监测血淀粉酶5例升高,最高达1124U/L,无腹痛及腹部体征,经常规禁食,抑酸,支持对症治疗后均恢复正常,考虑为术后高淀粉酶血症。1例术后出现腹痛加剧,中上腹压痛,无反跳痛,B超提示胰体增大,血淀粉酶1069U/L,考虑并发胰腺炎,加用奥曲肽0.1mg皮下注射每6~8小时1次,5天后症状完全缓解,血淀粉酶恢复正常。术后中无1例出现发热、黑便及血象升高等提示肠出血、肠穿孔及胆管炎等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4.76%。术后住院时间2~5天。
讨论
ERCP及EST目前已成为胆道系统及胰腺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
ERCP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患者痛苦小的优点,对于胆道手术后胆总管结石残留或复发的患者可疑避免再次进行创伤性的手术,为大多数患者所接受。对于胆总管结石的影像学诊断,B超和CT虽然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是由于容易受到操作人员和患者胃肠道气体的影响,使诊断的结果出现误差。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技术不但能够清楚地诊断胆总管结石的存在,而且可以清晰的显示结石的大小,部位、数目[4]。
EST于1974年Kawai首先报道,胰胆疾病内镜治疗技术随之得到蓬勃发展,现已广泛用于临床。EST在胆、胰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日趋广泛。EST为治疗胆总管结石、残余结石找到简便有效的方法,其成功率已达90%以上。熟练掌握ERCP是行EST的先决条件,注意技术关键点和取石技巧是提高取石成功率的关键所在[5]。
文献报道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结石清除率84%~95.6%[6]。本研究显示,80例患者中278例成功取出结石,2例操作失败转外科手术治疗。
随着ERCP联合EST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医院将它作为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技术。本研究也证实ERCP联合EST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临床上建议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赵永星.ERCP+LC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29.
2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ERCP学组.ERCP诊治指南(2010版).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0,27(3):115.
3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ERCP学组.ERCP诊治指南(2010版).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0,27(3):117.
4张晓清,于永立.ERCP在胆道疾病中的作用.中国医药指南,2011,9(16):59.
5李军.逆行胰胆管造影及内镜括约肌切开取石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551.
诊断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方法分析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9月收治的可疑胆总管结石患者72例, 男41例, 女31例, 年龄32岁~83岁, 平均年龄58.5岁,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疼痛不适、发热、胆红素升高且以直接胆红素为主、腹部超声提示胆总管增宽。
1.2方法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了US、CT、MRCP、EUS四项检查, EUS使用Olympus公司生产的EU-ME1超声内镜, 水囊法结合腔内注水法, 将超声探头置于十二指肠降部, 依次扫描观察胰腺、胆总管、胆囊等情况, 诊断标准为管腔内可见固定的高回声团块, 后方伴有声影。MRCP使用美国GE公司的1.5T现代化核磁共振, CT使用美国GE公司的64排CT, 腹部超声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设备Philips IE33、Philips IU22。
1.3观察指标以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 为金标准, 比较US、CT、MRCP、EUS四种检查方法对胆总管结石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的差异, 计算公式如下:敏感性= 真阳性数/ (真阳性数+ 假阴性数) , 特异性= 真阴性数/ (真阴性数+ 假阳性数) , 准确性= (真阳性数+ 真阴性数) / 总例数, 阳性预测值= 真阳性数/ 总阳性数, 阴性预测值= 真阴性数/ 总阴性数。
1.4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72例入选患者中, 通过ERCP取石确诊为胆总管结石患者51例, 21例患者未发现胆总管结石。51例阳性患者中, EUS诊断49例, 其中有2例经ERCP未能证实, 21例阴性患者中有1例误诊为胆总管结石, 后确诊为胆管癌;51例阳性患者中, MRCP诊断47例, 21例阴性患者中, 有1误诊为胆总管结石, 后确诊为胆管癌。51例阳性患者中, CT诊断43例, 有3例考虑恶性肿瘤, 经EUS及ERCP确诊为结石, 21例阴性患者中有2例误诊为胆总管结石, 后确诊为胆管癌;51例阳性患者中, 腹部体表超声诊断36例 (其中有6例患者腹部超声发现单个结石, EUS及ERCP证实为多个结石) , 11例患者仅发现胆总管扩张, 未能发现结石, 另外4例未发现胆总管增宽及结石, 21例阴性患者中有4例误诊为胆总管结石, 有2例不明确诊断。四种方法诊断胆总管结石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见表1。
注:敏感性方面, EUS、MRCP与US相比*P<0.05, 有显著性差异, EUS与CT相比#P<0.05, 有显著性差异;特异性方面, EUS、MRCP与US相比*P<0.05, 有显著性差异;准确性方面, EUS、MRCP与US相比*P<0.05, 有显著性差异, EUS与CT相比#P<0.05, 有显著性差异;阳性预测值方面, 各组之间P>0.05, 均无显著性差异;阴性预测值方面, EUS、MRCP、CT与US相比*P<0.05, 有显著性差异。
从上述分析研究可以看出超声内镜与MRCP对胆总管结石的诊断在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而与US相比较, 除阳性预测值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外, 其余都有显著性差异;与CT相比较, EUS在敏感性、准确性方面有显著性差异, 故在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上, 超声内镜、MRCP优于US及CT。
3讨论
胆总管结石堵塞胆总管, 轻者可无任何临床表现, 重者表现为典型的三联症:腹痛、寒战高热、黄疸, 并可诱发急性胰腺炎, 甚至导致化脓性胆管炎、中毒性休克, 而危及患者生命。故准确的诊断, 既能使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又能避免医疗纠纷, 而显得尤为重要。常用的检查胆总管结石的方法有腹部体表超声、多排螺旋CT、MRCP、及超声内镜, 体表超声费用低、安全无创, 患者最容易接受, 但其受患者肥胖程度及胃肠道气体干扰较大, 尤其是胆总管下端显示不清, 漏诊及误诊率较高, 结果受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影响较大;腹部CT检查受操作者技术水平影响较小, 但只能进行横断面扫查, 影像缺乏连续性, 对微小结石较易漏诊, 且有辐射, 孕妇较难接受此项检查[2]。MRCP技术优点为操作安全无创伤, 无严重并发症, 并且可用于过敏体质者;不足之处为空间分辨力较低, 对主胰管及其分支、轻度扩张的胆管显示欠佳, 图像重建后小病变易被掩盖, 对壶腹部病变敏感性欠佳;与EUS相比, 其检查小结石的敏感性较低。
EUS是进入十二指肠降部进行检查, 避开了腹壁脂肪及胃肠气体的干扰, 大大提高了胆总管结石及微小结石的诊断率, 且能发现胃肠道疾患 (本组72例患者中有1例行EUS时发现食管癌) , 这四种检查方法中, 仅EUS可对胃肠、尤其对十二指肠乳头进行直观的观察, 这是其他检查无法替代的, 优点为安全、创伤小、对微小结石的敏感性较高;不足之处[3]:对胃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患者因胆囊位置发生改变而无法探查;对幽门狭窄、毕Ⅱ术后患者因腔道狭窄发生而无法进入十二指肠球部; 插入深度受限, 不能完全显示肝门和右肝管图像;实质病变如坏死、脂肪浸润、钙化等可影响其对远端胆管的显像;操作者的技术水平对结果影响较大等。研究表明EUS对微小结石 (直径<4 mm) 的诊断率明显优于US、CT、MRCP[4]。
综上所述, EUS和MRCP在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上优于腹部体表超声及CT, 效果更好, 但在微小结石的诊断上, EUS更具优势, 且其在检查的同时可以对胃肠及十二指肠乳头进行直接观察, 这是其他检查无法做到的, 故EUS与MRCP、US、CT相比在胆管疾病的诊断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金震东, 李兆申.消化超声内镜学[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3.
[2]赵胜利, 朱传英, 李秀芬.超声内镜诊断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分析[J].山东医药杂志, 2010, 50 (39) :60-61.
[3]TSE F, LIU L, BARKUN A N, et al.EUS:a meta-analysis of test performance in suspected choledocholithiasis[J].Gastrointest Endosc, 2008, 67 (2) :235-244.
胆总管结石饮食的注意事项 篇9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EST,ERCP,网篮取石,碎石网篮
胆总管结石是我国常见的胆道疾病之一, 随着ERCP技术的发展与完善, 其已极少用于单纯诊断胆胰管疾病, 而是更广泛的用于治疗方面。近年来我院采用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为2007年以来我科住院病例25例, 其中男性11例, 女性14例。年龄48~85岁, 平均 (63.56±11.1) 岁。患者以不同程度右上腹痛、发热、黄疸为主要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谷丙转氨酶异常升高, 不同程度血清总胆红素升高, 其中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术前经腹部B超和/或腹部CT胆胰管三维重建明确胆总管结石诊断, 其中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16例, 胆囊切除术后并胆总管结石7例, 单纯胆总管结石2例。
1.2 术前准备
1.2.1 患者准备
(1) 术前评估心、肝、肾、肺功能及凝血功能。 (3) 碘过敏皮试。 (4) 术前禁食12h以上, 术前15min肌注丁溴东莨菪碱10mg、地西泮10mg。
1.2.2 设备准备
DSA辅助显示系统, Olympus JF-IT30型纤维十二指肠镜, 高频电凝发生器, 各种乳头切开刀、导丝、取石球囊、取石和碎石网篮等, 76%泛影葡胺20m L+生理盐水稀释成38%泛影葡胺。
1.3 操作步骤
(1) 常规行ERCP, 再次明确胆总管结石及其它情况; (2) 行EST治疗, (3) ERCP显示结石直径<8mm时, 用网篮直接取石后球囊清扫; (4) ERCP显示结石直径≥8mm时, 直接选用可碎石网篮, 取出困难时则使用碎石装置碎石, 然后再取出; (5) 肝功能提示有胆道梗阻, 而B超、CT、ERCP未发现结石者, 行EST+球囊胆总管清扫; (6) 术毕根据实际情况行ENBD, 必要时行ERBD。
1.4 观察指标
术前着重观察患者腹痛情况、胆总管直径、胆红素水平。术后严密观察患者腹痛、血压、心率、粪色、体温情况, 监测术后6h血常规、血淀粉酶值及第2天清晨血常规、血淀粉酶值、胆红素水平, 术后1周胆总管直径等。术后主要通过B超和/或ENBD观察胆总管直径和结石取出情况, 造影证实胆石已取净者, 可拔除鼻胆引流管。
2 结果
本组病例25例, 1次取石成功23例。2例未成功者均实施碎石、取石再ENBD, 其中1例7d后经ENBD造影示无结石影且胆红素降至略高于正常值, 胆总管直径8mm, 考虑剩余结石自行排出, 另外1例经第2次取石后完全成功。一次取石成功率为92%, 二次取石成功率为100%。黄疸消退时间: (4.04±1.88) d, 住院时间: (6.52±1.36) d。本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0% (5/25) , 其中并发急性胰腺炎 (淀粉酶上升3倍正常值以上且合并腹痛者) 1例, 一过性淀粉酶升高 (淀粉酶升高但未达急性胰腺炎标准) 4例, 经内科治疗均痊愈, 尚未观察到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胆囊结石和胆管结石是常见病, 其发病率在我国约占8%左右, 其中胆管结石约占1/5。胆总管结石部分患者可以没有临床表现, 甚至可以自行排出, 但大部分阻塞胆总管引起梗阻性黄疸、急性胆囊炎、急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等一系列临床疾病, 本组病例有12例取石前合并明显的谷丙转氨酶升高, 考虑升高原因主要由于胆汁淤积所致肝功能损害, 小部分则可能由于合并胆系感染上行所致。传统胆总管结石治疗方法为外科手术, 自1973年Kawai和相马、1974年Classen和Demling报道了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ST) 治疗胆总管结石以来, 以ERCP为基础的内镜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范围越来越广, 标志着胆总管结石的治疗进入微创技术的历史新际河, 并成为首选治疗方法。有研究表明[1~2], 内镜较外科手术治疗除了创伤小、不遗留腹部疤痕, 亦具有黄疸消退快、残余结石少、住院时间短等优势。文献报道[3~5]一次性结石清除率80%~97%, 本组一次清除率为92%, 与文献结果相近, 表明内镜治疗是一种极其有效的方法。同时, ERCP对残余结石不失为很好的补救治疗方法。
ERCP+EST有一定的并发症, 本组发生率为20%, 略高于其他文献报告[5~6], 但本组除了1例为急性胰腺炎外, 其它均为一过性淀粉酶升高, 没有发生出血、穿孔等相对严重并发症, 更没有死亡病例, 充分显示了内镜治疗创伤小、并发症少的优点。我们的经验是严格把握内镜治疗适应症;由有娴熟操作技术及技巧的医师进行, 灵活根据结石大小、数目及软硬度等情况选择是直接网篮取石或者碎石后再取石还是选择球囊清扫胆总管, 球囊取石可清除胆管内的碎石残渣, 亦对清除阻塞于胆管开口的胆泥有良好的作用;尽量减少胰管插管及注入过多造影剂, 避免长时间反复插管, 缩减发生乳头水肿、医源性胰腺炎几率, 如果发生乳头明显水肿可以行ENBD或ERBD;EST是内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首要关键, 我们的经验是行中切开有明显的优点, 不应一味追求切开长度, 应根据乳头形态、憩室位置及结石大小等具体情况而定, 一方面保证切开充分, 结石顺利取出, 另一方面又避免切口过大增加穿孔、出血发生风险。
ERCP+EST治疗胆总管结石作为一项微创技术, 安全、有效, 对于单纯胆总管结石、胆囊切除术后合并胆总管结石无疑是首选治疗方法, 而对于合并胆囊结石患者可以联合使用腹腔镜下胆囊摘除术, 拓展了微创手术的范围。
参考文献
[1]李文, 范君度, 鲁焕章, 等.经内镜及外科手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的疗效比较[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1999, 16 (3) :154~156.
[2]庞林元, 潘春生, 栾月云, 等.胆总管结石内镜和开腹手术治疗对比分析[J].航空航天医药, 2007, 18 (1) :5~6.
[3]Schreurs WH, Juttmann JR, Stuifbergen WNHM, et al.Management of common bile duct stones:selective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graphy and endoscopicsphincterotomy:short and long term results[J].SurgEndosc, 2002, 16 (7) :1068~1072.
[4]Binmoeller KF, Schafer TW.Endoscopic management of bile duct stones[J].J Clin Gastroenterol, 2001, 32 (2) :106~118.
[5]赵亚刚, 孙大勇, 周梅花, 等.总胆管结石的内镜下治疗 (附596例临床分析) [J].临床研究, 2008, 2 (3) :1~4.
胆总管结石饮食的注意事项 篇10
【中国分类号】R575.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050-01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是临床常见疾病,约占胆石症患者的9.2%~14.3%[1],以往均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近年来,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我国的迅速发展,绝大部分胆囊切除术均可在腹腔镜下进行,同时通过十二指肠镜行oddi 氏括约肌切开或球囊扩张取胆管结石技术的普及,两者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开腹胆囊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我院自2008年1月~2011年1月对48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行十二指肠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endoscopic sphincterotomy,EST),3~5天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holecystectomy,LC),获得了满意的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48例,其中男20例,女28例;年龄32~77 岁,平均年龄54.5 岁。均有右上腹疼痛发作史, 急性发作16例,反复发作32例;有黄疸病史26例,总胆红素56~120μmol/L,直接胆红素34~60μmol/L;急性胰腺炎8例(轻型),病程3天~6 年;均经B 超、CT或MRCP诊断明确,胆总管直径0.5~1.0cm 10例,≥1.0cm 38例;胆总管结石直径0.5~2.0cm,无原发肝内胆管结石;结石数目1~4枚,单发结石35例,多发结石13例。
病例选择标准: ①能耐受内镜治疗和手术,无手术禁忌证;②影像学检查诊断为胆囊结石合并肝外胆管结石(结石直径≤2.0cm)或术前怀疑肝外胆结石管结石; ③不合并肝内胆管结石和胆管狭窄;④结石数量≤4枚。
1. 2方法
入院后確诊胆囊结石并胆总管结石48例,按常规先行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结石直径< 1.5cm 者,采用网篮取石,结石直径>1.5cm者,先用碎石网篮行机械性碎石,然后用网篮或气囊导管取石。取净结石后禁食12~48h,补液,应用抗生素、生长抑素预防胰腺炎和胆管炎。检查血、尿淀粉酶正常,无发热、腹痛后1~5天内在全麻下行LC。常规采用四孔法,先离断胆囊和胆囊动脉,顺行切除胆囊。10例因术后轻度胰腺炎于十二指肠镜术后1周及2周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其中3 例因取石失败直接行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术。
2. 结果
48例患者中成功完成十二指肠镜、腹腔镜联合治疗45 例,成功率93.8%。3例十二指肠镜未成功的开腹手术中,1例EST后取石网篮取石嵌顿,1例内镜取石未成功而行开腹,1例合并十二指肠憩室,乳头在憩室内水肿严重插管失败,住院时间8~14d。40例随访3~6月未见残余结石及胆管炎发生。
3. 讨论
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创伤大、住院时间长、并发症多。LC 已成为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金标准[2],而双镜的联合应用治疗胆囊合并胆总管结石也逐渐被接受。由于无需T管引流,保证了胆道的完整性和消化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住院时间远短于开腹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的住院时间,真正实现了微创治疗的目标,是目前治疗此类疾病的最佳选择[3]。
双镜联合应用的顺序有3种[4]:①先行LC,再行ERCP。其优点是可避免胆囊结石落入胆总管;缺点是一旦胆总管取石失败,患者将需要再次开腹行胆总管切开取石术。②LC术中同时行EST,其优点是一次手术能同时解决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将LC和ERCP两项操作在全身麻醉下一次完成,可以减轻患者的不安和不适。③先行ERCP,再行LC。其优点有:可以了解胆总管结石的大小、部位和数目,对无法取出的大结石,Mirizzi 综合征或壶腹部解剖变异等致取石失败者,可放弃EST 而行开腹手术。笔者认为应“先ERCP+EST后LC”。ERCP可以了解胆管解剖形态,减少LC 术中胆管损伤的概率,ERCP可以发现乳头病变(十二指肠憩室、肿瘤等),本组发十二指肠憩室1例, 直接EST切开。这样“先ERCP+EST后LC”可以明确诊断及确定手术方式,从而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尽量减轻创伤及患者的痛苦。在确认ERCP无并发症后, 应尽早行LC手术,一般观察3~5 d 即可。LC处理胆囊管时应尽减少对胆囊的牵拉,先切断并夹闭胆囊管,避免胆囊内小结石进入胆总管。乳头切开后,即使从胆囊内有小结石排入胆总管,也较易从胆总管排入肠腔。若ERCP+EST失败,也可开腹行胆囊切除与胆总管切开取石术,避免LC后行ERCP 的再次手术问题。
综上所述,ERCP+EST后行LC 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有效方法,可进一步明确胆石症诊断、预防LC 并发症,保证了胆管的完整性和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同时,它符合微创外科的发展方向,具有疗效高、住院时间短、患者痛苦少,医疗费用低等优点。但ERCP+EST 的指征应严格掌握,以减少并发症。
参考文献
[1]陈训如.微创外科在胆道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地位[J].中华外科杂,199,37(1):695-696.
[2]高峰,梅乐园,曹波,等. 2793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分析[J].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9,12(7):636-637.
[3]Saccomani G, Durante V, Magnolia MR, et al. Combined endoscopic treatment for cholelithiasis associated with choledocholithiasis [J]. Surg Endosc, 2005, 19: 910- 914.
[4]Lin JH, Zhou J, Cui ZL. Management of cholecys to choledocholithiasis with duoendoscope andlaparoscope[J]. China Journal of Endoscopy, 2007, 13(4): 405- 406.
【胆总管结石饮食的注意事项】推荐阅读:
胆总管结石术后05-27
胆总管残余结石07-05
胆总管小结石08-02
胆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06-01
难治性胆总管结石06-01
胆总管下段结石08-06
肝内胆总管结石09-19
胆总管囊肿的诊治体会05-31
胆总管扩张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