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

2024-08-20

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精选8篇)

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 篇1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5年1 月至2009年12月, 实施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原位拆建手术62例, 其中男30例, 女32例, 年龄32~70岁 (平均48岁) 。第一次手术病因:胆总管先天性囊肿26例, 肝胆管结石36例。其中30例行胆总管-十二指肠端侧吻合 (26例胆总管先天性囊肿均行此术) , 32例行胆总管-十二指肠侧侧吻合。再次手术的原因:B超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MRCP) 检查提示吻合口狭窄, 近侧胆道及远侧盲端胆道结石形成, 反复的胆道感染 (胆道感染时常有黄疸) , 反复发作的胰腺炎等。

1.2 处理原则

根据术中探查, 26例胆总管先天性囊肿第一次手术时均未行囊肿切除, 再次手术时都完整切除囊肿, 4例胆总管下端有狭窄及结石者, 低位切除远侧胆总管, 30例患者均行近侧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32例胆总管下端通畅近侧无狭窄者, 拆除原吻合口, 修补胆总管并以T型管作胆道支撑引流, 恢复胆流生理性通道。所有患者都行十二指肠修补, 术中置经鼻空肠营养管, 术后胃肠减压。8例合并左肝外叶结石患者同时行左行外叶切除术。所有患者均行术中胆道镜检查。本组未发现胆管癌变病例。

2结果

本组62例患者再次手术无1例严重并发症发生。仅1例患者术后第7天出现上腹痛伴血淀粉酶升高, 经禁食及抑制消化腺分泌等保守治疗后恢复正常。术后患者获2个月~3年的随访, 原有的病症均明显减轻或消失, 治疗效果满意。

3讨论

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作为一种手术方式, 由于操作较简单, 短期疗效较明显, 在我国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 作为一种先进的手术曾被广泛应用于治疗肝胆管结石。但是, 该手术从设计原理上本身就存在两个缺陷[1]:胆总管下段的盲端综合征和严重的胆汁返流。由于存在严重的胆汁返流, 导致反复的胆管炎, 吻合口狭窄以及胆管癌变等问题, 以及盲端淤积感染所带来的临床病症, 使其临床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随着人们对肝胆管结石治疗的深刻认识, 该手术逐渐被其他形式的胆肠吻合所取代。更有一部分接受该手术的患者由于反复发生胆总管感染而不得不再次接受手术, 拆除原吻合口, 重新恢复生理胆汁流通道, 如果吻合口近侧的胆管有狭窄及梗阻存在, 任何形式的胆肠吻合也就能是“引而不流”。笔者对本组62例患者, 其中32例恢复胆道正常的生理通道, 30例胆总管-空肠Roux-en-Y吻合, 手术后患者原有的症状都明显减轻或消失。本组病例中1位因肝内多发结石的患者, 外院在未能取尽结石的情况下行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 术后因反复发作胆道严重感染, 2个月后在本院接受手术, 恢复胆道的生理引流, 十余次的纤维十二指肠镜取石后, 患者胆道感染得到控制。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的意义只能是解除胆肠吻合口的远侧胆道的梗阻。任何形式的胆肠吻合, 不可避免会有不同程度的导致肠液返流。而肠液反流导致反复的胆管炎, 并可导致胆管癌变。由于抗反流机制差, 行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及括约肌成形术患者, 原发性胆管癌的发病率是正常人群的5500倍, 而胆总管-空肠吻合由于有相对较好的抗反流作用, 原发胆管癌的机率要低得多[2]。

目前, 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的适应证已越来越少, 但也不能由此否定该手术在肝胆外科的发展过程中所直迅的桥梁作用, 同样不能认定该手术已经没有可用性。选择适当的病例, 该手术仍然可以实施。当然, 实施该手术时一定要考虑到手术本身所引起的不良后果, 手术中或手术后尽可能想办法避免或纠正。

摘要:目的探讨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口二次手术的可行性。方法对62例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原位拆建手术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本组62例患者再次手术无1例严重并发症发生。仅1例患者术后第7天出现上腹痛伴血淀粉酶升高, 经禁食及抑制消化腺分泌等保守治疗后恢复正常。术后患者获2个月~3年的随访, 原有的病症均明显减轻或消失, 治疗效果满意。结论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由于该手术操作相对较简单, 手术创伤小, 仍然是一种可行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

参考文献

[1]黄筵庭.腹部外科手术并发症.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520-536.

[2]丁义涛, 陈刚.胆道手术中损伤十二指肠的原因与对策.肝胆外科杂志, 2004, 12 (3) :164-165.

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 篇2

[关键词] 胃肠、胆肠、肠肠吻合术;胃远端晚期癌;幽门梗阻;胆总管梗阻

[中图分类号] R73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08-165-02

胃癌是世界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恶性肿瘤。国内调查5年生存率为30%左右[1]。随着对肿瘤的认识的综合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存期被延长,社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重视程度亦逐渐提高。胃远端晚期癌容易累及肠道、胆道,尤其易发生幽门梗阻和胆总管梗阻。晚期胃癌患者因其不能进食、恶性消耗等原因,一般情况较差,常不能耐受手术或不愿接受手术治疗[2],笔者采用胃肠、胆肠、肠肠吻合术式治疗胃远端晚期癌合并幽门梗阻和胆总管梗阻30例,与传统吻合术对比,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2005年2月~2007年3月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胃远端晚期癌合并幽门梗阻和胆总管梗阻患者56例,其中男33例,女23例;年龄46~69岁,平均(51±5.9)岁。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6例,两组患者均符合疾病纳入标准,术前检查胃镜,获取病理资料及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术前5 d开始均停止使用影响胃肠功能的药物。均行上消化道钡餐透视明确患者幽门为完全梗阻或不完全梗阻、胆囊检查明确是否为胆总管梗阻。治疗组患者于胃右动脉和胃网膜右动脉根部缝扎,缝扎肿瘤周围大血管,分离胃后壁,癌肿上缘左右胃结肠韧带、胃体部血管以及肝胃韧带结扎。结肠后进行胃空肠吻合,距此吻合口50~60 cm处进行胆囊底空肠底吻合,此吻合后40~50 cm处进行空肠空肠吻合。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手术治疗。两组术后进行大体相同的抗感染措施,视个体情况略微调整。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上腹闷胀、疼痛,呕吐,柏油样便等症状消失时间长短。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手术费用的统计。五年之内随访患者,调查患者生存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的形式表示,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对照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治疗组住院时间、手术费用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生存率比较无明显差异。见表2。

3 讨论

常见胃癌分为胃远端癌与近端癌,从预后来看胃远端癌的预后强于近端癌。作为常见胃癌之一,胃远端癌晚期并发幽门、胆管梗阻而原发肿瘤不能切除者,传统临床上多采用Braun氏胃空肠吻合术或Roux-en-Y式吻合术来缓解症状。报道显示,术后不少患者短期内由于肿瘤增大、局部淋巴结增大压迫以及胆总管被浸润造成胆总管梗阻,引起患者黄疸和代谢障碍,以及胃肠吻合口发生再梗阻等情况[3],手术虽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会使患者日后生活质量明显降低,同时因为治疗费用较高,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家庭负担。本资料采用世界先进的胃肠、胆肠、肠肠吻合术式治疗胃远端晚期癌合并幽门梗阻和胆总管梗阻。由于建立了胆囊与空肠的引流通道,明显减少了胆汁回流的症状;缝扎了胃远端及瘤体周围的血管,明显减少了胃远端的血液供应,使癌瘤生长速度减慢[4];胃空肠吻合、空肠空肠吻合通道使患者的生理通道畅通,减少了患者术后的痛苦。结果显示新式胃肠、胆肠、肠肠吻合术式治疗胃远端晚期癌合并幽门梗阻和胆总管梗阻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传统手术方式。且手术费用低廉,可减少患者经济负担,住院时间较短,症状消失时间亦较短。随访时,两组患者生存率差距不大。生存最短时间为9个月,平均生存时间为3年。没有术后复发状况,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提高。

由此可见,胃肠、胆肠、肠肠吻合术式治疗胃远端晚期癌合并幽门梗阻和胆总管梗阻是有效且价格低廉的治疗方式,且不影响患者的化疗、放疗。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荣,罗成华.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的术式与创新[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4,7(1):7-9.

[2] 刘艳良.内镜下不同方法治疗晚期胃癌伴幽门梗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11,34(1):59-60.

[3] 周晓东.胃肠、胆肠、肠肠吻合术式治疗胃远端晚期癌合并幽门梗阻和胆总管梗阻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09,7(22):83-84.

[4] 杨永浦,张梅欣,孙国生,等.胃癌隔出术加改良式胃空肠Roux-en-Y式吻合治疗胃远端晚期癌并幽门梗阻[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4,13(1):75.

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 篇3

1 病例资料

患者, 女, 65岁, 以“反复发作右上腹胀痛不适4年”之主诉入院。上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胆囊壁毛糙, 有数枚结石, 胆总管宽2.8 cm, 其内见多枚强回声光团。入院诊断:结石性胆囊炎, 胆总管结石并扩张。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 手术顺利切除胆囊, 并于胆总管内取出20余枚大小不等结石, 其中最大直径3 cm。术中探查下段通畅, 置入28号T管, 术毕。患者于术后第8天带“T”管出院, 术后20 d夹管后出现黄疸、高热, 再次入院经通畅引流、抗炎处理好转后做逆行“T”管造影示:胆总管下段通畅、未见结石影。患者出院后15 d自述不慎将“T”管拔掉, 又自行置入, “T”管引流量约700 m L, 无发热、黄疸, 经讨论决定行ERCP。ERCP术中造影发现胆总管及肝内胆管均无结石, 下段通畅, 胆总管与十二指肠结合并行部有一瘘口, 乳头至瘘口间的并行组织肥厚压迫致胆汁流出障碍, 行乳头至瘘口全段切开。

手术过程顺利, 患者无不适。术后按ERCP术后常规处理。术后第5天造影示造影剂流向通畅、拔除“T”管, 患者康复出院。

2 讨论

十二指肠内瘘常发生于十二指肠与胆管系统间, 大多数是被胆石穿破的结果。胆囊结石主要是胆固醇性结石或以胆固醇石为主的混合型结石, 多见于成年人, 女性患者居多[2]。胆囊结石的发病和成因都比较复杂, 一般是由于综合性因素所导致, 其表现症状主要是由结石所在部位和大小所决定, 还包括有没有阻塞以及炎症等等。体积比较大的结石会造成患者中下腹或者是右上腹闷胀不适, 厌食油腻的食物;体积比较小的结石会因为饱餐和食用油腻食品后, 或者是晚间平卧时造成胆绞痛与急性胆囊炎。发生内瘘情况时, 十二指肠和相对应空腔脏器的内容物可以通过这个病理通道相沟通, 由于病情引起感染、体液丧失、器官功能损害、出血和营养不良等连带改变。本例疾病形成原因即是胆总管巨大结石长期压迫所致;由于瘘口不足够大结石并未进入十二指肠, 普通影像学检查不足以发现。

胆总管十二指肠瘘为临床少见病例, 基层医院缺乏相关检查, 而胆总管结石为基层医院常见手术, 治疗时未明确诊断漏诊后将给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 给患者身心带来痛苦。故建议胆管结石患者手术前必须常规行ERCP造影检查, 了解整个胆管的情况, 以便灵活采取相应的术式, 减轻患者的痛苦, 减少住院日, 减少患者的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朱威.开腹治疗66例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 (07) :107.

胆总管十二指肠瘘的外科诊治分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CDF病例78例。年龄20~86岁, 平均64.7岁;男性36例, 女性42例;病程2年以内15例, 2~10年29例, 10年以上34例。其中右上腹痛72例, 黄疸60例, 发热24例, 腹胀21例。有胆道手术史者52例。行超声及影像学检查胆道积气、上消化道造影钡剂反流入胆道等表现38例。伴有胆囊结石和/或胆管结石54例, 伴良性胆管狭窄及胆道扩张无胆系结石18例, 伴化脓性胆管炎24例, 伴胰头部肿瘤3例。

本组纳入研究的病例均经十二指肠镜和ERCP确诊, 根据病情决定是否行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ST) 、胆管结石取出术及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 (ENBD) 、经内镜胆道内支撑引流术 (ERBD) 、经内镜胆道金属支架引流术 (EMBE) 。大瘘口的患者存在反复胆道感染, 继发肝硬化的风险, 本组及时进行开放式的外科手术干预。

2 结果

78例CDF, 根据瘘口到十二指肠乳头的距离将其分成3型[1]。Ⅰ型:近段CDF, 指瘘口距十二指肠乳头2.0 cm以上, 共6例;Ⅱ型:远段CDF, 指瘘口在十二指肠乳头周围1.5 cm以内, 共30例;Ⅲ型:末段CDF, 指瘘口在十二指肠乳头皱襞上, 共42例。

CDF的内镜下治疗行单纯EST 9例, EST+胆管取石15例, EST+胆管取石+ENBD 36例, EST+ENBD 6例, ENBD 7例, ERBD 2例, EMBE 3例。本组近期疗效满意者72例。术后仅4例患者有轻度腹痛, 1~2 d腹痛好转, 2例术后有血尿淀粉酶一过性升高, 于3~5 d后恢复正常。

对反复发作胆道感染、存在胆道狭窄及经内镜下治疗无效的患者实施开放式外科手术干预, 其中16例实施外科手术干预, 12例行胆肠吻合术, 有4例合并肝内外胆管结石, 先实行胆管高位切开取石引流后胆肠吻合。术后随访1~6年, 2例术后再发胆道感染, 及时对症支持治疗后情况好转, 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3.1 胆总管十二指肠瘘形成原因

胆总管十二指肠瘘 (CDF) 形成原因较为复杂, 先天性因素、医源性损伤、结石、消化性溃疡、恶性肿瘤、周围慢性炎症等原因均可能导致胆总管十二指肠瘘发生[2,3]。CDF的临床症状以上腹痛、发烧、黄疸等多见, 通常在胆道手术后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上腹痛等症状, 部分患者长期存在低热、右上腹疼痛等症状, 伴有不同程度黄疸。CDF早期诊断极为重要, 如不能及时诊断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发生, 患者会存在反复感染症状。由于病史、临床症状不具有特异性, 更需要医师的临床经验做出初步诊断, 然后行进一步的辅助检查。B超及影像学检查虽然无创[4,5,6], 但是特异性较低, 如果考虑有CDF可能, 则首选行十二指肠镜及ERCP检查确诊[7]。

3.2 内镜在CDF诊断中的应用

主要包括CDF诊断的确立以及CDF合并症的发现, 这样有利于进一步选择治疗方案。CDF患者一般瘘口多位于乳头开口正上方或右上方, 与胆管走行的解剖关系一致。瘘口形态多呈不规则的星状形, 无正常乳头形态及开口特征。内镜对有明显瘘口且瘘口较大者诊断较易, 而瘘口小且隐蔽者则易漏诊。笔者的操作体会是内镜达十二指肠降部, 发现十二指肠乳头, 仔细观察乳头形态是否完整, 胆总管壁内段隆起是否明显, 乳头上方及其周边是否有外翻之瘘口及异常之小隆起。有时ERCP检查时, 容易将瘘口当成副乳头或胆胰管分别开口, 动态观察瘘口形态, 在乳头括约肌舒缩时, 瘘口也可开大及变小, 并伴有胆汁的排出, 有助于鉴别。必要时可用导管和导丝轻柔试插, 从可疑瘘口处轻松进入胆管内, 以及从主乳头插管后从可疑瘘口轻松穿出时, 有利于CDF诊断的确立。对CDF的患者其从瘘口直接插管造影要比通过十二指肠主乳头插管容易得多, 因为CDF患者胆汁分泌部分可经由瘘口排出而不经由十二指肠主乳头排出, 插管较难, 而瘘口为开放状态, 且不易受胰管的影响, 插管较易。

3.3 内镜对CDF的治疗应用

CDF患者瘘口的直径常不足以维持胆总管的通畅引流, 且可造成胆道逆行感染, 术前易与胆总管结石本身的症状相混淆, 术后可能是症状复发的原因之一。蓝祥海等[8]认为大多数患者需要手术治疗。通常采用的手术方式是Oddi括约肌成形术, 应做到瘘口的括约肌完全切开。笔者采取内镜下的治疗方法, 也取得了满意效果。CDF的内镜下治疗也应遵循外科治疗原则:消除病灶, 解除梗阻, 通畅引流。具体治疗方法有:1瘘口扩大: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ST) 进行瘘口扩大。适用于瘘口较小, 不能通畅引流时, 以达到通畅引流的目的, 改变通而不畅的状况。瘘口扩大的方法可以直接从瘘口沿胆总管壁内段向上扩大, 或者从主乳头起始向上切开至瘘口, 必要时继续向上切开, 以能通畅引流为前提。基于以上原则, EST以行乳头括约肌大切开为宜。2消除病灶。如合并胆管结石时, 可同时取出胆管结石。3通畅引流:可行ENBD、ERBD、EMBE。本组患者采用以上几种方法, 既有单独运用, 也有合并运用, 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从而使CDF的内镜治疗替代了部分外科手术治疗, 开创了CDF治疗的新途径。

CDF的开放式手术时机主要根据患者症状及瘘口的大小等决定, 一旦经十二指肠镜及ERCP确诊后, 采用内镜治疗效果不满意, 出现反复发作的胆管炎症导致肝损害的患者, 宜行外科手术治疗, 根据具体病情及瘘口类型而定, 多采取胆肠内引流术等术式。CDF预后与治疗是否及时有较大的关系, 如手术所致的医源性损伤, 术后及时发现并且治疗者预后一般较好;如不能及时发现, 出现严重的腹腔脓肿或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等情况则患者容易出现死亡。目前, 对于该病的诊断及治疗方案依然需要大量的相关研究, 为制定规范诊疗方案提供依据。

摘要:目的 探讨胆总管十二指肠瘘的临床特点和外科诊疗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开化县中医院及衢州市人民医院2004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胆总管十二指肠瘘患者78例, 收集其临床分型、治疗方法和预后等。结果 行单纯经内镜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ST) 9例, EST+胆管取石15例, EST+胆管取石+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 (ENBD) 36例, EST+ENBD 6例, ENBD 7例, 经内镜胆道内支撑引流术 (ERBD) 2例, 经内镜胆道金属支架引流术 (EMBE) 3例。仅有4例术后轻度腹痛, 2例术后有血尿淀粉酶一过性升高。16例实施外科手术干预, 其中2例术后再发胆道感染。结论 胆总管十二指肠瘘经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ERCP) 确诊后, 首先考虑采用内镜治疗, 出现反复发作的胆管炎症状导致肝损害的患者, 宜行外科手术治疗。

关键词:胆总管十二指肠瘘,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龚建平, 周永碧, 韩本立, 等.胆总管十二指肠瘘的诊断和外科治疗[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00, 22 (3) :287-289.[1]GONG JP, ZHOU YB, HAN BL, et al.Diagnosis and surgical management of choledochoguodenel fistula[J].Acta Academiae Medicinae Militaris Tertiae, 2000, 22 (3) :287-289.Chinese

[2]ZONG KC, YOU HB, GONG JP, et al.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holedochoduodenal fistula[J].Am Surg, 2011, 77 (3) :348-350.

[3]CHAUDHARI D, SALEEM A, MURTHY R, et al.Choledochoduodenal fistula after biliary placement of a self expanding metallic stent for palliation of pancreatic cancer[J].Endoscopy, 2013, 45 (Suppl 2) :E77.

[4]刘强, 卢茂松, 张天华, 等.胆总管十二指肠瘘患者78例临床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 (16) :3534-3535.[4]LIU Q, LU MS, ZHANG TH, et al.Clinic analysis of 9 cases with choledochoduodenal fistula associated[J].Chinese Journal of Gerontology, 2012, 32 (16) :3534-3535.Chinese

[5]耿敬标.上消化道造影及逆行胰胆管造影对胆总管十二指肠瘘的诊断价值[J].现代医药卫生, 2009, 25 (2) :204-205.[5]GENG JB.Upper gastrointestinal contrast and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in diagnostic value of choledochoduodenal fistula[J].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Health, 2009, 25 (2) :204-205.Chinese

[6]庞恩文, 许华莉, 庞家懿, 等.胃肠道气钡造影中肝胆系统显影诊断胆总管十二指肠瘘[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1, 27 (9) :1940-1941.[6]PANG EW, XU HL, PANG JY, et al.Double contrast gastrointestinal examina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choledochoduodenal fistula by displaying of hepatobiliary system[J].Chin J Med Imaging Technol, 2011, 27 (9) :1940-1941.Chinese

[7]余招焱, 刘丽, 张才全, 等.胰腺癌合并胆总管十二指肠瘘9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7, 17 (11) :1386-1388.[7]YU ZY, LIU L, ZHANG CQ, et al.Clinic analysis of 9 cases with choledochoduodenal fistula associated with pancreatic carcinoma[J].China Journal of Modern Medicine, 2007, 17 (11) :1386-1388.Chinese

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2月至2012年3月期间, 将我院普外科就诊胆总管结石患者67例分为三组, 32例行内镜乳头切开术 (EST组) 、35例行内镜乳头气囊扩张术 (EPBD组) 。EST组中男16例, 女16例, 年龄35~76岁, 平均 (59.8±13.2) 岁;病程0.4~8年, 平均 (3.5±1.2) 年;胆总管单发结石21例, 多发结石11例。EPBD组中男18例, 女17例, 年龄37~79岁, 平均 (58.5±11.6) 岁;病程1~9年, 平均 (3.7±1.6) 年;胆总管单发结石22例, 多发结石13例。全部患者均未发现胆总管狭窄, 经B超或CT检查及胰胆管造影 (ERCP) 确诊。组间比较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病例入选标准: (1) 结石直径≤3cm; (2) 单发胆总管结石, 无并发结石; (3) 无手术禁忌证, 适宜内镜治疗。

1.2 方法

采用日产Olimpus JF-240型十二指肠镜、德国产爱博高频电刀, 配件有鼻胆引流管、造影导管、弓形切开刀、针状切开刀、取石网篮、取石球囊、斑马导丝等。

EST组:先行ERCP检查, 明确胆管结石的数量、大小和分布。结石直径>1cm的多采用EST治疗。先切开乳头括约肌, 后网篮或球囊取石, 必要时可机械碎石, 术后鼻胆管引流。术后禁食24h, 常规抗感染、补液治疗。

EPBD组:先行ERCP检查, 明确胆管结石的数量、大小和分布。对<1cm胆总管结石一般采用EPBD治疗。先由活检孔插入导丝, 沿导丝插入气囊导管, 导管达乳头内, 充盈气囊, 保持6~8个标准大气压, 扩张越3min, 扩张乳头开口至1cm后施术。网篮或球囊取石, 术后鼻胆管引流。术后禁食24h, 常规抗感染、补液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计量资料由SPSS12.0软件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在手术时间、禁食天数、住院时间均无显著差异 (P>0.05) ;结石一次清除率分别为90.63%和94.29%,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EST组术后并发症3例 (9.38%) , EPBD组术后并发症2例 (5.7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EST组相比P<0.05

3 讨论

胆总管结石是普外科临床常见病, 病例约占胆石症的20.1%[1]。十二指肠镜微创治疗具有创伤小、安全性好、重复性好、成功率高等特点, 已成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主要方法, 大有取代常规外科开腹手术的趋势。邵青龙等[2]报告EST治疗安全有效, 完全可以替代常规外科手术;郑捷[3]认为十二指肠镜对胆总管结石进行治疗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韦良宏等[4]报告十二指肠镜微创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 且对患者心肺功能无明显影响, 可成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方法。

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临床常见的并发症有:出血、穿孔、急性胰腺炎、胆管炎和结石嵌顿等。选择结石较小的病例, 手术切口小, 术中取石彻底, 无遗留, 常规放置鼻胆管等措施都可以很好地降低并发症。本研究中EST组患者2例术后并发急性轻型水肿性胰腺炎, 这可能与术后反复插管、及胰管分支过度显影有关。EPBD组患者1例术后并发胆管炎, 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碎石未彻底清理干净, 引起胆汁引流不畅造成的。经积极抗感染对症治疗, 均治愈。

在治疗过程中, 熟练操作内镜, 减少并发症, 是诊治成功的关键。本研究中EST组术后并发症3例 (9.38%) , EPBD组术后并发症2例 (5.7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所有病例在微创治疗中, 均未出现出血、穿孔、甚至死亡等严重并发症。说明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创伤小, 适合于各级医院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67胆总管结石患者分为两组, 32例行内镜乳头切开术 (EST组) 、35例行内镜乳头气囊扩张术 (EPBD组) 。观察组间的手术时间、禁食天数、住院时间、结石清除率和并发症的变化。结果 EST组和EPBD组在手术时间、禁食天数、术后住院时间均无显著差异 (P>0.05) ;EST组和EPBD组结石一次清除率分别为90.63%和94.29%,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EST组术后并发症3例 (9.38%) , EPBD组术后并发症2例 (5.71%)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微创、安全、有效。

关键词:十二指肠镜,胆总管结石,疗效

参考文献

[1]黄晓烽, 周建波, 杨增上.内镜下乳头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J].河北医学, 2000, 6 (8) :677-679.

[2]邵青龙, 刘建辉, 李全福, 等.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J].中国内镜杂志, 2010, 16 (7) :778-779.

[3]郑捷.经十二指肠镜治疗合并乳头旁憩室的胆总管结石106例临床分析[J].内科, 2012, 7 (1) :34-35.

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6月~2013年5月收治的72例胆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 男32例, 女40例, 年龄23~79 (51±2.1) 岁, 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所选取的患者入院后, 均接受CT或B超检查确诊。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症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的开腹切除胆囊手术, 将胆总管切开后将结石取出, 后对患者进行T管引流。治疗组患者在内窥镜下对患者行逆行胰胆管造影, 对胆总管结石进行确诊, 之后实施括约肌切开术, 在X线监视下取石网篮套取胆总管中结石, 如结石体积过大, 可先使用碎石网篮将结石粉碎后再分次取出, 直至结石取净后对患者留置鼻胆管引流, 术后使用抗生素、奥曲肽并对血淀粉酶水平进行检测, 预防出现急性胰腺炎。使用十二指肠镜对患者进行为期5~7d的治疗后, 选择时间对患者进行腹腔镜切除术治疗, 将胆囊切除[2]。

1.3 指标观察

观察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资料均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后, 治疗组的手术治疗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附表。

3 讨论

随着当前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 微创技术在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治疗胆结石手术中,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但对于胆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治疗, 目前尚无统一定论。传统的治疗胆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手术方法中一个是开腹切除胆囊加胆总管切开取石加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 其器械和技术要求相对较低, 为传统临床治疗所广泛应用, 但因开腹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大, 且术后患者恢复慢, 大大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在常规留置胆总管T引流管治疗后, 造成胆汁大量丢失, 导致患者的消化功能下降、食欲减退及电解质紊乱, 同时不利于患者正常生活, 一定程度上造成患者极大的心理负担, 在日常T管放置中、拔除及日常护理下易导致患者出现肠漏、胆管炎等。随着胆道镜及腹腔镜在手术的应用, 胆道手术治疗进入微创时代, 在腹腔镜下给予患者胆总管切开取石和拔除T管, 简化了手术方法, 有利于保证消化道正常以及胆道完整, 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 患者疼痛程度轻, 减少患者住院时间, 尤其适用于高龄危重患者[3]。本次研究中, 我院使用的腹腔镜联合十二直肠镜手术方法治疗, 疗效显著。腹腔镜联合十二直肠镜手术治疗, 先将Oddi括约肌切开, 扩大其开口, 采用多种方法取出结石或将自然排出结石, 具有较为广泛的适用性, 且成功率较高。之后对患者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 简化了手术的操作过程, 完整保存了消化道正常生理功能及胆道功能, 较为适用于高龄病危患者。针对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残留结石及术前患者诊断为胆总管结石患者, 可采取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术联合胆胰管造影对患者进行治疗。从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 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等与对照组患者比较, 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采用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对患者实施治疗, 具有方便、有效、创伤小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 临床治疗效果显著。

摘要:分析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治疗效果。选取收治的72例胆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 根据患者自愿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其中对照组42例患者接受传统的开腹切除加胆总管切开取石加胆道探查“T”管引流术, 治疗组30例患者接受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手术治疗。对比两种手术方法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两组患者实施治疗后, 其中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采用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安全方便, 手术时间短, 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 治疗效果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腹腔镜,十二指肠,胆结石,胆总管结石

参考文献

[1]李波, 陈安平, 索运生,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正常直径胆总管结石158例[J].中华腔镜外科杂志 (电子版) , 2011, 4 (1) :36-40.

[2]罗云藩, 邓予, 景英朝, 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联合十二指肠镜乳头切开术治疗胆石症[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5, 27 (3) :350-351.

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 篇7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1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采用EST治疗高龄老年胆总管结石病人36例, 男13例, 女23例;年龄70岁~83岁;均排除合并胆囊结石和/或肝内胆管结石;原发性胆总管结石17例, 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19例;单发结石21例, 多发结石15例;就诊原因:反复不同程度腹痛、发热及黄疸24例, 急性胆管炎3例, 仅有上腹部不适6例, 无明显症状, 因其他疾病行B型超声检查时发现3例;合并症:高血压病10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2例, 肺心病、肺部感染6例, 糖尿病5例, 冠心病3例, 肺部感染、胸腔积液1例。

1.2 结果

本组36例高龄老年病人, 3例未能取出结石 (肺部感染、胸腔积液难以耐受1例, 结石较大2例) , 33例经正确的治疗与精心的护理, 均治愈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常规准备

术前详细了解病史、体检结果及X线检查结果, 并进行相关检查, 如血、尿淀粉酶、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腹部B型超声, 必要时进行CT检查, 排除出血性疾病、急性胰腺炎等。术前进行碘过敏试验, 前1 d晚上进易消化的软食, 手术当天禁食6 h, 禁水4 h, 术前排大小便。术前30 min肌肉注射山莨菪碱10 mg, 地西泮10 mg。

2.1.2 特殊准备

高龄病人术前应给予静脉营养支持,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术前做心电图检查, 监测血压并记录, 详细了解病情。

2.1.3 心理护理

高龄病人体质弱, 加之对EST取石不了解, 存有恐惧心理。为使病人充分放松心情, 配合手术, 护士术前向病人详细讲解EST取石的原理及优点, 并告知病人术前晚上一定要保持充足的睡眠, 必要时可口服地西泮, 使其更好的耐受手术。

2.2 术后护理

2.2.1 病情观察及护理

术后嘱病人严格卧床休息, 密切观察病人的心率、心律、呼吸、脉搏、体温、血压、尿量及心电图的变化, 观察黄疸消退情况和腹痛的部位、性质, 定期检查腹部体征, 注意有无发热等并发症出现;保证睡眠及环境安静, 同时安慰病人, 告知术后不适是暂时的, 如感到不适及时告诉护士, 不必紧张。严格掌握静脉输液速度及输液量, 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2.2.2 动态监测血淀粉酶

术后严格禁食、水, 术后3 h、12 h、24 h分别检查血淀粉酶, 如血淀粉酶异常, 继续禁食、水并动态监测血淀粉酶, 直至正常。

2.2.3 饮食的护理

向病人解释禁食、禁饮的意义, 让病人严格禁食禁饮至血淀粉酶正常。口渴可含漱或湿润口唇, 并做好口腔护理。血淀粉酶正常后可进少量清淡的流质饮食, 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至恢复正常, 但忌油腻饮食及刺激性强的食物, 避免暴饮暴食。

2.2.4 药物应用

术后遵医嘱常规应用抗生素。同时遵医嘱给予解痉止痛剂, 如生长抑素等抑制胰腺分泌, 解除胃、胆管、胰管及奥狄括约肌的痉挛。严格无菌操作, 并注意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遇有情况时及时报告医生, 配合使用其他药物。

2.2.5 心理护理

安慰、关心体贴病人, 减轻病人紧张及恐惧感, 满足病人的需求, 协助作好生活护理, 注意保暖, 避免受凉及其他感染。

参考文献

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取2013年5月—2014年8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62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照, 按照随机数据法将患者平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1例。所有如下患者均接受B超筛查, 同时又接受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MRCP) 检查被确诊为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 胆石直径均未超过1.5 cm。对照组性别:男16例, 女15例;年龄:21~78岁, 平均 (46.5±6.4) 岁。观察组性别:男18例, 女13例;年龄:22~79岁, 平均 (45.7±5.9) 岁。所有患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右上腹反复性疼痛、发热、纳差等症状。2组患者各项基本信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开腹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具体治疗表现如下:对患者实施胆囊切除及胆总管切开将结石取出, 然后行T管引流术。手术结束后3~4周再对患者实施T管造影, 造影结果未发现有结石存在时行T管拔除操作。观察组给予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方式进行治疗, 具体治疗表现如下:首先, 在十二指肠镜下对所有患者进行胰胆管造影 (ERCP) , 造影结果对胆总管存在的结石进行明确后, 对患者实施内镜下Oddis括约肌切开术, 使用取石网篮取石, 将括约肌切开。实施切开时切口的实际大小主要由胆总管结石及十二指肠乳头的实际大小来决定[4,5]。使用取石网篮将存在于胆总管的结石取出, 然后使用X线透视的方式, 对患者结石残留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检查结果显示无任何结石残留后对患者进行常规鼻胆管引流放置操作。术后予以禁食、抗生素、抑酸、及抑酶治疗。待血淀粉酶正常后 (约2~5 d) 行LC术。胆囊切除术后再发腹痛、黄疸或怀疑胆囊结石落入胆总管者可行B超检查或鼻胆管造影, 若有胆总管残余结石, 可再次行EST取石。

1.3 观察指标

对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进行观察并做详细记录。

1.4 统计方法

数据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计量资料,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项指标比较情况

接受相应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并发症发生情况

对照组有3例 (9.68%) 患者出现胆漏以及肠粘连、腹腔感染等并发症, 观察组有1例患者出现胰腺炎并发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χ2值=4.276, P<0.05) 。

3 讨论

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为临床治疗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病症, 应用开腹手术进行治疗存在简便性, 因此在临床治疗中通常采用开腹手术对患者进行治疗, 但是该种手术方式在应用过程中会给患者带来较大创伤, 且术后恢复时间较长, 患者在术后通常会出现各种并发症, 预后较差, 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产生严重影响[6]。

随着医学技术不断进步, 微创技术及设备不断得到改进, 十二指肠镜下行胰胆管造影 (ERCP)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LC) 、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EST) 等微创手术方式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这些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成为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方式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应用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对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进行治疗可取得更加显著的治疗效果, 且与传统开腹手术方式相比, 该种治疗方式手术时间明显缩短, 术中出血量大大减少, 并发症少[3]。在本次研究中, 分别应用传统开腹手术、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对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23%, 显著低于对照组 (9.68%) ,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该研究结果与邹尤宝[8]等的报道相一致。

综上所诉, 应用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对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进行治疗, 治疗效果更加确切, 且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分析应用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对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整群选择2013年5月—2014年8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62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平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开腹手术进行治疗, 观察组给予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进行治疗, 并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应用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对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患者进行治疗可取得更加理想的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十二指肠镜,腹腔镜

参考文献

[1]王亮, 吴刚, 白光.十二指肠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胆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工程, 2012, 11 (9) :251-252.

[2]王兴强, 乔铁, 冯禹阳, 等.CHi AO硬质胆道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37例报告[J].中国内镜杂志2014, 13 (2) :306-307.

[3]刘旭日.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2 (33) :485-486.

[4]朱传荣, 嵇武, 考晓明, 等.十二指肠镜术后早期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体会[J].腹腔镜外科杂志, 2013, 5 (1) :211-212.

[5]潘步建, 徐迈宇, 陈峰, 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或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对比研究[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4, 15 (10) :117-118.

[6]成丽娅, 赵冬雨, 沈宏, 等.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3, 20 (7) :624-631.

[7]Saccomani G, Durante V, Magnolia MR, et al.Combined endoscopic treatment for cholelithiasis associated with choledocholithiasis[J].Surg Endosc, 2012, 7 (3) :822-823.

上一篇:社区护理干预及讨论下一篇: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