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竞争力

2024-08-20

就业竞争力(共12篇)

就业竞争力 篇1

一、注重就业教育队伍建设, 有效实现就业教育“四结合”

在建设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就业教育队伍时,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 组建教学骨干队伍, 并将其分成职业规划、职业素质、就业技巧、创业指导、社会适应等五个教学组; (2) 开展师资培训, 鼓励就业指导教师到学生中去、到企业中去、到其他高校去, 开展调研和学习, 提高工作能力与教学水平; (3) 开展集体备课和教学研究活动, 通过集体备课、预制教案、主讲示范、课堂听课、课后研讨、分析总结等,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4) 编写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就业教育教材; (5) 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管以及相关的专家、学者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 构建多元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形成就业指导合力。

在职业发展与就业教育方面,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努力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坚持就业教育与学生的思想教育相结合。把就业工作人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基层就业教育, 引导学生确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和职业价值观。二是坚持就业教育与学生素质培养相结合。就业工作职能部门与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密切合作, 把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纳入就业教育队伍体系中, 根据现代职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以促进学生成才为主线, 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促进学生素质的提升。三是坚持就业教育与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就业工作职能部门与团委共同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成长目标与社会人才需求标准相结合, 进行职业目标探索与定位。四是坚持就业指导教育与就业岗位相结合。在教学设计中,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从事现实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素质为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学习型工作任务, 通过工学结合、社会实践等环节, 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二、就业教育课程建设项目化, 适应高职教育规律

根据职业教育课程的特点, 就业指导课采用项目化教学指导方法, 使各项目具有系统性、循序渐进性和相对的独立性。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及其实际需要, 将课程分为三个阶段:在大一主要帮助学生建立目标动力, 解决学生为什么要学习、怎么学习的问题, 讲授“社会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职业生涯设计”“职业素质培养”等内容;在大二主要帮助学生确立就业观念, 解决就业思想和就业去向问题, 讲授“择业观”“择业心理”“求职择业技巧”等内容;在大三主要进行社会适应教育, 解决如何适应社会、干什么、如何干的问题, 讲授“就业程序”“社会适应”“岗前职业教育”等内容。这样, 就把企业职工培训的内容前移到学校, 从“什么是工作、为什么工作、为谁工作、怎样工作”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岗前职业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职业价值观, 缩短学生的岗前适应期, 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实践证明, 项目化教学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 适应高职教育的规律。

三、就业教育形式多样化, 多方位提升就业指导的质量

1. 就业教育社团化

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这一学生社团作为学校与学生联系的桥梁, 密切配合学校的就业教育工作, 组织学生开展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就业能力素质拓展训练, 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升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抗挫折能力;邀请校内外专家、优秀毕业生为学生作就业教育讲座,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职业观, 提升学生的就业意识和职业素质;开展网上、课外就业咨询服务, 引导学生坚定信心, 学会生存。

2. 就业教育指导实践化

将就业教育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组织有利于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升自身能力、合理定位自我的社会实践活动, 开展专业培养目标社会调查, 举办职业规划大赛等活动, 引导学生树立职业意识, 并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高职院校还要重视实践促成才、实习促就业的生产育人工作。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 是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通过顶岗实习, 学生能够初步了解岗位职责, 掌握专业技能, 提高职业素质, 初步具备爱岗敬业、团队协作、求精求新的精神, 为将来的就业、创业打下基础。

3. 就业教育网络化

充分利用学校的就业信息网建立就业管理平台, 开设网上就业教育在线课堂, 向学生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及形势, 对不同用人单位的用人观进行比较, 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心理调适和面试技巧、求职礼仪、交流与表达、必备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培训, 帮助毕业生维护合法权益、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制作简历, 实现就业教育与指导网络化。

4. 就业教育指导社会化

将就业指导课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邀请企业领导和优秀毕业生到校作专题报告, 指导学生做好就业的心理和能力素质的双重准备。邀请企业领导、优秀校友参与教学大纲、实训实操环节和方案的修订工作, 建立企业与毕业生交流、对话的有效平台, 促进就业教育工作。

就业竞争力 篇2

强化诚信观念提高就业竞争力

——*********************

江苏苏州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系200*级***专业*班215009

蔡国强

【摘要】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至今依然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座右铭。但是当今社会在大学生就业领域仍存在不少的诚信问题,而导致就业竞争力的减弱。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大学生,应该看到社会道德趋势,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自身诚信观念,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竞争中扬帆远航!

【关键词】 诚信;素质;就业;竞争

Strengthen the Sense of Integrity

Sharpen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

JiangsuSuzhouSuzhou Institute of Trade & Commerce******215009

Cai Guoqiang

【Abstract】 Integrity is a traditional virtue of Chinese nation and it remains as our motto.Nowadays, however, some college students lack the sense of honesty and thus weaken their competitiveness in the job-hunting market.As college students of the 21st century, we should keep aware of the trend of social ethics, carry forwar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virtue, strengthen our sense of honesty and thus achieve success in the society which is full of competitiveness.【Key Word】 integrity;quality;competition

一、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国无信不存,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诚实守信,作为一种传统美德,深深地镌刻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反映古人重诺言、重信用胜于一切的名言,千古流传,至今依然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座右铭。

诚信本身“诚”偏向于内在,偏向于生命主题,而“信”偏向于外在,偏向为行为表现,行为表现之外还有行为规范,而行为规范的人,他未必能够把诚信两个字结合起来,这就会出现文质彬彬的诈骗犯。因此,讲诚信首先要从自我做起。“人们不能指望着社会没有信用,而市场有信用,人们也不能指望着个人没有信用,而社会有信用,只有个人有了诚信,社会才能有诚信,社会有诚信,你的市场才可能有诚信,市场有了诚信,契约才可能有效。”

二、大学生在就业竞争时存在的一些失信行为

首先,自荐材料的虚假包装。由于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是参加各种形式的人 1

才招聘会,首先要向用人单位提供自荐材料,很多用人单位也正是通过自荐材料这一途径来了解、评价、衡量毕业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并决定是否给予面试机会进而影响录用或聘用。一些毕业生就使出浑身解数弄虚作假,有的伪造各种证书,有的涂改成绩,有的在校期间未受过什么表彰,却采取“偷梁换柱”的方法,摇身一变成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奖学金获得者”、“优秀毕业生”等。于是就出现一家用人单位接收的简历中,竟有多人同为该校学生会主席,一个班大多都是一等奖学金获得者的怪事。

其次,随意签约、毁约。有的毕业生由于害怕没有合适岗位,求职心切,缺少慎重考虑,一遇到接收单位就迫不急待地草草签约,等到后来,发现可供选择的单位多了,回头一想,又觉得自己所签的单位不理想,于是马上要求毁约。也有的毕业生看到各方面不如自己的同学签了一份较好的单位,于是心理感到不平衡,便不顾一切地与用人单位毁约。

另外,还有少数毕业“脚踏两只船”,同时与多家用人单位签约。诚信就业是促进充分就业的重要保障。在就业过程中,缺乏诚信,往往会降低就业成功率,抑制供需双方的选择,从而加剧摩擦性失业。比如,某单位在招聘中发现某所学校的学生有不诚信行为,很可能就会对这所学校产生负面印象,而不再录用这所学校的学生;同理,如果一家用人单位存在不诚信现象,学生也可能不再愿意去这家单位应聘。

三、提高自身诚信素质

(一)利用两课主渠道,加强自身诚信建设

结合两课教育改革和我院“育厚德之人,炼强技之才”的校训,一方面,使大学生认识到;树立较高的诚信意识,这不仅是当代我们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也是走上社会后“以德立身”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也要让我们懂得,诚信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是经济社会的道德底线。在法制社会里,诚信既是道德问题,又是法律问题,法律是一种最低的道德准则。所以我们大学生在校期间,要上好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课程,从思想和认识上提高自身的诚信素质。

(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诚信

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自身的诚信素质。我们大学生的所学所知归根结底是为将来走上就业岗位服务的,那么我们在校学习期间就要积极投身社会,做好走向社会的准备。在社会实践中,我们所接触的人和事就是我们要打交道的对象,我们面对的公司,老板,主管等也是我们今后所必须面对的,还有其他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在社会实践中,我们同样要以诚相待,要做到表里如一。如果说在校学习是积累,那么社会实践就是把诚信真正的用起来。所以,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诚信素质。

四、强化诚信观念,在就业竞争中取胜

提升自我修养,强化诚信观念。一个人可以失去财富,失去职业,但万万不能

失去信用。我们就业的过程中,要对自己的就业意向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处理好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树立正确的诚信观。不断加强自身的诚信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自身良好的信用。要认识到,优秀的素质和良好的信用才是我们大学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真正的竞争力所在。

参考文献:

[1]郑也夫。信任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8。

[2]吴坚。如何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6,(8)。

[3]张三。中国学术期刊[EB/OL]http://w/pub/wml.txt/„„

[4]张三。中国语用翻译研究,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2)。

就业竞争力 篇3

【中图分类号】F24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3-0004-02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张,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也急剧增长。据统计,大学毕业生数量从2007年的495万迅速增加到2011年的660萬,2012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数量更是达到680万人,再创新高。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速逐渐放缓,可提供的就业岗位却没有同步增长,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和严峻。 与之而来的是高校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就业困难大学生无法获得合适的就业岗位。这里的“就业困难”主要是指在同样的外部环境下,由于自然条件、性别以及学业等问题导致的就业相对更加困难的这部分大学生。这部分大学生往往就业意愿强烈,但却比一般学生更难获得面试机会。这部分就业困难大学生成为就业工作中的重点关注对象,也是就业工作中的难点。

一、就业困难大学生的分类

1.因自身自然条件不佳导致的就业困难。这部分学生由于先天遗传导致身体某些方面存在缺陷或者是外表形象不佳,这些先天的自然条件很难通过后天的努力而改变。在实际择业过程中,用人单位往往会优先录用那些外在条件佳、气质好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很多时候即便获得了面试机会,也往往会被用人单位“以貌取人”,在一面中就给过滤掉,即便能力胜人一筹,无奈“英雄无展示之地”, 失去了进一步展示才能的机会,也只能无奈长叹。

2.因性别原因导致的就业困难。恩格斯曾经这样说“在每一个社会中,女性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总的社会解放的天然尺度”。也就是说女性的发展水平与速度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尺度和标志,当今社会虽然提倡男女平等,国家也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促进和保护女性就业机会均等,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女大学生就业依然会受到各种隐形的“潜规则”歧视。用人单位在招聘中虽然不会明确表示拒绝女大学生投递简历,但在简历的筛选、面试机会的给与上,还是会优先选择男生。这种性别歧视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下降,在同样的条件下,女大学生是无法和男生进行竞争的,女大学生找工作更加不易,获得好的工作机会就更是难上加难。

3.因家庭经济困难导致的就业困难。1996年12月,原国家教委、国家计委、财政部联合下发《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教财字【1996】101号)文件,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确立。但随着收费的逐渐增长,家庭承受着越来越重的经济负担。当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高校已占有相当比例,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高校中没有能力支付标准学费和起码生活费的经济困难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20%,其中经济特别困难的,即特困生约占10%。这部分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着交通费、置装费等经济压力,而且这部分学生一般社会资源较少,相对缺少社会活动的锻炼,性格偏内向,自卑敏感,虽然学业优良但综合素质不高,很难获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4.因心理问题导致的就业困难。由于社会、家庭、就业压力等各种原因,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一项面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调查显示,20.3%的受访大学生有心理问题。“郁闷”、“变态”成为学生们的口头禅。 这些学生在就业中主要表现为过度焦虑、不自信、悲观、易患得患失等。这部分学生表面上看起来积极健康,但实际上在面试等环节中往往表现不佳而遭到用人单位的淘汰。

二、原因分析

1.国家就业相关政策法规宣传力度不够。2007年国家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以法规的高度保证对就业的支持。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他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工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比如,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给与社会保险补贴、机关事业单位免收招聘报名费和体检费等。2007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进一步细化了劳动者的权益。但这些法规政策毕业生知之甚少,甚至是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也不太了解,导致政策法规的知晓度偏低,影响政策的实施。

2.就业困难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就业困难大学生一般来说不爱说话,人及沟通及交往能力偏弱。不愿意主动展示自己,遇到问题往往自己憋着心理,主动求助能力较弱。各种因素叠加起来导致这些学生能力和素质总体不高,在就业中处于劣势,而一旦受到就业挫折往往自暴自弃,自我否定,认为自己真的什么都不行,从而失去就业的信心。

3.家庭环境的影响。就业存在困难的大学生,往往与自身所在的家庭环境影响息息相关。比如,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由于家庭本身在社会中处于中下层或底层,家庭本身可支配和利用的资源很少,那么等孩子就业的时候,一般家里都很难提供帮助和支持;那些人际沟通能力差、自卑敏感的学生,往往来自单亲家庭,有的虽然是双亲家庭,但父母关系不和谐,家庭矛盾突出等等。

4.学校就业指导帮扶有欠缺。从各高校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看,就业指导工作更多的是面向一般正常学生进行大规模的就业政策宣讲、就业技巧讲解、举办校园招聘会以及就业手续办理,而针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关注和帮扶更多的是停留在思想安抚上,根本目的还是“保稳定、保和谐”,确保这些学生别出什么事情。而就业困难学生最需要的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就业能力的提升却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同时,由于就业困难群体学生在不断增长,学校往往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为这些同学提供有计划的、系统的、一对一的针对性辅导。

三、应对策略

1.加强国家就业政策法规宣传,强化执行落实。充分利用各种媒介,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国家相关就业优惠和支持政策,比如,通过网络、报纸、张贴宣传画、发放宣传彩页等各种形式和手段进行宣传。而且要强化落实,相关单位不但要知晓了解,还要贯彻落实,切实把相关就业优惠政策惠及毕业生。对于就业困难学生,可把与之相关的就业政策法规印成宣传手册,发放到本人,并进行专门的讲解。在就业过程中,如果其利益受到侵害,鼓励其积极主动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给与资金上的补助,免除其经济上的压力。

2.主动关心就业困难学生,及时解决就业中的困惑疑问。就业困难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问题和疑问,但是主动寻求帮助的却不多。要充分了解这一点,主动和这些进行沟通,关心他们,取得他们的信任。这样他们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就会对老师敞开心扉,畅所欲言。这样就为我们的就业工作争取到了主动,也能够切实掌握他们就业过程中的问题和难点,有针对性的采取对策。

3.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提升就业竞争力。对就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其根本点在于帮助他们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从而达到顺利获得就业岗位。比如,针对简历撰写环节,集中开展简历撰写培训,对于他们的简历,逐一进行查看和修改,使其简历真正成为他们就业过程中的“敲门砖”,帮助他们顺利通过第一关的筛选,获得面试机会;针对面试环节,提供面试着装及礼仪指导,争取给面试官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开展模拟面试训练,充分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公众面前自如表达的能力,掌握回答问题的技巧,提升面试成功率。

4.加强就业心理调适,培养积极的就业心态。在就业过程中,学生面临着来自家庭的期待、社会的竞争等多重压力,尤其是就业困难学生,心理问题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及时予以疏导和调试,使其保持积极的就业心态。对就业困难学生,要开展自卑心理的调试,和其一起探寻其过去成功的经历、挖掘其身上闪光的地方,让其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克服自卑心理,培养阳光自信的心态,在面试中寻找机会主动展示自己的能力和亮点;开展焦虑心理调适,帮助其放松自己,正确面对遇到的困难,让其认识到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也是暂时的,不要过分夸大困难程度,给自己过重的压力。

参考文献

[1]罗达;试论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进行指导与帮助[J].职业, 2012年 11期

[2]赵睿.高校就业困难大学毕业生群体分析及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 2011,(11)

[3]周郴保,李寿国,彭璟.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整体解决方案[J].中国冶金教育,2011,(05)

[4]刘甲玉.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9,(21)

就业竞争力 篇4

从表1可以得出毕业生供给数量与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数量需求不能完全匹配。再加上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本身社会有效需求的就业岗位增长缓慢,回流的农民工,失业的劳动者,以及大学毕业生这三股力量都冲击着我国就业市场,让大学生增强就业观念意识,提高就业竞争力成为了当前就业人值得思考的问题。以下是笔者做就业工作及担任就业指导课的几点思考和体会:

1 早动手,多宣传,正确引导就业观念,保证就业工作全覆盖

坚持从新生入学抓起,把就业工作覆盖到各年级、各系、各专业、各班,开展不同阶段的就业思想教育,邀请各学科带头人以及就业指导专家为学生做专业就业方向报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当前就业形势报告,帮助学生认识就业前景,了解就业趋势,解读就业政策,疏导心理压力,积极引导毕业生去中小城市、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服务西部和欠发达地区。通过各种方式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有步骤地进行就业准备。

2 调动协会积极主动性,搭建就业工作桥梁纽带

第一,组织了在校生与优秀毕业生开展职业对话,畅谈就业与理想的活动。这种跨年级、跨专业的同学之间进行的互动,不仅是对低年级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也是对毕业生一种感恩的教育。第二,搭建拓展训练平台,利用协会的特点及优势,在特定模拟的情景下,以学生为主体在压力下挑战,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在活动的实践体验中培养学生自信心、想象力、交际能力、适应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3 开展一系列精品活动,全方位辅导学生顺利进入职场

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我们学院为在校学生搞了一系列就业相关精品活动。从新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到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从优秀毕业生访谈,到企业老总看职教;从礼仪规范指导培训,到模拟招聘现场,体现了我们对学生从内到外全方位辅导学生能够顺利进入职场的态度。

4 全院动员,齐抓共管,拓展就业工作新平台

我们从学院领导班子到专业教师,都非常关心学生的就业问题,一把书记直属负责就业工作,学院设立了就业指导处负责就业市场开拓,学生就业指导课讲授及就业心理疏导,各系部也设立单独的就业办公室,有专人掌握学生的就业情况,管理学生的顶岗实习等工作。专业课老师对学生进行专业前景解读和辅导,并且积极利用自身条件为学生进行相关专业辅导,及时提供各类就业信息。

同时学院新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拓展校企合作方式,研究校企合作办学,同时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建立起互惠共赢的校企共担人才培养机制,建立起市场导向的校企合作利益驱动机制,建立起校企相互联通的双师培养工作机制,搭建校企资源共享的互助服务平台。

5 特色模块设计,提升学生素质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们一种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能力和执行能力,我们开设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从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和自我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能力训练,帮助他们更好地进入职场。同时为有需求的学生,开设了创业培训课程,加入了创业模拟实训,学生们通过组建模拟公司,确定公司构架,分析经营环境,尝试经营业务以及完成各岗位和各商业环节的实际业务,体验到真实的商业环境和商业行为,在实训中通过不断地改正错误降低了未来的创业风险,有效地提升参与市场竞争的综合能力。

6 让专业知识应用于技能中,毕业取得双证书

随着市场普遍认为“拥有学历的人,不一定拥有相对应的技术”这一问题,我院作为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就是孕育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我们考察了多个专业的就业市场,对入职资格证书进行了调查研究,分专业地加入培训和实训课程,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校期间获取相应的证书,并将某些专业的毕业门槛推高,提高了毕业生的专业质量水平。

7 设计多层次为就业服务的教学环节

在全国各地铺面而来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我院下大力量抓住三点: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校内外实训基地利用,同时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合作企业选派出的技术骨干和培训教师与我院的专业指导教师共同研究开发课程,展开实践中教学和承担实习工作任务。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有指导性地带领学生完成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

8 氛围培养——学生与企业多种形式见面会

合作企业有计划地入校进行宣讲,大一新生可观摩高年级学生的招聘会,学院请知名企业家介绍成功经验,校企合作签约仪式,就业网站上的招聘信息及企业介绍,企业兼职教师的任课,系部组织的专场招聘会,以及教学课程中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在与企业多种形式的见面会的氛围中,带动学生对就业前景和方向等问题的思考,为学生们提前拉开就业的序幕。

在就业观念意识的培养上,我们在不断地摸索中积淀与成长,尽全力地探索培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方法与手段,将整个过程贯穿于学生三年的学习与生活。我们相信“成功是给有准备的人”,现将这句话献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祝你们的毕业之旅一帆风顺。同时我们也用这句话勉励自己,付出总会有回报,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是我们工作价值的体现。

参考文献

[1]陶新南.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分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2]李红岩,陈鹏.论高等教育职业化的发展[J].高教高职研究,2009(9):230.

[3]施永进,施永强.普通高等学校职业化教育研究[J].中国产业,2011(11):75-77.

[4]郑秋.增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发展研究,2008(5).

高职生如何提高就业竞争力 篇5

转载

标签:

杂谈

摘要: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焦点。作为高职生,如何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立足,提高竞争力是关键。本文结合税务专业的实际,认为高职生提高竞争力着重体现在提高自身素质,学好专业知识,加强综合能力培养及就业的合理定位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自身素质专业知识能力就业定位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形势紧张,尤其是高职生的就业就更为严峻。因此,提高高职生类毕业生的就业竟争力迫在眉睫。税务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专业,本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将面对的是一个综合素质较量,它包括专业知识、沟通协调、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等“硬能力”,也包含工作责任干、团队合作精神和心理适应能力等。提高本转业竞争力包括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

在客观方面上需要政府及学校统一整合资源,建立强大的共享型高职培训基地。其中,政府在校企、校校合作上要发挥提供信息、牵线搭桥作用,学校组织学生到工厂进行短期的对生产见习,根据企业的用人意向安排毕业生到有关单位进行“上岗”实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政府在宏观上对高职院校进行管理,在学校教育资源和企业经济资源的结合上下功夫,切实落实高职院校学生的实习基地问题,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加贴近企业和市场。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但我们认为在主观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提高竞争力上占据了主导地位,包括提高自身素质、掌握专业知识、培养综合能力、明确就业定位。

一、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个人素质在当今社会是非常重要的,个人就业及在事业上取得光辉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素质。尤其税务专业它涉及个人、企业、国家等各方面利益,这就需要本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责任感,成为一个对自己、对他人、对国家负责任的人。所以本专业学生要在强烈的社会中脱颖而出,必需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这又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一)道德责任。古人云:“取之有道,当以德为先”。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能自觉实践“三个代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创业精神及良好的行为规范、社会公德和健康的体魄,这是本专业学生所必须具有的道德责任感。道德责任感的培养以理论修养为基础,实践为根本。实践做到身正:实事求是;思明:明确目标;意诚:信守诺言;欲平:平欲知足;逆奋:挑战自我。即,道德表现在坚毅、敢作敢当、开拓创新、忠诚、有自知之明,这样才能提升自己。

(二)心理素质。当代大学生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所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保持良好的心态是最重要的,因为心理素质好,沟通协调能力强,性格开朗,为人处事灵活的毕业生,更加受到这个社会青睐。因此,大学生要做好心理准备。要有积极的心态,要学会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要培养良好的性格,要有自信心。相信本专业学生只要克服心理障碍,就会更升一个阶层。

(三)身体素质。论及健康,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所有一切都是空谈。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充沛的精力,才能更好的学习工作。

(四)职业道德素质。大学生努力发展自己,目标就是能在未来自己岗位上一展雄风,更好地为这个社会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也是一个人是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那么如何才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呢?

第一,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地扩充提升自己。

第二,要热爱本职,忠于职守,爱岗敬业,而敬业很大成份体现在“勤”字上,“勤能补拙”、“天才出于勤奋”、“业精于勤,荒于嬉”。

第三,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关心企业形象,平等待人,办事公道,特别对于我们税务专业来讲更须廉洁奉公,文明征税及纳税,要严以自律,如实反映,要求积极维护机关企业的形象。

二、扎实学好专业知识

在知识经济时代,虽然德才兼备的人不一定人人能获得成功与辉煌,但一切成功辉煌者肯定是德才兼备的人。“德”是素质,“才”就是专业理论知识。在优化专业知识结构方面,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是职业者的立足之本,在日益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熟练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职业者将立于不败之地。

扎实的理论知识将为高职类毕业生提高就业竞争力增加一个砝码。

(一)理论知识。理论知识既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也包括相关理论知识。在专业知识方面,学生应学好基础会计,财政与税收,经济法,税法,财务会计,会计与税收电子化等。相关理论知识方面,高职生应熟悉掌握经济学、统计学、管理运筹学等。21世纪是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纪,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时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替日新月异。希望、机遇、挑战,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出现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之中。抓住机遇,寻求发展,迎接挑战,适应变化的制胜法宝就是学习--依靠自己学习,终生学习。自考本科也越来越在我们的学校中所普及。高职生更应抓住这个机遇来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达到更高层次的教育平台,但自考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需要你很强的自控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只要你还在追求,还在进取,就难免会有风险,有困难,有挫折。大海里没有不受伤的船,人世间也没有一帆风顺的人生。

(二)实践技能。税务专业高职毕业生应具备企业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能力,企业税款核算涉税文书的制作等日常税务事务的处理能力。在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更要培养自身的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体现对高职学生来说已不是单纯的学院专业要求,不是单纯的学习专业水平的高低,而用人单

位和社会的需求。因此,高职生应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去一些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也可利用学校的实训基地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在“知识大爆炸”,“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外语和计算机知识越来越成为人类获得更多知识和信息的工具和桥梁。也是毕业生不断更新和完善知识结构的必要手段。同时,税务专业的学生对于加强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还要熟练掌握和运用财务软件的能力,掌握互联网技术。

三、努力提高综合能力

(一)学习能力。高职生在提高自身素质,拓宽知识面的基础上,也要加强个人能力的培养。任何知识、任何技能的获得都要通过学习去取得,因此高职生首先要提高个人的学习能力,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实践能力。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寒暑假期和课余时间,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从事一些课外相关业余兼职工作。兼职对高职学生最大的收获在于了解社会,积累经验,提高能力。但不能过多占用时间,以免影响学习。

(三)沟通应变能力。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加强沟通应变能力也是高职生提高就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需要高职生增加阅读量,扩大知识面,并且锻炼自己的口才。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同时,这种沟通能力在一个团体中也尤为重要,如何让别人了解自己的观点,如何接纳别人的观点,都是未来有效工作的重要前提。

(四)创新能力。高职生在校学习期间,一方面要通过刻苦学习掌握本专业以外的广博知识,另一方面要通过教学环节和自我培养,大力发展自己的创造智能,掌握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和技能,由以知识为主的模仿继承的思维方式转变为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同时,要努力培养改革创新意识。

四、合理进行就业定位

当代大学生就业普遍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为此必须要进行合理的就业定位。那么,怎样才能使就业合理定位呢?

(一)要有明确的价值观念。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最重要、最喜欢、最需要的所表现出的的倾向或态度。它反映了一个人最重要的欲望、动机和追求目标,所以它对于一个人如何认识、评价、期望和要求自己的自我意识具有紧密的联系和重要的影响。有了明确的态度,求职时就不会一味地追求体面的职业,过分强调职业的社会地位;就不会只求实惠,盲目地寻找报酬高的职业;就不会陕隘地理解专业,片面地强调“专业对口”;就不会一味地往热门职业里钻,不顾自身条件;就不会走不出地域社会的圈子,只强调地理因素;就不会盲目择业,不知道自己追求的职业是什么;就不会缺乏事业心,就会实现轻松就业。

(二)要有准确的自我定位。对自己的才能、实力评价过高,就会孤芳自赏,好高骛远,这样无形中人为地抬高了就业门坎,使自己很难在现实社会中找到合适的就业位置。比如,一些高职大学生自以为接受了高等教育,已经学到不少知识,已经是人才了,因此,轻视实践,放不下架子,看不起基层工作和基层工作人员,甚至认为大学毕业从事基层工作、干一些不起眼的事是大材小用,有失身份,造成高职大学生就业难的假象。因此,我们高职毕业生更应该客观公正的评价自己,从自己的实际能力出发,力求做到准确定位、理智选择,方能在选择的路上顺利过关。

(三)认清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据专家分析,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这是造成就业率底的一个原因。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毕业后100%的分配、铁饭碗已不复存在。现在形势不同了,一个萝卜一个坑的时代早已过去,大学生就业趋向市场化,这就需要我们转变就业观念,放宽择业标准,要认清当前就业的形势和需求,转变理想化的求职方向,不要放弃一些工资少,条件差社会地位低的岗位。要响应国家“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思想指导,克服那些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

总之,对于税务专业的高职生来讲,思想上比我们更有优势的本科生等而前打败他们取得胜利,最重要的我们要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在此,我们提倡:所

高职毕业生如何提高就业竞争力 篇6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 学习兴趣; 专业技能; 就业观念

中图分类号:G7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9-148-001

近几年,就业压力的增加是人人都能感觉到的。高职学生就要未雨绸缪,充分利用在校的三年时间,为自己的就业做些准备工作,储备一些能力,以期在与本科生、研究生的比拼中占得一席之地。这个过程是高职学生立足自我特点、发掘自我优势、凸显自我价值,提高自我竞争力的过程。笔者多年从事学生管理和就业指导工作,从经历过的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中,总结出一些看法和建议,希望对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的求职准备有些帮助。

大学是高考的答卷,那大学的答卷在哪里呢?是就业。憧憬与迷茫共存的大一新生们要好好想想就业的事情,规划下自己的职业前景了。比规划职业更为迫切的是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因为大学怎样度过是你目前能够把握的、当下的事情,而大学的收获与积累又决定了你的就业前景。

首先,处理好与所学专业的关系,培养对专业的兴趣

选择专业时,好多学生都是懵懂的;入学后,好多学生都是迷茫的。没有关系,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为自己的这些懵懂和迷茫寻求答案吧。大部分学生的可塑性都是很强的,现在开始着手建立对专业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与其说是一种天赋,不如说是一种自我技能,它是我们学习的动力来源,兴趣可以帮助我们为未来做好能力储备。不过,兴趣不是那件舒舒服服就能拿到结果的事。养成对专业的兴趣又要艰难一些,但也是有经验可以借鉴的,这也需要专业老师的帮助。在老师进行专业介绍、参观实训场地和实习基地时,注意发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接下来,报名参加一些和专业有关的协会。对于机电类的学生来说,可以参加电子协会、数控与模具协会、汽车协会等。这些协会组织的活动大部分是既有趣又具有专业知识的。多参与协会的活动,你会发现你找到了快速又有趣地接近所学专业的通道。还有学校会组织专业的比赛,尽量多参与,这会增加成就感,同时有益于培养对专业的兴趣。有了这些积累,再去学专业课的时候就不会觉得太枯燥了。带着问题去听课学习,再回到实际中解决问题,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这是个不错的循环。经过刻意的培养,原本觉得没有的兴趣都被挖掘出来了,相信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上会受益颇丰的。

其次,广泛吸取知识的营养,拥有熟练的技能

高职生区别于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是:既具有较系统的理论知识基础,又具有较熟练的职业操作技能,具有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的特色,是核心竞争力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有了兴趣做动力,再加上专业老师的指导,同学你需要付出的就是努力和坚持。努力了肯定是有收获的,小付出小收获,大努力至少定有小成。只是有时,努力和收获不是立竿见影的效果。

最后,转变就业观念,让自己成为值钱的人

许多大学生求职有个常见误区——太过于关注待遇:

“一个月多少钱?多久会涨工资?”

“有员工宿舍吗?有免费Wi-Fi吗?”

“有带薪假期吗?如果我工作不够一年,有探亲假吗?”

很多HR隐隐约约的反感,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其实这是太过于关注职业外在的东西。一个过于关注外在的人,往往看不到内在能力的发展,即使刚开始能够胜任,也会在一段时间的发展后败下阵来。

相比之下,职场更喜欢专注于内在能力的人——这些人更加关注的是:

“将来谁来带我?与谁共事?有什么项目可以做?”

“这个职位都需要什么能力?我能从哪里学到?”

持续关注这些问题,会让你的职场竞争力不断上升,发展力度坚挺,路途一帆风顺。即使这些企业不给你机会,你也会像袋子里面的锥子,总有人会给你机会。所以,在就业初期,努力要做的工作是知识和技能的积累,让自己变得值钱。

经过三年的磨砺,当你带着浓厚的兴趣、熟练的技能、良好的心态进入就业的队伍时,你会收获预期的结果的。

基金项目:2014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完善和推进河北省高职毕业生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的研究”,课题号:2014040301。

参考文献:

[1]孔月红.关于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2011,21

[2]古典.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D]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

[3]王柳春.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形成与构建[J]商情,2013,32

[4]涂海英.谈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就业竞争力 篇7

一、以就业为导向, 定位人才培养的目标

通过对江苏省常州市150多名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随机抽查与深入分析, 揭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应培养以中小企业用人需求为导向、以操作技能为主、以理论知识为辅的中高等应用型会计实务人才。因此, 高职会计专业的教育, 应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职业道德、文化素质、业务素质, 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 具有较强的会计实际工作所需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 能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从事会计核算、监督及财务管理等工作的以实务技能为主的中高等应用型会计人才。主要为中小民营企业等单位, 培养具有过硬的职业道德、够用的会计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会计处理能力的初中级会计实务人才。

二、以就业为导向, 明确人才培养的规格

该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主要表现为专业素质较好、专业知识够用, 专业技能过硬, 主要包括基本素质、基本能力、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等四方面。其中, 专业知识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审计实务、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税法、经济法规等;专业能力构成及调查认同度分别为:账务处理能力 (94%) 、计算机操作及会计软件应用能力 (86%) 、成本核算能力 (69.39%) 、编制会计报表能力 (61.33%) 、财务分析能力 (46.67%) 、报税能力 (41.33%) 、财务管理能力 (40.67%) 、财务审计能力 (30.67%) 、法律运用能力 (14.67%) 、珠算能力 (14.67%) 。

三、以就业为导向,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1. 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

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对专业课教师的要求已显著提高, 多数认为应获得多项较高级别的专业技能证书, 因此, 专业类任课教师至少必须具备双师型资格。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 鼓励教师通过自身努力, 到高校进修, 下企业实习, 赴会计事务所锻炼, 参加双师类培训, 并取得“双师”证书。学校要出台强有力的激励政策和严格的制度要求, 促使专业教师在限定时间内达到双师资质, 获取高级技能证书, 否则, 取消相关待遇等;但同时要适度减轻教师工作量, 以促进教师达到评估要求, 既满足学校、企业的需要, 也满足自身的需要, 最终为学生就业铺平道路。

2. 积极鼓励教师校外实践。

为了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的质量, 学校应鼓励中青年教师在认真完成理论教学的同时,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通过业余实习、半脱产实训、短期顶岗培训等方式, 深入企业等单位, 开展调查研究, 搜集教学素材;到会计类中介机构从事代理记账、查账、验资、财务咨询等业务, 让教师在企业实践中学习会计业务技能, 掌握新的知识、观点和理念, 进一步提升专业实践技能和实务操作能力, 从而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改善自身条件, 最终为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奠定扎实基础。

四、以就业为导向, 构建用学结合的专业教学模式

该模式在专业类课程教学中非常重视企业应用、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多证报考, 可概括为“二三四五模式”。其主要内容包括:

1. 构建两个教学体系。

即以就业为导向, 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主导, 以中小企业会计从业人员调查为依据, 构建符合中小企业会计岗位任职要求的学习课程体系和单项技能训练与分岗综合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2. 实施三种学做考结合方式。

即会计教学过程与会计职业准入制度相结合, 实施三种教用相结合的方式。一是“学中做”方式;二是“做中学”方式;三是“做中考”方式。

3. 培养四类专业核心技能。

根据会计工作岗位的需要, 学校必须提炼和培养专科生四类专业核心技能, 即账务处理能力、会计核算 (手工核算和电算化核算) 技能、成本核算技和财务管理与分析技能, 使学生在专业技能上有真才实学, 为学生就业创造专业技能方面的核心优势。

4. 获取五项技能证书。

学校要结合会计职业的特点和企业会计的需要, 将学历教育与会计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相结合, 专业教学内容与相关职业证书考评相对接, 通过参加统一考试和技能鉴定, 使学生获取5项技能证书, 包括两项普通技能证书 (计算应用能力与英语运用能力证书) 和三项专业技能证书 (会计从业资格证书、ERP用友财务软件能力合格证书、珠算证书) , 要确保证书的含金量, 以便吸引企业录用毕业生。

五、以就业为导向, 构建符合会计岗位任职要求的学习课程体系

为使学生更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真正胜任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 专业课程设置应根据市场需要和学生就业情况制定, 以增强学生的职业核心技能和就业竞争力。

1. 开设以提高基本素质和能力为主的基础类课程。

一是通过入学教育、公益劳动、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体育、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经济法等课程,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政治素质、法制观念、道德观念以及身心素质;二是通过经济数学基础、大学英语、大学语文、沟通训练、经济应用文写作、计算机应用基础、办公自动化实训、统计学原理、西方经济学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以及有关竞赛活动, 培养学生的业务素质、文化素质、人际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专业特长和个人特长。

2. 开设以应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主的专业类课程。调查表明该专业应开设以下专业课程:

(注:表中为所查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看法的累计比例, 从高到低排列)

因此, 要通过上述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培养会计专业应用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主要通过表1中1~15门的专业类课程的理论教学及其单项技能实训及综合技能实训加以培养。

六、以就业为导向, 改革教学内容

学校应倾听会计从业人员的呼声, 以满足用人单位对高职会计人才的需求为目标, 以培养较高素质和较强技能的应用型会计人才为主线, 适时地不断更新和调整教学内容, 以便学生掌握实用知识与操作技能, 提高就业率和竞争力。

1. 改进理论教学内容。

要依据高职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与要求, 本着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 大力削减现有理论教学课时, 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平分课时。教学内容应突出实务操作, 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传授必要的理论和知识, 切忌讲过多、过细、过深、过难的理论, 而实务技能则讲得过少、过粗、过浅、过易。不过, 现实教学中恰恰如此, 不符合企业会计人员的要求和看法。因此, 必须迅速扭转这种违背企业对会计客观需要的不良局面, 关键是学校要出台机制, 促使教师想方设法积极尝试各种方法, 促进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和优化。要突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与综合操作能力的训练, 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的高职人才培养之路。每当出现行业的新政策、新法规、新细则和新要求时, 应及时把它们加入授课内容, 避免理论知识与实际需要脱节。

2.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在教师指导下促使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实验条件和多媒体技术, 形成以仿真教学和会计模拟实验为主、深入企业进行实习为辅的会计实践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形成会计技能意识, 全面提高其实践技能和综合素质。实践性教学要考虑学校条件和学生的实际特点, 体现高职会计类专业教育的特点, 重点培养学生专业技能, 主要包括账务处理能力、计算机操作及会计软件应用能力、成本核算能力和编制会计报表能力。另外, 还需培养财务分析能力、报税能力、财务管理能力、财务审计能力和法律运用能力等, 努力使实践教学内容科学、合理, 增强实用性。

七、以就业为导向, 创建“单项技能训练与分岗综合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即建立会计单项技能训练与会计分岗综合实训相结合、校内教学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分两大阶段进行。

1. 第一阶段进行会计单项技能训练。

即在第1至第4学期, 细分中小企业会计的主要技能, 各种单项专业技能包括账务处理能力、计算机操作及会计软件应用能力、成本核算能力、编制会计报表能力、财务分析能力、报税能力、财务管理能力、财务审计能力、法律运用能力、珠算能力等。并将会计单项技能相应分散到会计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中。相应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审计学原理、审计实务、珠算、税法等。

2. 第二阶段进行会计分岗综合实训阶段。

即在第5至第6学期, 采用会计分岗综合实训方式。实训集中在最后两学期, 共由三个环节来完成。 (1) 分岗实训。即在第五学期的前12周, 学生在会计模拟实验室按照分配的岗位开展实训。首先, 学习会计手工模拟、电算化会计模拟、财务软件应用实务、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等课程。然后, 按目前中小企业财务工作岗位设置, 将学生进行分岗实训, 按岗位职责和会计流程, 安排实训项目, 学生在此基础上, 模拟企业会计人员的人事安排、具体业务、操作方法, 主要培养学生不同的会计岗位职业能力, 使他们更贴近财务工作的实际过程。 (2) 综合实训。即在第5学期的后6周, 学生在会计模拟实验室进行轮岗式的全面实训, 包括会计综合模拟、财务管理综合模拟等, 侧重培养账务处理、软件应用、成本核算、编制报表、财务分析等专业技能, 同时注意训练计税与报税、财务审计等方面的职业能力。 (3) 实岗实训。即在第6学期, 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或中小企业开展真岗式的实训。首先, 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流程;其次, 熟悉企业各部门与财务工作的关系与协作;最后, 重点在财务部门有关岗位实习主要会计业务, 尝试处理各种会计事物, 真正感受会计实岗的财务工作流程, 从中锻炼实务操作技能, 培养专业核心技能, 积累岗位就业能力。

八、以就业为导向, 改革教学方式

紧扣企业对会计人才的综合需求, 围绕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感受, 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与操作水平, 最终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技能和较强的就业竞争力。

1广泛采用学做考相结合的实践式教学法。 (1) “学中做”方式。即第一至第四学期, 主要进行单一性专业类课程的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学习, 开设的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商品流通企业会计、审计学原理、审计实务、珠算、税法等, 这些课程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 按照“6∶4”的比例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周数。 (2) “做中学”方式。即第5学期主要进行综合性实训课程的学习, 开设的课程有会计手工模拟、电算化会计模拟、财务软件应用实务、EXCEL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会计综合模拟等, 这些课程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 按照“3∶7”的比例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周数。 (3) “做中考”方式。即第六学期赴校外实训基地或中小企业进行毕业实习, 按照“7∶3”的比例分配校外实习与毕业考核的周数, 前7周进行校外顶岗实习, 后3周进行会计综合技能考试。

2. 积极采用仿真教学法。

仿真教学法在会计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正是工作过程导向观的具体实施, 尤其是仿真公司模式为学生营造职业环境, 充分利用会计实验室的条件, 采用模拟会计工作方式, 使学生在模拟环境下贴近会计实务, 在模拟中以实际岗位进行操作, 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会计课程的每一项实验操作, 实现师生、生生和谐互动, 使学生掌握必须的实践技能, 提高会计职业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九、以就业为导向, 加强校企合作

学校要主动联系相关企业, 使其成为校企协作企业, 并积极开展工学结合双赢项目。首先, 认真听取协作企业的意见。依据企业现有岗位及预期岗位的要求, 分析专业素质与能力结构, 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框架。其次, 积极发挥协作企业的实习作用。在校内模拟实验的基础上, 组织学生深入协作企业, 了解企业的现状、会计岗位的设置及分工, 熟悉和尝试会计的业务流程、具体操作等, 切实感受并参与企业真实会计核算的过程, 努力通过此类实习, 促使使企业直接了解与考察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素质, 并赢得好感, 从而为学生搭建就业平台;最后, 重视协作企业的产学研结合。要求教师带着任务, 深入协作企业, 接受锻炼, 开展调研, 在实践中寻找双方合作项目或教学科研课题, 真正为设置专业、开发课程、完善教学计划、改革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十、以就业为导向, 改革考核模式

采取多种形式, 改革课程考试方式, 促使专业类课程教用结合、学用结合、考用结合, 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课程的专业实践技能, 为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1. 专业类课程考试应实行知识与能力并重。

在设计专业课程知识与能力的考试分值时, 要注意使知识型题和能力型题几乎各占一半, 并有所侧重实务能力。但现行两者的分值比例并非如此, 距离这一目标相差较远, 更多的分值是知识性问题, 如“是什么”、“为什么”等, 而较少考核“怎样操作”、如何将知识应用于实务的技能性问题。为此, 学校要明确规定, 加以督查, 促使教师在知识与能力的命题分值上进行合理布局。

2. 专业类课程考试应实行理解与应用并重。

要大力改革专业类课程的考试题型, 因为, 目前许多专业类课程的考试题型中重死记、轻理解、轻应用, 机械型题占的比重较高, 而应用型题仍较少, 如单项实务操作题、案例分析题、综合实务分析题等。因此, 学校也要明文规定, 加强检查, 考核挂钩, 促进教师命题按照高职教育的要求和企业需要, 改革出题形式, 使学生通过各类实务应用题的科学考核, 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核心竞争力, 为零距离上岗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秀霞.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教育与职业, 2007 (12)

[2].施宝林.会计专业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研究.会计之友 (上旬刊) , 2008 (4)

就业竞争力 篇8

而且随着竞争形势的日益严峻, 很多用人单位在挑选人才的时候已经不是光看一纸文凭, 他们更看重一个人的技能、经验和综合素质, 这无疑为女大学生们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为今之计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 才能在应聘的时候出奇制胜。

1 女大学生就业缺乏竞争力的表现

1.1 综合素质不过硬

国家竞争讲究综合国力, 人才竞争讲究综合实力, 如果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不过硬, 她是没有办法在人才济济的就业市场立足的。可在我国的就业环境下, 很多女生表现出来的都是综合素质不过硬。她们往往重视专业而轻视基础, 重视理论而轻视实际, 重视共性而轻视特性等, 导致她们的就业观念与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严重脱节, 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从而在竞争过程中不能凸显自己的竞争优势, 自然也就不能被用人单位发现, 千篇一律, 显得“泯然众人已”。

1.2 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

放眼如今的就业市场, 女生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 女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强, 形象思维能力好, 有耐心及很好的服务意识, 这是她们的优势, 但同时也是她们的劣势。一方面她们的这些优势有助于帮助她们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文科职业”, 可是众所周知, 文科专业并不好寻找工作, 因为市场上的文职工作的需求量远远没有理工科的多, 仅有的也不过是教师、文员、策划等寥寥无几;另一方面, 既然这寥寥的几个工作岗位这么受到女大学生的欢迎, 那么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的时候一定会精挑细选, 如果你仅是具有我们上面提到的那些优势是很难脱颖而出的, 因为你会的别人也会。所以女大学生要深化自己的专业实力, 做到“人有我优, 一专多能”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这样才会成为人才市场的“香饽饽”。

1.3 缺乏这个年龄应有的事业心

俗话说“思想决定行动力”, 事业心是代表着人的思想的一个方面, 它是一种追求, 一股信念, 一份催人向上的力量。拥有了它一个人才能在事业上应用拼搏, 奋力进取, 为公司争得荣誉, 也充实快乐自己。它不是男生所独有的, 而是女生自己也应该拥有的一种自强不息的品质, 可在我国的女大学生中很多人已经丧失了这种品质, 只想毕业时找个差不多的工作就把自己锁在保险箱里。这种心理是非常危险的, 要知道一个人的事业心是会随着年龄的衰老而减退的, 因为不同的时期就该有不同的人生追求, 这个我们不能勉强。但是如果刚出校门就自己造一个笼子把自己锁起来, 那对未来的发展肯定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缺乏技能可以学习, 缺乏经验可以沉淀, 可如果一个女生在这么年轻的时候就丧失了进取心和事业心, 那无疑是让人感到悲哀的事情。另外这也是一种对家庭, 对父母缺乏责任感的表现。

2 造成女大学生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原因

2.1 自身方面

首先, 据调查很多女大学生对工作的稳定性要求很强, 特别倾向于教师、医生、公务员一类的职业, 对大城市抱有幻想, 而对偏远山区的需求敬而远之, 这就造成了城市中这些职业岗位的饱和, 增加了这些学生的就业压力;其次, 从大学四年的学习成绩可以看出, 女生的成绩普遍比男生要好, 但是在就业竞争力方面却远远不如男生, 这是因为男生的综合实力, 创新思维要优于女生, 也为他们的就业增添了必要的砝码;最后从精神层次上说, 很多女大学生大学四年的生活过得很颓废, 安于现状的姿态让她们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不能针对性得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抱着一种得过且过的心态, 所以在就业的时候是肯定会被淘汰的。

2.2 学校方面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 但在大学里并不是教完书, 育完人之后就完成了任务, 还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未来发展走向进行必要的指导, 其中的毕业指导就是很重要的。可是很多学校的毕业指导没有针对女生进行必要面试技巧、职场礼仪等方面进行训练和包装, 导致他们不能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顺利过渡;另外也没有对当今人才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 使同学们的在脑海里没有形成必要的危机意识。最重要的是很多高校过分强调书本知识, 强调专业理论而轻视了社会实践和基础知识, 使得很多学生缺乏实践经验, 在竞争中缺乏优势。

2.3 社会方面

一方面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很多用人单位对女性充满了歧视, 认为女性是“无用分子”, 这其实是对女大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一种“误读”, 因为性别是无法改变的, 这在无形中就加剧了女生就业的门槛;另一方面, 社会上供女生选择的就业岗位也确实稀缺, 在这个“重理轻文”的时代, 女生似乎又被冠以了“文弱”的称号, 用人单位认为在很多重要的岗位女生都难当大任, 而在那些女生能够胜任的岗位上又基本处于饱和状态, 这种男女不平衡的状态在今后可能还会持续, 所以广大的女大学生要无疑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3 提升女大学生竞争力的途径

3.1 自强不息, 自我提升

首先女生从心里就要树立一种“不让须眉”的作风和精神, 不能把自己看做是弱势群体, 贪图安逸。因为现在的环境不允许我们顾影自怜, 如果你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就更不要期望用人单位能给你赏识的机遇。其次, 要在课堂上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 做到“人无我有, 人有我优”, 不仅如此, 还应该不断充实和提升自己, 学习一些本专业之外的知识, 哪怕是简单了解一下也比一无所知要好, 因为现在的单位需要的是“复合型的一专多能”的人才。最后还要利用假期的课余时间进行社会实践, 不断丰富自己的社会经验, 要知道现在的用人单位秉着“拿来主义”的原则, 他们就喜欢具有丰富经验和实践经历的员工。

3.2 学校要根据女生的身心特点来培养女生的职业素质

这是提高女大学生竞争力的核心, 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要根据女生自身的优势在就业的时候扬长避短。一方面学校的课程要紧跟社会的步伐, 积极跟进礼仪和管理类的教学, 为学生的就业提供必要的情境和实践的机会, 不要让学生觉得在学校学习是一回事, 走进社会是另外一回事, 这样她们就会非常不适应;另一方面就要积极做好大学生毕业的指导工作, 帮助她们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 在基础的工作岗位上把工作做好, 积累一定的经验, 以谋求更大的发展。避免有些女生, 眼高手低, 好高骛远。

3.3 社会方面应根据女生专业方向开拓女生就业市场

既然是在市场环境下分析女生的竞争力, 那女大学生就要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强化自己, 同样, 社会也应根据女生的专业方向来开拓有利于女生的就业市场, 因为女生竞争力的提高不是只靠自己就可以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 它确实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帮助。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开拓和建设女生就业专门市场, 为需要招聘女性员工的用人单位举办专场, 这样不仅节省了女生的求职成本, 也能提高企业的招聘效率。另外, 还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的作用, 为女大学生搭建无形的就业市场, 为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搭建起沟通的平台, 增进彼此的了解, 这样在今后的合作中也会减少很多摩擦。

4 结论

综上所述, 面临如今就业市场的严峻形势, 对刚毕业不久的女大学生来说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它一方面要求女生们自己自强自立, 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综合实力;另一方面要求学校和社会做好她们的保障工作, 给予她们更多的指导意见以及更多的发展空间, 让她们的才华得以施展。所以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竞争实力并不是单方面就可以解决的, 它需要本人、学校、社会三者戮力同心让大学生的就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摘要:随着各大高校连年扩招, 大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每到毕业时摆在每个学子面前的“老大难”, 而其中的女大学生就业困难就占了相当高的比例。本文就其原因、就业市场的现状进行分析, 并为女大学生的就业发展出谋划策, 希望能对提高女大学生的竞争力有所帮助。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困难,市场需求,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何树莲, 梁少群.基于就业市场需求审视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J].教育与职业, 2010 (36) :111-113.

[2]李军花, 唐唤清.论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J].现代企业教育, 2007 (6) :142-143.

[3]罗诚, 覃宪儒.对提升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问题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 (20) :102-103.

[4]李正龙, 许冰怡.提高女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分析[J].出国与就业, 2009 (3) :51-54.

就业竞争力 篇9

关于就业竞争力的涵义, 专家学者众说纷纭。代表性的观点如下:

吴华云在《文科基础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高等教育研究 (第二辑) 》中指出:“所谓就业竞争力, 是指个人在职业选择、职业发展过程中能打动用人单位、击败竞争对手的特质, 是由人的综合素质和某些突出能力有机构成的人力资本。大学生就业竞争的过程, 就是个人人力资本与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需求的博弈、匹配过程。提升就业竞争力, 就是有针对性地提高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需求的匹配耦合”。

楼锡锦等将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定义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 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能力, 即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

杨少春认为“就业核心竞争力包括技术、学习、时间管理、承受挫折、外语和计算机运用、组织管理能力等。”

郑雨兰等认为“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所获得的在寻找、保持和变换工作能力上的一种竞争优势。”

Ronald W.M, Colin L (2005) 将就业竞争力定义为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 “认为它包含了影响就业状况的系列内容和要素。不仅包含个体因素 (就业技能和属性, 工作寻求的能力等) , 还包括了个人情况 (个体和家庭工作福利、工作文化等) 和外部因素 (市场因素、宏观经济因素等) 。”

俞锋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包括就业岗位获得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崔益军等将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理解为其在就业市场上的表现。

李军花等认为所谓就业竞争力就是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

程遥等认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包括职业适应能力和职业创造能力。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通俗地讲就是毕业生初次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以及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自己的智力和服务, 从而保证自身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徐明春认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适应就业市场的综合能力, 融合了学生自身知识结构、心理素质、表达能力、反应能力、气质修养等因素, 在就业竞争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假定两人的学识水平相似而择业时的实际表现不同, 他们的差异通常是就业竞争力的差异所致。

刘恭辉等认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实质是毕业生通过展示自身优势、胜过竞争对手、获取就业机会、赢得用人单位认可的一种能力。

综上所述, 学术界专家学者对就业竞争力的定义有四个特点, 一是将就业竞争力理解为毕业生自身的能力, 主要关注毕业生个体因素;二是认为就业竞争力是一项综合能力, 是毕业生综合素质的体现;三是更多地体现“竞争”的方面, 即战败其他毕业生, 获取工作岗位;四是表现为短期效应, 多指就业阶段的一种能力。

借鉴专家学者的观点, 并结合就业工作的实际, 我们认为, 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毕业生在大学期间通过自身的知识积累、实践锻炼, 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形成的具备良好就业素质、专业素质、工作素养和条件的一种综合能力, 既内含着在找工作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优秀能力, 又包括能够持续胜任所选工作要求的一种持久能力;二是高校自身的建设与发展所形成的品牌、声誉、形象及影响对毕业生就业所产生的效应, 譬如高校的办学层次、教学质量和水平与其在行业内及社会上的知名度等对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影响, 这一点在现实就业工作中表现的较为突出;三是高校就业指导和管理服务工作的作用和效果对毕业生就业所产生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对毕业生指导和帮扶的水平和能力及开辟就业市场和保持就业资源方面。这三个方面共同作用, 对高校毕业生形成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构建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体系的举措

构建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体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思想, 深入研究并准确把握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新特点、新趋向和发展规律, 既要着眼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更要注重破解影响长远发展的新情况、新课题。

1. 高度重视, 全力保障, 确保高校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

就业工作事关毕业生的前途和发展, 事关高校的稳定、持续和健康发展, 事关整个社会的稳定, 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高校的就业工作, 在财力、物力、人力等各个方面保证足够的投入, 确保高校各项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高校要想方设法保障用于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资金落实到位, 真正把这项惠及毕业生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做好、做扎实。应该进一步理顺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 解决消除那些不利于工作协调运转的体制因素。要转变过去的“管理行政本位, 配置计划主导”的体制, 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管理体制。

2. 深化改革, 锐意创新, 坚持不懈地探索和完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体制机制。

现有的学校、职能部门和院系三级级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必须充分调动院系参与就业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就业工作考核和评估时要将院系的工作纳入衡量和评价体系之中。要充分发动全校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形成全员动员、群策群力搞就业的大就业氛围。只要有利于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事情, 都应该努力做好, 只要是有利于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探索和创新, 都要鼓励和支持。现行就业工作体系中好的方面, 要不折不扣地继续抓好, 与形势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 要不断地予以改进和完善。要大胆探索新机制、新措施, 譬如, 燕山大学近年来为了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保持并扩大与原有招聘合作单位的友好关系, 在积极努力下, 与原机械工业部所属的六所高校联合举办招聘会, 既促进了毕业生的就业, 也加深了与兄弟院校的合作和交流。此外, 可以配合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毕业生创业教育和培训进行很好的研究并认真地加以研究和实施推进。

3. 坚持总结研究就业理论、经验和创新就业实践工作相结合, 注重就业政策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和就业实践工作的理论思考。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既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工作思路。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工作是盲目的, 而离开实践仅从主观角度假想的理论是空洞的, 这是普遍意义上的道理, 用于就业工作同样适用。就业工作者工作再忙也应该经常性地抽出时间对工作进行总结, 积累好的经验, 改进不好的方面。要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 坚持用先进的就业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 提升自己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

4. 积极借鉴国内外全面、客观、先进的就业评估评价办法, 推动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健康发展。

针对时下各高校普遍重视就业率而轻视就业质量特别是核心就业质量的现实状况, 笔者建议应该积极借鉴国内外比较全面、客观和先进的就业评估评价办法, 引进全新的就业评估指标体系, 对一年一度的就业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估, 真正摸清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 找准“就业软肋”, 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的改进和完善, 不断推动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的健康发展。

5. 切实加强对就业工作人员知识、技能和业务的培训力度, 为他们

的学习和深造创造机会, 引导和鼓励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形成积极上进、勇于奉献的良好工作氛围。管理学理论中讲到, 人的因素是管理中的核心和关键因素。一项任务或者一个目标确定好之后, 人就是最重要的了。同样, 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成效的好坏, 与就业工作者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好坏是密不可分的。因此, 必须特别重视对就业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和业务能力的培训, 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为他们创造学习和深造的机会, 引导和鼓励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应该制定和出台相关的激励性制度和措施, 调动和发挥他们努力工作、追求上进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消除不利于他们努力工作的体制因素。

6. 积极构建并有效利用和发挥市场体系的作用, 不断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增添新的活力, 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一是要积极实施“走出去, 请进来”的战略。当前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 仅仅坐镇学校等待用人单位走上门来招聘毕业生的思路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实就业工作的需要了, 高校应该广泛地开展市场调研, 走访用人单位, 经常性地深入单位了解用人需求情况, 将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特色以及年度毕业生的专业设置、毕业生人数、分省分城市分专业的毕业生分布情况以及毕业生能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岗位等相关信息发布给用人单位, 达到向用人单位宣传学校、推荐毕业生的效果。同时, 主动邀请用人单位到学校来举办校园宣讲会、专场招聘会, 为毕业生联系更多的就业岗位。二是积极推进校园专场招聘模式改革。当前, 校园专场招聘会几乎成为高校推荐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和形式。但是, 有不少的校园专场招聘会举行并不理想, 譬如, 学校费了很大气力搞大型招聘会, 也邀请了不少用人单位, 而实际签约的毕业生却并不多, 导致学校耗费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但效果却不佳。因此, 建议改变过去赶集式的招聘方式, 探索举行专业类的或者行业类的招聘方式。比如, 邀请若干家机械类的用人单位召开机械类毕业生专场招聘会, 邀请若干家经济管理类的用人单位召开经管类专场招聘会等等, 这样一来, 一方面可以增强招聘的针对性, 提高专业类毕业生的签约率。另一方面, 用人单位也可以减少奔波于各大高校的次数, 集中地在一所高校就可以完成招聘任务, 提高工作效率。三是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新的招聘方式和途径。现在, 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 为我们实施网上招聘、网上办理就业手续提供了便利。高校应该组织相关科研和技术人员进行公关, 建立多功能的网上招聘平台, 既方便了学生在网上查询就业信息、投发简历, 也方便了用人单位的招聘, 可以大大提高就业工作的效率, 同时也可以更大程度地拓展高校的就业市场, 吸纳很多离学校较远的用人单位参加招聘。

[本文是2010年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指导计划项目《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培养和提升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负责人:王昕。课题编号:JYZX201032。]

摘要:近年来, 渐趋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导致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备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高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影响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学生自身, 另一个高校。高校应着力构建和完善新时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体系, 积极引导毕业生就业。

就业竞争力 篇10

关键词: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 我国就业面临许多困难, 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全国妇联妇女发展部主持并委托华坤女性生活调查中心作的全国“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 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用人单位的性别偏见, 理工科女大学生“经常”感受歧视的比例最高。四成被访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难, 理科类和硕士生感觉更困难[1]。因此, 分析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困境, 探求提升理工高校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成为全社会和高校一项重要的工作。

一、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一) 录用标准高, 就业难度大

许多企业认为女生在理工科方面的知识和动手能力不如男生, 技术性岗位女生一般吃不消, 不如男生实用。而应聘市场助理、行政、客服等对专业要求不高的岗位时又势必要与众多的“文科女”竞争, “理科女”多因较弱的沟通能力和社会实践经历败下阵来, 所以理工科女生面临着“没文科女面广, 没理工男实用”的尴尬处境。除非在成绩和经历中十分优秀突出, 否则找工作很困难。

(二) 求职成本大, 就业满意度低

为了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理工科女大学生往往要花费比男生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制作求职简历、购置求职服装、奔波于各种招聘会, 但就业率仍远不及男生。虽然理想的工作是既要专业对口, 又能发挥个人特长符合个人兴趣爱好, 但是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许多理工科女大学生不得不降低求职要求, 以本科生文凭从事专科生工作, 或者依据女性自身的优势, 改行就业, 希望通过积累一定的社会经验, 再选择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 因此就业的整体满意度较低。

二、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 社会因素

目前“男主外, 女主内”的思想仍然渗透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上, 职业刻板印象严重影响到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理工科行业要求应聘者具有较充沛的体力、一定的抗压能力, 多数用人单位认为女大学生怕吃苦、娇气, 不适合理工科的工作环境。另外, 有的用人单位不招收女职工, 主要是鉴于女性职工会结婚生子, 容易耽误工作, 其次是认为女性退休年龄较男性早, 实际的工作年限短, 劳动生产率预期低于男性。虽然国家出台了《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劳动法》等一系列保护女性权益的法律, 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由于缺乏强有力的监管和执行力度[2], 这些法律条文难以真正成为女大学生保障权益的有力武器。

(二) 高校因素

1. 对女生的实践教学重视不够。

理工科院校的女生人数较少, 实践教学一般按照男生的特征设计, 女生参与活动的机会不多, 由于受专业特色限制, 实践内容往往对体能、力量的要求较高, 老师在安排实践环节时, 也经常会不自觉提醒男生多照顾女生, 对女大学生来说, 宝贵的实践锻炼机会就被这样有意无意的“照顾”给剥夺了。

2. 对女生教育的特殊性认识不足。

无论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 还是从培养过程看, 各高校目前并没有对男女大学生实施差别教育, 没有针对理工科女生的特点进行相关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技巧培训, 这种无差别教育忽视了女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具有的特殊性, 致使女大学生自己将要承担的社会角色和责任不甚了解, 影响自身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自信心的建立。

(三) 个人因素

除了社会观念和高校教育的因素外, 理工科女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她们未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缺乏充分的职业规划意识和良好的综合素质, 这些都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因素。

1. 就业观念存在偏差, 就业心理准备不够充分。

由于就业观念的偏差, 理工科女大学生在就业时给自己设下了许多门槛。有的女学生专业认同度低, 不愿意从事本专业工作, 但又缺乏其他行业工作的竞争力, 往往只能寻求一些不限专业的工作, 浪费了自己四年所学知识;有的女学生过分强调专业对口, 但又要求工作稳定, 没有风险;有些理工科女生性格内向保守、交际能力差、依赖性强, 在求职过程中缺乏应有的主动性[3]。另外, 理工科女生在求职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心理障碍, 如生理特征产生的畏难心理、价值观困惑产生的依附心理、个人角色定位偏差产生的畏惧心理、长期被保护所产生的依赖心理等等[4], 都将影响理工科女生的求职结果。

2. 职业规划意识淡薄, 职业发展定位不清晰与男生相比, 理工科女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更淡薄。

她们专注于专业课程的学习, 局限在书本知识上, 对自身的兴趣爱好没有客观而准确的把握与评价, 对职业所在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不甚了解, 因此不能对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进行合理匹配。

3. 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在学校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学业成绩一般不比男生差, 但对知识的运用和开拓创新能力较差, 科研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明显不及男生, 而理工科专业的特点是实践性、应用型强, 在这方面理工科女大学生处于弱势。理工科女大学生是个特殊群体, 人数少, 又比较“听话”, 显得“势单力薄”, 于是很少主动参与各项活动的组织策划, 缺少应有的能力训练和知识积累, 使得自己眼界越来越窄, 生活圈子越来越小, 除了学习成绩之外很少关心周围的人和事, 综合素质发展水平非常有限。

三、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途径

(一) 政府干预, 营造就业的良好社会、经济和法律环境

我国政府在高度重视就业的前提下, 首先, 应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增强全社会的性别平等意识, 改变传统角色定位;其次, 健全法规体系, 明确对就业歧视的惩罚标准, 进一步规范就业市场, 赋予相关职能部门充分的劳动监督权, 保障女大学生的合法权益;最后, 除了加强立法, 还要运用经济手段, 提高现有的生育保险保障水平, 消除企业的后顾之忧, 分担企业录用女职工时所需的“自然附着成本”, 减少用人单位的用工成本, 对接收女生的企业给予补贴及实行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从而保障女大学生平等就业的权利。

(二) 高校配合, 多管齐下, 提高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 在理工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渗透差别教育和女性教育。

男女生理结构、心理发展各有差异, 虽然不存在性别优劣, 但确实各有特色。与男生相比, 女生大多长于形象思维, 表述鲜明、生动, 做事认真仔细, 善于交际, 善解人意, 但感情脆弱、心胸狭窄, 独立性、主动性差。[5]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应重视男女两性之间的差别, 并针对女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专门的女性教育, 注重其自信心、独立性、勇敢精神、抗挫折能力的培养。通过差别教育, 使女生对自己将要担任的社会角色有较清楚的认识, 解开女生对职业角色和性别角色的困惑。

2. 加强理工科女大学生的就业与职业指导理工高

校女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首先要帮助她们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务实的就业目标;其次要加强对女大学生就业的个性化辅导, 同时通过求职礼仪、就业技巧、权益保护等内容的讲座, 增强求职的信心, 还要开展心理咨询, 提高其承受挫折的能力, 消除择业中的心理障碍;另外, 学校还要挖掘理工科人才市场对女性的潜在需求, 积极拓宽就业渠道, 有侧重地为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创造机会。

3. 转变传统教育观念, 树立理工科女大学生创业新理念。

理工高校女大学生的专业背景与社会各行业联系紧密, 本身具有一定的专业技术特长, 有能力、有条件成为未来女性创业群体的生力军, 因此, 高校应通过各种方式, 在理工科女大学生中大力实施创业教育, 让她们明确创业的目的和意义, 消除创业的畏惧感, 懂得如何规避风险, 最终使女大学生们愿意创业、乐于创业。

(三) 理工科女大学生自己要转变就业观念, 提高综合素质。

理工科女大学生在选择职业前, 应合理设定就业期望, 改变过于功利的职业选择标准。在心理上, 应正视社会现实, 自觉认识自我, 强化竞争意识, 充分扩展实力。对于某些岗位的弱势而言, 女生在很多岗位上也有强势地位, 女生求职时也不妨打个“性别差”。同时, 应清楚认识到有些工作确实更适合男性或者更适合女性, 企业提出性别要求理所当然, 跟歧视无关, 女生在求职时不必强化自己的“歧视情绪”。

另外, 理工科女大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增强自身素质和能力, 一方面, 广泛涉猎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理论书籍, 不断汲取本专业前沿最新的信息, 奠定宽厚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 通过选修课、双专业或自学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拓宽知识面, 满足用人单位对知识储备的要求;另一方面, 把握机会,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各种社团活动, 锻炼自身的实践动手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和决策能力, 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使自身能力与社会需求相匹配。作为理工科女大学生, 做好观念、心理素质、知识结构等各方面的准备, 面向社会、面向基层、发挥自身的优势和长处, 必能成功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金勇.九成被访女大学生感受到性别歧视[N].中国妇女报, 2010-08-26.

[2]徐珍岩、张丽、靳秀琴.理工科女研究生就业问题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1, (11) .

[3]张雷.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困境探讨及应对措施[J].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0 (上) .

[4]范结兵.理工科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 2010, (57) .

浅析如何提升高职生就业竞争力 篇11

关键词: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措施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其中高职毕业生就占了近一半,而学历层次相对较低的高职生的就业形势就显得尤为严峻。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职生的就业竞争能力不强。

一、影响高职生就业竞争能力不强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因素

大学本科毕业生人数急剧增长,伴随社会上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人才市场,高职生就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竞争对手。加上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对高学历的追捧,使人们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能力素质缺乏科学的认识。

(二)学校因素

部分高职学院的教学方法上没能体现出高职教育应有的特色,许多高职院校的教学环节、专业定位仍存在许多问题,导致培养出来的高职生不具有不可替代性,在就业过程中并不占优势,无法实现高质量就业。另外,一些院校不注重校企合作,忽视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就业指导工作上方法简单,内容单调,形式单一;对学生择业心理的辅导,择业观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开展的力度不够。

(三)学生本身因素

1.高职生的就业观念不当。面对激烈的竞争,一些毕业生把就业希望寄托在社会关系上;还有一些只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而不考虑专业的社会需求程度;另外一些高职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把留在大城市作为首选,只想工作环境好、薪水高,而不愿意深入基层、农村;还有一些高职生没有改变就业的传统观念,抱着一次就业定终生的想法而迟迟不肯下决心择业。

2.高职生就业心理压力过大。目前,高职院校推行“双证”制度,学生不仅要拿到毕业证,还要考取各种专业等级证书。这让有些学生觉得学习压力过重,难以适应,从而产生焦虑、厌学、弃学等心理现象。同时,因为每个高职生的成长环境、社会背景、家庭条件以及自己本身的能力与性格都有差异,使学生在学校中得到的能力提升也大不相同。因而在毕业时,同伴之间的竞争压力也是非常大的。

二、提升高职生就业竞争能力的措施

(一)学校方面

1.要改革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工学结合的方法,注重校企合作,充分创造订单教育、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条件,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学校就业部门可以主动的与企业联系,架起用人单位和企业之间的桥梁,邀请用人单位举行校内招聘会以便帮助每个毕业生找到比较合适、稳定的工作。

2.加强就业指导教育。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上就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明确列入教学计划。因此,学校在加强就业指导课程教育的过程中,应该主动建设一支素质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教师应该充分掌握政府就业政策、人才市场需求、企业招聘动态、毕业生需求等各方面的信息。从而使其对毕业生能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

(二)学生自身方面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调整就业心态。高职生应该树立务实的就业观,学会客观地自我评价和分析。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的逐年增多,就业市场压力增大,以往的大学毕业生好找工作的日子已经过去,现在每个毕业生都必须面对残酷的就业压力,“先生存再发展”的原则成了缓解大学生职业空白期冲击的最佳途径。

2.提高实践能力。高职生的实践能力是其就业能力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提高实践能力,是增强高职生就业能力最有效的手段。从高职生自身来讲:要大胆地参加社会实践,多争取实习的机会,以及参加其它社会性质的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锻炼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

3.提升求职技能。求职技能不同于职业技能。职业技能是高职生所掌握的工作上的能力,而求职技能是发挥职业技能的引路石。职业技能就像一块黄金原矿,本身的潜在价值,只有通过求职技能这个“试金石”才有机会展现在世人面前。所以高职生应围绕以下几方面来提高自身的求职技能:调查市场需求、求职的策划和实施、求职信和简历的制作、应对面试、求职时机的把握、成功自我推销的能力、策略以及方法等。

总之,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职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高职院校要以就业需求为导向,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就业心理预防和干预机制,以提高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高职生要调整好自己的就业心态和就业预期,正确认识自我,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只有通过学校和高职学生自身双方面的努力,才能提升高职生在当代严峻的就业环境下的就业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延林,刘金凌.浅析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压力[J].辽宁高职学报,

2005,(06).

浅析我校学生就业竞争力 篇12

一、影响我校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

( 一) 缺乏坚定的职业信念

信念通俗而言就是一份坚持,坚定地认定自己所追求目标的正确性,任何外界因素都不足以动摇这份坚定的认定。套用到职业信念上来,则是指每个职业人认为确信自身职业选择的正确性并愿意为这份选择付诸努力的认识或看法。在职业信念的指导下,职业人更富有了工作的责任心、自信心,并能指职业信念的指导下自觉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如沟通能力、协调能力、职业技能等等。所以,职业信念其实就是一份内在动力。

在对我笑在校生就行调查时发现,很多人选择医学相关的职业都是基于医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极少数学生正在喜欢从事这份职业。被动选择和主动选择会直接影响职业信念的形成,也会影响在校学习中对各种技能的掌握。体现在学生身上就是绝大部分学生没有给自己一个适合的职业定位,没有响应的职业生涯规划,学习和生活没有明确的目的性, 浑浑噩噩,处在一种盲目的状态或者从众的状态。

( 二) 缺乏扎实的专业技能

高职高专的学生绝大部分在文化基础上都较为薄弱,学习的目的性不强,主动性不强。鉴于我校医学类高职高专的特性,欠缺学习的目的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原因在于各专业学生都需要系统掌握自身专业相关的医学知识,有可能本科院校4、5年的学习量在专科院校中压缩为2 - 3年,所以,如果学习的主动性和目的性欠缺,专业方面的技能就会更薄弱,专业技能的薄弱直接影响实习阶段医院的满意度, 医院的满意度也会同时作用于学生在找工作时候的美誉度加分。所以, 学生扎实的专业技能是影响学生就业竞争力非常重要的因素。

( 三) 缺乏求职技巧

在校期间,我校学生有接受相关的就业指导课,就业指导课一般在大一学年和大二的上半学年,上课方式以讲座的形式,没有相关的在校考核方法,唯一的检验是学生毕业时候如果没有签订相应的学习需要参加校招生就业处组织的就业指导课考试,考试合格之后方能取得毕业证书。我校各专业学生在大二下半学期就会走向临床,到各大医院参加为期八个月的实习。学校组织的校园招聘在实习即将结束的来年三月份, 各专业学生又开始准备资格证的考试,对在大学期间学习的就业指导课内容早已记忆不多。所以求职方面的技巧的欠缺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我校高职高专的特性原因,还有就业指导课课程设计方面的原因。

由于求职技巧的欠缺,部分学生不能做好一份突出自己就业优势的简历,面试时不懂得得体的服饰搭配,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单一,这些都给我校学生在就业竞争力方面减分。

二、提高我校就业竞争力的措施

( 一) 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提高我校学生的职业信念

职业信念在医学生学习和就业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提高我校学生的职业信念就成了首要完成的任务。所以,在开展我校新生入学教育时,除了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以外,应该紧紧围绕在提高学生职业信念方面来开展入学教育。让学生在入学教育中明确医学的重要性和所面临群体的特殊性,明确自身选择医学专业的责任感,才能让学生提高自身的职业信念。

校园活动是提高学生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非常重要的平台。但目前校园活动的形式多样,主题多元,所以开展与医学和学生专业相关的,对学生的学习和就业有启发性的校园活动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对校园活动的把关是我们开展多元校园文化的前提。 此外,我校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仅为两年,所以适量的校园活动非常重要, 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不耽误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

( 二) 创新性地开展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课对学生的就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我校学生就业指导课的课程情况,在学生面临就业前期,相关部门和人员应该创新性地开展就业指导。例如,通过辅导员对班级学生的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通过网络方式开展就业指导,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安民.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8(10).

[2]姚忠亮.浅谈高职教师在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实力中应发挥的作用[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

[3]于永庆,孙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矫正策略[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4]林杏花.高职校园文化的定位及其构建[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

上一篇: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下一篇:基建工程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