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力体系(精选12篇)
竞争力体系 篇1
1 淘宝店铺竞争力评价指标选取
为了使评价结果做到直观和简洁, 围绕视觉感受、动态评分、店内活动三大方面, 选取9个 (便捷的导航、宝贝单页美化度、店铺主页美化度;宝贝与描述相符、客服服务态度、卖家发货速度;搭配套餐、包邮、限时打折) 对顾客影响比较大的指标进行评价。淘宝店铺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如表1所示。
视觉感受。对于淘宝店铺这样的网上虚拟店来说, 由于人们无法见到真实的货物, 所以店铺给人的第一视觉感受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选取了店铺主页美化、宝贝单页美化和便捷的导航等三个指标进行衡量。店铺主页相当于实体店的门面, 买家对一个初始的店铺认识, 主页美化还是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店铺美化得好, 一定程度上会让买家觉得你的店有着较强的实力, 进而会让他对你的宝贝产生一种莫名的信任。对于大多数的店铺来说, 没有那么多的人会记住你的名字, 所以大多数买家都是通过对宝贝的搜索进而进入你的店铺的, 此时你宝贝单页的美化就显示出来了, 美化得越好, 就会让更多的买家有兴趣进你的店铺, 有更多的机会看到你店铺的其他宝贝。便捷的导航, 可以引导进入你店铺的买家在店铺里自由的选择, 无形中就会提高店铺的成交转化率。视觉感受在淘宝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动态评分。买家可以通过三个方面 (宝贝与描述相符、客服服务态度、卖家发货速度) 交易成功后的15天内, 买家可本着自愿的原则对卖家进行店铺评分, 逾期未打分则视为放弃, 系统不会产生默认评分, 不会影响卖家的店铺评分。若买家在进行店铺评分时, 只对其中一项或几项指标做出评分, 就确认提交了, 则视为完成店铺评分, 无法进行修改和补充评分, 剩余未评的指标视作放弃评分, 不会默认评分。商城订单买家完成店铺评分后, 系统会自动代卖家给买家一个好评。店铺评分生效后, 宝贝与描述相符、卖家服务态度、卖家发货速度三项指标将分别平均计入卖家的店铺评分中, 物流公司服务评分不计入卖家的店铺评分中, 但会计入物流平台中。店铺评分一旦做出无法修改。正是这些卖家无法更改的评分方法, 让买家更加全面地了解卖家在已购买过商品的买家心中的满意度, 了解卖家最新的评价信息是买家最想要的, 能更好地加强他对这个宝贝甚至整个店铺的认知度。
店铺营销。卖家通过策划促销达到做销量, 曝光品牌, 老客户维护, 引流增加新客户的目的, 策划和推进品牌在越来越多的网民中的知名度。店铺利用包邮、节日打折、满百元送优惠、店庆等活动, 也成为维持店铺新陈代谢、促进销量、店铺发展成长的必备, 以各种促销活动的举办来诱导买家关注店内宝贝。品种的多样性, 活动的举办力度、品牌的竞争力和高品质的质量, 又以薄利多销、包邮、限时销售吸引注意力从而进一步勾起买家的购买欲望。吸引有需要的买家的考虑因素, 通过店内多种活动连续性, 活动的井然有序让客户以多样的选择, 也可以增加买家对本店多种多样产品的更多了解, 展示出自家店铺的产品优势, 形成潜在的客户群体。
2 淘宝店铺竞争力评价方法
在淘宝店铺竞争力综合评价方法中, 确定指标权重最常用的方法是层次分析法。这种方法通过指标之间的两两比较, 对系统中各指标予以重要性评价, 并利用这种评判结果来计算每层次中各指标的权重, 进而得到各个指标在总体中的绝对权重。具体步骤如下:
2.1 构造判断矩阵
为了使判断定量化, 引用T.L.Saaty教授设计的1-9标度方法, 根据对专家打分的整理和店铺调查的结果, 设计判断矩阵。本文设计的指标体系中, 第一层因素为竞争力, 第二层因素有视觉感受 (B1) 、动态评分 (B2) 、店铺营销 (B3) , 两两相比影响程度, 得到判断矩阵A;根据九个指标对视觉感受 (C1-C3) 、动态评分 (C4-C6) 、店铺营销 (C7-C9) 的影响程度, 得到三个判断矩阵:B1、B2、B3;如下所示。
2.2 计算第二层和第三层因素的权重
对第二层和第三层判断矩阵, 采用方根法计算出各因素的权重, 具体做法是先计算出判断矩阵各行的几何平均数ai, 然后对Wi进行标准化, 标准化后的数值即为各行所对应的因素权重。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2.3 计算各指标的权重
设指标i的权重为Wi, 该指标对应的第二层、第三层因素的权重分别为Wi2, Wi3, 则该指标的权重计算公式为:Wi=Wi2*Wi3
淘宝店铺竞争评价指标中各个指标的权重如表2所示。
3 淘宝店铺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启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 在对淘宝店铺竞争力进行评价时, 二级指标中视觉感受、动态评分、店铺营销分别所占比例大约为23%、65%、12%;说明动态评分是一个淘宝店铺的竞争力的关键部分, 其包含了宝贝与描述相符、卖家发货速度、客服服务态度三个因素, 其中宝贝与描述相符最为重要, 其次是客服服务态度。三级指标中最重要的三个指标为宝贝与描述相符 (46.5%) 、宝贝单页美化度 (15.86%) 、客服服务态度 (12.62%) , 它们在一个淘宝店铺竞争力占据主导作用, 也预示着要成功经营淘宝店铺, 必须在这些方面加大工作的力度。
参考文献
[1]兰晓华.谈淘宝店的五大核心竞争力.中华品牌管理, 2012 (8) .
[2]朱彦杰.中小企业成长性评价及实证分析.科技和产业[J], 2012 (11) .
竞争力体系 篇2
关键词:国家核心技术;竞争力;博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学术界对于宏观层面竞争力的研究已有20多年的历史,国内外许多学者和机构都提出了不同 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之初主要从静态的角度来研究各种微观和宏观层面的竞争力,如企业竞争 力、国家竞争力、科技竞争力等,之后开始有学者从动态的过程角度来研究竞争力及其评价指标.本文首先回顾了已有的宏观层面上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然后从博弈竞争力的角度构 建了国家核心技术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国家竞哮力钓评价研宓
国家竞争力显示了一国的综合竞争能力,以企业或产业竞争力为基础,但同时又与该国的制 度、文化等凶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家竞争力评价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国际贸易指 数、波特的钻石模型、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的评价体系.
1.国际贸易指数国际贸易指数的理论基础是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不I司国家的 产品生产成本存在相对差异,这种差异必然会导致各个国家在不同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一 国可以按照自身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并通过参与国际贸易实现其比较优势。在比较优势理论框架 下,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其对外贸易竞争力,可以用来测度的指数如净出口指数、贸易条件指 数、生产要素密集度指数和现实性比较优势指数等.
2.波特的钻石模型波特的钻石模型以国家竞争优势理沦为基础,国家竞争优势是指一个 国家使其企业或产业具有并能够维持竞争优势的能力。波特认为一国的国际竞争力是其企业、产业 等竞争力的综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基于该思路,他建立了测度国家竞争力的钻石模型,通过生 产要素、市场需求、相关产业支持、企业战略与结构4方面因素综合反映国家竞争力.
3.WEF和IMD的国家竞争力评价体系WEF每年发布《全球竞争力报告》,截至2006 年,WEF已包含125个经济体,参评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之和已占到世界GDP总量的98.1%.WEF竞争力指数体系包括3种基本指数:增长竞争力指数、商业竞争力指数和全球竞争力指数, 商业竞争力指数侧重从微观层面考察竞争力,增长竞争力指数和全球竞争力指数更侧重宏观经济政 策及制度。各类指数下包括若干基础性指标,评价过程中,首先对基础指标进行评分,然后按照指 标的权数逐层汇总并得到竞争力指数值。IMD的《世界竞争力年鉴》对全球核心国家的竞争力进 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及预测。IMD认为,经济运行、政府效率、商务效率和基础设施4种基本要素 决定了一国竞争力发展的环境,每个要素又分解成5个子要素。IMD国家竞争力评价中指标数值计 算也是采用逐层加权汇总的方法.
4.基于博弈的竞争力指标体系在研究和借鉴了已有国家竞争力评估体系中的重要指标 后,侯经川博士在其毕业论文中引入了博弈竞争力的概念,重点研究了针对发展中国家竞争力的评 价指标体系(见表1).
之后作者对每个指标的量化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并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
二、斜丝竞雩力和知识产仅竞雩力评价
1.科技竞争力科技竞争力的概念是WEF和IMD在国际竞争力理论、测度和分析基础上 提出的。科技竞争力包括教育和科学的竞争基础、技术的竞争水平、研究与开发的竞争水平、科技 人员的竞争水平、科技管理的竞争水平、科技体制和科技环境的竞争水平、知识产权的竞争水平多 个方面,共有26个评价指标。分别是:R&D经费支出总额;人均R&D经费支出总额;R&D经费 占GDP比重;企业R&D经费支出总额;人均企业R&D经费支出总额;R&D人员总数;R&D人 员所占人口比例;企业问技术合作充分程度;企业与大学问技术转移的充分程度;技术开发资金充 足程度;法律环境支持技术开发与应用的程度;R&D设施重新配置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程度;基 础研究支持长期经济、技术发展程度;义务教育阶段科技教育程度;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等。一个国 家科技竞争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单个评价因子的状况,而且与诸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程度 有密切关系.
2.知识产权竞争力在全球化和经济知识的背景下,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国家间竞争的重要 武器,知识产权竞争力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陈洁曾构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国家知识产权竞争力评价体系,将竞争力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竞争潜力、竞争行为和 竞争绩效相互作用的过程。陈洁认为竞争潜力包括两个方面(反映一国知识产权参与竞争的基础条 件)=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人力资本;竞争行为包括3个方面(反映一国知识产权参与竞争的力度X R&D活动能力,R&D产出,企业主体地位;竞争绩效包括两个方面(反映一国知识产权参与竞争 的实际效果):产出规模,产出效益.
三、国家仫心技术竞兮力评价
本文将从博弈能力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和分析国家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实现过程中所起到关 键作用的因子,来尝试构建国家核心技术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本研究所关注的核心技术 指的主要是对国与国之问对抗和博弈过程中所发挥着关键和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技术,该类技术往往 代表着一个国家尖端的技术水平,而且对于其他技术的开发、衍生和应用等方面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基础技术.
博弈能力是由支付函数、策略能力和信息能力三者共同作用的一种综合能力。三者之间是乘和 的关系,即:
博弈能力=信息能力×策略能力×支付函数 令博弈能力为c,支付函数为P,策略能力为S,信息能力为I,则有竞争力的博弈表达式: C=I×S×P (1)
事实上,所有的博弈实体之间的竞争都是围绕这个公式展开的。从博弈论的角度看,竞争力是 指博弈局中人博取最大化均衡利益支付的能力,那么可以为国家核心技术竞争力下这么一个定义: 国家核心技术竞争力是国家主体在国际国家核心技术博弈过程中博取最大化均衡国防收益的能力.其中国家收益又包括很多项,比如国家的安全、军事对抗的能力、突袭的能力、报复打击的能力、威慑或威胁的能力、国家对抗下军品贸易的能力等.
综合上述几个竞争力评价,并结合国家核心技术的特点,作者提出了国家核心技术竞争力指数 NK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分成3个部分进行测度:竞争实力NC,竞争潜力NP和竞争环境NE,三 者之间为乘和关系,任何一个为零,都会导致竞争力为零,因此是乘的关系。则国家核心技术竞争 力指数的计算公式表示如下:
NK=NC×NP×NE (2)
其中,竞争实力NC包含以下几项:战略核弹头数量c,,军品出口值Cz,军品国内消费值 Cs,PCT申请量ct,每百万研发支出产生的专利数Cs。此处所使用指标的量化值都是标准值, 即标准值=某国实际数/所有博弈参与方的最大值。其中核弹头数量显示了国家在军事对抗和应 对冲突中的威慑和报复能力.军品出口值显示了国产军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军品国内消费值显示 了国产军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PCT是专利合作条约,它提供了一个国际专利申请体系,PCT的申 请数量显示了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专利实力;每百万研发支出产生的专利数显示了国家专利技术研 发的实力和效率,也反映了研发的专利产出能力.
这些指标变量对于竞争实力的影响符合加和的关系,竞争实力不会因为某项为零,而也为 零,但是,每项指标对于竞争实力的影响权重有所区别,因此,满足如下公式:
1一 NC=乞Ot,C #t (3) =OtlCl+仪2C2+ot 3C3+Ot 4C4+仅sC5
其次,竞争潜力NP同样可以用上述的方法来求其计算公式。竞争潜力突出反映了国家科技、工业经济实力和财政实力,由以下几项反映:研发投入P。(占GNI的百分比),每百万 人的专利数量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Pa(人均GDP),每十亿美元GDP本国居民专利申请数 P。,专利申请数量P。。其中,研发的投入显示了国家对技术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程度;每百万人 的专利数量显示了国家的专利能力和专利水平,在一定层面上显示了国家的技术发展水平和自主创 新实力;人均GDP显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每十亿美元GDP本国居民专利申请数和专利申请数量 都显示了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国家的支持能力和国家科研的产出效果.计算公式如下:
NP=乞B。P• “。(4) =p.P。+13。P。+p。P。+p。P.+p。P.
最后一项竞争环境NE,表示政府的支持程度和支持能力,由以下几个指标反映:军费开支E,, 教育能力E:。军费开支表示了政府的支持力度,教育能力表示了政府所能够提供的人力资本支 持力度。其中教育能力又由以下几个子项决定:平均受教育时间T,大学入学率R,成人识字率K.分别满足下列计算公式:
E2=入lT+入zR+入sK (5) 三 NE=乞1iEi=^y。E。+^y。E。(6) i-1
因此可得,某个国家的国家核心技术竞争力指数NKi满足如下等式: NKi=NCi×NPi×NEi
国家核心技术对于国家竞争力的影响主要在于.成本的缩减、性能的提升或武器装备作战效能 的提升、出L1竞争力的提高、出口份额指数的增加、以及自主创新所产生的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对 后续或未来科技发展的影响。由于核心技术的特殊性,各国都在严密控制该类技术的流失、泄露或 转移,并依靠这些关键技术在军事对抗中谋求显著的优势。因此,在建立国家核心技术竞争力评价 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和有效性,促进国家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提升武器装备 的作战性能,提高核心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l】陈洁.国家知识产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6,(10):186—189.
【2】侯经川.基于博弈论的国家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c】.信息管理科学博士文库,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338.
【3】黄小玉.国家竞争力评价方法评析⋯.统计与决策,2007,(6):36—38.
【4】牟文富.国家竞争力理论综述【J】.国际商务研究,2000,(1):50-53.
【5】Buckley Peter J.,Pass Christopher L.,Prescott Kate.Measure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A Critical Survey[J】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Winterl988,4(2):175—200.
【6】IMD&WEF。1989—1995,The world Competitive Yearbook.
【7】0ECD.Technology and the Economy:The Key Relationships[M].Pairs,1992.
★ 设计波高分布函数比较
★ 绵羊染色体Ag-NORs分布位置初探
★ 高二生物知识要点分布
★ 英国各地区的主要大学分布
★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反思
★ 基础工业与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的习题
★ 高原山地气候的特点和分布地区
★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生物教案
★ 注会考试题型、题量及分值分布
我国体育产品竞争力评估体系探讨 篇3
[关键词] 体育产品 竞争力 评估体系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体育产品生产基地,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但成就背后也存在严重的发展隐患,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关税大幅减让,非关税壁垒撤除、市场准入及其程度进一步扩大使得国外体育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越来越低,这对国内体育产品产生了巨大冲击,同时随着配额的取消,我国体育产品也失去了出口保证。基于此发展状况,我国尚不发达的体育产品如何应对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是什么?优势在哪里?以及将来如何弥补这些差距,提高我国体育产品竞争能力?鉴于此,本文在对国内外产品竞争力文献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体育产品发展实践,提出构建体育产品竞争力评估體系,并进一步给出了各评价指标的具体含义与计算方法,以期为科学、客观、准确评价我国体育产品竞争能力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概念的界定
产品包括实物产品和服务产品,都是为了向消费者提供某种满足和利益。服务产品是一种涉及某些无形因素的活动、过程和结果,包括与顾客或他们所拥有的财产间的互动过程与结果,并且不会造成所有权的转移。体育产品是指被设计出来给体育观众、参与者或赞助商提供利益的任何一种商品、服务或二者的结合体。竞争在经济学范畴中是指,在同一个市场上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争夺有利的生产和销售条件,以获得更大利益的斗争。竞争力是生产者与经营者在共同市场取得良好市场和销售条件的能力。据此,本文定义体育产品竞争力为:在自由竞争市场条件下,体育产品生产者或经营者所能提供给消费者更多、更好的利益,从而持续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能力。
二、体育产品竞争力评估体系
影响体育产品竞争力的因素较为复杂,涉及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等。本文基于国内外产品竞争力理论研究基础之上,结合我国体育产品发展实践,利用现代营销学产品理论知识,初步建立一套体育产品竞争力评估体系(下图)。
图1 体育产品竞争力评估体系
三、体育产品竞争力评价指标的含义及计算方法
1.新体育产品开发能力
新体育产品开发能使体育产品生产者或经营者的销售收入增加,从而使企业利润增加,企业整体价值上升,因此新体育产品开发能力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新体育产品研究开发费用投入及使用效率
用于新体育产品研究与开发费用投入及使用效率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以下三项:
①新体育产品研究开发费用率
②用于成本降低的研究开发费用率
③用于体育产品质量的研究开发费用率
(2)新体育产品研制效率
新体育产品研制效率可以用新体育产品开发时间效率和新体育产品开发能力指标进行反映,其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①新体育产品开发时间提前率
②新体育产品开发能力
(3)新体育产品创利能力
新体育产品创利能力应从新体育产品本身创利能力和新体育产品与现有体育产品相比的相对创利能力来衡量,对新体育产品本身创利能力可用以下评价指标反映:
①新体育产品产销率
②新体育产品成本费用利润率
③新体育产品投资回报率
④新体育产品的成本降低研究开发效益率
⑤新体育产品的质量研究开发效益率
(4)新体育产品的相对获利能力
对新体育产品相对获利能力的评价,可以采用新体育产品的销售率和新体育产品的贡献率两项指标来反映。
①新体育产品的销售率
②新体育产品的贡献率
2.核心体育产品创造价值能力
核心体育产品是一种具有物质形态的产品,是企业核心能力的物质载体或物化形式,是一种或多种核心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是联系企业核心能力与最终体育产品、中间体育产品或服务的重要纽带。如某体育产品生产企业将全部能力用于最终体育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而核心体育产品却都依靠外购,那么该企业尽管可能会在最终体育产品市场上击败竞争对手,从而拥有某种形式的竞争优势,但这种竞争优势只是暂时的,不可能持续或强化,这是由于其经营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依附于或受制于为其提供核心体育产品的其他企业(或组织)。就产品周期较短的生产企业而言,供应商一旦决定停止对下游企业关键核心体育产品的支持,则会对下游厂商竞争力造成破坏性影响。如:NBA联赛核心产品是职业体育赛事,如果没有这一高水平职业体育赛事,也就没有特许体育商品、纪念品、广告标语、合作伙伴、赞助商、体育场馆的租借及特许电视转播权等。反之,如果某体育产品生产企业拥有强大的核心技术能力,并能够有效地把其转化为核心产品,那么该企业就可以控制最终产品的发展与变革,从而取得持续竞争优势,长久占据优势市场地位,创造更多企业价值。因此,核心体育产品是企业核心能力的转化结果,同时也是企业盈利效益持续延长的重要条件和企业价值增长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评估核心体育产品创造价值的能力可以根据以下内容来衡量。
(1)核心体育产品使企业获得垄断利润的价值增长
技术创新使企业生产出尚未面世(或改进型)的新体育产品,在其他厂商尚未掌握这种产品的制造与销售程序时,核心体育产品可使该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对该产品的垄断权。这时垄断厂商是该产品价格的制定者,它可以制定出高于同类产品价格或市场平均利润水平的垄断加价以获取超额垄断利润,使体育产品总体价值得到增长。因此,核心体育产品获得垄断利润的价值增长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1)
(1)式中,:表示企业增长价值;:表示新体育产品或改进型体育产品垄断价格;:表示同类体育产品价格或获得平均利润水平的市场价格;:表示核心体育产品社会扩散持续时间或获得垄断价格的持续时间(一般以年为单位);:表示预期体育产品的经济规模产量和销售量;:表示折现率;:表示所得税。
(2)核心体育产品(技术)使生产成本降低的价值增长
核心体育产品(技术)能改进原有产品生产工艺,使生产成本得到降低,企业经济效益得以提高,产品总体价值得以提升。因此,核心体育产品(技术)使生产成本降低的价值增长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2)
(2)式中,:表示采用核心体育产品(技术)后降低的产品单位成本;:表示未采用核心体育产品(技术)前的产品单位成本;其他符号同前。
(3)核心体育产品使产品市场份额扩大形成的价值增长
核心体育产品可改善产品品质,提高产品功能,促进产品销售量的增长,从而使企业获得价值增长。核心体育产品使产品市场份额扩大的价值增长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3)
(3)式中,:表示改进后体育产品的销售量;:表示改进前体育产品的销售量;:表示该体育产品的价格;:表示该体育产品的单位成本;其他符号同前。
3.体育品牌影响力
品牌包括产品名称、设计、符号或其组合体。三个重要的品牌概念是品牌名称、标识和商标。品牌是行业中竞争的产物,品牌意味着差异、意味着一定程度的市场独占、意味着某种垄断优势。品牌的功能在于识别和保护这种垄断优势,建立和发展品牌的过程就是建立和发展垄断优势的过程。
体育品牌虽然不是产品,但它赋予了体育产品意义,确定了体育产品的形式、形象与价值。强大的体育品牌使企业获得强大的市场空间和市场地位,由于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无形的东西(如专利、技术、产权等),并能通过品牌加强对消费者的影响,形成市场进入壁垒。体育品牌有助于增加产品市场价值。企业可通过品牌策略,提供与众不同的体育产品与服务,或通过树立独特体育品牌形象来达到差异化的效果,从而赢得消费者忠诚,使企业在一定市场价格下出售更多产品和服务,以较高产品价格获取溢价收益。由此,研究认为体育品牌的最终战场不是在体育馆,也不在媒体,而是在消费者头脑中形成的品牌形象。成功的体育品牌允许企业溢价定价,同时降低了因广告、促销等工作而产生的费用,进一步增强了体育产品市场价值,因此评估体育品牌影响力的主要指标包括。
(1)体育品牌价值
体育品牌价值包括体育品牌价值额及体育品牌价值占企业资产价值的比重。体育品牌价值额受体育产品市场占有率、体育品牌超值创利能力、体育品牌发展潜力等因素影响。体育品牌价值额可通过当年销售额乘以销售利润率得出营业利润,再根据销售额算出非体育品牌利润,最后用体育品牌利润减去税收的结果乘以一个强度系数。
① 体育品牌价值额
体育品牌价值额=体育品牌利润×(1—税率)×强度系数
其中,体育品牌利润=销售额×(体育品牌产品利润率—非体育品牌产品平均利润率);强度系数可根据体育品牌对企业利润的贡献程度确认,一般应介于企业销售利润率的倒数和行业平均利润率的倒数之间。
②体育品牌价值占企业资产价值的比重
(2)体育品牌知名度
体育品牌知名度是指体育品牌被消费者认知的程度,是以大众传播(媒体传播)为主要形式。例如:NBA作为世界篮球的通用品牌,它是如何被人们所认识?除了精彩纷呈的职业联赛,强大的市场运营能力是把NBA做到家喻户晓的法宝,先进、实际、高效的市场推广方法是NBA取得成功的秘诀,因此体育品牌知名度的计算公式为:
(3)体育品牌美誉度
体育品牌美誉度反映了客户对品牌认同和赞誉的程度,也描述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赖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4)体育品牌价值增减率
体育品牌价值增减率反映了品牌价值在一定时期内的价值变化情况,其计算公式为:
4.体育产品忠诚客户的获取能力
忠诚客户是因对某种体育产品(服务)十分满意和信任而长期、重复购买该产品(服务)的客户。从消费者购买行为来看,表现的主要特征为:指明购买同一体育产品(服务),经常重复购买同一体育产品(服务),愿意购买同一制造商生产的新体育产品或其他体育产品(服務),并向他人积极宣传推荐这些产品和服务。忠诚客户的持续购买行为能给企业带来持续增长的销售收入和利润。如果企业赢得大批忠诚客户,无疑就拥有稳定的市场份额。忠诚客户还会对企业及其产品做非常有利的宣传,积极发动其关系范围内的潜在购买者购买该产品(服务),从而增加企业营业收入,减少产品促销费用。因此,体育产品忠诚客户的获取能力可从体育产品忠诚客户比重、忠诚客户终身价值和忠诚客户增减率三个方面进行评估。
(1)体育产品忠诚客户比重
体育产品忠诚客户比重是指在体育产品客户群体中符合忠诚客户特征的客户数量占全部体育产品客户人数比例,一般来说,该指标越高越好,其计算公式为:
(2)体育产品忠诚客户终身价值
体育产品忠诚客户终身价值是指客户在购买周期内对企业价值的贡献率,其计算公式为:
(3)体育产品忠诚客户增减率
体育产品忠诚客户增减率反映了企业一定时期内忠诚客户人数的增减变化情况,表明体育产品忠诚客户发展趋势,其计算公式为:
四、结论与建议
1.研究得出我国体育产品竞争力评估体系包括4个纬度、14个反映标准、23个具体观测点,其显著特点是层次结构清晰、简洁易懂、操作性强。为避免评价过程中的主观因素,本文所选23个观测点都是较易客观化、数量化的指标,这为科学、准确评估我国体育产品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2.研究从新体育产品开发能力、核心体育产品创造价值能力、体育品牌影响力和忠诚客户获取能力四个方面对我国体育产品竞争力评估体系进行了探讨,不仅可对目前时点上体育产品竞争力进行客观评价,还进一步丰富了体育产品竞争力的理论研究体系,可对未来我国体育产品竞争力发展趋势做出预测,为政府和企业制定体育产品发展战略规划提供借鉴。
3.由于缺乏系统的数据资料,故本文没有对该评估体系进行实际验证,这也是本文的明显弊病。当然,科学研究的重要本质就是发现、探索与创新,为使我国体育产品竞争力评估体系更加完善、可靠和实用,体育科研工作者仍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于静柳钢杨学成等:对NBA中国赛产品定位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1):1466-1468
[2]毕进杰梁进叶加宝等:体育用品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理论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5):16-18
[3]张保华:基于第三产业经济学理论的体育产品分析[J].体育科学,2006(2):10-18
[4]斐永杰杨世强:我国体育用品营销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06(5):61-62
[5]唐广:论评估企业产品竞争力的指标体系[J].统计与决策,2006(4):43-44
[6]钟天朗:体育经济学概论[M].上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85-94,143-155
[7]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0.5
[8]丛湖平:体育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9]朱厚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10]陈宏:城镇居民不同职业群体的体育消费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 28(7):895-897
[11]向政温继怀:武陵地区少数民族居民体育消费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7):893-895
[12]夏崇德何志金陈颇等: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竞技体育的相关分析[J].体育科学,2006,26(2):22-28
[13]杨公朴夏大慰产业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14]林显鹏杨越等: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 2006,26(2):3-9
[15]张尚权张岩:体育经济学概论[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0
新兴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 篇4
众所周知, 日本本田汽车是以其出色的发动机技术占领了全球市场的大部分, 而大众汽车则是以卓越的性能领跑世界。这就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相反, 在众多中国企业中却很少有进入世界五百强。对于新兴企业来说, 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之所以选择新兴企业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由于新兴企业在资金和技术方面落后于大型企业, 或者是国有企业垄断的原因, 或者是在政策方面受到某种程度的优惠。新兴企业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需要付出多倍的努力。但新兴企业也不是完全处于劣势阶段, 新兴企业充满活力和创业激情, 并且多是投资于新的领域, 从而减少了竞争, 这本身就是一种优势。在比较了新兴企业和成熟企业的优劣后, 我们发现:企业性质不同也导致了其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途径的差异。
(一)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加里·哈默尔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他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 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从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角度来看, 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公司核心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 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
在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看来, 核心竞争力首先应该有助于公司进入不同的市场, 它应成为公司扩大经营的能力基础。其次, 核心竞争力对创造公司最终产品和服务的顾客价值贡献巨大, 它的贡献在于实现顾客最为关注的、核心的、根本的利益。最后,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和模仿的。
(二) 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延展性, 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进入多种产品市场的潜在途径;为顾客带来较大的最终用户价值。 (2) 有价值性, 一切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为更好地满足顾客的使用需求, 都必须使产品具有顾客认可的实用价值; (3) 独特性, 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 (4) 叠加性, 核心能力一经叠加, 可能会派生出一种新的核心能力, 而且这种新的核心能力往往不止是原来几项核心能力的简单相加。
一、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构建
本文通过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和特点的理解, 把核心竞争力的构成指标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创新能力:员工素质、企业投入、投资跨度、沟通能力。 (2) 企业文化:领导风格、组织结构、企业使命、分权程度。 (3) 制度建设:公平性、详细程度、激励的有效性、透明度。 (4) 情报搜集能力:熟悉市场程度、分析竞争对手的能力、纠偏能力。
本文认为, 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就在于创新, 创新是进步的动力。而创新要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 保守的文化将阻碍企业的创新, 同样, 不同的领导风格对创新的追求也不一样, 上述二者都要受制于企业的制度。
这里有必要对各个措施层指标作出解释。新兴企业需要有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 员工素质是企业创新的坚强后盾。另外, 创新成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对创新的投入, 没有投资就没有回报。但是很多企业盲目的投入收获却甚微, 盲目追求多元化发展只能置企业于困境中。而那些成功的企业则是更专注于某个领域, 专业化让他们取得了飞速发展。最后, 企业的创新不是一个人或者小部分员工的事情, 员工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也是创新的关键。
本文认为, 新兴企业建立企业文化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领导、组织结构、企业使命。不同的领导风格会成就不同的企业文化, 而企业的组织结构则是直接影响信息的传递和共享。企业使命是影响企业文化的另外一个方面, 企业是以利润还是道德为重间接影响着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另外, 一个企业的分权程度也制约着企业的效率。成功的领导者总是把任务交给下属去做, 而失败的领导者则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
企业的制度建设是根本影响一切工作的开展。公平性:制度不能仅限于约束行为, 最主要的要起到激励作用, 公平是促使员工自我实现的根本, 要做到公平就要做到详细。其次, 员工对企业透明度的呼声也是越来越高, 让员工参与公司计划的制定更有利于实现目标。最后,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情报搜集的能力是不可缺少的, 尤其是新兴企业。新兴企业在各方面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需要更好地把握市场动态, 做到知己知彼, 方能百战不殆。
二、模型验证
本文采用了层次分析法对这些指标进行权重组合, 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第一步, 将判断矩阵A中的元素按行相乘, 即:
第二步, 计算
第三步, 计算将Wi归一化的权重, 即:
第四步,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计算细则:
具体检验步骤为: (1) 将判断矩阵A与其权重向量相乘得到W; (2) 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3) 计算一致性指标; (4) 根据矩阵阶数, 选定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5) 计算一致性比例; (6) 通常当CR<0.1时,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 因此断定判断矩阵是否通过一致性检验, 是否为有效矩阵。具体计算过程略。
对策建议
通过计算得出各指标权重依次如下:沟通能力、公平性、员工素质、领导风格、透明度、企业投入、详细程度、投资跨度、纠偏能力、组织结构、激励的有效性、熟悉市场程度、分权程度、企业使命、了解竞争对手。
本文通过对若干企业的走访和调查并通过专家打分, 在通过一致性检验后得出以上结论, 和部分企业的运行基本吻合。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新兴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过程中所应该注意的问题。本文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
1.积极进行组织建设, 有效促进员工沟通。有人把组织建设和碳原子的排列顺序相提并论。我们知道, 金刚石和石墨同样由碳元素构成, 但碳原子的排列顺序不同导致了二者结构的巨大差距, 企业的组织同样如此。
2.强化制度的公平性, 提高员工工作激情。在中国古代就有这么一句话:吏不畏吾严, 而畏吾廉;民不求吾能, 而求吾公。只有稳定有效的制度作保证时, 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才能得到顺利发展。为了使制度尽可能的公平, 必须使制度详细化, 确切到各个方面的每个细节。同时, 制度的制定要切合实际, 能得到员工的支持和拥戴, 奖惩兼有, 尽可能的在不泄露公司机密的情况下提高相关透明度, 这样才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激情。
3.慎重对待多元化。一个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业务, 纵观世界著名企业很少是因为走多元化道路而成功的。并不是多元化不能走, 而是因为多元化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挑战, 稍有不慎企业将面临巨大困难。显示生活中, 不少企业由于缺乏核心业务, 今天做这个生意, 明天就改行做另外一个生意, 结果可想而知。
4.提高人力资源质量, 加大创新投入。人力资源的竞争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尤其是在21世纪, 企业必须重视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人是企业的血液和动力, 是创新的主体, 新兴企业在建立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人力资源管理, 吸纳高素质人才, 并能发现人才, 培养人才。此外, 投入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钱不是万能的, 没钱是万万不能。
5.把握市场动态, 做到知己知彼。俗话说:商场如战场。只有做到知己知彼, 才能百战不殆。企业必须要了解市场动向, 把握时机、果断决策。由于对市场把握不当而造成企业危机的案例举不胜举。
参考文献
[1]胡运权, 郭耀煌.运筹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455-459.
[2]普拉哈拉德, 加里.哈默尔.公司核心竞争力[Z].
[3]曾昊.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J].企业管理, 2007, (10) :128-129.
[4]张景安.关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如干战略思考[J].中国软科学, 2004, (9) :79-80.
[5]张东宝, 姜力嘉.企业核心竞争力价值评估方法研究[J].财会通讯, 2006, (12) :51-52.
[6]王湘东.自主创新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源泉[J].上海经济研究, 2007, (12) :50-51.
竞争力体系 篇5
省级工业产业竞争力评价统计指标体系初探
文章从目前我国省级区域经济竞争的.角度,提出了省级工业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统计指标体系,并对河南省工业产业的竞争力进行了简要的实施分析.
作 者:吴海建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学院统计学系,河南,郑州,450002 刊 名:经济师 英文刊名:CHINA ECONOMIST 年,卷(期): “”(8) 分类号:F127 关键词:省级 竞争力 评价 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竞争力导向的农业政策体系 篇6
一、我国农业发展面临需求增长与比较优势消退的双重压力
30多年来,我国农业发展的政策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发展成就也是非常明显的。以粮食产量为例,1978年为30477万吨,2014年为60710万吨,几乎翻一番。尤其是2004年以来,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2003年我国粮食产量为43070万吨,与之相比,2014年的粮食产量多出了17640万吨。这11年间,我国农业劳动力减少了1亿多人,耕地面积减少了1亿多亩,我国粮食产量却增加了1亿多吨。可以说,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4年以来的农业政策,是非常有效果的。所以,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是非常自豪地讲,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里。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我国所达到的粮食安全状况也是不错的。据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发布的《全球粮食安全报告》,以包括食品价格承受力、食品供应能力、质量安全保障能力等3方面27个定性和定量指标构成的指数衡量,中国在107个国家中位居42,是为数不多的粮食安全水平大幅超越其社会富裕程度的国家之一。虽然目前我国粮食安全状况得到了很好的保障,但展望未来,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食品消费峰值还没有到来。2014年,我国人均GDP仅7000多美元,城镇化水平仅54.77%。我国仍处在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从城镇化中期向城镇化成熟期迈进的关键阶段,食物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将持续进行。我国的粮食、动物性产品能不能得到很好的供给保障?这是需要深入考虑的问题。之所以有这个担心,是基于三个因素决定的未来前景不容乐观。
第一是人口增长。2014年末全国人口总量是13.68亿人。对我国未来人口峰值究竟是多少,学术界有很多预测。有的研究报告认为是14亿人,有的研究报告认为是15亿人。无论哪种预测,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口总量都是会增长的。增加一个人就是增加一张要吃饭的嘴。人口增长是影响未来粮食需求非常重要的因素。
第二是城镇化。研究表明,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对食物消费有明显影响。农村人口的食物消费与城市居民有较大差异,城市居民直接消费的口粮要少一些,但消费的肉蛋奶等动物性产品要多一些,总体上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会放大对粮食的需求。
第三是收入水平。目前我国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随着收入水平提高,膳食结构还在变化。根据日本、韩国、台湾地区经验,人均GDP到2万美元的时候,膳食结构才能够基本稳定下来。在此之前,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增长后对动物性产品的需求都会增长。而动物性产品是粮食转化过来的,随收入水平提高而产生的膳食结构变化会增加对粮食的总需求。
从上述三个因素来看,未来我国粮食需求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问题在于,我国农业比较优势已开始减退,未来我们能不能满足全社会对粮食不断增长的需求?2004年以来,虽然我国农业产量大幅增加,但我国对谷物、油料、动物产品的进口都在增长,农产品贸易已连续11年出现赤字,且赤字规模在逐步扩大。可以说,今后农产品贸易赤字是一个常态。这种格局对我国未来粮食安全的战略目标会带来很多挑战。
我们最关心的当然是谷物,尤其是谷物当中的三大品种。长期以来,我国稻谷、小麦、玉米是紧平衡,多数年份还能够有少量的净出口。但是,2011年以来,我国三大谷物品种连续4年出现净进口;稻谷,以前有少量净出口,近年来开始出现净进口;小麦,因为有结构性问题,我国缺少强筋小麦,历来要进口一些,最近几年仍然是净进口;玉米,以前我国曾经是出口国,最近4年也开始净进口了,而且玉米的替代品高粱、DDGS(玉米酒糟蛋白)的进口大幅度增长。
从畜产品贸易看,以前我国出口少量猪肉、禽肉,进口一些羊毛、皮革,总体上有少量贸易顺差。但是,最近几年我国畜产品贸易逆差快速扩大。在2008年三聚氰氨事件以后,中国人在全世界抢购奶粉。这两年牛羊肉进口增长也很快。最近几年中国企业收购境外猪肉、奶粉等畜产品加工企业的案例明显增多。企业家的逻辑是,中国发展到目前这个阶段后,很难再继续快速地发展畜牧业以满足国内不断扩大的畜产品需求,加强境外并购、提高资源掌控能力势在必行。
农产品贸易出现赤字与价格倒挂有关。国内外价格比较有多种方法,但国内批发市场价格与进口农产品交易价格的比较,最能准确反映国内农业生产面临的国际竞争压力。国际市场离岸价格,加了运费、保险、进口增值税、关税、港杂费等以后的到岸税后价格,才是实际可以在我国市场上交易的价格。到岸税后价格有两种情况,一个是按关税配额内的低关税计算,一个是按关税配额外的高关税计算。从我们最关心的稻谷、小麦、玉米等敏感产品看,按配额以内1%的低关税计算,目前我国已经没有价格优势。最近这两年,国际市场大宗农产品价格在下降,而国内市场价格受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价支撑在提高,从而出现了价格倒挂。有些人认为,这种价格倒挂是暂时现象,当国际市场价格上升后就会消失。我们认为,从我国这种自然禀赋和发展阶段来看,未来我国农产品成本,包括人工成本、土地成本和物质费用,只会上升不会下降,从长远看我国农业确实没有比较优势,价格倒挂将是常态。
二、现行农业政策不足以应对未来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尽管2004年以来的“十一连增”证明了现行农业政策很有效果,但面对农业发展已经和将要遭遇的严峻挑战,必须对现行农业政策框架进行深刻反思。
我国现行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基本上是从2004年开始建立的。2004年在我国经济发展和农业发展上,是一个很重要的拐点性年份。从这一年开始,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了刘易斯拐点,沿海地区开始出现“民工荒”,农民工工资开始持续性上升。从农业本身看,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出现了粮食产量“十一连增”和农产品贸易“十一连赤”,出台了新世纪以来聚焦“三农”的连续十一个中央1号文件,出台了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出台了粮食最低收购价和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出台了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nlc202309050107
这样一套农业政策,跟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开始形成的农业政策极为类似。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小规模农业也没有比较优势了。在如何应对上,有三种思路:一是促进农民全方位合作,通过合作社在产前和产后环节的规模化服务克服单家独户的规模不经济;二是建立以价格支持为核心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既实施国内价格干预,又实施边境保护;三是促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总的来说,日本、韩国、台湾地区在合作社方面做得很好,在支持保护方面做得有些过头,非常遗憾的是在农地流转和集中方面没有做好,其结果就是农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农业竞争力不断下降。
2004年以来,我国也面临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农业比较优势下降的问题。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在促进农民合作方面下过一些功夫,农民合作社得到一定程度发展,产前和产后环节的社会化服务有一定进展,特别是市场化的小麦收割机跨区作业举世瞩目。在农地流转和集中问题上,政策立场比较纠结,政策举措也比较慎重,尽管最近这两年步伐快了一些,但总体而言做得不是很够。在农业支持保护方面,下的功夫最大,采取的举措最多,引发的争议也最激烈。现在需要反思的是,过去10多年努力构建起来的这套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其软肋在哪里?弊病在哪里?我认为有两点最为突出。
一是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和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政策,已严重偏离当时政策的出发点,而且难以为继。2004年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的出发点是,正常情况下由市场定价,只有在非正常情况下,国家才对短缺的重点品种在重点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市场定价应该是一个常态,国家按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应该是非常态。实际上,现在倒过来了,过去的这十年,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变成常态,国家不启动最低收购价、不启动临时收储才是非常态。这意味着最低收购价已经高于市场均衡价,必须用高于市场均衡价的价格把农民的产品收到国家库里。这么做的结果,是加剧了价格倒挂和库存积压。
二是主要补贴政策也已严重偏离最初的出发点,开始触及“黄箱”天花板。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已演变为以承包权为依据的普惠式收入补贴,对提高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帮助不大。虽然“黄箱”天花板对我国农业的约束还不是一个现实问题,非特定产品的“黄箱”补贴空间还很大,但部分产品包括价格支持在内的“黄箱”补贴空间所剩无几、未来操作空间明显收窄。
三、从增产导向转向竞争力导向
未来我们究竟应该建立一套什么样的农业政策体系?我认为,要促进农业政策从增产导向转向竞争力导向。也就是说,要以提高竞争力为核心重构农业政策体系。关于提高农业竞争力问题,实际上中央也已意识到了。2007年中央1号文件以建设现代农业为主题,明确提出要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2015年中央1号文件也强调要注重提高农业竞争力。应该说农业竞争力问题已开始得到重视,下一步要围绕提高竞争力重新构造我国农业政策体系。下面简要谈谈初步想法。
第一,农业经营方式问题。我认为应把促进土地的流转和集中、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作为下一步农业政策体系的核心目标。2014年中办国办转发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罕见地对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给出了一个量化概念,即对“土地经营规模相当于当地户均承包面积的10到15倍、经营收入相当于当地二三产业务工收入”的要给予重点扶持。这是我们目前所追求的比较理想的一种经营格局。我国平均承包面积是7亩多,达到10至15倍这个目标, 也就是80亩到120亩。在全世界范围,这仍是小规模。但是,要达到这个目标,意味着10户到15户的农地交给一户农民种,其他90%以上的农民要离开农地,这是一个很长过程。所以,培育和扶持新型主体应该有一个优先序。我认为农户间自发流转基础上形成的“十户变一户”应该排第一顺位,集体经济组织委托流转或返租倒包基础上培育的家庭农场应该排第二顺位,土地股份合作社应该排第三顺位,再后面是专业大户和工商企业。这五种新型经营主体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发展空间。但是,从政策支持的角度还是要有一个优先序列。
第二,结构调整问题。这是2015年中央1号文件的亮点,包括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推动粮经二元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结构转变、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促进农村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利用信息化手段等。通过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是小规模农业的必由之路。
第三,农产品价格问题。2014年和2015年国家对新疆棉花和东北大豆实行目标价格补贴改革试点。我认为,实行以“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为核心的农产品目标价格补贴改革试点,检验成功与否有两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是,这个产品的国内价格和国际市场价是不是并轨了?如果并轨了,说明目标价格补贴改革的第一个出发点达到了。第二个标准是,农民的农业生产行为、农民的农业资源配置是不是完全由市场决定?如果达到了,是由市场决定农民种植行为,那么第二个目标也实现了。非常遗憾,我个人评价,2014年实行的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改革试点,第一个目标达到了,第二个目标没有达到,因为补贴要与农民当年的棉花种植面积或交售量挂钩、农民生产这个环节仍然没有实现市场化。下一步,要考虑怎么达到第二个目标。
第四,农业补贴问题。财政部和农业部刚刚作出决定,对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进行改革,建立新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跟地力保护挂钩。总的方向应予肯定。但我认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很容易被当成黄箱政策,对新补贴政策名称应仔细推敲和斟酌,使之更像一个绿箱政策。当然,是黄箱还是绿箱政策,要看下一步“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是否与当期生产或贸易挂钩。面向未来,应把握好提高黄箱支持空间利用率的节奏,并向敏感产品倾斜;提高黄箱与绿箱支持政策的协同性,充分发挥支持保护政策的效力。
第五,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问题。这其实是为我们国家大幅度或者放开手脚调结构、转方式争取空间。中央提出的新粮食安全战略中把“适度进口”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大战略举措。201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科学确定主要农产品自给水平、合理安排农业产业发展优先序。虽然这是原则性要求,但对完善农业政策,特别是完善财政支持农业政策,会从中得到很多启发。财政支持农业政策要跟国家战略结合起来。自给水平要求高、需要优先发展的产业和产品就是财政支持的重点,自给水平要求不高、非敏感产品就不应是财政支持的重点。培育真正的国际大粮商,对未来中国具有战略意义,这方面财政政策也应积极作为。
(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研究员)
责任编辑:宗宇翔
论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篇7
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作为竞争主体在市场竞争环境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是指企业依据内外部环境变化, 有效地利用和配置资源, 构建竞争优势, 进行市场扩张和获得利润, 实现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尽管企业竞争力的含义较复杂, 但它应该是一个可以比较的概念,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具有外显性的量化指标来进行测度。从目前的研究来看, 对企业竞争力的测度主要是从两个角度:一是企业竞争力的结果, 即从企业竞争力产生的竞争结果来衡量;二是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即从影响企业竞争力的诸多内外部因素出发。但是, 无论何种角度, 他们无一例外地认为, 在进行企业竞争力评价时, 企业竞争力是一个相对静态的时点概念。
2 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一般来说, 设计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对此, 不少学者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
王建华、王方华 (2002) 认为, 设计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遵循以下原则:①目的性原则。设计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在于测量企业竞争力的水平, 指出改善企业竞争力的手段和方法, 最终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②科学性原则。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准确反映企业竞争力的实际状况, 有利于企业同竞争对手相比较, 挖掘竞争潜力。③全面性原则。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全面充分考虑企业的各种显在性竞争力和潜在性竞争力。④定性与定量结合的原则。对定性的指标要能够恰如其分地反映指标的性质。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都必须有明确的概念和确切的计算方法。⑤通用性和发展性结合的原则。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必须反映不同类别、不同行业的企业竞争力的共性, 同时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还必须具有发展性, 即可根据具体的行业和企业作出适当的调整, 从而灵活应用。
曾巧生 (2002) 认为, 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坚持以下原则:①重要性原则。不同的指标反映不同侧面和内容特征, 选取指标时, 应考虑对竞争力影响的重要性, 做到所选指标应严格区分主次, 取舍得当, 突出直接反映企业竞争力的指标。②可操作性原则。设置的指标体系必须适应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 计算方法科学、操作简单、资料易取得。③科学性原则。要求设计的各指标必须概念明确、含义清楚、计算范围明确, 能系统科学地反映企业竞争力的全貌。④可比性和相对稳定性原则。竞争力指标应在企业间普遍适用, 其所涉及的经济内容、空间范围、时间范围、计算口径、计算方法应可比;同时为研究分析竞争力的发展变化情况, 其指标前后时间不宜变化太大, 应有相对稳定性。
本文认为, 企业竞争力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因素构成的有机整体, 是一个系统, 所以指标体系须以多层次、多指标的方式揭示事物间的相关性和系统性, 使一个复杂的问题可分解为多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或因素, 构成一个有序的层次结构。另外, 企业竞争力的复杂性需要直观的研究方法, 指标体系中的指标既可以是定量的, 也可以是定性的, 通过确定指标的计算方法, 再逐层综合, 可以实现问题的定量分析, 使复杂的问题直观化, 增强决策者对最终结果的满意度和把握度。所以, 在确定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时, 应遵循以下原则:①科学性原则。企业竞争力涉及的因素很多, 评估的内容要有科学的规定性, 各指标必须符合经济管理理论, 适应环境和发展水平, 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情况吻合, 概念准确、含义清楚、计算范围明确、计算方法科学。②系统性原则。企业竞争力的强弱由其资源情况、管理水平、创新及知识管理能力等决定, 同时也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是所有要素组合效应的反映。对企业竞争力的评估必须采取系统设计、系统评估的原则, 才能全面、客观地作出合理的评估。③可行性和稳定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将尽量与现行的会计指标、统计指标、业务核算指标相统一, 便于数据的采集;各项评估指标及其相应的计算方法和各项数据要标准化、规范化。同时为研究分析竞争力的发展变化情况, 指标前后时间不宜变化太大, 应有相对的稳定性。
3 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
3.1 中国企业联合会的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为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 中国企业联合会从1996年开始专门组织力量研究开发全国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并于2000年前后基本完成。
该评价体系包括定量指标39个, 定性指标26个, 指标内容分为经济效益、财务状况、管理水平、科技进步、人力资源、国际化经营、社会责任与贡献7个部分。评估取每一项指标的定量和定性得分的平均值, 通过加权计算得出各企业竞争力的总分, 详细指标见表1。
续 表
该评价体系特点是数据支持性好, 绝大部分指标都是定量数据, 可以避免研究者主观判断的偏差。但是该指标数据量太大, 数据采集困难很大, 并且该体系理论完备性较差, 各指标之间并不完全独立, 导致评估体系实际应用效果极其有限。
3.2 《中国经营报》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和《中国经营报》共同开发了《中国经营报》 企业竞争力评价法。该评价方法的指标体系共有16个指标 (见表2) 。表中前10个指标是显在性的指标, 反映了企业的规模、业务增长、赢利水平、持续赢利能力、资本实力、资本赢利和增值能力、资金利用效率、劳动效率、价值创造能力、出口竞争力等, 也反映了市场份额、成长性、规模、融资能力、负债的影响、销售收入及冗员、人才竞争中的态势等。第11、12、13个指标反映了企业发展的潜力, 其中, 第11个指标反映企业的技术实力和投资与提高竞争力的融资能力, 第12个指标反映潜在的技术竞争力和技术密集程度, 第13个指标反映自主知识产权及技术优势。这些都是潜在性的指标, 而不是显在性的指标, 但是可以直接计量或统计出来。最后3个指标力图对一些不可直接计量的因素采用特殊人群问卷的方法间接地进行计量。这16个指标组成了企业竞争力的基本的测评指标体系。
3.3 金碚提出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金碚提出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测评性指标和分析性指标。测评指标分为可以直接计量的指标和难以直接计量的因素两类。对不能直接量化的因素, 可用一些间接计量的指标来反映。从企业竞争力测评的目的来看, 测评指标要有综合性, 指标数不要太多, 力争用若干个测评指标就可以基本上把企业竞争力情况反映出来。分析性指标一般反映的是竞争力的原因或者决定因素。测评指标反映的是竞争的结果或者竞争力的最终表现。与测评指标不同, 分析性指标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指标体系, 见表3。
测评性指标和分析性指标的选取过程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用专家学者理论分析来构建它的基本框架;二是用问卷调查分析的方法。
3.4 张金昌提出的基于利润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张金昌 (2002) 认为, 从定量评价来看, 显示竞争力高低的最基本指标是赢利能力指标, 它可以用资产利润率或利润总额来表示。赢利能力是企业竞争力高低的最终反映, 从相互比较角度来看, 它是企业各种竞争优势的综合反映;从竞争结果来看, 它是企业最终取得收益水平的反映;从竞争过程来看, 赢利能力的高低反映了企业在竞争过程中对竞争对象吸引力的大小。若用资产利润率作为赢利能力高低的判断标准, 则企业竞争力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
竞争力=赢利能力=利润/资产
= (销售收入-销售成本) /资产
销售收入=销售数量×销售价格
通过对上述因素的影响指标的分解, 即可得到基于利润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 竞争力评价指标为利润, 其决定因素为质量、营销、规模、技术、消耗等, 决定因素评价指标可分解为增加值、价格、销售收入、市场份额、成本、生产率等。
3.5 胡大立提出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胡大立 (2001) 认为, 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充分评估企业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 并据此设计了十几个评价要素和数十个评价指标, 具体见表4。
续 表
3.6 肖智等人提出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肖智、冉松 (2002) 认为, 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包括以下六大基本要素:
(1) 企业总体经济实力要素。包括物耗利税率、工资利税率、资金利税率、固定资产投资率、产品质量价格比。
(2) 人力资本要素。包括职工教育、职业技术培训费占销售额比重, 管理人员中管理专业大学生所占比重, 职工人数中大学生所占比重。
(3) 科技开发要素。包括科技开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职工中科技人员所占的比例、新产品投产率、新产品产值率。
(4) 经济信息资源利用水平。包括应用经济信息的总量指标、经济信息的经济效益综合指标。
(5) 技术创新能力。包括新产品替代率和开发率、技术进步项目收益率、新技术带来的成本降低额、新技术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率。
(6) 企业偿债能力。包括资产负债率、现金净流量比率、长期负债率。
4 对现有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现状的述评
综合上述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发现:
(1) 由于各指标体系考虑的角度不同, 指标体系框架设计不同, 内容有简有繁。内容简单的指标体系虽操作性强, 然而企业竞争力的覆盖面不够。内容复杂的指标体系虽涉及各方面, 但有些指标是定性指标, 有些指标在现有核算体系中并不存在, 因此操作困难, 数据不易采集, 且不具有一般的推广意义。
(2) 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是对企业竞争力系统的刻画, 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项财务指标、统计指标为核心的, 若离开财务、统计指标而进行单独设计, 无法和当前企业信息核算的现状相衔接, 从而把握不住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作者认为, 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以企业统计、财务数据信息为核心, 才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
(3) 在具体指标的设计上, 应以通用的统计、财务指标为主体内容, 不宜采用学术性过强、计算较复杂或主观性太强的指标。例如, 反映企业文化、制度与管理创新的一些指标, 由于其本身的测度十分复杂, 且无法直接计量,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亦不宜引入。
(4) 各指标体系有其合理之处, 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些指标体系考虑全面, 但数据采集困难, 可操作性不强;有些指标体系内容较少, 覆盖面不够。
综上分析, 理论完备、可操作性强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探索仍然任重道远, 这需要从事有关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的组织和个人共同努力设计出一套完善的、权威的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卫东.企业竞争力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9.
[2]王建华, 王方华.企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J].软科学, 2002 (3) .
[3]曾巧生.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江西化工, 2002 (3) .
[4]金碚.企业竞争力测评的理论与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 2003 (3) .
[5]金碚.竞争力经济学[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3.
服务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篇8
服务企业竞争力的内涵
企业竞争力可分为市场结构学派、资源学派、能力学派和国际比较学派, 它们分别从企业外部市场竞争结构、企业独有资源、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和特殊能力以及宏观层次的企业比较加以论述。实际上, 企业竞争力的概念是一个复合概念, 同时包含上述四种要素, 定义服务企业竞争力指服务企业在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市场竞争过程中, 通过优化配置和创造企业资源以及与外部环境的有机交互, 在占有市场、实现价值、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比同行业其他企业赢得持久竞争优势的能力。
服务企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服务企业向社会提供的产品是无形的服务, 服务质量决定了企业的顾客数量, 进而影响到企业利润和市场分额, 最终影响了企业竞争力强弱。因此, 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服务企业竞争力。服务质量最终由顾客评价, 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决定了当前和未来企业顾客数量, 它们是服务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服务由企业员工提供, 他们对企业的满意度决定了服务效率与质量, 员工满意度也是服务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素。
服务企业竞争力还包含企业竞争力的一般要素, 即独有的企业资源和卓越的企业能力, 这既包括企业获取和配置人才、资金等有形资源, 也包括企业建构独特的企业文化, 拥有其他同行企业难以模仿的技术、品牌等无形资源。特别在当前, 企业有形资源趋同一致, 无形资源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日益凸显。因此, 应更加注重企业无形资源的突出作用, 通过对服务流程优化设计、服务质量控制、服务接触等, 进一步提升服务企业竞争力。
服务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为构建服务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通过文献调研从理论上构建了一套初步的包含企业资源、企业能力和企业绩效三方面多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设计了调查问卷对零售企业、电信企业、邮政企业、物流企业、商贸企业、银行业等各类型服务企业及其服务对象进行网上调查。问卷调查的样本主要分布在北京、山东、吉林、天津、青岛等省市, 问卷调查共发放150份, 收回147份答卷, 经过筛选获得136份有效答卷, 有效回收率约90.7%。
调查问卷按照李克5级量表将指标分为5个等级, 即很重要 (5) 、重要 (4) 、一般重要 (3) 、不太重要 (2) 、不重要 (l) , 要求被调查者对指标的重要性进行量化打分, 并以算术平均值>=3.5和变异系数差<=0.25为筛选标准, 结合被调查者的具体意见对指标框架及指标内涵进一步加以筛选和修正。结果得到的各二级指标的算术平均值和标准差见1, 它们构成了最终服务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1. 企业资源指标
各类人员数量及结构:包含企业领导、管理人员、研发人员、业务人员在内的所有企业人员的数量与比例关系, 反映了企业人员规模与质量, 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指标。
企业家精神:一把手的经营管理理念对企业的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管理人员素质:管理人员作为重要决策人员, 对企业家和业务人员都有着较大的影响, 既要协助企业家制定管理决策;又要负责相关决策、制度的组织实施, 其素质水平对服务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同样重要。
研发人员素质:研发人员作为关键人力资源, 对服务技术、服务品牌等都发挥着直接决定作用, 其素质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服务企业竞争力的持久性。
业务人员素质:业务人员是直接面向顾客的服务人员, 他们的素质水平决定了服务质量, 影响到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 是服务企业竞争力当前表现的直接因素。
固定资产总额:反映了服务企业资产规模, 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指标。
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 反映了服务企业的偿债能力。
所有者权益比率:是所有者权益总额与资本总额的比值, 反映了服务企业的资本实力和财务风险的大小。
总资产周转率:是企业年销售收入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 反映了企业的营运能力。
服务技术先进与成熟程度:用以反映企业服务技术水平, 既要考虑包括服务设施、服务手段、服务信息化水平等服务技术的先进性, 又要考虑技术的成熟程度。
服务品牌数量与知名程度:反映了服务企业的品牌营销竞争力。
企业文化先进性:企业文化往往是企业独特的、别人难以模仿的资源, 是服务企业竞争力的灵魂。
2. 企业能力指标
质量控制能力:包括过程质量的控制和技术产出质量的控制, 其中过程质量是指顾客是如何得到服务的。员工对顾客问题的理解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态度都会影响到过程质量。技术产出质量是指顾客通过服务得到的东西, 企业要保证实现自己承诺的服务结果。
服务流程设计能力:服务流程直接影响到服务进程和服务效率, 进而影响到顾客满意度, 服务流程设计水平对服务企业竞争力有着直接的影响。
服务接触能力:服务接触即指服务企业服务的过程, 除了面对面接触, 服务接触也包括电话接触、远程接触等, 每一次接触都会影响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感知。所以服务企业必须重视每一次接触, 以统一的标准、优质的服务态度来倾听、处理顾客的问题, 力争保证顾客满意而归。
3. 企业绩效指标
市场占有率:是企业销售收入与同行业销售收入总和的比值, 是企业竞争力的直接反映, 体现了服务企业的市场竞争强弱。
顾客满意度和顾客忠诚度:分别体现了顾客对服务质量的当前评价和未来评价, 是服务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指标。
员工满意度:作为服务的直接提供者, 企业员工的满意度是顾客满意度与忠诚度的重要影响因素, 也是企业员工和整个企业长期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竞争力体系 篇9
1 概念的界定
在经济学范畴中,竞争是指同一个市场上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争夺有力的生产条件和销售条件,以便获得更大利益的斗争;力是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共同市场取得良好市场条件和销售条件的能力[1]。据此,本文把竞技项目参赛竞争力定义为:在良好的国际竞技体育环境下,我国竞技项目相对于他国竞技项目在比赛中持续获得优异成绩的能力。
2 提出竞技项目参赛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目的
科学的参赛竞争力评价对竞技项目的竞争成败具有重要意义,弄清参赛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构造参赛竞争力模型,是科学进行参赛竞争力评价的基础,是不同竞技项目能准确把握自身参赛的竞争优势和劣势,合理地为自身在竞争中定位,有助于不同项目依据自身特点进行改进战略和不断提高参赛竞争力,巩固和强化自身的竞争优势,长期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竞争了评价不是竞争的结果而是竞争的开始,竞技项目参赛竞争力评价是为参赛决策服务的,只有基于科学的评价进行的科学的竞争决策,参赛竞争力评价的价值才能最终得以实现。
3 《孙子兵法》和《博弈论》对参赛竞争力评价研究的启示
早在2500多年前《孙子兵法》就研究过竞争力问题,不过它研究的是军事竞争力,提出“五事七计”。“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意思是说军事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可以归纳为“道”、“天”、“地”、“将”、“法”。“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孰练?赏罚孰明?”意思是说军事竞争力包括道德力量、领导人才力量、环境要素力量、决策号令能力、兵众素质、战斗训练水平、内部激励约束能力。参赛虽不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敌我竞争,但在与对手残酷的竞技中,竞争无所不在。孙子“七计”对竞技项目参赛竞争极有借鉴意义,但由于其只停留在对竞争力定性分析的水平,没有实现定量化,我们固然不能苛求古人,但在对竞技项目参赛竞争力的分析中,如仍停留于定性分析水平,显然是不够的。
在激烈的参赛竞争中,每个参赛队(者)都希望自己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利益最大化,而现代博弈论恰恰就是研究利益相关的理性的局中人进行策略选择时的行为规律的科学。博弈论,也称“对策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的时候所进行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
博弈是由四个要素组成:局中人即参与者、行动/策略空间即行动方案或策略、支付函数即博弈得失结果和信息结构即有关博弈局势的知识。我们知道任何一种竞争性的过程可以作为博弈过程来看待,是否竞技项目的参赛过程也可以作为一个博弈过程进行分析呢?如果是,那么,我们构想竞技项目参赛竞争力评价体系,也是对竞技项目参赛博弈体系的一种探索。
4 竞技项目参赛竞争力评价体系初步设计
根据对以上理论的分析和借鉴,初步设计了如下的评价指标体系:
虽然此评价体系比较简明,指标数不多,但其具有可操作性,如何把这些不相同的指标合成为一个统一的参赛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呢?首先是基于竞争博弈理论,构建参赛竞争力评价体系的三大类指标;其次是以指标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为依据,逐层确定具体评价指标。
5 竞技项目参赛竞争力评价指标权重的确立方法和主要步骤
指标权重采用层次分析法,它是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和评定方法,主要特点是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多个组成因素,并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进一步分解,按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排列起来,形成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的模型。通过比较重要程度而逐层进行判断评分,利用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确定下层指标对上层指标的贡献程度,从而得到基层指标对总体目标或综合评价指标重要性的排列结果。
指标权重确立的主要步骤:
(1) 对竞技项目参赛竞争力建立多级递阶结构模型(如图)
(2) 在多级模型中,对同一级要素进行比较后,根据评价尺度确定其相对重要性,并依据此建立判断矩阵。
(3) 通过一定计算后,确定各要素的相对重要度。
(4) 通过对综合重要度的计算,对竞争力进行排序,为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6 小结
本文采用参赛博弈理论,对竞技项目参赛竞争力进行评价,可以对未来我国竞技项目的参赛趋势做出预测,但由于本文对竞技项目参赛竞争力的评价体系研究尚属初级阶段,内容指标体系划定还较粗略,同时缺乏必要的数据资料,使本指标体系的可靠性存在着一定的疑问,需对指标体系作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魏捷先.国家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的新探索[J].图书情报知识,2007,(7).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3]黄卓.对竞技体育事业竞争力的评价[J].安徽体育科技,2001,(3).
[4]陈颖.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的构建[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
竞争力体系 篇10
1 IMD《世界竞争力年鉴》简介
IMD每年所发布的《世界竞争力年鉴》在我国常被称为《洛桑报告》,它是全球最深入和复杂的国家竞争力年度评价报告。该报告自1989年起每年定期发布,在世界范围内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中国于1994年起被IMD纳入评价范围,并随着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成为IMD所重点关注的国家。
《世界竞争力年鉴》的产生具有明确的时代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冷战结束后,前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发生从两极对立到经济一体化、政治多元化的根本性转变,国际分工、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对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实力的发展带来深刻影响,促使世界各国迫切需要大力发展本国社会经济,提高本国在国际社会中的竞争能力和话语权,经济实力逐渐成为不同国家进行国际竞争的基础,制度、战略、科技、文化、教育等因素成为推动国家竞争力发展的基本要素。正是这种经济全球化的背景直接促进了以经济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的IMD国家竞争力评价理论的建立。IMD主要基于经济学理论,应用统计指标和问卷调查结果构建了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国家和区域在国际上综合竞争能力进行了测度。
在其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世界竞争力年鉴》对全球市场上起关键作用的国家和区域(统称为经济实体)的国家竞争力进行评价和排序。《年鉴》为进行国家间竞争力的比较和分析提供了客观的世界范围内的比较基准,并对国家创造和维护保持企业竞争力环境的能力进行了分析和排序。通过对该报告进行长期追踪可观察和分析经济实体的竞争力发展趋势。这也是该报告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各国政府、研究组织机构及学者高度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2 IMD国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经过多年发展,IMD已在现代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发展理论基础上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国家竞争力评价理论,融合了国际贸易竞争、国际投资竞争、科技竞争、人力资本竞争、制度竞争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IMD认为国家竞争力的评价属于经济学范畴,“国家竞争力是一国创造与维护使企业产出更多价值、人民拥有更多财富这种国家环境的能力。”这种国家环境是国家传统、历史、文化和价值体系变迁的结果,同时也是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国家必须平衡影响这种国家环境的4对力量:吸引力与扩张力、本地型与全球化、资产与过程、冒险精神和社会凝聚力,才能有效推动该国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和发展。在2007年年鉴中,IMD更将国家竞争力的定义精炼为一句话:一个国家营造及维护保持企业竞争力环境的能力,即国家竞争力[2]。
2.1 IMD评价体系的指标构成
IMD的国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在该机构所提出的国家竞争力理论基础之上,该机构通过统计数据(IMD称之为硬指标,hard data)以及针对企业管理人员的问卷调查结果(IMD称之为软指标,soft data或survey data)对不同经济体的国家竞争力进行评价和排序。在这套极其复杂,并分多个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共采用了超过300个的竞争力指标。在国家竞争力理论研究出现新的进展,可获得新的更具代表性的数据,以及全球经济发生重大变革时,IMD将对这些指标进行例行修订和更新。
IMD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三个层次级别:在指标的构成和层次分级上,IMD首先将国家竞争力的评价方面落实到若干要素(factor,一级评价指标)上,基于这些要素再分解出下级的子要素(sub-factor,二级评价指标)。由于IMD评价指标体系的庞大和复杂性,IMD又将各子要素中评价所涉及的多个方面分为不同的类别(category),每个类别下再具体分解为若干个三级指标(criteria)。除了类别作为中间的过渡层次外,其他从一级指标直至三级指标的各个层次,都可以进行本层次的得分计算,单独进行国际比较。在每个下级指标的基础上,还可通过特定的计算方法计算出下级指标所分别对应的上级指标得分,直至得出每个被评价经济体的总得分和排序情况。
2.2 IMD评价指标体系的演变
IMD主要基于经济学理论,应用统计指标和问卷调查结果构建了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影响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国家和区域的国际综合竞争能力进行了测度。其评价指标体系为三层结构:要素—子要素—具体评价指标。其指标按数据来源分为两类,一类是来自于统计数据的硬指标,一类是来源于问卷调查结果的软指标。近20年来IMD评价体系经历了三次较大的变化:
(1)1989年~1991年的十大要素评价体系。十大要素分别为:经济推动力、工业效率、市场导向、金融推动力、劳动力资源、政府影响、自然资源的利用、国际化以及社会及政治稳定性。
(2)1992年~2000年的八大要素评价体系。八大要素分别为:国内经济实力、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
(3)2001年至今的四大要素评价体系。四大要素分别为:经济运行、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和基础设施。
在十大要素体系中,科技并没有在要素这个一级指标层面出现。在八大要素体系中首次提出“科学技术”要素,这一时期出现了通常所说的IMD科技竞争力排名。在四大要素体系中,“科学技术”要素被拆分为科学指标和技术指标两大类,被包含在第四要素“基础设施”中的技术基础设施和科学基础设施子要素二级评价指标中。同时,在技术基础设施子要素中还引入了大量信息及通讯技术的评价指标。自2001年起,IMD不再发布科技竞争力排名榜,只对与科技有关的科学基础设施和技术基础设施子要素发布排名状况。
3 IMD评价体系中的科技指标
在IMD国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科技是作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国家基础环境因素之一出现的。在八大要素评价体系中,科技指标体现在第七要素“科学技术”中的R&D支出、R&D人员、技术管理、科学环境和知识产权子要素中。在自2001年起的IMD四大要素评价体系中,原“科学技术”要素被拆分为科学指标和技术指标两大类,被包含在第四要素“基础设施”中的技术基础设施和科学基础设施子要素二级评价指标中。
以2006年IMD评价指标体系为例,技术基础设施子要素包含20个三级指标(含7个软指标),主要是对互联网、通讯、电信等信息技术发展及应用方面的评价指标,并以人均及相对指标为主。技术基础设施子要素所包含的三级指标共占整个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数的6.4%,占参与计算国家竞争力排名的全部指标比例数的8.4%。
科学基础设施子要素中共包含22个三级指标(含5个软指标),对科学研究与开发的人力投入、资金投入,以及科技产出的主要形式——论文、专利等均进行了评价,同时还考虑了国家宏观环境对科学研究的支持和促进情况等。这些评价指标既有绝对总量评价指标,如研究与开发支出;也有人均评价指标,如人均研究与开发支出;还包含一些相对指标,如研究与开发支出占GDP比重。科学基础设施子要素所包含的三级指标共占整个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数的7.1%,参与计算国家竞争力排名全部指标数的9.2%。
4 在四大要素评价体系下如何评价科技竞争力
IMD自2001年起对其国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后,已不再发布单独的科技竞争力评价排名。目前要利用该体系进行科技竞争力评价,只能从科学基础设施子要素下的评价指标,再加上技术基础设施子要素下的少量指标出发进行评价。如果不对IMD的评价指标进行任何修正和调整只进行直接引用,由此构建的IMD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5。该体系遵循八大要素中科学技术的五个方面分类,从研究与开发支出、研究与开发的人力、技术管理、科学环境和知识产权五个方面对科技竞争力进行评价,共包含27个指标,其中10个软指标。
该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1)注重制度环境因素和科技发展氛围对科技竞争力的影响;(2)着重从经费及人员投入与科技产出方面评价科技竞争力;(3)突出企业在科技竞争力形成中的作用;(4)强调知识产权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
这一评价体系的优点是结构清晰,对科技竞争力的主要方面进行了高度概括;采用了定量化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可以弥补统计数据的不足,增加评价结果的全面性。其缺点是定性指标占整个指标比例接近40%,评价结果易受参与评测人员主观意愿和个人偏好的影响;同时,在此评价体系中只考虑了科技的直接产出,未反映科技对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影响。
5 相关思考及结论
尽管IMD评价指标体系为我们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国家间的科技竞争力评价提供了可参考的评价框架和背景数据,但针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人口大国,该国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和不足,需要在评价实践或对IMD的评价结果进行解读时重点加以考虑:
(1)人口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我国是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人口数量居世界第一位。在科学基础设施子要素中,人均指标评价结果往往会把总量数据拉低,致使在IMD评价指标结论中我国竞争力出现评价结果不高的情况。如人均研究与开发支出、人均企业研究与开发支出、每10万国民拥有的有效专利数量等指标从指标性质上看都属于人均拥有的科技投入和产出指标,我国在此类指标的得分和排名上往往会明显居于劣势。
(2)评价指标体系中数据采样方法对结果的影响。在科学基础设施子要素中,有约1/4的指标为软指标。软指标的评价结果是通过对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获取的。由于IMD默认问卷调查的结果都是绝对可信的,调查样本的选择方法、样本量的大小、被调查者的客观态度对评价结果具有直接的重要影响。但IMD问卷调查的被访对象绝对数量很少,如2007年从被评的55个经济实体(国家或地区)仅收回3700份问卷,平均每个经济实体仅收回67份。样本量的过小以及被调查者的个人偏好给整个评价体系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系统误差,子要素中所含的软指标数越多,可能的系统误差就越大,往往造成评价结果在不同年度之间产生大的波动。
(3)IMD评价指标体系主要以发达国家经验为基础制定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技术基础设施子要素中通讯及信息技术发展评价指标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这是IMD参照发达国家经验为基础对评价体系进行增订后的结果,对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比较有一定负面影响。在进行我国科技竞争力发展评价时,适当降低此类指标的权重可能更为合适。在技术基础设施子要素中,通讯、互联网等IT技术发展及应用的评价指标超过该子要素下总指标的50%。这样的评价指标对被评价经济实体的IT业发展应用情况高度倾斜,而IT业集中了大量的技术密集型企业,体现的是科技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大而直接的推动作用,这比较适合于发达工业化国家现实国情,对我国这类发展中国家或资源密集型企业高度集中国家的评价结果会带来一定不利影响。
(4)权重设置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从整个国家竞争力评价框架看,IMD国家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基于等权重设计的。该评价体系中隐含的假设为:一个经济实体为保持和提高企业竞争力所提供的经济、社会、制度环境能力的四大要素,及每个要素下的5个子要素对竞争力的贡献是等值的。这种设计的优点是可从全局上锁定经济实体各要素(子要素)竞争力的重要性,避免个别要素(子要素)所占比重过高而忽视其他要素(子要素)的现象。从这个隐含假设实际可以推断出另一个重要的IMD进行国家竞争力评价的前提是: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应该或者说可以具有相同的支持国家竞争力发展的宏观环境,并由此而确定和对它们进行相应的竞争力评价。但实际上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往往具有不同特色,其竞争优势通常不同,与该国(地区)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及其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密切相关。不同国家提升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发展路径往往并不一致。在一个统一框架下所进行的国家竞争力评价其结果会有一定偏差。
另外,我们还应注意到,IMD的国家竞争力评价给世界各国带来了一个横向比较的国际化视野,但不同经济实体的相对发展速度不同会直接影响每年最终所发布的竞争力排名。单纯从排名状况不能对一个国家的综合竞争力,或科技竞争力发展状况进行正确的全面解读。同时,IMD的指标体系强调从一个国家的竞争力结果来评价该国的竞争力,体现的是基于竞争结果的静态分析,即该评价体系所反映的是已经形成的竞争力能力状况,单纯从一个年度的评价结果看并不能充分反映和分析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潜在发展能力,对科技竞争力亦然。因此,在应用IMD评价指标体系对国家竞争力进行测度和国际比较时,应当结合本国国情,对其中的指标或其权重进行适当修正、补充或调整,以便能够真实反映我国国家实力及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状况。
摘要:《世界竞争力年鉴》是世界范围内最具有影响力的国家竞争力评价报告。对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演变和其中所包含的科技指标状况进行分析,指出在应用该评价体系评价我国科技竞争力,正确解读评价结论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国家竞争力,科技竞争力,评价体系,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胡列曲,丁文丽.国家竞争力理论及评价体系综述[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1,17(3):57
竞争力体系 篇11
核心竞争力即核心能力,是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该领域一流水平,强于竞争对手的独有的、独特的优势和能力。在高等教育领域,根据高校的特殊性其核心竞争力可以定义为:高校独具的、支撑高校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即以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为轴心,通过有效的战略决策、系统控制、组织管理、教学科研、高校文化等具体方式实施高校的资源配置与整合,从而使高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具体包括:
(一)独特性 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即难以模仿性,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精髓,体现的是一种“相对优势”。它是高校经过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区别于竞争对手,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所轻易模仿,并深深地烙上了学校漫长发展的历史烙印,如办学理念、校园文化等。
(二)整合性 高校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是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能力,更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是对分散在学校各个方面的不同资源,如物质资源、财务资源、人才资源、精神资源,不同专业和各种教学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后形成的一种核心能力。它体现的是一种有机整合性,即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有效整合及有机结合的一体性。
(三)创新性 创新是高校生命源泉,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与关键。从高校发展的角度看,创新关系到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高校的创新不仅包括教师的学术创新,还包括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可变性 高校核心竞争力在形成过程和形成之后,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动态性特征。因此,高校必须具有前瞻意识,准确预测系统内外部变化,适时推动核心竞争力的升级转换,并不断地延伸辐射到高校的学科建设、教学、培养人才及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上,从而引导高校不断与时俱进,调整与保持自身优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等级模型
企业核心竞争力等级模型是由Mansour Javidan在1998提出,用来描述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等级模型层次 主要包括:第一层级为资源,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第二层级是职能能力,即开发资源的能力,由一系列业务过程组成,如市场开发能力、产品生产能力、分配和后勤保障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第三层级是竞争力,即跨越职能边界和协调各种职能能力的能力,战略业务单元中的一系列技能组成,它们统一各职能部门的能力,如开发新产品的竞争力;第四层级是核心竞争力,处于等级的最高层次,跨越战略业务单元之间的边界,来自于战略业务单元中不同竞争力的相互作用,是一系列技能和知识在业务单元之间分享,是战略业务单元整合与协调。
(二)核心竞争力等级模型的基本特征 主要包括:高等级建立在低等级各要素的整合基础上;公司的价值随等级的递升而增加;等级中的更高层次有更广阔的组织范围,更难以完成,开发核心竞争力依赖公司在不同战略业务单元和公司其它各部分之间成功的统一、沟通和合作的能力。
(三)核心竞争力等级与战略等级的关系 公司层战略确定公司的使命和长期可持续发展和核心竞争力类型,两者呈直接相关;业务单元战略与每个业务单元在产业中的竞争战略有关,在竞争中形成有利的可持续的竞争地位,确保战略完全利用它自身的竞争力和职能能力;职能战略的发展是确保业务单元的竞争优势,每个职能群体的关键步骤是帮助实现业务单元战略,职能战略的设计以业务单元战略的能力为基础,确保充分利用职能资源和能力。
三、高校核心竞争力体系构建
高校核心竞争力是高校独具的、支撑高校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高校以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为轴心,通过有效资源配置与整合,使高校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保持和提升继续发展的潜力。根据Jvidan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等级模型,构建以下高校核心竞争力体系,如图1所示:
(一)资源层 有形资源主要有校舍、办公设备及实验、科研器材等;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了教学科研人员(含实验辅助人员)、党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及20世纪90年代衍生的校办产业人员;无形资源则包括了专利、商标、专有技术、软件、著作权、合同及各类契约、高校校名校誉、公共关系、高校知名度等各类知识、智力、权力和信息、学校发展前景,管理水平等。
(二)能力层 主要体现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后勤保障能力三方面。
(三)竞争力层 管理竞争力的强弱和水平决定了地方高校的环境资源条件能否优化组合、高效运行;学科是承载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基本单元和中心环节,学科竞争力体现在构建和形成的特色明显的学科体系结构,结构合理、富于创新的学科组织和梯队,设施配套、手段先进的学科基地和平台,运行高效、富有活力的学科运行机制。教师竞争力包括教师的核心价值观、知识储备力、业务技能力、学术创新力和精神影响力。中国高教学会会长周远清认为:“学校办出特色是21世纪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学校办出特色、培养有个性的学生是一个重要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中小型学校也有一个办出不同特色的问题,也应该有不同的发展模式”。校园文化是围绕高校教学中心工作所建立的一整套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制度体系、知识符号、语言习惯、建筑风格等的集合体,是高校组织力的灵魂及创新力的源泉。
(四)核心竞争力 资源环境整合竞争力指有效地整合现有的资源,联合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从而提高办学效益。创新竞争力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包括学科创新能力、学术创新、学生创新和创业能力等。定位竞争力即特色竞争力,独特性和难以模仿性的特征是自己的品牌特色,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根据人力资本理论、高校职能和企业顾客价值战略定位理论,整合以学生关系为导向,保障每个学生顾客价值最大化,实现“关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明确了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
(五)高校竞争力体系保障——财务竞争力 财务竞争力是一种以知识、创新为基本内核的,公司理财专有的、优异的、扎根于企业财务能力体系中的有利于实现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整合性能力,是企业各项财务能力高效整合后作用于企业财务可控资源的一种竞争力。高校财务竞争力是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和管理经济学视角的财务创新,是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和基础,主要包括财务战略环境适应竞争力、财务资源配置竞争力、财务利益协同竞争力,其中财务战略环境适应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有高校环境适应规模、环境适应度、投资环境适应度、竞争地位优势度、竞争成本优势度、竞争利润优势度;财务资源配置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有资源配置规模与水平、资源配置优势度、净资产收益率、现金周转优势度、现金支付保障率、资源配置质量,资源配置规模可用总资产、和净资产来衡量,表明高校的资源配置总规模和自有资源规模;财务利益协同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为利益协同总量、投资者满意度、教职员工满意度、现金偿债保障率、学生和教职员工协同显示度。因此,加强财务竞争力成为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保障。
四、结论
本文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等级模型理论,根据高校的现状,构建了以财务竞争力为保障的核心竞争力体系,有利于高校合理配置资源、整合内外合力、优化学校运行、汇聚特色优势、激发创新动力,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形成提供发展导向,从而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超欣、孙光勇:《高校核心竞争力及其提升的必然选择》,《教育与职业》2007年第35期。
[本文系湘南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0Y050)、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11C117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篇12
一、核心竞争力评价的意义与原则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研究, 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五十年代。菲利普·塞尔兹尼克在《行政管理中的领导艺术》一书中, 就曾提出过企业特殊能力的概念。1990年Prahalad和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 标志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进入一个新纪元——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战略管理阶段。Lenard Barton认为,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Mever和Utterback认为,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 是在产品族创新的基础上, 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国内外有关核心竞争力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著作和文献不断出现。
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 能使企业对自身及同行业竞争力状况有一个定量的、清楚的认识。企业对自身竞争力水平和变化状况的把握, 能便于企业分析其竞争的优势和劣势, 制定竞争战略, 对同行业竞争力状况的及时了解和把握, 通过在与竞争对手的对比中找出差距、分析原因, 才能对其竞争力各个方面有全面的认识, 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通过各种途径巩固优势, 弥补缺陷, 改善经营管理, 促进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 能为企业提高竞争力提供一个指引的、行之有效的战略, 为企业效率提高提供努力方向。
目前, 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己趋于系统化, 如金磅指标体系设计法、张金吕指标体系设计法等, 然而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研究相比之下则相形见绌, 对核心竞争力评价的研究还不多, 很多文章都是在探讨指标体系的建立而没有进行评价。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设计, 参考了世界经济论坛 (WEF) 与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国国家经贸委竞争力评价体系, 以及《远东经济评论》评价体系, 同时借鉴了李建明 (1998年) 、赵春明 (1999年) 、王毅 (2000年) 、管益忻 (2001年) 、周涛 (2003年) 、赵国浩等人的研究成果, 将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3个层次27个指标。其中, 一级指标包括核心技术能力、核心营销能力和核心管理能力。核心技术能力包括生产技术能力、信息技术能力2个二级指标, 核心营销能力包括品牌营销能力和市场及营销创新能力2个二级指标, 核心管理能力包括财务及资本运营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等3个二级指标。具体的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三、Fuzzy-AHP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是指在考虑多种因素影响下, 对某种事物做出综合决策。设U= (U1…Un) 为n种因素, V= (V1…Vm) 为m种决断, 在对事物进行决断时, 由于各因素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 V中m种决断本身常常是模糊的, 因此需要构建一个从U到V的模糊变换。本文采用Fuzzy-AHP综合评价的方法, 首先对数据实行无量纲处理,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再利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
1、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
无量纲化是数据的标准化、规格化, 它是通过数学变换来消除原始变量量纲影响的方法。反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各项指标都有不同的量纲, 应首先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处理实质是将评价指标的原始值转化为评价值的过程。假定我们所研究的定量指标的实际值转化成不受量纲影响的指标评价值时, 二者之间呈线性关系, 指标数实际值的变化引起指标评价值一个相应的比率变化。利用隶属函数, 构造下列无量纲化函数:
2、指标权重确定的数学模型。
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中, 权重值的确定直接影响着综合评价的结果, 权重值的变化会引起被评对象优劣程度的变化。因此, 科学地确定指标权重在多级模糊综合评判中举足轻重。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多级结构的特点, 同时在评价指标体系中, 为准确、综合地反映企业的综合发展能力, 必须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综合考虑, 有机地结合。层次分析法对于含有定性、非量化因素的评价问题, 可以统一处理综合评价中的定性和定量因素, 通过专家的判断和选择, 对评价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量化、排序, 计算也简便。所以, 多级结构层次分析法较为适合于确定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的权重。
(1) 构建指标权重的判断矩阵。指标体系建立后, 上下层次指标间的隶属关系就被确定了。为了比较科学、准确的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使层次分析用到的数据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需要考评专家小组对同一层次指标进行模糊评价, 两两比较。为了将比较判断定量化, 层次分析法引入见表2所示的1-9比率标度法, 并写成矩阵形式, 即构成所谓判断矩阵A= (aij) m×n。
(2) 计算指标权重。计算各层元素对系统目标的合成权重, 并对此进行总排序, 以确定递阶结构图中最底层各个元素在总目标中的重要程度。
(3) 计算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λmax, 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将计算出的最大特征根λmax导入公式进行一致性检验, 并通过。具体公式如下:
R·I的取值范围见表3。 (表3)
如果C.R<0.1, 则n阶判断矩阵A的一致性可以接受。
(4) 指标权重的综合排序向量。根据各位专家给定的判断矩阵, 依次计算各目标层指标的权重向量, 然后对所有专家给出的权重向量进行综合处理, 计算指标体系中对于各目标层指标的综合排序向量。采用几何平均综合排序向量方法对多个判断矩阵进行计算, 得到权重的综合排序向量。出于理论分析及实际应用的目的,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需要有一套量化的指标体系, 考虑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具有模糊性和主观性的特点, 量化指标的确定和获得尚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说明的是, 尽管层次分析法 (AHP) 克服了以往在确定绩效考核指标权重过程中主观因素影响太大、以偏概全的弊端, 将定性问题定量化, 但由于影响绩效考核的因素过于庞杂, 而且有些无法进行量化。因此, 企业在进行层次分析法构建绩效考核的指标体系时, 仍然需要视具体情况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以保证绩效考核的结果客观准确。
摘要:本文在分析传统核心竞争力评价的基础上, 从评价原则、评价目的、评价步骤等方面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 构建评价分析模型, 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研究分析, 从而为企业在不同的核心竞争力状态下进行企业发展战略选择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层次分析,模糊评价
参考文献
[1]李显君.国富之源——企业竞争力[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2.
[2]刘伟东, 陈凤杰.中小企业现代经营[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竞争力体系】推荐阅读:
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01-20
火星人的体系竞争力09-04
湖南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估07-26
如何构建完整的竞争情报产品体系?08-16
围棋联赛竞争体系的复杂网络性质研究01-22
提高竞争力08-29
隐性竞争力07-19
媒体竞争力01-15
优化竞争力01-18
战略竞争力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