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力来源

2024-10-05

竞争力来源(通用10篇)

竞争力来源 篇1

摘要:企业竞争力是怎样产生的, 传统的理论总是力求用一种因素来作为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力量。文章在对国内外企业竞争力来源理论综述并对各种理论进行评述的基础之上, 认为企业竞争力是综合性的, 是多种因素决定的。

关键词:企业竞争力,来源,综述,竞争优势

1 企业竞争力概述

国外, 最早提出竞争力的是美国学者Philip Selznick, 他用“distinctive competence”一词来表述公司在执行战略时的相关技能。尽管后来人们不断对竞争力进行研究, 但至此还没形成统一的竞争力的定义[1]。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企业与政府研究中心Spence (2002) 教授认为, 企业竞争力是指一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可贸易的能力[2]。世界经济论坛WEF (1994) 把企业竞争力定义为“一个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美国竞争力委员会主席George. M. C. Fish认为, 企业竞争力是指企业具有较竞争对手更强的获取、创造、应用知识的能力。美国《产业竞争力总统委员会报告》认为, 企业竞争力是指“在自由良好的市场条件下, 企业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提供好的产品、好的服务, 同时又能提高本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能力” [3]。日本东京大学教授藤本隆宏认为, 企业竞争力可以从三个层次来考察:即静态的能力、改善的能力、进化的能力。静态能力是指企业已经达到的竞争力水平;改善能力是指不断地维持和提高竞争力的能力;进化能力是指建立前两者能力的能力。

国内, 中国社科院金碚教授是较早研究竞争力的学者之一, 他认为“企业竞争力是在竞争性市场中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持续地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 (消费者, 包括生产性消费者) 提供产品或服务, 并获得盈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 [4]。《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联合课题组认为,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或企业家们在各种环境中成功地从事经营活动的能力。

2 企业竞争力来源的理论的演变

对企业竞争力概念的界定存在分歧, 也就导致人们对企业竞争力来源认识的不同。纵观国内外关于企业竞争力理论, 可以概括为三种学派:其一、企业竞争力来源的内生论 (资源观和能力观) ;其二、企业竞争力来源的外生论;其三、其它来源理论 (竞争优势理论、国际竞争力理论) 。

2.1 企业竞争力来源的内生论

企业竞争力来源的内生论认为企业竞争力的来自于企业自身因素。依照形成竞争力内在因素的不同, 分为竞争力的资源观和竞争力的能力观。

2.1.1 企业竞争力来源的资源观。

资源观的基本观点是:企业的内在资源是构成竞争力的基础。最早认为资源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的是Chamberlin (1933) [5]等, 他们提出企业特有的资产或能力是使企业处在不完全竞争状态并获得经济租金 (economic rent) 的重要因素。最早明确提出竞争力资源观的是Penrose (1959) [6], 他认为企业成长的主因是“组织剩余” (organizational slack) 存在不完全的市场, 为发挥其经济效率, 因此改变企业规模, 这种所谓的剩余就是企业的资源。在Penrose的理论基础之上, Wernerfelt (1984) [7]明确地提出了“资源基础观”, 认为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体, 企业资源可以分为有形的和无形的, 企业资源包括品牌、技术、优秀的员工、交易合同、机器、有效的程序、资本等, 独特的资源如厂房规模、忠诚的顾客、生产的经验、领先的技术也能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企业通过资源获取竞争力的关键在于竞争者的“进入壁垒” , 即“资源定位壁垒” , 他认为战略涉及某种平衡——现有资源的利用和新资源的创造, 购并可视为在一个较强的不完全竞争市场中获得资源 (稀缺资源) 的活动, 以此创造资源优势。Grant (1991) [8]认为企业的外部环境是变化的, 并且是不能为企业所控制, 并给出了企业通过控制自己的资源去获取利润, 其给出了决定竞争力的五个维度:进入壁垒 (专利、品牌、报复能力) 、垄断 (市场份额) 、垂直讨价还价能力 (企业规模、财务资源) 、成本优势 (加工技术、制造规模、低成本进货) 和差异化优势 (品牌、产品技术、营销与服务) 。

Barney (1991) [9]对竞争力的资源观理论进行了总结与扩展, 指出:资源包括企业所有可以控制的资产、潜力、组织过程、信息与知识等, 可以划分为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三类, 战略性的资源必须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David J. Collins (1995) [10]等指出价值的评估不能局限于企业内部, 而要将企业置身于其所在的产业环境, 通过与其竞争对手的资源比较, 从而发现企业拥有的有价值的资源。Barney (2001) 指出资源观在人力资源、经济学、企业家精神、营销和国际贸易等五个方面的应用, 探讨了资源观与演化经济学的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工经所的金碚博士在《竞争力经济学》中提出了将企业拥有的资源 (人力、原材料、土地、技术、资金、组织、社会) 作为竞争力的要素之一。

2.1.2 企业竞争力来源的能力观。

竞争力来源的能力观的主要观点就是将竞争力作为企业的某种能力。对于竞争力的能力的认识有三种观点:动态能力、核心能力和组织能力。

(1) 动态能力。

动态能力的主要观点认为企业是知识的集合体, 企业的竞争力来自于知识的积累和学习。该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Penrose (1959) [6]的著作《企业成长理论》, Penrose提出了企业是“知识集合体”的观点, 并认为知识积累和企业可能性边界扩张的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 企业内在成长是动态的, 新知识的积累则主要是经济活动内部化的结果, 内部化的过程节约了企业稀缺的决策能力资源。在Penrose的思想基础之上, Richardson (1972) [11]创造性地提出了“能力”的概念, 并用其来指企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 企业的具体活动都以能力为基础。而明确提出“动态能力”概念的是Teece (1997) [12]等, 其将动态能力定义为“整合、构建和重置公司内外部能力, 以适应快速的环境变化的能力”。Collis (1994) [13]认为“动态能力”是相对于“普通能力” (操作能力) 而言的, 将其界定为“普通能力” (操作能力) 的变化率的管理能力。Constance E.Helfat等 (2003) [14]认为动态能力是有关适应和变革, 是建立、整合或重构其他资源和能力。

(2) 核心能力。

最初提出核心能力概念的是美国著名学者Prahalad (1990) 等认为核心能力企业本质上是“能力的集合体”, 表现为企业所特有的积累性学识, 其载体有企业内部个体、企业组织和核心产品等, 并经过积累就形成了获取竞争优势的异质性资源。核心能力决定因素:第一, 技术因素, 如生产技能和多种技术流派;第二, 这些技术的整合与协调, 如“积累性的学识”, “协调”和“有机整合”。将其因素进行细化, 核心能力的体现在于:文化、技术、人力资源、信息和组织等因素。作为核心能力, 其获取竞争优势的来源在于异质性, 这种异质性体现在:①稀缺性;②延展性;③价值性;④难以模仿性。金碚博士将企业生存发展的能力:对环境适应性、对资源开发、控制、创新和不受物质资源本身约束的知识:创意、观念、战略、体制、经营等要素作为竞争力的要素。

(3) 组织能力。

将竞争力认为是企业的组织能力的是著名的美国企业管理史学家Alfred D. Chandler (1992) , 他认为现代企业基本的分析单位是企业和它的学习能力, 企业能力是企业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 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获得的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和管理技能, 是企业内部组织起来的物质设施和人的能力的集合。

2.2 企业竞争力来源的外生论

外生论认为企业是同质的, 因此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基础是外部因素, 如外部的环境、竞争者等。Mintzberg, H.等 (1998) [15]阐述了环境的独特方面与组织的特别属性间的关系, 如:外部环境越稳定, 组织结构越正规。环境决定了企业的生存条件, 一方面, 外部环境考验着企业;另外一方面, 最终生存下来的企业说明具备竞争力, 这个观点的代表人物是Harman, M. T. (1977) 等, 他们认为竞争并不是组织之间有针对性的竞争与冲突, 而是组织为了适应环境要求而展开的竞争, 当企业适应环境要求时就会生存, 反之就要遭到淘汰。

研究在产业环境中如何形成企业竞争力, 或者研究在产业竞争情况下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始于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三步曲:《竞争战略》 (Porter, M. E., 1980) 、《竞争优势》 (Porter, M. E., 1985) 和《国家竞争优势》 ( Porter, M E, 1990) 。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两个关于竞争力的模型体现出了他的观点:

2.2.1 五力竞争模型。

其提出产业竞争者、供应商、买方、潜在加入者和替代产品构成了产业竞争的五种力量, 相应地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在于新进入者威胁、替代品的威胁、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供方的讨价还价能力和现有竞争者的竞争能力。

2.2.2 钻石理论模型。

虽然是着重于研究产业竞争力, 但是其所提出的产业竞争力决定因素:主要因素 (生产因素、市场需求、关联产业、企业策略) 、辅助因素 (机遇和政府) 还是企业微观层次的因素, 最终反映的是企业竞争力决定因素。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经所的金碚博士将生产力和市场力作为竞争力的决定力量, 并且这一观点在国内有广泛的影响。后来又提出企业面临的各种关系:企业所处产业状况、与本企业相关企业的关系、企业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国际经济形势、社会政治环境企业构成竞争力要素之一;四川师院张超副教授认为效率、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构成了竞争力的决定因素。

2.3 其它企业竞争力来源的理论

2.3.1 竞争优势理论。

根据Porter, M. E. (2001) 的竞争优势理论, 竞争优势归根结底来源于企业为客户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价值是客户愿意支付的价钱, 而超额价值产生于以低于对手的价格提供同等的效益, 或者所提供的独特的效益补偿高价而有余。波特分析竞争优势是从价值链的角度, 在价值链上实施竞争战略, 通过竞争战略创造竞争优势。

(1) 价值链理论。

迈克尔·波特对企业的活动进行了分析, 并依照企业活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而进行了分类, 其将企业价值活动分为基本活动 (内部后勤、生产经营、外部后勤、市场营销和服务) 和辅助活动 (企业基础设施、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开发和采购) 。

(2) 竞争战略。

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三大竞争战略:①成本领先战略。成本在企业价值活动中广泛分布, 在每一个价值活动中都会涉及到成本, 成本领先是目标最明确的一种竞争战略;②标歧立异战略。标歧立异的实施不一定非得要采取重大措施, 有时只需要采取微小的手段就可以实现差异化;③目标集聚战略。目标集聚也称专一化战略, 集聚战略的企业选择产业内—种或一组细分市场, 并量体裁衣使其战略为它们服务而不是为其它细分市场服务。集聚战略有两种形式:在成本集聚战略指导下企业寻求其目标市场上的成本优势, 而歧异集聚战略中企业则追求其目标市场上的歧异优势。可以看出, 目标集聚战略最终还是要通过成本领先和标歧立异战略来实施。

2.3.2 国际竞争力理论。

对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最著名的两大机构分别是世界经济论坛 (WEF) 和洛桑国际管理开发学院 (IMD) 。WEF和IMD认为国际竞争力是竞争力资产与竞争力过程的统一:竞争力资产×竞争力过程=国际竞争力, 所谓资产是指固有的 (如自然资源) 或创造的 (如基础设施) , 所谓“过程”是指将资产转化为经济结果 (如通过制造) , 然后通过国际化 (在国际市场测量的结果) 所产生出来的竞争力。1994年, 世界经济论坛 (WEF) 在《国际竞争力报告》中又将企业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在此定义中, WEF将其界定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能力, 企业国际竟争力大小通过企业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价格和质量来体现;企业只有生产和提供出低价格和高质量的商品、服务, 企业才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1998年瑞士国际管理开发学院 (IMD) 确定通过生产效率、劳动成本、公司绩效、管理效率和公司文化五个因素作为竞争力度量因素。

3 企业竞争力来源的理论评述

企业竞争力来源的理论的观点是不统一的, 实际上, 企业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不同类型的企业其竞争力的来源不可能是一样的。纵观企业竞争力来源的理论, 可以对其进行综合评述见表1。

4 结束语

理论界对企业竞争力的来源是存在分歧的, 这可能与学者们所处的环境和时代有关, 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 资源对于企业来说非常重要, 而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 人们又开始意识到能力、价值创造、国际竞争的重要性。由于决定一个企业的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使得企业竞争力的来源是复杂的, 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评价企业竞争力的时候, 抓住主要的因素。有的企业在某一方面具有优势, 并且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而有的企业同时具有多个方面的优势, 综合形成竞争力。因此, 在评价企业竞争力的时候, 首先要弄清楚企业竞争力形成的主因, 是一个还是多个, 然后在主要因素的主导下, 分别给出其评价指标, 这样才能够比较合理地评价一个企业的行业领先地位或者国际竞争地位。

竞争力来源 篇2

客户细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研究客户细分,向宝洁学习市场营销!

古典的经济学理论把客户市场看成是完全竞争的市场。这种完全竞争的市场理论有一个前提假设就是客户需求是同质了。这种理论的假设让企业的战略焦点关注在实现企业规模经济和大量生产上。通过规模经济,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最终导致行业进入价格的竞争。价格竞争的结局就是行业失去吸引力。

一方面,价格竞争进一步把企业推入大规模生产的陷阱。而大规模生产是一牺牲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为代价的。大规模生产使企业之间生产的产品不断趋同,而消费者可能找不到自己最想要的东西了。

另外一方面,价格竞争提高了行业的门槛,让很多准备进入行业的企业望而却步。这两个方面都使行业失去了吸引力。

然而在市场中明显地存在着有着不同口味不同喜好的消费者。他们的个性化需求给行业中企业的差异化战略提供了基础。如果产品的差异化成功地满足了消费者特殊喜好或者口味,这种产品的差异性改变了消费者对产品价值的判断,消费者就会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得到该产品。这个更高的价格就是产品差异化带来的超额利润。

满足消费者特殊需求的产品不仅仅获得消费者支付的更高的价格,更为关键的是,这些消费者因为无法在同类产品中找到这些特殊的价值,减少了他们向竞争对手产品的迁移。所以,客户细分提高了客户的忠诚度。所以,那些通过降低价格吸引来的客户群,是非常不忠诚的,他们会为了一分钱的价格,出卖自己的产品忠诚度。如果企业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这群消费者的身上,最终只能让企业持续不断的降低价格,最终导致企业牺牲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低价获得的客户,最终客户还是不满意。

同时,一个企业不可能服务所有的客户。企图服务所有客户的企业战略本身就是对客户不负责任的行为。如果一个行业内的企业都试图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那么用不了多久这个行业的产品就会趋于一致。如果企业试图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所有的消费者都不满意。

每个企业拥有的资源和企业自身的能力都存在着差别。企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企业应该把企业所拥有的有限的资源发挥在更好的满足客户某一方面的价值上。企业自身拥有的能力也不同,企业应该把自身的能力发挥在更加适合创造消费者特殊价值的地方。这样,在满足消费者某个特殊需求的时候,该企业拥有更加优势的能力,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next]

客户细分的方法为企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了一种方法,来发现消费者的需求和需求的变化,

我认为,战略是选择。战略的选择不是选择产品,也不是选择业务,而是选择客户价值。只有选择了客户群,才能够根据客户群的需求,定制公司的发展方向。任何基于产品和技术的选择,都是盲目的选择,都是机会型的选择。纵观很多企业的成功和失败,战略选择决定了企业的兴衰。根据消费者的需求的差异化,找到企业差异化战略的落脚点,同时也根据企业定位的差异化,组织公司的资源和发展公司的能力。定位消费者需求的过程本身就是战略选择的过程。

宝洁公司通过客户细分,设计出了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的产品系列。比如说洗发水。宝洁公司设计出了满足消费者营养头发需要的潘婷洗发水,设计出了满足消费者去头屑需求的海飞丝洗发水,设计出了满足消费者柔顺头发需要的飘柔洗发水,设计出了满足消费者保持发型需求的沙宣洗发水,后来发现消费者对清新舒爽的需求也有很大的市场,购买了依卡露洗发水。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的消费者需求,消费者对某一个品牌拥有较高的忠诚度。同时,因为特定的品牌满足消费者的特定需求,消费者选购的时候有的放矢。因为几个产品的特色明显,消费者对价格不再敏感。消费者的关注点从价格转移到这些产品的差异性上了。

通过客户细分,找到客户群较大的客户需求点,定位公司产品的特殊性,有利于企业进行大规模定制。企业的规模不能限制在极少数的客户群,否则无法取得规模。客户细分的一个目的,就是帮助企业实现规模化定制。客户细分的客户群数不宜过细,否则客户群小,没有经济价值。如果客户群太大,容易忽略掉客户的特殊需要。

具体的客户群数,要看具体的市场情况和消费者成熟度。如果市场中存在较为明显的细分市场,那么客户细分要求更加精确。如果客户的成熟度不高,精确的客户细分可能会使企业贻误快速占领市场的战机。所以,客户细分不仅仅是技术性的,也存在很大的艺术成分。不同企业客户细分模型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仅相同,在市场上的表现也不尽相同。美国最大的两家房地产公司PULTE和LENNAR,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客户细分模式。Pulte Homes公司通过消费者的生命周期和其支付能力,把消费者分成了11个大类。由于根据消费者的生命周期规划产品线,在不同生命阶段中的客户都可以找到满足自己需要的住房,所以经过多年的客户服务,Pulte公司实现了客户的终生锁定,即消费者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在更换住房时,一直选择Pulte公司的住宅。然而,Lennar公司根据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把客户分成了两个大类,15个不同的小类。一类客户喜欢购房过程的自我主导型,喜欢自己设计自己的住房,所以Lennar公司让消费者参与住房的设计过程,通过标准化的模块设计,让消费者像搭积木一样,定制化自己的住房,这一类叫作 DesignStudio®(译:设计工作室)。另外一类客户群是,消费者不喜欢繁杂的房屋的设计过程,喜欢能够购买一个完全设计好了的,但是有满足自己一般性需求的住房。Lennar公司为这些客户群设计了不同的住房,叫作EverytingIncluded®(译:应有尽有)。根据客户群定位的不同,这两个品牌下面有设计了几个不同的品牌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香料新来源 篇3

瑞士Firmenich SA公司的研究小组在对从人类腋窝提取的细菌进行实验时发现,不同菌种制造不同的气味,因此,生活在人体的菌种创造出各异的体味。研究者借助先进的化学分析设备,并靠香水调配师训练有素的鼻子筛选和研究汗液的分解产物,发现它至少含有8种所谓的“氨磺酰—醇”。其化学特征是含有一个羟基和一个硫醇基。其中之一的化学式已得到确认。它在汗液中的浓度极低,在每10亿单位溶液中仅有4单位(4ppb)。

这种化合物的分子有2种空间排列形式——它们的气味有显著差异。一种排列的分子有汗味和洋葱味,另一种则散发水果芳香和葡萄柚的气味。专家称,在由溶血葡萄球菌分解的汗液中,前后两种分子的比例为3比1。

瑞士吉沃丹公司的研究小组也报告腋窝汗液中含有上述化合物。此外,他们还发现了结构相近并有刺鼻气味的另外3种“氨磺酰—醇”。

瑞士吉沃丹公司已将其中之一作为洋葱味和肉味食用香精的可用成分申报了专利,而另一种作为西番莲子和卡百内葡萄酒所含的香料已为人所知。

竞争力来源 篇4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动力,构建,途径

1 引言

企业是由一系列生产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当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使用这些要素完成某项工作时,企业就拥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就拥有一定的竞争力,其实质就是企业有效使用生产要素的能力[1]。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2]。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其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主导产品(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分析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来源及途径具有现实意义。

2 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具备条件及作用

(1)竞争力应具备的条件(1)要具备充分的用户价值。也是它必须能够为用户提供根本性的好处或效用。如本田公司在发动机方面的专长是其核心竞争力,因为对客户来说这是最有意义的专长,而处理与经销商关系的专长对客户来说是无关紧要的。(2)应具备独特性。如果企业专长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或通过努力可以很快建立,它就很难给企业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了。专长的独特性和持久性在很大程度上由它赖以存在的基础所决定。(3)应具备一定的延展性。也就是说,它应该能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持,对企业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

(2)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意味着企业在参与依赖核心竞争力的最佳产品市场上拥有了选择权。如公司的核心技术在几个领域都比较容易地获得一席之地,而不是将其优势领域限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而如果公司没有取得核心竞争力方面的领先地位,被拒之门外的就不仅仅是一种产品市场,而是会失去一系列市场和商机。

具体来讲,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对一个寻求长远发展的企业来说,具有不同寻常的战略意义,首先,它超越了具体的产品和服务,以及企业内部所有的业务单元,将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升华为企业整体实力之间的对抗,所以核心竞争力的寿命比任何产品和服务都长,关注核心竞争力比局限于具体产品和业务单元的发展战略,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使企业避免目光短浅所导致的战略性误区。其次,核心竞争力可以增强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其意义远远超过单一产品市场上的胜败,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更多地是依靠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而不是某项重大发明导致的重大跃进。因此,很难“压缩”或“突击”,即使产品周期越来越短,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仍需要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一方面使竞争对手很难以模仿,因而具有较强的持久性和进入壁垒。在建设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中领先的企业,往往很难被赶超。

3 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动力来源

(1)企业的人力资本及企业声誉在知识与资本日益对等甚至是知识雇佣资本的时代,人力资本对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已毋庸置疑[3]。问题是对于企业来说,进行怎样的机制设计将人力资本与企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特殊人才竭力为企业奉献才能。

在产品市场上,声誉是卖者对买者作出的不卖假冒伪劣产品的承诺;在资本市场上,声誉是企业家、经营者对投资者(股东、债权人)作出的不滥用资金的承诺。这种承诺通常不具有法律上的可执行性,但如果卖者、企业家不履行这种承诺,就要失去买者的光顾和投资者的青睐。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应该把声誉理解成一个道德问题,而应该将其理解为一种制度。对于生产复杂产品以致于买者或投资者一时无法判定质量如汽车、房地产以及买者靠承诺购买未来产品或服务的服务业和资本市场,声誉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甚至生存的根本和生命线。

(2)企业的核心技术、营销技术及营销网络企业的核心技术虽然包括公开但受法律保护的专利技术以及一系列技术秘密。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关键是拥有持久保持和获得核心技术的能力。营销技术即企业通过高效的产品、价格、促销和营销渠道整合向顾客提供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商品和劳务。营销技术既取决于企业人力资本和经验的积累,技术手段和营销信息系统的应用,同时也起到基础性作用。在网络经济条件下,积极发展以电子商务为核心技术的网络营销技术和实现营销技术的标准化有利于企业在更大的范围拓展销售空间。先进的营销技术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在消费者主权的时代,营销技术甚至是比制造技术更重要的竞争力因素。

营销网点是企业推销产品和服务的前沿阵地,其主要功能是产品销售、市场调查、营销宣传、技术支持和市场开拓。营销网络是通过一定的管理技术将配送中心、营销网点、信息体系和信息系统等联系在一起,形成覆盖较大区域市场的营销网络。从企业竞争力的角度分析,企业一旦在消费者中形成了营销网络,将成为后来者进入该市场的壁垒,从而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获得超额利润;而后来者只有花费大量的投入与先入企业进行广告和销售网的争夺战,才有可能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

(3)企业的经营管理及研发能力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包括企业获得信息能力、推理能力、决策能力和迅速执行决策的能力,也可以理解为狭义的“企业核心能力”[4]。在一定意义上,企业的管理能力取决于企业是否拥有一支特殊组织才能和企业家才能的经理队伍。由于管理能力至少在高管理层次上并不局限于某种产品,因此,管理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企业更有效率地利用其资产,扩大经营范围,提高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研究开发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开发能力可由企业研究人员的数量和素质、研发投入经费总额及研发经费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例等指标来表示。研究开发能力是企业获得持久制造技术或专利技术从而获得长期利润的源泉。

4 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分析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运行、发展的动力源[5]。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仍处在比较落后的水平,中国现在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打造核心竞争力是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对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分析如下:

(1)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内部途径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应先从的内部途径做起:(1)集成企业优势。要集中公司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在发展自己与他人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中,就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方法等,而这些有可能构成今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2)加强技术创新。加强技术创新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个企业要形成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可以说核心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什么。通过企业管理、技术、营销人员,细分市场,找出本企业产品领先的竞争优势所在,对构成上述优势的技术和技能进行分解、归纳。经过界定测试,确定为核心竞争力的生长点。(3)加强企业管理为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提供制度保障。在企业管理方面,依靠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提供制度保证。核心竞争力是成长在公司良好的土壤之中的,企业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会不断收到来自企业内外的各种信息。信息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其开发与利用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标志。企业更多、更早获取信息,并在组织内部准确、迅速地传递和处理,是巩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条件。(4)塑造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以价值观为核心,激发员工的责任心和创造性。有了全体员工共同认同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无形中就形成了对员工的激励,使他们为此而奋斗,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2)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外部途径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外部途径有以下渠道:(1)通过知识联盟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联盟有助于一个公司学习另一个公司的专业能力,有助于两个公司的专业能力优势互补,创造新的交叉知识。知识联盟具有以下特征:联盟的各方合作关系非常紧密;知识联盟的参与者广泛;具有巨大的战略潜能等等。因此,知识联盟是企业从外部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2)通过企业兼并获得核心竞争力。企业兼并是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快速进入其他竞争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兼并,企业可以重新整合自己的内部资源,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因此,兼并也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一条捷径。(3)努力培育更多的更忠诚的稳定顾客群。顾客群越多,顾客的忠诚度越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就越强大,就越能经久不衰,因此,企业都应重视培育自己的顾客群。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到公关宣传等营销的各个方面着手,努力培育自己的顾客群,以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应依靠动态意识随着时间推移,核心竞争力有可能因疏忽而贬值,导致其竞争力下降乃至消失,所以说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应依靠动态意识。(1)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下降的原因。造成核心竞争力下降的原因有2点:一是掌握关键技能的人员可能会渐渐游离出去。而人才流失造成的损失不到大规模扩张的最后关头,往往不为人所察觉,对此引入人力资本管理概念是管理者应考虑的问题。二是如果很多员工能够改变独立的组织因素,核心竞争力也会下降。如果高层管理者不进行监督,保证这些单独的变化与总的核心竞争力项目方向一致,久而久之,核心竞争力就会被侵蚀殆尽。所以,一定要注意核心竞争力的巩固和维护。这就要求企业将各种分散的人力和技术资源组织起来,协同工作,形成整体优势,定期召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会,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均衡性。(2)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要做的工作。具体来讲,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立足国际竞争,突出主营行业优势,明确企业的规模、产业边界;其次,分析企业在各产业中的竞争优势,明确企业的竞争优势、竞争战略和手段;再次,明确集团中各个企业之间的分工及战略协作关系,提高企业集团的协调力和资源整合力;最后,加强企业竞争力的开发和运用,提高战略管理能力。

5 结语

如果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大到无可匹敌的地步,那么只要保持核心竞争力不每况愈下,即是保证它的可持续性。但对大部分企业而言,仅仅维持是远远不够的。竞争对手一直在虎视眈眈,摩拳擦掌地准备取而代之。这样,可持续性则意味着要持续改进自身的不足,否则就无法保持现有地位。同时,不要闭门造车地衡量自己绝对的改进程度,而是要相对地和竞争对手的努力比较,不断地进行竞争战略分析。

[编辑:王玉芝]

参考文献

[1]张华.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核心竞争力培育[J].商业时代,2006(28):70-73.

[2]张杨,臧维.产业竞争中的核心竞争力战略[J].商业时代,2006(28):11-13.

[3]赵国浩.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实物[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4]刘兰君,李增欣.塑造优秀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集团经济研究,2007(25):24-24.

责任的来源 篇5

那么,我们的责任来源于哪些方面呢?

第一,责任来源于对他人的承诺。当你向别人做出承诺时,你通常就承担起了信守诺言的责任。例如: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出过一则有关承诺的故事。有一个9岁的女孩,叫张芹,下肢瘫痪,无法迈进学校的大门。村头,比她小一岁的孙园娜,很有爱心,她向张芹及其家人许诺:“我要背张芹上学!”一句承诺,园娜坚守了九年,九年来她始终如一背着张芹上学。故事感人至深。第二,责任来源于分配的任务:由权威的人赋予某人的责任。例如:老师布置给学生的作业。第三,责任来源于上级的任命:意味着你拥有为上级尽责的义务。例如:学校一旦任命这名教师为班主任,他就拥有对本班学生教育、管理的责任。第四,责任来源于职业的要求:每一份工作都伴随着相应的责任。例如:爸爸是记者,他要对新闻保持敏感性。第五,责任来源于法律规定:法律赋予人们的责任。例如:交通法规规定人们不能闯红灯。第六,责任来源于传统习俗:习俗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习俗赋予人们责任。例如:出门在外,经常给父母亲报平安。第七,责任来源于公民身份:作为本国、本省、本地的公民,意味着承担一定的责任。例如:我们每个公民要和分裂国家的行为作坚决的斗争。第八,责任来源于道德原则:道德赋予公民行为和品质的责任。例如:道德要求我们扶老携幼。

某个责任有多个来源。

例如:①父母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这个责任来自法律规定、道德原则、传统习俗等方面。②学生认真学习的责任。这个责任来自法律规定、公民身份、分配的任务等方面。③警察依法执行公务的责任。这个责任来自法律规定、分配的任务、职业的要求、上级的任命等方面。④医生治病救人的责任。这个责任来自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道德原则等方面。⑤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这个责任来自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传统习俗等方面。⑥解放军保家卫国的责任。这个责任来自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分配的任务等方面。

不同的角色意味着不同的责任。

例如:作为子女,我们应该孝敬父母;作为学生,我们应该遵守学校纪律;作为朋友,我们应该以诚相待,互助互谅;对于陌生人,我们应该扶危济困;作为普通公民,我们“位卑未敢忘忧国”;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应该维护正义、热爱和平、保护环境……因此,我们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时政热点材料举例

【背景材料】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发生了8.0级地震,震中位于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截至6月5日12时,汶川地震已造成69127人遇难,373612人受伤,失踪17918人,累计受灾人数4571万人。灾难无情,人间有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地震发生后,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临灾区指挥抗震救灾,10多万名解放军、武警官兵,1235个医疗急救小组,上百支专业救护队,机关干部、各界人士、大中专学生、青年志愿者、记者、港澳台救助队、外国专业救助队等夜以继日、全力以赴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后方,全国其他各省市、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的人民群众为灾区踊跃捐款捐物,热血、抢险器材、帐篷、衣服、被褥、食品、矿泉水、医疗用品、环境及饮水消毒剂等物资源源不断地支援灾区。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问:(1)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哪些人承担了责任?(2)他们承担了什么责任?(3)他们承担的责任来自哪里?

参考答案:

竞争力来源 篇6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力,品牌效应

一、问题的出题与文献回顾

贵州旅游业的发展起步较晚, 随着全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贵州省旅游业实现了从接待型向产业型的转变并逐步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但是与西南众多区域相比, 贵州省旅游业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2005年, 在政府主导下, 以贵州省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为依托, 推出了“多彩贵州”品牌。在随后的几年时间, 贵州省旅游业总收入与总人次突飞猛增, 可见“多彩贵州”旅游目的地品牌的塑造是成功的。然而, 值得考虑的问题是在品牌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竞争力的加强无疑会弱化品牌的市场效应, 最终导致品牌的影响力下降。

目前对于旅游目的地品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于旅游目的地品牌的塑造与构建、旅游目的地品牌化存在的问题、旅游目的地品牌的形象以及旅游目的地品牌的提升等方面;而对于旅游目的地品牌的竞争力研究方面, 偏向研究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以及对于不同区域的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力比较。冯斌在2008年提出了旅游目的地品牌的竞争力来源有市场和基础两个方面, 仅以理论研究为主, 往后很少见学者对此进行实证研究。因此, 分析“多彩贵州”品牌的竞争力来源, 有助于提高该品牌应对市场的竞争力, 同时为其他旅游目的地品牌提供借鉴经验。

二、“多彩贵州”品牌的发展现状

“多彩贵州”品牌自树立以来, 在政府的引导下, 每年开展歌唱大赛、舞蹈大赛以及旅游商品设计等相关赛事活动, 扩大市场影响力。不可否认, 贵州省旅游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和其有着必然的联系, 主要体现在经济影响和市场效应两方面。

1.经济影响。对于“多彩贵州”品牌对于贵州旅游业产生的增加值:旅游总人次由05年的286.2万人次上涨到10年的5979.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由29.1亿元增加到10年的234.1亿元。“多彩贵州”品牌的贡献率表现为:旅游总人次的贡献率由05年的0.17上涨到10年的1.04;旅游总收入的贡献率由0.22上涨到10年的0.52.对于“多彩贵州”品牌的影响力分析, 不管是旅游人次还是旅游总收入, 影响力指数分别都呈上涨趋势。

2.市场效应。“多彩贵州”对贵州的市场效应主要体现为良好的市场拉动效应、市场推广效应和后发效应。

三、基于市场的竞争力来源

1.产品和旅游者。旅游产品的设计须根据目的地的旅游资源情况来考虑。作为与贵州竞争较大的云南、广西等周边省区而言, 这两个省区旅游业发展起步早于贵州, 而且在旅游资源特色方面都是以民族文化和自然山水为主, 对贵州省可能形成形象屏蔽效应。

因此, 贵州省不断优化旅游产品结构。首先, 贵州省旅游线路产品逐渐完善。目前, 贵州省形成了以贵阳为中心, 向各市、县延伸的旅游线路产品。其次, 贵州省单体旅游产品丰富。贵州省的旅游产品结构已经从过去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向多样化、复合型旅游产品转变, 目前以观光旅游为主, 生态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整体协调发展的旅游产品结构。

在旅游者方面, 以表贵州省、云南省、广西区2010年到2013年的旅游总人次来看, 在2010年, 贵州省旅游市场落后于云南省, 但是从11年开始, 贵州省每年的旅游总人次都超过云南省旅游总人次;与广西区的比较, 10年时贵州省已超过广西区的旅游总人次, 11、12年两个区域不相上下, 13年贵州省旅游总人次超过广西2000多万。

虽然贵州省的旅游业起步晚于云南、广西, 但是近几年的发展中, 贵州省已经逐步赶超两个省区, 旅游市场潜力大。

2.价格和成本。价格策略是品牌产品进行营销的重要策略, 通过产品的优化组合设计价格, 能有效的推广产品的销售。在“多彩贵州”品牌主导下的演艺产品“多彩贵州风”晚会已经与黄果树风景名胜区形成产品优化组合, 并制定了相应的迎合旅游者的价格定位。除此外, 各景区 (点) 根据市场需求, 也结合网络营销进行了相应的价格策略营销。在旅游者角度而言, 较低的旅游产品价格可降低其出行成本, 增加了客源市场的出游率。

3.分销渠道和便捷性。品牌的推广还在于产品的分销渠道是否合理。在当前智慧旅游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 贵州省的众多区域也选择了传统分销渠道和新型分销渠道的结合, 如微信营销推广等, 旅游者可以通过更多的渠道接触到旅游目的地的相关信息, 便捷性增强。

4.促销和沟通。首先, “多彩贵州”品牌的认知度极高, 从旅游目的地的五度模型理论来说, 认知度是品牌发展的第一步, 做到高的认知度不仅提升了贵州省的知名度, 也会品牌接下来的发展打了良好的基础。其次, 旅游者对该品牌目前的美誉度与满意度较高, 为“多彩贵州”的传播度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基于基础的竞争力来源

1.主要基础来源

(1) 旅游资源。贵州省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和唯一性。喀斯特景观与丹霞景观造就了贵州省丰富的自然旅游景点, 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与酒文化、具有历史意义的红色文化等旅游文化衬托了出了贵州的多彩。目前, 全省已建成自然景观、民族风情、文物古迹、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的各类景区200余处。

(2) 区位条件。随着相应的交通设施的完善, 贵州将成为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 区位优越性逐渐明显。随之而来的是客源市场结构的大变革, 沿海地区诸多区域将成为贵州省的重要客源地。

(3) 旅游基础设施。贵州已形成了西南高铁、高速的中心地位, 包括沪昆高铁, 厦蓉高铁、高速, 渝广高铁、高速, 加上一个国际机场, 十个直线机场的完善、建设, 将乌江、南北盘江的航运线大通, 增大贵州可进入性。并且住宿设施、餐饮设施的数量不断增多、接待条件不断上升, 接待能力逐步提升。

(4) 旅游企业。为进一步发挥“多彩贵州”的品牌效应, 2005年, 成立多彩贵州艺术团有限责任公司, 是贵州省第一家按照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股份制艺术团体。贵州省委省政府明确由贵州日报报业集团等7家单位共同出资组建的公司将担负起组织精品节目以商业演出的方式在国内外进行巡演, 以更好的发挥“多彩贵州”这一品牌、推动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任。

2.辅助基础来源

(1) 政府管理制度。旅游业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产业, 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领导和推动;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 离不开相关部门的配合支持。

“多彩贵州”是贵州省政府主导打造的旅游文化品牌, 自这个品牌成立以来, 政府花费了相当的精力。从品牌的确立到品牌如何发展, 无一不是政府关心的问题。自2005年以来, 政府围绕着“多彩贵州”品牌到贵州省主要旅游客源地做了一系列的推广活动, 提升了贵州省的知名度, 增强贵州省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近年来, 贵州省委、省政府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和第三产业的龙头来抓, 形成了宣传、文化、旅游、体育、农业“五位一体”发展旅游的推进机制。

(2) 生态环境。贵州省通过近几年的生态文明建设, 努力构建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目前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环境质量在逐步提升中, 目前贵州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已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复。

(3) 目的地居民。目的地居民对于旅游业发展所持的态度, 对旅游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 贵州省旅游业发展, 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也带动了部分居民参与到旅游业中, 提高了他们的经济收入、改善了生活质量。其次, 对于游客超过景区 (点) 环境容量的区域, 政府也重视对于景区 (点) 游客的控制, 尽量避免旅游业对居民带来负面的影响, 当然也不能忽略开展旅游业对于目的地居民或多或少的在生活、生产上存在的影响。

五、结论

通过利用“因果”二维的方法对“多彩贵州”的竞争力来源进行分析, 在市场竞争力来源方面, “多彩贵州”在政府主导下, 旅游市场在西南地区已经处于较前的位置, 市场潜力发展较大;在基础竞争力方面, 随着旅游业以及贵州当地经济的发展, 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专用设施都在逐步完善中, 竞争力将会增强。同时, 随着政府的有效主导, 有利于“多彩贵州”品牌效应的有效发挥。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在市场快速增长的过程当中, 对于政府主导型的旅游目的地品牌发展而言, 不仅要注意外部区域间的竞争所带来的影响, 而且更需要重视目的地制度、设施以及居民对于发展旅游业态度等因素。

参考文献

[1]冯斌.旅游目的地品牌竞争力来源分析[J].商业时代, 2008 (18) .

[2]王富玉.王富玉纵论贵州旅游[M].中国旅游出版社, 2011 (8) .

竞争力来源 篇7

(一) 理论依据

借鉴浙江绍兴纺织业集群竞争优势来源的演化模式, 分析尤溪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其理由是:它有西方产业集群理论权威的支持, 又有中国成功的具体实践的案例佐证, 且具有纺织集群中小企业的产业共性等。

从图1可以看出: (1) “形成期和成长期时, 集群竞争优势最重要的来源是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2) “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区域资源、政府的作用, 这三个来源都贯穿集群演进过程的始终”; (3) “集群的学习和创新效应在形成期并不明显, 而在成长期重要性迅速提升, 在集群升级时尤为重要, 并且是集群持续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来源。”[1]

(二) 现实依据

尤溪纺织集群现有情况:截至2010年8月底, 全县已有纺织工业企业236家, 其中产值超亿元5家;纺织工业总产值达53亿元, 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2%。基本形成“纺纱—织布—染整—涂层”一条龙的产业链。企业规模较小, 尚无一家年销售收入达5亿元以上的企业[2]。企业创新能力较弱, 大多数纺织企业的产品科技含量低, 产品附加值不高, 缺乏科技人才支持, 企业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弱, 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还没有自己的品牌, 纺织企业没有一家建立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银行融资较困难。

因此, 由理论和现实可以推断, 尤溪纺织产业集群成长期的优势取决于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集群的学习和创新效应以及区域资源和政府作用这六个重要因素。

二、尤溪纺织集群成长期竞争优势来源

(一) 扩大企业规模, 形成规模经济、范围经济优势

“集群一旦形成, 就会产生一种‘自增强机制”, 促使集群迅速成长。群内企业数量继续增多, 集群规模进一步扩大”[1]。

1. 利用革机布集群的“自增强机制”, 承接国内外省内外纺织业产业转移。近几年, 由于沿海地区土地、能源、劳动力和生态环保等成本快速攀升, 企业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 许多制造企业不得不考虑把生产环节配置到成本更低的地区。尤溪人口状况、人文历史、新的高铁高速公路交通网, 水、电力等资源对产业转移提供许多有利条件。

2. 充分利用海西经济区发展, 拓展闽台纺织业合作。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确定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战略定位的要求, 纺织、服装制造产业是发展的主要产业之一。台湾纺织业具有较大的规模与先进性, 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可以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重要产业, 三明市和尤溪县政府部门要强化政策创新, 优化政务环境, 破除瓶颈制约, 推出吸引台商的优惠政策。

3. 整合集群内部结构, 发展短缺项目, 避免企业出现木桶效应而影响整个集群的竞争力。企业规模的扩大必然打破尤溪集群原有的组织结构, 重新建立合理的集群组织结构。 (1) 产业链的协调性。企业在扩大规模过程中要考虑产业链的协调性, 上下产业链企业都是完全独立的市场主体, 但是, 在集群内, 这些独立的企业必须“能像单一的公司那样运作, 不是一种松散的企业联合”[3]。产业链的协调性, 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在扩大集群规模过程中既要完善、协调原有的产业链, 又要使新的企业合理布局和谐发展。 (2) 产品结构的合理性。产品结构不合理, 产品过度集聚, 产品的同质化必然导致集群内部恶性竞争。目前尤溪纺织集群集中于纺、染、织产品的上游, 其利润低、企业获利少、员工工资低, 缺乏竞争力, 如果不改变现状, 在人力资本市场, 无法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 劳动力供求关系由过去的供大于求逐渐向现在的供求平衡, 完全依靠低劳动力成本形成竞争优势的情形将一去不复返。所以市场延伸下游产业链是尤溪纺织集群集扩大规模的方向之一, 开发服装、箱包、鞋、帽等下游产品, 形成多档次不同花色品种的产品, 提高产业链分工协作水平, 避免同质化竞争, 并向中高端产品发展。 (3) 设备的配套性。中国早期纺织集群在企业设备投资上趋同, 重复引进的现象比较严重, 大大提高了设备采购成本, 为内部恶性竞争埋下伏笔。尤溪现有的企业技术设备落后, 限制了产品品质的提升, 只能在低端市场占优势, 所以, 应该有选择地引进国外技术设备与改进已有的旧设备相结合, 企业可以把设备流动或重组, 使设备配套程度提高, 形成设备资产利用率高, 效益好, 降低成本的合理格局。 (4) 整合三明纺织业, 培植当地竞争性企业。多数专家认为, 提高外来企业的根植性有利于信息的流通、知识的外溢、减少交易成本、形成良好的区域创新环境, 从根本上提高产业集群的竞争力。纺织产业是三明的传统产业, 2010年11月, 永安市被授予“中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市”称号, 成为全国28个“纺织产业基地市 (县) ”之一。尤溪“中国革基布名城”与永安“中国新兴纺织产业基地市”应携手共进, 资源互补, 进一步整合三明各县分散的纺织业, 共同培植当地竞争性企业, 提高三明区域纺织集群竞争力, 以减轻尤溪、永安纺织集群发展对外来企业的依存度。

(二) 建立创新机制, 推进产品升级

1. 整合集群内部资源, 提高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 (1) 要发挥新企业应在协助集群技术创新和升级转型方面的重要作用, 利用其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实力推动集群技术升级。政府在引进新企业的时候, 要充分考虑对推进集群技术创新、产品升级的作用, 对具备条件的企业给予优惠政策支持, 促进新企业的技术创新, 新企业的技术、管理、培训等将给原有弱小的企业带来模仿的机会, 给有实力的企业带来创新的压力, 从而激活整个集群技术创新活动。为了把新进入集群的企业集聚植根于地方, 政府在技术、人才培养, 产品开发等具有竞争实力的项目上, 要有针对性的组织建立公共投资平台, 与本地的社会资本和地方公共资源紧密结合, 成立地方性的培训、检测和研发机构。其一, 可以纠正其经营行为的短期倾向, 促使其长期化经营。其二, 为了预防外来企业一旦撤资, 对集群的企业产生的影响。 (2) 要加快集群原有企业的技术改造, 加大对优势企业的技术投入。集群原有企业的技术改造的动力, 来源于新企业的进入不得不加紧技术改造的步伐, 政府和行业协会要掌握时机加大力度扶持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活动, 如组织企业员工、技术人员教育培训, 帮助筹集资金, 减轻企业的技术投入的风险等, 对优势企业的技术投入给予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本地内生性企业的创新能力的增强对整个集群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有利于集群的健康成长, 所以政府必须动员各方面资源加大对优势企业的技术投入。 (3) 促进企业合作创新的形成。由于集群组织结构的松散, 各个企业在利益上的追逐, 技术的投入、发展的方向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因此政府要在企业之间, 校、企、中介之间尽快搭建平台, 协调职责和权益的关系, 在扶持龙头企业的同时要兼顾中小企业的利益, 把集群的整体利益放在最高位置。

2. 三明市政府应牵线搭桥, 建立三明职业技术学院与尤溪纺织集群产学研平台。 (1) 建立三明职业技术学院与尤溪集群产学研平台的作用。建立三明职业技术学院与尤溪集群产学研平台能够为尤溪纺织集群解决技术、人才、科研等多方面的问题。三明职业技术学院轻纺工业系专业涵盖现代纺织技术、染整技术、服装设计、印刷技术。其前身三明轻纺工业学校是福建唯一纺织服装工程类学校, 为福建纺织业培养大量人才, 印染实验室于2006年被三明市确定为重点实验室, 现代纺织技术于2007年被评为福建省高等职业教育职业实训基地十个项目之一, 教学团队实力较强, 纺织材料学精品课程于2005年5月通过福建省教育厅专家组鉴定, 纺织品印花于2010年3月被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 纺织染整教学团队于2010年3月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纺织染整实训基地于2010年6月被批准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 这是我院首个获中央财政支持的项目。教学成果成绩显著, 在校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成绩突出。三明职业技术学院有较全面的技术、师资和实验设施, 具备较强的实力, 对促进尤溪纺织集群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有重要作用。 (2) 依托三明职业技术学院建立技术服务平台。共同投资拓展、深化轻纺工业系原有技术服务平台的功能, 成立三明纺织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进行纺织工程技术咨询与认证、技术培训和技能鉴定、产品检测、产品研发, 开展高质量的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 (3) 合作开发实训基地。加强人才培养、培训是纺织集群成长期的一项重要工程, 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的轻纺工业系的现代纺织技术、染整技术、服装设计和印刷技术等专业, 共同合作开发实训基地对学校、用人单位的发展是互利、互惠的共赢关系。

3. 实施品牌战略。尤溪纺织集群品牌建设的努力方向在于: (1) 在产品品质方面, 致力于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核心品牌。尤溪这一后起纺织集群的品牌建设, 重点应从核心技术与创新产品的层面着手, 先开发高品质精编革机布产品, 打造一至二个省级免检产品。 (2) 在品牌共性建设方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借鉴国内其他纺织集群的成功经验为我所用, 中国纺织业集群发展过程已有许多成熟的经验可借鉴。政府部门要尽快制定品牌发展规划, 形成三明市政府、尤溪县政府、领头企业、行业协会、集群内部其他企业等, 应共同努力才能将蛋糕做大。 (3) 在品牌模式建设上, 选择“依托”型集群品牌发展模式。鉴于尤溪纺织集群是以革机布为国内品牌, 更适应“依托”型集群品牌发展模式, 先培植一至二种革机布品牌产品, 用一个“品牌”将集群内企业捆在一起, 统一标准规范各企业, 提升内在质量和经营水平, 以此带动其他无品牌、贴牌企业发展, 对品牌发展会起到很好的辐射与带动作用。

(三) 充分发挥区域资源和政府作用的优势

1. 尤溪县区域资源和政府的竞争优势表现。

(1) 尤溪县在实施“建设新型工业县”发展战略中, 县政府为纺织集群的成长提供了可靠的支撑。尤溪县实施“建设新型工业县”发展战略, 全力发展“三大三小”的板块经济, 即纺织、矿业、林产“三大板块”和食品加工、鞋业、水电“三小板块”, 全县工业经济正从原先过于依赖矿业这辆“独轮车”向“多轮驱动”升级。根据尤委[2010]9号文件《中共尤溪县委尤溪县人民政府关于扶持纺织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在以下五个方面给予支持:推进转型升级;推进产业集聚;做大优势企业;加大财政扶持;提高行政效能。 (2) 地处海西腹地的尤溪县的交通运输的改善, 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尤溪即将形成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为主骨架主枢纽的现代化综合交通网络, 形成福州、厦门、泉州、莆田、三明、南平等中心城市两个小时交通圈。 (3) 在用工、用电和用水方面为纺织集群的成长提供了发展空间。生产要素成本低, 用电、用工、用水方面具有区域优势。全县拥有17万劳动力资源, 尤溪县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国家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称号, 县劳动保障局将立足于本部门实际, 积极、主动地为尤溪纺织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服务, 2010年6月出台了《尤溪县劳动保障局六项措施助力县域纺织行业做大做强》为提高企业经营者管理水平, 尤溪县政府建立了“政府—协会—企业”三方协调机制。

2. 政府加快产业集群发展的工作重点。

(1)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按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发展规律要求选择项目, 招商引资, 打造整体规划好, 结构优化、体系完整的产业集群。 (2) 加强产业园区建设, 注重合理布局, 科学编制规划, 严格落实规划, 按照现代化新城区的标准规划建设, 特别要解决好纺织印染产业高耗水、高耗能、高污染的问题。产业园区基础建设还要考虑生活服务的需求, 发展娱乐休闲、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等服务设施, 提高产业园区城市化程度才能留得住人才。 (3) 壮大龙头企业。实施龙头企业带动, 引导中小企业集聚。积极培育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 发挥其产品辐射、技术示范、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中的龙头作用。 (4) 加大政府资金的扶持力度, 形成共同扶持产业集群发展的合力。进一步推进融资担保体系建设, 鼓励支持独资、股份制、会员制等各类形式的担保机构发展, 为中小企业和产业集群发展拓宽融资渠道。 (5) 加快原有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引导企业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技术人才合作, 鼓励支持企业通过委托开发和联合开发、共建研发机构, 建立长效机制, 根据企业实际需要, 开展就业培训和岗位培训。 (6) 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引导和推动产业集群建立行业协会、同业商会、信息网站和电子商务、金融和物流市场、校企合作培训中心、技术研发中心、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等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坚强后盾。

尤溪纺织集群要根据成长期既要按照产业集群本身的特点, 又要根据成长期和集群演进产生的变化, 来推进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集群的学习和创新效应、区域资源和政府的作用的优势发挥, 同时健全风险规避系统, 最终形成健康而快速发展的纺织集群经济。

摘要:从规模、技术创新、区域资源和政府作用, 分析尤溪纺织集群成长期竞争优势来源, 对尤溪纺织集群成长壮大的路径、对策以及风险控制, 提出具有参考性的建议。

关键词:尤溪纺织集群,成长期,竞争优势,来源

参考文献

[1]朱小斌, 林庆.中小企业集群竞争优势来源的演化差异[J].管理世界, 2008, (10) .

[2]张德遴.尤溪纺织业产值已占全县工业总产值四成[N].三明日报:经济广角, 2010-09-30 (B1) .

竞争力来源 篇8

1.1 企业竞争位势概念的数学模型

本文将企业竞争位势界定为:企业相比于某一主要竞争对手, 在某一产品的获利性上所处的态势或地位。用公式表示:CS=WaWb。其中, Wa表示A企业生产 (提供) 的某件产品 (服务) 在扣除各项成本后带来的纯收入, Wb表示A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B企业生产 (提供) 的某件产品 (服务) 在扣除各项成本后带来的纯收入。

因利润可表示为:W= (Ρ-C) Q=[E (1+α) (1+β) - (C1+C2+C3) ]i=1nqi。其中:Ρ=V (1+β) =E (1+α) (1+β) C=C1+C2+C3Q=q1+q2++qn=i=1nq1Ρ表示单件产品的价格, C表示单件产品的成本, Q表示该产品在某一时段 (月、季、年) 内的销量;E表示输入物的价值, α表示增值系数, β表示价格影响系数;C1表示耗费在单件产品上的生产成本 (直接、内部) , C2表示平摊在单件产品上的管理成本 (间接、内部) , C3表示平摊在单件产品上的交易成本 (间接、外部) , qn表示第n个顾客在本时段购买本产品的数量。

可得表示竞争位势的数学模型:

CS=WaWb= (Ρa-Ca) Qa (Ρb-Cb) Qb=[Ea (1-αa) (1+βa) - (Ca1+Ca2+Ca3) ]i=1nqai[Eb (1-αb) (1+βb) - (Cb1+Cb2+Cb3) ]j=1mqbj

1.2 企业竞争位势的影响域、影响因子及其影响

本文把能引起αaαbβaβbCa1、Cb1、Ca1、Cb2、Ca3、Cb3、i=1nqaij=1mqbj诸变量进而引起竞争位势变化的因素, 称为A企业与B企业相比的竞争位势影响因子。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 本文认为, 竞争位势影响因子可归于可控的企业内部的“资源域”和不可控的企业外部的“环境域”两大领域。

1.2.1 资源域中的影响因子及其对竞争位势的影响。

资源域包含“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和“能力”。其中, 有形资产包括“物质资产”、“财务资产”因子;无形资产包括“人力资本”、“组织知识资本”、“企业文化”、“社会资本”、“声誉资产”因子;能力则包含“企业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学习能力”、“市场能力”、“制造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因子。

(1) “有形资产”、“无形资产”、“能力”通过影响α的值影响P进而影响W

已知, P=E (1+α) (1+β) 。“能力”实质上是“加工活动”数量和质量的表征, “能力”的强弱程度与α值大小正相关, “能力”强则α值大, “能力”弱则α值小。“有形资产”、“无形资产”作为人的“加工活动”所凭借的“物”, 影响着“能力”的发挥, 一般而言, “物”优则“能力”强, “物”劣则“能力”弱。

(2) “有形资产”、“无形资产”、“能力”通过影响C1、C2、C3的值影响C进而影响。

已知, C=C1+C2+C3。作为“活劳动”数量和质量表征的“能力”, 其强弱程度与C1、C2、C3值大小负相关, “能力”强则C1、C2、C3值小, “能力”弱则C1、C2、C3值大。“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对“能力”的作用同1) 中所述。

(3) “有形资产”、“无形资产”、“能力”通过影响q, n的值影响Q进而影响W

已知, Q=q1+q2++qn=i=1nqi。“能力”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 强弱程度与qn值大小正相关, “能力”强则qn值大, “能力”弱则qn值小。譬如, “技术创新能力”强, 则产品质量高, 就会吸引更多顾客 (n值增大) 或 (和) 购买更多数量 (q值增大) 。再如, “市场营销能力”强, 则顾客对企业和产品的反应好, 就会吸引更多顾客 (n值增大) 或 (和) 购买更多数量 (q值增大) 。“有形资产”、“无形资产”对“能力”的作用同1) 中所述。

1.2.2 环境域中的影响因子及其对竞争位势的影响。

环境域包含“宏观环境”、“区位环境”和“产业环境”。宏观环境是指国家层次的企业外部空间环境, 包含“经济发展环境”、“政治环境”、“法律法规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区位环境是指区域层次的企业外部空间环境, 包括“生产投入供应因素”、“市场因素”、“基础设施”、“产业集群”、“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地区性制度因素”、“地区性优惠政策”、“地方政府管理水平”、“开放程度”、“市场化程度”、“新经济地理因素”、“当地及周边地区工业水平”等因子。产业环境是企业生产经营面临的最直接环境, 包含“产业景气”、“市场结构”、“产业组织政策与优惠政策”、“产业条件”等因子。

(1) “环境”通过影响β的值影响P进而影响W

已知, P=E (1+α) (1+β) 。价格除决定于各种“资本”的性质及其结构以及“活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对它们的作用外, 还要决定于产品对买者的效用、供求关系及其他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譬如, 若某市场区域人们的购买力旺盛, 争相购买同一产品, 厂商即使抬高价格, 仍有销路。再如, 顾客对某一产品的“原产地”印象好, 就愿为之付出比其它产地同样产品要高的价钱。

(2) “环境”通过影响C1、C2、C3的值影响C进而影响W

已知, C=C1+C2+C3。“环境”会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来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管理成本、交易成本。譬如, 企业要生产产品, 需要原材料、中间品、劳动力、技术、信息等各种生产投入物, 而这些投入物几乎都来自于周围环境, 周围环境决定这些投入物的成本大小。

(3) “环境”通过影响qn的值影响Q进而影响W

已知, Q=q1+q2+qn=i=1nqi。“环境”会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来影响qn。譬如, 某市场区域人们的购买力旺盛, 则会有更多顾客 (n值增大) 或 (和) 购买更多数量的产品 (q值增大) 。再如, 某产品附加的当地文化品味恰好切合了某一群顾客的特别的心理需求, 则会有更多顾客 (n值增大) 或 (和) 购买更多数量的产品 (q值增大) 。

2 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竞争优势来源因子的判别

2.1 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来源因子的概念模型

当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相比东道国生产同类产品的某一主要竞争对手, 在该产品的获利性上处于优越态势即CS=WaWb1时, 则具有竞争优势。

根据前面的竞争位势数学模型, 可以得出:

Ea=Ebβa=βbCa1=Cb1Ca2=Ca2Ca3=Ca3i=1nqai=j=1mqbj, 而αa>αb;

或若Ea=Ebαa=αbCa1=Cb1Ca2=Ca2Ca3=Ca3i=1nqai=j=1mqbj, 而βa>βb;

或若Ea=Ebαa=αbβa=βbCa2=Ca2Ca3=Ca3i=1nqai=j=1mqbj, 而Ca1<Cb1;

或若Ea=Ebαa=αbβa=βbCa1=Ca1Ca3=Ca3i=1nqai=j=1mqbj, 而Ca2<Cb2;

或若Ea=Ebαa=αbβa=βbCa1=Ca1Ca2=Ca2i=1nqai=j=1mqbj, 而Ca3<Cb3;

或若Ea=Eb, αa=αb, βa=βb, Ca1=Ca1, Ca2=Ca2, Ca3=Ca3, 而i=1nqaij=1mqbj;

则有:CS=WaWb>1。此时, A企业与B企业相比, 具备竞争优势。此种情况下, 促使Ea>Ebαa>αbβa>βbCa1<Cb1或Ca2<Cb2或Ca3<Cb3或i=1nqai>j=1mqbj的前述“资源域”、“环境域”中的竞争位势影响因子, 即成为A企业与B企业相比的竞争优势来源因子, 即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相比于东道国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因子。

2.2 资源域中海外子公司竞争优势来源因子的判别

如果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拥有或可控的某种资源, 具备了竞争优势来源的前提条件——贡献性, 即能够影响企业产品的E值、α值或∑q值的升高, 或C1、C2、C3值的降低;同时, 具备竞争优势来源的最终标准——优越性, 即海外子公司拥有或可控的这种“贡献性”资源与东道国当地企业相比, 具备“稀缺性 (对方没有) ”、“难模仿和替代性 (对方难以模仿、难以用其它资源来替代) ”、“难外转性 (不可交易、难以脱离) ”、“持久性 (拥有的时间比对方长) ” (Barney, 1991;Margaret A. Peteraf, 1993;Grant, R., 1991;Amit, R.& Paul Shoemaker, 1993;Collis, David J.&Cynthia A. Montgomery, 1995) 的一种或几种性质, 则这种资源即成为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同当地企业相比的竞争优势来源因子。

至于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是否具备这样的资源, 则需要选取具体的东道国企业中的主要竞争对手根据以上的判别标准去判断。

2.3 环境域中海外子公司竞争优势来源因子的判别

首先判断“贡献性”。环境域中的影响因子, 如果能够影响企业产品的β值或∑q值的升高, 或C1、C2、C3值的降低, 即具备了竞争优势来源的前提条件——贡献性。

再来看是否具备竞争优势来源的最终标准——“优越性”。如果海外子公司与东道国当地企业相比, 其区位/产业环境中的影响因子具备“独占性 (对方企业不拥有, 譬如外资鼓励政策) ”、“优良性 (对方也拥有但对本方更为有利) ”、“契合性 (同自身战略、资源和能力的契合程度要比对方高) ”、“先动性 (能被本方更早更快更准确地扑捉到) ”的一种或几种, 则该种有“贡献性”的影响因子就具备了竞争优势来源的最终标准——优越性, 从而成为竞争优势来源因子。

至于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所处的宏观/区位/产业环境中是否存在这样的影响因子, 则需要选取具体的东道国企业中的主要竞争对手根据以上的判别标准去判断。

3 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竞争优势来源因子的推测

3.1 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同东道国当地一般企业的比较

(1) “优生子”。

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是跨国公司的“优势要素向外转移和扩张的结果” (彭迪云, 2004) 。母公司的许多特有的优势包括“品牌的所有权、拥有特别的营销技巧、获得了专利或一般很难获得的技术、优惠的资金支持、特定团队的管理技巧、具有工厂规模经济、垂直联合经济” (彼德·J.巴克利, 马克·卡森, 2005) 都可以在子公司那儿得到承接和享用。

(2) “自由人”。

从法律形式上看, 子公司以独立经济实体的面目出现, 一般拥有独立的公司名称和章程, 拥有独立的财产和财务, 并有独立完整的财务报表制度和公司管理组织体系, 子公司的业务是相对独立的 (高勇强, 田志龙, 2002) 。特别是在跨国公司由层级组织转变为网络组织的情况下, 松散的母子公司联结, 给予子公司发展自身独特资源和能力的更多自由。

(3) “多姊妹”。

跨国公司是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相互联结形成的内部网络。跨国公司成员 (包括母公司、子公司以及附属机构) 之间, 借助“转移价格”以内部国际贸易的形式, 实现最终产品、中间产品和服务从一国到另一国、一个成员向另一个成员的流动 (孔德洋, 2005) 。

(4) “外来户”。

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作为异地成长的企业, 一方面处在一个异于母国的东道国环境中, 面临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等方面的差异, 并同时还直接或间接受着母国环境的影响。综上, 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与母公司及其他子公司保持联系, 并受着“东道国环境”和“母国环境”两个环境的影响。而东道国当地一般企业则没有这样的“资源”上的联系, 且只受一个环境的影响 (如图1所示) 。

3.2 资源域中竞争优势来源因子特别的获得途径

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由于身处一个大家庭, 与母公司及其他子公司保持“资源”上的联系, 可以获得一些东道国当地企业一般难以获得的关键性资源, 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竞争优势。具体说来, 这些关键性资源来自三条途径:

(1) 来自母体。为扶持海外子公司的成长和发展, 自海外子公司诞生起, 母公司就不断为其输入成长和发展所需的各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而对海外子公司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的往往是母公司的优越的无形资源, 如专有技术、品牌形象及管理模式, 有时还会通过中高层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的海外派遣由母公司向子公司输入人力资源, 这些资源决定了海外子公司的成长特性和经营优势 (朱启铭, 2004) 。

(2) 来自全球内部市场。作为企业集团国际化经营最高阶段的产物, 跨国企业集团创造了企业内部的国际分工与交易体系, 并使得资源可以在这一体系内更有效地转移和创造, 从而实现更高程度的经济性或取得更大规模的效益 (葛京, 2000) , 即发挥“内部化优势”。由于跨国公司内部产品与劳务交易引起的技术、管理技能以及资金、利润、利率和股息的流动, 使得跨国公司拥有的内部市场有:有关产品与劳务的内部贸易市场, 有关技术、管理技能的内部知识产品市场, 有关资金、利息的内部资本市场。

(3) 来自国际战略联盟。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往往通过与拥有资源的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借助国际战略联盟获得所需的资源。以这种组织形式获取资源, 一方面可以避免内部开发导致的能力层次结构和由于“路径依赖”而产生的僵性, 另一方面, 并购方式并不能有效降低财务风险, 并经常附带来一些双方不感兴趣的东西, 而介于市场和科层组织之间的组织形式——战略联盟, 则能在获取资源的同时避免这些问题。

3.3 环境域中可能的竞争优势来源因子

(1) 东道国环境:

外资鼓励政策。东道国为吸引国外直接投资, 往往出台一些针对外资的鼓励性投资政策和法规, 对前来投资的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实行东道国当地企业难以享受到的超国民待遇, 从而使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获得环境域中的竞争优势来源因子:优惠的外资政策。外资鼓励政策手段一般包括:财政鼓励措施、金融鼓励措施及其它鼓励措施。除国家统一规定的外资优惠政策外, 还存在地区性外资优惠政策。

(2) 母国环境:

国家及其产业形象。消费者往往将原产国与产品质量相联系, 从而使原产地或原产国形象作为一种质量指示, 影响消费者的产品评价 (Maheswaran D., 1994;d’Astous A & Ahmed S A., 1999;Gurhan-Canli Z & Maheswaran D., 2000) 。也就是说, 消费者会因为对产品来源国的认知, 对于来自不同国家产品的评价有偏差。Cattin等人研究美国和法国的采购经理对五个发达国家的产品评价, 结论是法国、德国和日本的产品受到的评价较高, 而对发展中国家产品评价较低。市场形成了品牌原产地固有定式, 即来自发达国家的品牌优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品牌 (Cattin, Jolibert & Lohnes, 1982) 。由此可推知:来自发达国家的产品形象一般要优于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形象, 而更好的产品形象为抬高价格或扩大销量提供了可能。

摘要:建立竞争位势概念的数学模型, 从资源域和环境域两方面探究影响竞争位势变化的诸因子, 在此基础上给出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竞争优势来源因子的判别标准, 最后根据与当地东道国企业相比的特性, 对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资源域中竞争优势来源因子特别的获得途径及环境域中可能的竞争优势来源因子作出推测。

竞争力来源 篇9

我国中部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 各种形式的产业集聚区在我国中部地区大量涌现。虽然他们没有惠及优越的地理区位、也不具备雄厚的经济基础、没有高新技术产业、甚至没有高素质的技术人才, 但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 却表现出巨大的适应性, 显示出强劲的区域经济竞争优势。探讨中部农区产业集聚区竞争优势的源泉成为我国学者关注的焦点。

产业集聚区是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和支持型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1]。研究表明, 产业集聚区不仅是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 更主要是由企业之间及相关产业所形成的网络联系。中部农区产业集聚区虽然具有内部技术创新核扩散、专业化分工、外部经济等集聚经济的好处, 但这些只是中部农区产业集聚区产生区域竞争优势的机理, 其竞争优势的源泉在于中部农区产业集聚区网络组织及其所带来的绩效。

二、中部农区产业集聚区网络组织体系及其竞争优势的源泉

(一) 中部农区产业集聚区网络组织体系

中部农区产业集聚区的成长大多是在市场力的作用下自发形成的, 以小企业产业集聚区较多[3]。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 这些产业集聚区并非集中在高技术产业领域。但从产业集聚区的本质特性来看, 他们也属于一种特定产业及其相关支撑产业的企业与机构相互联系而在一定地域集聚。从其地理边界来看, 并不局限于行政边界, 而是由企业及相关机构的相互联系与依赖决定。

河南省属中部大省。2008年, 河南省对全省312个产业集聚区进行了规范整合, 确认有175个产业集聚区列入省180个产业集聚区规划范围。笔者对河南焦作市高新技术产业区、沁阳市沁北工业集聚区、孟州市产业集聚区以及洛阳、新乡、周口等地区产业集聚区进行的大量调研发现, 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 其区域网络系统也在发生变化,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网络构成主体具有差异性。中部农区产业集聚区从形成到发展成熟, 从其社会、市场、企业所结成网络关系来看, 主要体现在当地政府、从事经营的公司、服务机构、科研机构及银行金融部门所结成的网络体系。如成长在河南省孟州市桑坡村的皮毛加工产业集聚区, 有从事皮毛加工的大公司100多家, 还有家庭个体加工户几百家, 这是集聚区内的主核心体。同时, 集聚区内有多家专门提供皮毛加工服务的部门, 如皮毛加工技术指导站、产品加工设计咨询公司、法律咨询中心和农行、信用社、建行等金融机构。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是与当地乡、村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分不开的, 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是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关键因素。

(二) 中部农区产业集聚区竞争优势来源分析

中部农区产业集聚区网络体系是一个社会、经济系统。[4]企业 (公司) 结成的产业网络关系, 是集聚区内经济活动的核心。企业在相互合作、竞争、分工中进行, 节约交易成本, 从而分享规模与分工经济的益处。网络体系的形成使良好的地域文化、当地政策优势、各种服务资源和设施等在内部能够充分流动和共享, 使经济活动充满活力和有效;网络组织使区域网络创新成为可能。产业集聚区的各行为主体在交互、协同作用过程中, 产生技术溢出效应, 形成相互学习的环境, 促进技术改进, 形成网络创新。网络组织体现了分工经济与规模经济的好处。特别是企业之间的组织关系不仅可以使企业获得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等方面的收益, 而且可以缓解由于分工深化与扩大规模而引起交易成本与协调成本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产业集聚区的网络联系、分工经济、规模经济是产业集聚区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调研中发现, 成长于中部农区的小企业产业集聚区, 其竞争优势的来源, 一方面表现在上面所述的网络联系、分工经济和规模经济。其特殊性还表现在:区域文化背景、不断地模仿创新、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及农区廉价的土地与劳动力要素成本。

(三) 中部农区产业集聚区竞争优势来源的案例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推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中部农区也在市场力的作用下, 很多地方利用传统资源优势发展地方经济, 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聚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保持了强劲的区域经济竞争优势。位于河南省孟州市城东八公里的桑坡村皮毛加工产业集聚区, 是当地回民在皮毛加工经商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 目前年加工皮毛量达1700万张, 产值17亿元, 成为亚洲最大的羊剪绒皮毛加工基地。

1.网络联系是中部农区产业集聚区内其竞争优势产生的根源。中部农区产业集聚区竞争优势的源泉在于其内部的网络联系。在集聚区网络体系内, 由于行为主体 (企业、服务、金融等) 之间结成了市场、产业、社会网络, 网络绩效使其产生竞争优势。桑坡村皮毛加工产业集聚区内企业联系十分紧密。随着集聚区规模的扩大, 形成了原材料和设备供应、皮毛加工、产品销售、中间服务等企业群体。他们分工明确, 存在一个既竞争又协作的经济环境中。同行之间以质量和服务占领市场, 上下游之间能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降低了交易成本, 形成区域经济竞争优势。

桑坡皮毛加工产业集聚区企业之间的垂直关系主要是依产业链而结成的网络联系。从皮毛供应企业到皮毛产品生产企业, 再到皮毛成品销售部门的串联而成 (见图3) 。桑坡皮毛加工企业之间的水平联系是企业之间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随着市场的扩大, 企业之间通过细致的专业化分工, 一个企业可能只生产某个产品的一个部件或者完成某个产品的一个工序, 这些企业通过相互网络联系, 形成一个既竞争又合作的产业集聚区创新环境。

桑坡村皮毛加工产业集聚区成长在回族集聚村落, 是一个典型的村落产业集聚区。具有经商传统和创业精神的地域文化资本促进产业集聚区的形成和发展。其社会网络是由当地企业家、当地政府和家族、人情等各种关系中交织而成的。企业主与当地政府官员之间建立密切联系, 可以提高用地、融资等办事效率。集聚区内具有共同的政策和地域文化优势, 甚至有些企业具有血源相近而建立或联系。企业之间形成了相互信任的关系, 甚至不受合同的约束。这就提高了企业运作的效率, 降低了交易成本, 也显示出产业集聚区的竞争优势。

2.产业集聚区内存在明显的内部和外部规模经济。桑坡皮毛加工产业集聚区内, 多数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家庭工厂, 他们成为集聚区的重要特色之一。早期成立的雪羊皮毛公司和隆丰皮草公司随着规模的扩大, 形成产、供、销一体化组织, 在集聚区内起着核心引导作用。其他小企业为了追求内部规模经济, 购进技术和设备, 转变加工方式, 多以机械加工为主。多数企业将利润的大部分用于扩大生产规模, 降低生产成本, 形成了产品价格低廉的竞争优势。规模的扩大, 也使集聚区内培育了品牌。品牌效应使整个集聚区抵御竞争的风险加强, 也是整个集聚区内部规模经济展现的竞争优势来源。

产业集聚区外部规模经济首先体现在政府对整个区域环境的完善上。桑坡皮毛加工集聚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 家庭工场是其基本格局。随着市场拓宽和资本积累, 进入产品升级和集聚区扩张阶段。土地、资金、电力、交通、通讯等方面问题突出。当地乡镇政府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规划土地利用, 为外来投资者提供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在用电、通讯、环境治理、道路建设、金融机构的设置、法律、咨询等方面提供种种便利。为拓宽产品市场, 政府部门还投资建设产品批发市场。环境的改善, 降低了企业投入成本。

产业集聚区外部的规模经济还体现在浓厚的行业氛围上。桑坡皮毛加工产业集聚区是充分利用传统产业优势发展起来的。在桑坡村, 人们日常谈论的话题, 亲朋之间的串门, 都是以皮毛加工为主题。桑坡村吸收了附近近万人的打工者, 有大量的销售人员奔波在全国各地。大量集中的企业及人员之间的信息交流, 技术、市场、需求信息在桑坡村不断地溢出扩散, 促进了区位品牌的形成, 促使产生创新。

3.分工经济在产业集聚区内外部的体现。随着产业集聚区规模的扩大, 在集聚区内外部产生了分工经济。桑坡皮毛加工产业集聚区在发展的早期, 企业多以家庭作坊为主。从皮毛选购、皮毛加工和销售, 都是由户主及家庭人员完成。随着规模的扩大, 这些家庭作坊业主就雇佣家庭以外的工人, 从事一些专职工作。使其从生产中分离出来, 提高生产效率。当然, 业主比较注重工人技术熟练程度。比如提高熟练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 对有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人员, 还采取更好的待遇措施。

随着大量皮毛加工户的涌现, 对皮毛加工中的辅助工业及中间产品的需求随之增加。一些专门从事某一环节或服务行业的企业也不断地建立起来。皮毛加工业主从事皮毛原料鞣制、剪裁设计、产品包装、产品销售等工艺过程的生产, 分工更为精细。共同完成皮毛产品生产和各加工企业的配件供应。

专业化分工的加深, 也会造成同行之间的相互竞争。在桑坡的皮毛加工产业产业集聚区内, 众多的企业所处区位、运输、物流成本等条件都一样。为了降低成本, 提高产品质量, 就需要在生产中富于更好的创意。一旦好的创意产品投入市场, 就会引起其他企业效仿, 很难长期占领市场。若长期领先市场, 企业就要不断地创新, 创新的压力促进整个产业集聚区内的产品质量不断上升。

4.产业集聚区内的模仿性创新竞争优势。成长于中部农区的产业集聚区, 其研发机构、先进科技、高技术人才等方面是相对缺乏的, 自主创新的能力较弱。因此, 他们主要依靠模仿性创新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当然, 模仿虽然是普遍的现象, 但创新确是很难的。模仿创新既能降低创新的难度, 又能降低创新产品的市场风险。

桑坡皮毛加工产业集聚区内, 模仿创新是其主要的创新过程。在调查中发现, 桑坡皮毛加工产业集聚区内的80%的技术来源于“模仿”。大企业的技术主要来自集聚区外部, 而小企业的模仿多来自集聚区内部, 小企业比较大企业更加依赖模仿。桑坡皮毛加工产业集聚区内部的各种信息、知识、技术和经验能在区域中快速地传播, 从而提高了企业和机构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 增强了整体区域的学习效应。桑坡内的龙头企业, 他们往往深入国内外交易市场, 搜集信息和新产品。发现好的产品, 马上购回来, 组织人员研究, 取长补短, 并将模仿创新的产品投入市场。而这种创新成果一旦流入市场, 又会引起周围企业的模仿, 并且更有创意。

在集聚区内部, 一些企业好的产品创意往往很难长期独享。因为集聚区内部人员流动频繁, 行业之间相互学习, 从而促进产品的改进。可见, 模仿性创新在桑坡皮毛加工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升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产业集聚区竞争优势来源的特殊性。一是良好的地域文化环境。离开了特定的地域文化背景和制度取向, 产业集聚区就不可能成长、壮大[5]。从桑坡村皮毛加工产业集聚区发展来看, 其特色的地域文化资本起到重要的作用。受博大精深中原文化的影响, 培育了富于创业的当地企业家。他们利用传统皮毛加工经商优势, 结合现代技术优势, 发展现代皮毛加工产业。桑坡村村民是“家族而居”, 初期的家庭皮毛加工小作坊, 使得管理成本大大降低。由于一个村庄的人们, 具有相同的生产、生活和行为习惯, 其意识形态与价值判断是趋同的, 企业间的冲突能够得到缓解, 利于产业集聚区的成长、发展。

二是当地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从桑坡皮毛加工产业集聚区内的发展来看, 离不开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政府部门在集聚区发展的初期, 由于政策的支持, 解决了土地、资金、技术等问题, 使集聚区不断发展壮大。在成长期, 政府部门通过扶持大公司的成立, 树立了皮毛产品品牌形象。政府部门建立皮毛商贸城, 拓宽了产品的销路。通过金融机构、科研机构、服务机构的设立使产业集聚区不断完善。通过政府部门在污水处理、通讯、电力、关键技术等方面问题的解决, 使产业集聚区有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

三是生产要素成本低廉。在桑坡村皮毛加工产业集聚区内, 一些企业扩大规模需用土地, 其地租只有每公顷每年只有5000元左右。皮毛加工业需要的劳动力, 多是桑坡周围村的村民, 离家较近, 生活方便。工人只需简短培训即可上岗。工人平均工资只有700-800元, 但工人的满足感却很强, 积极性也很高。

参考文献

[1]曾忠禄.产业集群与国际竞争[J].当代财经, 1996, (7) , 48-51.

[2]Williamson OE.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M].NewYOR K:free Press, 1985.

[3]李小建, 李二玲.中国中部农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研究———以河南虞城县南庄村钢卷尺企业集群为例[J].地理科学, 2004, (2) :136~141.

[4]孟韬.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基于柳市电器集群的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 2007 (3) :6-11.

乐剧的来源 篇10

事实上,“乐剧”是在19世纪中叶欧洲歌剧衍伸出来的一种音乐理念与形式,由德国著名作曲家瓦格纳创立,并对其后的歌剧创作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瓦格纳看来,作为综合艺术的乐剧在音乐、戏剧、舞台设计等多方面的艺术手段上应该都是同等重要的,音乐的功能是为戏剧表情这一最终目的服务的,而不应像传统的歌剧那样以声乐演唱为主,而其他乐队、戏剧表演、舞台美术都处于从属的地位,在瓦格纳的“乐剧”理念中,传统歌剧中的男女主人公的“咏叹调”被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贯穿全剧的统一与一体化的音乐构思。

瓦格纳所作的第一部歌剧《黎恩济》,第二部歌剧《漂泊的荷兰人》,这两部歌剧的成功奠定了他在音乐上的地位,并由此获得了德累斯顿歌剧院院长的职位。瓦格纳从《漂泊的荷兰人》开始的歌剧创作一直奉行着他自己的发展路线,即自己创作文字脚本,并以“乐剧”的理念指导自己的音乐创作。众望所归,瓦格纳在他的歌剧中确是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声乐与器乐片段,留传久远。

《漂泊的荷兰人》的剧情描写一个发生在大海上的爱情传奇故事,其中描写汹涌的波涛与暴风雨的管弦乐片段十分的形象生动,这也是瓦格纳最为擅长的音乐手段之一。接下来的歌剧《汤豪塞》则制作更为辉煌,剧中将维纳斯堡芭蕾舞、朝圣者合唱、合唱比赛几个大的场景联系起来,表现罪恶与福祉对立的戏剧主题。瓦格纳也被公认为管弦乐配器大师,这部作品的序曲气势宏大,管弦乐色彩极为丰富,是几乎世界各地大型交响乐团的演出保留曲目。

《罗恩格林》的配器则更为丰满,音乐贯通流畅,一气呵成。其中第三幕的合唱《婚礼进行曲》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曲。

《尼伯龙根的指环》是瓦格纳客居瑞士时创作的大型“四联剧”,也是音乐史上空前绝后的歌剧鸿篇巨制。该剧根据斯堪的纳传奇改编,由《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和《诸神的黄昏》四部剧组成,于1876年在特别为这部剧新建的拜罗伊特歌剧院首演。这部歌剧完整演出需要四天,其中《女武神》序曲,气势恢宏、威武雄壮,常常作为在战场上鼓舞士气的乐曲。

瓦格纳的“乐剧”理念还表现在他的另一部以中世纪传奇为题材的大型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戏剧与音乐绝对的统一,其中音乐、诗歌、布景、舞台装置都处于一个完整的结构里,管弦乐在这里不仅仅是声乐的伴奏,更成为贯穿全剧的脉络与线索。

在瓦格纳的歌剧创作中,还独创性地运用了“主导动机”创作手法,这一手法是指与剧中某一人物、某一事件或某一思想相联系的音乐主题或动机,这一动机一旦出现,就会造成听者对与此相关的联想,而使整个作品更为统一和易解。这种音乐创作手法对于其后的歌剧音乐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作曲家在上世纪中叶的多部现代京剧作品中,都在音乐创作上或多或少地运用了“主导动机”的手法,以达到突出和加深剧中人物的形象与印象的目的。

“乐剧”是歌剧创作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式的阶段,既是一种音乐形式,更确切地说应该是一种创作理念,而并非一种完全独立的体裁形式。在今天,我们见到的瓦格纳歌剧作品的演出海报中,还是以“歌剧”而非“乐剧”相称,“歌剧”与“乐剧”二者其间在音乐概念上具有的交集与模糊性可见一斑。

上一篇:环形金刚石线锯下一篇:自适应变异粒子群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