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力评价(精选12篇)
竞争力评价 篇1
0 引言
高技术(High Technology,简称Hi-tech)的概念源于美国,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发展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批新技术的涌现,使得科学与技术之间原有界限不再明显,到80年代这批技术被称为高技术,由于它们与科学技术融为一体,所以又被称为“高科技”。“高技术”是随着20世纪50年代开始孕育、70年代加速发展的一场新的技术革命的来临而出现的一个术语。高技术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至社会生活方式的演化都有重大影响,所以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都极为重视发展高技术。
产业竞争力是一个由多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目前对产业竞争力的认识理解和定义很不一致,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定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工经所的金碚博士[1]对产业竞争力的定义作了详细阐述:“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或在排除了贸易壁垒因素的假设条件下,一国特定产业以其相对于他国的更高生产力,向国际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包括生产性消费者)或购买者需求的更多产品,并持续地获得盈利的能力”。把这一定义引用到高技术产业,可以认为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是一国或一地区的高技术产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争夺有利的生产条件和市场份额,提供高技术产品和服务,获得最佳收益的能力。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表现为产业产出、产业内在竞争力、产业环境竞争力[2]。
医药产业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的高技术产业之一。近年来,医药产品产量波动较大,中成药产量1995年达到61.36万吨后,震荡下滑。
1998年以来中成药产量趋于稳定,化学原料药产量开始止跌回升。中国医药制造业产值逐年上升,增速高于工业平均水平。
1999年,医药制造业(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为1497.22亿元,比上年增加12.5%,高于工业增长速度11.6%,从业人员1998年减少3.7%。
改革开放以来,外商直接投资对于中国医药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1999年医药制造业资本结构中,国家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商资本分别为194.13亿元、33.44亿元和82.91亿元,占62.5%,10.9%和26.7%。与1998年相比,外商资本份额增加约2.8%,国家资本减少了2.4%,显示出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医药制造业中的地位继续呈上升趋势[3]。
1 医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1 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评价
在考虑对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时,应把产业视为一个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完全开放的系统。协同理论认为在一个原无序或有序开放系统中,通过外部控制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阈值,使系统内的各子系统间通过竞争与合作,并最终由几个序参量支配着整个系统朝着有序或更为高级有序方向发展,最终达到一定功能的有序结构。从协同角度分析,高技术产业在通过与它之外的环境进行物质、信息、能量交换时,内部要素协同作用力逐渐加大,直至把产业竞争力推到一个更高的平台,而在这平台的基础上又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交换,使产业竞争力达到越来越高的平台,正是基于协同系统的角度出发,借鉴经济增长理论中关于影响经济增长因素中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的划分,提出了影响高技术产业的内生竞争力变量和外生竞争力变量的概念来具体评价高技术产业竞争力。
所谓产业的内生竞争力变量是指反映产业要素在环境要素的控制下发生相互联系、协同作用的内在运行机制,决定高技术产业竞争力高低的从产业自身生成影响竞争力的内部变量。例如高技术产业投入、产业产出以及产业技术创新能力都是用来反映内生竞争力变量的指标;而所谓产业的外生竞争力变量是指反映制约高技术产业竞争力高低,又在短期内不受产业内生竞争力变量影响的从产业外部生成的并输入到产业内部影响竞争力的外部变量。例如,高技术产业的政府政策、技术环境和高技术园区都是用来反映内生竞争力变量的指标。
当然,反映内外生竞争力变量是相对独立的且在长期中反映出来是动态的[4]。
1.2 医药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
通过对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合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状况及竞争力情况制定了我国医药产业的最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2 因子分析及其结果
2.1 基于因子分析的竞争力评价原理
在各个领域的科学研究中,往往需要对事物从多个角度进行观测,设计出多个观测变量,从多个变量收集大量数据以便进行分析寻找规律。为了既可减轻收集信息的工作量,且各综合指标代表的信息不重复,便于分析,因子分析法应运而生。因子分析是通过研究多个相关系数矩阵的内部依赖关系,找出能综合所有变量特征的少数几个随机变量,这几个随机变量是不可测量的通常称为因子。然后根据相关性的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但不同组的变量相关性较低,各个因子间互不相关,所有变量都可以表示成公因子的线性组合,因子分析的目的就是减少变量的数目,用少数因子代替所有变量去分析整个经济问题[4]。
下面将结合医药产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因子模型来研究分析医药产业竞争力的综合水平。
2.2 因子分析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后,用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综合比较我国不同省市医药产业的竞争力,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五个主因子及其不同省市主因子的得名。用最大方差法对因子进行旋转,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通过分析矩阵可以更好的解释因子的含义。
第一个主因子载荷最大的变量为:出口交货值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技改投资完成率,科技活动人员投入强度,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固定资产生产率,这些指标综合反映了医药产业的资产创新能力,所以把第一主成分定义为资产创新因子;
第二个主因子载荷最大的变量为:产销率,市场化优势指数,这反映了医药产业市场需求能力,所以把第二主成分定义为市场需求因子;
类似的,可以看出,第三个主因子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人均专利数有很大的相关性,而这些指标反映了医药产业的产出能力,定义为产出因子;
第四个主因子载荷最大的变量为:市场份额,增加值率,产值利税率,反映了医药产业的发展潜力,可以定义为发展潜力因子;
第五个主因子和微电子设备所占比重有很高的相关系数,反映了医药产业的设备能力,可以定义为设备因子。
最后我们采用回归法计算各因子得分,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各因子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综合因子得分及排名,综合因子排名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天津市的综合竞争力因子排名最高,远远超过其它地区,其余各省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依次为江苏、浙江、宁夏、上海、黑龙江、山东、重庆、广东、河北、辽宁、北京、吉林、湖北,这些地区医药的竞争力与全国的平均水平相当。
从表2中可以看出河北省的医药产业的综合竞争力的排名为第十,总体看其竞争力和国家平均水平相当,但应该注重产出能力和设备能力。
通过因子分析找出影响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可以对症下药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提高其竞争力。
摘要:本文在明确了高技术定义、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内涵及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不同省市医药产业的竞争力。构建了医药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因子分析对我国医药产业的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从而明确了我国不同省市医药产业的竞争力情况和河北省的竞争力情况。
关键词:医药产业,竞争力评价,因子分析
参考文献
[1]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方法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2]黄林宏,魏晓平.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测度与评估[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4):15-16.
[3]陈萦.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竞争力现状及发展趋势[J].企业技术开发,2005,(11):82-84.
[4]谢章澎,朱斌.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科研管理,2001,(5):2-4.
[5]陈丽佳,张振刚.基于因子分析的广东农业科技竞争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6):96.
竞争力评价 篇2
摘要:引入城市竞争力“弓弦箭”视角,将文化产业竞争力分为硬竞争力和软竞争力,构建6个层面多少个指标构成的竞争力评价体系。选取全国多少个样本省市年鉴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揭示各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基本态势及陕西省定位。结果显示,陕西省文化产业支撑和产业发展潜力两个层面存在优势,而在产业发展实力和产业发展环境方面存在相对弱势,文化产业发展基础和文化需求提升层面需要大力强化建设。结合省际对比分析,提出陕西省文化产业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和升级路径。
关键词:文化产业;竞争力;“弓弦箭”模型;陕西省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此支撑背景下,2014年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基本保持%左右高速增长,远高于同期GDP增速,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省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超过5%,成为经济新常态下稳增长和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力[1]。陕西省作为我国文化大省,近年来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促进政策,产业规模占GDP比重获得一定提高,但整体产业发展水平较发达省市依然较为滞后,企业经营机制升级转换不够活跃、文化资源利用程度不高,制约了文化产业快速跃进。全面把握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科学评价地区竞争力水平,对于新时期推动陕西省文化产业跨越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文化产业竞争力概述
目前,国内外对于文化产业竞争力概念尚未形成统一认识。美国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将其定义为:一个国家(地区)创造良好的商业环境,使该国(地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2]。祁述裕界定为一个国家文化企业生产销售文化产品、提供各种文化服务、占有市场和获取利润的能力[3]。顾乃华和夏杰长认为文化产业竞争力包括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两个方面,是生产经营者在政府创造的商业环境下,掌控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文化市场上体现出来的市场吸引力[4]。衡量文化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分析框架是钻石模型[5],这一理论把产业竞争力发展与宏微观经济有机联系,从生产要素、产业支撑、市场需求及企业战略构成四个方面认知竞争力,强调利用产业关联度建立上下游支持关系,尤其突出政府在竞争力提升中的作用。顾江、胡静以钻石模型为基础,设计了包含5个竞争面多少个分类指标构成的文化产业发展综合指标体系,并应用于江苏省文化产业发展评价[6]。借鉴已有研究,本文引入城市竞争力“弓弦箭”模型对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该视角认为城市竞争力是环境的函数,包括硬环境竞争力和软环境竞争力[7]。程建林、艾春玲运用“弓弦箭模型”,构建了我国会展城市竞争力模型,并选取多少个城市进行实证分析[8]。庄小丽借鉴世界经济论坛(WEF)、瑞士洛桑管理学院(IMD)的国家竞争力框架及“弓弦箭模型”,从市场、要素、环境和管理四个方面构建城市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9]。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本文从软硬竞争力两个方面提炼文化产业竞争因素,结合文化产业分类标准设计综合指标体系,并应用于陕西省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
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分析方法
(一)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文化环境、文化产业生产率以及产品市场占有率等多因素综合反映,本文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建立在对文化产业特征基础上,用相对全面和代表性指标来度量。考虑研究可及性原则,指标体系的相关数据在《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以及相关省市公开发布的地区统计年鉴中可以有效获取。此处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构建了包含2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多少个三级指标组成的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如下表1所示:
(二)因子分析法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考虑数据可及性选取多少个样本省市,每个样本包括多少个观测变量,并根据指标提取公共因子F1,F2,……Fm,变量表示为:=AFi+ε。以下按照评价指标分类获取各省市数据,利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1.标准化处理及检验由于变量之间原始数据存在量纲不同,因子分析之前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而后对所得数据进行KM检验和Bartlett球形假设检验。结果显示:KM检验值为0.5),Bartlett球形检验相伴概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按照标准规则,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上述多少个竞争力指标进行挖掘是具有意义的。2.构造因子变量使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借助坐标转换将原始变量转换为另一组不相关变量,通过变量相关系数矩阵特征值,获得公共因子贡献率与累计方差贡献率。结果显示,前6个共同因素构成的公共因子累积贡献率达到.%(参见图1),说明这些因子数值变化可以代表指标体系多少个指标原始变量的绝大部分,能够解释和描述样本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状况,并且因子得分的协方差矩阵是一个单位矩阵,说明提取的公因子之间不相关。进一步对原始载荷矩阵做因子旋转,这里采用方差比较大正交旋转法。对比旋转前后数据,发现旋转后提取的6个因子变量含义比较清楚,据此对主因子进行命名和解释。其中,第一个主因子在5个指标(人均GDP、互联网普及率、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城镇居民人均文娱消费、农村居民人均文娱消费)上具有较大载荷系数,将这些指标归为一类,命名为文化需求因子;依此规则,根据相关指标的载荷系数值,将第2到6个主因子分别命名为产业基础因子、产业支撑因子、产业实力因子、产业潜力因子和产业环境因子。3.计算因子得分根据因子得分矩阵,并通过以下因子得分函数自动计算6个因子得分,将得分作为新的变量:Fi=α1+β2+……+λ19(其中i=1,2,……6)同时,以各个主因子贡献度为权数确定综合因子得分,计算公式为:∑F=0.21269F1+0.21116F2+0.11194F3+0.10878F4+0.08727F5+0.08559F6根据上述计算式,代入多少个样本地区指标数据,可以得到样本地文化产业竞争力相关因子系数及综合位次,如表2所示。
三、陕西省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分析
上节表2显示了在“弓弦箭”视角下,多少个省级样本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分类态势,这为陕西省进行横向比较提供了有力参照系。根据综合因子得分,陕西省得分位于中段区间,显示陕西省文化产业竞争力总体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间接说明尽管陕西省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基础,但尚未有效地提升到发展层面的明显优势。陕西省是中华民族发祥地和中华古文明重要起源地之一,具有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然而,本研究结果显示,产业实力因子和产业环境因子构成本省文化产业的劣势因素,而文化需求因子和产业基础因子对陕西省文化产业支撑作用不够显著。其中,文化产业实力因子仅排名样本省区第14位次,这表明陕西省文化资源优势还远未发掘出来。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产业潜力因子得分0.48928,排名第5位,这表明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很大挖掘空间,应当成为今后政府重点推动的产业方向。据统计,2017年陕西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亿元,而排名第一的浙江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接近3亿元,后者是前者的三倍多。文化产业增加值是一个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实力的关键指标,从该指标来看,文化大省陕西省的文化产业产值较先进地区差距还比较明显。另外,从每万人拥有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这一指标来看,2017年数据显示:陕西省为240.6km2,排名靠前的分别是浙江622km2、上海561km2、江苏436km2。尽管江浙沪地区的地域面积相对劣势,人口密集,但是每万人拥有的文化设施建筑面积却依然突出,表明上述地区在群众文化设施硬件领域的投入较大。人是文化产业消费的主体,文化设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硬件基础,这也反映出陕西省未来提升文化产业建筑环境的空间有待强化。文化产业既能满足大众的精神文明需求,又可以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居民对于文化产业认同和消费参与是文化产业有效发展的基础。根据2017年公开发布数据,陕西省城镇居民人均文娱消费为290余元人民币,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不足190余元,全国排名处于中等水平。一定程度而言,现代社会经济增长关键在于民众自身需求的实现,需求决定社会生产的规模、范围和发展方向,故陕西省需要进一步优化文化消费环境,增强并满足居民对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现实需求,这也是促进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互联网+文化产业”态势在多个地区获得蓬勃发展,尽管陕西省拥有丰厚文化资源,但在这一领域的拓展尚未展现出明显优势,这应当成为政府决策者高度关注的内容。
四、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升级政策建议
(一)打造文化产业特色品牌
陕西省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红色旅游独一无二、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文景观独具特色,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拥有震撼世人的文化积淀,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根本。此外,陕西在新闻出版业、文化产品制造业、电影业、旅游业发展方面也都具有明确的优势,应该在完善文化产业基础设施、提炼多层次的文化韧性精神上开拓创新,根据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和商业运行特点,合理进行产业发展规划和整体布局,确定全省不同城市间的文化产业特色定位,明确地区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类别,有对于性培育和发展一批实力雄厚、带动性强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打造全国知名文化品牌。
(二)加大文化产业空间环境建设
着眼于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应进一步扩大产业发展的空间环境。文化是为民众的精神娱乐提供服务,具有丰富和提升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功能,并且具有价值引领的作用,文化场所是文化用品和文化服务表现的平台和载体。政府应加大文化建筑设施的资金投入与整体规划,扩大文化宣传点和文化旅游点,通过开展多种层次的文化宣传活动与地区推介,着力打造具有陕西特色的文化标杆。
(三)挖掘市场需求,引导居民文化消费
文化消费需求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政府部门应当充分认识居民文化消费的需求特征及变化,吸收沿海先进地区经验,加大城乡社区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服务设施建设资源投入,优化居民文化消费信息获取渠道,提升居民文化消费范围和层次;同时,引导支持社区及农村居民区定期举办特色型系列文化活动,提高居民文明生活质量,充分发掘激发居民文化消费热情;对于陕西秦腔等传统的文化项目,推动表现形式、配套内容等方面创新,提供居民喜闻乐见又积极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四)强化业态创新,化资源优势为竞争优势
国内外实践表明,地区文化产业竞争力源于持续不断的业态创新能力、核心资源挖掘整合能力和现代市场运营能力。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资源条件,但现实中一定程度存在文化资源内涵缺失、文化产品创新不足的问题。比如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缺少对于旅游景点人文精神的融入,基础设施千篇一律,精雕细磨的功夫不到位,借助数字信息技术支撑的业态创新相对滞后,文化产品产权意识还比较薄弱,从而导致一些高模仿度产品大量流向市场,严重阻碍本省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有效发挥。故而,应当把文化业态的创新性、表现艺术性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独特而具有内涵的产品内容及表现形式,同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培育创新活动蓬勃竞发的良性市场环境。
作者:刘泽照
高敏
我国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篇3
一、当前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总体评价
根据国际竞争力评价权威机构——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的国际竞争力评价,1999—2003年间我国产业竞争力表现出如下发展态势。
(一)产业发展总体实力稳步提升
我国产业的产出实力竞争力总体上居于前列,且近5年表现相对稳定。其中工业产出实力表现最为突出,2003年居46个IMD可比国家的首位;服务业紧随其后,在2002、2003年超越日本,挤入三甲;农业产出实力相对落后,但除2000年外,其他年份也均挤入前10位。
我国产业的出口实力竞争力相对滞后于产出水平,但总体上也表现出稳健的上升态势。工业出口实力竞争力在三次产业中位居榜首,5年内持续攀升,由1999年的第9位跃居2003年的第5位;农业出口实力在5年间也有不俗表现,由1999年的第11位,经过3年的蓄势盘整,2002年跃居第7位,2003年继续前进位列第6位;服务业在5年内也有大幅攀升,由1999年的第15位跃居2003年的第10位,但5年间服务业的出口实力与其产出实力反差较大,1999年出口实力列第15位,与产出实力的第4位形成鲜明对比,到2003年出口实力尽管提高到第10位,与其产出第3位的反差依旧突出。
(二)产业增长人均实力依旧落后
无论是从产出角度还是从出口角度,我国产业的人均实力竞争力在46个IMD可比国家中的排名均处于落后地位,且这种落后状况在1999—2003年5年间并无明显改善。到2003年,我国农业、工业、服务业产出的人均占有量依次仅为榜首国家的4.18%、3.71%和0.91%,出口的人均占有量依次为榜首国家的0.37%、0.79%和0.08%。就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而言,提升产业的人均实力竞争力依然任重而道远。
(三)产业成长能力表现良好
5年间我国工业和服务业的成长能力分列46个IMD可比国家的第1、2位。不但排名上位居前列,实际增幅也是连年上升。2003年第二产业增长率达到12.5%,服务业尽管受到“非典”影响,仍实现了增加值37669亿元,增长6.7%。但与工业和服务业相比,农业的成长能力还有较大差距。1999-2001年,农业的成长能力由第2位跌至第17位,从2002年开始,下跌的状况有所改观,但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这种成长能力不容乐观。
(四)产业效率无明显改善
5年间,我国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产业效率低下的现象并无明显改善,到2003年,三次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仅分别为该项目首位国家的2.63%、16.91%和8.7%,这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将是影响我国产业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制约因素。
(五)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近年来,我国三次产业比例关系基本稳定,结构演进趋势总体上向合理方向发展,三次产业比例关系由1999年的19∶49∶32逐年调整为2003年的14∶52∶34。但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关系仍处于低收入国家之列,层次较低。对比中高收入国家,我国服务业比重仍然偏低,总体上还未扭转增长滞后的局面。
(六)制造业竞争力表现活跃
在我国三次产业的出口结构中,工业占据绝对优势地位,且有逐渐加强的趋势,其中制造业又是工业竞争力提升的主力军,日益纳入全球化生产网络,在国际竞争中表现非常活跃。
一般而言,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要素主要有核心要素(包括企业管理、科技进步)、基础要素(人才支持、基础设施)和环境要素(国际化、政府管理、金融体系)三个方面。
根据IMD2002—2003年中国产业竞争力影响要素IMD可比国家排名,我们可以看到,核心要素、基础要素、环境要素竞争力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三大要素分别评价中,我国只有环境要素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其他子要素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环境要素由2001年的33位上升到2002年的32位。其子要素国际化、政府管理分别上升2位、1位。造成这种提高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随着我国加入世贸之后,我国的国际贸易及服务来往增多,国际资本流动更加自由,同时有关政策更加灵活务实,提高了自身效率。所以,我国目前进行的政府机构和职能改革符合发展政府管理竞争力的要求,坚持对外开放、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符合当代国际化要素竞争力发展方向,应坚定不移地进行下去。
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2002年比2001年下降了1位,其子要素科技进步下降了2位,反映出在产业的自身发展上我国虽然比过去在绝对数量上有所进步,但在全世界的动态比较中我们已经开始相对竞争落后,尤其是在企业管理和科技进步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的引进、加大核心技术的研发力度已成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基础要素排名下降了7位,但其在要素人才支持和基础设施的竞争力评价排名分别下降了1位和3位。由此可知,人才素质和基础设施仍然是制约我国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和大力发展教育是今后较长时期内摆在我国面前的重要任务。
基于上面的分析,为了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核心要素和基础要素的提高应该是焦点所在,改善企业管理,加快科技进步,建立良好的吸引人才机制都是我们近期应努力的重点。而顺应国际潮流,创造平等竞争、宽松有序的企业发展环境并从硬件基础上保证企业成长则是我们应长期努力的方向。
二、主要行业的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主要农产品。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生产结构的有效调整,农业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经受住了“入世”的严峻考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最新统计,我国农产品的净生产指数和人均净生产指数均有大幅提升,分别由1999年的96、96.8上升至2003年的111.4、109,升幅在同主要农业生产国的对比中位居首位。2003年我国小麦、大米净出口分别实现170万吨、220万吨,其中,小麦首次摆脱了依靠进口的局面,成为净出口国;果、菜、茶等园艺产品出口势头强劲,出口金额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4.5%、39.6%和9.5%,特别是苹果、苹果汁、橘瓣罐头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产品,出口金额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39%、41.2%和28.5%。
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从要素成本看,由于我国在人力资源和原材料价格等方面具有优势,一些已经形成产业化、技术较为成熟的产品,在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与国外产品相比具有优势。从技术水平看,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在电力、冶金、机械、交通运输等部分成套装备上,已具备了成套设计和研发能力,但产品整体技术水平、质量和规模等级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在化工等许多领域还没有成套设计能力,许多大型成套装备主要依赖进口。从产业组织看,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仍未形成明显的产业聚集现象。
汽车工业。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飞速发展,2003年汽车产量达到444.4万辆,其中轿车产量202万辆,汽车总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四位。但总体上,我国汽车工业尚不具有国际竞争优势,无论是从汽车工业的价格、规模、品牌,还是从企业技术研发、营销服务来看,与国外先进水平都还存在着较大差距。从汽车配套产业看,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集中度低,绝大部分企业难以达到经济规模要求,产品开发能力不强,模块化、系统化供货尚处于起步期。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特别是2005年1月1日汽车进口配额管理取消,关税进一步降低,我国汽车工业将面临新的严峻的考验。
钢铁工业。我国钢铁工业目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竞争能力。主要表现在:一是我国已经是世界钢铁的第一生产大国和第一消费大国,钢铁消费约占世界的1/4。二是钢铁工业先后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和国内先进水平的生产线,逐步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差距。三是部分技术经济指标有了明显的改善,有些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四是部分国民经济急需的钢材品种如重轨、造船板、集装箱板、镀锡板、镀锌板、石油管及热轧薄板、冷轧薄板等的生产能力和国内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自给率已达到90%以上。但总体上,我国钢铁工业尚不具有国际竞争优势:工艺技术水平和平均技术装备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产品结构不合理,质量不稳定,大部分高技术钢材产品如冷轧不锈钢板、轴承钢、齿轮钢、模具钢等,每年不得不依赖国外进口;钢铁产品生产专业化程度低,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产业内部各环节不配套,能源生产率低下。在产业组织方面,我国钢铁工业也未形成产业聚集。
化学工业。我国化学工业许多行业如化肥、农药等已位居世界前列,但总体上,我国化学工业该大的不大、不强,该专的不专、不精,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分行业看,三大合成材料中的合成纤维及原料业,目前在常规技术方面基本能与国外抗衡,但在产品功能性、差别化以及高附加值品种开发和创新上仍不小差距;在成本竞争力方面,国内聚酯和涤纶行业加工成本与国外相差不大,部分产品已明显低于国外,但由于投资成本过高及企业管理机制和经营能力存在差距,大部分企业在价格竞争中并不具有优势。合成树脂行业由于科技投入偏低,使得产品档次明显低于国外,国内需求的高端产品多为进口。合成橡胶行业总体技术水平已具有一定竞争能力,其中通用胶种基本能满足国内需求,特别是聚丁二烯橡胶的价格竞争优势明显,但非通用胶种(主要包括氯丁橡胶、乙丙橡胶、丁基橡胶、丁腈橡胶)由于缺乏核心技术支撑,除氯丁橡胶外,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均低于40%,不得不依靠进口。石化工业除炼油工业外,许多技术及装备还依靠从国外进口,对引进装备的消化吸收、开发创新能力薄弱,规模结构也不合理,低劣产品充斥市场。
纺织工业。纺织工业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目前我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国际依存度较高的产业。建立在大量廉价的熟练劳动力和上下游配套生产体系较完备的基础上,我国服装业国际竞争优势明显。但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纺织品出口国,以竞争力系数来判断,我国纺织品的竞争力目前仍明显弱于意大利、日本、韩国,甚至低于泰国和土耳其。事实上,我国纺织品出口的是一般性大宗产品,而进口却是高附加值产品和“紧缺”产品。
造纸业。我国造纸业保持了数十年连续稳定的增长态势,特别是1990年以来,增长速度很快。目前,在快速增长的国内消费市场上,造纸行业形成了国内产品和国外产品激烈竞争的格局。由于国内企业具有靠近消费市场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目前具有一定的竞争能力。但由于我国可用木纤维资源总量不足,再加上我国纸业装备水平与国外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企业规模小而分散,因此,总体上我国造纸业并不具有竞争优势。事实上,从纸种结构看,目前我国纸及纸板产品品种相对较少,整体技术含量较低,产品结构以中低档产品为主(约占70%),还不能适应当前我国纸张消费结构的变化与发展。
竞争力评价 篇4
1 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及指标体系的构建
这里用层次分析法的思想表示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和指标体系, 如表1所示。
2 指标的测评
考虑到制约企业竞争力因素的多样性和测评的复杂性, 下面对企业生存能力的各项指标采用多层次划分, 使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2.1 确定评语集
确定评判企业竞争力等级的向量评语集:H={h1, h2…, ht, …hm}, m为向量评语集中评语数目。令m=5, 给出企业竞争力评判的评语集H={h1 (强) , h2 (较强) , h3 (一般) , h4 (较弱) , h5 (弱) }。
2.2 对单项指标的评测
由模糊综合评价法可知, 被评测对象可通过从因素集U到评语集合H的模糊关系, 来获取ulj隶属于第t个评语的程度, 得到Ul的模糊评判矩阵:
其中, j=1, 2, …, nl, nl为每个Ul中所包含的三级指标数目;t=1, 2, …, m;m为向量评语集中评语数目。
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为了表示各因素对企业竞争力影响的大小, 需根据指标的重要程度对各评价指标赋予不同的权数。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 (AHP) 确定企业竞争力评级指标的权重。
(1)
) 建立问题的递阶层次结构
(2) 按层次构造判断矩阵
设主因素层对目标层的权重A= (a) , ai表示各二级指标的重要程度;再设各三级指标对应的权重Ai= (aij) , aij表示i元素与j元素相对重要度之比。
(3) 层次单排序
对某一上级因素评价下一级的各因素的权重, 可通过计算相应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来获得。
在没有进行精确计算的条件下, 可采用如下方法对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进行估计。
第一步, 对判断矩阵的每一列向量归一化;
第二步, 对上述结果按行求和, 再将其归一化得C= (Ci) , 即为近似特征向量。
(4) 检验排序的一致性
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对判断矩阵只能做粗略判断, 得出的特征向量是个近似的估计值。因此还需要通过计算一致性指标C.I.与随机一致性比率C.R.来判断层次排序的结果是否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3模糊评判法确定一级指标的判断向量
同样可以采用操作数的方法得出二级指标集的判断向量。从而组成对一级指标进行判断的模糊矩阵。
得到表示U的整体评价结果, 与类似。则表示U, W, V三个一级指标的整体评价结果矩z阵。
4确定评价企业竞争力的向量元素集
采用操作数确定评价企业竞争力P的判断向量元素集, 则最后可得出评价企业竞争力P的向量元素集。
5对作归一化处理
对进行归一化处理, 得, 就是总目标对于评价集的隶属向量, 分别表示P的隶属度。通过隶属度可以评价企业的竞争力状况。
6 评判结论
在得出评价企业竞争力P的向量元素集之后, 根据最大隶属原则, 可判断被评价企业的竞争力状况。 (i=1, 2, …, 5) 中数值最大者的i表示此企业的竞争力状况。
7 结语
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 目的在于使企业更加精准地审视自身竞争能力, 了解自身优势和劣势, 从而促进企业发展。但需要说明的是, 尽管模糊综合评价法克服了以往对企业竞争能力进行评价时因主观因素影响过大造成的以偏概全等弊端, 但由于企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过于庞杂, 不易量化, 因此在构建竞争力评价体系时仍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 以保证评价的客观、准确。
参考文献
[1]袁家新, 程龙生.企业竞争力的内涵及其特征[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3, (7) .
[2]杨宏林.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企业竞争力模糊评价模型研究[J].当代财经, 2004, (4) .
[3]陈海秋.企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述评[J].学海, 2004, (1) .
国家核心技术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篇5
关键词:国家核心技术;竞争力;博弈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学术界对于宏观层面竞争力的研究已有20多年的历史,国内外许多学者和机构都提出了不同 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之初主要从静态的角度来研究各种微观和宏观层面的竞争力,如企业竞争 力、国家竞争力、科技竞争力等,之后开始有学者从动态的过程角度来研究竞争力及其评价指标.本文首先回顾了已有的宏观层面上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然后从博弈竞争力的角度构 建了国家核心技术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国家竞哮力钓评价研宓
国家竞争力显示了一国的综合竞争能力,以企业或产业竞争力为基础,但同时又与该国的制 度、文化等凶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家竞争力评价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国际贸易指 数、波特的钻石模型、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的评价体系.
1.国际贸易指数国际贸易指数的理论基础是比较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不I司国家的 产品生产成本存在相对差异,这种差异必然会导致各个国家在不同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一 国可以按照自身的比较优势进行生产,并通过参与国际贸易实现其比较优势。在比较优势理论框架 下,一国的国际竞争力取决于其对外贸易竞争力,可以用来测度的指数如净出口指数、贸易条件指 数、生产要素密集度指数和现实性比较优势指数等.
2.波特的钻石模型波特的钻石模型以国家竞争优势理沦为基础,国家竞争优势是指一个 国家使其企业或产业具有并能够维持竞争优势的能力。波特认为一国的国际竞争力是其企业、产业 等竞争力的综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基于该思路,他建立了测度国家竞争力的钻石模型,通过生 产要素、市场需求、相关产业支持、企业战略与结构4方面因素综合反映国家竞争力.
3.WEF和IMD的国家竞争力评价体系WEF每年发布《全球竞争力报告》,截至2006 年,WEF已包含125个经济体,参评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之和已占到世界GDP总量的98.1%.WEF竞争力指数体系包括3种基本指数:增长竞争力指数、商业竞争力指数和全球竞争力指数, 商业竞争力指数侧重从微观层面考察竞争力,增长竞争力指数和全球竞争力指数更侧重宏观经济政 策及制度。各类指数下包括若干基础性指标,评价过程中,首先对基础指标进行评分,然后按照指 标的权数逐层汇总并得到竞争力指数值。IMD的《世界竞争力年鉴》对全球核心国家的竞争力进 行客观、全面的分析及预测。IMD认为,经济运行、政府效率、商务效率和基础设施4种基本要素 决定了一国竞争力发展的环境,每个要素又分解成5个子要素。IMD国家竞争力评价中指标数值计 算也是采用逐层加权汇总的方法.
4.基于博弈的竞争力指标体系在研究和借鉴了已有国家竞争力评估体系中的重要指标 后,侯经川博士在其毕业论文中引入了博弈竞争力的概念,重点研究了针对发展中国家竞争力的评 价指标体系(见表1).
之后作者对每个指标的量化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并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
二、斜丝竞雩力和知识产仅竞雩力评价
1.科技竞争力科技竞争力的概念是WEF和IMD在国际竞争力理论、测度和分析基础上 提出的。科技竞争力包括教育和科学的竞争基础、技术的竞争水平、研究与开发的竞争水平、科技 人员的竞争水平、科技管理的竞争水平、科技体制和科技环境的竞争水平、知识产权的竞争水平多 个方面,共有26个评价指标。分别是:R&D经费支出总额;人均R&D经费支出总额;R&D经费 占GDP比重;企业R&D经费支出总额;人均企业R&D经费支出总额;R&D人员总数;R&D人 员所占人口比例;企业问技术合作充分程度;企业与大学问技术转移的充分程度;技术开发资金充 足程度;法律环境支持技术开发与应用的程度;R&D设施重新配置影响未来经济发展的程度;基 础研究支持长期经济、技术发展程度;义务教育阶段科技教育程度;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等。一个国 家科技竞争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单个评价因子的状况,而且与诸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程度 有密切关系.
2.知识产权竞争力在全球化和经济知识的背景下,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国家间竞争的重要 武器,知识产权竞争力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陈洁曾构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国家知识产权竞争力评价体系,将竞争力看作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竞争潜力、竞争行为和 竞争绩效相互作用的过程。陈洁认为竞争潜力包括两个方面(反映一国知识产权参与竞争的基础条 件)=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人力资本;竞争行为包括3个方面(反映一国知识产权参与竞争的力度X R&D活动能力,R&D产出,企业主体地位;竞争绩效包括两个方面(反映一国知识产权参与竞争 的实际效果):产出规模,产出效益.
三、国家仫心技术竞兮力评价
本文将从博弈能力的角度出发,通过研究和分析国家核心技术竞争力的实现过程中所起到关 键作用的因子,来尝试构建国家核心技术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本研究所关注的核心技术 指的主要是对国与国之问对抗和博弈过程中所发挥着关键和决定性作用的重要技术,该类技术往往 代表着一个国家尖端的技术水平,而且对于其他技术的开发、衍生和应用等方面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基础技术.
博弈能力是由支付函数、策略能力和信息能力三者共同作用的一种综合能力。三者之间是乘和 的关系,即:
博弈能力=信息能力×策略能力×支付函数 令博弈能力为c,支付函数为P,策略能力为S,信息能力为I,则有竞争力的博弈表达式: C=I×S×P (1)
事实上,所有的博弈实体之间的竞争都是围绕这个公式展开的。从博弈论的角度看,竞争力是 指博弈局中人博取最大化均衡利益支付的能力,那么可以为国家核心技术竞争力下这么一个定义: 国家核心技术竞争力是国家主体在国际国家核心技术博弈过程中博取最大化均衡国防收益的能力.其中国家收益又包括很多项,比如国家的安全、军事对抗的能力、突袭的能力、报复打击的能力、威慑或威胁的能力、国家对抗下军品贸易的能力等.
综合上述几个竞争力评价,并结合国家核心技术的特点,作者提出了国家核心技术竞争力指数 NK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分成3个部分进行测度:竞争实力NC,竞争潜力NP和竞争环境NE,三 者之间为乘和关系,任何一个为零,都会导致竞争力为零,因此是乘的关系。则国家核心技术竞争 力指数的计算公式表示如下:
NK=NC×NP×NE (2)
其中,竞争实力NC包含以下几项:战略核弹头数量c,,军品出口值Cz,军品国内消费值 Cs,PCT申请量ct,每百万研发支出产生的专利数Cs。此处所使用指标的量化值都是标准值, 即标准值=某国实际数/所有博弈参与方的最大值。其中核弹头数量显示了国家在军事对抗和应 对冲突中的威慑和报复能力.军品出口值显示了国产军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军品国内消费值显示 了国产军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PCT是专利合作条约,它提供了一个国际专利申请体系,PCT的申 请数量显示了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专利实力;每百万研发支出产生的专利数显示了国家专利技术研 发的实力和效率,也反映了研发的专利产出能力.
这些指标变量对于竞争实力的影响符合加和的关系,竞争实力不会因为某项为零,而也为 零,但是,每项指标对于竞争实力的影响权重有所区别,因此,满足如下公式:
1一 NC=乞Ot,C #t (3) =OtlCl+仪2C2+ot 3C3+Ot 4C4+仅sC5
其次,竞争潜力NP同样可以用上述的方法来求其计算公式。竞争潜力突出反映了国家科技、工业经济实力和财政实力,由以下几项反映:研发投入P。(占GNI的百分比),每百万 人的专利数量P。,人均国内生产总值Pa(人均GDP),每十亿美元GDP本国居民专利申请数 P。,专利申请数量P。。其中,研发的投入显示了国家对技术的重视程度和投入程度;每百万人 的专利数量显示了国家的专利能力和专利水平,在一定层面上显示了国家的技术发展水平和自主创 新实力;人均GDP显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每十亿美元GDP本国居民专利申请数和专利申请数量 都显示了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国家的支持能力和国家科研的产出效果.计算公式如下:
NP=乞B。P• “。(4) =p.P。+13。P。+p。P。+p。P.+p。P.
最后一项竞争环境NE,表示政府的支持程度和支持能力,由以下几个指标反映:军费开支E,, 教育能力E:。军费开支表示了政府的支持力度,教育能力表示了政府所能够提供的人力资本支 持力度。其中教育能力又由以下几个子项决定:平均受教育时间T,大学入学率R,成人识字率K.分别满足下列计算公式:
E2=入lT+入zR+入sK (5) 三 NE=乞1iEi=^y。E。+^y。E。(6) i-1
因此可得,某个国家的国家核心技术竞争力指数NKi满足如下等式: NKi=NCi×NPi×NEi
国家核心技术对于国家竞争力的影响主要在于.成本的缩减、性能的提升或武器装备作战效能 的提升、出L1竞争力的提高、出口份额指数的增加、以及自主创新所产生的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对 后续或未来科技发展的影响。由于核心技术的特殊性,各国都在严密控制该类技术的流失、泄露或 转移,并依靠这些关键技术在军事对抗中谋求显著的优势。因此,在建立国家核心技术竞争力评价 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加大自主创新的力度和有效性,促进国家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提升武器装备 的作战性能,提高核心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l】陈洁.国家知识产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6,(10):186—189.
【2】侯经川.基于博弈论的国家竞争力评价体系研究【c】.信息管理科学博士文库,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338.
【3】黄小玉.国家竞争力评价方法评析⋯.统计与决策,2007,(6):36—38.
【4】牟文富.国家竞争力理论综述【J】.国际商务研究,2000,(1):50-53.
【5】Buckley Peter J.,Pass Christopher L.,Prescott Kate.Measures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A Critical Survey[J】 Journal of Marketing Management,Winterl988,4(2):175—200.
【6】IMD&WEF。1989—1995,The world Competitive Yearbook.
【7】0ECD.Technology and the Economy:The Key Relationships[M].Pairs,1992.
★ 设计波高分布函数比较
★ 绵羊染色体Ag-NORs分布位置初探
★ 高二生物知识要点分布
★ 英国各地区的主要大学分布
★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反思
★ 基础工业与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的习题
★ 高原山地气候的特点和分布地区
★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生物教案
★ 注会考试题型、题量及分值分布
竞争力评价 篇6
评价目的
产业竞争力评价可以揭示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和产业的动态比较优势。
国际竞争力领域的研究权威波特指出:“国家的竞争力在于其产业创新与升级的能力。 ”
国家和区域的竞争力是由其产业竞争力所组成的,因而全部产业竞争力的综合即为国家 和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如果将发展的内涵分解开来,它应该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地区经济发展的量的方面体 现为各项经济指标的变化,质的方面体现为产业结构的变化。发展在质的方面的提升,体现 为产业结构的演进优化。因而,产业结构的演进优化趋势,则可以通过组成产业结构的产业 的竞争力来体现。
竞争力体现的是产业的动态优势,而国家和地区需要有选择的发展优势产业以提升竞争 力。因此,产业竞争力评价可以为区域优势产业的选择、提升,提供指导意见。
产业竞争力评价在将全国各地区产业进行比较的基础上,揭示各地区的优势和劣势产业 ,有效配合各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
评价选择
评价产业选择: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所能够提供的数据,我们选择评价10大产业。
同时,计划根据《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在上述10大行业竞争力评价取得成果的基础 上,延伸开展其他行业评价。
评价指标选择:
产业的竞争力由多方面因素构成,产业的多种指标中,凡是呈现递增或递减趋势的指标 都可以应用竞争力值模式来评价。
以简御繁是评价的灵魂。因而我们首选最具有概括能力的总量指标开展产业竞争力评价 。为此,我们从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的经济第一指标——GDP入手,选用了 产业构成GDP的指标——产业增加值作为产业竞争力评价的基础指标。
对于产业,我们从区域内不同产业之间以及同一产业不同区域之间两个方面加以评价:
对于区域内的不同产业的比较,采用增加值的地位指数;对于区域之间的同一产业比较 ,采用就业人均增加值。
我们选择地位指数评价产业,是受美国学者波特在分析国家竞争力时采用地位指数的启 发。
产业所在的地区、国家的经济规模差别非常大,经济规模直接影响产业的规模和产业与 规模相关的经济指标。如果不排除区域经济规模因素,它将掩盖区域产业的比较优势。地位 指数是表达产业某项指标相对重要性的指标。为了在产业的评价分析中排除经济规模因素等 于产业评价的影响,因此设定地位指数。
地位指数就是将某产业占该省的比重和全国产业占全国的比重相互比较。它大于1,说 明该产业的该项指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低于1,说明该产业的平均水平低于全国水平。
地位指数可以用以比较地区内各产业的静态比较优势。波特以产业出口的地位指数分析 这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然后根据其提出的钻石理论,分析国家竞争力的基础。
波特选用出口额的定位指数,我们选用产业增加值的地位指数,然后以地位指数的竞争 力值表达产业竞争力。
我们以各产业的地位指数揭示区域内的产业布局特点,以就业人均增加值揭示区域产业 的发展水平。对于区域各产业的地位指数,其总和为1,区域各产业的地位指数之间是此消 彼长的竞争关系。对于就业人均增加值指标,区域各产业的值越高就说明产业发展水平越好 ,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
评价方法选择:
上述产业增加值的地位指数和人均增加值指标都不能直接反映和评价产业的竞争力,需 要将它们转化为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所谓竞争力就是对象在目标时间可能实现的能力。竞争力评价就是在目标时间对象可能 达到值的测度和比较。竞争力是在竞争中随竞争而变化的能力,因此必须设定一个目标时间 才能评价。测度的方法可以借用未来预测的方法。这种简单清晰、直截了当的方式评价竞争 力方式,称为竞争力值评价模式。
和世界经济论坛和洛商管理学院开创的传统模式不同,传统评价模式所评价的各国竞争 力每年都大起大落(世界经济论坛评价中国竞争力去年一年竟然下降11位),这不符合竞争力 应当是一个比如GDP等一般经济指标更稳定的实际。一般经济社会指标易受多种外在因素的 影响产生随机波动,而竞争力作为对象内在的能力,不易产生随机波动。
增加值的地位指数和就业人均增加值可以衡量产业的静态比较优势。产业增加值地位指 数的竞争力值和人均增加值的竞争力值则可以衡量产业的竞争力,显示衡量产业的动态比较 优势。
举一个地位指数竞争值的通俗例子。比较两个经济规模相当的省的旅游产业,A省第一 年增加值为100亿元,年度增长5%。B省增加值为90亿元,年度增长20%。第一年A省的增加 值位次在B省之前,但由于B省发展速度超过第二个省,使第二年B省的增加值(108亿元)将超 过A省(105亿元),位次也超过A省。我们可以说,虽然B省第一年的增加值不如A省,但以第 二年为目标时间的竞争力却超过A省。从第一年的静态比较优势看,A省超过B省。也就是从 目标时间为第二年的动态比较优势看,B省超过A省。
全国各省(市)产业竞争力评价测算的基础是2000年、2001年和2002年3年的产业数据。
测算竞争力的方法我们从多种预测方法中选用了双指数平滑法。所谓“平滑”,就是预 测中对于趋势中波动因数的过滤。一次平滑的结果有滞后实际的不足,二次平滑可以弥补缩 小预测对于实际值的滞后。双指数平滑预测方式,可以反映长期性趋势和周期性趋势,并过 滤掉趋势中的随机波动。长期性和周期性趋势正是竞争力所具备的特点。随机性波动小也是 竞争力特点,需要在评价中加以过滤,以免和外界的随机波动相混淆。
双指数平滑法还具有“学习”的特点,可以在今后的评价中不断积累所掌握的数据,不 断提高测定的准确度。
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相对比较缓慢,要更清晰显示产业结果演化的趋势,我们发布的时 间在2003年,但评价的目标时间设定在2008年,即我们测定的是2008年产业演化的可能结果 。
总之,本报的产业竞争力评价,首先选用产业增加值这一基础指标,根据产业评价的特 点,构建地位指数增加值和就业人均增加值这两个基本指标,然后运用竞争力值模式构建产 业的地位指数竞争力和就业人均增加值竞争力这两个评价产业竞争力基本指标来评价产业竞 争力,并将产业竞争力列入类型分析。
结果分析
我们选择人均GDP水平及其发展趋势这两项指标来评价产业发展的总体环境。人均GDP的 发展趋势以人均GDP的竞争力值来体现。
中国以人均GDP所体现的产业发展环境最好的省(市)依次是:上海、北京、天津、浙江 、广东、江苏、福建、辽宁、山东等9个省(市)。
上述9个省(市)全部集中在中国沿海。而且,除福建省以外的8个省(市)都属于长三角、 珠三角和渤海湾——3个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区。福建省比较特殊,它属于介于长三角、珠三 角和台湾之间的可以作为邻近3个制造中心的制造基地。
以人均GDP体现的经济环境整体竞争力很稳定,我们将目标时间锁定在2008年的人均GDP 测算的结果竞争力也很稳定。这和国际上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洛商管理学院开展的国家竞争 力评价结果,各国的竞争力每年的位次都大起大落形成鲜明的对照。以2008年为目标时间经 济整体竞争力上升的省份有:湖北(从14位上升到13位,以下数据含义同)、宁夏(25—23)。 竞争力上升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环境竞争力下降的省份有:吉林(13—14)、安徽 (24—25)、江西(23—24)。经济环境竞争力的下降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2.工业产业竞争力评价
我们将产业增加值的地位指数竞争力和产业就业人口人均增加值的竞争力均居全国前列 的省(市)列为产业竞争力强的省(市)。工业竞争力的强省(市)包括:江苏(地位指数竞争力 第3,就业人均增加值竞争力第8,以下括号表示的数据含义同)天津(6,5)、广东(5,7)、 湖北(8,4)、辽宁(9,5)、黑龙江(1,3)。
工业竞争力揭示中国有3个全国性制造业中心: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它们 是实现“中国制造”战略的支撑。它们都有自己的制造基地省(市)。黑龙江省是中国重点能 源基地省。湖北是中国中部的以钢铁和汽车为重点的制造中心。辽宁原来是中国的老工业基 地,现在工业比重在全国的位次已退居全国第11位。
有的省(市)工业的地位指数竞争力不高,说明工业在各产业中的比重不高,工业不是优 势产业;但工业的就业人均增加值的竞争力高,说明工业发展的水平高。突出的省(市)有: 新疆(25,2)、辽宁(10,6)、云南(16,9)。新疆很高的人均增加值水平显然是高附加值的 石油产业带来的。但新疆石油工业的发展规模及在经济中的比重决定的地位指数显然受到资 源开发的限制。云南由于烟草就业人均增加值特别高带动了工业就业人均增加值的提高。辽 宁工业的高就业人均增加值是振兴辽宁制造业的有利条件。
我们将地位指数竞争力和就业人均增加值竞争力均在20位以后的省列位工业竞争力后进 省(市),包括:西藏(31,29)、海南(30,22)、江西(29,28)、贵州(24,31)、四川(23,2 0)、湖南(20,21)。工业竞争力后进省的分布不集中,分散在中国的沿海、东部、中部和西 部。对于贵州等省,我们在大三线建设中曾经投入大量的资金,但并没有取得工业在当地开 花结果的应有效果。
以2008年为目标时间的工业地位指数竞争力位次上升的省(市)有:辽宁(从第11位上升 到第10位,以下数字含义同)、江苏(4—3)、湖北(9—8)、重庆(22—21)。工业地位指数竞 争力下降的省(市)有:山西(3—4)、山东(8—9)、上海(10—11)、内蒙古(21—22)。
各省(市)建筑业竞争力:
从上表可见,建筑业地位指数竞争力和就业人均增加值竞争力均高的省(市)为:西藏(2 ,3)、青海(1,4)、新疆(3,2)。这一结果令我们感到惊愕。由于上述3省其他产业不发达 ,过去建筑又落后,凸显了建筑业在该省内各产业比较中的竞争力。由于国家的支持和投入 ,这3个省的建筑施工业的装备程度高,因而就业人均增加值的竞争力也高。
建筑业地位指数竞争力和就业人均增加值竞争力均低的竞争力后进省有:湖北(27,21) ,河北(25,28),山东(24,23)、广西(22,26)、湖南(20,24)。这些省多数在沿海和中部 人口多经济又比较不太发达地区。
建筑业的地位指数不高但就业人均增加值高的省有:上海(30,1)、天津(31,6)、吉林 (13,5)、黑龙江(21,7)、海南(16,8)。这些省(市)多集中在中国沿海地区。
医院医学学科竞争力评价 篇7
(本期特别策划主持人郝秀兰)
特邀策划顾问高解春教授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副主任,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小儿外科教授, 复旦大学儿科医院小儿外科和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医院管理博士生导师。曾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中华医院管理学会 (现中国医院协会) “优秀院长”等称号。
曾任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副院长、上海医科大学校产处处长、复旦大学医学科技处处长、复旦大学科技处副处长,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对医院管理、卫生经济、高校科研管理、产业运作等有一定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 现任中华医学会医学科研管理学分会委员、上海医院协会副会长、上海医学会医院管理专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竞争力评价 篇8
一、医药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及影响因素分析
1.医药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含义。所谓医药第三方物流, 就是指在医药市场中独立于第一方和第二方的外部组织依靠一定的物流设备、相应的信息技术及管理系统进行运作的系统。中国医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指以企业价值链 (基本活动、辅助活动) 中核心资源、核心能力及市场环境有机融合为基础, 整合企业价值链中的战略环节, 表现出相对竞争对手能给顾客带来特殊价值而难以模仿的能力, 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 最终获得稳定超额利润[1]。
2.医药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医药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包括人力因素、特殊的专业能力、创新能力、营销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其中人力因素和医药方面的专业知识是医药物流企业的核心资源;创新能力和营销能力是企业的核心能力;持续发展力是战略环节。 (1) 人力因素。医药第三方物流企业在为不同客户提供服务时, 需要很多具备各种素质的人才进行合作, 一个医药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否拥有具备管理能力、医药背景、物流经验的人才, 是其能否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根本。 (2) 专业知识。药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医药第三方物流企业所提供的的物流服务是控制药品质量的关键环节, 而GSP是保证药品质量的基本保障之一。GSP (Good Supply Practice) 即《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是控制医药商品流通环节所有可能发生质量事故的因素, 从而防止质量事故发生的一整套管理程序[2]。在GSP关于过程控制的要求下, 医药第三方物流企业不仅在配送过程中严格保证药品质量, 还要拥有满足严苛条件的药品存储仓库。 (3) 创新能力。医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服务创新, 所以企业需要更深入了解物流行业的特征、提供更专业更有价值的服务, 研究客户的潜在需求, 提供新的新的增值服务内容。除此以外, 技术方面的创新能力对于医药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也是重点, 因为医药物流服务的信息化越来越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4) 营销能力。医药第三方物流所提供的基本的效益活动如配送药品、药品的仓储管理、装卸等;推广的服务例如开发适用于不同用户的特色服务软件, 定期组织客户进行参观访问使其更加了解企业的物流服务项目等。医药物流的营销致力于使客户满意并产生持续的业务需求, 顾客的满意度与忠诚度影响其核心竞争力的强弱。 (5) 持续发展力。设备资源不断更新保证企业足以提供快捷专业的物流服务;盈利能力确保企业获得足额的利润以平衡物流活动中耗费的成本;对环境的适应力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否与时俱进的根本, 这些都将影响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医药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模糊综合评价
(一)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文对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分析, 本文初步设计了一个二级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包括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9个。医药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指标体系 (见表1) 。
(二) 医药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
由于医药第三方物流市场具有多目标、多准则、多时期、无结构特性等特点, 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具有模糊性, 故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比较合适。本文选用Fuzzy软件, 该软件用于进行模糊综合评价, 兼具计算权重。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是将一些不易定量的因素进行量化, 运用模糊数学知识, 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基本步骤如下[3]:
1. 确定评价因素和评价等级。
设U={u1, u2, …, um}为描述医药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m种因素, 即评价指标体系;并设V={v1, v2, …, vn}, 刻画了每一个评价指标所处的n种状态, 本文评价医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用的评价标语为V={高, 较高, 一般, 较差}, 赋分为V={100, 80, 60, 40}。
2. 构造评价矩阵和确定权重。
根据每一个单因素ui在评价等级V中的隶属度, 先确定ui的单因素评判集:
这样m个因素的评判集组合在一起就构造出总的评判矩阵R:
再将判断矩阵R与每一单因素的权重集模糊相乘, 就得到最终的评价结果, 即每一种评价标语所对应的百分比。例如本文评价医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用的评价标语为V={高, 较高, 一般, 较差}, 其评价结果为B= (0.21, 0.315, 0.37, 0.105) , 这就表明该企业在评价者中21%的人认为核心竞争力“高”, 31.5%的人认为“较高”, 37%的人认为“一般”, 剩下10.5%的人认为“较差”。
(三) 实证分析
1. 样本情况。
本文为了分析评价国内医药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故选取全国各地五十家医药物流企业, 这些企业都有涉足医药的第三方物流业务。根据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 (见表1) 为依据设计问卷调查, 通过面对面以及发送电子邮件的方式请30位专家进行评价, 其中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及医药生产流通企业的领导员工、高校的老师等。
2. 模糊评价。
对各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两两相较, 得出各指标的权重 (见表2) :
经过软件计算, 所有判断矩阵的C.R.均小于0.1, 因此判断矩阵符合一致性检验, 说明专家在判断指标重要性时, 各判断之间协调一致, 没有出现相互矛盾的结果。
以企业1为例, 经过30位专家的评分, 利用FUZZY软件计算, 得出该企业五项一级指标的最终评价结果 (见表3) :
将上述一级指标评语集与其权重集 (0.4, 0.24, 0.14, 0.14, 0.08) 模糊相乘, 例如评语“高”的得分为0.4×0.27+0.24×0.213+0.14×0.188+0.14×0.156+0.08×0.498=0.247, 同理可计算出其他评语的百分比, 这样就得到最终的目标层评价结果V= (0.247, 0.365, 0.342, 0.066) , 最终得分77.76分。同理可得到其他企业的综合评分 (见下页表4) :
3. 结果分析。
由上文最后得出的企业1核心竞争力目标层的评语集V为 (0.247, 0.365, 0.342, 0.066) , 我们可以得出有36.5%的把握说企业1的核心竞争力较高,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 其核心竞争力属于较高的范畴, 这与企业1拥有一定的资源优势、较高的市场营销能力以及高水平的技术能力是分不开的。从P197表3我们可以看出, 企业1的企业资源最大隶属度是0.424, 市场营销能力的最大隶属度是0.368, 均属于“较高”;而技术能力最大隶属度为0.498, 属于“高”, 其余的持续发展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落在“一般”。
纵观50家医药物流企业的评价结果可以看出, 中国医药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总体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 (见表5) :
结合各企业的一级指标得分情况可知, 核心竞争力较高的企业其优势在于企业资源和持续发展力, 而核心竞争力较差的企业不足也是在这两方面。由P197表2中可知对于企业资源这一准则层来说, 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同等重要, 各占40%的比重;持续发展力的二级指标中风险控制力是最重要的, 占到49%, 接下来是客户控制程度, 占到31%;对于市场营销能力来讲, 市场占有率相对重要, 占到42%;企业管理各指标中, 财务管理与业务创新能力所占比重最高, 二者之和达到74%;而技术能力的三个指标中, 信息技术占到了54%。比重系数较大的指标都是影响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三、核心竞争力提升策略
1.注重医药物流人才的培养以充实人力资源。人力因素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的一点, 加之目前社会上医药物流方面人才严重缺乏, 就造成人才决定竞争力的局面, 属于精英人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优秀科技人员等代表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医药第三方物流企业要从人力资源方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就应该加强企业内部的培训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医药物流知识和业务水平;做好人才储备, 注重优秀人才的长期培养。
2.实现网络化、信息化以完善渠道与风险控制力。渠道布局能力是关乎市场营销能力的关键指标, 而风险控制能力则影响到企业的持续发展力, 医药物流的网络化与信息化将使企业的渠道布局提升到新的层面, 也增强企业的风险控制能力。网络化使企业第一时间了解到全球范围内的医药信息变动;也可以随时捕捉市场对药品的评价和需求信息;网络化还有助于企业可根据系统的历史数据和当前数据确定库存量, 减少积压, 加快资金周转[4]。要做到网络化与信息化, 就需要企业充分利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信息技术, 进行医药物流领域的信息化建设, 为医药企业提供物流系统设计方案。
3.建立与医药企业的合作机制以应对市场压力。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是医药行业共同面对的问题, 所以医药第三方物流应该是一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涉及到交易双方的长远发展。加强医药企业的战略合作有助于提高对客户忠诚度以及扩大市场占有率, 这两者是市场营销能力中比较重要的指标。同时医药物流企业通过合作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使企业将优势资源集中到具有竞争优势的业务上, 以获取更大的核心竞争力。
4.促进医药物流的服务创新能力。医药第三方物流作为一个服务性行业, 首先要了解、分析消费者的需要, 进而改变与创新服务模式使之更加契合消费者的需求, 所以医药第三方物流竞争过程也是企业服务模式创新的过程。医药第三方物流企业想要提升核心竞争力, 必须加大服务的深度与精度, 国内很多医药物流企业涉及业务多散乱, 很多企业将药品的运输存储与进销揽在一起, 这样的话就很难专注于提高医药物流服务, 也难以将经营成本降下来。作为真正的医药物流服务企业, 应该舍弃大而全的利润诱惑, 专心致志发展现代医药物流, 为药品生产企业、流通商业、医院和零售终端, 提供专业化的现代医药物流服务, 实现商流与物流有效分离, 实现服务和经营的有效分离。
参考文献
[1]周秀欢.中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及评价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2]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2010年修订) 卫生部令第79号[Z].
[3]杜栋, 庞庆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中国省际旅游竞争力评价 篇9
1数据来源及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所采用数据以可衡量的硬性指标为基础,均来自2013年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及旅游局官方网站,此外,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及统计体系不一致等因素的制约,本研究未将港澳台及西藏纳入分析范围。另外,论文以国内外学者构建的关于旅游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参考,以数据的科学性、综合性、层次性为原则,将指标体系分为4个层次,选取了旅游潜力竞争力、业绩竞争力和支持竞争力3大类共24个指标测评旅游产业竞争力。
2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
本研究采用一种更客观且切实可行的方法,熵权TOPSIS法评价旅游产业综合竞争力。熵权法确定权重可以很大程度上弱化主观因素的影响,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TOPSIS法最先于1980年由Yoon首次提出,是多目标评价决策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也称为优劣解距离法。其原理是最优的评价对象应该和正理想解具有最短的距离同时和负理想解具有最远的距离,所谓正理想解即是各属性值都达到最优指标的值,而负理想解即是各指标都是最差指标的值。
3旅游竞争力评价结果及分析
通过以上方法,得到计算结果如表1。利用聚类分析法可以将30个省市的得分分为四类如表2 ( 聚类树图略去) , 其中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省份广东省,得分为1. 6549,广东省不仅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其强有力的经济基础也是支持其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排在第二类的省市平均得分0. 9864,北京、山东及四川都拥有丰厚的旅游资源,江苏及浙江省经济高度发达,这些地方经济得分最低的省市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地区,这些地方经济相对落后,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旅游业作为特色产业才得以推广,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旅游可进入性得以提高,接待条件得到改善,使得西部地区旅游业得以高速发展,带动了该地区其他行业的发展。
在业绩竞争力方面,甘肃省的得分最低,仅为0. 03分。 甘肃省处于西北部干旱地区,且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造成其旅游接待能力相对较弱。业绩竞争力排名最高的省份是江苏省,江苏省地处东南经济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旅游接待能力相对较高,旅行社总数及旅游景区营业收入两个指标的值均高于大多数其他省份,也为其业绩竞争力的提高做了很大贡献。
在潜力竞争力方面,排名最靠后的省份是青海省,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及教育水平的落后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在技术人才支撑及市场竞争力方面均低于全国绝大部分省市。潜力竞争力最强的省份是安徽省,另外,安徽省的业绩竞争力也强于其他大多数省市,有着丰富的自然及文化旅游资源,为安徽省旅游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支持竞争力得分最低的省份是黑龙江省。黑龙江省旅游业及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普遍低于全国大多数省份,地理位置上的劣势使其旅游可进入性受到一定影响,也是影响其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天津市在支持竞争力方面实力最强, 同时,其业绩竞争力也是仅次于江苏和云南省,排第三名, 天津市在经济和社会文化竞争力方面都遥遥领先,且有着相当浓厚的文化氛围。
4结论
在全国乃至全球旅游业势如破竹的发展劲头下,各省应该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寻找符合本地特殊情况的发展路径,适当加大旅游业投入,提高竞争力水平,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使得旅游业这一朝阳产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摘要:运用2013年中国旅游业相关数据,并分为旅游潜力竞争力、业绩竞争力和支持竞争力三个方面,在熵值法确定客观权重的前提下,通过TOPSIS方法评价我国各省区旅游竞争力差异性,并分析了造成该差异性的原因。
旅游企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篇10
一、旅游企业竞争力的内涵
企业竞争力最直接地表现为一个企业能够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并能从中获得自身发展或综合素质的提高,其中“更有效”是指以更低的价格或消费者更满意的质量持续地生产和销售产品;“自身发展”是指企业能够实现经济上长期的良性循环,成为长久生存和不断壮大的企业。众多学者认为:企业竞争力就是企业在适应、协调和驾驭外部环境的过程中,通过企业战略构建、管理、生产、销售等方面表现出比竞争对手更为出色的优势,进而促进企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所谓旅游企业竞争力就是旅游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与同行相比,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能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的能力。
二、旅游企业竞争力的特征
竞争力的内涵以及行业特性决定了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具有以下五个特征:
1. 用户价值性。
企业内各种资源和能力的价值或优势最终都必须要通过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购买而得到实现,而顾客是否喜欢购买产品主要取决于旅游企业提供的旅游产品或服务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拥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企业,与同行相比,其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使消费者获得最大的满意度。
2. 系统性。
旅游企业竞争力不是几种资源和几种能力简单叠加形成的,而是各种资源、各种能力以及各种支持性因素形成的合力。不同旅游企业的竞争力的构成因素会有所差异,但一定是各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是企业系统优化的结果。
3. 相对性。
旅游企业竞争力的相对性概念即竞争力只能在一定地域、一定时间范围内而言,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时效性。
4. 动态性。
由于旅游企业所依赖的资源和环境时刻会发生变化,构成竞争力的知识性因素、信息、技术等也处在更新状态,这些都会导致某一个或某一地区旅游企业竞争力的变化,或是增强或是减弱。
5. 独特性。
旅游企业竞争力的独特性是由构成竞争力各因素的差异引起的。竞争力依附予一定的环境,沉淀在特定的企业文化中,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过程中知识、技能、经验的积累,是同行其他竞争者在短期内无法模仿或复制的。
三、旅游企业竞争力的构成
旅游企业竞争力都包括哪些因素,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这里要引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理论进行解释。
比较优势理论由大卫·李嘉图于1871年提出。该理论认为:所有的国家可以拥有相同的技术,但要素禀赋不同,如土地、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差异,而国家之间的要素禀赋差异决定着贸易的流动。可见比较优势主要考虑企业可以利用的资源,而竞争优势则关注企业长期有效地运用资源的能力。拥有较多资源的企业可以拥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并不是说拥有较少资源的旅游企业就没有竞争力。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持续的竞争,较强的竞争力以较强的运营能力为保证,包括经营能力和发展能力。另外,资源的利用能力对长期竞争力的保持和提升也至关重要。
旅游企业竞争力首先以企业所拥有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以及无形资产等资源禀赋为基础,具体包括资金、设备、资产等物质资源;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和优秀的管理团队等人力资源;以及企业的文化、制度、品牌、荣誉、社会关系等无形资产。
经营能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部分,它是企业对拥有的资源进行整合,生产出产品并获得利润的能力。具体包括战略能力、营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
在竞争环境中的企业还必须有一定的发展能力,也就是企业在所禀赋的资源的基础上获得发展的能力。具体的因素包括人才培训、创新能力等。
发展能力和经营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良好的发展能力自然会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经营能力的提升不仅是发展能力的体现,同时它带来的成果和在经营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又会促成发展能力的提升。不同旅游企业的区域环境显然不同,环境是企业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载体,其差异会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区域环境主要因素包括目的地资源丰度、配套设施、社会经济、人力资源供给、政府政策等。
资源禀赋、区域环境、经营能力和发展能力四大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共同形成旅游企业的竞争力。
四、旅游企业竞争力的评价
1. 研究评价方法
本文采用的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沙丁(T.L.Sat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特别是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量化,在目标结构复杂且缺乏必要数据的情况下科学地进行决策分析的数学方法,具有可信、灵活而又实用的特点。AHP法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将复杂的问题层次化,根据问题和要达到的目标,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4]。
根据系统的特点和基本原则,对各层次的因素分别进行对比分析,运用1-9比率标度法构造判断矩阵,用求解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以及特征向量的方法得到各因素的相对权重;最终通过计算最低层各方案相对于最高层即最佳方案的相对权重值,得到方案的优劣排序[5]。
分析评价的基本步骤为:⑴建立层次结构模型;⑵构建判断矩阵;⑶次单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⑷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本文在求出各层次的权重之后,根据旅游企业各评价指标的实际数值,经过数据标准化处理后,通过加权求和,即各自乘以自己的权重,他们的乘积之和便是上一层指标的竞争力分值,从而最终求得总目标即旅游企业竞争力的分值。
2. 数据处理与标准化
在确定指标体系之后,对各指标的数据进行处理便是量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对现存的数据进行处理通常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一些明显不合理的数据应予以删除,并对缺失的数据进行补充和预测;二是由于不同的评价指标具有不同的量纲,为了消除由于不同的量纲所带来的非加和性,需要对整个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这里采用Zij=(U-U0)/S这一公式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也就是数据的标准化。其中U0为均值,S为标准差。
3. 旅游企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框架
结合旅游企业竞争力构成要素和旅游企业指标的特性,在构建竞争力指标体系框架时如此选取指标:资源禀赋要素,以总资产代表物质资源,以高管人才的数量来代表人力资源,以无形资产总值度量无形资产;在经营能力方面,以净资产收益率代表战略能力,以净利润代表营销能力,以管理费用代表组织协调能力;在发展能力方面,由于人才培训和创新能力的数据不便得来,这里以净资产增长率来代表发展能力;在区域环境方面,以知名旅行社数量来代表目的地资源丰度(这里所指的知名旅行社是指可以在网上搜索到的旅行社,而不用景点数来代表是考虑景点有等级之分,因此不具有代表性),以年末道路铺装面积来代表配套设施,以年GDP来代表社会经济,以是否主导产业来代表政府政策(如果是主导产业则赋值1,如果不是主导产业则赋值0),以每旅行社占高校人数来代表人力资源供给(这里以地级市为单位,用该市高校的在校生人数除以该市知名旅行社数便得每旅行社占高校人数)。
4. 旅游企业竞争力评价(AHP)实证分析
根据旅游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AHP方法原理,通过制作调查问卷、构造判断矩阵,选取了十家上市旅游企业进行实证分析(有关数据来自证券之星网站以及同花顺交易软件等)。
经过调查问卷,数理统计和修正,便得到判断矩阵,再利用方根法求得权重和一致性检验系数,可得到各层因素的权重为:
四个判断矩阵的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015,0.069,0.005,0.0145,它们都小于0.1,也就是说这四个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是可以接受的。具体计算过程和判断矩阵数值详见附录1和附录2。
对选取的十家旅游企业的指标数据,进行处理计算,求得各构成因素和企业竞争力的得分如下表:
数据来源:本人整理
从表中可以看出,企业竞争力最强的公司依次是华侨城A、中青旅以及首旅股份等;资源禀赋最丰富的公司依次是华侨城A、中青旅和首旅股份;经营能力最强的公司依次是黄山旅游、华侨城A以及首旅股份等;而发展潜力最大的公司依次是华侨城A、中青旅和首旅股份;而北京旅游、首旅股份、中青旅以及西安旅游等在区域环境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华侨城A的竞争力更大程度上来自于丰富的内部资源以及发展能力,而在中青旅的竞争力则依赖于公司良好的区域环境以及公司的发展能力。
五、建议
用AHP方法来评价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可以尽量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分析结果更加客观、准确。针对上述评价结果,对旅游企业如何提高企业竞争力实现战略发展目标,本人提出如下建议:
1.在影响竞争力的各因素中,影响系数最大的是经营能力,其权重为0.548,突显了加强经营能力的重要性。在经营能力层中,战略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权重分别为0.458和0.416,这也为企业指明了在加强经营能力时应该侧重的方面。因此,为增强企业战略能力,旅游企业应当做好环境的分析与预测,充分认识到环境的变化规律和趋势;学习和掌握决策的原理方法,制定科学的企业战略以使企业有明晰的目标和价值观,同时建立起业绩控制与评价机制以确保战略的实施。
2.各企业要根据内部资源、区域环境等的优越程度,通过提高经营能力充分发挥内外部的资源优势;同时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等,提高公司的发展潜力,保证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整体提高公司的企业竞争力。如中青旅和首旅股份两家企业无论是内部资源禀赋、经营能力还是发展能力以及区域环境等所有的监测数据均为正数,保证了公司良好的总体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于永海.旅游企业竞争力的冷思考.集团经济研究[J].2007(27):138
[2]刘小铁,欧阳康.产业竞争力研究综述.当代财经[J].2003(11):85
[3]邵金萍.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生产力研究[J].2006(12):101
[4]韩伯棠.管理运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65-373
科学评价我国外贸产业国际竞争力 篇11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出口总量大幅提高,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不断提升,体现了我国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巨大成就,但也引发了越来越严重的贸易摩擦。在肯定我国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这些年来我们对外贸产业竞争力和开放效益的评估方面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如:巨大的出口数额、较高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是否完全源自国内本身的竞争优势,还是各国优势生产要素组合的结果?普遍采用的衡量出口竞争力的统计指标能否客观、全面的反映我国外贸产业竞争力?如何更加科学的衡量我国的外贸产业竞争力?怎样的政策引导和制度创新才能从根本上引导我国外贸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本文对这些问题做了研究和探讨。本文的思路得益于作者参与的一次有关中国产品竞争力水平的国际对话,发现按照国际市场占有率等方法判断的产品竞争力在理论深度上表述得不够真实,在社会实践中往往会成为贸易伙伴诟病我国贸易行为的借口。我们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需要在价值链或供应链中加以全面的阐释。
一、产业出口竞争力的传统评价方法:以出口数量和国际市场份额为主要标志
(一)产业出口竞争力评价的主要方法
国际上较著名的方法包括:WEF(世界经济论坛)评价法、IMD(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评价法、出口数据评价法、波特产业竞争力分析法等。运用出口数据从定量角度分析产业竞争力,目前被较广泛应用的指标包括: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MS)、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等。
(二)以这些方法衡量的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
1.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MS)
从我国制成品出口在国际市场占有率方面看,根据WTO的统计,这一指标数值由1980年的0.8%上升到1990年的1.9%、2000年的4.7%,在2006年达到10.8%,除欧盟外,我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制成品出口额最大的国家,同时我国也是世界制成品出口增长最快的国家。2000年以来,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年均增长率达26%。从这些数据看出以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衡量,我国工业制成品已经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2.贸易竞争力指数(TC)
根据我们的计算,1985年后我国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基本保持上升态势,由-0.46上升到0.21。反映出我国实施出口产品升级,结构优化战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工业制成品内部,以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贸易竞争力指数从1985年的-0.45提升到2006年的0.34;而同期代表资本技术机密型产品的机械及运输设备贸易竞争力指数从的-0.91提升到0.12,可以看出我国工业制成品的竞争力水平提升较快。
3.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从我国主要出口产品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方面看,我国工业制成品RCA指数不断上升,由1980年的0.90增长到2005年的1.31,表示已经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农产品及食品的竞争力水平下降了,工业制成品中,机械和运输设备、办公和通信设备的竞争力水平明显提升了。
二、科学评价传统方法衡量的出口竞争力:全球化背景下的出口是多国研发、生产、营销网络聚集与组合的结果
当全世界都看到了我国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占有较高市场份额的同时,往往容易忽略掉经济全球化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产业竞争力和开放效益等传统概念的现实基础这样一个事实。由于基础条件所发生的变化导致了指标内涵的变化,使我们容易过高的估计对外贸易的优势和产业所具有的国际竞争力。具体来说,传统意义上的国际贸易是建立在生产要素不能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基础上的,竞争优势和贸易利益完全归出口国所有。但随着全球化条件下FDI的快速发展,全球优势生产要素在贸易国之间广泛深入流动,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由于跨国公司的主导而一体化了,外贸出口所体现出的竞争优势以及贸易利益不再只属于出口国自身,而是属于所有参与组合形成这种出口优势的生产要素提供国。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样是多个国家通过生产要素流动组合的结果,例如从我国具有传统优势、具有代表性的制鞋、玩具、纺织服装、家电等行业看,突出的特点是占有国际市场份额高,主要以加工贸易、贴牌生产等方式出口,对国外品牌、设计、销售网络等投入要素的依赖性很强。“目前我国是全球最大的玩具生产国,我国生产的玩具近 90%出口,全球约有75%的玩具产自我国。加工贸易占我国玩具出口的 67%,我国玩具行业的现状是缺乏品牌,主要依附国外的品牌和销售网络”(何涛,2008)。
在我国出口占据较高国际市场份额的背后是加工贸易和外资企业成为出口的主要方式和主体。近年来加工贸易在我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一半以上,2006年为52.7%,而1981年只有5.1%。在出口主体方面,国有企业的出口比重从1981年的99.8%下降到2006年的19.4%,外资企业出口份额呈上升趋势,1981年仅为0.5%,2001年首次超过50%,2006年达到 58.1%。这说明我国出口竞争力的形成因素中,加工贸易方式和外资企业主体占了很大比重。出口的高速增长与国际市场份额的攀升,只是一个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表现之一,还需要关注贸易方式和出口主体指标的变化,在加工贸易方式和外资企业项下的出口是外国资本、技术、标准、品牌和销售网络等优势要素发挥主导作用的结果。与我国的劳动力结合后,这种出口体现的是广义国际优势生产要素的竞争力,即外国优势生产要素与我国生产要素结合的结果。在这种形式下,我国的出口强调的是国家的地理意义,而模糊了国家的国民意义和生产要素的主体意义,我国大规模的出口是国际优势要素与国内优势要素叠加、组合的结果。
国际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领跑者,连续17年居于发展中国家利用FDI的首位。实际利用FDI由1985年的19.56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826.58亿美元,年均增长约18.5%。FDI的大量流入带动了技术、管理、品牌、销售渠道等国际优势要素向我国的集聚。对外开放形成的国际优势要素集聚机制创造了世界各类生产要素使用和增值的共同机遇,这也是我国对世界经济发展贡献的一种方式。国际优势要素集聚导致资本、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向我国的集中,在我国集聚的大量国外优势要素与国内低成本劳动力相结合导致了生产型国家的形成,所以形成大量出口,导致对外贸易的失衡,出现以出口数量和国际市场份额为衡量标志的我国产业竞争力大幅度提升的现象。与此同时,跨国公司构造了全球的低价供应平台,美、欧等发达国家从国际投资中获得了更多的高级生产要素收益和低价商品供应收益,进一步导致了这些国家更高的消费和贸易逆差。
三、衡量外贸产业竞争力的更重要方面:以国际供应链参与环节和分享贸易利益状况为衡量标志的产业竞争力
从主要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等可以看出我国产业所具有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在这种表象的背后是多国优势要素聚集与组合的结果,不能全部算在我们自己的身上。衡量产业国际竞争力不仅要看这些指数所揭示的份额,还需要关注我国以哪些优势要素参与了产品出口,在国际供应链和国际分工体系中参与了哪些环节,在分享贸易利益中处于什么地位,即以参与供应链环节和分享贸易利益状况来评价我国的产业竞争力。
有关的价值链或供应链的理论认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创造价值,通过对各环节价值增值的纵向与横向比较来确定环节本身的价值以及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差异。在国际生产网络中是参与供应链的高端、中端还是低端环节,获取的是价值链中高级要素还是低级要素的回报,成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衡量一国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目前,我国在国际供应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可以描述为:
第一,生产要素的总体状况决定了我国主要是以人工成本为优势参与国际供应链中的生产制造环节。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跨国公司产品生产链不断向具有更低生产成本的国家延伸,一国生产要素条件是参与国际供应链的决定性因素。我国人工成本优势明显,工资水平相对于发达国家非常低廉,未来l0年内,我国优势的劳动力供给仍将比较充足。此外,我国工业用地、矿产资源、自然资源的实际价值在价格上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构成了低端要素价格方面的优势,而研发、品牌、销售渠道等高端投入要素还主要被发达国家掌握。
第二,我国参与全球供应链的贸易利益分配中处于不利地位,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全球供应链主要由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建立、运作并管理,掌握并控制着核心技术和关键品牌,我国是供应链的参与者而非设计与管理者,无法充分分享链条的整个利益和科技发展带来的创新收益。在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初期,我国主要依靠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非资本和技术,从低端切入全球价值链,专业化生产劳动密集产品,虽然深度加入全球市场,但所得利益很少。国内低端劳动密集型产品同质化严重,加上其他国家的出口竞争,国内相当一部分OEM 企业处于过度的竞争状态。
第三,我国在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国际供应链中付出了高昂的环境和资源成本。跨国公司在对我国实施产业转移、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大量的工业垃圾和环境污染方面的一系列问题,所投项目中不少属于高能耗、资源型产业。目前我国日均耗水量世界第一,污水排放量世界第一,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第二。我国为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付出了高昂的环境成本,承担着巨大的资源压力。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目前总体上还处国际供应链与价值链的低端。如果把以出口数量和市场份额为衡量标志的产业竞争力与以供应链参与环节和分享贸易利益状况为衡量标志的产业竞争力相对比,可以看出其中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在衡量一国的产业竞争力时,至少应该综合考虑这两种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后者更为准确,科学客观,同时也代表着国际社会对追求竞争力的潮流,并对衡量、指导我国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更加实用的价值。
本文的初衷并非想要颠覆通行的计量方法,而是希望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揭示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所处的真实地位。当然,如果我们把要素流动的结果算入一国的既定模式,上面所有的讨论便回归于零,失去了它的意义。但是,如果我们把观察问题的视角从要素流动的结果移开,从价值链条或供应链条的角度切入,认真地考察并确认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至今还基本处于供应链的低端环节,主要以我们在劳动力上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参与其中,并更多地被局限在加工的环节上,附加值空间十分有限这样一种现实,就可以对我国产业所具有的国际竞争力有一个全新的认识。显然,一个国家根据其所具有的优势要素,被组合到国际分工的价值链或供应链中,占据了相应的地位和环节,则更准确地反映出这个国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而不是单纯地考察出自这个国家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所占有的份额来评价其国际竞争力。
四、提升我国产业在国际生产与分销网络(供应链)和利益分配(价值链)中的地位
高度重视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国家竞争优势的培育,提升参与国际供应链与价值链的地位,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我国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根本,应避免过分强调出口数量和国际市场份额的扩大。
1.强化政府宏观管理职能,弱化行政性管理手段,促进外经贸机制进一步市场化,运行进一步自由化,管理进一步法制化。推动外经贸活动的市场化,通过外经贸活动把市场机制的作用传递给国内产业部门,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内外贸一体化的产业发展环境。
2.引导产业的技术创新由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向原创型技术创新升级,增强产业的创新能力。在知识产权保护、政府购买创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资助、税收优惠、加速设备折旧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形成鼓励创新的有效激励,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科技队伍的建设。政府应当通过公共支出积极介入基础性研究,通过基础研究的外部性和溢出,对投入多、风险大、耗时长、见效慢的研发项目给予必要的支持,与非政府部门形成不同层次的研究分工,各自有所侧重,相互补充。
3.引导制造企业由加工组装型向精密制造型升级,由粗加工向高加工升级,开展资源节约、综合利用的技术创新,促进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产品的附加价值,发展国产品牌,逐步提升在全球供应链、价值链分工当中的地位。针对不同产业的特点,加大对供应链和价值链高端环节的科研投入,如在飞机制造、集成电路等重要的战略性产业以及生物技术、新能源汽车等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关键技术中,建立国家重大创新工程,逐步摆脱在重要战略产业落后于发达国家的局面。
4.抓住全球服务外包快速发展的新机遇,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国际服务外包迅速发展是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日益深刻地改变着国际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模式,不断调整着各国在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位置。应尽快清理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着的政策与体制障碍,宽领域地开放服务业市场。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培育一大批具备国际化水平的服务供应商,提高接单能力,继续发挥我国在信息技术外包业务领域的优势,特别注重培育承接管理流程外包业务的能力,积极承接计算中心、呼叫中心、数据处理、技术研发、财会核算、售后服务等国际服务业转移,特别是逐步拓展一些具备优势和条件的高端业务。
5.引导企业利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先进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我国传统产业已有相当基础,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大,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加科技含量,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加快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改变我国传统产业总体工艺技术装备落后、资源利用率低、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与高附加值产品短缺并存等现象,着力提高我国传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显得尤为迫切。
6.鼓励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凭借地域集中、企业密集、专业配套协作优势,发挥基础设施与其他资源的配置作用,将产业分工细化与降低交易成本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各级政府应依据产业集群的理念规划产业的区域布局和引导区域经济的定向发展,根据产业的经济特性,促进专业化分工和相关企业在地域上的相对集中,加大对产业集群公共要素的投入,建立具有技术研发、咨询培训、信息化、物流和电子商务等功能的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撑体系。消除区域产业集群的制度壁垒,整合区域经济资源,建立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平台,培育促进产业集聚的区域社会文化环境,推进区域产业集群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
参考文献:
[1]金碚.2003.竞争力经济学[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
[2]张幼文.2007.新开放观. [M].北京:人民出版社.
[3]冯飞.2005.入世后过渡期我国重点产业竞争力评价[C].厦门:第二届产业国际竞争力研讨会.
[4]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2006中国WTO报告:2005-2006[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
宿迁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 篇12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产业形态, 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区域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课题本着可持续发展思想, 结合宿迁市具体情况, 分析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内涵, 运用层次分析法 (AHP) 计算确定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指标权重, 设计出基于AHP的宿迁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利用模型对宿迁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分析, 并据此提出提高宿迁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几点建议措施。
目前, 国内学者对文化产业及其发展研究非常重视, 其中对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也非常活跃, 如祁述裕 (2004) 提出了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的理论模型, 构建了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徐萍在 (2006) 指出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六个因素, 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区域文化产业竞争力的19项指标。黄宜芬等人 (2009) , 方金宝 (2008) 利用层次分析法模型来评价台湾的文化创意中心城的发展。赵彦云、余毅、马文涛 (2006) 对我国36个省 (市) 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在对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后, 发现国内学者在文化产业竞争力的研究上总体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 以定性研究较多, 定量研究较少; (2) 对文化产业宏观上的研究比较多, 微观上的研究比较少; (3) 对大城市的研究分析较多, 比如北京、上海、南京、成都等, 对中小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较少。文化产业竞争力是指一个文化企业和行业的市场生存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很多学者结合我国或是相关城市的具体情况, 通过分析影响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进而构建了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提出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模型。本课题拟从文化产业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产业集群理论、文化经济学理论等分析入手, 通过对宿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实地调查, 在深入分析宿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对宿迁文化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评价, 提出如何提升宿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构想和对策建议。
一、宿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 人力资源竞争方面。
由于宿迁市建市较晚, 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拥有后发优势,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宿迁市庞大的市场规模有利于宿迁市文化产业快速形成规模经济, 实现规模效益。特别是对于正在成长中的文化产业, 如报刊、出版、广电等行业, 这种优势会更加明显。但人才问题是制约宿迁市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突出问题, 目前宿迁市文化产业各类人才的总量、结构、素质还远不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 尤其是高层次人才严重不足。
(二) 文化资源方面。
宿迁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文物资源非常丰厚, 民俗风情独特, 民间艺术众多, 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7项。另外, 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 全市已开发出35处国家A级旅游景区。再加上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 如沭阳、泗阳的淮海戏, 泗洪的泗洲戏, 宿豫、宿城的淮红戏以及琴书、大鼓、评词等曲艺品种。民间艺术繁荣, 旱船、高跷、花挑、跑驴、舞龙、舞狮等艺术形式为群众喜闻乐见。构成了宿迁这个文化产业资源异常丰厚的地区。
(三) 资本资源方面。
由于宿迁市经济总量较小, 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偏少, 社会资本活跃性也不高。并且宿迁市吸引外资的总体水平不高, 文化对外资吸引力目前只是一个潜在优势, 直接流入文化产业的外来投资还非常少。
二、宿迁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
(一) 建立综合评价体系的原则。
根据文化产业的特点, 在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中, 需要遵循一定原则:一是相对全面的原则。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系统受到系统内外众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评价体系的设计过程中, 要对影响文化产业竞争力的因素进行综合的认知, 然后选取能够相对全面度量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指标作为评价的依据。既要保证指标的精炼, 又要兼顾指标涵盖信息的全面性;二是独特性和针对性原则。指标选取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 要有针对性的选取能够突显文化产业竞争力能力的指标, 以彰显文化产业的独特性;三是可操作性原则。应充分考虑数据的选择、获得、计算的简易性和可行性。我国的文化产业数据统计工作起步较晚, 鉴于目前一些数据可能缺失, 无法获得, 因此, 在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所选取的指标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二) 宿迁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在上述设计原则的指导下, 以波特“钻石理论模型”为基础, 结合文化产业的特点和研究目的, 以及参考相关文献和江苏省文化发展绩效考核体系, 课题选择了文化发展、文化服务、文化需求、政府支持等4个一级指标以及13个二级指标, 来建立宿迁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体系。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三) 宿迁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AHP) 是运筹学家萨蒂通过把与决策相关的众多因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 依据决策问题的本质、决策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 并用较少的定量信息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AHP基于多目标的综合评价方法能够很好地运用于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 鉴于此, 本文构建出了一种基于AHP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首先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将定性指标定量化处理以及标准化处理, 接着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
一致性检验:λmax=4.04746, C.I.=0.01582, C.R.=0.0176<0.1
一致性检验:λmax=3.0385, C.I.=0.1193, C.R.=0.0332<0.1
1、构造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用于量化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过程中的定性指标。依照国内外现有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的通行做法及文化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间所占比重的不同, 采用表2所述方法对一级评价指标Bi相对于评价结果A、二级评价指标Cij相对于各自上一层的评价指标Bi的重要程度进行专家打分, 进而构造判断矩阵。 (表2)
依据表2所述的矩阵元素生成规则, 并结合文化产业的具体实际, 经专家打分分别得到的评价指标相对上一层指标的两两比较判断矩阵A。判断矩阵A中元素, 满足以下性质aij>0, aii=1, 从严格意义上讲, 判别矩阵A中元素还应满足一致性条件, 即m个指标两两比较 (i, j, k=1, 2, …, m) , 因此首先对矩阵A作一致性检验, 如若检验通过, 转下一步, 若检验未通过, 返回第一步, 直至检验通过。
2、权重计算。
第一步, 对A中各行元素求几何平均:
第二步, 求出权重
3、一致性检验。
因为判断矩阵是计算权重的根据, 所以要求矩阵大体上具有一致性, 避免出现“甲比乙极端重要, 乙比丙极端重要, 而丙又比甲极端重要”的违背常识的判断, 这将导致评价失真, 因此, 要对判断的相容性和误差进行分析。设相容性指标为C.I (Consistency Index) , 即有:
并查找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Random Index) , 得出一致性比例:
一般情况下, 若C.R. (Consistency Ratio) <0.1, 就可以认为判断矩阵有相容性, 据此计算的ω值可以接受。
依据以上阐述, 根据得到的判断矩阵A, 并计算权重ω及一致性检验见表3~表7。 (表3~表7)
4、组合权重计算。
组合权重用于表述评价指标体系中各评价指标相对最终评价结果A的重要程度, 也是计算A大小的关键。Cij相对于A的合成权重=Cij相对于Bi的权重×Bi相对于A的权重, 得到合成权重见表8。 (表8)
5、最终评价结果测算。
依据AHP理论, 本文所述的宿迁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A可用加权求和法量化计算, 即:
其中, 表示评价指标Cij的度量值, 表示评价指标Cij的组合权重。
三、提高宿迁市文化产业竞争力建议措施
通过AHP对模型的计算结果, 我们可以发现, 受诸多因素的制约, 宿迁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同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主要表现在: (1) 经济基础薄弱, 人均主要经济指标低。改革力度不够, 产业规模偏小, 效益低下; (2) 文化经济政策落实不够, 文化设施建设滞后; (3) 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 人才流失严重, 人才优势作用发挥不够, 难以引进优秀人才。要解决以上的问题,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 加大政府投入。
没有政府的重点支持, 文化产业无法得到长远发展。政策助推, 即政府发布一系列宽松、有利的文化政策是做好宿迁市文化产业的必然选择。宿迁市政府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其次要制定长远规划, 实施产业战略;再次要从市情出发, 选择发展道路, 转变政府职能, 加强宏观调控。
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扶持力度, 支持文化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文化企业发展、新产品新技术研发。设立以国有资本、市县两级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主体, 对重点发展企业集团、文化资源开发项目以及新兴文化产业项目进行引导性、示范性的投资与运营。积极打造具有品牌优势、技术优势, 带动力强的产业“旗舰”和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充分利用项王故里景区、乾隆行宫景区、“1897”历史街区、运河文化城景区等旅游文化项目的带动效应, 以财政资金为主导, 通过工商、财税、土地等政策的制定, 吸引并带动广泛的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 增强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本实力。
一致性检验:λmax=4.04746, C.I.=0.01582, C.R.=0.0176<0.1
一致性检验:λmax=3.0385, C.I.=0.1193, C.R.=0.0332<0.1
一致性检验:λmax=3, C.I.=0, C.R.=0<0.1
(二) 加快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要从保障、维护和发展好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出发, 努力扩大图书馆、书城、展览馆的规模, 加快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等项目的建设。加大建设动漫产业基地的力度, 宿迁市文化资源底蕴丰厚, 发展动漫所需要的原创性素材取之不尽, 本市辖区内有多所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 便于动漫人才的培养。但动漫产业前期成本较高, 这就需要政府加大资金支持和人才引进扶持力度, 逐步建成省级甚至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
(三) 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
文化产业人才是文化产业的发展最具竞争力的核心因素, 目前宿迁市文化产业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适应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 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一是引进文化产业高端人才。要重视文化创意人才、信息技术人才、高端管理人才的引进, 特别是既懂文化产业又懂金融业的高端人才引进, 提高文化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 增强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加快推进宿迁市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二是培养专业化的文化投融资人才。通过高等院校培养、企业与研究机构联合培养、职业化培训等多种途径相结合方式, 建立与文化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体系。宿迁学院作为宿迁市一所地方高校, 应该发挥地区和地方特色, 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方面要和宿迁地区的“西楚文化”、“运河文化”等民俗文化相结合, 要重视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投融资知识, 甚至可以根据社会需要开设文化投融资专业, 培养适合宿迁发展的文化产业人才。文化企业要制定文化人才培训计划, 选送一批对投融资感兴趣的人才到高校学习金融课程, 参加投融资理论培训, 也可以和高等院校进行订单式培养文化产业人才, 既为文化企业提供所需人才, 也为学生的就业、实习提供场所。
四、结语
本文基于AHP提出的宿迁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方法, 建立了科学、合理、易度量的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的满足一致性要求的判断矩阵及其正规化处理办法, 解决了已有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因指标权重人为给定而致使评价结果准确性差的问题, 对宿迁文化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提供了新方法, 对评价宿迁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靳晓婷.基于AHP的资源型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J].统计与决策, 2013.10.
[2]于泽.基于“钻石理论模型”的城市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设计[J].科技管理研究, 2013.11.
【竞争力评价】推荐阅读:
企业竞争力评价09-27
竞争定位评价12-27
湖南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及其综合评估07-26
第十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与县域科学发展评价报告09-06
提高竞争力08-29
隐性竞争力07-19
融资竞争力05-15
资本竞争力05-20
竞争力指标05-26
旅游竞争力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