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竞争力

2024-10-26

工业竞争力(共12篇)

工业竞争力 篇1

一、引言

中国2013年工业增加值为11018.7亿元,并且2013年工业吸纳就业人数为5257.9万人。大力发展工业,提高工业竞争力刻不容缓。那么该如何发展工业以及提高竞争力,是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研究中国工业竞争力可以为政府提供相应政策建议,使得工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由于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差距,使得世界各国的商品价格会出现差异,因此产生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1985)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以生产要素等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影响一国或地区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结合外部力量,共同决定有形产品领域的国际竞争力的强弱。

中国从四个方向出发研究竟争力:第一,从企业的角度研究竞争力,仲秋雁、张笑楠(2011)从理论出发,通过动态关系模型分析了企业能力与竞争力的关系;第二,工业产品竞争力方向的研究,吴云波(2015)提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也会增强;第三,国际角度的竞争力研究,金碚(2003)主要从国际竞争力定义和判断民族工业的原则出发,认为相对于国外竞争对手的比较生产力是产业竞争力[1];第四,是把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结合的竞争力研究,王洛林、江小涓等(1999)认为服务业对外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2]。芮明杰、陶志刚(2004)指出,推动服务业全面发展,可以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3]。

2009年~2012年,从纵向来看,各行业产出率总体上没有大的变化,表明各行业发展稳定。从横向来看,制造业在各行业中产出率最高,但产出率有所下降,而服务业的产出率是增加的。2009年,制造业增加值为161326.1亿元,而服务业整个行业增加值为231934.5亿元,服务业增加值比制造业增加值高70608.4亿元。以上分析表明,中国工业竞争力在逐步上升,有利于改善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程度低与在世界产业链中处于低端地位的现状。

二、中国工业竞争力因素分析

选取1998年~2013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Yi代表第i年工业劳动生产率,表示工业竞争力,是模型的被解释变量。由当年的工业增加值除以就业人数计算得到,单位是百分比。X1i代表第i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单位是百分比,反映服务业发展对工业竞争力的影响。X2i代表第i年工业就业人数,单位是万人,反映劳动力资本对工业竞争力的影响。X3i代表第i年外商直接投资,单位是亿美元,反映外资对服务业竞争力的影响。X4i代表第i年企业个数,反映工业规模对工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通过各解释变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其中只有X4i(企业个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工业规模扩大,对工业竞争力的提高不显著,删掉X4i,得到新模型:

根据修改后的模型重新进行估计,各解释变量均通过t检验和F检验,表明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显著地线性相关关系,能够保留在回归方程里。模型为:

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工业劳动生产率与服务业占GDP有正相关关系,服务业占GDP的回归系数为0.232,P值为0.002。当服务业占GDP每增加1个单位时,工业劳动生产率将平均提高0.232个单位。表明服务业占GDP增加时,工业竞争力越强。

工业劳动生产率与就业人员之间为正相关关系,就业人员的回归系数为0.027,P值为0.005。当就业人员每增加1个单位时,工业劳动生产率将平均提高0.027个单位,表明就业人员增加,工业竞争力越强。

工业劳动生产率与外商直接投资呈正相关关系,回归系数为0.005,P值为0.002。当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个单位时,工业劳动生产率将平均提高0.005个单位,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增加,工业竞争力越强。

三、结论

中国工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有服务业占GDP比重、就业人员与外商直接投资。服务业占GDP每增加1个单位时,工业劳动生产率将平均提高0.232个单位,就业人员每增加1个单位时,工业劳动生产率将平均提高0.027个单位,而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个单位时,工业劳动生产率将平均提高0.005个单位。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服务业占GDP比重,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和服务业竞争力都有影响,而企业规模对中国工业竞争力的影响并不显著。这说明发展服务业对工业的竞争力提升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对工业竞争力的影响更大。扩大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竞争力的提升有作用。

针对我国目前的工业发展现状,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中国的工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依靠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文化资源推动工业发展,从长远来看,工业要从传统型服务业经历多元化、现代型逐步发展到信息产业,最后到知识产业。第二,中国要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产品,同时把非核心业务委外给外部的专业公司,以降低营运成本,集中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金陪.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一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2]王洛林,江小涓等.利用外资与中国余融改革[M].厦门:鹭江出版社,1999.

[3]芮明杰,陶志刚等.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陈立敏,谭力文.评价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方法研究——兼与波特指标及产业分类法比较[J].中国工业经济,2004.

工业竞争力 篇2

河北省工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一、河北省各地区工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1.市场优势分析 河北省所属11个省辖市,在国内工业产品市场的占有率合计为4.22%,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是省会石家庄市(0.91%),最低的.是承德市(0.13%),石家庄市是承德市的7倍,相差十分悬殊.

作 者:聂辰席 顾培亮  作者单位:聂辰席(中共邯郸市委,邯郸市,056013)

顾培亮(天津大学,天津市,300721)

刊 名:中国工业经济  PKU CSSCI英文刊名:CHINA INDUSTRIAL ECONOMY 年,卷(期):2000 “”(10) 分类号:F4 关键词: 

强力推进工业化 提升县域竞争力 篇3

推进环境创新,在科技工业园建设上率先突破,形成全县生产力布局的核心区。“齐步走必然导致齐步慢”。特别是县域经济,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如果强调平行推进,势必造成经济要素的低效化、分散化,付出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污染治理成本高的沉重代价。最终延缓发展。只有收拢五指、突出一极、错位发展、建设园区,才能从全局整合资源,加速工业化进程。为此,我们确定依托省“横青”星火技术密集区,在县城南环路以南10多平方公里范围,高起点建设风翔科技工业园。根据我县城镇布局、产业特征、发展现状、历史文化等因素,下决心用创办经济特区的魄力,下功夫整合农业优势、工业优势、交通区位优势,大力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星火技术产业,嫁接改造传统产业,聚集工业企业,形成以医药化工为特色的科技工业区。以正阳公司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区,以凤翔泥塑为重点的民俗工艺区,以东湖、秦公一号大墓为主要景点的旅游观光区,即“一园四区”的发展格局,建成宝鸡市“七园”之强。同时要注重工业生产力布局的联动性,高速度建设长虹农产晶工贸区、长青电力能源工业区、陈村电子科技区,形成各具特色的园区经济、园区经济关键是聚集经济要素,用良好的市场环境,创新资本、技术、人力、土地等要素配套方式和投入效率,不断向产业高端升级,释放巨大的经济能量,成为经济发展的创新区、高速区。这就要求所有园区必须坚持对内放开、对外开放,推进环境创新。我们将成立科技工业园和非公经济园区管委会,行使政府经济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事务管理权,设立“政务公开全程代理中心”,全面落实“明税零费区”政策,积极探索“零地价”和土地入股、土地储备等借施,创造“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的环境,几年内力争引进和新建成3—5个投资亿元以上的企业,成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和技术转移的战略高地,带动县域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推进科技创新,加速培育推进型主导产业。科学技术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动力。没有技术的创新,工业经济只能是简单的复制和放大,就不可能形成推进型主导产业和产业层级的跃升。针对凤翔工业企业科技含量低、基础弱的实际,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必须以技术创新、晶牌创新提升优势企业,以优势企业带动强势产业。以东盛、卫东、天园植化为重点,加快新特产品的研制开发,振兴医药化工业,以雍山、雍川水泥、天兴集团、恒立集团为重点,实施技改扩产和规模扩张,使水泥年产量达到100万吨,壮大建材建筑业;以兴翔公司、万力纸厂为重点,抓好环保治理和扩产技改,年产纸晶达到10万吨,做强造纸业;以新宝、维尔雅、容吉为重点,强化晶牌运作,做大纺织服装业;以海深、丽宝家俱厂为重点,狠抓产品开发,做优木器加工业;以陈村、柳林白酒和鸿翔公司为重点,搞活市场营销,提升以白酒为重点的酿造业;以华美果蔬、天康乳晶、雍兴面粉为重点,树立晶牌、狠抓技改,扩张食品加工业,要把这十八个企业扶优扶强,率先建成科技创新、品牌运作、融资扩张的先导型、示范型企业,以其强力带动,迅速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群和骨干企业群,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县域工业的竞争力和辐射力。

推进体制创新,加速规模扩张。推进工业化必须有资本的大量进入。从目前情况看,靠原始积累太慢,靠国家投资太难,靠银行信贷太少,唯一有效的途径就是把政府的自觉和外资的自发有机整合,坚持引外和活内双力推进,创新体制。这几年,我们利用现有企业产权置换,引进了东盛科技,使原卫东公司西厂成为主板市场的绩优公司;引进了西安鼎天公司,使原来停产的卫东化工成为年产值近亿元的龙头企业;引进了几个企业家,使我县工业企业获得了近8000万元的技改资金,近2000多名职工重新上岗,纸晶、水泥等产量翻了两番。实践证明,工业强县,引进是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必须牢固树立“开放至上,客商至尊,服务第一”的意识,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工程,把引进作为壮大县域工业根本性、全局性的战略措施来抓,大力推进“四个延伸”(即由“招商引资”向“招商引企”延伸;由“以内引外”向“以外引外”延伸;由“自我发展”向“借力发展”延伸;由“经济开放”向“全面开放”延伸)。每年引资要达到3—5亿元,争取国家无偿资金不少于1亿元。这一目标要压在各级主要负责人肩上,完成好的重奖重用,完不成的另请高明。通过引进,使更多的企业、企业家在风翔扎根落户,实现工业经济有效扩张。同时,引外必须活内。产权明晰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多年国有(集体)企业改制的实践表明: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到位后,必定会激发追求效益最大化的经营者的投资热情,必定有一个新的技改项目、新的经营机制产生。我们要以更创新的方法推进改制,力争用1—2年的时间,使县属工商企业国有集体资产全部退出,用3年时间完成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引进不等于发展,退出更不是放弃。产权明晰只是第一步,要继续扶持发展,搞好服务,创优环境,引导企业实行产权开放,融资扩张,促进企业快速发展。

中国区域工业竞争力研究 篇4

关键词:区域工业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经济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 它已成为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不能回避的历史潮流。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将集中表现为各区域之间的产业竞争, 区域产业的竞争力将成为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如何科学评价区域产业的竞争力, 准确把握区域产业在国内市场或区际市场上的优势地位、状态及程度等, 已经成为所在区域政府制定区域产业发展和贸易政策, 对区域经济进行必要干预和调控的基本依据。因此, 区域产业竞争力的评价问题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 也是有待深入探讨的一个新领域。

一、研究综述

目前国外竞争力的研究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 从研究内容来看, 既有对竞争力概念、来源、影响因素、形成机制和发展阶段的理论研究, 又有对产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 既有一般定性的描述和逻辑推理, 又有各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运用;从研究范围看, 既有针对宏观层面上的对国家 (区域) 、产业竞争力的研究, 又有较为微观的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国内外对区域产业竞争力分析与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模型方法,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 即在评价区域产业竞争力时, 应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目前, 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有SWOT分析法等, 常用的定量方法则包括计量经济研究方法、单项指标评价法、综合评价法。 (1) 国外学者对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多采用计量分析和综合评价法。

我国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起步较晚, 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主要是借鉴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国际贸易、区域经济、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对我国的区域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地区整体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对地区内的具体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对技术创新与地区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对外商直接投资与地区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对地区内产业组织竞争力的研究;对制度创新与地区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等。

在研究方法方面, 国内学者大多采用构建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证研究, 如陈红儿等 (2003) (2) 从产业投入、产业产出、技术水平、市场绩效、可持续发展五方面考虑, 建立了包含15个指标的指标体系, 并以此对浙江省的区域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贾若祥 (2003) (3) 从竞争实力、竞争潜力、适应能力三方面设计了包含13个指标的指标体系, 并以此对济南和青岛的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比较。仇方道 (2003) (4) 从产业发展水平、产业增长能力、管理创新能力、技术竞争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可持续性能力等六方面构建了区域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采用均方差权数决策分析方法, 对徐州市产业竞争力做了实证研究。樊锐等 (2005) (5) 从产业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环境竞争力等三方面建立了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模型对山东省现有工业行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喻荣春等 (2005) (6) 从基础条件竞争力、竞争实力、竞争潜力以及环境竞争力四个要素方面, 建立了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千庆兰等 (2006) (7) 从规模、市场、效率、成长、结构和创新6方面选取11个指标构建我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具体到区域工业竞争力研究, 王秉安 (2001) (8) 提出了区域工业结构竞争力模型的构造思路, 从地区工业结构的角度来分析衡量区域工业竞争力。不过这一模型很不完善, 仅仅是指出与竞争力相关的一些因素, 至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特别是究竟哪些因素真正对竞争力起决定性作用和影响机制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武义青等 (2002) (9) 是采用市场占有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两个指标的乘积来衡量地区工业竞争力。但仅仅采用市场占有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地区工业竞争力的总体情况, 比如区域内工业的盈利能力和工业结构对竞争力的影响就完全被忽略了。魏后凯等 (2002) (10) 认为工业竞争力是由市场影响力、工业增长力、资源配置力、结构转换力和工业创新力有机构成的综合体, 并据此设计了地区工业竞争力的综合指标体系。

对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认识的多样性, 使得学术界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目前我国已有的地区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选择的随意性较大, 经济意义也不甚明确。指标体系或是照搬国家竞争力的评价方法;或是计算方法过于烦琐, 选择指标过多;或是指标单一, 难以全面反映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实际情况。因此, 从地区特点出发, 构筑一个全新的地区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文章将设置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工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

二、我国区域工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

目前国内学者根据对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认识, 建立了多种指标体系, 本文综合考虑已有的研究, 根据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全面性、简洁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动态性等, 从工业投入水平、工业产出增长能力、技术竞争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可持续性能力等五方面构建了如表1的区域工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工业产业投入是决定区域工业竞争力的重要物质基础, 表1主要从投入的资本、劳动等要素的数量与质量方面考察工业的竞争力, 主要指标包括工业人均装配率指数、工业平均规模指数、工业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 三者都是正指标, 指标值越大, 工业竞争力越强。

工业产出增长能力反映了地区工业产出的效率, 包括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工业增加值率指数, 工业资金利税率指数、工业百元固定资产原价实现利税指数、工业流动资产周转速度指数, 五个指标都是正指标。

工业技术水平及进展情况是决定工业技术创新和应变能力的重要基础, 本文选用了工业固定资产新度系数、工业工程技术人员相对比重两个指标。

作为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工业品的市场状况直接决定了区域工业未来的竞争能力, 本文用区域工业市场占有率、对外依存度两指标表示, 其中, 前者是正指标, 后者是逆指标。

产业的发展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 我国的产业政策也将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提到了重要地位。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衡量了产业长期、核心的竞争力, 包括工业能源消耗强度指数、工业单位产出三废排放量指数、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率指数, 前两者是逆指标, 后者是正指标。

三、我国地区工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本文的指标体系主要基于仇方道 (2003) 的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 但仇并没有运用该指标体系分析区域工业竞争力, 目前与工业竞争力评价紧密相关的、权威的研究只有魏后凯等 (2002) 基于市场影响力、工业增长力、资源配置力、结构转换力和工业创新力的指标体系, 对全国区域工业竞争力的研究。因此, 本文将基于上文建立的指标体系, 搜集全国各省市2006的数据, 对各省市工业竞争力进行评价, 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探讨我国工业竞争力的动态变迁。

1. 定量分析方法的选用。

对于多指标的综合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方法, 既可以采用主观权重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来确定权重, 也可以采用等权重处理的方法。其中, 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层次分析法, 但是层次分析法需要先构造判断矩阵, 根据判断矩阵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最终计算综合得分。由于判断矩阵本身并不精确, 又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还需要进行专家调查, 因此, 本文选用因子分析法客观确定权重。

因子分析是一种多元统计方法, 主要用来浓缩数据, 即采用较少的概括性的因子来反映原本众多观测所代表的信息。具体来说, 就是首先研究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 把一些具有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纳为少数几个因子, 取其中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 当这些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一定的百分比时, 就能够说明这些主要因子能够集中反映研究问题的大部分信息, 而一些琐碎的信息就可以摒弃掉, 通过观察主要信息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对省市工业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的步骤主要为以下几步:

(1) 搜集数据。本文选取了2006年我国各省市的指标体系中的变量观测值, 对此观测值进行矩阵排列, 建立了15列30行的数据矩阵。本文所有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各地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指标均按照指标体系的解释处理, 采用相对值消除不同指标量纲的差异, 对于正指标直接采用, 对于逆指标取其倒数。由于2006年西藏个别指标数据短缺, 且自西藏特有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其不具备发展大规模加工制造业的能力, 与其他省份不可比, 因此本文的分析不包含西藏。

(2) 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从而验证因子分析的显著性。

(3) 对矩阵求相关系数矩阵后, 采用主成分法进行因子分析, 计算出各个因子的特征值以及各自的方差贡献率。

(4) 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确定主因子数, 并通过正交因子旋转计算各个因子的载荷值。

(5) 通过因子得分计算出每个省市的竞争力得分, 并对此进行排序比较。

2. 因子的提取。

通过求解相关矩阵的特征方程, 得出15个特征值及对应的特征向量。通过比较, 选取其中特征值最大的前五个因子, 作为评价省市竞争力的综合变量, 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中可以看到, 主因子1的方差贡献率为28.37%, 主因子2的方差贡献率为26.57%, 主因子3的方差贡献率为13.11%, 主因子4的方差贡献率为7.90%, 主因子5的方差贡献率为4.75%, 这五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0.7%, 可以利用这四个因子代表所有的观测变量。

3. 载荷矩阵的分析。

对提取的五个主因子F1、F2、F3、F4、F5建立因子载荷矩阵, 为了使因子更具可解释性, 选择方差最大法进行正交旋转, 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如表3所示。

从表中可见, 指标X2、X4、X5、X7、X8在第一因子上皆有较高的正载荷, X9有较高的负载荷;指标X1、X13、X14在第二因子上有较高的正载荷, X12有较高的负载荷;指标X15在第三因子上有较高的正载荷;指标X3在第四因子上有较高的正载荷, X6有较高的负载荷。因此, 第一因子可以认为是反映各地区工业产出增长能力的因子;第二因子可以认为是反映省份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因子, 其中X10固定资产新度相对指数域因子的高度负相关表明工业能源消耗系数越大, 三废排放量指数越大, 意味着固定资产新度相对系数较小, 表明技术水平越低, 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越弱;第三因子可以看作是反映某一省份技术竞争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方面的因子, 其中X12出口依存度指标与该因子高度负相关, 是因为该指标是逆指标, 某省市的出口依存度越高, 表明该产业发展高度依赖于外部市场, 产业的发展能力受到外部影响较大;第四因子可以作为对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反映;第五因子可以看作是反映某一省份产业投入方面的因子。

4. 基于因子分析的竞争力得分的比较。

通过对因子得分的矩阵进行计算, 把各个省市的观测值代入得分的函数中可以得出各个城市的因子得分, 根据公式 (1) 可以计算出各个省市的工业综合竞争力得分。基于各主因子的排序见表4, 综合竞争力的得分见表5。

四、与其他研究结果的比较验证

1. 基于聚类分析的结果验证。

仅仅采用因子分析法得到的结果并不一定可靠, 因此本文还将通过聚类分析法对30省市的数据分组, 检验上述的排名是否可靠。

聚类分析是根据样本的多项观测指标, 按照一定的数学公式具体地计算一些样品或指标的相似程度, 把相似的样品或指标归为一类, 把不相似的归为一类。常见的聚类分析方法有系统聚类法、有序样品聚类法、动态聚类法、模糊聚类法、图论聚类法、聚类预报法等。其中, 系统聚类法应用最广, 本文尝试了样本之间、样本与类之间、类与类之间不同的距离定义准则, 比较了不同的聚类结果, 最终采用了标准化后的欧式距离作为点与点之间的距离计算公式, 采用离差平方和法作为样本与类之间、类与类之间的距离计算公式, 最终的聚类结果见图1, 对应的省市分类见表6。

由表6可以看出, 除北京、河北、黑龙江三省的结果与表5的结果有较大差别外, 其余省市的聚类结果基本与表5的得分排名区间对应, 天津、上海处于排名的最前列, 对应于第一类;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六省市处于排名的第二区间, 对应于第二类地区;大多数的中西部省份工业发展水平差距不大, 都归于第三类地区, 在综合排名中处于中间部分;新疆、云南两省排名在30省市中排名最后, 对应于第四类地区。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结果相互对比, 可以看出本文应用因子分析法做出的省市工业发展综合竞争力的分析可靠性较高。

2. 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的比较。

目前对全国各省市工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排名的只有魏后凯等 (2002) , 虽然本文采用的指标体系与魏的不同, 排名结果会有差异, 但是我国各省市工业发展水平的客观性决定了排名本身又有一定的相似性, 表7给出了本文排名与魏等的排名的汇总结果。由表7可以看出, 除了黑龙江、宁夏的排名与魏等的排名有显著差异外, 北京、天津、河北、上海等16省市的排名结果基本一致, 山西、安徽、江西等第三类省市因为发展水平差别不是很大, 采用不同的指标体系得到的结果不一致也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总的而言, 这些地区的排名区间没有变化, 只是有第三类内部小的顺序调整。结合魏后凯等的分析, 本文认为, 2006年与2002年相比, 我国工业竞争力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工业竞争力与地区长期的工业积累相关, 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动。

五、我国地区工业竞争力比较的结论

在东部地区, 工业发展水平总体较高, 天津、上海、浙江、山东、辽宁、广东、北京、江苏、福建、河北10省位列全国综合排名前十位, 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最为迅猛的地区, 它们占据我国地区工业竞争力的龙头位置, 其工业产业投入水平、技术竞争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指标均位于全国前列, 反映出其强劲的工业竞争能力。

本文的研究结果中, 黑龙江的排名位于第一, 与各项研究结果差异较大。在本文所选的主因子中, 第一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达到28.37%, 反映了工业增长能力和工业管理创新能力, 黑龙江在主因子1上排名第一, 这主要是受石油工业的影响。黑龙江石油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极大, 近几年石油价格的连续上涨也使得其工业产出效益较高。从企业结构分析, 黑龙江石油企业又以国有大中型企业居多, 本文的数据是由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计算而来的, 因此出现了分析上的不准确。如果剔除石油工业, 黑龙江的工业竞争力系数在全国的位次将大大后移。 (10)

西部地区工业竞争能力普遍较低, 从共性因素方面分析, 西部区位闭塞、经济规模小、固定资产投资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教育文化水平低等众多因素的制约导致了其工业发展。从总体上看, 目前我国西部地区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工业发展水平低, 竞争力较弱, 工业结构以资源性产业为主, 优势产业相对分散, 没有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今后西部地区应加大工业固定资产投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发挥其资源特色, 形成自身的优势产业, 尽快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千庆兰.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及其评价研究综述[J].广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3)

[2]陈红儿, 陈刚.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与案例分析[J].中国软科学, 2003 (6)

[3]贾若祥, 刘毅.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以我国东部沿海省市制造业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 2003 (3)

[4]仇方道, 朱传耿.区域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3 (3)

[5]樊锐, 于艳.山东省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 2005 (4)

[6]喻荣春, 孙学君.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层次评价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

[7]千庆兰, 陈颖彪.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类型划分[J].地理研究, 2006 (6)

[8]王秉安.区域工业结构竞争力模型初探[J].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 (3)

[9]武义青等.中国区域工业化研究北京[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工业竞争力 篇5

去年12月召开“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期间,“低碳”似乎突然成为一个很热的词汇,而其实早在2003年,“低碳经济”一词就最早见诸英国的政府文件——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反映出英国已充分意识到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对人类带来的威胁。2006年,我国第一部《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发布。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所以一直以来,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更多地是停留在政策和文件层面;而随着工业化高度发展,温室气体排放加剧,全球变暖,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化,转变生产方式、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无论是从政府、企业,还是个人层面,都开始身体力行。

食品工业关系国计民生,保持着持续增长的发展势头,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原材料投入量大、产出比低及环境污染严重的现象。近年来,企业意识到了这些问题,并开始在企业内部实施和推行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措施,积极实践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出现了许多值得推广的典型经验和案例。尤其体现在对于水、电等资源的节约和重复利用,以及对废水、废汽、废物的循环利用。

水的多效循环利用 在现代工业中,没有一项工业不和水直接或间接发生关系,每个工厂都要利用水的各种作用来维持正常生产,几乎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有水的参与。最近的西南大旱也让大家更加意识到了水资源的紧缺与重要性。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充分利用好水资源是节能减排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为了节水,燕京公司进行了大规模的工艺改造,公司把制麦工艺作为节水改造重点,采用了将喷淋水雾化后送入发芽箱内的工艺,使水资源利用率由原来的20%提高到95%,每年可节约用水10万吨以上。此外,公司将制冷设备的冷却水混合少量一次水后用于制麦车间的洗麦工艺,洗麦后的水输送到动力车间用于水膜除尘系统,除尘后的水继续用来冲炉渣,这样实现了非工艺用水的四次利用,大大减少了水的使用量,提高了水的利用率。生产最终产生的废水随便排出会污染环境,所以不仅要节约用水,充分利用水,还要对废水进行处理,如蒙牛投资4亿元建成万吨级污水处理厂,废水经处理后,水质可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其水质可以直接用来养鱼。不仅不污染环境,还可以为周围的农业灌溉和企业的下一轮生产提供水源。

变废为宝 废弃物再利用

污水经处理后再次进入下一个生产循环,也是一种变废为宝。另外,比如青岛啤酒的“余热制冷”,将啤酒生产中的蒸汽冷凝为水,利用冷凝的余热来生产冷却麦汁用的冰水,这样,不仅避免了蒸汽的浪费,还大大降低了制冷系统的电耗。

在生产食用油的过程中,大豆、花生等提取油会产生豆粕、花生粕等,这些豆粕可以用于家禽牲畜的饲养,饲养奶牛还可以提高出奶量;也可以用于制作糕点食品,健康食品。同样,啤酒生产中的废弃物如麦根、啤酒糟、酵母泥等副产品也都可以再进行下一道生产。煤燃烧后的炉渣也可以用来生产水泥的辅料,保温材料等。这样,一个企业的废弃物会成为另一个企业生产的原料,将这样的企业整合联系起来,建立相关的产业链和产业园区,这样就可以实现闭环循环利用,可大幅度地减少自然资源消耗,减少废弃物,促进环境保护,推动生态经济建设。

对于畜牧业和规模牧场来说,畜禽排出的粪便等排泄物也可充分利用,可以当作农家肥,可以建造沼气池,实现粪便等排泄物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如蒙牛就在牧场旁兴建高标准塑料大棚,种植无公害有机蔬菜,不仅改善了环境,还可以丰富企业员工和附近百姓的菜篮子。

污水处理后水可以循环利用,同样,留下的污泥也可以变为“宝贝”。传统的填埋方式处理污泥,可以造肥;在此基础上,燕京公司又有了改进,公司投资300万购入烘干设备,将污泥烘干后放入锅炉焚烧,不仅解决了污泥填埋的占地问题,还延长了燃煤的燃烧时间,并且提供了一部分热量,产生经济效益。

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

每吨啤酒在发酵过程中可产生约20公斤的二氧化碳,珠江啤酒集团投资3000多万引进二氧化碳回收设备,回收啤酒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并提纯使用。一年回收20多万吨,不仅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还创造经济效益近2000万元。青岛啤酒对二氧化碳实施碳的闭环管理,既减少环境污染,又降低成本,增加效益。蒙牛通过对动物排泄物的处理建成的沼气发电厂,每年可向国家电网提供1000万度的电力,所生产的中水全部用于园区绿化供水与灌溉牧草,发电产生的热能用来维护牧场的日常供暖。

食品企业推行低碳经济正当时

如上所述,推行低碳经济,需要进行如技术研发、设备升级等方面的投入,但初期的投入会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加快企业的发展步伐,为企业创造效益。2006年,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牵头做出的《斯特恩报告》指出,全球以每年GDP1%的投入,可以避免将来每年GDP5%—20%的损失,呼吁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如青岛啤酒的“余热制冷”应用于一个20万吨的工厂每年节约资源消耗100万,在青岛啤酒全面推广后可节约成本超过4000万;2009年,青啤重点推行了糖化热能回收、锅炉运行控制优化、二氧化碳节能模块等51项节能技术,共节约成本7600多万元。相比2006年,公司水单耗同比降低27%,电单耗同比降低19%,标煤单耗同比降低28.8%。燕京啤酒的污泥烘干,按照100吨污泥产生绝干污泥20吨、绝干污泥的发热值为2500至3000千卡/公斤的数值计算,如果每天处理100吨污泥,则可获直接经济效益4300元,一年累计直接经济效益157万元。正如蒙牛乳业集团有关责任人所说:“低碳之路,初看起来对企业好像是个包袱和束缚,但是从长远看来,对每一个企业来说,又是利好抉择,也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然,目前推行循环经济,通过节能减排,实现低碳、环保、生态的企业还有很多,所创新的技术和采取的措施也很多,以上只是其中的几个案例。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并不是口号和理想,而是可操作,可实现的,是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的。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正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碳交易”、“碳关税”已成为新的贸易壁垒。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应对新形势,迎接新挑战,为了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为了未来的美好生活,推行低碳经济正当时!

相关知识: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循环经济(cyclic economy)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3R原则(the rules of 3R):减量化(reducing),再利用(reusing)和再循环(recycling)三种原则的简称。其中减量化是指通过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尽可能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污染排放的过程,它是防止和减少污染最基础的途径;再利用是指尽可能多次以及尽可能多种方式地使用物品,以防止物品过早地成为垃圾;再循环是把废弃物品返回工厂,作为原材料融入到新产品生产之中。3R原则中各原则在循环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是并列的。按照1996年生效的德国《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对待废物问题的优先顺序为避免产生(即减量化),反复利用(即再利用),和最终处置(即再循环)。中国食品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食品行业发展状况

1、中国食品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效益稳步提高

按照食品的原料和加工工艺不同,食品分为:粮食加工品,食用油、油脂及制品,调味品,肉制品,乳制品,饮料,方便食品,饼干,罐头,冷冻饮品,速冻食品,薯类和膨化食品,糖果制品(含巧克力及制品),茶叶,酒类,蔬菜制品,水果制品,炒货食品及坚果制品,蛋制品,可可及焙烤咖啡产品,食糖,水产制品,淀粉及淀粉制品,糕点,豆制品,蜂产品,特殊膳食食品及其他食品共28 大类525 种。目前,全国共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44.8 万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6 万家,产品市场占有率为72%,产量和销售收入占主导地位;规模以下、10 人以上企业6.9 万家,产品市场占有率为18.7%;10 人以下小企业小作坊35.3 万家,产品市场占有率为9.3%。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36060家,比上年同期增加6220家,从业人员543万人,同比增长6.68%。按现行价格计算,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完成现价工业总产值10439.53亿元,同比增长13.72%,完成销售产值10131.80亿元,同比增长13.63%,产品销售率达97.05%。

2、部分食品企业加工技术和装备接近或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肉制品、乳制品、饮料、啤酒等行业的大型企业普遍拥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生产设备和检验设备,产品质量得到了保证。膜分离、物性修饰、无菌冷灌装、浓缩、冷加工等加工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缩短了中国食品加工技术和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3、企业质量管理更加科学规范

共有10.7万家食品生产企业获得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资格,2675 家食品生产企业获得了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认证。

4、产品结构趋于优化,有效满足了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层次需求

一是精深加工食品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如液体乳产量占到乳制品总量的85%以上;软饮料制造业打破过去一直以碳酸饮料为主的局面,形成了包装饮用水、碳酸饮料、果蔬饮料、茶饮料等多元化发展的态势;粮油行业中,特制二等以上的精制小麦粉占小麦粉总产量的65%;标准一等米以上的精米占大米总产量的88%,特等大米在大米中所占比重达到33.9%;一级油、二级油(分别相当于原国家标准中的色拉油和高级烹调油)在食用植物油中所占比重合计达到58.5%。

二是食品总体合格率稳步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持稳定,并呈上升态势。

三是随着食品产业的发展,食品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大中型企业产品质量优良。2007 年,销售收入排名前100 家的食品企业销售总额占全行业比重达24.9%;乳制品行业10 强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54.7%;饮料行业10 强企业产量占全行业的39.5%;制糖行业10 强企业产量占全行业的43.6%;肉制品50 强企业的生产能力和销售量占整个行业的70%;啤酒行业中100 万千升以上的8 家企业集团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7%;葡萄酒产量前10 位的企业占全国葡萄酒产量的62.1%;方便面行业中最大的3 家中国名牌企业占据中国国内市场份额的76%。

规模企业的快速成长,致使小型企业发展空间越来越小,也必将有部分小企业遭淘汰。

食品行业的蓬勃发展,为信息化提供了有利的经济支撑,促进了信息化的发展,企业的不断扩大,集团化、协同化管理需求日益强烈,信息化又是提供快速、高效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二、食品行业信息化总体情况

食品企业和其他企业一样,信息化建设从七十年代起步,八十年代打下基础,九十年代中后期发展快速。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跟国际的先进发展水平仍有很大的差距,还存在这样的那样的问题。现就意识,需求,应用深度,技术实现,资金投入,应用效果等六个方面对食品企业信息化现状进行分析。

1、意识方面

随着体制改革,市场化压力的逐渐增大,企业已经深切的体会到了信息的重要性,对信息化可以促进企业发展也基本上达成了共识。总的说来,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在实际操作方面,各个企业的重视程度相差却很大。

2、需求方面

改革开放之后发展起来的新型企业由于技术装备智能化水平高,市场观念和现代管理意识强,其信息化建设基础好。与之相反的是,传统的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相对薄弱,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资也少。企业效益好的,行业竞争激烈,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外向型大中型企业信息化的需求较为强列;效益不好,竞争领域相对狭窄以及小型企业的信息化需求相对来说就不太强烈。

3、应用深度方面

目前,信息化建设在基础应用方面的普及面比较广,但是在重大信息工程建设方面相对滞后。具体说来,很多企业就某一方面的信息系统的,譬如说财务方面,库存方面等等,应用比较广。但是,基于企业的所有资源优化配置的信息系统的开发比较少。而且,据统计,这样的信息系统在我国企业中应用效果不好,成功的例子很少。跟我国很多企业的管理水平的滞后有很大的联系。在谈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外延的时候,我们已经强调过,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对于这种面向整个企业应用的信息系统,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作指导是行不通的。

管理和运行模式的变革(业务流程再造),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才有可能面向整个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进行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

4、技术实现方面

信息化建设在技术实现方面有两个典型的特点。其一就是,研究较深,实现较浅。目前,信息化技术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在体系的建立上已经到达了一定的深度。但是在将信息化技术转换成产品的程度较低。很多的科研成果被研究院束之高阁,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成效。其二就是,“信息孤岛”日渐突出。随着企业计算机技术运用的不断深入,不同软件间,尤其是不同部门间的数据信息不能共享,设计,管理,生产的数据不能共享,进行交流,数据出现了脱节何不一致。这就是所谓的信息孤岛。这一点势必成为企业全面走向信息化的一大障碍。

5、资金投入方面

企业在前期的信息化建设中一直把重心放在硬件的投资上。很多企业领导认为,一个企业的信息化进程是用硬件一步一步堆砌起来的。他们愿意在硬件方面做出较大的投资,而在软件方面的投资很少。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应该这么说,在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中,硬件和软件扮演着同样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软件占的地位更重。很多国家把软硬件的投入比例作为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一个量化指标。软件的投入比例越大,说明该国家的信息化水平越高。当然,我们不能单纯的从软件的投入比例判定信息化的水平,但是它确确实实的从某个角度透漏出了信息化的水平。值得庆幸的是,目前,信息化建设已经走向了软件,硬件和网络产品并重的局面。甚至在有些企业里面,在资金投入方面,软件的投入已经超过了硬件的投入。此外,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企业对服务的投入也开始认可,尤其是系统软件 的升级维护和定制开发。

6、应用效果方面

信息化建设在应用效果方面,总的说来,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我国的企业在信心系统应用方面的热情高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忧的是各个企业在大型的信息化工程的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很有限,与国际的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亟待提高。

三、食品行业特点信息化需求分析

中国食品行业信息化的具体业务运营的信息化需求特点为:

首先,产品保质期比较短,因此对库存管理的要求比较高。而有效的网络分销系统不仅能够管理库存,还能实时监控库存,实现先生产的先出库。库存管理系统的应用建设是食品生产企业必需的。

其次,销售渠道庞大,销售环节复杂。有关专家认为,食品企业的销售网络要对需求做到快速反应。运输和路线管理帮助企业优化资源配置。仓库和物流管理帮助企业降低存货水平。上述两点理由使分销管理系统成为了食品行业当前的信息化应用热点。

第三,产品类别多、品种多、变化大,销售环节产生很多不同的数据。如果用手工处理将非常困难,所以必须利用一个系统把不同的数据在不同的环节、不同的时间点、不同的地域及时搜集到位,然后作及时、有效地分析,最后做有效预测。否则市场的分析、销售的预测、生产的计划只能是依照历史数据来做判断,不仅周期长,而且误差大。决策支持系统是食品行业信息化建设先进企业未来一段时间内集中投资的重点。

第四,食品行业有严格的质量需求和规章制度。对产品的有效期和检疫期要求很严格,信息系统能够提供相应的功能进行保存期管理,并进行全过程的跟踪,提供实验室检验等模块,并全面支持ISO9000标准和食品行业标准是所有食品企业所需要的。食品行业对产品质量的要求非常严格,如果能做到从生产系统去控制产品的质量,通过分销系统去全程跟踪每个产品的销售情况,那么企业的质量差异就能够 显现出来了。

第五,食品行业需要个性化的ERP 系统。食品行业对市场的变化很敏感,一般采用批量生产和连续生产的方式,在物料管理方面,对配方和倒排BOM 的管理。需要灵活的处理与控制方式。

四、提高信息化水平,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1、确定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明确信息化目的。要明确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明确信息化是建立在企业整体战略框架的基础上为企业持续发展所提供的一种手段。从战略发展的目标来决定信息化的方向,用信息化来推动战略目标的实现。

2、改变意识,增强信息化建设的全员参与性,引进人才,加强培训。企业实施信息化,是自上而下的,首先管理层要明确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及作用,要明白信息化不仅仅是计算机系统的应用,也是一种必需的现代化管理思想。同时要对员工队伍进行培训,转变观念,统一认识,使信息化思想深入人心。引进信息人才,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使企业信息化建设得到全面认同。

3、结合企业整体战略规划,选择最佳方式,分步实施。企业信息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从信息化初级阶段到内部控制阶段再到全面信息管理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较长的周期,过程中充满了风险。食品行业处于科尔尼产业演进阶段中规模与专营阶段之间,发展过慢和吞并过快都会成为失败者。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缺乏融资渠道,不可能像一些大企业投入巨资打造信息化管理系统,也承担不了长周期带来的风险。首先要生存,才能发展,要根据自身战略目标和企业实际,选择符合条件的信息化系统和建设方式,让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战略规划结合起来,做到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的统一。除基本的信息化手段外,可根据需要,对企业薄弱的部分进行强化,比如引进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电子商务系统等,而知识管理、商务智能系统等可相对放缓。

4、将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流程再造结合,减少企业反应时间,加强危机管理能力,用全面信息管理的思想来建立信息反馈机制。信息化不仅仅使技术的运用,最重要的是对其中蕴涵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深入理解。企业信息化效果不完全,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不合要求,效率低下是重要原因。在信息化过程中,要将信息化建设和结构重组结合起来,保持信息渠道畅通,缩短企业反应时间,才能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迅速响应,防止危机扩大。

5、积极拓展融资渠道,保证资金链稳定。许多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很大程度是因为缺钱,承担不起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只有积极拓展融资渠道,最大程度降低信息化建设周期中的资金安全风险,才能在发展信息化的同时不影响企业的健康 持续发展。对食品企业节能减排的一点建议

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环保问题的高度重视,一项关键性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首先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必须加以改变,高能耗、高污染、高劳动强度这些问题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很多省市政府层层立下责任状,制定相应的规划,具体实施方案。这充分明确了,今后一两年内能源环保问题会有很多的改善。我们生产企业,也应行动起来,早做安排,把节能环保降低能耗放在首位。

一、首先,高能耗。传统生产方式是,只要企业有利润,工人发得下工资,向国家缴税,这就是合格的企业。可现在市场经济,原材料价格上涨,提高工人工资,能源短缺,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解决!企业使用电能成本(陕西0.4元/KWH而沿海地区则达到1.1元/KWH).燃油价格持续上涨,有些地区供应短缺,势必造成生产成本增加。(食用油涨到1.2万/T)而且还在攀升,可批发产品价格却很难提高,稍事变动,有些商家另辟门户了。这就需要我们从降低成本,节约能耗上下功夫。

二、旧的能源新利用。传统的燃煤,热利用率45%,存在着大量的浪费,(1)燃烧不充分,很大一部分没有充分燃烧的煤炭当做废渣排出。(2)加热设备技术含量低,受热面积小,从烟囱流失。(3)燃煤产生烟垢影响热传导。今天我们同样用煤,但使用可替代燃油燃烧器的国家新型专利设备:煤转气发生器,可比燃柴油节能75%以上是直接燃煤节省30%。适合各种燃油、燃气、燃煤食品机械。环保无污染,已通过国家环保鉴定。并可与多种行业耗能相匹配(热风烤炉、油炸设备、烘焙设备、干燥设备、制陶、玻璃制造、压铸业、锻造设备等)同时适用于各种土锅及自制烘干房,避免了传统燃煤的黑烟与灰尘,而且超节能。这样,相同的能源,有着不同的效能,需要大家提高认识。

三、设备自动化。传统的生产方式,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产品质量很难保证。技术工人培养,熟练工人的培训,人员流动,稳定性差。随着自动化生产技术的应用。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产品质量的控制水平。生产效率的提高,工人收入增加,也是减少人员流动的根本。使企业管理标准化有了基础。

工业竞争力 篇6

国际工业经济复苏乏力

美国工业经济缓慢复苏,但道路曲折。在经历了2011年四季度较快增长后,美国采购经理指数多次出现反复。由于新增需求大幅下滑,2012年6月和7月美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分别为49.7和49.8,较5月的53.5显着回落。7月份的新增订货量比6月份回升0.2个百分点,但之前6月份的新增订货量比5月份下降了12.3个百分点,是2009年4月份以来首次大幅收缩。

美国失业率虽然从2011年11月已开始逐步下降,6月份为8.2%,但仍处于历史高位。房地产投资出现上升态势,房地产信贷缓慢扩张。但是,消费者对工资和就业增长信心不足,2012年7月的密西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为72,是7个月来最低。此外,随着年底减税政策的终止,美国或再面临“财政悬崖”的挑战,令市场对美国经济下行的担忧情绪加大。

欧洲工业经济继续萎缩,失业率再次上升。欧债危机对欧元区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破坏。7月份欧元区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终值由6月份的45.1降至44.0,创37个月最低水平。数据显示,除爱尔兰以外,欧元区其他成员国7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均低于50的荣枯分水岭。欧元区7月经济景气指数由6月的89.9下滑至87.9,消费者信心指数从6月的-19.8降到了-21.5,工业景气指数从-12.8降到了-15.0。欧盟统计局公布,欧元区失业率已连续13个月维持在10%以上的水平。西班牙和希腊的失业率超过20%,青年失业问题严重。

新兴市场经济体增速放缓,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普遍回落。南非7月采购经理指数则降至44.2,大幅低于6月份的53.9,且创过去两年来最低水平。韩国7月经季调的汇丰采购经理指数从49.4降至47.2,触及去年12月以来最低。印度制造业缓慢扩张,6月份汇丰印度采购经理指数从5月份的54.8升至55,为四个月来最高。工厂产出上升,雇佣工人增速达两年多以来最高,但海外需求疲弱导致新增出口订单增速降至2011年以来最低。新兴经济体国家虽然成长性好于发达经济体,但制造业增长仍较大程度上受全球经济周期制约。

四因素导致我国工业经济低迷

今年1~6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滑2.2%,下滑幅度较1~5月份收窄0.2个百分点。6月单月,工业利润同比下降1.7%,反映出近几个月经营环境欠佳。由于需求疲软,1~7月销售收入仅增长11.3%,增速较1~6月的11.7%和一季度的14.1%进一步放缓。尽管原材料成本下降有助于提升企业利润率,但需求持续疲软及去库存压力又对企业盈利产生负面影响。造成当前我国工业经济低迷的原因有四个方面。

从国际来看,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导致市场需求放缓。受欧债危机影响,6月份中国对主要国家的出口增速普遍滑落,其中对欧盟出口较5月份下滑4.5个百分点,重回负增长,对美国出口较5月份下降12.4个百分点。重点产品的出口金额同比全线下滑。中长期看,欧债危机不确定性仍较大,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外需增长缺乏动力。

从国内来看,工业增长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十一五”期间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1.5%,甚至有些月份达到20%,其中投资、消费和出口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工业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如工业增长效率较低与环境损害代价较高等。为给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空间,中国经济增速目标调低到7.5%。未来5~10年,结构调整比增长速度更为重要。

从结构来看,附加值高的产业占比偏低。我国制造业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即“微笑曲线”的中间,利润率较低。从中经工业景气监测预警结果看,企业人工成本和原材料购进成本持续上升,销售增长放缓,产品价格涨幅明显回落,企业盈利能力明显下滑,产能过剩问题也相对突出,凸显我国工业低成本扩张模式不可持续。

从微观来看,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依然堪忧。汇丰采购经理指数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的采购经理指数相比,汇丰采购经理指数反映中小企业的因素较多。近年来汇丰与官方采购经理指数的差值呈趋势性上行,反映了当前经济增速下行对小企业的打击较大。汇丰7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终值升至49.3,6月份终值为48.2。官方小型企业7月采购经理指数为48.1,比上月回升0.9个百分点,表明中小企业在政策措施支持下经营状况有所改善。但是,中小企业抵御经济减速风险的能力本身较大企业弱,在宏观经济减速的过程中,中小企业面临的生存形势更为严峻。

为此,要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优化出口产业和商品结构,增加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高端产品出口。优化贸易方式结构,逐步扩大一般贸易比重,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延伸产业链、增值链,提高本地增值率与本地配套比重。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电力、煤炭、钢铁、水泥能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加大整合重组力度,鼓励和引导优势企业并购列入淘汰计划的落后产能企业,推动产业布局合理化。

新疆工业主导产业竞争力分析 篇7

新疆的发展与六大工业主导产业密切相关, 这六大产业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为了更清楚找出这六大产业的存在的问题, 进而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 有必要对这六大主导产业作全面的竞争力分析。

在对新疆工业主导产业进行竞争力分析前, 要选择一套系统的指标体系, 使评价指标体系更加合理、科学、有效, 同时也要考虑到所选指标的可得性、可行性、可比性以及客观性。为了更准确、全面分析新疆六大工业主导产业, 首先对新疆工业主导产业建立核心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

竞争力理论可以追溯到古典学派经济理论, 其代表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马歇尔的聚集优势理论等。这些理论框架虽然并未明确竞争力的命题, 但却清晰地揭示了国际分工体系下国家间绝对和相对竞争优势的形成机理, 因而被奉为市场性竞争力优势理论的基础。而真正在一个明确或特定的竞争力概念下, 以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或评价体系, 来揭示竞争力形成和演变规律的理论, 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被提出的, 归纳起来主要有成本优势理论、技术创新理论、竞争优势理论、制度创新理论四种基本理论。

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主要有以下四个模型:

1.波特的钻石模型。波特首先是对为何特定产业在特定国家会具有竞争力, 或该产业为何能在该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在他国不行, 在此基础上, 波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主要是从分析产业的竞争环境入手, 从而得出了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六大因素, 这六大因素也构成了波特的钻石模型。包括:生产要素状况;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及支持产业状况;公司战略、结构及竞争对手;机遇;政府。

2.Dong-Sung Cho的九因素模型。Dong-Sung Cho在波特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延伸。尽管两者得出的结论有重叠部分, 但波特的钻石模型使用对象主要是发达国家, 用该模型对欠发达国家进行分析还有很多地方需要修正。在Dong-Sung Cho看来, 商业环境、资源禀赋、国内需求、相关及支持产业是影响国际竞争力的物理因素;工人、政治家与官僚、企业家、职业经理与工程师是影响国际竞争力的人为因素。而在这些因素之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偶然事件因素。因为所有经济行为都要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生存, 而偶然事件对于经济活动生存所需要的大环境起到一个质的影响。这一点与波特所提到的机遇与政府因素是相似的。

3.金碚的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金碚对产业竞争力的分析主要以市场为切入点, 一产业的产品占有更多的市场, 市场份额越大, 利润越多则说明该产业具有竞争力, 反之则不然。金碚在对产业竞争力的实现问题上提出把市场占有率、固定市场份额以及显示比较优势作为分析产业竞争力的三个指标。

4.“钻石”修正模型。该模型又被称之为“新钻石模型”, 是我国著名的经济与管理学家芮明杰提出的。之所以将这一模型命名为“新钻石”模型, 顾名思义是在原有的波特钻石模型基础上提出的。他对波特钻石模型中无法解释的一些关于产业竞争力的反例进行了更深入的剖析和研究, 提出关于一国产业竞争力的内生元素。除此之外, 他也肯定了世界产业体系环境对一国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他鼓励国家产业参与世界产业, 而在世界产业中所占据的位置又直接影响着产业的竞争力。

笔者以新疆为例, 分析其工业主导产业竞争力的现状, 构建欠发达地区主导产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在此基础上利用2011年的相关数据对新疆工业行业进行测算, 评定其工业主导产业竞争力水平。

二、评价指标的具体说明

评价体系要选择能反映行业竞争力主要特征的指标力求少而精, 并参考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设立的现代化指标体系, 其数据来源以统计局所发布的为依据。

反映竞争力水平主要涉及总量规模、生产效率、发展规模、市场扩展能力、发展潜力、工业化程度、行业研发能力等方面。笔者选取的对应指标分别为工业总产值、人均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净值、销售利税率、开发新产品经费、万元产值能耗、新产品开发项目数七个指标。

1.工业总产值:反映行业的总量规模;

2.人均工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全部职工人数, 反映产业的生产效率;

3.固定资产净值:反映产业发展的规模和实力;

4.销售利税率:利税总额/工业销售产值的比重, 表明行业的市场拓展能力和经济效益水平;

5.开发新产品经费 (万元) :反映工业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

6.万元产值能耗:能源消耗总量/工业总产值, 反映产业的工业化程度和地区对资源的利用水平;

7.新产品开发项目数 (项) , 反映行业的研发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三、新疆工业主导产业竞争力评价

为了将单个指标的评价结果转化成能反映综合水平的评价结果, 笔者采用M=ΣX/N, 以2011年为评价年份, 求出新疆与全国各指标的对应值作为竞争力值, 再求竞争力值的平均分, 从而直接显示出某产业的竞争力程度。计算公式为X=X新疆/X全国*100;M=ΣX/N, (N为指标个数) 。计算结果界定110为具有较强竞争力, 100-110为一般竞争力, 低于100为缺乏竞争力。计算结果见下表1。

从表1中看出,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的各项指标基本都高于全国水平, 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同时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是新疆传统的工业主导产业, 这体现了新疆作为能源大省的特征, 拥有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储备。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在各项指标上大多都高于全国水平, 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但其销售利税率指标和开发新产品经费指标均较低, 这说明新疆的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工业的市场开拓能力不强, 经济效益不高, 其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都受到一定的限制。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与全国相比均还有较大差距, 规模小, 技术水平低、工业化水平低, 缺乏竞争力。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的各项指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也是这六大主导产业中竞争力排名最低的产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仅在市场拓展能力和经济效益水平方面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

新疆工业主导产业在对万元产值能耗进行统计时, 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且数值基本都在60以下, 这说明新疆的工业化程度和对资源的利用水平还很低。

四、新疆工业主导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新疆六大工业主导产业的竞争力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所选出的这六大主导产业, 只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以及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这两大主导产业在全国进行比较时拥有较强的竞争力, 而其余四个主导产业均缺乏竞争优势。由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以及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均是资源型产业, 这与新疆是资源大省有关。同时这两个产业又是传统工业主导产业, 有着较深厚的基础, 但从对其进行的竞争力分析中可以看到这两个产业的市场扩展潜力以及经济效益水平并不高。与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以及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不同,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技术水平低、市场潜力小。通过这些分析, 新疆工业主导产业竞争力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企业规模偏小, 专业化程度不高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 除了石油天然气开采业以及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规模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 其他四个主导产业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企业规模小就不利于企业发挥规模效应, 专业化程度低直接影响企业的总体竞争水平。

(二) 结构不合理

六大主导产业基本均是重工业, 没有轻工业行业。轻重工业在经济发展中会有一个相互扶持相互支撑的作用。新疆轻重工业发展不均衡。

(三) 技术水平低

通过对这六大主导产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的统计可以看出,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也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新产品开发不够, 直接受到人才数量、质量以及资金和管理理念的影响。

(四) 工业化进程缓慢

突出问题表现在工业化程度低、资源利用率低, 这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更加重了对环境的污染。与此同时, 工业化进程与资源的利用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开发和利用资源不足, 制约着工业化进程。虽然新疆有着相当规模的优势资源以及资源型企业, 但其产品未向深度延伸, 就不能给新疆的工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进而对工业的产业化以及系列化的带动作用不强。

(五) 资金制约

资本对于工业的发展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在反映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指标的开发新产品经费中, 新疆的六大主导产业, 只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其他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尤其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开发新产品经费的投入更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直接影响了产业的研发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五、提高新疆工业主导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主导产业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带到作用, 而主导产业的竞争力水平直接关系到主导产业对地区整个经济的带动水平。通过对新疆工业主导产业的竞争力分析, 可以看到新疆工业主导产业的竞争力水平普遍较低。针对存在的问题, 提出如下相应的对策。

(一) 加强引进外资力度

资本对新疆工业发展的制约不仅表现在对产业规模的制约, 对科研成果、技术创新水平更是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 这就要求我们加大对这六大产业的投入。可以通过政府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 将东、中部的资金吸引进来, 用于技术的改造、设备的更新等, 来提高整个生产效率;用于扩大再生产, 进而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专业化率。

(二) 加快新疆人力资本积累

当前工业发展的关键是高素质人才, 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也是人才的竞争。然而新疆由于地理环境以及自身经济发展条件的限制, 人才流失严重, 造成新疆工业产业的职工总体素质不高, 工业产业的技术含量不高, 进而使得其产业竞争力低下, 跟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因此, 要提高新疆工业体系中职工的整体素质, 这就要重视高技能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尽快解决高技能人才的来源和成长问题, 对人才引进与安置政策进行适当调整。同时在人才的利用效率上下功夫, 提高优秀人才待遇, 制定合理激励政策, 才能真正吸引到人才、留得住人才。只有激发人才的创造力, 才能给新疆经济带来动力, 从根本上提高新疆工业主导产业的竞争力。

(三)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信息技术的特点在于更新速度快, 通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比较分析, 我们发现新疆工业主导产业在产业规模、技术水平、市场潜力、工业化程度等方面均与全国水平有较大差距。新疆要在较短时间内追上全国水平, 必须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这主要是因为信息化可全面提升传统产业, 其技术具有很强的渗透作用和增值功能, 同时又能提高各种资源和能量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后信息化还能充分发挥政府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中保障和引导作用, 进而为信息技术人才及其他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 发展循环经济

随着资源的严重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 人们越来越关注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就对发展经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发展循环经济。新疆六大工业主导产业所存在的共同问题就是工业化程度低、资源利用率低, 且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 严重缺乏竞争力, 这就对新疆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只有在发展循环经济的道路上取得成效, 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 进而促进经济的工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88.

[2]王贵荣, 黄雪冰.新疆工业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J].新疆财经, 2004, (4) .

[3]千庆兰.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及其评价研究综述[J].广州大学学报, 2006, (5) .

[4]刘记红.南通市工业主导产业选择及其竞争力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中国航空工业国际竞争力实证研究 篇8

航空工业作为一国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也是高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航空工业存在技术的正外部性效应, 一国航空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不但能够通过产业链的优化升级提升本国航空业整体水平, 也能够通过技术的外溢来提高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同时, 航空工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安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战略性产业。军用航空业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商用及民用航空业则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战略产业之一。因此,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 增强中国航空业国际竞争力, 对国家防务安全、经济安全和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 国际竞争力研究综述

波特 (Michal·E·Porter, 1990) 对于产业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在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为一个国家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 使该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 并提出了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家钻石” (national diamond) 模型。对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迈克尔·波特是第一位从产业层次研究国际竞争力的学者。他提出的“国家钻石”模型, 开创了影响深远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范式。国外学者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评价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关指标。国内对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起步较晚, 金碚 (1997) 从工业品国际竞争力角度探讨了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方法, 并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经济分析范式进行探索, 提出工业品国际竞争力的实现指标、因素指标等[1]。江小娟 (1995) 、赵英 (1994) 和杨公仆 (1998) 等人从产业经济学角度探讨了国家经济安全和产业国际竞争力等问题。邹薇 (1999) 应用显示性比较优势 (RCA) 指标, 对中国1965~1995年九大类产业及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裴长洪 (2001) 建立了行业分析、市场类型 (结构) 和价值链3种方法相结合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分析框架, 并将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分成两类:显示性指标和分析性指标[2]。陈佳贵 (2002) 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及利润额等指标对中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进行了比较, 并指出了利润指标在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中的重要性。蓝庆新等 (2003) 构建了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国际市场占有率、产业和企业的利润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指标体系, 对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在中国航空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测度方面, 目前国内的研究相对与其它行业来说起步更晚并且研究还偏少。穆荣平 (2003) 采用自己提出的评价指标和方法, 从竞争实力、竞争潜力、竞争环境等方面分析了中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3]。汪本强, 江可申 (2006) 通过实证分析表明, 中国航空工业产业集中度与其经济绩效并无显著的相关关系, 而产业规模却是影响其产业绩效的重要因素[4]。秦臻、倪艳 (2006) 使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市场占有率指数、进出口价格比、劳动生产率、利润指标等分析了中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5]。秦臻, 秦永和 (2007) 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结构优化指数等指标分析中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并指出我国航空业国际竞争力特点及问题[6]。皮成功, 江可申 (2007) 在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以及航空工业企业营业收入与利润等指标分析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并同国外同类产品进行横向比较[7]。

2 中国航空工业国际竞争力实证测度

3.1 航空工业概念界定、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由于学术界对于航空工业的准确界定没有达成一致的界定, 所以有必要对于航空业的准确定义加以确定。本文采用Saunders (2003) 对航空工业的定义:航空工业 (aircraft industry) 是指从事航空器的研究、开发、制造及其它相关服务的产业。其产品具体包括飞机、发动机、零部件、机载设备等航空产品, 但一些航天产品如卫星、火箭等被排除在外[8]。因此本文所选数据主要包括航空产品, 而不包括航天产品数据。

本文选取中国和世界主要航空大国的工业相关数据来考察, 计算该时期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劳动生产率和主要航空企业财务指标, 以期更准确地刻画各国航空工业国际竞争力。

本文采用的数据主要来自于联合国统计署的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 (United Nations Commodity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 , 根据海关合作理事会 (CCC) 制订的商品名称和编码协调制度 (HS92) 所确定的6位分类目录中, 从商品编号为88的航空器、航天器及其零部件 (Aircraft, space craft, and parts thereof) 中选出14个分类的航空器产品 (见表1) 进行分析, 鉴于相关数据的可得性, 所以本文选取1996到2006年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进行比较。在国际竞争力比较对象的选择上选取当今航空工业比较发达的美国、欧盟 (EU-27) 、俄罗斯、巴西等国与中国进行比较, 从中找出中国航空工业在世界航空工业市场体系中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

注:1.数据来源:联合国统计署的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 (Commodity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 http://data.un.org) 2.由于*880250 (航天器、卫星及航天器运载工具) 数据的不可得性, 因此本文未列其为研究对象。

2.2 中国航空工业国际竞争力指标测度

2.2.1 出口竞争力

巴拉萨 (Balassa, 1965) 提出了“显示性比较优势”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 指数。他认为:一个国家在某个产业或产品贸易上的比较优势, 可以用该产业或产品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品占总贸易额的份额之比来显示出来, 此指标剔除了国家进出口总量波动和世界进出口总量波动的影响, 能较好地反映一国在同类产品方面的比较优势。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国际竞争力的比较以来被广泛采用。

RCAia= (Xia/Xit) / (Xwa/Xwt)

式中, Xia是国家I在产品a上于t时期的出口, Xit是国家I在t时期的总出口, Xwa是产品a在世界市场上于t时期的总出口, Xwt是世界市场上在t时期的总出口。若RCAia<1, 则该国在该产业上处于比较劣势;若RCAia>1, 则处于比较优势, 取值越大比较优势就越大[9]。

通过分析表2我们可以看出, 中国1996~2006年航空工业14个分类当中RCA指数除个别分类的某些年份大于1外, 其他全部小于1, 总体处于比较劣势。在中国航空工业体系内部的14个产品分类中, 以下两个方面对于其他产品具有相对优势:降落伞及其零件、附件 (880400) 和其他未列名的航空器零件 (880330) 。但是在以下几个方面比较优势在提升:在飞机等用推进器、水平旋翼及零件 (880310) 上面的竞争力处于稳步提升过程中。但在以下几个方面比较优势在不断下滑:降落伞及其零件、附件 (880400) ;滑翔机及悬挂滑翔机 (880110) 、空载重量不超过2吨的直升机 (880211) 、小型固定翼飞机及其他航空器 (880230) 、大型固定翼飞机及其他航空器空 (880240) 等整机装备方面。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虽然中国航空业整体处于比较劣势, 但是在其自身航空工业体系内部, 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主要集中在低技术要求的零配件领域。虽然中国在飞机等用推动器方面比较优势在提升, 但是其在整机生产的相关领域都处于竞争力下滑态势。

注:1.数据来源, 联合国统计署的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 (Commodity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 http://data.un.org) 2.由于2006年后部分数据缺失, 所以本文数据选取1996~2006年数据计算。3.NULL表示由于统计数据缺失, 无法计算的栏目。

数据来源:联合国统计署的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 (Commodity 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 http://data.un.org)

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方面, 通过表3可以看出, 2006年中国航空工业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远落后于美国和欧盟 (EU-27) 等发达国家, 在发展中国家中也逊色于巴西。美国和欧盟 (EU-27) 在航空市场具有强国际竞争力, 尤其是在整机市场 (880220、880230、880240) 和飞机等用推进器、水平旋翼及零件 (880310) 等关键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俄罗斯虽然整体显示性指标优势指数不高, 但是在空载重量超过2吨的直升机 (880212) 和飞机等用推进器、水平旋翼及零件 (880310) RCA指数都大于1, 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而巴西在中型固定翼飞机及其他航空器 (880230) 和大型固定翼飞机及其他航空器 (880240) 方面具有强竞争力, 其RCA指数远远高于欧盟、俄罗斯和中国, 这也说明巴西的大、中型飞机制造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水平。而中国14个分类2006年均处于比较劣势地位, RCA指数全部小于1, 说明中国航空工业竞争力明显不足。

2.2.2 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是反映产业效益的重要指标, 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竞争力的关键尺度之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对产业的发展, 乃至经济增长极为重要。因此, 有必要对中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和国际比较。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定义为:

A国i产业j年劳动生产率=AijAij

该指标作为衡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 研究产业技术进步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关系。产业技术进步越快, 其产业劳动生产率越高, 竞争力越强。其值越高, 产业的竞争力越强。

通过的表4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 2000~2006年, 中国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均处于上升阶段, 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由4.3增加到11.4, 增加了165.1%;高技术企业由7.1增加到13.5, 增加了90.1%;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由2.3增加到8.1, 增加了252.2%。由以上可知中国航空制造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低于制造业平均水平和高技术产业, 但是中国航空制造业在中国入世后, 随着中国融入世界市场步伐的加快和航空制造业市场化发展, 其劳动生产率增加幅度明显高于制造业平均水平。

万元/人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等编《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2007年

在全员劳动生产率国际比较方面, 通过对表5的分析我们来比较一下中国和主要航空制造业大国之间的全员劳动生产率。 2006年美国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分别为中国对应的7.6倍、8.5倍和14.7倍, 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远远落后于美国, 同时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更是落后于美国, 劳动生产率约为美国的1/15。日本、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全员劳动生产率都远超中国。

注:1.由于数据缺失, 所以在数据选取上没有选取统一的年限, 而是选取近似的年限加以比较。2.数据来源:中国高技术产业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等编《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7年;其他国家的数据来自OECD《结构分析数据库2007》。[10]

3 主要结论和建议

通过本文对中国航空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航空工业在经历一系列改革和发展之后,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市场绩效, 但是在出口竞争力方面仍处于劣势。针对中国航空工业特点, 从提升中国航空工业国际竞争力方面, 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3.1 政府继续加大对航空工业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由于航空产业具有技术扩散效应, 航空产业的提升对于产业优化和升级具有重要作用。中国航空工业的整体竞争力明显不足, 在国际航空制造业中处于明显的比较劣势。本文选取的航空制造业14类分类中 (HS1992) , 中国的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均小于1, 而美国和欧盟自处于强国际竞争力地位。因此进一步加大对航空工业的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 对于进一步提升航空工业竞争力和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3.2 加深我国航空工业体系的市场化改革并提升企业的盈利水平

由于制度和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 中国的航空工业基本上处于事业单位的运行模式, 缺乏市场意识。虽然中国航空工业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也取得了一定成就。2000~2006年其劳动生产率得到了快速提升, 但是其劳动生产率同国际主要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大国相比仍然很低, 市场化力度还需要加深。可以对部分企业采取市场化运营模式, 或者通过引入民营资本来推进市场化改革。从航空工业的产品结构、资本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 对航空工业的各项资源进行整合, 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中国航空工业体系在2008年将中国第一航空集团和第二航空集团合并成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但由于时间较短, 其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益还未得到发挥, 因此中国应该着重注意提升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 只有盈利能力提升, 企业才能得到更好的生存和发展。

3.3 加强我国航空工业自主创新能力, 提升我国在世界航空产业链中的技术镶入水平

通过对中国航空工业1996~2006年的RCA指数比较可知, 中国航空业整体处于比较劣势, 但是在其自身航空工业体系内部, 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主要集中在低技术要求的零配件领域。虽然中国在飞机等用推动器等关键产品零部件方面比较优势在提升, 但仍然处于比较劣势。美国和欧盟航空工业的共同点就是在航空发动机和整机生产领域具有绝对比较优势。因此我国的需要继续加大对关键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和投入力度, 可以通过技术引进再消化或者通过国际技术合作的方式来进一步缩小我国与发达国际的技术差距, 为我国航空产业镶入国际产业链条提供更高的技术支持。

3.4 提升我国整机市场领域的国际竞争力, 并坚定不移的推动我国大飞机项目市场化

美国、欧盟和巴西等航空工业强国显著的特点是在整机上生产领域具有绝对的比较优势, 尤其是大中型飞机方面。巴西航空业在国际市场上面处于较强的竞争力, 主要是由于其在整机市场上面尤其是大中型飞机方面的绝对比较优势, 除此之外, 中国航空业和巴西航空业其他分类的差距并不是很大。说明一国大中型飞机制造业的优势地位对于提升该国航空制造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 中国的大飞机项目一定要以大飞机能够成功进入市场为最终目的, 绝不能够像运十那样, 研制成功后却放弃了继续的推进和市场开发。

摘要:航空工业作为各国的典型战略性支柱产业, 其国际竞争力的高低对于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 航空工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自身的技术扩散效应对于产业链的优化升级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通过研究中国航空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并明确其在国际航空市场中的市场地位, 找出与其它航空工业强国的差距就显得十分重要。最后, 本文根据对世界主要航空大国比较分析指出提升中国航空工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路径。

关键词:航空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实证测度

参考文献

[1].金碚.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7

[2].裴长洪.利用外资与产业竞争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3].穆荣平.中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J].科研管理, 2003, (6) :60~65

[4].汪本强, 江可申.中国航空工业产业规模、集中度与绩效的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 (1)

[5].秦臻, 倪艳.中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测度[J].世界经济研究.2006, (6)

[6].秦臻, 秦永和.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以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为例[J].中国软科学, 2007, (4)

[7].皮成功, 江可申.中国航空工业国际竞争力评价[J].经济问题探索, 2007, (10)

[8].Saunders, Recent state promotion of the Canadian air-craft industry:Acase of reactive or anticipatory public policy?[D].Carleton University, 2003

[9].联合国统计署的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 (CommodityTrade Statistics Data-base) , http://data.un.org

连云港市工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篇9

一、工业结构比较

1.轻重工业结构比较。产业经济的理论研究表明, 在工业化过程中, 工业内部结构一般将经历以食品、纺织、皮革等为主要支柱行业的轻纺工业主导阶段→以冶金、石化、造船、煤炭加工等为主要支柱行业的重化工业主导阶段→以机械、汽车、电子等为主要支柱行业的高加工度化产业主导阶段→以微电子技术和信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工业等为主要支柱行业的技术知识密集产业主导阶段的阶段性变化。伴随着这种阶段性变化, 霍夫曼比例系数 (轻工业产值与重工业产值之比) 呈下降趋势;在阶段性变化的转换期, 工业发展速度加快, 总量迅速扩大。2006年以前, 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连云港市工业经济结构偏于轻型化, 即轻工业比重偏大, 重工业比重偏小。工业结构的轻型化、缺乏大的重 (化) 工业项目的支撑, 在一定程度上, 正是连云港市工业发展速度落后于全省及周边地区、工业总量难以迅速扩大的原因。2006年, 连云港的重工业发展势头明显加快, 总量首次超过轻工业。当年规模以上重工业总产值237.44亿元, 增长44.9%;轻工业总产值227.30亿元, 增长24.1%。但霍夫曼比例系数依然很高, 为95.73, 远远大于全省平均数, 在苏北五市中最高。2006年全省、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具体数据如下:轻工业产值分别为12531.67、512.77、227.30、310.40、611.69、125.96亿元。重工业产值分别为28878.73、1119.78、237.44、483.67、766.46、163.01亿元。霍夫曼比例系数分别为43.39、45.79、95.73、64.18、79.81、77.27。

2.经济类型结构比较。近年来,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 连云港市工业经济类型结构发生的巨大变化, 使非公有制经济和国有经济比肩而立, 呈现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类型共同发展的格局。从横向对比来看, 在外向度方面, 连云港市港澳台和外资企业户数占总数的比例达到6.56%, 低于全省水平3.13个百分点, 但远远高于徐州、盐城等城市, 居苏北五市首位。在民营化方面, 连云港市私营工业企业占比从2002年的28.4%, 发展到2006年的58.59, 与全省水平的58.77%基本持平, 但与此相对应, 国有集体工业占比5.61%, 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居苏北五市首位。这表明, 连云港市工业经济的民营化、外向化发展仍有广阔的空间, 全市民营经济的长足发展必将为工业经济发展再添活力。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类型企业结构具体对比如下:全省、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内资企业比例 (%) 分别为76.61、93.20、80.91、93.78、90.85、95.33。其中国有控股企业比例 (%) 分别为2.52、4.35、5.61、5.04、1.31、1.87;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比例 (%) 分别为9.69、2.90、6.56、2.96、3.86、2.1;外资企业比例 (%) 分别为13.70、3.91、12.53、3.26、5.29、2.58。

二、投入与科技进步比较

从投入来看, 2006年, 连云港市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300.12亿元, 在苏北五市中排在第四位, 仅在宿迁之前;新增固定资产方面, 2006年连云港市新增固定资产190.16亿元, 在苏北五市中继徐州、盐城之后, 排在第三位。从科技进步方面来看, 高新技术产业企业的总产值为85.09亿元, 继徐州市、盐城市之后居苏北五市第三位, 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18.37%, 居苏北五市首位, 连云港市科技进步因素对促进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6年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五市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具体如下: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为598.52、300.12、305.56、347.75、185.86亿元;新增固定资产分别为302.49、190.16、172.11、190.26、117.39亿元;高技术产业企业产值分别为121.60、85.09、75.45、176.84、11.4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为7.45%、18.37%、9.5%、12.83%、3.97%。

尽管如此, 以下三个方面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连云港市科技进步实力仍然不强。通过对全省2006年各市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四个方面的综合评价, 连云港市科技进步统计得分75.26分, 在苏北五市中列第一位, 但是从全省范围来看, 仅列全省第8位。同时在重要的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 得分较低, 在苏北五市中列倒数第二位, 仅稍微领先于宿迁市。二是科技投入相对不足。2006年, 连云港市科技三项费用支出0.43亿元, 在苏北五市中仅高于宿迁市 (0.29亿元) , 占财政支出的0.746%, 分别低于徐州、淮安和盐城市0.251、0.38、0.791个百分点, 仅略高于宿迁市, 居苏北五市倒数第二位。具体数据如下: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得分分别为75.15、75.26、71.59、72.69、64.24;其中科技进步环境得分分别为6.83、6.6、6.4、6.37、6.41;科技投入得分分别为25.71、24.87、22.32、23.67、18.38;科技产出得分分别为22.42、23.99、22.65、22.56、21.1;科技促进可持续发展得分分别为20.2、19.81、20.22、20.1、18.35;科技三项费用分别为1.07、0.43、0.70、1.32、0.29亿元;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例分别为0.997, 0.746, 1.126, 1.537, 0.589。三是科技进步对个别行业依赖程度过高。近年来, 连云港市科技进步投入产出中, 对医药制造业的依赖程度在40%以上。

三、工业发展环境比较

工业经济发展环境包括金融、税赋等诸多方面, 本文仅从金融方面加以比较。近年来, 连云港市委市政府下大力气整治经济发展软环境, 推进服务环境大建设, 取得明显成效, 全市工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2006年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06.11亿元, 比2005年增长18.6%, 增幅由2002年倒数第一位上升至苏北五市第三位, 高于苏北平均水平2.04个百分点。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25.90亿元, 比2005年增长23.77%, 增幅继宿迁市之后居苏北五市第二位高于苏北平均水平5.5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贷款余额41.70亿元, 比2005年增长49.52%, 增幅继盐城市之后居苏北五市第二位。增幅开始高于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幅、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幅高于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增幅, 说明连云港市工业发展的金融环境比周边地区相对有利。具体资料如下: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工业贷款分别为1193.72、506.11、511.37、506.11、281.99亿元, 存款年增幅 (%) 分别为18.09、19.68、10.44、18.6、22.97。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分别为565.06、325.90、332.78、325.90、195.53亿元。贷款年增幅 (%) 分别为15.04、21.16、12.16、23.77、32.78。工业贷款余额分别为93.44、40.70、98.26、41.70、23.22亿元。工业贷款年增幅%分别为47.70、35.71、77.11、49.52、41.70。但工业贷款相对集中于优势企业、信贷资金的市区化配置倾向较明显, 中小企业融资仍然较困难, 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突出区域重点, 支持东部城区的港口、道路、开发区基础设施项目、物流业和临港产业建设;支持主体工业、重大工业投入项目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支持非公经济、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等发展壮大。

摘要:加快工业化进程, 全面提升工业竞争力, 是连云港市迅速提升经济实力的迫切要求。本文从地区工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中选择若干有代表性的指标, 通过指标对比, 分析连云港市工业竞争力的优势和差距所在, 并探求差距形成的原因, 提出提升连云港市工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连云港,工业结构,投资,外向性

参考文献

[1]江苏统计年鉴 (2003-2006年) [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3年~2006年各年版

[2][EB/OL].国家统计局、江苏省统计局等网站资料等

四川省中药工业竞争力分析 篇10

1. 1 工业总产值

2006 年至2011 年, 四川中药工业总产值从100. 10 亿元增长至407. 85 亿元, 增长307. 44% , 较2010 增长41. 63% , 居全国第2 位, 见图1。

1. 2 工业销售收入

2006 年至2011 年, 四川中药工业销售收入从84. 88 亿元增长至377. 49 亿元, 增长344. 73% , 较2010 增长36. 21% , 居全国第2 位, 见图2。

1. 3 工业利润

2006 年至2011 年, 四川省中药工业实现利润从6. 23 亿元增长至31. 58 亿元, 增长406. 90% , 较2010 增长30. 98% , 居全国第3 位, 见图3。

1. 4 工业利税

2006 年至2011 年, 四川省中药工业实现利税从11. 57 亿元增长至55. 94 亿元, 增长383. 49% , 较2010 增长32. 75% , 居全国第3 位, 见图4。

1. 5 工业资产

2006 年至2011 年, 四川省中药工业资产从120. 93 亿元增长至231. 12 亿元, 增长90. 29% , 较2010 增长21. 81% , 居全国第5 位, 见图5。

2 四川中药工业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2. 1 中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的比较分析

四川中药工业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的发展, 中药教学、科研开发实力雄厚, 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药企业和产品, 在全国占有较重要的地位。从2006 ~ 2010 年, 我省中药工业总产值增长307% , 中药工业产业迎来“朝阳”的发展期。以2010 年为例, 四川省中药工业实现总产值287. 96 亿元, 居全国第二位, 同比增长33. 29% 。其中, 中成药工业产值为182. 52 亿元, 同比增长33. 50% , 居全国第四位; 中药饮片工业产值为105. 44 亿元, 同比增长32. 93% , 居全国第一位[1], 见表1。

据2011 年中国医药统计年报统计, 四川省中药工业实现总产值为407. 85 亿元, 居全国第二位, 较2010 年增长41. 63% 。中成药工业产值为272. 99 亿元, 较2010 年增长49. 57% , 由2010 年全国第四位上升到第二位; 中药饮片工业产值为134. 86 亿元, 较2010 年增长27. 90% , 居全国第一位[2]。四川省中药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的速度较快, 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达到了41. 63% , 这说明四川中药工业产业的发展正处于快速发展期。

(单位:亿元)

注: 数据来源2010 中国医药统计年报[3]

2. 2 中成药经济效益指标的比较分析

四川省中成药经济效益综合指标、产品销售率、总资产贡献率、百元固定资产实现总产值及实现利率都高于全国平均指标, 各项指标与江苏、山东、广东等医药工业强省大体相当; 中药企业亏损面也相对较低, 低于全国9. 47 个百分点。但我省中成药工业资产负债率相对较高, 高于全国11. 17 个百分点, 达到了52. 42% , 高于其他主要省份, 中成药工业发展面临一定风险 ( 见下表2) 。总体而言, 四川省中成药工业产销衔接较好, 盈利能力相对稳定, 具有较好的市场竞争力。

注: 数据来源2010 中国医药统计年报[3]

2. 3 中药饮片经济效益指标的比较分析

四川省中药饮片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标、总资产贡献率、百元固定资产实现总产值及实现利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指标, 分别低0. 22、4. 07% 、88. 6 元、12. 07 元, 与江苏、山东、广东等医药工业强省有一定差距, 这说明四川省中药饮片工业规模虽居全国第一, 但市场整体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相对较弱, 产业规模粗放型形态并未改变, 产品经济效益的整体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见下表3。

注: 数据来源2010 中国医药统计年报[3]

3 四川中药工业竞争力总体评价

从以上四川省中药工业发展现状及与江苏、山东、广东、云南等7 省经济效益指标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 四川省中药工业整体发展趋势良好, 呈逐年上升趋势, 连续6 年位居全国前列。在中成药工业方面, 各项经济指标与江苏、山东、广东等医药工业强省大体相当, 产销衔接较好, 盈利能力相对稳定, 具有较好的市场竞争力; 在中药饮片工业方面, 部分经济综合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川省中药饮片工业规模虽居全国第一, 但经济效益整体水平并不高, 产业规模粗放型形态并未改变, 还需进一步提升行业竞争能力。

4 结语

中药工业竞争力由自然资源、科技与人才资源、金融与政策支持三个比较优势要素以及生产要素、需求条件、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产业链关联度、机会与挑战、政府角色八个竞争优势要素构成, 各要素间相互关联[4]。四川应充分发挥自身在该领域的比较优势, 通过加强中药工业“政产学研”的协同创新, 强化资源整合, 提升产业集聚, 完善体制机制等措施, 加快中药工业产业的升级转型, 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整体提高四川中药工业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竞争水平。

摘要:对四川中药工业的生产、销售、利润与利税、资产等主要经济指标进行纵向比较分析, 并主要对四川2010年中成药及中药饮片产业与吉林、江苏、山东、广东、云南等7省进行横向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 四川省中药工业整体发展趋势良好, 呈逐年上升趋势, 居全国前列。但部分综合性经济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说明四川省中药工业规模虽大, 但市场整体盈利能力和盈利水平并不高, 产业规模粗放型形态并未改变, 行业竞争力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中药工业,中成药,中药饮片,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四川医药.2010年四川医药行业经济运行分析[R].2011, (3) :2-3.

[2]四川医药.2011年四川医药行业经济运行分析[R].2012, (3) :4-5.

[3]工业和信息化部.2010中国医药统计年报 (综合册) .2011:479-559.

工业竞争力 篇11

一、适应形势任务变化,创新人才工作理念

院党委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的人才工作,确定了“人才强院”的战略思维,科学制定“十一五”人才队伍培养计划,明确中期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建设“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人才环境,以人才政策为先导,以人才投入为保障,一手抓骨干队伍建设,一手抓高端人才引进,努力组建一支适应我院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科研队伍。

二、加大引才引智力度,广纳贤才为我所用

(一)坚持大投入,搭建平台纳才。为了给全院科研、生产以及新业务拓展提供技术支撑,院党委决定每年拿出不低于销售额5%的经费,同时,拓宽研发经费渠道,多方面争取政府资助,保障研发资金到位。

(二)保证大力度,创新政策聚才。我们研究出台了《关于高层次人才享受优惠待遇的暂行办法》,分配激励体制明确规定新引进博士在8年的服务期内,累计享受13万的补助;在购得新房前,可免费居住一套90平米配套完整的周转房。此外,我们还对引进人才的专业结构、年龄梯次和配套工作经费等作出明确规定。

(三)突出全方位,转变机制引才。我们紧紧围绕产品研发的各个环节,出台柔性引进人才资助办法。柔性引进的博导和博士,按项目签订合同,支付相应费用。积极寻求国内外同行创新型科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到我院进行业务指导、科技合作和技术入股。

三、創新人才激励机制,鼓励人才干事创业

(一)完善分配激励制度,体现创新价值。每年拨出一定数额的奖金奖励科研开发成果、优秀科研工作者和优秀科研团队。提高科研中心的奖金额度,适当拉开科技人员与普通职工收入差距。对公开招聘的急需紧缺人才,实行“特才特薪”,贡献与薪酬相匹配。对科研项目带头人,给予专项科研津贴,鼓励发挥领军作用。对外聘技术专家,发放专家津贴。出台《广西化工研究院奖励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对项目组研究的科研成果投入生产、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的,按当年产品实际产生税后利润的10%提取奖励金。

(二)建立培养培育机制,提升人才素质。院党委先后出台《广西化工研究院培训管理制度》、《广西化工研究院培养进修经费管理规定》,鼓励在职科研人员继续深造,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技能。积极选派“西部之光”访问学者,到中科院过程所、中科院化学所等在京科研院所进行为期一年的脱产研修。此外,还大力加强执业资格培训,鼓励科技人员参加执业资格考试。

(三)疏通人才晋升渠道,拓展成长空间。研究制定《首席工程师管理办法》,拓宽专业人才晋升渠道,让专业技术人员享受与中层管理人员相当的待遇。对首席工程师的岗位设置和聘任条件作出严格规定,同时,对首席工程师实行聘期制,定期考核、动态管理,进一步畅通了与行政晋升、职称评定并行的“第三通道”,拓宽了拔尖人才的职业发展空间。

四、营造良好创业环境,稳定科技人才队伍

(一)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一方面对项目申报、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方面提出详细、具体、明确的要求。一方面,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环境。

(二)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构筑青年人才快速成长的通道,营造“比学赶帮、争创一流”的良好科研氛围。通过组建科研团队和小组的形式,新老科研人员互帮互助,让新员工在学习知识、技术和经验的同时,传承化工院的优良传统和良好的科研作风。

工业竞争力 篇12

关键词:工业,提高,规模竞争力,引导,扶持,服务,规范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两次粤东会议的召开, 把揭阳带进一个新的发展天地。第一次粤东会议, 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副总理指出, “粤东要有大发展, 必须大力发展工业”。第二次粤东会议, 省委书记汪洋要求, “揭阳要加快发展, 实现赶超进位、后来居上, 力拔粤东‘五年大变化’头筹”。为使揭阳市经济到2015年赶上全省平均发展水平, 就必须继续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提高工业规模竞争力, 强势推进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1揭阳工业经济的现状与结构特点

1.1从平稳发展到加快发展

近年来, 揭阳市大力推进“一三二”和“三个新增100”计划, 做大做强五金机械、化工塑料、纺织服装、食品制药、电子信息等五大支柱产业, 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鼓励自主创新, 打造自主品牌, 全市工业经济进入相对较快发展平台。2009年底, 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412.83亿元, 比上年增长16.5%。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833户, 增长29.4%;规上工业增加值274.41亿元, 增长26.8%。今年上半年, 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223.34亿元, 同比增长25.9%, 增速比2009年提高9.4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165.27亿元, 增长34.1%, 增速提高7.3个百分点。

1.2结构趋向优化

在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的同时, 工业的规模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今年上半年, 在全部工业中, 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71.1%, 比2005年提高了21个百分点。规下工业增加值比重为从2005年的50.1%下降为28.9%。工业规模结构逐步趋向优化。

1.3发展动力主要来自规上工业的增长

规上工业的较快增长是推动工业经济发展主要的动力源, “三个新增100”战略取得明显成效。一是规上工业对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加大。今年上半年, 规上工业对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的贡献率为85.6%, 预计2010-2011年两年平均的贡献率可达88%, 比2009年高出4个百分点。二是“三个新增100”效果显著。2006-2009年, 全市共新增规上企业1118户, 据测算, 此部分规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02亿元, 平均每户增加值0.09亿元, 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 对全部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 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5%。

2提高工业规模竞争力的潜力分析

2.1小型企业与个体工业户上规模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 全市规下工业单位32870户, 其中法人企业3858户、个体工业户29012户。据测算, 年营业收入300万元-500万元的规下工业单位超过4000户, 其中法人企业1500户、个体工业户2500户, 这些规下工业单位将是未来若干年揭阳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储备资源。

2.2做大做强工业企业对揭阳经济发展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通过不断的努力, 引导和扶持当前揭阳规下4000户法人企业和个体工业户做大做强, 可以对揭阳市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据测算, 2009年, 揭阳市规上工业企业户均增加值规模0.15亿元, 相当于全省的45.5%。近年揭阳的规上工业企业规模扩大速度快于全省, 达到年均增长9%左右, 快于全省平均水平。按这样的增长速度计算, 到2015年, 揭阳市规上工业企业户均增加值规模可达0.25亿元。

如果能成功推动全市4000户规下工业单位上规模上水平, 那么按照规上工业企业发展的趋势, 到2015年, 规上工业增加值可望达到1400亿元左右, 比2009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加1100亿元, 增量为2009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增的2.66倍, 为全市GDP的1.35倍。通过扶持, 做强做大这些规下工业企业和个体工业户, 可以为揭阳经济的真正腾飞做出巨大的贡献。因此, 做强做大工业规模经济对全市经济在2015年成功赶上全省平均水平起决定性的作用。

3影响工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当前, 影响全市工业企业开展规模化经营、提高规模竞争力的原因是多样的, 既包括各级各部门认识不到位、扶持不到位、服务不到位、管理不到位等因素, 也存在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者“不愿上”、“不要上”、“不能上”和企业经营管理不规范等难题, 并且这两方面的原因是相生相存的。

(1) 对上规模认识不到位, 导致工业企业“不愿上”。

一是各级各部门对推动工业企业上规模认识不到位, 没有意识到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对经济发展尤其是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 对发展工业失去重心、消极被动应付。二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上规模认识不到位, 存在“人怕出名猪怕肥”的错误思想, 对依法纳税、依法报送统计数据存在抵触情绪, 特别是不少规模较大的个体工业户, 惧怕转为企业之后需要纳税而宁可放弃做大生产经营规模的机会。

(2) 对上规模扶持不到位, 导致工业企业“不要上”。

一是没有特别针对上规模工业企业的优惠扶持政策, 工业企业上规模之后面临更多的是义务而非权益。二是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受到诸多外在因素制约, 比如工业用地制约、用电制约等等。

(3) 对上规模服务不到位, 导致工业企业“不能上”。

一是服务观念陈旧, 仍停留在“看、等、待”的老三篇, 被动地提供服务, 而不是主动、积极地为企业提供及时的全方位的服务, 甚至对企业的困难视若无睹, 导致近几年来工业企业备受工业用地少、用工荒、电荒、原材料价格上涨等问题困扰。二是服务效率低服务质量差, 存在“踢皮球”、“扯皮”、“推诿”等不良现象, 妨碍了工业企业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开展。三是存在“卡、拿、要”等扰企现象, 使工业企业不堪重荷。四是服务创新步伐缓慢, 无法适应市场变化和工业企业的需要, 如:目前各级各部门提供的服务还是分散的, 特别是市级还没有开展一站式服务, 造成企业办事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对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指导和协助力度不足;忽视对工业企业推广电子商务, 使工业企业仍停留在传统的购销渠道水平, 对网络的巨大力量利用不足, 等等。

(4) 对上规模管理不到位, 导致工业企业经营行为不规范。

一是推动工业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力度不足, 企业家族式管理情况严重, 企业管理水平较低, 对政府的政策和企业所需履行的纳税、报送统计报表等义务的配合度较低, 使工业企业的扩张受到阻碍。二是对个体工业户的管理存在误区, 有的部门为了部门的利益, 夸大由个体户转为法人企业会导致税负加重等对个体工业户不利的因素, 造成不少生产经营规模较大的个体工业户不敢转为法人企业, 从而影响其市场开拓、生产规模扩张和品牌创建, 严重制约了揭阳工业企业上规模上水平。三是由于机构改革后各级统计队伍力量受到削弱, 统计经费不足情况严重, 对已上规模和有潜力上规模工业企业的统计力度不足, 弱化了各级对推动工业企业上规模工作的管理力度。

4四管齐下, 做大做强工业经济

要实现工业经济的突破发展, 必须要在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上下功夫。要实现总量的迅速扩张, 就必须有一个持续较高的增长速度和众多上规模的工业企业;要达到质的不断提高, 就必须坚持走规模效益道路, 实现规模化经营, 提高创新能力, 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加大资本投入, 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 整合和优化资源配置, 推动规模扩张, 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实现工业经济的高效、可持续发展。因此, 无论从总量扩张还是质的提高, 最重要的是推动更多的工业企业和个体工业户走规模化经营道路。从揭阳当前工业发展的实际看, 要实现揭阳工业跨越式发展, 必须从“引导、扶持、服务、规范”八字方针入手, 着力提高工业规模竞争力。

(1) 要加强引导, 确立做大工业规模的意识。

一是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推动工业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对实现揭阳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意义, 将各级各部门对推动工业企业上规模上水平的被动式转化为主动式, 时时留意, 刻刻关心, 不折不扣地执行全市做大做强工业规模经济的政策措施。二是要加强宣传工作, 让工业企业和个体工业户的经营管理者充分认识到, 企业和个体户只有上规模上水平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营造大企业光荣、纳税光荣、守法光荣等氛围, 将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企业上规模上水平的“不愿上”转化为“愿意上”。

(2) 要加强扶持, 促使工业企业轻装速进。

要研究制订工业企业上规模上水平的扶持优惠政策, 在工业用地、用电、税收等方面进行扶持。如优先满足上规模工业企业的工业用地需要;在用电安排上尽力满足企业开工的需要, 即使需进行“错峰”用电, 时间安排上要尽量照顾企业的生产时间;税收优惠要向上规模的企业倾斜;自营进出口权要优先安排给上规模的企业, 等等。总之是要使上规模企业充分享受到规模化经营带来的益处, 将工业企业上规模的“不要上”转化为“我要上”。

(3) 要强化服务, 优化工业发展软硬环境。

政府的产品就是服务, 为经济发展服务, 为社会大众服务, 在当前推进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主要任务下, 也要为工业企业及时地协调各类矛盾和困难, 更需要各个部门形成合力去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一是建议建立由市委市政府领导牵头、各级各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推动工业上规模联席会议制度, 及时协调解决工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并及早成立一站式服务中心。二是要继续实施市领导挂钩重点企业联络制度, 及时了解掌握并协助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三是要提高服务水平, 着力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杜绝“踢皮球”、“扯皮”、“推诿”等不良现象。四是要清理整顿各种扰企现象, 清除乱收费、乱摊派行为, 特别是对上规模的工业企业, 能不收的费用一定不要收。五是要当好上规模工业企业的好帮手, 如充分了解企业的商业需要, 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各类贸促会, 为企业开拓市场搭台, 可以考虑构建揭阳工业企业供需专业网络平台, 公布企业的产品、原材料、人才供需等信息, 以网络方式使揭阳的工业企业建立全国甚至全球的购销网络;建立企业融资信用担保制度, 解决企业资金紧缺问题;及时跟踪了解企业用工状况, 想方设法协助解决用工难和技术工人紧缺难题;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尤其要重点协助上规模工业企业做好科研创新、专利申请、技术引进等工作。六是要通过招商引资把揭阳工业产业融入国际、国内优势行业的产业链中去。对上规模工业企业的服务到位, 就一定能够使工业企业上规模从“不能上”转变为“我能上”。

(4) 要强化规范, 推动工业企业健康良性发展。

上一篇:初中音乐教学方法研究下一篇:特殊工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