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竞争力

2024-05-16

企业经济竞争力(共12篇)

企业经济竞争力 篇1

1 引言

长期以来, 企业竞争力大都以耗费资源为支撑, 或者以消耗资源为前提, 而无论是资源的消费还是环境的改变, 特别是污染和破环, 都是有限度的, 过度消费资源和破坏环境, 不仅会使企业生产无法持续进行, 而且还将破坏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因此, 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必须从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战略出发, 以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 从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角度, 研究企业竞争力问题, 引导企业从资源型企业向创新型企业转变, 从而培育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

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已开始认识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对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绿色竞争力等问题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但尚不系统。最近, 在循环经济下, 我国企业竞争力培育和提升迫切需要新的、有效的理论指导。已有的研究主要偏重于技术、设备、资金、人员配备等“传统”的直接要素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而忽视了资源、环境变化对其产生的间接影响。现有相关理论已经难以适应其变化的要求, 也无法为企业形成长期竞争优势提供服务。探索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 通过循环经济产生新的竞争优势, 使企业产生持续的竞争力, 这些问题成为企业面临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同时也成为管理科学研究的新课题。

2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

“循环经济”一词, 首先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于1966年提出, 其意义主要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 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 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经济增长, 转变为依靠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型经济增长。在其随后的发展中, 由于各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不同, 对于循环经济内涵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 循环经济是通过三个层次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一是在企业的层面, 即小循环, 是在企业内通过推行清洁生产, 减少生产和服务的物料和能量使用量, 实现废弃物排放的最小化;二是在区域的层面上, 即中循环, 是按照产业生态学原理, 通过区域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 形成区域间的产业代谢和共生关系;三是在社会层面上, 即大循环, 是通过废弃物的再生利用, 实现消费过程和消费过程后的物质与能量的循环。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正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这是因为企业目前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等现实压力促使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开展循环经济的现实压力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迫切需求

我国目前发展经济存在着一系列的资源和环境约束, 首先, 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存量约束, 表现为我国资源禀赋较差, 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其次, 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流量约束, 表现为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再次, 我国的环境污染较严重。而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在人们保护自然、维持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呼声越来越强烈的背景下, 仅像以前那样只重视自身经济利益的提升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矛盾要求企业在赚取自身利润的同时, 主动承担起对环境、社会的责任, 发展循环经济。

2.2 迎接全球挑战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以及中国加入WTO, 宣告了中国市场与全球市场融为一体的时代的到来。中国企业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 就要符合各国不同的法规制度、不同的产品标准和不同的品质要求。在一些国家, 尤其是西方的发达国家屡屡以环境保护为借口设置贸易壁垒的不利形势下, 发展循环经济, 获得ISO14000国际环境资格认证等绿色通行证显然是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一种明智之举。

3 基于循环经济的企业绿色竞争力策略

(1)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市场培育。

①当资源的价格过低 (低于其实际价值) 或处于免费状态时, 从降低投入资源成本角度来说, 发展循环经济将没有吸引力。这时人们会对资源过度开发、过度使用、过度浪费, 从而也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这就需要必须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 对资源进行合理定价, 使其价格能够真实反映其价值。具体为:在明晰资源产权的基础上, 在通过分析国内有关资源的价格、国际上同类资源的可比价格, 确定自然资源的定价政策的宏观调控下,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价格体系形成中的作用, 使资源价格能充分反映其市场供需关系、稀缺程度和开发利用的环境成本, 搭建起发展循环经济企业与不发展循环经济企业公平竞争的平台。

②培育绿色消费市场, 通过绿色消费拉动企业循环经济的开展。绿色消费市场的形成, 首先, 企业要不断地开发适销对路的绿色产品;其次, 要培育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理念, 引导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 购买绿色产品;最后, 应发挥政府需求 (政府采购) 对市场需求的引导作用。政府可采用倾斜性的绿色购买政策, 如优先购买经过清洁生产审计或通过ISO14000认证的企业产品, 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并通过发挥政府绿色采购的表率、示范和号召力作用, 进一步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促进绿色消费市场的形成, 从而推动企业循环经济的开展。

③完善市场竞争体系, 建立包括价格、质量、服务、企业形象等在内的全方位的竞争模式, 促进竞争手段的多样化。这种全方位的竞争模式为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动力, 因为良好的企业生态环境将是树立企业形象, 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2)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建设。

①要建立完善的市场准入制度。

从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设立市场准入条件。如通过提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 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产品和设备;对新建和改、扩建的工业项目, 要求其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 必须包括合理用能、用水方案。

②完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

完善的循环经济法律制度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依据和保障。我国《节约资源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出台, 标志着我国环保立法观念已经从末端治理转向了对生产全过程的控制。但总体上看, 循环经济方面的法制建设依然较为薄弱, 还不能适应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要结合我国国情,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 研究建立包括基本法、综合法和专门法在内的多层次的循环经济法规体系, 既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指导思想, 又可利用可操作性的法律条款, 如详细而明确的法律责任和污染损害处罚条款等, 对企业开展循环经济进行激励 (负激励) 。

③完善环境税费制度, 确保企业生产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内部化。

一方面, 应加大环境保护税和排污费的征收额度。对企业征收的环境保护税和排污费等越高, 企业生产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内部化程度就越高, 则企业越有积极性采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另一方面, 应完善排污权交易制度, 允许排污权进行合法有序的买卖交易, 通过这种方法鼓励企业采用循环经济生产模式, 因为对于未进行循环生产的污染企业来说, 买进污染份额实际上是增加了排污费, 从而增加了生产成本, 也把自己推向了市场竞争的劣势地位。

(3)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 促进企业技术生态化。

①多途径增强企业的生态化技术研发能力。

首先, 在企业内部应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开发机构, 培育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其次, 开展国际技术合作, 引进先进生态技术, 提高生态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能力和对外部技术资源、技术成果的选择、消化和吸收能力。第三, 加强产学研的生态化技术研发合作。加强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和合作, 以及在生态园区、开发区内开辟专门的实验研究区域, 使产、学、政府各部门共同研究废弃物处理技术、再利用技术和环境污染物质合理控制技术等, 为企业开展废弃物再生、循环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②多途径融资, 加大企业的技术生态化研发的资金投入。

首先, 企业自身应多方面吸引资金, 走发展绿色债券、企业集资、个人投资和外商投资相结合的路子, 为企业发展生态技术提供资金保障。其次, 应构建企业直接融资渠道, 如扩大银行对生态企业的信贷支持;深度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建立二级市场和一些地方性的小证券市场, 给生态企业的产权提供交易的场所;积极发展风险投资, 鼓励设立按照市场规律运行、主要投资中小企业的风险投资基金、创业基金等。最后, 政府应直接投资进行循环经济相关方面的技术研究, 并对企业自身所进行的有助于循环经济开展的技术研发工作进行财政补贴。

(4) 建立科学和严格的循环经济管理体系。

①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并利用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逐步把资源和环境代价计入企业成本, 真实反映、科学评价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设置经济运行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循环再利用指标、废弃排放指标、建设保障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 指导企业循环经济建设, 使抽象的循环经济具体化。

②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体系, 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和措施具体化、定量化, 纳入干部、职工的业绩考核体系, 将部门、员工的责任与企业循环经济工作的开展挂钩, 对忽视责任、违反规则的给予严肃处理;对发明新技术、降低产品的环境污染、促进企业生产流程的生态化改造, 以及对生态营销有成效的部门和员工给予高额的物质和精神奖励, 如奖金、提成、技术持股、技术入股等。

(5) 培育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竞争的产物, 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本企业所特有的精神风貌和信念, 并保证这种精神风貌和信念得以持久存在的制度和措施, 它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是现代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灵魂。企业发展循环经济, 一方面, 必须将循环经济思想注入到企业文化中, 在企业内部形成对循环经济的高度重视, 让每个员工都充分认识到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使生态设计、清洁生产、绿色营销等成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为。另一方面, 应向外界积极传播这种新的企业文化, 例如, 通过企业的环保宣传、领导和员工的环保行为等取得社会的认同, 从而在获得良好的企业社会形象的同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这种新的企业文化。

摘要:自工业革命以来,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和经济规模的扩大, 人类在创造出前所未有的财富的同时, 也加剧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等一系列人与自然的矛盾。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如何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时, 保持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特别是在目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大环境下对企业竞争力的研究, 正成为理论界和实践家们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循环经济,企业绿色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洪传春, 张雅静.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企业竞争优势分析[J].经济与管理, 2006, (10) :44.

[2]杜欢政, 张旭军.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近期研讨综述[J].统计研究, 2006, (2) :63.

[3]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 (第15版) [N].人民日报, 2006-6-9.

[4]徐蒿龄.循环经济的理论平台与实验平台[N].光明日报, 2004-1-6.

[5]冯之浚, 张伟, 郭强, 等.循环经济与末端治理的范式比较研究[N].光明日报, 2003-9-22.

企业经济竞争力 篇2

摘要:目前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的研究颇多,但大多研究都是从管理学、战略管理、企业文化、生产和营销等领域来研究核心竞争力。进入21世纪,企业竞争的加剧,不但面对国内企业的冲击,还要迎接国际企业的挑战。企业未来的市场竞争,将是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只有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才能促使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克敌制胜、不断壮大。文章从管理经济学的视角来研究如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来保障企业生存和发展,保持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动机相容性;企业文化

一、核心竞争力内涵及其特征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首次亮相是在1990年6月,由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于是核心竞争力一词风靡全球。国内许多刊物上也出现了对核心竞争力的不同解释,但总体是“形不同而质同”。核心竞争力其实质就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具备一定规模、拥有一定实力后才具备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它是研发系统、营销系统、组织管理系统的有机融合。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所具有的明显优势并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能够满足消费者价值取向需要 的独特的能力、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组织能力。企业文化力、学习力、创新力等三个层面上的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内涵,企业应从这三个层面加大提升企业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正是这三个能力有机结合构成的企业竞争优势的能量源,文化力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学习力是核心竞争力的保障;创新力是核心竞争力的动力。经过企业领导层的长期倡导和全体员工的积极认同与实践所形成的价值观念、信仰追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以及传统和习惯的总和构成企业文化。企业通过对信息和知识的及时认知、全面把握、迅速传递、达成共识,并做出正确、快速的调整,以利组织更好地发展的能力,是企业的学习力。企业将知识再组合、再创造、再输出,以不断改变或重新设计自身来适应持续变化的环境的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特有的、在长期的竞争过程中形成的特有的特征体系,这种特征体系已经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模式,它促使企业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创新,使得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五个根本特征:差异性、价值性、独特性、整体性和不可模仿性。企业核心竞争力还有五个连带特征:知识性、不可交易性、动态性、辐射性、难以替代性。

二、对核心竞争力管理经济学的思考

从管理经济学角度看,核心竞争力的最终目标是创造更 多的消费者剩余,为企业所有者带来更多的收益,实现企业社会价值的最大化。消费者剩余是由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首先提出的,消费者剩余衡量的是消费者从某一物品的购买中所得到的超过他们所为之支付的那部分额外效用。传统的消费者行为理论认为,消费者剩余根源于递减的边际效用,现代管理经济学理论从企业的角度来分析,消费者剩余根源在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无论从成本的角度还是从收益的角度看影响消费者剩余的消费时间价值,消费时间对消费者都能产生质的收益。作为自由时间的消费时间,是能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随着消费时间的积累,消费者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提高科学文化水平,随着消费者素质的提高,对消费者的消费和生产都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从消费来看,能提高消费者的消费能力,能使商品的使用价值得到更充分的更合理的利用,在相同条件下使消费者获得更多的效用。从生产上看,个人的充分发展能提高个体的劳动生产率,使个体生产力得以提高,这种个体本身生产力的提高又必然反作用企业,促使企业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企业产品才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因此,从企业的角度看影响消费者剩余的主要因素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另外,从管理经济学角度看,企业的动机相容性不一致也会造成其核心竞争力不强,保持动机相容性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保障。动机相容性是要求企业所有者与广大员工要保持一致的理念,由于存在二者之间的文化的差异、世界观的不同,各异的价值取向等因素,形成一个经济利益的变量问题,各自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加之信息不对称性就会产生动机不相容性。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动机不相容性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就是企业内部低效率运行、都试图转嫁各自的“成本”,无法达到企业追求的最佳利润水平;动机不相容性会产生企业所有者和员工之间不诚实的诱因,产生二者博弈,其结果就是不诚实是一种优势策略,对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形成一个非常难以逾越的障碍。

三、对核心竞争力理解的几种误区

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解,有不同的形式,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核心竞争力,也不是规模越大,核心竞争力就越强。在竞争领域出现,且具备一定规模的企业中。有些企业属于自然垄断状态,虽然规模很大,但决不能说其核心竞争力就大。主要有几下几种误区:

第一,不能给顾客带来“消费者剩余”或者忽视顾客价值的能力的企业,没有考虑消费者的利益,也没有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研究和开发,即使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其产品也不会被消费者所接受,是不具备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低成本不是核心竞争力,低成本并不能为顾客创造新的价值,人们的消费偏好是动态的,很多时候越是降价越是持币观望,关键的是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要增加产品的价 值,只有依靠企业内在能力找到价值增长点,才能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由于各种原因,企业暂时拥有一定数量的稀缺资源,获得了比别的企业多得多的超额利润,但所有的稀缺资源并非都是核心竞争力,只有当这些资源转化为人的技能并以特定的方式组织起来发挥作用时,才会对企业的成功起到关键作用,因此,拥有稀缺资源不一定拥有核心竞争力。

第四,投机是近年来我国企业界出现比较多,投机行为的最大特点是企业在短期内经营绩效大幅度提升,但是企业没有内在文化力、学习力、创新力等三个层面上的能力,不能长期持久下去,成功得快、消失得也快,投机不是核心竞争力。

第五,企业具有在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单纯的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是在某一特定方面相对于竞争对手来说的,所以企业很难保证可以长期拥有这一优势,它不是核心竞争力。

四、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第一,改善企业的动机相容性。改善企业的动机相容性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前提条件。企业要不断改善全体成员的动机相容性,只有动机相容性一致化,企业才能意识到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才能在人力、物力、财力上达到一致的投入,才能在认准市场需求和产品技术变化 趋势的基础上,准确定位核心竞争力,也才能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否则,它会成为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的阻挠因素。

第二,打造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是非常重要的,许多企业也都在努力塑造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最基本的两个方面是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价值理念包括:企业愿景、企业宗旨、企业价值观、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道德、经营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人才理念、学习理念等;行为规范则包括:企业整体行为规范、企业组织行为规范和部门行为规范、员工个体行为规范等。打造自己的企业文化过程中,使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战略目标实施相融合,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管理相融合;注重企业文化自有性、原创性、独特性的特点;注重企业文化好识、好记、好用、好传播;切记企业文化不能繁琐化、不能雷同化、不能模式化、不能故弄玄虚,如成功的CIS设计、品牌定位、注重产品质量、取得国际标准认证、保持独特的名牌个性魅力、成功的品牌宣传等。这样的企业文化会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着竞争优势。

第三,企业不断创新。创新是现代企业获得持续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之一,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从知识经济的要求出 发,从市场环境的变化出发,不断进行技术、管理、制度、市场、战略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其中又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掌握了核心技术、开发了核心产品的企业,就会驰骋市场、无往而不胜。那么企业要想掌握核心技术,就要在建立企业产品、技术矩阵的基础上,系统分析,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企业才能提高顾客价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通过各种创新活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来共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企业大量资源的长期投入,更需要企业强大的学习力、创新力、文化力的支撑。企业只有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客观地分析和评价自己,才能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企业核心竞争力也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它会随着技术、需求和市场的变化而衰减,要保持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地位和生机活力,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准确把握顾客需求,动态看待竞争对手,才能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企业经济竞争力 篇3

关键词:知识经济;企业文化;企业竞争力;文化因素论

一、 引言

企业文化作为一个管理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由美国学者在比较美日两国企业管理的根本性差异中提出来的。美国著名的管理学者约翰·科特(Johnp. Kotter)在其《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一书中指出:“企业文化在下一个十年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因素”。跨入21世纪后,人类面临着新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形态的到来。在知识经济中,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经营业绩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哪个企业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哪个企业就处于市场中较有利的竞争地位。因此,企业文化对形成企业内部凝聚力和外部竞争力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二、 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1. 企业竞争力外生因素。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以及本行业进入或退出的壁垒大小等企业外部因素。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 Porter)的行业结构理论则认为,产业间的盈利情况具有明显的差别,因而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产业选择,企业选择进入一个高盈利的产业,就具有竞争优势。

以上两个学派都是从企业外部探寻形成企业竞争力的原因所在。但似乎还没有找到决定企业竞争力的真正本源。于是,人们开始转向企业内部因素的研究。

2. 企业竞争力内生因素。企业成长理论认为,企业的内部资源决定企业的成长方向,企业选择行业取决于内部不可分割的剩余资源。那些持有独特专长、利用较好资源的企业将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资源基础论强调内部资源的重要性,独特的资源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提出的从企业内部去探寻企业之间能力差异的原因,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

核心能力理论强调企业是能力的集合体,能力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定义核心竞争力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怎样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各种技术流的学识。”他们还比较了日本企业与美国企业的经营业绩差异,认为日本企业的成功关键是注重了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企业知识论指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将从外生性生产要素向内生性生产要素转变,企业的稀缺资源也将由资本向知识转移。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任何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都必须注重如何创造和运用自身的知识资源,并且确定知识管理在企业经营战略中的核心地位。

以上几个理论是从企业内部来探寻内生变量因素对企业竞争力形成的影响和作用。相对于企业外生因素论而言,它们显得更有说服力,更容易为人们所理解认同。

三、 企业竞争力文化因素论

无论从理论研究还是企业实际都表明,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企业有没有竞争力以及竞争力的强弱与该企业是否具有先进的价值理念不无关系。而价值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构成要素,当企业竞争进入到强强对抗和持久战的时候,企业文化便成了一种具有决定意义的竞争能力因素。尤其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表现。鉴于此,笔者提出“企业竞争力文化因素论”观点,下面对这一观点进行具体论述。

1. 优秀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起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它有助于增强企业员工的使命感;有助于提升企业执行力;有助于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有助于培养顾客忠诚度。

(1)企业文化有助于增强企业员工的使命感。企业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将产生持久的驱动力,促使员工形成强烈的使命感。一个人是被制度约束着的工作效率高,还是发自内心的被使命感驱动的工作效率高?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被使命感驱动的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任何奖惩制度约束所无法达到的结果。优秀的企业文化为企业全体成员树立了一个核心价值观,它告诉员工在企业中什么目标是最重要的,那些行为是企业提倡的和不提倡的,从而引导员工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向企业认同的方面转变。因此,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将会使企业形成一种无法估量的组织资源,从而对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产生巨大的使命驱动作用。举例来说,“二战”结束后,美国占领了日本,当时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解散日本大财团。作为日本屈指可数的大财团——三井集团公司被分割成170多家企业,且被禁止使用原来的商号。这些企业其实都有条件独立开展业务经营,然而,时隔2年后,这些企业就开始为聚集在一起而努力,试图重新聚结在原三井的旗下。经过20多年的努力,原来被分割的企业又重新集合成一个大公司开始对外经营,并恢复使用“三井”的商号。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过了20多年,三井仍能重聚?究其根源,就是三井公司的使命、共同价值观使然。说到底就是三井的企业文化在起作用。

(2)企业文化有助于提升企业执行力。对企业而言,如果说管理是基础,执行就是关键。在实际的企业经营当中,很多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所以,往往一些企业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的东西好看,但执行起来就难。举一个实例:某企业因为经营不善导致濒临破产,后来被日本一家公司收购。厂里的人都以为日本人会带来什么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措施,可出人预料的是,日本公司只派了几个人来。制度没边,人没变,机器设备也没变,日方就提出这样一个要求:把先前制定的制度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结果不到一年时间,企业就扭亏为盈了。日本人的绝招是什么?是执行力。执行力能使企业创造实质性的价值。执行不力就会使企业丧失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但能够保证企业执行力长盛不衰的源头,最终应归结于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执行力的灵魂。一个企业要成为一个具有执行力的组织,应首先在企业内建立起高效的执行力文化。将执行力融入企业文化中,使企业中的每一个主体投身于其要执行的任务中,各司其职、分工合作、责任导向、关注结果。最终“众人拾柴火焰高”,企业的整体执行力会得到提升,企业的绩效也将显著提高。

(3)企业文化有助于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人们常说,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说得更具体一点就是,企业如果拥有合理的人才资源结构,又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企业就有了竞争优势。或者说,企业就有了核心竞争力。那么,企业能否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不仅仅是为员工提供一份较好的薪水报酬问题,最关键的是能否为员工提供一个机会平等的发展平台以及让其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发展环境。

(4)企业文化有助于培养顾客忠诚度。一个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是一个由以产品(服务)为主的“硬件和以企业文化为主的“软件”所组成的复合体。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培养顾客忠诚度将发挥巨大的作用。无论是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像可口可乐、通用电器、诺基亚,还是国内知名的企业集团,如海尔、联想、华为等,他们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在顾客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形象,产生了巨大的品牌效应。因而使顾客对其忠诚度得到巩固和加强。

2. 劣质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起负面影响作用。劣质企业文化不但不能强化企业的竞争力,反而会削弱原有的竞争力,使企业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最终会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消亡。

劣质文化当然是与优秀的、先进的文化相背离的一种文化。事实证明,真正有深邃思想、有先进文化观念的职业经营者很难长期在一家劣质文化的企业中工作。因为劣质文化企业的老板,其文化形态通常是独裁型、封闭型,两种不同文化形态的人在一起共事,双方的思想观点,处事的态度方式都不一样,久而久之,企业就会出现政令不畅、人心不安、关系紧张等严重局面。劣质企业文化轻者影响企业经营管理绩效,重者危及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下面以美国安然公司倒闭的例子,来说明劣质企业文化造成的严重后果。安然公司是从一个很不起眼的小企业,在短短几年里发展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大公司。但是,它的经营理念是为获得成功而不择手段。对内部员工采取残酷的淘汰制度,即人称“压力锅文化”。一位在安然公司工作过的员工有这样一段描述:“在公司处处感到尔虞我诈,弱肉强食。下班时不但要把文件资料锁在柜子里,还要仔细地检查一遍,以免被同事窃取,使自己的劳动成果化为乌有。”在安然公司,失意者总是被中途淘汰离职。得意者则留任,并且被高达数百万美元的奖金报酬所引诱。这就是安然公司“赢者获得一切”的企业文化缩影。该公司的员工说,为了保持安然股价持续上升,高层管理者不惜在投资及会计程序方面冒更大的风险。其结果必然是虚报收入和隐瞒债务,从而造成了“一座用纸牌搭成的楼阁”。试想,如此畸形、恶劣的企业文化弥漫于安然公司,焉有不使其倒闭毁灭之理?

3. “企业文化力”是核心竞争力。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加强文化建设,实质上是整合企业内外的各种资源,形成企业的核心专长,从而打造“企业文化力”——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言,表面看来不是最直接的因素,但实质上是最核心、最持久的决定因素。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充分地证明,优秀的企业文化,对内可提高生产效率、管理效率,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满意感,从而形成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可提升企业的品位和形象,增强顾客的忠诚度、美誉度,从而形成企业的影响力、扩张力。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既是人才、技术和管理的竞争,更是“企业文化力”的较量。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汇聚众智众力,整合各种资源,形成企业的核心专长。因此,“企业文化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美)约翰·科特.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3.熊胜绪,黄昊宇.企业伦理文化与企业管理.经济管理,2007,(4).

作者简介:肖智润,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企业经济竞争力 篇4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地加快,我国企业也得以迅速发展,企业是我国经济高速运行的核心力量,起着推动社会进步,更好地满足人民物质需要的神圣使命。而企业作为一个自负盈亏的组织,一旦成立之后,就应该想方设法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生存下去,才会取得市场竞争的优势,也才能够不断地茁壮成长。目前金融危机带来的阴影还没有散去,全球经济都还处于低迷的状态,可以说,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已成为决定中国企业命运的重要因素。因此,对于企业如何提高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的探讨,就显得极为重要。

2. 企业如何提高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

(1)利用电子商务给企业打造“网络商城+实体店面”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企业的经营理念、营销方式正发生变革, 企业要想取得一定的比较优势, 必须在自身所处的价值链中打造独特的核心竞争力。电子商务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全新机会和环境。研究电子商务对企业的深刻影响, 对企业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更好地开展电子商务、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电子商务真正的价值取决于它是否具有某种核心竞争力,或是创新技术,或是独特资源。

放眼当前的经济市场衰退形势,全民消费习惯都在发生着细微的变化,人们开始果断地划掉家庭预算中可有可无的支出,减少外出就餐的次数,站在货区前比较价格的时间加长……即便是在强购买力的一级城市消费市场,人们的心中也横添“谨慎”一词。在曲美家具总裁赵瑞海的眼里,企业确实应该挥起手术刀,但目标不是预算,而是冷静下来,正确调整营销战略。基于以上形势,曲美创新“水泥+鼠标”、“网络商城+实体店面”相结合的e世界商城正式上线,自此打开传统家居行业的渠道营销新模式,首次完成家具价格全国统一的局面,获得家具行业一直以来无法做到的价格自主权利,通过互联网与消费者搭建桥梁,大幅降低了企业的预算费用,也有效降低了商品的成本,从而更加稳妥与可靠的将实惠送给客户,赢得消费者对品牌的青睐。“名牌低价”概念借助电子商务优秀平台得以顺利实现,以此,真正迎合了当下消费者选择便宜产品的购物趋势,确定了品牌在市场博弈中的核心竞争力。

(2)给企业制定一个科学而有实用的财务管理制度。

在当前社会,对于企业财务活动实行管理最佳选择是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一种先进而科学的现代激励制度和财务管理方法。目标管理的核心是什么呢?它是首先给企业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企业所有的财务管理工作都围绕这个目标来开展,它是管理企业整个财务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它能够让企业所有的财务管理活动和财务管理行为都以这个企业财务管理目标作为行动指南,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以确定财务管理目标而开始,以目标实施做为指针,以目标是否完成来评价考核。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确定正确的财务管理目标就显得极为重要。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制定应该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和经济规律来完成。只有这样,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才能才能得以顺利实现,才有现实意义,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企业更具有竞争力。同时,企业要实行预算控制为首,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相结合的内部控制模式。对企业各项经营业务编制详细的预算,并通过授权,由相关部门对预算的执行情况进行控制。在预算控制中首先必须以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为起点,再次应当允许被授权部门对预算进行调整修正,使预算切合实际,最后相关部门应当定期反馈预算执行情况。对有形资产定期进行财产清查,保证财产实存数与账面数相符,保护资产的安全。对于信息、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要借助网络,做到动态监控,资源合理配置。各组织机构的职责权限得到授权后,并能保证在授权范围内的职权不受外界干预;确保有关部门之间进行相互监督检查。

(3)企业要做好市场调研,制定营销发展方向

企业的生产出来的产品要卖出去,才能够取得盈利。而只有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才能够卖出去。在当前的市场营销的环境下,如果企业不重视市场调研工作,那么这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可能取得成功,企业应该把市场调研工作始终作为企业一切经营管理活动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市场调研就像一盏明亮的“导航灯”,引领着企业扬帆远航。成功的市场调研有助于企业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作为企业应该明白两个最基本的问题:第一,我们的企业能为市场提供什么,即产品定位。第二,我们企业的市场在哪里,即市场定位。

任何一个企业,无论它的规模有多大,都不可能“通吃”所有的市场,不可能为所有的消费群体服务,而只能在某一市场领域内发展。这里所说的“某一市场领域”,就是公司的目标市场,市场定位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找到自己公司的目标市场。那种不知道自己的市场在哪里的企业,最终是不会有什么前途的。

(4)加强企业资金管理,完善企业采购支出管理

企业的财务管理,必须根据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和企业的发展要求,合理优化配置企业有限的资源,管好、用好资金,尽力做到既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需要。

第一,合理控制资本开支,不断提高投资回报。在这方面我们会进一步理顺和完善投资管控流程,加大对资本支出调控的力度。特别是要加强对重大投资项目的管控力度,科学合理地评估投资风险和投资回报,强化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为企业创造最佳的经济效益。同时,加强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包括现金的内部控制、银行存款的内部控制、备用金的内部控制和其他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由各大中型企业财务部门负责人或会计主管组织对库存现金每月至少盘点一次,如发现帐实不符,要立即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并由责任人赔偿损失。财务部门负责人或会计主管应经常不定期抽查出纳员的帐实是否相符。

第二,完善企业采购支出管理。申请购货的部门提出采购单,经采购部门审核报公司主管领导批准后汇总编制采购计划。再与供货单位签订供货合同或开出购货订单,组织采购。采购计划至少一式三份,一份送仓库部门,一份送财会部门,一份由采购单位留底存查。请购单和采购计划中应填明所购货物品名,规格,数量,计划价格及质量要求等内容。采购部门批准的数量若与申请单位申报数量有异,应及时通知申请部门。采购部门将批准的采购计划副本转材料仓库保管员存档,作为日后验收的依据。购入的材料物资由仓库保管组织验收,验收时应将发票账单与存查的采购计划进行认真核对,同时核对点收实物的数量和质量,核对无误后填写验收单或材料入库单,并签字后连同发票账单转采购部门。对有特殊技术要求的材料物资应通过有关技术人员进行技术鉴定,检验合格后方可填制验收单。采购部门收到仓库转来的验收单 (或入库单) 和发票账单后,须进一步与合同、采购计划核对无误后,签章送财会部门报帐。财会部门根据验收单和发票,并与采购计划、合同核对确认无误后,编制会计凭证或办理付款手续。

3. 结语

总之,企业如果想提高经济效益与市场竞争力,那么就必须建立财务管理目标来约束企业、强化资金管理,选拔和培训优秀的营销员。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提高经济效益,才更有竞争力,才能更好为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马雪艳.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J].现代企业, 2009, (07) :159-162.

[2]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创建可持续性发展企业[J].北京物资流通, 2006, (01) :174-176.

[3]张景安.关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若干战略思考[J].中国软科学, 2004, (09) :132-134.

[4]柳清瑞, 王君, 苗红军.企业竞争力的一种模糊多指标评价方法[J].中国软科学, 2003, (08) :144-146.

[5]谭先涛.浅谈企业标准化和市场竞争力[J].工业技术监督, 2009, (01) :185-187.

循环经济背景下企业竞争优势 篇5

其中,针对企业内部竞争要素,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品门槛,这种门槛一方面来源于政策,另一方面来自于企业自身的产品创新,这就需要企业结合自身实力,结合产品特点,在研发环节多做投资;二是比较熟悉的技术创新,对处于循环经济发展初期阶段的国内企业而言,依靠单个企业的力量进行技术或产品创新往往难度较大,由于自有研发成果的成本普遍高昂,产品的市场推广便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因此,企业可通过持续投入或引入新技术形成卖方市场;三是产品推广,主要指的是服务,所谓顾客就是上帝,在消费品市场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企业产品推广过程中高质量的差异化服务显得至关重要,差异化服务多依靠品牌效应或者渠道差异化,竞争对手一般很难模仿。

企业经济竞争力 篇6

关键词:低碳;新能源经济;绿色竞争力

面对这种恶劣气候的严峻挑战,“低碳新能源”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当前,世界各国正经受着金融危机的考验,世界的经济环境恶化,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在推行绿色新政,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将低碳新能源技术、低碳新能源经济作为新的战略经济增长点。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我国企业如何有效地提升绿色竞力,不仅是在国内同行业以及国外市场立足的制胜法宝,而且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战略步骤。

一、我国企业绿色新能源竞争力现状

(一)绿色化新能源水平参差不齐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以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牺牲为代价换取物质产出的不断增长。一般情况,只有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通过绿色经营取得极大效益的企业,或为了开拓国际市场而在生产中实施环境战略管理的企业和大中型国企才会有较高的绿色化水平,从我国的产业结构分析,我国的经济发展过度依赖第二产业工业,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服务业产业化水平低,第二产业中钢铁工业和水泥工业等都是高能耗产业,绿色化水平低。2007年我国钢铁行业能源消费总量为4.78亿吨标准煤,占整个工业部门能源消费量的25.1%。2007年水泥制造业能源消费总量为1.43亿吨标准煤,占建材工业能源消费量的73.4%,占整个工业部门能源消费量的7.5%。

(二)缺乏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环境管理体系

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在绿色技术上的创新能力不足,长期以来,我国通过引进外资来促进国内企业技术水平、研发能

力的提高,进而推动国内经济的发展。但我国大部分企业只

是一味的效仿国外先进技术,却没有真正的学习到如何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包括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更为关键是我国企业对绿色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不足,政府以及相关的金融机构也缺乏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同时,我国大多数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尚未建立,仍存在很多问题,包括:管理者思想意识落后,缺乏绿色经营管理理念,忽视制定绿色发展战略,企业的基础设施较差以及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三)我国的环保法规及相关环保标准落后且不完善

欧美、日本等国家经济发达,其环保法规与环保标准较为完善,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我国环保法规及相关环保标准与其有很大的差距。虽然我国对节能减排一直在进行着不懈的努力,甚至将节能减排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但是从“低碳新能源”发展的各个方面来看.同发达国家相比都有差距。

(四)环保政策制定滞后

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常常滞后于环境问题的出现,例如:2006年甘肃徽县铅中毒事件,2008年江苏省邳州市铅中毒事件,2009年8月陕西凤翔铅中毒事件。直到2009年9月2日环保部才对外宣布正同发改委等八部委抓紧制定《重金属污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然而悲剧没有停止,2010年2月份湖南嘉禾县250名儿童血铅超标,紧接着2010年3月份湖南郴州又发生了血铅中毒事件,环保政策的制定者不能总等到污染事故发生了才开始行动。我国环保政策的制定缺乏长远规划,只是针对发生的问题出台相应政策,出现制定环保政策的短视现象。目前,在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针对能够提高环境管理水平的这种能够兼顾环保和经济利益的环保政策仍是缺乏的。

二、微观方面提升我国企业绿色新能源竞争力的建议

我国企业应该转变环保观念,树立绿色低碳新能源意识,大力发展创新企业绿色技术,将绿色化贯穿生产始终,建立企业的绿色管理机制,使企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转变环保观念,树立绿色新能源低碳新能源意识

企业实施绿色化管理,需要从思想意识上彻底认识到绿色化以及低碳新能源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企业应制定和实施适合于本企业的绿色战略,同时还要使环保意识、低碳新能源意识融入企业价值观以及企业的经营理念中,让全体员工意识到企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性,只有思想上的认同,才会有行动上的贯彻执行,在低碳新能源经济下,我国的企业应承担起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同时,企业通过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引导着企业按照绿色要求进行生产设计,这样可以推动企业的管理走上标准化、规范化和国际化,使企业环境与发展共赢。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低碳新能源新能源技术,推动企业绿色技术的创新。

我国企业应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新能源技术和低碳新能源产品,低碳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创新与应用是绿色技术创新的关键,也是企业提升绿色竞争力的关键,我国企业应尽早实现技术升级,加强与国际先进低碳新能源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企业要制定适用于低碳新能源产业与产品的技术标准,因此,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率先应用最先进的绿色技术的企业,会更具有竞争力,实现企业供应链低碳新能源化与进行绿色营销管理,企业可以从自身的环境战略定位出发,建立一个完善的绿色营销体系,有针对性的实施低碳新能源营销策略。未来“低碳新能源消费”市场是一个广阔的市场,企业若想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应在传统供应链之中加入低碳新能源化元素,强化对“低碳新能源消费”市场的研究十分必要,企业应使得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之间紧密联系、相互协作,形成一个更加科学、绿色的供应链,使产品在生产、销售、消费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而资源效率达到最高,同时企业生产的低碳新能源产品价格应该经济、合理,还要加大对低碳新能源产品的绿色促销,形成低碳新能源产品的绿色品牌效应,使消费者对低碳新能源产品、绿色产品认可,并乐意进行绿色消费以及低碳新能源消费。

三、宏观方面提升我国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建议

宏观方面,我国要始终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我国还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为企业在低碳新能源经济下绿色竞争力的提升创造好外部条件。

(一)建设低碳新能源社会,营造全社会的低碳新能源意识

低碳新能源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国家要结合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节能减排工作的需要制定低碳新能源经济发展战略。在碳减排的过程中,公民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因此在制定低碳新能源战略的同时,国家要动员全民参与到发展低碳经济中来,全民参与可以使得人们对环保的宣传更加关注,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发展低碳新能源经济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实行低碳新能源生活。

(二)完善相关环境法律法规制度,建立关于保障低碳新能源经济有效实施的法律体系

我国应吸取国外先进的经验,进一步完善环境法律体系,加大环境资源的执法力度和监督机制,提高环境法律制度的可执行性,要完善资源税,建立环境税收制度,发挥税收在节能减排中的調节作用。同时,为促进低碳新能源经济的发展,我国应建立一系列配套法律制度。支持企业走发展低碳新能源经济的道路,如制定与低碳新能源相关的财税政策,既可以鼓励企业进行节能技术的研发,又可以提高高能耗资源的使用成本,鼓励企业进行低碳新能源生产,国家还可以通过设立低碳新能源基金的方式,推动与促进企业低碳新能源技术的研究与创新。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低碳新能源产业发展

为了持续推进节能减排,我国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能源的循环和高效利用,将促进经济发展工作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科学结合,将社会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形成良性循环。在产业战略发展上,国家应大力宣传低碳新能源产业的光明前景,选择低碳新能源产业作为未来发展方向。加大对低碳新能源经济的政策性倾斜和扶持,使低碳新能源经济在我国稳步、持续的发展,真正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一大亮点;扩大低碳新能源产品的出口,鼓励低碳新能源消费方式。要科学合理的调整产业结构、工业结构、产品结构,使低碳新能源、绿色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要提高企业装备水平,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与设备,逐步限制并最终取缔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生产,积极的发展绿色、低碳新能源产业,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产业整体国际竞争力。

(四)参与国际环境标准的制定和推广,进行环境外交

当今世界上.欧美等发达国家是主流环保标准的制定者,但是由于我国的环保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这些主流环境标准使我国在同发达国家的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而损害了我国的经济利益。因此,我国应该汲取发达国家的宝贵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标准,并逐渐与国际标准接轨。谁掌握了环保标准的制定权,谁就会掌握主动权,所以我国应积极参与到国际环境标准的制定和推广中,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我们有能力和责任使环境标准能够更多地体现我国企业的利益,摆脱被动承受发达国家带来的环境压力的状况,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总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社会中,我国企业要想立足于世界,应早做选择。因此,低碳新能源经济下,企业大力提升自身的绿色竞争力是今后的必然选择和大势所趋。

企业经济竞争力 篇7

一、影响企业绿色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近些年, 国家各项环保法规日趋完善, 大众绿色保护意识日益增强。但部分企业遵循环保投资越少、成本越少为原则, 仅仅达到政府政策和环保法规的各项要求, 推行被动的环保措施。究其原因, 影响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因素来自多个方面, 主要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1.客观因素

根据波特提出的相关理论, 差异化是企业获取竞争力优势的源泉。目前, 产品差异化不单单局限在产品本身, 消费者选择产品时会将产品与该企业的经营模式、社会形象联系起来。若企业并非致力于开发或生产绿色产品, 也并未把环境保护引入日常经营管理中, 则企业生产的产品会受到消费者排斥。目前, 政府实行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 为此, 国家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处在相对应的行业应顺应这个方向, 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相关法规的制约。同时, 企业想要进入国际市场, 需要考虑国际环保公约与协议对企业的约束作用, 例如:国际多边环境协议 (MEAS) 。针对各项环保准入限制, 企业既可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也存在消极应对的情况。基于上述情况, 如果不能达到相关标准, 企业生产的产品无法迈入国际市场的大门, 何谈竞争。如果企业存在消极应付心态, 企业面对消费者的诸多选择, 生产的产品因标准化不高, 在竞争环境下处于被动地位。

2.主观因素

在大众的认识中, 环境保护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企业生产成本, 削弱产品自身的竞争力。因此, 部分企业为降低产品价格, 忽视环境保护成本, 导致环境影响的外部化。一般情况下, 将环境成本内部化后, 企业为寻求最大化的利润, 积极探索降低环保成本的措施, 采用科学的方法降低生产成本。例如2000年, 我国采用纸浆模塑餐具替代泡沫塑料餐具, 但这种方法加大生产成本。经过后续的研究, 运用农业废弃物植物的根、茎叶作为原料, 能有效降解成有机肥料, 成为最佳的环保产品。环保作为企业展现社会良心的重要方式, 如果企业积极支持并参与环保工作, 在尽自身环保义务基础上, 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 从而提升企业产品的好感和绿色竞争力。

二、循环经济背景下提升企业绿色竞争力的方法

1.建立完善的循环经济管理体系

首先, 企业应建立规范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逐步将资源、环境计入企业的生产成本中, 科学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 根据设定的经济运行指标、循环再利用指标、建设保障等指标, 正确指导企业建设循环经济, 促使原本抽象的循环经济实现具体化效果。第三, 逐步健全循环经济发展考核体系, 将发展循环经济对策具体化、定量化, 把部门和员工的责任与企业循环经济合理挂钩, 对忽视责任、严重违反规则的则实施严肃处理, 对促进企业生产流程生态化的部门和员工给予物质与精神奖励, 进而提升企业绿色竞争能力。

2.创新企业生产绿色产品的技术

目前, 绿色产品在市场上占据的份额越来越大, 这要求企业不断改进生产工艺、包装方式, 从而消除生产、销售环节上存在的污染问题, 把原产品升级成绿色产品, 从而提升企业生产产品的竞争力。企业必须积极开发新一代绿色产品, 从原料选择、生产制作、产品包装、废物处理等方面把绿色因素考虑其中, 借助绿色销售, 确保企业绿色产品占据大量市场份额, 从而为企业绿色产品开拓新市场。3.提升企业对绿色营销的认识

企业的良性发展不单关乎自身的经济利益, 企业资源也影响其他产业的发展。随着循环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必须进行合理的调整, 逐渐与目前循环经济相互适应, 制定最佳的绿色营销策略。企业管理者必须强化对绿色营销策略的认识, 明确绿色营销对企业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产生的重要作用。企业应加大有关绿色营销策略的宣传和学习工作, 把绿色经营理念引入企业核心价值观中, 指导员工将企业发展、环保及社会共同发展等方面合理量化。

4.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要将循环经济理论、工业生态学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和产业经济学有关理论作为理论基础, 从而创设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相互协调的发展模式。现阶段, 我国先后建立多个生态工业园区, 例如:辽宁省老工业基地结构进行调整中, 从多个方面融入循环经济管理理念。国家加大扶持和支持力度, 有效提升我国企业整体的绿色竞争力。

综上所述, 在循环经济发展背景下, 企业主动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企业在循环经济发展背景下面临诸多挑战, 企业必须从调整营销策略、完善循环经济管理体系、创新生产技术等方面, 提升企业绿色竞争力, 确保企业处于良性发展状态。

摘要:循环经济作为经济与生态双赢的经济发展模式,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模式下提升企业绿色竞争力是关乎企业生存的重要因素。文中从影响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因素入手, 介绍了基于循环经济下提升企业绿色竞争力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勾春丽.发展低碳新能源经济, 提高企业绿色竞争力[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11, (2) :246.

[2]徐耀芬, 童志龙.基于循环经济模式下的供应链管理研究[J].对外经贸, 2013, 9, (1) :109~111.

[3]尹洪毅, 宋银初.浅析我国企业绿色竞争力的构建与整合[J].中国商贸, 2012, 27, (20) :41~42, 44.

企业经济竞争力 篇8

(1) 企业的创新机制。要想提高煤炭企业的竞争力, 必须要有一个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客观环境存在, 为企业机制的创新提供条件。企业的创新机制包括企业组织机制、人才管理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等, 除了要构建完善的机制, 还必须确保各机制相互配合、共同作用。煤炭企业自身的特殊性要求企业转变传统的生存机制, 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的, 走适应市场经济、多业并举、综合发展的企业生产道路, 抓住发展机遇, 提高企业竞争力, 实现煤炭经济的加速发展。

(2) 企业经济规模大小。最近几年, 国内外煤炭企业合并、购入屡屡发生, 煤炭企业如何在竞争剧烈的市场中扩大发展, 关乎企业的长远发展。唯有煤炭企业实力雄厚, 方可及时根据市场的变化作出适当的产业结构调整, 不断发展生产技术, 逐步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 促进企业经济快速发展。

(3) 企业技术开发能力。科学技术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是促进企业发展的关键。提高企业开发能力是增强企业综合实力的关键, 其直接决定煤炭企业的发展。由于煤炭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且生产链的拓展, 生产工艺、生产设备与生产技术的更新发展相对缓慢, 因此煤炭企业能否提高技术研发能力, 首先取得技术成果并加以应用, 决定了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综上所述, 煤炭企业应致力不断研发新技术, 形成企业的突出优势,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4) 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实际上, 煤炭企业管理者的整体素质是形成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企业管理者的指导性作用会对企业项目的决策、组织与协调产生直接影响。而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高又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行、发展的重要基础, 主要体现在:企业技术人员主要负责企业技术活动的开展, 是将生产新技术、新工艺应用到企业实际生产中的重要主体;中层管理人员则是生产现场安全管理、质量管理与经营管理的重要组织者;一线工作人员则是企业所有生产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其技术能力的高低会直接影响企业生产活动的实行。目前, 我国煤炭企业员工素质还比较低, 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 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 这已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二.提高煤炭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1) 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一直以来, 我国煤炭企业都实行计划经理管理下的人才管理, 多年的粗放经营方式没有转变, 导致企业人力资源未能得到良好开发利用, 频频出现人力资源管理不合理、员工整体素质低下、人才流失严重等情况。因此, 企业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1) 加强人才培训, 重视定期考核。煤炭市场竞争激烈, 形势变化莫测, 要求企业下放企业决策权。而分权决策要求企业员工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与自觉性, 才可取得良好的企业决策效果。因此, 煤炭企业应积极开展员工培训, 招纳一批年轻有为的员工参与企业管理, 为企业提供“新血”, 避免被市场淘汰。

另一方面, 企业要构建完善的人力资源培训制度, 将传统企业培训模式转化为企业对员工人格的塑造, 实现人员培训的全面性。员工培训结束后, 企业还要对员工进行定期考核, 针对员工心理素质、技术能力以及工作经验等作深入透彻的分析, 以掌握目前员工培训的效果, 及时调整员工培训计划。

(2) 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避免人才流失。为了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企业应当建立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 如加薪、晋升、表彰等, 以推动员工投入更多精力到企业发展当中。唯有员工的个人需要与企业的组织目标相协调时, 方可保证员工在达到组织目标以后实现个人需要。管理者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激励员工, 就必须立足员工的的实际需要, 想员工所想, 让员工激励方式富有灵活性。

(2) 全面调整企业结构

(1) 企业要积极转型。目前, 世界煤炭企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就是煤炭企业逐步向集团化、大型化发展。国外部分大型的煤炭企业, 就是通过扩大企业规模经济, 促进企业强大竞争力的形成。反观我国煤炭行业, 绝大部分煤炭企业产量较低, 无法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 而我国前10名煤炭企业产量仅占我国总产量的20%, 发达国家美国前5名的煤炭企业产量却占美国总煤炭产量80%。

从目前国内外形势分析, 煤炭企业要想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应全面提高企业战略管理能力与规模扩张能力, 推动企业逐步向大型化发展。通过煤炭企业的重组优化, 积极组建大型煤炭企业, 加强企业抗市场风险能力, 积极全面提高企业竞争力。

(2) 实现企业多元化发展。提高煤炭企业竞争力、实现企业持续性发展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实现企业多元化。煤炭企业属于独特的能源生产企业, 尽管矿井储量丰富, 但还是需要受地质储量、矿井开采技术等因素制约, 尽管开采力度有限, 但地球上煤炭资源总有开采完、用完的一天。煤炭企业的基本生产规律是“投产、发展、维持、衰老”, 因此为防止企业经营单一造成企业倒闭, 企业应发展多元化产业。

实现企业多元化经营发展, 要以煤炭生产经营为核心, 加大企业在煤炭开采、加工处理方面的投入力度, 积极开发煤化工材料、新能源, 全面推广洁净煤技术和水煤浆技术, 拓展企业产业类型, 提高企业竞争力, 促进煤炭经济发展。国外部分煤炭大公司, 积极延伸煤炭产业链, 以煤炭为原料直接在企业内部消化, 进一步深加工, 大大降低了直接进入市场的煤炭原料量和初级产品量, 大幅度提高了煤炭产品的附加值。我国煤炭企业本就与国外企业存在差距, 因此我国煤炭企业更需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3) 实施企业主辅分离。实施企业内部主辅分离、辅业改制, 进一步提高产业专业化水平, 是有效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途径之一。我国煤炭企业多年维持“大而全、小而全”的格局, 并出现“企业办社会”现象, 为企业发展带来了重大包袱, 导致企业资源配置不足, 市场竞争力不够。

早在几年前, 我国部分煤炭企业率先实施主辅分离, 逐步建立煤业、服务、贸易等专业化公司, 实现企业结构的优化, 注重主业的发展, 最终提高了企业生产专业化水平, 进一步增强企业竞争力。

(3) 重视企业技术创新。煤炭企业生产技术创新的根本思路是:以市场需要为导向, 以产品质量为根本, 以企业为生产主体, 以技术研发为重要条件。企业通过技术创新, 最终实现自身竞争力的增强、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技术创新必须以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作为最终目标, 将市场机会与技术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利用新技术的开发推动企业发展, 带动煤炭行业向更高台阶迈进。从本质上分析,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即是企业综合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由于煤炭属于不可再生的一次能源, 因此企业更应利用科学技术, 适当合理地开发煤炭资源。

企业进行生产技术创新时, 应以企业具体情况为前提, 尽量推广应用新型综合机械化的掘进技术与开采技术, 积极开展煤尘、瓦斯的防治技术研究工作, 深入探究洁净煤技术、煤炭气液化的应用, 加快实现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的应用, 拓展企业生产链, 在确保企业资源得以有效充分利用的前提下, 增强企业竞争实力, 促进企业经济发展, 全面推进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

三.结束语

实际上, 煤炭企业竞争力涉及企业管理的众多内容, 因此, 要想提高煤炭企业的竞争力, 必须从基础方面入手, 从企业机制的创新、经济规模的调整、技术的改良发展以及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几个方面考虑, 全力构建一个切实可行、科学合理且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企业管理模式, 使煤炭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位置, 以实现煤炭企业的不断扩大, 促进煤炭经济的发展。

摘要:众所周知, 煤炭企业竞争力既是企业综合实力强弱的直接体现, 更是企业立足发展的重要基础。唯有提高煤炭企业的企业竞争力, 方可为企业带来更巨大的战略性资产, 同时为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增强竞争优势, 促进我国煤炭经济得以健康发展。本文主要分析目前影响我国煤炭企业竞争力的因素, 深入探讨如何提高煤炭企业的竞争力, 以便更好促进我国煤炭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煤炭企业,竞争力,经济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毅平.浅谈提高煤炭企业竞争力与经济发展关系[J].经济与技术发展.2013 (05)

[2]何才生.探析煤炭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与经济发展的促进[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2

企业经济竞争力 篇9

1 民营企业在不同行业的竞争力分析

民营企业在各个行业发展中, 存在着竞争力强弱的不同, 并呈现出以下竞争特征。

1.1 面向大众最终消费者的行业竞争力较强

由于民营企业兴办时资金少, 投入成本低, 很多是基于小项目的开发和建设, 涉及的多为大众生活必需品生产项目, 由于这些行业的长时间发展, 因此民营企业的竞争力较强。比如在家具业、家电业、餐饮业等表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

1.2 劳动密集型企业竞争力较强

很多民营企业起家时就依托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 依靠劳动密集劳动而创建生产经营项目, 因此, 当前在劳动密集型企业中, 我国民营企业仍然占据主体, 竞争力较强。比如从事花卉、养殖、农业加工企业、观光农业企业、餐饮服务业、小型产品制造业等, 大多都是民营企业在经营。

1.3 低技术企业竞争优势明显

由于民营企业都源于家庭作坊、乡镇企业, 企业成立之初就是基于劳动力的投入, 资金和技术缺乏。随着规模的发展, 虽然企业资本有了一定的积累, 但当初选择的低技术发展路径仍然为很多民营企业所固有, 仍然以低技术、高劳力投入为主。比如在纺织、塑料、金属、家电、橡胶、建材、食品等行业, 很多为民营企业经营优势明显, 而在通信、软件等高技术领域竞争优势较弱。

1.4 集群式发展方面优势明显

民营企业在发展中往往呈现出地域、地区上的连片发展, 出现了很多花卉之乡、电器之乡、丝网之乡等等等乡镇企业集群发展现象。这都是基于农民手工业为基础发展的民营企业, 依靠乡缘、地缘而生, 依靠地域、本土而发展, 从而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集群发展优势。

1.5 在市场需求弹性大的行业民营企业的竞争能力较强

企业具有不同的体制和机制特点, 对于民营企业来说, 一般体制活, 应对市场的变化能力强, 因此面对市场中需求变化幅度大的行业, 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强, 这正体现了民营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在发展上的小规模、高效率的优势所在。

1.6 在开放度低的产业竞争力较弱

在能源、金融、水利、建筑等行业的民营企业由于受到国家政策的限制, 渗入较少, 企业竞争力不强。虽然近些年国家逐渐就一些垄断性行业进行了开放, 但由于发展时间短, 技术和资本积累薄弱, 因而在这些行业民营企业竞争还是处于劣势地位。

2 民营企业在行业扩展上的竞争分析

由于我国在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政策方面存在的不合理性, 使得国有企业对一些行业形成了垄断的局面, 相关行业产品缺乏竞争, 价格居高不下, 服务质量难以有效改进, 生产效率得不到提高, 垄断形成的高利润造成社会分配不公。如, 我国的汽车行业较早地开始引进外资, 但国内民营资金从事汽车生产却受到严格限制, 结果, 虽然汽车行业一直是国家重点保护产业, 却形成了现在外国品牌充斥市场、外资厂商利润丰厚的形势, 而在这种情况下, 民营企业却被很多政策限制在外。随着对这些现象的反思和对民营经济作用认识的不断提高, 这种状况正开始逐渐转变。国家相继放开了对民营企业投资领域的限制, 放宽了市场准入标准, 在投资主体上也给予民间资本同等的待遇。国家提供的宽松发展环境, 给民营企业在未来市场发展中提供了良好条件, 使民营企业展现出较强的行业扩展优势。

2.1 民营企业参与垄断性行业竞争, 具有很多发展上的优势

它可以起到对国家投资结构优化, 提高国家整体行业运行效益的作用。多年来, 民营资本在大量的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方面的投资受到很大的限制, 而这些产业往往需要很大的资本投入, 如果单独依靠国有资本, 特别是依靠国家财政的力量将会使资金投入量非常有限, 同时, 由于这些产业对经济的影响很大, 极容易导致在某些行业发展中的弱势, 因此亟需民营企业的参与。比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铁路投资, 由于我国铁路投资体制尚未放开, 长期由国家和国有资本所控制, 投资的不足使铁路建设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造成了近年铁路运力的极度紧张。应该看到, 基础产业并非都是简单的具有整齐划一的自然垄断的产业特性, 不同行业或同一行业的不同部门都有各自的特点, 很多方面由民营资本进行投资建设在理论上也是完全可行的。比如城市垃圾虽然存在绿色处理上的严重问题, 但当前很多国有企业不愿意介入, 而垃圾废旧利用进行发电项目的投资建设, 这种投资回报率低, 但收益稳定、无风险, 民营企业可以参与其中, 并发挥其管理优势。杭州锦江集团现如今已经在多个省市开展了利用垃圾进行发电的投资工程,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成为国内最大的垃圾发电民营企业, 其在浙江投资运营的电厂机组装机容量已经达到4.8万千瓦。由于看到了垃圾发电的良好前景, 很多知名民营企业也纷纷加入竞争者的行列。

2.2 民营企业参与行业竞争是引入竞争机制, 激活行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在国有体制下, 由于缺乏竞争的机制, 国有企业普遍运行成本高、效率低, 质量差, 因此, 在很多国家往往依靠民营企业的引入, 来激发行业竞争的活力, 以此不但弥补国家投入的不足, 提高国家资源的配置效率, 还会促进行业的快速发展。比如有些发达国家的水电领域引入民营成分后, 不但基础建设加强, 国家税收大幅增长, 通过竞争机制的引入, 电费、水价下降, 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在国内医疗卫生方面, 随着国家政策对医疗市场发展的进一步放开, 民营企业已经开始纷纷进入这一领域, 出现了很多民营性质的医院, 大大缓解了百姓的就医问题, 也促进了卫生医药市场的繁荣与服务水准的提高。

2.3 民营企业参与行业企业竞争, 可以促进国有资产结构的优化

对长期亏损的国有企业, 通过民营化可以使国家减轻沉重的经济负担和下岗职工的就业压力。同时, 应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国有资产的存量应当作出调整, 对其中不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非重点行业, 国有资本可以撤出, 把资本集中于更为重要的航天、电子、生物工程等战略产业, 引导到对产业升级有巨大推动作用的高科技产业上来。

3 民营企业向资本密集型行业转移中的竞争力分析

3.1 民营企业资本积累已经具备了竞争优势

从当前的发展趋势看, 民营企业进入更多的资本密集型行业以及在原有行业中向资本密集化转型的资金条件已经具备, 其原因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很多民营企业的原始积累已经基本完成。以浙江为例, 2008年, 年产值亿元以上的民营企业已达386家, 销售额或营业收入超过十亿元的达73家。这些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已经有能力靠自身的资金进行较大规模的投资了;第二, 民营企业的融资路径逐渐通畅。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正在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 多种类的信用担保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也在逐渐建立。比如, 国家开发银行在有的地区进行了民营企业信贷试点, 向试点地区拨付贷款指标, 开始向民营企业发放贷款, 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与此同时, 民营企业在海外市场上市, 很多上市企业为香港创业板, 有的为纽约证券交易所, 有的为纽约NASDAQ, 有的为新加坡证券交易所。近一段时期, 民营企业上市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境内外上市民营公司不断增加。

3.2 民营企业参与资本密集型企业竞争, 面临难得的市场机遇

在资金条件具备的同时, 市场也对资本密集型产品表现出了强大的需求力。消费的拉动对冶炼、化工、电力等上游产业的产品需求增加, 消费的升级使得汽车、住房市场持续活跃。面对市场机遇, 民营企业进军资本密集型行业是大势所趋。当前, 这一过程已经悄然开始。在钢铁行业, 以前民营企业主要是投资少、装备水平低的小型钢铁厂, 伴随着资本的原始积累, 一方面, 这些小型钢铁厂已经通过滚动发展, 开始投资百万吨规模的生产线, 另一方面, 行业外的民营资本也开始直接投资兴建或收购、参股国有钢铁企业, 进军该行业。

4 民营企业具有参与高技术领域竞争的发展倾向

在市场经济中, 企业之间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技术的竞争, 在这种情况下, 任何企业必须在科技创新上有所作为, 才能发展自己。在当前外资企业对民族企业冲击的过程中, 民营企业机制新、体制活, 应对市场反应快, 在与跨国企业竞争中具有较强的优势。因此, 很多民营企业基于这种形势, 技术应用、技术创新的意识增强, 依靠科技来发展企业, 参与市场竞争成为现代民营企业发展关注点。

可喜的是, 随着科技技术浪潮的冲击, 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步伐已经明显加快。很多民营企业通过不断的技术攻关、技术革新, 掌握了高科技含量的产品生产技术, 在生产能力、生产成本、市场竞争力等方面都大大提高, 有的甚至成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它们掌握的独特的生产技术成为自身持久竞争力的坚实基础, 成为在市场竞争中的锐利武器, 对企业的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民营企业参与技术竞争中, 表现出两个方面的态势:

4.1 一批科技型民营企业脱颖而出

比如在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的深圳市大族激光股份有限公司就是民营企业中的典型例子。改公司由于在激光技术方面的技术创新, 不但在美国硅谷设立了研究机构, 而且该公司已拥有十五项软件着作权, 其中很多已经成为国内行业的标准软件, 同时其新的激光生产技术还获得了美国发明专利。

4.2 很多民营企业已经步入科技创新发展之路

很多民营企业瞄准世界先进技术, 通过大量技术投入, 已经取得了很多突破性成果。比如, 浙江某集团是从事聚酯、化纤生产和织造的民营企业, 近年来引进外籍专家及教授、中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大中专毕业及专业技术人员等, 大大提高了员工的科技素质。为了形成技术创新的良好支持, 该企业联合中国化纤协会和相关高校组建了企业技术中心。这种企业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合进行技术创新的形式已经在民营企业中蔚然成风。

摘要:民营企业在各个行业发展中, 存在着竞争力强弱的不同, 并呈现出一些竞争特征。国家提供的宽松发展环境, 给民营企业未来的市场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使民营企业展现出较强的行业扩展优势。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 我国民营企业从自身资本积累、融资路径和市场需求等方面, 都具有了进军资本密集型企业的竞争优势, 具有了参与高技术领域竞争的发展倾向。

关键词:民营企业,市场竞争力,分析

参考文献

[1]丁莉娅, 贺斌.支持民营企业直接到境外去投资[N].中国财经报, 2011-03-15.

[2]房小坚, 陈华准.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资国企改革[N].中国经济导报, 2011-03-12.

[3]王天奡.民营企业发展正面临新的格局[N].人民政协报, 2011-03-08.

[4]林毅夫.扶持民营企业展开产业升级和创新[J].IT时代周刊, 2011, (5) .

[5]林玉椿.优化环境完善服务加快发展民营企业[N].南宁日报, 2011-03-03.

企业经济竞争力 篇10

1.1加速企业的发展

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是提高自身效益的必然途径,同时也是中小企业缩短与大中型企业之间差距的重要方法。相较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型企业对于社会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并且具有服务范围广的特点,如果能够有效的实现中小企业经济管理能力的提高,则可以极大的促进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更好地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多样化的服务。站在发展的角度而言,中小型企业的可塑性是比较强的,并且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如果经营得好则会更好地改善当前的就业局势。站在资源的角度而言,中小企业所使用的资源是比较多的,有效的经济管理可以很好地帮助企业实现成本控制,极大地提高资源的使用率,这对于经济的长远发展而言也是十分有利的。

1.2带动各地区的经济发展

目前的中小型企业都分散在各个中小城镇,因而在地理位置上无法与大型企业相较,通过经济管理意识的提高与管理,不仅可以很好地加速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很好地带动各地区的发展,对缩小城市之间的差距十分有利。

1.3推动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

中小型企业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虽然在规模与影响力上有所不足,但是其发展是非常灵活的,并且在人才的吸收与新技术的学习上表现出了较大的优势。经济管理能力的加强可以更好地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同样对于先进生产技术的改进与推广也是十分有利的。

2中小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不足

2.1经济管理意识薄弱

意识对于人们行为活动的影响是比较大的,特别是作为管理者而言,其自身经济管理意识的不足会极大地影响到企业发展决策的制定及各部门的经济活动的开展。但是从当前的管理现状而言,经济管理意识薄弱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因而在发展较为快速的市场环境下,导致了部分中小型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较差,无法全面的进行市场的分析。甚至部分管理者认为效益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将管理的重心都放在了财务管理与销售上,没有及时地进行管理能力的提升与改进,这对于其自身的竞争力的提升也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2.2对人力资源的管理不重视

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受中小企业自身规模及管理意识的影响,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设置及人员的聘请上存在较大的误区,甚至直接由其他部门兼管,因而无法有效地发挥出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势。一些技术性较强的专业人才的流失较为频繁,这也极大地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十分不利。

2.3财务管理效率较低与制度的不健全

财务管理对于企业的有序运营是非常重要的,并且涵盖了企业管理中的方方面面。但是由于企业经济管理意识上的缺失,因此极大地制约了其制度的健全与管理能力的提高。在企业资产的管理上也表现出些许的不足,这对于企业有限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十分不利的,并且在部分账款的催缴上也表现出拖拉的现象,所以极大地影响了资金的灵活性。

3提高中小企业经济管理市场竞争力的方略

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是企业发展中需要长期研究的问题,有效地进行竞争力的提升也是适应市场发展的必然要求,需要得到全体人员的配合和管理能力的提升,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出经济管理的真正价值与作用。

3.1提高管理人员的自我要求

管理者个人综合素养的高低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作为中小企业的管理者,需要不断地提高自我的要求,在确保企业有序运营的情况下,定期地进行个人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为基层的管理人员提供相应的培训机会,在各阶层管理人员的带动下全面地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这样既可以为企业的做大做强打下基础,同时对于基层的管理人员也是一项很好的福利, 并且可以在企业内部形成一股良好的学习风气,这对于企业文化的建构与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企业文化的建设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的有序发展,需要管理人员将企业文化纳入到企业管理中,这样可以很好地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3.2改革与完善中小企业经济管理的方式

要想提高中小企业中经济管理所具有的市场方面竞争力,关键是转变企业经管方式。中小企业发展与生存的重要部分为信息化,采取现代科技管理方式将有效建立统一性较强的经管系统,保证企业决策传达给员工时准确且快速,将进一步提升信息传递所具有的时效性。对于政府、 客户以及企业之间信息的共享要加强,这对中小企业有效规避风险有利。此外,各类中小企业经管模式对企业未来发展与壮大造成直接的影响,经营管理者要将经济运行方面科学管理理念以及模式深入贯彻与执行,主要包括如下两点措施。首先,将企业内部的管理人员同员工之间的沟通加强,对企业经管模式的执行力以及效果进行定期且科学的评估。其次,对专业人才进行定期邀请,并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制定适合企业未来发展的、合理的、科学的经管模式,促使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3.3不断优化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

中小企业经济管理中要想有效提升经济管理所具有的市场方面竞争力,就应有效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内部的人力资源的管理进一步优化,将人才潜能最大程度发挥,对于中小企业中人力资源的管理所具有的内部环境要不断优化与建设,主要包括如下两点措施。首先,定期组织企业员工的培训工作,提高企业员工专业技能以及专业知识,特别是要提高企业各类经济管理的人员素质。其次,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不断完善自身结构同时有效建立激励机制以及绩效的评估制度,进而提高企业员工所具有的凝聚力,最终对企业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4结论

有效地提升竞争力对于企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网络经济飞速发展及国际贸易的推动下,但是对于部分中小企业而言,其经济管理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如果不能有效地进行市场竞争力方略的研究,则无法很好地适应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因此,需要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重视人才的管理与相应策略的制定,同时,对于经营模式与管理理念适时地加以改进,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摘要:在当前较为稳定的社会背景下,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信息化与现代化也得到了全面的推进,这些对于我国的中小型企业而言提供了较好的发展契机。但是在实际的发展中,部分中小企业没有根据市场的变化情况进行发展策略的转变,因而无法有效的实现自身竞争力的提升,这对于应对当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而言是十分不利的。因此,本文就提高中小企业经济管理市场竞争力的方略展开了简要的论述。

企业经济竞争力 篇11

【关键词】免费经济模式; 免费原因; 有效竞争

中图分类号:F038.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5-0048-01

在“免费”大行其道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享受这种免费的资源,尤其是网络上,免费用电子邮箱,玩电子游戏,下载软件、电影、音乐,打网络电话等等,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见到免费试用名牌产品、测量血压体重、赠送手机……这种免费经济现象的出现对某些企业甚至行业都是巨大的挑战,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正从稀缺走向丰饶,许多过去我们认为稀缺的资源,如今正在走向0.00元的单价,而且这个趋势不可逆转,面对这种形势,企业需要做的不是封杀围堵,而是转变认识,正确的看待“免费”。

1 常见的免费经济模式

克里斯.安德森对免费经济模式曾作出以下六种分类:

免费增值模式:这种模式一般是指从免费到付费的内容分级,或者一个额外的比免费版带有更多特性的“专业”版网站或软件。比如,一个典型的网站通常遵循1%法则——1%的用户支撑起其他所有用户,就像99%的人都在用网易免费邮箱,而且乐此不疲。

广告模式:此类免费产品主要指产品内容、服务、软件等,互联网广告已然成为当前最热门的广告模式,商家提供免费产品和服务吸引大量兴趣和需求特征非常明确的用户,但同时他们也正是广告主所要抵达的人群。

交叉补贴模式:“免费的午餐”一词的来源于19世纪初旧金山的酒廊,他们只要你掏钱买一瓶啤酒,就提供一顿免费餐食。“预存话费赠手机”就是此理。其实不管是任何产品或服务套餐,单个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往往取决于消费者心理,而非真实成本。

零边际成本模式:没有什么比在线音乐更能描述这一模式。在数字复制品和P2P传输方式的推动下,音乐发行的实际成本几乎为零,以至于法律、道德规制以及相当多的盗版障碍都纷纷走向破产。

劳务交换模式:只需要填写下调查问卷就可以得到名牌产品的免费试用产品,多玩会儿游戏就可以得到虚拟的网上货币等,其实这些行为已经创造了某些价值,然而看起来得到的就是免费的。

礼物经济模式:Freecycle网站上可以免费赠送或得到二手货,wikipedia网站上可以主动撰写词条以供陌生用户免费阅读……个体的行为创造了范围巨大的影响力。

2“免费午餐”存在的原因探析

免费经济的出现对一些企业和行业都是前所未有甚至毁灭性的竞争力量,有些人甚至将之称为“产业掘墓人”,但是“存在即合理”,究竟它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呢?

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存在的根基,也是商品价值的来源,只要有稀缺性存在,这个世界就不会是免费的,经济学的核心就是在有限资源的约束下实现最优的产出和分配,但是由于技术的发展,服务和商品的提供商可以触及大量甚至是海量的用户,提供商品的成本被摊的很薄,每增加一个客户或者给每个用户新增一项服务的边际成本正迅速的趋近于零,稀缺性的消失也就意味着价值的消减。即使企业仍然想对这些已经免费的产品收取费用,它们也会受到竞争的限制,除非是在一个绝对垄断的产业中,否则企业会不断受到降低价格提高销售量的诱惑,产业的新进入者也会不断将产品售价降低到接近零的地步,这就是免费产品出现的根源。

3 针对“免费经济”现象如何有效竞争

弄清了免费的根源,知道了免费产品并不必然意味着行业的末日来临,而且免费的思维已经开始在很多行业推而广之,此时企业应该思考的是在免费产品进入本行业参与竞争时,如何进行有效的竞争?

企业首先要改变的是稀缺时代的思维方式,既然是稀缺性的消失导致了免费,那么企业在面对免费产品竞争时就要改变传统的定价和销售模式,重新审视产品和服务,找出产品的丰饶部分和稀缺部分,使稀缺部分的效益最大化就能在競争中取胜。

4 以唱片业为例分析竞争策略

唱片业是遭受免费产品竞争最大的行业之一,到目前为止,唱片业大部分仍然固守着“堵”的思路,采用各种途径人为增加复制成本,例如,通过数字版权管理等方式来限制信息的复制次数或者权限,采用法律诉讼等方式来阻碍数字化信息产品的传播等,但是,这种人为增加信息复制成本的方式首先降低的就是用户的消费体验,即使顺利“堵”住了免费的下载,同时也将堵住自己的财路,并不利于行业的长期发展。所以必须改变思维方式,寻求合适的盈利方式。

那么唱片业的丰饶和稀缺部分各在哪里?丰饶部分是众多的下载网站提供了海量的免费下载链接;那稀缺的部分呢?从消费者价值心理考虑,除了免费的音乐下载,他们还想得到什么------听到第一时间发布的音乐,通过特殊录音技术调校的音乐版本,从众多的音乐作品中进行选择等等,这些都是无法通过免费的下载能够得到的,或者轻易得到的(需要付出大量的选择成本)。从这个角度出发,动态运用两种思维,实现两个部分的共通与互换,才能达到赢利目的。

唱片厂商应该做的是积极支持那些可以被零成本复制的东西,比如为大众提供免费的音乐下载,并鼓励听众分享、推荐和传播,这些举措可以增加稀缺部分的价值,首先,在目前的中国,手机音乐铃声和彩铃下载的费用成为了唱片公司重要的收入来源,他们希望自己喜爱的音乐出现在任何可能发声的地方,而不仅仅储存在mp3中;其次,在这个个性张扬的社会,很多“发烧友”有自己的偏好,而新的录音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让音乐听起来就像在他的房间里演奏一样,他们更愿意为此支付高价而不是采取从众行为,去听网络提供的单纯版本;第三,帮助人们发现他们喜爱的产品,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有价值的,它的价值可能比喜爱的产品还要高,这种价值永远不可能免费,反而会随着注意力价值的提高而升值。同样,唱片厂商一直就是我们耳朵的过滤器,他们一直筛选、决定着我们能够听到的音乐,即使唱片走向消亡,唱片业的这一价值也难以被取代。

扬长避短,面对免费的竞争,要尽其所能,用其不能,跳出惯常思维,从丰裕中寻找稀缺,才是企业面对挑战的生存之道!

参考文献:

[1]克里斯•安德森.“免费”为何会改变一切[J] .商务周刊,2009,(01).

[2]盛晓白.“免费经济”的理论模式[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06).

企业经济竞争力 篇12

首先,从管理方面来看,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落后,从决策到管理都带有很强的人治色彩,缺乏制度与科学的管理机制,致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难以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管理混乱、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经营机制不够灵活是影响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带有根本性的深层次原因。

其次,从经营能力方面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重战术轻战略,依赖经验决策的思维定式。由于没有明确的战略意图,导致了许多中小企业经营方向迷失,经营领域模糊,经营带有盲目性、投机性和随意性。在营销决策上过分急功近利,重视短期效益。

再次,从技术创新方面看,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研发投入的严重不足阻碍了企业进行技术改进和创新,严重削弱了企业的持续竞争能力,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同时,中小企业的科技人员的数量和整体素质难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新形势发展的要求,科技队伍不稳定的问题相当突出。

上述诸因素都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二、网络经济下电子商务对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影响

(一)电子商务促进了中小企业竞争战略的实现

结构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他在1980年出版的《竞争战略》和1985年出版的《竞争优势》中认为经营战略的关键是确定企业的相对竞争优势,提出了分析产业竞争强度的“五力”模型,即决定产业竞争强度的五种竞争力量,在此基础上波特提出了企业竞争战略的三种基本类型: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与聚焦战略。

发展电子商务为中小企业实施成本领先战略,节省成本开创了新的途径。电子商务是因特网条件下的软件、信息系统和管理知识的集成,它以数字化、网络设备建立起全新的企业资金流、信息流、商流和物流运作平台,通过网络技术改变了企业的成本结构,降低了企业的交易费用(包括B to C、B to B的交易费用),企业还节省了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交易费用以及产品售后服务费用。

发展电子商务为中小企业实施差异化战略提供了可能。网络经济时代,中小企业通过对市场的细分,针对特定的市场生产不同的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服务,使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来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中小企业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基于网络的知识管理系统,把企业的各个部门连为一体,缩短顾客对企业的反应时间,及时了解生产制造现场的情况,建立线上顾客服务系统,以跟踪定单的情况,并及时处理新定单,了解顾客需求和供应状况,并对顾客进行网上调查,以增强企业的销售能力。

发展电子商务为中小企业实施聚焦战略提供了可能。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实现基于低成本的聚焦战略和基于差异化的聚焦战略提供了技术保障。规模经济通常是中小企业进入市场的主要障碍,但有了网络,中小企业同样可以获得以技术为基础的效率提升,中小企业效率的提高降低了规模经济的重要性,正如美国战略管理学家贝赞可所说:竞争战略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抢占先机,更主要的在于改变竞争规则、创造新需求及预测竞争对手反应,并据此进行快速反击。因此,中小企业完全可以通过效率和速度的优势在与大企业的竞争中取胜。

(二)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中小企业建立核心竞争力创造了条件

构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内部培育,二是外部交易。虽然核心竞争力是根植于不断积累的企业知识之上的,是难以识别不易交易的,只能通过内部培育,但是有意识地通过外部交易使企业经营领域相对关联化和企业能力相对互补化及集中化,可以为企业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创造良好的条件。

电子商务的发展为中小企业通过外部交易获得核心竞争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核心,在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技术的创新是至关重要的,没有技术上的突破性的创新,所创建的核心竞争力的价值也是十分有限的。但是,随着技术复杂性的增加以及技术生命周期的缩短,R&D所需投资越来越大,是中小企业所难以承受的。电子商务的发展却给中小企业带来了福音,通过互联网,中小企业可以主动寻找新技术的信息以及合作伙伴的信息,走出去和国内外技术实力强大的企业建立学习型战略联盟,进行联合投资,实现优势互补,以促进研究开发生产率的提高。通过向战略合作伙伴的学习,中小企业可以认识、消化及利用合作企业所开发的知识和资源,加速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开发和提升。

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为中小企业通过内部培育获得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需要中小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重视持续地、更快地获取知识,并努力实现组织中团队内部的知识共享,以此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使企业实现持续性发展,建立竞争优势。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传播信息的速度、传递的信息流量达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电子商务借助它实现了公司内部信息的沟通与知识的共享,完成外部信息的收集,成为了众多公司学习的新内容。它也使得企业能够以此为依托,建立和完善具有学习能力的组织结构,并不断地将获取的信息加以分析和总结,使之成为企业学习的内容。通过这种不断地学习使组织具有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

(三)电子商务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伸拓展了新的空间

核心竞争力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延展性,拥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总是在不断地寻找一个新的供其延伸的核心业务,以此来扩大经营规模。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消费市场可以更加细分,因为消费者越来越要求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可以在大企业的细分夹缝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依托这一细分市场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完善自己的核心产品,进而不断开发自己的相关产品,为未来产品进入未来市场作准备。可见,中小企业在电子商务领域延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定能有效地建立企业的竞争优势,获取新的发展机遇。

三、网络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途径

(一)开发核心技术

作为中小企业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其关键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因为核心技术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无法在资金上与其比拟,但中小企业组织灵活、有弹性。其组织的资产专用性不是很强,甚至R&D与营销之间也可以没有界限,尤其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内部、企业间信息的传递变得容易,通过网络使得获取技术信息、获得消费者的反馈信息就更为便捷。相对于传统商业环境下的中小企业,可以说是打破了以往信息获取和发布渠道的限制。由此可见,电子商务使信息知识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这些核心资源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技术基础。利用这种信息获得的便利,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市场手段获得企业需要的核心技术源或掌握核心技术源的人才,也可以通过与掌握核心技术的另一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或兼并收购拥有某种所需要的专长的企业,为己所用,将外来的不同知识技术有效地沉淀在企业内部,形成存在于企业内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成就核心竞争力。

(二)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制度

任何中小企业包括高科技中小企业在内,其竞争力最直接的体现是产品的竞争力,而产品竞争力是由技术决定的,技术竞争力是由企业制度来保障和实施的。中小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胜出,必须建立起高效的企业制度。

首先,要对中小企业的产权制度进行改革。科斯第二定理指出,在交易费用为正值时,不同权力的安排会产生不同的效率。因此,对产权制度改革是中小企业建立科学规范的企业制度的关键。通过对产权制度的明晰、产权结构的多元化、投资者责任有限化以及资产经营委托化等方面的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中小企业资产所有权模式,从而使企业的经营模式、管理模式等发生变化,从而带动中小企业其他方面的改革创新。

其次,要对中小企业的组织制度进行改革。电子商务在促进中小企业组织变革方面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电子商务和计算机网络改变了信息传递方式,使企业的管理幅度变大,原来起上传下达重要作用的中层组织大为减少,高层决策者可以与基层执行者直接联系,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决策,这将大大减少会议时间和费用,其结果是使企业的组织结构发生改变——趋于扁平化,扁平化的结果促进企业逐步向精益生产、并行工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等一系列先进的制造和管理模式迈进。结构决定功能,这种变化必然会使组织观念带来影响,对企业管理的效率、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提高带来根本性的改变。

(三)制定适合的企业战略目标

确立战略目标,不应存有我想要实现什么就能实现什么的理想化的战略目标,应在考虑本企业的资源等情况的同时,考虑竞争对手、外部环境等的变化。大量事实表明,成功的企业往往是那些善于根据不同环境特点和自身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竞争战略与组织惯例、能力及资源相适应,合理选择正确的竞争战略的企业。按照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中小企业应在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与聚焦战略三者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竞争战略,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战略目标。

(四)建设中小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

网络经济时代,核心竞争力是中小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源泉。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是核心技术,但核心技术若想充分发挥优势,必须通过有效的管理,管理不仅仅靠的是表象的规章制度,更为重要的是依靠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作为中小企业而言,电子商务的实施并不是与核心竞争力直接挂钩的,它必须有相应的根植于企业文化的制度与机制作为其保障,例如:学习创新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决策协调机制、合作文化机制等。其中,学习创新机制尤为重要,作为中小企业,一方面需加强其自组织学习,培养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推动集体学习,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能力,不断改进其管理、技术及服务。另一方面由于其自身的资源有限,若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企业之间这种合作互动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学习创新过程,通过不断地吸取合作方的知识与技术尤其是默会知识,在不同优势资源相互叠加基础上,实现大于独立运作所无法得到的协同效应。通过这种学习创新企业文化的建立,才能使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动态化,令其竞争对手无法模仿,从而建立起企业持续的优势竞争地位。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3]冯华,张淑梅.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战略和策略[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

[4]芮明杰.现代企业持续发展理论与策略[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5]何有缘,穆维松,等.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管理[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上一篇:模块化企业价值网络下一篇:模糊逻辑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