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管理问题(通用12篇)
企业经济管理问题 篇1
一、前言
企业根据自己制定的发展战略和具体经济目标, 有效地整合企业的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 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 强化科学合理的资源配置, 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组织、计划、指挥、监督和调节, 优化企业的内部编制, 可以系统地发现和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加强日常工作的严谨性, 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优势, 使企业在剧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确保企业稳定健康地发展。
二、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的时间不长, 企业尚不具备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 在新兴加转轨的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 几乎没有企业可以在经济管理方面做到尽善尽美, 在不同的管理环节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需要认真地加以解决。
(一) 企业的短期扩张和塑造品牌的矛盾
在市场经济这个汪洋大海中, 初出茅庐的中国企业正在试水, 我们还是忍痛看到, “三鹿毒奶”、“双汇瘦肉精”、“竹签水泥电杆”、“韩泰爆胎”。是什么让我们企业进入极盛期却轰然倒下,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企业在制定发展目标时, 重生产, 重销售, 重竞争, 往往强调做大做强, 一个战略思维是要取得市场份额的无限扩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过分重视短期目标, 而缺乏品牌意识;追求短期市场利润的短视和耐得住寂寞长期塑造品牌成长性企业价值观的缺失, 凸显了中国企业管理理念的落后。
(二) 人才观念淡漠, 企业人员流动频繁
知识经济时代,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我们的企业缺乏对人力资源的认识, 没有对工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的长远规划, 造成企业难以整合和提升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 企业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估制度, 人才成长落后于企业的发展, 人员流动过于频繁, 并没有形成一支稳定的职工队伍。用工荒, 招工难、只是表象, 实质是员工对企业丧失信心。
(三) 生产过程中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
我们的一些企业, 利字当头, 忽视产品质量的倾向严重。在生产过程中, 不论是前期采购还是投入生产过程, 都存在着许多的不可预知的因素, 对产品质量产生重大的影响。企业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采取哪些措施来降低这些风险, 就成为企业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的内容。然而, 我们的企业却不能高度重视风险, 在生产的过程中人为地添加不符合或有损产品质量的物质, 以其降低产品成本或“提升竞争力”, 追逐高额利润, 人为地降低了产品质量。
三、有针对性地强化企业经济管理的策略
知识经济时代,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产品质量决定企业生死存亡是企业的生命线, 品牌是企业持久发展的无价之宝。我们的企业只有把这三个方面做强,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我国的劳动力红利时代已经基本结束, 企业的人才战略必将成为企业成长发展的基石。一个企业只有崇尚以人为本的理念, 尊重职工, 爱护人才, 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 企业才会充满活力。企业应当具有宽泛的人才观, 要充分认识在企业里不仅专业技术和高级管理人员是人才, 能够适应企业发展具有独特技能和稳定地适应各层级工作的劳动者也是人才, 企业只有科学地整合人力资源,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塑造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 建立一支稳定的职工队伍, 才能持久高效地完成各项生产任务。
我国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 产生了一种重销售、轻质量的浮躁的心理。“丰田召回门”警示我们,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消费者至上的世界, 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安全度、审美情趣、舒适度越来越挑剔。丰田对消费者道歉, 那种失去了产业龙头老大的尊严的一幕, 让我们震撼铭记, 产品质量关乎企业的存亡生死。因此, 企业内部的一切经济管理体系都应当以产品质量管理为核心, 形成一个灵活高效的管理体系和考核机制, 严明企业纪律, 严格岗位责任, 使整个运行机制, 服务于产品质量的提升。“双汇门”之后, 双汇才开始“一猪一检测”, 亡羊补牢, 为时晚矣, 但也许是起死回生之举。“双汇”、“三鹿”的教训告诫企业质量是企业的立身之本。
中国企业文化和西方的企业文化的差别在于中国的企业做产业, 西方的企业做产品。做产业的销售对象是普众的, 广种薄收;做产品的销售对象是特众的, 锁定消费对象, 培育品牌忠诚度。我们看到中石化广州分公司的老总不惜违规疯狂追逐茅台、红酒, 80后的靓女对LV包的痴迷, 就不难理解培育品牌的重要。在中国山寨产品充斥市场恶化了产业生态环境, 障碍了品牌的建树。因此中国更应当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塑造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 开启中国的品牌之旅。坚持从打造国内市场开始, 坚持民族的就是国际的理念, 从锁定国内消费群体, 培养国内消费者的忠诚度入手, 企业要耐得起寂寞, 用一种韧劲, 一种执着, 一种痴迷, 培养中国品牌的魅力, 由中国走向世界。
四、结语
质量、人才、品牌是企业生存、发展、持久的三大基本要素, 是企业经济管理的重中之重, 是核心内容, 我国企业经济管理体系都要服务于这三大要素, 成就百年企业基业。
参考文献
[1]赵佳伟.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6) .
企业经济管理问题 篇2
一、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盈利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最终目的,企业依靠科学有效的经济管理能够实现对组织结构的优化和工作效率的提升,从而获取更高的经济利润。但目前,在多元化市场背景下,企业经济管理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经济管理体系缺乏。
随着国际间交流的日益密切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也取得了飞速发展,然而大部分企业在经济管理中缺乏条理性和科学性,企业经营管理者还没有形成一套整体性的经营理念,企业所设置的经济管理机构只是从事日常的较为简单、单一的财务管理活动,缺乏对经济管理机构的考核与评价。同时,企业经营管理者没有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各部门因利益的不同而时常发生责任互相推诿的现象,而且员工在遇到工作问题之后,无法及时找到相关的负责部门去解决问题。此外,还有一部分企业虽然明确了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责,但是各部门在工作中只是专注于自身分内的工作,缺乏与其他部门的联系和沟通,这就造成了企业的发展缺乏内动力,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管理投资缺乏条理性。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为了适应激烈的竞争环境,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不断进行着市场的开拓,以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但是,大部分企业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经济管理制度,在开拓市场和投资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盲目性,可操作性不强。企业缺乏具有条理性的经济管理投资方式不仅会在实践过程中遇到大量的问题,而且也难以实现可观的经济利益。部分企业经营管理者对经济管理中的投资没有充分的认识,为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只是一味地增加资金投入,反而导致企业承担越来越重的经济负担,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经济管理人员缺乏稳定性和创新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对经济管理重要性的认识程度越来越深。但目前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人员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有着较强的流动性,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不稳定使得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同时,我国企业目前的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难以满足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企业经营管理者不重视对经济管理相关人员的培训,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薄弱导致企业逐渐丧失了市场竞争中的人才优势。此外,我国企业为了取得快速发展,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了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方面,缺乏通过先进的经济管理方式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意识,导致企业经济管理难以取得成效。部分员工受自身综合素质的影响,缺乏经济管理意识,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难以得到员工的配合和大力支持,整个企业处在一个缺乏创新的氛围之中,造成企业发展缓慢。
二、企业经济管理问题解决措施
多元化市场下,企业的经济管理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企业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经济管理体系,经济管理投资缺乏条理性,而且经济管理人员缺乏稳定性和创新能力,企业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良性发展。因此,企业要采取以下措施来解决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优化整合企业人力资源。
在多元化市场下,企业间的竞争已逐渐由传统的资金、规模的竞争转变为人才的竞争,企业的人才优势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为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效果,企业要加强对人力资源的整合,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经营者要组织经济管理人员定期进行经验交流培训,从根本上提高企业员工的经济管理水平。同时,企业还要对员工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确保企业经济管理有充足优秀的专业人才做保障。
(二)确定企业经济发展目标。
多元化市场下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客观实际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目标,而企业经济发展目标的制定受企业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企业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对产品和资金进行合理的设计与使用,防止发生铺张浪费的现象。另外,为确保经济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企业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一套完善的奖惩机制,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
(三)营造经济管理创新氛围。
多元化市场下,企业生产经营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多样,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做好经济管理工作。企业要加强信息化建设,深刻把握企业的发展目标和行业的发展方向,在生产经营中适时地进行创新,依靠人才优势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企业要为经济管理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通过激励机制、培训、学习等措施不断激发和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内动力的支撑。此外,企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还需要做好市场营销工作,通过参与多元化市场下激烈的竞争来对产品、技术和营销理念进行创新,满足客户群的多样化需求,以此来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在多元化市场下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企业整体性。
企业是由众多部门组成的,每个部门都从事着自身的专职工作,但企业是一个整体,只有各部门之间加强联系与合作,才能推动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企业要采取有效手段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实现企业的整体运作。
(五)优化企业内部管理组织结构。
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管理组织结构不合理,阻碍着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企业要对管理组织结构进行优化,确保经济管理决策的科学制定和有效执行。企业要对各部门各岗位的职责进行明确的划分,防止出现责任推诿的现象。此外,企业还要加强对各部门的考核与评价,使其能够严格地执行企业的经济管理决策,促进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综上所述,多元化市场下企业要深刻把握时代的发展趋势,加强对经济管理模式与方法的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企业绩效管理问题探讨 篇3
【关键词】绩效管理;企业管理;作用探析
绩效管理是对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与结果进行统一管理的系统,是一系列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潜力,提高其绩效,并通过将员工的个人目标与企业战略相结合以提高组织绩效的过程,其目的是持续提升个人、部门和组织的绩效。绩效管理的思想精髓就是以人为本。让组织中的成员充分参与组织的管理过程,重视成员的发展,在完成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组织成员个人价值和职业生涯计划。它克服了以往管理过程中的多元目标问题,使组织中的成员与团队、组织目标一致,从而达到和谐双赢的管理理念。本文就绩效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1.绩效管理优化管理和业务流程
企业管理包含对人的管理以及对事的管理,对人的管理主要是激励约束问题,对事的管理就是流程问题。所谓流程,就是指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业务如何运作,涉及因何而做、由谁来做、如何去做、做完了传递给谁等几个方面的问题。管理流程是指为了控制风险、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对市场的反应速度,最终提高顾客满意度和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并达到利润最大化和提高经营效益的目的的流程。业务流程是为达到特定的价值目标而由不同的人分别共同完成的一系列活动。活动之间不仅有严格的先后顺序限定,而且活动的内容、方式、责任等也都必须有明确的安排和界定,以使不同活动在不同岗位角色之间进行转手交接成为可能。一个企业的管理和业务流程的规划会对企业的利益有很大的影响,极大的影响着企业的运行效率甚至命运。
有效的绩效管理能使各级管理者都从公司整体利益以及工作效率出发,提高业务处理的效率,能在上述几个方面不断进行调整优化,使组织运行效率逐渐提高,在提升组织运行效率的同时,逐步优化公司管理流程和业务流程。
2.绩效管理推进企业战略实施
企业战略是指企业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本身的资源和实力选择适合的经营领域和产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差异化在竞争中取胜,它是对企业各种战略的统称,其中既包括竞争战略、营销战略、融资战略、发展战略、品牌战略、资源开发战略、技术开发战略、人才开发战略等等。优秀合理的企业战略可以保证企业有计划地实现其战略目标,使企业经营决策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还可以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系统的最优化目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在企业发展思路和战略明晰,组织结构确定的前提下,企业战略需要被转化为企业阶段性目标和计划,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各个部门的目标和计划,继而形成员工个人的目标和计划,才能得到贯穿落实,而绩效管理则是促进企业战略落实的主要方法。绩效管理将企业战略目标进行层层分解,管理者和员工就部门和个人目标及绩效衡量标准进行充分沟通,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并以这些目标和计划作为对部门和员工进行绩效考核的依据。绩效管理能促进和协调各个部门以及员工按着企业预定目标努力,形成合力最终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完成,从而保证企业近期发展目标以及远期目标的实现。
3.绩效管理有助于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
绩效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文化管理。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能够为员工营造一种积极、团结、互相信任的工作氛围、共享的价值观念和管理机制,从而创造出一个和谐向上适于发展的工作环境,激发员工不断提升自己的绩效水平,为企业利益服务;可以为绩效管理指明方向,使企业能够建立并实施基于自身的绩效管理体系,从而加速企业发展的进程;文化使组织与员工达成共识,从而协调组织对员工的需求与员工个人需求之间的矛盾,形成使个人与组织同步成长的绩效文化。通过劳动契约、组织文化和价值观的输导建立组织与员工的心理契约这样的双重契约关系使员工达到他律管理到自律管理的转变。绩效管理有助于优秀企业文化的形成,从长远来看,绩效管理中关键绩效指标的设计可以巧妙地使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管理观念进一步具体化和强化。另一方面,绩效管理也是提高员工的绩效,开发团队及个人的潜能,使企业文化不断强化和优化的管理方法。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改善团队绩效,形成互相学习,良性竞争的工作氛围,建立学习型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绩效管理体系设计和运作的前提,而绩效管理对企业文化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4.绩效管理有效提升组织和个人绩效
绩效管理通过设定科学合理的组织目标、部门目标和个人目标,为企业员工指明了努力方向。企业管理者通过绩效辅导沟通及时发现下属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给下属提供必要的工作指导和资源支持,下属通过工作态度以及工作方法的改进,保证绩效目标的实现。在绩效考核评价环节,对个人和部门的阶段工作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明确个人和部门对组织的贡献,通过多种方式激励高绩效部门和员工继续努力提升绩效,督促低绩效的部门和员工找出差距改善绩效。在绩效反馈面谈过程中,通过考核者与被考核者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帮助被考核者分析工作中的长处和不足,鼓励下属扬长避短,促进个人得到发展;对绩效水平较差的组织和个人,考核者应帮助被考核者制定详细的绩效改善计划和实施举措;在绩效反馈阶段,考核者应和被考核者就下一阶段工作提出新的绩效目标并达成共识,被考核者承诺目标的完成。在企业正常运营情况下,部门或个人新的目标应超出前一阶段目标,激励组织和个人进一步提升绩效,经过这样绩效管理循环,组织和个人的绩效就会得到全面提升。另一方面,绩效管理通过对员工进行甄选与区分,保证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同时淘汰不适合的人员。通过绩效管理能使内部人才得到成长,同时能吸引外部优秀人才,使人力资源能满足组织发展的需要,促进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的提升。
5.结束语
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有机系统,这个系统中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联。绩效管理在这个系统中占据核心的地位,起到重要的作用,绩效管理贯穿于整个企业管理始终。同时,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此系统中,组织管理者和员工全体参与,管理者和员工通过沟通的方式,将企业的战略、管理者的职责、管理方式手段,以及员工的绩效目标等管理的基本内容确定下来,在不断沟通的前提下,管理者帮助员工清除工作进程中的障碍,提供必要的支持、指导、帮助与员工共同完成绩效目标,从而实现企业的远景规划和战略目标。
绩效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绩效管理的失败就等于经营管理的失败。绩效管理在整个企业管理中居于关键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徐伟等.绩效体系设计[M].北京:北京工业出版社,2003.
[2]陈芳.绩效管理[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
[3]刘炜.绩效管理———企业管理的推进器.企业科技与发展,2007.
[4]施宁娜,黄健新.完善电大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对策——福建电大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研究之三[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6).
[5]熊慧,李瑞祯.关于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高校中层管理人员实现绩效考评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0,(06).
企业薪酬管理相关问题 篇4
一、企业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薪酬管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从国外引进的,当前流行的许多薪酬管理的观点、思路以及技术,总体上大多是从国外借鉴而来。目前,企业薪酬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主要照搬西方企业薪酬管理理论与实践,未能很好地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从目前企业薪酬管理的发展实际来看,薪酬制度体系不完善,未能把薪酬体系作为公司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薪酬与员工的工作表现挂钩不科学,薪酬很难满足不同层次员工的需要。
二是薪酬结构不合理,过分强调货币工资。大多数企业只对直接经济报酬,特别是货币工资很重视。薪酬结构未能使货币化分配与非货币化分配相结合。
三是薪酬体系不完善,比较单一。企业薪酬未能真正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企业在定薪酬时未重视员工的知识、技术、管理的作用。没有根据不同的岗位和工作性质,采用多样的报酬方式。
四是薪酬的激励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由于企业目前主要实行的还是单一工资而非多样化的薪酬结构,静态工资而非动态报酬,因此薪酬对员工的激励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构建与完善现代薪酬管理体系
一是设立合理薪酬结构,制定公平公正且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制度。首先要进行薪酬调查,从企业岗位分析和评估着手,进行有效的薪酬设计,建立内外部相对公平的薪酬结构,解决薪酬的外部公平问题。合理薪酬结构的关键部分是薪酬设计,企业管理者设计适合本企业的薪酬方案需要通盘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其中包括:外部的国家宏观经济、通货膨胀、行业特点和行业竞争、人才供应状况等;公司内部的盈利能力和支付能力、人员的素质要求;企业发展阶段、人才稀缺度、招聘难度、公司的市场品牌和综合实力等;员工个人职位等级、技能、资历和个人绩效等。同时要重视对团队和精英骨干的奖励,在薪酬结构中设立团队奖励,可以防止上下级之间由于工资差距过大而导致低层人员心态不平衡的现象,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相互配合。
二是合理确定员工的总体要求,形成多层次的激励机制,合理确定员工的总体报酬。在薪酬构成上增强激励性因素,建立和实施多跑道、多层次的激励机制。人类不但有物质上的需要,更有精神方面的需要,因此企业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激励机制。通常的激励方式有荣誉激励、福利激励和成长激励等。
在目前缺少其他激励方式的情况下,绩效薪酬是满足个人薪酬公平感的最好方式,因此绩效薪酬应当成为激励员工的主要方式。绩效分企业总体绩效与部门或个人等个体绩效。总体绩效涉及企业经营规模、销售指标、盈利水平等。部门绩效涉及部门计划的完成、责任目标的实现等。个人绩效涉及员工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成绩等。其中,总体绩效起决定性作用。企业通过对员工的绩效考核,使岗位之间的晋升或降级有了量化的考核数据,使员工的精力集中到努力工作、提高工作业绩上来,避免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消极局面,这样才能较好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同时,要使福利与工作绩效相联。因此,企业应当建立完整的业绩评价体系,通过对绩效薪酬长短期比例设定,以保证绩效薪酬的发放能够有的放矢,可以达到对员工进行不同激励的目的。
三是实现物质奖励与精神鼓励的统一。目前,薪酬已不是单一的工资,也不是纯粹的经济性报酬。从对员工的激励角度上讲,可以将薪酬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在激励性因素,如工资、固定津贴、社会强制性福利、公司内部统一的福利项目等;另一类是内在激励性因素,如员工的个人成长、挑战性工作、工作环境、培训等。如果外在性因素达不到员工期望,会使员工感到不安全,出现士气下降、人员流失。另一方面,尽管高额工资和多种福利项目能够吸引员工加入并留住员工,但这些有时候常常被员工视为应得的待遇,难以起到激励作用,因此内在激励性因素更是至关重要。员工的需要是多层次的,不同的员工对工作安全、家庭照顾、发展潜力、培训机会等有不同的需求程度。企业经营者必须重新思考现有的薪酬制度和管理方式,正视设计和完善物质报酬之外的精神报酬并给予更多的关注,切实把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充分地运用好。
四是薪酬制度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我们一切事务的核心,但在实践中人的尊重和关心过多地停留在口头上,原则性的内容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薪酬管理是对人的看法和提高工作效率的间接体现,经营理念往往反映在各个薪酬决策的细节中。
因此,企业要留住人才,不仅要提供给员工有市场竞争力的薪资,优厚的福利也是必不可少的。福利是作为薪酬补充的一系列措施和实物的总和,分为强制性福利和非强制性福利两种。强制福利包括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非强制性福利是企业自己设计的福利项目,常见的有人身意外保险、旅游、年休假等。
福利政策作为公司整体竞争优势战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企业在福利项目设计方面,可以根据员工的特点和具体需求,列出一些福利项目,如旅游、提供公车或报销一定的交通费、住房补贴、带薪假期等,并规定一定的福利数额。采用自助式让员工自由选择,各取所需,达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要建立以人为本的薪酬制度,必须牢牢把握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总原则,以物质激励为核心,注意精神激励,实行有效激励。
企业问题诊断管理 篇5
彻底解决问题
无论用那种方法或何种途径解决问题,「效果」是最终的要求。「效果」指的是「效率」与「成果」两者。至于「验证」的意思是要「查」「验」「证」「明」它的效果。
解决问题要有决心、毅力,并掌握时机去做,不要失去了机先再来后悔,或者怪别人不肯合作。负责解决问题的人除了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之外,更要有一颗谦虚的心,因为:骄傲与野蛮无异、傲慢与偏见常相伴同,自恃与独裁常是腐蚀与失败之源。
■ 稽核 刘奕钟
彻底解决问题的三步曲就是:(一)彻底发掘问题、(二)彻底找寻真因、(三)彻底找出对策并落实执行,这是最简单的说法。当然,解决问题的快慢与难易,必需看问题的本质、牵涉的范围(宽广度)与层次(深度)、复杂与困难程度等而不同。但是这三个关键若不能掌握,必然难以快速、有效的解决。本刊已于前期分别谈过第(一)、(二)步,这次要谈谈第(三)步:彻底落实「解决」之道。
一、针对真因下对策
要彻底落实解决,首先必需针对真因下手。前期我们已经谈过有多种「彻底发现真因」的方法,但是这还是不够的,因为「发现」并不代表负责人或担当者之「认知」,更不见得代表其个人已「承认」、「理解」与接受这些原因。当不自我认知、不接受原因时,是无法进入实施的阶段,更不用说会有「改善」。当问题被发现且找出真因之后,却仍然不能解决的征结,其实很简单,就是不认知、不接受原因。深入的分析它的形成原因,约有下列几点:
1.人常常都是被动的(堕性定律)
2.人常常都会保护自己(保护主义)
3.缺乏改善的能力或基本学养(能力不足)
4.环境文化的压力(缺乏有力的支持)
5.同流合污的压力(大染缸效应)
这是基本的原因。但是,也有人提出下列的说法,认为问题解决不了是因为:
1.问题复杂度高一时难以解决﹖(本质)
2.找不到好的对策﹖(方法)
3.财力物力资源不足﹖(资源、机器、材料)
4.时间不够﹖时机问题﹖(时间)
5.人才不足?(人)
其实,6-10项并非完全不对,但是若予深入解析,仍可归纳至前面的1-5项基本原因之中。6-10项的原因是常见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借口(excuse)」,若予承认其为「原因」而不进一步设法解决,或不再深入分析,那么问题就真的将会无解了。
二、破除阻碍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一)破除被动的堕性:主动
依据经验,主动解决问题者才是主宰者。事后被提出问题或被迫
解决问题者,常会失去机先。在今日的「光速时代」,事后才发现问
题的损失是很难弥补的。因此必需用「事前发觉、事前解决」的方式,「主动」的「防范与解决」问题。因此「主动」是第一前提。
许多「上班族」或称「从业员者」都有「问题来了再说」的习惯,这就是他们不能自己进步的原因。他们习惯被动,因此常常失去掌握
问题或解决问题的时机,而沦为只命令才前进的一群。
(二)消除自我保护的意识
「自我保护」是无法彻底解决问题的「严重阻碍」。既使找到真
因,因为自我保护的强烈意识,将使对策偏向,凡是对于不利自己的,很容易发生掩饰或遮盖的行为,有时尚且发生不利他人的行为。这样的情形会使问题反而愈解愈复杂。在组织文化不好的公司,问题「愈
解愈复杂」的事是常常发生的。例如古代官场,人人保护自己,而官
官相护,加上派系的纠葛,那怕问题不能解决而已,可能还要「层出
不穷」。这都是从过度的「自我保护」开始的。所以,高明的老板一
定是彻底的教导及要求员工:务必「实事求是」、凡事「诚实」、「忠
心」、「坦白」,也就是说:不要过分的「自我保护」。
然而,自我保护是人性之一,因此要如何破解才最重要。依据经
验,适当的教育训练是必然的药方,即「鼓励自动自发的自我改善行
为」是最好的方法,一方面可提高员工向心力,二方面可加强对「大
我」的贡献。例如「奖励提案改善制度」的实施,「品管圈活动」的实施,都是很重要的「管理方法」。
身为高阶领导者如何改善企业文化,使员工脱离官僚文化,如何
使员工没有私心,愿意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经验技术、岁月青春及
才艺,这是非常高深的「管理艺术」。如果高层没有这样的体会与动
作,公司一定存在不少「看不见的问题」。
(三)提高基本学养,培养改善的能力
解决问题是需要「学问」和「经验」的,这就是我说的「学养」,特别是「经验」,它是非常重要的智慧。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社会上
还有许多学问不高的老板仍然能存在的原因,他们的经验并非一定没
有学问。当经验变成有学问的东西时,他就是先知、领导者或领袖。
然而,新一代的问题常常与科技有关,此时就不一定能用老的方
法解决。例如公文传递,现在e-mail 已不稀奇,WAP化、Paperless
化(无纸化)才是最新。又如会计制度,现在已有整合系统,运用计
算机程序自动转帐、统计分析,打印报表等,若不懂计算机而且还用
了很多人工操作,这就落伍了,这就是学养的问题。
至于改善能力,除了提高学养,还要用环境和方法来培养才行。
没有改善环境的公司,常常出现「靠别人、靠上级、靠顾客才发现问
题」,反之「有环境」的公司,必定「有制度的实施」某种类如「提
案改善」或「自动改善」的机制。事实证明,实施过这种制度的公司,它的改善能力就比较一般公司为强,改善之速度就比一般未实施的公
司更快一些。
(四)文化改造
现在流行所谓的「企业改造」Business Reengineering, 其中有
两大主题包括:「企业流程改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PR),以及「组织改造」(Business Organization Reform:BOR)。
但是,往往企业改造却忽略了「文化的改造」(Enterprise Culture
Reform:ECR)。企业文化改造是必要的,因为企业一但走入中年,必
有很多不良的习惯,加上大染缸的效应,或是「不良承传」的结果,必定造成了许多「企业慢性隐疾」,例如,常见的十大问题,依严重
性列举如下:
1.贪渎(贪污、舞弊、违背职务、操守不良…….)
2.派系(非建设性的小集团、争宠、斗争…)
3.小道消息(打小报告、泄密、抹黑、流言、八卦……)
4.造假
5.粉饰、包藏
6.不合7.开小差
8.怠堕、松懈
9.缺乏斗志
10.无所事事
企业改造者,特别是外面的专家,实施改造之时,往往不会也不
愿涉及企业内部文化的问题,这是因为一但沾上不但很难脱身,而且
也可能将很难处理。所以企业主在进行BPR,或两个公司合并,或企
业要做任何大的改革之时,都要小心同时所引起的文化改变问题。
「解决问题」虽然没有像上面所说的那么严重,但是还是要注意
企业内的文化,避免不良文化的妨碍出现,或利用某些方法把这些不
良文化先行转变为好的文化,以利问题的解决或提高办事的效率与效
果。许多年岁过大历史悠久的公司,问题难以解决就是与文化息息相
关。他们常常不是不知问题的所在,也不是不知原因,只是「无法下
手」。所以,高阶层经理人要特别注意:唯有高层才能改变企业文化,他们必需有此「嗅觉」。
(五)屏弃成见,虚怀若谷
问题无法解决,绝非「解决无方」。许多的情形是因为人的因素,其中最糟的除了「才能不足」问题之外,还有「成见」及「抗拒变革」的问题,或是「理念思想不同、不合」的问题。我觉得:首先不要说
抗拒变革都是「反改造」或「反革新」,如果这么一说或一想之时,问题就更糟了。反之,此时每个人都应该先「屏弃成见」。这是最重
要的,因为若不能「虚怀若谷」,又怎能「有容乃大」「容纳他人」
呢?
今天愈是民主的国家也就愈多元化发展,因而也就有愈多分岐的意见,团结本来就愈来愈不容易。如何找到共识,找到共同努力的切
入点,便成为成功的开始。反过来说,若大家仍坚持己见、无法团结、不能把自己的心空下来,那么就无法成就大的事业,问题当然无法解
决。
三、找出各种可能的对策
找出「对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此时活用「脑力激荡法」,应用「水平思考」或「创造力思考」的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一个公司平时的训练与智慧是否累积及发挥,就从此一时刻得以体验。
此时,「KJ法」有助于「整理从无到有的思想或idea」,「系统图法」则有助于有系统的发展或演译对策。即使不用这样复杂、高层次的方法,过去的「trouble shooting表」也是可用的。
不过,品管圈活动常用的「对策计划表」仍是值得推荐采用的,例如:
四、决定最佳对策
一个问题最初不必限定只有一个对策,多个对策同时列举,再来比较或整合出最适对策也无妨。所谓最佳或最适对策,个人认为下列五个要素应列入考虑,然后选择最好的或最恰当的:
1.成本最低。
2.效益最佳。
3.副作用为正数或衍生负面效果最。
4.具体可行。
5.可控制或可管理。
当然,对策必需有详细的计划才能评价,这就是下节所要说的「行动方案」。此方案在初构想之时可以不必很仔细,但是,一旦进入评估采行阶段,被选为最佳或最适对策者,则应提出详细计划或方案。
五、立即采取行动计划
行动计划或方案,至少要明确的提出下列事项。至于使用之图表,通常可用
1)「对策系统图」,2)「箭头图法」,3)PDPC法,4)PERT图法,或用简单的Bar chart图法也可以,主要是简单、明了、有效、达成目的就可。
好的计划是成功的一半,但是没有执行等于是「零」。执行下去则只等于成功了1/4而已,即1/2 x 1/2 = 1/4。如要100%成功,还需要注意下列几个因素的同时成功:
1.掌握时机,立即行动。
2.确保「执行」的品质,每一细节都不能疏忽。
3.控制行动的执行成本。
4.事先评估风险与研采避险方法。
5.随时因应突发状况,适当因应处理。
官场上常有「推、拖、拉、扯」之妙诀。但是,「犹豫不决,不识时务,不知时机」的确也是无法解决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观察这个社会,有许多问题常常是因为不能掌握时机而愈演愈大,越变得复杂,每况愈下的情形。然而身负解决重任的高层人士,却不能及时处置,而升斗小民又无插手或置喙余地,以致变成日后非常不易解决的难题。例如现在的台湾的经济问题,GDP原来是保6的问题,现在再变成保3、4问题,就是坚持己见、错失时机的结果。所以,掌握执行的时机,是解决问题非常重要的关键。
六、掌控进度与结果
一旦进入执行的行动阶段,进度和结果如何就必需随时了解,如此才能知道是否有差异的存在,是否需要纠正或修正。至于执行的好坏,品质、成本、风险评估、事前研妥对应方法、以及妥善因应突发状况等,无论在处理科学的或社会的,工程的或是人性的问题中,都是必需注意的关键因素。
七、彻底验证效果
无论用那种方法或何种途径解决问题,「效果」是最终的要求。「效果」指的是「效率」与「成果」两者。至于「验证」的意思是要「查」「验」「证」「明」它的效果。换言之,要依科学的方法,取得数据或证据,检查或检验,并与原先要求的标准或目标比较,合格才予验收,而不是没有科学,没有数据,没有检查结果就予「了结」。
当效果不彰之时,就要立即检讨原因,研究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通常效果不好,是因为:未找到真因,未想到好的对策,执行不落实,或者一开始就弄错方向了。因此,随时自动自发检讨改善是非常重要的。
八、结论
过去,我们常说只要真的想彻底发现问题,彻底发觉真因,问题接着大概就很容易去解决了。然而要彻底解决问题也不简单,这其中是有不少阻碍的。本文列举了不少负面的阻力因素,但也开拓了许多正面的方法,希望能提供参考。总之,解决问题要有决心、毅力,并掌握时机去做,不要失去了机先再来后悔,或者怪别人不肯合作。负责解决问题的人除了要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之外,更要有一颗谦虚的心,因为:骄傲与野蛮无异、傲慢与偏见常相伴同,自恃与独裁常是腐蚀与失败之源。果若此,问题将无法好好解决的,若要说彻底解决,那是难上加难。
企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篇6
摘 要:纵观我国各企业的发展,加强企业经济管理是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基本思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本文以现代企业为研究对象,对企业经济管理做了相应的了解,总结了当前多数企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应对对策,对企业今后的管理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措施
经济管理是任何不同性质的企业的核心管理项目,企业管理工作要重点突出经济管理的价值和积极作用,现代化企业,在经济管理中更应该建立起与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树立起新的经济管理理念,创新管理制度和方法,从而进一步完善企业的管理工作。
1 企业经济管理的内涵
企业经济管理是用于企业经济和管理活动中的管理思想、原则和方法的总和,从管理体系上来讲,企业经济管理是企业各项管理活动的整合。从管理理论上来讲,企业经济管理即包含管理学的本质,还包含经济学的内容,是理论的囊括和整合,企业经济管理包括企业经营理念的确立、管理的主导思想的形成和企业核心利益的导向和管理,是企业,特别是现代化企业良性发展的保证,是企业不断壮大的基石。做好企业经济管理就是要做好企业的生产、经营和销售,把控企业的产品质量和企业财务管理等各个环节,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宏观统筹,科学安排,实现企业资源有效利用,同时实现企业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健康的发展双重目标。
2 企业经济管理问题分析
2.1 企业管理理念淡薄,职责不明确 作为企业管理者首先要有正确而明晰的管理意识,不是稀里糊涂的把工作重点放在“管”上,在现代化企业中需要具备管理创新意识。有些企业往往只是借鉴他人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这里的借鉴通常只能说是套用,不会根据企业特点做相应的改变和创新,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常会存在职责不明确的现象。当前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还深受传统企业经济和管理观念的影响,忽略了企业各项工作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导致企业各部门间和各工作人员间存在着沟通和交流上的隔阂问题,特别是出现管理责任的划分和问题责任的认定时,常会因为管理缺乏主体意识而导致责任不明确。
2.2 企业管理方式和制度都有待创新和完善 目前,许多企业在企业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总体看表现为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方式陈旧。一些设置了企业经济管理部门且制定了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的企业往往在执行力上存在问题,执行不够严格,或者会遇到执行受挫的情况,使得管理工作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一些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属于摆设型,没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其内容是与企业的运行和管理向脱节的,更不能发挥功用;一些企业属于思想保守型,在制定规章制度时不会根据当前社会经济形势和自身企业发展的需求做相应的调整,使得制度与实际相脱节;还有些企业的制度只着眼于当前的利益,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使得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受挫。从管理方式来看,许多企业还沿用传统的“外延式”管理方式,其局限性很大,主要以加大投入、扩大市场等传统方式运营,显然,这种管理方式已经不再使用当今的经济市场。
2.3 人力资源管理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在企业的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影响企业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人力资源管理根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是一个普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幾个方面:一是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投入甚少,包括关注度低、投入资金和人力较少现象,最终使得企业对员工应有的培训和教育跟不上,甚至是缺失;二是人力资源部对企业员工的绩效评估和奖惩做的不到位,使得努力的员工没有优越感,大大的打消了员工的积极性;三是企业用人机制存在问题,普遍存在任人唯亲的现象,对于人才的选聘和使用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定和程序,从而影响企业职工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3 改善企业经济管理问题的措施
3.1 优化人力资源管理和配置 企业的管理工作都是由人来完成的,要想改善管理首先要加强人员的管理和配置。其中重点是要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优胜选拔,企业管理者是企业管理乃至企业发展的核心,无论是在管理者的选拔上还是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都应该狠下功夫。其次就是对企业其他职工的管理和配置,需要加强人员的选聘和任用标准化管理,做到选贤任能,选优任优。平时还需要做好培训工作,让员工能够不断的提高,不断的更新思想观念。除此之外,还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通过奖惩措施和考核机制对员工进行激励和管理,激励管理人员自我监督学习,学会自我完善,从而全面改善员工整体现状。
3.2 构建现代化企业经济管理制度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经济市场也在不断推进改革,在这种新形势下企业要想进一步发展必须跟上发展的脚步,构建现代化企业经济管理制度,以适应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构建现代化经济管理制度的重点内容是要创新和适应,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借鉴。创新就是要站在企业的高度,综合考虑企业的各项管理工作,全面分析企业面临的具体问题,敏锐把控社会发展中新生事物的应用,比如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成熟运用等;适应,就是要适应企业自身的特点,充分考虑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的具体需要,从而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制度。
3.3 创新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我国企业经济体制的转变要求企业经济必须实现管理的强化与创新,使企业形成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细胞,不断进行资源的优化组合,面向市场,形成产品开发活力。另外要求企业加大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加快信息传递与信息反馈的速度,转变思维方式、更新知识结构、以人为本,重视环境管理。要求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集开放、集约型和自主型为一体的新型管理模式。要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产品结构、节能降耗,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权红莲.浅析ERP系统在企业中的实施与运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7):37-38
[2]任娟.企业经济管理改革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03).
[3]陈霞,杨昌仁.浅析加强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1(10):12-13.
[4]谢世光.浅谈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1(18).
建筑企业工程经济管理问题的研究 篇7
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是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因素,在企业管理中有一条永恒的定律就是管理出效益。因此,加强建筑企业的工程经济的管理工作尤为重要。建筑企业受市场波动影响大、施工机具使用量大周期长、施工工艺多样等不利因素的存在,经济管理的工作更为多变、繁琐。所以,本文将对企业经济问题管理的过程中突显的问题展开讨论,并探讨解决的方法,以期得到有效的解决上述难题的答案。
1 建筑企业工程经济管理的工作内涵
建筑企业工程经济管理[1]是指在建筑项目中生产成本的预算管理、项目运行过程中的项目管理质量控制、经济指标控制的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全过程管理。
首先,通过建筑企业的工程解决管理,可以有效地控制生产成本,节约施工费用,提高工程项目的经济收入;其次,通过工程管理,可以对建筑企业的各部门进行合理的管理,通过经济杠杆,对各部门的资源经济整合、管理和分配,提高各部门的生产积极性,最终实现建筑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
2 建筑企业工程经济管理突显的问题
2.1 建筑工程定额版本太多
建筑工程定额版本多样化,定额的颁布从国家到地方,同时还有行业和企业的定额,不同的部门颁发的定额,对于施工企业来讲,在执行时就存在了很大难度,到底采用哪一种定额,不同的定额在计算时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差,工程定额过多,又给施工企业和建设单位在招投标过程中带来标准不统一的麻烦,最终影响了工程的工作进度,以及预算成本和实际发生成本的误差。
2.2 建筑企业工程经济管理意识不强
部分施工企业管理者管理观念老化,对工程经济管理带来的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认识不足,他们对施工的进度、施工的质量和安全生产抓得很紧,但对于施工过程的经济管理却知之甚少,对于项目执行中的生产成本的是否浪费,施工参与人员的经济收入是否跟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挂钩考虑不多。最终,造成了由于不加强工程经济的管理影响了施工的进度及质量,造成了项目的经济效益下降,企业缺乏竞争力。
2.3 招标图纸与施工图纸存在差异
建筑行业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建设单位在项目的初步设计阶段,在图纸不完善,甚至一些工程设计图纸还没有的情况下[3]进行工程项目的招标,但是根据这些初步设计的图纸编制的综合单价,必然不可能包括总体工程的造价。因而在项目施工工程中,正在施工的图纸与编制综合单价时的图纸在数量上和内容上均出现了明显的出入。
在招标过程中工程量清单出现漏项,对工程经济管理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施工企业在招投标时采用初步设计来进行概算限额招投标,由于施工图纸不完全,设计深度达不到施工要求,因此对施工单位的工程经济管理存在较大的风险。
2.4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不高
建筑施工质量不满足要求造成工程返工,将会增加施工成本,引起工程经济管理的混乱,因此,解决这个问题不能一味地强调工程成本,而不提高工程的质量。由于部分施工企业经营者缺乏成本管理意识,市场的决策能力不强,在进行经营决策时,往往对最基本的市场调查缺乏认识,缺乏对企业施工质量成本的管理,导致增加了无效的经营成本,给施工单位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3 提高建筑工程项目工程经济管理水平的方法
3.1 加强施工成本控制
施工成本控制[5]是工程经济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控制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工程项目的成本预算问题,通过工程项目的预算编制,从而提高整个项目的工程经济管理水准,有效地提高建筑施工期的利润率。因此,施工企业在编制预算成本时,要全面考量生产要素的配置情况、施工情况、施工工艺要求。努力编制好每一个工程项目的预算成本,使现场管理施工人员掌握整个施工项目的成本预算定额,并将各个分项的成本预算认真执行。
3.2 加强对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认识
首先要增强施工企业管理者及施工现场管理人员对工程管理的成本与施工过程中的实际发生的成本充分了解,项目的各个施工分项负责人积极配合沟通,并将各部门的配合度在项目管理考核中列为一项重要的指标,施工人员的效益同施工项目进度、施工项目质量共同考虑,施工项目的预算成本执行情况要与施工人员的工资进行参照。
3.3 促进工程合同管理水平的提高
在签订项目合同时,需认真了解建筑市场的建材及施工机具的现实市场价格,了解市场价格与施工预算定额价格之间的差价,以免差价过大引起的工程损失。签订项目合同的时候,应该在建设方与施工方共同商议合同内容,达成一致后签约,合同签约后,如果施工工程中某些合同签订的内容无法实现,应该立即与项目开发单位提出,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3.4 完善企业领导工程经济管理的机制
完善企业领导工程经济管理的机制可以提高施工单位的工程经济管理的科学水平和能力,节约行政管理和施工管理的成本支出,促进增收节支,有效地提高施工企业的收入。
培养有一线生产经验的管理人才,提高管理水平,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通过收入杠杆,提高施工员的积极创造性,提高施工质量和缩短施工周期,提高工作效率,节约生产成本,提高企业效益。建章立制,建立施工岗位绩效考核机制,把责权利挂钩,有效地节约施工的成本费、建材费、机具费和施工各项管理费用。
4 总结
建筑工程经济管理是施工企业立足发展的根本[6],通过狠抓建筑工程经济,提高施工企业的收入,施工企业才能得到生产发展。工程经济管理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建筑施工企业一定要做好建筑工程经济管理工作,使之可以快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俞云.解析工程经济管理的风险及对策[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2(3):182.
[2]尉向荣.工程经济管理的风险及对策探析[J].建筑设计管理,2012(8):37-39.
[3]付宇东,严宇琳.浅谈工程经济管理的风险及如何应对[J].江西建材.2014(20):229.
[4]鲁贵卿.论建筑工程经济管理的方圆之道[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23):25-29.
[5]潘培彩.建筑工程经济预算与成本控制的探讨[J].东方企业文化,2013(24):247.
企业存货管理问题探讨 篇8
一、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当前, 有许多企业对存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管理粗放, 产生了一系列存货管理方面的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 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执行无效
存货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内控的重要环节, 存货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企业, 通常存货的监管效率低下;有些企业存货内部控制制度是健全的, 由于执行不到位或没有执行, 也会导致存货管理的失效。
首先, 在存货采购环节, 有些企业由于机构设置不完整, 采购申请、批准采购及采购执行均由一人完成, 导致了采购的随意性和供应商确定的主观性, 违背了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和授权批准控制的原则, 极大的增加了营私舞弊、损害企业利益的可能性。
其次, 在存货验收环节, 部分验收人员仅仅对存货在数量上加以验收, 没有依据相关的数据和指标对存货质量进行验收, 可能导致领用存货后生产无法进行或销售存货后客户的退货, 损害企业利益。
再次, 在存货的入库、保管和出库环节, 没有将存货与采购订单或领料单或出库单进行核对;或者对入库或出库的存货以次充好, 以旧换新, 故意混淆不同产地、不同批次、不同价格的存货, 继而加以利用, 谋取私利;或者缺乏有效的措施, 防止不相关人员接触存货;亦或存货管理人员利用自身职务上的便利, 窃取企业存货。
最后, 在存货的盘点环节, 没有制定存货盘点制度或盘点流于形式, 使企业存货的数量、价值均处于失控状态, 企业利益受到损害。
(二) 存货管理缺乏科学性
1、存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较为落后。
目前, 我国的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存货信息化管理较为落后, 达不到系统化管理存货的目的, 不能实现存货信息共享及实时动态地监控企业存货的目标。许多企业仍然采用以传统模式为主的管理方法, 缺少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 企业各部门之间、各部门与员工之间、各部门与供应商之间没有形成畅通的信息网络, 无法进行有效地信息流通, 相关部门对存货供需的反应迟钝, 工作效率低下, 造成企业成本增加, 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形象和经济效益;有些企业尽管启用了ERP系统, 但由于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跟不上, 导致ERP系统的作用没有能真正发挥出来, 有时反而成了阻碍企业发展的一个因素, 得不偿失。
2、存货管理方法不科学。
存货采购事先并没有制定科学的采购计划和经济采购批量、保险储备量等, 紧急采购容易出现纰漏, 也会导致采购成本增加。采购过少不能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 而采购过多会导致增加资金占用量, 库存积压;没有按照需要领用存货, 保质期短的没有优先领用, 领用存货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没有根据存货类别和特点对存货分类保管;存货摆放凌乱, 导致存货在出入库时品种、数量、批次不准确, 更不利于存货清查, 造成存货管理的混乱局面;没有对贵重的或特殊存货实施特别的保管办法, 致使部分存货由于储存方式不正确而腐烂变质。
3、存货核算准确性不高。
部分企业存货管理不到位, 存货核算不规范。例如, 购入的存货已用于生产, 企业却没有入库记录, 造成期末该存货记录减少甚至出现红字余额;又如, 存货已生产入库, 而用于生产该存货的原材料类的存货却没有及时制单退库, 造成成本不实;再如, 实现销售不做销售收入, 不按实际结转存货成本, 造成存货账面数大于实存数, 另外, 对于盘点的存货差异没有及时进行处理, 也会导致期末企业存货金额不准确。
(三) 存货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普遍不高
大部分企业的存货管理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 职业道德素质不高, 缺乏财务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 在存货管理知识及管理经验等方面亦不足, 无法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存货进行管理, 不能及时地对发生紧急问题做出准确地反应, 致使存货出现囤积过多或是不足, 或造成存货毁损的情况;存货管理人员能否对内控制度充分理解和有效执行, 能否具有企业利益至上的理念, 都与存货管理人员的素质密切相关。
二、企业存货管理问题的应对办法
(一) 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提高内控执行的有效性
1、完善存货管理制度, 制定规范的业务流程。
企业应建立起科学高效的存货管理制度, 并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完善。
2、建立岗位责任制和授权批准制度。
建立存货业务岗位责任制, 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 确保存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明确审批人员权限, 经办人员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 严禁越权办理或未经授权办理存货业务。
3、分析业务流程, 找出关键控制点, 完善采购、验收、仓储、领用、生产、出库及盘点等各环节的内部控制。
采购环节应当事先确定供应商及采购价格并获得批准, 使用连续编号的采购订单并定期进行清点;设置独立的验收部门负责对货物的数量和质量进行验收, 填制连续编号的验收单并传送至财务部门、仓储部门等;限制不相关的人员接触存货;使用连续编号的领料单和出库单, 按需领用或出库, 并定期清查领料单或出库单, 及时发现问题;使用生产报告单, 及时掌握想存货使用及报废情况、存货质量缺陷等;制定切实可行的存货盘点计划, 确定合理的存货盘点程序和方法, 配备相应的监督人员, 对盘点表和盘点标签进行充分控制, 确保对存货情况验证的准确性, 将盘点结果与永续存货记录进行对比, 将差异按权限报批后据实处理。
(二) 加强存货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提高存货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首先, 企业应提高整体管理水平, 结合自身特点建立企业存货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存货管理信息系统的有效运用, 实现对存货业务各个环节的动态监控, 解决管理中存货信息不准确、存货资源不能共享的问题, 通过信息化系统控制, 减少手工操作人为因素的错误, 提高工作效率。
其次, 选用科学的存货管理方法。利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信息化系统的优势, 实现企业产供销的有机结合, 根据生产需要, 考虑存货储备情况, 利用经济订货批量法计算最优采购批量, 做好采购计划, 控制采购成本及资金占用;分门别类地归集存货, 建立存货储位分布详图, 保持良好的存货储存环境, 合理调配存货出库的优先次序, 严格按需领用存货;对存货采用ABC控制法, 对A类存货应实行重点的控制, 制定有效的管理办法, 严格控制该类存货的数量, 提高其周转速度, 对该类存货应设置专门的人员保管, 加大保管力度, 对B类存货采用普通的管理方法, C类存货应采用简易的控制方法, 如此一来, 重点突出, 才能更有效地控制存货的资金占用和企业的存货管理风险。
再次, 提高存货核算的准确性。运用存货核算系统代替手工核算存货, 实时监控存货异常情况, 及时采取措施, 确保存货核算的准确性。比如, 存货数量或金额出现了贷方余额, 或数量和金额出现相反方向的余额, 企业相关部门应当及时核对, 查找出现类似情况的原因, 予以纠正;再比如, 某项存货核算时发现没有单价, 为什么没有单价, 存货核算系统中是如何设置的, 如何合理的确定这个单价等, 在存货核算时必须要认真解决, 才能确保存货核算的准确性。另外, 应当对存货信息系统的核算进行正确的账务核算, 确保账账相符, 账实相符。
(三) 提高存货管理人员素质
众所周知, 不管企业存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有多高, 存货管理仍然少不了由存货管理人员来执行。企业应当加强对存货管理人员的培训, 提高其对企业存货管理的认识;通过多种途径, 鼓励存货管理人员加强学习, 提高其综合素质及其职业道德水平, 强化其专业技能, 丰富其工作经验, 不断提升存货管理的工作质量。
三、结束语
存货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加强存货管理, 能有效提高资产周转率, 减少资金占用, 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 降低企业综合成本, 提高产品的竞争能力, 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赵明荣, 杨佳.我国企业存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对外经贸, 2012 (1)
[2]王丽莉.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会计之友, 2011 (12)
[3]余红梅.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黑龙江对外经贸, 2011 (10)
企业资金管理问题研究 篇9
一、建筑施工类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建筑施工类企业资金管理内容繁多, 管理过程中会涉及到各种因素, 出现诸多管理问题, 如垫资施工、工程款拖欠、人为意外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企业资金管理质量与管理有效性有严重影响, 情况严重者还会造成企业施工困难, 阻碍企业及其经济的发展。建筑施工类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
1. 人为意外。
这里的人为意外主要指企业资金管理人员滥用资金, 或者无法正确管理资金, 不能让资金得到有效的利用。建筑施工企业与其他企业不同, 建筑施工活动的开展必须依靠资金, 以资金做支撑, 如果资金管理不当, 工程施工进度会受到影响, 导致施工停滞。所以在建筑施工类企业管理工作中, 一定要将来资金管理当做一项重要性、长久性工作来抓, 切实提高资金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避免其在管理工作中产生资金滥用, 资金管理不当行为。
2. 资金使用效率差。
建筑施工类企业现有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不高, 这主要是因为资金管理者意志随意更改, 并且在意志更改期间不能对资金加以很好的控制, 最后导致资金使用完, 却发挥不出原有的效率, 造成资金浪费。这样的情况常常会导致企业资金周转困难, 给企业施工活动制造麻烦。现代建筑施工类企业的主要特点是点多线长, 为了更好的管理企业资金, 大部分企业在开展活动时, 每施工一个项目, 就会开一个银行账户, 这是常见的一个单位多个账户现象。这样的资金管理方式有利有弊, 利在于能细化管理, 做好每一个分项项目施工资金管理, 弊在于账户过多容易造成资金分流严重, 出现多级法人分散占用资金矛盾, 降低资金管理的总效率。
3. 垫资问题。
所谓垫资, 即除了建筑企业划拨的款项之外, 施工企业“自掏腰包”加以施工。这一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方面在于建筑市场的竞争激烈性, 招标企业招标所给出的造价预算额度低, 无法满足施工需求, 施工企业为了获取工程, 不得不在后期自行垫资;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施工企业拿到工程之后, 施工期间没有做好全方位的资金管理, 导致造价预算金额提前使用完, 而施工企业为了履行合约, 后半部分没有施工完成的项目, 只能由自己垫资本建设。垫资问题是建筑类施工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 一旦在建设过程中出现垫资, 企业财务必然受到影响。
二、施工企业可采取的资金管理强化措施
资金管理是施工企业施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施工全工程都要对该问题引起重视, 尽可能的采取措施, 切实做好企业资金管理。结合上述内容对施工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的论述, 笔者在分析问题产生原因之后, 给出以下几点可供选择的资金管理强化措施, 具体如下:
1. 加强资金预算管理。
分析实践经验, 发现建筑类施工企业资金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人为管理不当造成的管理问题, 另一类是意外事故发生造成的管理问题。想要克服这两类问题, 实际管理时, 可提前建立一套资金预算体制, 利用预算体制来管理企业资金, 防止资金脱节。企业可将以往管理工作中使用的经营性资金收支计划的范围扩大, 将收支计划与生存经营、基建、投资进行整合, 形成一套更加完整且系统的企业经济管理计划。另外, 企业资金管理要做好透明化, 要将资金管理放到企业工作的重要位置, 让管理充满企业的所有活动, 做好资金风险规避, 并完善企业内部现有的结算制度, 加强企业资金结算部门建设, 实现企业资金的透明化、集中化管理。
2. 有效解决垫资问题。
垫资问题与融资有所关联, 融资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工程规模大, 企业无法单独承受工程投资, 所以导致工程融资。从某种程度上说, 融资的性质比垫资性质好, 融资并不会给企业或工程施工带来恶性效果, 但垫资会。垫资问题是一个恶性循环, 一旦发生, 施工企业和业主之间的主动权就会降低, 进而造成工程施工麻烦。因此在施工企业资金管理中, 企业一定要做好垫资问题控制, 有效解决管理中存在的企业垫资问题。
(1) 垫资问题的解决方式。垫资问题的产生会对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管理质量产生影响, 在解决该问题时, 笔者认为必须从合同签订这一初期环节入手, 建议施工企业对合同内容进行全面审核、分析, 并做好调查研究, 正确认识合同性质之后, 再签订合同。这样才可避免让企业陷入杯水车薪的境地。其次, 企业在签订合同时也要注意对合同中涉及到的招标程序进行审查, 看其程序是否合法, 并重视资金预付与结算问题, 确保预算金额合理。
(2) 融资问题的解决方式。对于融资问题, 这边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下手。第一是与有关政府部门进行联合, 让其对对方的信誉进行考核和对银行的借款条件进行放松, 对建筑这样的特殊行业予以一定程度上的放宽。第二点是结合当地的民营借款银行达到同盟, 与其他企业银行达成共识, 最终互帮互利。解决其融资问题。
总体来说, 融资和垫资存在着因果关系, 如果能恰当好处的将第一问题进行合理化的解决, 后面的问题自然就不复存在。所以对于与其他公司的博弈之间更多是需要摆正自己的市场份额, 树立自己的企业风气。以品质赢得市场, 抵制恶性竞争, 才能让公司的资金管理经营更加顺畅和完善。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 资金管理在建筑类施工企业的管理工作中占据重要位置, 它不仅决定着企业资金管理质量, 还影响着企业施工活动的顺利开展。所以强调在企业施工管理活动中, 一定要做好资金管理, 切实提高企业施工资金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崔可萍.浅析建筑企业资金管理及预防财务风险的措施[J].现代商业, 2010.
[2]黄柳英.建筑企业资金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J].财经界, 2010.
初探当前企业经济管理问题与策略 篇10
关键词:经济管理,管理技术,改革创新
1引言
随着社会迅速的发展,强大的通信手段与交通工具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世界已成为一个整体,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既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也带来了更激烈的竞争,面对新形势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大多数企业还缺乏危机意识,没有真正意识到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革新对企业的重要性,经济管理制度与企业的发展进度不一致而阻碍企业的发展成为当下大多数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企业应该积极地改善和创新自身的经济管理体系,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能够在世界的竞争当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本文分析了目前企业在经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为解决当前问题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2当前企业经济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
2. 1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带来的巨大压力下,大多数企业已经意识到危机感,切实体会到创新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要把经济管理与生产管理相结合,协调之下为企业赢得利益最大化。但是仍有部分企业缺乏对实际形势的判断,还缺少危机意识,对经济管理不冷不热,对其创新没有投入足够的力度,在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表现为: ①虽然管理制度健全,但是对执行的监督不足; ②企业的管理制度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要求,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而企业是否可以成功地改进其经济管理技术取决于自身的管理理念是否可以与实际需求相结合,战略性和危机性的管理理念是当前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的重点,要求企业领导人摒弃落后的管理理念,放眼全球,以世界的角度看待当前的形势,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及时改进企业高管的管理理念,时刻紧跟时代的步伐。
2. 2企业的管理方法落后
我国企业在新形势的发展当中,仍然有部分墨守成规,沿用过时的管理方法即粗放型的管理,然而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这样的管理方式表现出大量的弊端,如今企业的规模已不能同日而语,陈旧管理方式不再适合当前企业的发展需求,经济管理工作急需调整,加大重视力度, 以先进的管理方式来促进企业的发展。
2. 3缺乏有效的内部管控
市场经济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若企业高管的战略意识不足,就会使经济管理工作滞后,目前很多企业的内部管控存在问题,基本表现为定位标准低,形式化和简单化,没有形成规范统一的管控机制,仅仅以财务管理取代经济管理来控制成本,却忽略了对核心机构的管理控制, 带来很大的局限性。
2. 4企业的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
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都存在着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的通病,在管理制度执行的过程仍然欠缺有效的监督管理, 并且存在经济管理制度与企业发展进度不一致的矛盾,企业的发展受到了阻碍。
2. 5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不足
很多企业都是重视企业的经济效益,却忽视了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致使企业员工的流动性大,而新员工对企业缺少了解,在工作上经验不足,而企业却忽视对员工的培训,造成企业的工作质量不高,经济管理效率低下,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不高,都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影响。
3企业创新经济管理技术的重要性
在当下现代化的发展中,科学技术显然成为了第一生产力,由于科学技术的快速普及,知识经济发挥出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企业的经济管理改革也随之变成首要任务。 在新的市场经济下,三种主要因素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①在新经济特性的影响下,知识经济成为主题; 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③互联网等先进网络技术的普及下网络经济的兴起。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企业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不仅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也不容乐观,这就要求企业要提高管理力度,通过加强经济管理来实现企业的发展进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是任何时候任何企业所追求的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而如何革新经济管理技术,做好成本控制与收益最大化的系统性工作,是企业领导人不得不思考的重要问题,树立危机意识,从战略的高度来革新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当下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稳步发展。
4企业革新经济管理的策略
4. 1先进经济理念的革新
经济管理理念的革新是管理创新的前提,以理念的革新为工作的切入点,以纠正企业管理层的思维模式,跟紧时代的步伐,打破陈旧观念,实行观念性的理念创新为基础,以全新的管理方式来引导企业整体的经济管理改革, 实现真正的创新改革和强化管理。
4. 2经济管理的战略创新
企业制定经济管理方面的战略要以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基本,从整个世界的高度来看待竞争,在激烈的竞争当中谋求发展机遇。当前市场经济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比拼,企业只有及时地创新战略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体现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真正实现经济管理的目标,实现企业健康稳步可持续的发展。效仿成功企业的经验,战略的创新可以尝试从强化市场营销、先进生产技术的研究、提高企业品牌价值等方面进行。
4. 3经济管理制度的创新
制度的创新是经济管理创新的关键,制度的创新可以通过其制定的相关约束规定,使企业运行得更加规范化, 为企业开发新产品注入更多的活力。而且制度的创新增加了更多的奖励机制,有效地提高了各基层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更加促进企业的发展。
4. 4加强内部监督控制
企业要加强对内部的监督控制,这也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新形势下实现战略的内部控制管理体制,且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改善,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应以财务管理为主,规划组织企业的内部生产经营活动,提高财务的经济约束管理能力,拓展管理领域, 使得企业形成全面的经济管理监督体系。
4. 5实行以人为本的经济管理理念
在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当中,人才成为制胜的关键因素之一,所以现代化的经济管理创新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来进行人本创新,即选择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企业要更加关注员工,提供更多的关怀与尊重,进而为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要更加注重人才资源的利用,重视知识,以及对工作人员的培养, 带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一个企业,无论是管理、经营和生产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人,可见只有通过良好的人文管理,广泛吸收利用人才资源,创造出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才更加有利于企业的经济管理革新。
5结论
企业品牌管理问题探析 篇11
关键词:品牌管理;企业
在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品牌已成为跨国垄断巨头们抢夺国际市场的一大利器。尤其自中国加入WTO之后,众多国际知名企业纷纷涌入中国市场,抢占中国的市场份额。而绝大多数中国人,能对一些耳熟能详的名牌产品耳熟能详,趋之若鹜,却对支持名牌产品背后的著名企业了解甚少,这就称之为“品牌效应”。那究竟如何进行品牌管理?如何打造企业的自有品牌?这是企业经营者必须面对的一项系统并且复杂艰巨的工作。企业发展决定着自有品牌生存,而企业品牌生存和知名度不断提升,将会推动着企业未来的发展。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发展、相互促进。但是,国内的企业该如何创立企业的品牌,该如何借助企业品牌优势开辟未来市场,使企业的品牌逐步成为知名的品牌呢?
一、我国企业实施品牌管理的现状
(一)我国企业品牌管理的模式
我国企业作为活跃市场经济的一支主力军,在GDP增长,工业新增产值,社会销售额,税收,出口总额及提供就业岗位中,均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历史,制度和市场环境等种种客观原因,我国企业的品牌竞争力普遍软弱,突出表现为企业的产品大多以贴牌(OEM)的方式打入市场,没有核心技术,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最低端。
(二)我国企业品牌管理的发展及成效
从改革开发以来,我国企业的品牌管理从无到有,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变化。我国企业发现了品牌的重要性,纷纷开始进行品牌管理,品牌在中国具有极其现实的意义,品牌管理可以说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法宝,据统计,做品牌的国内企业的平均利润要比单纯制造企业利润高出8%,在许多行业中,前四名的品牌就占有了75%的市场份额。
同时国内也出现了许多品牌,有的甚至可以与西方的知名品牌进行抗衡,但是这样的品牌是越来越少,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如转型期的市场,不成熟的消费者和不规范的政府行为等,这些国情决定了西方的成熟理论在我国的实际运用中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我们应该根据我国市场的种种特殊之处找出适应中国国情和企业特点的品牌管理模式。
二、我国企业品牌管理的误区
(一) 对品牌规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培育一个适合品牌发展的良好环境,建设企业优秀的文化理念,从而带动和推进打造品牌战略的实施,是企业可持读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纵观国际知名企业,我们不难发现一个企业要想百年长青就必须要有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和理念,其著名的品牌加之优质的产品所带来的高附加值,使企业获得巨大的利润,并支持和拓展市场新的领域。21世纪全球化经济格局不仅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的时代,同样也是文化经济时代,文化已逐渐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动力。
(1)迫于追求业绩压力,做短期品牌投资规划
很多企业认为,名牌就是品牌,甚至将名牌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目标。名牌仅仅是一个高知名度的品牌名,品牌包括很多内容,知名度仅仅是品牌的一个方面。
从创建的过程来讲,名牌可以通过高额广告费造就,只要不断叫卖就可以形成;而要建立一个品牌,则是一个复杂而浩大漫长的工程,需要品牌管理者常年累月,战战兢兢的小心经营。那些片面追求短期效益与知名度,忽视产品品质等完整的品牌建设的企业,往往不堪一击。
(2)对品牌的核心价值缺乏认知
品牌的核心价值是品牌的精髓,一个品牌最独一无二且最有价值的部分通常会表现在核心价值上。我们国内的很多品牌,几乎不存在对品牌核心价值的定位,广告十分随意,诉求主题经常变换。尽管大量的广告投入能促进产品的销售,但多年来品牌资产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积累。
(二) 对品牌传播和推广存在的问题
(1)过分迷信广告。媒体的宣传和成功企业的经验似乎给企业家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只要舍得投入巨额的费用就能够获得轰动效应,就能够成就一个品牌,就能够大把大把地赚钱。所以在创建初期就开始实施以广告为主的品牌战略,往往不惜斥巨资进行广告宣传。广告投放的多少俨然与品牌的知名度和企业的利润是等价的,“广告=品牌”甚至“广告=利润”。纯粹依靠广告狂轰滥炸来树立品牌,在市场经济不完善、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可能有效,但是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下,尤其是在买方市场和消费者认知能力提高的情况下则行不通。企业品牌的树立是个系统工程,需要有效整合多种传播手段、多种传播渠道来实现。
(2)虚假广告。虚假广告在给消费者暂时惊喜的同时,也提高了消费者的期望。高期望与低质量的落差会造成消费者对品牌的失望,最终不会成为品牌的支持者,这样的广告投入注定是失败的,投入越多损失越大。
(3)品牌传播没有坚持同一主题。在品牌传播上没有主题,这也是大多企业的常见误区。经常变换品牌的主题,将无法形成核心价值,甚至会稀释已有的核心价值。
(三) 对品牌管理和维护存在的问题
品牌形成容易但管理和维护是个很艰难的过程。没有很好的品牌关怀战略,品牌是无法成长的。国内很多企业只靠花掉大量的资金做广告来增加客户资源,没有实施品牌科学管理,当有了一定知名度后,不再关注客户需求的变化,不能提供承诺的一流服务,失望的客户只有无奈的选则了新的品牌,花掉大把的钱得到的结果只是品牌的昙花一现。所以品牌的重点是管理和维护。以往人们在谈论品牌时往往想的是产品或企业的商标,真正的品牌是从信誉度开始进入到感情牌的过程。这也是国内绝大部分企业在品牌管理过程中必须经过的道路。
三、我国企业品牌管理的对策
(一) 合理的品牌规划管理
品牌不是单一的某个方面,而是一个整合的概念。品牌是所有因素的综合运行,不仅要做到品牌形象始终统一,而且要个性鲜明。品牌是消费者认知中有关产品经验的总和:从产品性能、品质、包装、价格到销售环境,从众口碑到广告气质、设计风格,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都会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理解,从而影响其购买决策。因为消费者有太多的选择,一旦发现一点不足就有可能弃你而去。要成功的更快更久,必须向那些拥有成功经验的国际品牌一样,注重品牌的全面建设,在每一个细节上都竭尽全力。
(二) 品牌形象整合传播
注重选择形象代言人,合理运用广告效应,企业选择品牌的形象代言人,那么品牌中就融入了形象代言人的人格特征,即品牌的人格化。在选择品牌形象代言人时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形象代言人与品牌个性具有关联性。只有具有关联性,才能强化品牌传播的效果。如果形象代言人不符合品牌个性,就会造成品牌的稀释。因此品牌管理者要考虑:品牌的目标消费群体是谁、是属于哪一类型的、有什么样的喜好、找什么样的“意见领袖”来做品牌的代言人。要了解代言人的形象气质与品牌个性之间的关联性。如苹果的品牌个性是创新、便捷、时尚;迪奥的品牌个性是高贵、冷艳、神秘。就要选择具有与产品个性相关的形象代言人来强化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个性形象。
(2)代言人的人气因素会经历从萌芽、成长、鼎盛到衰退的发展历程。企业的代言产品所处生命周期不同,有的处于鼎盛期,有的却在导入期,所以如何正确选择代言人,在产品的哪段周期选择代言人很重要。国内企业往往由于急功近利的想法会选择处于人气鼎盛阶段的代言人,而在产品的衰退期使用处于鼎盛期的代言人,巨额的费用支出将会随着产品的“退市”而付诸东流,这种策略不足以效仿,应以为戒。
一般来说,代言人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印象越牢固,就说明该广告越成功,一旦该代言人知名度和人品有所下降,随之而来产品的品牌形象也必将受损。因此,企业经营者对于有潜质而又处于成长期的产品,应尽量避免请正处于人气鼎盛期后或处于衰退期的代言人。
(三) 危机管理和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1)加强品牌的危机管理,避免给企业造成不利影响
品牌的危机是因为种种不利行为导致消费者对企业自有品牌产生了信任危机,这种危机有可能产生在企业与客户之间,因某种经济利益冲突或双方合作出现了问题。换句话说也就是因为某种原因造成了企业的文化和社会的文化不融洽、不和谐。品牌的危机在严重的时候会造成影响公司生存的严重后果;当企业与客户出现了危机,那么公司将会丧失市场,当公司的文化与社会的主流文化出现危机,那么企业文化将不被社会所认可,而相应其产品将不被社会所认可,导致公司将会面临破产的绝境。
(2)加强开发品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追求品牌内部强大而保持品牌的可持续发展。国内的企业大都只会效仿国外知名品牌的形象策划,明星代言等等,注重以外表吸引消费者的眼球,结果往往会变得东施效颦。中国企业应该加强品牌内部的强大,换言之就是良品。质量过硬的产品才是建立品牌的坚实基础,没有良品,品牌建设只是空谈。
质量过硬的优质产品,相辅助的销售渠道,是企业发展的硬牌。同时,只有长期诚信经营,周到的售前售后服务才能保持品牌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企业发展的软牌。
参考文献:
[1]庞守林,品牌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企业经济管理问题 篇12
1. 后勤服务部门经济效益低下
目前企业的后勤服务机构长期从事内部服务, 其服务的范围相对比较狭小, 没有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而且由于后勤工作人员工作中受到各种条框的限制, 最终导致企业后勤服务部门的经济效益普遍很低, 企业自身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后勤服务部分经济效益不好, 无法融入到目前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 影响了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2. 后勤经济缺乏活力
现阶段的后勤经济发展受到了传统管理模式的限制, 其服务对象虽是内部员工, 但是其管理却要通过行政调拨的手段来进行, 后勤服务部门难免安于现状, 导致发展缓慢。很多企业的后勤机关多数资产处于闲置状态, 资产的利用率也比较低, 导致资源浪费比较严重, 更没有经济活力, 这也是企业后勤服务部门不能再激烈市场竞争中存活的主要原因。
3. 物资管理不规范
企业涉及物资较多, 相对来说流动性也是比较大的, 这需要有一个强大的会计团队来进行操作, 但是目前的企业物资管理并没有做到这一点儿, 后勤物资管理不到位, 必要的物资统计与核算都没有进行, 更没有详细的使用规划, 这也影响后续物资的使用。
4. 后勤人员大量闲置
目前的后勤人员管理现状:工作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并不具备独立核算经济的能力;后勤工作人员职责划分不清晰, 并且存在一职多人的现象, 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后勤临时工作人员的流动性比较大, 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 人员综合素质低下。
5. 思想上不重视后勤经济管理
后勤经济管理跟不上时代节奏很大原因在于企业的部分领导不够重视, 在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 以为后勤服务工作只是负责相应物资的采购、发放、服务等方面, 其他的都不需要后勤来负责, 这就导致了后勤服务部门没有独立经济核算意识, 这种不顾成本的管理方式自然会增加企业的负担, 阻碍企业的发展。
6. 考核机制不健全
企业考核机制不健全通常会导致企业员工工作缺乏主动性, 工作不认真。绩效考核制度是企业长久、稳定发展的基本前提。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考核机制不健全, 相应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便不能发挥功效, 必然会阻碍企业的发展, 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二、加强企业后勤服务经济管理的措施
1. 树立创新意识, 实施经营创新战略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后勤经济原本就是新生事物, 企业后勤经济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要转变传统意识, 重视后勤经济管理工作的创新, 建立全新的适合新时期经济发展模式的产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管理机制。此外, 企业通过实施现代化经营战略, 追求规模效益、投资效益、质量效益、综合效益、联营效益, 这样做才能促进企业后勤部门的快速成长, 壮大企业,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2. 实施管理创新, 完善管理制度
企业管理创新是为了不断提高生产效率, 获得社会经济利益。企业后勤经济可以通过改革的方式, 实现其管理的制度化、科学化及标准化。通过对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来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与此同时, 后勤服务也要加强财务方面的工作, 并对企业资产的科学管理, 避免资产流失。
3. 加强物资管理
企业运营发展的过程中涉及大量的物资, 对于企业物资的管理需制定科学合理的使用计划及分配制度, 对所需的物资资金以及数量做好科学预算, 并按照要求做好物资的增补工作。物资的分配需严格按照企业的需求进行, 每日做好物资核查工作, 并及时向上级汇报数据信息。
4. 实行承包责任制
后勤经济管理工作相对比较繁琐, 而且非常复杂, 企业想要做好后勤经济管理工作就必须要引进市场化机制, 将企业内部后勤业务外包出去, 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经济风险及负担。承包方需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从事工作, 并且要自负盈亏。对于涉及企业机密及核心竞争力的项目需要慎重对待, 有方向的选择项目, 尽可能地排除影响企业运营的不良因素。
5. 提高后勤人员综合素质
在当今企业发展中, 人才是重要资源, 企业后勤经济核算需要依靠专业技术人才来开展具体的工作。对于人才的选拔必须严格依照考核的制度来进行, 积极吸纳具有相关知识经验的管理人员、财会专员。与此同时, 还要加强对后勤工作人员的岗位培训, 不断地提高其经济核算水平, 提高其综合素质;此外, 企业领导也要改变传统观念, 培养自身与时俱进的思想, 要敢于打破常规, 确保企业人才得到合理分配、使用。
三、结束语
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想要长远发展就必须要重视后勤经济管理工作, 吸纳专业人才, 做好经济核算, 只有这样才能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 减轻企业的负担。与此同时, 企业的领导层还需转变观念, 是时进行改革创新, 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此外, 科学合理的考核机制也是提高后勤人员工作积极性的有效措施。
摘要:后勤经济管理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后勤管理担负着企业物资的采购、分配、落实等多方面工作, 涉及的范围广, 且繁杂, 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密不可分。基于此, 文章探讨分析了企业后勤经济管理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关键词:企业,后勤经济,管理
参考文献
[1]郭文明.创新是发展后勤经济的根本出路[J].中国机关后勤, 2009 (2) .
[2]张万春.高校后勤经济实体稳健经营的约束因素分析及思考[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