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网企业经济管理论文

2024-06-10

电网企业经济管理论文(精选11篇)

电网企业经济管理论文 篇1

舆情是“舆论情况”的简称, 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电网企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国有特大型企业, 与经济发展、企业生产、人民生活密切相关, 其战略思路、改革发展、重大项目实施、日常管理等各个方面均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电网企业发展和经营与政策环境息息相关, 随着国家对媒体舆论和民意的进一步重视, 相关舆情对政府决策、政策制定的影响越来越大, 因此舆情在电网企业发展中的影响力已提升到了全新的高度。

一、电网企业舆情简介

电网企业经营覆盖整个终端用户市场, 业务领域、经营范围广泛, 关系国际民生, 与多重利益主体存在关联, 在新媒体环境下, 原来的局部事件扩大化、极化、扭曲化, 事件的影响往往从局部放到全局, 对企业整体形象和品牌带来严重损害。

目前, 电网企业已高度重视舆情的监测和管理, 尤其在社会责任方面积极创新, 展现“责任央企”形象, 但由于在舆情危机处理方面缺乏体系化的思路、方法和有效措施, 各类负面报道仍然频繁出现, 严重影响了电网的发展和电网企业的改革创新。如何构建新媒体环境下的有效舆情管理机制, 研究提出应对方法和措施, 加快改善电网企业对外形象, 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电网企业舆情特点。

由于电网企业的自然垄断属性和媒体的快速发展, 电网企业舆情呈现以下特征:一是转型过程中的电网企业属于“敏感体”, 极容易成为攻击焦点;二是正面新闻被较少关注, 负面新闻跟风严重;三是电网企业与公众缺乏相互沟通和理解, 容易造成误解, 垄断、薪酬福利、电价、社会责任等是电网企业舆情的重要内容。

(二) 电网企业舆情分类。

按照舆情触发的载体可以分为:传统媒体风险、新媒体风险 (网络为主) 。新媒体风险发生的概率和破坏程度要远远高于传统媒体风险, 对其实施监测、管控的难度要远远大于传统媒体风险。

按照危机事件促发的不良舆情影响范围可以将舆情划分为局部、区域和全局性危机, 按照其发展的趋势可以分为萌芽、发展、失控三个阶段, 按照其影响程度可以划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电网企业业务流程自身风险点促发的不良舆情, 由于发生频率较高、处理经验相对丰富, 可以称为常态舆情事件;由于突发事件、外部环境变化导致的不良舆情, 处理应对的经验少、危害程度大, 可以归结为猝发舆情事件。常态风险从一线开始建立管控、预测、监测、应对的体系;猝发风险重点在于建立技术监测、分层防御的机制。

二、电网企业舆情关联主体分析

(一) 舆情主角———公众。

公众作为事件的经历者, 也是舆论的制造者、传播者, 还是舆论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在没有经过权威部门权威认证的情况下, 这种人群的集合有一些自身的特点:宁可信其有, 不可信其无, 这是群体面对谣言等情况下的主动趋利避害的选择。我国几乎人人都用电, 所以说受众广泛, 电网就极其容易成为关注点、评论点, 再加上电网企业本身的国企身份和垄断地位也容易引起公众对于不平等地位的不满而引发舆情危机, 企业在处理危机过程中要与公众定位为平等角色, 不能表现出高人一等的态度, 否则会引起公众态度反弹。

(二) 舆情引导者———媒体。

媒体对于公众的影响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大众传播, 媒体对于引导企业舆情有重要作用, 企业必须及时地与媒体沟通, 利用媒体的平台和公信力为自己的危机公关。企业要了解媒体, 并认清企业与媒体关系, 要摸清媒体报道的热点, 真诚对待记者, 组建公关部门或设立新闻发言人。

如今是新媒体时代, 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现代通信技术等传播新技术的飞速进步, 产生了形形色色的新媒体形式, 其中, 尤其以网络媒体最能代表新媒体环境的特征。新媒体塑造了全新的信息传播环境, 改变了原有舆论引导的格局和本质性需求, 偏离事实真相、激发群众反对政府、破坏政府公信力的观点, 容易被大肆传播, 对不明真相的群众带来严重误导。如网上揭露了电网企业某特例的待遇不到位, 引起了对整个电网福利问题的声讨, 以偏概全, 对电网形象造成重大损失。企业应对媒体话题具有敏感性, 随时监督, 及早发现和快速应对, 尽量将危机扼杀在萌芽时期。

(三) 舆情组织者———意见领袖。

在群体中存在一些人, 他们的观点对于影响群体的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些人就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的, 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 他们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起着中介或过滤的作用, 对大众传播效果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意见领袖既是企业危机舆情的来源, 也是舆情扩展的重要渠道。在媒体缺位的时期, 意见领袖的表达似乎成了救命稻草, 即使只是谣言, 只要这一谣言贴近公众的情感和思维, 那么这种舆论就会迅速地被传播出去。公众选择意见领袖更多的是根据其所掌握的信息的多少和信息的可信程度, 很大程度上还包含情感的共通性。企业要重视意见领袖和把关人的作用, 平时应和意见领袖保持良好的沟通, 对他们的想法进行了解, 将他们对企业的误解及早消除, 避免发生不必要的舆情危机。

(四) 舆情新势力——公民新闻。

公民新闻就是非媒体的从业人员, 普通公民根据自己掌握的新闻线索, 进行新闻报道的行为。微博的兴起为公民新闻提供了更大的平台, 集众人的智慧与资源于一体的微博平台使得任何企业的危机事件都无处遁形。微博降低了发表言论的门槛, 因此其中混杂着许多的不真实、过激性的言论, 如何防范其中的风险, 也是企业需要学习的, 现在进行网络监测已经成为不得不做的事情。

三、电网企业舆情管理措施

应对如今复杂的舆论环境, 电网企业要健全舆情风险管理的机制, 完善危机公关组织。在意识水平、危机引导策略库、危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舆情事件处置和信息公开机制等方面, 还需下大力气开展专项建设工作, 在人才培养、队伍建设方面实现突破, 还需要不断借鉴其他优秀同类企业应对和管理舆情危机的经验, 持续提升管控舆情危机的能力。

(一) 健全舆情危机管理组织机构。

企业要做好舆情管理和危机公关, 首先要有专门的组织机制, 并从各部门获得最大支援。一是成立舆情控制组织机构, 建立新闻发布机制和组织指挥体系;二是明确组织机构的专业分工, 设立新闻发言人和谈判专家;三是构建立体化宣传网络;四是建立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机制, 把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管相结合, 用正面声音挤压有害信息传播空间, 及时删除各种歪曲事实、煽动激化矛盾的有害信息。

(二) 健全舆情危机管理程序。

健全的组织机构是舆情管理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建立舆情危机处理的程序, 使危机处理体系化, 当危机发生时处理及时、迅速、正确, 不再手忙脚乱。

1、健全舆情危机预警机制。

企业要对媒体的传播内容进行实时监测, 及时发现问题。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决定了企业舆情危机的不可预测性, 企业不可能知道由新媒体传播所引发的危机在何时、何地、以何种形式、何种规模发生, 所以必须在专门人员的指导下, 于危机来临前就建立和健全企业新媒体舆情危机传播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设计是对可能引起危机的各种要素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危机信号和危机征兆随时进行严密的动态监控, 对其发展趋势、可能发生的危机类型及其危害程度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估, 并用危机警度向有关部门发出危机警报的一套运行体系。它主要由监测子系统、汇集子系统、分析子系统、警报子系统、预控子系统等五个子系统构成。企业要建立健全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对舆情进行实时监测, 并收集分析信息, 识别判断舆情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2、健全舆情危机应对机制。

虽然舆情危机处理在萌芽时期是最好的, 但并不是所有的危机都可以预警的, 危机具有不可预见性和不确定性, 试图每一次都实现危机预警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企业要做好应对突发危机的准备。

(1) 处理原则。企业处理危机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讲述实情原则:这是一种坦诚的对待问题的表现, 也是制止谣言恢复事情本来真相的根本性途径, 也是为企业能够赢得公众信任与好感的首要原则。

讲求速度原则:在危机发生的第一时间, 企业的危机处理机制就开始运行。

多方合作原则:企业以往相对独立的部门都要为此次危机提供技术、数据、市场、人员支持, 也包含与企业外部环境的合作, 比如经销商和投资人。

依靠权威原则:需要专业的中立、客观的机构为企业提供真相护航, 这既是帮助企业进行危机检测, 也是起到危机处理的作用。

科学处理原则:遵循科学的危机处理方式, 遵循一定的程序, 这样才不会忙中出错, 越做越错。

(2) 处理方式。企业舆情危机处理既要处理好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的关系, 也能够按部就班地进行, 在危机处理各阶段都要做好内部和外部公关, 并选择合适的舆情引导方式。

(1) 舆情危机爆发期。危机爆发后, 企业要组织危机处理人员, 对危机进行评估, 初步了解危机爆发的原因, 并在企业内部统一口径, 要承认自己的错误, 及时与政府相关部门、投资商和债权人、经销商、原料商等取得联系, 说明情况以获得谅解等。同时, 要以最短的时间进行媒体疏通, 公布联系方式, 在网络平台上与公众进行交流, 抓住负面信息的信息源。

(2) 舆情危机处理期。保持高度警惕, 防止危机进一步扩大, 对危机原因有进一步的了解, 危机各方要拿出解决方案, 及时通报危机处理情况。对受危机影响的公众要及时联系, 拿出赔偿方案, 对合作商要有风险共担的责任感, 要接受政府检查, 并尽快公布检查结果。用专业的、科学的方式解决企业危机的具体情况, 承认自己应承担的错误, 得到公众的理解, 将危机处理行为及时向媒体通报。

(3) 舆情危机痊愈期。总结危机处理的经验和教训, 并对危机处理各部分进行奖惩, 与政府部门讨论危机情况, 建立定期检查机制。对危机中的外部主体进行评价, 决定合作深度, 净化外部环境。通过媒体的各种形式公布危机的处理结果, 防止企业一直处在危机的阴影中, 也是一次负面影响的正面报道。

四、总结

电网企业是容易引发舆情危机的国有企业的一员, 所以应该重视对舆情的管理, 使舆情管理体系化、程序化, 对舆情进行实时监测, 尽量将危机扼杀在萌芽时期, 并能在舆情危机爆发时进行快速应对和有序处理, 不能手忙脚乱以致错上加错。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 信息传播迅速, 舆情危机的爆发越来越不受控制, 影响越来越严重, 而电网企业是国有特大型企业, 极易成为舆论攻击点, 因此需要建立舆情管理体系化组织和方法。本文对电网企业舆情进行基础描述, 并提出一些管理措施。

关键词:电网企业,舆情,危机,管理

参考文献

[1]赵晶晶, 刘婷.浅析电网企业对外舆情危机应对[J].企业经营管理, 2013.2.

[2]李连存.基于危机管理的电网企业舆情风险管理[D].华北电力大学, 2012.6.

[3]洪其华.企业舆情引导与危机处理策略和案例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11.4.

企业电网建设安全管理技术探索 篇2

摘 要:我国的企业电网建设事业发展十分迅猛,提高企业电网建设安全管理工作水平,推动我国企业电网建设行业不断发展,坚持“安全第一、综合治理、预防为主”作为安全生产的一项基本方针政策,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安全至上原则,始终把广大人民群众的人身安全放在首位。同时,也提醒了参与电网建设施工的每一个人,企业电网建设施工过程必须建立在保障人身安全的基础上。

关键词:电网建设;安全管理;技术探索

前言:企业电网工程建设中,安全生产管理虽然有许多制约因素,虽然存在复杂性,但安全管理工作人员应该找出其中规律,通过对自身安全管理的完善,对事故原因进行积极的消除和控制,如此,才能保证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本文对企业电网工程建设中,有关安全管理工作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相信企业在电网建设过程中的安全生产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1.企业电网建设中安全管理

企业电网工程建设中,始终要把安全摆在第一位。电网工程施工的安全管理,就是指在施工的过程中,组织安全生产管理的一系列活动。因为电网的施工现场作业环境复杂,生产设施都是临时使用,人员流动大,所以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作为电网工程建设的每一位施工人员,在家庭中的地位至关重要,很多惨痛的教训表明,死伤事故的发生,对社会的各方面都会有重大影响,因此,项目安全管理部门一定要重视安全问题,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2.企业电网建设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建立完善的电网建设安全体系

企业电网建设安全体系可分两个部分来构建,一个是安全监督体系,另外一个是安全保证体系。安全监督体系主要是针对电网建设的特点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并在实际中监督执行。安全保证体系就是要构建由各参建单位组成的安全执行体系,确保各项安全规章制度落到实处,确保各种安全工器具、安全防护设施和安全措施真正贯彻到工程建设的施工现场。

2.2一味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对企业建设安全管理不力

企业虽是以盈利为根本目的,但许多企业往往不能够在利益与安全中抉择,有时甚至会不顾生产安全的危险去获取更多的盈利。比如把本该投入安全设施上的资金挪作他用,或者在施工中对保证安全的设施用品以次充好、偷工减料,对安全生产心存侥幸。还有一些单位不认真执行相关法律法规,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只是形同虚设。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对业务知识水平的掌握不是很全面,对业务知识考核没有硬性的规定和完善的方案,每个人都是根据自身条件和意愿,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严重影响了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能力。

2.3施工人员安全意识与素质较低

随着我国企业电网建设工程的不断增加,施工队伍需求量大大的增加。这就出现了施工队伍中一些素质较低的人员滥竽充数,一些“草台班子”应运而生,造成施工人员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不强,安全技能不高,自我防护能力不够。从业人员整体安全素质不高,这个问题在全国范围内非常地普遍。

2.4管理手段落后,市场行为不规范

目前大多数施工单位还未能有效利用先进的管理和信息技术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个别施工企业的市场违规现象时有发生。包工头施工的情况还比较多,混乱的市场很容易带来高的事故率,使得安全隐患较为严重。虽然部分发达地区已经利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手段建立相应的诚信体系和不良记录,有效地推动了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制约了落后的施工力量。但是,这种现象还未能普及。

2.5监理认识模糊,履职不认真

有的监理单位没有严格认真履行安全监理职责,认为监理单位安全风险小,安全事故主体责任是施工单位,还停留在过去老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上,只重视质量,不重视安全,对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不清楚、不熟悉、不掌握,且年龄结构老化严重,也不加强培训,不能有效地开展安全监理工作,法律规定的监理职责和安全监管作用得不到发挥,形同虚设。

2.6 加大施工安全的定期和动态检查

当前,施工单位存在的问题,主要反映了施工单位安全管理与监督不到位,安全管理漏洞和安全隐患依然存在。作为建设单位应从外部加大对施工单位的督促力度,每个季度包括长假都要有针对性的安全检查:用强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查重点,查安全技术措施,加强现场施工管理安全检查,特别是高空作业、交叉作业等,要检查落实针对性安全措施。严格做到安全措施到位,监督管理到位,绝不搞形式、走过场。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程办事,狠抓安全制度的落实,做到“严”字当头,小题大做,坚决杜绝一切违章行为,使安全工作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警钟长鸣。

3.企业电网建设项目安全控制措施

健全的安全体系, 落实安全责任搭建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的管理平台, 建立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多位一体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 在思想上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 在行动上要严格落实岗位安全责任, 提高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 把安全管理工作作为工作的首要任务。

3.1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

在施工现场搭建安全管理平台,努力打造融勘察、设计、监理、运行、施工、检修于一体的安全保障体系。强化主管领导思想认识,坚持“安全第一、综合治理、预防为主”这一根本原则,全面提高电网建设施工人员安全生产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切实把安全管理工作放在电网建设工程首位。

3.2营造良好施工氛围,促进安全文化发展

电网建设的主体是人,各生产环节安全保障工作也要靠人来实现,因此,电网建设单位有必要发展自己的安全生产文化,提高业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把安全生产理念根植于心,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观念,积极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3.3全面开展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估

一般项目进行分级管理,做到风险辨识全面、具体、层次鲜明、管理主次明确。以防人身事故、恶性误操事故作风险控制为主线,基于设备、区域、作业任务、流程进行风险评估,梳理面临的人身、恶性误操风险及其控制措施,主要要做好带电作业、停电作业、跨越施工等重要高危项目的预控。通过危害识别和风险评估,将“两票”、“八条禁令”、《安规》、作业指导书等要求,落实到风险控制的各项措施中,使规程要求结合实际,避免无准备、盲目冒险作业,时时动态监控能够实实在在执行。

3.4做好季节性施工安全措施的编制及落实工作

措施的编制应结合以往季节性施工安全措施执行中的经验教训,工程所处环境、地理、气候的特殊性,以及国家有关劳动安全、劳动保护、劳动卫生的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在季节性施工来临前,项目经理应亲自组织,并邀请建设单位、监理参加,进行一次安全专项大检查,对大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可通过“安全隐患整改通知单”,按“三定”原则限期整改并复查验证,为季节性施工安全打下良好基础。

3.5建立闭环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根据杜邦安全经验,目前电网建设从业人员还未真正进人到团队和互助安全管理的阶段,尚停留在需要严格监督管理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决定了还需要建设、监理、施工各单位建立定期的安全检查制度,明确检查方式、时间、内容和整改、处罚措施等内容,特别要明确工程安全防范的重点部位和危险岗位的检查方式和方法。要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对人、机、环境及安全管理本质安全化进行量化评估,全面查找安全生产中的薄弱环节和事故隐患,对查评问题进行有效整改,不断提高机具的健康水平,改善施工作业环境,提升安全管理水平,夯实安全生产基础。安全检查和评价要“贵在真实,重在整改”,确保可控、在控,进行持续改进,实现动态、长效管理。

3.6普及科技应用,提高管理水平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已经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更科学、更有效的管理电网建设施工企业,推动我国电网建设行业不断发展壮大,需要更多的普及先进的科学管理经验,利用高科技信息技术充分掌握信息数据建立管理体系,从而带动电网建设安全技术发展,提高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水平,有效避免电网建设事故发生。

3.7完善预防机制,落实应急措施

电网建设工程结构复杂,规模庞大,涉及的安全生产环节很多。为有效减少电网建设事故发生,除提高电网建设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之外,还应该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事故预防管理机制,这样即使面对突发事件,也能尽早发现问题,迅速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主要负责人只需做好组织协调,保障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就能及时清除安全隐患,进而避免电网建设事故发生。

结束语:电网建设项目安全管理是一门科学,是一项专业性、系统性、综合性非常强的工作,各级人员要不但学习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技能、提高安全意识,才能有效提高抵御各类安全风险的能力;以“安全第一”为目标和基础, 以“预防为主”为前提和手段, 以“综合治理为方法和措施,发挥好安全责任体系、保证体系和监督体系的作用,不断用先进的安全理论和方法来提高安全管理的有效性,才能实现企业电网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部.国家电网公司基建安全管理规定[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2-9.

[2]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部.国家电网公司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条文汇编(输变电工程类)[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1:3-11.

解析电网企业物资合同管理 篇3

1 电网企业物资合同管理的要点

在电网企业物资合同管理要点中, 法律要点是比较重要的, 对于招标采购得到的相关物资而言, 按照法律相关要求, 应严格按照招标文件中的规定时间签订合同, 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 不能延长签订时间。

对于招标采购得来的相关物资而言, 在签订合同前, 要以相关资料作为重要依据, 这些资料不仅包括中标通知书, 还包括相关合同条款、招标规范文件、招标文件、澄清文件和货物清单等;对于不是通过招标采购得来的物资而言, 要在确定物资采购结果后签订合同, 合同签订的依据主要是与结果相关的资料和信息。

对于招标采购得来的相关物资而言, 要保证书面合同中的相关条款与中标者的相关条款一致, 还要保证和招标文件具有一致性, 不允许签订不具有实质性的合同条款。

2 电网企业物资合同管理的模式

至今为止, 电网企业物资合格管理模式一直处于不断变化当中。在最初的电网企业管理中, 还没有对物资合同管理制度进行完善, 还没有实现统一化管理, 电网企业物资合同管理主要应用招标采购管理模式, 物资签约对象即项目出资单位。目前, 在电网企业中, 物资集约化制度和体系已经有了广泛应用, 对合同管理模式进行了创新, 实现了物资集约化管理, 省公司主要负责合同签订和合同结算工作。

经过电网企业物资合同管理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创新, 分批次采购合同的管理模式得到了广泛应用。电网企业物资合同管理已经实现了统一化目标。在电网企业中, 关于物资采购的相关文件非常多, 这些文件都是加强合同管理的重要依据。

在当前的电网企业物资合同签订过程中, 应应用电子平台, 对签订流程进行系统固化, 实现招标全自动化, 促进合同文本智能化生成。在合同签订过程中, 应尽量实现签约文件简单化, 明确相关商务合同和条款中主要的签订依据。

3 电网企业物资合同管理的流程

3.1 系统流转

在电网企业物资合同管理中, 管理人员主要依照中标结果和物资合同制订, 合同应符合专业模板, 供应商在经过在线审核确认后, 将合同的相关资料和信息输入ERP系统, 最终形成订单。在此过程中, 合同审批工作得到了落实。

3.2 书面合同的签订

在完成系统流转环节后, 供应商应带着相关信息和文件前往专业服务大厅签订合同。在签订前, 相关承办者要加强对合同相关信息的审核力度, 还应派出代表人员进行合同签订或加盖公章。

3.3 合同履行

在完成合同签订工作后, 要有效履行合同, 要健全电网物资合同管理机制。在建立系统化台账后, 应加强对招标过程、履约过程和结算等过程的管理, 实现供应一本账系统化管理。

3.4 健全物资调配机制

要在省公司有效建立物资调配机制, 完善物资调配部门。调配部门要加强对各个项目和工程业务的管理, 完成物资的供应和安排工作, 对物资供应的相关情况进行调差分析, 加大监控力度, 保证供应商正常履约, 加大对物资到货情况的管理力度。

3.5 健全调度机制

物资调配部门的相关人员要建立物资调度机制, 定期进行供应规划, 制订物资到货计划, 定期开展履约协调会议, 对物资发货情况进行合理调度, 及时掌握物资运输情况。

3.6 健全预警机制

在物资供应中, 健全预警机制是十分重要的, 要加大对物资供应情况的监督力度, 做好及时预警、跟踪, 实现履约保障目标;要不断增加预警功能, 合理进行预警参数设置, 实现全方位监控和预警, 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预警问题。

4 未来电网企业物资合同管理的重点

4.1 落实计划的制订和实施, 加强采购管理

在电网企业中, 要想加强物资合同管理, 就必须加强计划管理, 从保证物资管理各个环节工作落实到位, 提高合同签订效率和合同后期履行的安全性;严格遵循相关管理标准, 按照合约制订方案、确定物资采购时间和交货时间;加大对文件信息的审核力度, 健全物资供应审查机制, 应用闭环管控方案。

4.2 有效解决合同变更问题

在物资合同后期的履行中, 合同变是导致合同履行不到位出现的主要原因, 提出物资合同变更的主体应当是管理部门的人员, 并开出规范化的技术变更单。企业物资部门严格按照技术变更单上的相关内容确认合同商务变更单上内容的合理性, 且签订的对方应是物资供应商。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只有加强电网企业物资合同管理、完善电网企业物资合同的内容, 才能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出现, 才能在出现法律问题后依法维护企业的利益。要想加强电网企业物资合同管理, 要完善电网企业物资合同的规章制度, 加大对电网企业物资合同管理的培训力度, 加大对合同的审查力度, 加强结算管理。

参考文献

[1]王艳红.浅谈电网物资履约品控管理的方法[J].低碳世界, 2013 (24) :100-101.

[2]冯丽嫦.电力企业物资合同管理的重要性[J].经济视野, 2014 (8) :42.

国家电网集体企业安全管理浅析 篇4

1.安全管理相对薄弱

集体企业普遍存在着“干活第一,效益第一”的思想,认为只要有活干,才能产生效益,往往把安全工作放在了次要地位。主要表现在:平时对安全工作强调不够、安全监督和安 全管理人员配置不够、日常的业务技术培训与安全教育开展得 不好以及涉及到安全的劳动保护、工器具、安全设施的投入不 足等;企业安全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安全管理松懈。违章现象 时有发生,安全管理水平低下,事故频发。对外包工、临时工的安全管理也存在漏洞。

2.工作现场违章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由于集体企业人员安全素质和业务技能不高,工作中怕 麻烦、图省事,造成工作现场的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 动纪律的现象仍然存在。违章顽疾不能根除的主要原因:一是 违章人员抱有侥幸心理,责任心不强。二是有些基层干部,装 老好人,怕得罪人,对“三违”现象不抵制、不坚持原则、不 敢碰硬,甚至是非不分,姑息迁就、袒护,任其泛滥。有的还 隐瞒未遂事故,既不报告又不追究,对责任人不教育、不处 理,从而导致安全制度不落实,隐患不消除,违章现象屡禁不止。

3.工作现场分散,安全管控难度大

集体企业包含业务多,集设备生产、加工、制造、装配、安装、检修、预试、故障抢修于一身,且生产车间、工作 地点分散,安全管控难度大。加之生产环节与施工安装环节的 业务差距大,作业风险不同,管控重点存在差异,部分人员的 作业行为不能适应生产制造车间和检修施工现场的转换,安全风险大。

二、电力系统集体企业安全管控的措施

1.开展安全培训,提升人员安全意识

(1)开展集体企业主要生产管理人员和工作票“三种人”的安全管理及技能培训。培训内容上,主要围绕《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及各类安全管理制度展开,利用安全教育、迎峰度夏等进行,同时根据现场检查、两票抽查发现的问题及一线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开展针对性的现场集中培训,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提升各类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2)开展安全警示教育巡展。根据公司生产经营特点,将系统内外发生的有关典型事故案例,制作成《集体企业安全警示教育巡展板》,在集体企业指定场所巡回展览,组织全体员工参观,由专人负责讲解,同时要求参观者每人写一篇 观后感。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由公司组织对观后感进行评选,优秀观后感给予奖励。

(3)利用最新的网上在线考试系统,对集体企业员工进行网上实时培训随时考试检验;培训考试的主要内容以《电力安全工作规程》为主,由各基层集体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行组织。每月对网上培训情况进行跟踪检查、考核。

(4)邀请市公司安全管理专家针对现场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两票执行情况、风险辨识及控制情况、三措一案编制情况等由讲解人员和作业人员面对面、一对一的进行现场讲解培训,并由讲解人员做好记录。

(5)利用班组安全活动会开展《班组安全讲堂》。由班组技术骨干或邀请他人主讲安全知识。重点讲解事故案例、安全管理规定、生产施工现场安全管控措施等内容。

2.梳理工作流程,健全规章制度

根据上级安全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管理标准,对日常工作中经常暴露的问题,深入研究、认真总结提炼,明确集体企业工作业务界面和工作流程,对制度进行修订完善,剔除重复性、可操作性差的管理制度,不断优化,持续改进,实现制 度、标准、流程的全覆盖。针对集体企业安全管理情况,重点要建立集体企业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安全管理工作流程、两票管理规定、分包队伍及分包工程安全管理规定、施工工器具安全操作规程、安全奖惩管理办法等。

3.开展全方位的安全检查,提升现场管控水平

利用春季安全大检查、迎峰度夏安全检查,并根据生产检修施工情况开展重点检查等方式,加大对集体企业生产施 工的全方位安全监督检查。

(1)检查作业文本的准备是否充分。三措一案、作业指导书、安全交底会记录等要按《现场作业标准化管控规定》 的要求编制,按规定流程审批。三措一案和作业指导书应能够体现在作业组织阶段,有关领导和管理人员进行了必要的协调 安排,相应的安全风险分析到位,预控措施部署安排到位。

(2)检查现场安全措施是否严格落实。现场布置的安全措施应满足现场作业的安全要求,尤其是防反送电措施应完善,接地线应足够,应挂的标示牌应满足要求,应拉的隔离开 关和断路器全部拉开并上锁,临时遮拦设置合适,安全工器具合格等。

(3)检查《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和“两票”是否严格 规范执行。工作票各栏目填写正确、规范,按流程执行,内容 满足现场工作需要。同时要求工作票及作业指导书内容一致;现场安全交底内容应有针对性,工作班成员签名应正确、齐 全。

(4)检查作业行为是否安全。现场作业开工、验收、终结等环节应按规定流程进行,对工作票的办理要符合程序,设备验收认真负责;作业的方式方法符合《电力安全工作规 程》要求;工作负责(监护)人应及时制止违章现象;所有工 作人员应正确选择、使用安全工器具;现场其他大型机具使用 应符合安全要求;现场检修电源使用要符合规范。

(5)检查到岗到位监督管理是否落实。各级领导和有 关管理人员要认真履行公司到岗到位监督管理规定,对存在的 问题能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确保安全生产现场管控能取得实 效。

5.加强分包工程安全管理

加强承包工程安全管理,签订发包合同前要与承包工程单位签订《承包工程安全责任书》,安全措施内容应经安全管理部门审查,按合同交纳施工安全抵押金;开展对分包队伍的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按规定配备安全防护及劳保用品;负责做好施工作业现场安全监护,对特殊、危险、复杂的工作要派专人监护。

6.严格规程制度贯彻执行,加大反违章力度,落实重奖重罚

信息化促进电网企业管理提升 篇5

【摘 要】信息化是以现代化信息采集处理、自动化网络、信息业务支撑等技术手段,是针对我厂全方位、多角度的一个复杂系统,将起到固化流程、规范管理、集中数据、实时共享、加强内控、风险管理、高效决策的作用,逐渐成为支撑我厂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目的是提高我厂的经济效益和增强核心竞争力。所以说我厂大力推行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是深化企业改革、促进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抓手,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发电行业实现跨越突破的战略举措。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管理、效益、提升

【中图分类号】F2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3-0331-01

1、信息化的特点、重要意义:

1.1信息化的特点是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以数据库为基础、具有联机通信功能、综合利用了现代管理方法。

1.2根据研究表明,采用信息化对于现代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大力促进信息化建设进程、切实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能给企业带来以下好处:根据合同预测编制的计划,可以减少盲目生产的风险;可以减少资金占压,降低流动资金和库存费用;可以提高人力、设备的利用率,使生产安排更加合理做到均衡生产,减少不必要的费用和内耗摩擦;可以根据计划完成大批集中采购,能大大降低采购费用;可以协调好现场管理工作,各个项目有序、同步、完全进行;能够加强企业各阶层、各部门的有效沟通,缩短会议和内耗时间,能够集中精力办大事,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数据库的科学准确,可以使问题处理及时、统一,大大减少书面文件的编写和流转,减少办公费用,降低管理工作的劳动强度。

2、信息化的效益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厂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和运营能力逐步提高,信息化系统作为我厂信息收集、分析、综合利用的重要方法和工具,其本身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本文所说的效益分析只是对项目效益的定性分析和隐形效益。

2.1有助于我厂做好管理和控制,信息化的利用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并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形成管理模式效应,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我厂在管理方面,信息化规范了管理流程,堵塞了管理漏洞,提供了信息共享平台和辅助决策依据。实施人财物集约化管理,实现了企业资源管理及业务流程管理的一体化,做到了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统一,形成一个实时的动态管理系统,使企业管理朝着更加科学化、合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2.2协同办公系统、ERP等系统的全面上线,在我厂内部实现无纸化办公,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运营成本。通过ERP的实施,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达到资产设备帐、卡、物一致管理。充分发挥组织、人事、考勤和薪资四大模块功能应用,实现流程化作业,使建立组织和岗位、人员调动及发放工资更加合理。有了员工报销、内部邮件、财务管控等信息业务的支撑,强化我厂的精细化管理,促使企业提高部门团队工作效率、各种业务流程畅通无阻、高效运转,提升工作效率和企业效益。

2.3通过覆盖全厂的信息网络系统,将管理数据加工成准确、及时的信息,实现各个项目的透明监控和管理流程的高效管理,为企业领导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时效化提供可靠依据,能够大大提高企业全流程数据掌控能力,实现企业提速增效。

3、强化企业信息化管理,全面促进管理能力提升。

3.1企业领导应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工作,全力保障信息业务系统的操作应用和管理实施,员工培训工作至关重要。对员工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实施技术操作,做到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和全面控制,只有提高员工的全面素质,才能取得良好效果,降低员工工作强度,提高信息传递速度、效率和准确性。加大信息化建设的宣传力度,树立员工信息化的优秀标兵,激励员工重视信息化、学习信息化、应用信息化,利用信息化先进科技技术打造一支具备高效执行力的员工队伍,夯实企业管理基础,全面促进管理能力的提升。

3.2搭建信息整合责任管理平台,提升企业管理促进执行落实。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企业一种全新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是带动管理创新和责任体制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信息整合就是把素有信息资源统一整合到一个管理平台,对所有业务流程进行责任定位、无缝衔接,把责任精细划分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员工,定岗、定员、定责,自上而下一级抓一级,层层监督管理,全方位激烈员工提升自身素质,加强事业心、责任感,提高员工尽职尽责的执行力和企业管理的快捷、方便、高效。

3.3实施信息化全员绩效考核,这是企业管理最强有力的管理手段之一,全面提高全员工作效益。企业管理秉承以人为的原则,建立健全全员的绩效考核机制,分解企业目标、科学量化绩效、严格考核管理、全面透明公开,逐步形成精细化、科学化、全覆盖、流程化、标准化的绩效考核管理模式,激励全员不断挖掘自身潜能、自我加压、提升自我,以先进科技融合先进管理理念的信息化绩效考核管理手段不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全方位增加企业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敏.深化信息化管理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安阳工学院.中国商贸.2012.(12);

[2]申丽敏.企业基于信息化的管理提升.河南煤化集团永煤企业鑫龙煤业大众煤矿.时代经贸.2012.(33);

[3]胡艳春.以信息化促进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河南科技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现代企业.2008.(5);

电网企业经济管理论文 篇6

由于我国能源电力系统全部属于国有, 电网企业自身具有较为特殊的性质:同时承担着作为能源系统一部分的社会服务职能, 又要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这就对电网企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经济形势复杂、相关政策不断变化的环境下, 在众多不确定因素作用下, 能够全方位地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各环节存在的风险进行准确识别、迅速反应和有效管控。

(一) 营销环节产生的经济风险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电力企业也必将参与到市场中来, 这就使得营销活动中存在着风险:电价变化受市场供求关系的调节而产生浮动;相关行业政策变化影响着生产经营的标准和走向;结算电费存在的不确定因素;用电单位自备电厂而不使用电力企业供电;对下级电力企业, 用电量较大的用户越级直购电以及跨区域购售电的风险。这些是市场经济中电力企业无法回避的问题, 而这些经济风险如果不能妥善地预警和处置, 将直接影响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乃至阻碍企业的生产发展。

(二) 调度环节产生的经济风险

经济风险不仅存在于电网企业的营销环节, 调度环节也同样存在。电网损坏和电力传输流失、由于电力市场情况的不断变化使得日前调度和实施调度出现经济性差等, 都可能造成电网企业的经济损失。不仅要重视企业的营销环节, 也要时刻注意调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经济风险。

二、电网企业主要法律风险

随着我国各项法律法规的不断修改完善, 对各个行业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 而电网企业也面临着诸多法律风险。在电网的建设、电力系统的运营等等各个方面涉及众多问题, 而目前现行的、与电力行业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中也缺乏统一的标准, 这使得执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个突出的问题———依据混乱, 加之执法主体不明确, 更加加重了电网企业的各项法律风险, 使企业在法律冲突中, 经常处于不利地位。

(一) 体制改革暴露深层问题

随着近年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在电力企业得以更加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随之浮现出各种深层次的问题。这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政企分开”政策推行后的历史遗留问题。这类问题由于存在历史根源、且涉及面较大, 稍有不慎便会触发连锁反应, 处理上难度很大。自电价改革后, 用户窃电、欠缴电费的问题日益增多, 触电意外的损害赔偿等问题更加复杂化, 也为电网企业埋下了法律风险的隐患。

(二) 电网投资建设中法律风险突出

由于我国对电力行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电网建设投入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 大规模的电网建设越来越普及, 但在这种蓬勃发展的形势下, 关于建设用地的规划开发、拆迁补偿善后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同时, 电网建设和电力系统发展的过程中又会与环保产生冲突, 这种冲突不仅仅是现实意义的, 在不同的政策法规之间也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法律冲突。各单位、各行业领域需要就管理标准达成一致, 才能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 共同促进发展。由于设备设施失窃或遭到破坏、电网线路与居民设施、自然景观之间的矛盾若无法妥善解决, 都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法律纠纷。这些纠纷的出现根源是目前法律体系中相关内容的漏洞, 因而无法完全规避。此外, 相关法律手续不全、各项证件不到位, 也会导致相应的法律风险。

(三) 电力生产安全隐患风险

无论任何行业领域, 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在电网企业中, 由安全引发的法律风险主要集中在关于电力设施保护法律风险、电磁波污染带来的法律风险、由于设备运行过程中出现事故引发的法律风险以及触电损失纠纷引发的法律风险等等。

三、针对经济法律风险管理的若干建议

风险虽然无法完全避免, 但如果事前能够及时准确预测、事中快速有效控制, 那么完全有可能将损失最小化甚至几乎不出现经济损失, 可见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在此为了帮助电力企业有效实现经济法律风险管理, 提出以下几点可行的办法:

(一) 经济风险管理

首先, 想要及时有效进行经济风险管理, 必须建立一套标准体系, 从而迅速准确地对风险情况做出评估和反应。电网企业面对经济风险, 虽然这些风险含有较多的不确定因素, 但它们的发生都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来说, 先由一个或几个个别参数突然失衡开始, 最终造成经济损失甚至更大的危机。鉴于电网经济风险的关联参数众多、并非每项都能进行系统量化, 在建立体系时就要注意有选择地监控这些参数指标, 筛选出可量化分析、有较好预见能力的指标。

其次, 要设计出与体系相适应的风险警戒等级, 采取分级监控。每个量化等级设定阈值, 当风险超出警戒值时做出相应等级的预警, 同时迅速采取相适应的反应措施。

最后, 制定完善预警策略, 能在出现风险警报信号时迅速准确形成对应措施, 预警策略包括在线预警和离线预警, 全方位实现经济风险管控。

(二) 法律风险管理

1. 提高风险意识, 重视防范工作。

由于电力企业自身的特殊性, 导致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法律风险较高、风险管控难度较大。这就更需要企业充分认清现状, 明白自身一切生产活动都越发受到监管部门和群众社会的关注, 提高自身的风险意识, 重视防范工作。

2. 紧抓重点问题, 严格依法治企。

依法治企, 领导干部责任重大。作为企业的组织者、经营者、管理者和决策者, 各级领导干部是依法治企最重要的责任人和领导者。领导班子是否具备足够的法律意识和依法治企的工作能力, 决定着一个企业法律风险防控体制机制建设是否顺利、能否高效运行;依法治企, 核心是法律风险防范。法律风险管理要融入企业的方方面面, 要建立客观的评价体系对各项工作进行评估, 努力构建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制度的约束力和执行力。

3. 提高企业人员法律意识。队伍建设主要落实在队伍法治意识

上, 使相关的法律能入心、入脑, 以法治意识为本推进企业的法制化与规范化。队伍建设是依法治企能否实现的重中之重, 也是企业发展的主力军, 因此完善队伍建设, 是全面推进法治意识上台阶的重要步骤。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随着经济的发展、电网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化, 电网企业在转型升级中面临了诸多问题, 经济风险和法律风险的管控将对电网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必须对经济法律风险管理问题予以高度重视, 增加对风险的认识、完善风险管理整体体系, 提升管控风险能力,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始终保持企业的活力、完成电力企业作为国有企业特有的社会职能, 为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刘丹.电网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研究[J].生物技术世界, 2015, (3) :187-188.

[3]阮美芳.电力企业的风险管理及对策分析[J].消费导刊, 2015, (8) :179-179.

浅议电网企业资金集中管理 篇7

关键词:电网,资金,集中管理

企业管理离不开财务管理, 而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 资金流是一个企业的命脉, 电网企业因为本身的特点, 使得电网企业存在很大的灵活性, 资金分散管理成为普遍的现象, 也隐藏下了风险, 给电网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国网公司大力推行的“三集五大”体系建设, 是为了优化整合公司业务管理体系加强核心资源管控, 实现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决策, 是做好资金管理工作的指导方针。

一、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前县级供电企业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资金分散, 资金管理风险大。

县级供电企业都是独立的法人, 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收自支, 各县级供电企业在银行开立账户、资金单独循环, 从而导致资金管理分散, 省、市公司难于监控, 加大了资金管理的风险。

2. 预算管理不完善, 资金管理效率低。

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提高经营效率的一项重要举措。虽然大部分县级供电企业已实施预算管理, 但预算管理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 如预算编制不合理、执行不到位、缺乏配套措施等, 从而未能充分发挥预算管理应有的功效, 导致资金管理效率不高。

二、实行资金集中管理的意义

1、有利于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资金的集中管理是贯穿于资金的筹集、投资、运营的全过程, 是基于网络办公的财务集中统一管理, 在此基础上能够进行资金状况的实时分析, 参照最新的科学指标体系, 进行财务风险的有效防范。

2、有利于企业集团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资金的预算是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 实行资金集中管理有利于企业资金预算的制定和实施。

3、有利于降低财务管理成本。

实行资金集中管理后, 一方面, 有利于盘活资金, 加速资金周转,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另一方面, 资金统一结算后, 可调剂一部分资金作为内部信贷资金, 减少银行贷款规模, 减少银行利息支出。

三、公司实行资金集中管理的工作现状

1、银行账户管理。

农电财务管理中心对各县级供电企业的银行账户实行统一管理, 负责对县级供电企业的银行账户的审批、备案和监督检查。各县级供电企业的账户分为备用金账户和收入账户, 所有收入账户必须与市公司的对应银行系统进行联网以便于每日的电费收入上划, 保证所有电费收入户上的收入全额上缴农电财务管理中心账户。各县级供电企业的备用金账户仅限于归集市公司农电财务管理中心拨付的备用金及县级供电企业向外支付单笔10万元以下的款项。农电财务管理中心对县级供电企业实行银行账户的统一管理, 实现了资金集中和监控, 能够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2、资金支付管理。

县级供电企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各县级供电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取得的所有收入全额上交市公司农电财务管理中心, 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项支出由农电财务管理中心根据预算经综合平衡、统筹调剂后拨付。收入账户的资金全部上交农电财务管理中心, 不得坐支。各县级供电企业单笔业务10万元及以上的支出款项 (发放工资、缴纳税款及委托收款除外) 由农电财务管理中心统一支付, 各县级供电企业单笔业务10万元以下的支出款项从备用金账户支付。农电财务管理中心对县级供电企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 提高了公司资金集团化运作和集约化管理水平, 防范了资金风险。

四、资金集中管理模式的探讨

现在, 许多企业集团资金集中管理的模式大致有以下五种:

1、统收统支模式。

统收统支模式是指企业集团的资金收付活动都集中在母公司, 各分、子公司不单独设立账号, 一切资金支出都通过母公司, 资金的收支权高度集中在母公司。统收统支模式有利于实现企业集团全面收支平衡, 提高资金的流转效率, 减少资金沉淀, 控制资金的留出。

2、拨付备用金模式。

拨付备用金模式是指企业集团按照一定的期限、金额将资金拨付给分、子公司, 供其使用。等各分、子公司发生资金流出后, 持有关凭证到企业财务部门报销以补足备用金。拨付备用金模式给予了分、子公司一定的自主权, 但是该模式仍然属于高度集中的资金管理模式。

3、结算中心模式。

结算中心通常在集团母公司的财务部门内设立, 是一个独立运行的职能机构。结算中心通过核定各分公司日常备用的货币资金, 统一拨付各分公司因业务需要而所需的货币资金, 监控货币资金的使用方向。由结算中心统一对外筹措资金, 办理各成员公司之间的往来结算, 以减少资金沉淀,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和效益。结算中心模式不是将各分公司的全部资金完全集中到集团总部, 而是关于资金流动、投资和融资等决策过程的集中化, 各分公司依然拥有较大的资金经营权和决策权。

4、内部银行模式。

内部银行是将一种模拟的银企关系引入到企业集团的资金管理中, 内部银行实际充当企业集团的结算中心、贷款中心和资金监管中心。主要是将企业的自有资金和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统筹运作, 在内部银行统一调剂, 融通运用, 通过吸纳企业下属各单位的闲散资金, 调剂余缺, 统一调配, 减少资金占用, 加速资金周转速度,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与目标成本管理、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有机结合, 并对其进行监督、考核、控制和管理。

电网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分析 篇8

一、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分析

作为国有企业的电网企业来说, 需要在新形势下全面推进全国联网, 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对现有的电价机制进行完善, 促进电力市场的开放有序、公平竞争和健康发展。随着电力企业厂网逐渐分离、资产重组等试点的推广开来, 它的垄断地位受到威胁, 那么要保证其竞争优势就需要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把成本控制在最低。而对全面预算管理进行落实则是推进其战略目标实施的重要前提, 也是提升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1], 现阶段就需要企业对全面预算管理中的问题予以重视, 并逐步进行改善, 从而使全面预算管理的作用高效发挥。

二、电网企业中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1. 预算方案的编制科学性不强

在当前的电网企业管理中, 对于预算方案的编制大都采用的是调整基期指标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就是缺少中长期的滚动式预算, 预算方案的编制不够科学, 难以实现企业年度预算计划和企业中长期战略目标的有机结合, 而且在指标的设置上弹性也不是很够, 缺少足够的灵活性和科学性, 而且和市场的结合也不是很密切, 难以准确把握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2. 预算方案的落实不到位

一般来说, 预算管理注重的是结果, 对于具体的过程不会有过多关注, 对于执行过程也缺少相应的监督监管, 很多部门会为了完成指标在年底时突击性的抢进成本, 这一期间的预算是很不均衡的, 这就丧失了全面预算管理的监督和约束作用, 并且对于预算的考核也仅仅停留在事后的执行情况分析评价上, 实际预算管理缺少力度, 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3. 预算考核指标的不合理

现阶段很多电力企业在全面预算管理的具体执行上, 对于依据的预算考核指标设计并不是很合理, 这就导致了各个考核指标之间缺少了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共享, 这种不合理性也就导致了整个预算管理体系难以发挥应有作用, 对于工程进度款、材料设备采购资金以及成本核算上难以确保精确性, 而且当前很多工程单位对于这其中的实时数据也不能做到及时引入, 难以实现数据指标的正确分解, 使得全面预算管理的效用降低。

4. 预算管理绩效评价机制问题

从绩效评价的定义来看, 它是按照预先确定的标准和统一的评价程序, 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 并依据评价的内容和标准来综合考核和评价评价对象的工作能力和业绩。而电力企业中预算的执行部门是在财务部, 而且企业中的大部分绩效评价工作也是由财务部直接负责的, 这就导致了财务部功能上的交叉和模糊, 缺少相应的监督部门做监管, 对绩效的评价也缺少相应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很容易导致舞弊风险的产生, 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效益。

三、加强电网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

1. 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对于电网企业来说, 就要在新时期下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在内部管理中形成一个分层次的、纵深型的预算管理体系, 设置一个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 可以对电力产品价格的波动有正确应对, 并且还要对价格市场有密切关注, 与此同时, 还要根据自身经营实际合理编制企业的预算报表, 同时根据年度结果来对预算方案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

2. 做好预算编制环节的管理工作

在准备环节, 电力企业要召开预算启动大会, 促使全员工参与, 并把企业预算编制的目标、方针以及具体实现方式等进行明确和贯穿, 并结合自身实际制定预算大纲;在编制阶段, 需要把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节点的预算编制作为关键对待, 并从整个预算过程的角度来分析正确与否;在初审阶段, 各个部门需要把预算的基本方案提交, 预算管理部门要对所上交的预算方案进行初步审核, 审核其是否符合公司现有的编制规范, 例如预算表中需要填写“销售收入”的有些部门却填写为“销售量”, 一旦初审不合格就要重新编制;在执行阶段, 需要由财务部门或预算管理做主导, 同时涉及到的部门都要参与其中, 对最后的预算方案是否全面、科学进行讨论, 这是控制预算质量的关键[2]。

3. 建立合理评价指标

电力企业需要在把握自身实际的基础上, 合理设置预算管理辅助部门, 并对各个部门的职能和预算执行责任进行明确, 形成一个健全合理的评价指标, 对预算方案中涉及到的各项资金变动有及时的、合理的反应, 从而使预算管理更为全面和综合, 各项评价指标更能准确反应出预算执行的效果, 在预算管理流程上也要进行明确, 对关键业绩指标和项目工程预算进行重点控制, 避免出现重结果而轻过程的现象, 从而使企业的综合把握能力得到增强。

4. 构建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

在电网企业中, 全面预算管理的贯彻落实是需要各个部门所有人员同时实践体现的, 而做好预算的考核强化工作, 就离不开规范的绩效评价体系作保障。在对绩效评价体系进行构建时, 一是要保证考核标准内容的科学性, 二是要对考核指标所覆盖的层面进行健全和完善, 三是要确保考核周期的灵活合理, 可以和企业的整体经营平稳发展, 与此同时, 还要进一步完善奖惩机制, 对基层单位的潜力起到引导作用。

四、总结

电网企业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新形势下它的内部管理也有了新的变化。要实现长远发展, 电力企业就必须在经营管理中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把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进行贯彻, 同时在落实预算管理方案时还要做好监督监管工作, 把可能发生的风险消除于事前, 进而保证预算管理可以发挥最大效用。

摘要:从现阶段我国电力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来看, 传统的预算管理体系已经很难满足新时期的发展要求, 加强预算管理创新, 改进和完善现有预算管理体系具有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而且从市场竞争角度来讲, 这也是电力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 实现长远稳定发展的必要手段, 需要电力企业予以重视, 做好这方面工作。

关键词: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高敏.电力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完善策略分析[J].财经界, 2014, (36) :40, 42.

电网企业信息系统绩效管理分析 篇9

“十一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全面完成了信息化SG186工程建设任务,公司整体信息化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信息系统对国家电网公司整体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规范各网省公司经营管理,辅助电网安全生产管理、财务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领导决策等方面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一方面,信息系统规模增大和集中部署规范了各网省公司经营生产管理,减少了管理机制的个性差异,成为公司开展管理变革、提升整体核心竞争和服务能力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信息化建设投资的复杂性、不可比性和收益无形性等特点,使信息化建设效果难以准确评价。因此,紧密围绕国家电网公司发展战略开展信息系统绩效评价,认真分析和总结信息系统建设、运行、投资与业务绩效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信息系统建设效果,准确评估信息系统对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贡献度已经成为公司日益关注的问题。

1 信息系统绩效评价的误区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变化使得系统开发的技术风险不断增大,同时,信息系统的内部价值的多样性、多视角性,无形价值和战略价值难以量化等因素使国家电网公司信息系统的绩效评价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从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情况分析发现,目前信息系统绩效评价存在以下误区。

1)信息化项目缺乏投资依据。由于缺乏统一的建设投资标准导致信息系统开发、实施、运行、系统维护等成本难以量化,项目整体投资难以得到有效控制,降低了信息系统建设的经济性。

2)信息系统绩效评价方法欠缺科学性。信息系统绩效评价过程忽略了信息系统的隐性收益,未能准确、系统地评价信息系统建设及应用效果,导致信息系统建设的绩效评价结果不全面。

3)缺少具体、有效的绩效评价标准。通常只能采用定性分析方式,如提高了工作效率、改善了业务处理速度、便于使用等模糊指标来衡量信息系统绩效和贡献,缺乏定性基础上的定量评价。

4)信息系统建设保障机制不够完善。信息系统建设过程缺乏有效的过程控制,未能持续开展信息系统的优化和完善。

对信息系统评价的片面,缺少在实施之后对各类收益的关注,未从绩效的角度来评价信息系统建设意义等问题已经成为衡量信息系统绩效的通病。

2 信息系统绩效评价的含义

信息系统绩效评价是对信息系统功能和应用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涵盖了系统开发、实施、测试、优化和验收等过程,包括实际效益与目标计划的实现度以及系统建成后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信息系统建设绩效评价贯穿于信息系统生命周期,主要涉及项目前期预测、中期过程控制、验收后评估和运行维护中的日常测评改进,它体现了信息系统对公司战略目标实现的贡献度,是信息系统价值的综合表现。

3 信息系统绩效评价的必要性

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使得信息系统开发建设的技术风险增大、业务应用极易受到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信息系统建设的隐性价值难以准确评估,使信息系统绩效评价难度倍增。因此,需要在系统建设的不同阶段综合、全面地衡量信息系统建设绩效:选型期的评价重点在于评估各种软硬件技术政策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建设期的评价重点在于控制项目进展,做好质量及风险管理,确保项目实施顺利推进;运行阶段在于考评系统、找出问题、反复修正,最终目的在于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公司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

4 信息系统绩效评价的目标

建立国家电网公司发展战略目标与信息系统建设目标之间的关系,确保信息系统的建设符合并支持公司的战略目标与任务。信息系统建设绩效评价是一个分析、比较的过程,反映的是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对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贡献度,是对各类业务管理支撑情况的综合体现。通过建立绩效评价体系来评估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绩效,督促并激励业务部门、信息部门和应用人员共同做好信息系统应用和循环改进,确保各项业务向公司发展战略目标推进,促进管理变革,提升管理水平,提高人员素质是信息系统绩效评价的最终目标。

5 建立常态化的信息系统绩效评价机制

有效的信息系统绩效评价体系应该能够服务于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建设大局并对信息系统进行合理的战略定位,能够在信息项目的立项、可行性研究、技术选型、系统设计、招投标以及项目实施、验收、后评估等阶段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从业务应用的角度说就是能够通过持续的评价提升系统建设及应用水平,确保信息系统建设投资的有效投入和效益反馈。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确立正确的信息系统绩效评价机制。

5.1 以准确评估项目投资为前提

建立信息系统建设、运行标准和取费依据,准确计算信息系统开发、实施、运行的投资成本,从资金使用层面综合评价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产出比,确保建设、运维等资金的有效投入,提高系统建设的经济效益,提升信息系统建设绩效。

5.2 以建立完整的组织机构为基础

依托信息化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从战略决策、管理、应用3个层面逐级分解和落实信息系统绩效评价工作。战略决策层,由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信息系统评价工作的决策,确定评价主体、评价范围、评价周期等关键要素;管理层,由信息化工作小组(信息管理部门、业务应用部门及信息技术人员构成)负责完成项目评价的进度安排、跨部门的协调、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等工作;应用层,由信息系统的使用人员和操作人员构成,主要完成信息系统应用水平和应用效果的评估。

5.3 以构建良好的公司治理和IT治理为导向

借鉴公司治理和IT治理思想,有效推进信息化建设与公司战略的统一与融合。采用IT审计、信息安全审计、IT服务管理等手段,评价信息系统建设全过程技术政策的先进性、管理方式的有效性、业务流程的合规性及效能分析的准确性,确保信息系统建设与业务目标的一致。合理利用IT资源,推动业务发展,促使信息系统建设的风险透明化和公司收益最大化,提高公司对IT战略制定与实施的管控能力。

5.4 以满足业务,满意用户为目标

“可操作、高容错、易掌握”是多数应用人员对信息系统的基本要求。在满足业务应用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功能,优化系统界面,提高信息系统安全、可靠、可用、易用水平,才能够大幅度提升应用人员对系统的满意度。只有严格遵循“以业务为主、以应用为本”的原则,才能高质量、高水准地开展业务系统的建设,提高各级应用人员对信息系统应用的积极性,提升应用水平并引发应用人员的工作变革。

5.5 以全生命周期过程控制为范围

“全生命周期过程控制”就是关注信息系统建设绩效评估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并进行持续改进,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从国家电网公司发展战略高度对系统建设进行整体规划,遵循业务绩效评价准则,不能仅仅对系统建设质量进行评价。

2)确立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评估方法和评价指标。建立完整实用的评估体系、公平公开的评估方法,评价指标应具备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便于比较计算,开展差距分析。

3)确定合理的评估周期,从“事前、事中、事后”3个阶段进行全面评估。“事前”是从必要性、可行性和可能性方面开展评估;“事中”是从软硬件系统选型、开发实施、建设进度及质量方面开展评估;“事后”是从项目建设成果、效益分析、用户满意度等方面开展评估。

4)以“找问题、促进步”为评估目标,做好信息系统的循环改进。通过开展持续评价,适时进行总结评价等方式,认真总结成果,分析信息系统建设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为改进和提升打好基础。

5)以动态评价和持续改进为手段,紧紧围绕公司发展战略、愿景、业务发展需求、信息技术发展方向及系统建设目标开展动态评价与分析,在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内持续进行动态评价和改进,才能及时总结成绩、发现问题、修正完善,提高信息系统建设质量,提升实用化水平。

6 结语

信息系统建设的绩效评价是一个由微观向宏观、由静态到动态、由阶段性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信息系统建设绩效不取决于信息技术和设备的先进性,而是取决于系统应用水平、信息管控水平及信息化提升管理水平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信息系统的绩效评价需要以良好的运行机制为基础,以实现公司绩效、满足业务、满意用户为目标,以全生命周期过程控制为范围,以动态评价和持续改为手段。只有不断加强信息管控,适时开展IT治理,建立基于全过程控制的信息系统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才能够确保信息化建设方向的正确性。

摘要:随着SG186工程建设,国家电网公司大批信息系统相继投入运行,信息化建设对于提高国家电网公司经营生产管理水平,支撑集团化运作、集约化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提升信息系统应用效果,提高实用化水平已经成为公司当前日益关注的问题。阐述了在信息系统生命周期内对系统建设全过程进行绩效评价的必要性和方法。通过建立基于评价的信息系统绩效管理机制,综合评价信息系统绩效,加强对系统建设的全过程管控,才能确保信息化建设总体方向的正确性,提高系统建设质量,提升实用化水平。

关键词:绩效评价,实用化,深化应用,评价活动,绩效考核体系,生命周期

参考文献

[1]郝晓玲,孙强.信息化绩效评价的意义和内容[Z].北京: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2010.

[2]柳纯录.信息系统监理师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孙强.开展信息化绩效评价,推动电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Z].北京:ITGov中国IT治理研究中心,2009.

[4]CIOAge.企业如何面对信息化的投资回报[Z].北京:赛迪网,2009.

电网企业经济管理论文 篇10

关键词:电网;标准;成本;方案

作者简介:郭星(1980-),女,北京人,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程硕士研究生。(北京102206)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9-0083-03

一、国内外标准成本研究及实践

1.国内外标准成本研究成果综述

国内外标准成本管理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标准成本的基本概念、理念、方法的分析研究,如文献[1-10]分析了标准成本的基本概念、计算公式、主要优势,文献[11]认为作业成本法是集成本计算和成本管理于一体的全面管理系统,文献[12]提出“时间驱动标准成本法”这一新的成本核算方法,文献[13]介绍了标准成本差异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原则;二是标准成本改进方法研究,如文献[14]将作业成本管理所具有的先进管理思想以及成本核算方法引入到传统标准成本管理,文献[15]提出了从产品设计BOM出发,直接计算产品标准成本的一种方法,文献[16]分析了日本成本核算方法及核算系统;三是标准成本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研究,如文献[17]对改进标准成本管理制度进行了探讨,文献[18-20]分析了企业如何建立企业标准成本管理制度,文献[21]分析了日本企业标准成本管理制度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四是标准成本方法应用研究,如文献[22]以某医药股份公司为例阐述了基于标准成本的成本核算与控制过程,文献[23]介绍了宝钢的标准成本制度及其运作;五是标准成本信息系统研究,如文献[24-31]分析探讨了ERP环境下标准成本信息系统开发及利用。

2.企业标准成本管理成功案例分析

标准成本制度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20世纪90年代后,标准成本理念逐步引入到我国企业。宝钢1995年着手建立标准成本制度,并在实践中丰富了管理会计中有关标准成本的内涵。一是构建标准成本制度体系,宝钢标准成本制度主要内容包括成本标准的制定和成本差异揭示及分析。二是充分发挥作业长标准成本管理的责任主体作用,作业长作为降低现场成本的责任者,要对作业区标准成本核定及控制负责。三是充分发挥财务管理人员在标准成本管理中的组织推动作用,建立标准成本管理组织体系,明确责任分工;组织相关人员研究制定标准成本,细化到每个作业单元;加强标准成本过程控制,对各项成本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推进成本核算精益化,及时准确完成核算报表;针对成本管控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和公示,警示相关人员;加强标准成本管理相关人员业务培训,提升标准化管理水平。

二、电网企业实施标准成本管理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电网企业内部成本管控水平得到较快提升,但在以下三个方面需要继续深化完善:一是会计科目需要进一步统一规范,下属单位会计科目各异,应用会计政策不统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比性、合规性有待提升;二是标准成本定额需要进一步统一完善,成本列支范围、列支标准需要进一步统一,为内部成本预算及管控奠定良好基础;三是成本管控体系有待进一步统一加强,各层级和同一层级内部成本管理界面划分还不够清晰,管控关系不够明确,管理信息标准化程度还不高,成本管控能力有待提升。引入标准成本管理的理念与方法,构建企业集团标准成本管理体系,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之一。

标准成本以单元成本为基础,是企业根据特定条件测算的应该能达到的成本目标,是评价实际成本、衡量工作效率的一种预计成本。它不仅仅是一个结果性目标,还源于量化经营过程,分析目标与差异,支撑企业经营战略落地,指示企业成本管理改善方向。所以,标准成本管理是一个包括标准成本制定、标准成本执行差异分析、成本差异处理三个环节的完整体系。它是实现企业内部成本控制单元化、数字化、动态化、精益化的有效工具与手段,在国际大型企业尤其是跨国大型企业集团中应用比较广泛。

企业实施标准成本管理具有四个方面的重要现实意义:一是促进企业建立以责任中心为控制单元的成本管理体系,通过企业内部科学合理地量化分解,将成本管控目标落实到各个责任中心,各责任中心落实成本目标管理要求,形成企业内部逐级管控的成本管理网络;二是促进企业树立与面向市场的成本优化决策理念,标准成本核定与特定的市场环境相结合,改变传统成本预算与会计核算模式,由“固定不变甚至逐年降低”的内部成本核定办法转变为与市场实际相对接的成本核算办法;三是促进企业完善动态控制与持续改进的成本管理方法,通过对各责任中心每项成本指标的变化动因深入剖析,找寻规律并制定有针对性的管控措施,加强成本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四是促进企业成本管理标准化与信息化水平的提升,通过对会计科目、会计政策、成本指标、归集办法、预算与核算办法等成本管理内容的标准化,通过对成本管理流程及数据统计分析的信息化,提高成本管理准确性和效率。

三、电网企业标准成本层次构成及核定方法

将电网企业成本划分为电网建设成本、电网检修运维成本、企业管理运营成本三大板块,其中除电网建设成本和电网检修运维成本两大核心业务板块成本之外的所有成本均纳入企业管理运营成本中进行核定。

1.电网建设标准成本的层次及核定方法

电网建设标准成本包括单项工程建设标准成本、输变电工程建设标准成本、单位电网建设标准成本三个层次。

单项工程建设标准成本核定,依据国家相关规定、电力建设定额标准,测算电网各电压等级典型的单项变电、线路工程建设标准成本,并根据工程建设的项目前期、工程设计及招标采购、工程实施、工程结算、工程决算等各个阶段分别测算。各阶段测算的标准成本作为各阶段造价管控的重要依据,项目前期测算的标准成本是为了管控可研估算;工程设计阶段测算的标准成本作为工程概算、工程招标标的管控依据;工程实施阶段标准成本作为工程进度款管控依据;工程结算、决算阶段标准成本作为工程结算、决算管控依据,加强工程建设全过程建设成本的管控。各阶段标准成本核定,要依据典型工程的工程量、可能出现的工程变更、价格动态调整情况等因素。

输变电工程建设标准成本,为该输变电工程范围内相互关联的几个单项工程建设标准成本之和,以典型单项工程建设标准成本核定为基础,根据输变电工程与典型单项工程之间建设条件、建设规模等因素对比分析,进行综合测算核定。

单位电网建设标准成本,是企业及下属单位所有输变电工程建设标准成本之和。各单位电网建设标准核定,要以输变电工程标准化成本核定为基础,同时考虑当地建设条件、物价指数、与典型输变电工程差异分析,进行综合测算核定。

2.电网检修运维标准成本的层次及核定方法

电网检修运维标准成本包括作业标准成本、项目标准成本和单位标准成本三个层次。

作业标准成本是电网生产检修单个作业的标准成本,是衡量一线检修运维作业成本水平的重要标准依据。电网检修运维标准成本核定,要以典型作业活动所消耗的材料、人工和机械台班费用定额为基础,综合考虑各类电网检修运维环境、特性、特点、状况进行测算核定。

项目标准成本是一个检修运维项目所有作业标准成本之和,是深化细化基层单位电网检修运维成本预算与核算的重要标准。项目标准成本核定,要以作业标准成本核定为基础,同时考虑各类项目所包含作业活动的性质分类、项目内各作业协作性、项目工作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测算核定。

单位标准成本是企业及下属单位电网检修运维标准成本之和,是企业及下属单位电网检修运维成本预算及控制的重要标准。单位电网检修运维成本核定,要以电网检修运维项目成本核定为基础,考虑企业及下属单位检修运维地域特点、作业条件、项目规模等因素,进行综合测算核定。

3.电网企业管理运营标准成本的层次及核定方法

电网企业管理运营标准成本包括购电成本、营销成本、科技成本、管理成本等,按照企业内部管理层级逐级核定。

购电标准成本是电网企业购得上网电量所付出的成本。购电标准成本核定,要以国家核定的各类上网电价为基本单价,根据购电计划进行测算核定。

营销标准成本是电网企业市场营销相关成本。营销标准成本的核定,首先要核定单位电量的市场营销人员定额及市场营销费用定额,在此基础上,根据售电量,核定企业及其下属单位营销标准成本。

科技标准成本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投入科技创新项目的成本标准。核定科技标准成本,首先要对科技项目进行分类,再对各类科技项目所需投入人力资源分类,核定各类人力资源基本人工费,作为科技项目标准成本核定的基础。

管理标准成本是企业管理机构日常运营管理的会议、差旅、工资、福利等方面的成本。管理标准成本按人均核定,同时考虑管理人员的级别、层级、数量,进行综合测算核定。

四、电网企业标准成本管理的有效实施

实施标准成本管理,势必打破传统管理思维方式,需要统一思想、组织得力、措施完善、有序推进。

1.建立职责清晰、管控有力的标准成本管理组织体系

实施标准成本管理以财务部门为组织主导主体,但并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职责,需要企业内部相关业务部门和生产运营单位的协调推进。为此,需要建立企业内部职责清晰、管控有力的标准成本管理组织体系。

建立以公司领导为主任、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标准成本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指挥标准成本管理推进工作。

清晰划分企业内部各层级财务部门、各责任中心(相关业务部门及生产运营单位)标准成本管理职责,财务部门充分发挥牵头组织、协调推动、归口负责的作用,各责任中心落实各自标准成本管理职责,做到守土有责、管控到位。

2.统一制订并滚动修订企业标准成本

在企业标准成本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以财务部门为主导、各责任中心全力配合,统一企业内部标准成本划分,统一研究确定标准成本核定办法,统一组织测算电网建设、检修运维、管理运营三大板块各类标准成本,实现企业生产运营各个环节、各类业务的全面覆盖,将其作为企业内部预算、核算、经营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

同时,要与市场环境相适应,定期组织进行企业标准成本的滚动修订和统一发布,提高标准成本的科学性、合理性和适用性。

3.构建运作高效的标准成本管控平台

标准成本管理涉及企业内部各相关单位,包括成本制定、差异分析、改进提升三个环节,参与人员多,信息量大,对基础数据积累和全面分析要求高,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

构建运作高效的标准成本管控平台是推进标准成本管理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平台建设要实现财务与业务的有机融合,以信息化为支撑,以成本费用为载体,实现财务预算、核算与所有业务的全面融合。切实转变观念,破除制约信息集成的思想障碍,推进相关业务信息与财务信息的横向集成,提高财务与业务信息共享水平,为标准成本管理提供有力支撑。

借助运作高效的标准成本管控平台,实现企业成本的集约化、全过程管控,一是按照“集中精益,统筹平衡”原则,应用标准成本,科学主导编制预算,加快实现预算管控由分散粗放向集中精益转变,资金支出由条块分割向统筹平衡转变,实现预算集约调控;二是按照“集中统一、全面高效”的原则,进行企业内部财务核算,提高核算效率和准确率;三是按照“目标管理、量化考核”的原则,利用平台强化对各责任中心成本控制水平的评价,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促进各责任中心持续提升管控水平;四是按照“实时监控、风险可控”的原则,在集中核算的基础上,做到企业财务状况实时管控、在线监测,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实现自动预警,确保企业财务风险可控、在控、能控。

五、结论

与一般成本管理方法相比,标准成本管理具有标准性、完整性、灵活性、先进性、实用性、导向性六大优势,所以近年来备受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的青睐。电网企业标准成本可以划分为电网建设标准成本、检修运维标准成本、管理运营标准成本三大板块,根据业务细分进行逐级核定。实施标准成本管理,势必打破传统管理思维方式,需要统一思想、组织得力、措施完善、有序推进,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成本管理,按照规范先行、科学制定、统一标准、全面覆盖、协同推进、持续优化的原则,在预算编制、分解、执行、分析、考核等成本管理全过程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乐平,王春广.浅谈标准成本在企业的推广应用[J].冶金财会,2004,(4):17-19.

[2]刘一兵,赵振海.刍议目标成本、标准成本和计划成本[J].冶金财会,2000,(12).

[3]JIANG Wei-ping. On Standard Cost[J].Journal of Jiang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2004,(6).

[4]DAI Shu-ping. On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 Cost Management[J].Journal of Beijing Economic Management Institute,2005,(4).

[5]CAO Yan-hong. The Improvement of Cost Management[J].Commercial Research,2005,(10).

[6]LI Yun-lin. On the Cost Control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J].Journal of Chongqing Polytechnic College,2003,(4).

[7]Zhang Jiangling, Zhangjiang.Thoughts on Cost Control of Electric Machinery Enterprises[J].Electrical Machinery Technology,2008,(5).

[8]PENG Jing,WANG Qigang. Setting up all-round quality control idea to enhance cost control[J].Hubei Water Power,2008,(5).

[9]TANG Xian-lan. Ideas of Modern Cost Management and Innovation in It[J].Journal of Hunan Environment-Biological Polytechnic,2008,(2).

[10]Carole Cheatham, Leo R. Cheatham. Updating standard cost systems[Z].

[11]王志勇.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标准成本体系应用研究[J].经济师,2008,(12):215-216.

[12]周伟.基于标准成本的估时作业成本法改进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0.

[13]贺颖奇,陈佳俊.以标准成本为基础的控制技术:差异分析[J].中国审计,2004,(8):54-56.

[14]楊海珍.标准成本制度引入ABCM的原因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2):203-205.

[15]谢菁,张宇.基于BOM的产品标准成本计算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机械制造,2004,42(3):30-32.

[16]Takeo Yoshikawa. Cost accounting standard and cost accounting systems in Japan.Lessons from the past--recovering lost traditions[J].accounting.business and financial history,2001,(11).

[17]张继业.标准成本制度及其应用研究[J].上海标准化,2003,(7):26-31.

[18]陈鑫.推行标准成本制度 提高成本管理水平[J].辽宁经济,2007,(8):20-21.

[19]马铁双.如何建立企业标准成本制度[J].科技资讯,2007,(6):185-186.

[20]杨棻荣.标准成本与标准成本会计制度[J].税务与经济,1981,(3).

[22]郝德仁.标准成本制度:日本的经验与启示[J].财经科学,2007,(5):68-73.

[22]白莉.ERP中基于标准成本的成本核算与控制方法研究[J].会计通讯,2004,(5):83-86.

[23]标准成本制度在宝钢的运用[J].会计研究,2000,(8).

[24]于宁.ERP下的成本控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6-98.

[25]张国柱.ERP中的成本控制[J].化工管理,2007,(2):57-59.

[26]黄芸,黄慧君,薛恒新.基于ERP系统的成本管理改进意见[J].财会通讯,2003,(7):42-43.

[27]孙丽萍,刘秋生.基于ERP环境下成本管理体系探讨[J].江苏商论,2003,(7):111-112.

[28]余开朝.ERP的成本计划与控制原理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03,(6):117-120.

[29]高艳茹.ERP中的标准成本与主动成本控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5):46-47.

[30]蒲东梅,吴涛.浅谈SAP环境下财务核算的优越性[J].内蒙古统计,2008,(5):52-53.

[31]张志平.依托ERP系统实现成本精细化管理的设想[J].梅山科技,2006,(2):60-61.

(责任编辑:刘辉)

电网企业的成本控制和管理 篇11

电网企业是以终端销售电价与发电企业上网电价之间的差额扣除经营成本后做为电网企业的盈利空间,电网企业在主动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同时,要在各种外部环境中获取更多的利润,适应客观形势的变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电网企业做好成本控制和管理工作意义重大。

1 电网企业成本控制的主要思路

1.1 坚持科学发展观,用发展的眼光进行成本控制

成本的控制有相对成本控制和绝对成本控制之分。绝对成本控制是把成本支出控制在一个绝对的金额中的一种成本控制方法。相对成本控制是指企业为了增加利润,要从产量、成本和收入三者的关系来控制成本;实行这种成本控制,一方面可以了解企业在多大的销量下收入与成本的平衡,另一方面可以知道当企业的销量达到多少时,企业的利润最高。成本的代偿性特征决定了人们对成本有不同的判断标准。在成本变动不影响其他指标的前提下,人们总是追求低成本,以成本绝对额的高低为标准来判断成本控制措施。然而,成本的变动必然会影响到其他指标的变动。成本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代偿,往往使相互关联的成本构成要素之间发生互为消长的变化。如,增加工程初期投资与今后运行费用之间往往存在反向变动的关系;一个部门、一个环节对低成本的追求有可能导致其他部门、其他环节的工作以更高的成本为代价。收益则随成本、收入的变化而变动。因此,相对成本控制是一种更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不仅是基于实时实地的管理思想,更是从一种前瞻性的角度,服务于企业战略发展需要,实现战略成本控制的好手段。

1.2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科学的成本观念进行成本控制

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源来自企业内外部两方面,企业的成本控制如何有效地整合利用内外资源,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为此,企业应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对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整合利用,让成本控制的领域不断延伸、扩展,树立企业强大的核心竞争能力。从成本发生的源头着手,全方位控制成本,通过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来实现成本控制。电网企业能否持续发展,最终起主导作用的是市场对电价的承受能力。要保持相对低的电价,要求企业管理必须全方位控制和降低成本,即树立“大成本”观念,将成本管理扩展到基建、生产、经营各个领域。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做好电网建设的规划和设计;二是严控基建工程造价,从资产的源头控制成本;三是做好优化调度工作,减少无功电量;四是做好生产管理,降低管理费用;五是做好税收策划,争取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六是做好资金运作准备,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减少资金成本。

1.3 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发生在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这就决定了成本控制必须实施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项目决策往往先天性地决定了企业成本水平,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高低。企业在生产经营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会发生有形的或无形的资源耗费,企业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员工个体的行为都会影响到企业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成本的高低。这就要求企业在成本控制中,必须坚持成本控制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让成本控制、节约的观念成为每个部门、每一个员工个体的自觉行动。要精细化管理,通过有效的方法促使每个环节、每个员工个体都处于受控状态,无论是资源的占用、耗费,还是所取得的财务成果的分配处置都应纳入有效的控制。要从基础抓起,从点滴抓起,力求走好每一步,抓好每件事,让每一个人、每一分钱、每一份资源都发挥作用,都为企业创造价值。

2 电网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主要基础性工作

2.1 定额制定

定额是企业为达到既定的目标,在一定生产技术水平和组织条件下,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种资源的消耗达到的数量界限,主要有材料定额和工时定额。成本控制主要是制定消耗定额,只有制定出消耗定额,成本控制才能起作用。工时定额的制定主要依据各地区收入水平、企业工资战略、人力资源状况等因素。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成本越来越大,工时定额显得特别重要。在工作实践中,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成本控制需要,还会出现动力定额、费用定额等。定额管理是成本控制基础工作的核心,建立定额领料制度从而控制材料成本,建立人工包干制度,控制工时成本,以及控制制造费用,都要依赖定额制度。没有很好的定额,就无法控制生产成本。同时,定额也是成本预测、决策、核算、分析、分配的主要依据,是成本控制工作的重中之重。另外,在电网企业中,过去往往忽略工程设计定额制定和管理,设计缺乏统一的标准和限额,因此,要制定和大力推广标准设计和限额设计。如,经技术和财经专业人员分析确定本企业线路和变电站单位工程造价后,就应以此指导日常的工程设计和建设,严格控制工程造价和成本,对超出定(限)额的设计,设计单位必须进行充分的论证并经审核确实必要,否则不应采用此设计方案,避免设计的浪费。特别是在现阶段工程任务多的情况下,设计单位往往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优化设计方案,这就要求电网企业建设主管部门必须做好定额制定和管理工作。

2.2 标准化工作

标准化工作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它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能够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各项管理工作达到合理化、规范化、高效化,是成本控制成功的基本前提。在成本控制过程中,下面3项标准化工作极为重要。①计量标准化。计量是指用科学方法和手段,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量和质的数值进行测定,为生产经营,尤其是成本控制提供准确数据。如果没有统一计量标准,基础数据不准确,那就无法获取准确成本信息,更无从谈控制。②价格标准化。成本控制过程中要制定2个标准价格,一是内部价格,即内部结算价格,它是企业内部各核算单位之间,各核算单位与企业之间模拟市场进行“商品”交换的价值尺度;二是外部价格,即在企业购销活动中与外部企业产生供应与销售的结算价格。标准价格是成本控制运行的基本保证。③质量标准化。质量是产品的灵魂,没有质量,再低的成本生产也是徒劳的。成本控制是质量控制下的成本控制,没有质量标准,成本控制就会失去方向,也谈不上成本控制。

2.3 制度建设

在市场经济中,制度、文化是企业运行的基本保证。制度建设是根本,文化建设是补充。没有制度建设,就不能固化成本控制运行,就不能保证成本控制质量。成本控制中最重要的制度是定额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费用审报制度等。在实际中,制度建设存在2个问题。一是制度不完善,首先在制度内容上,制度建设更多地从规范角度出发缺乏人性化。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制度建设要从运行出发,这样才能使责任人找准位置,便于操作。二是制度执行不力,过于强调管理基础差,人员限制等客观原因,一旦出现利益调整,就收缩起来,最终导致制度形同虚设。

3 结语

成本控制的过程是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进行计算、调节和监督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发现薄弱环节,挖掘内部潜力,寻找一切可能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科学地组织实施成本控制和管理,可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转变经营机制,全面提高企业素质,使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生存、发展和壮大。

参考文献

上一篇:农村集体建设下一篇:缩宫素引产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