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体制转变

2024-05-17

企业经济体制转变(精选12篇)

企业经济体制转变 篇1

摘要:当前煤炭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成为我国煤炭企业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本文从经济增长方式的定义出发, 阐述了我国煤炭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性, 同时提出了煤炭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煤炭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最大的国家, 同时也是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据有关机构统计, 在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的结构比例中, 煤炭消费约占69%左右。虽然煤炭能源是我国能源发展的支柱性产业, 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基础, 但我们也应深刻的认识到其带来的安全、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等诸多问题, 特别是在近几年来倡导低碳经济的背景下, 煤炭企业迫切的需要转变原本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低碳生产、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的三丰收。

一、经济增长方式概述

经济增长方式通常是指决定经济增长的各要素的组合方式以及各种要素组合起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即经济增长的实现模式。《资本论》中, 将经济的增长方式归结为扩大再生产的两种类型, 即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 现代经济学则将经济增长方式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类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依靠增加各类生产要素的投入, 如人力、物力、财力等, 来增加产量, 实现经济的增长, 其特征是消耗较高, 成本较大, 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经济效益较低等;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是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使用效率, 依靠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 以及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等来实现经济的增长, 其特征是消耗较低、成本较低, 产品质量能不断提高, 经济效益较高。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应坚持如下原则:是否能提高投入产出效益;是否有利于经济持续、协调增长;是否有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的发展一般要先经历粗放型增长, 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 才逐渐转为以增加科技投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为主的集约型增长。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等相协调, 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煤炭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性

煤炭是我国能源发展的支柱产业, 我国经济发展的能源消耗依旧以煤炭为主体。近年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我国煤炭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 但同时其带来的安全、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等社会问题也显得愈加严重。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 我国经济的发展应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同时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当前我国煤炭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 因此, 通过转变煤炭企业经济增长方式, 加快煤炭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 走资源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当前我国煤炭企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煤炭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我国煤炭工业也逐渐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但是,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下, 我国煤炭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基本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 在这种经济增长方式下, 许多煤炭企业往往只注重产量的增加而忽视质的提高, 重视投入而忽视产出, 从而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 经济效益差等问题。虽然在一定阶段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具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但当前这样的增长方式已与煤炭工业经济发展的实际要求不相适应, 转变煤炭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已势在必行。

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煤炭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求。

煤炭在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中占有较大的比例, 煤炭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但我们也应清楚的认识到当前煤炭企业在经济增长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弊端, 如:高投入, 煤炭企业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大量的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来实现的;高污染, 无论是煤炭开采过程中的废水排放, 还是煤炭作为一次能源向二次能源转化过程产生的煤灰粉、煤渣以及二氧化硫等, 都对环境造成了较大的污染和破坏;低效能, 相对于发达国家, 当前我国煤炭企业的劳动率和资源开采率都偏低, 高投入、低效能的问题较为突出。面对如此诸多的问题,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 煤炭企业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以低碳经济为发展背景, 利用新技术, 引进高素质人才, 优化资源配置, 以实现低能耗、高效益、低污染的企业经营机制, 实现煤炭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煤炭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

当前煤炭企业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 水质污染、土地塌陷、空气污染、噪音污染、资源浪费等, 其所形成的诸多社会问题愈来愈受到社会的关注, 对于煤炭企业应履行社会责任的呼声也越来越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资源利用率, 实现低碳发展, 既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同时也能维护煤炭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也能进一步帮助煤炭企业创造更好的社会责任效益。

三、煤炭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对策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当前煤炭企业重要主题, 但煤炭企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煤炭企业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多的难题, 例如: (1) 煤炭生产地下作业技术进步难度大, 速度慢, 且基建投资大, 周期长, 一般情况下新技术和新设备的运用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2) 煤炭行业自身对自然资源的绝对依赖性决定了行业内人才的流动性差, 煤炭企业无法实现像一般企业一样对人、财、物等的灵活调整和合理配置, 这对于优化煤炭企业生产要素组合是十分不利的; (3) 由于价值规律的影响, 煤炭产品的价格与价值存在背离的现象。以上诸多因素共同决定了煤炭企业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时将会面临较大的困难, 且转变过程中将可能遇到更复杂的情况, 这就要求我国煤炭企业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 必须认识到煤炭行业自身的特殊性, 抓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突出重点, 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 针对当前我国煤炭企业的实际情况, 煤炭企业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当前我国煤炭企业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当前阶段的客观必然要求, 因此煤炭企业首先应做到:首先, 从以重视产量为中心向以重视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观念转变;其次, 从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向以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的指导思想的转变。煤炭企业只有从思想上、观念上出发, 才能切实做好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工作, 积极更新经济增长方式, 提高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从而促进煤炭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2、明确目标, 抓住重点。

煤炭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因此, 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过程中, 煤炭企业应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在具体实际中, 不同的煤炭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如经济规模、煤炭品种、地理环境等诸多要素, 做好深入的调查研究, 以寻找出适合本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突破点, 并以点带面, 实现煤炭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3、依靠科技创新寻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出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现代化煤炭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科技的进步和技术的创新。过去在计划经济的影响下, 煤炭企业技术进步相对缓慢, 发展后劲不足, 市场竞争力弱, 因此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走集约型经济增长道路,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将煤炭企业的经济增长中心转移到新技术的利用上, 将技术创新和新技术利用作为煤炭企业经济增长的驱动力, 切实做好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首先, 加大煤炭企业科技投入, 解决企业技术瓶颈问题, 走科技兴企, 持续稳定发展道路;其次, 建立以煤炭企业为主体、科研机构为中坚力量的“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创新机制, 提倡自主创新, 加快煤炭工业实现高技术专业化的进程, 全面提高煤炭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整体科技能力;再次, 大力淘汰落后生产工艺以及高耗能设备, 淘汰落后生产力, 坚持把利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煤炭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应以科技创新为先导。

4、开源节流, 挖掘资源潜力。

煤炭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应遵循以煤加工转化、循环利用的能源发展战略, 走安全高效、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就需要加大力度开源节流, 挖掘煤炭企业资源的潜力, 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 提高物资材料和设备的利用率。当前我国部分煤炭企业在原煤开采的井下作业过程中, 材料浪费相当严重, 未能提高单位材料对产品产出的贡献率。因此需要引入循环经济的理念, 按月做好作业材料的科学核算, 修旧利废, 采取措施节约作业过程中的材料资源。同时煤炭企业的相关职能部门应做好材料的严格审批, 对材料的购买、运输、使用和回收做到严格地控制, 避免材料浪费, 提高煤炭资源的使用效率。其次, 资源再利用, 主要是将煤炭开采过程中形成的矿井水、煤气层和地热等进行有效处理, 争取循环利用, 减少资源浪费。如对于矿井水, 可以在井下标高处修建水仓等, 进行简单的煤水净化处理, 循环利用;煤气层则可进行煤化或气化等。

5、深化企业改革, 强化内部管理。

煤炭企业要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要深化企业改革, 强化企业内部管理, 如加强质量管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等, 大力推进管理创新,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实现煤炭企业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目标。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把内部市场机制引入煤炭企业的管理, 实现由行政制度约束为主向以市场规则为主的转变, 促进煤炭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2) 实行精细化管理; (3) 以市场为导向, 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如树立“质量就是效益”的观念, 建立全方位的煤质管理机制等, 同时调整产品结构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总之, 加快煤炭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是煤炭企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煤炭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 从科技创新和管理提升入手,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实现煤炭经济的全面协调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邢保平.浅谈对转变煤炭经济发展方式的认识[J].产业经济, 2011 (03) :

[2]、景奎煤.炭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思考[J].中州煤炭, 2011 (08)

[3]、刘宗海.煤炭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与对策[J].经济管理, 2011 (02)

企业经济体制转变 篇2

-----------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

摘要:本文从银行业务结构、银行客户结构、银行网点布局三个方面概括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从而对银行经营战略提出的新任务,分析了银行经营战略转变的方向和理论研究的可循路径,指出在新形势下银行经营战略要应对环境变化、完成战略转变.关键词:商业银行 转变 策略选择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经济决定金融,银行的稳健发展与外部金融生态环境状况密切相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及实践,为银行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需求,对银行赖以生存的金融生态环境产生深刻的影响,从而推动银行在业务结构、客户结构、区域分布等方面的变革,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支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一)银行业务结构

从宏观环境看,2009年国家密集出台汽车、钢铁、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石化、轻工业、有色金属和物流业等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涵盖了我国所有重要工业行业。这十大规划及随后出台并落实的165项实施细则与配套政策,在较短时间内扭转了我国工业增速下滑势头。在此基础上,2010年政府工作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包括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以及推动节能减排,要求继续立足扩大内需,巩固重点企业企稳回升势头,稳定和拓展外需,引导企业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优化产业布局,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产业集群,推动电子信息、轻工、纺织等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加快转移;压缩和疏导过剩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产业健康发展;加强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的技术改造,提升优化传统产业,夯实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

从金融监管环境看,金融监管部门出台指导意见,要求金融机构加大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力度,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大信贷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行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缓解农业和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保证重点建设项目贷款需要,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贷款,同时大力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节能减排要求产业的信贷支持。

在国家政策倾斜以及金融监管政策的双重作用下,银行业务结构将进一步调整,尤其在信贷业务方面,合理调配信贷资金,加大对低碳经济和高科技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重点在建续建项目建设的资金支持,为政策支持范围内的行业提供绿色信贷。

(二)银行客户结构

长期以来,国内商业银行在拓展对公业务过程中一味追求大客户、大项目,形成了以大企业为主导的客户结构,但是,在资本监管标准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有限的资本难以满足大型企业客户的巨额融资需求,此外,随着银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以及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银行经营实力不足与大企业客户低成本融资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商业银行

将面临大企业客户迅速流失的风险,因此,优质的中小企业成为银行之间相互争夺的新目标。然而,银行要实现客户结构的调整,面临着企业信息不对城、风险防范难度高等问题。今年,中央财政将加快建设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信息服务网络和小企业产业基地,抓紧修订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完善小企业信贷考核体系,并安排106亿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这些措施的具体落实,为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银行寻找、发现和挖掘优质中小企业客户提供了依据。

(三)银行网点布局

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家政策是银行网点规划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数据显示,2009年,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经济圈合计地区生产总值加权平均增长10.4%,高于全国1.7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为44%,三大经济圈第三产业占三大产业的比重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一般来说,银行网点规划首先考虑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这些地区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而且各方面的软硬件设施比较完善;然后是中心城市的中心区域,从城市内部来看,网点集中在目标客户集中地、金融中心所在地、商业中心及高档住宅区。然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东部地区在经历多年高增长之后面临产业转移与升级的抉择,而欠发达地区仍在努力寻求经济发展的方向。在此背景下,2009年,国家批复了九个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我国新的区域经济版图逐渐成型,将包括以下经济区域: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西岸、东北三省、黄河三角洲、中部和西部。可见,政策的着眼点已从东部、南部延伸到中部、西部、东北等地。追逐利润以及政策的引导使部分银行在三大经济圈中心城市中心区域的布点的同时,已逐步向中西部中心城市和二线城市转移。部分外资银行看中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潜力,在中资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出于成本收益考虑,不断从效益欠佳的农村市场撤出的情况下,外资银行逆流而上,设立村镇银行,抢先占领发展潜力巨大的农村金融市场。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下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

机遇与挑战是并存的,商业银行要在经济变革中抢占先机,必须正确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走向,结合自身优势,从业务结构、客户结构、网点规划等方面作出战略选择,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经营发展的战略转型。

(一)调整业务结构,大力发展绿色信贷

发展绿色信贷是实现业务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选择。绿色信贷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依据国家的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对污染生产和污染企业的新建项目投资贷款和流动资金进行额度限制并实施惩罚性高利率,而对研发和生产治污设施、从事生态保护与建设、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从事循环经济生产和绿色制造以及生态农业的企业或机构提供贷款扶持并实施优惠性的低利率的金融政策手段。在国外,绿色信贷发展较早,以美国花旗银行为例,作为美国最早签署联合国环境声明和履行“赤道原则”的银行之一,花旗集团树立了建立更加美好社会的责任意识,在企业发展战略中融入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将“好的头脑加好的良心才是可敬的结合”作为企业发展的座右铭,并建立了企业社会责任相关管理机构,定期发布年度公民责任报告。该报告主要从股东利益保护、社区发展、业务伙伴、环保、全球金融教育和全球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积极贡献,努力建立全球化企业,服务全球客户,同时不断改善服务社会。除了爆发金融危机的2008年,花旗集团按“赤道原则”发放贷款项目数量

一直呈上升趋势,此外,每年花旗内部接受绿色信贷的环境与社会风险培训人数也不断递增。花旗银行在提升企业绿色发展的同时,对自身也提出了相关的要求。2007年5月,花旗宣布在未来的10年中将通过投资、财政支援和相关活动来拨款500亿美元致力于改善全球天气的变化。这些措施的实施目的在于支持另类能源和清洁技术在客户中的商业化发展,以及支持花旗在自身业务运行中采取有效的可持续行动。2008年2月,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花旗银行与JP摩根、摩根史坦利联合制定了“碳准则”,在对电力公司提供融资中,要求他们对于环境及碳排放等风险加强管理。

由此可见,发展绿色信贷是商业银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之一,银行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一是建立绿色信贷文化,通过培训等手段,培养银行员工尤其是信贷人员的绿色金融理念,促使他们在信贷工作中追求绿色利润的经营理念;二是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鼓励具有绿色环保意识的个人和企业成为银行的战略投资者,以更好地监督银行的绿色经营,鼓励他们将社会责任投资融入到价值投资理念中。在实际操作中,银行对不符合国家节能排放政策规定和国家明确要求淘汰的落后产能严把信贷关,对于列入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的项目,国家节能减排十大重点工程、重点污染源治理项目和市场效益好、自主创新能力强的节能减排企业,积极提供银行贷款、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融资支持。

(二)调整客户结构,支持中小企业融资

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将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与大企业客户相比,中小企业客户具有信息透明度不高的特点,增加了中小企业贷款的潜在风险,提高了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因此,准确把握和了解中小企业客户信息显得尤为重要。以花旗银行为例,今年6月初,将通过花旗银行的零售银行网点推出一项为小企业主量身打造的“优智商务”。该项服务将由零售银行客户经理作为客户单一联络人,在为客户提供个人理财服务的同时,也帮助客户解决银行对公业务的需求,为小企业主提供一站式银行服务。也就是说,花旗银行将针对小企业主的个人业务与对公业务结合起来,而在中国的银行业务中,对公业务和零售银行个人业务是相互独立的。这类金融服务使银行对该企业及企业主的资产情况有了全面透彻的了解,有助于银行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中面临的风险控制问题。

(三)调整网点区域分布,开拓农村金融市场

农村金融服务曾被几大国有银行认为是金融行业的“贫矿区”,开发成本非常高但收益相对较低,于是在10多年前纷纷退出;但这一市场的空间仍然是巨大的,未被满足的融资需求非常旺盛。商业银行把有限资源投向基础薄弱的农村金融市场,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对区域经济调整、城乡统筹发展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更是为了在同业竞争白热化的城镇金融市场以外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商业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有三种方式:直接进入、间接进入和中介主导进入。直接进入模式是传统的模式,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增设内部部门、分支机构增加服务项目或发起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直接为农村经济主体提供金融服务和信贷支持。在这种模式下,商业银行自身承担所有信贷风险(通过增设内部部门、分支机构)或部分信贷风险(发起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间接进入是指商业银行与现已存在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如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信贷组织等)合作,通过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将资金贷给农村经济主体,间接地为农村经济主体提供金融服务和信贷支持。中介主导进入是指在外界环境改善的条件下,新成立的非银行金融中介或机构通过提供担保等方式帮助农村经济主体取得贷款。在这种模式中,非银行金融中介充当了资金中转站和风险承载者的角色,商业银行不分担农业贷款的风险。在早期进入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外资银行中,汇丰银行采取了直接设立全资村镇银行的路径。汇丰村镇银行根据内地农村市场的特点,开发和提供量身定制的农村金融服务,以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不同于传统的抵押贷款,汇丰村镇银行的贷款更注重对现金流和还款能力的分析,以此解决中国农村的企业和农户缺乏抵押品的瓶颈问题。汇丰村镇银行还通过“公司+农户”的价值链模式提供融资,这一模式是基于与当地农业龙头企业的合作,为农户和经销商提供贷款,这些龙头企业与农户或经销商通常有长期的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丁永健.面向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国制造业升级[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韩民青.新工业论:工业危机与新工业革命[M].济南:山东人民 出版社,2010.

企业经济体制转变 篇3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企业体制;制度设计;内驱力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9)04-0023-03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和基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各项具体要求,如果不能最终落实到企业行为方式的变化上,将前功尽弃。尽管早在“九五”时期“两个转变”提出时,就有一些睿智之士认识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深化企业改革。从实施效果看,明显存在一种悖论:一方面通过中央决定、政府文件、新闻报道和学术论文等就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与紧迫性进行了强烈而广泛的呼吁;另一方面,大多数地方和企业仍我行我素,片面追求高速度,置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自主创新等而不顾的现象仍然普遍。其中的原因,除了缺乏经济内驱力外,体制改革内驱力的缺乏也十分重要。

一、强化企业主体意识与竞争观念的体制改革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前提

企业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的核心环节,可为什么经历了十多年以制度创新为重点的企业改革后,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各项举措仍然很难在企业实践中得到贯彻落实?基于政企尚未彻底分开、许多企业初步形成的现代企业制度框架离规范的要求还差很远、企业软预算约束明显等主要体制毒瘤所造成的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主体意识与竞争观念仍然不到位,显然是难辞其咎的主要原因之一。企业的主体意识与竞争观念不到位,对国家的各项产业发展政策及其变化、市场价格及其变化所体现的资源稀缺程度与配置效率,难以正确理解并对相关变化作出及时而有效的反应。在这样的背景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然难以奏效。因此,从强化企业的主体意识与竞争观念入手诱导企业体制改革内驱力,才能真正形成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我持续强化的机制。新时期推进改革的体制安排,需要服从和服务于以下两项任务:

第一,建立和完善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继续推进股份制改革是增强企业的主体意识,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首要任务。只有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继续推进股份制改革,才能有效推进政企分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微观经济主体地位才能真正确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肯定实现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以来,国有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如何通过股份制改革增强活力,发挥好在转变发展方式上的示范和带动功能就成为新时期继续推进股份制改革的工作重点和难点。有学者指出。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股份制、公司制改革中存在改造面还不够宽和已进行股份制改革企业中因一股独大造成的国有股比例太高两个典型问题。因此,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体制设计,不仅要有利于加快改革步伐,更要有利于推动规范操作。股份制改造进程中,除极少数特殊企业外,要从体制改革层面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需要国家控股的,要更多地实行相对控股,以改善股权结构。极少数需保留国有独资的。也要尽可能由多家国有投资公司共同持股,傅持股者能互相制约。

第二,营造促进多种所有制企业之间公平竞争的环境,通过积极推进企业间的兼并与重组,培育优胜劣汰的机制,充分发挥和运用资本市场拓展企业融资渠道等“三管齐下”,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整体技术水平,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使之有能力、有条件在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发挥带头作用。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着力点。营造促进多种所有制企业之间公平竞争的环境,关键是要加大落实旨在消除阻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体制改革举措的力度。例如,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领域,引进实力雄厚的民营资本参与国有垄断行业的改革。向规模经济要效益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要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能发挥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带头作用,需要高度重视大公司形成环节的经济性与科学性,在体制设计上要注意通过市场作用和必要的宏观引导,进一步打破行业、地区、所有制界限,推动企业改革、改组和改造,充分发挥现有企业作用,避免低水平重复生产和建设。

二、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制度设计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所提出的具体要求,是符合我国现阶段要素条件和发展国际国内环境的重要战略决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实践中要取得稳定的、长久的效果,最关键的环节是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从经济发展的逻辑机理看,如果经济的快速增长缺乏技术进步的动力支撑,那么高增长速度必须依靠高强度的要素投入。如果经济体面临要素短缺的制约,那么高增长速度必然带来要素成本推动型物价水平的快速上升,从而破坏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稳定。这个发展逻辑的经济现实表现便是发展“大起大落”,就像我们在改革开放30年进程中所经常看到的那样。要打破这个“怪圈”,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在“资源瓶颈”制约下的循环与可持续发展。

第一,增强对自主创新资金支持力度的制度设计。要增加和保障自主创新所需资金的投入,使研究与开发投入从2004年占GDP的1.35%提高到2010年的1.5%以上和2020年的2%以上,这是我国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行列的重要保障。为此,可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多方面筹措自主创新所需资金,例如,争取国家和各级科技项目立项;争取政府设立创新引导资金;争取成立风险投资基金;在企业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取鼓励自主创新的基金等。

第二,继续推动建立与完善两大自主创新平台——技术创新中心与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在建立与完善技术创新中心方面,一是加强国家工程中心、行业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大力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支持开发重大产业技术,完善重要技术标准,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二是要利用园区为载体,成立自主创新基地,引进外来高技术研发机构落户中国。在建立与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方面,一是继续探索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如互派人员、成立项目联合攻关小组等,形成自主创新的

基本体制架构;二是鼓励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进入企业,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鼓励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三是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

第三,完善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各项配套改革政策。例如,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特别是有利于促进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装备等领域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等扶持政策;对高技术产业在土地使用上提供一定的便利;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大保护知识产权的执法力度;制定激励企业提高在研发系统、生产经营管理系统和生产装备应用系统等关键环节信息化水平的相关政策。

三、扩大开放的制度激励是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驱力

当前,我国对外开放正面临着新的形势,世界经济格局正处在调整之中,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向纵深发展,使世界各国经济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国内各省区市竞相扩大对外开放,力争更好更快发展,呈现出新的态势;经过多年持续的发展,国内各省区市也积累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基础与条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从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制度激励中寻找内驱力。

第一,在“走出去”方面,重点制定以外贸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各项激励措施。外贸发展方式与经济发展方式相辅相成,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将引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此,一是在不断扩大出口规模的进程中带动优势产业发展,通过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释放更广阔的空间。例如,以周边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主要目标积极推动对外投资,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各类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合作,支持大型企业到发展中国家设立生产基地和零售网点;加强利用开发境外战略资源,尽快融入全球生产要素配置的大格局,建立稳定、多元、安全的境外资源供应基地;建立以大型企业为龙头的分工协作体系,以工程承包带动设备出口和劳务输出,发展多种形式的国际经济合作。二是大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进一步提高机电设备、高新技术、具有自主出口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等具有高附加值产品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促进出口从生产成本优势向综合竞争优势转化,从比较优势向效益优势转化。三是利用好国家在“十一五”期间着力全面提高中小企业对外开放水平的机遇,引导中小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和技术含量。四是扩大外贸增长方式的视野,将对外贸易的重点由货物贸易转向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口岸贸易,将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视角从重点关心出口产品结构转向进出口产品结构并重,积极探索进口贸易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程度和机制。

第二,在“引进来”方面,强调贯彻以我为主的方针,加强对外商投资的引导,促进从过度偏重招商引资转向招商选资,将利用外资的重心由以数量为主转向以质量为主,注重优化利用外资结构。一是坚定不移地执行国家的主要政策导向,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引导外商投资更多地进入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产业优势行业;鼓励外商投资发展循环经济、清洁能源生产、服务外包、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二是重点推动外商投资企业的“本土化”和增值链条在当地的延伸。为此,需要减少并逐步限制外资入股、参股、并购等通过资本市场的外资引进,注重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等先进生产要素,鼓励外商转让先进适用技术和进行研发投资,支持国内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开展技术配套。

第三,在加强区域互动和协调发展中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格局,提高对外开放的整体效率。以各层次的开放区、保税区、产业园和产业带为载体,优化对外开放格局,使之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示范作用。通过区域互动和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对外开放格局特别要注意利用好产业的转移与承接规律,可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建立产业转移促进中心,在中西部地区建立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避免引进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受到限制或排斥的外资,防止落后、污染严重的外资行业在不同地区之间的低层次平行转移,造成地区间的重复污染。

企业经济体制转变 篇4

1.1 是继续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迫切要求, 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看,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世界经济有可能进入低速增长时期, 某些发达国家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难以为继, 全球需求结构必将发生新的变化;危机后,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并蔓延, 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升级, 贸易摩擦增多, 国际市场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带来的风险加大;目前以高效、低耗、低污染为特征的绿色经济成为全球大趋势。应对这些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 需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状况看,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长期高速发展, 从总体看, 我国经济总量虽然很大, 但经济总量中科技含量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较仍有较大差距。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技术对外依赖程度比较高, 许多关键技术、大型成套设备及重要基础件等都依赖进口, 很多关系未来科技制高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刚刚起步, 还缺乏国际竞争力;产业结构不合理, 一些产业产能过剩, 生产方式粗放, 能耗高、污染重、效率低的企业还难以退出市场;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 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明显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 资源环境承载巨大压力, 大量低效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只有大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才能推动经济发展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实现经济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1.2 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从企业可持续发展角度看, 由于我国处于工业化中后期, 经济规模扩张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投入约束对企业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 低成本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 低成本竞争优势正在逐步减弱。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需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使企业在全球的竞争力由低端向中高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就是通过创新对资本、劳动力、物质资源等有形的要素进行重新组合, 以新的知识和技术改造物质资本、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水平, 在减少资本、劳动力、物质资源等有形要素投入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增长。离开了自主创新, 就谈不上经济发展各要素的重新组合, 更谈不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

目前影响和制约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企业自主创新相关配套制度体系不完善;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低、市场竞争能力弱;企业自主创新人才匮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科研投入不足、科研环境氛围不浓。

自主创新是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途径, 是抵御市场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自主创新有三种途径, 首先, 原始创新的创新难度最大、风险最大、周期最长, 其次是集成创新, 最后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的自主创新道路选择要充分考虑国家经济实力和科研实力, 逐步有序的推进, 决不可一蹴而就。因此, 我国应将战略重点放在搞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上, 这种创新风险相对小, 见效快。

笔者认为, 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企业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如下。

2.1 政府要通过建立和完善一整套支持企业创新的财税、金融、人才和法律制度体系为企业构筑自主创新平台

第一, 企业创新需要有完善的体制和机制来保障, 创新需要有资金的投入来支持, 创新需要有成果的转化来弘扬。

第二,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战略导向作用。自主创新, 不能完全顺应和依靠市场机制的调节, 政府必须制定切实有效的支持政策, 突出战略重点, 促进资源整合。日本政府把“技术创造立国”作为基本国策, 新加坡政府推进全国创新行动计划, 德国政府实施“主动创新”战略, 法国政府出台“竞争点”计划, 其要旨都在于把自主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 借以推动全社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在为自主创新提供战略导向的同时, 政府要加快自主创新立法, 综合利用财政、信贷、环保、土地、贸易政策以及技术标准、价格杠杆等手段, 形成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政策体系, 努力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文化环境。

第三, 政府职能转变要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具体要求结合起来。比如, 在政府如何支持企业创新的问题上, 要对中小企业中有前景的研究项目给予支持。中小企业的发明创新要与中国龙头企业的转化能力结合起来。要及时纠正不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进一步加大科技教育投入, 加强法制建设, 为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环境。

2.2 争取迅速使企业成为创新主体,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积极构建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

由于我国企业普遍存在重生产轻研发、重引进轻消化、重模仿轻创新的倾向, 企业引进设备和消化吸收的费用比例仅为国际平均水平的1/10, 多数企业远未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和企业的发展, 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一些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比如, 万向集团原是一个乡镇集体企业, 在20多年的创新实践中, 不但把原有看家产品做大做强, 还在新的技术领域开拓出了一片新天地。海尔集团坚持自主创新, 打造出中国的世界名牌。

在新形势下, 应积极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各类企业集团间的合作, 形成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机制,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兖矿集团通过产学研结合, 开展煤化工关键技术研发取得成功, 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推动产业进步的核心技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作为投入主体、利益主体和风险承担主体, 在推动自主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要激励企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措施, 增加研发投入, 实施名牌战略, 围绕市场需求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 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决策和投资主体、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主体、承担风险和获得利益的主体。产学研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集成优势, 加强产学研结合是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应鼓励企业积极构建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合作创新体系。

2.3 企业自主创新要提升核心竞争力, 抢占技术制高点, 打赢品牌竞争之战

企业自主创新重点是对核心技术的创造。只有经过连续不断的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 技术水平才能得到快速的提升。企业也只有抓住市场热点, 不断满足市场需求, 掌握核心技术, 才能达到与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 才能打造自主品牌, 掌握竞争的主动权。河南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董事长李长杰说过:“只有坚持走引进与消化、吸收、创新相结合之路, 不断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牢牢掌握主动权, 立于不败之地。”“科技是企业的‘心脏’, 企业没有‘心脏’只有死路一条。”

目前世界不足3%的知名品牌占据了国际市场40%的份额, 凸显了品牌竞争的重要意义。中国许多产品的产量和销量都居世界前列, 但很少能占据国际的主流市场。2006年, 中国最有价值的海尔品牌价值749亿元, 而可口可乐品牌价值也高达650多亿美元。品牌的影响力和扩张力是无法估量的, 它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格力电器旗下的“格力”品牌空调, 是中国空调业唯一的“世界名牌”产品, 作为一家专注于空调产品的大型电器制造商, 格力电器致力于为全球消费者提供技术领先、品质卓越的空调产品。至今已开发出包括家用空调、商用空调在内的20大类、400个系列、7000多个品种规格的产品, 能充分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各种需求;拥有技术专利近2000项, 自主研发的GMV数码多联一拖多机组、G-Matrik直流变频空调等一系列高科技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打破了美日制冷巨头的技术垄断, 成为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典范。 “一个没有创新的企业, 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企业;一个没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是没有脊梁的企业, 一个没有脊梁的人永远站不起来。”格力电器一直坚持“自我发展, 自主创新, 自有品牌”的发展思路, 以“缔造全球领先的空调企业, 成就格力百年的世界品牌”为目标, 为“中国创造”而不断努力。

2.4 企业自主创新必须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自主创新需要提供人才支撑。企业在创新发展中应特别重视人才培养, 注重以良好的机制、政策和环境吸引人才, 并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体制, 为科技人才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汉王科技公司的董事长说:“产业差距往往是人才差距。”汉王科技公司每年都会将员工工资总额的2%作为培训经费, 用以加强企业的创新文化建设。汉王公司还制定了专门的奖励办法, 对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及时申请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的员工予以重奖;对掌握核心技术或掌握全面技术的骨干, 通过持股、完善激励机制等方式, 增强凝聚力, 稳定人才队伍。每年汉王公司还会派研发骨干参加在世界各地举办的主要IT技术博览会, 使员工能够了解国内外同行的成果, 掌握本领域内的最新前沿成果, 让员工在高起点上进行创新。

企业的核心科技人才是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条件。近年来, 我国企业平均研发投入虽然不断增加, 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投入水平, 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科研基础条件薄弱, 无法引进和留住顶尖的科技人才;科技人才收入差距不大且相对较低, 激励形式单一, 也造成科技人才缺乏创新动力。因此, 建立科学合理的企业内部激励机制是激发科技人才创新热情的重要制度保障。

另外, 企业家更是推动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力开展企业自主创新,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家肩负着更大的责任, 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此, 广大企业家应发扬不畏艰难、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 坚定信心, 不断增强创新意识, 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更好更快促进企业持续发展。

2.5 强化企业自主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知识产权制度是保障和促进自主创新的重要工具, 其实质是在保护创新者利益和积极性的同时, 促进技术合理、有偿地扩散, 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自主创新。自主创新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科学技术成果只有取得知识产权保护, 才能成为有市场竞争力的经济资源。目前我国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 仍然必须强化。自主创新的企业应抓紧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提高对知识产权的驾驭能力, 学会在技术立项、产业化和市场保护中应用知识产权手段。

中兴通讯在知识产权和标准方面的创新成为以“技术超越”制胜市场的关键, 其在中国通信制造领域开辟了向国外企业进行专利授权的先河, 目前已加入70多个国际标准化组织, 获得30个国际标准组织的领导席位, 在全球的专利申请达到2万项。又如仁创科技集团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目前该公司已申请150多件专利, 其中发明专利占58%;已授权专利60件, 其中发明专利占20%。以上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特别重视自主知识产权保护, 积极参与制定国家标准甚至国际性行业标准, 为其他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2.6 营造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环境,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一是要完善自主创新工作责任体系。研究制定各级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工作考核评价办法、细则, 将财政科技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知识产权产出等作为考核指标, 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自主创新意识。

二是要完善自主创新政策体系。制定实施一系列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 以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经费支持、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等为重点, 形成较为健全的政策支持体系。

三是要加大财政投入, 优化财政资金资助结构, 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资源配置的能力, 引导和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企业自主创新。

四是要通过完善相关金融政策, 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 并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条件。同时, 应积极支持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企业的风险创业投资和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 拓宽创业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的渠道。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及社会各方面齐心协力的配合。实践证明, 自主创新能力是最强的竞争力, 是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力武器, 也是抵御国际金融危机, 走出困境, 实现经济复苏的最有效途径。只有依靠技术进步, 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变被动模仿为主动创造, 努力突破更多的核心关键技术, 才能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我国经济才能走上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朱步楼.以自主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N].新华日报, 2010-05-18 (4) .

[2]王新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对策[J].中国国情国力, 2008 (2) .

[3]杨云龙.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N].太原日报, 2010-07-08 (4) .

企业经济体制转变 篇5

摘 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及时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珠三角地区经过30年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包括经济体制、市场供求格局、经济运行环境和物质基础在内的良好条件,为经济转型打下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企业 经济 转变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珠三角地区为例,众多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按照一般规律,企业升级之后,所需劳动力将逐渐减少,这样一方面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失去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若大量外来人口撤离珠三角,会对当地经济收入、消费市场造成极大冲击,所以当前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企业的转型势在必行。

作为企业怎样积极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笔者认为,首先企业领导者应从思想上进行根本转变,全面准确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同时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要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坚持把握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二是要紧紧把握科学发展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三是要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四是要紧紧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落实科学发展,注重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好更快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推进企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创新工业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作化道路。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工业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和模式,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其基本原则是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资源化,重点是发展清洁生产、推行资源节约和开发资源综合利用。这就要求各类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要根据循环经济的原理,改进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促进废弃物的再利用,坚定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资源开发上,要从自然资源的开发尽快转向对知识资源的开发,新型工业应从开发自然资源转向开发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使知识要素成为加快工业化最主要的动力;在生产方式上,要从粗放生产向清洁生产转化,实施清洁生产可以节约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省各种环保设施的运行费用和企业的排污费,改善工作环境,保护职工健康,创造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效益和增强竞争力的目的;在产业结构上,要把单纯注重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很好地结合起来,在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同时,既能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的优势,又能解除信息化条件下劳动力转移的障碍。

二、充分认识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物质基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是提高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的根本途径,是增加产品附加价值的重要手段。先进技术我们当然要努力学习、引进,也要组织力量做出创造性的突破,这是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需要,必须投入足够的力量,投入必要的资金,务求有所突破。但是现代先进技术需要很强的投入且有一定的风险,目前还不能齐头并进遍地开花,因为我们发展现代先进技术的力量尚感不足,经费投入也受到一定限制。笔者认为,在努力发展现代先进技术的前提下,踏踏实实地大力发展适用技术,以廉价的方式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较切合实际。因为,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压力颇大,适用技术一般都能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所以,大力发展适用技术已是实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

三、加强企业管理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

长期以来,基于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及整体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物质消耗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一贯呈现出高投入、高增长、低效益、高污染的典型粗放式增长特征。企业是由人财物等各种资源配置而成,其资源的质量、以及配置、协作关系,决定企业的整体素质。所以我们要从思想上重视管理工作,加强企业管理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加强管理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可以有效实现企业发展中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企业发展在很大程长上表现为经济总量,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在质量基础上实现数量和质量的内在统一。我们要求的增长质量,是指经济增长中的健康和持续,是和人力资源、资金、企业实际相协调发展,全盘考虑,在战略目标制定、短期发展速度的选择要从企业实际出发,周密部署,稳健实施,不是头脑发热、竭泽而渔式的短期发展,我们加强管理,就是要实事求是,将不合理的速度降下来,提高增长的质量。二是可以在资源与效益之间取得效益的最大化。任何企业都是在其所能控制、调节资源的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任何企业对资源的占有都是有限的,要在限的资源中求得最大的效益,就必须加强管理。首先,我们要提高对资源的控制能力,主要是加强对人力资源和资本等的争取和利用,在遵循国家法律的前提下,通过企业内部集约化配置,达到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因此,一定要用好用足资源。要切实抓好人力资源、资本、土地资源、生产资料的管理利用,持之以恒地搞好全面质量管理,最大限度降低资源的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推进企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小结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企业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企业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企业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企业和谐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发展转型取得成效,也会推动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

参考文献:

[1] 高洪深: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赵亚东:计量经济学教程,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企业经济体制转变 篇6

近年来,安徽省抓住中央实施中部崛起的战略决策和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历史性机遇,狠抓工业领域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得一批企业技术中心迅速成长、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壮大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和支柱产业,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全省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后劲明显增强。主要做法是:

(一)研究制定政策措施,为企业技术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

修订了《安徽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已按照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审查程序和要求,报省政府法制办备案。起草了《关于加强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的意见(送审稿)》、《安徽省新产品和创新品牌产品管理办法(送审稿)》和《安徽省企业技术创新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办法(送审稿)》等一系列的文件,为抓好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推进大中型骨干企业加强技术中心建设,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目前全省已建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34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4家。2007年234家技术中心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784.2亿元、利润121.6亿元,分别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利润总额的47.6%和47.9%,成为带动全省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技术中心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投入连续多年大幅增加,2007年已达到151.5亿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4%。通过不断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进一步优化配置了经济技术资源,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企业培养和造就高层次人才的基地,成为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的核心。

(三)推进产学研联合,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

近年来,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开展了“安徽汽车工业技术创新院士行”、“安徽煤矿安全技术创新院士行”、“安徽铜陵有色技术创新院士行”等3次院士行活动,共邀请了53位代表我国行业最高水平的院士和专家参加,共作学术报告30场,达成项目合作协议37个,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武汉、马鞍山市等省内外开展了4次规模较大的产学研项目对接活动。

(四)围绕加强创新品牌产品建设,启动实施“重大新产品百亿元工程”

为进一步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建设,加快主导产品的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新产品做强做大,形成一批亿元销售收入的重大新产品,带动我省产品结构调整,安徽省经委按照“加强引导、鼓励创新、扶持重点,培育品牌”的原则,加大扶持力度。今年启动实施了“重大新产品百亿元工程”。编制了《2008年安徽省重大新产品百亿元工程项目导向计划》,共269个项目,总投资181亿元。项目支持的重点是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中试产品规模化生产项目、创新品牌产品培育项目和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通过这批项目的实施,“十一五”期间预计可开发100项以上重大新产品,新增新产品销售收入500亿元以上。

(五)以抓好企业信息化为突破口,推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完成了《安徽省企业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编制和专家论证工作,完成了50户骨干企业信息化建设任务,实施了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的设计、生产和管理水平。目前规模以上企业普遍建立了信息化工作体系,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等应用的企业由62%上升到83%,开展财务、采购、销售、物资管理信息化应用的企业,由65%上升到90%。

经过努力,安徽省企业已初步成为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投入的主体和成果应用的主体。目前我省65%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67%的科研人员集中在企业,68%的研发经费源于企业,66%的省级科技成果出自于企业。企业技术创新,推动了全省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工作的思路

(一)加强政策研究和落实,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做好《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实施意见》、《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和《关于工业强省的决定》等配套政策措施的研究与制定工作。

(二)加强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促进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

我们始终把培育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摆在各项工作的核心位置,充分发挥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骨干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产业技术水平。在资金上,对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同时,鼓励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引导全社会科技资源向企业积聚,逐步形成定位明确、机制灵活的企业技术中心运行机制。下一步,重点在汽车、机械、建材、化工、轻工等我省优势行业中,再努力培育发展一批优秀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成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三)实施创新品牌战略,努力打造一批名牌产品

以项目为抓手,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重点抓好企业技术创新“十一五”规划项目和重大新产品百亿元工程计划的实施,支持开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高技术水平的自主品牌产品,培育一批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重大新产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力争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世界名牌,以增强安徽工业的实力。2009年,我们将按新近出台的《安徽省新产品和创新品牌产品管理办法》,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开展“安徽省新产品和创新品牌产品”认定,进一步推进我省新产品和创新品牌产品工作。

(四)推进产学研联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

安徽省经委将组织省有关部门和各市经委一起研究制定《关于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意见》;打造“安徽产学研合作项目对接会”品牌,进一步扩大规模和影响力,通过吸引全国乃至国际上的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与我省企业加强合作,努力将其打造成全国性的产学研对接平台,加速高水平科技成果在我省的产业化;实施省级技术中心企业“1+2”计划,引导每户省级技术中心企业与2所以上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联盟,积极拓展产学研合作领域与方式;大力推广应用安徽省产学研网上洽谈和交易平台,在网上实现产学研供需与成果交易,并逐步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权责利益关系明晰的产学研合作机制。

(五)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突出安徽省经济带动性大的重要骨干企业和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群体两个重点,不间断地推进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在项目资金安排上,加大对“试验区”的支持力度,实现全省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继续提升汽车产业,把安徽省建设成为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大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培育一批具有优势特色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大成套技术装备;不断改造提升优质金属材料工业、水泥及非金属优质材料工业等传统产业,壮大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推进生物、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业,培育一批贸科工农相结合的企业集团。

(六)坚持信息技术与现代管理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相结合,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

企业经济体制转变 篇7

关键词:民营建筑企业,经济方式,效益

民营建筑企业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其效益产生, 从市场发展情况看, 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对民营建筑企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当前民营建筑企业需要抓住机遇, 采取有效的措施转变自身经济发展方式, 提升其市场综合竞争力。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的开放, 很多具有实力并且强劲的国际承包商已经进入我国建筑市场, 民营建筑企业需要抓住当前良好的发展机遇, 克服发展过程中自身的劣势, 最终能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大做强, 提升企业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在全国建筑强市的实践中不断前进。

1 民营建筑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模式问题分析

1.1 民营建筑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模式下需要坚持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之路

民营建筑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实现模式升级和创新, 不断增加自身的挑战压力, 实现自身的跨越式发展。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城市现代化速度的加快, 我国已经进入城镇化发展的高潮期, 民营建筑业发展也面临重大的机遇, 需要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推动自身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 当前城镇化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因此需要充分认识城镇化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民营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围绕城镇化这个主题开展各项工作, 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推动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1]。当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在47%左右, 我国的城镇化率每年以1.5%的速度在增长, 最终需要实现我国城镇化率80%的目标, 因此建筑业至少拥有20~30年的黄金发展期。从我国内需情况看, 其实我国最大的内需是城镇化, 城镇化会为我国建筑业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市场环境。我国促进发展的内在动力同样是城镇化, 从我国工业发展情况看, 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发展的中期, 工业化建设过程中需要一个庞大的建设市场做支撑, 对民营建筑业发展来说具有很大的空间。从我国建筑市场发展情况看, 城镇化、工业化已经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民营建筑企业只有根据市场发展情况不断调整自身经济发展模式, 最终能够获取更多的效益。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对2011年下半年全国新开工的项目数量进行统计, 增速已经达到80%, 从相关的数据显示可以看出, 未来建筑投资方面的项目还会进一步增加, 政府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中小建筑企业发展的政策, 进一步规范民间投资市场发展, 对民营建筑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我国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民营建筑企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国很多区域发展计划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 对民营建筑业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行业投资态势角度看, 新兴工业领域的投资越来越多, 很多产业的投资呈现爆炸式增长, 城市化的持续发展对建筑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比如促进了轻轨、地铁、大市政、政府保障房建设, 工业发展过程中带来了城市污染问题, 需要不断拓展建设市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民营建筑企业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下需要调整策略, 抓住机遇促使其跨越式发展。低碳经济模式会给新兴的能源带来可持续发展的建筑市场, 但是宏观经济的运必然也会给建筑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我国民营建筑业发展过程中还处于施工总承包低价值的状况, 低利润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严重制约了建筑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国民营建筑业发展过程中, 需要把国家投资方向转化为自身升级发展的总体目标, 需要把市场优胜劣汰的模式转变自身发展的动力。

1.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

“十二五”期间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 也是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各级政府会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 因此给民营建筑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虽然我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仍然在进行, 但是房地产作为国民支柱产业的根本地位不会改变, 住宅建设会随着购房群体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而不断提高, 对整个民营建筑业发展会产生强劲的动力。节能、环保、低碳、减排等绿色生态经济对我国建筑业发展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现实情况看, “十二五”期间建筑业发展也会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比如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劳动力资源短缺等问题, 具体实施过程中还会出现高级建筑人才匮乏、产业政策和行业管理之间不配套等方面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民营建筑经济发展过程中对高级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但是高级人才匮乏的问题会对民营建筑业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十二五”期间民营建筑业发展需要坚持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 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创新能力, 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全面提升产业发展的效益和质量。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 实现建筑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民营建筑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围绕这一重要的思想, 需要在企业发展、行业规模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目标。民营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围绕产业化发展战略制定目标, 通过推进各项改革实现行业转型升级, 从根本上提高建筑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水平, 提高产业化发展能力, 不断提升民营建筑企业的品牌, 民营建筑产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科技水平提升, 加大科研投入, 提高技术应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3]。充分发挥两个市场的作用, 坚持“走出去”发展战略, 不断提高民营建筑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民营建筑需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从而能够提高人才凝聚力, 实现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提高人才资源保障水平。在研究“十二五”民营建筑业发展规划时, 政府和主管部门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一方面需要观察世界经济发展和国内经济发展的最新动向, 把此作为建筑企业全面发展的最新动向, 同时也是制定民营建筑经济政策的外部条件, 需要把各方面的工作落实好, 实现经济方式转变, 提高民营建筑企业的综合发展水平。

2 民营建筑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战略

2.1 科学谋划市场基本格局, 积极占领市场高地

民营企业在市场谋划布局过程中需要坚持点线面结合的基本方针, 从而能够形成民营建筑企业的市场优势, 最终能够赢取区域优势[4]。民营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壮大传统市场, 增强市场开拓能力, 提高市场占有率。民营建筑市场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发展新兴市场, 增强市场的渗透力。同时需要对潜在市场进行挖掘, 不断增强市场的开拓水平。民营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大市场信息收集力度, 同时需要对项目进行实时跟踪, 具体实施过程中以省会城市为突破口, 加大市场开拓能力, 从而促使民营建筑企业以点到面的发展。民营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科学合理的确定市场主战场, 特别对二三线城市市场进行综合分析, 发挥特级资质企业的品牌优势, 按照“大项目、大业主、大市场”的发展战略, 不断攀登建筑市场高峰。

2.2 民营建筑企业需要以结构调整为抓手, 逐步占领新兴市场

民营建筑企业在市场发展过程中需要以结构调整为抓手, 不断拓展新兴市场发展能力。从项目定位角度开展多层次的工作, 促使企业实现高位竞争, 提高民营建筑企业的综合发展水平。民营建筑企业在项目定位上需要实现多层次的拓展, 充分发挥人脉、品牌、资本、管理等方面的优势。需要在建设难度大、科技含量高、利益水平高的建筑领域占领更多的市场。民营建筑企业在加快结构调整过程中, 需要坚持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做大做强建筑产业, 积极向商贸业、房地产业、机械制造业、服务业、休闲农业等行业领域拓展。

2.3 民营建筑企业需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 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民营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逐步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 运用高新技术改进传统建筑业, 促进现代建筑业跨越式发展。民营建筑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抓住国家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契机, 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业务, 提升整个建筑业的科技水平, 促使民营建筑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依托集团优势实现技术创新, 积极发展新兴科技产业, 促进民营建筑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积极建设国家或者省级建筑科技应用示范工程, 全面提升建筑项目的技术集成和创新水平。发挥信息技术在建筑业应用的优势, 逐步实现建筑企业商务电子化、管理系统化、经营网络化, 形成建筑业高效运行机制, 提高建筑企业的综合执行力, 逐步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从传统建筑业向现代建筑业方向迈进[5]。建筑业在发展过程需要实施人才战略, 不断加快把建筑产业经济做大做强的步伐, 相关部门在指导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民营建筑企业的人才支持力度, 通过业务指导等方式不断提升民营建筑企业的综合发展水平,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升民营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筑主管部门需要把精力放在掌握政策、统筹规划、组织协调、信息引导工作上, 为民营建筑企业发展排忧解难。民营建筑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把安全生产放在重要的位置, 发挥建筑产业优势, 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提升民营建筑企业的综合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胡大立, 李生校, 叶国灿.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西部, 2011 (, 15) .

[2]张汉华.民营建筑企业发展瓶颈分析[J].市场周刊 (理论研究) , 2010 (, 09) .

[3]陈演生.试论民营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经济师, 2011 (, 04) .

[4]施景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J].江海纵横, 2008 (, 02) .

试论民营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篇8

关键词:民营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指导思想,工作重点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和意义

所谓经济发展方式是指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一定的经济体制下, 推动经济发展的要素投入方式和要素组合方式。其基本内涵是采用什么要素, 借助什么手段, 通过什么途径实现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方式分粗方型增长方式和集约型增长方式。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特征是:经济增长靠大量的生产要素投入, 是外延扩大再生产。生产状况是技术创新缓慢, 劳动者素质较低, 经济管理水平较低, 增长的代价高, 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波动性。集约型增长方式的特征是: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依靠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来推动, 是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 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较高, 增长的代价较小, 市场竞争力较强, 增长呈持续平稳状态。现在, 党和国家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就是转变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为集约型的发展方式, 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战略, 是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轨道。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的经济发展将不可持续。目前我国经济大而不强, 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过高。出口产品中高附加值的比重低, 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少, 经济发展代价大, 能源消耗大大高出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每年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有3万多项, 但能推广产生规模效益的仅占10%~15%;我国每年的技术专利有7万多项, 但专利的实施率为10%左右;我国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为39%, 其中高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0%,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的贡献率。我国民营企业从总体上看已是“半壁江山”, 但是多数民营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多数民营企业的产品处在产业价值链的低端, 在市场上明显受制于人;多数民营企业管理水平不高, 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缺乏应变能力。民营企业家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靠低成本、低价格、粗放式的生产方式难以维持, 即使今天艰难地生存下来, 也难逃脱明天被淘汰的命运。所以, 民营企业家一定要增强经济转型升级的紧迫感, 使后危机时代成为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期。

二、民营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以科学发展观作指导, 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一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既是攻坚战, 又是持久战, 是个漫长的过程。自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至今已有15年, 一直到去年发生世界金融危机, 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 才引起大家的重视;二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 实是求是。既要有紧迫感, 又要从国情、省情、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出发, 选择正确的工作方针;三是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个优胜劣汰的过程, 也是推陈出新的创新过程, 期间, 一些落后的产品和生产方式会被淘汰, 是个痛苦的过程, 但创新的成功会带来“枯木逢春”、“柳暗花明”的喜悦和快乐。四是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 伟人创伟业, 奇才创奇绩, 人才是转变生产方式的组织保障。

三、民营企业转型升级要以创新为重点

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必须以创新为重点。民营企业创新首先要提升企业家自身的素质。提升企业家自身素质是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是改变“要我转型创新”成为“我要转型创新”的关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一场系统变革, 产业转型的同时伴随着观念转型、思维转型、文化转型和管理转型, 以及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转变。因此, 在产业转型的同时, 要搞好技术转型, 从仿造向创造转变;品牌转型, 从贴牌、定牌向自主品牌转变;管理转型, 从传统的家族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文化转型, 从家庭文化向现代企业文化转变。

创新要付出艰苦卓绝的代价, 要做好扎扎实实的工作, 集中起来是做好七个方面工作:一是抓投入, 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实践表明, 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1%, 企业生存困难;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2%, 企业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企业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3%~5%, 企业才有竞争力。二是抓研发, 企业不搞研发, 创新是句空话。企业必须根据自身条件分别建立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研发中心, 这是自主创新的基础。三是抓“产、学、研”联盟, 把科研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四是抓高素质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高技术人才是技术创新的组织保障。五是抓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地建设, 这是高新技术发展的载体, 产业化基地环境好, 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才迈得快。六是抓龙头企业, 产业的转型升级, 主要是靠龙头企业, 龙头骨干企业抓好了, 才能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七是抓重点项目, 产业的转型升级要同重点项目结合起来, 既保证重点项目顺利进行, 又使企业在建设中转型升级, 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四、要坚定信心, 未来十年仍是民营企业发展的黄金期

中国民营企业经过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 出现了困难, 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产品结构, 这是正确的战略选择。民营企业只要痛下决心, 认真搞好产业转型升级, 过了这道坎, 民营企业会有广阔的发展前途。现在在民营企业面前展现四大商机:一是抓住产业转型提升机会, 发展新兴产业;二是抓住贯彻国务院“新36条”机会, 使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三是抓住国家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机会, 拓展海外市场;四是抓住扩大内需成为大国经济发展“重头戏”的机会, 在扩大内需方面做大文章。最近, 知名经济学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在第八届中国民营企业峰会上指出, 从世界范围看, 全球的经济在转型, 美国经济、欧洲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格局已经改变, “未来十年一定是新兴市场的十年, 而中国未来十年的经济发展主要靠内需, 而内需主要靠民营企业。”“民营经济的发展, 无疑已经成为提振内需,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支撑, 民营企业应该提振信心、立足长远。”

企业经济体制转变 篇9

关键词:经济转型,营销战略

企业的外部经济环境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力量, 在经济转型当中, 环境与企业战略的一致性对企业的生产与经营行为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从而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改变。从经济学视角出发, 对企业营销战略的研究与实践可以称为“转型营销”, 这是一种重视在经济转型当中企业营销方式转变的理论。企业应当从战略的高度来审视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营销环境, 把环境所带来的压力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推动力, 从而适应经济转型所带来的变化, 具体而言, 企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营销战略模式的转换。

一、集约化营销战略

企业集约化营销战略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质量营销, 即将企业的质量经营放在企业的首要位置, 要从以前只顾盲目扩张的经营思路转变到注重企业内在实力的提升, 这种提升主要是在企业产品质量之上, 同时注重企业的资产质量。第二, 集团规模化营销, 即要求企业必须集中企业所拥有的优势资源, 进行协同作业, 创造出一种强大的合力, 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 为企业创造出更大的效益。第三, 电子化营销, 即将以前传统的营销方式转变到借助当前发达的网络进行营销, 其关键之处就是要求企业根据自己的特点对网络营销进行合适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投入, 以新的营销方式逐步代替传统营销。

二、低碳营销战略

在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过程当中, 低碳经济得到了广泛关注与推广, 它是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同时实现生态保护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也是当前世界各国正在大力推进的发展模式。低碳营销实际上是在当前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下产生的, 而哥本哈根大会则让不少企业与个人意识到了低碳营销的重要性, 它甚至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生存。沃尔玛中国区总裁陈耀昌早在5年前就提出低碳超市的理念, 并将这种理念融入了沃尔玛的经营过程当中, 从而大大提升了沃尔玛的外在形象。依据低碳信息, 推动低碳技术的不断发展, 将这种技术应用于产品设计、包装及销售当中, 构建绿色渠道, 推动绿色营销与服务, 从而实现真正义上的低碳营销。

三、社会责任营销战略

企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 想要赢得全社会的尊敬就必须履行好自己的社会责任, 可以说企业如果想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持续关注于企业的社会责任。目前, 不少企业在转型时并没有注意到企业的社会责任, 著名经济学家赫兹说: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一企业的核心战略组成部分, 要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就需要从公民社会的层面来关注与推进社会责任的履行。

四、品牌营销战略

品牌营销战略要求我国企业要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经济转向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是优化经济结构, 鼓励第三产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是转变发展方式, 由粗略发展转换为内涵式发展。美国商业周刊曾经对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品牌进行了研究, 并罗列出了这些价值品牌的名单, 其中可口可乐这一品牌的价值达到700亿美元, 稳居榜首, 由此可见品牌给企业创造的价值远大于有形的资产。长期以来, 我国出口的大多是价格低、技术含量少的商品, 真正因品牌魅力而获得外国客户青睐的商品非常少, 在国际市场上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更是屈指可数。据有关数据统计, 2012年的全球500强品牌中, 中国的品牌只有19个, 美国的品牌有240个, 法国的品牌有45个, 日本的有41个,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经济、面积大国, 所拥有的品牌却还不到日本的一半, 这也是日本品牌每年所创造的经济利益远高于国际市场平均水平的原因所在。品牌的知名度代表着商品被消费者认可的程度, 拥有品牌就说明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拥有了良好的信誉, 品牌商品一上市就会受到消费者的信赖, 因而品牌能够创造出良好的效益, 是一项无形的资产。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拥有价值较高的品牌, 才能获得市场竞争的胜利。

五、科技营销战略

科技营销战略要求我国企业必须具备创新精神, 利用当前最为先进的科学技术, 不断创新产品, 创造市场需求。我国一些传统行业, 比如制造业, 之所以生产效率低, 就是因为缺乏创新的理念, 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管理技术都比较落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科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将决定企业生存或淘汰, 因而企业应该抓住当前的机遇, 大胆实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 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 有若干个环节构成, 并不是有一个好的想法, 就称为创新了, 只有创新转换成实实在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才称得上真正的技术创新。因而, 技术创新具体包括新想法的产生、新技术的研发、新技术的利用、经济或社会效益的产生四个过程。概括来说, 技术创新最为关键的两个环节是技术研发和技术利用。技术创新是否成功主要是看新技术是否为企业创造了价值, 采用新技术生产的商品是否能够很好的销售出去。技术创新要求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做好研发前的市场调查工作, 充分了解市场需求, 挖掘客户需求潜力, 组建水平较高的研发队伍;第二, 认真研究并制定技术研发的流程, 确定关键的研发环节, 结合市场实际逐步、分阶段的开展研发工作, 做好新技术转换成生产力的保障工作;第三, 制定有效的技术研发鼓励政策, 加大奖励力度, 调动员工参与研发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严卫国中国经济转型中的企业谋变之道[EB/OL].http://newssohucom/.2010-08-25

[2]何佳讯.转型经济与新兴市场背景中的品牌资产问题[J].市场营销导刊.2008 (4)

[3]刘海潮, 李垣.转型经济背景下竞争压力变化对企业战略变化的影响[J].管理工程学报, 2012 (1)

企业经济体制转变 篇10

1 岗位培训的概况

岗位培训是根据岗位要求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而为在岗员工安排的培训活动。其目的是对在岗员工业务知识、服务态度及专业技能进行有效提升。岗位培训的主要内容为岗位专业知识的培训, 是在定员定额的前提下, 遵循岗位职务需求, 对一定政治文化素质的在岗在职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岗位专业知识及实际技能的培训。其特点为培训内容直接挂钩岗位需求, 能够为员工提供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知识与技能, 更好地胜任自己的岗位。适应性岗位培训与规范化岗位培训为岗位专业知识培训的两种主要形式。适应性岗位培训内容有以下几点:

首先, 岗前培训, 其主要含义为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 在进行岗位任职;

其次, 岗位转换培训, 针对一定岗位转换员工进行新岗位专业知识的及时培训, 为符合新岗位需求提供可靠保障;

再次, 应急培训, 为满足企业发展、工作需求而进行的专业知识培训;

最后, 提升培训, 遵循企业新制定的规章制度, 对在岗在职员工不断补充新知识、新技能, 以此提升员工工作能力, 提高工作效率。

2 岗位培训对企业经济增长的作用

企业为开展业务及人才培育需要, 对员工采取各种方式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活动, 就是员工岗位培训, 在企业经济不断提升中, 岗位培训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员工进行知识、技能的不断更新及提升, 对员工工作的动机、态度及行为进行改进, 为适应企业新规定提供更多的帮助, 同时进行现任工作、职位的更好胜任, 在员工提升自我的同时, 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发展。

(1) 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

通过岗位培训可以有效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及责任感。从企业经济发展角度来看, 对员工培训力度越强, 越能吸引员工的注意力, 越能将人力资源的高增值性充分发挥出来, 以此为企业进行更多经济效益的创造。该作用在中高层管理人员中尤为凸显, 大部分企业越来越重视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愿意花时间、花钱去帮助中高层管理人员去提升自我, 这也是对其业绩能力的肯定, 并将其看作企业发展的重要能力。从员工角度讲, 通过岗位培训, 可增强企业对员工的重视程度, 提升员工的企业地位, 增强企业的归属感。在充分尊重员工的基础上, 帮助员工更好地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技能, 以此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 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2) 塑造企业优秀文化

岗位培训能够提升企业的向心力, 进行企业优秀文化的塑造。企业文化可以激发员工的自豪感、责任心, 并能对企业管理的特点、内容进行充分反映。在最大限度发挥员工潜能的同时, 要求员工对企业文化具有认同感, 只有通过文化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才能对员工潜能进行充分挖掘。岗位培训能够帮助员工对企业目标、愿景及价值观进行更好地理解, 只有这样员工才会自觉地将自身工作目标与企业发展目标结合起来, 才能确保员工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具有一致性, 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岗位培训, 进行企业文化塑造与建设, 才能有效利用知识与技术, 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 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

美国权威机构监测, 33%为培训的投资回报率, 由此可见, 有效利用岗位培训, 可对企业盈利能力进行有效提升。岗位培训在对员工综合素质提高的同时, 可对企业生产效率与服务水平进行有效提升, 并进行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员工素质较高的情况下, 通过先进科学技术及节约操作, 可为企业发展节约大量投资。为此, 企业必须重视岗位培训, 强化员工培训, 只有这样才能将员工工作目标和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有效结合, 才能为员工发展提供公平、公正的平台, 才能将员工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才能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 岗位培训促使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现阶段, 我国正处于全面实现工业化和知识经济同时发展的阶段, 企业生产、发展中高新技术的不断应用, 加速了产品、技术的更新速度。同时要求企业在岗在职员工必须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质, 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为此, 企业管理部门必须重视岗位培训, 强化员工岗位培训, 为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供可靠的保障, 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从劳动力输入市场的观点来看, 可将劳动力分为两种:后备劳动力与现有劳动力。从劳动力提升的角度来看, 需对企业员工进行定时培训, 并开展各种培训活动, 帮助员工及时提升自身专业素质, 为岗位任职提供依据。现代企业经济增长对高层次、高素质劳动力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 但仅仅依靠增加员工受教育年限的方式, 根本无法对企业经济增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只有根据员工实际情况, 结合岗位需求, 进行培训与教育, 才能提升企业经济增长的支撑力。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和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 企业技术人员与操作人员需要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以适应发展, 企业也逐渐重视对员工技术能力的培训。为强化岗位培训力度, 必须进行培训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并根据企业发展情况, 进行员工培训计划和大纲的制定, 同时与企业生产相结合, 采取脱产、半脱产、业余和在岗培训等方式, 有序地开展员工培训工作, 为企业的长足发展打下基础。

岗位培训是遵循岗位需求在一定政治、文化基础上对从业人员进行的培训, 以此对员工的政治思想水平、工作能力及生产技能进行有效提升。岗位培训是遵循岗位规范规定对在岗在职、转岗等人员进行培训。各个企业对岗位培训具有不同的性质, 都能够对其基本趋势进行充分反映。从业人员、在岗、转岗等人员都是培训的主要对象, 为实现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必须对各个岗位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这也是企业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也从粗放型逐渐转向集约型, 这为我国综合实力的提升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岗位培训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培训方式是否合理、有效对企业经济增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岗位培训旨在提升在岗在职人员的专业素质及企业归属感, 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在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 通过岗位培训, 能够更好地帮助员工提升自我, 更好地发挥员工的潜能, 并能以此促进企业发展, 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摘要:作为企业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岗位培训是否科学、合理对企业经济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从岗位培训发展角度来看, 社会经济发展及企业规章制度的改变是导致岗位培训发展不稳定的直接因素, 这种情况下, 企业员工素质低等问题大量产生。知识经济时代下, 为促进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合理利用岗位培训的基础上, 企业必须与其发展现状、员工岗位情况等充分结合, 转变传统管理模式, 为企业经济增长提供可靠的保障。本文主要对岗位培训的概况、对企业经济增长的作用及方式转变等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以期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关键词:岗位培训,企业经济发展,增长方式,转变,作用,概况,在岗员工

参考文献

[1]刘传江, 周玲.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可持续发展视角的考察[J].武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04) .

[2]马晓红.加强岗位培训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劳动力转移对岗位培训影响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0 (05) .

[3]华民.比较优势、自主创新、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何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之道路[J].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5) .

[4]陈鲁.加强岗位培训促进企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98 (02) .

[5]马光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三个层面转型--转型期的中国宏观经济体系·产业升级·企业创新[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5) .

[6]肖元真, 陆绮云, 李炯.产业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理性选择和本质要求[J].市场周刊 (理论研究) , 2008 (10) .

企业经济体制转变 篇11

构建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财政体制

财政作为资源配置手段,对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着重要作用。应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线,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财政地位、职能和作用,从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和阶段性特征,以及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特色出发,更加注重健全省与市县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发挥好财政的支撑、保障和引导作用。

一是进一步合理界定省与市县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明确政府和市场作用边界的基础上,按照政策规定、受益范围、成本效率、基层优先等原则,合理界定省与市县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并逐步通过适当形式予以明确。强化省级政府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责任,提高民生支出的保障程度。结合落实国家税制改革措施,按照税种属性和经济效率等基本原则,进一步理顺政府间收入划分,调动市县发展积极性。引导市县政府完善对市辖区、城市新区、产业集聚区的财政体制,激发发展活力。积极稳妥推进省直管县改革,并处理好与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和其他经济管理权限关系。强化乡镇财政管理,因地制宜深化乡财县管改革。二是进一步完善省对市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科学设置、合理搭配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发挥好各自的作用。在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基础上,逐步做到属于市县政府事务,其自有收入不能满足支出需求的,省财政统筹运用中央补助和省级财力,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给予补助;属于中央和省委托事务的,通过专项转移支付足额安排资金;属于中央、省和市县共同事务和支出责任的支出,明确各自负担比例,形成科学合理的配套机制。分类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从监管制度、技术操作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进一步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把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满足县级基本财力保障需要,实现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作为当前研究的目标,在加大财力支持力度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和完善奖补机制,基本建立起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落实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税费制度

科学的税费制度对促进发展方式转變具有重要作用。从国家税制改革的导向看,未来国家将进一步深化资源税制改革,使之有效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环境损害成本,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进一步深化环境税制改革,使制造污染者和破坏生态者承担必要的环境损害成本,正确引导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促进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进一步深化货物劳务税制改革,如适时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税收,合理调整消费税范围和税率结构等,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深化个人所得税制改革,逐步实现由现行分类税制向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税制转变,有效调节收入分配;进一步深化房地产税制改革,逐步改变目前房地产开发、流转、保有环节各类收费和税收并存的状况,合理安排税收负担,促进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和地方税体系。应按照中央统一部署,更加注重发挥好税费制度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方面的调控作用。

一是做好税制改革措施在河南的落实工作,并争取在河南先行先试,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二是结合税制改革,理顺相关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并管好用好相关资金,使其调控作用得到更好发挥。比如,在涉及资源、环境的收费方面,统筹处理好以经济手段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和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灵活运用向企业收取行政事业性收费、推动企业按规定提取准备金(保证金)等手段,促进企业和政府分工协作,共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健全完善财政调控政策体系

财政政策是各级政府调控政策体系的重要构成和基础力量。应更加注重主动适应经济形势变化和挑战,切实转变观念,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按照财政发展改革规律,强化政策支持,加强体制机制创新,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财政政策。继续完善有利于国内外企业投资河南的财政支持政策,推动河南吸引内外资跃上新台阶。落实好中央扩大内需投资、代发政府债券等政策,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基础上促进投资持续增长。大力支持基本生活必需品生产和基本生产资料供应,发挥好财税政策稳定物价的作用。二是进一步健全完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围绕增强我省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对企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和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发展的财税支持力度。支持推进兼并重组和技术改造,促进传统优势产业、高成长性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落实节能环保产品政府采购政策,推动新能源、生物质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促进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适应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的要求,优化财政资源配置,统筹支持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革命老区转移支持力度,提高财力薄弱地区落实各项民生政策的保障能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三是进一步健全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财政政策。支持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促进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做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政策落实工作,在改善民生中促进扩大消费需求。支持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稳步提高社会保障对象待遇水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按照国家提高财政教育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对我省的分解任务要求,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启动学前教育发展项目,巩固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等政策,提高本科高校生均拨款标准,支持化解高校债务风险,促进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支持做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工作,大幅度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补助标准,支持在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支持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争取开展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支持建立政策性住房保障体系。四是进一步健全完善以政府投资带动社会投资的投融资机制。受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我省各级财力还比较薄弱。应更加注重通过改革创新,在教育、医疗卫生、科技、养老、政策性住房等社会事业领域以及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领域,通过财政贴息、奖补、政策性金融等具体途径,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作用,使政府与市场形成合力。

进一步深化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进一步提升政府管理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核心构成,也是财政系统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直接表现。应更加注重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在促进理财方式转变方面的职能作用。

一是进一步加强“两基”建设。完善部门基础信息数据库,建立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和统计报告制度,完善基本支出定员定额标准体系和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提升管理基础工作水平。发挥乡镇财政就地就近实施监管的优势,对本级和上级财政安排的资金以及其他部门、其他渠道下达的财政性资金实行全面监管,提升基层财政建设水平。研究建立财政发展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引导基层政府科学理财。二是进一步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健全公共财政预算,提高公共财政收入质量,增加公共服务领域投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提高基金预算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完善省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政策,推进市县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继续做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试编工作,逐步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将所有政府性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取消预算外资金。三是进一步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完善预算编制制度,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學性、准确性和精细化程度。完善支出标准体系,加强项目库建设,夯实预算编制的基础。继续规范预算编制程序,细化预算内容。研究建立完善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结余结转资金管理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有机结合的制度。研究建立绩效管理制度,使绩效目标与评价与预算管理全过程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市县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完善各单位部门预算执行管理制度,健全预算支出责任制度,提高预算支出执行的均衡性和效率。四是进一步建立健全完整规范的预算公开机制。在完善预算编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公开范围,细化公开内容。积极推进政府基本建设支出、行政经费支出预算和执行等情况公开。明确预算公开的原则和主体,强化预算公开责任制度,加快预算公开的法制化、规范化进程。五是进一步完善财政监督体系。建立财政监督机构与预算管理机构之间的工作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制度,完善财政“大监督”格局。充分发挥省财政派出监督检查机构作用,加强重大财税政策实施情况、市县财政管理基础工作开展情况、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制度执行情况的专项检查。建立完善财政监督信息披露和公告制度。六是进一步完善财政法规制度体系。做好农业综合开发条例、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等立法工作,全面加强资金管理制度体系,促进依法行政和依法理财。

转变理财方式是一项持续的任务。全省财政部门将把以理财方式转变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促进财政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和根本途径,把转变财政职能、理财观念、工作方法与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紧密结合起来,求实求效,真正肩负起服务转变的责任,在创新中提高理财水平,为建设中原经济区,推动中原崛起、河南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企业经济体制转变 篇12

一、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机综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自主创新, 关键在企业。市场经济中, 企业既是竞争主体也是创新主体 (创新决策主体、投入主体、利益享用和风险承担主体, 从世界范围看, 企业研发能力在国家竞争力中发挥着主体与核心作用, 韩国、瑞典企业研发费用占国家总开发费用的75%。但我们的企业还没有成为创新主体。企业有研发机构的只占25%, 其中有研发活动的只有30%, 大部分企业没有研发活动。据统计, 我国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不足0.39%, 即使高新技术企业也只有0.6%, 此比例还不到发达国家的10%。

企业要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一是企业要把自主创新作为核心发展战略。明确战略目标、规划和对策。实现从跟随者到局部领先再到规则制定。在国际舞台上就是要坚持, 咬定核心技术创新的信念不动摇。上海宝钢用3年时间、通过100名技术人员的艰苦攻关, 终于生产出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档汽车板, 并形成了47项专利、102项技术诀窍, 编制了我国首个行业性汽车板技术标准。宝钢进入了世界一流汽车板供应商行列。改变了我国汽车板90%靠进口的历史。抑制进口汽车板的价格, 同时促进了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二是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以国际化和战略的高度来看待人才的培养、使用和重用。跨国公司拼命争夺人才。当今, 全球40%科技移民被吸引到美国, 其中70%来自发展中国家;在美国59%的高科技公司中, 外籍科学家和工程师占科技人员的90%以上。据商务部统计:2005年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了750个研发中心。美国“硅谷”积聚了很多中国研发人员。三是要树立技术支撑品牌的创新意识, 要创世界名牌。在当今世界品牌是进入市场的敲门砖。名牌就是市场占有率。名牌在当今品牌中小于3%, 但市场占有率大于40%, 销售额大于50%。可口可乐的价值1, 000亿美元, 相当于一个中等省份的GDP。四是企业要培育创新文化。创新文化, 简单说就是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营造创新文化必须:民主参与的环境;团队合作的精神;宽容失败的氛围;奖励成果的机制。西门子技术总裁说, 在影响创新的各种因素中, 最重要的是创新文化的建设。华为创新文化氛围很浓。实现产学研结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但有自己的研发机构, 而且还要建立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系的机制。对于当下中国来说, 多数企业没有研发机构, 搞自主创新必须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芬兰研发投入占GDP的3.5%, 一半以上的企业与学研进行项目合作, 成效明显。可以尝试几种方式:一是人才培养机制;二是项目攻关机制;三是战略联盟的形式;四是允许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博士后流动站。

二、企业要加强与国际国内企业间的合作

自主创新决不等于自己创新, 也不是关起门来搞创新。一是可以引进他国的先进技术, 在此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日、韩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分别用了30年、4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和第五大科技强国。二是同他国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如西门子与中国大唐电信技术及工业集团公司开发的TD-SCDMA手机通信标准、西门子印度公司与美国公司开发的邮件自动分检系统。中国航天集团公司与欧洲航天公司的合作、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和日本海洋司联合开发海上石油资源。三是强化国内企业间的技术合作。通过企业间的合并重组, 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政府要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和条件

一是完善科技创新工作责任体系。研究制订各级政府科技创新工作考核评价办法、细则, 将财政科技投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知识产权产出等作为刚性考核指标, 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科技创新意识。二是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制订实施一系列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 以企业研发费用税前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经费支持、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等为重点, 形成较为健全的政策支持体系。三是完善新型科技金融体系。通过建立科技银行、科技保险, 开展科技担保、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 鼓励金融机构与科技服务机构之间建立合作机制。大力发展创业投资、风险投资, 引进境外创投资本, 鼓励发展民营风险投资。同时, 加大财政科技投入, 优化财政资金资助结构, 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 引导和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自主创新。四是完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根据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 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创新型骨干企业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集中力量建设技术公共服务、技术成果转化、融资服务和社会化人才服务四大平台, 并打破条块分割、重复分散的格局, 建立平台共享机制。面向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需求, 推进技术供给、产品设计、分析测试、验证试验等专业化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更多的数量向中小企业转移辐射先进科技成果。五是完善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体系。大力营造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制、市场和文化氛围, 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和管理能力, 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各种行为。着力建设创新文化, 营造敢为人先、敢于创新、激励探索、宽容失败的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朱步楼.以自主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侯万军.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3].宋大伟.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型产业

上一篇:社会文化建设下一篇:控制系统8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