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工业竞争

2024-08-04

中国石化工业竞争(共12篇)

中国石化工业竞争 篇1

一、引言

中国2013年工业增加值为11018.7亿元,并且2013年工业吸纳就业人数为5257.9万人。大力发展工业,提高工业竞争力刻不容缓。那么该如何发展工业以及提高竞争力,是中国面临的重大问题。研究中国工业竞争力可以为政府提供相应政策建议,使得工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由于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差距,使得世界各国的商品价格会出现差异,因此产生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1985)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以生产要素等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影响一国或地区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结合外部力量,共同决定有形产品领域的国际竞争力的强弱。

中国从四个方向出发研究竟争力:第一,从企业的角度研究竞争力,仲秋雁、张笑楠(2011)从理论出发,通过动态关系模型分析了企业能力与竞争力的关系;第二,工业产品竞争力方向的研究,吴云波(2015)提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也会增强;第三,国际角度的竞争力研究,金碚(2003)主要从国际竞争力定义和判断民族工业的原则出发,认为相对于国外竞争对手的比较生产力是产业竞争力[1];第四,是把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结合的竞争力研究,王洛林、江小涓等(1999)认为服务业对外开放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制造业的竞争力[2]。芮明杰、陶志刚(2004)指出,推动服务业全面发展,可以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3]。

2009年~2012年,从纵向来看,各行业产出率总体上没有大的变化,表明各行业发展稳定。从横向来看,制造业在各行业中产出率最高,但产出率有所下降,而服务业的产出率是增加的。2009年,制造业增加值为161326.1亿元,而服务业整个行业增加值为231934.5亿元,服务业增加值比制造业增加值高70608.4亿元。以上分析表明,中国工业竞争力在逐步上升,有利于改善中国制造业服务化程度低与在世界产业链中处于低端地位的现状。

二、中国工业竞争力因素分析

选取1998年~2013年的面板数据,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Yi代表第i年工业劳动生产率,表示工业竞争力,是模型的被解释变量。由当年的工业增加值除以就业人数计算得到,单位是百分比。X1i代表第i年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单位是百分比,反映服务业发展对工业竞争力的影响。X2i代表第i年工业就业人数,单位是万人,反映劳动力资本对工业竞争力的影响。X3i代表第i年外商直接投资,单位是亿美元,反映外资对服务业竞争力的影响。X4i代表第i年企业个数,反映工业规模对工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通过各解释变量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其中只有X4i(企业个数)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工业规模扩大,对工业竞争力的提高不显著,删掉X4i,得到新模型:

根据修改后的模型重新进行估计,各解释变量均通过t检验和F检验,表明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显著地线性相关关系,能够保留在回归方程里。模型为:

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工业劳动生产率与服务业占GDP有正相关关系,服务业占GDP的回归系数为0.232,P值为0.002。当服务业占GDP每增加1个单位时,工业劳动生产率将平均提高0.232个单位。表明服务业占GDP增加时,工业竞争力越强。

工业劳动生产率与就业人员之间为正相关关系,就业人员的回归系数为0.027,P值为0.005。当就业人员每增加1个单位时,工业劳动生产率将平均提高0.027个单位,表明就业人员增加,工业竞争力越强。

工业劳动生产率与外商直接投资呈正相关关系,回归系数为0.005,P值为0.002。当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个单位时,工业劳动生产率将平均提高0.005个单位,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增加,工业竞争力越强。

三、结论

中国工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有服务业占GDP比重、就业人员与外商直接投资。服务业占GDP每增加1个单位时,工业劳动生产率将平均提高0.232个单位,就业人员每增加1个单位时,工业劳动生产率将平均提高0.027个单位,而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个单位时,工业劳动生产率将平均提高0.005个单位。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服务业占GDP比重,外商直接投资对工业和服务业竞争力都有影响,而企业规模对中国工业竞争力的影响并不显著。这说明发展服务业对工业的竞争力提升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对工业竞争力的影响更大。扩大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工业竞争力的提升有作用。

针对我国目前的工业发展现状,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中国的工业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依靠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文化资源推动工业发展,从长远来看,工业要从传统型服务业经历多元化、现代型逐步发展到信息产业,最后到知识产业。第二,中国要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和产品,同时把非核心业务委外给外部的专业公司,以降低营运成本,集中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金陪.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一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2]王洛林,江小涓等.利用外资与中国余融改革[M].厦门:鹭江出版社,1999.

[3]芮明杰,陶志刚等.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陈立敏,谭力文.评价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方法研究——兼与波特指标及产业分类法比较[J].中国工业经济,2004.

中国石化工业竞争 篇2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目前,国内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市场主要由外资或台资品牌主导,前十大厂商中绝大部分均为外资或台资企业。国内工业以太网交换机行业集中度较高,2009 年、2010 年国内市场前十大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厂商的市场份额之和均超过80%。

内容选自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2013-2017年中国数字分组交换机行业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目前参与国内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市场竞争的企业可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专业的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生产厂商。以赫思曼、摩莎、东土科技、罗杰康、卓越信通等为代表的专业厂商是国内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市场的主要企业。这类企业由于抢占了市场先机,发展速度较快,涉及行业较广,市场份额较高。赫思曼由于在电力等行业拥有优势资源,其国内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的地位短时期内不会出现变化。但是赫思曼产品价格偏高,未来将面临摩莎、东土科技、罗杰康等企业的挑战。

第二类是以西门子、施耐德为代表的大型系统集成商。西门子、施耐德等系统集成商既是工业以太网交换机生产企业,又是工业以太网交换机使用企业。虽然目前该类企业没有对交换机产品做重点推广,但依然在国内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市场上有较大影响。

工业设计提升企业竞争力 篇3

在本届展会上推出了2010年度小家电创新产品推介活动。由顺德区人民政府和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顺德国际家用电器博览会及《设计》杂志社共同举办。活动通过公开征集产品,并由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以及业内专家共同作为评委,对所有参评产品,根据其在核心技术和工业设计等方面的创新、性能特点以及实用价值进行综合评定。优胜者获得“点石奖”。设立这个奖项的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创新,破解中国家电特别是小家电发展同质化的现状,有助于在整个家电行业中营造技术竞争的氛围,指导消费者理性消费,推动家电科技的整体进步。另外,本届家电展还开设了中国国际工业设计技术服务暨趋势高峰论坛。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副院长吴尚杰表示,当前,中国小家电产业在迅猛发展和不断壮大的同时,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创新能力低、产品的质量和产品的档次在国际市场中不具备竞争力、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还不强,这些都已经成为我国小家电产业做大做强的桎梏,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利用技术贸易壁垒,不断地为我国的小家电产品的出口设置障碍;核心技术、尤其是创新在未来的竞争中越来越显示出重要地位。

构建小家电行业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也是解决上述问题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他认为,未来几年内,中国小家电市场竞争势必加剧,技术竞争将成为企业抢占市场制高点的重要砝码,同时,小家电产品也必须建立在质量稳定、可靠的基础上,融合功能、智能、节能、环保和时尚等因素,做到更有个性、更加低碳。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副院长宫滨女士宣读了2010年度小家电创新产品推荐活动“点石奖”的获奖企业名单。她希望所有获得“点石奖”的小家电企业不断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充分满足消费者的多方位需求,为整个小家电产业增添新的活力,为中国家电产业书写新的辉煌。

在19日举办的中国国际工业设计技术服务暨趋势高峰论坛上,中国工业设计技术服务联盟秘书长周美芳,上海理工大学工业设计学院主任杨继栋,美国STRATAYS公司吴家浩,博西西门子江苏公司研发部张炜,美国Geomagic公司杨扬,日本美能达公司的满修,iF奖大中华区区域总监李建国,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亚晨等专家、嘉宾出席了本次高峰论坛并发表了演讲,向大家介绍了相关的先进设计和制造理念,为顺德家电企业产品设计和品牌建设增加了一定的灵感和动力。

嘉宾杨继栋在演讲中讨论了产品设计与技术创新的融合特点与趋势。通过三个层次梳理了设计与技术之间融合发展的历程,认为在当下有四点趋势对设计和技术的创新产生着主要影响。第一,虚拟世界串联起全球,这个世界变大的同时,地域的分割开始模糊,技术之间的差距被快速的信息传播弥补了,因此人们感觉越来越国际化,世界越来越平等。第二,随着网络的普及,技术准入门槛的降低,个人的力量开始显现。个人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发出自己的声音,创业与窜红的速度越来越惊人。第三,服务平台的微型化与平台的整合。由于网络帮助人群社区化,所以许多针对小众的服务诞生,力求服务专业化,寻求产品可衍生的服务和小众的市场。第四,新技术的诞生大大缩短了从设计到制造的过程,并且提高稳定性。不断有新的技术可以被设计师应用,设计师需要积极主动地了解这些技能,利用技能对产品进行革新,才不会被大批量生产、制造成本等因素困扰住。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的张亚晨副所长介绍了在生态设计理念下家电产品面临的一些问题。例如在吸油烟机的生产设计过程中,往往只考虑提升机器本身的功率,通过大风量来排除油烟,却没有考虑厨房油烟净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结合空间气流循环和无烟锅的设计,单纯追求吸油烟机的高性能造成了能源的浪费;在一些电动电热类家电产品的生产设计中,片面地追求高科技感觉,大量地使用电子电路方案,加入大屏幕等设计,在替代原有机械结构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不可回收的电子垃圾,给环境造成了不必要的压力;在空调、冰箱等一些制冷设备的制冷剂使用中,虽然大部分产品都在避免有氟制冷剂的使用,但无氯制冷剂却带来了易燃易爆的危险,实质上与生态设计的理念背道而驰;还有一些不合理的用能产品,如“小太阳”、光波炉、浴霸等以电热能量工作的产品,一大部分电能被转换成了无用的光能,造成了能源的浪费,亟需开发替代产品。

中国区域工业竞争力研究 篇4

关键词:区域工业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因子分析,聚类分析

经济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 它已成为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不能回避的历史潮流。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将集中表现为各区域之间的产业竞争, 区域产业的竞争力将成为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如何科学评价区域产业的竞争力, 准确把握区域产业在国内市场或区际市场上的优势地位、状态及程度等, 已经成为所在区域政府制定区域产业发展和贸易政策, 对区域经济进行必要干预和调控的基本依据。因此, 区域产业竞争力的评价问题是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的重要方面, 也是有待深入探讨的一个新领域。

一、研究综述

目前国外竞争力的研究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 从研究内容来看, 既有对竞争力概念、来源、影响因素、形成机制和发展阶段的理论研究, 又有对产业竞争力的实证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 既有一般定性的描述和逻辑推理, 又有各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运用;从研究范围看, 既有针对宏观层面上的对国家 (区域) 、产业竞争力的研究, 又有较为微观的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国内外对区域产业竞争力分析与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模型方法, 但有一点是明确的, 即在评价区域产业竞争力时, 应该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目前, 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有SWOT分析法等, 常用的定量方法则包括计量经济研究方法、单项指标评价法、综合评价法。 (1) 国外学者对于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多采用计量分析和综合评价法。

我国对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研究起步较晚, 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主要是借鉴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国际贸易、区域经济、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对我国的区域产业竞争力进行实证研究。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地区整体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对地区内的具体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对技术创新与地区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对外商直接投资与地区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对地区内产业组织竞争力的研究;对制度创新与地区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等。

在研究方法方面, 国内学者大多采用构建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实证研究, 如陈红儿等 (2003) (2) 从产业投入、产业产出、技术水平、市场绩效、可持续发展五方面考虑, 建立了包含15个指标的指标体系, 并以此对浙江省的区域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贾若祥 (2003) (3) 从竞争实力、竞争潜力、适应能力三方面设计了包含13个指标的指标体系, 并以此对济南和青岛的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比较。仇方道 (2003) (4) 从产业发展水平、产业增长能力、管理创新能力、技术竞争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可持续性能力等六方面构建了区域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采用均方差权数决策分析方法, 对徐州市产业竞争力做了实证研究。樊锐等 (2005) (5) 从产业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环境竞争力等三方面建立了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模型对山东省现有工业行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喻荣春等 (2005) (6) 从基础条件竞争力、竞争实力、竞争潜力以及环境竞争力四个要素方面, 建立了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千庆兰等 (2006) (7) 从规模、市场、效率、成长、结构和创新6方面选取11个指标构建我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具体到区域工业竞争力研究, 王秉安 (2001) (8) 提出了区域工业结构竞争力模型的构造思路, 从地区工业结构的角度来分析衡量区域工业竞争力。不过这一模型很不完善, 仅仅是指出与竞争力相关的一些因素, 至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特别是究竟哪些因素真正对竞争力起决定性作用和影响机制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武义青等 (2002) (9) 是采用市场占有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两个指标的乘积来衡量地区工业竞争力。但仅仅采用市场占有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地区工业竞争力的总体情况, 比如区域内工业的盈利能力和工业结构对竞争力的影响就完全被忽略了。魏后凯等 (2002) (10) 认为工业竞争力是由市场影响力、工业增长力、资源配置力、结构转换力和工业创新力有机构成的综合体, 并据此设计了地区工业竞争力的综合指标体系。

对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认识的多样性, 使得学术界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目前我国已有的地区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选择的随意性较大, 经济意义也不甚明确。指标体系或是照搬国家竞争力的评价方法;或是计算方法过于烦琐, 选择指标过多;或是指标单一, 难以全面反映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实际情况。因此, 从地区特点出发, 构筑一个全新的地区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就显得十分重要而迫切。文章将设置工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权重, 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工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

二、我国区域工业竞争力指标体系的建立

目前国内学者根据对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认识, 建立了多种指标体系, 本文综合考虑已有的研究, 根据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全面性、简洁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动态性等, 从工业投入水平、工业产出增长能力、技术竞争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可持续性能力等五方面构建了如表1的区域工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工业产业投入是决定区域工业竞争力的重要物质基础, 表1主要从投入的资本、劳动等要素的数量与质量方面考察工业的竞争力, 主要指标包括工业人均装配率指数、工业平均规模指数、工业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 三者都是正指标, 指标值越大, 工业竞争力越强。

工业产出增长能力反映了地区工业产出的效率, 包括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数、工业增加值率指数, 工业资金利税率指数、工业百元固定资产原价实现利税指数、工业流动资产周转速度指数, 五个指标都是正指标。

工业技术水平及进展情况是决定工业技术创新和应变能力的重要基础, 本文选用了工业固定资产新度系数、工业工程技术人员相对比重两个指标。

作为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工业品的市场状况直接决定了区域工业未来的竞争能力, 本文用区域工业市场占有率、对外依存度两指标表示, 其中, 前者是正指标, 后者是逆指标。

产业的发展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 我国的产业政策也将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提到了重要地位。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衡量了产业长期、核心的竞争力, 包括工业能源消耗强度指数、工业单位产出三废排放量指数、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率指数, 前两者是逆指标, 后者是正指标。

三、我国地区工业竞争力实证分析

本文的指标体系主要基于仇方道 (2003) 的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 但仇并没有运用该指标体系分析区域工业竞争力, 目前与工业竞争力评价紧密相关的、权威的研究只有魏后凯等 (2002) 基于市场影响力、工业增长力、资源配置力、结构转换力和工业创新力的指标体系, 对全国区域工业竞争力的研究。因此, 本文将基于上文建立的指标体系, 搜集全国各省市2006的数据, 对各省市工业竞争力进行评价, 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探讨我国工业竞争力的动态变迁。

1. 定量分析方法的选用。

对于多指标的综合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方法, 既可以采用主观权重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来确定权重, 也可以采用等权重处理的方法。其中, 应用最为广泛的是层次分析法, 但是层次分析法需要先构造判断矩阵, 根据判断矩阵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最终计算综合得分。由于判断矩阵本身并不精确, 又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还需要进行专家调查, 因此, 本文选用因子分析法客观确定权重。

因子分析是一种多元统计方法, 主要用来浓缩数据, 即采用较少的概括性的因子来反映原本众多观测所代表的信息。具体来说, 就是首先研究相关矩阵内部的依赖关系, 把一些具有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纳为少数几个因子, 取其中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 当这些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一定的百分比时, 就能够说明这些主要因子能够集中反映研究问题的大部分信息, 而一些琐碎的信息就可以摒弃掉, 通过观察主要信息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本文采用因子分析对省市工业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的步骤主要为以下几步:

(1) 搜集数据。本文选取了2006年我国各省市的指标体系中的变量观测值, 对此观测值进行矩阵排列, 建立了15列30行的数据矩阵。本文所有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各地区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指标均按照指标体系的解释处理, 采用相对值消除不同指标量纲的差异, 对于正指标直接采用, 对于逆指标取其倒数。由于2006年西藏个别指标数据短缺, 且自西藏特有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其不具备发展大规模加工制造业的能力, 与其他省份不可比, 因此本文的分析不包含西藏。

(2) 分析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从而验证因子分析的显著性。

(3) 对矩阵求相关系数矩阵后, 采用主成分法进行因子分析, 计算出各个因子的特征值以及各自的方差贡献率。

(4) 根据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确定主因子数, 并通过正交因子旋转计算各个因子的载荷值。

(5) 通过因子得分计算出每个省市的竞争力得分, 并对此进行排序比较。

2. 因子的提取。

通过求解相关矩阵的特征方程, 得出15个特征值及对应的特征向量。通过比较, 选取其中特征值最大的前五个因子, 作为评价省市竞争力的综合变量, 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中可以看到, 主因子1的方差贡献率为28.37%, 主因子2的方差贡献率为26.57%, 主因子3的方差贡献率为13.11%, 主因子4的方差贡献率为7.90%, 主因子5的方差贡献率为4.75%, 这五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到80.7%, 可以利用这四个因子代表所有的观测变量。

3. 载荷矩阵的分析。

对提取的五个主因子F1、F2、F3、F4、F5建立因子载荷矩阵, 为了使因子更具可解释性, 选择方差最大法进行正交旋转, 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如表3所示。

从表中可见, 指标X2、X4、X5、X7、X8在第一因子上皆有较高的正载荷, X9有较高的负载荷;指标X1、X13、X14在第二因子上有较高的正载荷, X12有较高的负载荷;指标X15在第三因子上有较高的正载荷;指标X3在第四因子上有较高的正载荷, X6有较高的负载荷。因此, 第一因子可以认为是反映各地区工业产出增长能力的因子;第二因子可以认为是反映省份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的因子, 其中X10固定资产新度相对指数域因子的高度负相关表明工业能源消耗系数越大, 三废排放量指数越大, 意味着固定资产新度相对系数较小, 表明技术水平越低, 产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越弱;第三因子可以看作是反映某一省份技术竞争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方面的因子, 其中X12出口依存度指标与该因子高度负相关, 是因为该指标是逆指标, 某省市的出口依存度越高, 表明该产业发展高度依赖于外部市场, 产业的发展能力受到外部影响较大;第四因子可以作为对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反映;第五因子可以看作是反映某一省份产业投入方面的因子。

4. 基于因子分析的竞争力得分的比较。

通过对因子得分的矩阵进行计算, 把各个省市的观测值代入得分的函数中可以得出各个城市的因子得分, 根据公式 (1) 可以计算出各个省市的工业综合竞争力得分。基于各主因子的排序见表4, 综合竞争力的得分见表5。

四、与其他研究结果的比较验证

1. 基于聚类分析的结果验证。

仅仅采用因子分析法得到的结果并不一定可靠, 因此本文还将通过聚类分析法对30省市的数据分组, 检验上述的排名是否可靠。

聚类分析是根据样本的多项观测指标, 按照一定的数学公式具体地计算一些样品或指标的相似程度, 把相似的样品或指标归为一类, 把不相似的归为一类。常见的聚类分析方法有系统聚类法、有序样品聚类法、动态聚类法、模糊聚类法、图论聚类法、聚类预报法等。其中, 系统聚类法应用最广, 本文尝试了样本之间、样本与类之间、类与类之间不同的距离定义准则, 比较了不同的聚类结果, 最终采用了标准化后的欧式距离作为点与点之间的距离计算公式, 采用离差平方和法作为样本与类之间、类与类之间的距离计算公式, 最终的聚类结果见图1, 对应的省市分类见表6。

由表6可以看出, 除北京、河北、黑龙江三省的结果与表5的结果有较大差别外, 其余省市的聚类结果基本与表5的得分排名区间对应, 天津、上海处于排名的最前列, 对应于第一类;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六省市处于排名的第二区间, 对应于第二类地区;大多数的中西部省份工业发展水平差距不大, 都归于第三类地区, 在综合排名中处于中间部分;新疆、云南两省排名在30省市中排名最后, 对应于第四类地区。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结果相互对比, 可以看出本文应用因子分析法做出的省市工业发展综合竞争力的分析可靠性较高。

2. 与其他学者研究结果的比较。

目前对全国各省市工业竞争力进行综合评价排名的只有魏后凯等 (2002) , 虽然本文采用的指标体系与魏的不同, 排名结果会有差异, 但是我国各省市工业发展水平的客观性决定了排名本身又有一定的相似性, 表7给出了本文排名与魏等的排名的汇总结果。由表7可以看出, 除了黑龙江、宁夏的排名与魏等的排名有显著差异外, 北京、天津、河北、上海等16省市的排名结果基本一致, 山西、安徽、江西等第三类省市因为发展水平差别不是很大, 采用不同的指标体系得到的结果不一致也是可以接受的, 但是总的而言, 这些地区的排名区间没有变化, 只是有第三类内部小的顺序调整。结合魏后凯等的分析, 本文认为, 2006年与2002年相比, 我国工业竞争力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工业竞争力与地区长期的工业积累相关, 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动。

五、我国地区工业竞争力比较的结论

在东部地区, 工业发展水平总体较高, 天津、上海、浙江、山东、辽宁、广东、北京、江苏、福建、河北10省位列全国综合排名前十位, 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发展最为迅猛的地区, 它们占据我国地区工业竞争力的龙头位置, 其工业产业投入水平、技术竞争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工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指标均位于全国前列, 反映出其强劲的工业竞争能力。

本文的研究结果中, 黑龙江的排名位于第一, 与各项研究结果差异较大。在本文所选的主因子中, 第一主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达到28.37%, 反映了工业增长能力和工业管理创新能力, 黑龙江在主因子1上排名第一, 这主要是受石油工业的影响。黑龙江石油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极大, 近几年石油价格的连续上涨也使得其工业产出效益较高。从企业结构分析, 黑龙江石油企业又以国有大中型企业居多, 本文的数据是由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计算而来的, 因此出现了分析上的不准确。如果剔除石油工业, 黑龙江的工业竞争力系数在全国的位次将大大后移。 (10)

西部地区工业竞争能力普遍较低, 从共性因素方面分析, 西部区位闭塞、经济规模小、固定资产投资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教育文化水平低等众多因素的制约导致了其工业发展。从总体上看, 目前我国西部地区仍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工业发展水平低, 竞争力较弱, 工业结构以资源性产业为主, 优势产业相对分散, 没有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今后西部地区应加大工业固定资产投入,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发挥其资源特色, 形成自身的优势产业, 尽快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千庆兰.区域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及其评价研究综述[J].广州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6 (3)

[2]陈红儿, 陈刚.区域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与案例分析[J].中国软科学, 2003 (6)

[3]贾若祥, 刘毅.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以我国东部沿海省市制造业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 2003 (3)

[4]仇方道, 朱传耿.区域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3 (3)

[5]樊锐, 于艳.山东省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对策[J].山东社会科学, 2005 (4)

[6]喻荣春, 孙学君.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层次评价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

[7]千庆兰, 陈颖彪.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类型划分[J].地理研究, 2006 (6)

[8]王秉安.区域工业结构竞争力模型初探[J].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 (3)

[9]武义青等.中国区域工业化研究北京[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2

竞争工业园区行政部副部长岗位 篇5

大家好!

首先,感谢各位领导和同事们给我的信任和支持,给我这次竞职机会。根据自身的能力条件,我竞选行政部副部长职务,衷心希望各位领导和同事们投我一票。

我叫*,本科学历,中共党员,XX年7月参加工作,2012年4月进入*,从事行政秘书工作。一年来,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从事这份工作的责任和光荣,也体会到了其中的艰辛和不易,更为能够在这个团队中一天天成长起来、成熟起来而倍感自豪。

对于我个人来说,参加今天的竞职演讲,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参加才需要理由!我认为自己的竞职优势主要有:一是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相关知识,精通文秘,熟悉和了解宣传、综合治理、人力资源、后勤保障等办公室日常工作。二是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我以“认认真真履行职责,扎扎实实搞好工作”为信条,踏实肯干,诚实待人。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和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三是经常与各部门的工作联系,奠定了与上下、左右深入沟通的基础,懂得并掌握基本程序和工作规律,能够驾驭岗位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四是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开拓进取的意识,尊敬领导、尊重同事,可以确保分工协作和团结共事。更使我有信心竞争这一职位的是,在园区近一年的工作中,领导不断地教育、培养,与同事们的互相关爱、取长补短,以及良好工作氛围,使我个人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升。相信在这个岗位上,我能够更好的发挥自身优势、尽我所能,为领导、为部门、为职工做好服务工作。

如能得到组织的信任、同事们的支持,竞选行政部副部长成功,我会认真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真正当好领导和部长的助手,决不辜负各位的厚望。

第一,摆正位置,当好助手。尊重行政部部长的领导,不越权、不越位、不拆台;积极思考,建言献策;团结所有同事,共同做好行政部工作。

第二,加强学习,提高素质。积极协助部长,主动做好日常工作,不断加强学习,充实自己。充分发挥行政部全体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每个人对工作都能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行政部的整体素质。

第三,做好综合协助、协调工作。及时地传达办公会决策,加强督办检查,确保园区的政令畅通。认真、科学地做好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避免发生互相推诿的现象。处理好与同事的关系,协助部长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分工,认真落实岗位职责;协调好本部门职工之间的关系,做到全体职工一条心,保证扎扎实实,井然有序的做好各项工作。

我相信,我以充满青春活力的热情和对工作认真负责、肯钻肯干的态度,一定能胜任行政部副部长职务。

新型工业化就是提升核心竞争力 篇6

国际制造业基地不仅是世界主要的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而且还要有领导世界制造业潮流的新产品和新风尚。既要立足中国面向国际,更要有与国际先进水平同步的自主开发能力。

“四大巨变”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坚实基础

国际制造业基地的塔基是企业,建设国际制造业基地的最终落脚点也是企业。锡柴自1992年到2000年通过9年二次创业的实践,找到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途径,看到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希望,明确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锡柴的二次创业,突出表现为四个“变”:即“牛尾变龙头,包袱变财富,绵羊变狮子,忍辱负重变鲜花簇拥”。

牛尾变龙头。如果说过去的锡柴是“牛尾”,那么今日的锡柴已成为一汽集团公司在华东地区的发动机研发和生产基地,成为多缸内燃机行业的强厂。

包袱变财富。1991年,锡柴是当地的亏损单位,经过多年的创业发展,锡柴已今非昔比。1992年到2004年累计创利税 24.4亿元,利润 13.37亿元;2004年末企业总资产达38.19亿元,净资产为7.79亿元。

绵羊变狮子。14年前的锡柴,是一只体弱多病的“绵羊”,一吃就饱,一饿就慌。如今的锡柴,已成为拥有规模、拥有品牌、拥有人才、拥有后劲的行业强厂,2004年柴油机产量是1991年的36.77倍;产品销售收入是1991年的60.14倍;人均利税达14.57万元。企业创造利润2.36亿元。对照国际先进的沃尔16项指标,锡柴厂有10项指标达到或优于其标准值。

忍辱负重变鲜花簇拥。1991年,外界对锡柴的评价是:“大厂的架子,穷厂的帽子,老厂的底子,破厂的样子。”而今的锡柴鲜花簇拥,十多年里锡柴先后被评为中国明星企业、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中国机械工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百强企业、中国汽车工业50个发展最快、成长性最好的企业等荣誉称号。生产的柴油机先后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中华科技精品、中国汽车工业50个最具影响力的产品。

“五大整合”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要途径

锡柴二次创业的成功实践,使人感悟到:只有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具备与国际强手抗衡的实力。要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整合五大能力。

1.提升紧贴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

如今的市场竞争是“快鱼”吃“慢鱼”,快则生、慢则死,所以速度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特别是在调整产品结构、改进产品质量、满足用户需求和更好对接市场等方面,要做到“四个快速”。

一是适应竞争快速调整产品结构。在二次创业中,锡柴分三个阶段实施产品结构调整。第一阶段为适应性调整,把主导产品做大、做好,把原来的六大市场、七个系列、300多个品种,调整为三大市场、四个系列、30多个品种,并确定6110车用柴油机为主导产品。通过调整,目前6110系列主导产品的产销量已是1991年的112倍。第二阶段为拓展性调整。具体实施了稳固中卡动力、加速向两端发展的调整方案。向上开发配9吨以上重型客货车的大功率柴油机,向下开发配1.5吨以下的客货车和农用车柴油机,使产品的功率覆盖面扩大到110-280马力,开拓了重卡和轻卡两大市场。第三阶段为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对6110挖潜优化,使之成为宽系列、多品种、多用途、适应面广、竞争力强的跨世纪动力。如采用增压、增压中冷和电控共轨等先进技术,开发生产了绿色环保大功率柴油机;并逐步构筑了6110、6DF、6DL三大产品平台,形成了欧Ⅰ、欧Ⅱ、欧Ⅲ系列机型的梯次结构。

二是根据市场要求快速改进质量。质量是企业的生命。锡柴在质量管理上确立了质保体系与国际接轨的领先地位,6110柴油机从1992年的平均故障间隔期212小时,提高到3038小时,并涌现出一大批80万公里甚至100万公里无大修的典型事例,连续两次荣获国检车配套动力第一名。

三是满足用户需要快速主动服务。用户第一是企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了提高服务质量,锡柴由被动、静态的等候服务,转变为主动、全方位、全天候的快速服务。首先是建立了服务网络体系,深化客户关系管理,成立了“四位一体”区域营销服务体系;其次是创新服务形式,开展亲情服务。通过实施跟踪服务、巡回服务、快速服务、超值服务等活动,打响了锡柴“体贴、周到”的服务品牌。

四是优化体制机构快速对接市场。通过组织创新、管理重组、流程再造,构筑起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体系。实施管理法治,建立“两级组织,三级管理,条管块包”法治管理框架,形成以研发、营销为两大特区的扁平化组织结构,建立了以新品、产品、商品为载体的经营生产实施系统,实施三品流管理;建立了以“控制、监管和保障”为中心的经营管理支撑系统,并实施用人、用工、分配制度的市场化改革。

2.提升与国际接轨的体系开发能力

要想提高体系开发能力,必须从开发模式、开发流程、开发手段、开发阶段上全面与国际接轨。

首先是开发模式与国际接轨。二次创业时,锡柴在新品开发上是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开发模式接轨,走联合市场的系统开发新路子。如在开发跨世纪新品6DL柴油机时,选择与世界顶级的奥地利AVL研究所联合开发。锡柴的技术人员与为宝马、奔驰设计开发过发动机的世界一流专家一起全过程参与新产品的概念设计、方案设计、样图设计和试验测试工作,样机一次试制成功,经第三方德国TüV公司的检测,全部达到设计要求。通过与道依茨、康明斯、珀金斯和奔驰等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同类型柴油机对比,发动机主要性能指标全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获得了5项国内专利。

其次是开发流程与国际接轨,使我国发动机的设计和工艺制造水平达到国际一流产品水平。同时,积极实施同步工程,在6DL柴油机的开发中,锡柴做到了设计开发、整车匹配、协作配套等十个同步,真正做到了出产品、出机制、出流程、出人才。

第三是开发手段与国际接轨。在软件上全面实施CAD/CAM工程,并在新品开发中推广应用了美国Pro/E三维设计软件。特别是PDM的推广应用,有效的将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相关数据,按照一定的数学模式进行数据管理,极大的提高了设计开发效率。同时,为弥补在测试分析软件方面与世界先进企业的差距,加大了试验设计的硬件投入,先后建成了国内一流的产试、中试基地,大大提高了设计开发效率,柴油机的开发速度提高50%以上,设计周期缩短三分之二,试制和试验周期缩短三分之一。

第四是开发队伍与国际接轨。锡柴把提高素质视为企业的紧迫选择,在CA6DL柴油机的开发过程中,先后派出多批工艺、设计人员到AVL公司参与项目的开发设计。为扩大开发阶段的整体能力,在厂内实施了科技项目承包,成立项目课题组,实施项目化管理,锻炼出一批学科带头人和技术尖子。锡柴凭着这支充满朝气的科研队伍,在完成6DL柴油机一代开发后,又用掌握的先进技术进行了二代、三代开发。并独立开发出4DL和电控共轨柴油机,样机一次点火成功。

3.提升以产品为导向的核心制造能力

科研成果二次转化的成功率是工厂核心制造能力的集中体现。培育核心制造能力,就是要实现生产手段的现代化,而生产手段的现代化离不开技术改造。

二次创业中锡柴进行了三个阶段的技术改造。第一阶段是填平补齐。对6110缸体线进行了改造,实现了6110、125系列柴油机的分线生产,形成了柴油机年产上万台的能力。第二阶段是借鸡生蛋。通过投资9000万元,完成了CA6110三万台技术改造。且当年改造,当年见效,实际年产达5万台,当年实现利润7000多万元。第三阶段是两个70%。即改造中用于设备的投入占总投入的70%,在设备投入中用于购置国外先进设备的资金占70%。其结果是:建成了曲轴、缸体、缸盖和凸轮轴四条国内一流的加工生产线,完成了5万台技术改造,达到了10万台以上的生产能力;建成了国际先进水平的铸工静压造型线,国内一流的铸件清理线、自硬砂造型线,形成了年产5万吨铸件能力,平均45秒可生产一只缸盖,铸件废品率下降4个百分点;建成了倒装、立装、悬挂、试车、油漆、油封六条先进流水线,达到最高装配月产2万台的能力;建成了一汽在华东地区的解放改装车生产流水线,形成单班年产10000辆改装车的能力;尤其是最大的项目CA6DL工程于2002年5月18日正式奠基开工,2003年12月20日首台奥威柴油机下线,并形成15000台生产能力,2004年底形成年产5万台的批产能力,并具备7.5万台的生产潜力。

1992年以来锡柴技改投入共计20亿元,初步形成了以柔性生产、信息集成、敏捷制造为特征的核心制造能力。

4.提升面向全球的资源整合能力

锡柴在资源整合上的举措是:建立渠道,建好平台。

建立渠道:与世界著名的VOLVO PENTA公司合资,建立利用国际资源的快速通道。根据合资约定,锡柴派了四批人员到瑞典接受高层次的中期专业培训,获取了一流的产品技术以及质量管理、生产管理经验等宝贵资源,不少移植后已经开花结果。

建好平台:通过与印度、巴西等世界供应商的深度合作,率先建立国际采购平台,形成先进的配套体系。

5.提升以用户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力

文化是企业的根,根深才能叶茂。二次创业以来锡柴实现了由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到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跃升。锡柴把文化建设渗透于管理之中,使硬规范的管理“铁碗”与软规范的管理“高手”融为一体。

锡柴二次创业以来的大胆探索,更进一步明确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目标,使锡柴成为“生产现代化、管理数字化、经营国际化”的“三化”企业。

中国石化工业竞争 篇7

一、收入利润协调增长, 经济地位稳步上升

2014年, 轻工规上企业实现主营收入22万亿, 利润总额1.4万亿, 增速分别为8.72%和5.2%, 与其自身高速增长时期相比的确不高, 但相比于同期其他工业的表现, 轻工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依然巩固。其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工业比重为20.2%, 提升了0.5个百分点;利润占比为21.4%, 上升0.5个百分点;增加值增速为8.6%, 高于全国工业0.3个百分点。2014年中国轻工行业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 竞争力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稳定外需成效显现, 出口优势依然稳固

2014年轻工出口6 154亿美元, 同比增长10.27%, 高于全国4个百分点;占全国出口总量的26.3%, 比2013年又提高了1个百分点;实现贸易顺差4 626亿美元, 是全国贸易顺差的1.21倍, 轻工行业在稳定外需上依然举足轻重。皮革制鞋、工美、塑料、家电、家具五大行业出口均超过500亿美元, 五家占到了轻工出口总额的54.1%, 优势商品出口集中度再度提升。2014年又是轻工出口区域加速调整的年份, 出口区域更加合理, 美欧日占比再降2.4个百分点, 仅占44%的份额。对东盟十国、金砖国家、自由贸易区的贸易额保持快速增长, 尤其是自贸区, 全年贸易额2 194亿美元, 同比增长28.6%, 轻工外贸在出口结构调整中的优势地位更加稳固。2014年, 轻工224个对外贸易园区对外出口总额为630亿美元, 尽管占比仅为轻工出口总额的10.24%, 但增速达到了33.76%, 全国三分之一省份的贸易园区出口占本省的10%以上。贸易园区出口的活跃, 是这一年轻工行业结构调整的又一亮点。

三、东中西部平衡发展, 区域布局趋向合理

2014年轻工行业的区域经济布局仍然保持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以河南为首的中部地区经济总量超过了5万亿, 占比达到22.7%, 增速最高, 为12.2%, 高于平均值3.48个百分点;以广东为首的东部地区利润增速最高, 达到了7.8%, 高出平均值2.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则利润率最高, 达到了7.4%, 高于平均值1.13个百分点, 各有特色的区域产业带已经形成。2014年又是各省轻工产业结构调整显现成效的年份, 近几年来广东总量第一、山东效益最好的并驾局面被打破, 广东以总量占全国轻工的15.1%、利润占14.1%的成就双双雄冠全国轻工, 广东轻工产业的结构调整终见成效。

四、市场环境渐显公平, 内资企业主导增长

中国轻工行业自2011年3月起进入单边下行通道, 景气指数从接近过热的107.56一路下滑至2014年底的89.35, 触及过冷。四年间不同经济类型的企业在同一市场环境下的竞争愈加激烈, 内资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逐步走强。2014年内资企业实现主营收入16.58万亿元, 同比增长9.93%, 增幅远远超过外资及港澳台资企业, 成为轻工行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内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已经从2011年的69.34%上升到2014年的75.12%, 所获利润份额从2011年的71.18%上升到2014年的76.14%, 实现了利润份额大于市场份额、内资企业实力的持续增强, 助推了轻工行业的稳定发展。

五、优势要素加快积聚, 百强实力逐年提升

轻工是个典型的小微企业集聚的行业, 2014年全行业拥有69.46万家企业, 其中小微企业67.59万家, 占比达到97.3%;大型企业比2013年多了106家, 达到了2 190家, 占比也不过0.3%, 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却占全行业的20.15%, 其中百强企业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又占到2 190家总和的43.53%。龙头企业的要素积聚优势对效益的提升愈加明显, 7.74%的利润率也远远高于中小型企业6.1%和5.62%水平, 百强企业在经济下行中执着前行, 已经成为轻工行业稳增长的重要支撑。

六、互联时代抓抢机遇, 电商拓展效果显著

2014年又是电商井喷之年, 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消费习惯, 对传统制造业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改变自己拥抱电商, 是一种时尚, 更是一个时代。百强企业2014年网上销售收入达到了1 326亿, 远远超过2013年的460亿的规模, 占百强主营收入的14.03%, 也远远高于去年5.77%的水平, 增长了1.43倍。九阳电器2014年的网上销售已经占到其销售总额的26.43%。这只是一个良好开始, 对于轻工业行业而言, 几乎没有什么不可以在网上销售的产品;对于未来, 消费者的特定需求也一定会改变今天传统的制造方式。

七、财税负担依然较重, 企业发展备受制约

2014年, 一方面我们看到的是行业下行的态势平稳趋缓, 运行质量明显回升, 结构调整的效果逐步显现;另一方面我们也关注到了利息支出占费用的比重及企业税收占利税的比重这两项财务指标依然在高位。经多方共同努力, 自2012年以来, 企业利息支出比重也只是下降了0.8个百分点, 从9.3%的绝对值来看, 融资成本依然偏高, 尤其是内资企业, 利息支出比重达到10.81%, 是外资企业的两倍;企业税收占利税的比重三年来也一直保持在34%左右, 税收负担的居高不下, 已经成为企业较为沉重的负担。

中国石化工业竞争 篇8

1. 1 目前世界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有利于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

中国船舶工业一直承担着为中国航运运输、海洋开发和国防建设提供主要装备的神圣使命, 是军用、民用结合的战略产业。目前, 中国已成为即日本和韩国后的世界第三大造船国, 船舶出口已成为目前中国总装工业中唯一能与发达国家竞争、抗衡的产业。

未来几年是中国发展船舶工业的最佳时机。世界船舶市场需求将慢慢复苏, 中国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继续向好, 船舶工业已成为中国众多产业中目前少有的既面临国际市场需求同时又面临国防发展机遇的产业, 这些都为中国实现世界第一造船强国的目标提供了有利的现实条件。

1. 2 当前中国船舶工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在看到历史发展机遇的同时, 中国船舶工业也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首先,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金融危机还没有彻底结束, 船舶工业的融资缺口还比较大, 且争夺新兴造船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单单再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已不可能赢得国际市场。其次, 由于世界船舶市场波动的周期性规律和造船企业成本压力日增, 中国船舶工业面临的外部风险将进一步增大。

2 中国船舶工业竞争力现状

2. 1 竞争力现状分析

2. 1. 1 船舶企业技术研发较差

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环境下, 为确保未来的竞争优势地位, 先进造船企业普遍对科技研发非常重视, 并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 加速船舶技术发展的步伐。但目前中国的大型船舶企业设计人员数量大多不超过员工总数的10% , 研发投入的经费更是很少, 造成新船型开发比较薄弱。而近年来韩国造船工业登上世界造船业的“霸主”地位, 究其原因, 主要还是韩国造船企业坚持高新技术、高附加值船型战略, 加大新型船型开发和科技研发投入, 推动技术进步的结果。

2. 1. 2 船舶产品结构层次较低

尽管近20年来中国在船舶产品结构升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由于中国船舶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偏低和生产设备不足, 导致产品结构层次提升遇到了较大困难。首先, 由于受到生产技术水平制约, 中国目前自主开发设计的船型大多数为低附加值的散货轮, 还没有能力进入一些高附加值市场, 如: 大型LPG船、豪华游轮等; 其次, 在新进入的附加值等级较高的细分市场中, 如: VLGC、客滚船、自卸散货船等市场初期, 由于技术水平不足, 产品开发遇到较大阻力, 最终导致船舶拖期, 影响中国船舶企业信誉。

2. 1. 3 中国造船设备配套能力不足

在本土化装船率上, 韩国船舶目前约为中国船舶的2倍。本土化装船率是对中、韩两国船舶工业竞争力差距的重要体现。可见, 在世界造船工业发展的大环境下, 中国船用配套企业普遍面临着产业规模小, 生产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 部分已经具备一定基础和优势的配套产品则又无法得到国外船东的认可。目前, 船舶配套业发展滞后的局面越来越成为制约中国船舶工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2. 2 竞争潜力现状分析

2. 2. 1 中国船舶工业具有比较优势

由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所决定, 与世界先进造船国家相比, 中国造船企业劳动力价格水平仍处于世界较低水平。前几年, 中国造船企业人均年工资平均约为3748美元; 而日本则为46000美元。中国造船企业的劳动力价格比较优势构成了中国船企在国际竞争中取得重要优势的基础性因素。

但随着近年来中国沿海城市劳动力价格的急速上升, 中国与越南、印度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以及南美等潜在造船发展国在单纯劳动力价格上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2. 2. 2 中国船舶工业创新能力差

中国的船舶企业相当一部分新船型的设计仍然参照于国外先进船企。中国船舶的创新产品品种较少, 对市场难以快速响应, 尤其是具有高附加值的LNG船、豪华游轮等复杂船型尚无有效开发。自主创新缺乏经验, 还无法做到自主设计。而且在需要高技术、高难度的船舶领域, 在国际市场份额中只占很少一部分, 与日、韩等先进造船国家差距较大, 尚缺乏国际竞争力。

2. 3 竞争环境现状分析

中国目前约90% 以上的对外贸易是通过海运实现的。加入WTO后, 中国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将不断增多, 海上运输需求将明显加强。中国航运业将向大型化、综合化、专业化、环保方向发展。这为中国船舶企业建造大型集装箱船、油船、液化气船等提供了机遇。

同时, 中国远洋船队的船龄普遍相对较长,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会有大量船龄到期需要更换新船。因此, 在未来的5 ~ 10年, 国内船舶市场将保持较强的造船需求。

然而, 中国加入WTO后, 船舶工业同时将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近年来, 中国造船工业与日本、韩国的技术水平的差距有所加大。尤其是中国船舶配套工业, 很多核心产品依赖进口的引进, 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中国加入WTO以后, 国外船舶配套企业可以直接在国内投资建厂, 直接生产销售核心专利产品, 以便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更高的利润率。

3 提升中国船舶工业竞争力的对策

3. 1 强化劳动力要素优势

为了有效抑制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要素优势趋于减弱的趋势; 首先, 应在大力深入开展精简正式工的基础上, 迅速开展有效措施严格外包人员的数量, 使中国造船企业的用工总量得到有效改善; 其次, 应采取多种办法尽快提高中国造船企业的劳动力素质, 开展岗位技能培训, 鼓励员工增强文化层次, 提高员工的岗位技能水平。最后, 进一步加强“人才储备”战略的实施力度, 切实把该方针落到实处。

3. 2 加大船舶技术创新力度

中国造船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导致进入的世界船舶细分市场相对较少, 企业产品结构还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低端特征, 已制约了中国造船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 如若中国造船企业要提高市场占有率, 首先要在高端细分市场上即高附加值船舶建造上有所突破。积极推进船舶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工作, 快速提升豪华游轮、LNG船、滚装船、LPG船、超大型FPSO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能力与生产技术水平, 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真正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3. 3 适当推进造船行业管理体制改革

目前在中国造船企业之间不仅存在过度竞争, 而且正在变得日趋竞争激烈,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国造船企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为了有效遏制造船企业内部过度竞争问题, 必须适当推进造船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建立起造船企业间规范、公平、有序的竞争秩序。

3. 4 实施企业集团化

进入21世纪以来, 世界造船市场已经演变为超大型造船集团之间的竞争。世界先进造船企业集团仍在“强强合作”, 以期发挥原来各自企业的优势, 从而形成更加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中国造船企业数量多、规模普遍较小、企业集中程度低。在这种形势下, 中国造船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船舶市场中站稳脚跟, 就必须实施企业集团化战略, 重点鼓励优势企业集中力量, 重点联合能进入世界前列的超大型造船集团, 推动造船资源向超大型骨干企业集中, 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3. 5 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

中国应当参考发达造船国家的信贷、融资条件, 对造船信贷、融资和担保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逐步扭转“国轮外造”的尴尬局面; 加大对船舶科研开发的投资力度; 对目前船企在改革或经营中遇到的困难, 政府应当给予补贴等政策支持。

3. 6 实施人才战略

人才是各类企业发展的重要柱石。船舶工业失去了人才, 就等于失去了发展的基础。与日、韩等国相比, 中国造船企业人才储备明显不足。如果再考虑到中国船企还雇用有大量低学历的外包人员, 则与日、韩船企的差距更大。所以, 提高中国船舶工业的竞争力, 一定要把人才问题放到十分突出的重要地位来考虑, 在体制上创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 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水平。最好能够吸收外部资源, 如引进日、韩等国的优秀造船人才及管理专家。在人才建设方面, 重点进行一线生产工人队伍的建设和核心技术人才培养的工作。

摘要:要大力发展中国船舶工业, 缩短与先进造船国家的差距, 就必须提升中国船舶工业的竞争实力, 研究与分析中国造船工业的竞争力是首先要进行的工作。本文在分析中国造船工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 从竞争力现状、竞争潜力现状以及竞争环境现状三方面评价了中国船舶工业竞争力的状态, 并从强化劳动力要素优势、加大船舶技术创新力度、适当推进造船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企业集团化、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实施人才战略六个方面指出了提高中国船舶工业竞争力的现实对策。

关键词:竞争力,中国船舶工业,对策

参考文献

[1]弗雷德·R.戴维, 战略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2]唐纳德.索尔, 如何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0.

[3]叶家玮.现代造船技术概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4]Clarkson Research Studies, World Shipyard Monitor, Vol.7-10, No.1-12.

[5]当代中国船舶工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9:5-9.

[6]陈远锦.浅谈中国船舶工业核心竞争力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理论的内在联系[J].商业研究, 2007 (6) :43-46.

[7]吴喜梅.论框架下的竞争政策[J].北方经济, 2005 (10) :68-69.

[8]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7.

中国石化工业竞争 篇9

商务部、工信部、成都新都区的相关领导出席了年会, 成都新都区对本次年会投注了很大的热情, 给予了积极的支持。据悉, 本次年会选择在成都新都区召开, 也有其重要意义。新都区王翼刚区长在发言中说:“新都是成都市北部新城, 自1994年以来连续17年被评为四川省综合经济实力十强县。面对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良好的发展态势, 新都区全力打造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西部机电装备制造新城,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商用汽车及零部件研发制造、能源装备研发制造、工程机械研发制造基地, 2010年全区汽车及零部件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 青岛一汽、中集集团、青特集团等国内知名整车生产厂商相继落户新都, 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还有国内外众多优质汽车零部件企业相继在新都区建厂扩能, 形成了配套完整的产业链。支持行业年会的召开必将进一步促进新都区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发展, 必将进一步提升新都区高端商务车研发制造整体水平, 为推动成都乃至整个西部汽车产业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董扬作为中汽协的当家人以及本次年会的主持人, 指出, 中国目前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汽车产销大国, 2011年总的增长态势和前两年完全不一样, 但总的形势还好, 在这种情况下, 如何将汽车产销大国建成汽车产销强国, 成为了我们的重要任务。董扬认为, 在中国汽车发展中, 零部件滞后于整车, 所以零部件的发展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汽车零部件能否成为世界一流产品对于中国变为汽车强国非常重要。因此, 2011年的零部件年会重点讨论“技术·创新·竞争力”, 以此为核心, 希望通过对技术创新的深刻认识, 进一步提升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产品的竞争力。

本届年会召开方式不同于以往, 由封闭式改为开放式, 上午为主题大会, 下午分为五个分会场, 分别为高层研讨以及四个专题交流会, 包括汽车零部件先进制造技术论坛 (本刊为该论坛主办方之一) 新材料、新工艺, 汽车电子及相关技术, 海外兼并与重组等论坛。论坛及交流会从不同角度, 不同方面让本次年会参会代表进行了充分地交流和讨论, 在协会所准备的丰盛大餐中收获颇多。本次年会还为2011年度中国汽车零部件子行业增补的12家、新评的六家零部件行业龙头企业举行了授牌仪式, 至此中汽协已颁布授予43种产品、行业160家企业为汽车零部件龙头企业。确定行业龙头企业对于协会掌握行业情况, 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中汽协将扶持、鼓励这些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山东盛泰车轮、安徽安凯福田曙光车桥、湖北三环车桥、京西重工 (上海) 、浙江环球滤清器、北京亚新科天纬油泵油嘴、杭州人人、中汽成都配件、莱州三立、重庆光大产业、河南天海电器等企业榜上有名。

中汽协主管零部件工作的董建平副秘书长做了《自主创新是提升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竞争力的关键》的主题报告。他在报告中指出, 本次年会是在我国汽车产业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 2011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 也是我国实施“十二五”计划的开局之年, 我国汽车产业开始大力推进从汽车大国向强国的转变。今后10年, 是我国汽车产业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汽车强国必须建立在雄厚的汽车零部件工业基础上, 我国汽车零部件的技术创新能力状况将直接影响汽车强国的质量。因此, 加快提升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增强市场竞争力是做强我国汽车产业的关键。

作为国内外创新优秀企业的代表,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亚太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玉环县汽摩配行业协会和电装株式会社, 围绕“技术·创新·竞争力”, 将自己企业在技术创新、人才发展战略, 如何提高企业竞争力, 做大做强企业等方面的成果和经验与参会代表进行了分享, 使其他企业在聆听之中受益匪浅, 很具借鉴价值。

对于当前的形势, 董扬秘书长以前瞻的眼光和开放的态度, 明确指出:“根据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中资零部件企业和外资零部件企业都是我国汽车产业的组成部分, 我们改革开放, 引入整车、引入世界很强的零部件, 目的是为了发展中国汽车产业。外资企业不光是自身发展, 也要同时带动中国汽车零部件的发展, 国际零部件大公司在中国的企业要支持中国整车自主品牌特别是比较弱小的轿车的发展, 而且在发展中要和中国的零部件企业在二三级配套中很好地结合, 争取合作达到双赢的结果。”

最后, 董扬还对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做出提醒, 发出呼吁, 提出要求。

提醒:我们面对的形势是, 永远是有困难, 有机遇, 国际大公司脑子里都有一根弦, 要想未来持续发展, 必须把零部件转向中国, 这也是我们的一个机遇。仅立足于中国市场是不可能做成一流零部件的。

呼吁:中国的整车企业要有意识地支持零部件的发展, 零部件是整车重要的支撑, 全世界大的整车企业都和零部件有战略联盟关系, 在美国有德尔福、伟世通, 在日本有电装, 在韩国有摩比斯, 在欧洲有博世、西门子这样一些大而强的零部件公司, 也希望中国整车企业做出更多努力, 扶持起中国的“博世”、“西门子”这样的零部件公司。

中国石化工业竞争 篇10

一、新型国际分工的格局

新型国际分工是指以跨国公司为主导,按照价值链增值环节进行拆分的国际生产活动,依据不同地区要素密集度优势分布于价值链生产、销售、研发等各不同的增值环节,以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优配置,其特征主要是以跨国公司为主导、产业链条层次突出及基于价值链进行。国际分工的发展已经历经了从产业间分工细化到产业内分工,最后深入到产品内分工,新型国际分工的主要特点即产生了新现象产品内分工,其分类如表1。

新型国际分工的分工格局如图1,显示三种分工类别的分工程度与增值能力的高低,从产业间到产业内再到产品内分工,分工的程度逐渐细化和加深,增值能力逐渐提高。

二、新型国际分工对中国出口加工业的影响机理

( 一) 产业间分工界限被打破推动高端加工制造走出国门

基于要素禀赋和技术水平差异,中国出口的主导产品是服装、玩具、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环节产品,发达国家则主导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即高新技术、机电等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生产。但随着国际分工逐渐深入,产业间分工界限逐渐模糊,基于产品生产环节的国际分工实现了全球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国因而更多地参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分工,更多高新技术和机电等高附加值产品走出国门。

( 二) 产业内分工环节扩大开辟企业发展新空间

产业内分工主要依照产业链条的不同环节分工,包括技术、生产和营销环节,技术环节涉及产品研发、设计等,营销环节包括产品的售后服务、品牌管理等,这两个环节主要依靠高端核心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发达国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产业链条中技术含量和利润率相对较低的加工制造组装环节则被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带动了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发达国家逐渐将一些高端产品的研发和营销环节投放在中国,以便于在面对巨大的市场份额时能够快捷、周全地服务消费者以满足市场需求,既为中国企业传播了相应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式,也为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开辟了新空间。

( 三) 产品内分工参与程度提高提升产品附加值

产品内分工依照同一产品的不同工序或零部件的不同技术含量进行分工,核心技术和管理能力强的发达国家负责技术含量高的工序操作和附加值高的部件生产,以往中国主要负责低附加值的初级零部件生产出口,但是随着科学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企业更加重视产品内分工高增值能力工序的参与,逐渐向一般部件的设计制造甚至核心部件的研发设计制造延伸,参与品牌营销管理,出口产品的附加值逐渐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逐步提升。

三、新型国际分工对中国出口加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一) 外商直接投资

新型国际分工是基于跨国公司网络体系的国际分工,外资企业是中国出口加工业的主力军,中国出口加工业的结构和布局必然会受到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 二) 经济规模

新型国际分工作为全球分工体系必然形成庞大的经济规模,从而产生规模经济。规模经济的产生能够使出口加工业降低成本,增加收益,提升竞争优势,获得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 三) 研发投入

新型国际分工产生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技术进步使产品生产减少了对于距离和地理位置的依赖性,降低了产品生产过程的复杂性。新型国际分工是基于“全球价值链”的国际分工,一国参与分工的地位取决于该国在全球价值链体系中所控制的环节是否具有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提升中国出口加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提高工序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即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研发投入量至关重要。

( 四) 劳动力禀赋

第一,劳动力成本。新型国际分工产生的又一根本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存在大量廉价的劳动力,其基础生产组装环节离不开大量劳动力,中国出口加工业的发展立足于丰裕而廉价的劳动力优势,且在国际市场劳动密集型产业占据较大比重; 第二,人力资本水平。新型国际分工下,由于技术进步和企业组织改进使复杂的生产过程分解为简单步骤,人力资本作用巨大,不仅技术进步和企业组织改进需要先进人才,受过教育的人学习能力也更强。中国出口加工业国际竞争力提升通过实现生产工序的高技术含量和生产环节的高附加值,需要研发出创新性品牌、高科技产品和掌握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对劳动力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 五) 产业结构

第一,工业基础。新型国际分工产生了产品内分工,分工体系已经到达细化分工的一个巅峰,实现如此深入的分工离不开制造业良好的工业基础。作为制造业的一个环节,出口加工业的发展离不开制造业的良好基础和带动作用,其产业结构、发展水平极大影响中国出口加工业的发展基础; 第二,配套设施。产品内分工与相关健全的配套设施密不可分,由波特的钻石模型可知,一国某产业国际竞争力会受到相关配套设施的影响,

四、新型国际分工对中国出口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 一) 指标和变量的选取

本文以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作为中国出口加工业国际竞争力的代表对象,并以贸易竞争力指数TC衡量中国出口加工业国际竞争力水平,用Y表示。

考虑各影响因素数据的易得性和可靠性选取具体指标衡量,相关说明如下: 外商直接投资水平用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代表,表示为X1; 经济规模变量用工业总产值来代表,表示为X2; 研发投入水平变量用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来代表,表示为X3; 劳动力成本变量用制造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来代表,表示为X4; 人力资本水平变量用受教育程度为大专及以上的人口数来代表,表示为X5; 工业发展水平变量也用工业总产值近似反映,因此与经济规模归为同一指标变量; 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服务配套设施发展水平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增加值来代表,表示为X6。

( 二) 模型的建立与估计

本文选取2002—2013 年间数据分析,为消除面板数据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问题,对变量釆取自然对数形式,结合理论研究结果,拟定中国出口加工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

式中,c表示常数项,μ 为随机干扰项,β1、β2、β3、β4、β5、β6为待估系数,Y为被解释变量,表示中国出口加工业国际竞争力,Xi( i = 1……6) 分别表示各解释变量。运用EVIEWS6. 0 釆取最小二乘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并依次进行了多重共线性检验与修正,修正结果如表2 所示。

修正后的模型为:

该模型的拟合优度和修正的拟合优度均大于0. 95,表明Ln X1、Ln X2和Ln X5能够解释Ln Y变动的很大一部分。各解释变量的t检验都显著,说明Ln X1、Ln X2和Ln X5对Ln Y影响显著。

( 三) 模型检验

通过White检验模型的异方差性,得到结果如表3所示:

Heteroskedasticity Test: White

Breusch - Godfrey Serial Correlation LM Test:

由表3 可以看出,nR2= 7. 755037,而 χ20. 05( 8) =15. 507 > nR2,因此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采用拉格朗日( LM) 检验判断修正模型是否存在自相关,得到结果如表4 所示:

由表4 可以看出,Prob( F) = 0. 2038 > 0. 05,且 χ20. 05( 2) = 5. 991 > nR2,因此模型不存在自相关。

因此,模型最后可以确定为:

( 四) 主要结论

从实证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人力资本水平、经济规模与工业发展水平和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均对中国出口加工业国际竞争力水平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影响显著。其中,人力资本水平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表明中国出口加工业的发展逐渐向高附加值层次演进,竞争优势延伸至企业技术和管理层面,需要具有高素质的、经验丰富的劳动力推动出口加工业发展,推动产业的成本节约、产出增长和效率提高,力求实现利润最大化; 经济规模与工业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次之,表明中国出口加工业的发展依赖于中国工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经济规模的扩大,稳固的工业基础和巨大的经济规模为出口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先进的技术和广阔的市场,为出口加工业深层次、高附加值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其次,外商直接投资水平对出口加工业竞争力水平提升的影响也较大,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和跨国公司盛行的趋势下,外商直接投资已占据中国加工出口的主体地位,外商在中国境内投资建厂,利用中国大量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进行中间产品的生产并将之出口到境外,促进加工出口额的增加,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出口加工业的发展具有显著影响。而其余变量如研发投入水平、劳动力成本及配套设施发展水平影响作用则不甚显著。

五、新型国际分工下提升中国出口加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 一) 推动出口加工更深嵌入全球价值链

无论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还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都要利用或创造优势进一步参与新型国际分工。一方面,提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效率,对于产业分散没有形成产业聚集优势的,实行产业重组调整组织结构,培育竞争力优势突出的中型企业进行专业化生产; 同时,提升出口加工企业技术和工艺水平,促使企业将生产向高附加值、高利润环节延伸。另一方面,进一步调整资本、技术密集型出口产品结构,提高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国际分工链条中的地位,拥有核心技术开发能力和知名品牌经营能力,以带动出口加工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 二) 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一方面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和自主创新激励机制,例如制定严格法规规范知识产权的保护,加大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和科研投入的财政支持力度,为中小企业提供参与高科重点项目和资源交流共享的平台,实行关税壁垒和限制进口等措施,保护新兴自主创新企业初期发展免受国际市场冲击等; 另一方面,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不仅加大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严格考核制度以建立人才培养体系,还要实行人才培训的专业化管理,针对不同层次进行专业化的培训,例如对于管理人员,基于现代企业制度和管理理念角度补充其对现代生产方式、商务模式以及新型国际分工背景下企业转型升级的认识,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定期专业化实战训练和严格的考核机制等。

( 三) 优化外商直接投资结构

现今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多是来自发达国家的低附加值、低利润的用工投入,甚至是高能耗和高污染的加工制造环节,为保证中国出口加工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提升,应优化外商直接投资结构,杜绝高污染、高能耗的低技术产业的流入,重点吸收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且低污染的产业和加工环节,例如可以制定引进外商产业标准相关目录作为指导,对于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外商投资给予更优惠的政策,而对于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高污染、高能耗的外商投资则坚决拒绝进入中国市场。

( 四) 推动加工业实施“走出去”战略

首先,建立和完善海外加工业支持体系。建全相应境外投资的法律法规,通过政府财政补贴等形式完善海外加工业资金配套,并完善境外投资管理制度; 其次,鼓励企业对外投资建厂开辟新市场。对于一些国内市场发展较好的大型企业,利用其高端的研发设计能力在所需生产要素密集型国家投资建厂,创建自主品牌,实现国内外企业集团集研发设计、加工制造、管理和服务为一体的分工网络体系,增强企业活力,甚至要建立海外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将本国企业研发的高新技术产品承接给国内母公司或国外子公司生产,然后将产品销往国内外,通过与国外技术资金雄厚企业合作,吸收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产业价值链的附加值; 第三,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助力“走出去”。发挥沿线城市华人华侨的资源优势,加强与沿线国家优秀跨国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杜传忠,李梦洋.新型国际分工条件下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1(9).

[2]薛国琴.基于新型国际分工视角下的中国外贸增长方式选择[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5).

中国石化工业竞争 篇11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集群提升

中图分类号:F061.5;F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39(2008)01-0045-06

Evaluation on the competence of Chongqing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nd its upgrading ideas by clustering

ZHANG Chun-xu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Trade,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67,China)

Abstract:Principal composite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make evaluation on the competence of Chongqing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the results show that,compared with the consumable manufacturing sector,Chongqing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sector development lags behind because of its low industrial structure level,the low specialized collaboration level,the backward technology and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unfitnes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radically change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the wa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quipment manufacturing sector in Chongqing is to make efforts to make self-innovation,and to rapidly upgrade its industrial competence by specialized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elongation of industrial chains.

Key words:equipment manufacturing industry;competence;assessment;upgrading by industrial clustering

装备制造业在支撑和带动重庆工业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消费品制造业相比,重庆装备制造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低度化、专业化协作程度低、技术落后及制度环境不配套等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以发展装备制造业为突破口,促进重庆老工业基地改造,成为重庆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当前,重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环境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科技加快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不断向纵深推进导致国际分工水平化趋势;消费需求不断升级导致产业结构的转换;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导致国内竞争的国际化;多数工业领域的关键技术、高端市场和一线品牌被跨国公司控制导致产业链条被锁定在低端;区域利益主体强化导致产业分工的合理性、互补性更多地被产业竞争性所替代而形成的市场竞争方式转变。同时,在我国面临土地、能源、环境约束不断加大和中央实施科学发展观的背景下,传统的以投资拉动为主的工业增长模式不仅受到土地、能源、环境的约束,而且越来越受到国家政策的严格制约。

在此背景下,重庆装备制造业最根本的出路在于提高产业竞争力。而提高重庆市装备制造业竞争力首先在于明确重庆市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现状。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重庆市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进行评价,以明确重庆市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水平,在此基础上提出重庆市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集群化提升思路。

一、工业竞争力概述

1.区域工业竞争力

工业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工业对于该国或地区资源禀赋结构和市场环境的反应和调整能力,它包括宏观层次产业竞争力和微观层次企业竞争力两个方面[1]。工业竞争力是动态发展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条件下表现出的工业竞争力也不同。重庆市装备工业竞争力是装备工业生产能力、营销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是相对于竞争对手能更有效地组织资金、人才、技术、市场、物资等资源的综合能力[2]

2.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模型

产业竞争力主要体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某产业的总体资源配置状况及其效果。产业竞争力大小与其是否遵循比较优势原则直接相关[3]。如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按照比较优势原则选择自己的产业发展战略和技术路径,则在与其他地区或国家产业竞争中就能够获得竞争优势,产业就有发展的空间。反之,产业有可能不断萎缩,由朝阳产业逐步滑落到夕阳产业,这就需要调整发展战略和产业结构[4]

最稀缺生产要素的最有效率使用,取决于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的选择,即企业、部门和国家根据自身资源禀赋结构特征,选择最能发挥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图1显示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遵循比较优势原则进行技术选择的变动轨迹,产业可用不同产品的等产值线的包络线来表示。等产值线上每一点反映生产某一特定产品的特定技术组合。獺、I、J三条等产值线都与产业包络线相切,三个产业产值相同。如劳动相对于资本丰裕,等成本线为AA′,选择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政策有利于进入企业获得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从而使整个产业具备竞争力。如资本相对于劳动丰裕,等成本线为BB′,选择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政策有利于进入企业获得比较优势和竞争力,从而使整个产业具备竞争力。

图1 比较优势和产业的技术选择

图2显示了产业选择、技术选择和产业成长之间的关系。图中横轴为资源禀赋结构,用人均GDP表示;纵轴为资本密集程度,用资本—劳动比率表示。按照一般的规律,随着人均GDP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趋向于高度化,即产业越来越趋于资本密集型。与此同时,在相同的产业选择的条件下,技术选择也具有生产要素的密集度差异,在图2中用框图的高度表示。在本图中,獹′点人均收入比G更高,产业选择也更为资本密集化。但在不同的产业选择情况下,技术选择仍然可以导致资本密集程度的不同,如在Q′的场合选择较为节约资本的技术导致的资本密集程度K′,比在人均收入水平为G且技术选择为Q时的资本密集程度K还低。

图2 产业选择、技术选择和产业成长

二、重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1.产品门类齐全

直辖以来,重庆装备制造业形成了以内燃机、环保成套设备、仪器仪表及军事装备等为主的四个国家级研发生产基地;发展了以输变电成套设备、数控机床、电子产品通信设备、船舶工业等为主的四个优势制造业;培育了以轨道交通设备、风电能源成套设备、建筑工程机械、模具、医疗成套设备、优质材料等为主的六类重点产品。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装备制造业产业体系,成为重庆市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国内重要的现代化装备制造基地。

2.发展速度快

2006年全行业工业总产值是1996年的6.1倍;工业增加值提高4.83倍;总资产贡献率为9.28%,比1996年提高6.5%;全员劳动生产率6.8万元/人年,比1996年增加4.72万元/人年;占全市GDP比重从1996年的12%跃升到2006年的14%,已形成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7个,市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31个,行业技术中心5个。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获国家批准专利400余项。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行业发展后劲增强。全行业通过对优势资源的不断整合重组,已形成重庆机电控股集团公司、重庆船舶工业公司、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北方工业集团公司等一批优势骨干企业。

3.加工配套能力强

一是基础件品种多,研发和生产能力强。重庆可以配套生产重型汽车齿轮、船舶用大型齿轮箱、增压器、重型铸锻件、低噪声全密封轴承等产出率品。此外,重庆的模具加工、内燃机发电机组、柴油发动机、液压件等产品方面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二是汽车摩托车企业有很强的机械加工能力和研发能力,一些企业如嘉陵、宗申、力帆、隆鑫等已涉足装备制造业,生产农业机械、通用发动机。三是内燃机生产门类齐全,可生产各种汽油和柴油发动机,已形成多品种、多用途、多系列技术水平的企业群体。四是西铝、重钢等大型企业在大型钢材、铝材结构件加工上有特有的技术优势。

4.发展条件优越

一是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方便快捷的立体交通网络。重庆是长江上游最大的中心城市和西部最大的工商重镇,地处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资源丰富地区的结合部,起着承东启西、左右传递的作用,对周边地区有较强的辐射力。重庆已形成较完备的水陆空立体交通体系、通信体系,是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和通信中心。

二是具有潜力巨大的需求市场。重庆需求市场一方面来自3 100万的人口,以及向周边省市经济辐射的约2.5亿人口;另一方面来自直辖以后巨大的投资拉动。未来十年重庆最少有1.3万亿固定资产投资,每年投资高达1 300亿,居西部投资的领先地位。

三是具有雄厚的科研能力和高素质的人才支撑。重庆大中型企业有科研机构150多个,科技工作者和工程师4万余人,其中,装备制造业近万人。重庆有各类高校29所,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51个,博士后流动站7个。

四是具有成本较低的劳动力和供应充足的能源保障。重庆有一大批具有现代管理知识、经验丰富的企业管理者和能吃苦耐劳、业务过硬的适用型技术工人。重庆劳动力成本仅为沿海地区的1/3,为美国的1/40。重庆具有丰富的水、电、气资源,供应充足。

五是具有中国西部和三峡库区以及工业园区优惠的政策扶持。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三峡库区发展,国务院、重庆市政府制定了若干优惠政策,尤其对入驻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以及长寿化工业园区和30个特色工业园区的企业提供了园区优惠政策[5]

三、重庆市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分析

1.评价方法简介

用统计方法研究多变量问题时,变量太多会增加计算量和增加分析问题的复杂性。人们希望在进行定量分析的过程中,涉及的变量较少,得到的信息量较多。主成分分析正是适应这一要求产生的,是解决这类问题的理想工具。主成分分析法是竞争力评价的常用方法,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方法,并且这些少量的综合指标能够反映原来多个指标所反映的绝大部分信息[6][7]

2.重庆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分析

为了科学、全面、准确地选择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遵循科学性和可行性相结合、重点和准确相结合、过程和状态指标相结合的原则,本文选取了由玐1(工业总产值)、X2(工业增加值)、X3(增加值率)、X4(成本费用利润率)、X5(全员劳动生产率)、X6(产品销售率)、X7(工业销售产值)、X8(科技活动人员)、X9(高级技术人员投入强度)、X10(经费支出总额)、X11(技术经费投入强度)、X12(新产品产值)、X13(新产品产值率)、X14(固定资产原值)、X15(固定资产净值)、X16(固定资产新度系数)、X17(职工装备水平)、X18(总资产贡献率)、X19(资本保值增值率)、X20(流动资产周转率)共20个指标[8][9]来评价重庆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本文根据2006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及2006年重庆统计年鉴中重庆装备制造业七大行业的上述指标数据,对重庆市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进行评价,运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重庆市装备制造业的特征值与贡献率及因子载荷

根据主成分对应的特征值大于1的原则,提取5个主成分,即X1(工业总产值)、X2(工业增加值)、X3(增加值率)、X4(成本费用利润率)和X5(全员劳动生产率),其累积贡献率已达98.136%,能反映20个指标的绝大部分信息。

根据初始因子载荷可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工业销售产值、科技活动人员、经费支出总额、新产品产值、固定资产原值、定资产净值在第一主成分上有较高载荷,说明第一主成分基本反映了这些指标的信息;第二主成分反映了增加值率、成本费用利润率、技术经费投入强度、人均职工装备水平、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的信息;第三主成分反映了增加值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固定资产新度系数、资本保值增值率的信息;第四主成分反映了全员劳动生产率、高级技术人员投入强度、技术经费投入强度、固定资产新度系数、流动资产周转率的信息;第五主成分则反映了产品销售率、高级技术人员投入强度的信息。提取5个主成分是可以基本反映全部指标的信息,所以决定用5个新变量来代替原来的20个变量。新的变量分别如1~5式表示(指标X7-X20前的系数均太小而忽略):

F1=0.319X1+0.457X2-0.279X3-0.365X4-0.040X5+0.174X6

F1=0.105X1+0.218X2-0.168X3-0.254X4-0.037X5+0.284X6

F3=0.035X1+0.104X2-0.101X3-0.177X4-0.034X5+0.456X6

F4=0.009X1+0.024X2+.092X3+0.087X4+0.580X5+0.354X6

F5=0.020X1+0.022X2+0.036X3+0.036X4+0.084X5+0.159X6

以每个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计算主成分综合模型:

λ1λ5

F=----------------F1+...+ -----------------F5

λ1234λ5λ12345

即:F=0.181X1+0.282X2-0.171X3-0.242X4-0.034X5+0.256X6

表2 重庆市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各主成分及综合值

根据表2,对第一、二、主因子值而言,交通运输制造业的值最大,金属制品、通用设备制造、通信设备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仪器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为负值,以金属制品业最低;对于第三主因子值,同样以交通运输制造业的值最高,以金属制品业最低,其余部门虽然为正值,但较小;第四主因子值均较大,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最大,专业设备制造业最低;第五主因子值差距不大,以交通运输制造业最大,专用设备制造业最低。各主成分综合起来看,除交通运输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为正值,其余部门为负值,说明除了交通运输制造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之外,其余部门竞争力均较弱。

四、重庆装备制造业竞争能力的集群化提升方向

经验证明,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往往呈现明显的集群特征,产业集群能够带来明显的竞争优势,可概括为生产成本优势、交易成本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创新优势、国内市场竞争优势、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信用优势、产业组织优势。因此,重庆市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应该依靠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作为支撑力量[10]

1.科学规划装备制造业特色产业集群和产业链

通过分析经济实力、产业活力、市场竞争力和科技竞争力等指标并依据国家产业政策、产业的资源优势等条件,筛选重点装备制造产业部门加以培育,按照产业细分的要求培育若干个产业集群作为特色主导产业竞争力的支撑。根据重庆市的比较优势、现有基础、市场发展潜力等要求,科学确定和合理规划的产业集群。在大的产业集群中,应形成若干个带动力强、上中下游紧密联系、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链作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主要支撑。发展优势产业链,应有利于完善优势产业的配套体系建设,全面降低综合成本,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和附加值,推进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协调发展。

2.合理布局特色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

产业缺乏合理的空间布局、区域间产业结构雷同、相互在招商引资上无序竞争,是造成产业竞争力难以生成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和适当错位发展的原则,根据重庆各区域的地理环境、经济技术基础和已形成的产业集聚状况,对特色主导产业和产业集群进行区域分工和合理布局。同时,应明确各区域的产业定位,构建特色鲜明、分工协作、布局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按照区域产业定位,对于没有鼓励或者允许发展某些产业的区域,就应当通过土地、信贷等政策限制发展。

3.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的整合

在整合产业链、发展产业集群中,龙头企业具有不可替代的资本、市场、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是产业链中“四链”(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整合的引擎。在“龙头”企业整合产业链的过程中,一应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防止用行政手段搞“拉郎配”;二要通过主导产品的上下游延伸,沿价值链纵向整合,加强产业内上下游企业的配套协作;三是以产权为纽带,通过收购、兼并、重组等形式,实现龙头和重点企业迅速扩张,以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四是对于龙头企业的跨行业整合总体上应持谨慎态度,因为进入与企业目前所从事的行业不相关的领域往往潜伏着巨大的风险,产生范围经济的难度较大;五是在目前的政绩考核体制下,对于跨区域的产业链整合,应妥善处理地区之间的经济总量和税收的关系,建立经济总量与税收的分享机制。

4.以垂直分工与协作生产体系促进中小企业集聚

目前,重庆市多数大中型企业整个生产流程相对封闭,大企业未能与中小企业形成紧密合作关系,产业关联度较低。应支持在渝的中央企业、军工企业与当地企业联合创办企业,通过军工企业价值链、技术链、供需链的分解,在当地发展配套型中小型企业。为促进中小企业的集聚,应对“龙头”企业的价值链环节进行整合,把“龙头”企业引到战略管理、核心技术开发、市场开拓上来,而把生产制造环节尽可能地分解外包,给中小企业的衍生和成长创造市场机会。当今市场竞争已演变为价值链环节的竞争,在市场快速反应能力的竞争的背景下,重庆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应实行外包战略,专长于整个价值链流程的某阶段。当前,由信用关系缺失、社会资本贫瘠所造成的交易费用过高是障碍分工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培育社会资本在当前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社会资本的积累要靠建设信用文化,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营造信用区域、信用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中介、信用个人体系,规范企业、政府和专业服务机构的行为,使信用交易、信用监督和信用服务有章可循。

5.以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促进企业集聚

通过装备制造业在园区集中发展,可避免布点分散、占地量大、成本增大、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弊端,促进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和集约化发展。重庆工业园区多由一般综合性招商引资方式形成,普遍存在产业集中度低、集聚效益差等问题。如园区不进行科学的产业定位、未按产业链关系招商引资,则园区就并非是产业集群,难以形成竞争优势。集群的形成必须以工业园区的科学规划建设为基础:一要按“体现特色、有机链接、形成集群”的原则,提高园区总体规划水平,根据各地产业发展方向对工业园区进行产业定位和资源整合,形成具有产业特色的工业园区;二是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应重点引进与现有产业关联度大的项目,使引进的项目能够弥补本地产业集群在核心技术和核心链条上的“缺位”,拉长集群的产业链;三是对同一地区的各个园区进行必要的整合,进行适度错位发展,避免过度竞争;四是完善园区功能配套,形成综合服务能力。

6.推进网络化集群创新能力的提高

如果没有创新作为支撑的产业集群可能以低成本获得暂时竞争优势,但不能持续。必须不断地为集群引入创新高级要素,建立创新体系,注入创新动力与活力,才能使产业集群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11]。网络化集群式创新是通过企业内外部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所构成的整个网络的协作和整合而产生创新的一种创新组织模式,强调企业集群间的技术创新协作和企业部门间的合作创新[12]。网络化集群式技术创新是融合技术能力和市场需要的创新组织模式,由组织内外的沟通路径组成的复杂网络有助于实现技术领先和产品开发的同步化和内外联动,有助于解决重大创新和快速渐进式创新中的同步化矛盾[13]。在网络化集群式创新中能获得其存在所必需的技术支持,从而实现其经济价值。

参考文献:

[1] 吴照云,彭润中,郑琴琴.欠发达地区产业竞争力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2] Bonanno G,Haworth B.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1998 ( 16).

[3] 蔡昉,王德文,王美艳.工业竞争力与比较优势:WTO框架下提高我国工业竞争力的方向[J].管理世界,2003(2).

[4] Peter G Warr. Comparative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Asian-Pacific Economic Literature,1994,8(2).

[5] 重庆市人民政府.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的通知[R].20050131.

[6] 林海明,张文霖.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详细的异同和SPSS软件[J].统计研究,2005(3).

[7] 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154.

[8] 南振兴,程桂荣.中国地区工业竞争力比较[J].财经问题研究,2004(9).

[9] 龚奇峰,彭炜,于英川.工业竞争力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中国软科学,2001(9 ).

[10] 张克俊.以产业集群提升四川工业竞争力的主要思路[J].四川省情,2007(2).

[11] 魏江,朱海燕.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过程模式演化及发展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vol.18,No.6,2006(12) :116120.

[12] 蔡宁,杨闩柱.企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演进:从“聚集经济”到“创新网络” [J].科研管理,2004(4).

[13] Radosevic.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 in Central andEastern Europe:Determinants,Organizers and Alignments[J].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2002(27):8796.

中国石化工业竞争 篇12

为此,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正式发布“公约”全文并发出倡议,倡议会员企业积极参加公约,并欢迎广大行业企业积极参与。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将分批在媒体公布参加公约企业的名单。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在倡议书中倡议———

所有企业要积极参与。市场环境的维护,有赖于全行业企业的共同努力。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号召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会员踊跃参加,也欢迎在中国大陆注册的机床工具行业的非会员企业积极参与,成为《公约》的成员企业,促进行业的健康发展。

自觉从我做起。企业做好自身的诚信自律是搭建公平竞争市场的基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行业企业应认真了解、学习和履行《公约》,自觉做到遵纪守法、诚信自律和公平竞争,杜绝一切不正当竞争的行为。

加强共同监督。加强监督是《公约》得以实施的基本保证。行业企业应加强市场监督,积极面对市场上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主动捍卫企业的合法权益;要充分发挥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的社团组织作用,共同抵制和扼制不正当竞争的企业和行为。

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为打造一个风清气正、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而努力。

公约全文请登陆http://www.cmtba.org.cn网站查看,同时可在该网站下载参加《中国机床工具行业反不正当竞争公约》申请表,填写后通过以下方式发给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市场部:

电子邮箱:cmtbamk@cmtba.org.cn

传真:(010)63345701;

邮寄:北京市西城区莲花池东路102号天莲大厦12层邮编:100055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锻压机械分会会员单位可直接与锻压机械分会秘书处联系参加公约事宜:

电话:0531-87979298

上一篇:藏文中学下一篇:附着式塔式起重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