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经济竞争力

2024-09-06

中国国际经济竞争力(精选12篇)

中国国际经济竞争力 篇1

一、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优势

总体来讲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经济总量大:

决定一国竞争力高低的基础主要体现在物质财富的丰裕度。我国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经济总量大且提高速度快。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一直保持在10%左右,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促进了世界经济复苏,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被誉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2、国际化程度好:

基于经济实力的提升,国际化程度和资金、贸易领域的交流都得到很到提高和扩大,表现为:贸易依存度日益提高,国家保护主义指标排名进一步得到提升,国际形象稳步提升。

3、市场容量高:

从消费市场方面来看,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超过五分之一,就消费而言,市场潜力巨大。而巨大的国内市场是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它还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五大关键要素之一,它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所在,国内企业可以比国外企业更加准确及时地了解国内市场的需求,根据需要快速作出反应。中国家电产业的崛起就证明了这一点。

4、政府力量强:

稳定的社会环境、健康的法治环境是衡量一个国家竞争力优劣的又一重要指标,而二者又得益于有利的政府管理,这是因为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特别是近年来,政府的作用在应对非典、禽流感、金融危机等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在2010年中国国际竞争力跃居第二,政府作用居功至伟。

5、文化资源丰富:

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不仅了中国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有的还直接转化为物质产品和服务成为我国的重要经济收入来源。中国文化化所特有的融合力和亲和力带来了巨大的国外市场,高度的融合力和亲和力使他的文化产品不存在市场排异。

6、基础建设快:

国内的基础设施是吸引投资的直接因素。步入21世纪,中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成绩斐然,国家在信息方面的投入得到巨大回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二、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劣势

中国国际竞争力的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人均经济水平低: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国经济要素的竞争劣势主要体现在人均经济占有量偏低。目前我国的人均GDP仅是美国的12.3%,巴西的58.3%,泰国的66.2%,并且这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制约我国竞争力的提高。

2、金融体系不健全,在我国,一方面是突飞猛进的经济发展,需要在金融市场、金融监管等方面得到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是较低的金融效率、低活力的融资市场和举步维艰的金融改革。

3、人才培养质量低,自古以来,教育好坏是一个国家兴衰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落后直接影响着科技的发展。同时,用人机制不健全和人才流失跟加重了这一问题。

4、产业结构不平衡,中国的制造业畸形发展与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制造中心相差甚远,不能主导世界潮流,人微言轻,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并且还存在一定的偏差。

三、分析现今国情,因时制宜,制定相应政策

1、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创造良好经济环境

政府要为国内企业的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鼓励参与国际竞争,增强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国家主体。健全法律法规,保护支柱产业,增强企业竞争力,进而增强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自组织作用,消除地方“保护伞”,保证企业的公平竞争。

2、支持民族企业,创造中国名牌,发展跨国公司

国家的强大离不开本国民族企业的支持。企业的竞争力事实上已成为中国经济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培养我国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民族企业及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势在必行。除此以外,进一步推行品牌战略,当今社会品牌与质量的竞争已成为竞争的重心,我国自己应当拥有一批高质量世界级名牌产品以增强国际竞争力。跨国公司自上世纪出现以来在发展本国经济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的出现大大促进了世界在物质与非物质上的交流,因而我国应积极发展跨国公司。

3、加大教育及科研投入,强化科技成果产业化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国际竞争力密切相关。但长期以来在教育方面的低投入,导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低,这对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增加在教育和科研方面的资金投入,保证每个中国人都能够得到高质量的教育,同时提高我国科研自主创新的能力,稳定研究开发队伍,这样将会有效提高中国国际竞争能力。

4、加大国际竞争力,改变增长方式,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与此同时,在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工作中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重要作用。国外行业组织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表明,具有广泛代表性的行业组织,有强大的协调和服务功能,在提升产业竞争力、维护产业安全中能够发挥独特作用。行业组织具有熟悉产业、贴近产业、信息资源丰富、组织机构健全等优势,应当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及时将政府和企业急需的信息传递给政府和企业,使政府在对外谈判中能够更好地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利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对当前入世“后过渡期”的形势,各部门、各行业以及重点企业要充分利用国际通行规则发展和保护自己,苦练内功,为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而共同努力。

5、改革金融制度

中国经济增长的不可持续性具体表现:首先是中国经济的增长在过去的20年间的推动力几乎只有一个——依靠不断提高的投资率来推动经济的增长。从建国以来甚至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就依靠投资来推动经济的增长,其结果就是投资固定资本形成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从建国初期25%左右一直上升到去年的超过40%,而且这个趋势线一直向上。

成熟国家经济的增长主要不是依靠投资,即使发展中国家在他发展的过程中间有一个阶段是依靠投资,但是随着经济的成熟,随着国际市场中竞争的日益加剧,这些国家会逐渐转变增长模式——从单纯的依靠投资增长转向了其他方面。但是我们看到,这一趋势目前在中国还没有开始。为了提高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了促进民间投资,为了促进民间的研发投资,我们必须进行制度改革。

另外一个改革的内容是在金融领域要发展购并市场,通过市场化的购并提高行业集中度。只有行业的集中度得到提高,只有在行业中间出现了大型企业,我们才能依托这些大型企业进行投资,进行研究与开发。发展购并市场并促使大型公司的脱颖而出要通过市场化的手段。

建立金融风险投资业,要对私人股本基金立法。到目前为止我们只有证券投资法,而没有产业基金法,也没有私人股本基金立法。这导致目前中国的风险基金、创投基金长期没有法律框架,导致他们的经营非常困难,导致这些基金没有退出渠道。

最后就是:要意识到经济发展形势方面的种种变化,就要认识到竞争环境、竞争形势的变化,要尽快转变我们的理念,要尽快转变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如果不能够实现这些转变,可以预见将来经济增长的速度要放慢,中国的企业竞争力在国际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要受到很大的挫折,这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参考文献

[1]车桂芳.中国企业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J].陕西综合经济,2006,(03)

[2]林海滨,王安庆.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及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2009,(03)

[3]安增科,张霞.浅析中国国际竞争力(上)[J].商业时代,2007,(14)

[4]中国企业应加速提升国际竞争力[J].世界电信,2009,(Z1)

[5]安增科,张霞.浅析中国国际竞争力(下)[J].商业时代,2007,(15)

[6]邹欣.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中国企业“走出去”之根本[J].国际贸易,2008,(04)

中国国际经济竞争力 篇2

白宏丽

2013-3-5 14:38:14来源:《中国证券期货》2013年01期

【摘要】汽车产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的综合体现,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等特点,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汽车产业作为自己的支柱产业。中国汽车产业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其整体规模和国际竞争力正逐年提高。但中国汽车产业仍存在着问题,中国汽车业的竞争力仍然很弱。本文从规模经济方面分析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在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方面存在差距的原因,并提出提高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词】国际竞争力;汽车产业;规模经济

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与国际化步伐密切相关,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汽车制造业更是不可避免地融入到全球化发展进程中。在全球性价值链的作用下,投资、研发、生产、采购、销售各个环节被分配给全球最适于发展的地区;同时,发展中国家汽车工业的生存空间也在不断被压缩。积极制定产业国际化斩落、融入产业国际化分工是发展汽车制造业的必然选择。因此,研究我国汽车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国际竞争力简介

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分为两类:第一类立足于国际市场。把国际竞争视同为直接的国际市场竞争,认为“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在国际市场上出售其产品的能力”(Orlowski,1982),即保持贸易顺差或贸易平衡的能力。第二类立足于国内经济。指的是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各国的竞争力相比较,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同时协调资产与过程、引进吸收能力与输出扩张能力、全球化与本地化经济活动、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现状

现今中国的汽车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无论在产量上还是在销量上都快速上升,这与我国国家政策扶持和居民生活平水的提高密不可分。截至2010年12月我国各类汽车生产企业共5800多家,总资产超过万亿,直接从业人员220万,相关产业3500多万。其中整车企业数量多达150多万家,轿车生产以合资形式为主,商用车以中资企业为主;中资企业自主开发水平不强,技术开发水平低;虽然市场规模在不断增长但生产集中度不够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与主要发达国家比很弱。

自从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后,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形势的不断加强已经是大势所趋。由于外国资本和民营资本的大规模进入,我国汽车产业已经开始形成国有、外资、民营三大资本并存的多元化资本结构。

据我国海关统计,我国汽车进出口连年出现贸易逆差。2002年—2007年中国靠出口高增长而经济增速较快,在此背景下的汽车行业出口增速高于进口增速。但自2008年以来的汽车进口增速超越出口增速,加之进口促进战略的实施,中国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和高端消费的主要市场。2008年的进口增速达到28%,较出口增速高10个百分点。2009年的汽车行业进口增速又高于出口25个百分点。2010年1—12月,全国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进出口贸易总额累计1065亿美元,同比累计增长56%,其中进口582亿美元,出口483亿美元,贸易逆差达到99亿美元。2011年1-12月的进口增速又达到70%的高位,高于出口29个百分点。

(二)中国汽车产业的规模经济现状

规模经济是指随着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其长期平均成本呈下降的趋势。我国汽车产业总体规模很大,但单一企业的规模却相对很小。

2008年中国产量最大的十大汽车企业产量,排在前三名的分别是上汽172.2万量,一汽150.4万量,东风132.1万量,2008年中国的汽车生产企业有130多家,后120名则分享了其它的156.8万量,平均每家不足1.5万量。汽车产业绝大部分行业未达到最小规模经济,没有企业达到最优规模经济。2009年中国

汽车工业迅速发展,产量大幅度提高。相对于2008年,2009年中国汽车行业规模经济状况有所改观,仍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企业没有达到最小规模经济。2010年,大企业集团产销规模整体提升。上汽的销量为355.84万辆,东风为272.48万辆,一汽为255.82万辆,长安为237.88万辆,都跨入200万辆阵营,达到最优规模经济。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超过1800万辆,继续全球产销第一。

从整体上看,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不佳。中国汽车总产量大,企业数量多,单个企业数量产量相对较少,同时不同企业产量相差很大,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企业能够达到最小规模经济外,大部分企业产量低于最小规模经济。但是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状况正在改观,企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达到最小经济规模进入最优经济规模的企业数量正在增加。

从以上分析可知,尽管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很快,但汽车行业是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没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将无法取得相对成本优势,从而失去竞争地位。我国汽车行业的企业个体规模普遍偏小,大部分未达到最小有效生产规模,离最优生产规模距离更远,同外国大型汽车企业相比尚有很大差距,总的国际竞争力还比较弱。

三、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一)实施产业集群战略,提升竞争力

推进我国汽车产业集群化发展,也有利于产生规模效益。对于产业链长、配套环节多、迂回生产方式明显,尤其是目前采用精益生产方式且模块化日益显著的汽车产业来说,集群效应强大,提升汽车产业竞争优势的效果较为明显。国际上绝大多数国家汽车产业都是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予以发展。根据我国汽车产量地理集中的现状,选择几个区域作为汽车产业集群区,通过“自上而下”的产业集群发展方式予以发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

(二)加快配套产业的发展

汽车工业是关联度极高的产业,零部件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

影响着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然而,我国汽车产业走的是一条以主机厂为先导的路子,零部件及相关产业长期受到忽视,已成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与汽车产业强国相比,我国的零部件及相关产业(如装备工业,钢铁及塑料、橡胶等材料工业,电子工业等)相对落后,难以满足汽车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完善汽车行业的管理模式和法规体系

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的源动力,政策则是行业发展的导向,直接决定产业发展是否能满足市场需求,企业是否有竞争力。首先,政府要为汽车产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其次,给予自主创新企业税收优惠,鼓励本国汽车企业的自主创新。再次,理顺汽车行业的政府管理体制,完善行政管理模式,实行集中化的纵向管理模式,简化行政管理程序,构建和完善适合汽车行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最后,完善准入证、产品质量和汽车安全法规,加强汽车行业社会性管理职能的立法。

(四)加强技术开发且引进和培养人才

首先,加快技术进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国内企业可以采用联合开发的模式,共担风险,共享收益,还可以节约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国家应加大对企业自主研发的支持,加强企业的自身研发能力:促进汽车企业和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横向联合,搭建汽车技术人力资源平台。其次,要引进和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综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知识结构能横跨汽车制造技术领域、电子技术领域、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复合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中国稻米国际竞争力研究 篇3

关键词:稻米国际竞争力;中国;印度;泰国;越南

中图分类号:F75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41-02

1 产品界定及中国稻米贸易现状分析

1.1 产品界定

本文实证研究的稻米指的是市场上常见的精米,HS编码为10063。糙米(HS10062)和碎米(HS10064)由于所占的量比较小,没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

1.2 中国稻米进出口量(额)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中国稻米出口量逐年减少,进口量逐年增多,稻米贸易量顺差减少,2011年甚至为逆差。另外根据中国商务部有关资料,我国稻米出口额近几年先降后小幅回升,但进口额基本上一直处于缓慢上升势头。

1.3 中国稻米进出口市场结构

中国稻米进出口市场比较单一。稻米进口主要来自泰国,占中国稻米进口量的90%以上。稻米出口主要集中在韩国、日本和一些发展中国家。

2 实证对比分析

2.1 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可以简洁的表明一个国家某种产业的整体竞争力。由表2可以看出,在所比较4国中,泰国大米每年稳定地占据着世界稻米出口市场的1/4以上份额。印度除了个别年份总体来看市场份额是逐年上升的,和第一名泰国所占的份额越来越接近。越南稻米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每年变化不大,约占世界份额的14%。中国稻米国际市场占有率2000年占到9.85%,随后几年锐减,目前只占到世界稻米出口市场份额的2%多点,比重很低。因此,从国际市场占有率来看,中国稻米明显地处于劣势,尤其是与中国稻米的单位产量(第一位) 和总产量(第一位) 相比, 中国稻米的商品率和出口率明显偏低。

2.2 贸易竞争指数(NTB 指数)

贸易竞争指数反映了一国某种产品生产效率在世界市场上的优劣和优劣程度。由表3可以看出,中国稻米的贸易竞争指数与其他三国相比明显低出很多。中国稻米NTB指数在2000年为0.6441,2004年为-0.2,后面几年指数有所回升,但还是在0.5以下。而泰国、印度和越南的贸易竞争指数都接近1,也就是说三国稻米的进口量几乎为0,稻米的出口额就是稻米的贸易额。

2.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

一般认为,RCA指数>2.5时,表示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极强;1.25<RCA指数<2.5时,表示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强;0.8<RCA指数<1.25时,表示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中等;RCA指数<0.8时,表示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较弱。由表4可以看出,越南的RCA 指数是最高的,大部分时间在50%左右,近几年有所回落,但也有40%左右。如此高的RCA指数表明了越南的国际贸易出口以农产品为主,其出口优势也集中在农业上。泰国的RCA指数也很高,25%左右且相对比较平稳。印度RCA指数也在20%之上,且近几年还有所增长。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标来看,这3国在稻米的出口上都具有极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在2001-2003年期间,稻米的RCA数值介于0.8到1.25之间,说明这段时间中国稻米具有中等的竞争优势。2004年及以后年份,RCA数值均小于0.8,说明中国稻米国际竞争力较弱,实际上已经变成了比较劣势的行业。

2.4 出口价格比较

由表5可以看出,中国稻米的出口价格与印度、泰国相比具劣势,大致可以认为中国和越南的稻米出口主要集中在低价低质稻米上,印度和泰国的稻米出口主要在高端市场上。另外泰国由于国内农业政策的改变以及为了和越南等国争夺国际稻米市场,也在不断地扩大低价稻米的出售量,从而占据了世界稻米出口市场25%以上的份额。

中国家电国际竞争力研究 篇4

1 我国家电业出口现状

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 中国家电行业产出增幅有较大下降。本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 中国家电业整体发展趋于成熟, 形成了一批综合实力强、发展后劲足的集团型家电企业, 并初步确立了全球家电业制造中心的地位和实力。中国家电业承担着全球家电制造业半壁江山, 特别是在微波炉、面包机、电风扇、空调等产品上, 占据了全球八成以上的制造份额。随着企业参与海外市场竞争的频率和步伐加速, 中国家电业的制造水平获得了欧美市场的青睐, 中国家电业顺利承接起欧美等发达国家制造产业的二次转移角色。突如其来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使我国家电业的出口陷入低潮。诸如彩电、微波炉、手机的产量等都比2008年同期有所下降, 其中作为我国的出口重头, 彩电产量下降了7%, 微波炉更是下降了27%。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危害, 严重影响了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 直接减少了国际市场的消费需求, 从而使中国家电出口受挫。短时间内国际经济形势难以较快转好, 外部需求不旺的状况还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2 我国家电业出口面临的问题

2.1 人民币升值加大了中国家电产品的出口难度

人民币升值大大削弱了中国家电产品的竞争力, 同时各国货币汇率的巨大波动也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难度。人民币欧元英镑等对美元大幅升值一些企业为追求稳定改变了以美元为结算币种的固有方式。但国际金融形势动荡, 在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的同时, 一些国家的货币如韩元、英镑、澳元等, 却呈现出对美元大幅贬值的情况, 使以欧元为结算币种的企业受到很大打击。另外, 部分货币贬值快的国家还出现了个别进口商退货现象。其实早在2007年年底, 受汇率贬值因素的影响, 国内家电企业对欧美市场的出口就已经隐约感到了形势的严峻。国内一大批家电领军企业都在积极通过拓展欧美市场之外的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 来弥补各个区域海外业务的下滑。同时, 还积极通过海外建厂、承接外资企业生产职能转移、丰富和完善出口产品类型等手段, 打破单一依靠OEM贴牌赚取加工制造费的限制。因此, 对海外订单和今后市场的增长仍然乐观。令人意想不到的是, 这场金融风暴正在演变成一场全球性的经济恐慌, 经济下行的趋势已经显现。这直接影响到海外客商到中国采购的热情。

2.2 企业综合成本居高不下, 经营风险加大, 效益下滑

导致成本上升的因素比较多, 主要表现为人民币升值加大家电出口成本、原材料价格波动剧烈和劳动力成本大幅增加。家电是组装性产品, 对各类原材料的需求很大。近些年来, 家电生产需要的原材料价格大幅上升。原材料价格的急剧变动使得一些企业遭受了巨大损失, 从而加大了经营风险。劳动力成本大幅增加是影响家电生产成本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 由于家电主产区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出现劳动力供应偏紧状况, 家电企业开始提高工资水平以吸引用工。市场的萎缩、成本的上升、经营风险加大, 使得众多家电企业的效益明显下降, 面临经营困难。

3 提升我国家电业国际竞争力对策

面对重重困难, 为了更好地提高我国家电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3.1 积极扩大市场

在出口方面, 由于考虑到国际油价居高不下, 物流成本加大, 应加大对周边的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市场的出口以降低物流成本;同时要积极开拓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内需潜力大、经济增长快的新兴市场。要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产品结构增加高附加价值家电产品的出口。采用币值稳定的货币作为计价与结算货币, 规避外汇风险。而在国内市场方面, 则要应对国内家电三、四级市场正快速增长的势头, 积极拓展内需, 分担出口压力。

3.2 通过海外设厂等方式降低生产成本

海尔、美的、格兰仕、长虹等国内家电企业纷纷建立海外生产基地。海尔在海外已有13家工业园。长虹已在捷克设厂, 美的在越南、俄罗斯, 海信在南非、匈牙利都设有生产基地。通过海外设厂可以规避反倾销、高关税壁垒。

3.3 调整产品结构

通过技术提升、开发新产品、调整海外产品结构来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办法以削减成本上涨的压力。例如, 美的的出口增长策略由“低价格、大规模”转变为“高价格、高成本、高投入、高毛利、高回报”。海尔在欧美市场推出对开门冰箱、大容量洗衣机、流媒体平板电视等产品, 通过提高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端以及新产品的出口占比, 来规避成本上涨的不利影响。

3.4 转变自身的经营模式

转变自身的经营模式, 实现在产业价值链上的地位攀升, 将原先的成本优势扩展到发挥企业的综合优势。创维正将其定位由彩电制造商转变为彩电技术解决方案的提供者。四川长虹集团发起了“抢占电子信息产业制高点”的总攻打响了产业升级换代组织流程重构核心能力提升、优化品牌价值、全面整合资源五大战役。

3.5 加大对家电产业的支持力度

我国已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为了减少国际家电市场对我国家电产业的冲击, 更为了促进我国家电产业出口贸易较快发展, 应该选择合适的国内支持政策措施, 充分发挥优势, 克服劣势。避免同行业内的无序竞争。提高家电产品附加值、产品质量及科技含量,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构建自主创新系统, 强调产、学、研的联合, 把企业的重大科技需求列入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计划, 加强产业内各类创新资源的整合。加强品牌建设, 重视自主品牌的培育和保护, 提高自主品牌的市场地位, 使自主品牌的成长空间不断扩大, 从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取得先机。

困难与希望并存, 挑战与机遇同在。面对逐渐复苏的全球经济, 家电出口企业只要瞄准目标, 积极应对, 成功地转型, 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 必能再造赢机。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家电业出口的现状, 其次通过对其国际竞争力现状的分析提出了几条建议, 并对我国家电产业发展做了展望。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家电,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沈闻涧.金融危机催生中国家电业新思路[J].西部论丛, 2009 (1) .

[2]叶静.欧盟“绿色考卷”生效, 中国家电出口损失有多大[J].中国经济周刊, 2009 (5) .

中国国际经济竞争力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识记世贸组织的作用、原则,以及我国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原因、措施和必须坚持的原则。理解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对外开放的必然性、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关系。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辨证的、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例,说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调查或探究性学习等形式,逐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分析我国对外开放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探究现实社会经济现象,培养学生的分析鉴别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树立对外开放的观念,从而理解和拥护党的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能将自己的成长与民族的振兴、繁荣结合起来,自觉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

1、世贸组织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如何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教学难点

1、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辩证关系

2、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 课时安排

本框题安排一个课时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调查法 课前准备:

上课前一天,向学生发放学案,学案的主要内容是案例以及围绕案例所设计的问题。要求学生依据学案自主探求答案,体现“学生为主体”和“主题驱动”的新课改理念。

全班依据学案(学案可以参看附件)分为两组,第一组负责“世贸组织知多少”,该组同学合作收集有关世界贸易组织的相关知识。第二组负责“中国汽车,路在何方?”,第二组同学可以依据学案相关问题收集我国汽车工业的历史现状以及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状况。

教学过程

教师通过PPT展示:“2001年11月10日23时38分,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决定”以及邓小平同志的名言等若干画面。

教师:邓小平同志说“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贸易争端日趋频繁,在贸易争端的解决中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世贸组织的身影。我国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贸组织,从此以后世贸组织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08年发生了一个引人注目的事件:

教师通过PPT展示《汽车零部件争端升级 WTO判我违规》相关资料

教师:在这个贸易争端中,世界贸易组织扮演着独特的角色。为什么它能做出这个裁决?中国该如何应对?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不能不去了解一下世贸组织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现在我们请第一组的同学谈谈关于WTO的相关知识。

板书:

一、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

【说明:根据课堂设计需要将课本原目题“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变更为“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

教师用PPT展示学案上的探究活动“世贸组织知多少”部分问题,请第一组同学依据自己收集的知识来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提问:

1、世界贸易组织什么时间成立的?

学生回答:成立于1995年1月1日.前身是关贸总协定。教师提问:

2、世界贸易组织的地位是什么?

学生回答: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它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称为世界三大经济组织。

老师提问:3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回答:组织谈判,制定规则,解决冲突

教师提问:

4、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有哪些?最重要的是哪个?

学生回答:①非歧视原则

②市场准入原则

③互惠原则

④公平竞争与公平贸易原则 ⑤贸易政策法规透明原则 最重要的是:非歧视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原则和国民待遇原则。【说明:因为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原则很抽象,需要老师向学生讲解非歧视原则。非歧视原则是W TO的基石,由无条件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组成。“最惠国待遇”是指在货物贸易的关税、费用等方面,一成员给予其他任一成员的优惠和好处,都须立即无条件地给予所有成员。而“国民待遇”是指在征收国内税费和实施国内法规时,成员对进口产品和本国(或地区)产品要一视同仁,不得歧视。】

老师提问:

5、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学生回答:它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①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为我国经济发展赢得更好的国际环境;②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③推动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创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总之,加入世贸组织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但是也增加了中国面临的经济风险。

教师对本部分知识作简单总结(PPT展示)。

【说明:本部分知识点中,第四个和第五个问题需要教师讲解,否则学生很难理解。但是加入世贸组织的利弊分析不要涉及太多】

过渡: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但是当今世界仍然是少数发达国家主宰着世界,主要的游戏规则是由发达国家制定并更多地体现着发达国家的利益。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依然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但是要想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占据主动最主要的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自身经济的发展,增强自身的实力。

板书:

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对这一点邓小平同志曾有过深刻论述。

教师用PPT展示邓小平同志的话。教师用PPT展示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

目前我国的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我们仍然要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开放型经济水平。

1、为什么要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PPT展示)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我国需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2、如何提高?------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PPT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对外开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目前的对外开放仍然是低水平的对外开放。

① 提高“引进来”的水平。

继续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我们需要继续扩大外资利用规模,提高外资利用水平,以更好地发挥外资的作用。利用外资同时,要结合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更多的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

②积极“走出去”。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含义:“走出去”是指通过到境外投资办厂、对外承包过程与劳务输出等形式,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

主要内容: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和合作。

教师用PPT展示江泽民同志的名言。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PPT展示)

教师用PPT展示邓小平同志的名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并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对外开放是增强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本次和欧美等国发生的贸易争端是围绕着汽车产业展开的,汽车产业的发展和面临的困境就是整个中国经济的缩影。

教师用PPT展示探究活动二“中国汽车,路在何方?”请第二组的同学依据课下收集的知识和分析结论回答以下问题。

教师提问:

1、“引进来”给中国的汽车工业带来了什么? 学生依据自己收集的资料说明“引进来”引进了国外的资金和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促进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教师提问:

2、你知道中国汽车企业对外投资的的情况吗? 学生依据自己搜集的资料来回答问题,比如奇瑞公司在海外设厂以及上海汽车在韩国的兼并等。

教师提问:

3、中国汽车工业为什么要“走出去”?

学生回答:为了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为了充分利用世界市场和资源;有利于创立世界品牌等

教师提问:

4、依据你的观察,在公路上国产车和外国车哪个多?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资料,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状况。教师提问:

5、我们如何看待外资车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垄断? 学生讨论发言,经过对学生的引导应该得出以下结论:垄断不利于我国民族产业的发展,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还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教师提问:

6、中国政府为什么要出台这些引起争端的政策? 学生回答:为了促进我国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维护经济安全等。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部分进行知识梳理总结: 本课小结

教师借助PPT展示本课知识体系

教师:加入世贸组织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经济发展带来不小的困惑。本次世贸组织的裁决虽然没有最终确定,但是毫无疑问中国的汽车工业面临着严峻挑战。假如中国败诉了,我们该怎么办?

探究活动三

假如世贸组织判决中国败诉,我们需要遵守判决吗?中国汽车工业的政策该如何应对?(PPT展示)

中国国际经济竞争力 篇6

外贸立足保增长、保份额、调结构。一是提高出口基地发展水平。在推动出口基地建设过程中注意与我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等相衔接,注重与世界知名专业展会对接,加强南北合作和政策引导,完善开发区功能,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强化各类开发园区产业特色,进一步落实科技兴贸战略,大力培育出口品牌,形成产品、企业、区域三个层次的品牌,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品牌。二是增强本土企业跨国经营能力。以培育本土跨国公司为目标,加快走出去步伐,逐步建立境外营销网络,积极并购境外品牌,推进品牌国际化。把外贸出口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结合起来,加快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鼓励有“走出去”意向的企业赴境外经贸合作区投资,通过境外经贸合作区带动机电、成套设备等商品出口。三是把外贸与内贸结合起来。通过网上展销、电视购物、设立专业展销会、进驻卖场等多种方式推动出口商品开展国内市场开发与销售。加快省内大型专业市场与国际知名专业展会的对接,促进专业市场国际化,有效开拓国际市场。

外资立足稳规模、保领先、提质量。一是大力引进新兴产业。抢抓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等新机遇,密切关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传感网等新兴产业发展趋势,着力引进更加符合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产业层次更高的创新型外资项目,特别是物联网、新能源、环保等重大外资项目。二是发挥重点产业和大企业的整合作用。根据我省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实施意见、13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及我省产业的外向度情况,确定一批重点产业,进行产业链整合,做大做强产业链;同时,针对一批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促进增资、延长产业链,引进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发展高端环节,提高竞争力和风险防范能力。三是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抓住国家对设立私募基金、创投基金、投资性公司审批权限下放的有利时机,大力引进境外各类投资基金。引导外资创业投资基金投向我省新兴产业,促进股权基金投资于发展前景好的成长型企业,进一步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支持高新技术中小企业利用国外创业板市场开展融资活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上市和外资企业在境内上市。四是优化外资区域布局。以我省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契机,逐步优化沿海地区利用外资布局,引导沿海地区重点引进石化、船舶、新能源、现代物流等项目。在加快苏南地区利用外资质量水平提高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南北共建开发区建设和跨江联动,积极落实各种鼓励和引导政策,及时协调解决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完善共建机制,提高规划和建设水平,增强苏中、苏北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资本和苏南地区外资企业转移的能力。

外经立足上规模、拓空间、争先进。一是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本土跨国企业。推动一批有比较优势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开展海外商标注册、广告宣传和质量认证,建立境外销售公司、产品展示中心、品牌专卖店和售后服务网络等,形成稳定、畅通的产品出口渠道。推动一批有条件的企业借助国际资本市场,兼并和收购境外企业和知名品牌,利用境外企业的销售渠道和物流系统,拓展发展空间。二是加快境外经贸合作区和集聚区建设。建立和完善符合东道国国情的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规划内项目快速集聚,开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三是拓展境外投资合作的领域和方式。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境外资源项目合作开发,尤其在铁矿石、煤炭、木材、有色金属等领域的投资合作取得积极成果。不断创新境外投资方式,在海外并购、参股、合资合作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四是提升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层次。推动我省企业开展国际工程总承包业务明显扩大,跨国企业集团的经营实力明显提升,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综合效益进一步提高。推进外派劳务基地建设,外派劳务竞争力明显提高。

外包立足优载体、促集群、创优势。一是做大做强苏南服务外包产业带。在苏南服务外包产业带初现雏形的基础上,扩大外包规模,提升外包产业层次,增强国际竞争力。继续推进南京、无锡、苏州三个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载体建设,加快服务外包人才培训中心建设,加快培养服务外包人才。二是努力形成服务业的产业特色。抓住上海世博会的机遇,进一步推动服务业对外开放。大力引进物流、金融、设计咨询、商贸等现代服务业,重点培育各类服务业开放载体,加快建设服务贸易发展集聚区和示范区,做大做强花桥国际商务区,形成全省现代服务业的示范带动效应。

外智立足建平台、强机制、优环境。一是拓宽人力资源引进渠道。依托研发机构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与驻外机构、境外高校、研发机构等的合作,定期在境外举办高层次人才专场招聘活动:依托各类创新基地引进创新型人才,通过建设留学人员创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各类孵化器等载体,吸引海外创新创业人才落户江苏;依托重大项目引进人力资源,通过重大产业攻关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等项目平台,让人才随着产业的引进而落户。二是创新人力资源培养机制。开展境外培训,加强与境外机构的合作,开拓外经贸从业人员的国际视野;开展联合培训。推进各类大专院校与境外院校联合办学,提高培养能力和水平;开展基地培训,建设国际服务外包等多个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培养更多专业人才;开展技能培训,围绕现代制造业发展的要求,着力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提高制造业发展的基础水平。三是营造发挥人力资源作用的环境。在新一轮发展中,我省服务业开放水平将大大提高,白领人才急剧增多,人才对环境的要求从过去的物质为主更多转向精神需求,因此,应更加注重打造良好的生活和居住环境以及适应人才精神需求的文化环境。

内贸立足扩消费、稳市场、保增长。一是扩大农村消费。加快配送中心建设,提高“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配送率。提升“双百市场工程”的商品集散和价格发现功能,加快农产品加工、物流、冷链系统的建设。扩大“农超对接”范围,建立稳定产销关系。汽车、摩托车、农业机械及家电下乡继续扩大品种,简化手续。支持生产资料企业延伸农村服务网点,满足农村木材、钢材、水泥等产品消费需求。二是扩大城市消费。推进家庭、家政服务一体化,鼓励社区发展理发、洗染、菜场、废旧物资回收等服务网络和综合服务平台,拓展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方式,支持有实力的连锁企业拓展服务项目。加快实施放心早餐工程,推动“大众化餐饮”工程。加快推进零售业节能行动,促进循环消费。i是扩大换代消费。完善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政策,研究完善补贴标准和操作方式,着重提高便利性、协调性和规范性,加强政策效果评估。促进新车市场、二手车市场、维修服务市场、拆解报废车市场和汽车租赁市场的配套发展,形成完整服务体系,增强汽车对消费的拉动作用。四是扩大信用消费。创新信用、融资业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继续发挥内贸信用险在拓展市场、防范风险方面的积极做用。创新信用消费模式,扩大信用保险补助范围,推进信用消费。支持和规范商贸信用服务业,推进信用体系建设。鼓励网上购物,规范网上交易环境。五是扩大节庆消费。结合传统和现代节庆日,组织开展各种“购物节”等促销活动。整合各地活动资源,组织开展全国性促销活动,不断提升活动效果和社会影响力。

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和促进机制。目前苏新合作机制已逐步建立,已召开了三次理事会,每年都推进一批项目,苏州工业园区的经验不断被移植和创新。今后,我们还将重点推进三个方面合作机制的建立:一是苏台合作机制。2010年大陆与台湾将签订ECFA,我们要以此为契机,以海峡两岸商务合作区建设为平台,建立完善苏台合作机制。二是苏港合作机制。依托江苏与香港经贸合作的坚实基础,使苏港合作制度化。三是江苏与友好省州的合作机制。江苏的友好省州最多,从这些友好省州中选择重点国家和地区,推动建立经贸合作机制,加强经贸往来,拓展合作空间。

(作者系江苏省商务厅厅长)

中国动漫的国际竞争力分析 篇7

中国动漫的优势

(1) 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动漫的原创资源

中国有着5000年悠久的历史, 文化底蕴深厚。中国的动漫曾经有过辉煌的时期, 这段时间涌现出一大批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 比如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不仅成为中国动画创作取之不尽的宝库, 而且对于形成中国动画的民族风格发挥了重要作用。

(2) 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为中国动漫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本世纪初我国政府就提出了要加大对动漫产业的关注。2004年5月, 广电总局出台了《关于我国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 要求各级电视台播出进口动画片不得超过40%。同年, 广电总局要求, 1/3以上的省级和副省级电视台要开办少儿频道, 国产动画片每季度播出数量不少于动画片总量的60%。此后, 广电总局对电视台作出规定, 禁止在黄金时间播出国外动漫。2006年4月, 国家信产部等十部委联合出台的《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高度肯定了动漫产业在我国文化和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了有力的政策支持。2006年11月,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再次指出要加快发展民族动漫产业, 大幅度提高国产动漫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3) 受众数量庞大为中国动漫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众所周知, 中国拥有庞大的动漫市场, 3.67亿青少年就是这一市场潜在的主要消费群体。据统计, 这一市场的容量约有1000亿元人民币, 而目前中国动漫的年产值则刚刚超过200亿元, 尚有巨大的缺口。动漫产品本身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而动漫产品的衍生产品市场空间更大。中国儿童食品每年的销售额为人民币350亿元左右, 玩具每年的销售额为人民币200亿元左右, 儿童服装每年的销售额达900亿元以上, 儿童音像制品和各类儿童出版物每年的销售额达人民币100亿元…… (2) 在某种程度上, 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与行销都有赖于动漫这一新兴产业的带动作用, 以此类推, 中国动漫产业将拥有超千亿元产值的巨大发展空间。

中国动漫的劣势

(1) 原创性不足, 本土特色和民族风格欠缺

目前, 国内大多数动漫企业将主要精力用于动漫产品的来料加工, 以至于影响了本土原创作品的创作发展。“香港漫画之父”黄玉郎在谈到国产动漫时说:“中国有几万人在画, 但大多数画不像中国人画的, 画出来的漫画要么像日本漫画, 要么像美国漫画。你开始模仿人家情有可原, 但不能长远地一味地模仿下去。你面对的是中国读者, 讲的是中国故事, 必须画中国人的脸谱;你如果想打到国际动漫市场上去, 就更加要有中国的民族特色。你让你的动漫作品日本化、美国化, 在国际动漫市场上永远不可能打败日本、美国的动漫。” (3)

(2) 创新能力不足, 缺乏自主动漫品牌

动漫行业属于文化创意产业, 创意是其根本的特征。中国动漫企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内容和形式没有创新而显老套。“中国‘文以载道’的传统至今还约束着本该能释放最大想象力的卡通、动漫作品被一直当作教育孩子的最佳工具, 寓教于乐的目的性总是会给创作者套上枷锁。” (4)

动漫品牌是一种充分反映动漫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战略优势的无形资产, 是动漫价值的决定性因素。 (5) 中国动漫由于缺少创新, 很难拥有自己固定的受众, 因此, 树立自主品牌就很困难。动漫没有品牌, 其辅助产品和衍生产品就没有了开发的意义。从国外动漫产业的发展来看, 连续数年入选《商业周刊》评选的全球10大最有价值的品牌“迪斯尼”的一切都是从一只老鼠开始的。迪斯尼非常强调品牌的重要性, 这是其成为国际动漫第一品牌的重要手段。

(3) 受众定位狭窄, 仅局限于青少年

目前我国动漫市场的受众定位主要是少年儿童, 成人动漫、老年人动漫以及更细分的受众市场从未启动,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动漫创作人员的思维。而国际动漫市场的目标已指向了“成人动漫”消费市场。2009年的全球电影票房排行榜前十位的电影中, 动画片占了4部 (6) , 如果美国的电影公司把动画片受众都定位为儿童、少年, 相信没有这么大的低幼市场可以托起如此高的票房, 更不用说影片带来的周边产品的利润。而国产电影票房前十位排行榜上, 动漫电影无影无踪。据调查, 日本卡通产品的受众平均年龄为32岁, 而中国动漫企业对观众的定位还是12岁以下。

因此, 中国的动漫产业要崛起, 首先要突破动漫受众仅仅局限于儿童的现象, 形成以儿童为主兼顾各个年龄段的受众结构, 以此促进动漫产品的市场化和受众群的大众化。■

参考文献

[1]2008-2010年中国动漫行业市场调查及投资咨询报告[R]

[2]2010-2015年中国动漫行业深度评估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R]

[3]万润龙.《黄玉郎:香港“漫画之父”》[N].《文汇报》.2008/05/12

[4]动漫产业出处何在[N].中国文化报

[5]李怀亮.国际文化贸易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中国乳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 篇8

一、乳业产业链条各个节点对现状和竞争力的影响

1. 奶业原奶是乳业的第一车间

中国奶牛存栏量和奶类产量均居世界第三位,增长速度远高出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大部分奶业强国数倍,具有一定的优势。另一方面,目前中国只能算一个奶业大国,离奶业强国的差距还很大,如果从质上考虑,目前中国奶业的国际竞争力还很弱。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奶业强国相比,中国奶业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奶业在畜牧业中的地位、奶类人均占有量、种群结构、以及单产水平等方面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原料奶竞争力的总体评价:(1)奶牛存栏量和奶类产量有一定竞争优势(2)发展速度快于世界平均水平,有一定优势(3)增长潜力和空间较大,有一定优势;(4)单产低,生产效率不高,影响竞争力;(5)总体上原奶价格偏高,高于美国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直接影响竞争力。但区域间价格存在较大差异,主产区价格接近欧洲水平,如果提高单产,将有助于提升原奶环节的竞争力。总体而言,中国原奶国际竞争力可以概括为:大而不强,但提升有空间。

2. 乳品加工业国际比较

近十年来,中国乳制品工业取得长足发展。从规模上看,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乳品企业数从2002年的499家增加到2009年的803家,年销售额10亿元以上的乳品企业12家,其中最大的两家企业蒙牛和伊利销售额均超过200亿元,已经进入世界前20强企业之列。行业销售规模从2002年的355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1515亿元,增加了3.27倍,利润规模从2002年的23.59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82.36亿元,增加了2.49倍。全脂奶粉、液态奶、淡炼乳等产品产量都名列世界前茅。但产品结构单一,加工深度不够。企业盈利能力不强。即使是与国内外商投资企业相比,后者的成本费用利润率比内资企业高26%,人均利税和人均利润分别比内资企业高83%和90%,而新产品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外商投资企业比内资企业高75%。

3. 进出口贸易国际比较

(1)概况

第一,从贸易平衡看,中国乳品出口显著落后于进口,贸易逆差显著。2000~2009年间,中国乳品贸易逆差在2006年前逐步扩大,2007年由于全球乳品供不应求,中国乳品性价比优势提升,进口有所下降而出口大幅增长,当年乳品贸易逆差显著缩小。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对中国乳品出口带来了巨大冲击,同时对进口乳制品的依赖加深,到2009年中国乳品贸易逆差创出历史新高。

第二,从贸易产品结构看,中国出口的主要是乳粉和鲜奶,占出口总量的90%以上,而进口的主要是乳清和乳粉,大致也占进口总量的90%。

第三,从贸易伙伴来看,中国出口市场主要是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其他地区所占份额微乎其微。中国乳品进口主要是来自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其次是美国,再次是欧盟成员国。

第四,国际乳品贸易占生产总量的比例较小,影响乳品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国际乳品市场价格近年波动加剧。

(2)国际市场占有率

中国乳制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大大低于世界其他主要国家和地区,用国际乳品市场占有率指标衡量,中国乳品国际竞争力很弱,受三聚氰胺事件影响,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弱化。

(3)贸易收支差额

从2000~2009年的情况来看,中国乳制品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从绝对值来看,乳制品贸易总额在不断增长的同时,逆差值也在不断扩大。过去的十年间,中国乳制品在国际市场上不仅缺乏竞争优势,而且竞争劣势越来越突出。

(4)贸易竞争力指数

2000~2009年间,中国乳业贸易竞争力指数均为负值,乳制品贸易呈现显著的净进口,贸易竞争力指数经历了一个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过程,波动幅度较大。

(5)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1995~2007年间,中国乳制品RCA指数呈先上升后下降再回升的趋势,最高时也只有0.115,最低时则低至0.045,远低于0.8,说明中国奶业的国际竞争力非常弱。

中国奶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中国乳品贸易额逐渐上升,占国际乳品贸易的比重从2000年的4.4%上升到2009年的13%左右,这意味着中国已经越来越融入国际市场但中国出口贸易占国际贸易总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0.53%下降到2009年的0.41%。净进口折合成原奶占国内生产量的比重从2000年的19%,下降到2009年的14%左右。

总体上我国乳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仍然非常低,大部分产品仍然以低附加值形式停留在国内市场层面,产品品质低于世界水平,而且贸易逆差还在不断扩大。尽管2005~2008年间贸易相对竞争能力有所提升,但仍然很不稳定,这些不稳定因素直接导致了2009年贸易竞争能力大幅度下降,与发达国家的绝对差距仍然相当明显。总而言之,中国乳业的比较优势较弱,缺乏国际贸易竞争力。

4. 乳品消费国际比较

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乳品的生产和消费比较落后,产品较单一和附加值低是最突出的特点。平均消费水平较低,而且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出现徘徊,乳品消费价格偏高。中国居民乳品消费结构中,半数以上的是鲜乳品,乳粉及其他干乳制品只占较小的比例。从消费方式看,中国人是在真正的“喝奶”而非“吃奶”,与国外以“吃奶”为特征的干乳制品消费为主的消费结构有巨大的差距。喝奶为主的消费结构制约了奶业区域优势的发挥,导致消费成本偏高,加工深度不高。

5. 中国乳业比较优势的评价分析

总体来说,中国乳业起步较晚,与相对成熟的国外乳业相比,中国乳业有明显的弱势:(1)在原料奶及乳制品的生产加工方面,由于中国原料奶生产以散户经营为主,手工挤奶占相当大的比重,导致原料奶的质量较差,单产水平较低,原料奶成本偏高;乳品产品结构以液体乳为主,尤其是附加值较低的白奶为主,干乳制品中乳粉占绝大比例,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乳制品占很小的比例。(2)乳品贸易方面,中国乳品缺乏性价比优势,乳品贸易逆差大,出口在国际市场上所占份额偏小,贸易逆差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另一方面,从动态的过程来看,中国乳业有一定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增长速度和发展潜力两个方面。过去十年来,中国原料乳及乳制品生产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两位数,大大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居民人均奶类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亚洲国家的平均水平,发展潜力巨大。

二、中国乳业国际竞争力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 要素禀赋国际比较

要素禀赋对于奶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产成本上,要素的密集反映了生产成本的多少。从资源总量上来看,中国占据一定的优势,特别是劳动力资源丰富且价格低廉,使得中国牛奶的生产成本有一定的竞争力。但是从技术水平上来看,产出效率非常低,品质落后,基础设施(高级生产要素)的投入不足(在发达地区过于集中,区域差距大)使得资源的整合能力不强,相关资源的总量优势发挥不出来。而且,中国奶业传统发展模式占主导,过度依赖要素资源,造成大量资源浪费的同时,生产效率也不高,与奶业发展强国的差距还比较大。中国奶业要发展成资本技术融合型的高效发展模式,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作为奶业大国而不是奶业强国存在的现状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改变。

2. 国内需求国际比较

中国乳制品国内需求明显呈现出需求量不断上升,但需求层次仍然远远低于世界水平的状况。区域间和城乡之间消费差距意味着需求增长的潜力很大,需求增长的后劲对于中国乳业竞争力的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较低的需求层次依然是整体乳业发展层次不高的限制。同时,国内需求通过给产业带来规模经济和差异化优势提高了乳制品出口的竞争力。

从发展趋势来看,中国人均乳制品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且消费结构会逐渐向中高档奶制品转移,乳业的生产加工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较大的提高。在发达国家乳业发展停滞不前的形势下,国际乳业发展重心将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上来,庞大的潜在需求市场会吸引全球乳业巨头的目光。届时中国乳业也会在需求市场上凭借本土优势和后续发展动力,显示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3. 相关及辅助产业状况及国际比较

相关和辅助产业是奶业产业链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能够通过细致的社会分工,减少奶业生产、加工、流通和运营的成本,并提高各环节的运转效率。中国除饲料业有一定的竞争力之外,其他相关产业特别是包装和物流业的竞争力都比较弱,有形或无形中增加了乳制品的成本,降低了乳业产业的盈利空间。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乳业相关产业链的建设较为落后,奶牛饲料业、包装业、奶业机械业和物流配送体系的发展都跟不上中国牛奶产量的增长速度,使得中国乳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4. 产业组织国际比较

中国乳业产业组织结构不太合理,产业集中度低,小规模企业数量过多,行业整体利润率不合理,品牌过于分散,使得中国乳业市场绩效低于正常水平,竞争力和后续发展动力受较大影响,不利于中国乳业的良性发展。没有利润保证的竞争力是无法真正实现也无法持续的。

5. 发展机遇的国际比较

国际奶业发展形势的转变(奶业发展重心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国际供不应求态势初现,给中国乳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尽管目前中国乳业的竞争力不强,但只要抓住机遇,发挥需求市场的潜在优势,把握好“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发展趋势,利用好本土化的资源和学习创新能力,就能不断向国际最高水平靠近。

6. 人民币汇率走势及其对乳业竞争力的影响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对策研究 篇9

1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等指标来分析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

1.1 国际市场结构与市场占有率的比较

从茶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来看, 21世纪以来, 斯里兰卡、肯尼亚、中国、印度和印度尼西亚一直稳居全球前5位。从市场集中度指标 (CR) 看, 2001-2010年的10年间, CR4、CR6和CR8的变动非常平缓 (参见图1) , 三项指标平均值依次为64.6%, 75.4%和81.4%, 这说明全球茶叶出口来源地集中度较高, 形成了以肯尼亚、斯里兰卡、中国、印度和印尼等国为主导的垄断竞争格局, 预计短期内这种格局也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化。

资料来源:FAO数据, 经整理得出。

然而, 从国际市场占有率来看, 主要出口国的地位是有较大变化的 (见图2) 。2001年以来, 肯尼亚茶叶出口增长较快, 国际市场占有率逐步上升, 且于2005年超越斯里兰卡, 此后一直保持全球最大茶叶出口国的地位;斯里兰卡茶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较为稳定, 10年平均在20.25%;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平均在18%左右, 整体呈稳重趋升态势;而印度茶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近10年来却是不断下降, 2010年已经降至10%以下;越南作为新兴的茶叶出口国, 其国际市场占有率在波动中不断提高, 尤其是在2006年至2009年间, 这种上升趋势更为明显。

资料来源:FAO数据, 经整理得出。

从不同茶类的出口竞争来看, 在红茶出口方面, 肯尼亚和斯里兰卡分别在大包装和小包装中处于主导地位, 印度也有一定的市场影响力;而在绿茶出口方面, 中国则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2010年国际市场占有率高达74%以上, 其他国家的市场份额极低 (表1) 。

资料来源:FAO数据, 经整理得出。

1.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的国际比较

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来看, 尽管新世纪以来中国茶叶的RCA指数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见表2) , 但逐年来看, 仍是具有极强 (2000、2001年RCA指数都大于2.5) 或较强 (2002-2010年RCA指数均介于1.25-2.5之间) 的国际竞争力。然而, 从四大产茶国来看, 斯里兰卡和肯尼亚的茶叶RCA指数要远远高于印度与中国, 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不仅如此, 中国和印度这几年一直在下降, 而肯尼亚和斯里兰卡都在上升。可见, 在四大产茶国中, 中国茶叶的RCA指数是最小的, 与其他三国相比竞争优势差距较大。

资料来源:FAO数据, 经整理得出。

1.3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的国际比较

表3显示, 中国茶叶的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TC) 落后于斯里兰卡和肯尼亚。这两个国家因茶叶出口金大, 而进口额相对较小, 其TC指数接近1。而印度和中国茶叶的TC指数均不稳定, 且总体呈下降趋势。尽管2009到2010年中国茶叶的出口额都在上升, 但是中国茶叶的TC指数仍明显低于斯里兰卡和肯尼亚。

资料来源:FAO数据, 经整理得出。

1.4 固定市场份额模型指标的国际比较

以1997年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11.83%为基数或参照标准, 计算得出1997-2010年中国茶叶的固定市场份额模型指标 (CMS指标) , 并将其与肯尼亚、斯里兰卡和印度三国进行横向比较 (见表4) 。数据显示, 在1997-2010年间, 在四大产茶国中, 肯尼亚和中国的CMS指标相对较高且多为正值, 两者呈交替上升趋势;而斯里兰卡和印度的CMS指标多为负值。不仅如此, 印度的各年份CMS指标总体呈下降趋势, 表明其茶叶的国际竞争力在逐步减弱;除2001年外, 斯里兰卡在1997-2005年间CMS指标均为负值, 且较为平稳, 但在2006年, 其茶叶CMS指标突然骤减, 说明当年该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急剧下降。2008年各国的CMS值都有所下降, 但是后来逐渐恢复。但是肯尼亚的CMS值一直居高不下, 说明竞争力最强, 中国次之。

资料来源:FAO数据, 经整理得出。

1.5 小结

综上所述, 新世纪以来, 全球茶叶出口来源地的集中度较高, 形成了以肯尼亚、斯里兰卡、中国、印度和印尼等国为主导的垄断竞争格局, 预计短期内这种格局也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化。2001-2010年间, 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平均在18%左右, 整体呈不断上升的态势;2000-2010年间, 中国茶叶RCA指数逐年下降, 表明中国茶叶在此期间的国际竞争力呈减弱趋势。究其原因, 主要是随着中国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 外贸商品结构得到了调整和优化, 工业制成品及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不断上升, 而类似于茶叶这种传统产品在出口创汇中的地位也会明显降低, 因而出现中国茶叶的RCA指数逐年下降的情形。

2000-2010年间, 中国茶叶TC指数逐年下降, 说明这些年份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在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此期间中国茶叶进、出口额都呈增加的趋势, 但进口额的增幅大于出口额的增幅。通过计算四大产茶国CMS指标并进行横向比较后发现, 中国茶叶的CMS指标逐年上升, 并且总体上高于其他三大产茶国, 表明中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提高。

上述指标中,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反映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绝对优势的指标, 而RCA指数、TC指数及CMS指标等则是用来测度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相对优势的指标。肯尼亚、斯里兰卡等在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上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 严重威胁了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发展。因此, 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 以提高茶叶的国际竞争力, 促进中国茶叶出口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

2 提高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对策措施

2.1 强化技术进步与创新, 着力提升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提高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首先是应强化技术进步与创新。这里主要是应切实提高茶叶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 营造良好的运行机制。该类机制主要包括政策、研发、宣传、推广和服务等诸多要素。首先, 政府要强化政策扶持及资金投入。不仅是应加大茶农茶机购买的补贴力度, 还要引导茶农选购先进、适用的机型。其次, 加快茶机研发速度。不仅是应整合茶机研发力量, 争取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茶园作业机械;还应将现代计算机技术应用到茶机研发中去, 力争研发出各种智能化机械。再次, 扩大示范基地建设, 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在茶叶生产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加强茶叶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建设, 增强示范效果。第四, 积极推广有机茶的生产及茶叶综合利用技术。各茶叶产区应积极主动扩大有机茶生产规模, 提高有机茶的生产能力, 并实施有机茶标准化管理。最后, 努力提高茶农及相关专业人才的素质。如加大技术培训力度、组织技术人员深入茶园对茶农进行技术指导;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 此类人才应了解和熟悉茶叶贸易的国际规则、茶产品质量体系认证的国际标准以及中国涉茶产品对外贸易的法律法规, 能够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要求。

2.2 充分利用绿茶竞争优势, 保持并提高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

主要是针对目标市场消费者需求偏好的不同, 通过差异化塑造产品特色, 提高绿茶的国际竞争力。根据不同的目标市场, 从消费者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等方面去把握其消费偏好。就品牌认可度而言, 由于消费者对茶叶的质量、营养成分、保健功能和产品口味了解程度不同, 因而其消费选择亦有差异。因此, 必须通过中国茶叶质量安全信息的有效传递, 利用悠久的茶文化优势促使目标市场消费者加深对中国茶叶的熟悉程度。在质量标准认证方面, 必须整合各类资源, 积极推进美、日、欧等国际有机茶认证工作, 持续有效地向消费者传递中国茶叶安全健康信息, 增进其选购意向。就产品形式而言, 必须将传统、时尚等文化元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开发出速溶茶、风味茶和礼品茶等多种消费功能的茶品, 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提升价格及销量, 从而保持并提高中国茶叶的国际竞争力。

2.3 贯彻以质取胜的出口战略, 打造国际知名的茶叶品牌

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 被称为茶的故乡, 且中国名茶种类众多。但是无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外市场, 中国的知名茶叶品牌却不多见。因此, 应积极创造条件, 全力打造具有自主产权的知名茶叶品牌, 进一步提升中国茶叶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打造国际名牌带动和提高茶叶质量, 同时通过提高茶叶质量以促进打造国际名牌。

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 一是要加强茶树良种的选育和推广, 调整和优化茶园结构, 为提高茶叶的品质和产量奠定基础。二是要合理发展茶叶深加工产业, 加大茶叶初、精制加工厂的技改力度, 优化加工工艺, 强化质量控制, 确保茶叶质量。

2.4 提高茶叶的卫生和安全水平, 积极应对出口贸易壁垒

这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要大力推广无公害茶叶的生产, 使茶叶产品的卫生指标达到目标消费国的有关标准, 突破茶叶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其次, 茶叶生产与出口企业要对各国相关制度或标准进行仔细研究, 根据不同农药限量的设定水平, 对农药品种的使用进行合理取舍或选择;同时还应密切关注此类研究成果, 并将其推广到具体生产过程中去, 以此提升茶叶的卫生和安全水平, 跨越绿色壁垒, 促进茶叶出口贸易顺利开展。

2.5 巩固传统出口市场, 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目前, 中国茶叶出口市场集中度过高, 进而引发贸易摩擦日益增多的现象。因此, 一方面应在巩固传统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潜力, 注意将茶叶出口贸易从数量的扩张转向产品质量的提升上来。另一方面, 为了规避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的风险, 必须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在这方面, 政府可以运用世贸规则, 加大对茶企在市场拓展诸多方面的“绿箱”政策支持, 包括给予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2.6 调整和加强茶业的国内支持政策, 建立与完善信息服务体系

目前而言, 与其他产茶大国相比, 中国茶业的国内支持措施明显不足。中国茶叶产业本身就是一个弱质产业, 因此完全依靠自身发展是不现实的, 还需要来自政府以及非农产业的支持。入世以来, 为了履行自身义务, 中国政府对茶叶产业的扶持力度相对减弱。但实际上政府仍是可以参照WTO的有关规则, 修订和完善与茶叶生产与贸易有关的法律法规, 尽可能地使其与WTO规则相吻合, 并在可能的范围内对茶叶产业进行扶持和保护。此外, 政府还应加大茶叶产业标准化建设的推进力度, 促进茶叶出口竞争力的提高。

从茶叶出口贸易环节来看, 涉及生产、加工、包装、储运等诸多方面, 相当部分企业对有关的国际规则以及进口国的政策措施缺乏了解或熟悉, 迫切需要获得相关信息。因此, 必须建立和完善茶叶出口社会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组建全球化经营咨询服务机构和提供现代化的交易平台等诸多方面。在这方面, 各级政府和茶叶行业组织应当发挥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建立信息人才的交流通道、研判国际市场走势、监督引导行业自律、提供出口指导及产业预警等方面, 政府和行业组织的有效作为是不可或缺的。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5.

[2]赵彦云等.国际竞争力统计模型及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5.

[3]郭东旭.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D].南京财经大学, 2010.

[4]吴静静.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分析及对策[D].宁波大学, 2006.

[5]刘永娟.我国茶叶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 2008.

[6]伍雁南.中国茶叶出口国际竞争力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 2011, (2) .

[7]王莉娟.中国茶叶出口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及提高对策[J].中国商贸, 2011, (36) .

[8]周薇薇, 李晓明.基于CMS模型分析我国茶叶出口贸易扩张原因[J].安徽农学通报, 2011, (11) .

中国鸡肉制品国际竞争力分析 篇10

关键词:鸡肉制品,出口竞争力,比较分析

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月度统计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鸡肉制品出口金额11.4亿美元, 占肉类制品出口额的55%。据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统计:2014年中国鸡肉制品出口额占世界出口额的15.7%, 仅次于泰国, 位居世界第二位。

1 中国鸡肉制品出口贸易分析

1.1 出口波动情况

自中国加入WTO后, 中国鸡肉制品出口额变动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2002-2007年为出口上升阶段, 期间中国鸡肉制品出口额从2002年的4.4亿美元一路上升至2007年的7.4亿美元;2007-2009年为出口下降阶段, 受1007-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鸡肉出口额下降至2009年的6亿美元;2009-2012年为出口额上升阶段, 出口额迅速增至12.1亿美元;2012-2014年为出口额小幅回落阶段, 出口降至11.4亿美元。

1.2 出口市场结构

中国鸡肉制品主要出口到日本、韩国、荷兰、新加坡等市场 (见表1) 。日本一直都是中国鸡肉制品出口的最大目的国, 在2014年进口2.2万t, 合计金额为9.6亿美元, 占总出口金额的84.43%。荷兰是新兴的出口市场。韩国所占出口额比重下降, 主要是因为泰国是世界最大的鸡肉制品出口国, 鸡肉制品具有较强的优势, 使得韩国最近几年从泰国进口量增多, 2014年占到韩国制品进口额的86.16%。对新加坡的出口上呈先下降后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不大[1]。整体来看中国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

2 中国鸡肉制品国际竞争力比较分析

2.1 国际市场占有率

国际市场占有率是反映一国某产品出口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具体的计算公式为:国际市场占有率=某国该产品出口额/世界该产品总出口额。表2列出世界主要鸡肉制品出口国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从表2中可以看到:在2002、2003年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鸡肉制品出口国, 而此后到2014年被泰国赶超, 国际市场占有率出现下滑, 特别是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国鸡肉制品市场占有率出现最低点12.06%[2]。泰国现已成为世界最大鸡肉制品出口国, 市场占有率自2008年以来一直在26%以上, 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德国鸡肉制品市场占有率平稳且有所上升, 从2002年的5.79%上升到2014年9.36%。荷兰鸡肉制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有所下降, 巴西鸡肉制品市场占有率在2002-2009年上升以后又呈下滑趋势。

2.2 贸易竞争力指数

贸易竞争力指数也是反映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是衡量一国某产品国际竞争优势程度的指标, 其计算公式为:贸易竞争力指数= (一国某产品出口额-该国该产品进口额) /一国该产品进出口额之和。用TC表示贸易竞争指数, 则-1≤TC≤1:当TC≥0.6为高优势;0.3≤TC≤0.6为中等优势;0<TC≤0.3为低优势;-1≤TC<0时为劣势。世界主要鸡肉制品出口国贸易竞争力指数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到, 泰国、巴西和中国鸡肉制品自2002年以来的贸易竞争指数基本在1.00的水平上, 说明出口额远远高于进口额, 出口竞争优势很强。美国鸡肉制品贸易指数自2002年以来略有下降, 但一直处于中等竞争优势水平。德国鸡肉制品在市场占有率方面相对较高, 但贸易竞争指数上看却处于低等优势或劣势, 这可能与欧盟成员国之间贸易量较多有关。荷兰鸡肉制品贸易竞争指数基本上围绕低等优势或劣势的水平中上下波动, 但整体看呈下降趋势。爱尔兰和法国鸡肉制品贸易指数有所下降, 英国鸡肉制品竞争力自2002年一直处于高等或中等劣势水平上。

2.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具体核算公式为:RCAij= (Xij/Xj) / (Wi/W ) , 其中Xij表示某j国某i产品的出口额, Xj表示j国所有产品出口总额, Wi表示世界i产品出口额, W表示世界所有产品出口额。RCA值越大说明优势越大。世界主要鸡肉制品出口国的RCA值见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到, 中国鸡肉制品虽在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上位于国际市场的前列, 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远远落后于泰国, 自2003年被巴西赶超外, 2007年数值下降到2.01, 被荷兰和爱尔兰超过, 之后其竞争力也处于变弱的趋势中。泰国鸡肉制品显示性比较优势一直处在世界第一位, 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条件下, 其数值达到26.86, 更是凸显了泰国鸡肉制品强有力的竞争力。德国鸡肉制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 竞争力不断得到加强。荷兰鸡肉制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比较稳定, 巴西鸡肉制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自2003年以来一直位于国际市场第二位, 但在2014年爱尔兰鸡肉制品竞争力首次超过巴西, 显示了爱尔兰鸡肉制品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3 结论

第一, 自2002年以来中国鸡肉制品出口市场比较集中, 特别是日本一直以来都是中国鸡肉制品的目的国, 保证了中国鸡肉制品出口额的稳定和增长, 但过度依赖单一目的国进口需求可能会在以后的出口中陷入被动, 这说明中国鸡肉制品需在原有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拓宽新市场。

第二, 中国鸡肉制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在加入WTO的2 a内处在世界第一位, 但之后呈现下滑趋势, 但仍处于世界第二位, 自2010年以来国际市场占有率一直在15%以上, 说明中国鸡肉制品在世界鸡肉制品贸易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第三, 中国鸡肉制品竞争贸易指数维持在1.00水平上, 显示了高的国际竞争优势, 说明中国鸡肉制品贸易处于净出口的状态。德国鸡肉制品虽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但贸易竞争指数或是负值或是在0值边上, 这充分说明了中国鸡肉制品具有高的稳定的国际竞争优势。

第四, 泰国鸡肉制品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处于世界第一位,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远高于其他国家, 而中国鸡肉制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不但偏低还呈下降趋势。

参考文献

[1]国际鸡肉制品进出口分析[J].中国家禽, 2007 (2) :6-10.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篇11

关键词: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自由化进程的加快,国际服务贸易在世界经济中体现出越来越高的重要性,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正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和竞争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金融服务贸易1作为服务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也进一步凸显,对其他服务贸易有着强大的促进作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正逐步开放金融服务市场,银行业已经于2006年12月全面开放,政府彻底取消了对外资银行本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等方面的限制,只对外资银行在我国开展金融服务进行审慎性审批,而不再进行经济需要标准和许可数量的限制。但是由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小,在参与国际的竞争中处于明显弱势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抓住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机会,调整我国产业结构,扩大金融服务贸易的规模,提高金融服务贸易的质量,从而增强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真正成为对外贸易强国,是需要我们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一)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金融体系的开放,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逐步推进,金融服务贸易也不断发展。2008年,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为3.15亿,比2007年增长了37%;进口额为5.66亿,比2007年略有增长;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为0.214%,进口额占服务贸易进口总额为0.356%,进出口总额占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0.288%,远远低于服务贸易中的运输服务贸易和旅游服务贸易。虽然我国金融业的结构与效率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与提高,但与国外金融服务业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银行业改革开放的深入使得我国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水平有了提升。但与外资银行相比,在公司治理结构、资产质量、资本金与赢利能力及业务创新、风险控制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证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为金融服务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与国外发达成熟的证券业相比,存在证券市场法律法规不健全,证券市场股权分置与国际惯例相去甚远,证券市场体系单一无法有效分散潜在的金融风险,证券机构数量多而规模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等问题。

(二)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特點

1.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结构不平衡

从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差额上来看,我国的金融服务贸易长期处于逆差状态。在1997年到2008年之间,除了2001年是顺差之外,其余年份都是逆差[1]。2006年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差额达到最大,将近7.46亿美元,主要是由于进口额的剧增。

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1997-2008数据整理得出

从折线图1可以看出,出口额比较平稳,2004年以后呈现稳步增长;进口额波动较大,受1997年金融危机的影响,随后几年都呈现了下降的趋势。从1997年的3.2亿美元到1998年的1.6亿,下降幅度接近50%,而从1999年的将近1.7亿美元到2000年的不到1亿美元和2001年的7700万,又发生了41%和24%的明显下降。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 2002和2003两年发生了较大幅度的反弹,回升至2002年的近900万美元和2003年的2.3亿美元, 2004年又下降了41%,到1.4亿,2005年恢复到将近1.6亿美元。2006年,由于我国境内机构境外上市增多带来证券承销等服务费用的增加,进口额攀升到2005年的5.6倍,2007年有所下降后维持在平稳的水平上。

2.金融服务贸易占服务贸易比重低

从金融服务贸易所占服务贸易比重上来看,如图2、图3和图4,无论是出口贸易额、进口贸易额还是进出口总额,金融服务贸易都呈现出不稳定性。1997年到2008年间,金融服务贸易出口额所占服务贸易出口额比重大约在0.1%~0.45%之间,进口额比重大约在0.2%~1.2%。相较与其他服务贸易行业,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总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比重非常小,最高比重没有超过1%。说明了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行业在整个服务行业中缺乏自身的竞争力。

二、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分析

本文选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四个金融服务贸易经济绩效指标并选用世界主要经济体1997年-2006年之间的数据,对我国和其他国家的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分析

国际市场占有率:一个国家某个产业或某种产品的出口总额占世界市场该产业或产品出口总额的比率。该指标从一个国家整体的规模和产业整体实力的基础上简洁清楚地反映了该国该产业的整体国际竞争力。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Aij=Xij/Xwj

其中,Aij表示i国j产业或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Xij表示 i国j产业或产品的出口总额,Xwj表示世界市场上j产品的出口总额。

在反映金融服务贸易时,采用某年某国的金融服务出口额和世界整体金融服务贸易出口总额来计算,国际市场占有率越高,说明该产业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大。

从表1中可以看出,美国、英国和瑞士占据了金融服务贸易市场的大部分份额。它们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平均值分别为18.97%、25.41%和8.78%。亚洲中国际市场占有率比较高的有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但明显地低于英美国家。我国国际市场占有率平均值为0.09%,1997-2006年间最高的比率为0.15%。即使与发展中国家印度和印尼相比,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也是处于劣势。因此,从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来看,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整体国际竞争力还很弱,尤其与发达的大国相比,明显是处于竞争劣势地位。

(二)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也叫TC指数,又称为贸易专业化系数,指的是一个国家某产品或服务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TC指数也称为比较优势指数或净出口比率,它从总体上反映了计算对象的比较优势状况。该指标的计算公式为:

Nij=(Xij-Mij)/(Xij+Mij)

其中,Nij代表了i国j产品或服务的比较优势指数,Xij代表 i国j产品或服务的出口总额,Mij代表了i国j产品或服务的进口总额。应用到金融服务贸易中,Xij代表i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出口总额,Mij代表了i国金融服务贸易的进口总额。

通常TC指数取值范围为[-1,1]。当TC>0时,说明i国是第j种产品或服务的净出口国,第j种产品或服务比较优势大,且越接近1,国际竞争力越强;当TC<0时,说明i国是第j种产品或服务的净进口国,第j种产品或服务比较优势小,国际竞争力弱;当TC接近于0时,即水平分工,说明i国第j种产品或服务比较优势接近平均水平,与国际水平相当;当TC=1时,意味着i国第j种产品或服务只有出口没有进口;当TC=-1时,意味着i国第j种产品或服务只有进口没有出口。

表2中数据显示,在1997-2006年10年时间里,我国金融服务贸易TC指数均小于0,低于样本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在1997-2001年之间,TC值呈现增大趋势,2002年下跌后又逐年上涨,2006年跌至-0.72。TC指数大于0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英国、德国、瑞士、挪威、韩国、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TC指数小于0的国家有加拿大、巴西、法国、俄罗斯、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中国。从样本中计算得出的结论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我国TC值最低。该指数说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弱,在与其他国家竞争中处于弱势。

(三)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由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提出,它反映了一国某种产品或服务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巴拉萨认为,某国在某种产品或服务上的比较优势可以通过该产品或服务在本国整个产品出口额中的所占的比重与同期世界贸易中该产品或服务占世界贸易总额之比来体现。該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RCAij=(Xij/Yi)/(Xwj/Yw)

其中,RCAij表示i国j产业或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Xij表示i国当期的j产品的出口总额,Yi表示i国当期的所有产品出口总额,Xwj表示整个世界市场同期j产品的出口总额,Yw表示同时期整个世界市场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应用到金融服务贸易中,则Xij表示i国当期的金融服务的出口总额,Xwj表示整个世界市场同期金融服务的出口总额,其他符号含义不变。

一般而言,若RCA>1,说明i国j种商品具有比较优势;若 RCA2.5,则表明该国金融服务贸易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若1.25

表3中的计算结果表明,我国的RCA指数在1997年到2006年之间一直徘徊于0.01-0.05之间,均值为0.02。与所取样本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金融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均低于其他1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发达国家瑞士、英国和美国金融服务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均值分别达到6.02、5.07和1.61。亚洲发展中国家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尼金融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均值分别为0.56、0.07、0.11和0.24,虽然RCA都小于0.8,国际竞争力较弱,但均高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说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不具有国际竞争力比较优势,属于金融服务贸易发展落后的国家。从RCA指数变化趋势来看,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处于交替增减的不稳定波动中,表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尚未形成稳定,总体处于不具有竞争优势的劣势地位。

(四)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分析

鉴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只是从一个产品或服务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来考虑其竞争力,并没有考虑到该产品或服务的进口对其竞争优势产生的影响。沃尔拉斯等人在1988年设计了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该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CA=RCA-(Mia/Mit)/(Mwa/Mwt)

其中,CA表示该产品或服务的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RCA表示该产品或服务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Mia表示国家i在产品a上的进口,Mit表示国家i在t时期的总进口,Mwa表示a产品同期在世界市场上的进口,Mwt表示世界市场在t时期的总进口。运用到金融服务贸易中,则Mia表示国家i在t时期的金融服务的进口,Mwa表示同期世界市场上金融服务的进口,其他符号含义不变。

总体上来说,当CA>0时,表明一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具有国际竞争力;当CA<0时,则表明一国的金融服务贸易不具有国际竞争力或仅具有较弱的国际竞争力。该指数越高,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越强;反之,该指数越低,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越弱。

从公式计算得出的结果看(见表4),欧美地区金融服务贸易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有美国、英国和瑞士,它们的均值为0.98、3.00和4.86。亚洲地区具有竞争力的有韩国、新加波和中国香港,它们的均值为0.14、0.36和0.73。其他国家包括我国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均小于0。我国在1997年到2005年之间,CA指数虽有起伏,但呈现出增高的趋势,说明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正逐步提升。2006年由于进口额的剧增,导致了CA指数变低。

通过选用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对我国和世界主要经济体的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比较后,可以发现,中国的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整体上处于较弱的地位,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显示了我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在不断的提升,但是与欧美和亚洲中的金融服务贸易强国相比,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在国际竞争中无法与它们匹敌。

三、提升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一)稳步扩大资产规模,提高资本质量

我国整体金融服务贸易行业还存在资产规模不大,尤其是证券公司在资产和资本规模上与国际券商相比还有巨大的差距,资本质量较差,资本盈利能力偏弱等特点。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稳步地扩大我国金融机构的资本规模,这一是需要我国政府采取财政注资、减税、增加盈余存留比例、放宽呆账核销限制等措施,同时也需要金融机构进行产权改革,发行优先股或上市融资、发行长期金融债券等来引入新的投资者,拓宽资本来源,提高资本充足率水平;其次要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资本质量,这需要完善现行信贷资产分类和考核办法,改善银行业资本结构,调整不同权重风险资产组合。当我国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和资产质量得到不断的改善和提高,我国金融机构的国际竞争力才能得到不断地提升。

(二)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金融服务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和经营方式,我国金融机构还存在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不高,高素质人才缺乏的缺点,所以要优化我国金融机构的人力资源结构。首先要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结构规划,合理规划人力资源总量和专业、文化、分布结构,通过吸收引进和开发人才,增加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核心人才在总量中的比重;其次要建立引进开发人才的激励机制,提高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核心人才薪酬待遇,为员工创造良好的个人成长和职位升迁环境,改善员工队伍的知识层次;最后要加大员工的培训教育力度,逐步建立科学化、制度化的培训教育体系,真正建设一支具有高水准的文化和业务素质的员工队伍。

(三)加大金融业务创新力度

我國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与国外的金融机构相比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多数产品还属于低层次、简单模仿的阶段,存在服务落后、品种单一的状况。要想提高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能力,必须加大金融业务的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我国金融机构应在充分学习和借鉴先进金融创新产品和工具的同时,根据中国的市场特点,中国客户的消费习惯,以市场为导向,围绕客户需求,大力开发高知识含量,高科技包装和高附加值的创新产品。同时应该设立专门机构进行创新产品的开发、运作和长期的规划,利用国内金融机构对本国文化的优势,开发出真正适合国内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四)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

为了保证我国金融服务贸易能沿着正确、健康的轨道向前发展,实现金融监管的便利性、协调性和有效性,必须在我国建立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考虑到我国目前金融业分业经营还将持续一定时期,因此,我国金融监管组织体系建设应重点突出“两大系统”的建立与完善。首先是完善监管当局的监管控制系统,现阶段完善监管当局监控系统的重点是要增设监督控制系统的机构和人员,使其能单独完成或通过聘请中介机构共同完成对其监管对象的监管任务。其次是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系统,现阶段的重点是合理设置内控机构。各金融机构都要建立与本系统业务发展相适应的内部审计部门或稽核部门,并具有相对独立性、超脱性和权威性。同时还要建立金融同业自律控制系统等。只有建立了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才能保障我国金融服务贸易稳步的增长,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注释

1.本文中所指的金融服务贸易是根据《扩大的国际收支服务分类》(EBOP)对金融服务的定义:金融服务包括金融中介和辅助服务,但人寿保险企业和养恤基金的金融服务(它们包括在人寿保险和养恤基金内)和居民和非居民之间进行的其他保险服务除外。

参考文献:

[1]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1997-2008

[2]中国银监会.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8年年报[M].北京:2009:32-25

[3]中国证监会.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2008年年报[M].北京:2009:21-33

[4]国际服务贸易统计手册[M].联合国出版司,2002:42-44

[5]郑展鹏.中国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上海金融,2009,(4):14-17.

[6]邓世荣,陈珉,王丹一.江苏金融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与发展战略研究[J].财政金融,2004,(2):145-146.

中国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篇12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其中优秀成果有:美国学者Porter认为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企业现有竞争对手因素、供应企业因素、客户企业因素、企业潜在竞争力因素、替代品因素[1];彭丽红 (2002) 构建了企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认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包括资源、能力与环境[2];谭宏 (2006) 在企业产品结构特征的基础上, 提出了多产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理论模型[3]。近年来, 许多学者研究了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运用价值链分析法分析了中国石油产业各部门及整体的竞争力, 得出了中国石油企业与国外大的石油企业相比在竞争力方面存在一定差距的结论[4];采用SPSS因子分析的方法对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评测[5]。

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 能够找出影响中国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使企业清楚地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劣势, 从而引导企业抓住机遇, 制定正确的竞争战略, 确立正确的提升对策, 这不仅对中国石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而且对深化中国石油产业体制改革具有战略性意义。

1 中国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现状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现状进行分析。

1.1 规模经济水平

石油石化产业的规模经济效应是很大的, 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其国际竞争力。中国石油企业的规模不经济使得原油开采成本和加工费用过高, 而且下降比较缓慢。国内三大石油公司近4年来的平均生产成本为9~13美元/桶, 而欧佩克中东成员国的原油开采成本约为每桶5美元, 太高的开采成本大大降低了许多以原油为原料的系列产品的竞争力。

1.2 技术装备水平

中国炼油企业的技术水平相对来说比较低, 很多技术都是向外国学习和借鉴的, 没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据统计, 在中国石油企业的主要技术中, 上游主体技术竞争力强的占13.8%, 竞争力中等的占4.5%, 竞争力弱的占51.5%。然而, 技术才是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若中国长期引进外国技术, 不仅会增加成本, 而且会受到外国在一些关键技术上的限制, 不利于产业的长远发展[6]。

1.3 企业盈利能力

石油企业的盈利能力和整体规模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提。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在2010年获得了304.6亿美元的纯利润, BP石油公司当年的纯利润则为371.6亿美元。而中国三大石油公司与国际石油巨头相比, 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中海油2010年只实现净利润82.4亿美元。经营效益的低下显示出中国石油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还是没有足够的竞争力。

1.4 未来发展潜力

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 拥有后备资源的多少直接关系到石油企业将来能否继续发展的问题。2010年, 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增加油气储量约35亿桶当量, 是当年油气当量产量16亿桶的2倍;而中石油当年新增油气储量为11.15亿桶, 是当年油气当量产量8.58亿桶的1.32倍。由此可见, 中国石油企业在储量上还是和国际大型石油公司有差距的, 这不利于资本运作和竞争力的提升。

由现状分析可以看出, 中国石油企业和国际石油公司相比, 在企业规模、技术和盈利能力等方面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

2 中国石油企业提升其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性

首先, 中国不断增加的石油需求要求石油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据统计, 1999~2011年中国石油年消费平均增长速度为6.85%, 而石油生产平均增长速度仅为1.69%, 石油的生产远远满足不了石油的消费。2010年, 中国从海外购买了创纪录的2.393亿吨原油, 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达到了55%, 根据各种国际能源机构的预测, 到2020年, 其对外石油依存度将达到76%。一旦国际石油市场出现较大变动, 中国的经济势必受到严重影响。因此, 加强自身石油石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便显得十分必要, 只有这样, 才会保证中国的石油供给能够平稳运行。

其次, 激烈的国际石油市场竞争要求中国石油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近年来, 经过一系列大规模兼并重组, 形成了埃克森美孚、BP、英荷壳牌等一批巨型石油公司, 这些巨型跨国石油公司控制着世界30%以上的石油工业产值, 其贸易量和直接投资金额超过了全世界的2/3, 并拥有80%以上的世界石油石化先进技术[7]。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 中国石油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 完全取决于自身国际竞争力的强弱。

再次, 石油资源的稀缺性和分布不均匀性决定了中国石油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据统计, 截至2011年底, 全球石油探明储量仅存13331亿桶, 分布最主要还是在中东, 这里拥有世界石油探明剩余总储量的56.6%[8]。总体上, 欧佩克占世界石油探明剩余储量的77.2%, 非欧佩克成员产油国主要分布在前苏联 (9.2%) 和北美 (5.5%) 。世界油气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均匀性是石油公司之间进行竞争的直接原因, 如何在这种国际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 直接取决于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 中国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为了缩小中国石油企业与国际大型石油企业的差距, 提高其国际竞争力, 很有必要找出影响中国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3.1 主成分分析基本原理

在许多问题中, 所研究的指标很多, 通常以每个指标的方差作为样品差异程度的一种度量。但对于多变量, 指标间往往有一定的相关性, 各指标的方差也相互关联, 致使各指标的方差没有明显的差异, 这就给数据的处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 有必要在尽可能少丢失信息的前提下减少指标的个数, 主成分分析法就是利用降维的思想, 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 以反映原有指标的信息。所以, 应用主成分分法能够较理想的测算影响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

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价国际竞争力水平应遵循如下步骤。

3.1.1 原始数据标准化

(1) 式中, X*ij表示标准化后的数据;Xij为原始数据;Sj为标准差。

3.1.2 求相关系数矩阵

3.1.3 计算相关矩阵

3.1.4 求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计算主成分得分

计算主成分得分

(4) 式根据特征根及其特征向量解释主成分物理意义。

3.2 因素筛选

石油行业具有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高回报和回收期长等特点, 决定了影响企业国际竞争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综合实力和市场占有率。而企业综合实力的大小和市场占有率, 是由企业规模、技术水平、资源拥有量、管理水平、社会责任等因素决定的。如果石油企业拥有丰富的优质油气资源、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资金, 那么它们的油气勘探开发效益就好, 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就强;如果经营规模大, 管理水平高, 那么经营成本就低, 综合效益就高[9]。

本文出于实用性考虑, 基于国际竞争力的内涵、本质及特征, 综合考虑了石油企业的自身特点及数据的可获性, 初步确定影响我国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为:营业额、总资产、年净利润、实现利税总额、主营业务收入、负债总额、科技成果数目、油气产量、油气可采储量、流动资产周转率、产品销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销售收入、剩余可采储量、科技投入强度、技术开发贡献率、设备新度系数、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废水中SO2排放量、事故死亡率[10]。

3.3 主成分分析

本文考虑到分析的可操作性和某些数据采集的困难, 采用以下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营业额、海外原油产量、海外权益油产量、海外石油剩余可采储量、资产负债率、产品销售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废水中SO2排放量、事故死亡率等9项指标。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 选取上述9个反映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 采用公司年报中的系列数据, 见表1, 应用SPSS软件对其国际竞争力进行主成分分析。表中:X1为营业额/百万元、X2为海外原油产量/百万吨、X3为海外权益油产量/百万吨、X4为海外石油剩余可采储量/百万吨、X5为资产负债率 (%) 、X6为产品销售率 (%) 、X7为流动资产周转率 (%) 、X8为废水中SO2排放量/万吨、X9为事故死亡率/人/100百万工时。

现用SPSS软件来处理原始数据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 见表2~4。

3.4 结果分析

表2为相关系数矩阵, 表示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从表3可以看出, 第一、第二和第三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95.211%, 已超过了85%, 所以只取前3个主成分作为影响公司国际竞争力的新变量来分析就够了, 用Y1、Y2、Y3表示前3个主成分;表4中的每个数据表示了相应因子变量对相应原变量的相对重要程度, 利用表4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将各因子表达为变量的表达式, 得到因子得分函数为:

第一个主成分因子主要由变量营业额 (X1) 、海外原油产量 (X2) 、海外权益油产量 (X3) 、资产负债率 (X5) 、产品销售率 (X6) 5个因素决定的, 它们作用在因子上的载荷分别为0.910, 0.991, 0.998, 0.881, 0.920, 也就是说第一个主成分因子主要反映的是X1、X2、X3、X5、X6方面的情况, 所以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了企业规模、偿债能力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力, 同时在该主成分中, 海外石油剩余可采储量的数值也较大, 故第一主成分也反映了企业未来发展能力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力;第二个主成分因子主要由变量废水中SO2排放量 (X8) 、事故死亡率 (X9) 2个因子决定的, 作用载荷分别为0.982, -0.794, 第二个主成分因子主要反映的是X8、X9两方面的情况, 这说明第二主成分反映了企业安全环保和技术水平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力;第三个主成分因子由流动资产周转率 (X7) 决定的, 作用载荷为-0.992, 第三个主成分因子反映X7这一方面的情况, 这说明第三主成分反映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对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力。

综合来看, 公司具有一定的企业规模、偿债能力和安全环保意识, 对国际竞争力产生了很大的正面影响;而它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相对较弱, 对国际竞争力产生了负面影响;同时, 公司未来的发展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4 结语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 要想提高中国石油公司的国际竞争力, 需要继续争取以较低的成本筹集更多的资金, 从而提高偿债能力;继续增强企业的规模实力和发展创新能力, 不断提高企业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 改进生产技术, 降低成本, 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加强企业的管理水平, 通过管理创新构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

[1]PORTER M E.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LondonandBasingstoke:TheMacMillanPressLtd, 1990.

[2]彭丽红.企业竞争力的管理与评价[C].北京大学, 2002年中国博士后经济与管理前沿论坛, 北京, 2002.

[3]谭宏, 宁宣熙.企业国际竞争力理论模型与计量方法研究[J].商业研究, 2006 (14) .

[4]王育宝, 吕璞.中国石油石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资源科学, 2005 (6) .

[5]丁苗, 谢光亚.中国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J].经济问题探索, 2008 (11) .

[6]段进鹏, 周媛.我国石油产业竞争力分析[J].商业时代, 2008 (4) .

[7]何亚婉等.加强我国石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探讨[J].石油地质与工程, 2007 (4) .

[8]BP.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1[EB/OL].http://www.bp.com/sectionbodycopy.do?categoryId=7500&contentId=7068481.

[9]胡丽娜, 王宇奇.我国石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J].科技与管理, 2008, 10 (1) .

上一篇:外周血干细胞下一篇:党校党建工作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