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船舶工业(通用12篇)
中国船舶工业 篇1
我是在外高桥造船厂工作, 原来在江南造船厂, 曾经一度到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做了两年的总会计师, 后来又回到上海在新建外高桥造船公司任职。因为时间关系, 只能比较简单地说几句关于船方面的故事。
要是讲船的话, 船的历史几乎与人类的文明史具有同样的生命力。在远古时代, 我们的祖先就发现有很多物体能够浮在水面上, 所以人们就把一根整的木头挖空, 这时候就叫做舟了。当然, 当时也还有竹筏、也有皮筏, 但主要的是独木舟。到了农业文明的时候, 就开始有木材制造船的木船了, 这就是风帆船。到了1781年, 瓦特发明蒸汽机以后, 1820年世界上第一艘钢制船诞生。到了1865年, 我们中国的第一家民族工业——江南机器制造局在上海诞生, 迄今已有146年的历史, 也是中国近代工业第一家企业。1926年, 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文章中指出, 当时中国产业工人只有两百万人, 五大产业中包括造船工人。可见, 75年之前中国的造船还是比较发达的。恩格斯曾经说过, 现在的军舰不仅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 而且同时也是现代大工业的缩影, 是“浮在水面上的工厂”。研究表明, 在我国国民经济一百多个产业部门, 船舶与其中97个产业直接相关, 关联度达94%, 船舶能产生90%以上的国际贸易运输量。朱镕基做总理的时候, 在2002年一个重要文件批示上明确指出, 中国有希望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厂。所以, 造船人抓住这个机遇成功地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到2010年的时候, 中国造船完工量、新船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三大指标成为世界第一。2010年, 中国的造船量达到6217万载重量, 世界造船量去年大概是一亿四千六百万吨, 中国占40.9%。目前, 随着船舶业发展, 造船周期明显缩短, 标志性技术含量比较高的30吨FPSO、液化天然气LNG、大型集装箱、3000米深水钻井平台都在我们国家顺利执行。
外高桥是1999年国务院批准新组建的企业, 迄今为止, 还不到12年的时间。但是, 经过十二年的努力, 外高桥公司连续六年造船总量经济效益处在中国造船企业前列, 2010年达到了706万载重吨, 在世界造船企业当中能够排到第三位。
我想, 这十二年左右的时间, 外高桥这个企业为什么能发展成中国大型造船企业呢?简单来说, 我们从一开始就按照新的企业制度规范来运作的。外高桥是一个国有企业, 但是新生的大型国有企业, 把市场作为企业管理的最大核心来抓, 而把人力资源管理、高素质人才培训培养作为企业的最大资源和健康运行的最重要保证。作为一个新生的国有企业, 我们的管理目标就是要与世界一流企业的管理水平相接轨。只有世界一流管理水平, 才能保证我们的运行是规范的、是健康的、是防风险的。需要有一个顺应市场的机制, 使得企业的发展充满活力。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我们企业健康运行的重要保证, 凡是重大项目的投资、凡是重要新产品的研发都请国内业内资深专家组成评估专家委员会, 从而保证技术风险、成本风险、汇率风险平稳。可以说,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最高管理境界, 我们还感到, 这个产业的运行、国家意志是我们快速发展的前提;我们感觉到, 一个企业的运行要符合市场规律, 要制定好游戏规则, 需要诚信管理, 也需要有一套比较成熟的现代管理制度来保证。
对于风险管理, 1998、1999年东南亚金融风波的时候, 我在江南厂做总会计师, 那时候, 江南厂两年没有接到订单, 应该说风险很大。但是, 好在什么地方呢?我们早就做了事先的策划, 所以尽管两年没有接到新的订单, 但是我们没有一天停班, 一万多人天天在干活, 码头上面船还是很多。我们也没有一天还不起银行的贷款, 没有一笔贷款不是按时还本付息的, 也没有哪一年没有给职工买房子, 企业还是照常运行。江南厂在中国可以说是最古老、最典型的国有企业, 国字头的, 他146年的历史当中几经风雨, 但是, 我们克服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作为一名在中国船舶工业战线奋斗了几十年的人, 对此, 我深感自豪和骄傲。
中国船舶工业 篇2
④
⑥
①
②
⑤
⑦
练习:将矿产和工业部门的数码代号填入框图中,使其符合因果关系(方框中数码为答案)。教师:这一练习能了解了矿产和工业发展之间的联系。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中有一个工业部门的发展不得不令人们关注,播放一段学校附近车水马龙现象的视频,引导发现汽车工业部门现今的发展迅猛。 展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图文数据资料,看出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非常迅速。老师请学生利用课件介绍“国产汽车的发展”,该学生事先作一定准备。 学生活动:猜一猜这些是什么品牌汽车的标志?它们的产地在哪里? 【点评】猜一猜汽车标志的活动使学生饶有兴趣,促使学生在平时养成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的良好习惯。教师:“国产汽车的发展”的介绍使大家对中国的一些品牌汽车有了一定的认识与了解,同时也发现了一些现象,那就是中国汽车原先大多引进国外的品牌与技术,对外有一定的依赖性,不过如今在技术上已有所改变了。 学生讨论:从汽车工业分布图中分析中国汽车工业的分布特点。 【点评】我国汽车工分布特点的分析,对七年级学生来讲是否太难?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提示,降低分析的难度,或者就以目前我国汽车工业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哪些城市,在地图上落实我国汽车工业主要分布。教师:除了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在我们身边还有一个变化很大的现象,它的发展丰富了我们的物质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限的乐趣,那是什么工业带来的变化呢?教师:电子产品充实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对家庭电子产品作了一个调查统计。学生活动:填表列举家中使用的电子产品:电子产品
产地
中国船舶工业 篇3
中国工业博物馆是在原沈阳铸造博物馆基础上改造和扩建而成的。一期开放的四个展馆分别为通史馆、机床馆、铸造馆和铁西十年成果展。截至目前,中国工业博物馆共征集到文物展品共1.6万余件。征集的文物来自上海、北京、内蒙古等20多个省区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包括国家一级文物1件,国家二、三级文物10件。在1300多件实体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7项“中国第一”:中国第一个铸造用机械手、第一个自主研发的管模、第一根超高压管的样管、第一台万能钻床、第一台八轴立式机床、第一台精密丝杠机床、第一台五轴联动机床。每件文物背后,都隐藏着一个故事,向参观者诉说着共和国工业走过的辉煌历程。作为全国惟一的综合性工业博物馆,人们可以在此见证百年中国工业的变迁,感受到工业文明,追忆工业的脚步。(柴歌)
中国首部微笑漂流书《此致微笑》从沈阳出发
中国船舶工业 篇4
1. 1 目前世界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有利于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
中国船舶工业一直承担着为中国航运运输、海洋开发和国防建设提供主要装备的神圣使命, 是军用、民用结合的战略产业。目前, 中国已成为即日本和韩国后的世界第三大造船国, 船舶出口已成为目前中国总装工业中唯一能与发达国家竞争、抗衡的产业。
未来几年是中国发展船舶工业的最佳时机。世界船舶市场需求将慢慢复苏, 中国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继续向好, 船舶工业已成为中国众多产业中目前少有的既面临国际市场需求同时又面临国防发展机遇的产业, 这些都为中国实现世界第一造船强国的目标提供了有利的现实条件。
1. 2 当前中国船舶工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在看到历史发展机遇的同时, 中国船舶工业也面临着诸多严峻的挑战。首先,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金融危机还没有彻底结束, 船舶工业的融资缺口还比较大, 且争夺新兴造船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单单再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优势已不可能赢得国际市场。其次, 由于世界船舶市场波动的周期性规律和造船企业成本压力日增, 中国船舶工业面临的外部风险将进一步增大。
2 中国船舶工业竞争力现状
2. 1 竞争力现状分析
2. 1. 1 船舶企业技术研发较差
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环境下, 为确保未来的竞争优势地位, 先进造船企业普遍对科技研发非常重视, 并投入大量的科研经费, 加速船舶技术发展的步伐。但目前中国的大型船舶企业设计人员数量大多不超过员工总数的10% , 研发投入的经费更是很少, 造成新船型开发比较薄弱。而近年来韩国造船工业登上世界造船业的“霸主”地位, 究其原因, 主要还是韩国造船企业坚持高新技术、高附加值船型战略, 加大新型船型开发和科技研发投入, 推动技术进步的结果。
2. 1. 2 船舶产品结构层次较低
尽管近20年来中国在船舶产品结构升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由于中国船舶企业生产技术水平偏低和生产设备不足, 导致产品结构层次提升遇到了较大困难。首先, 由于受到生产技术水平制约, 中国目前自主开发设计的船型大多数为低附加值的散货轮, 还没有能力进入一些高附加值市场, 如: 大型LPG船、豪华游轮等; 其次, 在新进入的附加值等级较高的细分市场中, 如: VLGC、客滚船、自卸散货船等市场初期, 由于技术水平不足, 产品开发遇到较大阻力, 最终导致船舶拖期, 影响中国船舶企业信誉。
2. 1. 3 中国造船设备配套能力不足
在本土化装船率上, 韩国船舶目前约为中国船舶的2倍。本土化装船率是对中、韩两国船舶工业竞争力差距的重要体现。可见, 在世界造船工业发展的大环境下, 中国船用配套企业普遍面临着产业规模小, 生产技术能力不足等问题, 部分已经具备一定基础和优势的配套产品则又无法得到国外船东的认可。目前, 船舶配套业发展滞后的局面越来越成为制约中国船舶工业快速发展的瓶颈。
2. 2 竞争潜力现状分析
2. 2. 1 中国船舶工业具有比较优势
由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所决定, 与世界先进造船国家相比, 中国造船企业劳动力价格水平仍处于世界较低水平。前几年, 中国造船企业人均年工资平均约为3748美元; 而日本则为46000美元。中国造船企业的劳动力价格比较优势构成了中国船企在国际竞争中取得重要优势的基础性因素。
但随着近年来中国沿海城市劳动力价格的急速上升, 中国与越南、印度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以及南美等潜在造船发展国在单纯劳动力价格上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2. 2. 2 中国船舶工业创新能力差
中国的船舶企业相当一部分新船型的设计仍然参照于国外先进船企。中国船舶的创新产品品种较少, 对市场难以快速响应, 尤其是具有高附加值的LNG船、豪华游轮等复杂船型尚无有效开发。自主创新缺乏经验, 还无法做到自主设计。而且在需要高技术、高难度的船舶领域, 在国际市场份额中只占很少一部分, 与日、韩等先进造船国家差距较大, 尚缺乏国际竞争力。
2. 3 竞争环境现状分析
中国目前约90% 以上的对外贸易是通过海运实现的。加入WTO后, 中国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将不断增多, 海上运输需求将明显加强。中国航运业将向大型化、综合化、专业化、环保方向发展。这为中国船舶企业建造大型集装箱船、油船、液化气船等提供了机遇。
同时, 中国远洋船队的船龄普遍相对较长,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会有大量船龄到期需要更换新船。因此, 在未来的5 ~ 10年, 国内船舶市场将保持较强的造船需求。
然而, 中国加入WTO后, 船舶工业同时将面临着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近年来, 中国造船工业与日本、韩国的技术水平的差距有所加大。尤其是中国船舶配套工业, 很多核心产品依赖进口的引进, 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中国加入WTO以后, 国外船舶配套企业可以直接在国内投资建厂, 直接生产销售核心专利产品, 以便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更高的利润率。
3 提升中国船舶工业竞争力的对策
3. 1 强化劳动力要素优势
为了有效抑制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要素优势趋于减弱的趋势; 首先, 应在大力深入开展精简正式工的基础上, 迅速开展有效措施严格外包人员的数量, 使中国造船企业的用工总量得到有效改善; 其次, 应采取多种办法尽快提高中国造船企业的劳动力素质, 开展岗位技能培训, 鼓励员工增强文化层次, 提高员工的岗位技能水平。最后, 进一步加强“人才储备”战略的实施力度, 切实把该方针落到实处。
3. 2 加大船舶技术创新力度
中国造船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导致进入的世界船舶细分市场相对较少, 企业产品结构还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低端特征, 已制约了中国造船企业的快速发展。因此, 如若中国造船企业要提高市场占有率, 首先要在高端细分市场上即高附加值船舶建造上有所突破。积极推进船舶产品和技术的研发工作, 快速提升豪华游轮、LNG船、滚装船、LPG船、超大型FPSO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能力与生产技术水平, 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真正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3. 3 适当推进造船行业管理体制改革
目前在中国造船企业之间不仅存在过度竞争, 而且正在变得日趋竞争激烈,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国造船企业整体的国际竞争力。为了有效遏制造船企业内部过度竞争问题, 必须适当推进造船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建立起造船企业间规范、公平、有序的竞争秩序。
3. 4 实施企业集团化
进入21世纪以来, 世界造船市场已经演变为超大型造船集团之间的竞争。世界先进造船企业集团仍在“强强合作”, 以期发挥原来各自企业的优势, 从而形成更加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中国造船企业数量多、规模普遍较小、企业集中程度低。在这种形势下, 中国造船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国际船舶市场中站稳脚跟, 就必须实施企业集团化战略, 重点鼓励优势企业集中力量, 重点联合能进入世界前列的超大型造船集团, 推动造船资源向超大型骨干企业集中, 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3. 5 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
中国应当参考发达造船国家的信贷、融资条件, 对造船信贷、融资和担保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逐步扭转“国轮外造”的尴尬局面; 加大对船舶科研开发的投资力度; 对目前船企在改革或经营中遇到的困难, 政府应当给予补贴等政策支持。
3. 6 实施人才战略
人才是各类企业发展的重要柱石。船舶工业失去了人才, 就等于失去了发展的基础。与日、韩等国相比, 中国造船企业人才储备明显不足。如果再考虑到中国船企还雇用有大量低学历的外包人员, 则与日、韩船企的差距更大。所以, 提高中国船舶工业的竞争力, 一定要把人才问题放到十分突出的重要地位来考虑, 在体制上创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 提高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水平。最好能够吸收外部资源, 如引进日、韩等国的优秀造船人才及管理专家。在人才建设方面, 重点进行一线生产工人队伍的建设和核心技术人才培养的工作。
摘要:要大力发展中国船舶工业, 缩短与先进造船国家的差距, 就必须提升中国船舶工业的竞争实力, 研究与分析中国造船工业的竞争力是首先要进行的工作。本文在分析中国造船工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 从竞争力现状、竞争潜力现状以及竞争环境现状三方面评价了中国船舶工业竞争力的状态, 并从强化劳动力要素优势、加大船舶技术创新力度、适当推进造船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实施企业集团化、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实施人才战略六个方面指出了提高中国船舶工业竞争力的现实对策。
关键词:竞争力,中国船舶工业,对策
参考文献
[1]弗雷德·R.戴维, 战略管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8.
[2]唐纳德.索尔, 如何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0.
[3]叶家玮.现代造船技术概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1.
[4]Clarkson Research Studies, World Shipyard Monitor, Vol.7-10, No.1-12.
[5]当代中国船舶工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9:5-9.
[6]陈远锦.浅谈中国船舶工业核心竞争力与战略性人力资源理论的内在联系[J].商业研究, 2007 (6) :43-46.
[7]吴喜梅.论框架下的竞争政策[J].北方经济, 2005 (10) :68-69.
[8]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7.
中国船舶工业 篇5
韩广德同志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全面的综合计划、协调、组织能力,以厂为家,兢兢业业,是员工公认的“老黄牛”。带领公司全体员工圆满完成并超过了集团公司每年的目标要求,使公司在生产规模、造船能力、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及非船业务发展等方面有显著的增长,为造船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使企业得到蓬勃发展,公司被首批命名为广东省重点装备制造企业。在他的带领下,“十一五”期间,公司在生产规模、造船能力、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及非船业务发展等方面均比“十五”期间有了飞跃的增长,营业收入从“十五”期间的累计124.22亿元提升至“十一五”期间的298.27亿元;造船产能由“十五”期间的累计47艘提升至“十一五”期间的79艘;利润总额更是从“十五”期间累计2.13亿元猛增至“十一五”期间40.5亿元。
在韩广德的带领下,广船国际成功进入滚装船、客滚船、半潜船等高新技术船舶市场,多个系列的成品油/化学品船获得的自主知识产权,灵便型液货船性价比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形成了“广船灵便型液货船”品牌效应。2002年、2003年分别填补了中国造船史上半潜船和客滚船的空白,近年来,又向中海集团、中远集团、荷兰交付多艘客滚船和半潜船。公司还是中国海军最大最强的特种辅船生产和保障基地,建造出诸多在海防领域担当重要角色的优质船舶,受到军方的高度称赞,多次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的“微山湖”号综合补给船;成系列的援潜救生船;世界上首艘专门为海军量身定做的“和平方舟”号医院船,海军首艘生活保障船等。
在众多的成绩面前,韩广德同志从来没有自满,而是不断强化忧患意识,加强风险防范。他着眼公司长远发展,深入学习理解国务院有关船舶工业发展的战略,深入研究分析国际船舶市场形势以及发展趋势,带领班子成员,聘用专家外脑,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制定了公司新的发展战略和“十二五”规划。公司新的发展战略和“十二五”规划着重突出“相关多元”的特色,得到了集团公司的充分认可和赞同。公司在做大做强造船业务的同时,在钢结构、成套设备、机电产品、服务等领域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之路。其中,钢结构、成套设备、机电产品等重机业务是公司大力发展的第二支柱产业。成功建造了虎门大桥、深圳赛格广场、广东奥林匹克运动中心、澳门新葡京酒店、广州海心沙亚运看台等知名钢结构业务。公司的成套设备和机电产品主要有盾构机、矿山港口机械、环保设备、电梯、剪压床和冰箱生产线等。盾构机广泛应用于广州地铁建设,并出口美国、泰国、阿塞拜疆等国家。矿山机械,主要出口澳大利亚,并与全球成套设备巨头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和奥地利山特维克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电梯、剪压床产品遍及全国各地,并出口东南亚及美洲地区。
韩广德同志经常深入基层,确切了解员工群众的所想所需。他想问题、定政策、办事情始终着眼于大多数员工群众,力所能及地为员工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困难,注重改善员工工作环境和福利生活,注重企业的发展成果与员工共享,不断促进企业公平和员工的全面发展,实现、维护和发展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近年来,在他的努力之下,公司实施了骨干员工购房援助、骨干员工子女升学援助、实行住房货币补贴、改善车间工作环境、增建班组房等实事工程,有效地调动了骨干员工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了职工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近年来,广船国际在社会的影响力与日俱增。2006年在第二届“大众证券”杯中国上市公司竞争力信力TOP10调查中被评为中国十佳最具成长性上市公司、十佳股改成绩上市公司;2007、2008年被连续被评为中船集团公司业绩优秀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还被评为2008年中央企业青年文明号,2008广东最大100家工业企业;2009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和谐竞争力上市公司。
中国船舶工业 篇6
1970年12月20日,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大连426厂的300名干部职工、部队复员军人326名、国家分配大学毕业生313名、新招学徒工280名齐聚宜昌茶庵山麓,随着工地指挥长的一声“开工”令下,(以下简称“宜昌船柴”)放响了代号“403”工厂开山建厂的第一炮。这就是宜昌船舶柴油机有限公司的前身。
由于“三线厂矿”建设属于战时准备的需要,国家对其高度保密,因此,人们倍感陌生而神秘。即使是宜昌市的很多人对403厂也很陌生。
45载沧桑岁月,如今,宜昌船柴已经成功转型为新型的现代化企业。
“犹记当年,我们在人烟稀少的茶庵山麓挥汗如雨,用勤劳的双手铺平了道路、建起了厂房、装上了设备,用火热的青春,让一座现代化的工厂在偏僻的土地上拔地而起。忘不了,昏暗的灯光下那一副副聚精会神的表情;忘不了,宽敞的厂房里那一个个忙碌的身影;更忘不了,轰鸣的柴油机前那一张张激动的笑脸。也曾有过无助彷徨,曾有过进退维谷,但因为拥有了自强不息的精神,我们在社会主义的市场大潮中趟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这是宜昌船柴建厂45周年纪念册序言中,公司总经理赵宗华、党委书记刘树珍写下的一段话。
国际船舶版图的“中国制造”
走进宜昌船柴,工厂大楼墙壁上“兴船报国,创新超越”的标语引人注目。
这八个字,是宜昌船柴的精神,也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力量之源。40多年来,宜昌船柴人正是凭着这种创新超越的精神,通过吸收世界先进的船柴制造技术,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为创造国产船用低速柴油机品牌积蓄了的能量,将“中国制造”的印记烙进远洋巨轮的心脏,在国际船舶版图上留下“中国制造”的印记。
1979年,宜昌船柴引进瑞士苏尔寿公司二冲程船用低速柴油机专利技术。同年,第一台二冲程船用低速柴油机样机开始建造。
1983年,宜昌船柴第一台YMDSULZER 5RND68M商品柴油机交验发运上海,安装在江南造船厂“振兴1号”上,顺利完成了试航。
1986年,宜昌船柴为江南造船厂39000吨散货轮配套的首台6RTA58型低速柴油机试制成功,荣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优质产品称号。
1988年,宜昌船柴完成的GF-2盖格尔仪电转换器、TM-4扭振校验及试验,获得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1987年度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0年,宜昌船柴首台船用主机 6RTA48型柴油机一次试验成功,安装在新港造船厂制造的12300吨“孟加拉之光”号上,随船出访孟加拉国。
1991年,渤海造船厂和广州造船厂分别与宜昌船柴签订了12台、16台B&W6L35MC型柴油机的合同,这28台柴油机均安装于获国务院重大项目奖的35000吨浅吃水肥大型散货轮。
1994年,宜昌船柴生产的YMDMANB&Wl35MC柴油机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
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宜昌船柴踏着台阶一步步拾级而上,在创新与超越的道路上阔步向前。
如今的宜昌船柴已具备年产300万马力低速柴油机和生产缸径在300~960mm之间全系列船用二冲程低速柴油机的生产能力,同时拥有曼恩、瓦锡兰、三菱重工制造专利授权,并成为通用公司(GE)的重要合作伙伴和战略供应商,为其制作能源装备配套。与英国弗洛德公司、日本富其诺合作联合生产的水力测功器等动力检测设备获得国内外市场广泛认同。
2014年8月,宜昌船柴成功收购青岛海西船舶柴油机有限公司,打通出海通道的梦想终于实现。母子公司资源共享、融合发展,实现了船用低速柴油机产品全系列覆盖。
宜昌船柴的前20年,只生产了50台低速大马力柴油机,2000~2005年,生产了100台低速大马力柴油机,而2011年,一年之内就生产了101台低速大马力柴油机。原来需要22年才能实现的年产柴油机100台、年产100万马力的双百目标,现在时间越来越短,三年半!两年!一年!宜昌船柴以惊人的速度实现了飞跃。
2004年,我国第一台5RTflex58T-B智能型船用柴油机顺利交验;2007年,我国第一台国产化三菱UEC43LSⅡ柴油机顺利交验;2008年,世界第一台6S35ME-B智能型船用柴油机顺利交验;2011年,世界第一台6S35ME-B9.2型船用低速柴油机、世界第一台6S35MC-C9.2型船用低速柴油机顺利交验;2013年,我国第一台6S46ME-B8.3智能型二冲程船用低速大功率柴油机顺利交验;2014年,我国第一台6S40ME-B9.3最新一代“绿色”超长冲程Dot3版本智能型柴油机顺利交验。
一个个“国内首台”、“世界首台”是宜昌船柴人的骄傲和自豪,确立了宜昌船柴在低速柴油机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
船舶工业史的“中国速度”
1997年,金融风暴席卷亚洲,宜昌船柴收到的柴油机订单骤减,企业陷入困境。也就在这一年,宜昌船柴开始与GE合作。为达到GE公司的认可和生产技术准备,宜昌船柴成立专班,精心组织,周密部署,以超常规的速度完成全部工作,一次通过GE公司首件产品质量综合评定,为双方开展长期稳定合作铺平了道路。
与GE的合作,最大的收获是观念的转变,尤其是企业管理观念的转变。宜昌船柴通过嫁接GE公司的6б管理理念,力求实现管理创新带动企业各项工作水平提升。2008年,宜昌船柴推行 “零缺陷”管理,开展“零缺陷传递”活动;2009年,开展“打造精品树品牌”活动;2010年,启动“精益制造”管理工作;2011年导入“卓越绩效管理”;2015年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宜昌船柴以质量管理为抓手,持续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前进。
nlc202309041037
2001年美国,世界经济再次步入低谷。宜昌船柴领导层通过对市场的观察,出台了一个深思熟虑的构想:向智能柴油机领域进军!
当时,国内船用柴油机市场对智能柴油机还比较陌生,但宜昌船柴领导人认为,21世纪应是智能柴油机当家的世纪,要抢占先机,站稳脚跟,才能立于时代潮头。宜昌船柴科研人员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专利技术,使之本土化、工厂化。2007年3月2日,世界首台6RTFLEX50B智能柴油机成功交验。一年后,世界首台适用于散货船、油船和集装箱船的6S35ME-B智能柴油机成功交机。
2010年12月,宜昌船舶柴油机有限公司收到了一份来自德国曼恩(MAN)公司寄来的机密文件,里面是S35MC-C9.2型船舶低速柴油机的设计图纸。德国MAN公司成立于 18世纪末,世界第一台柴油机就是由MAN公司研制生产的。MAN公司寄来的这份设计图纸,代表着当前世界船舶业的最新理念和最高水准。
然而,摆在面前的这些设计图纸虽然先进,却与宜昌船柴和供货方签署的柴油机供货合同、供货技术条件不相符,不能直接运用到国产低速柴油机的制造上,必须进行国产化的技术创新。
时间已是寒冬,宜昌船柴的研发人员围聚在一起对MAN公司的设计图纸逐一细致分析,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和遗漏的细节逐渐暴露出来。宜昌船柴将研发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德国MAN公司,经过反复交流和沟通后,双方形成了较为一致的方案:对MAN公司的设计图纸有针对性地修改。新出炉的设计图纸充分体现了宜昌船柴的科技创新水平。连MAN公司的技术专家都竖起大拇指称赞道:顶呱呱!
2011年7月,S35MC-C9.2型柴油机的全部图纸抵达宜昌船柴,正式进入造机轨道。从设计图纸诞生到首台柴油机成功交验,短短十个月,宜昌船柴创造了船舶工业里的“中国速度”。
宜昌船柴用户遍布国内几十家船厂,产品随船出口到美国、德国、日本、南非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一台台高品质主机化作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五洲四海!
几代人的梦想——宜柴梦
2013年,当“中国梦”响彻世界时,宜昌船柴也提出了“宜柴梦”——综合实力最强,发展质量最好,企业品牌最优,幸福指数最高。总经理赵宗华十分自信地说:“宜昌船柴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这个梦,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有能力实现这个梦!”
“十二五”以来,宜昌船柴抢抓机遇,实现跨越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五年间,公司的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工业增加值、合同承接额和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与“十一五”相比平均增长2.5倍,净资产增长3.5倍。
“GE公司全球最佳供应商”、“中国机械500强”、“全国外经贸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中船重工技术创新快速进步单位”、湖北省经济建设领军企业”等一项项荣誉,这些荣誉凝聚着宜昌船柴几代人的拼搏与智慧,更体现着企业的实力和品质!
历经45年的风雨沧桑,宜昌船柴实现了质的飞跃,已经跨入船用低速柴油机制造企业的先进行列。放眼今日宜昌船柴,一幅活力宜昌船柴,实力宜昌船柴、魅力宜昌船柴的壮丽画卷,正徐徐舒展开……
中国工业网简介 篇7
中国工业网 (www.indunet.com.cn) 是在有关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大力支持下发展起来的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工业门户网站, 是中工集团旗下的核心信息服务型高新技术企业。网站秉承“网络成就品牌, 资讯创造财富”的理念, 创造了独特的工业信息平台及服务模式, 是业内公认的权威资讯传媒。
现在, 中国工业网拥有个人注册用户60万人、企业会员5万余家、合作协会和科研院所100多家、合作展会800多家、合作媒体近千家, 被百度、GOOGLE等十大搜索工具排在行业首位, 是工业企业领导和商务、市场、技术、设计人员每日必上的网站和首选商业工具。
《中国钢铁工业年鉴》 篇8
主管: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办: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编:石洪卫丨国2C钢铁工业年鉴CHINA STEEL记录漂**柳㈣金S抑解《中国钢铁工业年鉴》1 9 8 5年创刊, 已连续出版至今, 是全面、系统、如实记录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的唯一史志性年刊。主管单位历经冶金工业部、国家冶金工业局, 目前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管, 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为适应新时期要求, 年鉴正积极努力扩大内容, 力争更加全面反映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现状, 如实记录中国钢铁工业发展轨迹, 使得年鉴更具有权威性、综合性和实用性。栏目:“专论专文'“政策法规'“中国钢铁工业运行情况'“中国钢铁工业分行业运行情况'“中国钢铁工业统计'“中国钢铁工业科技进步'“中国钢铁工业企业改革与管理'“中国钢铁工业大事记”、‘‘中国主要地区钢铁工业概况'“中国冶金企事业单位概况”、K国际钢铁信息”、“人事与机构”、“附录”等。2 0 1 5年栏目内容将进行较大调整, 栏目数量压缩, 内容充实提高。主要读者:年鉴是冶金行业、冶金企事业单位各级领导、管理人员、科研人员的重要参考工具书;也是钢铁工业上下游产业、信息咨询机构、科研院所、相关外企必备的信息来源, 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招商信息:1■《中国钢铁工业年鉴》编辑部现存有少量1 9 8 5年创刊以来的历年刊物, 每册订价3 6 0元。2.《中国钢铁工业年鉴》具有经营国内外广告业务的资质, 各有关单位如果愿意借此平台对企业形象、优质产品、科硏成果等进行宣传, 可以与年鉴编辑部联系。 (文中数据由企业提供) 联系人:蒋思聪付建华联系电话:010-85111224传真:0 1 0-6 5 1 3 3 8 1 9地址:北京市东四西大街4 6号钢铁年鉴编辑部邮编:100711
中国船舶工业 篇9
他们认为,这场变革是继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技术之后,制造业迎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因此将之命名为“工业4. 0”。
“工业4. 0”分为两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 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在这些过程中,软件是重中之重,可以说起到赋予智慧工厂“灵魂”的中心作用,包括设备制造、物联网、数据网等都需要通过软件将这几大板块联结起来。
工业4. 0是新时代变局的开始
德国政府早在2010年的《高技术战略2020》十大未来项目中,就有过对未来的发展设想。希望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使德国在关键工业技术上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和在全球的竞争优势。
目前“工业4. 0”在德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得到德国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广泛认同。其中,有的协会将其下属的6 ~ 7个生产领域的研究所引入“工业4. 0”概念,有不少领先企业已将“智能工厂”在“工业4. 0”的主题下规划了技术演进的发展计划,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系统和理念。西门子公司已经开始将这一概念引入其工业软件开发和生产,许多企业客户个性化的定制需求得到了满足; 不少企业工人从单调、程序化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把精力集中用在创新和增值业务上; 许多老工人也延长了职业生涯,使企业保持了长久的生产力。企业在制造生产中,第一次将资源、信息、物品和人进行互联,取得了初步成果,使许多初创公司和小企业受益。
据德国电子电气工业协会估计, “工业4. 0”可使该行业生产效率提高30% 。拥有120多年历史的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已成为实施德国“工业4. 0”战略重要的牵头组织和实施者。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掀起了“去工业化”的浪潮,许多制造业外迁,重点发展金融、房地产和服务业,使得虚拟经济迅速膨 胀,结构性矛 盾凸显,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欧美国家虚拟经济的脆弱性暴露无遗。为了解决金融危机和产业“空心化”、失业率高等问题,欧美国家相继开始加速“再工业化”,推动制造业“回归”。
德国“工业4. 0”以信息网络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应用为重点,旨在依靠科技创新,抢占制造业新的制高点。
我们看到,“工业4. 0”不是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简单回归,而是一个新时代变局的开始,这是继工业1. 0机器代替人工时代、工业2. 0的流水线时代,到工业3. 0高度自动化时代后又一个新纪元的开始。从互联网发展的角度看,是互联网从“虚”的服务业大规模进入“实”的制造业的开始,也即CPS体系的实现。今后的制造业,将与服务产业一样,建立在互联网这一“共同的底盘”之上,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之间将对话协同,工厂生产由“高度自动化”转向“智能”生产。比如,我们个人只需用手机下单,网络就会自动将订单和个性化要求发送给智能工厂,由其采购原料、设计并生产,再通过网络配送直接交付给消费者。
所以,在实施“工业4. 0”之后,整个社会都将变得智能,工厂变成智能工厂,家居变成智能家居。而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穿戴,智能城市,智能汽车,智能医疗将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种形势下,机械制造领域的全球竞争正在日趋激烈。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不甘寂寞,也在采取措施,通过一系列方案对抗工业化退化,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也纷纷提出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中国船舶工业 篇10
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 模具企业应该勇于应对挑战, 抓住时机, 苦练内功, 培养企业的“三个能力、两个系统”:
三个能力:一是技术研发能力, 这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也是缩小与先进国家差距的关键。二是资源掌控能力, 包括客户资源、团队资源和模具业相关的产业链及协作能力。三是项目管理能力, 要使模具生产做到短周期、高质量、低成本。
二个系统:一是信息化系统, 模具企业实现全面信息化越来越重要。二是成本控制系统, 要加强降低成本的能力。
曹延安常务副理事长
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持续时间可能长一点, 是U形, 而不是V形, 我们要尽量减少谷底时间。要坚定信心, 把握机遇, 通过我们的工作为将来的发展做一些储备工作。面对金融危机, 也使我们看到提高技术水平的重要性。迎接挑战, 首要一点是加强技术进步, 加强研发, 多做一些技术储备工作, 提高企业的软实力, 这是很好的机会。这几年模具工业发展很快, 但管理工作欠账多, 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 要加强管理工作, 如企业信息化、职工培训、质量控制、资金流控制等方面。要把一些资金投到加强管理工作上来, 扎扎实实做一些工作, 为下一个发展期做好准备。
武兵书秘书长
模具行业受金融危机影响, 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在困难面前, 还要看到光明, 要坚定信心, 只要我们措施得当, 模具行业还要可持续发展。这次常务理事会上, 大家提出了不少很好的意见和措施, 关键在于要把这些措施落实。目前特别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满足工业产品和新产品的需求。模具行业发展取决于客户行业, 现在客户行业没有大波动, 模具行业要选好和占好自己的位置, 发挥好自己的作用。
王锦田副理事长
成飞模具2008年生产是好的, 全年销售额比去年增长30%, 但接到的2009年订单变少, 经费也出现一些困难。现在我们采取一些措施, 降低成本。企业采用E R P对降低成本大有好处, 我们以项目为中心, 压缩成本, 从每道工序做起, 比2007年节约成本50%。同时公司取消了工作餐, 压缩通讯费。公司牢记现金为王, 注意及时回收现金。考虑到目前的形势, 公司把2009年做为公司的“技术储备年”, 要为以后进入正常发展进行技术储备, 还要搞好培训和标准工作。下一步目标是要努力做高端产品, 需要技术储备。在残酷的价格战面前, 我们宁愿做技术储备, 也不走低端产品的路。要有忧患意识, 提高企业的软实力, 这是永恒的主题。
陈迎志副理事长
受金融危机影响, 自2008年10月份起, 订单大幅下滑。2008年销售收入比2007年下降约20%。特别是出口订单下滑幅度更大, 目前每月订单不足正常情况的50%。人民币升值也造成出口利润下降。铜陵三佳公司面对金融危机采取的对策主要三点:一是调整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公司原有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地区, 现在要加快开发印度、南美、独联体等国家和地区的市场。调整产品结构, 将单一模具产品向利用模具技术开发系列化产品发展, 由不景气行业向景气行业发展, 开发其他行业模具的短平快项目。二是提高核心竞争力。利用订单不足的空间, 加大技术开发, 提高产品技术水平。改变主要靠成本优势批量出口的现状。要开发模具系列化产品, 在模具产品向专业化发展的同时, 围绕模具进行纵向延伸和横向整合, 开发系列产品。突出主业, 剥离非主业, 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发展主业上。三是加强企业管理, 降低运营成本。变革管理流程, 提高管理效率, 降低管理成本。对产品实现全过程分析, 努力减少不增值的过程。加强各项费用管理, 制订各项费用的标准和定额, 利用预算管理平台, 对各项费用实时控制。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抓紧对员工进行技能培训, 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洪惠平副理事长
在金融危机面前, 要做好五方面的工作。一是重新审视企业的经营战略。根据企业具体情况, 从产品结构、市场份额、发展前景、技术含量高低等方面进行分析, 制订正确的经营战略, 加大创新力度, 开发具独特技术的产品。二是正确评估企业规模, 由做大转为强, 不能只求发展速度, 不注重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推进并购重组, 优化产业结构。对没竞争力的板块应该分开或舍弃。要扬长避短, 加强研发、创新的比例和速度。四是提高创新能力, 转变增长模式。提出目标, 集中资金, 集中人力, 强化研发队伍, 生产大型、精密、高附加值的模具。促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标准化建设, 为技术创新打下基础。五是苦练内功, 打造竞争优势。加强职工培训, 培育核心团队。培养全员的现代企业制度意识和素养。做好业务流程的重新梳理或再造, 设备、场地的调整等基础工作。
李建华副理事长
在目前的形势下, 应对措施有五条:首先要加强企业间的合作, 不一定要强强合作, 主要是共渡难关, 小企业也有能做的工作。第二点, 要苦练内功, 加强企业建设, 提高技术水平, 提高竞争力。第三点, 要加强投资的控制, 积聚后劲, 做好预测, 循序渐进。第四点要控制风险, 管好现金, 加强预付款的控制。第五点是要正确分析形势, 坚定信心, 把握机会。
周利民副理事长
目前面临的市场形势严峻, 订单下降, 竞争更加激烈。面对挑战要有坚定的信心, 海尔模具公司把2009年做为提高竞争力的一年。通过加强管理, 降低成本, 为迎接复苏创造条件。我们公司生产成本较高, 最近采取一些措施, 抓成本下降。每个环节订立目标, 模具每个工序设定目标成本, 锁定成本节点, 进行优化。例如保险杠模具的铣加工, 过去要3600工时, 现在只要1800工时就行了。对欧洲出口的保险杠模具, 有些改为铸铁模架, 也降低了成本。在改革分配机制方面, 也和降低成本挂钩。达到目标成本, 职工收入不降反升, 企业和职工双赢, 提高了职工的积极性。在企业内部人人关心成本, 从设计到加工, 形成承包制机制。在模具的设计制造中, 多方搜集资料, 反复对比, 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同时也强调降低成本的前提是保证模具质量, 不能因为降低成本而影响模具质量。
陶永华副理事长
这次金融危机, 对黄岩模具行业影响很大, 根据当前的市场经济形势, 首先要做好产业转型和升级工作。一是加大力度, 提高研发能力, 开发高端模具和高新产品, 朝着做专做精的方向发展;二是拓宽市场领域, 走差异化道路;三是调整价格, 控制成本, 扩大市场占有率;四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搞好客户关系;五是模式的转型升级。在管理模式上, 有的企业成功实现模具的项目化管理。其次是建立和完善模具标准化体系, 抓好企业的内部质量管理, 参考国际标准化体系, 抓好企业的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和产品标准体系。要根据企业的运营流程和每一个工序工步, 建立和完善干部、员工作业标准规范及沟通协调程序文件。抓好培训, 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要长期不懈地抓好企业节能降耗工作, 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周芝福常务理事
2008年下半年,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企业带来了很大困难。订单普遍减少, 有40%~50%的企业订单减少了30%~40%, 有15%~20%的企业订单不足原来的50%, 企业运作艰难。面对金融危机, 我们主要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1) 认清公司核心竞争力所在, 做自己有竞争力的产品, 尽可能做专做精。
(2) 调整公司提供的模具产品和服务, 往产业链上更有附加值的部分发展。
(3) 提高企业的专业化程度。
(4) 减少投资, 削减开支, 做强公司现金流, 加强财务的风险管理。
(5) 优化客户群体, 订单分布合理化。
(6) 面对危机, 冷静地分析现状, 抓培训, 稳定士气, 思考企业的重新定位, 建设企业文化。
(7) 面对危机要摸准市场的定位, 开发一些新产品, 吸纳优秀的人才, 为经济复苏做好技术、人才的准备。
(8) 在危机面前, 多出去看看, 多倾听各方面的声音、不同意见, 提高风险意识, 制定企业新的、未来的发展思路。
(9) 建议一些实力较强的企业, 在未来一两年中低成本兼并一些企业, 挽救一些处境困难的企业。
鲍明飞常务理事
宁海地区模具企业订单下滑严重, 2008年11月份减少40%。面对金融危机, 企业要尽快转型, 从中低档模具向高档模具转型。要加强技术进步, 主要目标是企业要实现管理信息化, 把管理工作按着信息化的要求改变。通过信息化, 提高产品质量, 缩短制造周期。实现信息化人才很重要, 宁海模协在推进人才培训上正发挥作用, 成立培训基地, 组织有关人员走出去学习, 现在宁海模具行业更加重视信息化的重要性, 把推进企业信息化作为行业工作的重要目标。在金融危机面前, 还是要鼓励企业走出去, 开拓国外市场。宁海模协2008年12月份组织模具企业参加德国法兰克福模具展, 得到宁海县政府的支持,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从这次参展结果看出来, 中国模具在国外还是有市场的。
蔡考群常务理事
中国工业六十年 篇11
当年,“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的“主席感慨”一去不复返。一个农村人口占总人口大多数的农业大国,已经挺起了工业大国的脊梁。
数据,让我们已经感受到2009年的中国很有分量!目前,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经有210种;按国际上通行的工业分类,500多个行业门类齐全。粗钢产量突破5亿吨,占全球产量的近40%;我国原油产量2008年已接近1.9亿吨,是1949年的1500多倍;仅2008年,我国工业新增值10.7367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建国初期增长了上百倍;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我国连续位居全球第一产钢大国之位;2009年,中国汽车销量已经连续7个月位居世界第一;我国不仅是全球彩电第一生产大国,电话用户和互联网用户也早已位居世界第一……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提出工业化
都说60年弹指一挥间,但这“一挥间”有太多永恒的印记值得纪念。虽然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毛主席就提出了“工业化”口号,指出“民主革命的中心目的是建立近代工业社会”,但因为当时还没有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首要任务,这个口号被暂时搁浅了。随着1949年,身为“共和国钢铁工业长子”——鞍钢的第一炉铁水奔腾而出;1952年,第一台蒸汽机车的成功研制,中国的工业化道路已经起步。
中国的“工业化”道路真正作为党的工作任务提出来是在1953年。在“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一化三改”的总路线。“一化”就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主体;“三改”即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当时,由于中国工业基础过于薄弱,党中央选择了以重工业为工业化的突破口,在“一五”计划中特别明确提出并付诸实施。然而,毕竟是工业化起步时期,资金和技术不足的问题、农业生产的不稳定状况等都对工业生产产生了影响。好在“一五”期间,国家用于经济和文化建设的投资总额达到766.4亿元,加上苏联的“援建”力量,156项重点工程建设,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石。加上党和人民的自力更生的精神,当时的中国创造了许多“第一”:
1956年,第一辆解放牌卡车在一汽的生产线上成功下线;
1958年,中国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研制成功;
1961年,中国第一台1.2万吨水压机研制成功;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不仅如此,到1966年,我国已经彻底结束了用“洋油”的历史。当时,石油产品的品种达到近500种,自给率实现100%。
1969年4月2日,我国自行设计、用自己的钢材建造的第一般15万吨油轮“大庆二十七号”建成并成功下水。
“一五”计划实施期间,煤炭、钢铁等八大工业区格局出现,基建投资重点也转向了长达15年之久的“三线建设”:铁路、冶金、国防、机械、燃料动力和化纤等重工业部门成为重点发展对象。宝成、鹰厦等铁路,武汉长江大桥,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在这个时期成功建成。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无缝钢管厂等一大批工业企业也在当时成立。这种最初形成的工业布局,为我国经济腾飞打下根基。
打开国门调整工业化结构
全国解放以后,毛泽东在《对中共八大政治报告稿的批语和修改》中指出了国家工业化的任务:根据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丰富的情况,要求我们建立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
当时,要想在我们这样一个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里开展大规模的国家工业化建设,必然会遇到许多极为复杂的问题,需要一个漫长的完善阶段。1949年至1978年间,工业尽管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工业与其他产业之间、轻重工业之间、积累与消费之间等关系极不协调,资源配置和结构状况存在明显缺陷,而且当时是中国工业发展史上“以钢为纲”的阶段。重工业产值增长了90倍,而轻工业仅增长了19倍,消费品一直短缺,“遍地是洋货”的说法在当时并不为过。这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极为不利,使国民经济缺少稳定、持久的发展能力。这种情形下,迫切呼吁一种完整而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体系的到来。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国将主要任务转到经济建设以后,拉开了各项改革的序幕。决定重心转移、改革开放。“对外开放”的國策,使中国的工业发生了质的飞跃。引进、消化、吸收的先进技术源源不断地走进国门,促进了生物、航天、信息、环保等新兴技术的突破以及钢铁、纺织、煤炭等传统领域技术的改造。
1979年,“改革开放元年”,自此至1992年,是中国工业的调整时期。我国开始放弃单纯发展重工业的思路,转而注重市场需求导向,决定优先发展轻工业。
1980年起,我国在轻工业领域实行了“六个优先”的政策,即原材料、燃料、电力供应优先;挖潜、革新、改造的措施优先;基本建设投资优先;银行贷款优先;外汇和引进技术优先;交通运输优先。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在1980年至1985年的工业总产值中(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轻工业的比重迅速由47.0%上升到49.6%。
在中国工业的调整期,还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工业管理体制。1984年,党中央改进了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资源配置的方式开始脱离计划的轨道,市场机制开始发挥作用。至此,非国有经济得以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1986年,国家允许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全面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值得国人骄傲的是,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大亚湾核电站、京九铁路等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工程项目在工业调整期相继建成。
走向新型工业化道路
为了使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体系,加上对国内外差距的正确认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还相继提出了重点加强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振兴机械、电力、汽车等支柱产业,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构想,重工业的战略地位得到加强。
而且,在这个期间,经济结构得到很大程度上的优化。从第一产业——工业的“一枝独秀”到后来的第三产业~一服务业的崛起,从来料加工到自主知识产权,中国已经把更多的精力从“制造”转移到“创新”上来。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带动着我国众多的工业企业蓬勃发展。
进入21世纪,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以及世界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中国壮大的新选择。然而,当时关于“新型工业化道路到底‘新’在哪里”“中国是否可以逾越重化工业而发展”等争论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党的十七大的召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力争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道路。至此,我国工业化道路进入崭新时期。
中国船舶工业 篇12
减少产能过剩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产能过剩是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面对的问题。目前,经过中央和地方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经过全行业同仁的艰苦努力,经过市场规则这只无形的手的作用,船舶工业行业去产能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绩,但是“去产能”的问题还不能松劲,还得下功夫做好此项工作。要规范标准。法规在保障政府宏观调控的同时,也可以帮助船企克服生产和投资中的盲目性,既激励了船企发展,也推动了技术进步,引导造船业迅速崛起。预计,今后政府部门还会制定有关推动造船业发展的法律法规。要处理僵尸企业。对于长期既没有订单,又扭亏无望,处于停产状态的“僵尸”企业,进行妥善处理做减法,尽可能地促其兼并或转型。要瘦身健体。我们的各级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要鼓励和支持那些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竞争力的船舶企业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争取更多订单,获取更多国际市场份额。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为了让我国船企发挥出更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细分市场原则的指导下,根据企业自身特点选好自己的位置,练好内功。在资金筹措、研发能力、建造实力、企业规模等方面优势突出的大中型企业,应在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和海工装备研发、设计和建造等方面发挥主导及引领作用;而优质中小企业,则要面向细分市场实施差异化竞争,朝“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在优势领域形成特色和品牌,树立起“持久战”观念,坚定转型意志和发展战略。各级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要鼓励和支持那些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知名度和竞争力的船舶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争取更多订单,获取更多国际市场份额。
当前,在探索和推进船舶工业体制机制改革工作中,要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发挥民企的作用,不断完善行业体系。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技术领先、资金厚实,在促进发展中起到了基础性和骨干性作用。但是,国有企业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些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现代企业制度尚不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有待完善,国有资本运行效率需进一步提高,企业管理体制不健全,运行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仍存在。因此,国有企业深入改革势在必行。要发挥民企作用。2000年以来,民营企业在推进船舶工业改革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民营骨干企业不仅在量的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质的方面也有很大的进步,有些民营骨干企业成为细分市场的领先者,一批产品填补了国内外的市场空白。截至2015年底,符合工信部《船舶行业规范条件》企业71家,其中民营企业42家。扬子江船业已经跃居全行业的前列,南通中远川崎也成为行业生产经营的样板之一。
此外,要加强政产学研合,完善产业体系。当前,建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协同创新体系,加强技术储备能力和水平,培育船舶需求新动能显得尤为重要。这些年来,以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国家示范基地为依托、《高技术船舶科研项目指南》为纽带,不同科研机构之间协同创新工作也在不断推进。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连续印发了《船舶配套产业能力提升计划(2016-2020)》、《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等重要政策文件,对船舶配套产业体制机制以及完善船舶工业体系,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我国部分实力较强的船舶配套企业已建立起了覆盖国内主要沿海地区的服务网,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一些企业开始布局全球服务网络。
加强人才建设推进科技发展
我国船舶工业企业人才状况存在“三缺一少”的现象,即研发设计人员缺、高级管理人员缺、高级技能型人才缺,“本工”人数少。面对当前现状,一是用好已有政策。2008年由中组部牵头出台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即“千人计划”,各地方也相继出台“百人计划”,为我们引进人才创造了条件。二是加大培养力度。建立与船舶行业发展相适应多层次的人力资源队伍,并且加大教育培训力度。三是加大储备机遇。我们可以在日本韩国大量裁撤人员的时候,有计划、有重点地吸引一些急需的技术、管理和技工人才,为我所用。四是营造良好氛围。对高水平的研发技术人员加大宣传力度,有利于增加人才的归属感、荣誉感和使命感。
目前,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建造能力已位居全球首位,但是科技原始创新能力尚不足,在高技术船舶、深海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等核心领域与国外公司仍有一定差距,特别是核心知识产权拥有、知识产权运营等方面仍有很大发展空间。要实现由大变强的目标,企业要转变观念,树立企业是第一创新主体的观念,挖掘创新潜力,研发设计最符合用户满意度的产品。另外,要充分地整合科研院所的力量,发挥科研院所为全行业的科技发展,特别是在解决出口船舶卡脖子的配套产品研发建造质量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同时,企业要加大科研投入。国家在顶层设计时,应对创新型企业给予更大力度的支持,可以给予税收优惠补贴或减免,鼓励引导企业搞研发创新;还可以探索吸引金融机构、社会资本以共创科技创新基金、参股等形式注入科技创新体制,旨在推动船舶行业健康发展。
破解融资难题提升国际话语权
船舶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而融资难、融资贵又是船舶行业常态化难题。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是否能有效解决资金问题是企业生存之根本。粗略估计,因融资难导致2015年全年船舶行业丢掉超过1000万载重吨订单,新船市场份额也自金融危机之后首次下降。面对这种情况,打造银企利益共同体是当务之急。要落实差别化信贷政策。中国人民银行等8部委再出重拳,8月16日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落实差别化工业信贷政策。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原则,对船舶、钢铁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中产品有竞争力、有市场、有效益的优质企业继续给予信贷支持,帮助有前景的企业渡过难关。要拓宽船舶行业融资渠道。船舶企业融资问题单靠国家政策性银行也会力不从心,还要争取带动更多的商业银行积极参与进来,引导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有条件的金融机构可以以资本金注入的方式参股船舶企业新船型的研发设计,实现金融与企业的深度联姻。
除了解决当下困难之外,我们还要争取船舶工业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我们的船舶工业企业和社会组织、产业技术联盟应深刻认识到参与国际标准研制修订的重要意义,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发出中国船舶工业界声音,表达出利益诉求。要聚焦重大项目和重点装备的发展需求,促进产品产业迈向中高端,切实改变长期以来由西方国家主导标准制定的被动局面,最大限度维护我国船舶工业行业利益。要进一步夯实标准化工作基础,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大力培育和扶持中国技术标准成为国际标准,努力提升标准化工作的质量和效益。此外,要实施“走出去”战略,争取承担更多国际标准组织技术机构和领导职务,增强国际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