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设计综述

2024-09-16

中国工业设计综述(通用8篇)

中国工业设计综述 篇1

中国工业设计的现状

提纲

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博士指出:“21世纪将是工业设计世纪,一个不重视工业设计的国家将是落伍者。”综观国际市场的热门产品,都是设计新颖、使用方便、品牌独特的优质产品,无一不闪烁着工业设

计的火花。

学号:011201

21专业:工业造型设计

姓名:畅航

前言

工业设计是一门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而产生的以工业产品设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从市场潮流,人的需要到提出设计构思方案,除了解决技术与材料的问题,还要研究内部结构与功能、使用习惯与方法、生产工艺的选用,节约原材料与降低成本、外观设计与色彩、包装与运输,直到如何推向市场销售等问题。有机地将技术与艺术、科学与美学、适用与美观等方面统一在现代工业产品设计上,设计中寻求和解决人一产品一环境一社会的和谐、统一与协调,除去某种产品系列中不符合人的使用目的的因素,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关键词:工业设计、现代工业、专业。

正文

这个时代是体现个性消费的时代,运用丰富的色彩,美妙的曲线,独特的造型,新奇的构造方式和使用方法,较浓的个性化色彩,激发起人们的情感反应,达到影响人、感染人和使人易于接受的目的。这个时代是一个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时代,而工业设计正是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纽带。在这样的时代里,工业设计师的贡献度与存在价值将因为对消费者满意度的影响日益扩大而水涨船高。工业设计,作为一种创新的手段,不仅在过去的时代中深远的影响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而且在新的世纪中,也必将和其他领域一同携手,为人类共同创造更加高效、舒适、安全、健康的生活。

工业设计专业在国际上已有近百年历史,而在国内最早由湖南大学开办本专业也是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因而,工业设计专业在国内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专业。目前,国内开办工业设计专业的约400所大专院校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艺术类院校,另一类是理工科大学或综合性大学,而后者占了所有这些院校的绝大多数。可见,理工科大学是我国工业设计教育的主要力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加入WTO,工业设计已经成为一个欣欣向荣的朝阳专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就业前景。

资料显示,我国工业设计强校东北大学较的热门专业:04年工业设计专业的就业率达到100%。其他各大高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就业率也普遍较好,表现出了这个专业广阔的市场和就业前景。但是,众多接近100%的数据在我眼里非但不能使人信服,反而,不由的引发我去发现一些更深层次的调查。随这资料的积累,一些事实出现在我眼前,其中最让我警醒的就是一篇介绍山东省艺术考生就业现状的文章,下面是我对原文的简略引用:

2005年山东省本科共录取192270人,其中艺术类录取42462人,占到五分之一。与此同时,艺术生就业不容乐观,2005年艺术生就业率不足50%,艺术生如何就业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仔细分析这篇报道,不难发现,这不仅仅是山东省艺术生的问题,而是我们整个艺术与设计领域的现状,也是乃至我们工业设计专业的现状。现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设计在中国人眼中升温,设计被认为又是一条发财之路,大批人如潮水般涌入,各种各样的高校大专培训班开设了工业设计这门专业或课程。单从人

数上面,我们这个专业的竞争局面可想而知。但与设计人员增多的速度不相称的是当今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并不如前些年所预料的那么紧缺,现在中国对工业设计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有我们用武之地的只有少数大中城市,一些中小城市我们根本无法施展,况且中国还有很大一部分生产商生产的东西粗制滥造毫无设计成分在其中,或者仅仅进行了很低级很简单的设计,产品不追求美观,种种使得我们的就业面也很窄。现在工业设计毕业生主要想向电子产业涉足,但是这些产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没有明显逐年递增,而是平缓的大约每年5%,这远远低于投入涉及领域的学生们。

并且在当今外界的影响下,学设计的学生常将自己置身尊位,一心只想找一份回报高.体面.高尚的工作,不能将自己心态调整好,找一份能发挥自己所长的工作,这样导致某些用人单位门庭若市,另外一些单位却无人可用。同时我们应该看到随着大学生的逐年增多,大学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成为一种大众教育,作为学生,是把自己当成大众还是精英,是否全身心投入自己的专业的学习,能否在接受教育的这段时间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精英,也决定着我们将来就业的成败。也就是说在大学阶段的学习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一分称心的工作要求我们是大众中的佼佼者,用人单位选择的是会带来经济上的效益的求职者,我们现在就要衡量一下究竟自己可以创造些什么价值。作为涉及领域的学生,除了自己的专业课外,增加和扩展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也是很重要的,与基础学科相比,我们有更多机会做兼职,其实完全可以利用兼职的优势,多培养动手能力,为就业铺路,并在将来工作中可能出现的转行中提供丰富知识和经验积累;增加和扩展自己的知识.能力.水平也是我们大学生与大专或培训班竞争的最有力武器。

总结

现如今工业设计专业在国内还是一个非常年轻刚刚起步的专业,还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目前多人才少岗位的情形下,就业前景较为紧张,竞争较为激烈。但是我们应该看的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加入WTO,随着我国现代工业的不断进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工业设计将会越来越受重视,将会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就业前景。

参考文献:李乐山 《工业设计心理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1何人可 《工业设计史》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丁玉兰 《人机工程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1简召全 《工业设计方法学》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3赵得成 《产品造型设计-从形态的概念设计到实现》2010.2赵农 《设计概论》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8王昭 《工业设计专业英语》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6许或青 《绿色设计》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5

9廖国伟 《艺术与审美的文化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0姚文放 《当代审美文化批判》山东文艺出版社

中国工业设计综述 篇2

2009年, 汽车产销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 同比增长48.30%和46.15%。乘用车产销1038.38万辆和1033.13万辆, 同比增长54.11%和52.93%;商用车产销340.72万辆和331.35万辆, 同比增长33.02%和28.39%。

乘用车方面, 12月, 除交叉型乘用车有所下降外, 其它乘用车品种产销环比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其中多功能乘用车 (M P V) 增速依旧居前;与上年同期相比, 乘用车各品种增速保持高速增长势头, 其中产量增速尤为迅猛。12月, 基本型乘用车 (轿车) 产销86.88万辆和82.38万辆, 环比增长13.75%和9.23%, 同比增长1.4倍和82.08%;多功能乘用车 (MPV) 产销3.25万辆和3.13万辆, 环比增长21.28%和12.86%, 同比增长2.5倍和1.2倍;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 (SUV) 产销7.97万辆和7.94万辆, 环比增长9.30%和11.13%, 同比增长1.2倍和95.51%;交叉型乘用车产销19.87万辆和16.89万辆, 环比下降5.91%和7.74%, 同比增长1.6倍和1.2倍。

2009年, 基本型乘用车 (轿车) 产销747.12万辆和747.31万辆, 同比增长48.32%和48.07%;多功能乘用车 (MPV) 产销25.07万辆和24.89万辆, 同比增长30.76%和26.12%;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 (SUV) 产销65.79万辆和65.88万辆, 同比增长46.86%和47.15%;交叉型乘用车产销200.40万辆和195.05万辆, 同比增长88.93%和83.39%。

商用车方面, 1 2月, 与上月相比, 在商用车主要品种中:半挂牵引车产销略有下降;客车产量有所下降, 销量增长较快;其它品种产销均保持增长。与上年同期相比, 客车和客车非完整车辆产销增速相对略低, 其它品种增速均超过100%, 其中半挂牵引车增速依旧高居首位。12月, 客车产销2.86万辆和2.96万辆, 产量环比下降2.57%, 销量增长16.73%, 同比增长27.06%和40.38%;货车产销22.78万辆和19.76万辆, 环比增长9.61%和0.34%, 同比增长1.7倍和1.0倍;半挂牵引车产销2.50万辆和2.49万辆, 环比下降5.25%和2.26%, 同比增长6.9倍和4.5倍;客车非完整车辆产销0.88万辆和0.94万辆, 环比增长8.51%和14.48%, 同比增长38.93%和24.63%;货车非完整车辆产销5.48万辆和4.88万辆, 环比增长21.61%和7.69%, 同比增长2.3倍和1.2倍。

2009年, 客车产销27.60万辆和27.13万辆, 同比增长9.65%和7.28%;货车产销232.63万辆和225.01万辆, 同比增长46.85%和40.95%;半挂牵引车产销20.82万辆和21.11万辆, 同比增长6.61%和8.73%;客车非完整车辆产销8.20万辆和8.28万辆, 同比下降4.04%和5.66%;货车非完整车辆产销51.47万辆和49.82万辆, 同比增长15.70%和10.81%。

重点企业 (集团) 情况:1 2月, 汽车销量排名前十位的生产企业依次为:上汽、东风、一汽、长安、北汽、奇瑞、广汽、比亚迪、吉利和长城, 分别销售27.99万辆、20.90万辆、18.58万辆、16.59万辆、11.07万辆、6.40万辆、6.38万辆、6.02万辆、3.91万辆和3.71万辆, 与上月相比, 一汽、长安和北汽有所下降, 其它企业呈不同程度增长, 其中长城增速最快。12月, 上述十家企业共销售汽车121.55万辆, 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6%。

2009年, 销量排名前十位的汽车生产企业依次是: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北汽、广汽、奇瑞、比亚迪、华晨和吉利, 分别销售270.55万辆、194.46万辆、189.77万辆、186.98万辆、124.30万辆、60.66万辆、50.03万辆、44.84万辆、34.83万辆和32.91万辆, 同比增长57.23%、26.85%、43.70%、56.25%、61.08%、15.33%、40.50%、1.6倍、22.11%和48.36%。2009年, 上述十家企业共销售汽车1189.33万辆, 占汽车销售总量的87%。

12月, 乘用车销量排名前十位企业依次为: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上汽通用五菱、奇瑞、比亚迪、北京现代、一汽大众、东风日产、一汽丰田和吉利, 分别销售9.52万辆、8.76万辆、7.43万辆、6.40万辆、6.02万辆、5.41万辆、5.27万辆、4.94万辆、4.53万辆和3.91万辆, 与上月相比, 上汽通用五菱、北京现代和一汽大众呈一定下降, 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增速居前。12月, 上述十家企业共销售乘用车62.19万辆, 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6%。

2009年, 乘用车销量排名前十位企业依次为:上汽通用五菱、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一汽大众、北京现代、东风日产、重庆长安、奇瑞、比亚迪和一汽丰田, 分别销售97.68万辆、72.82万辆、70.84万辆、66.92万辆、57.03万辆、51.90万辆、51.85万辆、50.03万辆、44.84万辆和41.73万辆。同比增长66.68%、48.59%、63.97%、34.12%、93.65%、48.06%、95.16%、40.50%、1.6倍和14.00%。2009年, 上述十家企业共销售乘用车605.6 4万辆, 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 9%。

12月, 商用车销量排名前十位企业依次为:北汽福田、东风、一汽、江淮、江铃、金杯股份、重庆长安、凯马、重汽和长城, 分别销售5.00万辆、4.58万辆、2.73万辆、1.37万辆、1.14万辆、1.13万辆、1.10万辆、1.01万辆、0.95万辆和0.9 1万辆, 与上月相比, 一汽、江淮、金杯和长安下降比较明显, 福田略有下降, 其它企业有所增长, 其中长城增速更快。1 2月, 上述十家企业共销售商用车19.92万辆, 占商用车销售总量的64%。

2009年, 商用车销量排名前十位企业依次为:北汽福田、东风、一汽、江淮、重庆长安、金杯股份、重汽、江铃、凯马和上汽通用五菱, 分别销售58.85万辆、44.99万辆、30.42万辆、19.54万辆、15.95万辆、15.78万辆、12.50万辆、11.12万辆、10.51万辆和8.82万辆。同比增长44.97%、19.33%、25.61%、33.58%、40.96%、7.95%、11.61%、20.38%、55.45%和36.87%。2009年, 上述十家企业共销售商用车228.48万辆, 占商用车销售总量的6 9%。具体数据见表1-表4。

位:万辆、%

位:万辆、%

单位:万辆、%

中国高铁综述篇 篇3

根据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其中客运专线1.6万公里以上,快速客运网总规模达5万公里以上,连接所有省会城市和50万人口以上城市。

规划明确提出发展高速铁路,建设以“四纵四横”客运专线为骨架的快速客运网。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国家,高速铁路总体技术水平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在运营速度方面,时速200、250、300、350公里/小时列车兼容运行;在运营里程方面,截至2012年11月底,中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里程达7735公里,到年底将超过9300公里。

【技术特点与标准】

中国高速铁路具有平稳舒适、安全可靠、运能充足、节能环保、兼容覆盖、方便旅客的特点。

一、中国高速铁路技术体系

(一)公务工程

1、路基设计、施工、检测、养护等;

2、桥梁设计、材料选型、制造、运架;

3、隧道设计、风险评估、安全施工;

4、客运交通枢纽建设成套技术。

(二)高速列车

1、中国高速动车组有四大主要系列,轴重为14-17吨,满足200-350公里/小时运营速度。在此基础上研发出CRH380高速动车组,轴重15T,运营时速350-380公里,运营试验最高速达487公里/小时。至2012年11月,已有267列CRH380系列动车组出厂,其中一辆为高速综合检测列车。

2、高速列车的特征:低阻力流线型车头,高气密性车体,匹配的振动模式,可靠的转向架系统,低噪音,高性能的牵引系统,双弓受流,安全制动系统和人性化的乘客界面。

(三)高速铁路通信信号技术

中国高速铁路构建了CTCS-3列控系统。包括临时限速服务器、无线闭塞中心及列控车载等设备。

(四)高铁牵引供电技术

1、高速铁路接触网大张力悬挂技术;

2、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大容量AT供电技术;

3、掌握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SCADA技术。

(五)运营管理技术

1、复杂路网条件下的高速铁路运营调度技术;

2、建成以旅客服务为中心、适应大客流的客运服务系统。

(六)高速铁路安全风险防控技术

研发高速铁路风、雨、雪、异物侵限、地震等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为运行安全提供实时预警信息。

1、研制先进的综合检测列车;

2、建立防灾安全监控系统。

(七)系统集成技术

1、总体设计技术;

2、接口管理技术;

3、联调联试技术。

二、中国铁路技术标准体系

1、构建了高速铁路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制定了高速铁路行业标准及行业标准性文件593项。

2、形成了高速铁路工程建设标准体系。制定了高速铁路勘察、设计、施工、验收全过程及安全要求的高速铁路工程建设标准152项。

3、优化了高速铁路运营技术规章体系。制定了专业规章、技术文件、作业标准和作业程序等高速规章111项。

【运营与安全管理】

一、运营管理

(一)列车开行:统筹规划、合理匹配、跨线运行、分号实施、密集开行、逐步递增、优化交路

(二)调度指挥:集中化、综合化、信息化

二、安全管理

实施安全风险管理,构建设备稳定可靠、管理科学严密、人员素质过硬的高速铁路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实现高速铁路运营安全持续稳定。

(一)加强设备质量控制

1、规范完善高速铁路装备技术条件和产品标准;

2、建立健全设计制造质量保障体系;

3、加强产品源头质量控制和准入管理;

4、严格验收把关标准;

5、强化生产厂家技术保障和售后服务;

6、有效发挥设备运用保驾护航作用;

7、强化运营人员提前介入工作;

8、加强建设施工过程质量监督检查;

9、开展设备静动态验收;

10、开展联调联试、运行试验;

11、开展安全评估。

(二)固定设备检测维修

探索把握线路轨道、通信信号、牵引供电设备变化规律,强化养护维修,确保动态达标、安全运行。

1、成立高速铁路专业段实行设备专业化管理;

2、新建高铁沿线既有维修段对高速铁路设备实行属地化延伸管理;

3、成立综合维修单位实行设备综合管理;

4、有效利用外部资源实行设备委托管理。

(三)移动设备检修维护

1、按照计划预防修为主的原则,制定了一至五级修程修制,对动车组实施系统检修。一、二级修属运用维修,以动车组维护保养为主,在动车所实施。三、四、五级修属高级别维修,以恢复动车组性能为主,在动车基地(或动车组主机厂)实施。

2、建设覆盖全路的动车组检修网。

规划建设7个动车检修基地,承担高级检修。目前已建成北京、上海、武汉、广州4个基地,开展三、四级检修。

规划建设动车运用所52个,承担运用检修。目前已建成33个动车运用所,承担一、二级检修。

(四)健全防灾防控体系

以防范火灾、雨雪冰冻、大风大雾、地质变化和异物侵限为重点,健全高速铁路防灾安全监控系统。

(五)建立完善高速铁路规章制度

(六)提升高速铁路人员素质,逢进必考、持证上岗。

(七)强化高速铁路应急管理

铁道部、铁路局、运输站段分层建立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形成较为完善的高速铁路应急管理和救援指挥体系。

【重大意义】

一、高速铁路运营带动铁路客货运量持续增长

中国高速铁路自开通运营以来,客流需求旺盛,运量持续增长。2007年动车组投入运营以来,全路动车组列车累计发送旅客14.9亿人。

随着快速客运网的逐步建成,大量高速动车组投入运营,高速铁路客流及铁路客货运量将会呈现大幅增长的态势。

动车组旅客发送量占全路比重由2007年4.8%增长到目前的32.2%。与2007年比,2011年中国铁路旅客发送量增加50556万人、增长37.3%。

二、高速铁路有效降低社会时间成本和物流成本

随着高速铁路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作用的持续增强,全社会人流、物流周转明显加快,大幅缩短旅客的旅行时间所产生的巨大社会时间效益同步增加,全社会物流成本有效降低,为改善企业经营效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高速铁路运营加快中国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

京津、武广、郑西、沪宁等一批高速铁路的通车运营,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关中等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等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明显加速,正在改写新的经济版图。

四、高速铁路运营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拉动了沿线城市旅游、餐饮、商贸等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

五、高速铁路运营大力助推生态文明建设。高速铁路完成单位旅客周转量占地少,中国又大量采用“桥梁通过”,节省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中国清真寺建筑综述 篇4

班 级: 工程管理<1>_班 指导教师: 蔡 中 奇 小组成员信息:

陈 思 瑾 120090306071

周 宏 阳 120090306064 张 鹏 太 120090306009 陶 杰 120090306002

目录

一.清真寺的发展..........................................................................................2二.清真寺的建筑..........................................................................................2

三.清真寺的建筑装饰..................................................................................3四.民用建筑与清真寺的联系.....................................................................4参考文献..........................................................................................................5

中国清真寺建筑综述

摘要: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璀璨的中华文明,伊斯兰建筑艺术更是别具一格,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长期交融的结果,它既保持了原有的风格,又表现出鲜明的中国特点和民族色彩,成为中华民族建筑文化的组成部分。下面讲述一下中国清真寺的发展,建筑,建筑装饰,民用建筑的具体内容。关键词:回族

清真寺

建筑

一、回族建筑的发展沿革

在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回族是一个形成较晚而形成过程特殊的少数民族。它是唐宋以来经由海上和陆上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波斯和阿拉伯等各族穆斯林和元代时由中亚地区大批东迁的穆斯林在中国发展而形成的、在回族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同其他民族交融、特别是在早期与当地的汉族通婚后,就汇人了不少汉族血缘成份。这说明,第一,它是由多种民族成分融合而成的;第二,由于他们是穆斯林,汇人的其他非穆斯林民族的成员也必须信教,所以回族的主要文化便是伊斯兰文化;第三,由于分散居住在汉族地区,因而受汉族语言、文化和习俗等影响便深。经过历史的演变,回族先民的原有文化便逐渐消失或淡化。而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便形成了回族的新的民族文化,包括它的建筑文化。

首先,我要说的是清真寺是穆斯林进行礼拜活动的场所,作为礼拜的大殿、沐浴室和召唤穆斯林前来礼拜的班克楼便是清真寺的主要建筑。清真寺建筑还包括回族进行宗教教育和重大的宗教活动的讲经堂、师生宿舍和大厅。因为进行礼拜活动时必须面向麦加,所以大殿都是座西向东,而其他的建筑便分布在大殿前的两侧或者周围。这就是回族清真寺建筑群体布局的基本格局。

由于地方的不同,没一个地方的穆斯林建筑都因为地域的差异而不同。所以中国的清真寺和其它国家的不一样。就我国的清真寺建筑来说,其发展便出现了三个不同的阶段。早期、大约从盛唐到元代,清真寺建筑大多用砖石砌筑,其平面布局、外观造型和细部处理基本上都是阿拉伯——伊斯兰模式;从明初至鸦片战争以前,清真寺建筑便又趋向于中国的传统建筑形态,即转向木结构的殿堂寺字型制,在大殿建筑中大量采用后窑殿并以无梁殿为其特点,唤礼塔亦趋于楼阁化或者消失,其他如色彩、雕饰、建筑小品等也都表现出浓重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到了近代,由于西方建筑技术的传人,一些新建的清真寺为钢混结构,并出现了混合功能的楼层式型制。而现在,我们见的大多数是由水泥和砖为材料建筑的,却也不失回民的建筑风格。

二、清真寺建筑

根据史料和碑文记载,陕西在元代就已经有清真寺了,但比较简陋。明初虽然敕建了西安的化党巷清真寺,但也不是现在的规模和布局。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到了清代中叶,仅仅在中就有大小清真寺800多座。至于它们的构建形式,从西安、汉中、洋县、安康、镇安等地现存的一些清真寺来看,其型制已与中国传统建筑相仿而汉化了。

从平面布局上看,这些清真寺都是由许多四合院组成,多为串连式,也有因地制宜的中心式。前者的大殿都建筑在最后一层庭院中,大殿前和中轴线两侧是讲经堂、沐浴室和阿匐的宿舍等。一般不再有唤礼塔,而是由院中的楼阁作为其象征或演变为藏经楼。这些清真寺的大门位置接街道走向来决定,有的在正中,有的是侧门,有的反而在大殿的后侧由通道通到前院。中心式的布局则是在较大的院内修建大殿,其他建筑分别建在大院的周围,因而建筑布局和大门的开口便各式各样。

清真寺的大殿是全寺的中心建筑,按照寺院的规模有三、五、七、九间不同的开间,且明柱较少。较大的大殿一般由两座殿堂建成“勾连搭”,最后部分缩小为单间(后窑殿)。在窑殿的西墙正中开有教长领拜的窑龛,俗称“窑窝”陕西境内中等规模清真寺大殿的前殿大多是梁枋外露,后窑殿则镶有天花板,较大规模的清真寺由于建筑档次较高,大殿上全是天花并有藻井,所有的大殿都铺有木地板,供礼拜时跪拜之用。陕西不同于西北一些清真寺大殿的是殿前极少卷棚,殿顶一般是歇山顶,平脊上不加装饰或采用琉璃筒瓦。由于大殿的进深较长,一般便利用前殿的全开间满装格子门和窑殿两边的全部连窗采光。就现在典型实例来看,西安市最早的两座清真寺便表现了两种不同的形式。大学习巷清真寺基本上是四合院型式。其三开间的正中大门是过庭正开,前面是牌楼形的栅门,完全是中国传统的寺宇大门型式。为了进门后不直接露出大殿,所以紧接大门的门庭便有一座藏经楼,两边开月洞门。大院中的两庭、碑亭、建有石坊的月台以及大殿,组合得十分和谐,清幽中见其庄严。而化觉巷的大寺则是由系列院落组成的文庙式。该寺敕建于明初,在一条长约245米的东西轴线上布置了五进院落。第一进南北开门,东墙为照壁,院内原仅有高大的木牌坊一座,现建有南北接待厅。经由“五间楼”的二门进人第二进,布置有石牌坊和碑亭,经敕修殿(早期的礼拜殿)两旁的垂花门。便进人第三进生活院落。正中是唤礼塔的象征——省心楼,两边是讲经堂、客厅、浴室和宿舍。砖雕联三门将三、四进隔开,第四进便是全守的主院落,两旁是宗教活动的大厅,院中是木结构牌楼型“凤凰亭”、碑亭、海棠鱼池,经由围绕凤凰亭的石雕栏杆直通月台。月台由五座石门的石栏围绕,台下两旁是砖雕照壁。宽大的月台上便是巍峨的七开间大殿,体现了穆斯林尚“十”的宗教习俗。通过大殿台基下两侧的月洞门,便是大殿后的小院,院内堆小丘,现建有望月亭。这座清真寺总体布局合理协调,建筑类型丰富,建筑装饰精湛,一庭院处理得体,它是我国回族清真寺中较为宏伟精致的一座。

近代以来,在陕西出现了一些新的清真寺。其中除了仿古的木结构以外,都是新式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如镇安县城清真寺。它们保留了四合院的基本布局,但在大殿或附属建筑的屋顶上大都装饰有绿色的葱头顶,有的也不再建后窑殿和壁龛。这些新寺院体现了中阿合壁的特点。

总之,从古到今,清真寺在其建筑功能上都充分注到静思默祷的安静肃穆的气氛。因为静溢的气氛能使礼拜的穆斯林身心宁静,摆脱城市的喧扰,在这里找到外部世界中无法找到的本应属于他们的尊严和社会平等。

三、清真寺的建筑装饰

清真寺的建筑装饰在内容、布置和色彩上都表现出浓厚的伊斯兰教与阿拉伯的特点,而在用材的技法上融汇了以汉族为主的中国建筑传统。集二种文化的和谐发展于一体。

首先,在清真寺内严禁使用动物形象,同时又要表现出宗教的庄严与壮丽的气氛。较高档次清真寺内部的雕刻和绘画,以花卉、叶藤或卷云等烘托出一段经文,或者以阿拉伯几何图案以及中国传统的牡丹、松竹、果品、荷花出水、怪石秀峋、文房四宝等作为画面,来妆点各处的墙壁、门窗等。对于大殿内的天花、藻井以及窑殿的壁龛两旁,尤其注重彩绘装饰。如化党巷清真寺大殿内的600多幅明制天花,便是以方框彩画裹着团花衬托出中间园形的阿文。在壁龛两旁的整个墙壁上,也用木板镶以瑰丽茁壮的花叶形成伊斯兰教风格的“满花”,并衬托出库法体的经文,在其上往往运用门罩、垂柱等装饰构件,使窑殿的正面表现得更加壮丽和凝重,成为陕西清真寺建筑装饰中的精品。

其次,是装饰的色彩。伊斯兰教在色彩上是尚白和尚绿的。为了庄重,一些较小清真寺的柱枋门窗或大殿中的天花板便保持着木料原色而不加彩饰,对往枋尤其不用红色。即使使用油漆,也大多用淡棕色。枋问更少花花绿绿的“庙”气、一些清真寺的大殿、“照壁和亭阁的屋瓦采用天蓝琉璃,而不用过于鲜亮的绿色以便与立面装修上的兰色和淡棕底色相呼应,从而形成全寺的一种淡雅清幽的色彩格调。

再次,是装饰的布局。在一些较大的清真寺内,为了不使全寺过于庙堂化,在建筑装饰中比较注重小品建筑的点缀,如碑亭、鱼池、假山、楼阁、石栏等。尤其是各种木石牌坊,虽然显得繁复,但却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以显示尊贵。由于清真寺大多由许多四合院组成,因此便设置了不同山门、垂花门、过厅门、联墙门和月洞门等加以分隔和联系,使寺院显得曲折深远又丰富宏伟,各处的山墙、门梢(或门框)也以不同的花卉为内容对缝砖雕,组成各种画面,构图多变,刀法凌厉,花枝饱满,栩栩如生。有些活动大厅的格扇在节日是可以卸掉敞开的。这些格扇和大殿的门窗下部,大多是以花卉、果品、文房四宝为画面的精致木雕,玲挑剔透,形象生动。所有的砖雕和木雕虽然全是中国的传统风格,但与清真寺内的宗教、民族特征却结合得十分和谐。陕西清真寺内的门窗极少见到阿拉伯式的尖拱顶和几何棂窗形式。由于清代统治者的民族宗教压迫等原因;在个别清真寺的殿脊、甬道、碑座等部位,也装饰有龙、龟、兽等形象,从而留下了一些回族伊斯兰教建筑发展史中的不幸的痕迹。

四、民用建筑与清真寺的联系

回族的住宅建筑同当地的民用建筑差别不大,但在某些细节上还是有着一些回族的特点。

第一,建筑文化的差别。汉族在选择庄址时,一般都有请“阴阳先生”看风水的习惯,而对“丁”字路口南向的住宅认为不吉利,于是便正对巷口立一块小石条,刻上“泰山石敢当”,或者在屋顶上竖起一面镜子,写着“吉星高照”。以阻挡由南而来的“凶神”。由于伊斯兰教不信鬼神,在回族的建筑文化中对这些迷信一概抛弃。另外,在木构架“上梁”的时候,汉族的习惯都要放鞭炮,杀一只公鸡祭神,同时给大梁上披上红布,贴上“上梁大吉”的。红纸,回族虽然对如此,跟又吸收汉族的部分风俗,用红纸写上一段古兰经文贴在大梁上。像这些习惯,便都反映出在建筑文化上两种不同信仰的差别及融汇。

第二,住宅平面——空间布局的共同性。较大住宅的平面布局,大多是大门以后有两厢、过庭、两厦、后厅或后楼以及后院等。由于受建筑面积的限制,大门几乎都开在中轴线的左侧,这样便可省去在正中开门时需要建造隔挡外界视线的照壁。这种布局即使没有照壁,也可以避免外界从正中大门直接望到过庭以至后院。另外一些宅院却是在 大门前构筑一道木板屏风门。至于大门另一侧的街房,有的向外作为铺面房,或者向内作为客厅。由于大院都是几进院落,于是便修建起二门和三门,讲究的家庭还装饰有砖雕门楼。对于较小的四合院布局,除了两边的单坡房以外,院子的正面往往建成为三间一明两暗的正屋,明间便称“敞房”。这种四合院大都是城市小户人家和农村房舍。至于农村中住窑洞的家庭,以正面的窑洞为主,有的在两旁还有厢房,羊圈和厕所便分别设在厢房的背后。在结构方面,除了一般的木结构以外,陕西一些地方还有在干打垒的墙上架起木梁的。总之,陕西回族的这些住宅建筑,基本上都是中国传统的住宅布局和结构。

第三,居室功能和布置上的民族性。由于回族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在一些较大的宅院或主人信仰虔诚的家庭,往往另外辟出一室作为自己诵经、礼拜的净室,室内的布置也充满着浓厚的宗教气氛。同时,伊斯兰教对沐浴冲洗也有着一定的要求,不分大小宅院,在每间卧室的门后都砌起一块可盛水和排水的浅小砖池,上面挂着吊桶,随时供卧室的主人冲洗。对于较小的宅院,其所以必须辟出“敞房”,则是在婚丧大事中为证婚、纪念先人时念经以及丧事中停放亡人等提供场所。此外,回民过去还有睡炕的习惯,妇女们缝制衣服、绣花、做鞋等也都坐在炕上进行。因此大炕便砌在临窗一侧。后院中也有同厨房等生活用房连在一起,辟有堆放柴草和马、羊粪的“柴粪房”。如果有养牛羊和骡马的家庭,牲圈也安置在后院的一角。这类房舍的使用功能和空间布置又反映出陕西回族建筑系统中的一种特殊的民族生活习俗。

从我们宁夏这些回族们就可以看出。回族是一个既能保持民族优良传统而又勇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因此它的建筑也随着历史的前进而演化。由于民族意识和信仰的凝聚,清真寺集中地显示出回族建筑的民族性、文化性和历史性,回族建筑和它的使用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着它的地方色彩。而随着时代的推进及新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发展、回族建筑又呈现出多样化的新趋势。

中国当代翻译标准讨论综述 篇5

中国当代翻译标准讨论综述

翻译标准对翻译实践和研究来说至关重要.遗憾的是,国内关于翻译标准综述的文章并不多,尤其是对其当代发展情况鲜有论及.有鉴于此,本文对中国当代有代表性的翻译标准进行了回顾与分析,同时初步探讨了翻译标准讨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作 者:刘杰辉 吴艳萍 作者单位:辽宁工业大学外语系,辽宁锦州,121000刊 名:现代经济信息(学术版)英文刊名:MODERN ECONOMIC INFORMATION年,卷(期):“”(9)分类号:H0关键词:翻译理论 翻译标准 综述

关于中国公共外交的研究综述 篇6

本科生课程作业

课程名称:国际关系研究方法 专业:国际政治

学号:

1101408024

姓名:赵子哲 2011-6-22 关于中国公共外交的研究综述

【摘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术著作《国外外交学》一书中首次引进“公共外交”概念到2011年杨洁篪外长发表《努力开拓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一文,公共外交学术研究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过程。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按照时间顺序简要梳理对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的发展历程,第二部分从公共外交概念、战略目标、特征和案例分析等方面概括研究成果,第三部分评析相关研究成果并分析发展趋势。【关键词】公共外交中国研究综述

公共外交作为学术概念最先在美国提出,并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被中国学者介绍到中国,这个学术上的舶来品经历了一个与中国历史实践、自身发展规律和现实条件相结合的过程。经过二十年的研究发展,关于中国自身的公共外交理论研究初现形状,并展现巨大的研究空间和发展前景。

1,中国公共外交研究历程 公共外交作为一种国家行为,在多国历史中都有深刻的历史渊源,且具有相似的规律和特点。但同时,又因各国国情的千差万别,各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历史、指导思想、实践路径等都是不一样的。中国所进行的公共外交是指改革开放后,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借鉴吸收国外有益经验,根据我国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创新实践的公共外交行为。中国公共外交研究是中国学术界分析中国公共外交实践和借鉴吸收西方公共外交研究成果,从理论体系构建、历史研究、个案分析等多方面进行的中国公共外交理论体系构建的尝试; 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是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的起步阶段,本阶段主要是介绍西方公共外交理论,研究美国公共外交状况。2003年中国公共外交理论首次提出,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博士王义桅在《公共外交:塑造中国国际形象》一文中首次提出“开展中国的公共外交,要求我们结合中国的历史智慧,探讨我们开展公共外交的观念、环境、资源和挑战,提出建立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战略体系”,进而从目标、手段、重点和机构四个方面简要论述了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战略体系的内容;王义桅博士发表的另一篇《三个代表与中国公共外交》一文,首次将公共外交纳入中国政治指导思想框架下研究;

从2004年到2007年中国公共外交理论研究迅速发展,一方面是对公共外交概念、形成条件及作用的理论探索,重要成果有唐小松所作《公共外交:信息时代的国家战略工具》、外交学院外交学系讲师高飞所作《公共外交的界定、形成条件及其作用》、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讲师赵可金《硬外交、软着陆—试论中国外交新思维的形成与影响》等;另一方面是对中国公共外交系统理论构建的尝试,代表作有、唐小松《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及其体系构建》和《论中国公共外交的两条战线》、外交学院博士王俊《中国公共外交的演进、内容与形式》,优秀硕士论文《公共外交:理论、实践及对中国的借鉴》、《中国公共外交析论》、《试论公共外交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公共外交理念对地方政府对外宣传的启示一以成都外宣为例》; 从2008年开始中国公共外交研究开始与个案分析紧密结合起来,主要和汶川大地震中对外传播手法运用、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紧密结合起来。公共外交理论研究与公共外交实践更加紧密结合起来,案例分析代表成果有《公共外交与灾难治理---汶川震灾治理启示》、《中国公共外交项目运作分析——以北京奥运火炬境外传递为例》、《体育外交---公共外交的“草根战略”》、《上海世博会—中国公共外交的大舞台》、《上海世博会公共外交实践评估》、《世博会与我国公共外交》。中国公共外交理论体系构建也有了进一步发展,代表作有优秀硕士论文《新中国公共外交发展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学者徐莹《中国公共外交的三大亮点》、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曲星《公共外交的经典含义与中国特色》、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俞新天《构建中国公共外交理论的思考》、外交部长杨洁篪《努力开拓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我国公共外交的特点、角色与发展—基于胡锦涛2011年初访美活动的分析》。另外就是公共外交领军人物赵启正所著《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一书,此书搭建了中国公共外交理论、具体实践和战略方面研究的基本框架。中国公共外交研究成果概览

在中国学术界二十年的公共外交研究历程中,针对自身发展规律、现实条件和国际化途径,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兼备新兴大国共性的中国公共外交研究已初现形状,本文从中国公共外交历史背景、概念界定、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实践路径四方面总结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现状: 2.1,中国公共外交历史背景

每个国家都拥有独一无二的历史。中国学者很注意研究中国公共外交的历史背景,优秀硕士论文《中国公共外交析论》中将中国公共外交历史分为改革开放前的起步、发展和动荡阶段和改革开放后的逐步成熟阶段。起步阶段指从1931年起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党对外传播分散、不连续、主要以抗战和争取国际舆论支持为目标;发展和动荡阶段指从新中国成立到1980年,这一阶段中国对外传播能力大为发展,形成了政府主导的高度集中的对外传播格局,意识形态宣传色彩越来越浓厚,在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社会留下意识形态的深刻烙印;改革开放后中国公共外交进入全新发展阶段,不仅在传媒技术和传播能力方面得到长足发展,更重要的是对外传播观念发生了根本改变。文章指出,自1997年起对外宣传机构和部门纷纷改名,改“宣传部”(Propaganda)为“公关部”(Public Relations)或“信息新闻情报部”(Information)或“联络交流、流通部”(Communication),把对外宣传改为对外传播。这代表了一种思想的革命和观念的更新。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吴白乙在《公共外交—中国外交变革的重要一环》一文中精辟分析了中国公共外交产生的独特的历史条件。他说,新中国外交从一开始就受制于东西方两大阵营的对峙,新中国有限的公共外交活动在发生地域上表现为国内多于国外,社会主义阵营内多于周边国家,第三世界多于西方国家;在形式上表现为双边大于多边;在对象上则是精英群体多于普通民众。

2.2,中国公共外交概念界定 到目前为止,关于公共外交还没有一个国际公认的定义,对公共外交的理解存在差异是合乎情理的,因为国家属性和国际环境不同,公共外交的范畴和重点总是不同的。对于中国来讲,无论是公共外交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发展,形成一个权威的、科学的公共外交概念是十分必要的,也已经做到了。在学者们对国外公共外交概念和中国实际情况分析基础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提出的公共外交概念得到了中国学界的广泛认同,此后中国公共外交研究多沿用这一概念。

赵启正被日本学者誉为现代公共外交理论框架、具体实践和战略方面的有名权威,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院长,是中国公共外交的中心人物。他在《中国登上公共外交世界舞台》这篇文章中已对中国的公共外交概念进行了初步设计,并在最新著的《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一书中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诠释,这是现今中国学界最完整、最权威和最为广泛引用和认可的概念。

“公共外交和政府外交组成国家的整体外交。参与公共外交的各方从各种角度向外国公众表达本国国情,说明本国政策,解释外国对本国的不解之处,并同时在国际交流中了解对方的有关观点。开展公共外交的目的是提升本国的形象,改善外国公众对本国的态度,进而影响外国政府对本国的政策。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社会精英和广大公众等多个层面。其中,政府是主导,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精英是中间,广大公众是基础。

书中用了一个非常简明经典的图示,清晰展现了公共外交的范畴及其与政府外交的关系: A国

B国 政府政府

公众公众

上述图示表明:“公共外交”指的是“政府外交”以外的各种对外交流方式,包括了官方和民间的各种双向交流。这里的“公众”既包括非政府部门的机构和组织,如媒体、大学、研究所、智囊机构、各种民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等,也涵盖了各方面的精英人物(如社会活动家、学者、宗教领袖、演艺界人士等)和广大公众。这一概念的提出表明“中国特色公共外交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即在致力于引导外国公众正确认识中国的同时,努力使国内公众更加全面了解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实现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局面。” 2.3,中国公共外交指导思想

早在2003年,王义桅《三个代表与中国的公共外交》一文就有意识地公共外交研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框架中,他指出“三个代表中的重要一条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最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外交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这就要求我们的驻外机构首先要保护好每一个中国公民、侨民在海外的民间利益;其次,外交要为打造良好的中国国际形象服务,不仅要着眼于本国公民的根本利益,而且要赢得国际社会最大多数人的民心。” 吴白乙《公共外交—中国外交变革的重要一环》中指出中国公共外交应具有先进的思想特色,因为中国60多年沉淀下来了一组值得系统阐述和光大的先进外交理念,“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和谐共处观,“合作共赢”、“予取平衡”的包容发展观,“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和“互利互让”,“协商解决”的矛盾处理观,“睦邻、富邻、安邻”的周边关系观,“平等相待、充分尊重”的小国观等均属此列; 杨洁篪外长在《努力开拓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中高屋建瓴地论述了中国公共外交鲜明的中国特色,其中第一条就是“中国特色公共外交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外交理论为指导。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以及共同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理念,是中国公共外交的指导思想。”

2.4中国公共外交战略目标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威胁论开始大肆其道,各种妖魔化中国的言论甚嚣尘上。中国就是从这时开始重视公共外交的,可以说从一开始中国就是为了说明自己,帮助各国公众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到今天这仍是主要任务。所以吴白乙学者在《构建中国公共外交理论的思考》一文中指出中国公共外交的战略目标与西方国家截然不同,与同时期的发展中大国也不尽相同。中国公共外交的战略目标首先就是扭转局面,帮助各国公众理解中国的现实状况、内外政策和未来趋向。长远来看,中国公共外交的战略目标是促使国际公众相信,接受和支持中国的和平崛起,减少和消除对“中国富强必霸”的担心和恐惧。从更深层来看,中国公共外交的战略目标是让各国公众拨开“妖魔化”中国的迷雾,相信能与中国合作共赢,而且能与中国人民心灵相通,共同创造更加美好和谐的世界。赵启正在《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一书中指出,中国公共外交的基本任务是向世界说明中国,促进外国公众认识真实的中国——包括中国的文化传统、社会发展、经济状况、政治体制和对内、对外政策等等。

杨洁篪外长在《努力开拓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一文中指出,中国特色公共外交以促进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为目标,中国的公共外交活动,旨在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向外部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致力于维护世界持久和平、推动各国共同繁荣的中国,消除外界对中国的偏见、误解和疑虑。同时,致力于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相互了解与信任,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2.5,中国公共外交实践研究

肖震华的《公共外交与灾难治理---汶川震灾治理启示》一文指出汶川震灾治理中公共外交有几大新亮点,包括推行信息公开,提高了公共外交的实效;倡导以人为本,创新公共外交的理念;政府反应迅速,提升政府公共外交形象;公众积极参与,提升公众公共外交形象;接受国际援助,加强公共外交国际合作。《中国公共外交项目运作分析——以北京奥运火炬境外传递为例》指出北京奥运会火炬境外传递作为一次成功的公共外交活动,在几个方面取得了突破,一是海外华人力量异军突起,有效挑战了西方话语霸权;二是运用媒体支持逐渐成熟;三是网络新生优势初步显现;《体育外交---公共外交的“草根战略”》一文分析了北京奥运会的公共外交功能,一是北京奥运会打开了一扇交流之窗,成为中国与世界“关系建立”的舞台;二是北京奥运会为中国国家形象的改善提供了契机,改变了世界对中国的看法;三是北京奥运会成为中国继“地震外交”后的又一“媒体外交”的典范。《上海世博会—中国公共外交的大舞台》、《上海世博会公共外交实践评估》、《世博会与我国公共外交》三篇文章是分析世博会的公共外交功能的代表作,总结世博公共外交的具体实践形式,评估海外媒体的反应,反思工作的不足和仍需改进之处。另有复旦大学博士马建英的《上海世博会和世博外交》一文将世博会的公共外交功能以系统的理论形式予以总结和说明,阐述了世博外交的含义和特征,世博外交的功能及上海世博会对中国的影响。2.6中国公共外交发展路径设计

中国公共外交有自身独特的体制和文化环境,也有独特的国际舆论环境和战略目标,中国公共外交实践路径设计要紧密结合上述特征,做到有的放矢,与实际情况相符合才行。学者研究借鉴了很多国外先进公共外交形式,同时注重与中国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提出的建议和路径设计具有中国特色: 杨洁篪外长在《努力开拓中国特色公共外交新局面》一文中提出要努力创新公共外交的方式方法,主要有加强高访和重大外交活动的公共外交设计。二是加强对外舆论工作和公众交流活动。三是加强公共外交体制机制建设,四是加强公共外交干部队伍建设。

赵启正在《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交流》一书中谈到“与西方国家只把公众作为公共外交的受体相比,中国的公共外交更广泛地依托于民间力量,社会团体、科研院所和企业等一切有机会、有能力从事国际交往和对话的机构、个人都是中国公共外交的力量。”并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企业的公共外交职能为例来分析如何调动和利用民间力量。另外还用独立的两个章节讲国际论坛和上海世博会这样的公共外交大舞台是怎样发挥公共外交作用的。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现状总结和趋势分析 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经过七八年的发展,已经在理论构建、历史背景研究和个案分析三大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理论构建方面,关于公共外交概念、功能、指导理论、外交沟通理论、价值观理论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今后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构中国公共外交理论体系;历史背景研究方面,系统梳理了中国“民间外交”和对外传播发展历史,客观总结了经验教训,为新时期中国公共外交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历史借鉴;个案分析方面,学者紧跟时代潮流,通过对中国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这样的公共外交大舞台进行分析研究,不仅可以将已有的理论成果进行实践检验,更为今后公共外交理论和实践发展提供宝贵研究基础;

中国公共外交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理论构建还是操作层面的研究都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补充完善。本文认为,今后中国公共外交研究,在关于如何发挥新兴公共外交行为主体公共外交功能,尤其是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以传媒企业为代表的中国企业、中国社会组织和海外华人华侨的公共外交功能;关于国际论坛、大型外事活动的公共外交功能理论研究;关于中国公共外交理念的深入挖掘和理论化;关于中国公共外交理论系统化、全面化四个方面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这样才能更好肩负起为蓬勃发展的公共外交实践开路指航的重大使命。

参考文献:

中国工业设计综述 篇7

网上购物跨越了时空的限制, 给商业流通领域带来了非同寻常的变革。网上购物的真正受益者是消费者。网上购物的感觉好极了, 你什么都不用烦, 敲几个键确认一下, 很快就会送货上门, 小到一付眼镜, 大到一台洗衣机。另外还有两个好处, 第一是开阔了视野, 可以货比三家。逛商店只能一个一个地逛, 你即使拿出一天的时间也只能跑自己附近的几个店。而在互联网上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你调出一类商品, 就可以浏览成百上千个网上商城的商品。第二是价格便宜, 因为网上商店把商家与消费者直接沟通起来, 省去了中间环节, 也省去了商场和销售人员的费用。

二、网页内容的安排

商场是以优雅的化境、商品的排列、营业员的导购加上一定的促销活动来吸引消费者, 而网购物上商城则是以更低的价格, 更全面的商品和快捷安全的销售模式赢得了许多网购达人的青睐。让我们来看看目前网上商城的排名, 根据点击量取前五名排列, 分别是淘宝商城、京东商城、拍拍网、卓越网和当当网。淘宝商城的点击量达到了430万, 如此高的浏览量和受欢迎程度, 与其友好的界面设计是分不开的。我们来看看这几个网站的首页内容安排。

1、网站首页结构框架:

网页布局大致可分为“国”字型、拐角型、“T”字型、“L”字型、综合框架型、Flash型、变化型等等。淘宝商城、拍拍和当当网都是以固定的分辨率显示, 京东商城和卓越网是根据客户电脑的设置自动缩放至窗口宽度。拍拍商城采用国字型构图, 卓越网采用了变化型构图, 其他三个都是采用“L”型构图, 将菜单分成了左边一列扩展菜单和上边一行导航菜单。

2、网站首页色彩使用:

淘宝商城主色为红色、辅色为白色、黑色文字, 该网站商品种类繁多, 用色调差别明显的颜色可以较好的分类区别, 有助于消费者挑选;京东商城主色为白色, 辅以红色, 简洁清爽;拍拍网主色为白色、辅色为蓝色、橙色, 当当网主色为橙色, 卓越网主色为蓝色, 辅以黑色、橙色。可以看出, 大多数的网上购物商城都是以颜色反差比较明显的颜色来区分各类商品, 方便消费者找到自己需要的商品。

3、分栏数:

从上述五家网站的版式分栏来看, 以三分栏居多, 这是一种流行趋势, 也是符合阅读习惯的。目前, 网站设计考虑到广告宣传位置, 在网页的两边空出一定的空间, 使得有限的版面更加缩减, 分栏过多过窄, 不易阅读, 而且稍长标题不能在同一排内完整显示, 如果考虑换行则未免有在相对空间内信息量缩水之嫌。

4、商品分类导航:

具笔者观察, 这是网上购物商城所特有的导航, 因为整个商城中所销售的商品数量巨大, 所以非常有必要进行较合理的分类, 而且必须是符合大众消费者认知的分类模式。而网页的窗口面积有限, 所以大多数的网上购物商城采用了扩展式的目录模式, 消费者可以从大的分类中一级一级的找到自己想要商品的最小分类。各家网站的分类目录大同小异, 当当网、淘宝商城、京东商城的商品分类较细致, 类别定位较准确, 有利于把更大的方便提供给消费者。

5、商品图片文字的排列:

这也是网上商城特有的, 网上商城主要是为了销售商品, 而消费者会否购买此款商品首先还是要关注商品的外貌, 所以图片和文字的排列在此类网站中比较有特色。一般是在网页最显著的位置会放置当天特价或者促销的商品图片, 图片比较大并色彩鲜艳, 契合了人们的视觉运动规律, 给了浏览者一个流畅的视觉体验, 使消费者能较明显地关注到当日最抢手和特价的商品。

6、活动页面设计:

每个购物网站在主页面最显著的位置都做了专题活动链接, 多个活动以不同的主题图片呈现, 应用了网页设计技术让不同主题图片进行切换。主题活动图文并茂, 关键词用粗体、亮色显示, 有较强的吸引力。

7、Logo设计。

Logo顾名思义就是站点的标志图案, logo最重要的就是用图形化的方式传递网站的定位和经营理念、同时便于人们识别。网站logo的设计过程中一般有以下三种思路:直接以网站网址作为logo;根据网站提供的产品/服务特点展开logo设计;以传递网站运营商的经营理念为特色。如京东网站的360buy设计, 体现出了京东网提供全方位商品销售和全方位服务的理念, 当然, 这也是该购物商城的网址。

三、存在的不足

不难看出, 各家网站的首页设计各有特点, 也很有代表性。它们的共性十分明显:放好网站导航条, 制作精良头版图片, 打造焦点商品, 规范清晰网页布局等, 通过这些版面设计元素与丰富商品呈现的有机融合来抓住消费者眼球, 提升人气。

1、图片与实物相距甚远。

往往出现这种情况, 明明在电脑上看好了是这样一款颜色的商品, 拿到手之后发现有明显色差。这是因为, 作为网页设计或者商品营销的手段, 会对商品的图片进行加工处理, 达到美化的效果。网页看上去美观了, 但是对消费者却会造成一种误导。所以, 建议网站最好能给出实物照。另外, 根据实际情况, 如果能给出实物的视频展示, 这应该可以大大提高可信度。

2、过分注重商品的罗列。

购物商城网站往往在主页面中放置了大量的商品信息, 罗列在主页面中导致页面打开速度过慢, 页面也显得很累赘。其实作为一名消费者, 一般都是有目的的去购买商品的, 更不会把首页面送上到下一个个看过去。

3、可以添加专门的售后服务区内容。

网上购物商城的商品虽然价格实惠, 但是许多的消费者还是会选择实体店购买, 而不是网上购买,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担心售后服务得不到保证。可在主页面的显眼位置设立售后服务专区, 使消费者能较轻松的享受售后服务。

总而言之, 首页的页面设计必须与内容紧密配合, 不能脱开内容来谈形式及一切美术应用。是内容决定色彩、布局, 而不是相反。因此在设计过程中, 应始终对首页的内容安排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每一区域的设计都以明确本区的内容概念为基础, 由此引向独到而深刻的美术创意。网站首页的版面设计如何诠释购物理念, 获得消费者认可, 打造亲和力, 从而提升网上商城的知名度可信度, 这是网上购物商城能够可持续发展所需要不断完善的课题。

摘要:时下, 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网上购物商城成为了消费者购物的另外一个重要选择。友好的网页界面设计可以获得消费者更多的青睐, 也可以提升网上商城的知名度和可信度。

中国土地整理事业综述 篇8

关键词:土地整理;耕地保护;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132-01

一、引言

土地整理是贯彻新《土地管理法》的关键措施,是解决中国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绿箱政策”措施,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手段。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又对土地整理事业提出了新要求,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規划的建议》中强调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提出耕地减少过多状况得到有效控制,指出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搞好土地整理。

二、“十五”期间中国土地整理事业的成就

“十五”期间是中国土地整理由起步到较快发展的阶段,土地整理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显著成效,土地整理基本实现了由自发、无序、无稳定投入到有组织、有规范、有比较稳定投入的转变,几年来,逐步明确了土地整理的基本政策和目标任务,以建设促保护;开展了资源调查,基本建立了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体系,组织编制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实施方案;确立了政府投资主渠道,社会投入机制开始形成;建立了以项目管理为主的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初步建立了土地整理的专业机构和队伍。

“十五”期间,通过土地开发整理,中国补充耕地142.67万公顷,同期建设占用与灾害损毁耕地的面积为134.8万公顷,补充大于占毁31个省份全部实现占补平衡。

自2001年开始,国土资源部下达了首批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截至2005年底,中国累计安排8批国家投资项目,共计2259个,总投资近290亿元,累计已下达资金250亿元,通过项目对约158万h㎡的土地进行了开发整理,预计新增耕地37万公顷,基本实现了田、

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改善了土地利用结构,提高了土地集约化程度,促进了土地可持续利用。

在补充耕地数量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和“动态平衡”的同时,土地整理逐步跨越“重数量、轻质量和生态”的阶段,越来越重视提高耕地质量,《农用地定级规程》颁布以来,中国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已经全面展开,近一半省份初步建立起耕地质量体系,为土地整理增加耕地的质量评定奠定了基础。土地整理项目通过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土地质量,土地产能得到了很大提高,真正达到了“土地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对促进农村经济繁荣起了一定作用。

三、“十五”期间国家投资土地整理事业的发展分析与评价

(一)投资方向更加合理。

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对粮食主产区省份支持力度逐年加大,2001年在粮食主产区省份(自治区)安排项目160个,开发整理面积15.8万公顷,总投资11亿元,占当年全国项目预算总额的54%;2002年安排项目52个,开发整理面积1.8万公顷,总投资3亿元,占当年全国项目预算总额的75%;2003年安排项目275个,开发整理面积15.3万公顷,总投资32亿元,占当年全国项目预算总额的65%;;2004年安排项目达510个,开发整理面积33.1万公顷,总投资69亿元,占当年全国项目预算总额的68%。2005年安排项目494个,开发整理面积45 5万公顷总投资83亿元,占当年全国项目预算总额的72%。

(二)发展土地整理和复垦,严格限制土地开发。

《土地管理法》对开垦未利用地规定了严格的限制条件,《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 2001] 316号)中也明确了以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为主,适度开发未利用土地的项目确定原则,《土地开发整理若干意见》要求以土地整理和复垦为重点从已

安排的国家投资项目来看,几年来,开发面积占总规模的比例总体逐年下降趋势,2001年为29% , 2002年为18% , 2003年为22%, 2004年为6% , 2005年仅为1%。

(三)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十五”期间,国土资源部先后出台了30多个政策性文件,从项目管理办法、资金管理办法,到竣工验收办法、实施管理办法,从规范项目报件、做好权属管理工作,到廉政建设规定,基本形成了项目管理的制度框架,规范了项目管理工作程序,明确了管理要求同时,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也取得了很大成绩,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完善,先后颁布实施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验收规程预算定额标准等多项标准、规程,并正在抓紧研究制定工程建设标准、预算标准等其他相关标准。

2004年下发的《关于改进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入库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 2004] 115号)标志着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程序的改革,《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 200] 29号)要求“进一步下发项目管理权限,促进合理确定项目管理权责,改进项目管理方式,全面提高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水平”。土地整理项目管理制度正在改革中不断完善。

四、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当前中国耕地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格。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中国耕地面积一直呈减少趋势。耕地总量由1996年的13007万公顷减少到2005年的12207万公顷,人均耕地仅有0.0931公顷,同时,耕地质量总体上也呈现下降趋势。新形势下的耕地保护工作,就是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保障经济建设的必需用地,保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制定更加严格的管理措施,狠抓有关制度和政策的落实;加大执法监督检查力度,立足改革创新,抓紧研究耕地保护治本之策,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到实处。

“十一五”时期,耕地面临建设占用的压力不断增大,补充难度越来越大,保护压力急剧凸显。在2006年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把12000万公顷的耕地保有量作为“十一五”的约束性指标之一,该指标具有法律效力,分解到各省(区、市),并纳入各地区、各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

上一篇:造价工程师记忆顺口溜下一篇:小学六一国际儿童节校长发言稿与小学六一广场文艺演出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