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4.0

2024-09-25

中国工业4.0(精选12篇)

中国工业4.0 篇1

“工业4. 0”是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概念。它描绘了制造业的未来愿景,提出人类将迎来以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为基础,以生产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机器自组织为标志的工业革命。

他们认为,这场变革是继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技术之后,制造业迎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因此将之命名为“工业4. 0”。

“工业4. 0”分为两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 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在这些过程中,软件是重中之重,可以说起到赋予智慧工厂“灵魂”的中心作用,包括设备制造、物联网、数据网等都需要通过软件将这几大板块联结起来。

工业4. 0是新时代变局的开始

德国政府早在2010年的《高技术战略2020》十大未来项目中,就有过对未来的发展设想。希望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使德国在关键工业技术上继续保持国际领先地位和在全球的竞争优势。

目前“工业4. 0”在德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得到德国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广泛认同。其中,有的协会将其下属的6 ~ 7个生产领域的研究所引入“工业4. 0”概念,有不少领先企业已将“智能工厂”在“工业4. 0”的主题下规划了技术演进的发展计划,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系统和理念。西门子公司已经开始将这一概念引入其工业软件开发和生产,许多企业客户个性化的定制需求得到了满足; 不少企业工人从单调、程序化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把精力集中用在创新和增值业务上; 许多老工人也延长了职业生涯,使企业保持了长久的生产力。企业在制造生产中,第一次将资源、信息、物品和人进行互联,取得了初步成果,使许多初创公司和小企业受益。

据德国电子电气工业协会估计, “工业4. 0”可使该行业生产效率提高30% 。拥有120多年历史的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已成为实施德国“工业4. 0”战略重要的牵头组织和实施者。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掀起了“去工业化”的浪潮,许多制造业外迁,重点发展金融、房地产和服务业,使得虚拟经济迅速膨 胀,结构性矛 盾凸显,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欧美国家虚拟经济的脆弱性暴露无遗。为了解决金融危机和产业“空心化”、失业率高等问题,欧美国家相继开始加速“再工业化”,推动制造业“回归”。

德国“工业4. 0”以信息网络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应用为重点,旨在依靠科技创新,抢占制造业新的制高点。

我们看到,“工业4. 0”不是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的简单回归,而是一个新时代变局的开始,这是继工业1. 0机器代替人工时代、工业2. 0的流水线时代,到工业3. 0高度自动化时代后又一个新纪元的开始。从互联网发展的角度看,是互联网从“虚”的服务业大规模进入“实”的制造业的开始,也即CPS体系的实现。今后的制造业,将与服务产业一样,建立在互联网这一“共同的底盘”之上,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之间将对话协同,工厂生产由“高度自动化”转向“智能”生产。比如,我们个人只需用手机下单,网络就会自动将订单和个性化要求发送给智能工厂,由其采购原料、设计并生产,再通过网络配送直接交付给消费者。

所以,在实施“工业4. 0”之后,整个社会都将变得智能,工厂变成智能工厂,家居变成智能家居。而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穿戴,智能城市,智能汽车,智能医疗将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种形势下,机械制造领域的全球竞争正在日趋激烈。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不甘寂寞,也在采取措施,通过一系列方案对抗工业化退化,大力推进“先进制造业”。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也纷纷提出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工业4. 0”概念的提出,毕竟是德国为自身工业发展量身定制的,或许有不少专家认为, “工业4. 0”不过是德国的一项高科技领域的国家战略,主要是在高端制造技术上对抗美国,跟主要以低端制造为主的中国没有多大关系。因此,中国没有必要对“工业4. 0”采取应对策略。我们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和探讨。

中国工业4.0 篇2

学习工业4.0时代的中国制造心得体会

目前最火热的技术名词,大数据、云计算大致都看过了,现在自然也轮到了工业4.0,而且另外两个更多的是it界自己炒作的概念(虽然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在我看来,大国重器,工业,第二产业,依然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最有力的表现。中国的工业化,尚没有完成,中国的真正强大,依然需要在工业上革新。纵观历史,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首先是工业崛起,具备了超过世界竞争对手的强大生产率。英国如此,德国如此,日本如此,美国如此。所以,按照林毅夫的说法,目前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只有美国的1/4,也就意味着中国在工业方面还有巨大的可成长空间。

谈回这本书,这本书应该是为了响应德国政府工业4.0号召,找了业界的主要发言人,进行相应的解读和阐释,应该说工业4.0更像是个政府驱动,尚不是完全的技术驱动和革新驱动。所攒的各个章节在主题思想上和实现路径上,还有观念不统一、愿景不统一、利益不统一等问题,讲工业4.0依然是盲人摸象。对于工业4.0的概念厘清,除了要靠这本书的叙述,更需要靠自己通过经验和学术背景的合理畅想。而两位译者,客观的说,也缺乏对工业界背景的深刻理解,如果没猜错的话,应该来自it界的某些具体应用领域,所以对整个工业链条的啮合也不是很清楚。文中名词都对,但总体读起来,总是像没有上油的齿轮咯吱作响。

总体来说,这本书我是浮光掠影般的过了一下,也粗略谈谈我对工业4.0的认识:(1)首先要谈的是工业4.0提出的背景。工业4.0首先是德国政府提出来的概念,德国人没有赶上美国人的信息革命,也看到了中国咄咄逼人的后发优势。为了保住德国在世界制造业上的领先地位,保证未来德国在世界大舞台中的大国地位,从而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其核心是,保住德国企业未来在工业制造方面的核心竞争优势。在一个小而精悍的企业生态圈内,实现工业制造从需求到管理到制造到反馈的完美闭环,从而实现德国企业对精密制造和按需制造的可控。

(2)德国人的这种工业4.0思路,我认为是错的。工业的专业化会不断衍生出新的职业、行业和企业,即使是再智能的工程机械、再完备的工业管理平台,也无法应对人类对于制造的多样化需求,以及应对这种需求的高度专业化。

未来的工业4.0,更像是移动互联网,任何工业制成品更像是多个app共同运行之后的物理结果。

(3)正如书中所说,未来工业制造的最重要资源是数据。特别是来自于人联网和物联网中出现的数据,将极大改变制造的形态。而未来最为重要的企业机会,是来自于对于数据的融合汇聚和解读应用。特别是连接人联网和物联网的数据翻译,把人类信息翻译为机器数据,把机器数据翻译为人类信息

(4)所有希望建设通用智能制造管理平台的尝试,很有可能都只是尝试,而无法实际运营。因为工业太复杂,功能太多样,需求太丰富,专业性太强,但在某些工业流程领域实现模块化标准化,并成功孕育相应平台,还是有相当大可能性的。

(5)未来的工业制造,全球只有四个玩家,德国、日本、美国、中国。德国的优势在于标准化,日本的优势是自动化,美国的优势是信息化,中国的优势在于山寨化。这里的山寨化倒不是贬称,是中国要求别人有的自己也要有,所以在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三个方面并没有明显短板,处于第二三名的水平,算是综合实力最强,而且中国有四个国家中最为齐全的工业门类,也具备了最优良的工业人口基础,对于未来的工业裂变,有着较好的生存土壤。

(6)我觉得全书当中,写得最好的是第四章。而且是最适合主管科教文卫的副总理、科技部、教育部的相关人员好好研究的内容,未来工业制造,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对于科研来讲,是如何组建强耦合的大规模科研集群的问题。对于教育来讲,是如何加强在职教育培训、如何加强硕士以下级别强融合应用型的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20年中国的竞争力,特别是在高技能工业专业技能人员相对短缺时代的中国全球领导力。

(7)一定要记住的谈资是四次工业革命的分类。第一次是纺织机和蒸汽机为代表的机械生产方式,第二次是以辛辛那提屠宰线和福特汽车流水线为代表的流水线的广泛应用,实现了大规模生产,第三次是以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应用,实现了工业制造的自动化。第四次是以信息技术与工业制造的广泛融合,引发工业制造的信息物理融合革命。

卷板辅助车间 康奇 篇二:拥抱工业4.0 拥抱工业4.0时代

互联网与工业的融合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内容,是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即工业4.0。中国已经是制造业大国,要进一步迈向制造业强国工业4.0,或者说信息化和自动化的融合,是必须要加重投入、加快发展的一个环节,而且中国特色的制造业也将带来很大的特殊机会和呈现几大特点:1)信息化已有了基本的发展,但是目前的自动化水平偏低,亟待提升;2)中国制造业也有庞大的市场,尤其是中低端制造业是一个庞大且有中国特色的市场;3)中国人口红利逐步消失也迫切需要提升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可以说工业4.0是中国制造业维持强势地位的必备要素。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10月份访德期间签订“工业4.0”战略合作框架,显示出高层对制造业4.0升级改造的强力支持,工业4.0大概率将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根据媒体报道,工信部指出“作为中国版工业4.0重要抓手,互联网和工业融合创新指导意见将于2015年发布,目前前瞻性研究已经得到进展”。工业4.0作为提升中国制造核心竞争力的未来方向,必将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2015年工业领域一项重要政策抓手。未来围绕4.0智能工厂,国家和地方可能出台更多实质支持政策,推动产业快速进步。

与前三次工业革命相比,工业4.0较大的进步在于利用互联网激活了传统工业过程,使工厂设备“能说话、能思考”,同时实现三大功能:较大程度降低制造业对劳动力的依赖、较大程度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将流通成本降到较低。从长期来看,工业4.0时代,对于智能工厂的投入将远超过一般工业,但项目盈利能力也将显著提高,并且资本投入越大、斜率越陡峭,即投资的边际回报率越高。无论在何种经济体,工业4.0都将是制造业发展不可绕开的必由之路,是未来世界制造业较大的一波“浪潮”。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劳动力供给减少、人工成本上升和新一代劳动力制造业就业意愿的下降,对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形成了巨大制约。客观上说,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抢先进入“工业4.0”时代,以保持第一大支出产业——制造业竞争力,是中国必然选择的一个命题。

从投资的角度,可以从五个核心环节梳理工业4.0受益行业。“工业4.0”从智能工厂到智能生产的实现过程中,几个最为关键的核心环节将充分受益,主要包括互联、集成、智能生产、数据处理、产品创新。相关子行业包括:射频识别、物联网、传感器、机器视觉、智能机床、云计算、3d打印、可穿戴设备等。篇三:工业4.0 工业4.0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刘昱东

(西北工业大学 材料学院 04011203班 2012300890,陕西 西安 710072)摘要:对工业4.0的意义及发展现状进行详细的描述,并重点综述了工业4.0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提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工业4.0 德国 瓶颈 发展 转变

工业4.0 关于德国工业4.0,越来越多的人在说,也有不少的人在写。但是对于大部分听众和读者来说,它依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国家战略,不是国际标准德国工业4.0,是德国政府出于领先意识、危机意识和机遇 意识,为了确保未来德国在世界上的经济竞争力和技术领先地位,于2013年在《德国高技术战略2020》中提出的国家发展战略,是给德国企业明确的一个努 力方向。工业4.0,意即“第四次工业革命”,其总体目标是实现“绿色的”智能化生产。

来自机械制造、自动技术和信息通信及软件开发等三个领域的十多家领头企业,作为三次工业革命的佼佼者,顺理成章地组成了第一梯队,成为德国工业4.0的研究者和践行者。

智能工厂,高于自动生产德国工业4.0的定义是“以信息物理系统为基础的智能化生产”。那么,什么是“信息物理系统”?

人体的结构,也许是最好的比拟。人体即由“物理”和“信息”两个系统组成,健壮的身体、灵巧的四肢、敏锐的感官,便相当于一个嵌入了无数传感器的“物理 系统”,人的大脑和意识,赋予了人思考、社交和活动的能力,构成了一个完备的“信息系统”,控制和操纵肌体这一“物理系统”。

用一句话概括,信息物理系统就是把物理设备连接到互联网上,让物理设备具有计算、通信、精确控制、远程协调和自我管理的功能,实现虚拟网络世界和现实物理世界的融合。

拥有上述五大功能的物理设备,不仅有“思考”能力,还有“社交”能力,并通过“社交”和“思考”,实现自我调节和完善,这便是“智能化”的概念。与自动化生 产不同的是,自动化是工人通过电脑程序控制机器,完成自动生产,是一种单向的指令。而智能化是一种多向“交流”,工人、机器、产品、原料、物流、用户等等 与生产、供应和使用有关的各个环节之间,始终保持着双向的信息互换,使生产和服务实现最优化组合。网络世界,有赖信息安全生产、供应和使用等各个环节,要 始终保持双向交流,那么问题来了,这样多节点的大数据交流、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自动生产,信息安全如何保障?

这个问题,便是德国工业4.0发展的“瓶颈”所在。美国国安局前工作人员斯诺登的披露,使世人对信息的安全性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德国拥有世界领先的制造技术,却没有世界一流的信息技术,没有安全的“信息系统”,就无法确保“物理系统”的可靠生产。

另外,谷歌等公司的无所不在和信息滥用,也使人们不得不多思考一个问题,在工业4.0的社会里,如果所有的产品始终与工厂保持着对话,其用户还能有隐私可保吗?

事实上,许多国家都发表了类似的纲领性文件,只不过各有不同的提法,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 划”、日本的“科技工业联盟”、英国的“工业2050战略”和中国的“智能加工”等等。自然,谁能早日实现这一战略,谁就在国际上获得了“先发制人”的先 机,拥有了标准制定者的地位。资源整合,并非创造发明德国工业4.0的目标,是在2020年至2030年之间,实现“第四次工业革命”,即“以信息物理系 统为基础的智能化生产”。

工业4.0的基础,是已经实现的前三次工业革命。按一般的划分,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后半叶,其主要 标志是以蒸汽机的发明带来的机械化生

产;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后半

叶,主要标志是以电力的发明带来的电气

化和大规模流水线生产;第三次工业革命

开 始于20世纪后半叶,主要标志是通过

信息技术和电气化的结合实现的自动化生

产。第四次工业革命,从现在开始,其主

要特征就是综合利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

革命创造的“物理系统”和第三次工业革

命带来的日益完备的“信息系统”,通过

两者的融合,实现智能化生产。

“工业4.0”已经成为制造业的一个流

行概念。这个词起源于几年前的德国汉诺

威工业博览会(hannover messe),它被 定义为制造业的电子计算机化,包括更高

层次的互联性、更智能的设备和机器与设

备之间的通信。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水和蒸汽动力带来

的机械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力的使用

可能。第三次工业革命

技术的采用,以及它们带

工业革命。相对来

然处于起步阶段。依靠

通信的机器设备,工业

4.0进一步优化。

智能工厂。智能工

工厂,它基于高科技的、人体工程学的生产线。

整合客户和业务合作伙

造和组装定制产品。

工厂将很可能在生

面具有更大的自主决策

多的是依靠机器进行工

不是依靠人类的智慧。

然制造工艺是核心,但

人更多地是起到控制、编程和维护的作用,而不是在车间进行作业。使大规模生产成为是电子工程和it来的生产自动化。工业4.0是第四次说,这一次变革仍高级的软件和能够将使工业生产工业4.0的关键是厂是一种高能效的适应性强的、符合智能工厂的目标是伴,同时也能够制而且,未来的智能产效率和安全性方能力。工业4.0更作并解释数据,而当然,人的因素仍位于德国安贝格

(amberg)的西门子电子工厂

(siemens electronic works)是新一代智能工厂的一个很好例子。这个高科技电子工厂面积为10.8万平方英尺,其内部是一组智能机器,它们能够协调从生产线到产品配送等一切要素。

在工业4.0时代,机器设备具有强大数据处理能力,它们提供的信息、统计数据和动态分析能够使生产变得更精益、更节能。

如果你在食品制造行业工作,你可能知道现在的许多生产线的能效低于60%,这意味着它们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节约水电对现代工厂管理来说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智能工厂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环保目标。

制造业的转变

包括英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也对工业4.0表现出很大的的热情。gambica和clpa等制造商和贸易机构已经对此表示支持。虽然这些国家还未宣布推出重大举措,但它们肯定已经对工业4.0作出了有力支持。

令人高兴的是,与工业4.0相关的许多技术已经出现。但是,要采用这些技术,企业需要花费巨额资金,尤其是那些希望抢先采用这些技术的公司。

对于大多数公司来说,向工业4.0的转变将是一个渐进的演变,而非一种迅速的革命。未来几年,旧系统对制造业来说仍然是必要的。

将来会是怎样?

工业4.0最终将成为制造业和工业的一个显著变化。从长远来看,工厂设备对高级软件的使用可以帮助计算机进行自动调节并作出更多的自主决策。这同时也意味着,在工厂中,目前由一个中心主机执行的任务将交由系统组件来执行。今后几年,随着智能工厂在世界各地的出现,工厂之间的 地理 边界和数据隔离可能成为过去。

结语

工业1.0是透过蒸汽推动机械化,工业2.0是由电力推动大规模生产,工业3.0是由电子信息技术推动自动化,工业4.0叫做智能化。

过去在工业1.0、2.0到3.0的时代,一定要透过原料、机械设备、工厂、运输、销售五大模块,都是固定的环节,缺一不可。

到了工业4.0时代发生了转变,这五个模块统统独立出来了,变成五个会跳动的模块。每一个模块都有自己的软件,自己的传感器,以及自己的通信系统。消费者需要什么产品,这五大模块就会自己组合,也就是同一个生产线,过去只生产一种产品,现在通过智能化生产出许多种不同产品,而且根据消费者的需求,五大模块自己进行高效整合,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以德国飞梭哈雷机车生产工厂为例,在工业3.0以前的时代,生产一台哈雷机车需要21天,因为它的生产过程全部都是固定机械化的。

但到了工业4.0的时代,一位顾客早上九点钟下单订购一个个人定制化的摩托车,这五大模块统统活了,按照顾客的需要,自己找原料,自己找工厂重新包装重新组合,在六小时之内就可以把私人定制的摩托车交给客户。

除了时间大大缩短之外,智能化还有一个不得了的进步,成本基本上下降40%。

中国目前制造业已经非常的困难,成本已经跟美国差不多了,如果美国推动工业4.0,成本再下降40%,我们哪还有竞争机会!

以德国跟英国为例,他们的成本目前比我们高10%—20%左右,只要推动工业4.0,他们的成本将比我们中国低很多,那我们中国还有希望吗!

因此只要工业4.0在全球铺开,中国制造业将全线崩溃、解体,我们不但没有成本优势,反而有成本的劣势。这就是我为什么一直在强调要提升中国制造业,打造“中国制造”的核心原因。

参考文献

[1] 【科普】工业4.0是什么?一篇文章让您读懂工业4.0.中国大数据[引用日期2015-04-16] [2] “工业4.0”开启中德合作新时代.中国政府网[引用日期2014-12-19] [3] 德国联邦政府的高科技战略举措行动“工业4.0”.控制工程在

线.2013-2-21[引用日期2013-09-13] [4] 五分钟让你理解何为德国工业4.0.ofweek工控网[引用日期2015-08-13] [5] 专家讲座:中国企业如何迎接工业4.0的到来?(工信部王喜文主讲).中国信息界e制造[引用日期2015-02-14] [6] 中国首套工业4.0流水线亮相工博会.网易新闻[引用日期2014-11-12] [7] 中国首个中德“工业4.0”联盟成立.中国经济网[引用日期2015-03-13] [8] 德国,工业4.0的真相.网易[引用日期2015-03-17] 篇四:德国工业4.0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德国工业4.0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德国工业4.0考察学习>心得体会

巩端洲

2015年11月8日至15日,我有幸参加了市经信委组织的淄博市双50强企业德国4.0考察学习>培训班。去德国工业4.0学习,是当前市委、市政府在加快推动工业企业转型升级方面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企业在互联网+背景下两化深度融合的首选借鉴之路。这次学习使我开阔了眼界、更新了思维,对德国工业4.0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企业今后如何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进一步理清了思路。

在德国期间,我们先后参观了德国大众汽车总部,听取了下萨克森州管理学院赫尔格教授关于德国4.0的讲座,实地观摩了汉诺威化工有限公司、德国大众汽车汽车配件厂、德国大众汉诺威客货汽车生产线,在不莱梅市与德国弗朗霍夫研究院有关专家进行了认真学习交流,非常荣幸地参观了世界级制药企业拜耳药业等著名企业。通过参观学习,震撼很大,感受很多。现将此次考察学习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对德国工业4.0的认识和理解

德国工业4.0的基础是已经实现的前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后半叶,其主要标志是以蒸汽机发明带来的机械化生产;第二次工业革命始于19世纪后半叶,主要标志是以电力发明带来的电气化和大规模流水线;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于20世纪后半叶,主要标志是通过信息技术和电气化的结合和实现的>自动化生产。第四次工业革命就是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这就是德国的工业4.0.德国工业4.0主要分为三大主题: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三是智能物流,主要通过互联网、物联网,整合物流资源,充分发挥物流资源供应方的效率,而需求方则能够快速获得服务匹配,得到物流支持。

德国工业4.0与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意义相近。我国在分析国内外市场的基础上,遵循产业升级与转型的客观规律,编制中长期十年规划,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其主线是两化深度融合,主攻方向是推进智能制造,主要形式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都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针对制造业发展提出的战略举措。作为生产制造企业,我们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中国制造2025及德国工业4.0的深刻含义,认清形势,改变思维,努力将该项工作推向深入,切实将转型升级决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考察学习的几点体会和启示

德国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高科技战略计划。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联邦政府>投资数亿欧元,大力推进这一战略的实施,可见政府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大。该战略已经得到了德国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广泛认同,大部分企业对工业4.0的工作已全面展开。从这次实地参观考察的几家企业来看,也都开始了工业4.0的各项工作。德国推进工业4.0实施的一系列战略举措,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举全国之力、集中力量办大事.工业4.0作为一个新理念凝聚了德国各界的共识,并变成了共同行动,在这能看到德国强大的组织和动员能力。

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装备相对落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信息技术装备有待完善,大部分企业还处在2.0—3.0的水平,有些企业还处在低于2.0的水平,所以要想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路还很长,困难很大,障碍不少,需要努力做的工作很多。

一是转型升级还需要一个过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下,低技术、低成本、低价格的优势已经失去,这类产业唯有转型升级才能生存发展。当前我们的传统产业占比重较大,设备自动化程度低、生产效率低、产出成本高,质量稳定性差,产品附加值相对低,产品竞争力弱,要想产业升级,任务非常艰巨。令人鼓舞的是,目前在政府大力推动下,转方式、调结构的各项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传统产业逐步淘汰,新兴产业在国家政策的大力引导和支持下正在崛起。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等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工业制造企业向中高端产业迈进的步伐加快,自动化装备水平不断提升,中国制造2025及工业4.0的基础工作逐步完善和加强,这些都为深入推进转型升级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是企业员工技能素质的提升亟待解决。人才,是企业和社会发展最核心的要素。特别是企业,人才更加重要,企业的职能是整合资源,创新价值,创造财富.唯有人才,才能创造。由于中德教育体制、文化的不同,特别是职业教育模式的差异,普遍出现了中国产业工人技能素质不高、理论与实践脱节,职业学院的学生到企业去基本上是从零学起,给企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而一部分大学生好高骛远,又不愿意从基层干起,专业知识又不够专、不够精,缺乏在一线扎实学习的意识和耐力,眼高手低,成长慢,而且流动性大,给一线技工团队的稳定造成了一定影响。员工技能素质也是影响中国制造2025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建议在今后的职业教育培训方面也应当向德国学习,企业也应借鉴德国企业对新员工在培养方面的一些经验,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努力提高员工技能素质和水平。同时,企业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大环境下,要努力打造自己的优秀人才团队。要加大高素质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引进和使用力度;培育一支高素质的技工队伍,使工业基础更为扎实;同时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提高优秀技术工人的福利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技术人才,保障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顺利推进。

三是必须深入推进信息化、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在工业化进程中的各项工作。首先,企业负责人必须学习这方面的相关知识,提高认识,创新思维,迅速将信息化、互联网技术等工作落到实处。现在青岛等几个城市正在建立示范园区,为下一步工业企业中国制造2025的推进工作铺好了路子,也提供了捷径,并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其次要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创新。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关键取决创新能力的提高。缺乏创新能力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由于受诸多条件的限制,仅仅依靠企业自身难以较快地提高信息化创新能力,但可以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协作,获得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是制定中长期工作目标和计划,科学规划,扎实推进。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不仅是一个国家工业制造水平的具体体现,而且也是未来制造企业市场竞争的必走之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我们与欧洲、美国、日本等先进发达国家和地区制造业的水平差距较大,要想在全球竞争中抢得先机,必须尽快赶上或超越他们的水平,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大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大多发展历史较短,在企业的人才、技术、营销、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到2025年十年的任务十分艰巨,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提高认识,加大力度,扎实推进制定的中国制造2025的各项目标计划,不断向发达国家、优秀示范企业学习,我们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中国制造2025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整体工作的推进还需要各级政府的引导和一系列政策支持,凝聚全社会共识,加快转型升级。我们要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

遇,积极应对挑战,依靠制度和政策优势,加强统筹规划,突出创新驱动,奋力拼搏,扎实工作,尽快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篇五:工业4.0培训心得

工业4.0培训心得

工业4.0(industrie 4.0)强调“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其实质是实现信息

化与自动化技术的高度集成,旨在保持德国制造业在全球的竞争优势。当前,中国制造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受到高端制造业向发达国家回流,低端制造业向低成本国家转移的双重挤压,因此,学习和借鉴工业4.0的理念,建设智能工厂,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一剂良方。——e-works总编 黄培

黄培总编的这段话很好的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工业4.0,我国现在所处的状况也如他所说,nike工厂转移到东南亚,惠普在中国裁员。现在我们可能还没能达到工业4.0的高度,但是我们思想应该要有这样的高度,思想有多远就能走多远,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变革涌流中立于不败之地。

工业4.0中提到信息的层次:数据-信息-知识-智能,信息的价值=(v*t)s v—信息量;t—传播速度;s—共享范围。

工业4.0对信息的这种归类我的日常工作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怎么把孤立

中国版“工业4.0”启航 篇3

伴随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制造业的自动化升级步伐不断提速。在制造强国的道路上,机械、钢铁等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势在必行,深入推进制造业结构调整,从而逐步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在“中国制造2025”规划下,中国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趋势已然形成,智能制造领域正迎来势不可挡的快速发展。可穿戴设备、智能家电等创新升级产品频频推向市场,引领消费升级不断前行。

中国智造

中国目前人口老龄化趋势严重,人口红利逐年递减,劳动成本上升,尽管二孩政策已全面放开,但重新找回人口红利尚需时日。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制造业升级的需求迫切,智能制造将成为中国未来几年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不少城市相继提出“机器换人”的发展战略就是为了减缓人口红利消失给制造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也是工业4.0发展的必经环节。

从《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到智能制造专项试点,到“信息产业重大工程包”的实行,再到技术路线图的发布,《中国制造2025》作为中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规划,将成为市场新一轮制高点。国泰君安指出,受益的行业包括通信、电子、计算机、机械、电气设备、汽车、家电、军工等。

目前中国制造业自动化、信息化程度极低,改造的空间极大,自动化、信息化就是千亿市场规模,即便完成自动化信息化,也才实现工业3.0;到工业4.0,还要经历互联化、数字化,直至最终实现工业4.0的目标,仍然需要巨大的投入。招商证券认为,这是一个看不到天花板的细分主题。智能制造细分领域已开始释放业绩,如工业机器人、工业互联网等。

在《中国制造2025》的框架下,中信证券从需求驱动、安全驱动和投资驱动三个角度分析,认为制造业覆盖面虽然很广,但重点发展的将是四个方面:一是传感器及可穿戴设备使数据收集和计算无所不在,为传统制造业带来革命性的机会;二是人工智能将渗透整个制造业生态供应链,海量数据的有效收集使人与设备能更好的交互;三是高性能计算与高效能网络通信是必须条件,新一代网络架构、无线移动通信及高性能计算机是整个产业往前推进的重要因素,而国家安全与战略性的需求将带动这些设备的国产化;四是物联网带动操作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汇集整合。在现有的大数据、云计算基础上,产能将达到制造全过程和使用全寿命的更有效管理,融合传统工业的操作技术与计算机的信息技术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长远竞争力。

《中国制造2025》与军工高度相关,军工高精尖技术在信息化、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大有可为,而民营资本进军工行业迎来历史机遇。据国泰君安统计,目前A股市场具有“民参军”概念股共64只,遍布各类行业,其中以机械设备、电气设备、通信、电子、有色金属、计算机等行业最多,但大部分的市值都偏小,100亿-200亿元市值占47%。随着军工资产证券化的推进,A股市场的“民参军”概念股或将受益。

作为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典型代表,国防工业创新需求迫切,未来发展空间巨大,并将成为新一轮产业升级的新引擎。国泰居安认为,中国未来十年处于产业升级大周期,国防工业是国家科技含量最高的行业,将起到带头作用,有强烈意愿通过资产证券化完成公司治理结构改善、融资渠道多样化,军工企业在这轮产业升级中的转型程度不容小觑。而且,“十三五”时期国防投入将高达3万亿元以上,这势必将大力推动军工行业的快速发展。

虚拟现实技术 :元年来临

作为时下最热门的行业,虚拟现实(VR)发展如火如荼,由于沉浸式的用户体验可以解决互联网碎片化的问题,并可提供人与人深度交互技术性支持,因此虚拟现实被认为是深化互联网战略的有效方式。虚拟现实技术广受科技青睐的原因不仅仅是单一产品的创新,而是连带的完整产业链构建更具创新整合性的商机。虚拟现实将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它在本质上是人机交互技术的一场革命。安信证券认为,虚拟现实作为新的计算平台将改变今后的社会生产环节和商业模式。

广义上的虚拟现实按照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可分为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2014年3月,Facebook斥资20亿美元收购虚拟现实设备公司Oculus后,引来市场各方争相入局,虚拟现实技术成为资金追逐的风口。根据Digi-Capital的预测,到2020年,AR/VR市场收入达到1500亿美元,而AR市场份额占比80%,达到1200亿美元,其中硬件业务占比最高;VR市场收入为300亿美元,其中游戏业务占比超过硬件。

随着VR设备的逐渐成熟,2016年初Facebook旗下的Oculus等公司将推出代表性的大众版本VR头盔产品,市场普遍预期2016年有望成为虚拟现实元年。设备硬件的放量增长有望带动影视、游戏等VR应用产品的爆发,从而带来用户增量和提升用户黏性,进一步提升VR产品需求的同时创造了广阔的虚拟内容产业发展空间。市场机构预计从2016年其VR产品市场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到2020年前后,头戴式VR设备销量预计超过3000万台,硬件市场规模超过40亿美元。

国泰君安认为,虚拟现实行业得益于较长的产业链,再造娱乐、社交、电商、医疗、教育、生产、工作的强大技术力量,2016年国内外巨头优质产品的发布与上市,以及上市公司板块效应的形成,VR显示出强大的投资吸引力,从两条策略入手,可享受VR产品投资的红利。从投资主线来看,首先硬件制造公司将率先爆发,其次是内容制作公司,而VR平台运营公司将长期受益,并建议布局娱乐消费端硬件、内容及平台型公司。另一条投资主线则是目前业务集中于企业级全景视频内容服务的优质公司,未来有望凭借积累的项目经验、内容沉淀及渠道品牌优势,受益于个人消费级VR产品的企业。

大数据时代:全面验证阶段

自从2006年大数据概念出现以来,国内外科技巨头无不投入重金开发。2015年三季度,亚马逊的云服务成为最赚钱的业务,戴尔公司以670亿美元天价收购EMC创造科技界有史以来最大的并购案,在申万宏源看来大数据全面验证阶段即将到来。

信息技术发展经历了PC时代、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阶段都出现过百亿甚至千亿美元级别的巨头,大数据时代也不例外。申万宏源表示有三类企业有望成长为百亿美元巨头,最先受益的是技术型企业;资源型企业将处于产业链核心地位,数据是其持续变现的资本,爆发时点在技术型之后;应用型企业受益于数据开放共享,这类企业将是大数据产业成熟期的一个标志。此外,申万宏源还表示,到2025年中国GDP总量将达到123万亿元,其中大数据技术撬动的GDP将达到4万亿元。

2015年11月3日,国家明确提出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市场普遍认为这是国家推动信息化发展的下一个抓手,是未来5年的信息化大机会,其范畴不仅包括数据存储、数据安全、数据运营、数据分析,还包括数据通信、产业数据、云计算等环节。2015年8月大数据行情席卷A股市场,安信证券认为最大的变化是国家出台的大数据纲要,其对资本市场和大数据产业的意义不亚于年初政府的“互联网+”政策。政府掌握了全国80%的数据,一旦开放出来可以激活大量产业,例如征信、医疗等。■

对话上市公司:海能达

大力布局大型综合应急系统

发生在巴黎的恐怖活动给全球的应急通信敲响了警钟,如何在严峻的反恐形势下提供专网通信解决方案,是每个政府都在考虑的问题。对此,专网通信龙头企业海能达(002583) 董事长陈清州指出,随着宽窄带融合和智能化进程加速,全球的信息化建设速度将会非常快。他表示,明年海能达的业务重点将围绕应急公共安全和国际业务开拓两个部分。

专网通信行业正在从窄带向宽窄带融合、信息化、智能化和多网融合发展。目前,国内应急专网大多处于初级阶段;面对突发情况,系统之间的连接如果要更成熟畅通,就需要有一张数字集群专网将各系统和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整合在一起,紧急情况发生时,这些专网可以连成一片,通过综合信息调度平台指挥所有系统。

陈清州表示,海能达正在从一个专网通信设备及解决方案提供商向宽窄带融合和智能化技术转型。未来会往宽窄带融合和应急公共安全网络的方向加大投入。未来的应急通信系统应该是可以进行自我判断识别、数据分析、自动搜索和自动控制,同时不仅局限在应急通信,而是跟公网和其他调度平台有效联合。

海能达正在大力布局大型综合城市应急系统,包括地铁、警察、交警、城管和地面安防等。未来3-5年,奥运会、大运会和世博会等早期数字通信系统面临更新换代,而民航、港口、地铁和高铁上也需配备专业通信系统和警察系统,这些都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机会。

对话上市公司:九阳股份

厨房小家电智能化之路

九阳股份(002242)之前专注做豆浆机单品,近十年才发展到厨房小家电领域。九阳股份董秘韩润介绍,小家电类似于快消品,整体成本相对较低,更新换代率高,行业走势以微创新为主。针对单品的技术升突破,更新升级,是未来一两年九阳将持续专注去做的事情。“产品的调整会带来使用行为的调整,引领消费习惯的改变,九阳的目标是为人们提供新的消费机会和形式。”

“智能化”是九阳技术升级的重点研发领域。九阳现阶段的目标是逐步做好单机的智能化,并在2015年首发了四个智能单品,包括净水器、豆浆机、饮水机和养生壶,同时配套开发了爱下厨App,未来九阳所有智能化的产品都能连接到App上。通过App,用户可以控制九阳的硬件,例如智能电饭锅可以远程煲饭、定时煲汤;智能净水器可以提醒更换滤芯。App内有关于硬件的操作说明、售后网点等信息。此外它还可以推送各类定制化的菜谱,汇聚粉丝,形成美食菜谱、烹饪技能的社群。

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 篇4

提到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 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人类近代史的两百多年中, 人类由农耕时代进入到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信息时代, 工业史上先后历经了三次工业革命[1], 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速, 世界各地区、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格局被不断的改写, 人类迎来了第四次科技革命——工业4.0时代[2]。

在每一次的工业革命中, 工业革命的核心和焦点就是生产制造模式的变革, 生产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生产制造模式的变革提高了生产力。但我们要明白一个概念, 科技革命不等于工业革命, 科技革命是推动工业革命的源动力, 从而在工业领域产生了形态上变革, 其表现的形态就是生产制造模式, 所以, 当第四次科技革命到来时,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工业4.0的核心和焦点就是生产制造模式的变革。第四次科技革命——工业4.0到底是什么?首先要说一下关于创新的三个特征。创新的第一个特征;颠覆性:例如互联网是颠覆性的创新, 改变了人的意识和行为, 甚至社会的伦理道德,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如今的我们, 如果没有手机、或者说, 手机没有网络, 我们是否能够适应那样的生活?相信大部分的回答都是否定的, 因为我们适应不了, 所以, 我们说, 互联网是颠覆性的创新。创新的第二个特征;价值性:价值性就是指研究开发产品是价值性的创新, 人们可以直接运用这些开发成果创造价值, 我们的发明, 我们研究是否具有价值, 能否服务于社会, 对事物价值性的考量是创新的一个重要特征。创新的第三个特征;影响性:在这里特别说一下工业4.0, 工业4.0是影响性的创新, 运用新型发展中的技术来影响工业的发展, 工业4.0也不是对原有工业内容的颠覆, 是在先进工业基础上, 对原有生产制造模式、先进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和改进。工业4.0是一种理念, 它不是单一的产品、也不是一种单一的宣传办法, 它是未来工业发展的前景, 是立足现在, 对未来工业发展的一种期待和展望;作为德国的强国战略之一, 工业4.0的提出引起了全球众多国家的追捧以及大型企业的重视, 很多国家都提出了各自的工业发展目标和计划。

2 中国制造2025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从早期韩国的“U-Korea”计划, 到美国的“智慧地球”计划, 到德国政府提出的“工业4.0时代”, 我国也在2015年5月8日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 它是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国家如此重视“中国制造2025”,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那么首先来剖析一下“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 世界经济陷入低迷状态, 制造业等产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关注, 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 高端制造产业开始向发达国家回流, 特别是向德国等工业强国, 这种现象尤其明显, 这些国家希望倚靠高端制造业重振本国经济, 高端制造业出现了回流趋势;在另一个方面, 一些依靠劳动力、资源的国家开始对中低端制造业“接手”, 以更低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与我国展开竞争, 对我国形成“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面对这种形势, 我国工业大而不强、亟需转型升级的阶段性矛盾更为突出, 依然存在着发展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资源环境约束强化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3]。具体表现在:

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某些重大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缺失。国际上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一般为2%-3%, 而我国大中型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足1%, 广大中小微企业研发投入水平就更为落后。我国已成为全球机器人第一大市场, 但工业机器人所需的减速器很大部分向两家日本厂商购买, 伺服电机基本被欧美和日本企业垄断, 国产核心部件在稳定性、寿命、精度、噪音控制等方面仍存在巨大差距。

产品质量不高, 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和跨国企业。2014年我国内地仅有29个品牌入选世界品牌500强, 远低于美国、法国、英国和日本。

产业结构不合理, 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和新兴产业供给能力不足并存。我国制造业中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 钢铁、电解铝、平板玻璃、水泥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矛盾十分突出。从要素成本看, 2014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从2011年的顶点下降了560万, 劳动力供给呈缩减趋势, 并直接导致用工成本上升。

3 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对策

围绕中国制造2025的主题、主线和重点工作, 把握以下几点:

不断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 加快建立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网络;传统的创新活动中, 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单个企业的技术研发和商业化等活动。信息物理系统是集成计算、通信与控制于一体的新一代智能系统, 通过网络实现物与物、机器与机器、机器与人的信息交流交互, 实现智能生产, 建立智能工厂。

把强化基础能力作为提升制造业整体水平的关键, 产业技术基础差距也尤其明显, 主要是缺乏工业与技术协同发展所必需的技术基础设施与创新环境, 标准、检测等条件不足, 知识产权保护不够。要攻克一批先进基础工艺, 提高核心基础零部件的产品性能和关键基础材料的制备水平, 解决重点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

除了强化基础能力, 还要集成高端水平, 高端制造是制造业综合集成水平的集中体现, 要瞄准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以重大成套技术装备、高端智能装备等为重点, 依托龙头和骨干企业, 着力提高总体设计能力、集成制造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雯华.感受历史的脉搏——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的文明史观[J].课外阅读:中旬, 2017 (07) :217.

[2]闫海潮.第三次工业革命四题[J].科技管理研究, 2015 (02) :152-156.

工业4.0与教育设想 篇5

邢台市第八中学 贾玉民

无论是观看经济新闻,还是闲暇时浏览网页,只要和中国经济有关的报道,总会看到一些新鲜的词汇。比如“中国智造”、“中国创造”而非“中国制造”。一字之差,开始我还以为编辑不负责任,出了错别字。还比如“物联网”与“互联网”,也是容易搞错。也有一些学者在讨论“+互联网”与“互联网+”的区别,等等。在查询了相关信息后才知道最大的概念是“工业4.0”和“中国工业2025”这一划时代的概念,引申出的相关词汇。那么工业4.0到底是一个什么意思呢?它对我们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反复学习也仅仅是一个模糊的影子,我也只能算作盲人摸象,或称“管窥”吧。一.概念工业4.0 1.工业4.0是一个概念,“工业4.0”研究项目由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联手资助,在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公司等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建议和推动下形成,并已上升为国家级战略。该战略已经得到德国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广泛认同, 这个名词由德国总理默克尔代言推广到了全世界。

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战略,并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取得主导地位。

2.工业4.0是一个发展阶段,是人类科技发展的必然。

德国科技界把工业发展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工业1.0。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通过水力和蒸汽机实现的工厂机械化可称为工业1.0。这次工业革命的结果是机械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经济社会从以农业、手工业为基础转型到了以工业和机械制造带动经济发展的模式。

第二阶段:工业2.0。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采用电力驱动产品的大规模生产可称为工业2.0。这次工业革命,通过零部件生产与产品装配的成功分离,开创了产品批量生产的新模式。

第三阶段:工业3.0。始于20世纪70年代并一直延续到现在,电子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制造过程不断实现自动化,可称为工业3.0。自此,机器能够逐步替代人类作业,不仅接管了相当比例的体力劳动,还接管了一些脑力劳动。

第四阶段:工业4.0。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认为,未来10年,基于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CPS)的智能化,将使人类步入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制造流程的数字化,以及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模块集成,将形成一个高度灵活、个性化、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

3.工业4.0是人类工业发展的梦想,是人类工业发展的最后一次阶段。

如果“工业4.0”得以实现,可以想见未来工厂的生产流程。比如当你需要一辆汽车,你只需要打开APP,输入你的定制化要求,信息就会发送给工厂,工厂将你表达的产品种种特性转化成数据,然后通过计算来安排物料的配送,零件的打磨、以及机器的组装。最重要的是:这条流水线上每个元件都是按照你的意志生产的,它有自己的身份信息,机器也会解读这些信息,如果不符合马上就调整,然后自动装配。当然,这一过程中“人”是不参与其中的。

二.工业4.0计划的核心要素

1.发展基础要素: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机器人、智能机器、智慧工厂等。这些独立的技术领域已经取得可喜的进步,某些方面已经获得可期的突破(比如金属制品的3D打印); 2.制约进程的关键:加入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制造,也就是“虚实融合”。“虚”是指网络和信息;“实”指的是材料和设备。即:某一产品的原材料将按照自身携带的信息自动识别加工设备和加工顺序,原材料将自动与加工设备对话完成加工而不需要人的参与;

3.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网络信心安全,可以想见“大数据”包含了太多的个人信息与机构信息,如何保障隐私安全和打击网络犯罪将成为各国主要的任务。二是“地球村”的协调与管理。比如各行业标准的制定和统一,各环节的协同配合,物流通道的建设等。三.伟大的中国梦与工业4.0 1.我国的工业生产现状:

综合全国制造业的生产现状,我国应该属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即工业2.0和3.0之间。大部分制造企业处于机械化阶段,部分新型现代企业或经技术改造后的工厂虽然广泛使用了数控机床和加工中心,也算实现了自动化,但距离现代化还有一定的距离。2.实现伟大梦想的实力:

(1)决心:由于各种原因,中国错失了技术革命的前几个机会,与世界发达国家拉开了很大的差距,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虽然这个差距有所减小,但在很多方面是很难弥补的。工业4.0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新一代领导人高屋建瓴抓住了新的工业革命的契机,适时提出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并已形成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识;(2)基础优势:工业4.0是一个基于经济全球化的整体工程,需要各个行业、各个部门、各类人群、不同地域间的协调配合才能实现的工程,是一个信息产品链条。因此统筹协调能力、资源完善程度至关重要,而我国在这两个方面都有突出表现。

第一,根据美国《纽约时报》的调查:中国工业拥有世界最完整的供应链条。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的国家,形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小到螺丝钉等基础零件,大至通讯、航天、高铁,这样就可以随时就地取材,整装待发;

第二,中国政府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大型活动项目的组织经验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独特优势;

第三,中国对新技术更加开放,中国整个自动化技术市场规模占世界市场份额的三成以上。

3.具体安排和采取的措施:

(1)国务院提出了“中国工业2025”;

根据德国提出的工业4.0规划,工信部编制《中国制造2025》:剑指工业强国。2015年5月19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日前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2)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并筹建了“亚投行”,以有远见卓识的战略构想迎接中国工业4.0的来临;

(3)在青岛建立了示范园。国内首家“工业4.0”联盟-青岛中德“工业4.0”推动联盟在青岛西海岸新区正式成立。青岛中德“工业4.0”推动联盟的成立,为促进中德两国企业、院校和机构交流合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同时也为青岛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步伐加载了新的“引擎”。

(4)国家鼓励全民创新和产业升级。国家设立400亿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创新型企业,给予政策支持创客空间建设和众筹项目等。四.对未来教育的思考

小平同志多次提到“科技要发展,教育要先行”。凤凰网专栏作者水木然在他的投资报告中说:“面对工业4.0中国最缺的是对科技的信仰、对创新的冲动!”。对科技的信仰也好,对创新的冲动也罢,所有这些都是一个人的科学素养达到一定层次的自然体现,科学素养的提升显然来自于青少年时期的文化积淀。面对这一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机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给我们的基础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我认为就以下几点可以进行探讨: 1.积极开展科技进校园活动(明心)。让学生及时触摸新科技,感受飞速发展的技术成果,使其始终站在科技前沿,把握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形式可以多样,比如聘请专家做科学报告、现代科学技术展览、观看科学纪录片、参观现代企业等。2.探讨多学科整合课程(格物致之)。即多学科融合,也就是在同一个问题情境中体现不同学科的内容,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后全面总结事物本质的课程。让学生全面看待问题,体验事物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形成严谨的的逻辑思维能力。

3.组织社团活动,做好课外活动(修身)。推动各种有益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切身感受真实的生活,培养学生应对各种困难的能力。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合作精神、组织才能和意志力。

工业4.0时代的中国制造 篇6

泉州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缩影,大而不强,产能过剩,同质化问题严重,身处转型关口的“泉州制造”如何突破

一捧泥土登高雅之堂: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城市,泉州一捧高岭土,经过瓷艺工人的捏、塑、雕、刻、刮、接、贴等技法制作,魔术般变成一件件精美的瓷器珍品。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加之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方面的突破,将带动整个制造业升级换代,这对于中国制造业,既是极为严峻的挑战,更是一个技术上赶超发展、加快结构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而泉州,已被中国工程院列为“中国制造2025”唯一的地方样板,泉州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缩影,大而不强,产能过剩,同质化问题严重,身处转型关口的“泉州制造”如何突破?

制造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技术的突破及技术大规模应用的条件趋于成熟,将推动制造产品、技术、产业模式的创新,推动中国制造业向绿色、智能、融合、服务、超常化方向发展,机械产品将向“数控一代”和“智能一代”发展,产品设计、制造和管理水平将全面提升,大规模定制生产和服务型制造业将获得大的发展,这些都将深刻地改革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

从产业模式来看,将表现出三个根本性转变:一是从大规模生产转向大规模定制。终结大规模流水线的生产方式,从而转向定制化的规模生产,大量个性化生产、分散式就近生产将成为重要特征。二是从生产型制造转向服务型制造。工业互联网大量应用于制造业,服务增值在制造过程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向客户提供的将不仅仅是产品,还包括依托产品的服务或整体解决方案,由制造为主体到解决方案为主体。三是工厂化生产转向社会化生产。信息技术使得生产组织中的各环节可被无限细分,从而使生产方式呈现出社会化生产的重要特征,“社会制造”这一新型产业组织将逐渐形成。

从产业业态来看,创客、云工厂、桌面制造、分布式定制生产将与大规模制造并存。数字制造技术正在变革传统制造业,会出现越来越多的DIY制造业、DIY设计、DIY工厂。所谓DIY就是自己动手、自己设计、自己制作,因此就需要很多开源的软件、开源的硬件、开源的社区、开源的创新,3D打印机、数控机器、激光切割机、3D扫描仪等社会化的制造工具应用将更加广泛,传统工厂的概念将会改变,随之出现“云工厂”。这种分布式的制造方式将在小批量生产上胜出,而大批量生产仍需要传统的生产模式。

传统“泉州制造”之困窘

泉州是福建省最大的经济体,是中国民营企业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国字号品牌数量位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民营经济占当地经济总量近九成。泉州制造业占GDP比例超过50%,已形成石化、纺织服装、鞋业三个产值超过千亿元,以及装备制造、建筑建材、食品饮料业三个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

但是亮丽数字背后,危机已悄悄来临。泉州民营制造企业较多,但产品定位偏中低端,产能过剩,同质化问题严重。产业转型升级缓慢的泉州民营企业,时下正承受着金融危机以来最大的经营压力,索力鞋业、诺奇、鳄莱特、红瑞星等众多企业高管的先后失联印证了危机的严重性。

探究困境缘由,结构失衡、自主创新能力弱是根本原因。泉州制造品牌主要集中于安踏、贵人鸟、七匹狼等服装鞋帽品牌以及安溪铁观音茶叶等一系列轻型制造品牌,这类传统产品制造生产仍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且属于低端产业,创新能力不强,质量把控不严格,泉州制造业企业的产品质量被检不合格率较全国明显偏高;泉州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基本上是依靠引进模仿国外机器设备而实现的,属于低水平重复引进,没有形成完备的创新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泉州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高端发展。

“泉州制造”的未来

作为中国制造的一个样板,泉州已经意识到制造业面临的难题,并先行一步,探索制造业转型升级之道,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对接“中国制造2025”,成为唯一的地方样板和实践范例。未来泉州制造的转型发展,需要率先在智能制造、质量品牌提升、服务型制造上发力。

1.创新驱动,打造经济“升级版”。如何为体量巨大的制造业寻找新引擎,泉州将目光投向创新领域。2014年6月,《泉州市“支持企业全方位创新”行动方案》正式下发,每年设立不低于10亿元的专项财政资金,全方位支持企业创新。2013年以来,泉州先后扶持组建了12家民营科研院所,加速提升重点产业技术水平。晋江成功引进6家国字号科研机构,与8所知名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石狮“星期YI服饰创意博览园”内的米兰大道汇聚了60多个国内外顶级名师设计工作室。在创新政策和创新资源支持下,一个由300多家产业龙头、骨干型科技小巨人带动全行业发展的“雁阵格局”正在泉州形成。

泉州已在创新驱动制造业转型的道路上有所收获,未来仍需坚持创新驱动,持续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一是大力推动制造业创业,支持制造业“创客”,鼓励在研发、设计、检测、服务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创业。二是加速业态创新,推动传统产业的融合化、服务化、智能化、社交化,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云制造、3D打印、工业机器人等新业态、新技术改造提升纺织服装、鞋业、建筑建材、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三是培育制造业“瞪羚企业”,支持瞪羚企业、骨干型科技小巨人的成长,将其作为增长的核心。

2.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等核心技术,是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的必然结果,已成为各国占领制造技术制高点的重点领域。泉州领风气之先,成为福建省首个“数控一代”国家示范工程试点。2014年上半年,以纺织鞋服机械、数控机床及机器人、建材机械为三大方向,泉州启动百个示范项目和百家示范企业,带动相关研发费用投入达10亿元,福建省政府专门出台政策,三年投入2.1亿元支持泉州“数控一代”。嘉泰数控是泉州当地自主研发、生产应用数控技术的行业标杆,其自主研发的AC立卧头加工仪器能实现产品一次装夹,五面加工,每年单款机型的加工产值可达1个亿。华宇公司自动断线检测系统,可降低疵品率5%,节约原料费用1200万元,提高人力效率300%,节约人工成本1600万元。

对于泉州来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将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巨大引擎,在泉州“数控一代”示范工程的基础上,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逐步将泉州制造业推向“智能一代”。加快推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泉州制造业各领域的融合渗透,推广引用智能制造单元技术、智能制造车间技术、智能制造工厂技术,加速用伺服电机驱动系统取代传统机械中的动力装置与传动装置,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对机械运动与工作过程进行控制。

3.以品牌为引领,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泉州制造业品牌众多,七匹狼、安踏、特步、安乐、九牧王、柒牌等一大批著名品牌迅速成长,但主要集中于服装、制鞋、食品等传统制造业,其它制造业的品牌建设仍相对滞后,名牌企业整体实力较弱、品牌营销手段单一,创新能力差,普遍缺乏核心竞争力。要想参与国际竞争,成为具备国际竞争力企业,必须从塑造质量品牌开始,提升竞争力。

未来,泉州市将引导企业开展品牌体系建设,提高品牌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制造业的品牌建设从量的扩张过渡为质的提升。第一,完善纺织鞋服、食品饮料、建筑建材、工艺制品标准体系,形成产业链技术标准联盟,提升质量标准。第二,建设多元化、国际化品牌。突破传统制造业的局限,推动整个制造业的品牌建设,并鼓励民企跨出国门,打造国际品牌。第三,推动企业质量管理创新,要求企业逐步实现从市场调查、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到产品检验、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全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并加强质量监督。

4.从生产型制造转向服务型制造。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趋势下,制造企业不再仅仅提供产品,而是以提供产品、服务、支持、自我服务和知识的“集合体”为最终目标。泉州制造业大都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或装配活动,服务型制造相对较弱。为此,泉州市正以电子商务为切入点,探索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据统计,泉州市规模以上企业纷纷涉足电子商务,68.5%规模以上企业不同程度推行网络化经营,传统批发市场也纷纷“触网”,寻求整体转型。

制造业服务化是泉州制造业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未来,泉州服务型制造业转型的重点在于:第一,培育一体化的集成服务企业,通过先进工具软件,形成解决方案,随时提供贴身周到的维护、维修、故障处理等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第二,支持纺织服装、鞋业等传统制造业开拓电子商务,加快专业市场电子商务进程,并扶持培育第三方交易平台。第三,加快工业企业主辅分离,推进研发、设计、检测、物流、销售等环节的分离,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

5.从大规模生产转向大规模定制。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使得大规模制造的成本优势与定制化制造的个性优势有机地融为了一体,将用户需求充分体现在产品设计、生产和使用的各个环节,形成了全新的产业模式。例如,耐克通过在网站和北京核心商业圈设立Nike ID定制店,进行球鞋定制服务,消费者自主设计球鞋的样式、颜色、款式,Nike负责生产,提供配送服务,这样的结果是,既满足顾客的多样性需求,又帮助企业减少成本库存,获得竞争优势。

伴随网络技术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泉州通过应用发展“数控一代”技术,已经具备大规模定制生产的条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实现产品的模块化生产。运用现代智能技术,将产品结构和制造过程重组,把产品定制生产问题转化为模块组合问题,将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归类定制,通过模块的组合转化为批量生产。第二,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云设计系统。搜集优秀的创意和成功的案例并入数据库,对于客户的共性需求参考以往的成功案例,在此基础上,设计符合客户的个性需求的方案。第三,建立完善的供应链系统。根据客户需求确定产品结构和物料采购清单,完善个性化产品的供货商渠道,打造个性化零件流和共性化产品流的融合贯通。

6.从工厂化生产转向社会化生产。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使大量物质流被成功虚拟化而转化为信息流,生产组织中的各环节可被无限细分,生产者、合作伙伴与消费者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一个生态系统。泉州应充分利用自身产业优势,优先在服装、鞋类等快消品行业,探索社会化生产的实践。泉州制造业应从设计研发、制造、测试三个环节重点转变方式。首先,构建在线社区、创新平台等方式,汇聚设计的奇思妙想,通过设计众包的方式,集思广益,充分吸收大众的设计构想,结合自身的研发,共同实现产品的设计。其次,应用3D打印、3D扫描技术和开源硬件,让消费者参与到材料选择、设计、生产全过程中,实现产品的大规模定制生产。最后,让消费者充分参与到产品的测试过程,邀请消费者进行产品测试,企业结合用户体验,进一步进行产品的完善。

到2025年,七匹狼、安踏等泉州服装企业生产模式将是: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提出个性化服装定制需求或是自己设计,通过在线社区,以众包的方式征集服装设计方案,方案获得消费者认可后,通过3D打印机或工业机器人进行生产,消费者将用户体验反馈给企业,企业根据消费者评价改进其生产流程。社会化生产模式是双向、互联、协同的,其目的在于构建生产者、合作伙伴、消费者之间的生态系统,提升生产组织效率,更好地服务于消费者。

中国工业4.0 篇7

2015 年是我国“互联网+”作为国家级行动计划确立的元年,作为制造业和互联网两个领域的大国,在经济进入新常态,需要平稳度过新旧产业和动能转换期的情况下, 必须找到能够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支撑力量。 德国提出的“工业4.0”战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全新的工业蓝图,深入分析其愿景与要点,可以从中引发其对我国“互联网+”战略的思考,揭示目前战略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1我国 “互联网+”与德国 “工业4.0”的概念内涵

1.1 我国“互联网+”

1.1.1 战略的确立

2015 年3 月5 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 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

1.1.2 概念内涵

“互联网+” 就是 “ 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 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1.1.3 相关政策支持

2015 年7 月4 日国务院发布 《关于积极推进 “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未来三年以及十年的发展目标,提出包括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等在内的11 项重点行动,并就做好保障支撑进行了部署。 这一顶层设计将加快推进“互联网+”的发展,有利于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催生经济新格局。

1.2 德国“工业4.0”

1.2.1 战略的确立

“工业4.0” 研究项目由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联手资助,在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公司等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建议和推动下形成,并已上升为国家级战略。德国联邦政府投入达2 亿欧元。 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战略,并在2013 年4 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

1.2.2 概念内涵

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对“工业4.0”概念的一个比较统一的阐释是继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技术之后,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主要是指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和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网络系统(CPS)的结合,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实现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 最终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生产模式。

1.2.3 相关政策支持

2010 年7 月,德国联邦政府正式通过了 《德国2020 高技术战略》,提出“工业4.0”战略。 这是继2006 年德国第一个高技术战略国家总体规划之后, 对德国未来新发展的探求。 新战略指出,德国面临着几十年来最严峻的经济与金融政策挑战,解决之道在于依靠研究、新技术、扩大创新,目标明确地去激发德国在科学和经济上的巨大潜力。

2我国“互联网+”战略实施中的问题

2.1 强调营销,忽视质量

在实施“互联网+”进程中,很多传统企业注重网络推广和销售模式,直接把商品卖到消费者手里,而避开了层层的供销商和代理商。 然而售后服务与退货确实是横亘在商家与消费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在商品具有质量保证不完善的情况下,如果单纯重视网络营销和市场开拓,而忽略产品质量,则难以长久维持“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有效开展。

德国“工业4.0”中提出的O2O其实是在严把线上质量关的基础上,踏实做好实体店,做好所有客户体验和服务,差异性的产品和服务。 O2O说到底是一种手段,商业才是主角,好品牌才是提升长期销量的前提。

2.2 制造业成本优势逐步消失

目前,我国制造业迅速崛起主要得益于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以及廉价的工业用地等资源所构成的比较成本优势。 这方面充分体现出“危机是威胁也是机会”。 因为,新一轮工业革命将彻底改变生产模式和组织形式,生产成本将大幅减少,生产模式将大幅转变。 也就是说,新一轮工业革命不再偏重劳动力成本、原材料成本以及廉价的工业用地等资源所构成的比较成本优势,对国家间比较优势格局造成较大影响。

2.3 传统产业缺位互联网,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

大环境的乏善可陈,巨大的市场规模效应,日常生活的刚性需求,造就了中国的互联网行业的繁荣。 但是这无形之中也反映出了在后工业时代中国互联网发展将要走入的困境: 极度缺乏对工业和社会进行数字改造的诚意和能力。

反观德国,随着工业4.0 这个概念的推广,传统工业系统支配下的德国社会已经达成共识:真正的互联网精神,不应该是IT和互联网界人士强加给社会普通人士的投机诱饵, 而应该是互联网工具化后的全景渗透和数字经济引导。

2.4 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和融资模式不完善

互联网金融系统性风险较传统金融更高,融资模式不规范,征信体系不完备,存在非法集资风险。 首先,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方大多是没有互联网支付牌照的互联网企业或民间金融信贷公司,其经营合法性尚待官方认证。 目前,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方的角色主要分两种:借贷中介和资金平台。 资金和债权交错配比的业务模式,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当实际放贷金额小于转让债权,就会使其演变为非法集资。 其次,互联网金融缺乏完备的征信体系,无法形成有效的惩戒机制。 由于民间互联网金融平台无法接入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其本身对借款人真正的信用水平、贷款用途和偿还能力缺乏有效的资质审查, 容易导致信贷坏账率高,债务追偿困难等问题。

德国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多参照传统金融机构或产品,对P2P和众筹融资严密监管,并无专门P2P监管法规。 对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一视同仁, 使得互联网金融企业的风险防范更加严密,有效避免了大规模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3我国“互联网+”可借鉴的建议

3.1 简政放权、扶持小微企业成长

电子商务平台上99%都是小微企业, 但互联网的小微企业“小而不弱”,充满创新和变革活力,将来必然会涌现出超越阿里巴巴、腾讯的创新型企业,为国家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做出更大贡献。 德国“工业4.0”战略发展中,正是以中小企业为主体,迸发出无限创新力和新生力量。 在这个关键性的发展阶段,建议在电子商务治理中,政府仍要遵循最小干预原则,让市场充分竞争和有效自律。 建议对电子商务小微企业在工商、税收、市场监管等方面,采取“放水养鱼”的态度,扶持小微企业做大做强。

3.2 确立新的比较成本优势、完成制造业产业升级

实现产业升级,需要找到我国制造企业新的比较成本优势,例如,自贸区方便了制造业产品的跨境交易,将简化零部件的进口,带动产品的出口;电子商务巨头铺设的现代化物流体系遍及各省市、各区县,甚至许多村落,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优势,它缩短了采购和销售的时间,也就相应地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工期,加快其面市步伐;还有便捷的高铁,现在虽然还没有用于物流,但是使人员的流动变得更加便捷,这对于企业来说,无疑可以更多地获取知识,企业的销售人员在跑市场时也节约了时间,扩大了范围。

3.3 推动制定国家云计算、大数据发展战略

同德国加快制定云计算、大数据战略、采取积极行动相比,我国仍缺乏国家层面的云计算、大数据战略。特别是在教育、医疗、交通、政务、金融等行业的云计算及大数据应用,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发挥价值的最重要领域。但在国内,长期以来存在的职能“条块分割”格局,信息系统建设的“孤岛现象”,在促进云计算建设、加速数据流动中仍然是非常大的障碍。这需要政府主导,在这些领域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普及云计算服务和大数据应用、减少资源浪费、促进效率的提升。

3.4 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灵活协调与传统金融关系

德国的经验表明, 网络保险公司和网络银行完全可以按照原有监管规定进行监管, 这样既可保证法规的严肃性和有效执行,又不会对传统金融机构造成太大冲击。 对特定金融创新(例如,P2P、众筹融资及第三方支付)均可制定专门法规(我国已对第三方支付进行了规范),适当降低准入门槛,逐步培育市场。 在此过程中,应加强监控和评估,灵活调整监管政策,确保其健康、有序发展。

摘要:2015年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互联网+”行动计划,象征我国正式确立实施“互联网+”战略。作为全球制造业最具竞争力的国家之一——德国,则提出了“工业4.0”项目,旨在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德国“工业4.0”项目对我国“互联网+”现状有一定借鉴意义,对比可发现我国目前“互联网+”实施的几点不足,并为提出解决办法提供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工业4.0”

参考文献

[1]欧阳日辉.从“+互联网”到“互联网+”——技术革命如何孕育新型经济社会形态[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5(10).

[2]邹磊,徐策.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提质增效升级[J].宏观经济管理,2015(6).

[3]宋首文,郑天游,柴若琪.互联网+银行:传统商业银行模式的新突破[J].新金融,2015(6).

[4]罗文.德国工业4.0战略对我国工业转型的启示[J].玻璃钢/复合材料,2014(11).

中国工业4.0 篇8

●西门子介绍针对数字制造的下一步计划,为实现“工业4.0”奠定坚实基础

2014年7月9日至11日,“西门子工业论坛”在北京隆重举行。西门子在论坛期间描绘了制造业未来及“工业4.0”时代的愿景,并展示了多项电气化、自动化、尤其是数字化方面的前瞻性技术,表达了其对推进中国“两化深度融合”,助力中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型的长期承诺。

“数字化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制造业的生产模式和产业形态,引发以‘工业4.0’为代表的新工业革命,生产方式的变化可以帮助企业以更有效的流程应对市场需求,提高反应速度,并帮助企业优化能源效率。”西门子股份公司管理委员会成员、工业业务领域首席执行官鲁思沃教授在论坛上表示,“作为德国‘工业4.0’计划的践行者和引领者,西门子—直致力于推进数字制造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帮助制造企业在这场变革中增强实力,进而助力中国制造业由大到强。”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工业业务领域总裁吴和乐博士介绍说:

“西门子目前可以为中国客户提供数字化企业平台解决方案。数字化企业平台是实现数字制造的载体,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工业以太网等技术的强力支持下,集成目前先进的生产管理系统及生产过程软件和硬件,如西门子制造执行系统(MES)软件Simatic IT、西门子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软件、以及全集成自动化(TIA)、全集成驱动系统(IDS)等。”

在中国,一些很早就采用西门子数字化技术的企业已经受益颇丰。汽车生产设备制造商柯马(上海)工程有限公司采用了西门子的产品生命周期软件,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将产品上市时间缩短了20%~30%。全球领先的冲压设备生产商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采用了西门子全生命周期管理软件Teamcenter、Solid Edge核心计算机辅设计(CAD)组件软件和PLS冲压生产线仿真软件,不仅优化了冲压线设计流程,缩短了压机的研发周期,提升了机器性能和柔性度,还帮助用户降低了70%的模具调试时间,提升了10%的冲压效率。

在向“工业4.0”时代迈进的初始阶段,以工业IT和软件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西门子预计,未来工业IT以及软件产业全球市场年均增长率可以达到7%~9%。西门子很早就已认识到数字化技术的巨大潜力,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开发。目前,西门子大约50%的研发预算都投放到了软件开发方面。同时西门子持续将工业IT和软件与其强大的自动化和驱动技术的硬件设备进行集成,继续在集成制造技术领域占踞领导地位。

鲁思沃认为:“正在经历的工业变革将是一个演进的过程,‘工业4.0’的真正到来可能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鲁思沃把这个“演进的过程”称作为“工业3.×”,也是目前数字化技术可以帮助工业实现的先进的状态。通过数字化技术,虚拟世界中的生产仿真与现实世界中的生产可以互联融合,整个生产价值链的数据都可实现无缝交流。

目前西门子已经将“工业3.×”的范本带到了中国。作为西门子在德国之外的大型的数字化工厂——西门子工业自动化产品成都生产及研发基地(SEWC)应用了西门子的数字化企业平台技术,企业次品率被控制在百万分之十五以下。

作为数字制造领域的领先者,西门子在向“工业4.0”时代迈进的创新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止。鲁思沃教授指出,此后西门子将重点在以下三个方面发力:首先,持续推进数字化企业平台相关产品的开发;第二,进一步开发可以无缝连接PLM、ERP和自动化生产环节的制造运行管理系统(MOM),为客户打造高度灵活的供应链网络平台,实现跨企业的信息共享;第三,继续在所有生产制造设备上推进“即插即用”的灵活组合理念,为实现高水平的自动化及驱动解决方案提供有力的支持。

中国工业4.0 篇9

关键词:德国,工业4.0,国际贸易

引言

德国强大的制造业竞争力使其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下稳步前行。除2009年外, 德国经济自2007-2015年均为正增长, 增长率分别为:2.78%、1.25%、-4.9%、4.01%、3.33%、0.69%、0.43%、1.5%、1.7%。中国目前为德国第五大出口国和第三大进口国。

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和要素成本的上升, 中国的国际贸易优势逐渐丧失。借鉴德国制造业发展的“工业4.0”战略, 积极推进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的实践意义更加凸显。

一、德国“工业4.0”的概念内涵

(一) 战略的确立

“工业4.0”研究项目由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联手资助, 在德国工程院、弗劳恩霍夫协会、西门子公司等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建议和推动下形成, 并已上升为国家级战略。德国联邦政府投入达2亿欧元。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战略, 并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 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 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

(二) 概念内涵

德国学术界和产业界对“工业4.0”概念的一个比较统一的阐释是继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技术之后, 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主要是指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和虚拟网络—实体物理网络系统 (CPS) 的结合, 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实现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 最终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生产模式。

(三) 相关政策支持

2010年7月, 德国联邦政府正式通过了《德国2020高技术战略》, 提出“工业4.0”战略。这是继2006年德国第一个高技术战略国家总体规划之后, 对德国未来新发展的探求。新战略指出, 德国面临着几十年来最严峻的经济与金融政策挑战, 解决之道在于依靠研究、新技术、扩大创新, 目标明确地去激发德国在科学和经济上的巨大潜力。

2013年, 为了进一步促进“工业4.0”在德国的发展, 德国政府将“工业4.0”项目作为需要在未来重点发展的项目之一, 并将其纳入了《高技术战略2010》, 且投入了大量资金来支持企业的创新和研究。

二、我国“工业4.0”下国际贸易发展现状

2015年, 在国际市场不景气、世界贸易深度下滑的背景下, 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和出口额稳居世界第一。2015年, 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4.55万亿元人民币, 比2014年下降7.0%。其中, 出口14.12万亿元, 下降1.9%;进口10.44万亿元, 下降13.1%;贸易顺差3.68万亿元, 扩大56.4%。以美元计价, 进出口总值3.95万亿美元, 下降8.0%。其中, 出口2.27万亿美元, 下降2.9%;进口1.68万亿美元, 下降14.1%。

三、中德贸易发展比较

2000~2015的16年间, 中国有十一年处于贸易逆差, 且2013年的贸易逆差额高达268.13亿美元。据欧盟统计局统计, 2015年中德双边贸易额为1562.8亿美元, 下降13.2%。其中, 德国对中国出口797.0亿美元, 下降19.8%, 占德国出口总额的6.0%, 降低0.7个百分点;德国自中国进口765.7亿美元, 下降5.1%, 占德国进口总额的7.3%, 提高0.6个百分点。

从贸易商品结构分析, 中国从德国进口的主要商品是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和光学钟表医疗设备, 分别占进口商品总额的38.0%、31.0%和8%, 三大类商品占进口贸易商品总额近80%。中国向德国出口的主要商品是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家具玩具杂项制品等三大类商品, 2015年合计进口517.8亿美元, 占德国自中国进口总额的67.6%。

目前中国出口的产品中高端产品相对较少, 需要的精密技术较少, 高端产品创新能力相对缺乏, 而主要的出口集中在流水线产品, 以及一些污染严重的产品, 比如玩具、服装等。而目前中国进口的产品中相对的高端技术产品金额分布比重较大, 比如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汽车、飞机等。

对比中德贸易的商品结构, 中国进口的商品主要集中在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品, 而中国向德国出口的商品仍以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

四、工业4.0对促进我国国际贸易的对策建议

通过上述中国贸易发展现状及中德贸易情况分析比较可以知道。中国在发展国际贸易过程中还有好多的路需要走, 因此我们应该很好的借鉴目前发展创新能力比较好的国家, 很好的借鉴一些比较好的培养创新能力的体系, 比如目前德国在“工业4.0”方面的发展比较好, 中国应该在一些方面进行借鉴:

(一) 转变外贸企业的管理模式

工业”4.0”的发展要求企业在经营上要做到程序化、科学化和现代化。要摆脱目前我国外贸企业管理仍然是基于经验管理的现状, 企业应该提高管理过程中获取信息的速度、广度和精度, 对信息加工处理技术进行优化和规范;进出口贸易企业的进销存管理、财务管理、业务管理以及人资管理也应该更加规范化;企业可以在技术层面、管理层面、制度层面尝试不同程度的创新, 如自主研发ERP系统;为企业节省高昂的购买费用, 可以尝试了解国外相关网站的信息;此外, 随着二维码技术的海外推广, 也可以尝试将其应用到企业自身产品或服务的营销推广之中等。

(二) 强化信息化与工业化相适宜的政策法规

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层面不仅要为企业提供营销服务, 而且还能在物流仓储、管理、融资、技术等环节提供不同类型的服务。在政策上构建集合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于一体的发展战略, 充分认知到智能化带动国际贸易对国家发展、企业运营的深刻影响, 通过对自身优劣态势进行分析, 提高应用水平, 扩展应用范围, 从而保障国际贸易的长远发展。

因此, 我国对外贸易领域需要建立起一套健全的法律法规在信息化与工业化应用方面, 通过强化相应的法律体系来明确生产厂家间、和消费者间、和政府间进行国际贸易业务时所必须遵守的法律义务, 并按照相应的政策法规来执行, 以保障进出口贸易的法制化和规范化。

同时多向国外学习他们的经验教训, 加快促进信息化工业化在国际贸易前进的步伐, 完善进出口贸易相应的法律法规, 积极应对外贸税收征管体系。此外, 充分了解国际市场信息, 寻求机会在外贸中提出合理化意见或建议。

(三) 强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

首先, 高等院校应该作为电子商务人才孵化基地。高校应该在电子商务学科建设上加以改进, 从教学计划、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编写、教学方法、教学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改进, 并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导思想加强论证, 从而加快电子商务高素质、高水平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次, 形成校企联合的研发模式, 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加强对电子商务领域的技术、营销、市场、经营、管理、安全等相关问题进行广泛的科学研究, 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创新。此外, 企业可以针对市场需求进行人才储备。总而言之, 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前景较为广阔, 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更是离不开电子商务的发展。因此, 企业和社会各界需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利资源, 强化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

五、结语

工业4.0的出现与发展对传统的国际贸易方式的变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国际贸易, 全球经济结构和全球市场面临的重大调整和改变, 这将会对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作为全球第一大贸易国,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改革攻坚时期, 应该借鉴德国工业4.0战略的经验并结合中国国际贸易发展的实际, 中国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经济转型和国际贸易的跨越式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德显.德国工业4.0战略对中国工业发展的启示[J].税务与经济, 2016, 01.

[2]王喜文.工业4.0:最后一次工业革命[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5.

[3]罗文.德国工业4.0战略对我国工业转型的启示[J].玻璃钢/复合材料, 2014, 11.

中国工业4.0 篇10

各国推行“工业4.0”战略的差异

目前, 各国都在实行“工业4.0”这种高科技水平的工业化智能生产战略, 但由于各国的国情、经济结构、文化水平等有所差异, 因此推行的战略也不同。

1.德国

德国作为制造业强国, 希望牢牢抓住制造业革新的机遇, 掌控住全球智能制造业的话语权。2013年4月, 德国发布了《保障德国制造业的未来———关于实施工业4.0战略的建议》。同年12月, 又发布了“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 使其快速进入“工业4.0”的进程中。

2.中国

中国在德国推出“工业4.0”之后,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创造新兴产业。2014年11月, 三一集团有限公司与SAP公司合作, 预示着制造业向“互联网+”迈进。2015年3月,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为了落实“实业兴邦”这一基本国策, 提出“中国制造2025”规划, 勾画出未来10年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蓝图。

3.美国

美国的“工业4.0”又称为“工业互联网”, 以智能的方式, 将设备、人、数据连接起来相互交换数据, 希望以此打破传统的技术壁垒, 促进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融合。早在2010年, 美国就提出了“再工业化”, 即“制造业回归”战略。2013年,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其第二任期的首份国情咨文中就提到“让美国成为新增就业和制造业的磁场”。

4.日本

日本“工业4.0”的一大特色, 是围绕人工智能和3D造型技术展开, 从工业化生产线出发, 在解决人口老龄化的劳动力问题之后, 开始进行工业智能化创新。2015年初, 出现了中国游客奔赴日本抢购马桶盖的事件。马桶盖这种轻工业品对于中国制造业是轻而易举的 (实际上这是中国杭州制造的) , 但中国缺少的正是这一品牌和这个品牌下的技术创新, 才会闹出这戏剧性的一幕。

各国结合本国国情对“工业4.0”作出的战略规划如表1所示。

“中国制造”与德国“工业4.0”

1.中德两国的数据比较

“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有异曲同工之处:德国实现“工业4.0”需要5—10年的时间, 而“中国制造2025”战略执行时间也基本上在10年左右。在了解中德两国的产业生态体系、结构性制造模式等不同的前提下, 结合相关可靠数据, 对比中德两国的差距。以下从制造业就业人数、CO2排放量、R&D (研究与开发) 经费、R&D/GDP、每1万名劳动力中R&D人员五个方面, 对我国人口素质、环境污染、科技创新投入三方面进行说明。

(资料来源:互联网、国企证券研究所)

(数据来源:中国科技数据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由于实际操作、社会治理等原因, 有些年份的数据在统计局中无法收集到, 但从表2几个数据中可直观地看出, 我国制造业就业人数呈稳定增长态势, 比德国高出7倍之多, 且在R&D经费投入方面也比德国高出5—6倍, 但R&D/GDP、每1万名劳动力中R&D人员这两个指标与德国相比, 相差巨大。在环境方面, 我国的CO2排放量更是比德国高出10倍有余。

2.我国制造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制造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产业, 从产值规模看, 已位居世界第一。然而, 这二三十年的快速增长是有结构性原因的。当初的人口红利, 确保了源源不断廉价低价劳动力的涌入, 而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转变、人口红利减退、老龄化加快, 劳动力成本直线上升, 导致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至今仍存在“两高” (高污染、高能耗) 、“两低” (低技术密集度、低附加值) 的历史问题未曾解决。最近10多年, 又效仿西方的经济策略, 以房地产业、服务业为主, 把经济虚拟化, 使制造企业的竞争力下降, 从而导致原本就以出口为导向, 以牺牲环境和资源、压低劳动力价值为代价的薄弱的经济受到双重挑战。

(1) 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吸取教训, 纷纷实行“再工业化”战略, 将制造业重新提升到国家战略的优先位置, 从制造业中得到一份“实心”的“脚踏实地”。

(2) 越南、印度、墨西哥等国拥有更低的劳动力和资源成本, 许多最近从中国撤出的外资生产线就搬往那里。例如, 宁波“雅戈尔”的工人最高月薪为3900元 (不包括五险一金、奖金、礼金等) , 这个工资是当地最低工资1650元的2.4倍。从企业的角度看, “雅戈尔”在宁波雇佣一名员工, 每月起码要花费近5600元, 电费、运输费、租赁费等都还不算。2013年, “雅戈尔”考虑搬迁到吉林省, 因为吉林省的工人工资更低, 地租、水电费等也较便宜。“雅戈尔”作为宁波“地标性”制造企业, 其搬迁只是我国制造业的一个缩影。虽然“雅戈尔”不是搬往国外, 但建立雅戈尔服饰有限公司吉林省分公司, 足以说明我国在用工成本、能源、地租等方面的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3.德国“工业4.0”的现状

以“日耳曼彻底性”著称的德国式严谨态度, 使人们一谈到“德国制造”就联想到耐用、务实、可靠、安全、精密这几个词语。那么, “德国制造”到底好在哪?德国制造工人有一个共同的观念:不相信人, 认为是人都会犯错, 只有制度和流程更可靠。所以, 德国人专注于提高生产的自动化水平, 在成本合理的范围内, 只要机器能做的, 就坚决不让人做。人的作用也就只有下达生产指令、给机器人“打下手”。

“西门子”作为德国工业的代表, 在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工业4.0”概念诞生之初, 就嗅到了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气息。2013年9月, “西门子”工业自动化产品成都生产研发基地 (SEWC) 正式投产。该生产车间共有两层楼:一楼是物流层, 负责原材料的进入、送检、分送、加工、到成品打包、包装运送等一系列流程。这里除了传送带, 只有1—2名工作人员操控一辆小车在传送带之间, 检查或在总操作机器前下达下一步命令。二楼是制造车间, 整个车间只有20—30名会用电脑的工作人员。不必担心会出现运送差错、断电等突发情况, 因为所有的材料从进入一直到产成, 传感器遍布生产线, 通过条码记录下各种数据, 就算断电也会有数据备份, 不可能出现任何差错。这只是高度发达的制造工艺、设计水平、创新能力所生产出的“德国制造”产品的一小部分。如今, 德国制造企业如宝马、大众、阿迪达斯等都在使用和引进这一工业技术, 希望能在维持产品高质量、少污染的前提下, 减少人力技术成本, 真正达到“工业4.0”的战略目标。

如何缩短“中国制造”与德国“工业4.0”的差距

19世纪中后期, “德国制造”与现在的“中国制造”有些相似之处, 也曾被贴上“假冒、抄袭、粗制滥造”等标签, 但如今“德国制造”誉满全球, 被其他国家所追捧。我国要想像德国那样从制造业低谷中走出, 并缩短与德国“工业4.0”的差距, 主要应从以下两方面去努力:

1.借鉴他国

(1) 引进来。目前, 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需要学习各国先进的方针政策和战略目标, 引进先进生产线、高科技生产技术和关键设备, 吸引新兴资本, 以保持原有的资本市场不外流, 扩大商品和服务贸易, 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2) 同合作。制造业在中德两国社会发展中都掌握着重要的经济命脉。两国可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开展战略性合作, 启动政府指导下的对话机制, 对相关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开发等问题交换意见, 拓宽双方的合作空间。例如, 近期重庆两江新区凭借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的地理优势, 深化中德战略创新合作, 对接德国“工业4.0”, 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

(3) 取精华。德国“工业4.0”是新兴战略, 聚焦于制造业的高端产业和环节技术, 减少以人为导向。而我国则是强调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 两者有所不同。这就意味着, 我国不能一味地照搬德国的战略方针, 而应以“工业4.0”为辅, 借鉴德国的创新驱动体系, 制定适合自己的战略———“中国制造2025”, 立足于转变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 以“四大转变、一条主线、八大对策”为主要内容, 加快实现成为“制造强国”的目标。

(4) 快实践。在企业中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 加强产业集群之间的关联, 提升资源的配置效率、产业的经济效益, 制定适合自身实际的战略目标。例如, 博泰集团CEO沈晖在推行信息化系统中, 将企业的重点转向C2B。2015年5月, 中国软件国际有限公司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武汉奋进电力技术有限公司签署了“工业4.0”合作协定, 三家公司利用工业物联网生态链建设, 共同推动面向行业、企业、客户的“工业4.0”领域的“互联网+”转型。

2.了解自身

(1) 补不足。有产品而缺品牌、有速度而缺质量、有制造而缺创造, 我国制造业为了求大求快, 一直采用低成本、高消耗、高排放的模式, 才有如今的尴尬处境。因此, 我国制造业亟需一个健康的法制生态环境, 在创新中求发展。而创新不仅仅指技术创新, 还应涉及体制和理念的创新, 真正落实“实业兴邦”这一基本国策。

(2) 实政策。目前, 我国的综合营商环境位列全球中下游, 例如, 办理一个投资项目, 需要跑委办局、处室盖章, 之后便是漫长的等待期。虽然国务院出台了一些简化政策, 但是由于以前的明文法规难以一下子修改, 因此真正落实的也没几个。居高不下的企业税负、名目繁多的“隐性费用”、难以解决的三角债和融资问题, 都是政府职能部门工作欠缺的地方, 使制造业企业难以跨过经济转型这道坎。

(3) 创优势。当然, 我国的制造业并不是一无是处, 我国除了拥有广阔的资本市场、富足的劳动力, 还有天量的外汇资本去海外寻找投资机会。只要不放弃低端制造业、不断扩大内需增加附加值、加快经济结构转型, 我国仍是亚洲工厂的中坚力量。现在, 我国正在积极布局智能制造黄金十年, 开始发行富国“工业4.0”基金, 通过与金融领域的创新合作, 加快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制造业转型。

(4) 扬精神。我国错过了人类历史上的前三次工业革命, 在“工业2.0”普及、“工业3.0”补课、“工业4.0”紧随的进程中, 我国应弘扬“工匠精神”———优秀的工匠对每件产品都精雕细琢、精益求精, 视技术为艺术, 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敢于创新。用“工匠精神”武装产业变革, 将科技与产业相融合, 以质量提升品牌、以精神促进产业转型、以创新引领企业走向高端, 将“工匠精神”植根于企业的每一位员工, 共同实现“中国智造”。

摘要:德国作为制造业强国, 推行“工业4.0”战略, 对我国大而不强的制造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不仅可控制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 而且有利于塑造制造业强国的形象, 摆脱“低端锁定”的处境, 符合当今我国制造业发展趋势。

关键词:“中国制造”,德国“工业4.0”,差距对比

参考文献

[1]郎咸平.中国制造的危机与出路 (B2C版) [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1 4.

[2]乌尔里希·森德勒.工业4.0[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 4.

[3]李廉水, 周彩虹, 刘军.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201 3[R].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3.

[4]黄俐.西门子的“工业4.0”[J].中国经济和信息化, 201 3 (1 8) :49-51.

中国工业4.0 篇11

“中国制造2025”应运而出

“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工程院启动“制造强国战略研究”的咨询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亲自挂帅,组织50多位院士和100多位专家开展调研,提出在2025年进入制造强国行列的指导方针和优先行动。同时,工信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和国资委正在联合编制《中国制造2025》规划,有望2015年年中出台,为把我国打造成现代化的工业强国描绘出清晰的路线图。它将成为“中国制造”未来发展的路线图,使得中国到2025年跻身现代工业强国之列。这就是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中国制造2025”。

规划报告预测,我国进入制造强国的进程大概为:2025年可进入世界第二方阵,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35年将位居第二方阵前列,2045年可望进入包括美、德、日的第一方阵,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制造强国。具体目标:制造业增加值位居世界第一;主要行业产品质量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一批优势产业率先实现突破,实现又大又强;部分战略产业掌握核心技术,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如果说德国的工业4.0是德国在面对美国的信息产业和中国的制造成本侵袭下,试图摸索未来工业生产的途径、重建产业优势的战略选择,那么“中国制造2025”,则代表了中国在有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过程中的顶层设计和路径选择,意义深远重大。

制造业深陷“做大”的困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众多主要经济指标名列世界前列。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规模虽然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强,增速很快但依然快而不优,制而不创。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当前中国由于创新能力不强,在国际分工中尚处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制造—加工—组装”环节,而在附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工程承包、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则缺乏竞争力,在工业制造方面,仍然底气不足。我国虽然是一个制造大国,但仍然以代加工为主,研发、创新明显不足,也常常被冠以“廉价”“低档”的帽子,可见我国离工业强国的道理仍然漫长。

当前,我国制造业面临着严峻挑战,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如下。

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较高。二是产品质量问题突出。三是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环保问题严重。四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生产型服务业比重偏低,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不高,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偏少。五是陷入“标准”困境。六是管理瓶颈凸显。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水平不高,信息化管理方法落后,管理思想教条,管理决策主观,管理措施无力,导致管理成本居高不下,降低了全球市场产品竞争力。

而从外部因素看,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推行“再工业化”战略,谋求在技术、产业方面继续领先优势,抢占制造业高端,进一步拉大与我国的距离;另一方面,印度、越南、印尼等发展中国家则以更低的劳动力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抢占制造业的中低端。我国制造业正面临来自欧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前后夹击”的双重挑战。

“中国制造2025”如何解题?

如今,中国制造遭遇到的空前压力和困境,广东、浙江、福建等地区不少制造企业遭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这或是“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的阵痛,这种阵痛,发达国家也经历过。

但目前当务之急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信息时代,如何尽快结束这种“阵痛”,提高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笔者以为,就是未来通过持续不断的“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规划与执行,强化信息化管理,以提高制造业“三效”(效率、效益、效果)、“三力”(创造力、生产力、竞争力)、“三降”(降低成本、能耗、物耗),全面优化产业环境,进而克服“中国制造”所面临的困境。

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能力

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能力,是解决“中国创造”难点的基本途径,这包括观念、知识、技能、系统、数据库、网络、安全、培训等一系列具有战略意义的信息化建设措施,更主要是让信息软件如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软件)、CRM(客户管理软件)、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SCM(供应链管理软件)、OA(办公自动化软件)等嵌入企业生产设备与经营管理中去,让信息技术与生产设备深入融合。只有全面实施这些措施的推广应用,才能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才能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中国智造”,才能实现信息化强国之梦。

例如,实施ERP之后,山东东岳汽车设计一款半挂车所需的700多条用料数据,只需3分钟就能自动生成BOM;从BOM生成生产部门所需的物料需求计划和采购、委外、生产的令单,也仅需7分钟的时间;一项过去需要一两天才能完成的工作,如今仅用10分钟就完成了。应用ERP最显著的地方就是通过交易自动化、智能化并作用于关键的业务流程,从而对运营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制造业推广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是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应该作为制造业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制高点、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应该放在“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位置。

标准化、模式化是战术措施

“中国创造”将是一场“标准”争夺战。要实现“中国创造”之梦,必须掌控“行业标准”,只有掌握了行业标准的制定权,才有话语权,以及相应的获利权。制造企业的核心是由产品制造组织往外扩展,涉及采购、销售、供应等这样的上下游社会关系处理,因此必须为制造企业提供一个标准化、公式化的运作模式。DYX模式(ERP模式之一)是目前解决制造企业“困境”和“难点”的最佳途径。因为DYX、ERP集成了人财物、产供销、研发(R&D)、市场、文档、竞争情报、质量管理、全员质量控制(TQM)、设备维护、供应商管理、客户管理等丰富内容,只有借助DYX、ERP这样的管理软件才能实现标准化、模式化,才能在线实时分析监控销售、生产、采购、能源、材料、人员、资金流向等各作业环节,及时提供战略情报和决策信息,才能在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

为了保障“工业4.0”的顺利实现,德国把标准化排在产业战略行动中的第一位,并在“工业4.0”平台下成立一个工作小组,专门处理标准化和参考架构的问题。因此,在推进信息网络技术与工业企业深度融合的具体实践中,“中国制造”也应高度重视发挥标准化工作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及时制定出台“两化深度融合”标准化路线图,引导企业推进信息化建设。同时,还要着力实现标准的国际化,使得中国制定的标准得到国际上的广泛采用,以夺取未来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和话语权。

产学研用联合,推动制造业创新

我国应充分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产学研用联合模式,一方面针对不同类型自发的产学研合作网络或产业研发联盟,政府要加强投融资机制创新,通过引导和支持的方式促进其发展,促进政府、企业、金融、社会资金对接;另一方面,选择几个重点行业和关键技术领域进行试点,推进新能源汽车、智慧照明、机器人、光伏、北斗导航、车联网等产学研用专项,并以行业骨干企业为龙头,联合科研实力雄厚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组建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研发联盟,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和力量,共同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强化制造基础,提高产品设计能力

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及产业技术基础这“四基”的整体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质量的优劣,是提高中国制造品质的基础,应高度重视。因此,应以产业需求和技术变革为牵引、以专业化为方向、以标准化为基础强化中国制造工业基础。同时,大力推广应用先进设计技术,开发设计工具软件,构建设计资源共享平台;制定激励创新设计的政策,由代加工向代设计和出口自创产品品牌转变。

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和优势产业

由于创新能力不强,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中尚集中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环节,而在附加值较高的研发、设计、工程承包、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却是欠缺,因此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高高端制造业比重,非常重要。同时,促进制造业由大规模流水线的生产方式,转向定制化的规模生产,实现产业形态从生产型制造业向全生命周期的服务型制造业的转变,并由此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群体和优势产业,提高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缔造“中国智造”的全球领先地位。

中国工业4.0 篇12

德国是公认的制造业强国, 然而近年来由于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需要面临来自中国、印度等新兴的竞争对手的挑战加之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制造业的冲击造成其制造业比重逐年下降。德国为了确保其制造业的传统优势和强有力的竞争地位, 决定通过科技来变革制造业。为了提高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力, 德国政府在2006年和2010年先后提出《高科技战略2006-2009》和《高科技战略2020》两个全国性的高科技政策。其中, 工业4.0是《高科技战略2020》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措施提出的前提就是, 德国的制造业已经进入工业3.0时代并处于领先地位, 自动化和信息化在生产制造过程中已广泛应用, 工业4.0则是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必然趋势。

2 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

“工业4.0”就是综合运用信息物理系统 (CYS, Cyber-Physical Systems cps) 将资源、信息、物品和人进行互联, 从而创造物联网和服务, 进而将这种服务模式用于工业领域, 促进制造业智能化、网络化发展。“工业4.0”概念即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或革命性的生产方法。这个战略把信息通讯技术、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以及信息系统结合起来, 包括三大主题, 即“智能工厂”, “智能生产”和“智能物流”。

德国从2013年开始实施“工业4.0”国家战略, 在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应用互联网技术, 把数字信息渗入物理现实社会, 实现可视化。这样, 可以实现智能工厂, 得以生产智能产品。此项战略被德国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 希望能够推动工业领域技术的研发创新, 使得德国保持国际竞争力。面对工业4.0的到来, 中国政府毫不怠慢。2015年3月, 国家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要开始实施“中国制造2025”, 力争建立“中国创造”、“制造强国”。在5月, 国务院又正式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 这被视为中国版“工业4.0”。而在此之前一两年的时间里, 工业4.0已在中国制造领域引起热烈反响, 有关“工业4.0”、“中国智造”的相关话题在各大媒体掀起讨论热潮, 许多专家学者也将这一潮流视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在前几次工业革命中, 如果说中国是赶的顺风车, 还没有座位, 那么正在积蓄力量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之初, 中国同欧美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 中国目前是制造大国, 但离制造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中国要在这种情况下实施中国制造2015战略, 跻身制造强国的行列, 实现弯道超车, 这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中国制造企业如何实现“工业4.0”还需结合自身实际, 勇于尝试。目前我国已有不少企业已经开始了“工业4.0”的实践, 尚品宅配、海尔、三一重工……, 本文仅以中国制造企业为例, 从中国制造企业的竞争战略谈谈“工业4.0”对企业管理的深度影响。

3 工业4.0趋势下企业的战略

企业的竞争战略分为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

3.1 成本领先战略

成本领先战略是指企业通过降低成本, 在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和广告等领域, 使企业的总成本低于竞争对手的成本, 甚至达到全行业最低, 以构建竞争优势的战略。工业4.0就是企业引入自动化生产线、机器人、先进的生产控制系统等实现企业生产的自动化。尽管起初引入设备对于中小企业负担很重, 但从长远来看, 劳动力、管理成本的降低以及生产过剩的不存在……在提高质量的前提下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制造成本。

3.2 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是指为使企业产品、服务、企业形象等与竞争对手有明显区别, 以获得竞争优势而采取的战略。在工业品领域, 顾客需求也越来越个性化, 工业4.0的模块化技术使企业具有满足这种个性化需求的能力。产品模块化, 进而形成不同的模块单元, 再通过模块化的生产模式“拼接”产品。因此, 无论顾客的个性需求如何千差万别, 只要重新组合生产模块或改变其中的的部分性能就能生产出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产品。由于个人收入的增加, 消费者的自主观念也随之提高, 它们期望得到与众不同的产品, 这样对于个性化的热衷追求将成为“工业4.0”企业相比于普通制造企业的竞争杀手锏。

3.3 集中化战略

集中化战略也称专一化战略, 是通过设计一整套行动来生产并提供产品或服务, 以满足某一特定竞争性细分市场的需求, 包括某一特定的购买群体、产品细分市场或地理市场。工业4.0的应用, 会带来“云式”的虚拟生产企业。在工业4.0技术大幅度发展的趋势下, 生产商企业通过网络获得大量地区性数据, 再借助网络利用分散在各地的社会闲置设备进行生产, 而不再长距离运输产品。这样使得生产“全球本地化”降低了运输成本, 亦满足了地区生产的专一化, 打开了市场。

4 工业4.0下的尚品宅配

尚品宅配是一家强调依托高科技创新性迅速发展的家具企业。2016年尚品宅配提出了“全屋家具, 科技定制”的理念, 标志着公司进入工业4.0的智能化生产时代。

在智能化生产的过程里, “数字标签”发挥了关键作用。所谓的数字标签, 就是通过二维码把一件产品从选材、生产、仓储、物流及安装等环节自动连接管理并利用独有的信息化数字技术将大规模的定制化生产变为现实。这种技术与传统家具制造的最大区别在于, 它将“人指挥机器干活”变成了“机器指挥机器干活”, 每个零部件通过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实现机器自动按照需求进行加工。尚品宅配的制造基地每天出厂千余套家具, 生产约20万个完全不同的板件, 得益于柔性化生产系统和数字化标签技术, 从而实现了让相同的机器同时生产不同规格板材的可能, 日生产能力与过往相比提高了6-8倍, 但材料利用率从过往的70%提高到90%以上, 出错率从过往30%下降到10%, 交货周期从过往30天缩短到23天左右, 在降低出错率的同时提升了生产效率并降低了生产成本, 完美解决了大规模生产和个性化定制之间的矛盾, 消费者可以用远低于普通人工定制服务的价格买到质量更好, 个性化程度更高的家具。这些都大大提高了该企业的竞争力。由于尚品宅配工业4.0的智能化生产, 使得其“全屋家具, 科技定制”成为可能, 也使公司的差异化战略得以实现。

尚品宅配目前其生产工厂 (新五厂) 全部应用智能生产技术 (自动提升系统、全自动仓储系统、自动输送系统、机器人……) , 每天可以做到7000个订单, 日产能达36万件, 年产值约60亿元, 由于采用了智能技术, 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生产成本大为降低, 在2016年11月初, 尚品宅配的衣柜系列大幅降价, 降价幅度接近一半, 如2.4M-2.65M学业有成款衣柜, 十一月之前价格为15490元/套, 现在为7850元/套, 价格降低了差不多一半。由于价格的优势, 使其在家居市场的竞争力大为提高。随着尚品宅配生产工厂智能生产技术的日趋成熟和不断完善, 接下来如能在其他的系列 (如酒柜系列、榻榻米系列、书橱系列……) 也能降低价格, 定将得到更多的市场的份额, 为更多的消费者所接受。

5 总结

正如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施瓦布所说:“在全球诸多挑战中, 我认为如何塑造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世界正面临的最强有力的挑战。之前的工业革命依次通过新动能的产生、规模化的生产和信息处理方式的转变推动了人类进步。”中国错过第一, 第二次工业革命, 勉强赶上了第三次工业革命。面对工业4.0的新趋势, 中国制造企业决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当然我国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迈入“工业4.0”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要学习尚品宅配等企业勇于实践的精神, 认识到自身的不足, 发挥自身优势, 制定正确的竞争战略。

参考文献

[1]王维, 孟韬.工业4.0趋势下的管理变革与创新[J].企业管理, 2016, (1) .

[2]李金华.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的比较及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上一篇:新一代宽带网下一篇:明星恋爱真人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