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是中国汽车工业做大做强关键

2024-09-24

产业结构调整是中国汽车工业做大做强关键(共2篇)

产业结构调整是中国汽车工业做大做强关键 篇1

产业结构调整是中国汽车工业做大做强关键

来源: 中国经济时报 2010-04-19 08:36:47 http:///auto/system/2010/04/19/010811368.shtml

汽车作为最早制订规划的产业之一,是由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当前面临的问题决定的。一是汽车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2007年,我国生产汽车888万辆、销售879万辆,分别居世界第3位和第2位,汽车工业实现增加值4114亿元,占GDP比重为1.66%,而且汽车产业对消费和上下游产业链的带动作用很大。二是我国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着产业组织松散、竞争力弱、产品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高等深层次矛盾,能源、环保、城市交通等制约也日益显现。

应该看到,结构调整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汽车产业在经历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必然要进行一次大的调整,以解决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积累的诸多矛盾,国际金融危机只是引发了结构调整期的提前到来。可以说,《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正当其时。

规划的意义和作用

汽车工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就业面广,2007年,汽车工业直接就业人员达到265万,与间接就业人员比为1∶11,带动间接就业人员3000万,占全国城镇就业人数的11.2%;二是消费拉动大,汽车消费中私人消费比例快速上升,2007年私人购车比例已超过80%,截至2007年底,已经有66%的汽车为私人拥有;三是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大,2007年,我国有17.08%的橡胶、5.43%的塑料、1.86%的玻璃、4.27%的钢铁、5.98%的铜、9.56%的铝用于汽车生产,汽车产业发展还带动了金融、保险、旅游等服务业的发展,有资料表明,汽车业能带动100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果汽车制造业每增值1元,那么给上游带来的增值至少是1元,下游则至少是2元。

我们要看到,汽车将是我国扩大消费的重点领域,汽车产业对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具有重要意义。而且,由于汽车产业对众多上下游产业也具有巨大的带动作用,《规划》的制定并不仅立足于汽车行业发展要求,与钢铁、有色金属、轻工、石化等行业的规划也具有联动效应。更重要的是,从国民经济整体角度看,汽车产业的调整和振兴服务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目标,是国家发展战略的体现。

规划的目标和脉络

《规划》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部署,着眼于未来三年(2009—2011年)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汽车工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要求,围绕消费扩大、结构调整、技术提升等三条主线,提出了汽车产销实现稳定增长、汽车消费环境明显

改善、市场需求结构得到优化、兼并重组取得重大进展、自主品牌汽车市场比例扩大、电动汽车产销形成规模、整车研发水平大幅提高、关键零部件技术实现自主化等具体的规划目标。

1.扩大汽车消费市场是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保增长”的核心是扩大汽车消费市场。2008年我国每百人拥有汽车仅为4辆,而发达国家已基本达到每百人50辆以上。因此,与发达国家汽车消费市场已基本饱和的情况不同,我国汽车市场仍处于增长期,巨大的城乡汽车消费潜力有待发掘。《规划》提出了具体的汽车产销增长目标,沿着提振消费者信心和启动农村消费市场两条主线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对城市和农村汽车消费市场的发展进行了统筹考虑。既有减征1.6升及以下小排量乘用车购置税、加大老旧汽车报废更新补贴力度、促进和规范汽车消费信贷等直接或间接提高消费者消费能力的措施,也有清理取消限购汽车的不合理规定、规范和促进二手车市场发展、加快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建设等改善汽车消费环境的措施。

2.产业结构调整是汽车工业由大变强的关键

产业结构调整主要从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两方面进行。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方面,《规划》提出,推动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实施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支持汽车零部件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市场份额。产品结构调整方面,《规划》突出了对小排量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的侧重及政策支持,核心是推动汽车产品结构向节能环保方向进行调整。《规划》目标提出优化市场需求结构,1.5升以下排量乘用车市场份额达到40%以上,其中1.0升以下小排量车市场份额达到15%以上。通过税收等经济手段引导增加小排量汽车消费,推动产品结构调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目前我国已取得了重大进步,部分新能源汽车具备或初步具备了产业化推广条件。《规划》将新能源汽车提升到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的高度,将大力发展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作为我国汽车产业提升国际地位的突破口。

3.技术水平提升是汽车产业振兴的动力和源泉

对技术水平提升的政策支持,《规划》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支持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品开发能力建设,并对重点支持的技术内容进行了部署,鼓励形成产、学、研长效合作机制。二是制定《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项目及产品目录》,支持汽车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加大技术改造力度。这一点体现了《规划》将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结合进行的深远考虑。为落实上述任务,《规划》提出今后三年在新增中央投资中安排100亿元作为技术进步、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通过中央投资,带动企业投资,引导投资方向,鼓励和支持汽车生产企业进行产品升级,提高节能、环保、安全等关键技术水平;开发填补国内空白的关键总成产品;建设汽车及零部件共性技术研制和控制平台;发展新能源汽车及专用零部件。相关数据显示,《规划》出台以来,我国汽车产销逐月回暖,结束了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的延续下降趋势。今年1—4月我国汽车产销量372.48万辆和383.19万辆,同比增长

6.4%和9.43%。其中一季度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销售141万辆,同比增长21.7%,销售量占乘用车市场份额的70.63%。可以看出,对市场拉动作用明显,《规划》实施效果正在逐步显现。

产业做强结构调整仍是关键 篇2

6月7日,第21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发布暨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升级工作会议在沈阳召开。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信息产业部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运行司司长周子学、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许勤司长等出席了会议。

本届百强企业呈现出两大亮点,一是百强企业的营业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达到11236亿元,比上届增长了16.9%,占全行业总量的23.7%; 二是百强企业的榜首——联想营收为1389亿元,已基本上达到财富全球500强的进入门槛,离信息产业部2003年底提出的大公司发展战略的目标更近了一步。

然而,在亮点的背后,电子信息产业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百强企业仍然处于大而不强的境地。

纵向看 总量增加迅速

在当天揭晓的第21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名单中,联想控股有限公司以年营业收入1389亿元继续位列百强企业首位,海尔集团公司营业收入1080亿元列第二位,华为、京东方、美的集团分别位列第三、四、五位。

本届百强企业的经济集中程度继续提高。其中,排名前10位的企业营业收入之和达6035亿元,占百强企业总量的53.7%;利润总额28亿元,占百强企业利润总额的12.7%;上缴税金167亿元,占百强企业总额的47.7%。

在研发投入上,本届百强企业2006年研发经费投入434亿元,比上届增长21.1%; 其中,研发投入占企业营业收入比重超过5%的企业有21家,比例最高的华润微电子(控股)有限公司达到了43.6%。

百强企业中单一的国有经济成分在逐步减少,集体及民营企业数量稳步上升。本届百强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55家,较上届减少4家;集体及民营企业达到45家,其中民营企业从2000年不到10家增加到本届的27家。

信息产业的结构调整也在逐步推进。在2006年的百强企业中,元器件类企业46家,利润贡献率为42%;通信类企业13家,利润贡献率为31%。百强企业积极参与了下一代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信息家电、集成电路、软件、新型显示器件等高技术产品的发展。

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娄勤俭认为,新一轮的结构升级给我国企业的跨越和赶超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百强企业应该加快实施企业发展的战略转型,注重差异化发展;注重科技创新,准确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发展节能环保产品,带动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横向看 结构调整难题待解

在总量上升的同时,百强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却在下降。本届百强企业共实现利润223亿元,只占全行业的11.9%,营业收入占行业总量的比例已由2000年的50%左右下降到去年的24%; 销售利润率由2000年的6.55%下降到去年的2.09%,且利润总额第一次出现了负增长,同比下降了4.64%。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依然面临着结构性调整和突破的难题。

首先,对外贸易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对出口依赖程度过高。本届百强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2970亿元,比上届增长21%。虽然行业的贸易顺差达到了762.4亿美元,但我国出口产品以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服务贸易比例低的整机产品为主,进料加工贸易出口所获得的收入占行业总量的47.9%。加工贸易的发展模式已经进入微利阶段,利润大头都在外商手中,信息产业的增长方式必须向集约型转变。

其次,由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核心基础产业相对薄弱。2006年,我国进口集成电路(含微电子组件)共857亿块,计1055亿美元,从2004年起就超过石油成为我国第一大进口产品。目前,我国生产的一般产品,如彩电、手机等整机产品几乎全部过剩,企业主要市场竞争策略仍停留在降价销售阶段,效益逐年下降。而高端服务器、高端路由器、关键元器件、平板显示器件等基本依赖进口。

第三,软硬件产业比例倒挂。2006年,我国软件产业在全球软件市场中所占份额不到6%,国软件产品出口约60亿美元,不足硬件出口额的2%。自1998年以来,我国软硬件比例一直徘徊在1∶9的水平,而美国的软硬件比例为3∶5。

第四,人才结构性短缺的问题依然存在。集成电路设计、软件工程、关键元器件的研发人才十分短缺;高层次、复合型、德才兼备的管理人才比例较低;从事制造工艺的专门人才严重不足;具有大公司经营才能、善于进行资本运作的国际化人才匮乏。劳动力总体素质不高和人才结构性短缺已成为制约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

此外,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大环境也对信息产业的结构升级提出了迫切的要求。随着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生产要素成本持续上升,我国企业的低成本优势不断衰减。以2006年为例,电子信息产品出口总额3640亿美元,人民币实际升值3.1%,扣除来料加工贸易、进料加工贸易中的进料部分,保守估计,全行业因汇兑损失导致利润减少约为220亿元人民币。

上一篇:毕业英文自我评价及择业志愿下一篇:赴企业观摩调研报告